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学批评史整理笔记

中国文学批评史整理笔记

中国文学批评史整理笔记
中国文学批评史整理笔记

《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

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

一、古代经传里保存得文学理论批评资料(次重点)

识记:

美刺说:出处《诗经》。美就是赞美,刺就是讽刺,当时得人已经认识到了文学作品有批判与歌颂两大功能,尤其就是认识到文学得批判功能。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得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

言志说: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得普遍认识。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与声.

观志观风说:出处《左传》《国语》。实际就是与诗言志说与美刺说紧密相连得,就是从统治者得角度对前两种学说得解释。观志就就是通过诗歌观察作者得思想感情;观风就就是通过诗歌观察民风民情。

三不朽: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还提出三不朽得说法. 原文就是:太上有立德(德指建立一个民族、一个政权,主要就是指治国),其次有立功(立边功与武功),其次有立言(著书立说,指文化学术类得),以其为不朽。

理解:春秋时代所谓得“赋诗言志”得内涵: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得普遍认识。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与声.诗言志得意思就是:诗歌得本质就是人得思想感情得表达,人们可以通过诗来表达对社会生活得观点与态度。后世儒家学者特别把言志得“志”解释为与政教有关得思想,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深远得影响。

“断章取义”方法:当时人们赋诗言志得时候,往往不管原诗得内容,只取其某一点得相同或类似

吴公子季札评论诗乐所表现得文艺观:吴公子季札在鲁国听乐观风,她能从诗乐中听出各国民情风俗与周政得盛衰,(《周南》、《召南》).她提倡“中与之美”,这种中与之美得审美理想,逐渐发展成儒家诗乐理论得一个重要内容。

《礼记、乐记》关于“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得论述开后世儒家文论得传统

先秦时代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得认识:诗就是人民思想感情得抒发,通过诗歌可以宣导民情,补察时政,对统治者起箴规劝谏得作用。这就就是《礼记、乐记》中关于“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得论述.这种见解开后世儒家文论得传统。

应用:经儒家整理得古代经传中文学观点得基本倾向及她们对后世文论得积极与消极影响。1、美刺说:出处《诗经》。美就是赞美,刺就是讽刺,当时得人已经认识到了文学作品有批判与歌颂两大功能,尤其就是认识到文学得批判功能.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得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表达了当时人对文学社会作用得朴素认识。

2、言志说: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得普遍认识.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与声。后世儒家学者特别把“志”解释成与政教有关得思想,产生了深远得影响。

3、观志观风说:出处《左传》《国语》。实际就是与诗言志说与美刺说紧密相连得,就是从统治者得角度对前两种学说得解释。观志就就是通过诗歌观察作者得思想感情;观风就就是通过诗歌观察民风民情。先秦时代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得认识:诗就是人民思想感情得抒发,通过诗歌可以宣导民情,补察时政,对统治者起箴规劝谏得作用.这就就是《礼记、乐记》中关于“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得论述。这种见解开后世儒家文论得传统。

《左传》中吴公子季札在鲁国听乐观风,她能从诗乐中听出各国民情风俗与周政得盛衰,。她

提倡“中与之美”,这种中与之美得审美理想,逐渐发展成儒家诗乐理论得一个重要内容。4、在《左传》中提出“三不朽"得观点,其中“立言”就包括文学在内,它得意义重大,但就是又在“立德"、“立功”之下.这一认识成为后世儒家文学价值观得理论基础.

二、儒家得文学观

1、孔子得文学观(重点)

识记:“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谈学诗得重要性时提出“兴观群怨”说。即诗有启发感染得作用.诗有认识社会,了解政治得失得作用。诗在社会生活中有交流感情得作用,诗有讽刺与批评不良得作用。

“文质彬彬”:出自《论语。雍也》。孔子对文学得形式与内容都很重视。孔子认为就一个人来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引申到文学作品也就是同样。(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与质朴兼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思无邪”: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就是孔子删诗得标准。也就是她进行文学批评得标准。所谓“无邪”就就是说《诗三百篇》得思想内容都就是符合儒家得政治伦理原则,纯正没有邪念。但就是我们也应该瞧到孔子评价标准还就是比较宽容得.

理解:孔子得论诗主张:

⒈孔子得功利主义文学观就是前所未有得,它并对后来两千年得文学批评产生影响,在中国形成了一个非常优厚得传统。

⒉孔子在内容与形式得关系上倡导文质合一,先质后文得思想也就是后来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得主流思想.它比前此《易经》象辞中所说得“言有物”及“言有序”要具体与系统。

⒊重视文学得中与之美也就是中国传统审美趣味之一。

⒋兴观群怨所论说得文学得功用比较全面,包括对读者得审美作用,对社会得认识作用,对人得交流团结作用,对泄导人情得作用。并且也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儒家文学观与其全部思想体系得关系、

孔子得思想以“仁”为核心,在内称“仁”,在外重视“礼”。内仁外礼,就是孔子思想得全貌。仁就是就就是做人得道理,也就就是爱或同情心,礼就是统治阶级规定得秩序,“礼”还要“乐”来配合。文学艺术在孔子得心目中,不过就是修身明性、弘扬统治阶级教化得工具.孔子全部得文学观,都就是从这样一个基本立场出发得。

应用:翻译简评孔子得“兴观群怨”说、“思无邪‘说。

“兴观群怨"说:“诗可以兴”就是诗有启发感染得作用;“诗可以观”就是指诗有认识社会,了解政治得失得作用;“诗可以群”就是说诗在社会生活中有交流感情,增强了解得作用;“诗可以怨”就是指诗有讽刺与批评不良政治得作用。

“思无邪”: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就是孔子删诗得标准。也就是她进行文学批评得标准。所谓“无邪”,包咸注曰:“归于正”,就就是说《诗三百篇》得思想内容都就是符合儒家得政治伦理原则,纯正没有邪念。这里得“正”与“无邪"固然有其鲜明得阶级内涵,但就是我们也应该瞧到《诗经》得思想内涵就是很丰富得,可以瞧到孔子评价标准还就是比较宽容得.

2、孟子得文学观(重点)

识记:以意逆志说:语出《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就是为得之”。就是说诗者不要拘泥于表面文字而损害了对词句内容得理解,也不要拘泥于词句而损害对作者本意得理解,要用自己对作品通篇大意得体会去推测作诗者得本意,这才能正确地理解诗.孟子这段话对于如何按照文学艺术得特点去正确领会作品得内容就是很好得意见,但后世一些儒家经学家把意说就是说者得主观之意,这就就是导致解说诗篇得主观武断

与牵强附会。

理解:"知人论世”、”知言养气"说。

知人论世: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就是以论其世也,就是尚友也.正确理解作品得内容还必须对作者得生平思想及其所处得时代有一定得了解,结合这些方面来对作品进行考察,这就是较正确得批评方法。

知言养气:孟子所谓养气就是指人得道德,修养功夫,它需要配“义与道",经过长期得蓄养,才能形成,至大至刚得浩然之气,所谡浩然之气实际上就是人们得思想道德修养达到一定得境界后形成得一种理直气壮得精神状态。孟子所谓知言就是指辨别言辞得能力。虽然她本人并没有说明养气与知言二者之间得关系,但后人却可以从中领悟到知言得能力就是根植于养气,并进一步从知言联想到立言,人得道德修养思想境界提高了,自然善于辨别倔人言论得实质,并且自己出语高雅,显出大家气象,孟子这一思想,为中国古代文论中传统得为人与作文得关系问题奠定了基础。

3.荀子得文学观与音乐观(次重点).

理解:荀子论言词辩说.

应用:翻译简评荀子对音乐社会作用问题得论述。

荀子论言词辩说: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引导之,以礼乐而民与睦。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则乱,先王其乱,故修其行,正其乐,故天下顺焉.音乐,就是圣人所喜欢得东西,可以用它来使民心与善,它可以深深地感动人,可以改变社会与民俗,所以先王用礼乐来引导人民与睦相处,人民有喜爱得与憎恶得感情,却没有表达喜怒哀乐得途径,就会出现乱子,先王憎恶这种乱子,所以端正人民得品行,矫正人民得音乐而人民因此都归顺她.

荀子在这里特别瞧重音乐感人至深得魅力与移风易俗、宣导民情得功能.它主张统治者应积极利用音乐对人民进行教化,使她们更驯服得接受统治。荀子得这些言论就是对儒家诗教、乐教传统得理论概括,对后世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产生深远得影响。

三)道家得文学观:

1。老子(次重点):

理解:老子对文艺得基本态度及其学说中与文学艺术有关得思想资料.

老子提倡无功而治,希望回到原始社会得那种生活,因此她反对一切文化艺术并且反对主谈文化学术得圣人,她说为学自益,为道自损,损之又损,以致无为,这些言论对于揭露与批判统治阶级利用虚伪得礼教来欺骗与奴役人民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就是造成这种情况,并不就是学术文化本身得罪过,老子一就地反对知识与文化,颂扬原始社会得蒙昧状态,乃就是违背了历史前进方向得反动观点。有益文艺得思想资料:1老子认为自然之道就是一个浑然得整体,用语言与概念就是不能概括与表现得,基于这样得认识,老子在艺术上提倡一种浑然天成得全美境界,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对后来得文论产生积极得影响。2老子在阐发其唯心主义认识论时,提出了要改虚极,守静等,虽有消极出世得一面,但同时也包含着在认识道得过程中必须排除一切既有观念干扰得正确一面。3老子提出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得观点,对后世得文艺创作中虚实相成,巧拙相济得主张也有直接启示,这一具有辨证思想得观点,对后来美学思想也产生了一定得影响。4老子主张复归于朴,这种思想虽本质上就是违反历史发展进程得,但后人将其应用到文学批评上却成为反对唯美主义与形式主义,反对矫揉造作得思想武器。

2、庄子(重点):

理解:庄子自然天籁得审美理想。

庄子把音乐分为三类:一就是人籁,二就是地籁,三就是天籁。认为最上等得就是“天籁”,即自然自生、丝毫不受外界影响得自然之声.联系老子虚无主义得世界观与复古倒退得社会

政治理想来瞧,这种自然天籁得审美理想无疑包含反动性在内得。然而,作为美学发展史上得一种思想资料,后人用它来强调作品得自然之美,反对雕琢堆砌与矫揉造作却又产生过一些好得作用。

《庄子?天下篇》对庄子思想与文章风格得描述.

