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三化学科公开课教案原子的构成

初三化学科公开课教案原子的构成

初三化学科公开课教案原子的构成
初三化学科公开课教案原子的构成

初三化学科公开课教案

课题:原子的构成

地点:初三(3)班教室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一、教育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原子的构成。

2、相对原子质量。

(二)水平培养点

通过活动与探究,对原子的结构分析,相对原子质量的了解,初步探究物质构

成的秘。

(三)情感体验点

1、对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了解我国科学家在相对原子质量上的卓越贡献,对学生实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原子的构成

难点:构成原子的几种粒子

难点:不同原子质量的大小

三、教学方法

课堂讨论法

四、教具学具准备

原子结构图片,水分解活动挂图,相对原子质量计图片等。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结合水分解活动挂图回忆化学反应的原理,得出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可分(由学生

上台演示)。然后提出“原子是不是简单的,不可分割的球体”的问题。

(二)课堂讨论

围绕上面的问题展开讨论,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原子的构成”的内容,然

后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讨论问题。

[课堂讨论] (投影)

1、原子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原子内部的两个组成部分所占体积有什么不同?

2、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带电,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3、原子核是由哪些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有什么异同?

4、不同类原子的内部组成有什么不同?

[问题小结]

1、原子的结构

原子

原子核

(带正电)

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

(带负电)

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在原子内部作高速的运动。

2、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量=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量,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3、 不同类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同,核外的电子数也不同。

[ 过 渡 ]

原子虽然是很小的粒子,但它还是有一定的的质量,原子的质量又该怎样衡量 呢?

[ 讲 述 ]

不同的原子所含的质子、中子、电子数目不同。所以它们的质量不同,如:1个

氧原子质量2.657×10㎏,1个氢原子的质量1.67×10㎏。因为原子的质量太

小,书写和使用都不方便,所以采用相对原子质量。

[ 讨 论 ]

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结合投影加以解释并计算氢原子、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

量)

[ 讲 述 ]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的原因(由学生朗读课本),最后指导学生了解

张青莲教授的相关资料,对学生实行爱国教育。

(三) 课堂练习 (见投影)略。

(四)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了解的内容是:原子的内部构成和对原子质量,现归纳小结如下:(见

投影)。

(五) 拓展知识

分子和原子的比较。(表格见投影)

(六) 作业布置

课后习题第2题

预习课题2

(七) 板书设计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一、 原子的构成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二、 对原子质量

1、 概念

2、 相对原子质量=

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一般不写出。

3、 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某元素的一个原子的质量

原子核 (带正电) 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 (带负电) 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在原子内部作高速的运动。 原子 (不显电性) 1/12 ×1个碳原子的质量

初中化学总复习公开课教案

初中化学总复习公开课教案 第一部分物质构成的奥秘 主题一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初三年一班 授课时间:20XX年3月1日上午第3节 一、教学目的: 考点精解 1、认识物质的三态(气态、液态和固态)相互转化。物质的三态转化是组成物质的微粒的聚集状态的变化,即微粒间距离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并能用生活实际事例或实验加以证明。 2、了解物质的基本分类。物质可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1)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简单混合而成的物质。 (2)纯净物:只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3)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按性质可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同一种元素可能组成几种单质,如氧气(O2)和臭氧(O3),金刚石和石墨、C60、C70,红磷和白磷。 (4)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般按是否含碳元素可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 (5)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要了解氧化物和含氧化合物两个概念的异同)。按组成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3、通过活动与探究,认识各种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并能用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证明。构成物质的微粒相同,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就相同;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就不同。理解组成和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的原理。 二、教学设计: (一)、考点精析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2、物质的简单分类:金属单质 物混合物单质非金属单质 物质种类稀有气体 纯净物金属氧化物 氧化物非金属碱性氧化物质 酸其他氧化物 化合物 碱 无机物有机物盐

