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戴望舒的诗歌情感

浅谈戴望舒的诗歌情感

浅谈戴望舒的诗歌情感
浅谈戴望舒的诗歌情感

“乐园鸟”寂寞而执著的追寻

----浅谈戴望舒的诗歌情感

内容摘要

摘要:初读戴望舒,觉得他太感伤太悒郁甚而颓废,较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他后,才读懂了一点他感伤悒郁里的意味和蕴藉,读出了他苦闷忧伤里的一份执著。戴望舒的执著情结一直是透露在他的诗歌里的,他的执著精神也一直贯穿于他对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摸索和探求。本文将戴望舒后期的诗歌创作理解为一个历史强加的结果,这种理解乃是基于戴望舒始终是一位具有高度艺术自觉、不断寻求自我超越的诗人。从“纯粹艺术论”到现实主义的强行植入,从“雨巷”中缠绵惆怅的历史“记忆”到“我用残损的手掌”题写的炽烈情怀,戴诗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双重伸越中完成了与历史现实的本质性合作,最终在逼仄的人生境遇和广阔的文化想象之间确立了自己的位置。

关键词:戴望舒执著的追求忧郁苦闷人生的价值韵律美

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融合

一、苦闷忧伤的诗歌,蕴含执著情绪的思想情感

戴望舒从二十年代便开始写诗。那时的中国,军阀混战,生灵涂炭,社会像一潭污水,日甚一日地腐烂和发臭,甚至中产阶级知识分子都感到了生活的艰难和前途的渺茫。然而,“在苦难和不幸底中间,望舒始终没有抛下的,就是写诗这件事情,这差不多是他灵魂底苏息,净化。○1”他把写诗当作排遣苦闷的“杜康”。他的成名作《雨巷》就是作于这一时期,当时他因积极从事革命宣传工作被孙传芳拘留,“四、一二”后又受到国民政府通辑,他不得不隐居杭州暂避江苏,在孤寂中咀嚼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2”,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被称作“中国象征派的抒情诗的范例○3”――《雨巷》诞生了,为诗人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誉。

(一)、最甜美的诗歌就是最忧伤的思想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

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在艺术上,本诗也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它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全诗还回荡着一种流畅的节奏和旋律。旋律感主要来自诗韵,除每节大体在第3、6行押韵外,每节的诗行中选用了许多与韵脚呼应的音组。诗中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也强化了音乐效果。正如叶圣陶所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忧郁的诗歌是和哲学最为调和的诗歌○4”、“最甜美的诗歌就是那些诉说最忧伤的思想的○5”,何况是深广的招标的忧郁和忧伤呢?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一切情结(包括苦闷)是离开不开社会、政治、阶级、时代等的制约的,纯粹的动物性生量性的苦闷是不存在的。我们如果把苦闷的社会性、阶级性、时代性内涵与其个体性、生理性、普遍性内涵相结合,就可以较为全面而深刻地理解生命和苦闷的本质。站在这样的角度,参与到戴望舒的生命活动,深入到他整体的生命层次,我们就会理解他的忧郁和苦闷、理解他的执著,就会通过《雨巷》中他个人的微茫,萎靡和灰暗而看到民族郁闷的缩影。《雨巷》的结尾并没终止“希望”,这不启示着人们走出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吗?

(二)、忧伤与苦闷体现可贵的执著

除“雨巷”外,“感伤寻梦人”、“迷惘的夜行者”、“荒原里的流浪儿○6”都在忧伤苦闷中体现出一种可贵的执著。《寻梦者》是诗人内心的形象写照,也是一个群体精神与灵魂的深刻自由。它告诉我们一个人生的真谛:任何美好理想的实现,任何事业成功的获取,心谤腹非以人一生的艰苦追求为代价。“梦会开出娇妍的花”,它是“青色的大海的底里”,要得到它,你必须“攀九年的冰山”,“航九年的旱海”。这个艰苦寻求的获得之后你还不到停息,你还必须继续寻求,“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多么艰苦的寻求,多么漫长的跋涉,又是多么虔诚的执著呵,然而,梦开的娇妍的花之日,正是寻梦者人生衰老之时。痛苦而美丽地获得,残酷而无悔地失去!诗人没有让想象直线到达哲理的沉思,他只让寻梦者的心灵之旅在艰苦执著的寻找过程中曲折呈现。另外,“从黑茫茫的雾,到黑茫茫的雾”的夜行者,“孤独地”作着“长久地、因执的”盘旋的“鹏鸟”,荒园里对精神乐园瞩望的飘泊的灵魂,无不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美好事物执著追求的深沉的忧伤和庄严审慎的人生态度。“从寻梦者的忧伤,夜行人的迷惘,到荒园里的漂泊,明显地可以看到诗人这样一个情感心灵的轨迹:梦中理想的家园――梦想后的迷惘――灵魂漂泊,寻找新的归宿。这一个寻找是又一次人生旅途的新的寻梦,有几分清醒,有几份朦胧,体现了对人生意义与心灵归宿的执著探寻○7”

(三)、执著的追求本身就是人生的价值

美丽而衰老的“寻梦者”死了以后的心态怎样呢?《致萤火》作了深沉的回答。“我躺在这里,让一颗芽,穿过我的躯体,我的心,长成树,开花”诗人对生命的价值作富于哲

理意味的相对性的思考。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就像一只发光的萤火虫,但是一个有理想追求的生命价值却可以是永恒的。肉体的生命死去了,精神的生命还会诞生,它还会热情地萌芽,茁壮地成长一株常青的树,最终开出美丽的花。这暗示了诗人对死后精神永生的渴求和奉献。“我”死去的生命被“青色的藓苔”覆盖,灵魂皈依大自然,它“躺在这里”“咀嚼着太阳的香味”,看“别的天地”“云雀在青空中高飞”,“太阳”“云雀”“青空”唤起我们光明美好、辽阔自由的情感。诗人安息的生命中仍有一颗永不止息追求的灵魂,他的心以太阳为家乡。他的灵魂永系着那“如此青的天”,虽然生命已经终止,但仍然执著地咀嚼着息身追求的光明与美好的一切。这执著的追求本身就是人生的价值了。

二、现代诗歌的发展,探寻执著精神。

在中国新诗史上,戴望舒是个“自觉的象征派○8”。他把法国象征主义引进移植到中国诗坛,在题材、章法、技巧上冲击了旧传统的程式,对新诗的发展发生了重大影响。比起李金发,他是后来居上。《雨巷》标志着我国象征派诗歌作品的“真正完成○9”《寻梦者》是“摆脱了对西方象征诗影响的阴影的典型现代东方象征诗。○10”。《致萤火》已“融汇了

11”。戴望舒对于”纯诗“的追求,对于“诗的哲学”的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智化趋向的影响○

思考,把诗与散文在内容上和艺术表现上严格区分的尝试,使众多诗人得到启发,他不愧是三十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潮的领袖。下面我们再具体从几个富有代表性转折性的作品中感受一下他执著追求的脉搏。

(一)、诗歌的情感以内在韵律美的形式自觉体现

送出《雨巷》不久,戴望舒就开始了对诗歌“音乐性”的“反叛”,写下了诗人第一首“不借重音乐的诗”――《我的记忆》,以此诗为题的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的出版为1929年诗坛的一大盛事,诗人的创作又开始了新的历程。这首诗开始情绪平静,诗句较长,调子平抑,节奏和缓。先总起把“记忆”生命化,并点明他是“我”最好的友人。接着来一段回忆性描述,抒写“记忆”的无处不在,诗歌情绪是放射性扩散,情绪波动由缓慢变急促。到第三节,情绪松弛,语调亲切,展开了对记忆光顾时的情态描绘,由先前静态的意象变为动态意象的场景的描写,记忆形态显得可亲可怜,较好地将诗人心灵情绪投射到记忆形象中。到诗的最后一节,诗人从一种梦幻式的忆想中,从过去岁月的时空中,重新回到现实的心理感受中,结尾重归于舒缓平静,“但是我永远不讨厌它,因为它是踏实于我的。”这种回环式照应形成一种圆形的抒情结构,它造成了一种内在心灵世界的情感的回应效果。这种内心情感在经历了波澜起伏的奔流后复归于平静的感觉中隐含了更深沉寂寞与惆怅,涵盖了更为广泛的抒情意义。

