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生物学

动物生物学

动物生物学
动物生物学

普通动物学

第二章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 (1)

第三章原生动物(Protozoa) (2)

第一节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

第四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7)

第五章海绵动物门(Porifera) (7)

第六章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la) (8)

第七章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 (11)

第八章假体腔动物(Pseudocoelomata) (14)

第九章环节动物门(Annelida) (17)

第十章软体动物门(Mollusca) (19)

第十一章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21)

第十二章触手冠动物(Lophoporatea) (24)

第十三章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 (25)

第十四章半索动物门(Phylum Hemichordata) (26)

第十五章脊索动物类群 (29)

第二章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

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比较复杂。不同类的动物,胚胎发育的情况不同,但是早期发育的几个重要阶段是相同的。

一. 受精(fertilization)与受精卵

卵:为雌性生殖细胞。根据卵黄多少分为少黄卵、中黄卵、多黄卵。卵黄多的一端为植物极,另一端为动物极。

精子:为雄性生殖细胞,个体小,能活动。受精——精子与卵结合为一个细胞称为受精卵,此过程就是受精。

二. 卵裂(cleavage)

受精卵进行分裂。根据不同类动物卵内卵黄多少及分布情况的不同,分为:

1. 完全卵裂:多见于少黄卵,整个卵细胞都进行分裂。

等裂:卵黄少、分布均匀、形成的分裂球大小相等,如文昌鱼、海胆等。

不等裂:卵黄分布不均匀,形成的分裂球大小不等,如多孔动物、蛙类等。

2. 不完全卵裂:多见于多黄卵。卵黄多,分裂受阻,受精卵只在不含卵黄的部位进行分裂。

盘裂:分裂区只限于胚盘处。如乌贼、鸡卵。

表面卵裂:分裂区只限于卵的表面。如昆虫卵

三. 囊胚的形成(blastulation)

卵裂的结果是分裂球形成中空的球状胚,称囊胚(blastula),中间的腔为囊胚腔。

四. 原肠胚的形成(gastrulation)

胚胎分化出内、外两胚层。它的形成在各类动物中不同,方式有:

1.内陷:由囊胚植物极细胞向内陷入,最后行成2层细胞,在外面的细胞层称为外胚层,向内陷入的一层为内胚层。内胚层包围形成空腔,将形成动物的肠腔,因此称原肠腔。原肠腔与外界相通的孔称为原口和胚孔。

2.内移:由一部分细胞移入内部形成内胚层。没有孔,以后在胚的一端开一胚孔。

3.分层:囊胚的细胞分裂时,细胞沿切线方向分裂,向着囊胚腔分裂出的细胞为内胚层,留在表面的一层为外胚层

4.内转:通过盘裂形成的囊胚,分裂的细胞由下面边缘向内转,伸展成为内胚层。

5.外包:动物极细胞分裂快,植物极细胞由于卵黄多分裂慢,使动物极细胞逐渐向下包围植物极细胞,形成外胚层,被包围的植物极细胞为内胚层。

五. 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

大多数多细胞动物在内、外胚层之间形成中胚层。在中胚层之间的腔称真体腔。真体腔的形成主要有2种方式:

1. 端细胞法(裂体腔法):在胚孔两侧,内、外胚层交接处各有1个细胞分裂成很多细胞,形成索状,伸入内外胚层之间,形成中胚层。在中胚层之间的空腔为体腔(真体腔)。由于这种体腔是在中胚层细胞之间裂开形成的,又称为裂体腔。原口动物都是以此法形成中胚层和体腔的。

2. 体腔囊法(肠体腔法):在原肠背部两侧,内胚层向外突出成对的囊状突起称体腔囊,体腔囊和内胚层脱离后,在内外胚层之间逐步扩展成中胚层,由中胚层包围的空腔称为体腔。又称为肠体腔。后口动物的棘皮动物、半索动物、脊索动物都是以此法形成中胚层和体腔的。

六. 神经胚

脊索动物的原肠胚形成后,胚胎背部沿中线的外胚层细胞下陷,形成神经板。神经板两侧的外胚层细胞形成1对纵褶,纵褶逐渐靠拢,并在背面愈合,形成中空的神经管。在神经管形成过程中,逐渐进入胚胎内部并与表面分离。这时的发育阶段称为神经胚。以后神经管前端形成脑,后端延伸形成脊髓。

在形成神经管的同时,原肠背面中央纵向隆起,形成脊索中胚层,并最终脱离原肠,形成脊索。形成脊索的同时,原肠两侧出现成对的体腔囊,其囊壁就是中胚层,中间的空腔为体腔。

七. 胚层的分化

动物的组织、器官都是从3个胚层发育分化而来。

内胚层:分化为消化管的大部分上皮、肝、胰、呼吸器官,排泄和生殖的小部分。

中胚层: 分化为肌肉、结缔组织(包括骨骼、血液),生殖与排泄器官的大部分。

外胚层:分化为皮肤上皮(包括各种衍生物)、神经组织、感觉器官、消化管的两端。

第三章原生动物(Protozoa)

原生动物是已知的最原始、最简单的动物,为单细胞生物。其中既有明显属于植物界的团藻、盘藻等绿藻,又有属于动物界的草履虫、变形虫等,还有介于植物和动物之间的眼虫等。

第一节?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 原生动物是最原始的单细胞动物

1. 原生动物是由一个细胞组成,故称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的细胞与其它动物体内细胞的异同在于:

相同处:在结构上都是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不同处:在生理上,原生动物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具有一切生命特性的有机体,具有一般动物所表现的各种生活机能,如运动、消化、排泄、生殖、感应等。

所以,原生动物虽然是单个细胞组成,但不同于高等动物体内的细胞,而和整个高等动物体相当,是一个有独立生活的有机体。作为一个动物来说,它是最简单、最原始的,而作为一个细胞来说,它又是最复杂的。

2. 原生动物除单个细胞的个体外,也有由多个个体聚合形成的群体。

群体虽然是多个细胞,但与多细胞动物有区别,在于细胞分化程度不同,多细胞动物的细胞分化为组织、器官、系统协调活动;而原生动物的群体没有细胞的分化,或只有生殖细胞和体细胞的分化,体细胞没有进一步分化,群体内的各个体细胞具有相对独立性。

二. 大小、形态及习性

一般都很微小,肉眼不易见到,最小的种类仅2—3微米,如利什曼原虫(在一个所寄生的细胞内可以找到200个)。形态多种多样。分布广泛,海洋、河流、湖泊、积水、潮湿的土壤等都有分布;还有一部分寄生生活,某些种类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动物的养殖可造成极大危害。

3. 营养方式

原生动物有三种营养方式:

植物性营养:在阳光下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如:鞭毛虫中具有色素体的种类。

动物性营养:他们不能自己制造食物,靠吞食其它的生物或有机碎片为食。如:变形虫、草履虫。

渗透性营养:借体表的渗透作用,摄取周围的有机物质。

4.呼吸和排泄

通过细胞膜的参透作用进行。有伸缩泡的种类,伸缩泡除调节水分外,也有一定程度的排泄作用。5.感应性

原生动物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有机体,对外界环境的变化能产生一定的反应,这种特性称感应性。感应性能帮助原生动物找寻食物和逃避敌害。

6.生殖方式

两种类型:无性生殖:有二分法、出芽法和裂体生殖法。有性生殖:有配子生殖和接合生殖法。

7. 可形成包囊

大多在遇到不良环境时,体表的细胞器如:纤毛、鞭毛、伪足缩入体内或消失,外被厚壳,形成圆球形包囊,即可以渡过恶劣环境,又容易被风或其它动物带至远处。包囊是原生动物对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一旦环境适宜,胞壳破裂,又恢复原来的生活状态。

第二节原生动物的分类

一. 鞭毛纲(Mastigophora)

具有鞭毛。一般鞭毛数目很少,大多1—4根。主

要起运动作用,此外还有感觉和辅助捕食的功能。

(一)下面以眼虫(Euglena)为例说明鞭毛纲的特点:

1. 习性:生活在有机质丰富的水沟、沼泽或缓

流中,温暖季节大量繁殖,常使水呈绿色。

2. 形态结构:如图示。绿色,前端钝圆,后端

尖削,中央有大的胞核。体表为弹性带斜纹的表膜(此

为眼虫科的特征,其条纹的多少是种的分类特征之

一)。体前端有一胞口,向后连一膨大的储蓄泡,

从胞口中伸出一条鞭毛。储蓄泡旁边有伸缩泡。在

细胞质内有许多颗粒状透明的副淀粉粒,它与淀粉

相似,是糖类的一种,但遇碘不变蓝。细胞质内含

大量卵圆形叶绿体,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

3. 营养方式、呼吸、排泄方式及生殖方式

营养方式:可以进行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

养和渗透性营养

呼吸和渗透:靠体表渗透。伸缩泡也有一定

的排泄作用。生殖方式:一般为纵二分裂。

(二)鞭毛纲的重要种类

已知约2000种,分为两个亚纲:植鞭亚纲和动鞭亚纲

1.植鞭亚纲(Phytomastighina)

大多具色素体,能光合作用;若无色素体,其结构也与

相近的有色素体种类无大的差别。自由生活在淡水和海水中。

眼虫属于此亚纲。有些种类能形成群体,如:

盘藻(Gonium):由4或16个细胞平面排列,如盘状。

实球藻:16个细胞(也可8或22个)组成实心球状。

空球藻:由16或32个细胞组成。团藻(Volvar):

由成千上万个细胞排成空心球形,各个体间有原生质桥相连,每个体有2根鞭毛。群体有营养个体与生殖个体的分化。

* 讨论说明:从盘藻到团藻,反映了群体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的过程,发展趋势是组成群体的细胞数目由少到多;细胞由没分化到有分化。故此,常以团藻作为单细胞与多细胞动物之间的一个过渡形态的例子;团藻对研究多细胞动物的起源问题有重要意义。

* 经济意义:

(1)是浮游生物的组成部分,是鱼类的自然诱饵。

(2)引起赤潮。生活在海水中的腰鞭毛虫,如夜光虫(Noctiluca)、沟腰鞭虫(Gonyaulax)等,如果大量繁殖,引起海水变色,称为赤潮。会导致水中缺氧;生物残骸分解,发出H2S杀死其它生物;引起赤潮的生物,在代谢中产生有毒物质,如二甲胺,通过鱼、虾被人食用,引起中毒。

2. 动鞭亚纲(Zoomastigina)

这类鞭毛虫无色素体,不能自己制造食物,营养方式为异养。有不少寄生种类对人和经济动物有害,如利什曼原虫、锥虫、阴道毛滴虫、鳃隐鞭虫。

现分述如下:

(1)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在我国流行的是杜氏利什曼原虫(L. donovani),能引

起黑热病,故又称为黑热病原虫。

生活史有2个阶段:人体(或狗)的内脏巨噬细胞内;

白蛉子的消化道内。

说明:在白蛉子的消化道内的利什曼原虫,此期,体梭

形(长15—25μm),有鞭毛,称为鞭毛体。在人体(或狗)

的内脏巨噬细胞内时,鞭毛消失,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小体

(2—3μm),称为无鞭毛体。繁殖方法为二分裂法。

危害: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北广大地区,曾是我国主要的

流行病之一。主要病症表现为发热、肝脾肿大、贫血,死亡

率达90%以上。

(2)锥虫(Trypanosoma)

多寄生于脊椎动物血液中。寄生于人体的,如冈比锥虫,可侵入人的脑、脊髓血液中,使人得睡眠症,主要分布于非洲。寄生于牛、马的伊氏锥虫可引起苏拉病(水肿、消瘦)。均由吸血昆虫传播。

(3)鳃隐鞭虫:

寄生于淡水鱼的鳃及皮肤,破坏组织影响

血液循环、呼吸困难导致死亡。

二. 肉足纲(Sarcodina)

有伪足(运动和摄食功能);细胞质常分

化为外质和内质;有的种类具石灰质或几丁

质的外壳或有硅质的骨骼;二分裂法繁殖。

(一)下面以大变形虫(Amoeba proteus

Panas)为例说明肉足纲的特征:

1. 习性:为淡水常见种类,生活在不太

流动的浅水中,可在浸没的植物或其它物体

的粘性沉渣中找到。

2. 形态结构:如图示。是变形虫中最大

的一种,直径200—600μm,结构简单。最

主要的特征之一是:随原生质的流动,体形

经常变化,运动靠体表临时形成的原生质突

起,此突起成为伪足。

变形运动的机制: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

3. 营养、呼吸、排泄及生殖方式:

营养方式:动物性营养、渗透性营养。

呼吸和排泄:体表渗透;伸缩泡具有一定

的排泄作用。

生殖方式:为无性生殖,一般为二分裂,

是典型的有丝分裂。

(二)肉足纲的重要种类

根据伪足形态的不同分为二亚纲:根足亚纲、辐足亚纲。

1. 根足亚纲(Rhizopoda)

伪足为叶状、指状、丝状或根状,伪足内无轴丝。变形虫即属于本纲,除自由生活外还有寄生于人体内的。

(1)痢疾内变形虫(Entamoeba

histolytica)也称溶组织阿米巴,寄

生在人的肠道里,能溶解肠壁组织引

起痢疾。

生活史分为两个阶段:

l 滋养体:指摄取营养阶段,能活动、取食、生长

和繁殖,是寄生阶段。分为大、小滋养体,两者结构基本

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大滋养体约12—40μm,寄生在宿

主肠壁组织中,以红细胞为食,能分泌蛋白分解酶,溶解

肠壁组织,不形成包囊;小滋养体7—15μm,寄生在肠

腔内,以细菌碎屑为食,不侵蚀肠壁,可形成包囊。

l 包囊:不摄取养料阶段,是感染阶段。包囊新

形成时为一核,经二次分裂成四核,此为包囊感染阶段。

说明:当人误食染有4核包囊的食物后,在小肠下端囊壁

受肠液消化而破裂,里面滋养体放出,经分裂行成4个小

滋养体。当寄主健康状况较好时,小滋养体形成包囊,随

粪便排除,可感染新寄主。80%的人感染后不出现症状(每

人可排包囊800万,对周围人危害很大)。若寄主身体抵

抗力降低时,小滋养体可发育成大滋养体,引起痢疾。大

滋养体可形成小滋养体,也可直接随粪便排出。包囊对外

界抵抗力强,但不耐干旱,消灭包囊来源和防止包囊进入

体内是预防本病的根本。

(2)其它常见种类有的种类在质膜外覆有保护性外壳,如表壳虫(Arcella)、砂壳虫(Difflugia)。

2. 辐足亚纲(Actionopoda)伪足针状,其中有轴丝。多在淡水和海水中漂浮生活,常见太阳虫(Actinophrys)。

三. 孢子纲(Sporozoa)

