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学批评史重点

中国文学批评史重点

中国文学批评史重点
中国文学批评史重点

1.为中国文论奠定基础的是儒家和道家文艺思想其主要论域分别是文艺的外部规律和文艺的内部规律。

2.“诗言志”说出自《尚书〃尧典》朱自清先生称之为中国文论的“开山纲领”。“志”的内涵是指与政教相联系的人生态度与理想抱负。

3.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为政治教化服务因此在美学思想上孔子强调美与善的结合即“尽善尽美”。

4.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论主要是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为后世“文气”说奠定基础的是孟子的养气说。

6.荀子的文学思想已包含了后世“明道---征圣----宗经”思想的萌芽。荀子在《乐论》中还从人格修养的角度提出“以道制欲”的重要命题。

7.汉代儒家文艺思想的纲领性文献是《礼记〃乐记》和《毛诗大序》。

8.司马迁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为发愤著书和实录精神。

9.扬雄认为汉大赋在其社会作用方面表现出劝而不止的缺陷因而讥之为雕虫小技。

10.班固指出汉乐府民歌的特点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因而可以发挥“观风俗,知厚薄”的认识作用。

11.王充谓《论衡》的主题就是“疾虚妄”。

12.《文心雕龙》中被刘勰称之为“文之枢纽”的几篇文献是《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

13.在审美观上钟嵘《诗品》以“自然英旨”即自然美作为最高美学原则。他还指出获得这种美的途径“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14.唐初魏征倡导南北融合,亦即“气质”与“清绮”并重的文学观为唐代文学

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5.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倡导汉魏风骨,直接启发了殷璠关于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均备”说的提出。

16.王昌龄诗论专著是《诗格》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关于诗歌意境的论述。他指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

17.皎然诗论专著《诗式》把能否创造诗禅合一的诗境看作是决定诗歌艺术水平高下的关键。18.新乐府诗形式上的主要特点是不再沿袭乐府古题而是“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在创作方法上要体现“直书其事”的实录精神。

19.韩愈的古文理论主要由以下几个观点构成:文以明道、气盛言宜、不平则鸣、陈言务去。

20.自谓“第一功名只赏诗”的司空图对诗歌理论的主要贡献是深入探讨了诗歌意境的美学特征。

21.司空图认为诗歌艺术意境的创造从形象思维的角度来看必须做到“思与境偕”意境的美学特征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二十四诗品》是司空图诗论最重要的代表作。

22.《二十四诗品〃典雅》“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二十四诗品〃纤秾》“采采流水,蓬蓬远春。”《二十四诗品〃冲淡》“遇之匪深,即之愈希。”《实境》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形容》风云变态,花草精神。《自然》俱道适往,著手成春。《含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23.苏轼《送参寥师》“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24.苏轼《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三首》“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25.黄庭坚提倡诗歌创作要“以理为主”反映了宋诗追求理趣的审美取向。在具

体创作方法上则主张“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26.北宋诗话代表作有《六一诗话》、《冷斋诗话》、《石林诗话》南宋诗话最重要的作品是严羽的《沧浪诗话》

27.严羽诗学理论的主要出发点是“别材”说与“别趣”说。

28.《石林诗话》以禅宗的妙悟过程比喻诗歌艺术境界指出诗有三境画工境界、神妙境界、化工境界。

29.李清照不赞成豪放词派以诗为词的倾向而在其《论词》中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

30.元好问的文学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诗绝句》三十首中。他认为诗歌创作应该“荡元气于笔端,寄妙理于言外”。他赞扬陶渊明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赞美谢灵运诗“池塘春草谢家真,万古千秋五字新。”

31.明代以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为代表的后七子倡导复古主义文艺思潮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

32.张炎词论的主要观点是“清空”论和“意趣”论。

33.明代文艺新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李贽,他提出的“童心”说,为这股新思潮奠定了哲学和文艺美学思想的基础。

34.袁宏道以“性灵”为中心的文学思想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真、变、趣、奇。

35.清代前期诗歌理论出现了四个主要流派以王士禛为代表的神韵派,以沈德潜为代表的格调派,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和以翁方纲为代表的肌理派。在散文理论批评方面则有以方苞为代表的桐城派。

36.桐城派文论的纲领是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统一。此说由姚鼐在方苞“义法”论基础上明确提出。

37.梁启超为救亡图存而大力倡导“诗界革命”、“文界革命”由致力于“小说界革命”。

38王国维最有代表性的文学理论批评专著是《人间词话》其核心是“境界”论。

39.王国维认为判断境界优劣的基本标准是“隔”与“不隔”。他把意境分为两种基本形态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老聃——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扬雄《法言》

董仲舒《春秋繁露》

王逸《楚辞章句》

王充《论衡》

杜甫《戏为六绝句》

殷璠《河岳英灵集》

王昌龄《诗格》

钟嗣成《录鬼簿》

李渔《闲情偶寄》

叶燮《原诗》

《诗大序》——发乎情止乎礼义。

刘勰——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谢赫——气韵生动

钟嵘——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也。

萧绎——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

韩愈——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司空图——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欧阳修——诗“穷而后工”。

李贽——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袁宏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1.论述曹丕《典论〃论文》的文学理论思想及其意义。

首先《典论〃论文》提出了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间的关系。《论文》指出“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故作家应根据自己的才能、特长选择适当文体来写作。《论文》把文章分为四科八体并分析、描述了其风格特征。其中“诗赋欲丽”的观点十分重要把诗赋作为一类作品表明曹丕意识到这是一种不同于其它类型文章的纯文学不仅如此曹丕还肯定了文学作为艺术所应有的美学特征——“丽”。

其次《论文》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于文学创作的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论断。这对于促进文学的个性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论文》还高度评价了文学的价值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把立言看作比立德、立功更为重要的不朽之事。

第四《论文》还就文学批评的态度提出了有价值的看法如反对“贵远贱近”、“文人相轻”、“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等等。意义《典论〃论文》是由经学时代向玄学时代转变过程中在文艺理论与批评领域出现的一篇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纲领性文献。中国文艺理论从此开始由侧重研究文学外部规律转向研究文学内部规律。

