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分1

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分1

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分1
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分1

第一章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基本要求] 1.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3.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典型分布区。4.了解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 [发展要求] 阐述人口增长模式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一、人口增长 1.人口增长的历程 在历史上,人口增长有慢有快,这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有关。 2.人口自然增长率 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减的得数。 3.影响因素? ???? 生物学规律 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领域的多种因素 4.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温馨提示] 人口自然增长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低和人口基数大小的共同影响。例如,我国目前虽然人口自然增长率不高,呈下降趋势,但每年增加的人口数量依然相当庞大。 二、人口增长模式 1.“高—高—低”模式

3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温馨提示]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原因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们逐步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环境的状况,人们的营养水平和保障生命的各种条件,特别是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也就是说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都是死亡率下降的必要条件,这也正是人口增长模式转变首先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原因。 [教材P2~3活动] 1.埃及1.81 美国0.60 2.计算结果表明埃及人口增长速度快,美国人口增长速度慢。 3.2010年,埃及自然增长的人口约146.8万,美国自然增长的人口约185.6万;美国自然增长的人口更多些。 [教材P3活动] 1.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原因:发达国家工业化程度高,现代化大生产要求劳

2.1.1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难)

当前测评试卷: 高一地理周评测套题(第2周) 适用对象:高一 试题总数:20 考试时限: 20分钟 姓名: 套题难易程:难 一、 选择题。(共15题,每题4分,共60分) 读X 、Y 两国人口金字塔图,回答1—3题: 1.Y 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A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B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C .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D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答案解析】选D 。Y 国人口金字塔图,中老年比重大,青少年比重小,应该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故选D 。 【相关知识点】2.1.1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难易程度】中 2.造成X 、Y 两国人口增长模式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 .经济水平 B .教育水平 C .历史条件 D .自然条件 【答案解析】选A 。人口增长模式主要受到社会生产力,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故选A 。 【相关知识点】2.1.1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难易程度】中 3.属于Y 类型的国家有 A .尼日利亚 B .印度 C .泰国 D .日本 【答案解析】选D 。Y 类型的国家为发达国家,只有日本为发达国家,故选D 。 【相关知识点】2.1.1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难易程度】难 右图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 图,读图完成4—6题: 4.④国目前人口增长属于下列哪一阶段 A .原始低增长阶段 B .加速增长阶段 C .增长减缓阶段 D .低速增长阶段 【答案解析】选A 。④国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为原始低增长阶段,故选A 。 【相关知识点】2.1.1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 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难易程度】难 出生率% ① ② ③ ④

中国人口增长趋势预测

中国人口增长趋势预测 摘要 人口总数的预测对未来资源分配,划分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人口预测模型结合所给数据进行人口预测,并进行模型改进结合最小二乘法拟合出较理想的人口变化趋势。 第一问中,采用Logistic模型描述了人口的增长规律,通过简要的假设设置相应的预测系数 第二问中,根据表中所给的数据,运用Matlab以及Excel得出人口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第三问中,通过运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Matlab编程得到相关的系数x =r 万人,并判断模型的可用性。 .0 248205= 0253 m 第四问中,根据所得的模型,带入相关数值得到203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144210万人 第五问中,通过改进求解拟合参数的方法,将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改为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参数,通过分析可知2030年可能会达到我国人口数量的峰值近似为145168万人,与国家人口预测结果基本相符合。 关键词:Logistic模型;最小二乘估计;Matlab;线性拟合

一. 问题提出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关于中国人口问题已有多方面的研究,并积累了大量数据资料,对于表中所给出的数据,研究人口增长的规律。 问题一,作出适当的简化假设,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国大陆人口群体增长的数学模型。 问题二,对表中所给出的数据,画出1949~2017年中国大陆人口总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问题三,对第1问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估计 问题四,预测2030年中国大陆的人口总数。 问题五,模型的评价与改进。 二.问题分析 由于人口的增长受到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第一问的模型选取应该选用能够反映阻滞作用对人口增长率的影响,使增长率r能够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而下降,基于此选择了典型的人口增长模型logistic函数,并对相应的参数进行设置。 第二问中由Matlab能够得到表中数据的变化趋势。 第三问中对于大数据处理要得到模型中的相应参数需要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系数估计,通过分析曲线的特点评价模型的可用性。 在第四问,根据模型带入相应的时间预测对应的人口总数。 第五问中,由分析可知,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要比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的精度要更高,因此通过观察人口增长率的曲线可以近似拟合成一次函数的现象,将估计参数的方法改为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并结合数据实际曲线,确定相应的模型参数。 三.模型的基本假设 (1)生育模式相对不变 (2)所用数据真实可靠 (3)不考虑生存空间等自然资源的制约,不考虑意外灾难等因素对人口变化的影 (4)较短的时期内的死亡率是稳定的