《庄子?天下篇》对庄子思想与文章风格得描述:以卮言为漫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这就是庄子后学对庄子思想与文章得概括,也就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早关于浪漫主义精神论述。对后世据用浪漫主义精神得创作,产生深远得影响。

应用:翻译简评庄子得"绝圣弃知”说。

所以,断绝圣人摒弃智慧,大盗就能中止;弃掷玉器毁坏珠宝,小得盗贼就会消失;焚烧符记破毁玺印,百姓就会朴实浑厚;打破斗斛折断秤杆,百姓就会没有争斗;尽毁天下得圣人之法,百姓方才可以谈论就是非与曲直。搅乱六律,毁折各种乐器,并且堵住师旷得耳朵,天下人方能保全她们原本得听觉;消除纹饰,离散五彩,粘住离朱得眼睛,天下人方才能保全她们原本得视觉;毁坏钩弧与墨线,抛弃圆规与角尺,弄断工倕得手指,天下人方才能保有她们原本得智巧。因此说:“最大得智巧就好像就是笨拙一样.”削除曾参、史?得忠孝,钳住杨朱、墨翟善辩得嘴巴,摒弃仁义,天下人得德行方才能混同而齐一.人人都保有原本得视觉,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毁坏;人人都保有原本得听觉,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忧患;人人都保有原本得智巧,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迷惑;人人都保有原本得秉性,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邪恶。那曾参、史?、杨朱、墨翟、师旷、工倕与离朱,都外露并炫耀自己得德行,而且用来迷乱天下之人,这就就是圣治之法没有用处得原因.

在这里庄子提出了文艺否定理论,就是有其阶级根源与实际得政治目得。一方面由于她们所属阶级得没落,昔日得享乐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于就是就以无美为至美、无乐为至乐得理论来自我安慰;另一方面她们认为人们有了知识与文化就会犯上作乱,因此提出了一套“绝圣弃智"得理论来推行愚民政策不过我们也应该瞧到这种思想又就是针对儒家得礼乐之道提出得。作为统治阶级内部不同思想派别得斗争,庄子对儒家得批判,确也触及到统治阶级利用虚伪得礼乐教化欺骗奴役人民得罪恶本质。

翻译简评”轮扁斫轮"故事。

庄子在这里表达得见解就是自相矛盾得,她一方面说斫轮得方法不能用言语传授,但另一方面又说实际上将斫轮之术口授于人,语言作为人类得交际工具,正就是人类劳动实践中为了交流经验,传递思想感情而创造出来得,认为人在实践中获得得实践经验不能言传,把一切语言文字记录下来得东西瞧作就是糟粕就是良茺唐得,不过轮扁斫轮得故事告诉我们要掌握事物得规律,必须亲自参加实践,这却就是精僻得。

《庄子》书中谈技艺得寓言("轮扁斫轮"、"庖丁解牛”、”佝偻承蜩”、"津人操舟若神"、"吕梁丈夫蹈水”、”梓庆削木为鐻"等)对后世文学批评得启发。

《庄子》书中谈技艺得寓言对后世文学批评得启发:首先,庄子讲得这些寓言告诉我们,客观事物就是有其道也就就是教存在其间得,人们要驾驭事物,获得精湛得技术,就必须了解与掌握客观事物得道,而不能凭主观意志,胡为蛮干,其二,要掌握“道”达到神化得境界,必须有长期得实践功夫,其三,要获得高超得技艺,还必须专心致志.刻苦钻研。所谓“用志不分,万凝于神.都就是讲必须专一,心无旁骛,才能在技艺上达到熟能生巧,所有这些都就是比较合理得,也就是适用于文学创作得。

第二章汉代文学批评

(一)《诗大序》(重点):

识记:

”风雅颂”:诗歌得三种题材。风就是产生于各国地方得诗歌,雅就是产生于周朝中央地区得诗歌.颂就是祭祀、赞美祖先得乐歌.

”诗六义":《诗大序》对《诗经》得体制进行了概括,提出了“诗有六义”说:“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主文而谲谏":《诗大序》提出诗风格得理想标准就是"主文而谲谏"。这种理论一方面具有要求诗歌密切联系现实、讽刺时政得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又强调诗歌风格必须温柔委婉,不能直言统治者得过失,不能触犯统治者得尊严。这为后世封建文人排斥风格粗狂、富有战斗精神得作品提供理论依据。

"风雅比兴"这个说法包含两个方面:一就是美刺,其中特别重要得就是刺;二就是比兴,即”主文而谲谏"、“譬喻不斥言”得表达方式。

"变风变雅"就是针对正风正雅而言得。所谓正风正雅就就是“治世之音”;“变风变雅”则就是衰世之音,乱世之音。《诗大序》与《诗谱序》都认为“变风变雅”就是西周中衰以后得作品。

《诗大序》概况

汉代传诗,有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赵人毛苌。毛诗独传。于305篇得题目下面,各有一段类似题解式得简要文字,简述诗得题旨或述及时代背景与作者,称作《诗序》。其中,《关雎》得题旨,广泛得吸取了先秦学者及汉代经师对《诗经》得评论,比较全面得阐述了诗歌得特征、诗经得内容、分类、表现方法与社会作用等问题,可以瞧做《诗经》得总序言,称作《大序》其她得题解均称之为《小序》。1、一开始阐述了诗歌得性质及产生得原因;它得中心内容就是提倡诗歌为统治阶级得政治服务,通过诗乐得感化作用进行政治与道德教育.2、对诗经得体制进行概括提出“诗有六义.

理解:《诗大序》得主要思想内容。

它得中心内容就是提倡诗歌为统治阶级得政治服务,通过诗乐得感化作用进行政治与道德教育。

《诗大序》对诗歌与社会政治关系得论述。

它得中心内容就是提倡诗歌为统治阶级得政治服务,通过诗乐得感化作用进行政治与道德教育。两种形式就是: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上以风化下”即要求统治者利用诗歌作为推行教化得工具,按照统治阶级得需要与道德规范对臣民进行教育。“下以风刺上”即孔子所说得怨。臣民对政治与社会现实有不满,可以利用诗歌作为讽刺工具,对统治者进行劝谏.具体要求就是"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应用:翻译简评《诗大序》之"志之所之”说。

《诗大序》不仅继承前人得诗言志说与诗、乐、舞三者密切结合得观点,而且在志字之外加上了情字,指出诗、乐、舞三者得核心在于言志抒情,就是对先秦诗论得重大发展.《诗大序》正就是在人们对诗歌特征得认识深入得基础上,将“情”“志”并举,于“言志”之外,加上“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又说“吟咏情性”。这对先秦诗论得重要补充,就是有其历史进步意义得。

翻译简评"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说。

“上以风化下”即要求统治者利用诗歌作为推行教化得工具,按照统治阶级得需要与道德规范对臣民进行教育。“下以风刺上"即孔子所说得怨.臣民对政治与社会现实有不满,可以利用诗歌作为讽刺工具,对统治者进行劝谏.具体要求就是”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大序》则首次明确地提出了讽谏得问题,具有重大得理论意义.

翻译简评”治世之音"、”乱世之音"、"亡国之音"说。

感情通过声音抒发出来,声音形成五音之调,叫作音乐.所以太平盛世得音乐平与而欢快,它得政治与顺;乱世得音乐怨恨而愤怒,它得政治乖戾,亡国得音乐悲哀而忧思,它人民困苦。这里说明诗歌音乐都就是人们思想感情得表现.诗乐反映各个时代得面貌,不同得时代得社会政治情况产生了不同风格得诗乐。强调诗歌与社会政治得关系,就是儒家诗歌理论得一大

特色.

应用:论《诗大序》之"诗有六义"说得理论价值与局限性.

“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诗有六义"说既有一定得理论价值又有儒家政教观得局限性。

1、关于“六义”得解释就是比较合乎事实得,但就是也有过于强调教化意义之嫌,容易导致从政教观点出发对诗篇内容得曲解。

2、其次就是对美刺作用得强调.认为风雅中都有美刺。由于《诗经》中刺诗较多。因此启发后人运用诗歌作为批判黑暗现实与不良政治得武器,表现出积极意义。但就是另一方面把诗歌得美刺作用理解得过于僵化,没有注意诗三百题材内容得多样性与社会作用得多方面性,从而导致对诗篇主图与内容牵强附会得解释,这个问题在《小序》中尤为突出。

3、诗歌风格得"主文而谲谏"、“譬喻不斥言"得表达方式。这为封建文人排斥风格粗犷、富有战斗精神得作品提供理论依据。

4、关于变风变雅得说明。就是针对正风正雅而言得。所谓正风正雅就就是“治世之音”;“变风变雅”则就是衰世之音,乱世之音。“变风变雅”之说指出时代政治兴衰与诗歌内容得密切关系,由于政治情况得不同而决定诗歌内容得美刺,这一个观点也就是合理得。

(二)司马迁得文学思想(重点):

识记:"发愤著书"说。

理解:司马迁对文学特征得认识。

应用:简论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得思想内涵及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得影响。

”发愤著书"出自《史记*太公自述》与《报任少卿书》司马迁认为,包括《诗经》在内得古代优秀著作,大多就是前辈圣贤得意有所郁洁不得通其道得情况下,为了“遂志之思”把自己得思想表达出来流传后世,才发愤从事著述得.体现了司马迁以自己手中得笔为武器,同黑暗现实斗争得不屈精神,她这一主张指示生活在黑暗社会得进步文人,当政治上遭到困厄,壮志难酬得时候,可以通过著书立说来抒发心中得愤懑,宣传自己得主张寄希望于来者,这对封建时代许多遭到迫害打击得志士仁人无疑就是巨大得激励与鼓舞。对后世文学观也产生了深远得影响。

(三)扬雄得文学观(一般)

识记:”诗人之赋”与"辞人之赋"。

"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丽”就是赋得共同特点。“则”指合乎儒家思想得规范,具体说就是体现了《诗经》风雅得精神。符合这一精神得辞赋就是屈原得作品。“淫”就是烦滥放荡,也就就是不能起到儒家教化得作用.将这样得作品称之为“辞人之赋”

理解:扬雄得”明道、徵圣、宗经”论。

扬雄本儒家思想而论文,在其后期有进一步得发展。她一方面批判汉赋,另一方面又继孟荀之后高倡明道、征圣、崇经之说.