“这首诗明显地受了法国后期象征派诗人耶麦的《膳厅》等诗的影响,抛弃了一切虚夸的华丽、精致、娇美,而以他自己淳朴的心灵来写人的诗,能够注意,适当地、艺术地抓

12”,将抽象的情感拟人化,使一些似乎与诗无缘的琐住那些生存在我们日常生活上的美感○

碎事物,成为具有丰富象征内涵的意象,燃着的烟卷,破旧的粉盒,颓垣的木莓,压干的花片,凄暗的灯,平静的水,这些无生命的东西不仅有了生命,而且被赋予很广袤的暗示性的内涵,使人对诗人的记忆发生辽远无边的想象。诗里没有《雨巷》那铿锵的韵脚,华美的字眼,完全用纯然的现代口语,使诗的叙述同读者的情感拉近了距离,增大了抒情的亲切性。这些正是诗人这一时期摆脱外在音乐美、反对“字的音韵的抑扬”,追求一种“在

13”的内在韵律美的自觉体现。

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

(二)、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融合的优秀读章

戴望舒诗歌创作的最后一个时期的收获是《灾难的岁月》,这其中,《元日祝福》是诗人走出“雨巷”,汇入民族抗战洪流的洪钟大吕,《狱中题壁》是诗人为民族解放事业而歌唱的最寓于理想和艺术光彩的诗篇,《我用残损的手掌》堪为诗歌发展史上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趋向融合的优秀读章○14”。

从三十年代初到抗战爆发前夕,诗人情感日渐消沉、颓伤。然而,在爆竹的鸣放声和枪炮的轰击声的交融混杂之中,诗人同他伤痕累累的祖国,同他满目疮?的民族,同他饱经忧患的同胞一起,迎来了1939年元旦,开始了对新生活的朦胧憧憬,希望“新的年岁带给我们新的希望”,国难当头,国破家亡之际,戴望舒代表每一个具有民族正义感的中国人,喊出了整个民族的心声―――“生命”和“自由”。从“血染的土地”“焦裂的土地”上,诗人呼唤着讴歌着“更坚强的生命”的蓬勃生长,对于“艰苦的人民,英勇的人民”,诗人坚信“苦难会带来自由解放”。这首诗采用补述强化的艺术手段,有效地增强了情感内容抒发的力度。本来,对祖国和人民的祝福,尽管出于诗人的衷心,也很容易因流于太大的普遍性而显得情绪平缓,缺少浓度与力度。戴望舒没有借声嘶立竭的呼喊和危言耸听的渲染来强化情绪的浓度与力度,而是通过补述的反复来强化情绪的浓度和力度。在第一节里,诗人对祖国的母土表达了深沉的祝福“祝福,我们的土地”,紧接着以“血染的土地,焦裂的土地”,两个重复型补述修饰这土地,通过“血染”“焦裂”的描写,强化了“土地”所赋有的时代意蕴,因而也自然加深了诗人,读者对于“土地”的情感,第二节同样如此,其实这仅有两节的短诗整个布局也是补述强化式的:第一节通过对土地,生命的祝颂道出了诗人的“新的希望”,而这希望从何而来,如何实现呢?第二节作了补述:通过对人民、自由的祝颂看了,“新的力量”,正因有了这股力量,前述的希望才不致是空幻和渺茫。这首回环有致,整饬灵活、语言浅白,意象明朗、韵律谐和的《元日祝福》既是春天里大地的诗,又是胜利时人民的歌。

三、佳作分析,感受诗人表现情感的方法

(一)、《狱中题壁》

抗战期间,戴望舒寄寓香港,和许多文化人一起,从事反法西斯的文化工作,曾受逮捕被投诸牢狱,《狱中题壁》是被捕后真切情感的抒写。作为一个生性浪漫的诗人,戴望舒

在面对严酷的现实时仍保持诗性的畅想,这首诗就洋溢着血性的浪漫情调。第一节情绪感伤,第二节情绪愤激,第三、四节情绪激昂悲壮,达到了一种慷慨崇高的境界,把全诗推向了最高潮:胜利的复仇者们从泥土中掘起牺牲者伤损的肢体,用山涛般的欢呼高扬起他飘忽的灵魂,并把他们的洁净的白骨安放在高高的山峰上,任凭和煦的春阳照晒,任凭温暖的春风吹拂,诗人就是这样通过情绪的推衍,把富有崇高内涵的悲壮情绪渲染得丰满热烈,既不缺乏铺垫,也不缺少层次。这种含有崇高质地的悲壮情绪,不仅深切地反映了诗人在特定情形下的特殊心境,而且也切实地吻合着那个特定时代中华民族的脉搏,体现着缺点烽火中的时代精神。这也是这首诗具有长久的精神魅力的重要原因。当然,这首诗的寓浪漫主义的诗性想象于现实主义描述之中的特征,也是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的体现,其中,血性浪漫情调又是它的基调和闪光点。

(二)、《我用残损的手掌》

在诗歌形式上,戴望舒三十年代的作品基本上表现的是现代主义的诗歌风格,到四十年代逐渐溶入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诗歌精神与艺术手段,而《我用残损的手掌》成为他沿着自己创作道路在“四十年代撷取的一颗明珠”单从艺术上看,卞之琳先生就说这首诗“应算是戴望舒生平各时期所写的十来首最好的诗篇之一。○16”

在这首诗里,诗人最现实的感情却用几近超现实主义的方法来表现,你面前展开的完全是一个想像中的感觉世界,超于现实生活之上的种种意象的流动性的组合形式,传达了比直写生活更能达到诗人情感本质的潜深意识。这里不存在一个有形的地图。诗人的尽数的“无形的手掌“下却有一个完整而又破碎的祖国大地:“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诗人对祖国的热恋情怀,祖国大地在敌人的铁蹄与刺刀下受难的景象,在这段超现实的想象中得到具有相当广度和深度的传达。诗的痛苦与爱憎隐藏在对于满是“灰烬”“血和泥”的土地的摸索之中,“摸索”是想象中的心境,它既写了诗人爱国情肠的热切,又衬托出铁窗生活环境的黑暗。诗人继续在想象世界里驰骋,全诗的第二部分仍然是在想象中进行的,它没有采取《雨巷》、《我的记忆》《寻梦者》那样开头与结尾相同的圆圈式抒情框架,而是采用巨大的转折性的推移性结构,使得这里抒写的渴慕中的心境与前面苦难的心境构成强烈的反差。诗人按捺不住的快乐心境油然而生,他用明朗的调子唱道“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温暖的“一角”是诗人光明信念的象征,他运用全力于手掌,贴在这“寄与爱和一切希望”的有着“阳光”与“春”的“一角”,这里是光明驱逐黑暗的所在,这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蚂蚁一样死”,这里是“永恒的中国!”

