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单元同步测试题及答案全册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单元同步测试题及答案全册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单元同步测试题及答案全册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单元同步测试题及答案全册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单元同步测试题及答案全册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1.1走进化学科学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共11题;共22分)

1.新科技革命三大支柱通常是指()

①能源②交通③通讯④材料⑤信息.

A. ①②③

B. ①③⑤

C. ②③⑤

D. ①④⑤

2.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西博格博士1979年在美国化学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下列对化学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1661年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

B.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自然科学

C. 化学既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科学,还是一门具有实用性的科学

D. 现代化学还将在能源与资源、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医药与健康等领域产生广泛的影响

3.下列不符合当今化学研究方向的是()

A. 发现新物质

B. 合成新材料

C. 研究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

D. 研究化学反应中原子守恒关系

4.石灰石是许多化学工业的原料之一.工业制取下列物质时,不需要使用石灰石的是()

A. 塑料

B. 高炉炼铁

C. 普通玻璃

D. 生石灰

5.下列有关化学科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化学研究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最终人类会毁灭在化学物质中

B. 化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认识分子

C. 化学家可以制造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D.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提出了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下面是人们对于化学科学的各种常见的认识,其中错误的是()

A. 化学将为环境、能源、资源等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保障

B. 化学正发展成为一门实验与理论互相结合、互相渗透的科学

C. 化学是一门具有极强实用性的自然科学

D. 化学是一门纯实验的自然科学,实验是探究化学过程的唯一途径

7.不属于化学科学研究的项目是()

A. 研究质子、中子的结构

B. 寻找新的性能良好的材料

C. 开发新能源

D. 治理环境污染

8.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从无机物制得了有机物,打破了只能从有机物取得有机物的学说,这种有机物是()

A. 纤维素

B. 树脂

C. 橡胶

D. 尿素

9.下列关于著名科学家的国籍、名字和研究成果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

A. 英国道尔顿﹣﹣﹣﹣提出元素概念

B. 法国拉瓦锡﹣﹣﹣﹣提出原子学说

C. 俄国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

D. 英国波义耳﹣﹣﹣﹣建立燃烧现象的氧化学说

10.化学成为一门自然科学,开始于()

A. 对空气成分的研究

B. 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研究

C. 元素周期表的发现

D. 用原子﹣﹣分子论来研究化学反应

11.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生活中常见物质的俗名与化学式相对应的是()

A. 苏打—NaHCO3

B. 胆矾—CuSO4

C. 酒精—C2H5OH

D. 生石灰—Ca(OH)2

二、填空题(共5题;共27分)

12.(1)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从氧气、二氧化碳、小苏打、氯化钠、水五种物质中选择适当的物质,用化学式填空:

①最常见的溶剂是 ________②做包子蒸馒头时使用的是 ________

③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是 ________④用作食品添加剂的是 ________

(2)标准状况下11.2LHCl气体的物质的量是 ________.将此HCl气体溶于水中配成1L溶液,所得盐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________.

(3)在V L Al2(SO4)3溶液中,测得含Al3+的质量为a g,则Al2(SO4)3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________,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________.

(4)在标准状况下,2molCO2的体积为 ________L,质量 ________g.

(5)有些膨化食品包装袋中有一个小纸袋,上面写着“干燥剂”,其主要成分是生石灰(CaO).

①生石灰按无机物分类属于 ________.

②生石灰可做干燥剂的理由是 ________,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

③小纸袋中的生石灰能否长期持续地做干燥剂? ________(填“能”或“不能”),理由是 ________

13.(1)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史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请填写下表:

(2)19世纪末20世纪初证明原子的可分性和具有更复杂结构的重要科学发现与现象是 ________ 和 ________

(3)1911年,新西兰出身的美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用а射线轰击极薄的金箔片,他惊奇地发现,过去一直是认为原子是“实心球”,而由这种“实心球”紧密排列而成的金箔,竟为大多数a﹣粒子畅通无阻地通过,就象金箔不在那儿似的,但也有极少数a﹣粒子发生偏转,或被笔直地弹回.根据实验事实可以对金原子结构作出一些结论. ________

(4)现在,科学家正在探索“反物质”.“反物质”是由“反粒子”构成的,“反粒子”与其对应的正粒子具有相同的质量与相同的电量,但电性相反.已知а粒子质量数为4、带2个正电荷的氦核,据此回答:若存在反а粒子则其组成可以表示为 ________

14.化学的特征就是认识 ________ 和制造 ________,它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科学.

15.将一粒金属钠和一块铜片分别盛在表面皿中,然后放在实验桌上,研究它们在空气中的稳定性,就此回答下列的问题:

(1)从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的方面来看,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 ________

(2)从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的方面来说,其研究程序是 ________

16.原子结构的模型经历了几个重要历史阶段,包括a.卢瑟福的行星模型、b.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c.汤姆逊的葡萄干面包模型等.以上三种模型发表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

三、综合题(共2题;共9分)

17.乙烯(C2H4)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在化学工业上有着重要的用途.乙烯完全燃烧时,每一个乙烯分子能和两个B分子反应生成两个C分子和两个D分子,如图所示.

请根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反应中,________ (填“分子”、“原子”之一)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上述反应一定________ 质量守恒定律(填“遵守”、“不遵守”之一).

(3)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4)上述反应属于________ 反应(填“分解”、“化合”、“置换”、“复分解”、“氧化”之一).

18.为探究验证成分在空气中和人体呼出气体中含量的不同设计如下实验,(②③为人呼出气)

(1)②中现象:________

(2)③中燃着小木条和在空气中燃烧现象有什么不同________

(3)④实验目的是什么?________

(4)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________ ,CO2和H2O的量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D

【解析】【解答】材料、信息和能源是现代技术的三大支柱,其中材料则是最基础的,故选D.

【分析】“信息”“材料”“能源”被称为新科技革命的三大支柱,据此解题.

2.【答案】A

【解析】【解答】解:A.英国化学家波义耳1661年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不是道尔顿,故A错误.B.原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微粒,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所以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自然科学,故B正确.

C.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自然科学,是一门具有创造性和实用性的科学,故C正确.

D.现代化学与能源、材料、环境、医药与健康息息相关,故D正确.

故选A.

【分析】波义耳: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于1661年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科学的诞生.道尔顿:英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于1803年提出了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答案】D

【解析】【解答】A.发现新物质;B.合成新材料;C.研究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都是化学研究的方向.D.研究化学反应中原子守恒关系不属于化学研究的方向.

故选D.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能源、材料和环境等问题都属化学的研究问题.

4.【答案】A

【解析】【解答】A.塑料不含钙元素,不需要使用石灰石,故A正确;

B.高炉炼铁的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需要使用石灰石,故B错误;

C.制普通玻璃的原料:石英砂、石灰石、纯碱,需要使用石灰石,故C错误;

D.石灰石分解生成氧化钙,需要使用石灰石,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A.塑料不含钙元素;

B.高炉炼铁的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C.制普通玻璃的原料:石英砂、石灰石、纯碱;

D.石灰石分解生成氧化钙.

5.【答案】C

【解析】【解答】解:A.化学研究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但人类可以利用化学反应将有毒物质转化为无毒物质,并进一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故A错误;B.化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故B 错误;

C.化学具有创造性,化学家可以制造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故C正确;

D.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A.化学研究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但人类可以利用化学反应将有毒物质转化为无毒物质;B.化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

C.化学具有创造性;

D.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

6.【答案】D

【解析】【解答】A、因可以利用化学来解决能源、资源的开发及合理使用,能利用化学反应将有毒物质转化为无毒物质并进一步解决环境问题,即化学将为环境、能源、资源等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保障,故A说法正确;

B、因化学以实验为手段来分析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等变化规律,则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正发展成为一门实验与理论互相结合、互相渗透的科学,故B正确;

C、因化学是为人类的生活、生产以及健康服务的,则化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用性的科学,故B正确;

D、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探究化学过程的途径之一,但不是唯一途径,故D错误.故选D.

【分析】A、化学能解决能源、资源的开发及合理使用并进一步解决环境问题;

B、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C、化学是为人类的生活、生产以及健康服务的;

D、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但实验不是唯一的途径.

7.【答案】A

【解析】【解答】A.化学反应的最小微粒是原子,与质子、中子的结构无关,故A错误;

B.寻找新的性能良好的材料,是化学研究的范畴,故B正确;

C.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开发新能源属于化学科学研究的项目,故C正确;

D.可用化学方法治理环境污染,属于化学科学研究的项目,故D正确.

故选A.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所以化学不涉及的研究领域是:除了“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外的所有方面.

8.【答案】D

【解析】【解答】解:1828年,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维勒首次用无机物质氰酸氨(一种无机化合物,可由氯化铵和氯酸银反应制得)与硫酸铵人工合成了尿素,

故选:D.

