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程下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

新课程下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

新课程下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
新课程下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

作为教师,我们要确立正确的学生观。何谓学生观?人们通常把它定义为:对今天学生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认识,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才观等在对待学生问题上的集中反映。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任何教师都在自觉不自觉地遵循着某种“学生观”。“学生观”是教师教育实践的基础,贯穿教育过程的始终。它直接影响到教师教育出发点的确立,教育观念的形成,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教育目标的确定,并且最终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以及教育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所培养的人才能否与社会的需要相适应。因此,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很必要的。下面,我来谈谈我的学生观。

一、学生是人,需要平等与尊重

从社会学上看,学生首先是作为人而存在,学习首先是学生个人的行为,无论他的品行、为人怎样,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每一位学生无论他成绩好坏、家庭条件优劣,在教师面前都应是平等的。基于这一点,教师应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不以个人的好恶区别对待学生。(二)不以师长的尊严凌驾于学生之上。(三)不以学生的过失伤害学生的人格。(四)不以成绩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

教书也好,育人也罢,都是师与生的双向交流。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应该得到教育者的尊重。缺乏尊重的教育,是强加的、被动的教育。尊重学生是师生人格平等原则的内在要求,缺乏尊重的严格要求与人格平等的原则是不相容的。这样的教育会让学生觉得自己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容易产生逆反、抗拒的心理,造成师生之间的所谓“猫鼠关系”。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始终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爱护学生的自尊心。

作为教师,应该从那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俯下身来。和学生站在同一平台上。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你、爱你;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独立人格、有健康心理、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

二、学生是孩子,需要理解与宽容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错误中成长起来、在挫折中成熟起来的。孩提时的磕磕碰碰,青春期的莽撞冲动,成年后的自以为是……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以成年人的眼光去要求学生,更不必去追求学生的绝对正确,因为他们还是孩子,思想还不够成熟,知识还不完善,阅历还不丰富……对于学生的错误,一些教师一是怒之,小错小怒,怒其不争;二是罚之,小错轻罚,大错重罚;三是告之,先告家长说:孺子不可教也,后告领导说:朽木不可雕也。

宽容是一种教育技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对于犯错误的学生宽容地给予一个暗示的眼神远胜于大声呵斥,它可以满足学生的自尊心,给犯错误的学生一个台阶、一个机会,促其自我反省。同时,宽容能营造和谐的群体,形成民主的氛围,可以赢得学生,“宽以得众”就是这个道理。宽容意味着理解、信任。对犯错误的学生给予充分的理解与信任,给予充分的反思时间和悔过自新的机会,它可以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学生是学生,需要严格要求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带着家长的殷切希望到学校就是来求真知、学做人的。“教不严,师之惰。”我们要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严格要求学生。严格要求不等于惩罚学生或随意指责学生,也不是无规律、随心所欲的严,而应该做到严中有慈、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中有方,使学生对教师敬而爱之。谈到“严”,为师者首先心中要有一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尺子,先严以律己,起表率作用,为人师表。作业批改、辅导答疑,不能有丝毫的马虎,进而才能“严”中有道。对学生如何“严”?这就得从点滴小事

起:做人必然老老实实,做事必然踏踏实实,做学问必然扎扎实实。教师要督促学生认真落实学习环节;课堂积极思考,认真记好笔记;作业一丝不苟,规范整洁,有错必改等等。

《中庸》开宗明义,就规定了教育的任务:“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就是说上天也就是自然赋予的是人的本性,遵循这种自然本性就是尊重规律,研究学习这种规律就是教育。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

浅析教师的学生观山丹县暖泉小学刘永芳老师应从学生成长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状况分析认识学生思想的时代特点,理解学生的思想感情,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进行因势利导,长善救失,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某校学生座谈会上学生提出了学校操场太小,应该重建一个大操场;许多同学喜欢排球,应该开办排球兴趣小组;语文老师长得不漂亮,想换一个漂亮一点的等等。这些建议都是时代的产物,反映了学生思想的时代特点和纯真的思想感情。童言无忌,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应该有压力,但更应感到欣喜,因为这些就是需和求之间的矛盾,就是促

进教育向前发展的动力。

老师要树立发展的学生观。无论是“人之初性本善”,还是“人之初性本恶”,我认为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善待学生。学生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有时候我们确实很着急,轻则训两句,重则敲一下,有时甚至觉得世界末日到了。其实静下心来仔细的想一想,不免觉得有点幼稚,影响人的发展要素太多了,一个人的成长决不可能取决于他现在这个字会不会写,这道题会不会算,这首歌会不会唱等等。学生身心发展有其顺序性与阶段性、稳定性与可变性、统一性与个别差异性等方面的特点,因此,他只是现在不会,你不能由此推断他永远不会而泄气,他只是现在无能,你更不能由此断定他永远无能而放弃。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你只要用善待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用真诚的心灵去温暖他们,用有力的行动去帮助他们。

