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影像学在现代医学中的作用

医学影像学在现代医学中的作用

医学影像学在现代医学中的作用
医学影像学在现代医学中的作用

现代医学影像可视化与智能化应用

VINS-现代医学影像可视化与智能化的应用 西安盈谷科技有限公司 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及网络化应用的迅速发展,现代医学成像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了一场数字化信息革命.随之而来的是各类医学影像的数字化应用,包括图像的获取、无损存储、基于网络的传输和影像的数字化诊断及管理。 随着设备的更新换代,为了让医生看的更清楚,影像设备产生了海量的医学原始数据,或者产生了包含大量病人信息的高质量的数据,只有对高分辨率高质量的数据充分应用,才能充分挖掘其中的有用信息,才能进一步地提高诊断率。医学影像的可视化应用和智能化应用是最效的方式之一。 我们知道,过去的CT扫描方式,是旋转一周,产生一幅病人数据,近两年,多排CT 普及速度非常快,从两排、四排,一直到十六排,六十四排,以及未来的平板容积CT,对病人的数据采集变的轻而易举,面对剧增的影像数据,医生的诊断方式,也与过去完全不同,在这一场质变过程中,新技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海量数据,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升级正是应对CT技术的革命。 医生要从数百幅的病人图像数据中,获得感兴趣的信息所消耗的时间也越来越长。由于数据量很大,单纯的2D图片诊断,也漏掉了很多病人数据中的3D信息。各家医疗影像设备供应商都意识到了3D可视化技术在未来的影像诊断中的重要作用,在提供设备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可视化应用软件,来满足临床的实际需要,并能提供独立的影像3D高级后处理工作站系统,把传统的二维诊断,转向基于软件图像处理技术的二维与三维相结合的综合诊断。 一个完整的具有3D高级综合处理功能的软件系统,应该以满足影像设备的临床应用为前提。首先要有从设备获得数据的能力。目前,所有的影像设备都支持DICOM3.0国际标准协议,所以,处理系统也必须支持DICOM协议,以便于简单迅速地获取病人的原始数据。同时,它应该有非常强大的2D图像处理能力,图像放大,W/L调整,图像比较等功能以满足医生对原始2D图像进行充分的研究。高级的3D功能,如多平面/曲面重建,让医生可以按照任意的平面或曲面,获得感兴趣面的2D图像,适应了人体结构的复杂性。容积重建是现代医学可视化技术中的重要功能,容积重建的质量、速度和交互,直接影响到软件的品质。容积重建可以广泛应用在CTA、MRA上,可以清楚地反映人体复杂的结构。虚拟内窥技术对与教学和科研,也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盈谷科技新一代的先进数字医学影像网络系统—VINS(V可视化-I智能化系统-N网络化-S系统化),VINS系统将在提高海量病人影像数据诊断率和工作效率的同时,最大程度优化影像中心的流程管理和质量管理。 Window XP中文操作系统,单CPU下运行的盈谷科技自主创新的先进医学图像后处理AccuRad pro高级图像处理系统,与全球医学影像发展趋势高度吻合,充分了解国际先进技术与应用,并与中国医生密切沟通,创新性地推出完全针对容积图像处理(V olume Data Processing)容积CT后处理功能,包括了双斜位MPR、组织分割图像处理功能。 组织分割是当今世界性图像处理的难题,盈谷科技开发了完全基于体数据下的骨去除功能(Bone Remove),用于四肢血管、腹部血管和颈部血管做有效的自动与半自动提取、丰富的手动分割工具,为诊断与治疗方案提供了最大信息容积三维的解剖图像。 容积图像处理(VDP)中的双斜位MPR/三斜位MPR功能,用于体位校准和校准后的平面与任意曲面的重建,在厚度任意可调的MPR下的MIP(最大)/MIP(最小)/Mean/RaySum 重建方式,让医生能看到任何感兴趣的图像信息,批处理功能在提高信息挖掘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容积数据处理(VDP)的效率。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与现状