都是寄生生活,且多为细胞内寄生;无运动器(有些种类在生活史某一时期能变形运动或有鞭毛,但只能说明其在系统发生上与鞭毛虫和肉足虫有密切关系);渗透性营养;生活史复杂,有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交替,分为3个时期——裂体生殖期、配子生殖期和孢子生殖期。

(一)下面以间日虐原虫(Plasmodium vivax Grassi & Feletti)为例说明孢子纲的特征:虐原虫能引起疟疾,也叫“打摆子”,能寄生于人体的有四种,即:间日虐原虫、恶性虐原虫、卵形虐原虫。全世界分布,根据五十年代估计,当时世界25亿人口中,有患者2亿5千万,每年250万人死亡。

现以间日虐原虫为例说明生活史:寄主两个:人(肝细胞、红细胞,为无性世代);按蚊(消化道,为有性世代)

分布及危害:遍及全世界,在我国主要流行区在长江以南,以海南、台湾等地最严重。除临床的疾病发作外,能大量破坏红细胞,造成贫血,使肝脾肿大。恶性虐原虫可造成以昏睡为症状的脑型疟,脑血管里充满了含有虐原虫的红细胞,如不及时处理,病人1—3天死亡。

(二)孢子纲的重要类群

1. 球虫:寄主只有一个,寄生于脊椎动物(羊\兔\鸡鱼等)的上皮细胞内

2. 血孢子虫:寄主两个,脊椎动物的血液和吸血节肢动物(蚊、蜱)。虐原虫属于此类。

3. 粘孢子虫:寄主大多为鱼类。

四. 纤毛纲(Ciliata)

以纤毛为运动器;细胞核和细胞质高度分化,细胞核分为大核(1个,为营养核)和小核(1个以上,为生殖核),细胞质分化为细胞器(如,胞口、胞咽、胞肛、刺丝泡等);生殖方式有横分裂(无性生殖)和接合生殖(有性生殖)。

(一)下面以大草履虫虫(Parameccium caudatum ehrenberg)为例说明纤毛纲的特征:

1.生活习性:生活于富有有机质的水环境中。

2.形态结构:前端钝圆,后端略尖,150—200μm。全身长满纤毛,从体前端开始一道沟斜伸想体中部,在沟之后有口沟。由于口沟的存在和该处纤毛较长,摆动有力。所以虫体旋转向前运动。取食器复杂,口沟后为胞口,下连漏斗形胞咽,有纤毛构成的波动膜摆动引起水流,落入胞咽下端形成小泡,小泡落入细胞质为事物泡。事物泡形成后在体内按固定路线流动,在流动中溶酶体融入其中,进行细胞内消化。未消化的残渣经胞肛排出。两个伸缩泡借伸缩作用可将体内多余的水分及少量废物通过固定小孔排出体外。刺丝泡受刺激时嫩放出刺丝,有

防御功能。

(二)其它常见纤毛纲种类

第三节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原生动物不仅对了解动物演化很重要,而

且和人类的关系也密切:

●不少种类是人及经济动物的寄生虫。

●有些种类能污染水源,造成赤潮。

●浮游种类可作为水产经济动物的诱饵,又可

形成石油。

●在环境保护中可作为指示生物。

●在生物防治中能用来使害虫致病。

●用于研究生物学基础理论。

第四节原生动物的系统发展

由非细胞形态的生活物质发展为有细胞

结构的原始生物。由原始生物进化发展,分化

出原始的动物和植物。进而发展成现代的行行色色的原生动物。

在原生动物中,哪个纲最原始?

● 纤毛纲:结构复杂,有异形核。不可能是原始种类。

● 孢子纲:是寄生种类,也不可能是原始种类。

● 肉足纲:曾有人认为肉足纲身体无定形,构造简单,它是最原始的。但是它在营养方式上,必须吞

噬其他原生动物或植物,所以不可能是最原始的原生动物。

● 鞭毛纲:有人认为,绿色鞭毛虫最原始,因为具有叶绿体,能直接利用无机物制造食物。但叶绿体

的构造和成分极为复杂,原始的生物不可能具有这样复杂的结构。目前的观点是,最早出

现的是无色渗透性营养的鞭毛虫,称“原始鞭毛虫”,有此产生现代的鞭毛虫和其他原生

动物。

4个纲的演化关系:

现代鞭毛虫: 肉足纲(如有孔虫的配子具鞭毛,说明祖先具鞭毛;变形鞭毛虫有鞭毛和伪足,说明两者之间关系密切)

原始鞭毛虫:孢子纲(如疟原虫配子具鞭毛,说明来源鞭毛纲;粘孢子虫的营养体为变形体,说明其来源于肉足纲)

纤毛纲(纤毛构造与鞭毛相同)

本章小结

原生动物是动物中最原始类群,有单细胞个体,也有群体。细胞分化出能完成不同生理功能的胞器,如伸缩泡、胞口、胞咽、鞭毛等。有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和渗透性营养方式。以鞭毛、纤毛、肉足、为运动器进行运动。排泄和呼吸主要靠渗透作用完成;生殖分为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方式。主要类群有鞭毛纲、肉足纲、孢子虫纲、纤毛纲。要求掌握代表动物和一些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种类。

第四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前面所讲的原生动物都是单细胞动物,其中虽然有少数为群体,但体细胞没有进一步分化。后生动物是与原生动物相对而言的,后生动物指所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细胞开始分化,各种生理功能不再由一个细胞担任,而是由组织器官分担,彼此明确分工,而又紧密联系,形成一个同一的有机体。

一.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学说为大家所公认,经典的证据有三:

1. 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已经发现在最古老的地层中,化石种类也是最简单的。在太古代的地层中有大量有孔虫壳化石,而在晚近的地层中动物的化石种类较复杂,并且能看出生物由低等向高等发展的顺序。说明先出现单细胞动物,后来才发展出多细胞动物。

2. 形态学上的证据:从前面所提到的群体鞭毛虫,如盘藻、实球藻、空球藻、团藻的出现,可以推断动物界是如何由单细胞发展到多细胞进化的顺序。有人认为团藻是从单细胞发展到多细胞动物的过渡类型,若群体单细胞动物的体细胞进一步分化就形成了多细胞动物。

3. 胚胎学上的证据: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经过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等阶段,这不仅反映了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共性,而且“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简短而迅速的重演”也说明多细胞动物起源与单细胞动物。

二. 生物发生律

“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简短而迅速的重演”,是Haeckel(德国人)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总结了当时胚胎学方面的工作总结出来的。

例如:青蛙个体发育:受精卵囊胚原肠胚三胚层胚无腿蝌蚪有腿蝌蚪青蛙系统发育:单细胞动物单细胞球腔肠动物原始三胚鱼类有尾两栖无尾两栖

状群体层动物

意义:对于了解各动物类群的亲缘关系及其发展线索极为重要,当许多亲缘关系和分类位置不能确定时,常可由胚胎发育得到解决。

三.关于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

由原始的单细胞动物的球形群体进一步发展成原始的多细胞动物。

关于单细胞动物的群体怎样过渡到多细胞动物,以及多细胞动物的祖先是什么样子,主要有以下两个学说:

1. 赫克尔的原肠虫学说:多细胞动物最早的祖先是类似团藻的球形群体,一端内凹形成多细胞动物的祖先。这种祖先与原肠胚很相似,有两胚层和原口,所以赫克尔称之为“原肠虫”。

2. 梅契尼柯夫的吞噬虫学说:认为多细胞的动物祖先是由一层细胞构成的单细胞动物群体,个别细胞摄取食物后,进入群体之中而形成内胚层,结果发育为两胚层的实心原始多细胞动物,起初为实心。后来逐渐形成消化腔。他把这种假想的多细胞动物的祖先叫“吞噬虫”。

这两种学说都有其胚胎学上的根据,不过在低等动物中,如腔肠动物,多数是由细胞移入而形成两个胚层的,而内陷方法是以后才出现的,故梅氏学说更有说服力。

第五章海绵动物门(Porifera)

又称多孔动物门。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后生动物。这类动物在演化上是一个侧支,因此又名“侧生动物(Parazoa)”。约5000种,全系水生,大多数在海洋,少数在淡水,全部固着生活,且多为群体。

第一节多孔动物的主要特征

一. 体型多数不对称

二. 没有器官和明确的组织,体壁为两层细胞。

皮层:由扁平细胞(保护作用)、肌细胞(扁平细

胞内有肌丝,用于收缩控制水流)、孔细胞(组成入水

小孔)组成。

胃层:由领细胞组成。作用时鞭毛波动水流,食

物附于领上落入细胞质中形成食物泡,进行细胞内消

化。

中胶层:胶状物质,内有骨针和海棉丝,起支持

作用。

三. 具有水沟系

具有独特的水沟系。靠鞭毛的摆动,不断将外界的水流同食物和氧带入水

沟系中,又不断将废物由出水口带到外面。因为多孔动物的摄食、呼吸及其它生理机能都要借助水流来维持。所以水沟系对其固着生活有重要意义。

四. 生殖和发育

无性生殖:为出芽生殖和形成芽球的方式

有性生殖:雌雄同体或雌雄异体,异体受精。

发育特点:发育过程中出现两囊幼虫和逆转现象。

而其它多细胞动物植物极内陷成为内胚层,动物极小细胞形成外胚层。因此多孔动物的发育称为“逆转”。

已知5000种,根据骨骼特点分为3个纲

1. 钙质海绵纲:骨针钙质,水沟系简单,体形较小,生活于浅海。如:白枝海绵(Leucosolenia)、毛壶(Grantia)。

2. 六放海绵纲:骨针硅质,六放形,复沟系,体形较大,生活在深海中。如偕老同穴(Euplectella)、拂子介(Hyalonema)

3. 寻常海绵纲:硅质骨针(非六放)或具海

绵质纤维,复沟系,生活在淡水或海水中。如浴

海绵、淡水针海绵(Spongilla)。

二. 分类地位:

●结构与机能的原始性:具有与原生动物领

鞭毛虫相同的领细胞,有人认为它是与领鞭毛虫

有关的群体原生动物。

●但是其个体发育中有胚层存在,细胞不能单

独存在,故定为多细胞动物。

●由于有水沟系、骨针、领细胞等特殊结构,

以及在发育中有逆转现象,说明它又与其它多细

胞动物不同,所以称为“侧生动物”

本章小结

海绵动物体制不对称或辐射对称,在水中固着

生活;身体由2层细胞及其之间的中胶层构成;

胚胎发育中有逆转现象;具有特殊的水沟系统;细胞没有组织分化;没有消化腔,细胞内消化。无神经系统;有领鞭毛细胞。因此,海绵动物是一类极为原始的多细胞动物,是多细胞动物进化中的一个侧支。

第六章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la)

多细胞动物在动物演化上是一个侧支,腔肠动物才是真正后生动物的开始,这类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所有其它后生动物都是经过这个阶段发展起来的。常见的腔肠动物有水螅、水母、海葵、珊瑚等。

第一节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 辐射对称

即是指通过身体中轴(从口面到反口面)有许多个切面可以把

身体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动物对称形式的发展常与生态条件和生

活方式紧密相关,辐射对称是一种原始的对称形式,与腔肠动物在

水中固着或漂浮生活有关。这种对称形式的身体只有上下之分,没

有前后左右之分,它们在辐射方向内重复着类似的结构。

二. 两胚层及原始消化腔

体壁通常由两层排列整齐的细胞构成,即相当于胚胎发育原肠

胚时的外胚层和内胚层。与海面动物不同,腔肠动物是真正两胚层

多细胞动物。外层的功能主要为保护、运动和感觉;内层主要为消化;内外层之间有两胚层细胞所分泌的中胶层。

腔肠动物体内的腔与海绵动物的中央腔不同,其具有消化作用,可行细胞外及细胞内消化,消化后

的残渣由口排出,无肛门。消化腔能将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部分,故又称为消化循环腔。

三. 组织的分化

海绵动物主要是有细胞的分化,而腔肠动物不仅有细胞分化,如皮肌细胞、腺细胞、间细胞、刺细胞、感觉细胞、神经细胞等,而且有原始的组织分化。

组织分化的特点——上皮组织和肌肉组织的原始性。具有独特的皮肌细胞,既指上皮细胞内含有肌原纤维,既是上皮细胞又是原始的肌肉细胞,上皮和肌肉没有完全分开,这说明其原始性。皮肌细胞是组成腔肠动物外胚层和内胚层的主要细胞。

四. 原始的神经系统——神经网

腔肠动物是最早具有神经系统的分布的动物,其神经系统为原始的神经网,是由两极或多极神经元

以及感觉细胞基部的纤维互相连接而成。水螅只有一个神经网,大多种类具有两个神经网,分别位于内外胚层的基部。

神经网的特点:无神经中枢、神经传导无定向性、速度慢。

五. 刺细胞

刺细胞是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分布在外胚层细胞中,以触手上最多,但海月水母、橙海葵等内胚层上也有分布。每一个刺细胞有一胞核,位于细胞一侧,其中有囊状的刺丝囊,囊中有毒液及盘绕的刺丝,刺细胞外侧常有一刺针,能接受刺激,受刺激时刺丝连同毒液能立即射出,使对手麻醉或死亡。刺细胞的形状见

六. 水螅型和水母型

腔肠动物约1万种,形态各异,但其个体构造不外乎两类;水螅型与水母型。两者基本结构一致,

都有腔肠动物的基本特征,但由于生活方式的影响,也有不同之

处。

水螅型与水母型的形态比较

七. 生殖和世代交替

● 无性生殖:为出芽生殖.若芽体长成后不脱落,则形成群体。

● 有性生殖:为配子生殖

● 在发育过程中,它们的水螅型可以用无性生殖(即出芽)的

方式产生水母型;水母型个体又以有性生殖方式产生水螅型

个体。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交替进行,这种现象叫世代交替。

例如 薮枝螅。

无性生殖

水螅型 水母型

有性生殖.