攀枝花人口现状特点 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攀枝花人口现状特点、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人口问题是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跨入新世纪,攀枝花市人口的规模、结构、分布、迁移和素质等状况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显示出攀枝花市在控制人口数量、优化人口结构,改善人口分布和提高人口素质等方面取得较大成效。“十二五”时期是攀枝花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口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研究攀枝花市人口形势及人口发展趋势,对打造百万人口城市,构建富裕幸福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攀枝花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十年来攀枝花市人口发展的基本状况、主要特点、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就如何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提出意见建议。 ? 一、现状及主要特点 ? (一)人口总量增加,增长速度减缓 ? 根据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数据显示,以2010年11月1日零点为标准时间,攀枝花市常住人口注万人(表一),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相比,十年间攀枝花市常住人口共增加万人,增长%,年平均增长率为%。攀枝花常住人口总量居全省第19位,占全省的比重为%,比“五普”提高个百分点。 ? 表一:历次普查攀枝花市常住人口情况

资料来源:历次攀枝花人口普查资料 ? (二)常住人口区域分布不均,攀枝花市人口密度提高 ? “六普”资料显示,攀枝花市常住人口区域分布差异较大,东区人口总量最大,达到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仁和区人口增加最快,仁和区常住人口占攀枝花市比重由“五普”的%上升为%,上升个百分点,东区上升个百分点,西区、米易县、盐边县占攀枝花市比重分别下降、、个百分点。 ? 人口密度是表现人口分布和衡量人口分布地区差异的主要指标。一般而言,生产力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越高,人口的密度会越大,聚集的人口会越多。攀枝花市人口密度由“五普”的每平方公里147人增加到“六普”的163人。东区人口密度一直居攀枝花市各区(县)之首,每平方公里达到2182人,比“五普”增加292人,比人口密度最小的盐边县高33倍。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每平方公里达到151人、102人、64人,比“五普”增加33人、6人、5人。西区每平方公里达到1311人,比“五普”减少67人。 ? (三)城镇人口继续增加,少数民族人口略有增长 ? 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地区社会进步、经济发达的标志。“五普”以来,攀枝花市深入实施城镇化战略,着力解决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问题,科学引导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城镇化水平跨上了新的台阶。“六普”结果显示,攀枝花市城镇人口达到万人,城镇化率为%,比全省高个百分点。表明攀枝花市城镇化进程得以深入推进,城市对人口的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 ?

人口增长模式(教案)

第一节人口增长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理解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人口增长过快的决定因素。 (2)、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解、掌握各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 (3)、通过比较分析人口统计资料数据,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地理数据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数据信息来分析整理影响人口增长的原因。 (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3、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 (2)通过分析我国人口发展变化、案例,是学生了解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3)通过分析环境对人口的影响,树立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及其分布;中国人人口增长状况。 教学难点:分析三种人口增长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理图表。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好,这是我们本学期的第一节地理课。通过上个学期的学习,我们知道: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必修Ⅰ中,我们了解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必修Ⅱ,主要学习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内容有人口与环境、

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重点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形成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人口、环境是人类社会的最基本要素,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是人口地理的重要内容。人口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正式进入新课之前我想问同学们几个问题:请问同学们的父辈有几兄妹,请问同学们自己有几兄妹?(学生答)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为什么在你父辈和在你们这一辈兄弟姐妹的人数有这么大的区别呢?这两种情况各属于什么样的人口增长模式?这就是我们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课件展示: “世界‘人口爆炸’性增长图” 师1999年10月12日是世界人口60亿日,目前全世界每年净增人口7 700万,预计到2030年全球人口将超过80亿。 你认为世界人口增长有规律可循吗?能说说21世纪人口增长的趋势吗? 课件展示: “历史上的人口增长图” 生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为一条“J”形曲线。古代人口增长十分缓慢,近代人口快速增长,现代“人口爆炸”性增长。21世纪世界人口将保持继续增长趋势,人口总量会不断增加,增长速度有所下降。 师人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即新技术革命时期)四个阶段。各阶段人口增长数量及增长特点如下表所示:

人口增长特点导学案(1)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导学案 主备人:陈彩娥 一、 课标内容要求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 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二、 学习目标 1.知道人口增长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2.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 3.知道世界不同国家和中国的人口问题以及应对的措施。 三、学习重难点 1. 理解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特点及人口问题。 2. 理解中国的人口增长特点、人口问题和应对措施。 3. 掌握人口年龄金字塔图的判读和三角坐标统计图的判读方法。 四、 课堂设计 (一)温故习新、导引自学 〖知识点一〗世界人口增长 1.人口现状: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达 到 亿。 2.人口增长曲线:“ ”形曲线,且有快有慢。 3. 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直接因素:人口增长快 慢与 的高低有关。 人口自然增长率= — 4.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根本因素(决定因素): (生产力水平高低→生存环境、生活水平、医疗水平→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长数量变化)。 5.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有两个原因: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的机械增长。 (1)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决定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的机械增长:是由净迁入率和人口基数决定的,净迁入率=迁入率—迁出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数量的增长: (1)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 (2)人口数量的增长与人口基数大小、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率有关。 ①在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率相同的情况下,人口基数越大,人口增长的数量越多。 ②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数量增长的关系 >0:人口数量增多 =0:人口数量不变 <0:人口数量减少 ③人口迁移率与人口数量增长的关系 >0:人口数量增多 =0:人口数量不变 <0:人口数量减少 “某国人口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示意图” ④增长率(自然增长率与机械增长率之和)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增长率>0: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增长率由正值减小到0: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 增长率<0:人口数量不断减小; 增长率由负值增大到0:人口数量达到最小值。

法制渗透教案__第一节__人口增长模式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贵定一中地理组:骆用刚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理解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人口增长快慢的决定因素。 2.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解、掌握各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 3.通过比较分析人口统计资料数据,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地理数据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数据信息来分析整理影响人口增长的原因。 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 2.通过分析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资料、案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3.通过分析环境对人口的影响,树立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法制教育 学习并了解我过的婚姻法中的适婚年龄以及我国计划生育政策。 二.教学的重点: 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及其分布,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三.教学难点: 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因素。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图例分析法、讲授法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的同学都是90后,家里一般都是有一两个姊妹,有些可能就是独生子女,我们再来看我们的父辈,姊妹一般都是有好几个,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为什么要实现计划生育?人口的增长又是怎样的呢?首先我们来学习人口增长。一、人口增长(板书) 师:现在由同学们来阅读历史上的人口增长图:叙述人口增长的特点,人口的增长为什么有慢有快?什么是人口自然增长率? 生:人口增长的历史特点:城“J”形曲线,有快有慢,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有关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师:现在有同学们来做一下活动1:2000年埃及和日本两国人口统计资料分析。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比较两国人口增长的差异。两国人口各增长多少。 分组讨论交流:影响人增长快慢的因素有哪些?(结合地图册P1)哪些因素是正增长、哪些是负增长?起决定性的因素是什么? 生:“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

人口增长趋势及特点

人口增长趋势及特点 一、世界人口“爆炸式”增长 人口数量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更取决于社会经济规律的作用。世界人口的增长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到1650年,人口数量增长到约5.45亿,平均年增长率为0.05%;第二阶段,从1650年到1950年在这300年中人口增至25亿,平均年增长率为0.5%,是第一阶段年增长率的10倍;第三阶段,从1950年至现在,1987年7月11日达到了50亿,被联合国定为“50亿人口日”。在1991年,世界人口为54亿,到2000年,估计将增至62.5亿。由此可见,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愈来愈快,据统计世界人口正以每日25万人的速度飞速膨胀。人口学家形象地称人口领域中所发生的状况为“人口爆炸”。 从发展趋势来看,世界人口将持续增长,并因其基数惯性大而使增长的绝对量依然很大。但就其速度看,由于愈来愈多的国家生育率在下降,可能会逐渐放慢下来。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后,可能会稳定到低增长速度上。当然,这要取决于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努力。 二、世界人口构成特点 世界人口除具有爆炸性增长的趋势外,还表现出如下特点。 (1)人口分布极不均衡 当前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均衡,愈是贫困的地区人口数量愈大,人口增长也愈快。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76.8%,其中亚洲人口最多,占世界总人口的60%以上。不仅如此,未来新增人口的92%也都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只有8%在发达国家。 在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情况下,从表3-1中可以看出,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人口增长率极不平衡,发展中地区的人口增长率更大,为发达地区的2.3倍。因此,所谓世界人口问题,可以说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发展中国家对人口若不加以控制,其影响势必进一步加大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悬殊,给就业、住房、教育等造成严重的困难,滞缓其经济发展,而且还将进一步加剧世界性人口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1950~1985年世界人口的规模单位:亿人表3-1 注:资料来源:《世界人口通论》,中国人口出版社,1991 (2)年龄结构两极分化 联合国把世界人口划分为三种类型。以65岁以上(含65岁)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作为划分标准,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 7%以上为老年型人口;占 4%~7%为成年型人口;占4%以下为年轻型人口。