老师要树立辩证的学生观。全面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既是教育的对象又积极参与教育过程的双重身份,认识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辩证统一关系,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自主发展。某校学生把路边的花草踩坏了,老师没有制止学生,而是把路加宽了,原来可三人并行的,现在可六人并行,从此路边的花草再也没有被踩坏。这个例子就充分证明了教育与自我教育辩证统一的关系。学校加宽了路其实是一种教育艺术,学生走在加宽后的路上看着两边被踩坏的花草,内心一定也非常心疼、懊悔,心想学校能为我们着想,为什么我们就不能为花草着想呢,下次走路的时候我一定要注意,再也不能碰到它们了。这一系列心理过程其实就是自我教育。

从这点讲,我们这些师者就必须在教学中认真研究学生,充分认识学生,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确立科学的学生观。可以说这是我们科学育人的前提。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家都知道,教育者的学生观往往会对他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起到导向和定位的作用,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也就会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那么,什么是学生观?实现新课程所提出的培养目标需要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呢?本次培训就是同老师们共同探讨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观念的转变,提出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的学生观,以便我们能够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更好地从事新时期的班级管理工作。今天,我与大家共同探讨的话题是《新课程下的学生观》。对于我本人而言,这也是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在这方面还都处于探索尝试阶段,加之受生活阅历、工作经验和教学水平的限制,本人在此方面研究甚少,更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基础,而在座的各位却都是直接工作在一线的老师,直接参与新课程,

与之接触、交流和碰撞,尤其是在班级管理方面更是我的老师,完全无与其说是培训大家,倒不如说是我与大家一起学习和探讨,共同成长。所以在下面的交流碰撞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当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以达教学相长、共同提高之目的。

我的心愿:通过参加培训学习,让老师们能够多多少少熟悉和了解一些新课程下的班级管理基本理论和新时期的学生观,通过学习、讨论和交流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结交一批新朋友。

好了,老师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新课堂不知疲倦,携手新课程共同成长!现在的教育,面临着社会多样化、价值多元化的挑战。一些教师心中困惑不已,直呼“现在的学生真难教”,还出现勤奋敬业的教师教育效果差的现象。笔者认为,出现上述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观念落后。有专家呼吁,当今教育的最大杀手就是教师的平庸化,可谓一语中的。教师要改变目前的困境,首先在于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依据新课程的理念,我们应树立以下一些学生观。

一、人性化的学生观。教育要充满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育工作具有人性美。坚持人性化的学生观,首先要关爱生命。教育应把学生视为灵动的生命体,视为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教师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提升学生的生命境界,培养其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肉体与精神和谐统一,享受学习中的乐趣,这样,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人性的魅力,教育才会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其次,要注重自主教育。教育要重视学生个体的积极作用,重视学生个性的自我张扬,重视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学会自尊、自律、自省,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进行积极暗示和鼓励,让师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教师要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合作者、指导者。再次,要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叶澜说过:“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其实,所有的教育工作都应如此,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把学生的创造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因为这是每个学生内心深处的需要,创造是人的天性,培养创造性是最能激发学生潜能的教育之举,它可以让学生保持注意力、意志力,可以尽力消除外在因素的不良干扰。

二、差异性的学生观。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智力是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人除了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以外,还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内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每个学生不同程度地拥有上述9种智力,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了个体之间的智力差异,而且,学生存在着差异性的发展。我们的教育要正视学生的现实,学生个体发展的速度有快慢、水平有高低、结果有不同,所以应倡导个性化教育和全纳教育,为学生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和条件,这是教育最低程度的公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此,教师要注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尊重学生标新立异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教师应因材施教,分层设计目标,分层实施教育,培养出个性丰满的学生,让每一个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独特的才华和兴趣,感受成功,引领学生前行。注意防止教育模式单一化、教育要求整齐化、教育方法简单化,不应该用此人之长,比那人之短;不应该用只适合教育此学生的方法,教育彼学生;不应该用教育学生一时的方法,教育学生的一生(因为人是变化的)。否则,教育的成功只能是一部分人的成功,而不是所有学生的成功;只能是学生一时的成功,而不是学生一生的成功。