2.评析陆机《文赋》中“诗缘情而绮靡”主张的内涵与意义。

a.“诗缘情而绮靡”主张的提出具有开一代风气的重大意义。它突破了“诗言志”的古老传统使诗歌抒情不受“止乎礼义”的束缚这为突破儒家经学对诗歌的控制开辟了道

路。

b.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绮靡”说也是对儒家传统诗论的一种背叛。儒家向来强调文辞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而漠视文学的艺术形式美所具有的某种相对独立性。

c.内容层面的“缘情”与形式层面的“绮靡”相结合的诗歌新观念不仅开创了中国诗论的新纪元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诗歌创作进入“文的自觉”的新时代。

3.评述韩愈古文理论的主要内容。

1文以明道。这是韩愈古文理论的基础。他把古文写作与儒学复兴结合起来并以儒学道统的继承者自许。

2陈言务去。明道是要表达对道的独特领悟“陈言”是前人对道的领悟所遗留的陈迹因此学习古文要“师其意不师其辞”。

3气盛言宜。韩愈发展了孟子“养气”说阐述了仁义道德的修养与文章之间的关系提出“气盛言宜”说。所谓“气”就是指儒家的仁义道德修养在人的精神气质上的表现。气与言的关系被比喻为水与浮物的关系。

4不平则鸣。这是一个富于民主精神与反抗精神的重要命题也是对孔子“诗可以怨”以及司马迁“发愤著书”传统的继承。

4.论述公安三袁的文学思想。

(1)、变代有升降法不相沿。反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指出“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2)、真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叙小修诗》“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强调文学作品要真实表达作家独特的思想情感。(3)、趣率性自然无拘无束。袁宏道所提倡的“趣”也是从李贽“童心说”生发出来的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健康的审美趣味具有反理学、反传统的时代精神是

以思想解放

(4)、个性自由为特色的启蒙思潮的组成部分。此外趣的提倡还标志着市民审美观的兴起这也是值得肯定的。

(5)、奇师法自然不奇而奇。《答李元善》“文章新奇无定格式只要发人所不能发字法、句法、调法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此真新奇也。”

5.评析叶燮《原诗》关于创作的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理论。

《原诗》即推原诗的本质所以它主要探讨了构成诗的主要内容的客观事物和作者所必备的主观条件。

它以理、事、情三者来概括客观事物的三个要素用才、胆、识、力来概括作者所必备的主观素质。它认为诗就是由客观事物的理事情和作者主观的才胆识力相结合的产物。在此前的古代文论中论述文学创作诸因素时往往不能综合论述对于诗的内容或主抒情或主言志或主述事或主说理对于作者的素质或强调才气或注重学问或强调道德修养或注重生活实践。

分而论之不无道理但缺乏综合之论。叶燮所论以理事情喻客观以才胆识力喻主观应该说既全面又抓住了事物的核心。

6.简述王国维关于诗歌境界的理论。

以境界作为判断诗歌艺术高下的标准。《人间词话》“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境界的主要特征言外之意真实自然生动传神意与境浑。

境界的分类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1.《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

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请阐述这段文字所包含的文学思想。

兴是就文学的审美作用而言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实际上是指诗歌具体生动的形象可以激发读者的情感与思想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获得审美享受。

观乃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孔子所说的“观”比较侧重对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方面的认知兼具“考见得失”与“赋诗言志”的双重意义。

群应是就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而言。通过文学教育作用的发挥可以交流感情、增进共识、促进人际和谐。

怨是就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政治及情感宣泄的作用而言。孔安国释“怨”为“怨刺上政”指出了怨的主要内容此外怨还有更广泛的指向凡一切的不合理、非正义乃至不如意都可以纳入怨因此怨还有的意义。

事父事君实际上是就文学的人格培养意义而言。文学可以通过教育作用的发挥来培育健全人格进而实现事父事君的价值。

此外文学还具有博物学方面的价值。

2.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於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於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请据此阐释言、象、意三者的关系。

首先文学作品存在三个密切关联的层次言象意。

其次“言”不能直接表达“意”言的功能在于描述象象则承担达意的功能。

第三从阅读角度看阅读首先接触的是语言层面把语言还原为意象是阅读的第一步。

第四阅读的第二步是要沿着意象所指示的方向去领会作品所包含的丰富寓意。

第五既然言为得象的工具则不可拘泥于言否则会有损于对“象”的还原象为得意的工具故不可拘泥于象否则会有损于对“意”的领悟。

3.《文心雕龙〃物色》“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婉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阅读这则材料谈谈你对艺术创作过程中“心物”关系的理解。

艺术创作过程中心与物之间存在一个心物交融、辩证统一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从两个不同方向观察:

(1)从物作用于心的方向看心须“随物婉转”就是说心要充分尊重物的内在之势使心与境相适应。这与庄子“物化”思想相一致。

(2)从心作用于物的方向看物须“与心徘徊”亦即要以主体的心去驾驭、改造客体的物。但这种改造并非随意进行而是以“随物婉转”为前提。

4.阅读下列材料谈谈杜甫对前代文学的态度。

《戏为六绝句》之一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之二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绝前贤畏后生。

之三杨王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之四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如何对待齐梁文学、乃至整个前代文学遗产是初唐文坛讨论的一个重大话题。杜甫的态度堪称典范一方面他看到齐梁文学有其卑下、轻艳、浮靡的一面故不愿作其“后尘”

另一方面则看到齐梁文学在语言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故要吸收其“清辞丽句”。

杜甫对前人文学遗产的视野远远不止于齐梁。他的目光直达《诗经》要求继承《诗经》风雅传统以“亲风雅”的内在尺度衡量文学遗产而对不符合风雅精神的文学作品予以鉴别、裁汰同时他又倡导“转益多师”体现出应有的自信与开放胸襟。

5.严羽《沧浪诗话》“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致。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又谓“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