【分析】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用无机物合成了尿素,突破了无机物与有机物的界限

9.【答案】C

【解析】【解答】解:A、道尔顿提出了原子的概念,创立了原子论,故A错误;B、拉瓦锡的组要贡献是用天平作为工具进行定量实验,测定了空气的组成,故B错误;

C、门捷列夫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编制除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故C正确;

D、波义耳于1661年提出了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A、道尔顿提出了原子的概念;

B、拉瓦锡测定了空气的组成;

C、门捷列夫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D、波义耳1661年提出了元素的概念.

10.【答案】D

【解析】【解答】1775年前后,拉瓦锡用定量化学实验阐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开创了定量化学时期,使化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19世纪初,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接着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概念;

自从用原子﹣分子论来研究化学,化学才真正被确立为一门科学;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和维勒发展了有机结构理论,这些都使化学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也为现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故选D.

【分析】根据化学发展简史进行判断.19世纪初,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接着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概念.自从用原子﹣分子论来研究化学,化学才真正被确立为一门科学.

11.【答案】C

【解析】【解答】A、碳酸钠俗称苏打,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故A不符合题意;

B、五水硫酸铜晶体俗称胆矾,故B不符合题意;

C、酒精是乙醇的俗称,故C正确;

D、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常见化学物质的俗名,根据平时的记忆作答即可。

二、填空题

12.【答案】H2O;NaHCO3;CO2;NaCl;0.5mol;0.5 mol?L﹣1;;a/54Vmol?L﹣1;a/18V mol?L﹣1;44.8;88;氧化物;能吸水;CaO+H2O=Ca(OH)2;不能;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又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

【解析】【解答】(1)①溶剂是一种可以溶化固体,液体或气体溶质的液体,继而成为溶液,在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溶剂是水,即答案为H2O;②做包子蒸馒头时常使用小苏打即使用NaHCO3,加热时NaHCO3可以分解生成二氧化碳,使包子馒头松软可口;③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为CO2;④我们生活中的食品添加剂有很多,可以改善食物的色、香、味,其中食盐NaCl是我们每天都需要摄入的食品添加剂,故此空为NaCl,故答案为:H2O;NaHCO3;CO2;NaCl;

(2)n===0.5 mol;c===0.5 mol?L﹣1,故答案为:0.5mol;0.5 mol?L﹣1;

(3)n(Al3+)==;n(Al2(SO4)3)==,c(Al2(SO4)3)==÷V L=a/54V mol?L﹣1;c(SO42﹣)=3c(Al2(SO4)3)=a/18V mol?L﹣1,

故答案为:a/54Vmol?L﹣1;a/18V mol?L﹣1;

(4)V=Vm×n=22.4 L/mol×2 mol=44.8 L;m=n×M=2 mol×44 g/mol=88g,故答案为:44.8;88;

(5)①物质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其中化合物又可分为氧化物、酸、碱和盐,根据氧化钙的特征可知氧化钙为氧物,故答案为:氧化物;

②氧化钙具有吸水性,利用其吸水性,可以用来做干燥剂,故此空为能吸水;氧化钙吸水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故答案为:能吸水;CaO+H2O=Ca(OH)2;

③氧化钙在空气中会结合水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又会结合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钙沉淀,故氧化钙不能长期持续使用故此空为不能,原因为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又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故答案为:不能;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又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

【分析】(1)根据物质的分类对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进行分类并熟悉对应物质的化学式的书写;

(2)根据物质的量与气体体积的关系求解气体的物质的量,根据物质的量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求解物质的量浓度;

(3)根据分子中某元素物质的量与质量的关系求解物质的量,进而求该分子的物质的量,已知体积可求得分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也可以求该分子中其他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

(4)根据物质的量与气体的体积和质量的关系求解气体的体积和质量;

(5)根据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其中化合物又分为氧化物、酸、碱、盐,其中氧化

钙属于氧化物,考查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氧化钙做干燥剂的实质及失效等来解题.

13.【答案】近代原子论;汤姆逊;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a粒子的散射实验;放射性的发现;原子核带正电;原子核是一个体积很小而又很坚硬的不能穿透的核;原子几乎是一个中空的球体;(核外电子在核四周作高速运动);;24He2﹣

【解析】【解答】(1)道尔顿创立了近现代原子论;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汤姆孙提出的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波尔提出了现代原子论,故答案为:

;(2)汤姆逊发现了电子证明了原子的可分性;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原子核内部具有复杂的结构,故答案为:a粒子的散射实验;放射性的发现;

(3)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说明原子核很小;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说明原子核带正电;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说明金的原子核不能被穿透;大多数a﹣粒子畅通无阻地通过说明原子几乎是一个中空的球体,

故答案为:原子核带正电;原子核是一个体积很小而又很坚硬的不能穿透的核;原子几乎是一个中空的球体;(核外电子在核四周作高速运动);

(4)α粒子是氦核,电荷数为2,质量数为4,则反α粒子的质量数为4,电荷数为﹣2,故答案为:24He2﹣.

【分析】(1)道尔顿创立了近现代原子论;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汤姆孙提出的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波尔提出了现代原子论;

(2)汤姆逊发现了电子证明了原子的可分性;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原子核内部具有复杂的结构;(3)可以根据微观粒子的构成实验现象分析、判断,主要结合α粒子穿透金箔、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这几个要点来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4)“反粒子”与其对应的正粒子具有相同的质量和相同的电量,但电荷的符号相反,得出反α粒子的电荷数和质量数.

14.【答案】分子;分子

【解析】【解答】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化学反应是有新物质即新分子生成的过程.故化学的特征就是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故答案为:分子;分子.

【分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化学反应是有新物质生成的过程

15.【答案】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观察物质的外观性质→预测物质的性质→观察和实验→解释及结论.

【解析】【解答】(1)金属钠和铜片分别盛在表面皿中,采取对比方法来研究它们在空气中的稳定性,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故答案为: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

(2)从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的方面来说,其研究程序是观察物质的外观性质→预测物质的性质→观察

和实验→解释及结论,故答案为:观察物质的外观性质→预测物质的性质→观察和实验→解释及结论.【分析】(1)实验法是通过实验来验证对物质性质的预测或探究物质未知性质的方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比较法是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找出物质性质间的异同,认识物质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对物质性质的理解与记忆.

(2)对物质性质进行研究的基本程序是:观察物质的外观性质→预测物质性质→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解释→得出结论.

16.【答案】bca

【解析】【解答】a、1911年卢瑟福提出原子结构行星模型;

b、1808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实心球模型;

c、1904年汤姆逊提出的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故以上三种模型发表的先后顺序是bca,故答案为:bca.【分析】a、1911年卢瑟福提出原子结构行星模型;

b、1808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实心球模型;

c、1904年汤姆逊提出的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

三、综合题

17.【答案】(1)原子

(2)遵守

(3)C2H4+2O22CO2+2H2O

(4)氧化

【解析】【解答】(1)由反应微观示意图,反应前后原子本身并没有改变,只是通过重新结合形成新的分子,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微粒,故答案为:原子;

(2)由反应微观图中分子个数及各分子的构成,反应前共有2个C原子、4个H原子、4个氧原子,而反应后仍然为2个C原子、4个H原子、6个O原子,可见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个数都没有改变,因此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故答案为:遵守;

(3)根据各物质的分子构成,物质A的分子为C2H4,物质B的分子为O2,物质C的分子为CO2,物质D的分子为H2O,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4+2O22CO2+2H2O,故答案为:C2H4+2O22CO2+2H2O;

(4)该反应既不属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也不属于复分解反应;该反应属于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为氧化反应,故答案为:氧化.

【分析】根据变化微观示意图及粒子构成模拟图,利用分子由原子构成等特点,明确反应前后分子的构成、种类及个数,判断反应中所表现出的规律.

18.【答案】(1)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多

(2)燃着小木条息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

(3)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大

(4)低;多

【解析】【解答】(1)呼出的气体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含量高,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②中现象是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多,故答案为: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多;

(2)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变少,能使燃着小木条息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故答案为:燃着小木条息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

(3)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的水雾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雾多,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大,故答案为: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大;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低,CO2和H2O的量多,故答案为:低;多

【分析】(1)根据呼出的气体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含量高,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根据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变少,能使燃着小木条息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3)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的水雾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雾多,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大;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1.2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共9题;共18分)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Cl2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所以Cl2具有漂白性

B. 红热的铁丝在Cl2中剧烈燃烧,反应生成FeCl3

C. 利用溴单质的氧化性可以把碘离子转化为碘单质

D. 实验室常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Cl2以避免污染

2.下列关于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金属钠与O2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B. 少量钠可保存在煤油中

C. 金属钠质软,可以用小刀切割

D. 由于钠很活泼,所以它能从水溶液中置换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钠后面的金属

3.下列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 将钠保存在水中

C. 氯气能溶于水

D. 将一小块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察现象

4.将一块钠投入到盛有煤油和水的烧杯中,观察到的现象可能是()

A. 钠在水层中反应并四处游动

B. 钠停留在煤油层中不发生反应

C. 钠在煤油中的液面上反应并四处游动

D. 钠在煤油与水的界面处反应并可能上下跳动

5.用下列方法测定空气中污染物的含量:将一定体积的空气通入吸收剂,并测定其电导的变化(导体的电阻愈大,它的电导愈小).如测定H2S的含量,若用CuSO4溶液吸收,可测定很大浓度范围内的H2S的含量,但电导变化不大;若用浓溴水吸收,仅限于测定低浓度范围内H2S的含量,但有很高的灵敏度.现要兼顾吸收容量与灵敏度的情况下测定空气中Cl2的含量,则应选用下列吸收剂中的()

A. Na2S溶液

B. HI溶液

C. NaOH溶液

D. H2O

6.下列物质中,不具有漂白作用的是()

A. 活性炭

B. 氯气

C. 次氯酸溶液

D. 二氧化碳

7.从生活常识角度考虑,试推断钠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主要形式是()

A. Na

B. NaCl

C. NaOH

D. Na2O

8.金属钠露置在空气中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其中产物不可能是()

A. Na2O2

B. NaOH

C. Na2CO3?10H2O

D. Na2CO3

9.下列有关氯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氯气是黄绿色气体,有毒,有刺激性气味,氯水还可杀菌消毒

B. 液氯就是氯气的水溶液,它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

C. 红热的铁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雾;H2在Cl2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

D. 氯水长时间放置会变质,是因为氯气几乎完全挥发,剩下的就是水.

二、填空题(共4题;共20分)

10.钠、铝、铁是三种重要的金属.请回答:

(1)钠元素的金属性比铝的________(填“强”或“弱”).