三、发展性的学生观。在理念上,教师应坚持学生是追求进步的,是会向前发展的,在评价上,要坚持发展性评价,让学生不断改进行为。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提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坚持发展性学生观,首先是要重视基础性。就是要从学生现有基础开始发展,重视学生现有的心智水平,重视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拔苗助长的做法,只能适得其反,致使学生经过艰辛努力还不能体验成功,不能享受教育带来的快乐。其次,要注重发展的有序性、起伏性。有序性就是学生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可接受程度,不要刻意拔高要求,导致学生无法适应,所出现的问题也是教育不当造成的,学生改正问题的难度就相当大,即使实现了教育目标,效果也不理想。卢梭曾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就年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起伏性就是学生的行为表现是有反复的,甚至会出现极大的波动与落差,因此,教师要用人的阶段发展特征来对待学生的发展表现,即学生出现的问题就是“学生的问题”,不要将学生的问题成人化。教师不但要用老师的眼光看待问题,还要用学生的眼光看待问题。再次,要注重进步性。我们在教育评价中应坚持发展性评价,笔者认为就是要体现“两个关注”:一是关注发展进步。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努力程度,多纵向看,少横向比;多看成绩、少看问题;多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本质的演变,少看一时的现象结果;多鼓励和积极暗示,少批评和指责。二是关注未来潜力。我们的教育应该树立关注未来的观念,注重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关心学生的内在动力性,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给学生注入生命的活力,给学生带来快乐,让学生享受成功。只有这样的教育,才会使学生养成自主、自律的品质,才会抵御不良东西的侵蚀,才会避免“赢在起点上,输在终点上”,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几个教学关系的处理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几个教学关系的处理 发表时间:2013-07-11T09:21:34.85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3年10月总第148期供稿作者:李仁文[导读] 新课程的实施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更加强调学生实际动手、亲身体验的能力。 李仁文甘肃省民勤县东坝镇完全小学733300 新课程改革到现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使我们逐步走进了新课程。笔者重新审视、反思十余年来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认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我们一直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定格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种教学关系比较适用于以“启发式”为主的教学方式,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大于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改革,改来改去,还是没能跳出教师“一言堂”的圈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首先应该打破的就是这种有悖于教育发展的师生关系,给教师的角色重新定义,给师生关系重新定位,应该大力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淡化教师的主导地位,把教师变成一个学生学习的帮助者、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教师要走下讲台,放下架子,到学生中间去,和学生直接对话,从而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珍视学生的意见,对学生的独特见解要及时反馈与鼓励。只有让学生切实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唤,其心志才能保持开放,才能产生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也才能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 二、课堂与生活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切实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就决定了课堂的多变性。学生们不一定要端坐在教室里听教师讲才是课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开辟第二课堂,把学生的视野、学习的活动带向欢乐的操场,带向多彩的大自然,带向喧闹的市区,带向机器轰鸣的工厂……让学生的心充分贴近生活,在生活中用心感受、亲身体验、探究发现,让学生直接主动地获取最感性的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课堂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使学生深切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是课堂,知识不仅仅写在书本上,还有的来自于实践,而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必然是最有用的知识。 三、过程和结论的关系 传统的阅读教学忽视了过程,关注的是可以转化为考试分数的诸多结论,如背诵词语、中心思想、课后习题的答案等,如此就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此种教学模式,排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把富有艺术魅力的教学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要听讲、背诵条文就能获得高分的地步。这样的教学丧失了对人的生命的存在和发展的整体关怀,失去了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新课程正是要把教学变成学生对知识的探求过程、积累过程,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对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可以四处搜寻、查阅相关的资料,可以实地实验、观察记录……最终的结论或许不一定准确,但通过求知的过程却可以充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是一个美丽的过程。教师要激发学生全神贯注地去体验文本,通过对话去理解文本、发展文本。至于结论,让学生自己去体悟,教师不必包办代替。面对着各不相同的感悟、理解,老师也不要强行统一,最好是鼓励学生通过对话,继续深入探究。 四、创新求异与价值取向的关系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这种创新教育鼓励学生“异想天开”,鼓励学生“奇思妙想”。但学生的想法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健康的,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另一方面,更要关注求异思维,从价值取向上给以正确引导。《狐狸和乌鸦》是一则很优美的寓言,文中的狐狸用种种美妙动听的语言从乌鸦口中骗来了令它垂涎三尺的鲜肉。那么,我们该怎样评价狐狸呢?也许有的学生会说狐狸很“狡猾”,它为达到目的不惜使用花言巧语,最后使乌鸦“动心”、上当受骗;有的说狐狸很“聪明”,善于察言观色、灵活应变。两种见解谁是谁非?很显然,这里有个价值取向的问题。若从狐狸的角度来说,它的价值观在于狐狸的虚情假意是违背公民道德规范中的“诚信”原则的。假如把这种违背“诚信”的道德行为视为聪明来欣赏,那么怎么让学生看待社会上的江湖骗子假、冒、骗的行为呢?教师如果不能及时地给予正确的引导,语文教材就会削弱它自身的人文性特点。 重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发挥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其“总目标”的第一条就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正确处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和学生学习中的求异思维的关系,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师必须正确理解把握教材的价值取向,要注意把学生的见解引导到正确的价值取向上来。