《我用残损的手掌》写的是自己一种幻象中的世界。幻象不是梦,却同梦一样是属于非现实的范畴,它可以自由驰骋自己的感情,一直达到最深的内在心灵世界的隐秘。诗人不是在现实世界中写感觉,而是在感觉幻象世界中写想象。这样,一切似乎是真实现象,又都是他潜在世界的心象,是感觉的真实,又是超现实的幻象中的诗人的真实,这些都不是

现实生活所可能出现的。手掌的无形马江山的有形,又给这种幻象中的矛盾以艺术的真实感。这就是全诗都是有幻象层面的抒情,给人以比现实层面的描述更加辽阔,更加幽远的天地,既不失之空幻,也不泥于实有。它达到了内在诗情美与外在韵律美的有机结合,是戴望舒后期特别成功的诗篇。

四、青涩、执著的人生之路

上面是我们从几首富有代表性转折性的诗歌作品谈戴望舒的自觉追求。谈得较多的是艺术方面,当然,艺术的表达也是为了诗歌情感价值的更好体现,更何况二者都体现了诗人执著的追寻和不懈的努力。

纵观戴望舒的一生,我们可以说他同时走着两条道路:青涩的曲曲折折的爱情之路,执著的不断前进的人生之路。他一生都在追求进步,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以他的笔和嘴甚至血肉之躯与侵略者展开搏斗,执著地投身于中国的文化建设。因此,我们说“望舒所走的道路,是中国一个正直的、有很高的文化修养的知识分子的道路”,他“通过自己真切的感受”,“甚至通过现实的非常惨痛的教育”走向了真理,走向了光明。作为一位在现代文学史上曾领导一个诗歌流派、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并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诗人,戴望舒在其后期的诗歌探索中仍以其一贯的艺术姿态和创新热情,不断地从外域诗界汲取营养,以持续地丰富、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诗学。多元诗学的一体同构连同时局的动荡残酷,使得戴诗在其后期依然处于深刻的变动和不稳状态之中,十三年时间(从抗战爆发到诗人早逝)只有十六首诗歌遗世或许只是一个事实坚硬的明证,历史的沉荷在后期戴诗中并没有给我们容留更多的诗性空间,而诗人的英年早逝则将这种遗憾推向永恒。1947年春,戴望舒在上海“香雪园”茶室的一个小型聚会上,应几位文艺青年之请,即席口占了一首后来被称为《无题》的四行短诗,这是戴生前最后一首诗:

我和世界之间是墙,

墙和我之间是灯,

灯和我之间是书,

书和我之间是──隔膜!

隔膜将是永在的,这倒并不独因其后期依然存在的诗学矛盾或者大时代背景下所感受到的个体命运的乖戾,而更是因为,他是一位诗人。

参考文献

① ②杜衡《望舒?序》

3 ○9冯镇魁《论戴望舒的诗》 ○4《论文学》、《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5钱钟书《诗可以怨》,《比较文学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6 ○7王泽龙《中国现代主义诗潮论》 ○

8 卢斯飞、刘会文《冯至戴望舒诗歌欣赏》 ○

10 ○11孙玉石《中国现代诗歌艺术》 ○12 ○15《戴望舒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版

13戴望舒《诗论零札》 ○

14冯望岳《笔力纵横视通万里――我用残损的手掌 简析》 ○

16卞之琳《戴望舒诗集 序》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

17 艾青《望舒的诗》

后记

关键词:感恩

提笔写到这里的时候,也许大家会认为我会因为即将完成作业,从论文中解脱、如释重负而欣喜若狂,诚然我也有一丝喜悦,然而一掠而过之后却不能掩饰住我的若有所失。论文几近完稿,毕业之日临近,即将和给过我帮助的老师说再见,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绪愈来愈浓,酝酿却又难以排遣。

时光荏苒,这段学习时光让我成长和充满自信,咀嚼这段时光是幸福的滋味,回味这段时光将带给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感恩是我一贯信守的人生准则,我感谢所有直接或间接为我提供帮助的人。当然,我首先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吴厚斌老师,他是一个治学严谨,要求规范,有责任感,永远有追求的学者。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指导教师吴厚斌的精心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从毕业论文的构思到定稿,我还需要感谢我的同事周娴、冉永菊、梁涛等对我提出宝贵意见,给我鼓励,给我提供了许多参考资料。

我还要感谢我的父母、姐姐和我的妻子,他们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

最后,我再一次感谢我的老师们!我将会永存感恩的心。

戴望舒诗赏析

戴望舒诗赏析 曾经有人说戴望舒诗是诗坛的“尤物”,大概是说它美艳而富于可怕的诱惑性吧,自然这是寓贬于褒的。我愿意在正面意义上使用“尤物”这个词,我认为戴诗美丽而富于感情,有亲切、柔美的抒情风格。戴诗的魅力来自他那诚挚而忧伤的感情。他的诗与20世纪20年代臻于高潮的英语系的现代主义诗的重“知性”不尽相同,他的诗主情,情是他的诗的骨子。尽管他很快就抛开了浪漫派,而倾向于象征派,甚至后来还倾心于后期象征派,但他的诗一直有浪漫主义的情愫。他的《诗论零札》认为诗所表现的,是情绪的抑扬顿挫,是去掉了音乐与绘画成分的纯粹的情绪。他的诗集,无论是《我的记忆》,还是《望舒草》,或者《灾难的岁月》,都是抒情和以情取胜的。如果拿40年代成长起来的穆旦的诗加以比较,一个重知性,一个重感情,区别是很显然的。番草在纪念戴望舒的文章中曾说,当时他们那一批诗人所喜爱的诗,是兼有浪漫主义的情愫与象征主义的意象。戴望舒的诗风大体上可以说是象征主义的,但它没有象征主义的神秘与晦涩,更非只是官能的游戏。戴望舒的诗是感情的,但不是感伤的。感伤是感情的矫饰虚伪,是感情的泛滥,戴诗里没有这样的东西。所以,在《望舒草》出版的那个时候,曾经有朋友说他的诗是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杜衡也说戴诗很少架空的感情,铺张而不虚伪,华美而有法度,的确走的是诗歌的正路。 戴望舒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对政治和爱情作理想主义的苦苦追求,但其结果,却是双重的失望。在他的诗中,姑娘的形象往往寄寓着他的理想,而孤独的游子的形象则往往是诗人自己。他的诗常常表现出游子追求理想的命定的徒劳,而这里的特点恰好又是对没有希望的理想付出全部的希望与真情。戴望舒曾熟读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苏联学者契尔卡斯基说过,就多愁善感的气质说,戴望舒也接近魏尔伦。魏尔伦《无言的歌集》表达了巴黎公社失败后,不知所措的知识分子苦闷沮丧的情绪,其基调是对于诗人的理想和他周围的肮脏生活相脱节的悲剧感。戴望舒的诗,则表现了从五四运动激昂地飞腾起来的理想,同淹没于血泊之中的1925~1927年大革命现实相脱节的悲剧感。他的诗自然不是反抗的和战斗的,但也不是环境的奴隶。他的成名作《雨巷》里的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显然受到命运的打击,但她没有乞求或颓唐,她是冷漠和高傲的,她仍然是那样的妩媚动人,她在沉重的悲哀下没有低下人的尊贵的头,像一面旗子一样地忍受着落到头上的磨难。诗人在这里坚持了人的尊严和顽强生命力的思想。人和理想,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就是戴望舒诗的悲剧主题。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戴望舒诗集

古神祠前 古神祠前逝去的 暗暗的水上, 印着我多少的 思量底轻轻的脚迹, 比长脚的水蜘蛛, 更轻更快的脚迹。 从苍翠的槐树叶上, 它轻轻地跃到 饱和了古愁的钟声的水上它掠过涟漪,踏过荇藻,跨着小小的,小小的 轻快的步子走。 然后,踌躇着, 生出了翼翅...... 它飞上去了, 这小小的蜉蝣, 不,是蝴蝶,它翩翩飞舞,在芦苇间,在红蓼花上;它高升上去了, 化作一只云雀, 把清音撒到地上...... 现在它是鹏鸟了。 在浮动的白云间, 在苍茫的青天上, 它展开翼翅慢慢地, 作九万里的翱翔, 前生和来世的逍遥游。 它盘旋着,孤独地, 在迢遥的云山上, 在人间世的边际; 长久地,固执到可怜。 终于,绝望地 它疾飞回到我心头 在那儿忧愁地蛰伏。 秋夜思 谁家动刀尺? 心也需要秋衣。