这是针对“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而发的。

请回答1.如何理解“别材”、“别趣”2.诗歌创作与“读书”、“穷理”有怎样的关系

(1)“别材”、“别趣”说是严羽整个诗学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别材”是说诗歌创作要有一种不同于学术研究的、特别的才能即“妙悟”单靠书本学问是无法进行诗歌创作的。“别趣”是就诗歌之吟咏情性之本质亦即“兴趣”而立言此即诗歌的一种特别趣味这种趣味并非发发议论、讲讲道理所能具备。这对江西诗派所倡导的以议论与学问为诗追求“理趣”的做法无疑是个当头棒喝。严羽倡导的是盛唐诗歌的审美趣味。(2)“读书”、“穷理”是诗歌创作之前的准备它与诗歌创作并非无关。诗歌创作如欲“极其致”就需要作者具有广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提高自我修养。而这又必须借助“多读书多穷理”来获得。

苏轼《送参寥师》“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三首》“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其身与竹化无穷出

清新。”

阅读上述材料说明其中所包含的文艺理论

空、静作为佛学用语与老庄“虚静”观有一致之处都是指艺术家在创作之前所应该获得的一种超脱尘俗、寂静空无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对于创作至关重要因为“静”而可以“了群动”亦即对世间万物在大道之中的变化规律有深入体认因为“空”则可以“纳万境”亦即把世间万象摄入心田为审美意象的创造提供素材。进入“空静”状态艺术家就会兴会神旺创作主体与客体就会融合为一达到庄子所谓“物化”之境正如与可身与竹化方能创造出“无穷出清新”的神妙佳作从而令读者产生“妙观逸想”。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及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一 一、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以意逆志 2、发愤着书说 3、妙悟说 4、六义说 5、无我之境 二、简答(每题10分,共30分) 1、试述《诗大序》的主要诗学观点。 2、试析《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 3、试述唐宋文道观的异同。 三、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孔子“兴观群怨”说的理论内涵,并指出王夫之对此说的发展创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试述司马迁的“发愤着书”说的理论内涵。后世还有哪些文论家提出过类似观点?试述之。 答案要点: 一、解释(每题10分,共30分) 1、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深刻理解作品的方法。“逆”,此处即为“求”的意思;“志”,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意”的理解历代有分歧,旧注指说诗者之意,近代指作者之意,两者实际很难分开。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解说作品时,不要抓住其中片言只语而望文生义,也不应对某些夸张修饰作机械理解,而应当着眼于作品的实际,把握作品的全篇内容,加上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发愤着书说: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司马迁的发愤着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质量。 3、妙悟说:是严羽提出的学诗的重要方法。妙悟原为佛语,指佛理高深莫测,不可言传,因而认识佛理不能靠逻辑推理或语言文字的解说,只有心领神会的方式才能进行。严羽认为学诗与学佛相似,诗歌意境空灵虚幻,变化无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诗境的把握同样只有通过“悟”才能实现。 4、六义说:《诗大序》对《诗经》的诗体与艺术手法的归纳。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诗体,后三者指创作手法。 5、无我之境:王国维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二类。无我之境指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意趣隐藏于客观事物之中,使客体表现上看不出主体的主观情感色彩。 二、简答(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诗大序》的主要诗学观点。 (1)情志统一论——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 (2)止乎礼义——儒家诗学的思想规范 (3)讽谏教化——对诗歌社会政治作用的强调 (4)诗有六义——儒家政教化诗体观的体现 2、试析《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 (一)文之枢纽——总原则(创作的原则,评价的标准) (1)依据什么指导创作:原道、征圣、宗经——文章根源于道,圣人文章体道,以圣人之经为文章标准。 (2)对不合道的着作的态度:正纬——事丰奇伟,辞富膏腴,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3)怎样解决文学演变:辨骚——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执正驭奇。(二)论文叙笔 (1)论文:《明诗》至《谐隐》十篇,有韵之文。 (2)叙笔:《史传》至《书记》十篇,无韵之笔。 (三)剖情析采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一般而言,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的是(儒家思想)。 2.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的是(道家思想)。 3.中国文学批评史体系的两大支柱(教化说)和(意境说)。 4.《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5.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三、填空题: 1.1927年,_陈中凡_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标志着现代形态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正式形成。 2.1996 年10月17日至21日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单位在陕西师范大学首次召开“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学术研讨会。 四、简答题 3.简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表现形态。 (1)散见于子书中的文学批评;(2)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4)评点;(5)散见于诗、词、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的文学批评;(6)专门性的论著;(7)诗选和批注;(8)诗纪事及词纪事 五、论述题 1.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民族特色主要有哪些?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 一、单项选择题 1.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 2.称“诗言志”说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的人是(朱自清)。

2022贵州财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贵州财经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 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目录 第一章考前知识浏览 1.1贵州财经大学招生简章...................... 1.2贵州财经大学专业目录........................ 1.3贵州财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历年报录比....... 1.4贵州财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初试科目解析...... 第二章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就业前景解读 2.1贵州财经大学专业综合介绍................. 2.2贵州财经大学专业就业解析................. 2.3贵州财经大学各方向对比分析....... 第三章贵州财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内部信息传递 3.1报考数据分析.............. 3.2复试信息分析.............. 3.3导师信息了解........ 第四章贵州财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初试专业课考研知识点4.1参考书目分析.......... 4.2真题分析................ 4.3重点知识点汇总分析(大纲).... 第五章贵州财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初试复习计划分享 5.1政治英语复习技巧 5.2专业课复习全程详细攻略 5.3时间管理策略及习题使用 第六章贵州财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复试 6.1复试公共部分的注意事项 6.2复试专业课部分的小Tips