(二)、随堂练习: 1.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A.研制新型的高能催化剂 B.设计开发新的电脑程序 C.生产无毒高效的新农药 D.制造符合环保的新材料 2.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挥发 B.石灰浆变硬 C.冰受热熔化D.用木炭消除冰箱中的异味3.人们常用的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铝合金门窗B.新鲜牛奶C.医用酒精D.体温计中的水银4.“民以食为天”,在这些可食用的物质中不属于有机物的是() A.食盐B.酒精C.淀粉D.葡萄糖 5.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与俗名、名称或分类完全相符的是 A.CO2冰二氧化碳B.NH3·H2O 氨气碱 C.CaO 消石灰氧化钙D.NaOH 烧碱氢氧化钠 6.现有K、H、C、O四种元素,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1)金属氧化物(2)非金属氧化物(3)酸 (4)碱(5)盐(6)有机物 现实验需用磷酸(H3PO4),能从下列橱柜中找到的是() A.橱柜甲 B.橱柜乙 C.橱柜丙 D.橱柜丁 (三)、作业: 完成《复习指南》中的“主题演练”。 (四)检查学生作答情况,及时进行辅导。 (五)教学反思: 附:板书设计: 主题一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2、物质的简单分类:金属单质 物混合物单质非金属单质 物质种类稀有气体 纯净物金属氧化物 氧化物非金属碱性氧化物 酸其他氧化物 质 化合物 碱 无机物有机物盐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教案-新版

第一节原子的构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以及原子质量的计算。 2、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3、了解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想像、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和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乐趣,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微粒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离子的形成、原子质量计算。 2、教学难点:核外电子的排布。 3、[教学过程] 一、原子的构成 1.提问:(1)什么是分子、原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和原子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2. 发挥想象,说说你对原子的最初认识,原子的外形可能是什么样的? (1)猜想:原子不能分。 1)、原子可能是一个实心球体。 2)、原子可能像一个乒乓球。 3)、原子可能像一个樱桃。 …………

19世纪末前的科学家,如道尔顿。当时人们都认为原子不可分 其实,原子不是一个个简单的、实心的球体,而是一个空心球,几个小粒子围绕着一个大粒子运动。但这些粒子是什么呢? 其中居于原子中心的大粒子就是原子核,原子核带正电;小粒子就是电子,电子带负电,它们在原子核外的一定范围内作高速的运动。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原子的构成示意图原子结构模型图 (2)原子核还能不能再分呢? 想一想原子弹的爆炸? 原子弹爆炸正是利用原子核裂变时产生的巨大能量,这说明原子核还能再分。科学研究表明:原子核也不是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它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 科学研究还发现,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和质量(表1)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精品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日本对我国进行了非常不人道的侵虐,当时穷 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最后为什么会投降呢?那是因为美国给日本投了两颗 原子弹,原子弹爆炸产生的巨大杀伤力摧毁了日本最后的斗志……继而“问 题激疑”引入新课。 【问题激疑】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了解 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原子的构成 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通过其他变化或方法原子还可以再分吗? 交流讨论阅读教材讨论归纳,了解原子的构成。 归纳总结 1.构成: 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原子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2.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1)原子不显电性,是由于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数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所有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根据分析教材中“几种原子的构成”的数据可知:①在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②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如氢原子。③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同。

探究点二 相对原子质量 提出问题 原子虽小但也有质量和体积,它的质量如何表示呢? 交流讨论 阅读教材讨论归纳,了解相对原子质量。 归纳总结 (1)定义: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表达式:相对原子质量=12 1*碳原子质量该原子的质量 (3)跟质子和中子相比,电子质量很小,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即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知识拓展 板书设计 第1课时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原子 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二、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 2.公式: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12 1*碳原子质量该原子的质量 3.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构成练习题

