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儿童使用手机媒介的影响及对策

学前儿童使用手机媒介的影响及对策

学前儿童使用手机媒介的影响及对策
学前儿童使用手机媒介的影响及对策

学前儿童使用手机媒介的影响及对策

学前儿童使用手机媒介的影响及对策

内容提要:运用电子技术及数字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的手机媒介对儿童社会构成新的影响与挑战。儿童使用手机呈现低龄化现象,越越多的学前儿童使用手机媒介。手机媒介为学前儿童提供便利与满足他们各种需要的同时,过度使用手机媒介不仅对其身心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影响到亲子关系的建立与童年生活的建造。我们要正确认识手机媒介的利弊,发挥父母的积极作用,通过提升父母的媒介素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保护儿童的童年,促进儿童的发展。

关键词:学前儿童手机媒介童年影响与策略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多元媒介环境下城市儿童的童年问题研究”(ky2016LX550)。

手机媒介是继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介之后出现的第五代电子媒介。它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最突出的优势是携带与使用方便,融合传统媒介所有的功能,且具有双向交流能力,是全媒体时代的代表。近年出现的各种智能手机,信息处理和信息传播功能进一步加强,整合了包括字、图片、语音、视频直播、游戏、电子邮件在内的传统所有表现形式,这种具有立体效应的多媒体传播组合可以更加

真实地反映报道的对象,给受众带逼真而生动的感觉。手机媒介这种多元媒体性和高科技性能的特点,几乎笼络了各种群体的受众,并轻而易举地入侵了儿童毫无免疫力的系统,学龄前儿童亦不能幸免。电子媒体日益成为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变量。[1]手机媒介扩大了儿童学习与活动的空间,增加了儿童与世界联系的渠道。但根据献资料的研究结论以及对本研究涉及的少年儿童使用手机状况的观察分析,学前儿童过早与过度使用手机媒介,给其身心发展及生活带不小的负面影响。但我们要认清的是,手机媒介仅仅是一个工具。工具运用得好,就是一个有价值的工具;工具运用得不好,就是一个有害的工具。如何把这个工具运用得当,是我们教育者所需关注的重点。

一、学前儿童使用手机媒介的状况

随着便携式、智能化手机媒介的普及,越越多的学前儿童被手机强大的功能吸引,开始接触、使用并迷恋上手机,它迅速成为学前儿童学习、生活与娱乐的主要方式。

在国外,英国一个“青年手机”研究组织跟踪研究了青少年使用手机的情况,结果显示,年龄介于5-9岁的英国儿童52%拥有手机,年龄介于10-14岁的英国儿童85%拥有手机。[2]据日本教育信息网2015年8月20日报道,智能手机的普及和迅猛发展将信息化进程延伸到儿童领域。约10%的0-1岁儿童使用手机等信息终端;4-6岁儿童的使用率约

为40%。[3]德国6-7岁的孩子中1/3有智能手机;10-11岁,这一比例升至87%;12岁以上,智能手机已成为“标配”。12-19岁德国青少年中,92%玩电脑和手机游戏,其中,2/3的人每天固定玩。[4]

在国内,儿童手机的持有率在逐年上升,在生活与校园中随处可见儿童低头族。学前儿童虽然极少拥有私人手机,但根据本研究的观察与一些学者的调查研究发现,学前儿童使用手机的频率与时间令人堪忧。超过半数的学前儿童几乎每天都会使用手机,每次使用手机的时长大多数在半小时以上,有个别甚至超过2小时。[5]24学前儿童使用手机的功能主要有视频音乐功能、游戏功能、通信功能和其他(看照片、美图、画画)功能。大多数的家长对于儿童使用手机的几乎没有规定,儿童提出要求,就会允许。他们经常在自己忙事情无暇顾及孩子时,会让孩子使用手机,避免孩子对自己的干扰;或为了避免孩子哭闹和纠缠自己,就会利用手机的功能对孩子注意力起转移功用。

另外,自非完整家庭的儿童,比父母与子女两代组成的家庭与三代及以上组成家庭中的儿童相比,手机使用频率要高;父母从事个体户工作的家庭比从事其他职业的家庭的儿童,使用手机频率要高。主要原因在于这些父母缺乏照看儿童的时间,精力不足,忽视儿童的学习指导和生活照顾,手机则成为儿童的“生活保姆”。[5]39,[6]

二、学前儿童使用手机媒介的影响

进入21世纪,学前儿童成长的化环境被深深打上了多元媒介化的印记,特别是手机媒介的盛行,对学前儿童的成长世界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部分。

(一)积极影响

1.满足学前儿童的各种需要

学前儿童通过手机媒介玩耍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不同种类的游戏,可以提高团队配合能力和与玩伴的交流能力。即便只是自己一人,也能够体验到人际的互动、角色的多元、场景的多变及难度的可控。[5]48在不同的游戏、不同的角色间穿梭、不同的感官刺激,满足了儿童冒险、好游戏的心理,又能使其身心放松,心情愉悦。此外,手机媒介扩大了儿童社会交往的需要。现代的儿童或多或少都会接触手机,熟悉手机的娱乐与学习功能,能玩转几种游戏,增加他们在同伴交往时的谈资,共同讨论大家喜欢的热点,获取认同感,通过这种方式增加儿童同伴交往的同时也能满足儿童的认同需要。儿童还可以在游戏情境中进行虚拟的社交活动,满足儿童的交往需求,提供儿童与玩伴交往能力。

2.为学前儿童提供学习的便利与发展可能

对当代儿童说,互联网和电子媒体使世界以信息的方式被展现,给儿童重新设定了活动背景和行动框架,电子媒体

逐渐成为儿童学习、娱乐、沟通和展示自我的工具。[1]手机媒介的便携性、互动性、海量的信息性为学前儿童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空间,同时,图、声情并茂的内容通过不断刺激他们的感官,增长他们的兴趣,真正体会到现代高科技带给人类学习的便利,实现寓教于乐。一些益智类游戏和角色扮演游戏,能结合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幼儿在游戏中的需求,给儿童提供一种强大的学习环境,获得知识与体验成就感的同时,促进幼儿社会道德发展和角色的认知,提供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有研究表明,教阅读的手机APP和电子书(e-bks),通过字母、读音和识字训练可以增加幼儿早期的识字能力。电子书可以促进词汇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并且通过提供一些辅助的支架手段(Safflds),比如口语讲述、与语音同步的字体标示、内置的声音效果、动画或者游戏等,增加幼儿参与阅读的热情。但是,这些附加的功能往往也会使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出现分心等问题,影响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7]因此,需要在吸引儿童注意力与过多刺激导致儿童分心之间取得平衡。交互式媒体的活动或游戏通常设置不同的等级,儿童依据自己的能力水平与媒体进行交互,获得实时的反馈,并探索,这使得交互式媒体具有促进儿童更好发展的可能性。[8]

(二)消极影响

手机媒介强大的功能虽然给学前儿童带了极大的便利,满足了儿童各种需求,但由于学前儿童思维方式和生活环境区别于成人,学前儿童过度使用手机媒介已深刻地影响到了儿童的生存与发展。

1.身心发展受限

学前儿童过度使用手机媒介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带不利的影响。首先,影响学前儿童的身体发育。众所周知,手机有强大的辐射,手机辐射会破坏学前儿童的神经系统正常的发育,引起儿童记忆力衰退、头痛、睡眠紊乱等系列问题。儿童正处于发育阶段,身体组织中的含水量比成人丰富,而手机微波对水分越多的器官伤害越大。同时,儿童长时间低头玩游戏,对儿童的颈椎发育带很大的伤害,也会引起儿童视力的下降、儿童肥胖率的增加。