第二节 腔肠动物门的代表动物——水螅

一. 习性: 单独固着生活于清洁而富有水草的淡水池塘和溪流的水草或落叶上,以水蚤及蠕虫等小动物为食。 一. 形态结构:见图. 细管状,长约0.5cm ,可见口、垂唇、触手(5-10个)、刺细胞、基盘、芽体等。在秋季还可见体上的精巢和卵巢。 外层:细胞排列整齐,薄。包括皮

水螅型 水母型

体形及生活方式 圆桶形,固着生活,多群体行无性出芽生殖 盘状,浮游生活,不成群体,

行有性生殖

中胶层 薄,大多无细胞 厚,有少数细胞和纤维

口 部 向上, 有垂唇 向下, 无垂唇

神 经 不发达 较复杂

骨 骼 有些具石灰质骨骼 无

水 管 无 有

肌细胞、刺细胞、感觉细胞、神经细胞、间细胞、腺细胞。皮肌细胞数目最多,其基部

的肌原纤维沿长轴排列,收缩时使水螅身体触手变短。感觉细胞分散在皮肌细胞之间,

特别在口、触手和基盘上较多,体积很小,端部有感觉毛,基部与神经纤维连接。神经

细胞位于外胚层的基部,接近中胶层,神经细胞突起彼此连接成网状。刺细胞在触手上

最多。间细胞为小型未分化的细胞,三、五成群聚集在其它细胞基部或于皮肌细胞之间

隙,可分化为刺细胞、生殖细胞等。腺细胞以基盘和口周围最多,分泌黏液,使水螅附

于物体或在其上滑行,也可分泌气体,由黏液裹成气泡使水螅由水底上升至水面。

内层:比外层厚,主要是皮肌细胞,还有腺细胞、间细胞、感觉细胞。皮肌细胞的肌原纤维环状排列,收缩可使身体和触手变细。有的皮肌细胞先端有鞭毛,能促成水流,有的能变

形捕捉食物,行细胞内消化。腺细胞分泌消化液进行细胞外消化。

中胶层:主要由水、无机盐、蛋白质组成,能使基盘抵抗强大机械拉力和增强触手韧性,同时对身体有支持作用

三. 生理特点

●运动:为翻筋斗,尺量的方法,同时基部细胞分泌气体由水底浮到水面。

●摄食和消化:利用刺细胞和触手捕食,由口吞入消化腔,由腺细胞分泌消化液进行细胞外消化。

经消化后形成的食物颗粒,由皮肌细胞吞入,进行细胞内消化,消化后的营养可储存在内胚层细胞或扩散到其它细胞,不能消化的食物经口排出(无肛门),细胞内的代谢废物由内胚层细胞排入腔中。

●呼吸和排泄:由各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完成。

●生殖方式:无性生殖为出芽生殖,在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食物条件下,很普遍,同时出现多个芽

体,长成后,基部脱落,独立生活;有性生殖为配子生殖的

方式。 具强大的再生能力。

第三节腔肠动物门的分纲

腔肠动物绝大多数生活在海洋中,少数生活在淡水里,现存约

11000余种,分属3个纲。

一. 水螅纲(Hydrozoa)

群体或单体生活;多数种类生活史史中有水螅型和水母型两个

世代;水螅型无口道,水母型具缘膜;生殖腺由外胚层产生;刺细

胞存在于外胚层。常见种类有水螅(Hydra)、筒螅(Tubularia)、

枝螅(Obelia)、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钩手水母(Gonionemus)

等。

二. 钵水母纲(Scyphozoa)

全部生活在海水中,为大型的水母类。水母型发达(不具缘膜),无水螅型或水螅型不发达。口道短;不具骨骼,生殖腺由内胚层产生,内外胚层均有刺细胞。常见种类如海月水母(Aurelia)、海蛰(Rhopilema)等

三. 珊瑚纲(Anthozoa)

是腔肠动物中最大的类群,约7000多种,群体或单体生活。只有水螅型,没有水母型。口道发达,大多数可形成骨骼,生殖腺有内胚层产生,内外胚层均有刺细胞,消化循环腔内有隔膜。常见种类如红珊瑚(Corallium)、细指海葵(Metridium)、海仙人掌(Cavernularia)等

第四节腔肠动物的系统发生

●腔肠动物是真正多细胞动物的开始。

●从其个体发育看,一般海产的腔肠动物都经过浮浪幼虫阶段,由此可推测:最原始的腔肠动物是能自由游泳、具纤毛、形状象浮浪幼虫的动物,即梅契尼柯夫假想的群体鞭毛虫,细胞移入后形成原始2胚层动物(原始的水母型),发展成腔肠动物。

●水螅纲是腔肠动物中最原始的,因为其构造简单、性细胞由外胚层产生。钵水母纲和珊瑚纲可能是水螅纲中的一类向不同方向进化的结果。

本章小结

腔肠动物是辐射对称或两辐射对称的两胚层动物,身体有水螅型(适应固着生活)和水母型(适应漂浮生活)。有消化循环腔,能进行细胞外和细胞内消化,无肛门;出现原始的组织分化和简单的器官;有网状神经系统;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2种生殖方式;生活史中有世代交替;发育有浮浪幼虫期。腔肠动物是多细胞动物中最原始的一类。

第七章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

扁形动物在动物进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它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和中胚层,这对动物体结构和机能的进一步复杂、完善、和发展,对动物从水生过渡到陆生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第一节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一.两侧对称(bilateral symmetry)

●即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将动物身体分成左右相等的部分,这种对称形式称为两侧对称(或左右对称)

●两侧对称的意义;身体有了明显的背腹、前后、左右之分.背面发展了保护功能;腹面发展了运动功能;神经和感觉器官逐渐集中于身体前端,使得动物的运动从不定向趋于定向.这种变化使动物对外界环境的反应更迅速、更准确.两侧对称的体制是动物由适应水中漂浮生活到底栖爬行生活的结果,而这种变化是进化到陆生爬行的先决条件

二. 中胚层(mesoderm)的形成

从扁形动物开始,在内胚层和外胚层之间出现了中胚层。

中胚层的出现对动物的结构和机能的进一步发展有很大的意义,也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

其意义表现在:

●中胚层的形成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为动物体结构的进一步复杂完善提供了必要

的物质条件。

●促进了新陈代谢。中胚层形成复杂的肌肉层,增强了运动机能,使动物有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摄取更多的食物;同时肠壁上也形成有肌肉,增强了消化能力。

●由于新陈代谢的加强,所产生的代谢废物也增多,因此促进排泄系统的形成,开始有了原始的排泄系统——原肾管系统。

●由于运动机能的提高,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成为较集中的梯形神经系统

●中胚层所形成的实质组织有储存养料和水分的功能,动物可以抵抗饥饿和干旱,

三.皮肤肌肉囊(dermo-muscular sac)

●由中胚层分化形成复杂的肌肉构造,如环肌(circular muscle)、纵肌(longitudinal muscle)、斜肌

(diagonal muscle)。

●肌肉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贴而形成的体壁成为皮肤肌肉囊。

●除了有保护功能,还强化了运动机能,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发展。

四. 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

●不完全消化系统,即有口,无肛门。肠是由内胚层形成的盲管。

●自由生活种类消化道复杂,寄生生活种类的消化道趋于退化(如吸虫纲)或完全消失(绦虫纲)。

五. 排泄系统((excretory system)

●出现原肾管型的排泄系统。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的排泄管分布在身体两侧。排泄管通常有许多分支,末端是由帽状细胞和管状细胞组成。管状细胞上有许多小孔,帽状细胞有若干根鞭毛不停摆动,使实质中的代谢产物和水一起进入排泄管,再由体表的排泄孔排到体外。

●原肾管的功能主要是调节体内水分的渗透压同时也排出一些代谢废物,大多的排泄物如含氮废物是通过体表排出的

六.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和发育

为梯形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前端形成脑,从脑发出背、腹、侧3对神经索,其中腹面的2条神经索最发达,神经索之间有横神经相连,形成梯形。

七. 生殖系统(reproductive system)

●出现固定的生殖腺和生殖导管,以及前列腺、卵黄腺等附属腺体。

●由于有外生殖器,扁形动物出现了交配和体内受精的现象。这是

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一个重要条件。

●大多行有性生殖,除少数单肠类是雌雄异体外,其余都是雌雄同

●多数经卵裂后发育为牟勒式幼虫(Mullers harva,),幼虫呈卵

形,8个纤毛瓣可以游动(见图),这种发育为间接发育。

第二节扁形动物门的代表动物——三角涡虫(Dugesia)

以涡虫为代表进一步说明扁形动物门的特

征。

一 . 习性 生活在水流缓慢的淡水中,在石块

的背面能找到。以蠕虫、小甲壳类及昆虫的幼虫

为食物。

二. 形态结构

1. 外部形态 身体柔软扁平细长,背面褐

色,腹面色浅密生纤毛,前端三角形,两侧各有一耳突(auricle ),头背面有2个黑色眼点(eyesports )。口在腹面近体后1/3处,其后为生殖孔,无肛门。靠纤毛和肌肉的运动在物体上爬行。

2. 内部构造

(1)体壁:见横切面图。由皮肤肌肉囊组成,包括:

表皮:由外胚层来的上皮细胞组成,其中有杆状体用以捕食和御敌。

基膜:非细胞结构,有弹性。

肌肉:由中胚层形成,有3层,为环肌、斜肌和

纵肌

无体腔,体壁与内部器官之间充满实质,可储存

养分。

(2)消化系统: 肠壁由内胚层来源的柱状上皮形成,

无肌肉,其中的空腔为肠腔。具肌肉质的咽,可以从

口中伸出捕食。肠分3支主干,1支向前,2支向后,

每支主干又反复分出小支,小支末端为盲管,无肛门。

不能消化的食物由口排出。 (3)呼吸和循环: 无呼吸和循环器官,依靠扩散作用进行。 (4)排泄系统:为原肾管型

(5)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为梯型神经系统。头部有一对脑神经节,由此分出一对腹神经索通向体后,腹神经索之间有横神经相连,构成梯型。眼点由色素细胞和感细胞构成,只能辨别光线的明暗(避强光),不能看物象;耳突有许多感觉细胞,味觉和嗅觉功能。(6)生殖系统: 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 雄性生殖系统:精巢、输精小管、输精管、储精囊、阴茎、前列腺、生殖腔。

● 雌性生殖系统:卵巢、输卵管、卵黄腺、阴道、受精囊

(7)可再生。当饥饿时,内部器官(如生殖系统)被吸收消耗,惟独神经系统不受影响,旦有食物后,器官又可以重生。

第三节 扁形动物门的分纲

分为3个纲,即涡虫纲、吸虫纲、绦虫纲。 表示;3个纲的区别 一. 涡虫纲(Turbellaria )

自由生活,多数在海洋,少数在淡水中,极少在湿土中。常见如旋涡虫(Convoluta )、微口涡虫(Microstomum )、平角涡虫(Planocera )等。 二. 吸虫纲(Trematoda )

原始种类为体外寄生,高等种类为体内寄生,有1—2个吸盘,体

表无纤毛、杆状体和腺体,消化系统趋于退化。常见有肝片吸虫、中华

枝睾吸虫、日本血吸虫等。

1. 中华枝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

寄生于人、狗、猫等动物的肝脏胆管中,病症为消化不良、水肿、

贫血、乏力、肝肿,可致肝硬化。.

(1) 形态结构 见图。虫体柔软,扁平,透明如叶状,前窄后宽,

长10—25毫米,宽3—5毫米。具口吸盘、腹吸盘;精巢2个呈树枝状。

体表具有角质层(为什么?),无纤毛,角质层下有环肌、纵肌和斜肌,

但不发达。无体腔,各种器官埋藏在中胚层形成的实质中。

(2) 消化系统 较简单,口——咽(肌肉质)——食道——2肠支,

无肛门。

以细胞外消化为主,取食上皮细胞、白细胞、红细胞及胆管内 涡虫纲 吸虫纲 绦虫纲 习性 自由生活 寄生生活 高度寄生

消化道 复杂 简单 无 杆状体 有

无 无 吸盘 无 有 有吸盘 小钩 节片 无 有 代表动物 三角涡虫 肝片涡虫 猪(牛)带绦虫

的分泌物。

(3)呼吸系统无,用厌氧呼吸方式。

(4)排泄系统为典型的原肾管系统。

(5)生殖系统见图。雌雄同体,构造复杂。自体及异体受精。

●雄性生殖器官:精巢、输精小管、输精管、储精囊、生殖孔.

●雌性生殖器官:卵巢个、劳氏管(Laurer canal)、卵黄腺、卵黄管、受精囊、成卵腔、梅氏腺、子宫、生殖孔。其中劳氏管一端与输卵管相连,另一端开口于身体背面,可能用于排出多余卵黄或精子或可能是退化的阴道;梅氏腺为一群单细胞腺体,参与卵壳形成,也有一定的润滑作用。

(6)生活史见图

终末寄主:人、狗、猫等动物的肝脏和胆管内

寄主第一中间寄主:沼螺(纹沼螺、中华沼螺等)

第二中间寄主;淡水鱼、虾(鲤鱼鲫鱼、沼虾等)

2. 肝片吸虫(Fasciola hepatica)

●又名羊肝蛭,1379年在羊肝中发现,1960年在人体内发现。是世界性牛、羊主要寄生虫,是世界上最大的寄生虫之一,长20—40毫米,宽5—13毫米。

寄主

终末寄主:牛\羊及其它食草动物和人的肝脏胆管内中间寄主:锥实螺

●危害:肝组织破坏,引起肝炎、肝硬化、胆管堵塞;虫体分泌的毒素渗入血液,溶解红细胞,引起贫血、消瘦、浮肿、中毒。

3.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

●在人体内寄生的血吸虫主要有3种,即埃及血吸虫(S. haematobium)、曼氏血吸虫(S. mansoni)和日本血吸虫。在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引起的疾病称为血吸虫病。

●是危害人体的重要寄生虫,已有2千年的历史,遍及热带、亚热带地区,以亚洲东部严重。世界上约2亿患者,我国在江南一带流行,在五十年代,患者1千万,受威胁者1亿以上。

●形态结构如图与其它吸虫不同,由于对血管中生活的适应,身体细长。为雌雄异体异形,

常相互合抱。

区雌体:细长,暗黑色,前细后圆。

别雄体:粗短,乳白色,向腹面弯曲,具抱雌沟。

终末寄主:人、牛、狗、猫、鼠等哺乳动物

寄主中间寄主:钉螺

危害:童虫在人体内,其代谢产物引起咳嗽、咯血、发热;虫卵引起肝脾肿大,虫卵钙化后引起肝硬化、腹水。使成人丧失劳动力,儿童不能发育(如侏儒),妇女不能生育,可导致死亡。

三. 绦虫纲(Cestoidea)

具有高度寄生的特征,口及消化道消失,雌雄同体,具节片,每片中有雌雄生殖系统各一套。

1. 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

●形态结构: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在我国非常普遍。成虫长2—8米,有700—1000个节片