2.1.1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易)

当前测评试卷: 高一地理周评测套题 (第1周) 适用对象:高一 试题总数:20 考试时限: 20分钟 姓名: 套题难易程:易 一、 选择题。(共15题,每题4分,共60分) 读右图,回答1—3题: 1.表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可能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解析】选A 。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是低死亡率、低出生 率,(均小于1%),故选A 【相关知识点】2.1.1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 布 【难易程度】易 2.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解析】选C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出生率减去死亡率,③接近2%,最高,故选C 【相关知识点】2.1.1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难易程度】易 3.若图中数字序号表示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则在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按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 C .④①②③ D .③②①④ 【答案解析】选B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先后出现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依据图示,故选B 。 【相关知识点】2.1.1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难易程度】中 4.对目前中国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口严重老龄化 B .人口多,自然增长率高 C .人口地区分布不均,西多东少 D .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 【答案解析】选D 。目前中国人口状况刚由传统型转变为现代型,故选D 。 【相关知识点】2.1.1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难易程度】易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们逐渐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环境的状况,人们的营养水平和保障生命的各种条件,特别是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改善,也就是说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部是导致人口死亡率下降的原因。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但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真正实现,要通过生育率下降来完成。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5.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不同步,其根本原因是 A .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B .生育观念不同 C .自然环境不同 D .营养水平不同 【答案解析】选A 。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不同步,其根本原因就是生产

世界人口最大的城市之一: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世界人口最大的城市之一|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世界人口最大的城市排名--日本东京(第一) 2010年人口3670万,预计2025年人口达到3710万。 东京(Tokyo)是日本国的首都,是亚洲第一大城市,世界第二大 城市。全球最大的经济中心之一。东京地理坐标为东经140度50分,北纬35度44分。东京是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城市,位于本州关东平 原南端,下辖23个特别区、26个市、5个町、8个村以及伊豆群岛 和小笠原群岛,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世界人口最大的城市排名--印度新德里(第二) 2010年人口2220万,预计到2025年人口达到2860万。 新德里(NEWDELHI)里是印度共和国首都,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它位于东经77度,北纬28度。恒河支流亚穆纳河从城东 缓缓流过,河对岸是广阔的恒河平原。总面积为1485平方公里,人 口众多。主要语言为英语、印地语、乌尔都语和旁遮普语。作为德 里的中央直辖区,它还统辖着饱经沧桑的老德里。新德里是一座既 古老又年轻的城市。新德里原是一片荒凉的坡地。 世界人口最大的城市排名--巴西圣保罗(第三) 2010年人口2030万,预计到2025年人口达到2370万。 圣保罗给人的印象是一派十分繁华的景象。从飞机上俯视这座南美洲现代化城市,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宽阔的马路上车水马龙,全 市6.4万条街道纵横交错,密如蛛网。市区许多建筑物高达三四十层,如圣保罗州银行高32层,在160米的楼顶建有一座电视塔;意 大利大厦高41层,顶端建有餐厅和瞭望台,凭栏远望,全城景色尽 收眼底。圣保罗市商业十分繁荣,商业区主要集中在迪雷塔大街、“十一月十五日”大街、圣本托大街、“三月二十五日”街、安东 尼奥·普拉多广场和共和国广场一带。三月二十五街简称二十五街,有“巴西的唐人街”之称。另外,在共和国广场中心的花园里,设