其次,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学前儿童对客观世界认知的特点主要通过感觉器官运用感知觉(摸、看、闻、玩、尝)获取直接经验,认识周围的环境、人和事,学习的方式主要是体验与实践,寓学于乐。学前儿童耗费过多的时间接触与沉迷手机媒介,过分地依赖单一的视听途径呈现的图像信息,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视听视频“过度刺激”会影响儿童注意力的发展,缩小儿童的注意范围,会降低儿童的阅读能力。

此外,绚丽多彩的感官刺激是手机媒介作为传播手段的

主要特点,与印刷字相比,这种缺乏抽象思维参与的刺激可能会导致儿童认知上的退化。正如美国教育家希利所言,游戏虽然激发了儿童的原始战斗本能,但却压抑了儿童的理性分析发展。因此,学前儿童过度使用手机媒介,不仅会影响儿童的感官发育,同时会抑制儿童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发展,导致儿童思维简单化、平面化,缺乏创造力与想象力。

再次,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交往。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儿童从小具有合群、开朗、自信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而社会交往是他们不可缺少的人际交往方式。伴随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成人的生活压力加大,节奏变快,缺乏对学前儿童的陪伴,手机媒介成为学前儿童的“生活保姆”。缺乏约束力与控制力的学前儿童迷恋手机媒介不能自拔,沉浸于虚拟的游戏世界使得儿童的玩伴在减少。虚拟的世界不仅剥夺了儿童与玩伴真实、自然的交流,同时抹杀了儿童与玩伴游戏与交往的契机,导致儿童与他人的交往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减弱。而儿童对手机的过度使用,剥夺了儿童与他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容易让孩子变得怯懦、孤独、偏执,同时影响儿童社会化的进程。

2.亲子关系变得疏离

手机作为现代家庭必不可少的生活工具,在利用手机媒介沟通交流信息,享受休闲娱乐的同时,也改变了家庭的生活方式与儿童的成长方式,给亲子关系带了极大的挑战。网

络上流行一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在你面前,你却低头在玩手机。手机的普及与手机强大的娱乐功能,使得部分的家长沉迷手机的各种娱乐,不但挤占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时间,造成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淡漠,同时忽略了儿童需要陪伴的需求,有时甚至忽视孩子的安全。大人或跟孩子一场家庭游戏、给孩子讲有趣的故事、跟孩子画画、跟孩子共同阅读,或者带孩子外出去散步逛公园,越越少,大人陪伴的角色,逐步让位于“手机保姆。”有了随时携带、尽心尽职的“手机保姆”,大人空出了更多的时间醉心于自己所谓私人的空间,诸如酣畅淋漓玩一局游戏,与朋友们一起聚餐推杯换盏,在货柜上精心挑选衣物等,再也不用担心天性好动的孩子捣蛋搞乱,生龙活虎的孩子们可以瞬间安静沉溺于虚拟的世界,大人的世界也一片祥和,而殊不知,这样的方式会让亲子关系慢慢变得疏离,儿童尊重与爱的需求被忽略。

3.童年在“消逝”

童年,指儿童期的儿童生活。童年是人类特有的生命现象,它不仅是一个生命阶段,而且是一个特别的儿童世界。“童年是永恒的,是每个个体共有的。它是生命进化的结果,是所有生命痕迹的积淀”。[9]童年是一个喜好游戏的时期,追求快乐的时期,充满童心、童真与童趣。童年是纯真美好的,无拘无束的,自由快乐的,深刻难忘的。我国著名幼儿

教育专家陈鹤琴认为儿童不是“小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儿童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亦具有自身的价值,应当尊敬儿童的人格,爱护他的烂漫天真。

如今日益强大的手机媒介,消解了儿童的游戏,加速了儿童与自然、社会疏离,冲击了儿童的梦想。他们生活在钢筋水泥铸造的笼子里,春捉蝴蝶,夏打水仗,秋放风筝,冬堆雪人的儿时游戏已淡出儿童的视线。声情图并茂的娱乐节目和网络游戏如同一场视听盛宴,其强烈的现场感和冲击力令儿童快速兴奋,儿童已深陷在手机强大的娱乐功能上不能自拔,手机媒介让无数学前儿童提前成为低头族。同时,手机强大的功能正逐渐在吞噬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望与探索的精神。儿童沉浸在这种绚丽多彩的感官刺激,缺乏在真实世界中的积极主动的思考与探索,儿童就会成为被动的儿童、受限的儿童和机械的儿童,儿童的梦想与天性也会慢慢地丧失。“儿童和成人的趣味和风格上越越融合一气,成人的权威和童年的好奇都失去了存在的依据。”[10]

此外,手机媒介消弭了儿童和成人之间的界限。学前儿童用手机能看到电视播出的所有节目,能浏览所有网页,能玩转各种游戏。“电子时代的临模糊了儿童与成年的界限,在这个时代,儿童无须通过阅读,就可以直接从电视和网络中获取自成人世界的秘密信息,如性、金钱、暴力、疾病、死亡、社会关系等。放眼望去,人们不难发现,成人和儿童

在行为举止、语言习惯、处世态度和需求欲望上,甚至身体的外表上,越越难以分辨了。”[11]手机媒介这种高度感官化、情境化的传播方式也拆除了儿童和成人之间的信息樊篱,把儿童曝光在一个完全成人化的世界中,从而导致“童年的消逝”。[12]

三、父母对学前儿童使用手机的应对策略

(一)理性看待手机,自觉提升媒介素养

父母要理性地看待手机媒介的价值,并合理科学地使用。媒介本身是中立的,没有任何色彩,手机媒介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工具,学前儿童父母要理性地看待它的价值。当今社会手机和平板电脑已经相当普遍,学前儿童很容易就能接触到,父母不应视这些媒介为“洪水猛兽”,禁止儿童玩耍是完全不可能的,而是合理安排儿童玩耍媒介的场合和时间,并有所控制。

(二)消极影响

手机媒介强大的功能虽然给学前儿童带了极大的便利,满足了儿童各种需求,但由于学前儿童思维方式和生活环境区别于成人,学前儿童过度使用手机媒介已深刻地影响到了儿童的生存与发展。

1.身心发展受限

学前儿童过度使用手机媒介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带不利的影响。首先,影响学前儿童的身体发育。众所周知,手

机有强大的辐射,手机辐射会破坏学前儿童的神经系统正常的发育,引起儿童记忆力衰退、头痛、睡眠紊乱等系列问题。儿童正处于发育阶段,身体组织中的含水量比成人丰富,而手机微波对水分越多的器官伤害越大。同时,儿童长时间低头玩游戏,对儿童的颈椎发育带很大的伤害,也会引起儿童视力的下降、儿童肥胖率的增加。

其次,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学前儿童对客观世界认知的特点主要通过感觉器官运用感知觉(摸、看、闻、玩、尝)获取直接经验,认识周围的环境、人和事,学习的方式主要是体验与实践,寓学于乐。学前儿童耗费过多的时间接触与沉迷手机媒介,过分地依赖单一的视听途径呈现的图像信息,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视听视频“过度刺激”会影响儿童注意力的发展,缩小儿童的注意范围,会降低儿童的阅读能力。