原子的构成 我夯基我达标 1.某些花岗岩石材中含有放射性元素氡。一种氡原子的质子数为86,中子数为136,这种氡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A.50 B.86 C.136 D.222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对原子结构以及原子结构中粒子数之间等量关系的理解程度,解此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原子结构中的等量关系。即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电荷等量关系),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质量等量关系)。由题意,氡元素的质子数为86,则原子核外电子数为86;又由于中子数为136,则相对原子质量为222。 答案:B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不能再分 B.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C.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没有单位 D.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原子不能再分是指在化学反应中,而在原子核变化中,原子可以再分,故A不正确。除有一种氢原子核是由一个质子而无中子构成之外,其他原子的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B不正确。相对原子质量有单位,单位为1,一般不写,C不正确。物质可以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而分子则由原子构成,故D正确。 答案:D 3.有两种原子,一种原子核内有17个质子和18个中子,另一种原子核内有17个质子和19个中子,则它们不相等的是() A.核电荷数 B.核外电子数 C.原子质量 D.原子的带电荷量 思路解析:中子数的不同使得相对原子质量不等,也就是原子的质量不等。这种原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互称同位素。 答案:C 4.“神舟”五号不仅将杨利伟送上太空,实现了亿万中国人的梦想,同时还承担着其他的科研任务。比如探索宇宙中可能存在完全由反粒子构成的物质——反物质。物质与反物质相遇会发生“湮灭”现象,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能源研究领域中前景可观。正电子、负质子等都是反粒子。它们与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但电性相反。请你推测,反氢原子的结构可能是() A.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与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 B.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与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 C.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与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 D.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与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 思路解析:根据所给信息,反氢原子是由1个反质子和反电子构成的,反质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反电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答案:B 5.居里夫人是著名科学家,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她首先发现某些原子具有放射性,即原子能自动地放射出一些固定的粒子。一种元素的原子经过放射变成了另一种元素的原子,据此可推断放射出的粒子是() A.电子 B.中子 C.质子 D.原子核 思路解析:原子结构中,质子数决定了原子的种类,如果“一种元素的原子经过放射变成了另一种元素的原子”,那么一定是质子数发生了变化。 答案:C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原子的构成。 2、学习目标:通过参与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重点、难点】原子的构成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人类在很久以前就意识到物体有大有小,而且它们总可以分解成更小的部分,那么人们到底能够将物质粉碎到多小的程度呢?这个问题一直吸引着勤于思考的人们。 [活动与探究——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猜想]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请提出你的假设。 [交流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想法。 [小组汇报]学生甲:我们小组认为,原子像一个实心球体。 学生乙:原子像一个乒乓球。 学生丙:原子像一个桃子。 [点拨转入]同学心中的原子,各式各样,各不相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19世纪初,科学家们终于通过实验验证了原子的存在。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科学原子论:一切物质都是由最小的不能再分的粒子——原子构 成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具有怎样的结构?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课题。我们将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努力探索,共同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 活动与探究——体验科学的魅力 师:请同学们根据以下科学史实,合作探究原子的结构。汤姆森是通过怎样的实验进行科学研究,才有这个伟大的发现的呢? 课件展示汤姆森的低压气体导电实验 实验探究一汤姆森低压气体导电实验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利用某种装置使得气体中所含的某种粒子射出。特别是他发现这些粒子在正负电极板的作用下发生如下图所示的偏转。示意图如下: 请同学们根据实验讨论分析: 1、射出的这些粒子是原子吗?为什么?你认为这种微粒的带电情况如何?为什么? 2、你觉得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中能不能只含有这种粒子?

鲁教版化学九年《原子的构成》教案

鲁教版化学九年《原子的构成》教案 【教学目标】 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了解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知道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的关系。 2.通过比较、讨论、归纳等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重点:原子的构成 难点:原子结构 【教学设计思路】 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原子这种微观粒子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想象,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使用多媒体、投影仪、挂图来诱发学生想象,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探究讨论法 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探究讨论促进学生多渠道地获取知识。师生不断问答,学生积极讨论,老师适当点拨和评价。这种教学方法有益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这种教学方式。 2、情景教学法 心理实验表明,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学习,注意力集中,思维最活跃,接受最快,记忆最好。所以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当重要。本课题内容抽象,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3、分析比较法 让学生分析原子构成的表格,以达到以下目的 A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B训练学生整理资料的技能 4、采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热情,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扩大教学容量

【课堂练习】见导学案 【板书设计】 课题1。原子的构成 原子?? ?? ?? ? ? 质子(正电)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初三化学公开课《常见的酸和碱》评课稿