这是在求异的基础上求同,即求是求佳的过程;在学生的精神领域,则是一个不断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 五、合作学习与自我感悟的关系 新课程的实施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更加强调学生实际动手、亲身体验的能力。新课程的课堂给了学生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在实际中发现问题、在讨论中解决问题。这中间有合作学习的结果,也有自我感悟的见解。教师要善于把握课堂的“火候”,既要注意合作中的个性张扬,又要注意独立中的共同探索;既不能因为合作使学生产生依赖他人的思想,也不能因为鼓励自我感悟而分解整体的力量、抹杀团结协作的意识,而应该有“放”有“收”、有“散”有“聚”,把零星的“闪光点”聚成智慧的“明珠”。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也往往觉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认为自己就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对待学生往往是管束的多,理解的少,强制的多,宽容的少,这就很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的恶化甚至对立。在新课改的条件下,接受素质教育观念洗礼的教师应该切实转变自己的学生观。 所谓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支配着教育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它是教师在具体的工作中形成的对学生的一种比较深刻的认识。 自古以来,教师就成为一个容易被人神化的职业,在平凡教师的身上经常被笼罩着各种光环。正是因为这样的认识,使教师们长期在自己的讲坛上高高在上,不能走下来和学生融为一体,传统的学生观中,教师和学生是相距甚远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是课堂的灵魂。其实,这样的学生观存在很大的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传统的学生观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教学模式停留在我讲你听,我教你学,我说你记,我主动你被动,这种教学观和教学模式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传统的教学最大的弊端是忽视人的发展,因此,在教育者眼中,学生似乎一度成了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知识容器”和“两脚书橱”。课堂上教师“满堂灌”、“一言堂”更是比比皆是。诚然,课堂教学教师是重要的,是不能缺席的,但是这种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无视学生生命体验的课堂教学,使原本应该是产生思维智慧、迸发思想火花的课堂教学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记得,我在上高中的时候,教我们物理的一位老师教学水平很高,他教的学生成绩很好,但是,在这位老师的课堂上我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因为只要一上课,教室内鸦雀无声,静得仿佛一根针掉下来都可以听到,只有他一个人在讲,然后要求学生们作练习,然后再讲,几乎不提问谁,也不让谁在课堂上发言。今天回忆起来,虽然他教的成绩好,但学生没有了参与的乐趣,没有自主获得过程,所以学生们并不是很买他的帐。 其次,传统的学生观往往容易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这种等级的划分则是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的问题与对策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大潮中,教师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如何更新教学育观念、增加知识储备,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并结合学校的教学现状,以及个人长期对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形成的应对策略,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总结。力图为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摸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课程实施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就是课堂教学,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共同关心的课题。新课标实施的主要执行者是教师,从自身来说,如何应对这场史无前例的教育大变革,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我认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观念层面的障碍,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是什么?它与传统教育观念的价值取向的区别是什么?我们如何来实现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其次,新课标实施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是什么?我们教师是否具备这种知识储备和能力,我们该如何充实自己以应对挑战。最后,新课标体系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如何构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的策略和措施又是什么?这都是我们深层思考、务必解决好的问题。近两年来,我们坚守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主战场,通过开展研讨课、示范课的上课、评课活动,努力探究新课标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从中得到很多的感悟。 一新课标实施的问题与困难 任何一个变革过程,必然受到传统惯性的阻力和和新体系构架条件缺失的问题,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一)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中心主义、管理中心主义的教学关系在我们师生的潜意识中已经根深蒂固。而这种教师全盘主导,学生被动服从的师生关系以及教师包办一切,单向硬灌输的教学关系,对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发展的束缚,以及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伤害,虽然形成了一致的认同,但对新课标倡导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就有不同的理解。近年来,我们化学组举行了一系列的研讨课评课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非常重视三维教学目标的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新课改背景下,运用新理念,采用新方法,进行创新性教学已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实施新课改的前提。教师是新课改的实施者,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是否有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素质,是推动学科教学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新课改正好为教师观念转变提供了契机和条件,使教师摆脱旧课程体制下的束缚。因此,新课改的实施首先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 一、改变教师权威形象,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实施的前提和条件,新课改要求教师应努力构建体现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交往中讲求平等的目的就是为了形成民主的教学气氛,大面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自觉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平等的地位,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或武断地下结论,不因平时学生学习成绩和表现的差异,在交往中表现出或轻视或重视的倾向,而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不公正。教师应该从神坛上走下来,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

