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风水与建筑

风水与建筑

中国建筑艺术欣赏论文 ---<浅谈风水与建筑>

<浅谈风水与建筑>

【摘要】建筑学是一门横跨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的学科。它的运用要结合到数学,化学等许多其它方面的知识。在中国,要想盖好一栋写字楼楼,建好一座大型商场,还要考虑到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风水。

关键词:风水因素;建筑选址;科学结合

正文:

风水一学,古已有之,它是人类在长期的居住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发现风水最早可以追溯到伏羲时代。太昊伏羲根据自己研创的简易图,推理出地球有过一段是风与水的时期。《简易经》记载:“研地说:一雾水,二风水,三山水,四丘水,五泽水,六地水,七少水,八缺水,九无水。”这里所

指的风水应是风水的原义。《葬书》最早提出风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按照该理论,要建造一座好的建筑,就要考虑到周围固定的自然景观,需要和他们相协调,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最终实现人,建筑,大自然的三方面和谐。

中国古代许多文人,道家弟子对于风水一学深有研究,典型代表有僧一行,张宗等等,著作有《八宅明镜》,《水龙经》《地学精华》等等。相地中,常有风水宝地一说,一般认为,风气清,水质好,依山傍水,能带来吉祥的地皮被看作是宝地。与之对应,河水浑浊,晦气冲天,暗藏危机的地带则风水很差,不宜居人。在中国民间,风水一学广泛应用于墓葬选地当中,其中就有‘低山葬包,高山葬凹’一说,意为墓葬在低矮的山上是就需要放在那小山上的土包凸处,葬在高山上时就需要将坟放在低凹处。细究这种做法,发现原来它与中国古代的阴阳相调之说正暗合。当年孔子与子贡周游列国,途径一片荒凉之地,子贡看后,停下脚步说,死后若以此地为墓,后嗣可保五世为帝王,孔子笑而不语。又经一处看似平淡无奇的土地,夫子微笑道,以此地为墓,后世帝王皆要尊我为师。果如其言,儒家成为第一家,孔门富不封顶。

风水一学,并非迷信,她有着自身的的科学本义和实用价值。那些实用价值在中国的几座风水名城中就能体现出来。例如昆明,三面湖光抱城廓,四面山势锁烟霞。乾隆年间的一首诗,“五百里滇池奔来言底,批巾按及,喜茫茫空军无边,北走蜿蜒,南下高

速,高人遇势,何妨选胜登篱”。这是清朝的一个道人写的一首诗,说昆明的几个面,东面像神驹一样,像一匹骏马奔腾。在西面像一只飞舞灵动的大鸟。北面像长蛇一样的蜿蜒曲伏。如此好的风水宝地,也无怪乎几经战乱仍然是生气勃勃,四季盎然。再如深圳,原先只是一个荒凉破烂的小渔村,但殊不知深圳地处广东中南部,珠江入海口,东临大鹏湾,西连珠江,南和香港一河之隔,北有梧桐山,龙自东北而来,而西南的蛇口和水口,与大屿山相连,加上圈内海湾重叠,岛屿齐步,犹如灵龟下凡,美不胜收。有了这些,它三十年间由小渔村崛起成为财富宝地也就不足为奇。在建筑房屋,住宅的时候,要能够运用好风水学,增加房屋内在可居住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掌握应用风水学对建筑基地进行选址的原则。这些基本的原则主要有:(一)、整体系统原则,即将保罗万物的环境看作是以人为中心,各个成分,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思想。(二)、因地制宜原则,即环境不可改变的客观性,采取适宜于自然的生活方式的原则。(三)依山傍水原则,即建筑物大地的骨架以及万物的生命之源唇齿相依。对于这一原则,滨临长江,四周是山,有虎踞龙盘之势的六朝古都南京就是最好的例证;(四)观形察势原则,即重视山形地势,将小环境放入大环境中考察;(五)水质分析原则,即需要从水的气、味、色等方面分析水的质量,作为风水好坏的参考标准之一(六)坐北朝南原则,即建筑物要面南朝北,如此能有更好的采光和通风。(七)适中居住的原则,即建筑物需不偏不倚,不大不小恰到