头节:球形,有2圈小钩,下有个吸盘。

颈部:纤细,1节,与头节无明显界限,以横分裂产生节片,称为“生长区”。

未成熟节片:宽大于长,内部结构尚未发育。

孕节:宽小于长,几乎被子宫充满,子宫内

充满虫卵。

●生活史:寄主-------终末寄主:人的小肠内;

中间寄主:猪

●危害:成虫寿命最长达25年以上,每天新增

10余节片,同时脱落0余片,每片含卵3—8万粒。

引起人消化不良、腹痛、腹泻、失眠、乏力、头痛;

猪囊尾蚴如寄生在人脑部,引起循环、呼吸紊乱,呕

吐、昏迷等;寄生在眼部影响视力至失明。

2. 牛带绦虫(Taenia saginata)虫体长4—12米,

可有1000—2000个节片,头节有4个吸盘,无顶突和

沟。中间寄主是牛。其生活史和致病症状与猪带绦虫

相似。

第四节扁形动物的系统发展

1.关于扁形动物的起源,主要有2种学说:

● Lang提出:认为扁形动物是由爬行栉水母进化而来。因为栉水母在水底爬行,丧失游泳机能,体形扁平,口在腹面中央等特征与涡虫纲的多肠目极相似。

●Graff提出:认为扁形动物的祖先是浮浪幼虫样的,这象浮浪幼虫的祖先适应爬行生活后,体形扁平,神经系统移向前方,原口留在腹方,而演变为涡虫纲中的无肠目。

2.扁形动物中,自由生活的涡虫是最原始的类群。

3.吸虫纲是涡虫纲适应寄生生活的结果而演变

来的。

4.关于绦虫的起源有2种看法:

●认为是吸虫对寄生生活进一步适应的结果;

●认为绦虫源于涡虫纲中的单肠目,因为单肠目中有借无性繁殖组成链状群体的现象,这和绦虫产生节片的能力可能有关。因此,这一种看法比较可信。

本章小结扁形动物身体背腹扁平,体壁由表皮和肌肉层共同形成皮肌囊结构;消化道与体壁之间为实质填充;消化道有口无肛门;神经系统为梯状神经系统,出现多种感觉器官;排泄系统为原肾,无呼吸和循环系统。分为3个纲,涡虫为自由生活;吸虫纲消化系统退化,寄生生活;绦虫纲全部体内寄生生活,身体有节片,消化系统完全退化。吸虫纲和绦虫纲中有很多是人和家畜的寄生虫。

第八章假体腔动物(Pseudocoelomata)

假体腔动物是动物界中比较复杂的一个较大的类群,又称原腔动物(Protocoelomata)。这个类群包括7个门的动物,它们的外部形态差异很大,相互之间的亲缘关系不太清楚,但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都有假体腔。假体腔是动物进化中最早出现的一种体腔类型。现在以线虫动物门为代表说明假体腔动物的特征。

第一节线虫动物门(Nematoda)

线虫动物门是假体腔动物中一个重要类群,已知约15000种,据估计有50万种,是动物界中仅次于节肢动物的第二大类群。广泛分布在海洋、淡水和土壤中,也有寄生于动物和植物体内的。

一. 线虫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两侧对称,体不分节或仅体表具横纹(假分节)

2.体表有角质膜。是由上皮分泌形成,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坚

韧富有弹性,起保护作用。

3.角质膜下面是一层合胞体的表皮层(无细胞界限)。

4.三胚层,具假体腔。

假体腔——又称初生体腔。是胚胎时期囊胚腔的剩余部分保

留到成体形成的体腔,只有体壁中胚层,没有肠壁中胚层及体腔膜。

腔内充满体腔液,将体壁和肠道分开,能促进肠道在体内独立运动。

5. 完全的消化系统。有口和肛门,具发达的肌肉质咽,但肠壁

无肌肉层。为管中套管结构。

6. 无循环系统和特殊的呼吸系统。

7. 排泄系统:为原肾管型的排泄系统。但是是由原肾细胞(一般为1细胞个)或腺细胞(一般为2个细胞)衍生形成.

8. 神经系统:为筒形,由围咽神经环,以及从围咽神经环向前发出6条神经和向后发出6条神经索构成,神经索都嵌在上皮中。纵神经索之间有横神经相连。感觉器官不发达,主要有纤毛窝、乳突、眼

点、刺毛等。

二. 代表动物——人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

是人体最常见的肠道寄生线虫之一,感染率高,尤其是儿童。

1. 外形:20—30cm。

雌雄辨别:雌虫:粗长

雄虫:细短、尾呈钩状,具交合刺

从外形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结构:

背唇:1片,具有2双乳突

●口(在前端顶部,

有3片唇) 腹唇:2片,各具一双乳突和一侧乳突

●排泄孔:口稍后腹中线上。

雌性生殖孔:体前1/3处,腹中线上。

●生殖孔雄性生殖孔:与肛门合并成泄殖孔,自孔中伸出一对交合

刺(spicule)

2. 体壁见蛔虫横切图。也为皮肤肌肉囊,主要结构有:

角质层:发达,由皮层\原纤维层\基质\纤维层和基膜构成

体壁表皮层:一层,为合胞体。

肌肉层:为纵肌,不发达。

背线:1条,内有背神经管。

体线腹线:1条,内有腹神经管。

侧线:2条,较发达,内部各有一纵排泄管。

3.消化系统:

简单,为一直管,口——咽——肠——直肠——肛门(雄虫为泄殖孔)。

肠壁为单层柱状上皮细胞构成,内缘有微绒毛。无消化腺(为什么?)。

4. 呼吸和排泄:为无氧呼吸。排泄器官是由一个原肾细胞特化形成的“H”型管(见图),伸向体后的2

条纵排泄管,位于侧线内。

5. 神经系统:筒状,咽部有一围咽神经环,由此向前向后各伸出6条神经,其中在背线1条,腹线1条,

侧线2对。

6. 生殖系统:发达,为管状。

●雌性生殖系统:一对,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生殖孔。

●雄性生殖系统:1个,精巢、输精管、储精囊、射精管、泄殖孔、交合刺。

7. 生活史为直接发育。寄主:人

受精卵感染性卵被人食在十二指肠内孵化幼虫小肠生活史60—75天,寿命一年

食道咽气管肺泡心脏穿出肠壁入

血液(淋巴)循环系统

危害:人肠内有蛔虫寄生,除吸收养分外,危害并不严重。数量多时(根

据报道曾有一人肠内有蛔虫1448条),可造成肠道阻塞。成虫有迁移习性,可

侵入胆管、胆囊、肝、胃等,引起不同症状,造成危害。国内有人发现,胆结

石核心部分51.8%有蛔虫皮或虫卵。幼虫可损伤肺、气管等,并可在脑、脊髓、

眼球、肾等器官中停留,造成严重病状。

三. 其它常见线虫

1. 人蛲虫(Enterubius vermicularis)

●世界性分布,儿童感染率特别高。

●形状见图,成虫体细小,乳白色,像白线头,雌虫长9mm—12mm,

雄虫2mm—5mm。雄虫末端弯曲,有交合刺。

●生活史:寄生于人的盲肠、结肠、直肠等部,虫体前端钻入肠黏膜吸取

营养。

雌雄交配后,雄性死亡——雌虫夜间爬出肛门排卵(之后,大多雌性死亡)——通过自体传染、逆行传染、传播——卵又入人体。

●危害:烦躁不安,失眠、消瘦、磨牙。

2. 十二指肠钩虫(Ancylostoma duodenale)

●寄生于人的小肠内,大多生活一年。雌虫长10mm—13mm,雄虫8mm—11mm,口囊发达,腹侧有2对钩齿,背侧有一对三角形齿板。

危害时,口囊吸附在肠壁上,以钩齿咬破肠黏膜,并分泌抗凝血剂,使伤口不易凝血,有利于钩虫不断迁移咬附部位,造成新老伤口不断流血,其代谢快,吸入的血液约经10秒或几分钟很快从体内排出,根据测量,每条钩虫每日可导致失血量0.14—0.40毫升。

第二节假体腔动物的其它类群

假体腔动物除了线虫动物门外,还有腹毛动物门(Gastrotricha)、轮形动物门(Rotifero)、动吻动物门(Kinorhyncha)、线形动物门(Nenatomorpha)、棘头动物门(Acanthocephala)、内肛动物门(Entoprocta)。

一. 腹毛动物门(Gastrotricha)

是假体腔动物中最原始的一类,生活在海洋或淡水底部沉积物周围,

已知约400种。体长65—500μm,因身体腹面有纤毛而得明。腹毛动物体

表有纤毛、排泄系统为原肾、海产种类为雌雄同体,生殖系统等的结构与

涡虫纲相似;另外其又具有假体腔、完全的消化道;咽的结构、肛门的

位置等又与自由生活的线虫相似。腹毛动物既有一些与扁形动物相似的

地方,又有与假体腔动物相同的特征,表明了其进化的位置。

代表动物——鼬虫(Chaetonotus):淡水生活。形态结构特征见图

二. 轮形动物门(Rotifero)

本门动物种类较多,已知约1800种。分布广泛,既有在海洋和淡水

中自由生活的和底栖生活的种类,也有在潮湿的土壤中生活的;有单体

生活也有群体生活。其身体长圆形或囊形,体长0.5—3mm之间,一般在

显微镜下才能观察清楚。身体分为头部、躯干部及尾部,尾部末端常有

—4个趾。轮虫的头部都有一个轮盘(trochal disc)的结构,是由身

体前端腹面口周围的纤毛区及环绕头区的纤毛环组成的纤毛器。轮盘是

轮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轮形动物门代表见图

三. 动吻动物门(Kinorhyncha)

生活在海底部泥沙中。体长一般不超过1mm,体表有13个节带,具

假体腔,无纤毛。目前已知约100种。

代表动物——动吻虫(Echinoderes):形态结构见图

四. 线形动物门(Nenatomorpha)

分布在淡水、海洋及潮湿土壤中。身体特别细长,成虫长30—150cm,直径05—3mm。一般成虫自

由生活,幼虫寄生在节肢动物体内,已知约250种。

常见动物如铁线虫(Gordius aquaticus):见图,成虫

长10—30cm,直径0.3—2.5mm,自由生活;孵出的幼虫钻入

蝗虫、螳螂体内,营寄生生活,发育为成虫后离开寄主自由

生活。

五棘头动物门(Acanthocephala)

个体大小差别很大,长2 mm—1m,直径不超过cm,已知

约500种。成虫和幼虫均为内寄生,幼虫寄生在昆虫或甲壳

动物体内,成虫寄生在脊椎动物的消化道内,主要在鱼、鸟

和哺乳动物体内。

代表动物——猪巨吻棘头虫(Macracanthorhynchus):

见图,为最大的棘头虫,雌虫长65cm,雄虫15cm,幼虫寄生在金龟子的幼虫体内,猪吞食幼虫而被感染,以吻固着于肠壁上,发育为成虫。

三.内肛动物门

(Entoprocta)

主要生活在海洋中,只有几种生活在淡水中,它们都固着在浅海底部岩石或动物外壳上,是很小的单体或群体,体长不超过5mm,已知约150种。

第三节假体腔动物的系统发展

● 线虫有特殊的排泄管,无纤毛,有特殊的纵肌层,线形生殖系统。这些结构特点与假体腔动物中其它类群显然不同,它是动物演化上的一个分支。

●轮虫的构造和胚胎发育与涡虫相似。许多轮虫体形较扁,具纤毛的头冠显著偏向腹面,具焰球的原肾管与涡虫纲单肠目动物相同。雌雄异体,具卵黄腺,胚胎发育中早期卵裂属螺旋形,双腹式神经,说明轮虫可能是由涡虫纲演化而来。但轮虫为发完善的消化管,有特殊的咀嚼器等特征,又说明不同于涡虫纲。总之,假体腔动物中轮虫纲与涡虫在系统演化上亲缘关系接近。

●假体腔动物的7个门,由于外形差异很大,相互之间的亲缘

关系不清楚。

本章小结

假体腔动物是一类相互之间亲缘关系不明确,外部形态差异

很大,但都是具有3个胚层,体壁与消化道之间有假体腔结构的动

物,包括7个门。它们除有假体腔外,还有:卵裂均为螺旋卵裂;

由端细胞法形成中胚层;假体腔内充满体腔液;有完整的消化道;

排泄系统仍为原肾型;无循环和呼吸系统。

第九章环节动物门(Annelida)

环节动物在动物演化上发展到了一个较高阶段,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身体分节,有疣足和刚毛,运动敏捷;真体腔出现,相应地促进循环系统和后肾管的发生,从而使各种器官系统趋向复杂,机能增强;神经组织进一步集中,脑和腹神经索形成,构成索式神经系统。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向着更高阶段发展。本门动物约9000种,常见有沙蚕、蚯蚓、水蛭等。

第一节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一.有分节现象

环节动物身体由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metamere)构成,称为分节现象。这是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体节与体节间以体内的隔膜相分隔,体表相应

地形成节间沟,为体节的分界。不仅在体外显示出分节,而且象血管、

排泄管、生殖腺、神经节、消化道等重要内脏器官也按节重复排列。

分节类型

同律分节(homonomous metamerism):除前2节和最后1节外,其

余各节,形态上基本相同。环节动物即为同律分节。

异律分节(heteronomous metamerism):各体节的形态机能明显差别,

身体不同部位的体节完成不同的功能,内脏器官集中在一定的体节中。

如节肢动物。

●分节的意义:体节的出现使动物的运动更加灵活,而且不同

部位的体节进一步出现功能上的分工,对动物分化中形成头、胸、腹

有重要的意义。

二. 形成真体腔(true coelom)

● 环节动物的体壁和消化管之间有一广阔空间,即为真体腔或称次生体腔(secondary coelom )。 ● 从胚胎发育看,是由两个中胚层细胞发育为两团中胚层带。每团裂开,分成成对的体腔囊,靠近内侧的中胚层和内胚层合为肠壁,外侧的中胚层和外胚层合为体壁,体腔即位于中胚层的内外层之间。由于该体腔是由中胚层裂开形成,故称为裂体腔。

● 这种体腔在结构上既有体壁中胚层又有肠壁中胚层及体腔膜。

● 真体腔形成的意义:(1)消化管有了肌肉,增强了蠕动,提高了消化机能。 (2)真体腔的形

成,促进了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的器官的形成和发展,使动物体的结构进一步复杂,各种机能进一步完善。