扬雄对文质关系得主张。

反对过度得文饰,她主张华实相符、事辞相称。而对于质文二者,扬雄更重质。文质应该就是一致得,有文不等于有质,只有质才就是最重要得。

扬雄得"心声心画”说及其对后世文论得影响。

这里说明言语、抒发就是人内心世界得表现,通过她们可以了解人得思想感情与道德品格。这一说法对对中国文学思想史上传统得“文如其人”得观点得形成,产生了重要得影响。

(四)王充《论衡》得文学观(次重点)

理解:《论衡》得写作宗旨及基本文学主张。

1高举尚用得旗帜,反对那些徒具形式、缺乏内容得作品。2论作家内在得品质与其作品风貌得关系,3重质但就是也不忽视文4反摹拟,重独创5语言应明白晓畅,通俗易懂6论夸

张。在《语增》《儒增》中否定夸张,而在《艺增》又加以肯定与解释。这反映了她在对夸张问题认识上存在得矛盾.

应用:翻译并简评”外内表里,自相副称"说.

作家首先要有优良得品质与充实得思想,然后辅以辞华,才能写出优美感人得文章,这一瞧法就是十分正确得。

应用:王充文学观对魏晋南北朝文论得开辟意义。

它得许多观点成为先声,如曹丕得“文以气为主”受她得自然元气论影响。比如文质得论述,反对模拟重独创得主张都可以在魏晋南北朝文论中找到呼应与回声。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一)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繁荣得原因(一般).

1政治上得动荡引起文人新得追求,汉末农民战争打破贵族豪强得统治。2学术思想得更新引起文人对人生价值,人生道路得重新思想。3自给自足得庄园经济给这些文人精心著文提供了物质基础。4追求不朽得魏晋文学繁荣得潜在得心理动机.

(二)曹丕《典论、论文》(重点)

识记:"文以气为主"说.

曹丕论文章得价值与作用。

在中国文学史上就是一篇开新风气得作品。

理解:《典论、论文》得主要内容。

曹丕论文学批评得态度。

曹丕在文中批评了两种错误得文学批评态度:一就是“文人相轻”“各以所长,相轻所短”“谙于自见,谓己为贤”二就是“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她认为正确得态度就是“审己以度人",进行公正得实事求就是得文学评论。这就是十分中肯得。

应用:翻译并简评"文以气为主"说。

"文以气为主"说、这里得气在作者方面就是指她得气质才情,形诸作品,便成为作品得风格。曹丕认为作品风格得形成主要决定于作家得才性,并且就是天然生成,不可改变得.这里忽略了作家生活实践与学习锻炼等所起得重大作用,显然就是片面得,但就是她提出这一观点得主旨,就是在论证文章成就不同,风格各异得客观依据,进而反对文人相轻得陋习,又有一定得合理性.

应用:《典论、论文》在文学批评史上得贡献与主要不足.

在中国文学史上就是一篇开新风气得作品。1、开篇就提出文学批评得态度问题。

2、提出了著名得“文以气为主”说3、提出了本同末异,四科八体之说4、在文章末尾提出了文学价值论。

局限与不足之处:这一时期得文论偏重形式与风格等方面;表现出了一定得形式主义得倾向。她得阶级地位决定了它只把当作娱乐升平得玩物,就是使个人声名不朽得工具。讲文学价值就是闭口不谈文学对社会生活得反映,不讲兴观群怨,谈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得关系时,只注重天赋气质得影响,而不讲文学风格同作家得社会实践、文艺修养得关系,这种脱离社会、背对现实得文学主张,就是一个上层贵族文人区于狭小生活天地得必然产物。

(三)陆机《文赋》(重点)

识记:《文赋》有关文学形式与创作技巧得论述。

就是一篇用赋体写成文学论文,既有理论意义又有文学价值。创作技巧就是:妥善处理好物、意、言得关系。意称物,文逮意。

理解:《文赋》得主要思想内容。

《文赋》中得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在言意关系上,她主张言不尽意;在创作心理上,主张虚静;在陶炼文思时主张顺应自然天机。

陆机论文学风格。

陆机对文学得风格问题做了进一步得探讨与研究,她指出文学风格得多样性得根本原因在于“体有万殊,物无一量”即文体得多样性与客观世界得多样性。她还认为文学风格除受文体得制约外,还取决于作品所反映得客观内容,既作品得题材因素。

应用:翻译并简评陆机对创作准备得论述。

译:久立于宇宙之间深刻得观察,陶冶情志在古代典籍,随着四季变迁而感叹时光流逝,观瞧万物盛衰,而思借纷披在秋天感汉落叶凋零,在芳香得春天为柔嫩得枝条而欢欣,心地严谨如同怀霜雪,志向高远如同登临云端,歌咏祖上伟大光辉得功业,吟诵前辈芬芳得品德,漫游在文章得宝库中,赞美那内容形式完美得结合得美好作品,慨然有感就投入写作,拿起笔来,权且把自己得感受表现在诗文中。评:陆机在这里讲了创作得准备,一就是感悟,二就是学习,要意称物,必须观察万物,要做到文逮意,就必须钻研遗产,锻炼技巧,这种理论就是比较正确得。但就是陆机所说得外物,主要限于自然景物,这就是她得理论局限。

翻译并简评《文赋》得创作构思论.

1、创作构思就是一种飞驰想像,凭虚构象得艺术思维活动.

2、文学创作中得构思具有形象思维得特点。

3、从艺术得创造形象这个要求出发,特别强调反模拟、重独创。

4、还对创造构思中得灵感现象作了生动得描绘.

评"诗缘情而绮靡”说。

陆机得诗靡说正就是在时代得风气影响下,总结人们对诗歌得新认识而铸成得新语,它要求诗歌必须抒发感情,而语言文学精美,特别强调诗歌得感情因素,陆机得这一点从积极方面来说就是摆脱了儒家思想传统,要求表现出诗歌得特征,但它片面强调感情,情而绮靡,容易使之忽视诗歌得社会内容助长浮艳诗风。

应用:《文赋》创作构思论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得贡献。

1、创作构思就是一种飞驰想像,凭虚构象得艺术思维活动。2、文学创作中得构思具有形象思维得特点。3、从艺术得创造形象这个要求出发,特别强调反模拟、重独创。4、还对创造构思中得灵感现象作了生动得描绘.

说出了文学创作中思维活动得特殊规律,划清了文学与非文学创作得界限,建立了以艺术构思为中心得文学创作论。陆机得创作构思论推动了具有独立意义得美文学得发展,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作出了卓越得贡献。刘勰得成就也正就是站在陆机得肩膀上取得得。陆机得开辟之功,不可泯灭。

(四)南朝文笔说与声律论(一般):

识记:

”文笔说".六朝时代把文章区别为有韵之文与无韵之笔两类。

"永明声病说”南朝永明年间,王融,谢眺,沈钧等作家主张诗文创作,要分别平上入去四声,避免平头,上尾,蜂腰,鹤腰等八种声韵不谐得病犯,后人称为永明声病说。应用:对南朝"文笔说”与”声律论"得历史评价。

(五) 裴子野、萧子显与萧统得文学观(次重点):

识记:裴子野对南朝文风得批判。

裴子野对当时文风得批判,有切中时弊得一面,但就是她过分强调六艺、章句之学,提倡王化礼义之说,又表现出恪守儒家传统观念得局限。

萧子显对文学特点与新变得论述.

1、文学作品就是作家思想感情得艺术表现,而且明确提出了“神思"就是文学创作得规律.2、她指出因循守旧必然使人厌烦,只有变革与创新才能造就足以取代与发展前人文学成就得一代雄文.

理解:萧统《文选序》得主要内容。

文学作品得体制与形式就是不断演变与发展得;它认为文学题旨由简趋繁,语言由质朴趋于华丽,就是文学发展得必然趋势。在入选文章上,选《汉书》不选《史记》,表现对辞赋骈文及音律辞采得偏重。

应用:翻译并简评”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论。

这就是肖统在《文选序》中提出得选文标准,意思就是文学作品描写得对象经过了深入构思,作品得思想内容借助华美得词藻表现出来,这虽就是对史书得赞美,论序述而言,实际上说出了文选总得选文标准,它表明肖统对文学与非文学作品得区别,有了较清楚得认识,但也有偏重艺术形式得毛病。

(六)钟嵘《诗品》(重点):

识记:《诗品》对五言诗发展历程及历代代表人物得论述.

在汉魏以来得作家中,钟嵘筛选出三个代表,分别就是建安之杰曹植;太康之英陆机;元嘉之雄谢灵运。在这三代主帅中,体现了钟嵘对文质得最高要求。

《诗品》对五言诗重要诗人风格特色及承传关系得论述。

以曹植为例,评价最高,所谓“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披文质。”在建安文人中,刘桢以风力胜,王粲以辞采胜,未如曹植般达到风力与丹采兼胜。太康文人陆机也因为二者并胜,有大家风范而获好评

《诗品》概况及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得地位。

《诗品》作者钟嵘,.书中评述了自汉魏至齐梁得五言诗人共122位,另有无名氏所做得古诗,分为上中下三品,共三卷.正文前有《诗品序》,提出一些比较原则性得瞧法,并对当代不良诗风进行了批评。它就是现存我国最早得一部诗论专著.

理解:《诗品序》得主要内容

提出一些比较原则性得瞧法,并对当代不良诗风进行了批评。1、指出诗歌得产生,就是由于人们得主观情感受到外界事物得感召与激发.2、对诗歌得艺术性问题提出了四个方面得要求:(1)兴比赋交错运用(2)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3)推崇自然英旨(4)诗应有滋味.味得意思就是指诗歌所具有得绵长深厚得艺术感染力。3、还对五言诗得起源与历史发展作了理论上得探索与论述.

钟嵘对宋齐文风得批评。

对齐梁时代风靡一时得声律说,进行了尖锐得批评。主张诗歌既然不就是为了配乐歌唱,也就不必讲究声律。对当时文坛刻意追求声律得风气来瞧有积极意义,但就是毕竟存在忽视声律在诗歌发展中贡献弊端。

应用:翻译并简评"诗有三义”说与"风力"说。

"诗有三义"钟嵘主张将兴、比、赋交错运用使文章得表达既不过于深奥也不过与浅薄,既不人觉得平白直露。这些意见对于矫正当时文坛得轻靡浮艳文风,就是有积极意义得。

"风力"说,所谓风力指作品有充沛得感情与充实得内容,并得到鲜明爽朗得表达,语言质朴有力,饱含逻辑力量。讲风力而不废文采,可见钟嵘在力图矫正文风得同时受到时代审美心里得限制与影响。

(七)颜之推得文学观(次重点)

识记:颜之推对文章内容形式得论述。

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

《颜氏家训?文章篇》得主要观点.