初三化学公开课《常见的酸和碱》评课稿 一、级别:班级化学公开课 二、课题《常见的酸和碱》 三、授课人:杨巧雅 四、授课时间:20XX年3月27日 五、听课教师人数:1人 六、评课人: 杨巧雅老师这一节课的课题是“常见的酸和碱”,主要内容为“生活中的酸和碱”和“酸碱指示剂”。在简短而又精炼的导入之后,老师用特殊的方式处理了以上两个内容,即老师先给学生讲了生活常见物质哪些是碱性的哪些是酸性的,然后通过让学生回忆二氧化碳通入石蕊试液的实验,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接着老师又进行了石蕊和酚酞试液在不同颜色变化的实验,让同学们自己总结,然后进行精讲点拨。最后老师给出大约10分钟的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杨巧雅老师今天就从全方位展示了一节新课程下较成功的公开课。一、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 首先,这节课条理性强,教态自然,情绪饱满,节奏准确,语速适中,讲解透彻,讲课从容不迫,富于启发性。杨巧雅老师设计了许多小的问题,引领着学生亦步亦趋的紧跟老师的思路,因此学生思路非常顺畅,接受情况良好,基本上没有什么障碍,真正做到了小坡度密台阶。二是授课过程思路清晰明了,富于逻辑性。每讲解一个知识点,都是

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然后精讲点拨。因此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感知教材,有充足的时间思考问题,所以学生发言积极,参与度很高,课堂气氛很活跃。 三是教师能熟练运用多媒体等教具,实验操作成功熟练,实验现象明显,极大地引起了学生对于学习化学的兴趣。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教师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增加了一些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预测、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二、从教学目标和设计上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现在的教学目标体系是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组成,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追求。如何正确理解这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了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如何正确地评价课堂教学的关键了。 杨巧雅老师就准确地把握了这点。通过生活常见的酸和碱引入,然后在教学设计上紧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问题展开,通过现实联系现有知识,使学生更全身心地投入了新课的各个环节中。 此后的教学过程中,他也不断地体现着“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个想法。组织学生自行预习新课内容,做到有的放矢;通过视频播放和生活的经验,并创设了几个不同的实验情境,学生一边兴致勃勃地预测实验结果,一边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教师一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一边有序地做着实验。随着实验的进行,引导学生思索并归纳有关知识,培养了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认识事物的习惯。

初中化学《原子的构成基础知识归纳》

45.【性质与变化的区别】:描述性质时常常要加上“能”“易”“会”“可以”等修饰语 46.【物质的化学性质由构成它的微粒保持】: 例如:(1)水由水分子构成,其化学性质由水分子保持; (2)铜由铜原子构成,其化学性质由铜原子保持; (3)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其化学性质由钠离子和氯离子保持 原子的构成基础知识归纳 47.【原子结构的发现史】: a.道尔顿认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b.汤姆森的发现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原子是可分的; C.卢瑟福认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8.【卢瑟福的实验现象及结论】: (1)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内有很大的空间) (2)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说明原子核带正电) (3)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说明原子核体积很小,质量很大) 49.【原子的构成】: 50.【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由于原子里质子数等于电子数,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所带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51.【原子中的几点注意事项】 (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3)并非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4)原子的体积是由电子决定的 (5)原子的质量是由原子核决定的,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 (6)原子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52.【原子的性质】: (1)原子的体积和质量均很小;(2)原子之间有间隔; (3)原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4)原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53.【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如铜、铁)非金属固体(如金刚石、石墨都由碳原子构成) 稀有气体(如氦气、氖气、氩气等) 54.【相对原子质量】 定义: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C12)质量的1/12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称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计算式: 注意:①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值,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②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教案设计

4.1 原子的构成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含两部分内容,即“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等问题,学生并不知道。为此,教材编排简洁扼要,内容浅显,而且较多地穿插了图、表等资料,既增加了直观性,一目了然,又便于进行类比、分析,启发学生的想象。 二、学生分析 通过对教材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很大的基础。但是学生对很多的问题还存在很大的疑问。如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等。本节课主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欲望, 三、教学策略 对于“原子的构成”这部分,由于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原子这种微观粒子既

看不见也摸不到,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想象,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困 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使用模型、多媒体动画片等辅助手段,以增强教学的直 观性。这样既能诱发想象,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变为生动,增强学习这部 分知识的兴趣。教材中穿插了多张图表,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与交 流,既可以初步培养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 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五、教学重难点、难点 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 六、教学方法 以创设情境活动为核心,生自主学习、自主讨论相结合的活动元教学 七、教学过程 什么是分子