听鲛人的召唤, 听木叶的呼息! 风从每一条脉络进来, 窃听心的枯裂之音。 诗人云:心即是琴。 谁听过那古旧的阳春白雪? 为真知的死者的慰藉, 有人已将它悬在树梢, 为天籁之凭托—— 但曾一度谛听的飘逝之音。 而断裂的吴丝蜀桐, 仅使人从弦柱间思忆华年。 印象 是飘落深谷去的 幽微的铃声吧, 是航到烟水去的 小小的渔船吧, 如果是青色的珍珠; 它已堕到古井的暗水里。 林梢闪着的颓唐的残阳, 它轻轻地敛去了 跟着脸上浅浅的微笑。 从一个寂寞的地方起来的, 迢遥的,寂寞的呜咽, 又徐徐回到寂寞的地方,寂寞地。 -------------------------------------------------------------------------------- 夜蛾 绕着蜡烛的圆光,

浅谈戴望舒后期诗歌风格的嬗变

浅谈戴望舒后期诗歌风格的嬗变 中国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峥嵘岁月。在中国新诗史上,发轫于20世纪30年代前期,而在30年代中期蔚然成风的现代派诗歌,以它独特的贡献和作用,在新诗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以“雨巷诗人”饮誉诗坛的戴望舒,是现代派诗歌的领袖人物。然而对其作品的评价,一向存在分歧,毁誉褒贬,几经沉浮。很长时间以来,文学史家和评论家,大都把他划在现实主义诗歌主流之外。对其作品,艺术评价较高,而对其思想内容,批评和非难颇多。甚至有人认为戴望舒的后期诗歌,在接近人民性上虽有一些亮色,但仍没有摆脱现代派抒写个人情绪的藩篱。这一论断是有失公允的。我们应该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以建设性的态度和动态的眼光去观照和把握诗人创作发展变化的轨迹。而不能囿于时代的偏见,以静止的观点,狭隘甚至片面地下结论。 戴望舒1905年出生于浙江杭州,1950年因哮喘病逝世于北平。大致说来,戴望舒的诗歌创作,可以抗日战争爆发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如果说戴望舒前期诗歌创作是以现代派诗歌风貌为主要标志,反映了诗人对爱情的追求,以及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和体悟,那么到他创作的后期,大部分诗歌内容,则反映了民族的不幸和苦难,具有凝重的历史感和深广的忧患意识。 诗人生前共出版过四部诗集:《我的记忆》(1929年)、《望舒草》(1933年)、《望舒诗稿》(1934年)、《灾难的岁月》(1948年)。前三部诗集均在抗战前期出版。 给诗人带来盛誉的前期诗作《雨巷》,写于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在白色恐怖弥漫中,诗人被迫隐居于上海松江乡下。在黑暗的重压下,诗人寻找不到正确方向,“哀怨又徬徨”,于是写下这首诗。对《雨巷》这首名作,过去不少人仅从诗艺的角度加以欣赏,而认为在思想内容上并无太多可取之处,这是颇可商榷的。象征派诗注重含蓄和暗示,《雨巷》在朦胧的意境中所透露出来的主观的“希望”流贯全诗,形成诗眼。诗一开头就点出“希望”: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渐渐地,那位“丁香姑娘”开始显现,她有丁香般的芬芳;她的眼神凄婉又迷茫,她像梦一样地一飘而过,消失在雨巷深处。梦幻中的姑娘消失了,但诗人最后仍执著地对她怀着期待: 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在大革命失败后,心情沮丧而孤寂,精神无所皈依,但他并没有失去对未来的热情,他把这种感情凝聚成诗行,塑造了与诗人结着同样愁怨的丁香姑娘的形象来表达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有人考证,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人希望遇着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笔者认为这里既有爱情的影子,也有对人生理想的憧憬,

戴望舒诗选

戴望舒诗选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余杭市)人。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中国现代派代表诗人之一。 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魏尔伦的译诗。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1928年《雨巷》一诗在《小说月报》上刊出引起轰动,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出版。 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曾在该刊发表许多著作和译作。同年11月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在继续从事著译活动的同时,于1933年出版了诗集《望舒草》。这一阶段的诗作数量较多,艺术上也较成熟,在创作中最具代表意义,戴望舒由此成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1935年从法国回国。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1937年出版诗作合集《望舒诗稿》。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5月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和英文刊物《中国作家》等。1941年被捕入狱,写下《狱中题壁》和《我用残损的手掌》等作品。这一时期作品后来收入《灾难的岁月》于1948年出版。1949年在北京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后在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工作,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1989年《戴望舒诗全编》出版。 雨巷忧郁夕阳下古神祠前秋夜思 对于天的怀乡病印象夜蛾白蝴蝶烦忧 秋天的梦偶成断指我的记忆游子谣 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过旧居八重子在天晴了的时候致萤火赠克木夜行者眼我思想 乐园鸟萧红墓畔口占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论戴望舒诗歌雨港的艺术成就

论戴望舒诗歌雨巷的艺术成就 摘要: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非常有特色的抒情诗人,早期代表作《雨巷》是一首既有新月派音乐美,又有现代派朦胧美的象征诗。诗歌抒发了诗人孤独、哀怨和惆怅的典型情绪,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其艺术成就归纳为三方面:第一、诗人采用了象征派重意象、重暗示的手法。第二、诗人吸收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各种艺术技巧,又运用了新的手法,赋予新时代的气息,形成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第三、《雨巷》起结复见,诗行蝉联、复沓,开拓了音乐在新诗中表现的新天地。艺术美的结晶《雨巷》使戴望舒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独树一帜。 关键词:戴望舒、雨巷、艺术成就、象征、丁香结 戴望舒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 的抒情诗人。戴望舒的诗歌创作,始于二十年代初期,他是带着中国古典诗歌温庭筠、李商隐那一派诗风的影响进入诗坛的,三十年代则成为“现代派”的中心人物。作为现代派的代表,他主要有三部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和《灾难的岁月》,其中一九二八年八月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诗作《雨巷》出自诗集《我的记忆》,《雨巷》称为“现代诗派诞生的先声”。《雨巷》不仅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杰作,也是代表戴望舒前期诗风并名震诗坛的作品,作家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的桂冠。 打开诗篇《雨巷》,首先看到诗人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作品展示出“梦一样的凄婉迷茫”的意境,描绘了一位“丁香一样地结着悉怨的姑娘”形象,通过细腻地描绘,抒发了诗人孤独、寂寞、哀怨惆怅的典型情绪,此诗深受读者的青睐。 《雨巷》作为戴望舒早期的代表作品风靡一时,必然有其独特地艺术魅力和极高的艺术价值,那么,在我看来,它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诗人采用了象征派重意象,重暗示的手法,抒发了浓重的失望、愁怨和彷徨的情绪。我想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第一、诗人不满反动派恐怖统治,想通过《雨巷》排遣郁闷、孤独的情绪。 作者创作《雨巷》的一九二七年,正是中国革命处于低潮的时期,诗人不满反动统治,又不甘于沉沦,他没有放弃追求,等待着希望,但希望又是那样的渺茫,他的内心充满矛盾,深感孤独和寂寞。在诗中,诗人抒发了在大革命失败后的日子里自己那浓重的失望、愁怨和彷徨的情绪,作品不仅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此时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典型地反映出一代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苦闷惶惑的心理。 在《雨巷》里,诗人接触到的就是这样一个“凄惨迷茫”的现实,这个现实要把诗人年轻的心封闭在阴暗狭窄的“雨巷”里,而孤独的心境又迫使他去寻找安慰,这是现实与内心的矛盾,诗人生活在这种矛盾中,最终结果只能是剩下诗人自己在独自徘徊。因为作品的意境正好符合在斗争中找不到出路的彷徨中的青年们,能使他们产生共鸣,排解现实的烦恼,所以此诗风靡一时。 第二、戴望舒深受法国魏尔仑、波特莱尔等象征诗人表现主观感觉与追求朦胧飘忽诗风的影响,把法国象征派诗艺引进到自己的创作中来,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 在当时二、三十年代,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外国诗歌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英美浪漫主义诗歌;二是法国象征派诗歌;三是苏联革命诗歌,其中法国的象征派诗歌在表现方法上强调用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瞬间的感情,追求一种含蓄美和暗示性。如:魏尔仑、波特莱尔都是法国象征诗人的代表。 当时,戴望舒正在震旦大学学习,他通过法文直接阅读了魏尔仑、波特莱尔、果尔蒙、耶麦等人的作品,对其诗艺产生重大影响。诗人对象征派也由最初的好奇,到产生了终久不衰的爱好。 比如《雨巷》这首诗艺术上显著的特点,是以流动的音韵和朦胧的意象表现诗人的特殊情绪。对于流动的音韵这一点,近似于魏尔仑的《秋》,在《秋》这首诗中,鼻音“on”在诗中频繁出现,传达出诗人在秋日中的哀愁情绪。《雨巷》的用韵与此相类似。 同时,戴望舒也是深得以波特莱尔为代表的法国象征主义精髓的诗人,成名作《雨巷》实际上是对波特莱尔的诗集《恶之花》的继承和发展。戴望舒可以说是一位把西方象征主义诗歌艺和中国传统诗歌艺术创造性地熔于一炉的优秀诗人。诗作《雨巷》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的确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