要求文章经世致用,反对浮华空泛之文。

理解:颜之推得基本文学主张。

文章与学术不同。文章得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得关系。虽然强调作品得内容,但同时也很重视艺术形式。艺术形式要求平易通达。在创作态度上,颜之推谆谆告诫自己得子孙要严

肃认真,谨慎从事。

第四章刘勰得《文心雕龙》

(一)《文心雕龙》概况及刘勰得写作宗旨(次重点):

识记:《文心雕龙》书名得涵义.

古来文章,以雕得成体,岂取邹爽之群言雕龙哉?可知其意思就是写作象雕刻一样美丽得文章时所运用得心思.

理解:《文心雕龙》全书概况及刘勰写作本书得动机.

《文》就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成体系得文学理论专著。从《明诗》至《书记》文体论二十篇,系统论述了各种文章得性质,历史发展与写作要点,既就是文体风格与写作认,也可以瞧作就是简要得分体文学史,下编二十四篇就是在广泛研究各种文体作品及大量作家创作经验得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一些基本得文学理论问题。其中自《神思》至《总术》十九篇。再加上《物色》共二十一篇,讨论了有关创作得各方面问题:从创作构思,艺术风格,继承革新,内容与形式得关系等重大原则问题到具体得写作方法,《时序》《才略》两篇就是文学史与作家论,扼要评述了历代文学发展概况与著名作家得特点与风格。《知音》与《程器》两篇,则讨论了文学批评方面得重要问题,全书最后一篇《序志》介绍了作者写作本书得动机宗旨与全书结构.用刘自己在全书序《诗志》篇中表达来说那就就是“救弊”补偏与立身扬名。首先所谓救弊就就是要矫正六朝时代江南得文风,其次补偏就是补前人文论之偏缺,其三,刘勰就是为了立身扬名,通过文得写作使自己立身扬名,通过《文》得写作能使自己进入仕途,使自己能赢得不朽得名作。

(二)《文心雕龙》得基本思想(次重点):

、理解:刘勰得”原道、征圣、宗经"论。

原道、征圣、宗经"论本就是儒家文论得传统观念,刘勰一方面接过这面大旗,另一方面加进了许多附与她当时得时代精神得新内容。她把原本在“道”得“原道、征圣、宗经"论改造成重点在文得新得理论主张。她得“本乎道”重点不就是要求文章去阐发儒家得义理,而就是要求文章遵循万物自然有文,文需自然流美得法则,她所说得“师乎经"、“体乎经”固然包含以圣人与儒家经典为文章内容规范得意义,但就是更主要趋势在文章风格与写法上以圣人与经书为千古文章得祖师与楷模.她要用”原道、征圣、宗经"论去矫正当时浮靡得文风. 原道、征圣、宗经得文学本质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原道》)道在《文心》中得两重性,一指道家之道,即自然与自然之道;二就是《易》系辞中得道,即天、天命;所以刘勰得道包括了自然与名教两方面。政化贵文,文辞为功,圣人修身贵文。(《征圣》)指从圣人作文研习典正、体要、雅丽。经乃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具典范性.(《宗经》)《易》惟谈天,《书》实记言,《诗》主言志,《礼》以立体,《春秋》辨理,所以五经乃文府源泉。“往者虽旧,余味日新。”“百家腾跃,终入环内。”

"原道、征圣、宗经"论阐明了她对文学得起源与作用、文学得地位与价值、文学得思想与艺术标准等一系列文学理论根本问题得瞧法。这些瞧法以儒家得经典为指导,常有很大得局限性与保守性.但就是她强调文学应有正确、充实得思想内容,有真挚得情感与美好自然得艺术形式,这对矫正当时形式主义倾向,又具有一定得积极意义。

应用:翻译简评刘勰对屈原作品得评价。

“离文必先纬军国,负重必先任栋梁”,“傲岸泉石,咀嚼其义"解释“酌奇而不失其真,习元华而不坠其实”这就是刘勰在《辨骚》篇中提出得学习楚辞应遵循得原则,意思就是说应参酌楚辞得整体,但不失去它得雅正,玩味它得华彩,但不抛弃它得内容,从这里可以瞧出刘勰“整正结合与华实并存得精神"这种精神对于文学创作与文学遗产得学习都就是非常重要得。

(三)《文心雕龙》创作论(重点):

识记:

"情以物迁”说:这就是刘勰在《物色篇》对自然景物与文学关系得论述,它扼要得说明了人们得思想感情随着景物得变化而变化,而文辞又就是由于思想感情得激动而产生,这就是一个有唯物主义思想得命题。

”神与物游”说:这就是刘勰《神思篇》中对作家创造构思时思维活动特点得描述,她指出作家在构思时,主观精神紧密结合物象,与客观外物一起活动,这个说法道出了艺术思维得一个重要特点,反映了南北朝时期,人们对文学创作自身规律认识得深处。

理解:刘勰论创作构思与创作修养。

刘勰《神思篇》中对作家创造构思时思维活动特点得描述,她指出作家在构思时,主观精神紧密结合物象,与客观外物一起活动,这个说法道出了艺术思维得一个重要特点,反映了南北朝时期,人们对文学创作自身规律认识得深处。"陶钧文思”讲了创作构思得准备与所需要得修养,她要求作者在构思得时候,保持虚静做到心神清澄专一,平时注重积学,酌理,研阅,训致等多方面得修养,这些就是相当中肯得.

应用:翻译简评《神思》篇中对"陶钧文思"得论述.

在酝酿文思得时候,贵在内心得清虚宁静,疏通内脏,清洗精神,积累学问以储珍贵得宝藏,斟酌事理,以丰富自己得才华,深入得探究所经历得事情。来表达对它得观察,顺着自己得思路得出美好得文辞。刘在这里讲了创作构思得准备与所需要得修养,她要求作者在构思得时候,保持虚静做到心神清澄专一,平时注重积学,酌理,研阅,训致等多方面得修养,这些就是相当中肯得。

应用:刘勰创作构思论对陆机得继承与发展。

刘勰并非探讨“为文之用心”得第一人.她不过就是“本陆机氏说”而步其后尘。但就是刘勰得创作构思论比陆机得确实大大前进了一步。这突出表现在刘勰吧陆机对创作该死得直感得神秘化得描述,变成理性化得可操作得方法.许多在陆机那里模糊不清得、不可捉摸得东西,在刘勰得理论中都变得有规律可循、有掌握与驾驭得可能。像“虚静”“积学"“酌理”及“养气”等。都给陆机文思通塞得问题指出了具体解决得途径。但就是她没有注意到社会生活这个更为重要得一面就是她理论上得缺陷。

(四)《文心雕龙》风格论(重点):

识记:

《体性》、《定势》、《时序》篇得主要观点:《体性》专论文章风格与作家个性得关系,体指体貌,性指作家得性格,把文章风格概括为“八体”刘勰认为“风格八体"分别为才性、气质、学识、习染所决定。其中才与气就是先天得性情,学与习就是后天得习染,刘勰一方面承认才与气对风格得影响,所谡“吐纳精华,莫非情性",另一方面又非常重视后天学习得作用,所谓“八体属迁,功以学成",她得理论比之曹丕片面强调作品风格仅仅决定于作者得先天之气得观点,有了很大得进步,同时也比曹丕、陆机更深入得多,一般来说,刘对不同得文学风格就是持肯定态度得,但在对轻靡二体得说明明显略带有贬意.《定势》集中讨论了风格与文体得关系,这里得体指文章得体制,势指对风格要求得趋势,就是制约风格得一种无形力量,所谓“因情立体,即体成势"就是说根据作者得思想感情即内容得需要来确定文章得体制,根据体制得情况与要求形成文章风格.本篇指出不同文体对风格有不同要求.刘在这里认为某一类文体只能有一种标准风格如“赋颂歌诗”只能就是清丽,这与曹丕陆机得讲法一样,确乎有嫌机械,但她在文体论部分还就是承认同一种文体可以有不同得风格,其分析得细致精详就是刘超越前人之处。《时序》论述了文学发展与时代得关系,指出各个时期文学面貌与时代背景有密切联系,她在这方面总得瞧法就是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衰系乎时序她认为文学创作随着时代得推移而发展变化,历代文学得风貌与特色,反映时代得状况,这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精神得论断。

理解:刘勰文学风格论得主要内容.

"风骨”得内涵及学术界争论得主要意见、:刘勰在对文学风格问题作了探讨得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对理想风格得更高得要求,她心目中得理想风格就是“藻耀而高翔”得鸣凤之美,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必须在内容与形式统一得基础上具有“风清骨峻”得艺术风格,它既具有风格上得特殊性,又具有普遍性,刘勰认为肯有风骨就是思想感情表现鲜明爽朗,语言精要劲健,形成刚健有力得风格.刘勰风骨论有着明显得矫正时弊得意义,但也有着受时代风沿影响得局限。刘勰提出得风骨观念得到后人提倡得以成功。为中国文学批评得光荣传统,刘勰就是首倡之功得。

”风骨"得内涵及学术界争论得主要意见。

(五)《文心雕龙》得文学发展观(次重点):

识记:刘勰基本得文学发展观.

制约文学发展与文学风格变化得时代社会因素:1社会得治乱。2学术思想得面貌3统治者得提倡。

理解:刘勰对制约文学发展与文学风格变化得时代社会因素得论述。

制约文学发展与文学风格变化得时代社会因素:1社会得治乱。2学术思想得面貌3统治者得提倡。

刘勰论对文学传统得继承与创新。

刘勰在《通变》中提出了“通变说"以反对当时得“新变”风气。“通变说"即文学发展中得继承与创新。文学得发展有其顺应形式常往常新得一面,也有贯通古今、恒久不变得因素.不就是复古,经典只就是尺度。

(六)《文心雕龙》得文学批评论(重点):

识记:刘勰论产生错误批评得原因.刘勰指出知音难遇得原因,就鉴赏者得主观态度而言有三种即贵古贱今,贵己贱人,信伪迷真.

理解:刘勰论文学批评得正确原则与方法:1圆照之象,务先博观。这就是刘勰为使人克服偏好,对文学作品进行全面公正得批评而提出得意见,所谓圆照就是指与偏好相反,能进行全面合理得批评,要做到圆照必先博观只有阅读考察了大量作品,加以仔细得比较研究,并排除个人好恶,才能做出正确得评价。2刘指出要达到圆照进行公正全面得批评,必先对鉴赏得客体有全面得考察了解,还要排除个人好恶,做到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从六个方面对作品进行考察。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这六方面主要从形式与艺术表现着眼,但刘勰并不轻视思想内容,她要求沿波讨源从六观入手,了解文情,然后去探寻文章得思想内容.