医学影像发展与医学影像技术学的形成 医学影像是临床医学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它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每1~2年就出现一项新技术。显著的特点是从疾病的形态学诊断发展到疾病的功能诊断,从大体形态诊断发展到分子水平诊断,以及定性和定量的诊断,从诊断的临床辅助科室发展到临床治疗的介入科室。以致在医学影像学的基础上形成了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治疗学和医学影像技术学等亚学科。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线,并把X线用于人体检查,开创了放射医学的先河。在此后的100多年内X线检查占着主导地位,幷广泛地用于临床,使得放射医学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对临床疾病的诊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时的放射科医生来源有二,在大的教学医院的主要是医疗系毕业的学生,中小医院主要是放射中专班毕业的学生。此时放射科技术人员,在大的教学医院有解放前教会医院培养的技术人员和自己培养的学徒,中小医院的放射科诊断和技术没分家。在20世纪60~80年代,放射科医生基本上是正规学校毕业的学生,而技术人员则是招工顶职、复员军人、护士改行,或者是初高毕业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发展很快,新的医学影像设备不断涌现,新的影像技术不断产生,医学影像检查和治疗在临床的作用越来越大,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对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20世纪60年代出现影像增强技术,使得放射科以上在黑暗房间的检查彻底解放出来;20世纪70年代出现CT成像技术,该设备以高的密度分辨率使得放射科结束只能观察人体的骨骼和骷髅的历史,还能够观察人体的软组织病变,解决了传统X线难以解决的诊断难题,尤其是三维成像技术,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开辟广阔的前景;20世纪80年代出现MR 成像技术,它以更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和多方位多参数的检查技术,能够观察人体更加细微的病变,解决普通X现、CT和心血管造影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具有无辐射损伤和无创伤的特点,在人体的功能成像和分子水平有其独特的优势;20世纪80年代出现介入放射学,它通过微小的创伤解决了临床上某些疾病难以处理或创伤大的问题,使得放射科成为继内科和外科后的第三大治疗学科;20世纪80~90年代出现CR和DR成像技术,使得放射科进入全面的数字化X线检查,在成像质量、工作效率、图像保存和劳动强度等方面显示极大的优越性;20世纪90年代出现激光打印技术,使放射科技术人员彻底告别暗室手工冲洗胶片的历史,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保证了图像质量,幷实现了数字化图像的传输和打印;超声技术近来发展越来越快,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它以无创伤、效率高、诊断准确而受到广大的临床科室亲眯;核素扫描技术近年来发展很快,临床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它是真正意义上的功能水平和分子水平的成像。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了PACS,实现了医学影像的大融合,将各种数字化的图像串联起来,可进行数字化图像的远程传输和远程会诊,并与医院的HIS、CIS、RIS等进行联网,实现了数字化医院。 由于医学影像设备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技术的日新月异,医学影像学的CT、MR、介入、普放,超声和核医学等亚学科逐渐建立,医学影像技术学科也逐渐形成。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X线的临床应用,放射学的形成,医学影像学的形成。总体走向是建立现代医学影像学:从大体形态学向分子、生理、功能代谢/基因成像过渡;从胶片采集、显示向数字采集/电子传输发展;对比剂从一般性组织增强向组织/疾病特异性增强发展。;介入治疗,以及与内镜、微创治疗/外科的融合、发展。具体走向是:影像信息更加具有敏感性、直观性、特异性、早期性;图像分析由定性向定量发展:由显示诊断信息向提供手术路径方案发展;图像采集与显示:由二维模拟向三维全数字化发展;图像存储由胶片硬拷贝向软拷贝无胶片化,乃至图像传输网络化发展;从单一图像技术向综合图像技术发展

医学影像学发展及应用

医学影像学发展及应用作者:陈郑达指导教师:王世伟摘要:医学影像学在医学诊断领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不过目前在临床的应用上是非常广泛的,对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很大的科学和直观的依据,可以更好的配合临床的症状、化验等方面,为最终准确诊断病情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很好的应用在治疗方面。关键字:医学影像发展正文:1895年德国的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线,不久即被用于人体的疾病检查,并由此形成了放射诊断学。近30年来,CT、MRI、超声和核素显像设备在不断地改进核完善,检查技术核方法也在不断地创新,影像诊断已从单一依靠形态变化进行诊断发展成为集形态、功能、代谢改变为一体的综合诊断体系。与此同时,一些新的技术如心脏和脑的磁源成像和新的学科分支如分子影像学在不断涌现,影像诊断学的范畴仍在不断发展和扩大之中。 X射线是波长介于紫外线和γ射线间的电磁辐射。X 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辐射,其波长约为(20~0.06)×10-8厘米之间。由德国物理学家W.K.伦琴于1895年发现,故又称伦琴射线。伦琴射线具有很高的穿透本领,能透过许多对可见光不透明的物质,如墨纸、木料等。这种肉眼看不见的射线可以使很多固体材料发生可见的荧光,使照相底片感光以及空气电离等效应,波长越短的X射线能量越大,叫做硬X射线,波长长的X射线能量较低,称为软X射线。波长小于0.1埃的称超硬X射线,在0.1~1埃范围内的称硬X射线,1~10埃范围

内的称软X射线。自从X射线发现后,医学上就开始用它来探测人体疾病。但是,由于人体内有些器官对X线的吸收差别极小,因此X射线对那些前后重叠的组织的病变就难以发现。于是,美国与英国的科学家开始了寻找一种新的东西来弥补用 X线技术检查人体病变的不足。1963年,美国物理学家科马克发现人体不同的组织对X线的透过率有所不同,在研究中还得出了一些有关的计算公式,这些公式为后来CT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1967年,英国电子工程师亨斯费尔德在并不知道科马克研究成果的情况下,也开始了研制一种新技术的工作。他首先研究了模式的识别,然后制作了一台能加强X射线放射源的简单的扫描装置,即后来的CT,用于对人的头部进行实验性扫描测量。后来,他又用这种装置去测量全身,获得了同样的效果。1971年9月,亨斯费尔德又与一位神经放射学家合作,在伦敦郊外一家医院安装了他设计制造的这种装置,开始了头部检查。10月4日,医院用它检查了第一个病人。患者在完全清醒的情况下朝天仰卧,X线管装在患者的上方,绕检查部位转动,同时在患者下方装一计数器,使人体各部位对X线吸收的多少反映在计数器上,再经过电子计算机的处理,使人体各部位的图像从荧屏上显示出来。这次试验非常成功。1972年4月,亨斯费尔德在英国放射学年会上首次公布了这一结果,正式宣告了CT的诞生。这一消息引起科技界的极大震动,CT的研制成功被誉为自伦琴发现X射线以后,放射诊断学上最重要的成