(2)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水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 ;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 (填序号).

a.钠沉到水底b.钠熔成小球c.小球四处游动

(3)Fe跟Cl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所得产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 .将该产物溶于水配成溶液,分装在两支试管中.请回答:

a.若向其中一支试管中滴加KSCN溶液,则溶液变成________ 色.

b.向另一支试管中滴加NaOH溶液,现象为________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 .

11.①Cl2②KCl ③NaHCO3④浓H2SO4⑤NH3⑥Al(OH)3用序号填空.

(1)只由离子键构成的是________

(2)有刺激性气味,且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是 ________

(3)常温常压下呈黄绿色的气体是 ________

(4)实验室常用作干燥剂的是 ________.

(5)与强酸和强碱溶液都能发生反应、且没有气体产生的是 ________.

(6)化学性质不稳定、在一定条件下易分解生成三种物质的是 ________.

12.写出下列方程式

(1)钠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鎂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一水合氨电离方程式________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 .

13.前一段时间,各地报刊纷纷转载了不要将不同品牌洁污剂混合使用的警告。据报道,在全国各地发生了多起混合洁污剂发生氯气中毒的事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lO-+Cl-+2H+===Cl2↑+H2O。根据你所掌握的化学知识作出如下判断:当事人使用的液态洁污剂之一必定含氯元素,其中氯最可能的存在形式是________和________(填离子),当另一种具有________(填写性质)的液态洁污剂与之混合后,可能发生上述反应而产生氯气。

三、综合题(共2题;共13分)

14.氯气在25℃、101kPa时,在1L水中可溶解0.09mol,实验测得溶于水的Cl2约有与水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

(2)估算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________(利用离子方程式计算);

(3)在上述平衡体系中加入少量KOH固体,平衡将________(填“向正反应方向”、“向逆反应方向”或“不”)移动;

(4)如果增大氯气的压强,氯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将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平衡将________(填“向正反应方向”、“向逆反应方向”或“不”)移动.

15.Cl2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图是一些含氯产品.

(1)①中钢瓶上应贴的标签为.

A. 腐蚀品

B. 爆炸品

C. 有毒品

D. 易燃品

(2)下列有关漂白粉和漂白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漂白粉是纯净物,漂白液是混合物

B. 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Ca(ClO)2

C. 工业上将氯气通入澄清石灰水制取漂白粉

D. 漂白液的有效成分是NaClO

(3)工业上利用Cl2制盐酸,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Cl2溶于水可制得氯水,检验一瓶氯水是否已经完全变质,可选用的试剂是________.A.硝酸银溶液B.酚酞溶液C.碳酸钠溶液D.紫色石蕊溶液

(4)将8.7g MnO2与足量浓盐酸混合加热,反应生成氯气的体积(标准状况)是________L.

四、实验探究题(共1题;共10分)

16.在新制氯水中分别进行下列实验,写出相应的实验现象及反应的微粒.

(1)在氯水中加入镁条,现象为:________,反应微粒是:________.

(2)将氯水滴加到AgNO3溶液中,现象为:________,反应微粒是:________.

(3)将红布条放入氯水中,现象为:________,反应微粒是:________.

(4)氯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现象为:________,微粒是:________.

(5)将氯水滴加到FeCl2溶液中,现象为:________,微粒是: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A

【解析】【解答】解:A.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具有漂白作用,氯气无漂白作用,故A 错误;

B.氯气具有强氧化性氧化变价金属为高价态化合物,红热的铁丝在Cl2中剧烈燃烧,反应生成FeCl3,故B正确;

C.溴单质氧化性大于碘单质,溴单质氧化碘离子生成碘单质,故C正确;

D.氯气有毒不能排放到空气中,需要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故D正确;

故选A.

【分析】A.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具有漂白作用;

B.氯气具有强氧化性氧化变价金属为高价态化合物;

C.溴单质氧化性大于碘单质,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

D.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

2.【答案】D

【解析】【解答】解:A.钠在常温下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在加热条件下生成过氧化钠,故A正确;B.钠的密度比煤油大,且与煤油不反应,可保存在煤油中,故B正确;

C.钠的硬度很小,可用小刀切割,故C正确;

D.钠易与水发生剧烈反应,不能从溶液中置换出金属,故D错误.

故选D.

【分析】钠为银白色金属,质软,密度较小,性质活泼,可与水、氧气等反应,以此解答该题.

3.【答案】B

【解析】【解答】A.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A正确;

B.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故B错误;

C.氯气在水中溶解度不大,1体积水溶解2体积氯气,故C正确;

D.加热钠,可把钠放在石棉网上,便于观察现象,故D正确;

故选B.

【分析】根据氯气的物理性质和钠的化学性质分析判断.

4.【答案】C

【解析】【解答】解:因煤油的密度比水小,所以煤油在上层,水在下层,又因钠的密度比水小,比煤油大,因此介于两者之间,而钠能与水反应产生气体,在与水反应生成气体后被气体带离水层,进入煤油层后停止反应又下沉,如此往复,直至钠反应完,所以钠在煤油中的液面上反应并四处游动,故选C.【分析】钠的密度小于水但大于煤油,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反应中钠处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中,不能燃烧.

5.【答案】A

【解析】【解答】解:A.硫化钠与氯气反应离子方程式:Na2S+Cl2=2NaCl+S↓,反应后溶液中离子浓度增大,电导变化大,灵敏度高,故A正确;B.碘化钾溶液可以稀释氯气,反应为2KI+Cl2=2KCl+I2,反应前后离子浓度变化不大,电导变化不大,灵敏度不高,故B错误;

C.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氯气,发生反应2NaOH+Cl2=NaCl+NaClO+H2O,溶液与Cl2反应溶液中离子浓度变化不

大,电导变化不大,灵敏度不高,故C错误;

D.氯气在水中溶解度不大,所以水的吸收能力很小,电导变化不大,灵敏度不高,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根据题中信息:H2S+CuSO4=CuS↓+H2SO4,CuSO4溶液中离子浓度几乎不变,导电能力不变,电导变化不大,而H2S+Br2=2HBr+S↓,生成了强电解质HBr,溴水中离子浓度增大,导电能力增强,电导变化大,灵敏度高;可见溶液离子浓度增大,电导增大,测定时灵敏度高,A、B、C项溶液反应方程式:Na2S+Cl2=2NaCl+S↓,2KI+Cl2=2KCl+I2,2NaOH+Cl2=NaCl+NaClO+H2O,据此判断离子浓度变化解答.

6.【答案】D

【解析】【解答】解: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具有漂白性,故A不选;B.氯气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次氯酸具有漂白性,故B不选;

C.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具有漂白性,故C不选;

D.二氧化碳不具有漂白性,故D选;

故选:D.

【分析】常见的具有漂白性的物质:①次氯酸、氯水、次氯酸盐、双氧水等(强氧化性);②二氧化硫(化合生成无色物质);③活性炭(吸附性),以此来解答.

7.【答案】B

【解析】【解答】钠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极易失去,化学性质活泼,容易和空气中的水以及二氧化碳反应,氢氧化钠容易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氧化钠容易和空气中的水以及二氧化碳反应,所以钠元素在自然界中不会以这些形式存在,只能以氯化钠的稳定形式存在.

故答案为:B.

【分析】利用生活常识可知在生活常用的含钠元素的物质是食盐,主要成分就是NaCl.

8.【答案】A

【解析】【解答】解:首先与氧反应生成氧化钠,变灰色,再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再潮解,生成碳酸钠晶体,再风干变成碳酸钠粉末或块状物,总之最终产物为碳酸钠,该过程中不会生成过氧化钠,故选A.

【分析】切开金属钠置于空气中,切口开始呈银白色(钠的真面目)→变暗(生成Na2O)→变白色固体(生成NaOH)→成液(NaOH潮解)→结块(吸收CO2成Na2CO3?10H2O)→最后成粉末(风化)据此解答.