戴望舒经典爱情诗歌四首

戴望舒经典爱情诗歌四首(一)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她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二)寻梦者 梦会开出花来的, 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去求无价的珍宝吧。 在青色的大海里, 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 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海吧,然后你逢到那金色的贝。 它有天上的云雨声,

它有海上的风涛声, 它会使你的心沉醉。 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 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 然后,它在一个暗夜里开绽了。 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 当你眼睛朦胧了的时候, 金色的贝吐出桃色的珠。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怀里,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枕边, 于是一个梦静静地升上来了。你的梦开出花来了。

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了, 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 (三)到我这里来 到我这里来,假如你还存在着, 全裸着,披散了你的发丝; 我将对你说那只有我们两人懂得的话。 我将对你说为什么蔷薇有金色的花瓣, 为什么你有温柔而馥郁的梦, 为什么锦葵会从我们的窗间探首进来。 人们不知道的一切我们都会深深了解, 除了我的手的颤动和你的心的奔跳; 不要怕我发着异样的光的眼睛, 向我来;你将在我的臂间找到舒适的卧榻。

浅析戴望舒诗歌

那掩藏不住的忧郁情怀 ——浅析戴望舒的诗歌情调 【摘要】淡淡的忧伤——似乎总是以一种无形的角色在戴望舒的诗歌中演绎着。戴望舒诗歌的忧郁之情,有五四以后知识分子觉醒后的忧郁;有个人不幸遭遇的烦恼;有大革命失败之后直面人生的惨淡。戴望舒的诗歌整体上承袭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哀愁情调,充满知识分子特有的忧郁气息。透过他诗歌中的忧郁情怀,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那一份字面上的哀愁,更是一份对诗人内心的解读。 【关键字】当时社会,人生经历,忧郁,象征,颓废气息,光明 一人生经历之于忧郁情怀 正如记忆忠实于诗人一样,戴望舒始终忠实于自己的心灵,他的诗歌就是他心灵的自白。而诗人的心灵与他的人生经历又是息息相关,无法割裂。因此,要探析戴望舒的艺术世界,探析他忧郁情怀的源头,还必须得把握他的人生经历。 戴望舒短暂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了曲折与坎坷。在戴望舒的前二十年里,他一直处于学习深造的阶段,然在后期的工作中,屡次被捕,并在狱中受尽各种毒刑拷打,当胜利的曙光终于来临,他却在建国后的第二年病逝了。 曲折坎坷的生活经历投影到他的创作上。诗人曾一度为游离于斗争却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而鸣唱,故此时的创作多以爱情为契机,多愁善感。为逃避现实的黑暗与丑恶,诗人曾一度隐居乡下,但尘世的烦恼又使他难以解脱,追求美好而不可得,逃避现实又使诗人走向了更深的抑郁伤感,所以他的作品中留下了种种类似深秋晚暮、残叶凋零的意象,无聊寂寞、伤感苦闷的情调充斥在其中。 此外,戴望舒诗歌中的忧郁情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时社会的西化思潮的影响。书店的倒闭被封、爱情的破灭失望、事业的波折受挫,一件件残酷的事情如一发发炮弹轰击着诗人原本脆弱的心,使他陷入了难以排遣的忧虑痛苦中。而此时,西方象征主义诗歌兴起,其中的迷离情绪,悲愁感觉,进一步强化了戴望舒的忧愁。 戴望舒诗歌中的多愁善感的情绪吟诵,不仅仅由其自身的悲剧性的生活与心理所铸成,更与当时时代的挤压是无法孤立开来的。时代的风暴往往波及人的思想,在那个遍地忧患的时代,正直善良的诗人难免不染上悲凉之气。作为曾参加过革命的诗人,戴望舒厌恶现实的黑暗,渴望光芒的到来,但又看不到人民的力

简析戴望舒诗歌的语言特色

简析戴望舒诗歌的语言特色 摘要:戴望舒,作为“现代派诗坛的首领”是一位富有自觉艺术意识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不仅记载了一代知识分子曲折的思想历程,记载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道路。更重要的是,他的诗歌体现着作者自身的现代审美原则与艺术追求。而他的这些原则、追求是通过语言这一载体来呈现的。音乐美、散文美、象征手法和诗歌意向的完美结合,是其诗歌独特的语言特色,正是这些别具美丽的语言特色和诗人独特的审美艺术追求使戴望舒成为我过现代文学史上现代派的著名代表。 关键词:戴望舒;诗歌;语言特色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兴起的现代派,是我过现代文学史上一支重要的诗歌流派。它有一个庞大的诗人群有戴望舒,卞之琳,李广田,何其芳,冯至,施蛰存等等。这支由新月派和象征派演变而来的诗歌流派,有强烈的现代意识。每个作家几乎都受法国象征主义,美国意象派诗歌运动的影响,都有着相似近乎相同的审美原则和艺术追求。特别是在语言方面,他们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诗歌美学。其中,戴望舒诗歌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 一、音乐美 戴望舒诗歌语言最为突出的艺术成就就是它的音乐美。音乐性的表现主要体现在节奏和音调上。如《雨巷》,叶圣陶先生曾认为它的出现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戴望舒也由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首先,全诗气节,每节有六行,且每行长短不一,有五言、七言一行,也有三言一行,五言、七言又有标点断开,使全诗有一种缓慢多停留的特点。其次,韵脚的使用使全诗富有节奏感韵律感。第一节的二、三、六、句押“ang”韵,第二节的二、六句也押“ang ”韵,第三节的一、三、六句押韵,第四节的三、六句押韵,第五节的三、五、六句押韵,第六节的三、五、六句押韵,第七节的二、三、六句押韵。像这样押韵的位置变换不定,仿佛是诗人内心情感错综复杂的体现。再者,排比句的方式造成首句重叠,像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等构成了节奏低缓深沉,反复回响的艺术效果。再加上“抛词法”(即把下句的某个首词抛入上句句尾)的运用更是使全诗语意似断还连,给人以绵延悠长的美感。如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最后标点符号的运用,首节末节的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周而复始回环复沓的节奏感。这种内在的音乐性与诗人孤寂迷惘的心境相结合,“创造出迷离恍惚,低回杳渺的氛围,从而谱写出了一曲朦胧而神秘、轻柔而沉思的寻梦曲。”【1】戴望舒诗歌的音乐性在其他诗歌中也有具体体现。如《致萤火》,全诗七节,每节行数不同。一句一节,三句一节,四句一节,节奏由急促而舒缓,每节大体押韵,节节韵脚不同,自由而又有规律的形式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美。再如《寻梦者》整