医学影像学-循环系统

《医学影像学》教学备课 第四章循环系统 第一节心脏与心包 一、检查技术 循环系统就是一个不断运动得系统,现代影像检查对心脏与大血管疾病得诊断具有举足轻重得地位,它不仅能显示心脏大血管得外部轮廓与内部结构,而且能观察心脏得运动与功能,还可对血流进行测量。目前心脏大血管影像检查除传统得X线、超声、核医学、血管造影外,新近出现了多层螺旋CT技术与MRI心脏快速成像技术,拓展了心脏大血管检查得领域,已成为心脏大血管检查得重要手段。 (一)X线检查: X线检查包括胸部透视、心脏摄片、心脏血管造影检查。胸部透视尹影像清晰度差、无客观技术已基本淘汰。心脏血管造影仍旧就是目前多种心血管疾病诊断得金标准。 (二)超声检查 参考超声章节 (三)CT检查 常规得CT设备由于扫描时间与成像时间长,心内结构也显示不清,难于应用CT检查心,大血管。自从超高速CT设备与螺旋扫描技术问世以来,才使CT检查心、大血管成为可能。 CT检查包括MSCT、EBCT。MSCT图像质量高、检查时间短、费用较低,诊断效果较好,层厚已达0.5mm,可以用于冠状动脉成像。并配合多种重建技术,使得影像具有3维效果。EBCT主要用于观察心脏形态与瓣膜运动,计算心功能,分析血流动力学改变,由于空间分辨力较低,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四)、MR检查 心、大血管MRI检查得优点就是:①由于血流得流空效应,心大血管内腔呈黑得无信号区,与心血管壁得灰白信号形成良好得对比,能清楚地显示心内膜、瓣膜、心肌、心包与心包外脂肪;②MRI为无损伤性检查;③可从冠状面、矢状面、横断面以及斜面来显示心、大血管得层面形态。 目前心血管MRI成像速度已达20ms/s帧图像,可用于心脏得实时动态显示。时间分辨力得提高,改善了图像质量。

医学影像学职业生涯规划范文

医学影像职业生涯规划书 目录 1自我认知 1.1职业生涯规划测评 1.2360 度评估 1.3橱窗分析法 1.4自我认知小结 2职业认知 2.1外部环境分析 2.2目标职业分析 2.3职业素质测评 2.4SWOT 分析 2.5职业认知小结 3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3.1 确定目标和路径·计划 3.2 动态分析调整 3.3职业规划结束语

一、自我认知 1、职业生涯规划测评 我一直在想,人生在世的意义是什么?只要浑浑噩噩地走一遭就可以了吗?这显然是不行。我认为我们在世至少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即使不能,也应该为之而奋斗,而追逐。实现梦想有很多途径,但我认为至少要一个基点,这个基点就是职业。 如果我们想为患者减轻痛苦,我们可以以医生为职业;如果我们富有正义感,想为受害者讨回公道,我们便可以以律师为职业??但关键是我们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梦想、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即使有些人知道自己的梦想,但如果梦想高于自身条件是,不管怎样奋斗都徒劳无功,只能徒添伤心。所以我们需要为自己做一份职业规划书,通过对自己梦想、能力等的分析,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确定好后,我们便要勇往直前。我们要记住,要想实现梦想,就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我写这份职业规划书,就是为了使自己对以后人生的发展道路有一定目的性和明确性。我觉得这非常有意义。

2、360 度评估

3、橱窗分析法: 橱窗1:“公开我”:我的一般学习能力较高,英语能力较高(我的英语学得比较好),空间判断能力一般(我有点喜爱立面几何,并学得不是很好,空间想象能力很一般,解题时常需要借助建立坐标系)形态知觉能力一般。 橱窗2:“隐藏我”:愿意使用工具从事操作性工作;动手能力强,做事手脚灵活,动作协调;不善言辞,不善交际。 橱窗3:“潜在我” : 抽象思维能力强,求知欲强,肯动脑,善思考,不愿动手;喜欢独立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知识渊博,有学识才能. 橱窗4:“背脊我” : 喜欢以各种艺术形式的创作来表现自己的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具有特殊艺术才能和个性;乐于创造新颖的、与众不同的艺术成果,渴望表现自己的个性。 4自我认知小结:由优劣势能力比较知我并不太适合创业,所以我决定舍 弃我的创业梦想。根据职业能力与个人特质知我最适合且最能胜任会计、办公室人员这些工作,也比较适合医学类工作,但并不适合当临床医生(因为临床医生对空间判断能力要求很高,但我所具备的空间判断能力却一般)但我现在所学的专业是影像专业,而我又非常想当医生,所以我想继续学下去,如果经过我的一番努力学习,我的专业知识很差,,我再考虑转专业。(但我相信勤能补拙,通过我的努力学习,我一定会成为一个好的医师的。 二、职业认知 1、外部环境分析 家庭环境分析:1)经济状况:家庭并不富裕,所以他们并不能对我的就业有所帮助,一切要靠我自己 2)家人期望:父母希望我能学有所成,在大城市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每个月工资有4000 元左右就行了 3)对我的影响:父亲送我读书颇不容易,所以我只能将来能找份工资