人口增长模式_练习题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与地区分布检测 1、人口增长的快慢由下列哪个因素所决定 A、人口出生率 B、人口死亡率 C、人口自然增长率 D、人口数量 2、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往往是不同的,下列不属于其形成原因的是 A、人口数量的多少 B、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 C、社会、经济的差异 D、文化、环境的差异 3、影响死亡率变化的主要社会环境因素是 ①经济因素②政治因素③医疗卫生条件④生育政策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读右图,回答4-6题: 4、表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可能是 A、① B、② C、③ D、④ 5、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若图中数字序号表示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则在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按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①②③ D、③②①④ 7、人口增长模式中,①和④的共同特点是( ) A、两者的出生率都高 B、两者的自然增长率都高 C、两者的死亡率都低 D、两者的自然增长率都低 ) A、① B、② C、③ D、④ 9、对该国人口增长不同阶段的人口增长模式判断正确的是() A、①“高-高-低” B、②低-低-高” C、③“低-低-低” D、④”低- 高-低” 10、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比 A、人口的出生率比发达国家低 B、人口的死亡率比发达国家低 C、人口的死亡率比发达国家高 D、婴儿的死亡率比发达国家低 11、关于人口增长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以前,人口增长为“低-低-低”模式 B、农业文明时期,人口增长为“低-低-高”模式 C、产业革命时期,人口增长为“高-低-高”模式 D、后工业化时期,人口增长为模式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欧洲所有国家的人口已连续多年出现负增长 B、非洲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正在向“低—低—低”模式转变 C、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基本步入“低—低—低”人口增长模式 D、我国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增长模式属于“低—低—低”模式 13、目前,欧洲的德国、匈牙利等国人口连续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就业机会很少 B.人口老龄化严重,青壮劳力缺乏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习题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选择题 读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图,回答1~3题。 1.自公元1770年以后,世界人口增长逐渐增速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B.自然生存条件的逐步改善C.医疗卫生技术的不断进步D.国际大环境的相对稳定 2.关于世界人口增长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类社会初期,人口的死亡率很高,因此人口增长缓慢 B.世界每增长10亿人口所用的时间越来越长 … C.发达国家是目前世界人口增长的主力军 D.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首先是从发展中国家开始的 3.下列属于1950年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特点的是() A.缓慢增长B.人口总量均匀增加 C.迅猛增长D.人口增速减缓 下图表示某地区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过程,据此回答4~5题。 4.与“人口自然增长迅速降低,高龄人口比例缓慢增加”对应的时期是A.Ⅰ期B.Ⅱ期C.Ⅲ期D.Ⅳ期5.在Ⅰ期() . A.人口急剧膨胀B.人口老龄化 C.人口增长停滞D.人口平均寿命较低 下表为2008年我国人口统计表。 项目年末数(万人) 总人口132802 其中出生人口' 1608死亡人口935城镇人口60667乡村人口72135男性人口68357

女性人口64445 65岁及以上人口10956 ! 6.有关我国人口增长变化因果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基数大,自然增长率高 B.出生率高,每年净增人口多 C.死亡率低,老龄人口增加快 D.经济增长很快,城市化水平很高 7.我国人口增长带来的主要问题是() A.教育、医疗压力过大B.城市化发展速度过慢 C.劳动力资源严重短缺D.环境承载力已趋极限 人口年龄结构是反映一个地区人口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把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7%,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下图为“1964~2008年中国人口年龄构成变化图”。 " 8.关于我国人口年龄构成变化的正确叙述是() A.大于等于65岁年龄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B.0~1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持续增加 C.15~64岁年龄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D.1990年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9.进入2008年,我国面对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劳动力严重短缺B.人口自然增长率偏高,每年新增人口多 C.青壮年人口数量庞大,就业压力大D.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数量日趋减少 读图,完成10题。 10.三幅中国人口金字塔结构图与时间顺序1950~2000~2050年(预计)相符的是 A.①②③B.②③①

人口增长及特点

人口增长及特点 人口抚养比是区域内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3,岁&人口数之比$单位%J&#下图为'我国及甲省抚养比统计图("据图完成!"'题# !"关于图中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总抚养比与少儿抚养比完全呈正相关关系 $"总抚养比与老人抚养比完全呈负相关关系 %"甲省的少儿抚养比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甲省老人抚养比的变化幅度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我国总抚养比有下降趋势 其形成原因可能是 #"老龄化趋势明显$"年轻劳动力人口数减少 %"人口出生率下降&"老年人口数量减少 总和生育率指妇女终身平均生育的孩子数*老年抚养 比指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右图是某国总和 生育率和老年抚养比变化示意图#完成-%)题# -"图中反映的国家最有可能是 #"印度$"巴基斯坦 %"韩国&"尼日尔 ,"有关该国人口和人口问题的叙述 正确的是 #"!<+*年以来人口总数持续减少$"!<<*年以来儿童占总人口比重上升 %"未来老龄化将加剧&"未来劳动力将过剩 )"中国总和生育率比该国低 主要原因是 #"人民生活富有$"医疗卫生改善 %"生育意愿降低&"计划生育政策 右图示意四个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读图完成3" +题# 3"四地中 人口增长模式与目前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同一类型 的是 #")$"* %"+&", +"四地比较 人口自然增长率差异最大的两地是 #")和,$"*和+%"*和,&")和+