此外,绚丽多彩的感官刺激是手机媒介作为传播手段的主要特点,与印刷字相比,这种缺乏抽象思维参与的刺激可能会导致儿童认知上的退化。正如美国教育家希利所言,游戏虽然激发了儿童的原始战斗本能,但却压抑了儿童的理性分析发展。因此,学前儿童过度使用手机媒介,不仅会影响儿童的感官发育,同时会抑制儿童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发展,导致儿童思维简单化、平面化,缺乏创造力与想象力。

再次,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交往。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儿童从小具有合群、开朗、自信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而社会交往是他们不可缺少的人际交往方式。伴随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成人的生活压力加大,节奏变快,缺乏对学前儿童的陪伴,手机媒介成为学前儿童的“生活保姆”。缺乏约束力与控制力的学前儿童迷恋手机媒介不能自拔,沉浸于虚拟的游戏世界使得儿童的玩伴在减少。虚拟的世界不仅剥夺了儿童与玩伴真实、自然的交流,同时抹杀了儿童与玩伴游戏与交往的契机,导致儿童与他人的交往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减弱。而儿童对手机的过度使用,剥夺了儿童与他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容易让孩子变得怯懦、孤独、偏执,同时影响儿童社会化的进程。

2.亲子关系变得疏离

手机作为现代家庭必不可少的生活工具,在利用手机媒介沟通交流信息,享受休闲娱乐的同时,也改变了家庭的生活方式与儿童的成长方式,给亲子关系带了极大的挑战。网络上流行一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在你面前,你却低头在玩手机。手机的普及与手机强大的娱乐功能,使得部分的家长沉迷手机的各种娱乐,不但挤占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时间,造成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淡漠,同时忽略了儿童需要陪伴的需求,有时甚至忽视孩子的安全。大人或跟孩子一场家庭游戏、给孩子讲有趣的故事、跟孩子画画、跟孩子共同阅读,或者带孩子外出去散步

逛公园,越越少,大人陪伴的角色,逐步让位于“手机保姆。”有了随时携带、尽心尽职的“手机保姆”,大人空出了更多的时间醉心于自己所谓私人的空间,诸如酣畅淋漓玩一局游戏,与朋友们一起聚餐推杯换盏,在货柜上精心挑选衣物等,再也不用担心天性好动的孩子捣蛋搞乱,生龙活虎的孩子们可以瞬间安静沉溺于虚拟的世界,大人的世界也一片祥和,而殊不知,这样的方式会让亲子关系慢慢变得疏离,儿童尊重与爱的需求被忽略。

3.童年在“消逝”

童年,指儿童期的儿童生活。童年是人类特有的生命现象,它不仅是一个生命阶段,而且是一个特别的儿童世界。“童年是永恒的,是每个个体共有的。它是生命进化的结果,是所有生命痕迹的积淀”。[9]童年是一个喜好游戏的时期,追求快乐的时期,充满童心、童真与童趣。童年是纯真美好的,无拘无束的,自由快乐的,深刻难忘的。我国著名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认为儿童不是“小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儿童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亦具有自身的价值,应当尊敬儿童的人格,爱护他的烂漫天真。

如今日益强大的手机媒介,消解了儿童的游戏,加速了儿童与自然、社会疏离,冲击了儿童的梦想。他们生活在钢筋水泥铸造的笼子里,春捉蝴蝶,夏打水仗,秋放风筝,冬堆雪人的儿时游戏已淡出儿童的视线。声情图并茂的娱乐节

目和网络游戏如同一场视听盛宴,其强烈的现场感和冲击力令儿童快速兴奋,儿童已深陷在手机强大的娱乐功能上不能自拔,手机媒介让无数学前儿童提前成为低头族。同时,手机强大的功能正逐渐在吞噬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望与探索的精神。儿童沉浸在这种绚丽多彩的感官刺激,缺乏在真实世界中的积极主动的思考与探索,儿童就会成为被动的儿童、受限的儿童和机械的儿童,儿童的梦想与天性也会慢慢地丧失。“儿童和成人的趣味和风格上越越融合一气,成人的权威和童年的好奇都失去了存在的依据。”[10]

此外,手机媒介消弭了儿童和成人之间的界限。学前儿童用手机能看到电视播出的所有节目,能浏览所有网页,能玩转各种游戏。“电子时代的临模糊了儿童与成年的界限,在这个时代,儿童无须通过阅读,就可以直接从电视和网络中获取自成人世界的秘密信息,如性、金钱、暴力、疾病、死亡、社会关系等。放眼望去,人们不难发现,成人和儿童在行为举止、语言习惯、处世态度和需求欲望上,甚至身体的外表上,越越难以分辨了。”[11]手机媒介这种高度感官化、情境化的传播方式也拆除了儿童和成人之间的信息樊篱,把儿童曝光在一个完全成人化的世界中,从而导致“童年的消逝”。[12]

三、父母对学前儿童使用手机的应对策略

(一)理性看待手机,自觉提升媒介素养

父母要理性地看待手机媒介的价值,并合理科学地使用。媒介本身是中立的,没有任何色彩,手机媒介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工具,学前儿童父母要理性地看待它的价值。当今社会手机和平板电脑已经相当普遍,学前儿童很容易就能接触到,父母不应视这些媒介为“洪水猛兽”,禁止儿童玩耍是完全不可能的,而是合理安排儿童玩耍媒介的场合和时间,并有所控制。

自媒体发展现状分析

自媒体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尤其是自媒体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传统的广告运作模式正在受到严峻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围绕自媒体的特点和自媒体时代下广告的转型问题展开讨论。本文,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自媒体广告的发展概况以及自媒体广告的发展模式,一起来了解一下! 自媒体广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基于自媒体的发展速度和特点,学者们普遍认为应该充分利用自媒体的优势,迎接自媒体时代广告发展的机遇。目前国内学者讨论的焦点主要是广告对于丰富多样的自媒体平台的利用和广告形式的创新。这些平台包括QQ、手机短信、博客、微博、播客、维基、P2P下载、社区、分享服务等。 形式的创新则是学者们讨论的热点话题,有学者从营销学的角度分析了自媒体上广告营销活动的发展创新。自媒体可以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向沟通,把消费者数据挖掘和产品信息的智能推送完美的结合到一起。企业既可以通过网络对产品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介绍,又可以收集消费者需求信息,并据此进行产品生产,甚至个性化定制。很大部分学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发展最快的微博上,微博营销、微博广告的研究是很多学者感兴趣的话题。胡卫夕、宋逸在《微博营销——把企业搬到微博上》一书中谈到微博不仅掀起了一场互联网领域的“微革命”,同时在商业领域,微博的即时性、传播性、便捷性也足以让它在营销界引起一场革命。微博的未来是一个以人为中心、以个体为单位的群体多维、多边、实时的互联网平台,将成为企业有效的实施营销平台,多种商业模式将从此诞生。 自媒体广告模式解读: 在对自媒体广告的研究中,从传播学角度进行的理论分析的文章比较少,应用的理论包括自媒体传播模式的创新,意见领袖的作用发挥。大多数学者从营销学的角度对自媒体广告进行分析。 1、传播模式 自媒体突破的传统的传播模式的限制,实现了传播模式的巨大创新。虽然没有形成权威的传播模式以供参考,但这方面的研究和讨论较多。植勇在《浅析自媒体时代微博客与社会管理互动》一文中认为自媒体和传统媒体传播模式最大的区别就是:传统媒体是以单向传播为主,而自媒体是双向传播,并且可能出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多对一等传播形式。而微博带来的自媒体时代,更加将自媒体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传统的传播过程包括传者、