【学校简介】 贵州财经大学(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坐落于贵州省贵阳市,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体,法学、哲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理学、工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财经类大学,是贵州省委、省政府重点建设的贵州省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入选贵州省一流大学专业重点建设项目、贵州省一流大学一流平台建设(培育)项目、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学校创办于1958年,原名贵州财经学院,1992年与贵州计划管理干部学校合并,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贵州财经大学,2018年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拥有花溪、河滨和鹿冲关三个校区,占地总面积5106.8亩,总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4.3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21万余册,电子图书160万余册,电子期刊3.6万余种;承办有国家统计局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办的大数据统计学院1个,设有学院(部)17个;有本科专业62个,涵盖8个学科门类;有全日制在校生2.2万余人,其中:本科生1.9万余人,硕士研究生1796人,留学生21人;有教职工2009人,专任教师1297人;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设有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科研机构(基地)5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大学科创园1个,省级创新团队5个;获批贵州省人才培养基地5个;设有校级科研机构42个。

最新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整理--名词资料

美刺说: ①出自《诗经》。美是赞美,刺是讽刺。 ②当时的人已经认识到了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尤其是认识到文学的批判功能。 ③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的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 言志说: ①出自《尚书?尧典》和《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②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③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 ④所谓的赋诗言志是指借“诗三百”中现成的诗篇表达自己的看法。而所谓“志”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赋诗言志时,经常出现断章取义的情况。 观志观风说: ①出自《左传》、《国语》。 ②观志就是通过诗歌观察作者的思想感情;观风就是通过诗歌观察民风民情。 ③实际是与言志说和美刺说紧密相连的,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对前两种学说的解释。 三不朽: ①出自《左传》。 ②原文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以其为不朽。” ③立德,指建立一个民族、一个政权,主要是指治国;立功,即立边功和武功;立言之“言”指有关政教的言辞,后世泛指文化学术类。 ④其中“立言”又在“立德”、“立功”之下。这一认识成为后世儒家文学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诗教 ①出自《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②“诗教”是古代文学理论术语。意谓《诗经》中虽然对君主的政治弊病有所讽刺,但态度温和委婉,即所谓的“温柔敦厚”。 ③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中心,其实强调了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诗歌宣达心志;其二是诗歌的政治功用;其三是诗歌的教化功能。 “兴观群怨”说: ①孔子在谈学诗的重要性时提出“兴观群怨”说。 ②即诗有启发感染的作用;诗有认识社会,了解政治得失的作用;诗在社会生活中有交流感情的作用;诗有讽刺和批评不良政治的作用。 “文质彬彬”: ①出自《论语》。 ②原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③意思是: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兼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 一、先秦 美刺说:《诗大序》的概念,通过创作诗歌对政治情况和任务进行赞美和讽刺的观念。 诗言志:把诗歌看作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发露。【今文尚书·尧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 和。” 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曰:“……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 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 谓不朽。”(P14) 兴观群怨(P16):出自孔子,意在论述《诗》的社会效用。【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 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以意逆志(P21):出自孟子的文学主张。说诗者不要拘泥于个别字句的表面意义,而应当根据全篇去分析作品的内容。【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 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知人论世(P21):出自孟子的文学主张。要求必须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时代有一定的认识。“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知言养气(P22):出自孟子。“知言”是指辨别言辞的能力。“养气”是指人的一种道德修养工夫。人们的道德修养、思想认识提高了,就自然会加强辨别 言辞实质的能力。 老、庄思想:1、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①主张自然的生活态度;②追求真淳人格、反对虚伪矫饰的精神;③表现对于人生忧患的悲哀之情;④主张寡欲、去欲, 把多欲视为带来忧患的原因。 2、崇尚自然无为。 3、意之所随不可言传,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 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 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4、虚静、心斋、坐忘。心思澄明,不被外物所乱,要虚静忘却一切,连自 己的存在也忘却的程度。 5、浪漫风格的表述。 二、汉代文学批评 《诗大序》:1、诗的产生和性质(P38,认为诗歌是人们内心的想法、情感)。“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 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2、诗于政治教化的关系。①诗歌是政治、社会的反映。“治世之音安以乐, 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认为社会 状况不同,所产生的诗歌的内容、情歌和风格也不同。“故变风发乎情,止 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表示出怀念旧日良好 风俗和感叹当今世道的思想感情。②诗歌对于政治、社会的功用。“诗教说”: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 美教化,易风俗。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3、诗的六义(P40)。“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 五曰雅,六曰颂。”对风雅颂的阐述:“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