初中化学 原子的构成练习题1

原子的构成练习题1 一、选择题 1、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推翻了汤姆森在1903年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 为建立现代原子理论打下了基础.如图线条中,可能是α粒子(带正电)在该 实验中的运动轨迹的是() A.a b c d B.a b c C.b c d D.a d 2、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①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②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③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④一切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⑤原子不显电性⑥原子之间有间隔 A.①和② B.②③和④ C.③和⑤ D.③和⑥ 3、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 A.核外电子数 B.中子数 C.最外层电子数 D.质子数 4、下图是钠与氯气(Cl 2)反应生成氯化钠的模拟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反应中钠原子转移一个电子给氯原子 B. 反应中氯气分子分成氯原子 C.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D.氯化钠由氯化钠分子构成 5、据英国《自然》杂志报道,科学家最近研制成了以锶原子做钟摆的“光格钟”,成了世界上最精确的钟。已 知一种锶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8,其质子数是38,则这种锶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38 B.50 C.88 D.126 6、如下左图,今有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它们表示四种元素 B.②表示的元素在化学反应中通常失去2个电子 C.④表示的元素是非金属元素 D.①④表示的是阳离子 7、某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上右图,有关它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它的核内有12个质子B.它属于非金属元素C.它有3个电子层D.它的最外层有2个电子8、下列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的是 ( ) 9、某阳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则x的数值可能是()A.9 B.10 C.12 D.17 10、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表示四种不同的元素 B.②表示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常失去两个电子 C.①③④表示的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 D.①④表示的是阳离子

初三化学秋季(上册)讲义 第七讲-原子的构成 - 老师-基础版

原子的构成 知识点1 一.原子是由下列粒子构成的: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带负电荷)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带正电荷)以及中子(不带电)构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例如:普通的氢原子核内没有中子。 2.原子中的等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原子整体是呈电中性的粒子。 3.原子内部结构揭秘—散射实验(如下图所示):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轰击金箔时,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实验结论: (1)原子核体积很小,原子内部有很大空间,所以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 (2)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经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 (3)金原子核的质量比α粒子大得多,当α粒子碰到体积很小的金原子核被弹了回来。 【特别注意】 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区分原子的种类,依据的是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因为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的质子

数不同。 二、相对原子质量 1.概念: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根据这个标准,氢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1,氧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16。 2.计算式: Ar=某种原子的质量 碳12原子质量的12分之一 【要点诠释】 1.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值,单位是“1”(一般不读也不写),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2.每个质子和每个中子的质量都约等于1个电子质量的1836倍,即电子质量很小,跟质子和中子相比可以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质子和中子(即原子核)上。 3.在相对原子质量计算中,所选用的一种碳原子是碳12,是含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质量的1/12约等于1.66×10-27 kg。 4. 通过分析上表,得到以下结论: (1)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4)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同,原子的种类不同;

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丽泽中学张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查 找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充分发挥学 生的空间想象力,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来加深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的可分性,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善于想 象、敢于创新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原子的结构及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以及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学情分析】本课题是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对学生而言,研究一种看不见的粒子的构成会有很大困难。 因为学生缺乏粒子的观点,在第三单元学习水的组成时,借助水电解的微观解释图片或动画,从感性上可能会认为原子是一种实心球体。 本课题要帮助学生形成化学科学概念、知识和方法,以及观察物质的独特视角,即通过宏观物质研究其元素组成和微观结构,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为认同“物质是可分的” 辩证观点奠定一定的基础。 学生主要的困难是缺乏微观想象力,对原子的理解是实心球体,对原子构成粒子的种类、带电量和电性主要靠记忆,容易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 【教学过程】