多媒体技术应用试题及答案

多媒体技术应用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是:() (1)远程教育(2)美容院在计算机上模拟美容后的效果 (3)电脑设计的建筑外观效果图(4)房地产开发商制作的小区微缩景观模型 A、(1)(2) B、(1)(2)(3) C、(2)(3)(4) D、全部 2、要将模拟图像转换为数字图像,正确的做法是:() ①屏幕抓图②用Photoshop加工③用数码相机拍摄④用扫描仪扫描 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全部 3、两分钟双声道,16位采样位数,22.05kHz采样频率的WAV文件的数据约为:() A、5.05MB B、10.58MB C、10.35MB D、10.09MB 4、衡量数据压缩技术性能的重要指标是( )。 (1)压缩比(2)算法复杂度(3)恢复效果(4)标准化 (A)(1)(3)(B)(1)(2)(3)(C)(1)(3)(4)(D)全部 5、在多媒体课件中,课件能够根据用户答题情况给予正确和错误的回复,突出显示了多媒体技术的( )。 A、多样性B、非线性 C、集成性D、交互性 6、FLASH动画制作中,要将一只青蛙变成王子,需要采用的制作方法是:() A、设置运动动画 B、设置变形动画 C、逐帧动画 D、增加图层 7、要想提高流媒体文件播放的质量,最有效的措施是:() A、采用宽带网B、更换播放器C、用超级解霸D、自行转换文件格式 8、MPEG2压缩标准的文件格式是() A、 AVI B、 JPG C、 MPEG D、 DAT 9、MIDI音频文件是() A、一种波形文件B、一种采用PCM压缩的波形文件 C、是MP3的一种格式D、是一种符号化的音频信号,记录的是一种指令序列。 10、关于文件的压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文本文件与图形图像都可以采用有损压缩 B、文本文件与图形图像都不可以采用有损压缩 C、文本文件可以采用有损压缩,图形图像不可以 D、图形图像可以采用有损压缩,文本文件不可以 11、要把一台普通的计算机变成多媒体计算机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是()。 A、视频音频信号的获取B、多媒体数据压缩编码和解码技术 C、视频音频数据的实时处理和特技D、视频音频数据的输出技术 12、用于加工声音的软件是()。 A、FLASH B、premirer C、cooledit D、winamp 13、以下可用于多媒体作品集成的软件是()。 A、Powerpoint B、windows media player C、Acdsee D、我形我速 14、想制作一首大约一分半钟的个人单曲,具体步骤是() ①设置电脑的麦克风录音②在COOLEDIT软件中录制人声③从网上搜索伴奏音乐④在COOLEDIT软件中合成人声与伴奏⑤在“附件”的“录音机”中录制人声 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①⑤③④D、③①⑤④ 15、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可更快捷和有效地对文本信息进行加工表达,以下属于文本加工软件的是( ) A 、WPS B、搜索引擎 C、Windows move maker D、IE浏览器

关于学习“媒介素养,提高媒介素养教育能力”心得体会

关于“学习媒介素养,提高媒介素养教育能力”心得体会 上次开家长会听了关于“提高媒介素养教育”受益匪浅,感谢学校给我们家长提供这样学习的机会,也给我在以后教育孩子的方式上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先谈一下我对“媒介素养”的理解:首先是媒介,顾名思义媒介就是我们日常可以接触到的媒体种类,报纸、电视、电影、杂志、网络等可以接受信息的终端;素养,我理解是素质、教养;即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引导孩子自己在各媒体终端学习,达到提升进步!作为家长我觉得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鼓励孩子接触不同的媒介终端,争取各方面提升; 人类已经步入信息时代,成千上万的信息以每秒上亿条的速度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与不自觉的参与其中,公交上的电视、学校广播、手机、电脑等,这些媒介终端都在不知不自觉中提供各种信息给孩子们。 对于这个年龄段来说,看报、看杂志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解读信息的能力,每则新闻所讲的大概内容看后是否可以复述。看古装电视剧可以了解历史典故,看纪录片可以扩展视野,看娱乐节目可以培养孩子幽默感,上网可以和不同的人交流,起到学习的效果!但是这一切的东西都是基于正确的价值导向为前提,放任孩子自己去学习绝对不行,因为信息太多,孩子的鉴别能力有限,好奇心可能将孩子带上偏路! 二、正确引导,以身作则,培养兴趣 报子有各种小广告,电影电视网络不适合青少年的东西就更多了,不雅视频、不健康游戏、暴力、毒品等等;孩子们的鉴别能力和认知能力有限,这个年龄阶段孩子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所以正确引导尤为重要。不过孩子逆反心理往往使我们的引导事半功倍,我觉得我们可以做以下工作: 1、利用机会和孩子一起经历学习,适当赞同他的看法,当他碰壁发现行不通时,再阐述我们的观点; 2、举例子,树立榜样,找周围优秀的孩子给他树立榜样,举一些负面的例子给孩子,让其总结学习 3、加强监督,当发现孩子走偏时,马上提醒,表明我们对此事的态度,适当处

中国网民媒介素养调查报告标准范本

报告编号:LX-FS-A81812 中国网民媒介素养调查报告标准范 本 The Stage T asks Completed According T o The Plan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In The Work And The Lessons Learned In The Work, So As T o Obtain Further Guidance From The Superior.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中国网民媒介素养调查报告标准范 本 使用说明:本报告资料适用于按计划完成的阶段任务而进行的,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的汇报,以取得上级的进一步指导作用。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你总是在新闻客户端不厌其烦地跟帖,嬉笑怒骂;你总是在微信朋友圈调侃晒娃党、炫妻狂魔;你总是关心微博上的话题榜,时刻追看新闻热点。你不知道,在互联网上的行为方式正体现着你的素养! 昨日,南方都市报旗下凯迪网络凯迪数据研究中心发布《中国网民网络媒介素养调查报告》,报告针对目前中国互联网用户的网络媒介素养进行在线调查。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

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网络媒介素养就是人们在网络媒介中体现出来的媒介素养。 本次被调查网民的媒介素养平均值为3 .6(最高5分),属于中等水平,其中在新媒体使用维度上得分最高,而批判性理解的得分最低。 在被调查对象中,一线城市网民媒介素养最高的前三名是北京、天津、深圳,广州排第四,上海排第五;二、三线城市网民的媒介素养水平最高;高收入和高学历提升了媒介素养水平,也即“高富帅”、“白富美”的媒介素养应该更高;使用新媒体的50后老年人媒介素养水平最高,所以别瞧不起会上网的大爷;此外,创业者媒介素养最高。 请在该处输入组织/单位名称 Please Enter The Name Of Organization / Organization Here