中国文学批评史剖析

中国文学批评史听课笔记 第一讲: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发展 一、学科建立之前的发展概况: 作为一门学科,中国文学批评史是上世纪初开始形成的,但此前的学术史也不容漠视。正是由于前人成果的点滴积累,这门学科才能在本世纪的学术氛围中汇成江河,并形成滔滔奔涌之势。 关于中国文学批评学术的研究史,我们至少可以追溯到刘勰的《文心雕龙》。刘勰在《序志》篇中对曹丕、曹植、应瑒、陆机、挚虞、李充、桓谭等古人的批评理论进行过评价。钟嵘《诗品序》对前人与时人的文学批评也有简要的评断。历代对于文学批评家和批评著作的研究持续不断,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批评学术史的发展。不过,研究文学批评学术史最为简捷的路径,是从目录学入手。 中国文学批评的自觉时代,一般认为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而作为“自觉”的标志之一就是两部批评名著——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诗品》的出现。因为它们不同于一般的文学创作,所以从它们的分类归属可以看出目录学家对这类著述的基本态度。 最初著录它们的正史《隋书?经籍志》将之与《文选》、《玉台新咏》同归入集部总集类。《隋志?总集后叙》认为总集是作为一种创作范本而汇聚成钞的。《隋书》约成于公元656年,因此可以说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古代的目录学家对于文学批评类著作已经予以重视。以今人之眼光,将《文心雕龙》与《诗品》归入集部总集类不免庞杂,但由于早期的文学批评著作大多结合大量的文学作品进行演绎,如钟嵘《诗品》对汉魏至齐梁五言诗的品骘,刘勰文体论的“原始以表末”、“选文以定篇”,都是与作品同步进行的。所以《隋志》将之划入总集类,反映了当时学术界对于文论著作性质的认识。 自《隋志》将刘、钟二氏著述列入集部后,传统目录学便一直把文学批评著作作为集部的一个分支。但是归类却是不断趋于细密和科学,唐开元年间编定的《崇文目开元四库书目》,首次将文学批评著作从总集中厘析出来,而别立“文史”之名。“文史”类是后来诗文评的先驱,它第一次把文学批评著作从文学作品中分离出来,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于文学批评独立性的自觉意识,其学术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分析设立“文史”之目的缘由说:“唐宋以后,纪闻随笔,门类实繁;诗话文评,牵连杂记,是则诸子之中,别立文史专门也。”这种说法是大体符合实际的。正是诗话文评著作大量出现,才促使“文史”类在目录学中的确立。宋代的目录著作也纷立“文史”之目,而所收的著作数量更多且范围也更为明确。值得注意的是,宋代目录学家除了在分类上渐趋纯粹和周密外,对于分类的原因和各类的特点也多有阐释。宋人对文史类著作的评论,标志着他们对古代文学批评著作的性质和特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宋人对古代文学批评著作又有了进一步的区分。如郑樵《通志》就分列“文史”与“诗评”二类,将综合各体文学批评的《文心雕龙》、《翰林论》等归入“文史”,而“诗评”类则专收诗话诗格著作,像钟嵘《诗品》、王昌龄《诗格》等均在其中,一些明显带有批评倾向的诗歌总集如《河岳英灵集》也包括在内。稍后的章如愚在其《山堂考索》中更细分“文史”为“文章缘起”、“评文”、“评诗”三类,“评诗”类全文收录钟嵘的《诗品》,“评文”类主要引述经部、诸子、史传及文集中有关评论文章之语,“文章缘起”类则以任昉的《文章缘起》为主。诗评、文评类的出现对明代“诗文评”类的确立,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启迪。 明代是社会经济和文学创作发展比较迅猛的时代,明代的图书业也因为印刷技术的提高而空前发达。一些有名望的藏书家几乎都撰有家藏书目,如高儒的《百川书志》、赵用贤、赵琦美父子的《赵定宇书目》等不下十数种,再加上官方的《文渊阁书目》、《内阁藏书目录》等,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义稿(新版2)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批评 ——初盛唐时期 一、简要回顾齐梁文学的特点及唐代的文化思想 1、齐梁文学的特点: (1)优点:重视文学的“缘情”本质,注意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探讨诗歌的格律。 (2)缺点:形式美,内容贫乏,艺术偏重词藻、典故等。 2、唐代的文化思想 (1)初唐反对齐梁遗风(如片面追求形式、偏重词藻、典故等) 唐代反对齐梁文风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 (一)全盘否定。如王勃等。 (二)既批评形式华丽的文风,又肯定其成就与积极影响,如魏征、令狐德棻等。 (2)儒、释、道三教的影响 二、初盛唐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 1、陈子昂——主张“兴寄”和“风骨” (1)作者简介:(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唐初著名的文学家,诗、文皆出名,如诗《登幽州台歌》。 他的诗歌理论主要见于《修竹篇序》(即《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全文略)。 (2)文学主张:“兴寄”和“风骨”论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是陈子昂写给同时代诗人东方虬(左史是官职)的一篇题为《修竹篇》诗的序言(《修竹篇》是陈子昂的创作)。 其中他提出的理论主张,可以作为他的诗歌革新理论的纲领。 陈子昂要求诗歌具有兴寄和风骨,就是要求诗歌发挥美刺讽谕作用和具有明朗刚健的风格,达到思想上和艺术上的统一。这个进步的理论纲领,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2、李白 ——崇尚自然清新 李白的诗歌理论 (1)肯定风骚传统。 (2)指出了六朝文学的绮丽的特点。 (3)崇尚清新自然的诗风。如《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古风》三十五:“一曲斐然子,雕虫伤天真。” 3、王昌龄——“三境”、“三格”论

【9A文】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及习题

绪论 基本知识 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思考题 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具有系统性的文论专著不多,主要的表现形态为: (1)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和片段的文论。 (2)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 (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 (4)小说和戏曲评点。 (5)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有关文学的言论。 (6)古代一些选集和总集的编撰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倾向。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 基本知识 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著

【三】中古期──自东汉建安至五代(纪元一九一──九五九年) 二○风格与神气 《文心雕龙·体性》篇说: 若总其归涂,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远奥者,馥采典文,经理玄宗者也;精约者,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者也;显附者,辞直义畅,切理厌心者也;繁缛者,博喻酿采,炜烨枝派者也;壮丽者,高论宏裁,卓烁异采者也;新奇者,摈古竞今,危侧趋诡者也;轻靡者,浮文弱植,缥缈附俗者也。故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文辞根叶,苑囿其中矣。 此所谓八体,不是指文章的体制而是说文章的风格,就文章的风格而加以区分,这应当算是最早的材料了。后来日本《文镜秘府论》卷四《论体》篇,有博雅、清典、绮艳、宏壮、要约、切至六目,就是本《文心雕龙》所举八体,稍加改易而去了新奇轻靡二体。唐代皎然《诗式》以十九字括诗之体,司空图有二十四《诗品》,虽品目较多,然而没有《文心雕龙》所说的扼要。盖刘氏所说的八体,可以归纳为四类:雅与奇为一组,奥与显为一组,繁与约为一组,壮与轻为一组,这四组就是所由构成风格原因的四类。雅与奇指体式言,体式所以会形成这两种不同的风格,就视其所习,所以说:“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奥与显指事义言,事义所以会形成这两种不同的风格,又视其所学,所以说:“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繁与约指辞理言,构成之因视其才,所以说:“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壮与轻由风趣言,构成之因视其气,所以说:“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 在这里,雅奇、奥显、繁约、壮轻是两种相等的不同的风格,雅郑、浅深、庸俊、刚柔,又是两种相对的表示优劣的评语,两相配合,固然不能尽当,但是雅奇和习,奥显和学,繁约和才,壮轻和气,却是很有关系的,所以我们还可以这样比附。在此四类之中再可以综为二纲,这即是他所说的“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情性出于先天,所以才和气可以合为一组,所谓“才有天资”。陶染出于后天,所以学和习又可合为一组,所谓“学慎始习”。 才和气的关系即《体性》篇所法“贾生俊发故文洁而体清,长卿傲诞故理侈而辞溢”诸例。他总结所举各例说:“触类以推,表里必符,岂非自然之恒资,才气之大略哉?”这就说明了个性和风格的问题。 学和习的关系,即《定势》篇所说:“模经为式者自入典雅之懿;效骚命篇者,必归艳逸之华。”以及“章表、奏议则准的乎典雅,赋颂、歌诗则羽仪乎清丽,符檄、书移则楷式于明断,史论、序注则师范于覈要,箴铭、碑诔则体制于宏深,连珠、七辞则从事于巧艳”。他如《文镜秘府论·论体》篇所说:“称博雅,则颂论为其据;语清典,则铭赞居其极;陈绮艳,则诗赋表其华;叙宏壮,则诏檄振其响;论要约,则表启擅其能;言切至,则箴诔得其实。”这都说明了文章体制和风格的问题。 此外,《文心雕龙》还有《时序》一篇说明风格与时代的关系,《物色》一篇说明风格与地域的关系,也可以作参考。风格问题,本来也是受当时玄学的影响,多少不免带些唯心的色彩,不过象《文心雕龙》这样讲,说明风格和种种具体事实的关系,尚不致令人有不可捉摸的感觉。