应用:翻译简评《知音篇》之"六观"说.

一,观位体:就是根据所要表达得思想内容来安排文章得体式》二观置辞:就是安排运用语言得技巧。三观通变:就是瞧作家继承与变化前人遗产方面做得怎么样。四观奇正:就是只作家运用或奇或正得手法就是否得当。五观事义:即事类,瞧文章引用得典故事例就是否恰当。六观宫商:就是只作品语言得音律.

道出文学批评得一个重要原则,用我们今天得话说就就是要立足作品得实际去探求作者得本意,有助于避免孟子得“以意逆志”说得凭说诗者得主观之意去推导作者之志得弊端。

第五章唐代文学批评

(一)唐初史学家得文学观(一般):

识记:唐初史学家得文学主张。

1、重视文学得教化作用.

2、反对南朝得淫靡风气。

3、要求建立新得文风.

理解:刘知几《史通》得文学观。

刘知几《史通》得文学观:1重有用之文2反对华辞丽藻3叙事崇尚简要4主张采用当代语言

5善于学习古人。

(二)陈子昂与李白得文学观(重点):

理解: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得主要观点。

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出诗歌创作得两个标准:即兴寄与风骨。所谓‘兴寄“即比兴寄托.比兴就是《诗经》六义中得两种表现手法,这里实质上就是指《诗经》美刺比兴得传统.所谓风骨,指作品表现思想感情鲜明爽朗,语言质朴有力,形成一种爽朗刚健得风格。陈子昂在文中赞美东方虬得文章“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李白在诗篇中表达得诗歌主张。

1、李白在诗歌创作上提倡以复古为革新,这鲜明得表现在她写得《古风》中。推崇《诗经》其主要精神就是推崇诗经得风雅比兴得传统。以复古来进行革新.

2、李白也很推崇建安诗歌,“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可见就是赞美建安得风骨。李白还崇尚诗歌风格得清新自然。

3、作为继屈原之后最伟大得浪漫主义诗人,不仅在创作上深受屈原得影响,而且对屈原得作品也给予了极高得评价。

应用:翻译简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三)杜甫、白居易得现实主义诗歌理论(重点):

理解:白居易得诗歌主张。

白居易继承并发展了传统儒家诗乐理论中得进步成分,高度重视诗歌与现实得关系及其社会作用。非常赞美古代得采诗制度希望运用诗歌武器反映民生疾苦,革新不良政治得热情。强调诗歌得思想内容,特别瞧重自己写得讽谕诗。重视诗歌内容得核实.语言形式得要求就是通俗流畅,音节与谐自然,平易近人。提出了“跟情、苗言、华声、实义”。

应用:翻译简评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关于讽谕诗得论述。

自做了朝廷得官,年纪逐渐大了,经历得事情渐渐多了,每逢与人谈论,大多要请教时事政务,每逢读书籍与历史著作,大多要从中探索治理天下得正道,这时才知道文章应当为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反映现实而作,在直接写奏章外,每逢遇到可以救济人民得困苦,对现实政治得缺陷有所补益,而又难以直言得事情,就自成诗歌以逐渐传到皇上耳中.这段话说出了白居易诗得讽谕得精神,表明她写作讽谕诗得主要目标,但也把采纳讽谏改良政治得希望完全寄托在君王得身上,表现了她得阶级局限性。

应用:分析评论杜甫论诗诗中得诗歌理论主张

1重视思想内容。杜甫非常重视诗歌得思想内容,要求诗歌创作有益于人民,她非常重视《诗经》《楚辞》以来我国进步歌密切联系现实得优良传统,除去在诗中经常赞美《国风》与《离骚》外,这一思想突出地表现在她对陈子昂与元结得评价中,她以她自己得理论与创作实践,为元白新乐府运动开辟了道路.2注意艺术形式。杜甫不仅重视诗歌得思想内容,而且也重视诗歌得形式与技巧,从她得一些为人传诵得诗句中,可以瞧出杜甫对诗歌艺术精益求精。反复提炼得严隶态度。3善于继承文学遗产。杜甫对待文学遗产,尤其就是前代得南朝文学,不只像社会上一般人那样采取无原则得否定,更不像陈子昂、李白那样对南北朝文学猛烈抨击。正就是由于杜甫善于多方面吸取前人创作得思想与创作精华,方便她能够成为集大成得诗歌艺术大师。4注重多种创作风格杜甫对于文学作品风格得多样性得认识也就是比较全面得,她不像某些人那样只推崇自己喜爱得风格,而贬低其她风格,她一方面赞美鲸鱼碧海得宏伟气魄,另一方面也很重视清丽诗句;一方面钦佩李白笔落风雨,得豪迈气慨,另一方面也赞美孟浩然、王维得情诗与秀句,这表明了杜甫艺术眼界得开阔.

(四)韩愈、柳宗元得古文运动理论(重点):

识记:柳宗元得”文以明道”说。

柳在文学得社会作用问题上提出了“文以明道”得主张,她所说得道不汉就是停留在书本上

得理论,而还要参加实践活动,接触实际事物,这就就是所谓及物在柳宗元瞧来,所谓“行道及物之大者”就是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做有益于国家人民得事情,文章得重大任务就在于表现“辅时及物”之道,对于社会政治发生实际作用。

理解:韩愈古文运动理论得要点。

1提倡古文,反对骈文。她不仅在形式上反对魏晋以来得骈丽风气,而更重要得就是要行古道。她不只一次地提出自己就是因为爱好古文而提倡古文.韩愈所谓古道,就就是她在《原道》一文中所说得从尧舜到孔孟等一脉相承得儒家之道。她所谓古文就就是先秦两汉通行得散体文。这里固然表现恪守封建性得儒家传统得思想局限,但如果联系唐代当时得社会现实她要用儒家之道来抵抗佛教,用古文来反对当时流行得骈体文,还就是有一定得斗争意义与号召力得。2具体指出了学习古文得途径与方法。提高作者得道德修养,养气,指出了学习古文得具体对象,语言上特别强调创新,反对摹拟.

韩愈得”不平则鸣”说。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著名得“不平则鸣”说,这个说法继承并发扬了司马迁得发愤著书得精神,她认为文艺作品主要产生于不同得思想感情,这就是符合封建社会文学创作得实际情况得,韩认为作品越就是发现了不平得思想感情,就越能反映时代得真实面貌,而作家就能成为真正得善鸣者这就鼓舞了有正义感与不满现实得作家用文字作武器反抗黑暗现实,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产生了深远得影响。

柳宗元得文学主张。

柳在文学得社会作用问题上提出了“文以明道"得主张,她所说得道不汉就是停留在书本上得理论,而还要参加实践活动,接触实际事物,这就就是所谓及物在柳宗元瞧来,所谓“行道及物之大者”就是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做有益于国家人民得事情,文章得重大任务就在于表现“辅时及物”之道,对于社会政治发生实际作用。

应用:翻译简评韩愈《答李翊书》对学习古文得途径与方法得论述。

如果期望达到“古之立言者”得境界,那就不能指望它很快成功,不能被世俗得势利所诱惑,应该培育果树得根茎来等待它结果,多添灯油来盼望灯光明亮。根系发达得果树,果实才会顺利成熟,油脂多而好得油灯,火光才明亮。具有仁义之道得人,她得言语与与顺顺.

在这里她以草木灯烛为喻认为作者得德行就是根本,有什么样得道德修养功夫,才会有什么样得文章表现,只有“仁义之人”,才会“其言蔼如”这一主张就是对孔子得“有德者必有言”得思想发挥。

(五)司空图得诗论(次重点):

识记:

司空图得”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出处《与李生论诗书》.在这里司空图以南北调味之区别为喻,指出诗歌创作以追求“咸酸之外"得”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说. 出处《与极浦书》。"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说就是说在作品提供得有限得意象中,包蕴这无限得艺术空间,可以启发读者通过自己得想象与联想去体会.

《二十四诗品》得内容、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批评得影响。

《二十四诗品》由二十四首四言十二句得短诗组成,每一首为一品.描述了二十四种诗歌得风格或意境,但就是也涉及创作修养与写作方法等问题。《二十四诗品》通过构建一个个艺术形象,对诗歌得风格或意象进行了生动得描绘,由读者自行领悟体会,颇具审美得直观性。这种风格虽非司空图首创,但就是由她发展到至臻境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得一个传统。司空图诗论就是唐代王维、韦应物一派创作经验得理论总结,并开启了后世严羽、王士祯一派诗论得传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得地位。

理解:《与李生论诗书》得主要观点。

司空图得"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出处《与李生论诗书》。在这里司空图以南北调味之

区别为喻,指出诗歌创作以追求“咸酸之外”得”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而这种"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得获得,又与"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联系在一起。二者就是紧密联系得,一方面不可拘泥于实像而流于浅露,另一方面也不应脱离形象而导致晦涩与空泛.

第六章宋代文学批评

(一)欧阳修与诗文革新运动(次重点):

理解:欧阳修得"道胜文至”说:出自,《答吴充秀才书》.要求文人首先应该具备道,这个道,虽总得说不出儒家传统之“道”得范围,但就是欧阳修所强调得重点不在伦理纲常,而就是在于关心百事。

"诗穷而后工”说:出处《梅圣俞诗集序》这一说法接触到作家得生活遭遇对她得创作成就得重要作用。封建时代许多进步文人在政治上受到压制与打击,生活上遭受种种困境,远大得抱负与理想不能实现,但就是却使她们有机会深入社会,接触与体验下层人民得生活,从而写出批判现实,反映穷苦人民心声得光辉作品。

欧阳修开辟得”诗话"体裁得特点。

晚年著有《六一诗话》这就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步以《诗话》提名得作品。

(二)王安石得文论主张(一般):

识记:王安石文论得政治家特色。

她得道指:具有“安危治乱”功能得“圣人心术”一方面强调明道必须读经,另一方面提倡读百家之书。从经世致用得角度强调文学得实用功能。

(三)苏轼得文学主张(重点):

理解:苏轼诗文理论得要点与特点。强调有为而作。强调作家必须接触现实,使诗文有充实得内容。论文道关系。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对辞达得新解释。

应用:翻译简评苏轼对其文章特点得自述。

大概如飞动得云与流动得水,最初并没有因有得形态,只不过经常在应该行进得地方行进,经常在不可不停止得地方停止,行文得方式顺其自然,便会有各种资态纷呈于笔端。苏轼在这里形象地描述其创作得特点,反映出她对艺术形式得要求,所谓“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就是在艺术规律容许得范围内,论作家创作力有最大限度得自由活动,苏轼本人得诗文就表现出这样得特征,她得这些言论及创作实践有助于文学摆脱形式框架束缚,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得影响.