自媒体的传播学解读

从传播学视角解读自媒体 “自媒体”(We Media)的定义由美国的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学者提出,认为“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化程度的提高,BBS(Bulletin Board System,电子布告栏系统),podcasting(播客),Blog(博客)和microblog/weibo(微博),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社会性网络服务),group message(手机群发)等普通大众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的“自媒体”平台大量涌现,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们通过这些平台随时随地用文字、声音或图像在互联网上传播信息,信息被自由的传播者随意的传播,影响力迅速攀升。 一、自媒体的本质:信息共享的即时交互平台 (一)自媒体的定位:区别于他媒体与平台媒体 从自媒体的概念可以发现,除了“普通大众提供与分享本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之外,按照参与、使用主体的不同以及所代表的观点立场的不同,还存在着或为政府与他人言论的他媒体、或中立的论坛性质的平台媒体。这三类当前主要的媒体类型中,自媒体有着与其它媒体相区别的显著特征。 自媒体言论自由、审查阙如。以博客传播为例,以个人为主体,以相对清晰的身份定义面向他人、依托独立的个人主页空间展开交往互动并借助链接和引用通告(Trackback)等技术特质建立文本关联和社区人际关系,或自主采集新闻、自拍DV等可以成为“草根记者”,或记录心情、叙写游记等实现某一圈内交流,或转帖、被转帖等实现群体互动。这种传播方式同时具备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性质,通过参与公共信息的生产和流通过程,重构媒介空间的信息格局和消解权威机构的信息控制势力。 他媒体(官媒体)或为政府代言,有义务接受审查。他媒体是相对于自媒体而提出的,在这里将他划分为不是“We Media”,也不发挥平台媒体作用的官方媒体。如大量的政府官方媒体、企业官方媒体、行业协会官方媒体等,是站在官方立场对所报道的信息进行选择过滤、把关引导的大众传播。此外,平台媒体则言论中立,其维护者发挥监管作用。平台媒体只是提供信息交流、事务处理的环境场所,大家可进行工作、生活等各种话题的提问与解答、学习与交流、分享与信息获取,主要发挥网络交流的平台功能。然而,这三种媒体也有交叉或互换的时候,比如人人网、Facebook,发挥平台媒体的功能,但同时又是一个个自媒体共同构建的。 虽然不管是自媒体、他媒体还是平台媒体,都只是一种功能的划分,归属的界定,但自媒体显著的自由话语权意味着自媒体所储备和将爆发的传播力量。正如尼尔·波兹曼提出“媒介即隐喻”,认为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信息”不如说“更像是一种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这个世界。”自媒体的出现,就是一种新的力量的隐喻,一种新的技术背景下的新信息传播方式的变迁,而“一种信息传播的方式所带来的社会变迁,绝不至于它所传递的内容,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它本身定义了某种信息的象征方式、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论文

《多媒体技术》论文——多媒体通信技术

目录 摘要 (3) 前言 (4) 1.多媒体通信特点 (5) 2.多媒体通信关键技术 (5) 2.1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 (5) 2.2多媒体通信网络技术 (6) 2.3多媒体信息存储技术 (6) 3.可视电话系统 (6) 3.1可视电话的组成 (6) 3.2可视电话控制器的功能 (7) 4.多媒体通信网的服务质量 (7) 4.1多媒体信息传输对网络性能的要求 (7) 4.2服务质量 (7) 5.多媒体通信的应用 (8) 6.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8) 6.1多媒体通信的信息处理技术 (8) 6.2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9) 6.3多媒体通信的终端技术 (9) 参考文献 (9)

【摘要】:多媒体通信是多媒体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完美结合,它突破了计算机、通信、电子等传统领域的界限,把计算机的交互性、通信网络的分布性和多媒体信息的综合性融为一体,提供了全新的信息服务,从而对人类的生活工作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介绍多媒体通信的概念、系统、网络和分布是信息处理技术。 【关键词】:多媒体通信技术

前言 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基于计算机、通信和电子等学科发展起来的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的学科领域,对信息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多媒体技术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其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 多媒体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是多媒体技术与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突破了计算机、通信、电视、等传统产业间相对独立发展的界限,是计算机、通信和电视领域的一次革命。他在计算机的控制下,对多媒体信息进行采集、处理、表示、存储和传输。多媒体通信系统的出现大大缩短了计算机、通信、和电视之间的距离,将计算机的交互性、通信的分布性和电视的真实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向人们提供全新的信息服务。

运用多媒体的心得体会

运用多媒体心得体会 利用计算机既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达到资源共享。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此谈谈我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心得体会。 第一、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有了深厚的兴趣,在教学中,老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自如,在教学中遇到的很多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很多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以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如小学四年级语文《鸟的天堂》一文,利用多媒体可以直观的看到大榕树,降低教学的难度,省时高效。 第三、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助于加快教学速度,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巩固。在普通的教室里上课,老师要用粉笔板书教学内容、习题、解题过程等,这样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利用多媒体,预先制作好,充分利用好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增加教学的密度;还可以即时反馈,体现反馈的广度。第四、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深刻体会到它的优势,从而促使我去认真学习计算机操作,学习制作,在

网上收集与教学相关的资料,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成绩。 总之,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合理利用好课堂时间,在相同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又促进我们老师学习,提高教学能力。当然我清醒地认识到它也有弊端,应该如何发挥它的用处,扬长弊短,这也是我所要思考的。 利用计算机既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达到资源共享。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此谈谈我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心得体会。 第一、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有了深厚的兴趣,在教学中,老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自如,在教学中遇到的很多困难也就迎刃而

媒介素养教育

二十一世纪是网络传播的年代,据第二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到2011年6月底,我国上网用户总数达4.85亿,较2010年底增加2770万人,增幅为6.1%。截至2011年上半年,中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快速增长到1.95亿。目前中国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较2010年提高1.9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大众传播时代。在这个时代,媒介即是信息,丰富浩杂的信息大潮汹涌而来,谁要在其中学得生存就必须学会利用媒介工具。然而,媒介也一把双刃剑,如果不能正确对媒介进行解读以及判断,培养良好的媒介素养,那么将会在声色迷离信息的海洋中无法自拔。 因此,进行一定的媒介素养教育就变得相当重要。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受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从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非常频繁,同时,与传统媒体也有很大的紧密联系。每周仍旧有七成的人听广播,有六成多的人使用平面媒体。可见,大学生与媒介接触的方式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平面媒体报纸期刊,还是立体媒体如电视,以及传统的广播还是新兴的网络媒体都有半数或者接近半数的同学介入,而其中网络媒体的最为突出,高达84.6%,最受欢迎层度也是

52.3%而报纸的仍旧是大学生的喜欢的媒体,接触度高达78%,而最受欢迎层度也是24%。至于电视与广播,由于设施的便利性,在大学生也有大量拥护者。总之大学生的接触方式基本就是以电视,广播,报纸,期刊,书籍,网络,手机为主,其他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至于被赞为第五媒体的手机的接触层度是非常之可观,高达51.7%,但是由于手机广告短信以及便利层度,在几大媒介中手机的受欢迎层度反而是最低的,仅仅是7.1%。两个方面:一是改变读者的阅读习惯。 从长远来看,虽然媒介物理性质的改变会深刻影响人类的生存规则,但是媒介是信息这一经典议题注定了在数字时代,无论是网络等新兴媒体或者传统媒介,内容的价值性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同时二者的结合也会出现新媒介包装旧媒体的趋势。 在当代,媒介已近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必要工具。有学者指出现代中国人一天所接触到的各种信息量,相当于20多年前的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所接触的信息总量。而我们谈媒介素养,尤其是在数字鸿沟日渐拉大的今日,强调媒介使用能力尤其具有现实意义。所谓媒介使用能力,也就是对的媒介认知能力,指的是从无数信息中获取、分析各种形式的有效信息的能力,而大学生作为年轻而承担社会科学分工的责任,他们的媒介使用能力尤其重要。首先他们上网的动机中,获取资讯占到50.7%,而娱乐也占到了49.5%,学习则为26.1%,至于打发时间的也有9.8%,可见网络获取资讯,娱乐功能是最为普遍的。 大众媒介更有可能对人的精神造成不良影响。这是由于它的工具性,所以它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因此媒介素养在西方最为深入探讨的是它的批判功能。因为在民主体制下,为了保证言论的自由,必须提供一个意见市场,政府只能要求新闻界自我监督而不能强制实施硬性要求,