汉语语言文学二级学科一览

汉语语言文学二级学科一览 中国语言文学即我们一般所说的“中文”。这个学科看似很普通,与我们工作、生活的关系也很密切,但由于它下属的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非常多,每个高校的专业、方向设置又很不一样,所以往往令很多研友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然而据跨考网咨询师反应,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也是报考咨询的一大热门,正因为如此,在报考之前,理清头绪、把握好中文这个一级学科下属的专业设置、分布情况显得十分重要。 中国语言文学,顾名思义,包括语言和文学两个大的专业。按照教育部对学科门类的划分,它主要包括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8个二级学科,每个二级学科下面,又分若干个研究方向。当然,具体到每个学校,这8个二级学科不一定都会设置硕士点;研究方向的划分,不同院系也是根据自身的科研条件和师资力量来确立,可以说是“各自为政”。这些“面目相似”的学科到底有什么特点和区别,下面跨考网高级辅导咨询专家将一一为考生加以介绍。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专业简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以中国境内语言为研究重点,分析、归纳人类语言的发生学关系和内在规律。该学科可分为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两大块,理论语言学倾向于理论研究,探讨特定语言的语音、词法、句法、语义、语用的共时结构和历史演变规律;应用语言学泛指语言学理论或方法运用在其他领域及学科而产生的应用性交叉学科,如语料库语言学、法律语言学、教学语言

学等,实用性更强。对外汉语在某些高校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方向: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及方言学、语言信息处理、语言测试、文化语言学、语音学、对外汉语教学等。 所学课程:汉语语言学史、语言学概论、语言变异研究、语言与文化、中国语言学史、语言统计学、汉语方言学、语义学、社会语言学、实验语音学、语法专题研究、修辞专题研究、语体学研究、文字音韵训诂学、对外汉语教学等。 参考书目:《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语法讲义》朱德熙,商务印书馆; 《语言学概论》高名凯、石安石,中华书局。 就业前景:多在高校、科研单位、对外汉语培训机构、新闻出版机构以及中学、国家机关从事教学、研究、培训等工作。

中国文学批评史 读书笔记

水调歌头(题剑阁) 崔与之 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 锋镝,天道久应远。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 对青灯,搔白发,漏声残。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梅岭绿阴青子,蒲涧清泉 白石,怪我旧盟寒。烽火平安夜,归梦到家山。 冯川《死亡恐惧与创作冲动》 首先,冯老师的书写的实在太好了。 冯老师在书名中即明确指出了自己的结论——死亡恐惧是创作的冲动。在得出这个结论之后,整本书便开始讨论与死亡相关联的许多概念。于是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十分尴尬的现象——结论与原因(冯川在书中论述的原因)并没有太大关系,或者说,结论在臆想或认定之后便被撇置一旁没有太多可说的。这种自结论到原因的思辨方式曾被罗素批评过。所以我们只能看到关于原因的种种阐释——对死亡的辨析。而死亡确实已经被太多的人谈论过了。实际上冯川只是将弗洛伊德的性欲升华理论纳入到了死亡,逃避死亡,反抗死亡的序列,其关系是死亡——英雄主义、偶像崇拜、不朽、自恋、性欲等等(在这等等之中,冯川并没有谈到对死亡的终极反抗——自杀,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了),而弗洛伊德的理论正是其在序言中说要反驳的。这在人类的生命历程中是可以解释的,对死亡的恐惧总是出现在性欲之前,对死亡的恐惧是人性的原始图腾,与生命相伴而来。对弗洛伊德来说,则是将死亡的理论往前推进了一步,解释到了性冲动这一点上,所以现在大谈死亡恐惧所造成的机械运动在弗洛伊德面前只能算作是一种退步了。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逻辑漏洞,当甲包括乙而得出丙时。我们说甲可以得出丙而乙也可以得出丙,如果不论证甲乙之间的关系,这种争辩是毫无意义的。冯川并没有像荣德一样对弗洛伊德入室操戈,而是将弗洛伊德的理论吸纳为自己的理论,这是书中的又一个遗憾。我在读书之前一直期待的灵的逆袭并没有出现,因为我一直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在其主要解决的伦理问题方面并不是万能的。 冯川解释创作动机时说,但这一说法(指弗)却很难令人信服,因为在性压抑并不那么厉害的中国古代文人身上,以及性压抑已经得到解放的今日西方学者如福科等人身上,创作冲动都并没有因性欲的满足而消除。性压抑在中国古代文人身上并不那么厉害,这更是值得人怀疑的。 注:我关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全是道听途说。所以以上全是胡说八道。