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技术逐渐超出了传统X线摄影的 范畴,已经具备了CT、DR、MRI 等多种医学影像技术。这些设备提供了巨大的信 影像信息,为临床提供大量的诊断数据,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医学影像学科和临床 医疗水平。本文谈了医学影像技术发展史,归纳总结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3-0260-02 医学影像技术主要是应用工程学的概念及方法,并基于工程学原理发展起来的 一种技术,其实医学影像技术还是医学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用物理学的概念 和方法及物理原理发展起来的先进技术手段。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CT、DR、MRI 等多种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领域和临床应用中取得了创新和突破。借助 各种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医护人员对解剖结构的成像更为详细,对病变组织的 形态了解更为清晰。本单位拥有的影像技术设备是西门子1.5tMRI、GE64排螺旋CT、上海DR、超声、核医学等。本文主要是探讨和分析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1 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 1.1X线发现伊始即用于医学临床,基于X线的物理特性: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和人体组织间的密度、厚度的差别,当X线透过人体不同的组织结构时,被吸收的程度不同,到达荧光屏或胶片的X线量有差别,就形成了黑白对比不同 的图像。X线检查首先是用于密度差别明显的骨折和体内异物的诊断,以后又逐 步用于人体各部分的检查。于此同时,各种X线设备相继出现[1]。 1.2计算机X线摄影,计算机X线摄影(CR)是使用存储荧光体技术的数字化X 线摄影技术,在传统X线机上就可以操作。它实现了X线摄影信息数字化,使数 字图像数据可用计算机处理、显示、传输和储存,优化了影像质量,突出感光趣 区的诊断信息,提高了X线利用效率。计算机体层成像,自从1972年英国工程 师Hounsfield发明了计算机体层成像(CT)并正式应用于临床以来,在近30年的时 间里,CT从最初每单层数分钟扫描、5~8分钟重建以及较小的象素、有限的图 像分辨率发展到今天的大容积多层螺旋扫描、每0.5秒旋转360度、实时图像重 建技术以及在轴、冠、矢状位上获得各向同性分辨率的图像,并从单纯的形态学 图像发展到功能性检查。 1.3后来基于人们对于质子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MRI设备用于临床。 其物理基础是磁共振技术。他通过测量人体组织中的氢质子的MR信号,实现人 体任意层面成像。医学影像技术中的MRI图像,也可称为磁共振或者核磁共振成像,此项技术借助电子计算机和图像重建的功能重新建立成像的医学影像技术, 表现于灰度呈现度不同,反映相对应的组织结构情况的数字化影像技术。MRI 的 检查范围比较广,非常适合中枢神经系统、头颈部位以及心脏血管等检查,但是 对于体内有磁性物质的病人则失去检查功能,而且MRI没有CT适合对钙化的效 果检查,对肺部和骨皮质的现实也比CT的检查效果差。西门子1.5tMRI 的软组织 分辨率较高,无放射线,因而对人体的身体基本无害。扫描过程中,检查对象平 躺在检查床上以得到轴位、冠状位、矢状位以及斜位的体层图像,还可以做无创 性全身血管成像、脑弥散、等功能成像,西门子1.5tMRI具备高分辨率胰胆管水 成像、输尿管水成像等优秀的影像学检查功能,为检查者提早发现病变情况。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原创).doc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原 创)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原创) 一、自我评价 我是一个当代影像学专业学生,家里最大的希望就是我可以成为一个有用之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也不例外. 优点盘点:本人性格开朗、稳重、有活力,待人热情、真诚。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能吃苦耐劳;喜欢思考,虚心与人交流,以取长补短。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团体协作精神,能迅速的适应各种环境,并融合其中。在实习期间善于把检验结果与病人具体病情结合分析;社会责任感强,踏实肯干,主动争取锻炼机会。 缺点盘点:性格有点内向,交际能力稍显不足,缺乏自信心,不善于包装自己、营销自己,有时更怯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不主动锻炼身体,除了和朋友一起打篮球或者其他球类,在交朋友的时候,喜欢故事经历丰富的朋友,不喜欢朋友没有故事,太平淡。 二、职业分析 医学影像学在医学诊断领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不过目前在临床的应用上是非常广泛的,对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很大的科学

和直观的依据,可以更好的配合临床的症状、化验等方面,为最终准确诊断病情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很好的应用在治疗方面。医学影像学可以作为一种医疗辅助手段用于诊断和治疗,也可以作为一种科研手段用于生命科学的研究中。诊断主要包括(透视、放射线片、CT、MRI、超声、数字剪影、血管照影)。治疗主要应用为介入治疗、放疗方面。据安博教育集团2008年的调查显示:医学影像学专业毕业生认为该专业发展前景很好和比较好的比例为27%,29%的毕业生认为该专业发展前景为“不太好”或“很不好”。按照10分制进行计算,该专业的发展前景指数为5.98,与其他专业相比,发展前景指数为中等。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对本科影像学生的需求量渐饱和。相比之下,县级以下的医疗单位对本科毕业的影像学生的需求是很大的,这个可以作为自己刚毕业之后的不错出路。 三、职业规划 本人有想过考研,在我看来,影像学现在可能作为一新兴行业,但是这一行业会在未来几年内饱和掉,这时拥有硕士学位的我会比较有竞争力。(以下的职业规划是基于我没有考研或者考研没有成功的前提下做的规划) 第一年:实习之后最好的结果是可以在福州的三甲医院工作,这可能有很大的难度,但是没梦想就没有希望。若无法实现的话,我决定回我的家乡——漳州找工作。原因是:第一,漳州毕竟是自己的家乡,论人脉资源是其他地方所不能相比的,而且漳州市对影像学人才有一定的需求;第二,据我所知,这几年少有漳州市的高中毕业生报考福建医科大学的影像学专业,这样竞争压力就小很多;第三,我是独生子,父母不想我在太远的地方工作。