三. 刚毛(seta )和疣足(parapodium )

● 刚毛和疣足是环节动物的运动器官。

刚毛——上皮细胞内陷形成的刚毛囊中的一个毛原细胞形成的,数目不等。如环毛蚓的刚毛。

疣足——是体壁向外突出的扁平状物。为海产种类具有,每体节一对。

● 意义:环节动物刚毛和疣足的出现,增强了运动功能,使它们的运动更敏捷、迅速。

四. 闭管式循环系统

● 环节动物具有较完善的循环系统,由纵行血管和环行血管及其分支血管组成。各血管以微血管网相连,血液始终在血管内流动,不流入组织间的空隙中,构成了闭管式循环系统。

● 环节动物循环系统的出现与真体腔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真体腔的发展,使原体腔(囊胚腔)不断缩小,最后只在心脏和血管的内腔留下遗迹,即残存的原体腔。

● 意义: 血液循环有一定方向,流速恒定,提高了运输营养物质及携氧机能。

五. 后肾管排泄系统

● 多数环节动物的排泄系统为后肾管,来源于外胚层。实际上是两端开口的管状结构,数目不定,每体节1对或多对,如环毛蚓的每个体节有很多的肾管。见图。

肾口:开口在体腔内,多细胞的纤毛漏斗。

后肾管结构 排泄管:布满血管。

肾孔(排泄孔):穿过节间膜,开口在下一节的体壁。

● 功能:排泄体腔中的代谢产物,也可排除血液中的代谢产物和水分。

六. 链状神经系统

● 结构:是由脑(即一对咽上神经节)、咽下神经节、围咽神经环(连接脑和咽下神经节)以及腹

神经索组成。腹神经索在每个体节有一对神经节,成为贯穿全身的链状神经系统。每个体节的

神经节发出2—5条侧神经。

● 意义:神经系统进一步集中,致使动物反应迅速,动作协调。

● 感觉器官发达(多毛类):有眼(感光)、化学感受器、平衡囊等。陆生种类的感觉器官一般不

发达,主要是体表的感觉细胞感受外界刺激。

七. 担轮幼虫(trochophore )

● 陆生和淡水生活的环节动物为直接发育,无幼虫期。

● 海产种类的个体发生中,经螺旋卵裂、囊胚、原肠胚(内陷法),发育成为担轮幼虫,再经过变

态成为成虫。

第三节 环节动物门的分类

环节动物约有9000多种,分为多毛纲、寡毛纲、蛭纲3个纲。分布在海洋、淡水和陆地,也有寄生。这3个纲的比较见表: 一. 多毛纲(Polychaeta ) 绝大多数在海洋中生活,极少数在淡水生活,头部和感觉器官发达,有疣足,雌雄异体,无生殖环带,发育中有担轮幼虫。已知6000多种,常见沙蚕(Nereis )等。 二. 寡毛纲(Oligochaeta ) 无明显头部,体表具刚毛。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性成熟时体表产生环带,直接发育。约有3000种,根据生殖腺、环带、刚毛等结构分为3个目,常见有各种蚯蚓、颤蚓等。

三. 蛭纲(Hirudinea )

俗称蚂蝗,吸人或动物的血。体节数目固定,无疣足和刚毛,雌

雄同体,性成熟时有环带,有口吸盘和后吸盘。约有500种,如金线

多毛纲 寡毛纲 蛭纲 头部

明显 不明显 不明显 运动 疣足 刚毛 无刚毛和疣足 生殖 无生殖环带 雌雄异体 有生殖环带 雌雄同体 有生殖环带 雌雄同体 发育 担轮幼虫 直接发育 直接发育 习性 海洋生活 大多陆生 多淡水 暂时性体外寄生

蛭(Whitmaania)。

第四节环节动物的系统发展

1.环节动物的起源有2个学说:

●认为起源于扁形动物涡虫纲。是根据某些环节动物的成虫和担轮幼虫都具有管细胞的原肾管,这与扁形动物的由焰细胞构成的原肾管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环节动物多毛类个体发生中卵裂为螺旋式,这与涡虫纲的多肠目相同;环节动物的担轮幼虫与扁形动物涡虫纲的牟勒氏幼虫在形态上相似;涡虫纲三肠类某些涡虫的肠、神经、生殖腺等均显有原始分节现象。

●认为起源于似担轮幼虫式的假想祖先担轮动物。是根据环节动物多毛类在个体发生中具有担轮幼虫,而且这种假想的担轮幼虫与轮虫动物门的一种球轮虫非常相似。

2.各纲之间的关系:

●多毛类比较原始.生殖腺由体腔上皮产生,具担轮幼虫。

●寡毛类可能是多毛类适应穴居或土壤生活的结果,如疣足消失,头部不明显。

●蛭类与寡毛类的亲缘关系较近。蛭类中棘蛭类的体腔发达,有血管,体前端数体节有刚毛,这与寡毛类相似;寡毛类中某些寄生性的蛭形蚓,口腔有颚,体末有吸盘,与蛭类相似。

本章小结

环节动物广泛分布在水中和陆地上。它们两侧对称,有3个胚层,身体同律分节,有发达的真体腔和闭管式的神经系统,体壁形成疣足和刚毛,神经系统为链状神经系统。一般游泳类的多毛纲头部明显,有眼和触手等感觉器官,是环节动物中最原始的种类;穴居的寡毛类头部和感觉器官不发达;蛭类的身体有吸盘,体腔被间质所占据,形成血窦。海洋中的生活种类都有担轮幼虫期。

第十章软体动物门(Mollusca)

软体动物种类多,为动物界第二大类群,与人类关系密切。软体动物的结构进一步复杂,机能更完善,它们具有一些环节动物的特征:真体腔、后肾管、个体发育中有担轮幼虫等,因此认为软体动物是由环节动物演化而来的,朝着不很活动的生活方式较早分化出来的一支。因大多数的软体动物有贝壳,故又称“贝类”。

第一节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 身体柔软、不分节、左右对称。

大多数腹足类身体左右不对称,是因为在发育过程中身体经过旋转的结果。

二.身体分为头、足、内脏团3部分。

●头:位于前端,有口、眼、触角和其它感觉器官。有些行动缓慢或固着生活的种类,头退化(如双神经纲,掘足纲)或消失(如瓣鳃纲)

口腔有:颚片:坚强,位于口腔前部

齿舌:带状,位于口腔底部,由许多分离的角质齿片固定在一个基膜上构成,

依附在一对似软骨片的组织上,这种组织有伸缩肌,依靠肌肉的伸缩能

使齿舌得以锉碎食物。

●足:运动器官,由于生活方式不同,有不同形状,如块状(如蜗牛)、斧状(如河蚌)、柱状(如角贝)、长腕(如乌贼),有的种类足退化(如牡蛎)。

●内脏团:是背面的隆起部分,包括大部分内脏器官,如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生殖系统等。三. 具外套膜(mantle)

是身体背侧皮肤伸展而形成的,对其生理活动和生活有重要作用。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有腔隙,称为外套腔。软体动物的排泄孔、生殖孔、呼吸、肛门甚至口都在外套腔内,所以其排泄、生殖、呼吸等生理活动均与外套腔内的水流有关。

外套膜能分泌贝壳,其形态随种类而异,如石鳖类被覆在身体整个背面;瓣鳃类则悬于体两侧,包住整个身体;乌贼则呈筒状,包住整个内脏团仅露头部。

四. 具有贝壳

大多数有1—2或多个贝壳,不同种类贝壳形状构造变化大,如腹足类为螺旋形;瓣鳃类两片为瓢状;掘足类筒状。贝壳是保护器官,足部和头部有肌肉与贝壳相连,活动时,头足伸出壳外,危险时缩入壳内。

●贝壳成分:碳酸钙(占95%)、贝壳素(少量)。

角质层:由贝壳素构成,薄而透明,有色泽。保护钙质不被酸溶解。

●贝壳构造棱柱层:厚,由柱状的碳酸钙晶体构成.,呈方解石构造。

珍珠层:片状的碳酸钙构成,晶体呈文石结构,有珍珠光泽。

●珍珠的形成:只有外套膜的边缘可以形成棱柱层,所以一旦棱柱层形成后不会再加厚。而整个外套膜的外层细胞都可以分泌文石结构的碳酸钙,这样珍珠层可以不断加厚。在生长中,如果外套膜和贝壳间进入了沙粒或其它异物,就会刺激珍珠层的分泌,形成珍珠。

五.体腔和循环系统

●次生体腔极度退化,仅残留围心腔及生殖腺和排泄管的内腔。初生体腔则存在于各组织器官的间隙,内有血液流动,形成血窦。

●开管式循环系统:血液在循环过程中不是始终在封闭的血管中流动,这种循环方式称为开管式

循环系统。

心脏:在围心腔内心室:1个,壁厚,能搏动,为循环动力。

心耳:1个或成对,有瓣膜防止血液倒流。

循环系统的结构血管:动脉、静脉。

血窦:是初生体腔存在于各组织器官的间隙。

血液:无色,少数显红色或青色。

血液循环的方向:

大部分足、内脏血→血窦→集中于静脉→肾静脉(排泄废物)→鳃血管(气体交换)→心耳→心室

六.排泄系统

基本上是后肾,即是由中胚层和外胚层共同发生形成的。

围心腔腺:由围心腔表皮分化,有许多毛细血管充满血液,依靠排泄器官有2个血液渗出排泄废物→入围心腔→肾脏→排出。

肾脏:肾口→肾主体→膀胱→肾孔(在外套腔)。肾主体有很多血管,通过渗透进入肾脏。

七.呼吸系统

●水生种类:鳃呼吸。是由外套腔内面的上皮伸展形成。

●陆地种类:无鳃,而是外套腔内部一定区域的微血管密集成网,形成“肺”,直接取氧。

八.神经系统

●不发达,无集中统一的神经中枢,这与其缓慢的生活方式一致。

●原始种类无神经节的分化,仅有围咽神经环及向后伸出的一对足神经索和一对侧神经索。

●较高等种类有4对神经节:脑神经节:食道两侧,有神经连接头部的感觉器官。足神经节:在足部肌肉中,有神经通向足部。侧神经节:发出神经至外套膜和鳃。脏神经节:发出神经至各内脏器官。

各神经节有神经索连接,如脑足神经索、脑脏神经索等。

●头足类神经系统发达:神经节集中在食道周围形成脑,并有一个中胚层分化的软骨包围。这在无脊椎动物中是唯一的。

九.生殖系统与发育

●大多为雌雄异体,也有雌雄同体;大多体外受精,也有体内受精。

●生殖腺为葡萄状腺体。双壳类雌雄异体,从外形上难以辨认雌雄,一般精巢白色,卵巢黄色。

●受精——如河蚌,生殖导管短,生殖孔开口于肾孔附近,无交接器,无交配现象。生殖季节(春,夏),精子随水流如水中,再流入雌蚌的鳃水管。当雌性成熟卵排出,经鳃上腔与镜子相遇而受精。

●大多海产种类:有担轮幼虫(trochophoro larve)和面盘幼虫(veliger larva)时期。

陆生种类、头足类、一部分腹足类:为直接发育。淡水蚌类有特殊的钩介幼虫(glochidum),可作暂时性寄生于鱼鳃。

第二节软体动物门的分类

已知约11.5万种,分布广泛。根据它们的贝壳、足、神经、、鳃、等特征分为7个纲。

一. 单板纲(Monoplacophora)

人们以为约3亿5千万年前已绝迹,但在1952年丹麦“海神号”船在太平洋哥斯达黎加3350m的深海中发现现代生活种类,称为“新蝶贝(Neopilina galathea Lemche)”。为原始贝类。目前已发现8种。

特点:两侧对称,腹部有足,有一个帽状贝壳,全部海产。

二. 多板纲(Ployplacophora)

—年动物生物学期中A答卷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5—2006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专业必修课《动物生物学》试卷(B卷) 参考答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任课老师: 专业学号:————姓名:————考试成绩:————— 一、是非题:(对的打“+”号,错的打“—”,每空1分,共10分) 1.动物未经消化的食物残渣从肛门排出称为排泄。(—) 2.河蚌的外鳃瓣,除具呼吸功能外,同时也是幼虫发育的场所。(+) 3. 根据颞窝的有无、数目及位置的情况,颞窝分为四类:合颞窝类头骨每侧有一个颞窝。(+) 4.鸟类具有双重呼吸。(+) 5..消化道首次出现盲肠的脊椎动物是两栖纲动物。(—) 6.完全变态的昆虫具有蛹期。(+) 7.首次出现完整的消化管的动物是环节动物。(—) 8.兔的齿式为I 2/1C0/0Pm3/2M3/3,表明兔下颌的前臼齿为3颗。(—) 9..腔肠动物是三胚层动物,因为中胶层即是中胚层。(—) 10.羊膜动物才有胸廓。(+) 二、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血吸虫侵入人体的时期是(D)。A. 六钩蚴 B. 囊尾蚴 C. 成虫.D.尾蚴 2.蝗虫的变态属于(B)。A. 无变态 B. 渐变态 C. 半变态 D. 完全变态 3.下列动物中具有动脉球的是( C) A.七鳃鳗 B.鲨鱼 C.鲫鱼 D.蛙 4.鸟类的大脑发达是由于:(B) A.嗅叶发达 B. 纹状体发达 C. 新脑皮发达 D. 古脑皮发达 5.水管系统为 D特有器官,主要的功能是运动。 A 海绵动物 B 腔肠动物 C 节肢动物 D 棘皮动物 6.具有开放式骨盆的动物是C。