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 文学观念: 关于文学的思想和认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往往文学观念是不同的,如文学价值观、文学本质观、文学历史观等。 文艺观念: 关于文艺的思想和认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往往文艺观念是不同的,如文艺价值观、文艺本质观、文艺历史观等。 第二章 “兴、观、群、怨”: “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故而朱熹解释为“感发意志”,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诗歌的这种美学作用,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所以孔安国注曰“引譬连类”。“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而孔子所说的“观”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郑玄注曰“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曰“考见得失”。“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和而不流”。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孔安国注“怨刺上政”。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知人论世”即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 “以道制欲”“乐合同,礼别异”: “以道制欲”是一个哲学上的命题,也是一个美学和文艺学上的命题。从哲学上讲,是不允许人性的自由发展,抑制人的个性,只能让它按照礼义的方向发展。从文艺和美学上讲,要求文艺创作严格地以礼义为基本内容,把礼义作为审美的前提条件,不允许有越出礼义的文艺创作和审美观点。“乐合同,礼别异”是儒家关于以礼节外,以乐和内的思想。“礼别异”即用儒家的礼仪制度来节制人们的行为;“乐合同”即用符合儒家伦理思想的诗乐作用于人心,使人们的思想感情平和中正,不生非分之想,使人们的思想感情都统一在儒家的共同原则上。 “温柔敦厚”: 儒家的诗教。孔颖达注曰:“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要求作诗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即合于“中和”的要求。 第三章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老子提出的命题,意思是说真正美妙的声音是听不见的,真正美妙的形象是看不见的。老子认为具体的声音只是声音美的一部分,不是全美,故非“大音”,而“无声”则可以使你去想象全部最美的声音,而不受有限声音的局限,故而是“大音”。“大象无形”由此类推。这对文艺美学来说,涉及艺术形象创造的虚实结合、有无相生问题。对后世的“意境”理论产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 ·绪论 文学批评分期:文学观念演进期——周秦至南北朝 文学观念复古期——隋唐至北宋 文学批评完成期——南宋、金元至现代 前两时期为文学批评分途发展期,前一期:批评风气偏重文,重在形式;后一期:偏重于质,重在内容。 ·儒家 孔子 孔门文学观的重要两点:尚文(与墨家不同处)尚用(与道家不同处)“诗言志”:出自《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思无邪:“无邪”即“归于正”,提倡一种中和之美。从思想到内容尽量委婉曲折,不要过于直露。 “志”有三解: ◆1. 作者之怀抱。 ◆2. 讽谏之意。(献诗陈志)<《诗经》中提到作诗的地方,作 诗的意图不外乎讽与颂。。。。。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 诗>【献诗的诗都有定指,全篇意义明白】 ◆3. 在公共场合的某种交流意图。(赋诗言志)【赋诗却往往断 章取义,随心所欲,即景生情,没有定准。断章取义只是借用 诗句作自己的话。所取的只是句子的文义,就是字面的意思】

孔门文学——文章、博学 就典籍性质而言,分为“诗”“书”二类;就文辞之体而言,别为“诗”“文”二类 文学指文献之学;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诗的政治功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不学《诗》,无以言。;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兴观群怨: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孔安国曰“引譬连类”,朱熹:“感发意志”。)可以观,(郑玄曰:观风俗之盛衰。)可以群,(孔安国曰:群居相切磋。)可以怨,(孔安国曰:怨刺上政。)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是孔子对诗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 “兴”:诗歌的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感发感情,在感情涌动中获得审美享受。反映了文学的艺术特征,可不可以兴是诗与非诗的区别。“观”:通过诗歌了解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状态。观诗的内容,也观诗人的主观意图,也可以观赋诗人之志。体现了孔子文艺观中的现实主义特征。 “群”:指诗歌可以使社会人群交流思想感情,统一认识,促使社会的和谐与团结。 “怨”:强调诗歌可以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不满与批判。主体是对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及答案(第三套)

第 1 页 【共 3 页】 试卷部分 XX 学院XX 至XX 学年X 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课程名称:《中国文学批评史》 (试卷编号:Z )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方式: 考试 考查 闭卷 开卷 仅理论部分 其他 ) 学院: 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班 级: 级 班 学号: 姓名: 任课教师: 考试地点: 考试时间: 月 日 时 分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1.“知人论世” 2.“自然英旨” 3.“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4.理、事、情论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题,将作品选项字母标号填入对应的作家空格。共 10分) A.《楚辞章句序》 B.《报任少卿书》 C.《宋书·谢灵运传论》 D.《池北偶谈》 E.《论诗三十首》 F.《石林诗话》 G.《诗式》 H.《答李翊书》 J.《与王驾评诗书》 K.《答洪驹父书》 L.《词源》 M.《闲情偶记》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毛诗大序》的文学观点。 2.简述苏轼的文学主张。 请考生注意:答题时不要超过“装订线”,否则后果自负。

第 2 页 【共 3 页】 四、分析题(本大题共2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分析、评价所举文论作品反映的观点。 “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2.分析下面文论片断所表现的创作论特点。 “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题,限选做一题。20分) 1.谈谈唐人对“兴”的讨论。 2.论司空图诗论的理论渊源。 请考生注意:答题时不要超过“装订线”,否则后果自负。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唐代中期的诗论【圣才出品】