戴望舒《雨巷》赏析

戴望舒《雨巷》赏析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 《雨巷》一诗的音乐感很强,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而又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诗一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图景:白墙黑瓦的建筑物之间,小巷曲折而悠长;正是梅雨季节,天空阴沉沉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小巷里空荡荡的,只有诗人: 撑着油纸伞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诗人一人在雨巷中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透露着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小巷、细雨、撑着油纸伞的孤独诗人以及他的彷徨步态──这就是这首诗的开头几句所展示给我们的镜头。在上述镜头过后,诗中出现了一段诗人的内心独白: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并非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人物,而是诗人幻想出来的(他希望碰上的)一个虚拟人物。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呢?诗中接着写道: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花色或白或紫,给人柔弱、娇美而又纯洁、庄重的感觉。丁香花娇美却易凋谢,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引愁之物。中国古代的诗歌中有不少吟咏丁香的名句,如:“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南唐李璨《浣溪纱》词);“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由于中国古代诗人们的反复吟咏和广泛传唱,在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心中,丁香逐渐成为美丽、高洁、柔弱、愁怨之类性质或具有这类性质的事物的象征。《雨巷》中出现的“姑娘”就是全面具有中国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上述性质的一个女性形象──她既具有丁 香的美丽姿态和颜色,又具有丁香的高洁和芬芳,还具有(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忧愁与哀怨的特点。 这样一个宛如丁香魂魄所化的“姑娘”,一经诗人的想象而创造出来之后,也就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在诗中,她也象一个现实人物一样活动起来: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戴望舒的感情经历

戴望舒的感情经历 戴望舒一生有三个女人,施绛年、穆丽娟、杨静。但是在这三段感情经历当中,戴望舒都失败了,他的文学成就有多高,情感失败就有多深。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戴望舒的感情经历,希望对你有帮助。 戴望舒没有学会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差别,这让他命运多舛的一生看见曙光又急剧陨落。诗人卞之琳曾经说:“戴望舒年纪轻轻便悍然离世,旧的社会制度让他没有办法将自己的才能发挥最大,眼见着新社会要出现了,戴望舒却走了。”戴望舒的感情经历不也是这个样子么,时机到了人未到,人到了,时机已过。 一场本来就不对等的初恋让戴望舒错误地以为自己的执念就是爱情,爱情是双方相互的,性格不合适就不要强求,他用自杀换来的爱情不是真的,只是自我的心理安慰。但是戴望舒的诗人心是无比脆弱的,初恋的感情经历让戴望舒如坠深渊,他遇到穆丽娟的时候,心里何尝不是抱着用新的感情忘记旧的感情的想法。这种想法一开始就是错的,戴望舒和穆丽娟之间的年纪差异是导致感情失败的很大因素,但是戴望舒没有吸取教训,仍然选择了和杨静在一起。于是戴望舒和施绛年结束了,和穆丽娟结束了,和杨静结束了。 戴望舒是一个性格柔软,多愁善感的人,他对感情的要求是完美,常常沉浸在意淫出来的世界,从他的诗文能够看出他是一个浪漫的人,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浪漫的人,让三个女人都离他而去,也许正是

因为他对爱执着,才会让戴望舒的感情经历无比坎坷。 戴望舒简介戴望舒,汉族,又叫海山,生于1905,死于1950,卒45岁,生日11月15日。浙江杭州人,名承,又有笔名,信芳,思江等。他是近代诗人,象征主义代表家。 戴望舒是职业诗人,也是著名的翻译家。毕业于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戴望舒一生发表诗文无数,与鸳鸯蝴蝶派结下不解之缘,因为在刊物上刊登了《债》、《卖艺童子》、《母爱》三篇小说,结实了杜衡、张天翼等意气相投,几人年轻气盛,风华正茂,希望成立一个以文会友的圣地,那就是后来的《兰友》三月刊,这个文学小团体就是“兰社”。 戴望舒的代表作有《雨巷》《我的记忆》等。戴望舒从小就喜欢古典文化,他入学开始便喜欢阅读古典说部和中外童话故事,1919年考入宗文中学。1923年考到了上海大学,主修中文。他的老师是著名文学家田汉,在田汉的教导下参加革命斗争。但是随着战争的来临,上海大学被封之后,他转到了复旦大学学习法语。1927年发表《雨巷》,这一年,他和施蛰存、杜衡、冯雪峰等人创办了《文学工厂》并在1932年担任《现代》杂志编辑一职。 戴望舒曾经赴法国留学,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读书。但是由于戴望舒在中法大学学习期间,经常不交作业,不按时上课,年终考试缺席,校方查问之后才知道他跑到了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游行,后来被西班牙警方逮捕移交法国警方,法国警方通知中法大学,当即被开除学籍,回国之后继续从事杂志月刊编辑。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派的代诗人

彷徨生哀怨惆怅也浪漫 ——从古典文化中走出来的现代雨巷诗人文学院07级对外汉语10班姓名:陈利君学号:1002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派的代表诗人,又称“雨巷诗人”。他曾留学法国,受到法国象征主义的深刻影响。他的诗歌一方面吸收和借鉴了西方现代派,特别是法国象征诗派的一些艺术方法,为中国新诗注入了现代性品格。但另一方面戴望舒无疑是被传统思想文化浸染得很深的文人, 在其诗作中透射出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深深的扎根于中国的传统的思想与文化的土壤,体现为对传统的纵向继承。正如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指出的:在成熟的诗人身上,过去的诗歌是他的个性的一部分,过去是现在的一部分,也受到现在的修改。[1]置身于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的戴望舒,不得不有意无意的与中国传统人文资源发生关系。张亚权认为,戴望舒的诗歌“无论是意境的创造、情感的抒发,还是表现的技巧、选择的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2]。本文试从他诗歌的意象运用、表现技巧、思想内涵来分析他诗歌的传统人文资源。 但是在探讨之前我们首先得明确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传统人文资源?在我看来,传统人文资源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有形的可视的物质存在实体,一个是无形的可感知的精神存在。物质层方面主要表现在审美化的日常生活中一些传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如刺绣、油纸伞、旗袍、陶瓷、红灯笼、古镇、雨巷、西湖、断桥等等;精神层面的则多体现在传统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中,如根深蒂固的儒道思想,丁香般的忧愁,牡丹般的华贵,梅、兰、竹、菊般的高洁等等。现当代作家戴望舒通过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巧妙地把这些传统的人文资源运用到作品中,达到物质与精神、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从而使作品生动形象起来,也使传统人文资源的内涵价值得到提升。 一、民族化的传统意象 中国是抒情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有着深厚的抒情传统。因为是“抒情”的,

浅谈戴望舒

浅谈戴望舒 虽然对诗歌并不是很感兴趣,但我们组的课题是“诗歌”,便开始阅读三四十年代的诗歌,在无形之中就被戴望舒吸引,爱上他的诗。 一象征主义 结合所学,在戴望舒短暂的诗歌创作生涯中,依据其创作思想和风格的转变,分为三个时期。在这三个创作阶段中,诗人经历了两次的变化:一是《雨巷》之后对古典主义的反叛,二是后期对现实主义的理性回归。虽然有变化,但我认为唯一不变的是戴望舒始终坚持对象征主义的探索与实践。正如上课时所了解到的,象征主义对戴望舒的影响始终是深刻而明显的,象征主义作为一道基本色,始终显著地体现在他各个时期的作品中。如果从纯文本角度,我认为象征主义是戴望舒诗歌的本质特征。就这一点,我对戴望舒的三个时期进行了文本分析。 雨巷时期——《雨巷》——对象征主义的迷恋。戴望舒前期的代表作《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这首诗韵律优美,意象朦胧、含蓄,重暗示、重象征,在创作手法、文本形式、书写内容和艺术效果这四个方面,都洋溢着浓厚的象征主义风格。《雨巷》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雨巷里,没有阳光,没有生气,而“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彳亍着的彷徨者。细细读来,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正是诗人在孤寂中怀着对美好