全媒体背景下对校园文化传播的思考和反思

全媒体背景下对校园文化传播的思考和反思 摘要随着一系列新兴通讯工具的普遍运用,人类社会信息的传播和交流也进入了全媒体时代。在全媒体背景下,校园文化也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怎样在这一环境下传播校园文化,是当前各个学校应重点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全媒体;校园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6)11-0017-02 《关于加强与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曾提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便是学校校 园文化。建设、传播校园文化将极大地促进教育改革,并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上发挥重要作用。”[1]对当前校园文化 的繁荣发展以及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来说,应重点引导学生对全媒体有一个正确认识与使用。 1 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特点 全媒体作为媒介形态变革中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其融合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具有以下4个鲜明特点。 1.1 交互性 全媒体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特点融合到了一起,其信息传播和推广是建立在共存互补、全面互动的基础上的,有着多种内容形式,广阔的覆盖面与较快的传播速度。

1.2 统一性 诸如网络、报纸、电视以及手机等多种媒体共同组成了全媒体,且各媒体在排列上遵循一定的方位性与秩序性。 1.3 宽泛性 利用包括网络、报纸、手机等在内多形式传播,使多项传播模式代替了过去的单项传播模式,信息接受者与发布者均为是同一个体。 1.4 高效性 加快的信息传播速度,使得文字、声音和图像等可在信息传播中被自由切换,且传播与反馈也能实时进行,加剧了信息传播速度,丰富了其传播内容,也优化了信息传播形式。 2 全媒体背景下校园文化传播路径 2.1 更新传播理念 全面认识、准确把握全媒体背景下新闻生产的特点以及舆论环境的“变”和“不变”是增强校园文化品牌共识和凝聚力的重要途径。所谓的“变”即是在文化品牌上不断创新,而树立服务师生的理念则是创新的关键,同时对校园文化活动参与者的主体地位予以承认,并在整个过程中实现由组织者到参与者的转变;而所谓的“不变”则是,校园文化传播面对复杂的信息舆论环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以此对全校师生的思想基础予以巩固。 2.2 创新宣传推广

自媒体时代的消息传播问题分析

自媒体时代的消息传播问题分析 摘要 本文针对自媒体平台上信息传播过程问题,选择合适的自媒体平台和信息建立一系列相应的模型。文中通过类比生物学中传播病的传播方式和物种增长的特点,分别建立改进的SIR传播模型、关联信息相互作用的IDM模型等。然后使用MATLEB,R软件,通过具体数据,定量地对模型进行仿真模拟,探究出不同类型在同一自媒体和相同类型在不同自媒体中传播过程的差异,并根据建立的相关模型,给自媒体平台管理提出意见。 针对问题一,建立SIR传播模型,用以研究信息在自媒体平台上传播过程。首先,选取很具有代表性的自媒体平台微博,作为信息发布的平台,并对其信息传播特点进行分析。然后利用物理学中平均场近似法,把微博网络的节点信息交互作用平均化,并把微博的全部用户看做一个种群,把信息在微博用户中的传播看做病毒在种群中的传播,把各个用户看做节点,最后在此基础上,建立SIR传染模型,达到合理对信息在自媒体平台传播过程的模拟。 针对问题二,建立关联信息之间相互作用的IDM模型,解决两个相关联信息之间的泛化竞争传播问题。根据SIR传播模型的基础上,把两个相互关联的信息在自媒体中的传播,分解为在子网络中的子让增长过程和不同子网络间的扩散问题。对Fisher模型和Diffusive Logistic模型进行改进,建立关联信息之间相互作用的IDM模型,得出两个相关联信息之间相互促进或抑制的条件,进而得出关联信息出现后,原信息的传播变化。 针对问题三,在SIR传播模型的基础上,通过采集历史具体数据,定量的对不同类型的信息在相同自媒体平台和相同信息在不同自媒体平台中传播过程进行模拟,通过可视化的结果,具体分析出存在的相似与差异,并对问题一模型进行定量的验证。 针对问题四,在SIR传模型播关联信息相互的IDM的模型以及问题三定量的验证的基础上,在自媒体管理的管理中,对于不良信息,管者不能听之任之,应做到在关键节点,进行“疏”,“堵”有度,科学控管。 关键词:自媒体SIR传播模型IDM模型信息传播

多媒体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为《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课程的第一章第2节,继续以认识和感受为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寻找身边的媒体,理解多媒体的概念,由生活中的事例分析,并让学生总结多媒体的特征和作用,让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多媒体技术是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比较喜爱的一部分内容,但我校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学生信息技术水平不高。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能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描述多媒体技术的特征; 2、了解多媒体技术在现实生活及因特网上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借助现实生活中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实例,了解多媒体最新产品。 2、实践体验网上多媒体,了解网上多媒体。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对多媒体及多媒体技术的兴趣,提高信息处理与信息交流的能力与水平。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借助现实生活中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实例,了解多媒体最新产品 2、了解网上多媒体 难点:了解网上多媒体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通过实践体验,了解多媒体最新产品。 六、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多媒体技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计算机、通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多媒体产品层出不穷,各种应用遍地开花,并且大量进入普通百姓家庭。 面对众多的高科技多媒体产品,面对越来越贴近我们生活的多媒体技术,你知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多媒体技术主要被应用在哪些方面吗? 2、实践体验:了解多媒体最新产品 实践要求:通过上网查找或去商店实地调配的方式,例举3-4件多媒体新产品的信息。

3、生活中的多媒体 (1)学生讨论,交流 视频会议系统、娱乐与家用、电子出版、视频点播、咨询、演示和介绍、远程教育与培训、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 (2)我们较为熟悉的有多媒体 MP3音乐: MP3作为Internet上最为流行的音乐格式,越来越受到大多数音乐爱好者的青睐。 影视动画: 计算机动画所涉及的主要技术:运动控制技术(基于物理模型的运动控制技术)、渲染技术(光照技术、纹理技术) (3)数字电视: 数字电视是指电视信号在拍摄、编辑、制作、播出、传输、接收等方面都使用了数字技术。数字高清晰度电视是一种高标准的数字电视,简称为HDTV(high definision TV). 数字电视的突出优点:图像质量高、节目容量大、伴音质量好。 4、网上多媒体 (1)体验网上多媒体:搜狐、网易、土豆、Pplive 引导学生举例:丰富多彩的Flash广告、电影、音乐网站、新丰、电视的网际直播和点播、电子报刊、杂志。 (2)网上多媒体=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 存在问题:网络带宽总是满足不了要求 解决方法:超文本标记语言、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 5、小结 (1)我们生活中有那些多媒体产品,那产那品令我们印象深刻? (2)我们熟悉的有那些网上多媒体?运用了什么技术?