在平等的交流中给学生以适时的点拨。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教师要成为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教师要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分享快乐,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益友。师生在人格上、地位上的平等,才使师生的交往充满了亲和力和人情味。教师以情动情,以情育情,学生们则“亲其师,信其道”使教育“真正走进孩子的灵魂”。 二、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的实施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而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改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

最新树立课改理念下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

树立课改理念下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 培养良好师生情感关系 新课改日渐深入,“问题学生”好像也越来越多了。他们都有着较强的逆反心理。有时在课堂上就会与老师顶起牛来,弄得教师异常尴尬。课堂之外,他们也会给老师“出难题”,搞得教师们头疼。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老师觉得难以应付,一些从教多年的教师不免也长叹一声:现在的学生啊,是越来越难教了! 很显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和推进,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新课程背景下如 何管理学生。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为什么不如以前的学生好管理了呢?这里除了我们教师的管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之外,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没有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下面,我想结合个人教育教学的体会和前人的理论与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为什么不如以前的学生好管理了呢?究其原因,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实施导致了学生“难”管;陈旧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导致了学生“难”管;落后的课堂管理导致了学生的“难”管;落后的德育导致学生的“难”管。作为一名中学政治课教师,如上原因中我更加关注的是教师观和学生观转变的问题。 新课程的实施确定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题,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过程。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学的过程应转变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从而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对于教师来说,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

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不仅如此,新课程下的学生也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我们的教学和管理的目标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如果我们的教师仍然抱着陈旧的师生观念不去改变的话,很自然就会发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因此,新课程下的教学观和学生观的转变势必要求我们改变陈旧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 如下一段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相互关爱的结果,是师生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①真正贯彻“课改”精神的课堂,应该营造出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为基础的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这种心理氛围应该至始至终地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得教育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优化师生情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是一项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工作,没有建立在新型良好师生关系基础上“课改”,必然会是一辆没有发动机的汽车,只能做做样子罢了。 那么,如何建立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呢? 一、更新“教师观”和“学生观”,重新定位角色。 树立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重新调整好角色定位,是建立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这个前提和基础,所建立的师生情感关系必定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所充当的角色绝对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新课程下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