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的象征。在我看来,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现实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雨巷中的一切既是朦胧的,又是含蓄的,戴望舒表面上写希望自己逢着丁香一样的姑娘,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对理想的希冀。 成熟期——《我的记忆》——勇敢的反叛。这一时期,戴望舒首先反叛的是格律,即自己诗中对音乐的讲究。《我的记忆》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这首诗承接了前一时期里已露端倪的通过意象以暗示个人哀愁的艺术手段,虽已不再使用格律,但代替格律的近乎于口语的形式,依然使诗读来很美。这也正符合象征主义诗歌虽然十分强调音乐效果,但他们主张诗句的音乐性不是单纯通过机械的协韵表现出来,而在于诗句内在的节奏和韵律,在于诗歌表达的流畅这一点。因此,戴望舒这一时期的反叛应该是使他更好的表达出象征主义的表现。 涅槃期——《萧红墓畔口占》——现实主义的理性回归。《萧红墓畔口占》是诗人前往凭吊萧红时所作:“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六小时”表现出时间之长、路途之远,“寂寞”一词则是诗人其时其地的真实感受,“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一句表达出作者真挚的怀念与深沉的感慨:友人消逝,留下孤独的自己依旧要寂寞等待,漫漫长夜依旧,而消逝的,可以自在地“卧听着海涛闲话”。短短四句诗,诗人依然将情绪藏在客观对应物里,“红山

戴望舒的诗

戴望舒的诗 1、《寒风中闻雀声》 枯枝在寒风里悲叹, 死叶在大道上萎残; 雀儿在高唱薤露之歌, 一半是自伤自感。 大道上是寂寞凄清, 高楼上是悄悄无声, 只有那孤零的雀儿, 伴着孤零的少年人。 寒风已吹老了树叶, 更吹老了华鬓, 又复在他的愁怀里, 将一丝的温馨吹尽。 唱啊,同情的雀儿, 唱破我芬芳的梦境; 吹罢,无情的风儿, 吹断我飘摇的微命。 2、《见毋忘我花》 为你开的, 为我开的毋忘我花,

为了你的怀念, 为了我的怀念, 它在陌生的太阳下, 陌生的树林间, 谦卑地,悒郁地开着。 在僻静的一隅, 它为你向我说话, 它为我向你说话; 它重数我们用凝望 远方潮润的眼睛, 在沉默中所说的话, 而它的语言又是 像我们的眼一样沉默。 开着吧,永远开着吧, 挂虑我们的小小的青色的花。 3、《秋天的梦》 迢遥的牧女的羊铃, 摇落了轻的树叶。 秋天的梦是轻的, 那是窈窕的牧女之恋。 于是我的梦静静地来了, 但却载着沉重的昔日。

哦,现在,我有一些寒冷, 一些寒冷,和一些忧郁。 4、《我的素描》 辽远的国土的怀念者, 我,我是寂寞的生物。 假若把我自己描画出来, 那是一幅单纯的静物写生。 我是青春和衰老的集合体, 我有健康的身体和病的心。 在朋友间我有爽直的声名, 在恋爱上我是一个低能儿。 因为当一个少女开始爱我的时候,我先就要栗然地惶恐。 我怕着温存的眼睛, 像怕初春青空的朝阳。 我是高大的,我有光辉的眼; 我用爽朗的声音恣意谈笑。 但在悒郁的时候,我是沉默的, 悒郁着,用我二十四岁的整个的心。 5、《忧郁》 我如今已厌看蔷薇色, 一任她娇红披满枝。

心头的春花已不更开, 幽黑的烦忧已到我欢乐之梦中来。我的唇已枯,我的眼已枯, 我呼吸着火焰,我听见幽灵低诉。去吧,欺人的美梦,欺人的幻像,天上的花枝,世人安能痴想! 我颓唐地在挨度这迟迟的朝夕, 我是个疲倦的人儿,我等待着安息。 6、《雨巷》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 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戴望舒诗歌艺术手法对古典的超越

写作部分的第二十八题:任选当今一个诗人的作品进行论述戴望舒诗歌艺术手法对古典的超越 内容摘要:戴望舒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对古典的突破,即在古典诗歌基础上的现代性重塑。散文化写作向度是戴望舒诗歌明显的艺术特征。戴望舒前期的新月诗派的格律诗创作,是传统诗歌的现代重现,寄托的是现代诗情,但后期的现代派诗歌创作,则显示的是散文化倾向,同时,让诗歌的情感附着在缓慢的音乐节拍之中,绵延出诗歌隐显适度的抒情方式,正是在这种超越之中,戴氏诗歌才显得含蓄朦胧,颇有韵味。 关键词:戴望舒;艺术手法; 戴望舒作为20世纪30年代的诗人,诗歌创作深受传统诗歌的影响。在反对旧文化的同时,吸收了传统诗歌中意象、意境、意绪等方面的精华,并给予了现代诗情,创作了富有古典气息的现代新诗,完成了对新月诗派格律的脱离。戴望舒创作前期受新月诗派的影响,诗歌创作的形式、音律都受到新月诗派的引导,在诗歌形式中追求整饬、和谐、悠长的音乐节奏。但诗歌创作的后期,戴望舒放弃了诗歌的音乐美,开始追求诗歌创作的散文化倾向。摆脱新月诗派的格律制约,把诗歌从传统的格律与整饬的诗形的窠臼之中解脱出来。用不受约束的语句来表达个人的思想,以诗人的情感流动作为诗歌形式,戴望舒以此拉开了与传统诗歌的距离。戴望舒摒弃了前期的音律美,改用情感的流动构架诗歌,追求诗歌的内在韵律,诗歌的层次按情感的流动而生成,并在诗歌角度上,找到了一种隐显适中的抒情方式。戴望舒后期诗歌创作走上了“主知”的线路,摆脱了前期新月时期诗歌的“主情观”。这与戴望舒的家庭因素有关,也与戴望舒的爱情遭遇有很大联系,也伴有对生死的认知与理解。可以说,戴望舒诗歌基于古典,超越古典;运用古典,塑造现代。在现代色基础上重塑了现代诗形。 一、诗歌创作的散文化倾向 从古至今,诗歌都是诗人表达情绪的最为简单的方式。体现在文字的抒写层面,则是内容和形式的合二为一。戴望舒最初的诗歌创作(1922—1929)时期,

浅谈戴望舒的诗歌情感

“乐园鸟”寂寞而执著的追寻 ----浅谈戴望舒的诗歌情感 内容摘要 摘要:初读戴望舒,觉得他太感伤太悒郁甚而颓废,较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他后,才读懂了一点他感伤悒郁里的意味和蕴藉,读出了他苦闷忧伤里的一份执著。戴望舒的执著情结一直是透露在他的诗歌里的,他的执著精神也一直贯穿于他对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摸索和探求。本文将戴望舒后期的诗歌创作理解为一个历史强加的结果,这种理解乃是基于戴望舒始终是一位具有高度艺术自觉、不断寻求自我超越的诗人。从“纯粹艺术论”到现实主义的强行植入,从“雨巷”中缠绵惆怅的历史“记忆”到“我用残损的手掌”题写的炽烈情怀,戴诗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双重伸越中完成了与历史现实的本质性合作,最终在逼仄的人生境遇和广阔的文化想象之间确立了自己的位置。 关键词:戴望舒执著的追求忧郁苦闷人生的价值韵律美 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融合 一、苦闷忧伤的诗歌,蕴含执著情绪的思想情感 戴望舒从二十年代便开始写诗。那时的中国,军阀混战,生灵涂炭,社会像一潭污水,日甚一日地腐烂和发臭,甚至中产阶级知识分子都感到了生活的艰难和前途的渺茫。然而,“在苦难和不幸底中间,望舒始终没有抛下的,就是写诗这件事情,这差不多是他灵魂底苏息,净化。○1”他把写诗当作排遣苦闷的“杜康”。他的成名作《雨巷》就是作于这一时期,当时他因积极从事革命宣传工作被孙传芳拘留,“四、一二”后又受到国民政府通辑,他不得不隐居杭州暂避江苏,在孤寂中咀嚼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2”,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被称作“中国象征派的抒情诗的范例○3”――《雨巷》诞生了,为诗人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誉。 (一)、最甜美的诗歌就是最忧伤的思想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