读我国人口资料 不含港澳台 回答第4题 人口总数 亿 出生率 K 死亡率 K '**'年!'"4!'"433",) '*!!年!-")!!"<-+"!, 4"'**'*'*!!年!有关我国人口变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人口增长模式由传统型转变为现代型 %"人口密度没有变化 &"人口死亡率上升

世界人口增长带来的16种影响

世界人口增长带来的16种影响 (2001-9-17) 持续增长的世界人口也许是当今最为严重的问题,文章从16个方面论述了其对人类前景产生的影响。 在本世纪后半页世界人口增长翻了一番,从1950年的25亿升到1988年59亿,这个史无先例的人口巨浪及其不断上升的消费,正把人类的索取推向超出地球的自然极限。 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77-112亿,我们采用联合国94亿人口的中间预测值(据《世界人口展望》1996年修订版),叙述这种“最可能”结果对未来生态系统和各国政府带来的压力,并说明摆脱这种发展趋势的急迫。 为了清晰阐明未来人口增长怎样影响人类前途,我们从16个方面进行分析其对粮食和农业的影响。 1.粮食生产 从1950年到1984年,世界粮食产量的增幅远远超过了人口的增长速度,但此后粮食产量的增长一直落后于人口的增长速度。根据美国农业部的统计,人均粮食产量下降了7%(每年下降0.5%)。1984年以来世界粮食产量增长减缓,其原因是缺少新垦土地和减少了灌溉和用肥的投入增长量,所以土地回报率下降。 既然农业已无尚待开发的耕地供开垦,那么未来粮食产量的增长几乎完全要靠提高现存土地的生产率来实现。令人遗憾的是这正变得越来越困难。在人均耕地面积日益减少,人均灌溉量下降和作物产量随过量用化肥而减少时,世界农业正面临着扭转这种日渐下滑局面的挑战。 2.耕地 从本世纪中叶以来,产粮面积——通常作为耕地的代名词——增加了19%,而世界人口却增长了132%。人口增长使耕地退化、产量减少,乃至挪作他用。随着人均粮食面积的缩减,越来越多的国家承受着失去粮食自给自足能力的危险。 世界上人口增长最快4个国家的情况十分明显他说明这种发展趋向。在1960-1998年问,巴基斯但、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和伊朗等国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40~50%,预计到205O 年将进而减至60-70%——这只是假定农耕地不再减少条件下的一项保守估计。其结果会使上述4国人口总数在10亿以上,而人均耕地面积仅仅在300-600平方米——小于1950年人均耕地面积的1/4。 3.淡水 不断扩延的缺水或许是当代世界最被看轻的资源问题。但凡是人口还在增长的地区,人均淡水供给量都在减少。 河流干枯和地下水位下降,被视作水资源紧缺的证据,如尼罗河、黄河和科罗拉多河几乎无水人海。目前,包括主要产粮区的世界各大洲地下水位正在下降,美国南部的大平原、中国华北平原和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地下蓄水层正日益枯竭。 国际水资源管理研究所预测,到2050年有些国家共约10亿人口生活将面临绝对缺水的状况。这些国家必将减少农业用水,以满足居民和工业的用水需求,中国和印度被认为是世界两个灌溉农业大国,将要大量减少灌溉供水。 4.海洋捕捞 1950年以来:人类对海味的摄入量增长了5倍,使大部分渔业资源的捕捞量已达到或超出其可承受的极限。海洋生物学家认为全球各海洋水域不能承受大大高于9300万吨的年捕捞量。 人类在二十世纪行将结束时,对渔业的过度捕捞已成惯例而不例外。在全球15个主要海洋渔业区中,就有11个渔场捕捞量下降。大西洋鳕——长期来一直为西欧人的主要食品——其捕捞从l968年的最高数量减少了70%。自1970年以来,西大西洋的金枪鱼贮量下降了80%。 随着目前海洋渔业资源日渐枯竭,未来对海味需求的增加只能靠渔业养殖来满足。而当世界转向以水产养殖满足其需求时,鱼类便开始与家畜家禽争夺饲料,如谷类、大豆粉和鱼粉等。 腹有诗书气自华