多媒体在生活中的运用

(一)摘要: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信息社会中,时时刻刻都有巨大的信息量在我们之中传递。但是通过何种方式承载这些信息,如何 快捷且尽量减少失真的来传递这些信息呢?这就需要各种个 多媒体技术的研究和使用。 In this society with fast pace,it is filled of a large of information transferred among us.But how can I send or receive so many massages quickly and without error words,or how to impress the meaning of the data? Therefore we need to research and use of multimedia. 关键词:多媒体,缺少失真 (二)什么是多媒体 首先,媒体是信息传播的介质,分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媒体就是人们常说的电视、报纸、广播;而广义的媒体 是指包括狭义媒体在内的所有可以用作信息传播的介质,而 能通过多种介质为我们提供信息的载体,我们就称之为多媒 体。 (三)多媒体包括 (1)文本:由语言文字和符号字符组成的数据文件。 (2)图像:通过描述画面中各个像素的亮度和颜色等组成的数据文件。也叫点位图或位图图像。 (3)图形:矢量图形的简称。即生成一幅图形由数学方法组成

的数据文件。一般可将图形看作是图像的抽象。 (4)动画:将静态的图像、图形及连环图画等按一定时间顺序显示而形成连续的动态画面。 (5)音频:声音信号,即相应于人类听觉可感知范围内的频率。 (6)视频:可视信号,即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来的动态信息,如动态图形、动态图像、动画等。而多媒体技术,是指采用计算机技术,将各种媒体以数字化的方式集成在一起,从而使计算机具有了能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多体信息的能力。 那么,多媒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具体运用呢? 图像,图形,动画,视频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传递信息的一种很重要的,也很直观的媒体作用。 在这方面有:图像处理(image processing),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和计算机图形学(computer graphics)等相关学科。 而计算机图形学的研究的内容中,对于人们生活的具体应用有 1.的 2.的 3.我 4.我 5.我 6.我 7.我 8.我 9.了 而模式识别中,具体应用如下: 手机手写字,是模式识别中的经典用例,通过匹配字的特征比划,来判断输入的字体 语音识别也是一个较广泛应用的领域,它根据实际中的应用不同,可以分为:特定人与非特定人的识别、独立词与连续词的识别、小词汇量与大词汇量以及无限词汇量的识别。但无论那种语音识别系统,其基本原理和处理方法都大体类似。正是由于这一特殊的特定人与非特定人的特点,我们可以用它来作保密技术,大家常见的手机语音自动识别拨号也很好的应用了这一特性。 多媒体技术的产生必然会带来计算机界的又一次革命,它标志着计算机将不仅仅作为办公室和实验室的专用品,而将进人家庭、商业、旅游、娱乐、教育

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解析

摘要:积极向上的媒介素养和新闻观对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新生力量的象征的90后,正处于信息爆炸、新兴媒介广泛运用时代,人们的媒介接触行为发生了变化,进而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本文通过量化研究的方法,对广州地区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进行调查,了解90后的新闻观以及媒介素养,研究分析90后的大学生在媒介接触与消费能力、媒介批判与质疑能力、媒介的道德规范与认知能力、媒介制作应用能力、新闻观等媒介素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为整体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提供第一手资料,从而对90后形成正确的新闻观以及媒介素养起到一定程度上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新闻观;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1-0099-03 一、媒介素养及其内涵 1.媒介素养 1992 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表明, “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本文侧重于研究90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中的接触与消费能力、媒介批判与质疑能力、媒介的道德规范与认知能力、媒介制作能力、新闻观等。 2.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源于20 世纪 30 年代的英国,随后逐渐成为一种公民通识教育,目前西方许多国家已经建立比较成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媒介素养教育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2)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3)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4)了解如何有效利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1]。 二、媒介素养状况与分析 为了能够获取更加真实、可靠的信息,笔者在广州大学城校区的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本调查采取了随机匿名一对一的投放形式,共发放了300份纸质版的调查问卷,回收了290份有效问卷,有效率达到96.7%。 1.媒介接触与消费能力 (1)媒介使用时长。调查显示大学生各种媒介的使用情况极其不均衡。首先,在使用频率上,手机、电脑这两种新媒体使用频率高,而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使用频率低。这说明手机、电脑是大学生接触的主要媒介,获取信息主要的来源。 图1 平时使用最多的媒介与使用时长 90后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不同种类的媒介。媒介类型种类繁多,但是大学生更青睐于新媒介。新媒介以及时、方便、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深受大学生的喜爱,智能手机更是成为大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媒介。

自媒体的传播学解读(有批注)

自媒体的传播学解读(有批注) 自媒体的传播学解读 《新闻与传播研究》(京)2011年5期第4?11页【作者简介】代玉梅,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 院讲师,博士生 “自媒体”(We Media)的定义由美国的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学者提出,认为“ WeMedia 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化程度的提高,BBS(Bullet in Board System 电子布告栏系统),

Podcasting (播客),Blog(博客)和micro blog/weibo(微博),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社会性网络服务),groupmessage(手机群发)等普通大众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的“自媒体”平台大量涌现,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们通过这些平台随时随地用文字、声音或图像在互联网上传播信息,信息被自由的传播者随意的传播,影响力迅速攀升。 一、自媒体的本质:信息共享的即时交互平台 (一)自媒体的定位:区别于他媒体与平台媒体 从自媒体的概念可以发现,除了“普通大众提供与分享本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之外,按照参与、使用主体的不同以及所代表的观点立场的不同,还存在着或为政府与他人言论的他媒体、或中立的论坛性质的平台媒体。这三类当前主要的媒体类型中,自媒体有着与其它媒体相区别的显著特征。 自媒体言论自由、审查阙如。以博客传

播为例,以个人为主体,以相对清晰的身份定义面向 他人、依托独立的个人主页空间展 开交往互动并借助链接和引用通告(Trackback )等技术特质建立文本关联和社 区人际关系,或自主采集新闻、自拍DV等可 以成为“草根记者”,或记录心情、叙写游记等实现 某一圈内交流,或转帖、被转帖等实现群体互动。这 种传播方式同时具备大众 传播、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性质,通过参与公共信息的生产和流通过程,重构媒介空间的信息格局和消解权威机构的信息控制势力。 二、他媒体(官媒体)或为政府代言,有义务接受审查。他媒体是相对于自媒体而提出的,在这里将他划分为不是“ We Media”,也不发挥平台媒体作用的官方媒体。如大量的政府官方媒体、企业官方媒体、行业协会官方媒体等,是站在官方立场对所报道的信息进行选择过滤、把关引导的大众传播。此外,平台媒体则言论中立,其维护者发挥监管作用。平台媒体只是提供信息交流、事务处理的环境场所,大家可进行工作、生活等各种话题的提问与解答、学习与交

运用多媒体教学心得体会

运用多媒体教学心得体会 刘青松 我校十分重视教学法的改进和研究,并建了多媒体教室。这些多媒体教室的功能是将现代化的电子通信等设施运用于教学,它包括网络、电脑、音像设备(录音机、DVD机、音箱等)和实物投影仪等。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它能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使大量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优化组合,教学内容更充实,课时容量更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人通过将多媒体运用于教学实践,体会到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也认识到多媒体在教学运用中的局限以及应注意的问题。下面就从这些方面来谈一点本人的看法。 一、要正确灵活处理好教师、学生;教材、媒体之间的关系 使用多媒体于教学,主要是为了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利用电脑设计好板书,可以使板书更加工整清晰,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可以节省书写的时间,使一堂课里增大信息量,学到更多的东西,记得更透彻,理解更深刻。这是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优点,也是目的。 现代化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饮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四要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必须要正确处理好四要素之间关系。 教师——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主动施教的知识灌输者;学生|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及知识的灌输的对象;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是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控索、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识工具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所使用的手段、方法。可见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仍然要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要突出多媒体的辅助功能。不能让多媒体来简单地代替教师的授课。 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只要我们