过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科学家不但打开了原子的 大门,而且发现小小的原子内部结构十分复杂。科学实验 证明在原子中心还有一个原子核。原子的结构究竟怎样 呢? 学习兴趣 【播放动画】动画部分内容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球体,一些粒子围绕球体在高速旋转运动。 通过观看动画,加深对原子结构的了解。 【讲述】原子很小,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体积相比,相 当于乒乓球跟地球的体积之比。原子核比原子的体积又小 得多,若把原子比成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 于一只蚂蚁。因此,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 空间里作高速运动。(原子核的体积约占原子体积的几万亿 分之一) 想象 【板书】一、原子的构成 原子核(+) 原子(电中性) 核外电子(-) 【讲解】原子核的质量几乎是整个原子的质量,原子核虽 小,但还可以再分。现代原子能的利用、原子弹的爆炸, 就是利用了原子核裂变所放出的巨大能量。那么原子核又 是怎样构成的呢??实验证明: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 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其中质子数决定了原子的种类。如: 碳原子 【讲解】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每个 电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板书】 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 正电荷 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 原子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讲解】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原子 核所带的正电荷总数“核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 【投影】表4-2 几种原子的构成【提问】1、是否所有原子中都含有中子? 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元素 序号之间有何关系? 3、中子数与质子数一定相等吗? 4、为何原子不显电性?讨论问题,提高分析能力 【板书】原子组成中的规律:

《原子的构成》教案

原子的构成 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 ⒈复习原子构成的初步知识,使学生懂得质量数和A Z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⒉知道同位素概念。 过程方法: 采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资料、自己提出问题、并自主地跟同学交流、自己完成讨论结果的方法,教师多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地总结出规律。 情感态度: 让学生充分体验交流讨论、发现规律、得出结论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得有关知识的同时又体验自己学习后获得的成功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景设计: 展示图片: 原子结构图 引入新课: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这三种粒子的质量大小、带电荷情况等方面有什么差异?请同学们运用教材表1-8中的数据进行比较。 学生活动: 阅读表1-8,比较三种粒子的质量大小、带电荷情况。有同学会问:什么是相对质量? 构成原子的微粒电子 原子核 质子中子 电性和电量 质量/kg 9.109×10-31 1.673×10-27 1.675×10-31相对质量1/1836 1.007 1.008 (2)归纳总结 构成原子的微粒之间的数量关系

(3)填写下表: 原子质子 数(Z)中子数 (N) 质子数+中 子数(A) 相对原 子质量 F 10 18.998 Na 12 22.989 Al 14 26.982 交流讨论: ⑴若用X表示元素符号,Z表示原子的质子数,A表示原子的质量数,用A Z X表示图中的原子组成分别为: ⑵质量数的概念:。 (3)电性关系: ⑷质量关系 整理归纳: ⒈原子的构成是本节重点,我们需要掌握的关系式: ⑴A Z X的含义:代表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 A Z X q p中各个字母的含义: A:质量数; Z:质子数; q:原子个数; p:电荷数。 ⑵电性关系: 原子: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Z)=核内电子数+电荷数 阴离子: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Z)=核内电子数—电荷数

中考化学原子的构成考点复习题及答案

中考化学原子的构成考点复习题及答案原子的构成 自主学习 1.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的粒子是( ) A.水分子 B.氧原子 C.碳原子的原子核 D.电子 答案:A 2.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形卡( ) A.中子数 B.电子数 C.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 D.原子相对质量 答案:B 3.碳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答案:B 4.构成原子核的粒子一定有( ) A.质子 B.中子 C.电子 D.质子和中子 答案:AC 5.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 A.质子 B.中子 C.电子 D.原子核 答案:D 6.通常原子核是( ) A.由电子和中子构成 B.不能再分的粒子 C.由电子和质子构成 D.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答案:D

基础巩固 7.下列有关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B.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 C.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答案:D 8.已知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2.65710-26kg,碳12原子的质量的为1.66310-27kg,则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16 kg B.16 C.2.65710-26 kg D.1.66310-27kg 答案:B 9.已知某原子核电荷数为a,该原子中核内有b个质子和c个中子,核外有d个电子.则( ) A.a=b=c B.b=c=d C.a=c=d D.a=b=d 答案:D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因为中子不带电. 10.在电解水的反应中,始终没有发生变化的粒子是( )A.水分子B.氧气分子 C.氢、氧原子 D.氢分子 答案:C 11.铀-235是制造原子弹的一种原料,这种铀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5,核电荷数为92,其核内中子数为 _______________,核外电子数为_______________.答案:143 92原子近似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核外 电子数=质子数.一般类似这样的题只要弄清这两个知识点,就可以解决. 能力提高 12.下列有关原子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微粒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初三化学公开课教案 质量守恒定律