A 哺乳类 B 爬行类 C 鸟类 D 两栖类 7.鸭嘴兽为哺乳类C的代表动物。 A 后兽亚纲 B 真兽亚纲 C 原兽亚纲 8. 盾鳞是D体表的鳞片。 A. 文昌鱼; B. 硬骨鱼; C. 七鳃鳗; D. 软骨鱼。 9 在脊椎动物的演化史中,B是首次出现于爬行动物的特征。 A.五趾型附肢; B. 羊膜卵; C. 恒温动物; D. 完全双循环。 10. 爬行类的血液循环方式为B。 A. 三循环; B. 不完全双循环; C. 完全双循环; D. 单循环。 三、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8分) 1. 水沟系——水沟系是海绵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对海绵动物的固着生活有重大的适应意义。海绵动物缺乏运动能力,它的摄食、呼吸、排泄及其他生理机能都要借水流的川行来维持。靠鞭毛的打动,不断将外界的水连同食物和氧带入水沟系中,又不断地将废物带到外面去。即使是有性生殖的精子,也是随着水流由一个海绵到另一个海绵体内去的。根据构造复杂程度的不同,水沟系可分为3种:(1)单沟型(2)双沟型(3)复沟型。 2.愈合荐骨——鸟类特有结构。由少数胸椎、腰椎、荐椎和部分尾椎愈合而成。它与鸟类宽大的骨盆相愈合,使鸟类在地面行走时获得支持身体的坚实支架。 3.羊膜卵:卵的外表包有一层石灰质的硬壳或不透水的纤维质卵膜,能防止卵内水分的蒸发,避免机械损伤和减少细菌侵袭。卵壳能透气,保证胚胎发育的气体代谢正常进行。卵内有一个很大的卵黄囊,贮藏大量称为卵黄的营养物质,使胚胎在发育中始终得到丰富的营养物质。 4.开放式骨盆:鸟类两侧耻骨在腹中线不愈合。构成开放式骨盆,适于产大型带硬壳的卵。 5.反刍胃:为一些草食性哺乳动物(部分偶蹄目的种类)的胃,由瘤胃、网胃、

基础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doc

《基础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基础生物学 课程性质:必修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实验项目个数:9 面向专业:生物技术 吟趟材黄诗笺主编《动物生物学实验指导》, 头报教竹:王英典、刘宁主编《植物生物学实验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课程学时学 课程学时: 80 学分:4 实验学时:28 二、实验H的、任务、教学基本要求及考核方式 1、目的和任务: 通过木课程的学习,获得基础生物学必要的基木理论、基木知识和基木技能。了解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习后续课程及从事于本专业有关的生物技术打下一定基础。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基础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基本操作和技能,熟练使用显微镜,并对原生生物及动植物的基木形态和结构有所了解。 3、考核方式: 操作考核:50% 理论考核:50% 三、实验项目一览表 序 实验项目名称实验 时数 实验内容及目的实验 要求 实验 类型 备注 1显微镜的使用 和细胞形态结 构观察及原生 动物和藻类植 物的形态观察 3 1 .显微镜使用的一般方法; 2.观察眼虫、草履虫、变形虫、鱼腥 藻、衣藻、团藻及寄生性原生动物的 形态结构。 必修 验证 性 显微镜 2植物的营养器 官 3 1.观察各种新鲜植物根的标本,区别 初生根与次生根,双子叶植物根与单 了叶植物的根; 2.观察裸了植物茎,被了植物茎(木 本、草本),分析其结构的区别; 3.观察各种叶子的形态结构,了解不 同生态类型的叶的区别。 必修 验证 性 显微 镜,解 剖镜

3植物的繁殖器 官 3 1 .解剖几种植物的花,认识花的结 构; 2.解剖儿种植物的果实,认识不同类 型的果实; 3.解剖几种种子,了解种子的基木结 必修 验证 性 显微 镜,解 剖镜

考试大纲-2020中科院考研-动物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动物学》考试大纲 本《动物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动物学及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动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和有关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覆盖动物形态学、动物分类学、动物生态学、动物生理学、动物地理与动物进化等多个分支学科。《动物学》的硕士研究生考试,要求考生对动物学的基本概念、动物学研究的发展历史、研究方法和动物分类知识有较全面的了解,掌握不同动物类群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对生命起源、动物进化、动物地理和动物生态等重要科学领域有深刻的理解,熟练掌握动物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的演化过程,并对各个过程中不同典型动物类群的分类地位、主要特征和代表性种类、代表性结构和功能及其适应性有深入了解,掌握动物学的新内涵和发展方向。要求考生通过普通动物学的学习,具有运用进化论思想解释动物进化等生命现象的综合、判断与分析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动物学基本知识 包括动物在生物界的分类与进化地位、动物学的研究内容、动物学的发展历史、动物学的研究方法和动物分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有关动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基本概念;胚胎发育、个体发育、行为功能的基本概念等。 二)代表性动物类群的种类、结构与功能 原生动物门、多孔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虫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半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等主要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重要分类单元和代表性种类的特征及其在动物进化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脊椎动物中的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的主要特征及代表类群、重要分类单元和代表性种类,各类群的原始性特征、进步性特征和适应性进化特征及其在动物进化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重要动物类群的利用、控制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三)动物的起源与进化

动物生物学题库word资料11页

问答题: 1、两侧对称体制对动物的生活及演化有何意 义? 2、说明节肢动物如何以其多种形式的呼吸系统适应各种生活环境。 3、简述一下昆虫如蝗虫蜕皮的原因及过程。 4、中胚层的出现对动物的生活演化有何意义? 5、试分析线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性。 6、试述机体分节在动物发展进化上的意义。 7、在无脊椎动物范围内,试以每门动物的两个进步性特征说明其比前各门动物的进化。 8、画图并说明后肾的结构。 9、试述脊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10、为什么鸟的头可以转动180度? 11、试述两栖类对陆生生活的初步适应表现在哪些方面?其不完善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2、从结构和机能的统一和有机体与环境的统一的观点出发,讨论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性。 13、试绘硬骨鱼和无尾两栖类的动脉弓,并简述陆生动物随着鳃呼吸消失,肺呼吸出现,动脉弓所发生的重大变化。 14、简述脊椎动物上陆后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15、简述脊椎动物脊柱的演化趋势。 16、试述鸟类与爬行类相似的特征并总结鸟类的进步性特

征。 17、简述上下颌出现的意义。 18、试述哺乳类中耳的结构及功能。 19、什么叫单循环和双循环?青蛙血液属于什么循环? 20、画图并说明羊膜腔的形成。 21、试述哺乳动物进步性特征和标志性特征。 22、试述植物性神经与躯体神经的主要区别。 23、试述环节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 24、为什么说圆口纲动物是一类既原始又特化的动物。 25、试述脊椎动物脑皮的演化过程。 26、简述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 27、试述肾单位的结构,并简述尿的生成过程。 28、脊椎动物何以属于脊索动物。 29、试比较两栖纲与爬行纲的皮肤系统。 30、画简图并说明五部脑及其脑室的形成。 31、试述哺乳动物耳的结构及听觉的产生。 32、试绘一鱼尾椎的简单示意图,并标出各部分名称。 33、试述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几个重大事件及其意义。

动物生物学

动物生物学 无颌类:指没有上、下颌的脊椎动物,现存的类群只有圆口纲。 颌口类(有颌类):指有上、下颌的脊椎动物,包括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 羊膜动物: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具备羊膜的脊椎动物,包括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 脊索:是位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的一条棒状结构,内部由泡状细胞组成,外围以纤维组织和弹性组织组成脊索鞘,坚韧而有弹性。 鳍式:鳍的组成和鳍条数目的记载方式。 鳞式:用来表示鳞片排列方式的公式 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侧线至背鳍前端的横列鳞)/侧线下鳞数(侧线至臀鳍起点基部的横列鳞)镰状突:硬骨鱼类调节视距的特有结构,一端中附着于盲点,另一端附在晶体腹面的晶体伸缩肌上,伸缩移动晶状体调节视距。(在鱼类眼球中用于替代睫状体的镰状突起。) 韦伯氏器:鲤形目鱼类鳔与内耳之间依靠由舟骨、间插骨、三脚骨等骨构成的器官器,具有特殊感觉功能次生腭:由前颌骨、上颌骨、腭骨、翼骨联合形成后延的腭,使内鼻孔后移,呼吸道与口腔分开。 潘氏孔:鳄类的心脏完全分为四室,但在左、右体动脉基部有一小孔称潘氏孔。 早成雏:在孵化时发育较充分,有绒羽,眼已睁开,脚有力,体羽干燥后即可随亲鸟觅食,如多数地栖性鸟类和游禽。 羊膜卵:卵外被有坚韧的外壳(卵膜) 愈合荐骨:是鸟类特有的结构。它是由少数胸椎、腰椎、荐椎以及一部分尾椎愈合而成,而且它又与宽大的骨盆(坐骨、耻骨)相愈合,使鸟类在地面步行时获得支持体重的坚实支架。 胎儿暂时性肺、肝、小肠、肾的功能,并能产生激素。 口咽式呼吸:因无胸廓,呼吸动作主要依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来完成,并由口腔黏膜进行气体交换. 双重呼吸:鸟类特有呼吸方式,气囊存在,使鸟类无论在吸气或呼气,通过d-p-v系统均在平行支气管内发生气体交换。 d-p-v系统(d-p-v system):鸟类的肺为缺乏弹性的海绵实体,内分中支气管→背(d)、腹支气管(v),借平行支气(p)管连接,气体流向为d-p-v,呼吸单位为平行支气管,因此无论吸气、呼气、平行支气管均发生气体交换,而称为双重呼吸。 胸腹式呼吸:通过外肋间肌的收缩,提起肋骨扩展胸腔,吸入空气进肺,当内肋间肌收缩时,可牵引肋骨后降,胸腔缩小,空气从肺呼出。来进行肺部的气体交换。 反刍:食草动物食团经瘤胃发酵分解,粗糙物上浮刺激瘤胃前庭和食道沟造成逆呕反射,粗糙食物返回到口腔被再度咀嚼,咀嚼后的食物再经瘤胃与网胃的底部到皱胃.这种过程可反复进行,直至食物充分分解为止。 滑行学说:肌纤维的收缩是细肌丝向粗肌丝滑行的结果。即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向暗带中央移动,结果相邻的各Z线都相互靠近,肌小节长度变短,出现了整个肌细胞和整个肌肉的收缩。 反射弧:从接受刺激到发出反应的全部神经传导通路。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 反射:在CNS参与下,机体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激素: 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经体液运输的,传递信息的,高效能的化学物质。 免疫:动物体识别自己、排斥外来的和内在的、非本身的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相对稳定的一种生理机能。作用对象是非己的抗原物质。

细胞生物学实验讲义

《细胞生物学》 实验指导 目录 实验一细胞大小测定和生物绘图法(验证性)2 实验二细胞中过氧化物酶的显示(验证性)2 实验三细胞内糖类的显示(验证性)2 实验四细胞Feulgen反应(验证性)2 实验五动物细胞培养(综合性)4 实验六细胞膜通透性的观察和细胞活力测定(创新性)4

实验一细胞大小测定和生物绘图法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用测微尺测定细胞大小的原理和方法。 2. 掌握生物绘图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 (一)测微尺的原理 测微尺分物镜测微尺(简称物微尺或台微尺)和目镜测微尺(简称目微尺),两尺配合使用,可以测量细胞大小。目微尺是一个可以放在目镜内的特制玻璃圆片,圆片中央刻有一条直线,此线分为若干格。物微尺为一载玻片中央封固的小尺,长1mm,被等分为100格,长为0.01mm(10um)。当测量细胞大小时,不能用物微尺直接测量细胞,而只能使用目微尺。因目微尺测量的细胞是经物镜放大后的像,而它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随物镜的放大率而变,在测量时需要先用物微尺来测定,求出某一放大率时目微尺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然后再用以测定细胞大小。 将物微尺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小心转动目镜测微尺,移动物微尺使两尺平行,起点线重合,然后找出另一处两尺刻度重合处,记录起点线到重合线之间的各尺的刻度数(格数),按下式计算,在该放大系统下目微尺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 物测微尺格数 目微尺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 ×10um 目测微尺格数 例如:目微尺是100倍,其对应的物微尺使80格,则目微尺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为80/100=8um。 测量某一细胞时,如果目微尺测得其横径为5倍,则此细胞横径为8×5=40um。(二)生物绘图的基本要求 1. 具有高度的科学性,不得有科学性错误。形态结构要准确,比例要正确,要求真实感,立体感,精美而美观。 2. 图面要力求整洁,铅笔要保持尖锐,尽量少用橡皮。 3. 绘图大小要适宜,位置略偏左,右边留着注图。 4. 绘图的线条要光滑、匀称,点点要大小一致。 5. 绘图要完善,字体用正楷,大小要均匀,不能潦草。注图线用直尺画出,间隔要均匀,且一般多向右边引出,图注部分接近时可用折线,但注图线之间不能交叉,图注要尽量排列整齐。 6. 绘图完成后在绘图纸上方要写明实验名称、班级、姓名、时间,在图的下方注明图名及放大倍数。 三、实验材料和实验用品 1. 实验材料: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洋葱内表皮,西红柿,芹菜,韭菜,红辣椒 2. 实验用品:普通光学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消毒牙签、烧杯、吸管、0.9%生理盐水、0.1%亚甲基兰、蒸馏水、吸水纸,HB及2H或3H绘图铅笔、橡皮、直尺、绘图

动物生物学名词解释

£洄游:某些鱼类或海兽等水生动物在一生活动中,由于环境影响或生理习性,在一定得时期从原栖息地集群游到另一个水域中去生活,经过一段时间,或经过一定得发育阶段,又沿原路线游回到原栖息地生活,这种集群得定期、定向有规律性得移动,称为洄游.一般可分为生殖洄游,索饵洄游与季节洄游. £适应辐射:原始同一物种为了适应不同得环境,而进化成形态结构不同得种类得过程叫适应辐射。 £同律分节:环节动物得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除前端得二节与最末一节,其余各节形态基本相同,同时许多内部器官如循环、排泄、神经等,也表现出按体节重复排列得现象,称为同律分节。 £异律分节:高等无脊椎动物,身体体节进一步分化,各体节得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别,身体不同部位得体节具有完全不同得功能,并形成体躯,内脏器官集中于一定得体节内,这种分节现象特征称为异律分节。 £外套膜:为软体动物身体背侧皮肤摺向下伸展而成得片状构造称为外套膜,常包裹整个内脏团。外套膜由内外两层上皮构成, £假体腔:又称初生体腔—就是胚胎时期囊胚腔得剩余部分保留到成体形成得体腔,只有体壁中胚层,没有肠壁中胚层及体腔膜。腔内充满体腔液,将体壁与肠道分开,能促进肠道在体内独立运动。 £真体腔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在体壁与消化管之间形成广阔得体腔,这种体腔在体壁与消化管壁上都有中胚层形成得体腔膜,这种体腔无论在系统发育与个体发育上都比原体腔出现得迟,又称为次生体腔 £逆行变态:在幼年向成年发育时,经变态后失去一些重要器官,使躯体变得更简单得变态方式称为逆行变态 £外骨骼:节肢动物得含几丁质体壁具有一定得硬度,起着相当于骨骼得支撑作用,故称其为外骨骼. £咽式呼吸:两栖类得呼吸运动主要就是依靠口腔底部得颤动升降来完成,并由口腔粘膜进行气体交换。 £双重呼吸:鸟类除具有肺外,并有从肺壁凸出而形成得薄膜气囊。主要得气囊有9个,它们一直伸展到内脏间、肌肉间与骨得空腔中.气体经肺进入气囊后,再从气囊经肺排出,由于气囊得扩大与收缩,气体两次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在吸气与呼气时都能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得呼吸方式,称为双重呼吸。这就是鸟类适应飞翔生活得一种特殊呼吸方式。 £多态现象:群体内出现二种以上不同体型得个员,有不同得结构与生理上得分工,完成不同得生理机能使群体成为一个完整得整体。 £生物发生律:生物在个体发育系统总就是在简单而迅速得重演,成生物发生律。 £拟态现象:拟态就是指一种生物在外形、色彩,甚至行为上模仿另一种生物或非生物体,而使自己得到好处得现象。包括三方:模仿者、被模仿者与受骗者. £孤雌生殖(轮虫动物):常见得雌体称为非需精雌体,具有双倍染色体(2n),不经受精就能繁殖后代。在外界环境中得某些不良因素刺激下,非需精雌体得卵母细胞发生突变,并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需精雌体与雄体。它们均为单倍体(n)。交配受精后形成休眠卵,以抵抗不良得环境。当环境条件有利时,即孵化出非需精雌体,继续进行孤雌生殖。 £世代交替(腔肠动物):腔肠动物有两种体形,一为水螅型,一为水母型,无性与有性两种生殖方式常交互出现,形成世代交替. £伸缩泡就是原生动物得一种收缩与扩张可周期得交替得进行从而调节渗透压得液泡. £疣足:多毛纲得运动器官,就是体壁得向外突起,中空,与体壁相通. £皮肤肌肉囊:由于中胚层得形成而产生了复杂得肌肉构造,如环肌(circular muscl