好处,尽可至善美(八)顺乘生气原则,即需要能使建筑物周围生气滚滚(九)改造风水原则,即通过人力,,改变周围环境以达到改变风水的目的。

风水并非迷信,风水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内容,关于建筑的选址和规划设计,我们祖先琢磨出了一套经验理论,这是有科学依据的。风水思想的可贵之处是把人看成自然的一部分,认为人与自然同处于一个有机整体中,人类居住的建筑空间应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风水对理想生活环境的追求。始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建筑物不是—种简单的“住人机器”。建筑规划也绝非一种单纯的“空间组合”或形体罗织,而是一种有构思意韵的,风水的整体有机思维,不论你承认与否,它不仅规范了我国古代建筑,而且也渗透了我们今天的建筑规划的设计。

下面就“建筑与风水”的某一方面来谈谈风水对建筑的影响。

风水是研究环境科学的学问,风水在古代称为“堪舆”。它主要研究村落和建筑的择地、方位、布局与天道自然,人们生活环境的统一协调问题,它具有“环境科学”、“环境景观学”或“系统论”的内涵, 并属于中国古代《周易》哲学的子集。它将中国古代哲理“天人合一”、“阴阳相济”、“方园相胜”、“革故鼎新”、“刚柔互补”、“物极必反”、“五行生克”的辩证法应用于选址造屋之中,得出了一整套系统的“堪舆”理论,指导了中国几千年的城乡建设,因此风水师就成了中国古代的规划师和建筑师。“堪舆”在古代是通过观察天象来判断地势的吉凶.许慎在《淮南子·天文训》。

风水理论的形成是人们经过大量经验实践总结的结果,一般情况下理论的形成特别是古代远落后于风水实践。“风水”的概念,一般认为源自晋代郭璞的《葬经》。《葬经》中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又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深浅得乘,风水自成”等等。事实上,汉代青乌子《青乌先生葬经》更早涉及风水,书中说:“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上述表明,“风水”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对风水的论述,主要源自对“风之聚散,水之行止”这一自然现象一般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以及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经过几十代人的发展推演出一套完整的风水理论。

建筑风水的起源、发展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相联系,是我国古文明的见证与反映;其山环水抱、藏风聚气的风水建筑结构特点体现了现代科学的一些思想,是古人“天地人合一”思想在建筑风水中的完美体现。建筑风水的非主流部分经江湖风水师或术士的任意发挥与夸大,含有许多迷信成分,应该祛除。

那么,建筑风水的思想产生的年代究竟有多远?建筑风水理想模式的核心是青龙、白虎、玄武和朱雀等“四神”或称“四灵”,据《三辅黄图》记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1988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了青龙、白虎图案,说明在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了“四神”概念。在宗周的丰京瓦当中,在湖北随县擂鼓墩发掘的约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中,“四神”图案与北斗星、二十八宿紧密相联。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

对这种天人相应现象的论述:“众星列布,体生于地,精成于天,列居错峙,各有所属,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上述建筑风水观念说明中国的文明至少在6000年或者更早。其实大多中国人心中都有儒释道三种独立的思想,进取时儒家思想指引着我们的步伐,失意时有道家的隐退无为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处于二者之间时有提倡六道轮回,因果相报的佛教牵着我们的良心,一路随缘地往下走。这些思想的存在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风水学的发展,天地万物皆为一体,任何有生命的物体都是世间万物的相互作用的产物。风水学在建筑上的应用其实正反应了当代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它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它不急功近利,不以地形复杂为坏事,而是抓住山水做文章,在住宅建设中,因山水而建筑,用建筑美化山水,借助自然景观来保护山的美,同时也衬托建筑物的美,通过建筑物,将人、地(即自然)高度协和为一体,逐渐形成了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良性循环的关系。在建筑上应用好风水学能逢凶化吉,生财如意。