医学影像学1

医学成像系统的分类 以研究生物体微观结构为主要对象的生物医学显微图像学 以人体宏观解剖结构及功能为研究对象的现代医学影像学 现代医学成像按其信息载体可分为以下几种基本类型 X 线成像:测量穿过人体组织、器官后的X 线强度; 磁共振成像:测量人体组织中同类元素原子核的磁共振信号; 核素成像:测量放射性药物在体内放射出的γ射线; 超声成像:测量人体组织、器官对超声的反射波或透射波; 光学成像:直接利用光学及电视技术,观察人体器官形态; 红外、微波成像:测量体表的红外信号和体内的微波辐射信号。 电离辐射: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空气电离的辐射 常用的辐射单位及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照射量(X) 伦琴(R) 1R 是1kg 空气产生2.58·10-4C/kg 电荷时照射量 吸收剂量(D) 戈瑞(Gy)/拉德(rad) 1Gy=1J/kg 1Gy=100rad 剂量当量(H) 希沃特(Sv) 1Sv=100rem X 射线产生的必要条件 1有电子源; 2必须有高压电场及真空条件下的高速电子流; 3必须有适当的阻挡物(金属靶面)来承受高速电子的能量, 使高速电子所带的动能转变成X 射线 X 射线的产生机制 连续X 射线:高速带电粒子在靶物质的原子核电场作用下,改变运动 方向和速度,损失的动能中的一部分转化为能量等于h ν的光子辐射 特征X 射线:原子的内层电子相互作用而将内层电子轰出,使原子呈 不稳定状态。当具有较高势能的外层电子填补内层电子空位时,即释 放出多余的能量原子核外电子的跃迁 原子序数越高,产生的标识辐射的波长越短 X 射线的物理特性 服从光的反射、折射、散射和衍射 属电磁波波长比可见光更短 有微粒—波动二重性 能量E=h υ 物理特性 贯穿本领 荧光作用 电离作用 化学特性 感光作用 脱水作用 X 射线的量:管电流×曝光时间(mA ×s )X 射线束内的光子数目 X 射线的质:管电压(kV )光子的能量 影响连续X 射线强度的因素 靶物质 I ∝Z 管电流 I ∝i 管电压 I ∝U2 滤过可使 X 射线总强度减小 波长分布均匀 平均硬度提高 半价层:X 射线的强度减弱到其初始值一半时的滤过板厚度 反映能力 X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效应:X 射线的衰减: 物质中传播过程的强度减弱,扩散衰减和吸收衰减 扩散衰减(能量的分散) 吸收衰减(与物质相互作用) 线性衰减系数μ 、 质量衰减系数μm μ的物理意义:X 射线穿过单位厚度的物质薄层时,强度减弱的百分数 空气空气 介质介质空气D D Gy X D en en ?=?=-)/()/()(1074.8 3ρμρμ212221r r I I =σρμ??A N M =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与现状

医学影像发展与医学影像技术学的形成 ◆医学影像是临床医学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它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每1~2年就出现 一项新技术。显著的特点是从疾病的形态学诊断发展到疾病的功能诊断,从大体形态诊断发展到分子水平诊断,以及定性和定量的诊断,从诊断的临床辅助科室发展到临床治疗的介入科室。以致在医学影像学的基础上形成了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治疗学和医学影像技术学等亚学科。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线,并把X线用于人体检查,开创了放射医学的先河。在 此后的100多年内X线检查占着主导地位,幷广泛地用于临床,使得放射医学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对临床疾病的诊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时的放射科医生来源有二,在大的教学医院的主要是医疗系毕业的学生,中小医院主要是放射中专班毕业的学生。此时放射科技术人员,在大的教学医院有解放前教会医院培养的技术人员和自己培养的学徒,中小医院的放射科诊断和技术没分家。在20世纪60~80年代,放射科医生基本上是正规学校毕业的学生,而技术人员则是招工顶职、复员军人、护士改行,或者是初高毕业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发展很快,新的医学影像设备不断涌现,新的影像技术不断 产生,医学影像检查和治疗在临床的作用越来越大,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对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20世纪60年代出现影像增强技术,使得放射科以上在黑暗房间的检查彻底解放出来; 20世纪70年代出现CT成像技术,该设备以高的密度分辨率使得放射科结束只能观察人体的骨骼和骷髅的历史,还能够观察人体的软组织病变,解决了传统X线难以解决的诊断难题,尤其是三维成像技术,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开辟广阔的前景;20世纪80年代出现MR成像技术,它以更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和多方位多参数的检查技术,能够观察人体更加细微的病变,解决普通X现、CT和心血管造影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具有无辐射损伤和无创伤的特点,在人体的功能成像和分子水平有其独特的优势;20世纪80年代出现介入放射学,它通过微小的创伤解决了临床上某些疾病难以处理或创伤大的问题,使得放射科成为继内科和外科后的第三大治疗学科;20世纪80~90年代出现CR和DR成像技术,使得放射科进入全面的数字化X线检查,在成像质量、工作效率、图像保存和劳动强度等方面显示极大的优越性;20世纪90年代出现激光打印技术,使放射科技术人员彻底告别暗室手工冲洗胶片的历史,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保证了图像质量,幷实现了数字化图像的传输和打印;超声技术近来发展越来越快,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它以无创伤、效率高、诊断准确而受到广大的临床科室亲眯;核素扫描技术近年来发展很快,临床应用范围也不断扩

