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

学生观是教师对学生的权利、地位及其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的认识。

多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困扰,教师对自己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学生观缺乏深刻思考,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大多停留在一般层面上。

如果老师没有正确的学生观、将很难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状态,也难以缓和师生之间“的紧张关系。

如果教师不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不能为学生创设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不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使那些“学习困难学生”和“特殊需要学生”走向“绝境”。

这与“面向全体”、“生活活泼”、“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是大相径庭的。

因此,为了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学生虽然不是成人,但他们有感情、有个性、有独立人格,同样需要别人的尊重和理解。

而在实际工作中教师有意或无意伤害学生人格的事并非少见。

若教师无意中伤害了学生的自尊,随意剥夺了学生的基本权利。

这样不仅对学生的成长不利,而且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所以教师不能将学生当作自己手中的面团,想怎么捏就怎么捏,而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苏霍姆林斯基有过这样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

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滚落下去,就会破碎,不复存在。

二、不能将学生当作知识和道德的容器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和途径越来越多,学生接受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

所以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逐渐开始动摇。

教师必须重新调整自己,不能以“知识的化身”自居。

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无止境地往里灌。

教师“要蹲下身来”,与学生平等相处,将自己从“警察”、领导的角色调整为朋友、组织者、引导者,努力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机会,创设宽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心理环境,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相互激励中不断总结自我,反省自我,从而认识自我,鞭策和激励自我。

古罗马有则谚语:所见所闻虽好,但我仍按坏样子做。

学生可以懂得善恶,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但未必能够把它转化成自觉行为。

所以,道德教育光靠空洞的说教是难以实现其目标的,而要植根于火热的现实生活,从政治化的、抽象的、空洞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回归生活。

要关注、指导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从衣、食、住、行、玩等具体活动着手,让学生体验、感受.比如,我校在进行“爱心助残”教育时,让学生扮演残疾人。

有的蒙上眼睛扮演盲人,有的睹住耳朵扮演耳聋人,有的捆住手脚或坐上轮椅扮演肢体残疾人,让“残疾人”与好人一起参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残疾人的种种感受。

使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震憾,从情感上,价值观上发生变化,使他们不再嘲笑残疾人,而且从内心产生帮助残疾人的强烈愿望。

三、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学生可塑性强、潜力大,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如果我们用静止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眼光或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那就看不到学生的可变性和发展性,有可能把学生看“扁”了。

甚至得出“此子不可教也”的定论。

教师要深入调查、全面了解每个孩子,不能凭表面现象主观臆断,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发展的可能,要用变化的、

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和研究学生,要看到学生的长处,看到学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