风水的自然科学观

中国天运风水之所以说博大精深,是因为她除了吸取各家所长,理顺正宗风水脉络和还原风水学科的本来面目之外,还吸纳了现代自然科学和天体物理的科研成果。

在西方人的眼中,《易经》是部神秘智慧之书,是唯一一部和《圣经》同样古老而影响深远的书。近代学者受《易经》启示获得诺贝尔奖金者有四人,德国汉森堡论文《测不准原理》;丹麦玻尔教授,其论文为《相生相克原理》;华裔杨振宁、李政道其论文为《不对等定律》,都自称得之易经启示。18世纪德国著名数学家莱布尼兹通过对太极图及64卦阴阳排列顺序的研究,在完成二进制理论的基础上,才有划时代的计算机问世。更令人惊奇的是地球所有生命的秘诀和易经十分相似,64个卦象严格地对应着遗传密码64个DNA密码。日本2200多所大学其中110多所大学有专业的周易风水课,定期有专业的易学月刊,在易学的象数基础上,创造了五剖象格法姓名学。二战后建立的韩国,以太极八卦图为国旗,易学思想深深影响着韩国的政治、经济、教育等。

据专家研究表明,风水实际上就是宇宙星象学、地理物理学、水文地质学、环境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自然科学。众所周知,地球是一个大磁场,磁性有多种功能,其中有记录功能、传播功能,也有转化为电功能。如先辈骨骸葬在某个地方,地磁场可以记录周围山水种类信息,在自然转化中产生一种骨骸信号的电磁波,而子孙与先辈具备同类遗传基因,其生

物电磁波之间具有同位信息,能够感应沟通。就如电台广播和电视发射信号,必须具备同频道和赫磁的收音机和电视机才能接收。好的风水,人体接收后起物理化学反应,能起到加强人体器官功能和思维功能及调控心理情绪功能。时间与空间的一体性,是风水学推测吉凶的基础。以太阳系最大行星木星土星交会一次为20年为一运,木星土星公转最小公倍数60年为一甲子一元,木星绕太阳一周12年配12生肖。太阳系行星的电磁辐射深深影响地球引力磁场,所以堪察风水必须用罗盘分辨地球引力和磁偏角,根据周围时间空间环境元运变化推测。

但是,要使得先人骸骨干爽黄净,不入木根虫蚁,这便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情。中国天运风水学理认为,要使骸骨干黄,墓穴首先要做到造葬合时运,峦头与理气统一,择吉与立线统一;其次穴地还要有适合的土质结构和正确的岩层走向。一个好的穴场,表面应该是细密光润的黄泥粘土,粘土底下是疏松干爽的变土层,变土层土质不但新鲜光润、自成五色、不含生物存活的养分,而且空气不易穿透,雨水不易渗入,能聚地热。就墓地的岩层走向课题,天运风水创始人李兰辉先生,在数十年的勘宅实践中总结出:岩层只有入山走向的穴地才适宜造葬,岩层出山走向的穴地不适宜造葬。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我们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分析就不难发现,岩层入山结构走向的穴地,地热气流容易顺着岩层纹路上升,在变土层中聚积;另一方面,地层的积水容易顺着岩层纹路向深处渗透流走,使变土层温热干爽。而变土层表面覆盖的黄泥粘土就像塑料胶纸一样,不让地热

能量流失,不让雨水和空气渗入,安葬在这里的骸骨自然变得干黄而带光泽。可岩层出山走向的穴地却恰恰相反,地热气流无法上升聚积,地层的积水无法向深处流走,变地层寒冷潮湿,安葬在这种穴地的骸骨往往容易腐烂。

所以,中国天运风水学理强调,选择坟宅不仅要求形局景观佳美,而且要求地质层次佳美;在安坟之时还要注意不破坏金井顶部土层结构,使雨水和空气不易渗入,使地热不易散失;以自然科学指导造葬,削除迷信外衣,令风水实践有章可循,有据可考。

中国风水文化,历经几千年来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是一种传统的民俗文化。但任何传统的民俗文化都存在着两面性,有其精华的一面,必然也有其糟粕的一面。我们应运用唯物辨证理论来看待事物的两面性问题。对待现代风水学更应该继承、发展其优良的内容,批判其封建迷信的内容。运用现代哲学理论和自然科学理论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得到令大家满意的解释,真正将中国的精华文化风水运用到现代建筑和居室中,为人类造福。

参考文献:

《藏风得水:风水与建筑》程建军中国电影出版社

《中国风水绝学》赵易华夏出版社

《中国古代建筑史》五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风水理论研究》王其享天津大学出版社

《风水与环境》汉宝德小异出版:大块文化发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