医学影像大数据与智能医疗

医学影像大数据与智能医疗 通常大数据是指数据量和数据维度均很大,数据形式也很广泛,如数字、文本、图像、声音等等。在医学领域,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医学数据也越来越丰富,其中医学影像数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医学影像信息被数字化、数据化后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存储量庞大的医学大数据。今天,我们就讨论一下利用医学影像大数据推动智能化医疗发展方面的话题。 IBM的智能医学影像分析项目-Watson计划 据报道,IT巨头IBM将以10亿美元收购医学成像设备提供商Merge Healthcare,后者主要帮助医生和医院存储和分析CAT断层扫描、X射线以及其他医学影像。IBM计划将Merge 的技术整合到自身的Watson人工智能技术中去。IBM认为,Watson的认知计算能力在医学造影方面完全可以辨别患者应该接受X射线、CAT还是核磁共振,现在独缺的是客户以及医学影像资料,而这恰好也是Merge可以提供的资源。 目前医疗数据中有超过90%来自于医学影像,但是这些数据大多要进行人工分析。如果能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医学影像,并将影像与医学文本记录进行交叉对比,就能够极大地降低医学诊断上的失误,帮助医生精准诊断,挽救患者生命。 IBM 的Watson计划想法很好,但是依然存在着诸多挑战。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证明这个计划的效果,如何向健康保险公司证明对于Watson的投资物有所值。具体地说,Watson计划能否真正地让患者得到准确的诊断,传统的放射科医师忽略的诊断方面的问题能否让IBM 的智能技术发现。 中国人“数字肺”项目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国内。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标准化、网络化、海量存储和大数据的应用,已成为医学发展的主流方向和重要标志。大数据的发展要求医院要改变传统的医疗模式-把疾病的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等服务放在第一位考虑。随着人们期待更好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从出生到死亡的全程医疗服务也已经成为了医疗管理新模式的发展方向。通过互联网络把预防、诊断和临床作业过程纳入到数字化网络中,实现这些重要任务的核心环节就是医学影像信息化,充分体现大数据、实时在线、多点传输与共享给现代医疗带来的好处。 据报道,由北京医院等国内知名大医院联合与合作,开展了中国人“数字肺”项目-“基于医学影像大数据的呼吸系统疾病辅助诊断平台”。项目以构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中国人“数字肺”,揭示支气管、肺血管和肺实质结构与不同主要肺部疾病之间的关系,通过采用数据

现代医学影像学发展趋势_石明国

作者单位:710032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放射科(石明国、杨勇、赵海涛、常英娟、白亚妮、张学昕、刘凯) 现代医学影像学发展趋势 石明国,杨 勇,赵海涛,常英娟,白亚妮,张学昕,刘凯 [摘要] 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形成大致经历了X 线学、放射学、现代医学影像学3个发展阶段。它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科学 技术的进步和设备制造的发展,新设备、新技术的产生对本学科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进作用。其人员结构主要由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和影像技术2支队伍组成。建立、健全医学影像学的继续/终身教育体系,加强本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工作,才能使现代医学影像学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设备;新技术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68(2010)04-0159-02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cal Imaging Science SHI Ming-guo ,YANG Yong ,ZHAO Hai-tao ,CHANG Ying-juan ,BAI Ya-ni ,ZHANG Xue-xin ,LIU Kai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Xijing Hospital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32,China )Abstract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cal imaging science is composed of three stages :roentgenology ,radiology and modern medical imaging scignce.Its development depends on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which promotes progress in this subject.Its personnel consists of two groups.doctors for diagnesis and interventional therapy,technicians operating facilities.To establish and modify the system of step/lifelong education,and enhance training specialized personnel,can devolops increasingly modern medical imaging science.Key words medical imageology ;equipment ;new technology 1现代医学影像学发展特点 (1)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医学影像学专家刘玉清教 授曾高度概括指出: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形成经历了X 线学(1895年~20世纪40年代末),放射学(20世纪50~60年代末),现代医学影像学(20世纪70年代初期~90年代中期)3个发展阶段[1] 。 (2)纵观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形成和发展,无不得益于新的设备、器材、器具及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的进展。谁掌握了新的仪器设备,谁就有新的方法;有了新的方法,就可以从不同角度或视角对传统意义上的一些疾病或疑难杂症作出一些新的发现,进而推动影像医学诊断水平的发展和提高。新发现、新知识、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开发应用,产生和形成了现代医学影像学,为人类提高疾病的诊治和认识能力做出了积极而重大的贡献。放射介入诊断和治疗与外科、内科微创技术的融合,越来越多的临床亚专业如心脏内科、消化内科、血管外科、神经内科等,也纷纷加入到了放射介入诊断与治疗的队伍行列。 (3)现代医学影像学随着现代物理学、材料学、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以及生命科学的进展而产生革命,成为一门介于医学、工程学和信息科学的边缘学科。20世纪70年代CT 的开发和应用,使放射学进入了一个数字化影像的新阶段,接着磁共振成像(MRI )、放射性核素成像、超声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和数字X 线成像(CR 、DR )逐步兴起并应用于临床。事实上,医学成像技术不仅有图像的产生,还包括图像的处理、显示、记录、存储和传输,从而为图像存储和通讯系统(PACS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没有CT 、MR 、DSA 、CR 、DR 、PET-CT 等现代化医学设备的研制成功及临床应用,就没有数字化 影像的形成。现代医学影像学属于设备依赖型专业,学科的发 展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设备制造的发展,新设备新仪器的产生对于本学科领域的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2现代医学影像学人员结构及职业素质特点 (1)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是当今科学发展的趋势。现代医 学影像学以高科技为基础,为人类提供先进的技术和诊疗服务。其人员结构主要由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和影像技术两支队伍所组成。影像技术学最邻近的学科应为影像诊断学。前者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管理及研发新的技术方法;后者则将信息与知识、经验相结合,着重于信息的内容研究,根据影像信息做出正常解剖结构的辨认及病变的诊断[2]。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各自完成相同专业不同侧重面的工作。 (2)由于历史的原因,20世纪70年代从事医学影像学的人员文化程度低,职业素质特点基本是由“师带徒”的方式培养,少数到上级医院进修。20世纪90年代随着先进设备、先进技术的不断引进,职业素质通过学历教育(专升本、成人教育)、研究生教育(硕、博学位、在职或委培研究生)、博士后教育、国际学术交流(掌握一门或一门以上的外语)得到大幅提升。现代医学影像学一改传统的平面式思考方式与静止的形态学分析方法,强调形态与功能的统一,静止与变化的协调,三维成像研究,使立体辨思成为主导观念;要求人们必须对医学图像多视角认知、全方位把握;要求我们有更加坚实、宽厚的知识结构。要达到这一要求,首先应有一支符合这一要求的影像学队伍。目前我国大多数二级以下医院引进大型设备后,由于人才的缺乏和应用水平的低下,使很多高、精、尖的大型仪器设备处在一个低水平运行状态,订购的临床应用软件没有充分开发应用,造成资源浪费。 3现代医学影像学发展方向3.1成像设备的发展 从新兴的三大医学影像设备(CT 、MRI 和PET-CT )来看, CT 发展相对最快,已从形态学检查设备,逐渐发展为形态结 综述General Review ·159·