动物生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头索动物:脊索和神经管纵横于全身的背部并终身保留,又称无头类 2原索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索动物中最低的类群,总称为原索动物 3脊索:背部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帮状结构介于消化管和神经管之间 4逆行变态:幼体结构复杂,成体结构简单。这种个体发育又复杂变态到简单变态的现象 5无头类:脊索动物中脑和感觉器官没有分化出来,因而没有明显的头部的类群 6頜口类:有頜的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7有頜类:鱼纲和其他高等四足类脊椎动物合称为有颌类。 8咽腮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腮裂。 9口索:口腔背面向前伸出一条短盲管 10尾索: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 11双循环:在陆生脊椎动物中,鸟类和哺乳类的双循环是完全的双循环,即血流的全过程包括两条途径。一条叫体循环—富氧血自左心室压出,流到身体各部,经气体交换后流回右心房;一条叫肺循环—缺氧血由右心房入右心室,右心室收缩将血液压入肺,在肺进行气体交换后的富氧血又流回左心房。 12单循环: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只经过心脏一次 13不完全双循环:除了体循环外,心脏与肺之间出现了一个小的循环途径,但仅仅心房有隔而心室一个,心脏中多氧血与缺氧血不能完全分开。 14闭鳔类:鳔与食管之间的鳔管退化消失,如鲈形目 15腮耙:着生在腮弓的内缘,为滤食器官。 16盾鳞:软骨鱼类特有,包括基板和鳞棘两部分有外胚层的釉质和中胚层的齿质共同形成与牙齿同源。 17硬鳞:只存在于少数硬骨鱼中即硬鳞鱼类,来源于真皮,鳞质坚硬,成行排列而不呈覆瓦状。 18骨鳞:是鱼鳞中最常见的一种,是真皮层的产物,仅见于硬骨鱼类。呈覆瓦状排列,顶区露出部分的边缘呈现圆滑或带有齿突而被称为圆鳞和栉鳞。 19圆鳞:定区边缘呈圆形。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普通生物学基础实验A教学大纲(生科)动物生物学

(生物科技行业)普通生物学基础实验A教学大纲(生科)动物生物学

普通生物学基础实验A2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8207313 学时:34 学分:1 开课对象:生物科学系本科生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课程英文译名:BasicalbiologyexperimentA2 一、教学任务和目的 本课程是高校生物类壹年级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出发,建立壹个科学、合理的动物生物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使学生通过本课程实验教学,不只是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而是更能切实掌握动物生物学基本实验技能,正确使用常规仪器,学会正确记录,分析讨论实验结果,初步综合运用已学实验技术方法设计简单实验。在实验教学中,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和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的训练。为继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以动物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为基础,精选重组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及知识范围,操作难度适宜的自选实验的比例,引导、指导学生初步设计实验。建立壹个既和理论课有壹定互补作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科学、合理、实用性强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在切实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求实的态度,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在突出基本实验技能训练为先导的基础上,以进化上有重要地位门

类的代表动物(实验动物)为材料,贯穿生物学原理,由简单到综合,由基础性到提高层次的实验,构成包括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自选性和设计实验3个层次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本课程总共34学时,1学分。 实验壹动物细胞、组织的制片和观察 实验目的 1、了解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基本构造,能够规范和较熟练地使用和维护。 2、学习掌握涂片法制作动物细胞显微玻片标本,动物组织平铺片等临时装片和涂片的制 作方法。 3、了解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4、掌握动物的4类基本组织结构特点及其结构和机能的关系。 实验内容 1、双筒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和维护方法。 2、制备口腔粘膜细胞标本,观察细胞形态结构。 3、制备和观察蛙的肠系膜平铺片、蝗虫的肌肉组织分离片、血涂片。 4、利用显微镜观察动物4类组织玻片标本。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及材料 双筒光学显微镜,无菌牙签,解剖器材,玻片,注射器,染色缸,蛙,蝗虫 7%生理盐水,0.9%生理盐水,0.1M碘液或0.1%亚甲基蓝,1%硝酸银,甲醇,姬母萨染液。 实验二原生动物系列实验 实验目的 1、学习在显微镜下对运动活泼的原生动物的观察和实验方法。

动物学考研复习笔记

1.侧线:鱼类身体两侧由皮肤的许多感觉囊排列而成的特殊感受器,能感知水流、压力,低频振动等 2.韦伯氏器:由三脚骨、间插骨、舟骨连接而成,能感受到声波及气体压力,水压的变化‘并引起与此相应的运动。 3.咽喉齿:硬骨鱼中鲤形目鱼第5对鳃弓上特化为3咽喉持,具有研磨能力,其形状与食性有关,靠咽喉齿和基枕骨腹面的角质垫相研磨,可以压碎通过咀嚼的食物,其形状、数目排列方式是鲤形目鱼分类的依据。 4.逆转变态:由于幼体与成体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幼体在变态发育过程

中失去一些重要构造而成为行为简单的成体。 5.鳍脚:雄性软骨鱼的交配器,位于腹鳍之间的基鳍软骨特化而来 6.洄游:某些鱼类在生命运动过程中,会周期性群体性方向性的迁徙运动,为满足等饵,繁殖,越冬等条件,这种运动特性称为洄游 洄游的意义:鱼类的洄游是一种适应,鱼类凭借这一运动可以满足在生活的某一时期所要求生殖,等饵,越冬的条件,是个体的生存和种群的繁衍可靠的保证。 7.初生颌:软骨鱼最早出现和原始型的颌,1对

8.次生颌:硬骨鱼类和其他脊椎动物的上下颌分别被前颌骨,上颌骨和齿骨等,膜骨构成的次生颌所代替,5对 9.耳后腺:由括液腺转变而来,能分泌毒浆,是50-60个椭圆形小毒腺的集合体,每个小毒腺内充满嗜酸性物质,以一短管开口于皮肤表面,腺体的基部有一束平滑肌包裹,控制分泌物的排出。 10.泄殖腔: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及哺乳类的单孔目背后有一开口作为肠道,尿道,产道的出口相较于脊椎动物相对较大,同时成为了动物排尿,排粪及产卵的出口

11.毕氏器:蟾蜍和短头蟾的生殖腺前缘附生形状各异由蝌蚪生殖腺 12.精尿管:雄性肾脏前端由肾小管与精巢伸出的精细管相通,并借输尿管运送精子,故其输尿管兼有输尿和输精两种功能 13.固胸型肩带:左右两侧的上乌喙骨在腹中线相互平行固着在一起,如青蛙 弧胸型肩带:左右两侧的上乌喙骨均为弧形,并重叠,如蟾蜍 14婚垫:蛙蟾类雄性前肢内侧第一第二指的基部隆起,垫上富有粘液腺活角质刺,用于加固抱对的作用 15.冬眠:环境温度是两栖类生存的重

动物生物学课后思考题集锦(2016最新整理 期末必考)

1.试述爬行动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 (1)羊膜卵(amniotie egg)的出现是早期的爬行动物适应陆地干燥环境的必要条件。为胚胎发育提供了必要的水环境——羊膜腔内的羊水。 (2)体表被覆角质鳞,皮肤干燥,极大的减轻了身体水分的蒸发。 (3)具有典型的五指(趾)型四肢。四肢骨骼与中轴骨骼呈横向直角关系,不能将身体抬离地面,因而呈现爬行方式;头骨有颞窝,便于咀嚼肌肉的附着,提高了咀嚼能力;次生腭出现使口腔和鼻腔分开,内鼻孔后移,使呼吸道畅通,提高了呼吸效率;脊柱进一步分化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其中颈椎和荐椎数目增多,增加了头部的灵活性,颈椎分化出环椎(第1枚)和枢椎(第2枚),荐椎2枚,横突发达,通过腰带关节增强了后肢的承重能力,提高了在陆地上的运动能力;首次出现胸廓,由胸椎、肋骨、胸骨围城胸廓;腰带骨之间出现孔洞,减轻了腰带的重量,而且提高了承重能力和运动速度;肋间肌肉和皮肤肌肉出现,躯干肌肉复杂化。 (4)消化道进一步复杂化。由于次生腭的出现,消化道和呼吸道分开;口腔内有牙齿,分为侧生齿(蜥蜴)、端生齿(蛇)、槽生齿(鳄类);出现了盲肠。 (5)肺呼吸进一步完善。肺内壁有较复杂的分隔,扩大了与空气的交换面积,借助于胸廓的扩大和缩小进行呼吸。 (6)血液循环仍为不完全双循环。心室出现了不完全的分隔,因此血液的混合程度降低,肾门静脉开始退化,血液回心脏的流速加快,血压增大。 (7)具有羊膜动物式的肾脏排泄器官。羊膜动物式的肾脏完全与体腔分开,与血管联系收集废物,提高了排泄效率;排泄废物主要是尿酸(uric acid)。 (8)体内受精、产羊膜卵。有交配器官,体内受精,产羊膜卵,大多数卵生,少数卵胎生。, (9)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发达,大脑体积增大,出现了新脑皮,脑神经12对;出现了泪腺,有能活动的上下眼睑和瞬膜,晶体与角膜之间

《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2015-2016)

《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 实验1 总DNA提取 生物总DNA的提取是分子生物学实验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不同的生物材料细胞壁的结构和组成不同,而细胞壁结构的破坏是提取总DNA的关键步骤。同时细胞内的物质也根据生物种类的不同而有差异,因此不同生物采用的提取方法也不同,一般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设计实验方法。本实验介绍采用CTAB法提取植物总DNA的技术。 [实验目的] 学习和掌握学习CTAB法提取植物总DNA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学习和掌握紫外光吸收法鉴定DNA的纯度和浓度。 [实验原理] 植物叶片经液氮研磨,可使细胞壁破裂,加入去污剂(如CTAB),可使核蛋白体解析,然后使蛋白和多糖杂质沉淀,DNA进入水相,再用酚、氯仿抽提纯化。本实验采用CTAB法,其主要作用是破膜。CTAB 是一种非离子去污剂,能溶解膜蛋白与脂肪,也可解聚核蛋白。植物材料在CTAB的处理下,结合65℃水浴使细胞裂解、蛋白质变性、DNA 被释放出来。CTAB与核酸形成复合物,此复合物在高盐(>0.7mM)浓度下可溶,并稳定存在,但在低盐浓度(0.1-0.5mM NaCl)下CTAB-核酸复合物就因溶解度降低而沉淀,而大部分的蛋白质及多糖等仍溶解于溶液中。经过氯仿/ 异戊醇(24:1) 抽提去除蛋白质、多糖、色素等来纯化DNA,最后经异丙醇或乙醇等沉淀剂将DNA沉淀分离出来。 由于核酸、蛋白质、多糖在特定的紫外波长都有特征吸收。核酸及其衍生物的紫外吸收高峰在260nm。纯的DNA样品A260/280≈1.8,纯的RNA样品A260/280≈2.0,并且1μg/ml DNA 溶液A260=0.020。 [实验器材] 1、高压灭菌锅 2、冰箱 3、恒温水浴锅 4、高速冷冻离心机 5、紫外分光光度计 6、剪刀 7、陶瓷研钵和杵子 8、磨口锥形瓶(50ml) 9、滴管10、细玻棒11、小烧杯(50ml)12、离心管(50ml)13、植物材料 [实验试剂] 1、3×CTAB buffer(pH8.0) 100mM Tris 25mM EDTA 1.5M NaCl 3% CTAB 2% β-巯基乙醇 2、TE缓冲液(pH8.0) 10mmol/L Tris·HCl 1mmol/L EDTA 3、氯仿-异戊醇混合液(24:1,V/V) 4、95%乙醇 5、液氮 [实验步骤] 1、称取2g新鲜的植物叶片,用蒸馏水冲洗叶面,滤纸吸干水分。 2、将叶片剪成1cm长,置预冷的研钵中,倒入液氮,尽快研磨成粉末。 3、待液氮蒸发完后,加入15mL预热(60℃)的CTAB提取缓冲液,转入一磨口锥形瓶中,

动物学考研就业前景解读

专业介绍 动物学专业是目前比较热门的专业。主要是来研究、揭露动物的结构与功能、分类与演化、遗传、发育、胜利等等的一门科学。动物学(zoology),亦称“动物”,是生物学学科的一个分支。有时还介绍农业、动物的饲养和管理、动物的地理分布。主要目的就是阐明动物界物质运动形式和生命的基本规律,从而达到保护动物资源,并且为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一些理论、方法等。 动物学的学科特点需要我们特备注意横纵向的比较总结,不能仅仅停留在看书得层面,比如无脊椎动物的一些身体体质、器官形态、幼虫形态等。所有的门类都应该进行横向及纵向的规划学习。 就业前景 20世纪以来,由于学科的相互渗透和研究手段的不断改进,促成了动物学的飞跃。当今的动物学,已由过去的观察描述阶段,上升到了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高峰。而进化学说的新成就又进一步证明,突变产生的新遗传基础在进化中有重要的意义,自然选择和生殖隔离使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向不同方向发展。 当宠物医生是偏见 近些年,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宠物拥有量逐渐增加,对于小动物医学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多。人们常常会有一种错觉,一谈到学“动物医学”就认为将来毕业是当宠物医生。其实,除了从事宠物医生的工作外,畜牧业农场、牧场的畜禽疾病防治工作也需要大量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是该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领域之一。 动物医学专业不仅为大规模的畜牧养殖提供了保证,也对人类疾病的防疫、食品安全等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人类很多致命传染性疾病都来源于动物,动