穿越时空的彩翼_从_我思想_看戴望舒的诗歌艺术|戴望舒《假如》诗歌

第15卷第4期Vol.15No.4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 of Postgraduates 2008年12月December 2008 穿越时空的彩翼 ———从《我思想》看戴望舒的诗歌艺术 余蔷薇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武汉430079) 摘要古今中外的广采博取, 融会贯通, 使戴望舒的诗歌富含意蕴与张力, 其后期诗歌感性色彩减弱, 智性 因素增强。本文以《我思想》为例,旨在从主题意蕴解读、意象原型阐释、形式技巧探究三个方面,论述戴望舒诗歌艺术的民族化与现代化特征。 关键词感性;智性;主题意蕴;意象原型;形式技巧中图分类号I2025 文献标识码A

戴望舒是一个中西合璧式的诗人, 他的诗歌是东方智慧和西方艺术双向催生的结果, 既映现着西方现代派诗歌鲜活的面影, 又流淌着中国传统文化不息的血脉。古今中外的广采博取, 融会贯通, 使其作品成为富含意蕴与张力的复合有机体。其30年代后半期的诗歌少了前期哀怨烦忧的情绪,更多地注入了对生命的体察,因而感性色彩减弱,智性因素增强,较明显地表现出后期象征派的创作倾向。写于1937年的智性化小诗《我思想》,正是其中的代表作。这首诗因短小精美广受人们称道,然而也因其充满玄想与深思,历来众说纷纭。中西诗歌文化的矛盾统一构成了戴望舒诗歌艺术探索的基本特质,他“最终是以中国的方式理解和表现了外来的影响与时代的要求,他感染的是中国式的世纪病”。 [1] 一个执着的思想者,现世的个体生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思想驻足停留的花蕊,思想是永恒而无止境的。他把他的主体意识“我”,看成为一种超越时空的永恒,一种美的永生“蝴蝶”,“万年后小花的轻呼,透过无梦无醒的云雾,来振撼我斑斓的彩翼”,万年后,个体的生命早已经在大自然消亡,但灵魂却永存,小花是蝴蝶守候的家园,诗人所追求与守候的“精神家园”,也会像花蕊一样吸引着蝴蝶做永远的飞翔,这种飞翔不会因或梦或醒的人生苦恼而阻碍,诗人的决然执着亦是对整个大时代背景的忽略,他以一个哲人的气质,站在生命的至高点俯瞰人生,消除一切时间空间的纷扰,思考着人生理想、精神家园,所以没有梦也没有醒的云雾,只是一段轻易穿越的路径,再远的距离也阻止不了斑斓彩翼对小花的

戴望舒简介

戴望舒(1905-1950),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在上面发表许 多著、译作。出版的诗集有《我底记忆》(1929)、《望舒草》(1933)、《望舒诗稿》(1937)、《灾难的岁月》(1937)、《戴 望舒诗全编》(1989)。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生于1905年3月5日,中学就读于皮市巷上的宗文中学堂。1923年,戴望舒考 入上海大学文学系,同施蛰存(也是杭州人)、杜衡创办《璎珞》旬刊,译魏尔伦的诗。他译诗的时候,正是写《雨巷》的时候。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 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 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6月以后戴望舒在北京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从 事编译工作,1950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原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思等。浙江杭县(今余杭市)人,祖籍南京(生于杭县)。 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 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 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 纯洁幽雅。 生平简历 1923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语。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1929 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 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篇就是《雨巷》,受到了 叶圣陶的极力推荐,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 1932年他参加施蛰存主持的《现代》杂志编辑社。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不过在留学期间,他并不喜 欢去课堂听课,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翻译外文著作上。当 时他翻译了《苏联文学史话》、《比利时短篇小说集》和《意大利短 篇小说集》等,另外还研读了西班牙作家的许多小说集。1935年春天,由于他参加了法国和西班牙的一些反法西斯游行,被学校开除,于是 便启程回国。1936年6月,与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结婚。 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新诗》

学生论文:论戴望舒诗歌的内在节奏

流淌的诗情 ——论戴望舒诗歌的内在节奏【摘要】 读戴望舒的诗,总能感到一种莫名的感动。这种感动并非来自诗歌本身,而是觉得有一根久未触碰的心弦不期然地被拨出一声清音。那些被遗忘的情绪一瞬间涌上心头,愕然、愤然、怅然、释然……于是我们感佩诗人敏感的心灵和天赋 进一步发展下去。心理发展的最初阶段就是打破它们的平衡。”当我们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时,这种综合体的平衡就会被打破,表现为情绪情感的产生,从而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钟嵘在《诗品序》开篇就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情感是人与外界交汇的必然产物,这种情感表达出来便产生了诗歌。也就是说,情感是诗歌的内容、诗歌的本真状态。而情绪情感又为人类所共有。那么,人对诗歌的欣赏几乎就是一种先天的能力,不论他是否意

识得到。读者通过自己的情绪去体察诗歌所蕴藉的情感,再用诗歌的情感来释放自我内心的情绪。“言志”是诗歌更高级的状态,对读者提出了理性思维的要求。没有“情”的基础,“志”就是空洞的说理,诗歌就是文字的简单排列。 与传统古诗相比,现代诗在语言和格律上的束缚被打破,日常语言开始进入诗歌,这使得诗歌的表现力大大加强。但是,诗情并没有立即适应这个全新的载体,早期白话诗的审美性甚至不如一些民间歌谣。直到郭沫若的《女神》第一次将喷薄的情感注入其中,人们才开始重视新诗的情感性。郭沫若在《论诗三札》中认为,诗的精神在其内在的韵律,内在的韵律便是“情绪底自然消涨”:内在的韵律诉诸心而不诉诸身,说它是“音乐的精神”也可,但不能说它本身就是音乐…… 戴望舒的早期创作将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和意象与象征派因素融入到新诗当中,也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优秀诗篇。那首让他赢得盛誉的《雨巷》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1933年8月出版的代表戴望舒最完整艺术风格的《望舒草》出版,其中《旧锦囊》一辑、《雨巷》一辑都被删除。“这在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与诗论中都是一个很具有代表性的举动。它表明了戴望舒对诗歌艺术的新追求,同时也标志着其诗歌风格与诗歌创作观念的独立与成熟。……促使这一转变的最重要原因是,此时戴望舒已经确立了其诗歌创作的“诗情”论。这一观念是他本人诗歌创作、现代外国诗歌翻译、研读外国现代诗歌以及诗论,以及受中国晚唐诗风影响的一个综合的结果。当然,另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是他本人内向、敏感、忧郁的个性和他所处的当时特定的旧中国大都市的物质、文化与社会的生活环境。而对当时西方世界盛行一时的法国象征派诗歌的接触与研读直接触发了戴望舒等中国“现代派”诗人抒发个人郁闷、压抑的情绪的最现代的话语表述方式的运用。”①在《望舒诗论》的17条诗论中,明确论及诗情的有第四条~第五条:“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第六条:“新诗最重要的是诗情上的Nuance(法文,细微的差异),而不是字句上的Nuance。”第七条:“韵和整齐的字句会妨碍诗情,或使诗情成为畸形的。”第十条:“不必一定拿新的事物来做题材(我不反对拿新的事物来做题材),旧的事物中也能找到新的诗情。”事实上,《望舒诗论》的17条中,有8条直接论述诗情或情绪,另外9条也基本上是围绕着诗情的表现这一中心。由此可见,戴望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