作为教师,我们要确立正确的学生观。何谓学生观?人们通常把它定义为:对今天学生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认识,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才观等在对待学生问题上的集中反映。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任何教师都在自觉不自觉地遵循着某种“学生观”。“学生观”是教师教育实践的基础,贯穿教育过程的始终。它直接影响到教师教育出发点的确立,教育观念的形成,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教育目标的确定,并且最终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以及教育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所培养的人才能否与社会的需要相适应。因此,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很必要的。下面,我来谈谈我的学生观。 一、学生是人,需要平等与尊重 从社会学上看,学生首先是作为人而存在,学习首先是学生个人的行为,无论他的品行、为人怎样,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每一位学生无论他成绩好坏、家庭条件优劣,在教师面前都应是平等的。基于这一点,教师应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不以个人的好恶区别对待学生。(二)不以师长的尊严凌驾于学生之上。(三)不以学生的过失伤害学生的人格。(四)不以成绩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 教书也好,育人也罢,都是师与生的双向交流。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应该得到教育者的尊重。缺乏尊重的教育,是强加的、被动的教育。尊重学生是师生人格平等原则的内在要求,缺乏尊重的严格要求与人格平等的原则是不相容的。这样的教育会让学生觉得自己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容易产生逆反、抗拒的心理,造成师生之间的所谓“猫鼠关系”。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始终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爱护学生的自尊心。 作为教师,应该从那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俯下身来。和学生站在同一平台上。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你、爱你;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独立人格、有健康心理、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 二、学生是孩子,需要理解与宽容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错误中成长起来、在挫折中成熟起来的。孩提时的磕磕碰碰,青春期的莽撞冲动,成年后的自以为是……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以成年人的眼光去要求学生,更不必去追求学生的绝对正确,因为他们还是孩子,思想还不够成熟,知识还不完善,阅历还不丰富……对于学生的错误,一些教师一是怒之,小错小怒,怒其不争;二是罚之,小错轻罚,大错重罚;三是告之,先告家长说:孺子不可教也,后告领导说:朽木不可雕也。 宽容是一种教育技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对于犯错误的学生宽容地给予一个暗示的眼神远胜于大声呵斥,它可以满足学生的自尊心,给犯错误的学生一个台阶、一个机会,促其自我反省。同时,宽容能营造和谐的群体,形成民主的氛围,可以赢得学生,“宽以得众”就是这个道理。宽容意味着理解、信任。对犯错误的学生给予充分的理解与信任,给予充分的反思时间和悔过自新的机会,它可以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学生是学生,需要严格要求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带着家长的殷切希望到学校就是来求真知、学做人的。“教不严,师之惰。”我们要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严格要求学生。严格要求不等于惩罚学生或随意指责学生,也不是无规律、随心所欲的严,而应该做到严中有慈、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中有方,使学生对教师敬而爱之。谈到“严”,为师者首先心中要有一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尺子,先严以律己,起表率作用,为人师表。作业批改、辅导答疑,不能有丝毫的马虎,进而才能“严”中有道。对学生如何“严”?这就得从点滴小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 的唯一标准。 作为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要适应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地位由传统课堂教学 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鱼,最重要的是授之渔,教给学生独立 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1 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应该允许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 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 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 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 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 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 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 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 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 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 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 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 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 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

新课程标准下 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使用的几点反思 内容提要: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学习,作为一线的教师,使用多媒体帮助教学已经不成问题,但并不是多媒体的使用已经非常完美无可挑剔了,如何继续改进,扬长避短,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辅助课堂教学,使我们的课堂生动、活泼而又有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不懈追求 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说过:“学生的学习过程虽然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但无论这个过程如何特殊,学生始终是认识的主体,他们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和感知,在他们的头脑里进行,旁人是无法代劳也不必代劳的”。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确保教学质量的核心,而新的课程标准就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某些不足进行弥补,改变传统的由老师讲,学生被动接受,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程度不够高的状况,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就像舵手一样,确定课堂教学的方向,比如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等,而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新的课程标准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活动中找到自身的位臵,参与教学活动,展示自己的能力。在课堂上我们若能再较好较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必能使学生学得活,学得效果更好。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学习,在语文课中使用多媒体,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应该是轻车熟路,基本没什么障碍,但这并不是说语文课上多媒体的使用没有可圈可点之处,在目前语文课中多媒体使用中还面临着许多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还有以下几个问题必须引起注意: 一、只注重活动的形式而忽视活动的实质,过多的地使用了多媒体。 教师组织学生参与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学生的活动本身。比如在教学课文《宇宙里有什么》时,有的老师只是组织学生朗读一下课文,然后大量时间用来播放宇宙中的神秘之处,课堂上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参考)