医学影像答案

医学影像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 2.医学影像设备的两大功能分类是怎样的 医学影像设备分为两大类: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和医学影像治疗设备。 3、试比较4类现代医学影像设备的临床应用价值 X线机:是将人体三维立体结构显示在二维平面感光屏或胶片上,形成影像的是叠加的二维平面图像,可用于临床的骨折和体内异物的诊断。 CT扫描机:采用点状X线束逐点穿透检查部位,可使医生看到高清晰度的断层图像,大大提高了医学诊断和治疗水平。目前可以用来诊断脊柱和头部损伤,颅内肿瘤,脑中血凝块,心脏病早防治,肌体软组织损伤,胃肠疾病,腰部和骨盆恶性病变等。 MRI检测机:可直接做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和各种斜面的体层图像,不会产生CT检测中的伪影,有高度的软组织分辨能力,几乎适用于全身各个系统的不同疾病。为检查各种心脏病以及新功能检查的可靠方法。 超声检查:为当前人体病变无创伤、无痛苦的最佳检查手段之一。可用于观察人体内部结构和肿瘤、囊肿的诊断以及检查脏器、胎儿等的正常与否,进过长期的实际使用以及观察分析,超声成像设备的频率和强度对人体安全基本无害。 4、举例说明应用X射线作为照射源的医学影像设备有哪些 有常规的胶片X关机,计算机成像X线机(CR)、数字X线机(DR)、断层扫描X线机(CT)和血管数字减影(DSA)等设备。 6.怎样评价数字医学图像和模拟医学图像各自的临床价值与发展方向 数字医学图像临床价值:21世纪数字成像的出现给我们优异的诊断功能。图像存档以及随时随地的检索功能。半导体器件中混合信号设计能力方面的发展是成像系统实现了电子封装密度。从而带来了医学影像的巨大发展。同时,嵌入式处理器极大提高医疗图像处理和实时图像的显示能力。从而实现了更迅速更准确的诊断。 发展方向:高速化、高分辨率、立体化、多媒体智能化和标准化。 模拟医学图像的临床价值:采用体外检查的同时,模拟现实体内清晰图像的方法,避免或减少了人体内窥检查的痛苦与损伤。 发展方向:由3D技术向立体技术过渡发展,图像更有深度感、立体感、真实感。 8.怎样分析各种医学影像设备的安全指标 X线射影装置:从X射线辐射和示踪剂的安全方面的分析。 超声诊断装置:从输出声强、漏电流、热指数、机械指数这几个方面分析。 核医学影像设备:从辐射源、辐射剂量与对人体组织的辐射生物学效应等几个方面来分析。磁共振成像设备:从磁场强度、磁场均匀度、磁场稳定度、磁场的逸散度等几个方面分析。12.三维医学影像重建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 作用:进一步提高“医学影像可视化”水平,发挥医学数字图像“立体、透明、动态、清晰”的技术优势。 意义:越来越多的图像以及三维重建技术已经变成外科手术计划、治疗处理及放射科以外其他应用的有效手段。它可以提供器官和组织的三维结构信息,辅助医生对病情作出正确的判断。 14.DSA成像检查的用途是什么 DSA为放射科各类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的专用设备,是与计算机相结合的血管造影技术,该技术可得到除去骨骼、软组织影像的纯血管影像,从而更精确诊断血管疾病和介入治疗。15.ECT检查与CT检查的不同点是什么 X-CT的射线源在成像体的外部,而核医学成像(ECT)的射线源在成像体的内部。