媒介素养课心得体会

媒介素养课心得体会 篇一:浅谈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浅谈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同时也在生活、人际交往圈中掀起了一场革命狂潮。大学生作为新媒体传播里的主流,个人的媒介素养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将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并就发现的问题提出引导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素养;大学生 一、新媒体时代的特征 (一)信息传播的大众性 传统的大众媒体由于各种技术的限制,基本上都是区域性的传播。但新媒体的出现却打破了这一限制,就传播者而言,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制造者和发布者,没有地位尊卑之分,个人发表言论的自由性大大提高。这一点导致大量原创性内容爆发性地生产出来,使“沉默的大多数”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大众传播的领域得到了极大的延展。 (二)传播效果的裂变性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具有多级裂变的特征。拿微博举例,个人的微博被“粉丝”转发,再被“粉丝”的“粉丝”转发,进而不断裂变式蔓延,呈几何级的速度进行传播。这

种裂变式的传播速度远远快于传统大众的媒体传一种少数人对大众的传播方式,这种裂变方式的传播更具快、易、广的优势。再加上手机、ipad等智能终端的普及,使得信息能够随时随地的被转发,这大大减少了信息的传播阻力。 (三)互动模式的双向性 传统媒体归根到底是一种单向传播载体。新媒体的出现为消息的传播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任何使用者都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信息、言论等各种内容进行地位对等的交流。通过与其他参与者的互动发出更多的声音,同时,这种交互是实时性的,参与各方都能够立即得到反馈信息.彻底打破了大众传播时代文化只由媒体把控的现状。 二、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影响 (一)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形成的积极影响 1.新媒体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创造力 新媒体依托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形成了巨大的网络体系,资讯多如过江之鲫。新媒体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信息共享度。媒体的出现在信息上使整个世界呈现“地球村”状态。网络既是一个娱乐的平台,同时也是学习的平台。大学生的学术研究、资源搜索和探索交流不再受限制,大学生可借助新媒体搜索大量的资源,开拓视野,拓宽知识面,有利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新媒体较传统媒体

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手机媒体

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手机媒体

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手机媒体 近年来,手机媒体迅速发展,手机媒体传播已经逐步走向了从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的历史进程,从而成为新兴的公共信息传播平台。在公共信息传播表现上则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手机最初的功能只是通话的工具, 是人际交流中重要的传播媒体。然 而, 随着手机用户的快速增长以及手机技术的迅猛发展, 手机逐渐显现出大 众传播的性质和特点。时至今日, 从人数来说, 全国已经有超过4.6 亿的手机用户。从技术来说, 手机也已经昂首进入了“3G时代。人们不仅可以用手机通话,还可以通过手机收发短信、彩信,收发E-mail,在手机上玩游戏、看电视电影,还能应用WAP及GPR享受无线上网服务。手机正在由原始的语音通话功能逐渐转变成为利用手机短信及手机上网等功能来传递信息的新型传播媒介。它融合了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的诸多特点, 同时还具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优势:便携、互动、定向。因此, 有学者将手机定义为多媒体的、交互的, 可以随身携带的大众媒体。 麦克卢汉曾说“媒介是人的延伸”。报刊、广播、电视事实上是和人分离的, 以电脑为终端的互联网, 实际上是把人给“淹没”的。手机媒体的诞生真正实现了人和媒体在时空中的无缝连接, 让人感觉拥有和控制媒体的能力:媒介既不是和人分离也不是主宰人, 而是“人的延伸”。手机媒体作为一种完全以个体为中心构造的媒体,在传播公共信息中体现了突出的优势,如:(1)传播主体的自主性。当其他媒体面临壁垒和被动时,手机媒体的自主性则实现了信息的自由传播,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的延伸”。(2)高度的便携性。手机媒体与人之间几乎相伴相随的密切联系是其他媒体望尘莫及的。这也实现了手机媒体所传递信息的高时效性。实现了人与媒体的高度合一性。3)受众资源极其丰富。在中国,手机用户数已经超过4亿,是网民数的4倍;全球电脑用户则只有手机用户十分之一。(4)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手机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范围广、限制因素少(。5)多媒体。手机真正成为大众化媒体的催化剂是3G,在3G基础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电子邮件、实时语音、实时影像等功能均可以实现。 正如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信息”,手机媒体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也改写了媒体的生态环境。总的来讲,它“第一次实现了传受双方自由、自主的沟通,点对点之间的流动成为现实”。 从新闻传播学角度看,手机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际传播特征使分众传播成为可能 手机的原始功能是进行人际传播,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手机传播已呈现出诸多大众传播的特点。而大众传播中一旦加入了人际传播的元素,信息传递的流程将会变得复杂。而导致这一流程复杂化的,是手机的转发功能。 手机连接的是一个社会关系网络,一个人可以利用手机的转发功能,将接收到的信息很快传递给他的社会关系网中的成员。大众传媒发布的信息经由人际通道,可以惊人的速度和无法预测的方向在人群中扩散,这样一来,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通过手机的转发功能实现了共振。从另一个角度看,来自人际渠道的消息,也可能在一定情况下成为大众传播的议题。手机传播中的人际渠道信息通过不断被转发,就可以导致人际领域的信息快速扩散,从而形成类似于大众传播的效应。

多媒体技术应用试题以及答案

1、多媒体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正是人类社会需求与科学技术发展相结合的结果,那么多媒体技术诞生于( C )。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 世纪90年代 2.下列各组应用不是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是( B ) 。 A 计算机辅助教学 B 电子邮件 C 远程医疗 D 视频会议 3、电视或网页中的多媒体广告比普通报刊上广告的最大优势表现在( A )。 A、多感官刺激 B、超时空传递 C、覆盖范围广 D、实时性好 4、以下列文件格式存储的图像,在图像缩放过程中不易失真的是( D ) A、BMP B、GIF C、JPG D、SWF 5、多媒体信息不包括 ( C ) A 音频,视频 B 动画,图像 C 声卡,光盘 D 文字,图像 6、下列关于多媒体技术主要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D ) ①多媒体技术要求各种信息媒体必须要数字化 ②多媒体技术要求对文本,声音,图像,视频等媒体进行集成 ③多媒体技术涉及到信息的多样化和信息载体的多样化 ④交互性是多媒体技术的关键特征 ⑤多媒体的信息结构形式是非线性的网状结构. A.①②③⑤ B. ①④⑤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⑤

7、计算机存储信息的文件格式有多种,DOC格式的文件是用于存储( A )信息的。 A. 文本 B.图片 C.声音 D. 视频 8、图形、图像在表达信息上有其独特的视觉意义,以下不是的是( D )。 A、能承载丰富而大量的信息 B、能跨越语言的障碍增进交流 C、表达信息生动直观 D、数据易于存储、处理 9、1分钟双声道,16位采样位数,22.05kHz采样频率的WAV文件约为( A ) 120秒*(22.05*1024)次/秒*16位/次*1字节/8位=5419008字节=5.292MB A、5.05MB B、10.58MB C、10.35MB D、10.09MB 10、在多媒体课件中,课件能够根据用户答题情况给予正确和错误的回复,突出显示了多媒体技术的( D )。 A、多样性 B、非线性 C、集成性 D、交互性 11、MIDI音频文件是( D ) A、一种波形文件 B、一种采用PCM压缩的波形文件 C、是MP3的一种格式 D、是一种符号化的音频信号,记录的是一种指令序列 12、关于文件的压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D ) A、文本文件与图形图像都可以采用有损压缩 B、文本文件与图形图像都不可以采用有损压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