9.【答案】A

【解析】【解答】解:A.氯气是黄绿色、有毒、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可以杀菌消毒,故A正确;B.液氯为氯气的液态形式,是纯净物,不具有漂白性,故B错误;C.红热的铁丝在Cl2中燃烧生成氯化铁,产生棕色的烟;H2在Cl2中燃烧火焰苍白色,故C错误;

D.氯水长时间放置会变质,是因为氯水中的次氯酸见光分分解生成氯化氢和氧气,剩余为盐酸,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A.氯气是黄绿色、有毒、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可以杀菌消毒;

B.液氯为氯气的液态形式;

C.依据铁丝、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物质及现象解答;

D.次氯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二、填空题

10.【答案】强;2Na+2H2O═2Na++2OH﹣+H2↑;bc;FeCl3;血红;生成红褐色沉;Fe3++OH﹣═Fe(OH)3↓

【解析】【解答】(1)因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则钠元素的金属性比铝的强,故答案为:强;

(2)Na可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H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Na+2H2O═2Na++2OH﹣+H2↑,由于钠的密度比水小,可观察到钠浮在水面上,并四处游动,因钠的熔点较低,反应放热,则可观察到钠熔成小球,故答案为:2Na+2H2O═2Na++2OH﹣+H2↑;bc;

(3)Fe和Cl2反应生成FeCl3,Fe3+与KSCN溶液反应生成血红色物质,与NaOH溶液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Fe(OH)3,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3++OH﹣═Fe(OH)3↓,

故答案为:FeCl3;血红;生成红褐色沉;Fe3++OH﹣═Fe(OH)3↓.

【分析】(1)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

(2)Na可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H2,结合Na的物理性质判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

(3)Fe和Cl2反应生成FeCl3,结合Fe3+的性质解答该题.

11.【答案】②;⑤;①;④;⑥;③

【解析】【解答】(1)只有离子键构成说明物质是由简单阳离子和简单阴离子构成,无原子团形成的离子,KCl是只有离子构成的物质,故答案为:②;

(2)刺激性气味,且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是碱性气体,判断为NH3,故答案为:⑤;

(3)氯气是黄绿色气体,故答案为:①;

(4)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干燥气体;故答案为:④;

(5)与强酸和强碱溶液都能发生反应、且没有气体产生的是两性氢氧化物氢氧化铝,Al(OH)+3H+=Al3++3H2O;Al(OH)3+OH﹣=AlO2﹣+2H2O故答案为:⑥;

3

(6)化学性质不稳定、在一定条件下易分解生成三种物质的是碳酸氢钠,2NaHCO3=Na2CO3+H2O+CO2↑,故答案为:③.

【分析】(1)只有离子键构成说明物质是由简单阳离子和简单阴离子构成;

(2)有刺激性气味,且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是碱性气体;

(3)黄绿色气体是氯气;

(4)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干燥气体;

(5)与强酸强碱反应的是碳酸氢钠、氢氧化铝,无气体生成,证明是氢氧化铝;

(6)受热易分解的是碳酸氢钠.

12.【答案】2Na+2H2O=2NaOH+H2↑;2Mg+CO22MgO+C;NH3?H2O?NH4++OH﹣;CaCO3+2H+=Ca2++H2O+CO2↑

【解析】【解答】(1)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故答案为:2Na+2H2O=2NaOH+H2↑;

(2)鎂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g+CO22MgO+C,故答案为:

2Mg+CO22MgO+C;

(3)一水合氨的电离方程式为:NH3?H2O?NH4++OH﹣,故答案为:NH3?H2O?NH4++OH﹣;

(4)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离子反应为CaCO3+2H+=Ca2++H2O+CO2↑,故答案为:CaCO3+2H+=Ca2++H2O+CO2↑;

【分析】(1)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

(2)鎂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碳;

(3)一水合氨是弱碱,不能完全电离;

(4)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

13.【答案】ClO-;Cl-;酸性

【解析】【解答】根据ClO-+Cl-+2H+===Cl2↑+H2O可知,是ClO-和Cl-在有H+存在(酸性条件下)时发生的反应,故推测一种洁污剂中可能含有ClO-和Cl-,另一种洁污剂中可能含有H+。

【分析】根据氯气与水的反应进行分析。

三、综合题

14.【答案】(1)Cl2+H2O?H++Cl﹣+HClO

(2)4.5×10﹣4

(3)正反应方向

(4)增大;正反应方向

【解析】【解答】解:(1)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H2O?H++Cl﹣+HClO,故答案为:Cl2+H2O?H++Cl﹣+HClO;(2)在1L水中可溶解0.09mol氯气,近似氯气难度为0.09mol/L;依据平衡三段式列式计算得到平衡浓度:

Cl2+ H2O? H++ Cl﹣+ HClO

0.09 0 0 0

起始

(mol/L)

0.03 0.03 0.03 0.03

转化

(mol/L)

0.06 0.03 0.03 0.03

平衡

(mol/L)

K= =4.5×10﹣4

故答案为:4.5×10﹣4;(3)在上述平衡体系中加入少量NaOH固体,会和平衡状态下的氢离子反应,平衡正向进行,故答案为:正反应方向;(4)在上述平衡中加压,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方向进行,平衡都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氯气的溶解量会增加,故答案为:增大;正反应方向.

【分析】(1)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是弱电解质;(2)在1L水中可溶解0.09mol氯气,近似氯气难度为0.09mol/L;结合平衡计算平衡状态微粒的浓度,依据平衡常数概念计算得到;(3)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和氢离子反应,平衡正向进行;(4)气体溶解度随压强增大会增大,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进行.

15.【答案】(1)C

(2)BD

(3)Cl2+H22HCl;D

(4)22.4

【解析】【解答】解:(1)氯气为有毒的气体,则①中钢瓶上应贴的标签为C,不易燃、易爆,本身不具

有腐蚀性,故答案为:C;(2)A.漂白粉的主要成分为Ca(ClO)2、CaCl2,漂白液的有效成分为NaClO,均为混合物,故A错误;B.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Ca(ClO)2,含ClO﹣具有强氧化性,可用于漂白,故B正确;C.石灰水的浓度较小,工业上将氯气通入石灰乳中制取漂白粉,故C错误;D.漂白液由氢氧化钠和氯气反应生成,有效成分是NaClO,故D正确;故答案为:BD;(3)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HCl,溶

于水得到盐酸,发生的反应为H2+Cl22HCl;氯水中HClO不稳定,若变质生成盐酸,酸性增强,可选紫色石蕊检验,氯水、盐酸与A、B、C混合的现象均相同,不能鉴别,故答案为:Cl2+H22HCl;D;(4)8.7g的MnO2的物质的量= =0.1mol,则:

Cl2↑+2H2O

MnO2+4HCl

(浓)

MnCl2+

1mol 22.4L

0.1mol V

V= =2.24L;

故答案为:2.24.

【分析】(1)氯气有毒;(2)漂白粉的主要成分为Ca(ClO)2、CaCl2,有效成分是Ca(ClO)2,漂白液的有效成分为NaClO;(3)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HCl,溶于水得到盐酸;氯水中HClO不稳定,若变质生成盐酸,酸性增强;(4)MnO2完全反应,根据n= 计算8.7g的MnO2的物质的量,再根据方程式计算氯气的体积.

四、实验探究题

16.【答案】(1)有气泡产生,镁条逐渐消失;H+

(2)产生白色沉淀;Cl﹣

(3)红色布条褪色;HClO

(4)溶液先变红,后褪色;H+、HClO

(5)溶液变为黄色;Cl2

【解析】【解答】解:氯气溶于水,部分与水反应生成氯化氢和次氯酸,方程式:Cl2+H2O?HCl+HClO,所以新制氯水中存在Cl2、HClO、H2O、H+、Cl﹣、ClO﹣、OH﹣,(1)新制氯水溶液中存在氢离子,能够与镁反应生成氢气和镁离子,所以看到现象为:有气泡产生,镁条逐渐消失,发生反应:Mg+2HCl═MgCl2+H2↑,故答案为:有气泡产生,镁条逐渐消失;H+;(2)新制氯水溶液中存在氯离子,所以滴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氯化银沉淀,反应微粒是Cl﹣;

故答案为:产生白色沉淀;Cl﹣;(3)新制氯水溶液中存次氯酸,具有漂白性,能够使红色布条褪色,体现次氯酸的漂白性;

故答案为:红色布条褪色;HClO;(4)新制氯水溶液中含有氢离子和次氯酸,盐酸具有酸性,能够使石蕊

变红,次氯酸具有与漂白性,能够使变红的溶液褪色,

故答案为:溶液先变红,后褪色;H+、HClO;(5)新制氯水溶液中存在氯气分子,具有强的氧化性,能够氧化二价铁离子生成三价铁离子,离子方程式:2Fe2++Cl2=2Fe3++2Cl﹣.,

故答案为:溶液变为黄色;Cl2.