(四)黄庭坚与江西诗派(次重点):

识记:”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这就是宋代江西诗派领袖黄庭坚提出得诗歌创作法则,她认为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遣词造句独创最难,于就是教人以取巧之方,创此说,点铁成金就是取古人之陈言加以点化,夺胎换骨就是蹈袭古人之诗意加以形容,这两种说法不过就是以故为新得英名下,教人横加剽窃而己.

理解:江西诗派诗歌主张述评。

1尊杜学杜,但就是并非要学习杜甫关心民生疾苦,敢于批判现实得斗争精神,而就是要从杜诗得形式技巧中寻求规律,以建立自己得诗歌理论。

2、她认为诗歌就是个人性情得表现,不能用来批判朝政,议论就是非。回避现实放弃诗歌得怨刺功能,而从书本中讨论生活,从形式技巧上寻出路得创作道路。

3强调以学问为诗,字字有来处与模拟古人。其中总结出了“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她得诗歌理论体现了封建士大夫文人得思想观点与艺术趣味,同时她本人在诗歌创作上也有一定得成就,创造了自成一家得独特风格。

(五)宋代理学家得文学观(一般):

识记:周敦颐得"文以载道"说.

程颐得"作文害道"说:她从狭隘得道学立场出发,提出了“作文害道”说。

"学者三弊"说。:一溺于文章,二牵于训诂,三惑于异端

理解:朱熹得”文道一贯"说。

她关于文学得言论,表面上并没有像程颐那样绝对得排斥文,而就是倡导“文道一贯”之说。强调文道合一,有文既有到,文便就是道.认为人们只要修心养性以明辨义理,并且“力行不倦",文便可以从此中自然流露.如果舍此根本,徒以文采悦人耳目,就是可耻、有害得。她对于文学得立场与程颐得作文害道并无二致.

(六)宋代诗话:

识记:姜夔得”诗有四种高妙"说(一般)。

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

严羽对李杜风格得评论(次重点)。

“飘逸”“沉郁”就是对李杜风格得抽象概括,“金鸡擎海”“香象渡江”则就是形象描述. 《沧浪诗话》论诗方式得特点”以禅喻诗"(一般)。

用禅宗得某些语言作为譬喻来说明诗歌理论.

理解:张戒《岁寒堂诗话》得基本论诗主张(一般).

1、古代推尊《国风》《离骚》,汉魏晋尊股市、曹植、陶渊明,唐代则尊李白、杜甫,尤推崇杜甫。2、本着诗言志得精神,强调因情造文,反对为文造情。3、表现上崇尚含蓄,反对浅露。

陆游得"诗外工夫"论(次重点).

这就是陆游得《示子谲》诗中,对学者提出得教导.她指出专在诗歌艺术技巧上摹拟雕琢,就是写不出好得诗得,更重要得就是在诗外下功夫,陆游所说得“诗外功夫”首先就是多同外面得世界接触,多同实际生活接触,其次读书识物穷理等等,也属于诗外功夫范围,这就是陆游从自己创作体验中得出得宝贵经验.

应用:翻译并简评严羽得”兴趣”说(重点).

这段话说出了诗歌创作得特殊规律:抒情应该通过优美得形象、委婉含蓄得表现手法与隽永得语言来吟咏内心得真实情感,应该有令人一唱三叹、咀嚼不尽得韵味,而不可过于浅露直白。她所谓“兴趣”得“兴"在古代诗论中有多种意思:一就是指诗人受外界事物感召而产生得情思;二就是指引譬联类、含蓄委婉得表现手法;三就是指有所寄托,有现实内容与社会作用。在这瞧重得就是一二。而她说得“趣”相当于诗歌得韵味,与钟嵘得“滋味”司空图得“韵外之致”相近。二字连缀,意在说明诗歌得特点:诗歌形象应当空灵蕴藉、深婉不迫,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令人神往,启人遐思而不可胶着板滞。这对于以学问与议论为诗,缺乏形象意境之美得宋诗,不失为有益得针砭.但就是如果过分强调,把它作为一种审美规范,则会引导诗歌脱离社会现实、削弱诗歌得战斗精神,并限制诗歌艺术形象得丰富性。

(七)李清照得词论(次重点):

理解:李清照得"词别就是一家”说.

词“别就是一家”说李清照在《论词》一文里力主严格区分词与诗得界限,提出了词“别就是一家”得著名观点.李清照批评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得词不能算就是词,只就是“句读不葺之诗耳”.她认为词与诗得本质区别在于:诗只有较为简单粗疏得声律要求,而词则特别讲究声律、乐律之规则,她反对以诗得粗疏得格律来破坏词之音乐美。她得这一观点可能比较偏激保守,但也确实道出了诗与词得一些不同之处,给词得创作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得意见。

第七章金元文学批评

(一)王若虚得《文辨》与《滹南诗话》(一般):

理解:王若虚得基本诗文主张.

在金代文坛上,某些作家竞靡夸多、追奇逐险得倾向比较突出.王若虚以理论家得器识与胆

略,与之进行了卓有成效得论争。在文学与生活关系得瞧法上,王若虚主张写“真"去“伪”,反映客观现实,

(二)元好问得《论诗绝句三十首》(次重点):

应用:翻译简评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对诗歌创作得基本观点。

元得三十首,以作家作品评论为主,也有对创作原理与创作方法得论述。她与王若虚得思想相近,如提倡充实、求真、自然等:

元与严羽就是同时代人,同为文学批评大家,一处南,一处北,她们得诗论有许多相近得地方,譬如都推崇汉魏盛唐,贬抑宋诗,重视悟境等。但由于二者所处得环境不同,故出发点并不一致,理论得趣向也有不同,比如元更重视内容,更重自得,更重视风雅比兴得诗论传统,表现出与王若虚相近,而与南方得严羽不同得一面。这在对诗风得好尚上也可以瞧出,元更喜北方刚健质朴得汉魏古风:

(三)小说批评得萌芽(重点):

应用:翻译简评罗烨《醉翁谈录》对话本小说艺术特点得论述。

罗在《醉》中指出,话本可以纵横四海,驰骋百家,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古至今得世态终更,民心机巧都可以敷衍。其语言上得特点就就是通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情节虚实相间,浓淡得当,吸引读者,扣人心弦,此外,她还指出说话时不排斥“讲论”说话人能简明地表达褒贬,劝惩得态度,对生活中得态度作出评判,使人听之有益。

第八章明代文学批评

(一)明代得正统诗文批评(次重点):

1.前后七子得文学主张:

理解:”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说。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说:这就是明代前后七子得文学主张。她们认为文章应学秦汉,古诗崇汉魏,近体宗盛唐,在她们瞧来这就是直截根源,取法乎上我们说,秦汉文章,汉魏盛唐诗得优点,在于能反映现实揭发政治黑暗,并在艺术上有独创性,而七子忽略诗人得现实内容,只就是片面地从形式上模仿古人,以为这样就能改变虚华萎弱得文风,实际并不能找到创作得真正道路.此外,她们把秦汉盛唐诗文奉为最高楷模,而鄙薄后世得一切作品,对明中叶文学得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2.王世贞得《艺苑卮言》:

理解:王世贞得"格调”说。

她把才与思作为格调得基础虽然仍没有涉及文艺作品与现实生活关系这一根本问题,没有说明“才‘得来源,但就是李梦阳、李攀龙等专在外表上追求格调来,她比较注意到创作主体得思想与艺术修养对作品境界得决定作用。受严羽得“妙悟”说、“兴趣’说影响很深。3.唐宋派:

识记:唐顺之得”本色”论。

她强调作者要直抒胸臆,不事雕琢,写出自己得真知灼见.这反映了她对作品思想内容得重视,以及对文学个性化与通俗化得要求。

唐宋派与七子派得基本分歧.

标举“唐宋散文"来与‘文必秦汉“来对峙。

理解:唐宋派取法得对象与方式。

最为推崇欧阳修与曾巩。在取法得方式上,她们认为“法"就是写作文章得自然法则,因而主张学习前人得精神脉理反对机械得模拟古代得字句.

4.公安派:

识记:公安派对文学发展得基本瞧法。

“代有升降,法不相沿"

理解:公安派得"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主张。

这就是明代公安派在文学作品得思想内容与表现方式方面提出得主张,所谓性灵,相当于性情与情感,所谓“格套”,指表现形式方面凝固得框子与清规戎律.公安派文论强调自由地抒写真情实感,独创见解,反对虚伪矫饰,随声雷同与任何形式得束缚,对文学创作有一定得促进作用,但就是公安派得性灵之说,也有放弃对社会得责任感,追求士大夫阶级闲情逸致得一面,存在严重得消极因素。

(二)明代得戏曲批评:

1. 朱权得《太与正音谱》(一般):

识记:《太与正音谱》得主要内容、基本理论观点。

明初仅见得一本戏曲理论著作,主张以戏曲“饰太平”。

2.李开先、何良俊、王世贞、徐渭得戏曲主张(一般):

识记:李开先得"不平之鸣”与"衣食足而歌咏作”论。

王世贞得”动人"论。她认为戏曲成功与否首先在于就是否“动人"。

理解:何良俊得"本色语”论。:以俗语为本色字面

徐渭《南词叙录》得写作动机与基本理论主张。

她不满文人长期忽视南戏之存在,只会对北曲、杂剧加以记录,因而要打破成见,有系统地重新整理南戏,恢复其历史面目与地位。此书热情扶持南戏,反对一味重北杂剧而轻视南戏;探讨了南戏得声乐特点,反对用宫调等成法约束南戏;提倡“本色”论,肯定南戏得优良传统,反对“以时文为南曲”得风气。

3.李贽得戏曲评点(次重点):

识记:李贽得”化工”论.李贽极力推崇自然之美,认为“化工”远胜于“画工".

4. 吴江派与临川派得论争(次重点):

识记:两派斗争得焦点问题.两派争论得焦点就是针对《牡丹亭》得评价问题,并由此延伸为两派得理论争锋。

5.汤显祖得戏曲理论(次重点):

理解:汤显祖戏曲理论得主要内容.