微观:分子的种类变 一个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板书)二、应用 1、是非判断题(出示小黑板) 例:32克硫和50克氧气反应生成了82克二氧化硫。 思路:因为该反应是化合反应,所以生成的二氧化硫中氧、硫元素均来自硫单质和氧单质,则二氧化硫中S:O=1:1,即为参加反应的硫和氧气的质量比。所以32克硫和50克氧气反应,剩余50克-32克=18克氧气,生成二氧化硫质 量为32克+32克=64克 (强调)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应为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 2、自然现象解释 例:铁钉生锈质量增加、煤球燃烧后质量减轻。 (说明) 铁钉生锈主要是铁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铁锈,增加的是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煤的主要成分是碳(同时有少量的硫和不能燃烧的杂质),煤燃烧主要是其中的碳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逸入大气中,剩下煤灰的质量肯定小于煤的质量。减轻的是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具体回答问题可分三步:第一步写出反应表达式,第二根据定律指出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第三指明增加或减少的原因。 3、判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例:已知A+B=C+D的反应中,A物质18克与若干克B物质 反应,生成了13克C和20克D,则参加反应的B物质质量为多少克? 解题思路:因为反应物为A、B,生成物为CD所以依照质量守恒定律:m(A)+m(B)=m(C)+m(D),即18+m(B)=13+20 所以m(B)=15克 D、巩固练习(若时间紧可作为作业题) 1、2克氢气与8克氧气反应生成9克水,这句话是否正确? 2、将12.25克氯酸钾和若干克二氧化锰混合加热生成了4.8克氧气,称得固体剩余物质量为10克,则生成物氯化钾 的质量为多少?二氧化锰的质量为多少? 3、将a克氯酸钾和b克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得到c克氯化钾,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多少克? 4、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石蜡中一定含有元素和元素。 5、在化学反应2X2+3Y2=2R中,若用X、Y表示R物质化学式,正确的是( ) A、XY2 B、XY3 C、X2Y3 D 、X3Y2 E、本节小结 今天,我们围绕质量守恒定律,学习了相关的知识,下节课我们将运用这些知识学习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 F、作业布置 课本70页第1、2题 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引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从不同角度认识定律,培养学生求异发散的思维能力。 巩固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原子的构成教案7

原子的构成 教案 A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的构成;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培养学生善于想象,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体验思考讨论的探究学习的历程,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原子的构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点评 一、新课导入 [创设情景] 先播放1964年10 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资料短片,然后教师简要结合国际形势“印巴核竞争”,指出“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实力的象征……继而“问题激疑”引入新课。 [问题激疑]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 量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 二、新课启导 ⒈原子的构成 [猜 想] 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请提出你的假设。 [交流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想法。 [小组汇报] 学生1:我们小组认为,原子像一个实心小球。 学生2:原子像一个乒乓球。 学生3:像我们家的樱桃。…… [点拨转入]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个没有内部结构的 圆球。但是,经过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科学家们不但打开了原子的大门,而且发现小小的原子内部结构复杂,构成原子的基子粒子已经发现了很多种,至今仍然在探索中。 [问题激疑]那么原子究竟具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构呢? [引导探究] 教师播放flash 动画:(动画部分内容: 居于中心的一个运动着的“球体”,几个“微粒”围绕“球体”在运动) 从形象生动的 图片资料和国际形势入手,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感到兴奋,探究之欲油然而生。 以讨论探究问题入手,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大学生的参与面,暴露了学生的原始思维。 教师的点拨及时,使学生及时意识到自己思维上的误差,学生惊讶,求知的欲望高涨,为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氛围。 切入正题及时!充分利用网络共享资源,变抽象为具 体,变微观为宏观,纠正了学生思维上

初中化学优质课《空气》教学实录及评价.docx

初中化学优质课《空气》教学实录及评 价 1.通过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体验探究的乐趣。 2.运用生活实例,了解空气的组成。 3.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 教学重点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学习方法 探究式学习 教学过程及点评 教学过程 点评