物医学的发展可以为人类建立一堵更好的安全屏障。例如,1996年英国发现疯牛病后,欧盟执委会立刻禁止英国牛肉出口,并责成英国将年龄在30个月以上的400万头牛全部宰杀并销毁。不但如此,动物医学还延伸到医学、生物学、水产生物学以及环境保护和空间医学等领域,同生物、医学等结合得更为紧密。 动物医学专业每年的毕业生有不少,但从就业来说,真正从事临床工作的不到20%。除了考研、出国以外,很大一部分同学毕业以后去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农业局、畜牧局、各地动物卫生监督所、各级兽医站、动物实验中心、生物公司、兽药厂、疫苗厂、饲料厂等单位,从事动物育种、动物繁殖、卫生防疫、动物性食品和畜产品的检验、研制兽医生物药品等工作。本科毕业生做相关销售的也比较多,硕士博士大多做研发或临床。 薪资水平 据数据显示,动物医学专业的毕业生规模在7000-8000人,本科就业率85%-90%,男生比例为52%,女生比例为48%。 当然,名牌大学的该专业就业率比较高,工作去向也比较稳定。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动物医学院的毕业生每年约有50%深造,其中约有40%的留在本校

动物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动物生物学 复习 吴蕾 2015级生态学

1.动物胚胎发育的一般规律 (1)发育:包括从配子发生到形成受精卵最终发育为性成熟个体的过程 (2)受精:指精子、卵细胞各自的单倍体基因组想融合形成二倍体合子的事件。受精过程包括: ①精卵相遇:精卵的相互识别、精子获能 精卵识别的分子基础: ·卵母细胞在完成第二次减数分裂后,分泌具有物种特异性的趋化因子,不仅有利于控制精子类型,还可以使精子适时完成受精 ·趋化因子已在腔肠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尾索动物中发现。如精子激活肽,分离自美国海胆。 ②精子获能:哺乳动物的精子虽有运动能力,却无穿过卵子周围滤泡细胞、透明带的能力,只有 在经过子宫和输卵管的途中接受若干生殖道获能因子的作用才具备受精能力。 ·精子头部外表有一层能阻止顶体酶释放的糖蛋白,该蛋白能够被子宫和输卵管分泌物中的酶降解,获得受精能力 ·精子在获能过程中产生生化和运动方式的改变 ③精卵接触时的变化:顶体反应、卵子的激活、精卵细胞核融合 ·顶体反应:精子头部与卵膜上的某种糖蛋白结合,诱发精子顶体反应。顶体是覆盖于精子头部细胞核前方、介于核与质膜间的囊状细胞器。在顶体反应过程中,顶体小炮破裂并释 放出顶体内的各种酶,通过酶解作用溶解卵子胶状膜和卵黄膜,形成通道;随后精子穿过 通道,精卵质膜融合,精子的细胞核、线粒体和中心粒进入细胞内。 ·阻断多精入卵的机制: Fast block:改变膜的极性 Slow block:通过受精膜的迅速膨胀实现 ·卵子激活时上述两种机制均被启动: 对于大多数动物来说,多精进入是有害的,会导致胚胎早期死亡 然而两栖类和鸟类似乎允许多精进入,多余的精子在卵内被破坏 ·卵细胞的激活:未受精的卵的RNA转录、蛋白质合成等细胞活动几乎处于静止状态,核膜互融后,融合的受精卵称为合子,融合成为合子的细胞核,紧接着第一次卵裂的开始。 皮层反应:膜极性改变,卵膜上的精子结合受体失活 卵黄膜反应:皮层反应释放的皮层颗粒内容物如粘多糖吸水膨胀,卵黄膜向外凸出 透明带反应:皮层颗粒释放的透明质素在卵黄膜表面形成透明带,透明带中的精子受体分 子被修饰失活 受精膜:透明带、卵黄膜和皮层颗粒膜一起形成,最先在精子入卵的位置形成,逐步扩展 至整个卵细胞,皮层颗粒分泌的过氧化物酶使受精膜硬化,阻断多精入卵(3)卵裂 ①卵裂:卵子受精之后,受精卵开始进入卵裂期,卵裂期内,体积较大的单细胞受精卵经过多次 有丝分裂形成许多小的细胞的过程。卵裂与一般细胞分裂不同,是一系列迅速的细胞分裂,每 次分裂之后,分裂球未及长大又开始新的分裂,结果是分裂球数目越来越多,体积越来越小 ②卵裂球:卵裂形成的细胞 ③桑椹胚:实心的卵裂球 ④由于各种动物卵含有不同的卵黄量,其卵内不同区域的卵黄分布的均匀程度不一,而卵黄量的 多少影响着卵裂的速度,过多的卵黄甚至组织卵裂面将细胞完全分开,因此卵内各个区域的卵 裂速度和它的卵黄量成反比

动物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_动物生物学

动物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_动物生物学 动物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_动物生物学 附件1 动物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动物生物学(A nimal bioloy)课程编码:***-*****14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数:60 课内实验时数:24 学分:2.5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动物教研室适用专业:生物技术适用对象:本科(四年) 一、课程的性质、类型、目的和任务 动物生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必修课,是学科基础课。其目的和任务是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功能、分类、生态、分布、发生、遗传、进化以及和人类的关系等,并通过对其的学习和研究,使学生系统掌握动物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增强动物保护意识,提高对动物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治学严谨、实事求是、勇于开拓创新的学习态度。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宜从二年级第二学期开始,以确保学生学习本课程具有所需要的生物学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 表示“了解”;表示“理解”或“熟悉”;表示“掌握”;△表示自学内容;○表示略讲内容; 绪论 第一节动物学概论的发展简史 动物学概论的有关概念;研究动物学概论的意义;动物学的分支学科;动物学的发展简史○;动物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动物学概论的前沿内容。 重点:学习动物学概论的意义及动物学概论的前沿内容难点:

分支学科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 作业:简述动物学的发展简史?思考题:如何才能学好动物学概论?第二节动物分类系统 动物体的组成及结构;生物界的划分△;动物分类系统;动物进化路线○;动物学领域主要的学派及代表人物。 重点:动物分类系统 难点:动物体的组成及结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启发式作业:主要的动物分类系统有哪些?思考题:动物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第一章动物的细胞和组织 第一节动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动物细胞的结构;动物细胞的元素组成;动物细胞的细胞器功能;动物细胞的类型;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区别;细胞凋亡△;细胞修复△;细胞再生○。 重点:动物细胞的结构难点:动物细胞的元素组成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演示法作业: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有哪些?第二节动物细胞的周期与细胞分化 动物细胞的周期;动物细胞的分化;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G 1期的特点○;S 期的特点○;G 2的特点○;动物细胞分化的特点。 重点:动物细胞的周期难点:动物细胞的分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 作业:动物细胞的周期包括哪几个阶段?第三节多细胞动物的组织、器官和系统 动物的组织;动物的器官;动物的系统;动物细胞的连接方式;动物体的结缔组织类型○;动物体的肌肉组织类型○;动物体的神经组织传导方式和传导原理△。 重点:组织、器官、系统的定义、组成难点:各个组织、器官、系统的功能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

动物生物学复习资料

动物生物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每空0.5 分,共 25 分) 1.动物的组织归纳起来可分为四大类型:分别为、、和。2.间日疟原虫在人体内进行生殖,在按蚊体内进行和生殖。 3.多细胞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主要阶段从受精卵开始,经过、 、、、阶段。 4.是海绵动物适应水中固着所特有的结构,其基本类型为三 种:、和 . 5.海蜇属于门纲. 6.猪带绦虫属于门纲,它的消化系统, 通过直接吸收食物,其成虫寄生在体内,幼虫寄生在 体内。 7.动物具有动物界最简单最原始的神经系统,称为,扁形动物为神经系统,环节动物为神经系统。 8.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体分、、和,体一般具贝壳,出现了器官,循环系统多为,排泄器官为,海产种类个体发育经幼虫。 9.蛛形纲的主要特征是:体分和或和完全愈合成一体,无触角,部有6对附肢,其中步足,呼吸器官为 和。 10.昆虫的身体可分为、和三部分,各部分的主要生理功能分别是、、。 二、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10分) 1.哪类原生动物对研究多细胞动物起源问题有重要意义?【】 A、纤毛虫 B、团藻虫 C、孢子虫 D、鞭毛虫 2.草履虫的无性生殖方式是【】 A 纵二分裂 B 横二分裂 C 裂体生殖 D 出芽生殖 3、水螅的生殖腺来源于【】 A 外胚层 B 内胚层 C 中胶层 D 中胚层 4、俗称“米猪肉”所寄生的猪带绦虫的幼虫是【】 A 毛蚴 B 胞蚴 C 雷蚴 D 囊尾蚴 5、沙蚕的神经系统属于【】 A 网状神经 B 梯状神经 C 链状神经 D 背神经管 6、吸血蚂蟥一次可吸很多血液供数月消化是因为它具有发达的【】 A 胃 B 肠 C 咽 D 嗉囊 7、珍珠是蚌体的哪一部分形成的?【】 A 外套腔 B 鳃上腔 C 外套膜与蚌壳间 D 围心腔

动物生物学试题集及答案

一、填空题: 1.人们通常称施旺和施莱登确立的细胞学说、达尔文确立的进化论和孟德尔确立的遗传学 为现代生物学的三大基石。 2.细胞之间产生稳定差异的过程就叫细胞分化。 3.脊椎动物的细胞连接主要有桥粒、紧密连接以及间隙连接三种类型。 4.一般根据构造和功能的差别可将动物组织分为_上皮_组织、_结缔_ 组织、_肌肉和神经_ 组 织四类。 5.上皮组织的特点是细胞之间连接紧密,细胞间质很少。 6.结缔组织的特点是有发达的细胞间质,细胞分散于其中。 7.硬骨的细胞间质十分坚硬,主要成分是硫酸钙和磷酸钙。根据骨细胞和基质的区别,可分 为疏质骨和密质骨两种。 8.根据肌纤维的结构和机能特点,肌肉组织可以分为平滑肌、横纹肌和心肌三种。 9.神经组织是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10.神经细胞是由细胞体和细胞突起组成。 11.神经细胞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 12.神经细胞的突起分为接受刺激的树突和输出冲动的轴突。 13.物种分类的基本阶元由大到小分别是 _界、门_ 、 _纲_ 、 _目、 _科_ 、 _属和_种_ 。 14.动物有性生殖的发育过程是从受精卵开始的。 15.多细胞动物原肠的形成方式,一般分为内陷、_外包_、_内转_ 、_分层、内移_五种类型。 16.中胚层形成的方式主要有体腔囊法和裂体腔法两种。 17.原生动物有_鞭毛_ 、_纤毛_和 _伪足三种运动胞器。 18.原生动物分化出了_胞口_ 、_胞咽_ 、_食物泡_和 _胞肛等营养胞器。 19.原生动物有_光合性营养_ 、_吞噬性营养_和 _腐生性营养三种营养类型。 20.草履虫的大核与营养代谢有关,小核与生殖遗传有关。 21.纤毛虫的纤毛愈合形式有叶状膜、波动膜和棘毛三种。 22.间日疟原虫属于原生动物门孢子虫纲,其传播媒介是按蚊。 23.原生动物作为研究材料具有取材容易、生命周期短、培养方便和容易观察等优点。 24.被列为中国重点防治的五大寄生虫病是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丝虫病和钩虫病。25.海绵动物的水沟系统依据复杂程度可分为_单沟型_ 、_双沟型_和_复沟型_ 三种类型。 26.海绵动物的无性生殖方式有出芽生殖和 _形成芽球两种。 27.海绵动物能以形成的方式度过恶劣的环境。 28.腔肠动物的体型的两种基本形态是水螅型和水母型。 29.腔肠动物的体壁是由外胚层、内胚层和位于两层细胞之间的中胶层构成。 30.腔肠动物门常分为水螅纲、钵水母纲和珊瑚纲三个纲。 31.腔肠动物的神经系统的原始性表现在没有神经中枢、传导不定向和速度慢等方面。 32.日本血吸虫的寄生部位是肠系膜静脉,中间寄主是钉螺,以尾蚴侵入人体。 33.中华枝睾吸虫的寄生部位是肝、胆管,第一中间寄主是沼螺,第二中间寄主是淡水鱼, 34.扁形动物门常分为涡虫纲、吸虫纲和绦虫纲三个纲。 35.不同的吸虫,对其寄主的感染期是不同的,肝片虫对人畜的感染期是囊蚴,而日本血吸虫对 人的感染期是尾蚴。 36.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为 _减少传染源_ 、 _切断传播途径_ 、 _防止被感染。 37.河蚌在发育过程中要经历特有的 _钩介_ 幼虫期。 38.软体动物的贝壳分为角质层、棱柱层、珍珠层三层。 39.典型的软体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足、侧、脏四对神经节。 40.俗名“青口螺”的贻贝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双壳)纲。 41.乌贼属于软体动物门头足纲。 42.头足类的足特化成为腕和漏斗,具有捕食和运动功能。 43.蚯蚓体壁由外到内由 _角质膜_ 、 _上皮、 _环肌_ 、 _纵肌_ 、 _体腔膜五部分组成,体 壁内为广阔的 _真体腔_ 。 44.环节动物的血液中有_血红蛋白_ 、_血绿蛋白_和_蚯蚓血红蛋白_ 三种呼吸色素。 45.环节动物门常分为寡毛纲、多毛纲和蛭纲三个纲。 46.环节动物的运动器官有刚毛和疣足。 47.蚂蟥吸血后,使寄主的伤口流血不止,是因为蚂蟥的咽腺能分泌一种具有抗凝血作用和麻醉 作用的蛭素。 48.链状神经系统的中枢神经包括 _脑_ 、 _围咽神经环_ 、 _咽下神经节_ 、 _腹神经四部分。 49.节肢动物的外骨骼分为上表皮、外表皮、内表皮三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