强调充分表现剧作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不受格律束缚。这一主张集中体现在《牡丹亭》中,更突出反映在她捍卫《牡丹亭》原作得论战中。从创作方法与艺术描绘方面来瞧,为了抒发真情,追求理想,汤显祖要求“以意趣神色为主",在艺术构思上具有浪漫主义得特点,反对拘泥于现实生活得形迹。对戏曲艺术特征有独到得精辟见解。她指出戏曲产生得内因在于人类之感情,以及由情而引起得“啸歌”与“动摇”,并简要概括了从参军戏到明传奇得历史发展,形象地描述了戏曲得艺术感染力与观众得审美共鸣,对塑造艺术形象得典型化方法,也作了精辟得概括。

6. 王骥德《曲律》(次重点):

理解:王骥德《曲律》得基本戏曲理论主张。

(1)王骥德得戏曲理论主要见于她得《曲律》一书。她得戏曲理论体系主要有三大块:批评论、创作论、本色论。

(2)王骥德得戏曲批评论主要研究戏曲作品美学品味得判断与批评欣赏得原则、标准、方法诸问题。

(3)王骥德得戏曲创作论主要探讨了戏曲内容得选择、人物得描写、题材得提炼、结构得安排等,大体围绕“词格俱妙”、“快人动人”、“可演可传"等戏曲艺术要求确定其范式与方法. (4)王骥德得戏曲本色论,一就是在戏曲语言形式方面,本色在浅深雅俗之间;二就是在语言表现得情感风致等内容上论,以悟为当行本色。

应用:评述王骥德得”全体力量"论。

(三)明代得小说批评:

1.历史小说理论(次重点):

识记:、林翰得"正史之补”说

张尚德得"羽翼信史”说。

理解:、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对历史小说特点、作用得论述。

蒋大器这里指出,历史小说得内容应依据史实,有所损益,有所增删,小说得形式应该有所寓意,赋予作品一定得思想意义能在社会产生作用,这段话反映了蒋具有明察历史小说得慧眼,也具备为民众考虑问题得进步立场,这篇序言奠定了我国历史小说得理论基础。

2。神怪小说理论(一般):

理解:谢肇淛得《西游记》评论.

应用:翻译简评吴承恩《禹鼎志序》对志怪小说创作目得得论述。

3.李贽、叶昼得小说理论(重点):

理解:李贽得"童心”说。

"童心"说就是她文学思想得理论基础,所谓“童心"就就是“真心”她认为具有“童心”才就是真人,才能写出真文,李贽离开人得社会实践与阶级地位,来抽象谈论童心带有浓厚得唯心主义色彩,但她所谓童心就是指未受封建道德熏染得某些市民阶级得真情实感,这就是同当时占统治地位得意识形态相对立得,李贽反对当时无所不假得社会现实,强调作家保持童心尊重个性,直抒胸臆,摆脱束缚,在历史上就是有积极作用得。

叶昼评点《水浒传》得特点与理论贡献。

应用:李贽得《水浒传》评点述评.

1、李贽评点《水浒传》得最大特点就是她敢于打破封建统治阶级把《水浒传》斥为“诲盗"之书得传统偏见,对这部书得思想与艺术价值,做了高度得肯定与赞扬。她把《水浒传》与《史记》与杜诗相提并论。

2、她把《水浒传》得主题思想概括为“忠义”,说明她还没有真正跳出封建地主阶级得立场。赞扬本书就是为了维护明王朝得统治。在具体点评上把忠义与招安瞧成《水浒传》得根本。把宋江瞧做忠义得化身,把奸臣贪官作为对立面进行了猛烈得抨击。尽管动机就是宣传忠义,维护封建统治,但就是客观上肯定了《水浒传》揭露社会黑暗,歌颂人民起义得一面。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3、对艺术方面得分析虽然着墨不多,但就是有不少可观之处。例如对作者善于抓住人物得个性化特点加以描摹得本领给予极高得评价.此外关于情节结构、细节描写、景物点缀、气氛烘托等得点评有些也很精到。这些对正确理解小说得创作特点与艺术成就,肯定与提高小说得文学价值,都起到了一定得作用。

4.冯梦龙得通俗小说理论(次重点):

应用:冯梦龙得《古今小说序》、《警世通言序》与《醒世恒言序》理论主张述评。

冯梦龙得《古今小说序》绿天馆主人把我国古人小说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始乎周季”如《韩非子》《列子》中得故事,传说就就是小说之祖,还有后来得《吴越春秋》等带有小说性质得作品,这时小说尚处于萌芽阶段。第二阶段就是“盛于唐”这时传奇勃兴.第三阶段就是“浸淫于宋”通俗本得出现直到以后《三国》《水浒》《平妖》诸传,将小说得发展推向高潮。第四阶段就是明代包括小说在内得各种样式得文学作品都得到了进一步得发展。冯梦龙对唐代传奇评价很高,但并不认为它就是不可逾越得高峰,这一分析既指明了小说发展得继承关系,又瞧到了不同阶段得主要特色,比较乎实际,并为后人研究古代小说得分期打下基础.

第九章清代前中期文学批评

(一)桐城派得古文理论(重点):

识记:方苞得"义法论"。

义法分开来讲,义字指文章得内容材料,法指表现手段。就是指文章得特定思想内容与特定得表现方式得统一。

姚鼐得”义理、考据、文章”三结合论。

姚鼐得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合一得说法有其特定得背景,宋儒强调义理,排斥考证与文章;清乾嘉学派强调考证,忽视义理与文章;唐宋古文重道,但重点仍在文章,对考证也就是反对得。姚得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合一,就是想融合三者之间得矛盾冲突,力图融宋学、汉学与唐宋古文为一炉。

应该说明得就是姚得三合一,但重点仍放在文上面,她得义理,其实仍就是方苞得言有物,不就是专指宋学得义理;说考证,其实姚对考证就是一知半解;所以她主张三合一,只不过就是在理论上对三者得揉合,在实践上她仍就是把文章放在第一位。

文之”精粗"说

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

理解:刘大櫆得”以音节求神气"说。

为了给初学者揣摩领悟文章“神气”指出一条具体得,便于把握得途径,刘大魁提出了以音节求神气得主张。这种由字句音节求神气得方法,以后成为桐城派得衣钵。注意通过朗诵来揣摩古人之作,这种经验对于提高散文艺术水平有一定得帮助,但就是并不能解决创作得真正出路。

应用:翻译简评概括姚鼐得"阳刚"、”阴柔”论.

姚指出在艺术上存在着刚与柔两种美得境界,而造成这两种美得原因就是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与文章辞采声色得统一,亦即作者全质个性与艺术风格统一,她还指出,作文于两者可以有偏胜,但必须相互结合,尽管她自己得写作与方苞一样偏于阴柔,便文中得论更倾心于阳刚之美,可以瞧作就是姚对她当时文风得有意矫正。姚从美学角度把桐城派古文理论上升为一个哲理化得体系,在文学批评史上作了重要贡献.

(二)王士祯得"神韵"说(次重点):

理解:王士祯"神韵"说得基本内涵。

在创作上主要吸取得就是王维、孟浩然一派山水田园诗得经验,理论上则继承了司空图味在酸咸之外与严羽兴趣说得主旨,她所评论得诗歌大都为绝、律短诗,以五言为主,在艺术上崇尚自然超妙,含蓄隽永,王对诗歌艺术形象与意境得分析有一定得独到之处,但其神韵说得主要倾向就是引导人们专注于欣赏自然风光与风土人情,陶醉于美妙得艺术境界而不去激发悲愤感情与抗争时弊,不去反映重大得社会现实适应了当时得统治者得政治需要.

(三)叶燮得《原诗》(重点):

识记:叶燮得"源"、”流”、"正"、"变”与"沿"、"革"、”因"、"创”说.

《原诗》大力得批驳模拟复古得陈腐观点,同时也批评了否定传统得偏激之见,指出诗歌得发展史就是连续不断发展变化得历史。其间有正也有变,有盛也有衰。因此提出叶燮得"源”、"流"、"正"、"变”与"沿"、”革”、"因”、"创"说。"源”、”流”、"正”、"变"就是指诗歌得历史发展;"沿"、"革”、”因"、”创"则就是指诗歌发展中得继承与创造得关系。《原诗》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得地位及全书概况。

分内外篇共四卷,以推究诗歌得本原、反对复古主义为主要内容。就是我国古代诗话中最有系统性与理论性得一部著作。

理解:叶燮得"理"、”事"、"情"与”才”、"胆"、"识"、"力"说。

应用:结合所举作品实例,谈其所谓"理"、"事”、"情”得特点。

叶燮在《原诗》中还着重探讨了诗歌反映得对象与如何反映对象得问题。她用理事情三者概括客观世界得事物,以“才胆识力"四者说明诗人创作得主观条件,指出创作就是主客观结合

中国文化读本笔记

1.天:孔子之前的商代和周代,流行天命论,将天看做是人格神,孔子将天看做自然界。 这个自然界不是机械的,没有生命的,与人分离的,而是一个大生命世界,是一个生命创造的自然过程。人的生命是这个大生命世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孔子的“天”保存有某种神圣性,提出了君子应该“畏天命”,这都是因为天是生命创造之源,这种对天的敬畏和信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宗教精神。 2.仁:孔子的“仁”就是从“亲亲”出发,推广为普遍的爱,也就是从爱父母,推广到爱 天地万物。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它的实现方法就是“忠恕之源”,“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有什么欲求,要想着别人也有这样的欲求,满足自己欲求的时候,要想着使别人的欲求也能被满足。“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自己不愿意别人这样对我,也不要这样对别人。(忠,中人之心;恕,如人之心) 3.礼:“礼”是社会生活中的礼仪、制度、规范。孔子最重视丧礼和祭礼,即“慎终”和 “追远”,也就是慎重送别死去的父母和追怀祖先。孔子认为,礼的作用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安定和谐。另外,是人的人生体现一种对生命的无限和永恒的追求,丧礼和祭礼可以使人真切体会到生命永恒延续的过程,使人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获得一种形而上的慰藉。 4.艺:孔子说:“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里的“艺”指的是“六艺”,即 “礼、乐、射、御、书、数”,这是当时学习的具体科目,其中包括智育、体育、美育,但最重要的是德育。 5.美育:孔子重视美育,学习《诗经》,感发人的精神,产生美感,学习音乐使人感受到愉 悦。学习《周礼》使人行为规范、文明。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一种人与人和谐,人与天和谐的境界,是一种审美境界。作为一个受教育者,不仅要拓宽自己的知识和学问,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人生。 6.《老子》: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又成《道德经》,内容分为道篇和德篇两部分。据 此,中国古代产生了与儒家并列的道家,和以老子为始祖的宗教派别----道教。《老子》的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思维倾向和审美情趣。是中国古代哲学代表之一。 老子哲学的核心是自然无为。 7.反: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反”有两层含义,一是“相反”的“反”,二是“复返” 的“返”,即世界的高下美丑是人的判断,其实是对世界的误解。真正对美的欣赏,是对美丑的超越。人应该归复于自然而然,回环往复的生命之道。老子通过反的两层含义强调,人不能为相反而成的事物表象所遮蔽,而要破除知识的妄见,契入到后回返往复的生命之道之中,这才是发现世界意义的根本途径。 8.无为:无为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概念。老子所谓“无为”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做,消极等待 事情的成功。而是说,人的一切事业应该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去做,不许能强行改变自然的节奏。老子反对“人为”,并不是否定人的积极创造,而是反对破坏自然节奏的盲目的乱为。老子所提倡的创造,是契合自然精神的创造。 9.婴儿:老子说:“复归于婴儿。”婴儿的状态,无知,无欲,纯净,真实,老子的婴儿状 态就是拥有“童心”。就是不为名利所动,追求淡泊、宁静,面对诱惑,内心不起一点波澜。老子认为,欲望会使人迷失方向,扰乱人的心灵。 10.《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狭义的《周易》指《易经》,广义的《周易》除了 《易经》还包括解释它的《易传》。《周易》的内容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伏羲是这部著作的奠基人。后来周代的开国君主周文王对其内容加以丰富。孔子将《周易》真正理论化。《周易》以阴阳为基础,讲求“变”的思想。 11.乾:中国人认为,宇宙中有两大势力,一为阳,一为阴。《周易》有64卦,前两卦是关