21世纪医学影像学发展方向--我国发展战略的探讨

21世纪医学影像学发展方向--我国发展战略的探讨 摘要:1895年X线的发现,放射学的形成,诊治兼备的现代医学影像学(包括超声和核医学)的发展,开创了本学科的新纪元。本文简要论述了现代医学影像学的特征及发展方向。与国际水平对比,论述了我国的医学影像学诊断和治疗的现状与问题,进而探讨了未来的发展战略对策。 1895年X线的发现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其后放射学、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自然科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而且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医学科学尤其是临床医学的进程,为人类的疾病防治做出了巨大贡献。 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和特征 1972年CT的开发和应用,使放射学进入了一个以体层成像和电子计算机图像重建为基础的新阶段,继之磁共振成像(MR I)、放射性核素成像、超声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数字X线成像逐步兴起并应用于临床。事实上,医学成像技术不仅有图像的产生,还包括图像的处理、显示、记录、存储和传输。这就为图像存储和通讯系统(PACS)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70年代中期,介入放射学逐步应用于临床,尤其是介入治疗技术发展迅猛,近年已成为与内科学、外科学并列的三大治疗技术。影像诊断学与介入放射学结合共同构成了诊断和治疗兼备的现代医学影像学。以高科技为基础,向广大人民和病员提供先进的诊疗技术为特征的现代医学影像学,在先进国家和我国已分别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期形成了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开创了本学科的新纪元。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方向 步入新世纪,知识经济随着新经济的兴起,知识与经济的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流。生命科学(含脑科学)和信息科学将是跨世纪科学发展的主要学科;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向,将促使医学科学进一步向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方向不断深入发展。一方面分子生物学将继续推进医学科学的发展,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和医学生物工程的结合,将加速预防和诊治技术的更新。另一方面社会、心理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愈来愈受到重视。微观和宏观因素的结合,将促进医学科学各领域的发展,甚至使其面貌发生根本的变化。面对这一新的形式,医学影像学将如何发展? --随着生命科学的进展,分子生物学、生物和基因工程(人类基因组/疾病基因组学)等,将深入和影响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含影像学)的进程和发展。实际上,生理、功能和代谢成像以及基因诊断和治疗已经并将进一步影响影像学的诊治及基础研究,所谓生物医学成像(biomedical imaging)--分子/基因成像(molecular/genetic imaging)已提上日程。 --随着医学生物工程和计算机、微电子(microelectronics)技术的进展,新一代影像和介入设备及器具(如新近多层面螺旋CT,MR心脏、神经专用机等)的开发,功能的改进,各种影像设备的图像采集和显示新技术(如三维仿真成像、MR频谱以及各种图像的融合)和精确度的提高等,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组织和/或疾病特异性对比剂的开发和应用,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将不断拓展新领域,向广深发展。另外,MR I多种原子核成像(现为氢核)的研究、开发,医学成像的多能源化,如微波、红外线和光等,其发展愈来愈受到重视。

2018年中国AI医学影像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2017年中国AI+医学影像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2017年12月27日 政策、技术双重驱动,“ AI+医学影像”蓄势待发 一、国家高度支持,具体产业扶植政策有望加速出台 国务出台系列政策支持医学影像行业的发展。从20XX年到2017年,国务院、 发改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卫计委不断出台政策支持医学影像行业的发展。 针对性政策涉及:医学影像设备、独立影像中心、线上影像平台、影像信息化,包括鼓励公立医院采购国产医疗设备、扶持民营医院新增设备需求;加强医疗信息化建设基础,构建云端医疗数据库,推动医疗大数据的应用开发等;全面推进分级诊断,鼓励民营资本流入建设独立检查检验中心、远程医疗等。 国家对医疗领域提出人工智能发展要求。 2016年以来,国家对于医疗领域提出明确的人工智能发展要求,包括对技术研发的支持政策,就相关技术和产品提出健康信息化、医疗大数据、智能健康管理等具体应用,并针对医疗、健康及养老方面提出较为明确的人工智能应用方向。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人工智能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有望进入新的快速发展阶段。 国家对医疗领域提出人工智能发展要求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目前,国家政策高度支持医学影像行业以及“ AI+医疗”的发展,接下来,预计国家将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产业指导性文件的基础上,出台一批具体的产业推进措施,针对“AI+医学影像”行业的具体扶植政策也有望适时推出,促进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二、算力算法快速迭代,“ AI+医疗影像”期待大数据引爆

医学影像在医疗AI领域技术成熟度最高,有望最先实现商业化。动脉网蛋壳研究院发布“人工智能+医疗技术成熟度分布曲线”,“ AI+医疗影像”在医疗领域成熟度最高,在曲线上处于过高期望的峰值位置。其判断依据为: 1)从医疗影像类的企业入驻医院数量来看,目前国内科研能力较强,医疗水平 靠前的大型医院几乎都已经和企业开始了相关的临床实验,首批种子用户活跃度 已经达到了顶峰; 2)相关领域的大规模媒体报大约出现在 2015?2017年,目前在一个平稳的高峰期。我们认为,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领域热度较高一方面是技术储备相对丰富,特别是静态图像识别尽快的快速发展以及 2017年以来AI应用于医学影像多个领域识别准确度的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则是AI+医学影像的商业模式可行性相对较咼。 人工智能+医疗技术成熟度分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算法、算力和数据被认为是人工智能的三大核心要素,数 据量的增长、运算力的提升和深度学习算法的优化将带来人工智能效率的持续提升。目前医学影像领域 算法快速突破,算力持续增长,如何获取足够丰富且高质量的医疗影像数据成为提升诊断准确度的最关键因素。 1、大量深度学习平台和框架开源降低技术门槛 人工智能的核心之一是算法,深度学习是目前最重要的人工智能算法之一。深度学习以数据为基础,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特征量,不需要人来设计特征量,而是由计算机自动获取高层特征量,深度学习代表的“特征表示学习”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 深度学习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历史性突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