【分析】氯气溶于水,部分与水反应生成氯化氢和次氯酸,方程式:Cl2+H2O?HCl+HClO,所以新制氯水中存在Cl2、HClO、H2O、H+、Cl﹣、ClO﹣、OH﹣,根据物质的性质来分析解答.(1)新制氯水溶液中存在氢离子,能够与镁反应生成氢气和镁离子;(2)新制氯水溶液中存在氯离子,所以滴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氯化银沉淀;(3)新制氯水溶液中存次氯酸,具有漂白性;(4)新制氯水溶液中含有氢离子和次氯酸,既具有酸性,又具有漂白性;(5)新制氯水溶液中存在氯气分子,具有强的氧化性.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1.3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共9题;共18分)

1.将5mol/L的Mg(NO3)2溶液a mL稀释至b mL,稀释后溶液中N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 5a/b mol/L

B. 10a/b mol/L

C. b/5a mol/L

D. a/b mol/L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

A. 71g氯气含有的原子数目为N A

B. 4 g金属钙变成钙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目为0.1N A

C. 标准状况下,22.4LH2O中含有的分子数为N A

D. 在标准状况下,22.4 L甲烷与乙炔的混合物所含分子数为N A

3.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0.1mol·L-1稀硫酸100mL中含有硫酸根离子个数为0.1N A

B. 1molCH3+(碳正离子)中含有电子数为10N A

C. 标准状况下,0.5N A个NO和0.5N A个O2混合气体的体积约为22.4 L

D. 12.4g白磷中含有磷原子数为0.4N A

4.设N 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16g18O2含有的中子数为10N A

B. 1.9g1H37Cl含有的电子数为0.9N A

C. 1molN2中共用电子对数为3N A

D. 0.5molNH4+含有的质子数为5.5N A

5.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常温常压下,1mol氦气含有的原子数为N A

B. 标准状况下,5.6L四氯化碳含有的分子数为0.25N A

C. 标准状况下,32gSO2的体积约为22.4L

D. 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1的K2SO4溶液中,含2N A个K+

6.N 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8gNH 含有质子的数目为10N A

B. 1molNa2O2与足量CO2反应时,转移电子的数目为2N A

C. 标准状况下,体积均为22.4L的O2、HCl、H2O含有的分子数目均为N A

D. 质量为16g的O2和O3的混合气体中所含氧原子的数目为N A

7.下列溶液氯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与50mL 1mol?L﹣1AlCl3溶液中氯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是()

A. 150 mL3 mol?L﹣1氯酸钠溶液

B. 75 mL 3 mol?L﹣1氯化钙溶液

C. 150 mL 3 mol?L﹣1氯化钾溶液

D. 50 mL 3 mol?L﹣1氯化镁溶液

8.用98%浓硫酸配制2mol/L的稀硫酸,下列情况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低的是()

A. 未冷却就转移、定容

B. 容量瓶原有少量蒸馏水

C. 定容时俯视刻度线观察液面

D. 量筒取浓盐酸时,俯视读数

9.设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为N A,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mol氯气参加氧化还原反应时电子转移数一定是2N A

B. 常温常压下,56 g Fe与足量的盐酸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3N A

C. 同温同压下,等质量的H2和O2的体积之比是16:1

D. 1mol的Na2O2固体中含有离子数为4N A

二、填空题(共4题;共9分)

10.当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错误的操作会导致溶液的浓度发生改变.?不小心将溶液溅到烧杯外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定容时俯视________摇匀后,发现溶液低于刻度线,加水至刻度线________.

11.现有M,N两种气态化合物,其摩尔质量之比为2:1,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同温同压下,M,N气体的密度之比为________

②相同温度下,在两个相同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M,N,若两个容器中气体的密度相等,则两个容器中的压强之比为________

③将M,N两种气体分别溶于水(M,N与水均不反应)配成溶液,当两种溶液的质量分数相同时,其密度分别为d1和d2,则两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________.

12.若某原子的摩尔质量是M g/mol,则一个该原子的真实质量是________ g.

13.在一定条件下,21.6gA单质与1.20molCl2完全反应,生成0.800molACl x,则x= ________,A的摩尔质量为 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共2题;共25分)

14.某同学在实验室中称取20gNaOH固体,来配制500mL 1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

(1)该同学准备的实验用品有:托盘天平(带砝码)、药匙、量筒、玻璃棒等,还缺少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_;

(2)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要在天平的左右两个托盘上分别放置两个相同规格的小烧杯

B. 某同学将称量的氢氧化钠固体溶解并冷却至室温,然后转移到容量瓶中

C. 某同学在定容时,不小心加水超过刻度线,又将多余的液体吸出直至刻度线

D. 某同学在溶解、转移完氢氧化钠溶液后,将溶解用的仪器洗涤2~3次,并将洗涤液转移到容量瓶中

(3)在溶液的配制过程中,有以下基本实验步骤,其中,需要进行2次及以上的操作步骤是(填写操作步骤的代号)________.

①转移②洗涤③溶解④称量⑤定容⑥冷却

(4)玻璃棒在该实验中的作用有①________,②________.

(5)若实验室遇到下列情况,对氢氧化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有何影响(填“偏高”、“偏低”或“不影响”)

①称量氢氧化钠时,直接放到托盘天平上称量.________;

②定容摇匀后,有少量溶液外流,所配溶液的浓度________.

15.实验室需要200mL2.0mol/L的碳酸钠溶液.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实验中,下列仪器不必使用的是(填写字母).

A. 250mL容量瓶

B. 洗瓶

C. 托盘天平(药匙)

D. 烧瓶

E. 玻璃棒

(2)除上述仪器外,尚缺少的仪器或用品有________、________.

(3)容量瓶上,除有刻度和容量规格外还应标注________.容量瓶在使用前必须进行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

(4)配制过程一般包括: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等步骤,其中所缺的关键步聚是________,应在________之后,________之前.

(5)实验评价:①若配制过程中,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不慎有液滴掉在容量瓶外面,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________(填写:偏大、偏小或不影响)

②若在滴加蒸馏水时,不慎超过刻度线,应如何处理?________.

(6)计算:所需碳酸钠的质量.(要有过程)

四、综合题(共2题;共18分)

16.某次实验需用0.4mol?L-1NaOH溶液480mL。配制方法如下:

(1)配制该溶液应选用________mL容量瓶。

(2)用托盘天平准确称量________g固体NaOH。

(3)将称量好的NaOH固体放在500mL大烧杯中,倒入约300mL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使固体全部溶解,待________后,将烧杯中的溶液注入容量瓶中。

(4)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________次,把洗涤后的溶液________,轻轻晃动容量瓶,使溶液混合均匀。

(5)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到液面________时,改用________加蒸馏水至液面最低点与刻度线相切。盖好瓶塞,上下颠倒混合均匀。

(6)下列情况将使所配得的NaOH溶液的浓度偏高的是(填序号):

A. 所用的NaOH中混有少量Na2CO3

B. 用托盘天平称量一定质量NaOH固体时,有少量固体潮解了

C. 配制溶液所用的容量瓶洗净后没有烘干

D. 固体NaOH在烧杯中溶解后,立即将溶液转移到容量瓶内并接着进行后续操作

E. 转移溶液后,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就直接定容

17.如图是某学校实验室从化学试剂商店买回的硫酸试剂瓶标签上的部分内容.现用该浓硫酸配制500mL 浓度为1mol?L﹣1的稀硫酸.可供选用的仪器有:

①玻璃棒②烧杯③托盘天平④量筒⑤药匙⑥胶头滴管⑦500mL容量瓶⑧细口试剂瓶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500mL浓度为1mol?L﹣1的稀硫酸,需用量筒量取上述浓硫酸体积为________mL.

(2)配制时,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量取②计算③稀释④摇匀⑤转移⑥洗涤⑦定容⑧冷却.其正确的操作顺序为________,从上述所给仪器中选取

所需要的仪器有________.

(3)实验中两次用到玻璃棒,其操作分别:________,________.