必修二1.人口增长模式(朱雪梅)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朱雪梅 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设计思路】 关于人口及人口问题的基本知识,学生在初中地理课中曾经学习过,但仅限于了解不同地区人口数量多少、人口增长快慢等事实性知识,对人口增长原理几乎没有涉及。本课的内容要求将初中阶段感受型为主的学习上升到理性层面,其认知过程应该利用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因此利用统计图表组织学习成为本课的特色,统计图表也就成为学习的工具。从教学方法看,本课可以灵活运用问题导学法、文献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充满生机的探究性活动中掌握学习目标。 【知识构建】 课程标准关于本课的“标准”是“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其具体要求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需要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上有哪几种主要的增长模式。二是需要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每种模式的特点。三是需要知道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的分布情况。 从教材的知识内容看,各个版本教材对本“标准”的阐释既基于其基本要求,

又各有不同的理解与拓展,因此不同版本教材在文字表述、案例选用、图表设计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很正常的现象,我们应该以求同存异的心理品质,淡化差异,并根据“标准”的本质特征进行知识建构,其框架结构结构如图1所示。 本课有关人口问题的内容,不是课标的内容要求,在初中地理中曾作为重要知识点学习,在此应作为拓展性知识加以复习。 【教学目标】 1.利用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图与人口增长模式图,讨论、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并列表加以比较。 2.利用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统计图表,说出世界不同地区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了解不同国家的人口政策,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3.利用文献资料或统计局网站资料,调查本地区不同年份人口统计数据,绘制人口统计图,分析本地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并举例加以说明。5.结合已有知识与实例,说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依据课程标准,可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不同的人口增长特点及相应的分布地区”,而不是“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因为关于人口增长模式的划分类型是一个在学术界尚存在着争议的问题,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都是由出生率、死亡率与自然增长率三者的关系进行表证的,所以应该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特点”作为教学重点。 本课重点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一是从时间发展历程看,不同地区或国家人口增长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将呈现不同的特点,即出生率、死亡率与自然增长率有一定的变化规律;二是从空间分布看,不同地区因社会生产力水平存在着差异,即使在相同时期,人口增长特点也具有较大的区别,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就有较大差异。 2.教学难点 本课的知识内容并非理解难点,而应该是“如何判断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即将分析方法作为教学难点。因为,关于特点的分析对学生思维的综合性要求较高,需要通过对统计图表中的多项数据进行提取,并加以比较、判断,再转化为对出生率、死亡率与自然增长率三者的关系进行定性描述,这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 【课前准备】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调查家乡的人口统计数据,并将学生提交的统计资料制作

第一节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教学案) 2009-11-25 16:51:46| 分类:教学资料|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知识点名称】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课时】一颗时 【考纲要求】 了解历史上世界人口增长状况;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概念,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掌握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不同的人口问题及其对策。 【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1、产业革命前,________水平十分低下,人们抵御灾害、疾病的能力很差,人口增长_______。 2、产业革命后,由于_____发展和对______ 的需求量增加,生活条件改善和医疗卫生技术进步,导致人口_______下降,平均寿命延长,世界人口增长速度_______。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_______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________ 条件大大改善,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等原因,世界人口特别是________国家人口迅速增长。从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有人惊呼人类进入“_________”时代。 问题探究 1. 图1-1-2 “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及表1—1—1至表1—1—3“古代、近代和现代的人口增长”反映了人口增长的什么特征? 2.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有哪些? 知识点二、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的概念和意义 (1)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为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该模式将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体现了人口增长由___出生率、___死亡率、___自然增长率向___出生率、___死亡率、___自然增长率转变的过程。 2、人口增长的转变

人口增长趋势预测数据分析

人口增长趋势预测数据分析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已有的数据,运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对中国人口做出分析和预测是一个重要问题。 近年来中国的人口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例如,老龄化进程加速、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以及乡村人口城镇化等因素,这些都影响着中国人口的增长。 关于中国人口问题已有多方面的研究,并积累了大量数据资料。 一、基础资料 表1 中国人口结构调查表 表2 中国人口统计年签