学生观 1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由试点实验阶段走向全面推广阶段。新课程,向我们学生、也向我们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其中之一便是教师应该如何看待学生? 在实施新课程中,学生是核心,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的老师需要主动地、自觉地抛弃传统的师生观,而建立一种积极地、有效地新型师生关系,具体说来,应该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学生当做学生。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我们将学生看作是学习的机器,对于学生总是有各种各样的要求,但从来不考虑学生的要求,是将学生看作机器,而不是看作为一个人。因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首先要将学生看作学生,看作为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人。 二、把学生当作朋友。 教师要敢于打破“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不再强调“学生必须服从教师”,而要坚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把学生当作朋友,意味着要和学生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交流自己的思想情感、人生观、世界观,要对学生平等和信任。 三、把学生当做老师。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的更新已经是日新月异。现在的教师,已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现在的学生,也不再是“期望的知识接受器”,其中有些学生某些方面的知识(包括计算机、现代科技等方面)已超过了部分教师,由于目前获取知识的渠道之多,即使在教师所执教的本学科上,也有不少信息——学生已经掌握了,而教师却还毫不知晓。 四、把学生当做同学。 新课程、新教材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全新的面貌,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学生固然需要教师的教学与引导,但教师也同样需要接受一定程度的培训与指导。 第五,把学生当作儿童。 作为儿童的学生应该有自 己的童心,有作为儿童的特有 的性格和爱好。作为教师就应 该将学生看作儿童,对于儿童 的要求应该符合儿童的身心特 点。 总之,新课程给我们带来 了全新的教育理念,作为教师 应该不断更新观念,用正确的 态度对待学生,从而和学生在 新课程下一起成长和进步。 2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角色观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 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 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学生是 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 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 者”。然而多年以来,受旧的教 学模式的桎梏,学生的角色并 没有明显得到改变,结合新课 标的理念,我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由回答者到质疑者的转变 过去的课堂教学像是一个小型 的舞台,教师是演员,学生则 是观众,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 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会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现在的学生再也不会容忍在课 堂中担任这样的角色,因为他 们有思想,有个人的主见,也 更乐意向别人表达个人的见 解,如果我们再用这样的方法 来压制学生,得出的结论显而 易见。我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的放矢的把学习的权力交给 学生。如教学《能被2、5整除 的数的特征》一课时,当新课 结束后,余下时间我把本班学 生分成八个组,每两个组为一 小组,两组学生围绕新授内容 展开讨论,一组为正方,一组 为反方,这时的教师不再以权 威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以指导 者的身份加入到大讨论中去, 把学生真正推到讨论的最前 沿,只有当学生遇到确实难以 解决的问题时,才予以指导。 这时候只见两方队员都在忙碌 着,一方成员在积极准备问题, 另一方则忙着应“战”,学生甲: “你们知道能被2整除的最大 数吗?”学生乙:“因为自然数 是无限多,所以能被2整除的 数是不可能找到的”。教室中不 时传来同学们的争论声,课堂 气氛非常活跃,通过课堂检测 来看,学生们都较好地掌握了 知识。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争辩, 可以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 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在交流中 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 发展的过程,经过独立思考, 相互讨论,艰辛探索,去体验 成功的愉悦,同时,能够提出 问题本身就是进步。因为发现 问题比解决问题往往要重要, 当然,要想解决问题单靠一个 人的力量是很做到的,只有依 靠大家的力量共同完成。所以, 采用这样的形式既培养了学生 的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 力,也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充 满了生机。 二、从听课者到参与者的转变 学生的生活经验固然的限,但 并不防碍他们的独特的情感体 验和内心追求。因而,教师在 授课时,应考虑学生独特的心 理特点。新课标中指出:“数学 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 展,要利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 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 的活动”。以往的课堂教学设 计,是教师凭个人对教学内容 的理解设计出来的,而忽略了 学生这个群体,使得学生对上 课根本不感兴趣。为了改变这 一状况,在教学《百分数的意 义》一课时,我从班级中随机 抽了几名学生,让他们参与到 教学设计中,以便了解学生们 对本节课的看法。不试不知道, 学生们提出的见解让我大吃一 惊,学生甲:“老师,我们早就 认识百分数了,所以我认为在 开始时,可以从日常生活中选 取一些例子,这样同学们学习 就有兴趣了”,学生乙:“老师, 我们可以把本节课的知识分成 若干个小问题,这样大家就可 以讨论了,我们喜欢讨论这种 形式”,学生丙:“老师,我们 可以把知识融入到游戏、故事 中”……综合以上意见,我对 本节课的教案进行了设计,结 果那节课,学生学习兴趣高涨, 出色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这样 做,不仅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 学之中,而且也有利于教师全 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 基础,从而设计出符合儿童心 理特点的教学模式,同时也会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 趣,因为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 主动探索知识的内部动力。我 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说:“知 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可见,在学习活动中 把学生从听课者的角色转变为 参与者这个角色是显得多么重 要。 三、由解题者到出题者的转变 考试是一促评估手段。有时, 为了达到我们自认为“理想” 的评估效果,便会绞尽脑汁, 不遗余力地设计出一些超出学 生认知结构和知识特点的各类 高难偏的题型。从而导致学生 对考试却有一种畏惧的心理, 我想这种考试所产生的负面作 用有以下几点: 1、学生担心考的不好,会被父 母、老师批评。 2、学生对考试不感兴趣,因为 内容呈现的形式总是老一套。 那么能不能减轻一下学生的心 理压力,降低对考试的畏惧感 呢?我认为让学生参与到编题 中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例如在 学习完《圆柱圆锥球》这一单 元后,我在班级宣布:本单元 考试将进行改革,考试题目由 大家提供;老师从中选出比较 好的题目编成考卷,同时对那 些入选的题目的作者给予奖 励。自从通告之后,我发现同 学们都在认真准备,以便自己 出的题目能被老师选中,事实 上,学生们在准备题目的时候, 不仅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还要 复习本单元的知识,学习的性 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被动 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例如: 学生甲:“王爷爷买来一些沙 子,把它堆放在一个墙角,已 知这堆沙子的底面半径是5 米,高8米,求这堆沙的体 积?”,学生乙:“唐老鸭对米 老鼠说‘如果把一根长4米的 圆柱体锯成两段后,表面积增 加12平方米,那么这根木原来 体积是()立方米,请同学们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 湖林中心小学陈毅武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正顺应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到目前为止,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各项制度、措施、方法也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而不断调试和完善。 课程改革必然带来教学观的根本转变。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学将从重知识的接受性转向重综合能力的探究性、从单一的认知性转向多维的体验性、从机械的决定性转向互动的交往性。因此,值得强调的是,新教学观不是对传统教学观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其进行合理的扬弃;新教学观也不是对现代教学观原封不动的照抄照搬,而是对其进行科学的吸纳、调整与重构。根据时代发展之需、学生身心发展之需,对传统教学观与现代教学观加以综观与统整,是新教学观得以建构的科学机制。 在这一科学机制作用下,新教学观得以确立,其要义在于“教师与学生都构成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只有当两者科学认同各自角色并充分履行各自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时,教学才能取得最大收益。在此基础上,教学应注重在诸多充满矛盾的范畴之间,以具体的教学策略来实现其价值认定上的平衡。一些充满矛盾的概念、要素、现象、形态、策略,诸如交往互动与独立探究、体验与接受、过程与结论、生活与课堂、知识与经验、分科与综合、个性与群性等,比之以往任何时刻,都更受到学界以及实践工作者的关注。也可以说,对上述矛盾的理论探讨、价值统整及实践尝试,正是新教学观逐步确立的表征。其主要内容包括: 教学方式上以合作探究为主。所谓合作,就是指要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倡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全面合作。以往的教师是课程的主导者,是课堂教学的权威,对课堂教学拥有“绝对”的权利。而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由过去教材的代言人、掌握知识的权威、课堂的掌控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探究活动的帮助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由原来的权威转为指导者和参与者。而所谓探究,是指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知识的灌输过程,或者无意义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自主批判、反思的过程,一个生成、建构知识的过程。 教学内容是开放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地组织教学内容。所谓教学内容,不仅仅包括教材内容,也包括教师已经占有的知识和经验,还包括图书馆、因特网以及校园、社区中充足的教学资源。 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变。班级授课制本身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着眼教学实际情况、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学内容特点,灵活学则教学组织形式,已成为教学之需。班级授课、小组合作与个别辅导的参差互用、结合使用,充分发挥了教学组织形式应有的教学效能,位学生个体活动提供了更为广阔更为充裕的时空条件;课堂座位的多变组合、教学情境的全新设计、与社区和大自然的实地接触,无一不为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 教学管理更加民主。教师更加重视与学生的交流,师爱具体表现为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用爱与美对学生进行感化与陶冶,师生之间的平等已经构成了创设民主教学环境的基础。 教学手段多样化综合。电影、电视、投影仪、幻灯片以及因特网等信息