师:先请大家做一个深呼吸,今天的研究课题便是我们吸人的气体──空气。空气无色无味,不易觉察,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生1:(边演示边讲解)把一个空的集气瓶放人盛满水的水槽,向下压,集气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端,说明集气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生2:把一个压扁的塑料袋抖开,再将袋口系住,用双手挤压塑料袋,感觉到有压力,是因为塑料袋内充满了空气。这可以说明空气的真实存在。 生3:用一个注射器在空气中抽拉一下,再向水中推挤,会 看到有许多气泡从针头冒出,说明空气确实存在。 生4:用扇子朝脸扇,感觉有风,就是因为空气在流动。 生5:(望了一眼窗外)你们看,树叶在动,那是因为空气在 流动,也是风。

生6:吹气球,气球鼓起来了,明有空气了。(学生中一片反声:那不是空气,是呼出的气体) 生7:用打气筒胎打气,就是将空气人胎??(以上同学争先恐后,着回答,大 6 分) :以上事明空气确存在,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成分呢? 如何明些气体的存在? 生 8:有氧气。物能在空气中燃,就是因空气中含有氧 气。 生9:有二氧化碳。向空集气瓶内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石灰水,明空气中确含有 CO2。 生10:空气中有水蒸气,早晨的露珠就是空气的水蒸气冷凝的 小水滴。 生11:夏天从冰箱里取出一瓶啤酒,一会儿,瓶外出多小水珠,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而成的。 :很好。从生活和以往的探究活中,我知道了空气

初三化学原子的构成习题精选及答案

原子的构成习题精选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原子和分子的区别是:( ) A.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分成原子,但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可再分 B.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C.分子能构成物质,而原子只能构成分子 D.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都可以变成另一种分子和原子,区别在于它们发生的是不同的变化 2.已知一个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6的碳原子的质量是 千克,则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 ) A.16克 B.16

C.千克 D.千克 3.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 ) A.中子数B.核外电子总数C.相对原子质量D.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 4.下列原子各1克,所含原子个数最多的是:( ) A.氧原子B.铁原子C.氢原子D.氯原子 5.一滴水能分成许许多多个水分子,分子又可分成原子,原子又由中子、质子、电子等构成,这些微粒中,一定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是()。 A.水分子B.构成水分子的原子 C.中子和质子D.电子 6.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是()

A.是否能直接构成物质B.是否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C.是否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种类的变化D.是否能构成单质 7.下列关于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B.原子是最小的微粒 C.原子核带正电荷,但原子不显电性D.分子能直接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8.原子中决定相对原子质量大小的是() A.质子数和中子数B.质子数和电子数 C.中子数和电子数D.核电荷数和电子数 9.下列各种原子各1克,所含原子个数最多的是() A.氧原子B.铁原子C.氢原子D.氯原子 10.下列各式中,表示两个氢原子的是()

A.2H B. C. D. 11.碳的原子量是()

【教学设计】初中化学原子的构成精品教案

课题2原子的结构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处于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位于分子和原子的学习之后,在课题一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运动的一些特点,对分子、原子以及两者的区别和联系也有了初步了解。该节课在此基础之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该部分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上节课分子、原子知识的加深和延续,也是对后面学习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和离子的学习打基础,同时也是将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之间建起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2)知道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3)建立原子结构的模型。 2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验猜想和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2)学生体会由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逐渐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艰难曲折的,科学实验在科学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赏析科学家的创新过程。 三、学情分析 该节课是继分子和原子之后继续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和认识。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而学生的抽象思维也才属于起步阶段,因此学生对于微观的抽象知识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四、教学设计特点 通过对课标和教材的分析,进一步的深挖教材,本节课教学设计的特点如下:(1)通过学习原子结构的发现史,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在化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借助多媒体教学,使微观粒子宏观化,可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五、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原子的构成。 2 、难点:原子的构成。 六、教学方法: 采用引导、分析、比较、讨论的方法来探究原子的构成。 七、教学用具: 多媒体 八、课前准备: 1.预习本节课内容。 2.查阅原子构成的发展史。 九、教学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