(4)在配制过程中,下列操作可引起所配溶液浓度偏高有(填序号)

A. 洗涤量取浓硫酸的量筒,并将洗涤液转移到容量瓶中

B. 未等稀释后的硫酸溶液冷却至室温就转移到容量瓶中

C. 转移前,容量瓶中含有少量蒸馏水

D. 未洗涤稀释浓硫酸时用过的烧杯和玻璃棒

E. 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F. 定容时加水超过了刻度线,马上用胶头滴管吸去多余的水.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模块I主要知识及化学方程式 一、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 2.基本程序: 第三步: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二、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7.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三、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2.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 3.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 5.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 6.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 四、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 1.物质的量n(mol)= N/N(A) 2.物质的量n(mol)= m/M 3.标准状况下气体物质的量n(mol)= V/V(m) 4.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mol)=cV 五、胶体: 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性质: ①丁达尔现象 ②聚沉 ③电泳 ④布朗运动 3.胶体提纯:渗析 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定义:①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②性质:能否导电;③物质类别:化合物。2.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等。

2018高一必修一化学试卷及答案

2018高一必修一化学试卷及答案【一】 一、选择题 1、每摩尔物质含有()。 A.6.02×1023个分子 B.6.02×1023个原子 C.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原子 D.阿伏加德罗常数个该物质的粒子 2、下列说正确的是()。 A.物质的量就是1摩尔物质的质量 B.1mol水中含有2mol氢和1mol氧 C.1mol气态水比1mol液态水所含的分子数多 D.3molO2与2molH2O中原子数相等 3、设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14g氮气所含原子数为NA B.1mol水中所含电子数为10NA C.32gO2与32gO3所含原子数分别为2NA和3NA D.0.5molNa2CO3与1.5molH2O所含氧原子数目均为1.5NA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6.02×1023个碳原子的质量为1g

B.钠原子的摩尔质量为23g C.HCl的摩尔质量等于6.02×1023个HCl分子的质量 D.Na2O2的摩尔质量为78g/mol 5、在0.25molNa2O中,含有的氧离子数约为()。 A.1个 B.0.25个 C.1.5×1023个 D.6.02×1023个 6、在一定量的NaHCO3中,氧原子与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A.1:1 B.1:3 C.3:1 D.2:3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氢氧化钠的摩尔质量是40g B.1molNaOH的质量是40g/mol C.1gH2和1gN2所含分子数相等 D.等质量的N2、CH4、CO、H2O中CH4所含分子数最多 8、下列物质中,含有0.4mol氯离子的是()。 A.0.4molKClO3 B.4/30molFeCl3 C.3/40molFeCl3 D.0.1molKCl 9、下列表述或叙述中,正确的是()。 A.1mol氢 B.3molH2 C.2mol氢分子 D.1molH 10、已知amolH2和bmolH2O中所含的原子个数相等,则a:b的 值为()。 A.1:1 B.1:3 C.3:2 D.任意比 11、一定量的氧气中含有1mol电子,这些氧气的物质的量为()。 A.1mol B.0.5mol C.0.125mol D.0.0625mol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检测题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第二章检测题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仅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一种“即食即热型快餐”适合外出旅行时使用。其内层是用铝箔包裹的、并已加工好的真空包装食品,外层则是分别包装的两包化学物质,使用时拉动预留在外的拉线,使这两种化学物质反应,此时便可对食物进行加热,这两包化学物质最合适的选择是() A.浓硫酸与水B.生石灰与水 C.熟石灰与水D.氯化钠与水 解析:浓硫酸溶于水虽然放热,但浓硫酸是液体,又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适宜给食品加热;而相同质量的生石灰和熟石灰分别溶于水,前者放出的热量比后者多,氯化钠溶于水能量变化不明显。 答案:B 2.人造卫星常用的一种高能电池——银锌蓄电池,它在放电时的电极反应为:Zn+2OH--2e-===ZnO+H2O Ag2O+H2O+2e-===2Ag+2OH-,据此判断氧化银是() A.负极,被氧化B.正极,被还原 C.负极,被还原D.正极,被氧化

解析:原电池就是把氧化还原反应拆分成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两部分,分别在两个电极上发生,使电子经外电路移动,从而产生电流。 答案:B 3.下列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 A .铁与盐酸反应 B . C 与CO 2共热 C .碳酸钙的分解 D .Ba(OH)2·8H 2O 晶体与NH 4Cl 晶体反应 解析:Fe +2HCl===FeCl 2+H 2↑,放热反应;C +CO 2===== 高温2CO ,吸热反应;CaCO 3=====高温CaO +CO 2↑,吸热反应;Ba(OH)2·8H 2 O +2NH 4Cl===BaCl 2+2NH 3↑+10H 2O ,吸热反应。 答案:A 4.假设某化学反应的反应过程如图所示,观察分析,符合图中变化的化学反应为( ) 反应前 反应后 A .A 2+3 B 2 2AB 3 B .2AB 2+B 22AB 3 C .2A 2B +5B 2===4AB 3 D .2AB 2+B 2===2AB 3 解析:由图可知反应物用AB 2、B 2表示,生成物用AB 3表示,反应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共存,说明反应不能进行到底,为可逆反应,结合反应前后原子守恒可知反应方程式为2AB 2+B 22AB 3。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教案

第1章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让学生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明确现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3.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在高中阶段将要进行哪些化学模块的学习,以及这些课程模块所包含的内容。 4.使学生了解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技能,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探究课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化学高科技产品及技术介绍,激发学生的科学审美感和对微观世界的联想,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化学审美创造力。 3.介绍我国科学家在化学科学的贡献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职业”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与化学有关地社会问题,引领学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 【教学方法】实验、多媒体 【教学过程】 [电脑展示D1] Chemistry ----- What? Where? How? [引言] 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面对生机勃勃、变化无穷的大自然,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物质构成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自然界?物质是怎样形成的?物质是如何变化的?怎样才能把普通的物质转化成更有价值的物质?或许你也在思考,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化学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情景一:溶洞景观图片(其它图片可以自己收集补充)D2

(完整版)高一化学必修一期末考试试卷

高一化学必修一期末考试试卷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 第一卷(选择题 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过滤时不需要的玻璃仪器是 ( ) A.烧杯B.玻璃棒C.漏斗D.试管 2.进行化学实验必须注意安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慎将酸溅到眼中,应立即用干布擦,后边洗边眨眼睛。 B.不慎将浓碱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硼酸溶液。 C.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用水扑灭火焰。 D.配制硫酸溶液时,可先在量筒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水,再在搅拌下慢慢加入浓硫酸。 3.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g氢气中所含有的分子数为N A B.0.5mol/L、2L的AlCl3溶液中含有氯 离子数为N A C.32g氧气中所含的氧原子数为N A D.1mol/L、500mL的H2SO4溶 液中 SO42—的数目为0. 5 N A 4.现有三组溶液:①汽油和氯化钠溶液②39%的乙醇溶液⑧氯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 A.分液、蒸馏、萃取 B.萃取、蒸发、分液 C.分液、萃取、蒸馏 D.蒸馏、萃取、分液 5.下列除杂方案正确的是(括号内为除杂剂)( ) A.NaOH溶液中混有Ba(OH)2 (CuSO4) B.Cu(NO3)2中混有AgNO3 (Cu粉) C.CO中混有CO2 (炽热的炭) D.CO2中混有HCl气体(NaOH溶液)6.用容量瓶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该容量瓶必须是 ( ) A.干燥的 B.瓶塞不漏水的 C.用欲配制的溶液润洗过的D.以上三项均须 要求的 7.下列各溶液中,Na+物质的量浓度最大的是( ) A.4L0.5mol/LNaCl溶液 B.1L0.3mol/LNa2SO4溶液

鲁科版化学必修2知识点 高三化学笔记

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 第1课时 原子核 核素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电子的质量可忽略。 (3)带电特点: 微粒 质子 中子 电子 带电特点 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不带电 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原子序数=核电核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4)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 (5)在化学上,我们用符号A Z X 来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 ,质子数为Z 的具体的X 原子。 二、核素 1.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比较 元素 核素 同位素 同素异形体 定义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 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把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一种原子即为一种核素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 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间互称为同位素)。 相同元素组成,不同形态的单质 本质 质子数(核电 荷数)相同的 一类原子 质子数、中子数都一定 的一类原子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 核素的互称 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 范畴 同类原子,存 在游离态、化 合态两种形式 原子 原子 单质 特性 只有种类,没 有个数 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 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 同 由一种元素组成,可独立存在 决定因素 质子数 质子数、中子数 质子数、中子数 组成元素、结构 原子A Z X 原子核 质子 Z 个 中子 N 个=(A -Z )个 核外电子 Z 个

举例H、C、N三种 元素 1 1 H、2 1 H、3 1 H三种核素 234 92 U、235 92 U、238 92 U互为同位 素 O2与O3 2.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联系 三、原子或离子中微粒间的数量关系 1.原子或离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及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1)质子数+ 中子数= 质量数= 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2)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 核电荷数 (3)阳离子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电荷数 (4)阴离子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 电荷数 (5)除1 1 H外,其它元素的原子中,中子数≥质子数 2.原子的质量数与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及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原子的质量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区别原子的质量数是该原 子内所有质子和中子 数的代数和,都是正整 数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指该原 子的真实质量与12 6 C质量的 12 1 的比值,一般不是正整数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由天 然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相对 原子质量与其在自然界中所 占原子个数的百分比的积的 加和得来的。Ar=Ar l*a1% +Ar2*a2%+ 联系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分别取其近似整数值,那么,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在数值上与原子的质量数相等 第2课时核外电子排布 一、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1.依据:电子能量高低、运动区域离核远近。 2.电子层与电子能量的关系 电子层数 1 2 3 4 5 6 7 电子层符号K L M N O P Q 最多容纳电子数 2 4 8 2n2 离核距离近远 电子能量低高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电子层里 2.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n表示电子层) 3.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是最外层时,最多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第1节认识化学科学 一、化学的含义和特征 1、化学的含义: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 的自然科学。 2、特征: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 3、物质的变化分为两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化学的形成和发展 1661年,英国,波义耳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诞生。 1771年,法国,拉瓦锡建立燃烧现象的氧化学说。 1803年,英国,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 1869年,俄国,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 三、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1、元素的存在状态:物质都是有元素组成的,元素在物质中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式 存在,在这两种状态下,分别形成单质和化合物。 2、研究物质的顺序:金属非金属→氢化物 ↓↓ 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 ↓↓ 碱含氧酸 ↓↓ 盐盐 3、氧化物的酸碱性:

第2节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一、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 (一)Na 的性质 1、物理性质:钠是一种银白色金属,熔点为97.8℃,沸点为882.9℃,密度为0.97g/cm 3。 2、化学性质: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Na +(稳定结构),还原性极强。 (1)与非金属反应:①4Na+O 2====2Na 2O ②2Na+O 2====Na 2O 2 ③2Na+Cl 2====2NaCl ④2Na+S==== Na 2S (2)与水反应:2Na+2H 2O====2NaOH+H 2↑现象:浮:Na 浮在水面上;熔:融化成一 个小球;游:四处游动;响:发出咝咝响声;红:试液变红。 (3)与酸反应:2Na+2HCl====2NaCl+H 2↑ (4)与盐反应:①2Na+2H 2O+CuSO 4====Cu(OH)2↓+Na 2SO 4+H 2↑ ②6Na+6H 2O+2FeCl 3====2Fe(OH)3↓+6NaCl+3H 2↑ ③4Na+TiCl 4(熔融状)高温Ti+4NaCl (5)Na 在空气中的一系列变化: Na ?→?2O Na 2O ??→?O H 2NaOH ???→?O H CO 22,Na 2CO 3·10H 2O ??→?风化 Na 2CO 3 4Na+O 2====2Na 2O → Na 2O+H 2O====2NaOH → 2NaOH+9H 2O+CO 2====Na 2CO 3·10H 2O → Na 2CO 3·10H 2O 风化Na 2CO 3+10H 2O ↑ 3、Na 的保存:钠通常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 4、Na 的用途:钠和钾的合金可用作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高压钠灯;金属冶炼。 (二)Na 2O 的性质 1、物理性质:白色固体,不可燃。 2、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Na 2O+H 2O====2NaOH (2)与酸反应:Na 2O+2HCl====2NaCl+H 2O (3)与非金属反应:Na 2O+CO 2====Na 2CO 3 3、Na 2O 的用途:制NaOH ,Na 2CO 3 (三)Na 2O 2的性质 1、物理性质:淡黄色固体。 2、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2Na 2O 2+2H 2O====4NaOH+O 2↑(放出大量的热) (2)与非金属反应:2Na 2O 2+2CO 2====2Na 2CO 3+O 2↑(放出大量的热) (3)与酸反应:2Na 2O 2+4HCl====4NaCl+2H 2O+O 2↑ 3、Na 2O 2的用途:作供氧剂、漂白剂、强氧化剂 【向NaOH 溶液中通入CO 2气体至过量】:无明显现象,加热溶液后生成气体。 2NaOH+CO 2====Na 2CO 3+H 2O+O 2↑ → 2NaHCO 3加热Na 2CO 3+H 2O+CO 2 ↑ 【向Ca(OH)2溶液中通入CO 2气体至过量】:先生成沉淀,后沉淀消失,加热溶液后生成沉 淀和气体。 Ca(OH)2+CO 2====CaCO 3↓+H 2O → CaCO 3+H 2O+CO 2===Ca(HCO 3)2 → Ca(HCO 3)2加热CaCO 3↓+H 2O+CO 2↑ 点燃 点燃 点燃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期末试卷及答案

高一化学(必修一)期末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O:16 Na:23 S:32 Cu:64 N:14 Cl:35.5 Fe:56 Ba:137 第I卷(选择题,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3分,共60分) 1、当钠、钾等金属不慎着火时,可以用来灭火的是:() A、水 B、煤油 C、沙子 D、泡沫灭火剂 2、在自然界中,既有以化合态存在,又有以游离态存在的元素是() A、碳 B、硅 C、镁 D、铝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mol N2的质量是14g B、H2SO4的摩尔质量是98 g C、H2O的摩尔质量是18 g /mol D、1mol HCl的质量是36.5 g /mol 4、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于同一溶液中的是( ) A.CO32-、H+、Na+、NO3-B.H+、Ag+、Cl-、SO42- C.K+、Na+、OH-、NO3-D.Ba2+、Ca2+、SO42-、OH- 5、下列离子反应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铁与稀硫酸反应Fe+2H+====Fe3++H2↑ B.二氧化碳与水反应CO2+H2O====2H++CO32- C.碳酸钡与盐酸反应CO32—+2H+====H2O+CO2↑+Ba2+ D.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2OH—+Cu2+====Cu(OH)2↓ 6、下列物质中既能导电,又属于强电解质的一组物质是() A.石墨、醋酸溶液、食盐晶体B熔融状态的KOH、熔融状态的NaCl C.稀H2SO4、NaOH溶液、纯HNO3D.液氨、石灰水、水银

高一化学必修一试卷及答案

安徽巢湖春晖学校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化学2012.9.25 说明:①考试范围:必修一第一章至气体摩尔体积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②请将答案规范的填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写在试卷或其他地方的无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量:H=1 O=16 C=12 S=32 N=14 Na=23 Cl=35.5 K=39 Ca=40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有且仅有一个选项正确) 1.下列实验事故的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 A.实验桌上的酒精灯倾倒了燃烧起来,马上用湿布扑灭 B.不慎将酸或碱液溅入眼内,立即闭上眼睛,用手揉擦 C.皮肤上溅有较多的浓硫酸,赶紧用水冲洗 D.衣服沾上大量的浓氢氧化钠溶液,需将此衣服浸泡在盛水的盆中 2.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质量B.物质的量是一个独立的专有名词 C.摩尔是物质的质量的单位D.摩尔质量等于相对分子质量 3. 下列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6.02×1023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 B.0.012 kg 12C含有的碳原子数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 C.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的物质的量是1 mol D.1 mol NH3所含原子数约是2.408×1024 4.下列常用实验仪器中,不能直接用于混合物的分离或提纯的是() A.分液漏斗B.普通漏斗C.蒸馏烧瓶D.容量瓶 5.有一种气体的质量是14.2g,体积是4.48升(标况下),该气体的摩尔质量是() A.28.4 B.28.4g·mol-1C.71 D.71g·mol-1 的是( ) 6.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 ... 7.已知丙酮(C3H6O)通常是无色液体,易溶于水,密度小于1 g·mL-1,沸点约为55℃。要从水与丙酮的混合物中将丙酮分离出来,下列方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蒸馏B.分液C.过滤D.蒸发 8.两份质量相同的CH4和NH3相比较,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分子个数比为17:16 B.原子个数比为17:16 C.氢原子个数比为17:12 D.氢原子质量比为17:12 9.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0.5×6.02×1023个一氧化碳分子所占的体积是11.2 L B.6.02×1023个氮分子和6.02×1023个氢分子的质量比等于14:1 C.32g氧气所含的原子数目约为2×6.02×1023 D.磷酸的摩尔质量(以g/mol为单位)与6.02×1023个磷酸分子的质量(以g为单位)在数值上相等 10.20 g A物质和14 g B物质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8 g C物质、3.6 g D物质和0.2 mol E物质,则E物质的摩尔质量为( ) A.100 g/mol B.108 g/mol C.55 g/mol D.96 g/mol 11.下列各物质中含氮原子数最多的是( ) A. 0.1molNH4Cl B. 0.1molNH4NO3 C. 1.204×1023 CO(NH2)2 D. 0.2mol NH3·H2O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 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 个) 原 子 核 注意: 中子(N 个) 质量数(A)=质子数 (Z)+中子数(N) 1.)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 个) 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 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 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 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过渡元 素的族序数不一定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 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 主族:ⅠA ~ⅦA 共7 个主族 族 副族:ⅢB ~ⅦB 、Ⅰ B ~ⅡB ,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 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 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 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鲁科版高中化学目录(最新整理)

(鲁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目录 必修一 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 1、走进化学科学 2、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3、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 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2、电解质 3、氧化剂和还原剂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1、碳的多样性 2、氮的循环 3、硫的转化 4、海水中的化学元素 第四章元素与材料世界 1、硅、无机非金属材 2、铝、金属材料 3、复合材料 必修二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1、原子结构 2、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 3、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第二章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 1、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2、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3、化学反应的利用 第三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1、认识有机化合物 2、石油和煤、重要的烃 3、饮食中的有机化合 4、塑料、橡胶、纤维 选修一 主题一呵护生存环境 1、关注空气质量 2、获取安全的饮用水 3、垃圾的妥善处理与利用 主题二摄取益于健康的食物 1、食物中的营养素 2、平衡膳食 3、我们需要食品添加剂吗 4、正确对待保健食品 主题三合理利用化学能源