第2章唐代中期的诗论 2.1复习笔记 一、杜甫和元结 (一)杜甫 1.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2.著作:《杜工部集》。 3.杜甫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的大诗人,他的诗歌被称为集古典诗歌艺术的大成。 4.杜甫诗歌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1)他具有同情人民的进步思想和深厚的生活基础。 (2)他认真地多方面地向文学遗产进行学习和借鉴。 他同情人民、认真地多方面地学习和借鉴的精神,不但体现在他许多诗歌创作里,而且也反映在一部分以诗歌形式写作的理论批评中。 (二)杜甫的文学主张 1.重视思想内容 (1)他具有浓厚的儒家仁政爱民思想,要求诗须有益于国家人民;他非常重视《诗经》、《楚辞》以来我国诗歌密切联系现实的优良传统。 (2)具体表现 ①常常赞美“国风”、“楚骚”。 ②对陈子昂和元结的评价中间 a.杜甫认为陈子昂的诗歌可上继具有怨恻特色的骚雅,表现了对国家的一片忠义之心,可以永垂不朽。

b.杜甫认为元结的《舂陵行》、《贼退示官吏》诗可与星月争光,因为它们具有热爱人民的内容,辞情慷慨的特色。 (3)杜甫重视诗歌的比兴讽刺性能 以后元稹、白居易等诗人继承杜甫的这一传统,把这一体制大力提倡和创作,形成了中唐时代以新乐府为主体的讽谕诗创作高潮。 (4)杜甫认为诗歌还具有陶冶性灵、遣兴排闷的作用 原因:刘、钟二家重视文学作品的修身、观赏作用,冲破了汉儒片面强调作品为政治教化服务的狭隘观念,是魏晋南北朝时代文学思想的一种进步。杜甫这方面的言论正是继承了刘勰、钟嵘理论的传统。 2.注意艺术形式 (1)杜甫重视诗歌的形式和技巧 具体表现: ①杜甫非常重视诗歌的遣词造句。 ②杜甫也很重视诗歌的格律。 (2)杜甫对待文学遗产是抱着“别裁伪体”、“转益多师”的态度。他善于吸取前人作品中思想或艺术技巧的精华,作为自己创作的营养。 3.尊重多种风格 (1)杜甫对于文学作品风格的多样性认识是比较全面的 ①他一方面赞美“鲸鱼碧海”的宏伟气魄,另一方面又重视“清词丽句”。 ②一方面钦佩李白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豪迈气概,一方面也赞叹孟浩然、王维的“清诗”和“秀句”。 (2)杜甫对于李白诗歌的深刻评价

汉语言文学模拟试题

汉语言文学模拟试题(一) 一、判断题 1、素月分飞,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3、“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出自宋代陈师道的《江城子》。() 4、“梨花院落溶深月”的下句是“照水红蕖细细香”。() 5、吴方言以上海语为代表。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8.4%。() 6、现代汉语的语音音节界限分明,乐音较多,加上有高低起伏变化的声调,因而具有音乐性强的特点。() 7、现已发现的甲骨文全部单字有4500个,其中已认识的1000个左右。() 8、从1956年到1964年,全国有8个省和自治区的35个县以上地名经国务院批准更改了生僻的地名用字。共精简生僻字30个。() 9、“霜前暖,雪后寒”和“人心齐,泰山移”都属于规戒谚。() 《中国名胜词典》由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选收全国名胜古迹约5000条。 () 10、 11、“欢送词”应有五个要素:表示惜别,感谢合作,小结游程,征求意见,期盼重逢。() 12、先秦散文中最具有文学价值的首推《庄子》。() 13、张衡的《归田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描写田园隐居乐趣的作品。() 14、《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诗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古代叙事诗的代表作。() 15、《花间集》是我国最早、规模最大的文人词选集。() 16、“张三影”和“贺梅子”分别指的张先和贺铸。() 17、李清照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提出了词“别是一家”之说。() 18、《琵琶记》表现出的舞台艺术的完整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峰。() 19、《赵氏孤儿》是我国最早流传到国外的古典戏剧著作。() 20、在语言方面,《水浒传》堪称中国白话文学的一座里程碑。() 21、明代“唐宋派”的代表作家是归有光,代表作品是《项脊轩志》。() 22、在艺术上代表了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所已达到和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的小说是《儒林外史》。() 23、况周颐评价纳兰性德是“围初第一词人。”() 24、清代桐城三大家中,刘大槐提出了“义法”的主张。所谓“义”指的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所谓“法”,指的是形式技巧,包括结构条理及对材料和语言的运用等。()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重点笔记

中国文学批评史 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发展史;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态。 教学重点: 百年来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建设与历史发展 教学难点: 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基本特点 教学学时: 2学时 一、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一)研究对象: 以中国历代(先秦迄近代)文学批评家的理论著作或篇章为依据,研究、探讨、总结文学创作与文学鉴赏的基本规律。 (二)学科性质 以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中文艺学的三大分支、五小分支为指导,结合学科发展实际,辨析“中国文学批评史”与“中国古代文论”(中国文论)课程命名的优劣。 所谓“中国文学批评史”,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理论和思想的历史。 1、历史悠久。 2、内容丰富。 3、富有特色。 二、百年来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建设与历史发展 (一)作为学科意义上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产生的原因 1、“五四”时,文学史的编纂浪潮影响、刺激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诞生。郭绍虞在《建立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一文中回忆自己写作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缘起时说:“五四时期,我就开始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了,我当时的想法是要写一部中国文学史。后来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发现有许多文艺理论的材料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我也就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个方面而写起中国文学批评史来了。”(《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郭绍虞的经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当时撰写中国文学批评史的陈中凡、罗根泽、方孝岳、朱东润等都是当时声望颇著的文学史家,所以文学史编撰对文学批评史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2、中外学术交流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学术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日本汉学家铃木虎雄曾于1916年来华留学两年,这一时期,中国国内对批评史的个案研究已经起步许多报刊都刊登有关批评史的研究文章,铃木自然受到一些濡染和启发。1925年铃木出版《支那诗论史》(实为三篇长文:《周汉诸家的诗说》、《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论》、《格调、神韵、性灵三诗说》),由日本京都弘文堂刊行,并很快由北新书局易名为《中国文艺批评史》出版了汉译本,比国内陈中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还要早出两年。而且该书的一些主要章节早在1911年至1920年间,就以论文的形式付诸报端。 (二)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建设与历史发展 1、草创(20s) 在中国,1914年至1919年,黄侃在北京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对于古代文论的认真研究才算开始。这一课程的讲稿,就是后来出版的《文心雕龙札记》。1923年,范文澜也在南开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讲稿后来修订出版,成为《文心雕龙》研究的里程碑。近百年来的古文论研究从《文心雕龙》起步,亦最先从《文心雕龙》取得突出的成绩,与这本书在中国文论史上的地位十分相称。可以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