1.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 和新课改理论

一、教育观: 素质教育内涵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面向所有学生,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多元。 二、学生观: 以人为本学生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具有自身独特性,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要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注重学生的主体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顺序性,循序渐进 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不能搞一刀切 不平衡性,适时而教,把握关键期 互补性,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 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 三、教师观: 教师劳动特点: 复杂性和创造性(教育方法不断更新,教育机智) 主体性和示范性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长期性和间接性 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教师角色观: 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促进者 教师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展 教师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生和反思的实践者 教师转变为社区型开放教师 教师行为观: 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教师专业发展要求: 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 勤于反思,成为反思实践者 恒于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研究者 勇于创新,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观: 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乐于奉献,甘为人梯,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3,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 4,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 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某门学科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依据和基础)、教材 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本理念: 三维目标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 内容联系观,要努力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过程 校本课程观,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具体目标:

略论新课程标准下一堂具体课听课评语的书写

略论新课程标准下一堂具体课听课评语的书写 【摘要】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材处理、教法运用、学法指导、教学程序、教学效果和教学基本功等层面进行理性思考和定位评价,从写好眉评、全面考量、拟好思路和书写规范等方面落实环节,由具体案例提供示范,通过勤于动笔提高水平。 【关键词】科学评课;落实环节;借鉴范例;勤于动笔 随着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对广大教师的素质要求势必越来越高。其中,通过开展听课评课为主体形式的常规校本教研活动是学校进行校本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的一条重要途径。那么,新课程标准下一堂课的听课评语应该如何书写呢?这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常常容易忽视而又感到比较棘手的问题。本人就此粗略地发表一些见解,以飨读者。 1科学评课是听课评语书写的前提条件 要想写好听课评语,学会评课是关键。在新课程标准下,我认为主要要从以下八个层面来进行全面的思考。 1.1看教学理念是否先进, 总体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现代课堂教学评价则以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得到发展”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根本标准。真正的课堂应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相互生成的课堂。具体说来,它主要包括:①新的教学目的观,即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的双基观,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智能观与增强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质的素质观。②新的教学本质观,即将“教学”看成是一个词组,把“教学”当作一种行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的活动,并且两者不可分割。现代的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组织学生主动学习,实现学生的某些内在的发展与变化的过程。③新的教学价值观,即做到内外价值并举,教学不能只注重学生认知智力的发展,还应关注其情感智慧的发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④新的教师观,即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者等,能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发展。⑤新的学生观,即潜能观、发展观、主体观和差异观,一是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二是教师要坚持性善论,且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与改正错误;三是要看学生是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主要取决于他是否明确有关活动的目的及参予有关活动的过程;四是学生的智商和情商具有差异性,教师的教学应区别对待;⑥新的教学氛围观,即课堂上应营造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氛围,教学过程应强调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教学中应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与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⑦新的评价方式,实行激励性评价,调动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何不同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何不同?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更加明确地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问、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围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而设计确定。新课程在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它是对原有课程体系和观念的重大变革,是对原有课程哲学观和价值观的重大调整。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对比有以下不同: 一、传统的课堂教学: 1、以教定学。 以往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考虑教师怎样教,教师的主角意识浓厚,表演欲望太过强烈。老师往往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完成教案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忽视了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2、以本为本。 教师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教材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好多教师视教材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毫无遗漏、毫不越位地传授教材内容视为课堂教学目的,使教材成为禁锢学生自由创造、大胆创新的枷锁。 3、教路单一。 传统课堂教学教师的“教”,是照本宣科,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活动总是受教案的束缚,教师不敢越出“教案”半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去展开教学活动,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教学过程好似一杯淡而无味的水,观后不是让人拍案叫绝,为之喝彩,而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4、学法单一。 传统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体现个体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甚至对立的状态,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 5、目标单一。 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为了完成认知目标,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的情感。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只强调记忆、思维等的训练和培养,却没有意识到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活动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活动过程。“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 6、评价单一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拥有怎样的学生观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拥有怎样的学生观 听了李仿老师做的有关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的报告后,我深有感触。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为了学生的发展,老师们应该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和谐、合作、合创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1.要学会把学生看成是和老师在人格上平等的人。 以前一般的教师习惯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从属者,教师在上,学生在下,很少顾及学生的人格,学生也有他们的自尊,他们的需要,他们的感受。学生的感受被忽略,他们的负面情感增加,这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不好的影响。而这些年以来,学生的感受被逐步重视,他们也逐步得到了作为人的所应该受到的待遇和尊重。可以说,在和老师相处的过程中,他们和老师逐步走向了平等。这为学生和老师关系的良性发展,改善学生对学校环境的负面情绪有很大的帮助。从而促进了他们的学习效果。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发展与学生平等的观念,让教师、学生携手共进。 2.要学会和学生做朋友。 如果说把教师与学生放在人格平等的位置上,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合作、合创的师生关系是老师需要走出的第一步,那接下来教师就需要学会和学生做朋友,将学生视为朋友看待。我们要教育学生,就必须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知道学生怎么想,和学生互相信任,我们才能更好的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教育不是冷冰冰的教条,只有融入了爱,才算是好的教育,只有融入了爱,我们的学生才能去爱家、爱朋友、爱社会。 3.理解学生的思维习惯,授课过程要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 我们可能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在讲台上激情飞扬,学生在下面却不知所云。我想这恐怕是老师莫大的悲哀。这时老师们常常会说:我讲得很清楚啊!那问题出在哪里呢?不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具体想法。同一件事,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读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这就是思维的不同。我们在教授课程的时候如果不了解学生的思维,学生对我们的课程的理解就会出现偏差,甚至不能理解老师讲的内容。所以,要让学生顺利的上好课,我们要熟悉了解学生的思维习惯。 4.要认识到学生毕竟还是学生。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烦恼,其中大多数烦恼很可能都是学生带来的.我们应该认识到,学生毕竟还是学生,他们还要学很多东西。难免会犯错,惹我们生气,我们应该怀着一颗仁爱、宽容的心去处理学生们的过错,而不是斤斤计较,要学会“大人不记小人过”。 5.要善于向学生学习。 新时代的学生其见识和能力与过去的学生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很多学生的某些方面还大大的超过了老师。我们的老师面临着来自学生的巨大挑战。虽然“师不必贤于弟子”但教师也不能甘于落后,这时我们不妨也“拜”我们的学生为师,相信虽然我们显现出了自己不足的地方,但我们的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格魅力也一定会让学生折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