1、电池探秘 2、家用燃料的更新 3、汽车燃料清洁化 主题四认识生活中的材料 1、关于衣料的学问 2、走进宝石世界 3、如何选择家居装修 4、金属制品的防护 5、几种高分子材料的 主题五正确使用化学用品 1、装备一个小药箱 2、怎样科学使用卫生 3、选用适宜的化妆品 选修二 主题一空气资源、氨的合成 1、空气分离 2、氨的工业合成 3、氨氧化法制硝酸 主题二海水资源、工业制碱 1、海水淡化与现代水处理技术 2、氯碱生产 3、纯碱制造技术的发展 主题三矿山资源硫酸与无机材料制造 1、“设计”一座硫酸厂 2、陶瓷的烧制 3、金属冶炼和金属材料的保护 主题四化石燃料石油和煤的综合利用 1、从石油中获取更多的高品质燃油 2、源自石油的化学合成 3、煤的综合利用 主题五生物资源、农产品的化学加工 1、由大豆能制得什么 2、玉米的化学加工 主题六化学·技术·社会 1、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制 2、药物的分子设计与化学合成 3、化学·技术·可持续性发展  选修三 第一章原子结构 1、原子结构模型 2、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3、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第二章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 1、共价键模型 2、共价键与分子的立体构型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试卷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浙师大附中2011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化学试题卷 命题:杜彩卿 审卷:吕长高 注意:①本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②I 卷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II 卷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③相对原子质量:H-1;He-4;C-12;N-14;O-16;S-32;Cl -35.5 ;Ca-40;Na-23,Al-27,Cu-64。 第I 卷(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A. 铁 B. 酒精 C. 五氧化二氮 D. 氯化氢 2.英国《自然》杂志曾报道,科学家用DNA 制造出一种臂长只有7nm 的纳米(1nm =10-9 m )级镊子,这种镊子能钳起分子或原子,并对它们随意组合,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的微粒直径与纳米级镊子具有相同数量级的是 A.溶液 B.胶体 C.悬浊液 D.乳浊液 3.下列反应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2Al+Fe 2O 32Fe+Al 2O 3 B.2Mg+CO 2 2MgO+C C.N 2+3H 2 2NH 3 D.SiO 2+CaO CaSiO 3 4.某校学生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下列家庭小实验不合理的是 A .用食醋除去暖水瓶中的水垢 B .用米汤检验含碘盐中的碘酸钾(KIO 3) C .用纯碱溶液洗涤餐具上的油污 D .用灼烧并闻气味的方法区别纯棉织物和纯毛织物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1 mol H 2SO 4 的质量为98 g·mol -1 B .H 2SO 4的摩尔质量为98 g C .98 g H 2SO 4含有N A 个H 2SO 4分子 D .6.02×1023 个H 2SO 4分子的质量为9.8 g 6.右图的一些物质或概念间的从属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7.在下列条件下,两种气体的分子数一定相等的是 A.同质量、不同密度的 N 2和C 2H 4 B.同温度、同体积的O 2和N 2 C.同体积、 同密度的CO 和CH 4 D.同 压强、同体积的N 2和O 2 8.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X Y Z A . 酸性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 氧化物 B . 胶体 分散系 混合物 C . 置换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反应 D . 碱性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 氧化物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 个) 原子核 注意: 中子(N 个) 质量数(A)=质子数 (Z)+中子数(N) 1.X )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 个) 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 是2n 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过渡元素的族序数不一定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 主族:ⅠA ~ⅦA 共7个主族 族 副族:ⅢB ~ⅦB 、ⅠB ~ⅡB ,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加上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第ⅦA 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 (F 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测试题

高中化学必修一测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Mg:24 C:12 O:16 S:32 Cl:35.5 Na:23 Al:27 K:39 Fe:56 Cu:64 Zn:65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符合题意) 1.通常情况下,既能用浓硫酸干燥,又能用碱石灰干燥的是 ( ) A.HCl B.2Cl C.3NH D.NO 2.已知由NaHS 、MgSO 4、NaHSO 3组成的混合物,硫元素的质量分为a%,则 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 A.a% B.2a% C. 1―1.75a% D.1―0.75a% 3.下列各组物质中,与O 2和O 3的关系相同的一组是( ) A .Na 和Na + B .金刚石和 C 60 C .11H 2和2 1H 2 D .水和重水 4.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它具有较强的氧化性。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红热的铜丝在氯气中剧烈燃烧,生成棕黄色烟。 B.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白色的烟。 C.纯净的氢气在氯气中安静的燃烧,在集气瓶口形成白色烟雾。 D.氯气能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见光易分解。 5.某学生想利用下图装置(烧瓶位置不能移动)收集下列气体:① H 2 ②Cl 2 ③CH 4 ④HCl ⑤NH 3 ⑥NO ⑦NO 2 ⑧SO 2, 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烧瓶是干燥的,由A 进气收集①③⑤ B.烧瓶是干燥的,由B 进气收集②④⑥⑦⑧ C.在烧瓶中充满水,由A 进气收集①③⑤⑦ D.在烧瓶中充满水,由B 进气收集⑥ 6.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碳族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其非金属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弱 B .碳族元素的单质都有导电性 C .硅酸的酸性比碳酸的强

鲁科版必修二高中化学(全册)

第1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 A Z X 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 三.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提问】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什么 【学生回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 【引出课题】这一节就从探讨原子的结构开始我们的学习。 【板书】第一节 原子结构 【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 【学生思考、回答】 【媒体显示】利用Flash 动画演示卢瑟福的 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示意图

【重点推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试卷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精心收集**整理制作) 浙师大附中2011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化学试题卷命题:杜彩卿审卷:吕长高 注意:①本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②I卷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II卷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③相对原子质量:H-1;He-4;C-12;N-14;O-16;S-32;Cl -35.5 ;Ca-40;Na-23,Al-27,Cu-64。 第I卷(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 ....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A. 铁 B. 酒精 C. 五氧化二氮 D. 氯化氢 2.英国《自然》杂志曾报道,科学家用DNA制造出一种臂长只有7nm的纳米(1nm=10-9m)级镊子,这种镊子能钳起分子或原子,并对它们随意组合,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的微粒直径与纳米级镊子具有相同数量级的是 A.溶液 B.胶体 C.悬浊液 D.乳浊液 3.下列反应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2Al+Fe2O 32Fe+Al2O3 B.2Mg+CO 22MgO+C C.N2+3H 22NH3 D.SiO2+CaO CaSiO3 4.某校学生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下列家庭小实验不合理的是 A.用食醋除去暖水瓶中的水垢 B.用米汤检验含碘盐中的碘酸钾(KIO3) C.用纯碱溶液洗涤餐具上的油污 D.用灼烧并闻气味的方法区别纯棉织物和纯毛织物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 mol H2SO4的质量为98 g·mol-1 B.H2SO4的摩尔质量为98 g C.98 g H2SO4含有N A个H2SO4分子 D.6.02×1023个H2SO4分子的质量为9.8 g 6.右图的一些物质或概念间的从属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7.在下列条件下, X Y Z A.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氧化物B.胶体分散系混合物C.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D.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氧化物

高一化学必修一期末复习题及答案--新版

高一化学必修一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可能用到的原子量:Na:23 O:16 S:32 H:1 N:14 Si:28 Ca:40 C:12 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中,可行的是: A.用溶解、过滤的方法分离KNO 3 和NaCl固体的混合物 B.除去混在镁粉中的少量铝粉,加氢氧化钠溶液后过滤, C.由于碘在酒精中的溶解度大,所以可用酒精把碘水中的碘萃取出来 D.将O 2和H 2 的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以除去其中的H 2 2.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 A.光束穿过胶体时形成一条光亮的“通路” B.胶体粒子大小在1 nm ~100 nm之间 C.胶体有电泳现象 D.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 3. 用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64g SO 2含有氧原子数为N A B. 物质的量浓度为0.5mol/L MgCl 2溶液,含有Cl-离子数为N A C. 标准状况下,22.4L CCl 4的分子数为N A D. 常温常压下,14g N 2含有分子数为0.5N A 4.下列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Fe3+、NH 4+、SCN-、Cl- B.Na+、H+、NO 3 -、SiO 3 2-、 C.OH-、Ba2+、Na+、AlO 2- D.Fe2+、NH 4 +、Cl- OH- 5.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钠与水反应:Na+2H 20=Na++20H-+H 2 ↑ B、氯化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Al3+ + 4OH-= AlO 2- + 2H 2 O C、小苏打与盐酸反应: HCO 3- + H+ = CO 2 ↑+ H 2 O D、往水玻璃中通入二氧化碳:Na 2SiO 3 +H 2 O+CO 2 =H 2 SiO 3 ↓+2Na++CO2- 3 6. 下列六种物质:①Na 20 ②Na 2 2 ③CaCl 2 溶液④Na 2 C0 3 溶液⑤NaOH ⑥ NaHC0 3 中,不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是: A.①④ B.②③ C.③⑥ D. ③④⑥

鲁科版必修二高中化学(全册)

第1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 A Z X 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 三.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提问】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什么? 【学生回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引出课题】这一节就从探讨原子的结构开始我们的学习。 【板书】第一节 原子结构 【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 【学生思考、回答】 【媒体显示】利用Flash 动画演示卢瑟福的 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示意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