本文主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和人口增长的上述特点出发,参考《中国人口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如表2所示),分析中国人口增长的规律,主要考虑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与人口总数的关系,即当出生率=死亡率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同时还分析了中国老龄化进程加剧、男女出生性别比升高等新特点对人口的峰值及出现峰值的时间的影响,由此对中国人口增长的增长趋势趋势做出了预测。 二、前提条件 1、模型假设 (1)、假设题目中所提供的数据真实可信。 (2)、人口的死亡率保持一定值基本不变,即:死亡率为一常数。(3)、在未来几十年的时间内国家的控制人口政策不变,即:人口的出生率在未来几十年内保持持续减小势头。 2、符号定义

t ………….从1980年起第t 年(对于1980年0t =) F(t)………第t 年的人口总数 u(t)………第t 年的人口出生率(‰) R ………..人口的平均死亡率(‰) w(t)………..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由于 ‰1000?-=年平均人口数年内死亡人数年出生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 所以 R -u (t )w (t )= 3、模型的建立与分析求解 从求最大人口数及人口最大年份的问题出发,建立人口总数模型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模型。 第t 年人口的总数为: [][]R 1) t (u 1) 1-t F() t F(-?+?= 建立人口的出生率模型:考虑到中国人口的出生率逐年下降的趋势及最低不能低于0的条件,通过SPSS 软件对1980-2005的有关数据(出生率与死亡率的相关数据列于附录中)进行指数曲线拟合得出: -0.0243t e 24.3625) t u(?= 拟合出的曲线如图1所示:

人口增长模式教案

1.1人口增长模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理解人口增长快慢的决定因素;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解、掌握各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通过比较人口统计资料数据,分析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及其特征,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及其成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数据信息,分析、整理影响人口增长的原因和思考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通过分析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资料、案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通过分析环境对人口的影响,树立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及其分布;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难点: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及用具案例探究法、图表分析法。多媒体课件、地理图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提问)今年是第22个世界人口日,有谁知道世界人口日是哪一天吗?为什么要设立世界人口日(7月11日,联合国当时设立世界人口日主要是为了唤起全民对人口问题及其发展的高度重视)?世界人口日的设立,说明人口问题已经和资源、环境、发展问题一样成为人类社会当今面临的重大问题。这就是今天开始要学习的内容——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新课讲授】 (讲解)(大屏幕展示) 1999年10月12日,第60亿位居民在波黑诞生,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充满担忧。联合国将地球村这一天定为“世界60亿人口日”。世界人口达到60 亿标志着世界人口在40年内翻了一番。2008年6月世界人口已经达到66.18亿,2008年2月16日中国人口已达13.22亿,目前全世界每年净增人口7 700万,预计到2030年全球人口将超过80亿。世界人口增长走过怎样的历程?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将会怎样演变?请同学们看图1—1,了解世界人口的历史增长 (板书)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一、人口增长 1.人口增长历程 (活动探究一)(大屏幕展示)“历史上的人口增长”图(课本P2图1-1)。 (师)请大家注意横轴和纵轴的含义,并对照课本相关内容思考下列问题:①世界人口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呈现了什么样的增长趋势?什么时候增长最快?②历史上世界人口的增长有什么特点? (生)①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中世纪和现代六个阶段。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人口老龄化是一种世界性的发展趋势,引起人口老龄化的因素众多。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内外政治环境、人口本身的发展状况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等的不同,人口老龄化在发展的原因、起步的时间、速度以及达到的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中国自上个世纪7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生育率下降相当快,加上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中国的人门老龄化步伐极为迅猛。以60岁为老年人口的起点标准来衡量,1990年中国人口尚处于成年型(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6%),而到2000年中国已步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1%)。这仅仅是人口老龄化发展的第一阶段,而在第二、三阶段,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将更为严峻。与先期进入老年型人口的国家或地区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具有的特点(陈友华,2002)。 一是速度快、时间短。据有关专家的研究统计,世界上先期进入老年型人口的国家,由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所需的时间:日本为25年,英国为45年,美国为60年,瑞士为85年,法国为门5年,而我国仅用了18年。据预测,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由2000年时的10.1%迅速上升到2025年的20.1%与2050年的31%,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到2050年人口老龄化达到高峰时,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上升为31%,从绝对数上看,中国老年人口规模极其庞大,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22%左右。届时,中国总人口预计是2000年的1.1倍,而同期60岁及以上人口预计是2000年的3.4倍,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总人口的增长速度。 二是老年人口高龄化迅速。在人口老龄化的同时,老年人口内部年龄结构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突出表现为在老年人口中低龄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不断下降,而中年与高龄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进程而来的是老年人口的迅速高龄化。根据预测,本世纪上半叶,中国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的数量将迅猛增加。按中死亡率方案预测,8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在2050年老龄化高峰到来时,其绝对数量将达到1亿左右。 三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不均衡。受历史上出生率与死亡率波动的影响,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过程是不均衡的,大量老年人口的增加带有突发性。无论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