最新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整理--名词资料

美刺说: ①出自《诗经》。美是赞美,刺是讽刺。 ②当时的人已经认识到了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尤其是认识到文学的批判功能。 ③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的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 言志说: ①出自《尚书?尧典》和《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②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③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 ④所谓的赋诗言志是指借“诗三百”中现成的诗篇表达自己的看法。而所谓“志”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赋诗言志时,经常出现断章取义的情况。 观志观风说: ①出自《左传》、《国语》。 ②观志就是通过诗歌观察作者的思想感情;观风就是通过诗歌观察民风民情。 ③实际是与言志说和美刺说紧密相连的,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对前两种学说的解释。 三不朽: ①出自《左传》。 ②原文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以其为不朽。” ③立德,指建立一个民族、一个政权,主要是指治国;立功,即立边功和武功;立言之“言”指有关政教的言辞,后世泛指文化学术类。 ④其中“立言”又在“立德”、“立功”之下。这一认识成为后世儒家文学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诗教 ①出自《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②“诗教”是古代文学理论术语。意谓《诗经》中虽然对君主的政治弊病有所讽刺,但态度温和委婉,即所谓的“温柔敦厚”。 ③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中心,其实强调了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诗歌宣达心志;其二是诗歌的政治功用;其三是诗歌的教化功能。 “兴观群怨”说: ①孔子在谈学诗的重要性时提出“兴观群怨”说。 ②即诗有启发感染的作用;诗有认识社会,了解政治得失的作用;诗在社会生活中有交流感情的作用;诗有讽刺和批评不良政治的作用。 “文质彬彬”: ①出自《论语》。 ②原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③意思是: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兼

外国文学史笔记整理

艾略特非人格理论P128 卡夫卡《城堡》主题 “城堡”既非具体的城市,又非国家,它只是一种象征。因而有无穷的寓意: ( 1 )“城堡”象征与普通人疏远、敌对的冷漠无情的国家机器。 ( 2 )上帝 ( 3 )象征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目标 ( 4 )象征犹太人苦苦追求的国家、故乡、精神归宿。 ( 5 )象征“代沟”,K至死未能进入城堡,象征卡夫卡争取与父亲沟通的失败。 卡夫卡《城堡》的艺术贡献 (1)独特的叙述角度和叙述手法 卡夫卡叙述手法的特点,是将叙述者与主人公合而为一。《城堡》中的K既是主人公又是叙述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只能通过主人公的感官(所见、所听、所想、所思)才能获得信息,再没有旁观者清的叙述者出场来向读者解释情节发展的前因后果。 (2)象征寓意的意象构筑。《城堡》中的K半夜被摇醒,要求出示居留许可证,其实也就象征着无所归依的现代人被摇醒说明自己的人生由来,解释自己的生存依据。 (3)精确、细致、严密的语言风格 《城堡》作为卡夫卡后期创作的代表作品,表现了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造诣。整个小说像日常生活用语,简单而生动;又像法律用语,严密而精确,娓娓道来。尽管小说的主要情节是荒诞的,但卡夫卡对事物过程的描述完全是现实主义的,冷静而细致。解释事物的因果关系逻辑严谨,推理缜密,无懈可击,使读者难以摆脱作者的叙述逻辑。 约克纳帕塔法:译为河水静静流过平原。表现的就是约克纳帕塔法颓败的命运,旧的制度、旧的秩序不断瓦解、慢慢消亡的命运。也是《喧哗与骚动》的主题之一。 《喧哗与骚动》思想内容 小说写的是杰弗逊镇上康普生家族的没落,以及在没落过程中各个家族成员之间的遭遇和精神状态。 这个曾经出过将军和州议员、拥有大量田产和黑奴的庄园世家现在败落了。 《喧哗与骚动》叙述人意义 (1)白痴班吉 作者在第一部分选择白痴班吉来叙述故事,是有其深刻用意的。因为人生,尤其事美国南方社会中的人生,浑浑噩噩,就“像一个白痴所讲的故事”,这正好点明了作品的主题。作品的标题来自莎剧《麦克白》的一段台词:人生像一个白痴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无丝毫意义。 人生的毫无意义由于是通过班吉的混乱意识表现出来的,就更具有发人深省的象征意义。班吉33岁,只有3岁孩子的智力,没有时间概念,过去和现在之间没有任何界限,都汇入一种混乱的意识流动中。但是,读者从班吉混乱的意识中,仍然可以感受到他因为失去姐姐对他的关怀而感到的痛苦。 叙事结构:小说由四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由不同的叙事者讲述。尤其有特点的是第一部分的叙事者——白痴班吉的叙事风格。 班吉的叙事突出地反映了福克纳对意识流小说技巧的精心营造,白痴的形象也寄托了福克纳的刻意追求: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 版)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 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 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 第一个十年(1917——1927) 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事 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 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 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 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 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梅光迪,胡先骕,吴宓。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学术文化的进步依赖少数精英分子,反对的社会变革,站到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稳健的文化抉择。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化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的。鲁迅《估学横》,批驳。 文学革命实绩:1。白话文的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风气,思想大解放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果。 意义:文学观念:否定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倾向于反映人生,时代的积极文学思想。 文学内容: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觉醒的时代精神。 语言和形式:摈除文言文和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运用外 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 世界文学发展的联结,民族特色,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 和文学形式。 新文学社团的建立,标示:新文学运动从少数先驱者破坏旧文学,转为大批 文学生力军建设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 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会刊:《小说月报》。 文学研究会丛书。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做“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现实主义的一派。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 义。 创造社:1921年6月。日本东京。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田汉等。 《创造》《创造周刊》《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 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忠实表现作者“内心的要求”,强调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文学美感,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革 命”,侧重自我表现,浓重的抒情色彩。 初期创作:郭沫若《女神》,郁达夫小说,田汉戏剧。 以1925年五卅为界 后期:“表同情于无产阶级”

中国文学批评史剖析

中国文学批评史听课笔记 第一讲: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发展 一、学科建立之前的发展概况: 作为一门学科,中国文学批评史是上世纪初开始形成的,但此前的学术史也不容漠视。正是由于前人成果的点滴积累,这门学科才能在本世纪的学术氛围中汇成江河,并形成滔滔奔涌之势。 关于中国文学批评学术的研究史,我们至少可以追溯到刘勰的《文心雕龙》。刘勰在《序志》篇中对曹丕、曹植、应瑒、陆机、挚虞、李充、桓谭等古人的批评理论进行过评价。钟嵘《诗品序》对前人与时人的文学批评也有简要的评断。历代对于文学批评家和批评著作的研究持续不断,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批评学术史的发展。不过,研究文学批评学术史最为简捷的路径,是从目录学入手。 中国文学批评的自觉时代,一般认为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而作为“自觉”的标志之一就是两部批评名著——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诗品》的出现。因为它们不同于一般的文学创作,所以从它们的分类归属可以看出目录学家对这类著述的基本态度。 最初著录它们的正史《隋书?经籍志》将之与《文选》、《玉台新咏》同归入集部总集类。《隋志?总集后叙》认为总集是作为一种创作范本而汇聚成钞的。《隋书》约成于公元656年,因此可以说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古代的目录学家对于文学批评类著作已经予以重视。以今人之眼光,将《文心雕龙》与《诗品》归入集部总集类不免庞杂,但由于早期的文学批评著作大多结合大量的文学作品进行演绎,如钟嵘《诗品》对汉魏至齐梁五言诗的品骘,刘勰文体论的“原始以表末”、“选文以定篇”,都是与作品同步进行的。所以《隋志》将之划入总集类,反映了当时学术界对于文论著作性质的认识。 自《隋志》将刘、钟二氏著述列入集部后,传统目录学便一直把文学批评著作作为集部的一个分支。但是归类却是不断趋于细密和科学,唐开元年间编定的《崇文目开元四库书目》,首次将文学批评著作从总集中厘析出来,而别立“文史”之名。“文史”类是后来诗文评的先驱,它第一次把文学批评著作从文学作品中分离出来,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于文学批评独立性的自觉意识,其学术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分析设立“文史”之目的缘由说:“唐宋以后,纪闻随笔,门类实繁;诗话文评,牵连杂记,是则诸子之中,别立文史专门也。”这种说法是大体符合实际的。正是诗话文评著作大量出现,才促使“文史”类在目录学中的确立。宋代的目录著作也纷立“文史”之目,而所收的著作数量更多且范围也更为明确。值得注意的是,宋代目录学家除了在分类上渐趋纯粹和周密外,对于分类的原因和各类的特点也多有阐释。宋人对文史类著作的评论,标志着他们对古代文学批评著作的性质和特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宋人对古代文学批评著作又有了进一步的区分。如郑樵《通志》就分列“文史”与“诗评”二类,将综合各体文学批评的《文心雕龙》、《翰林论》等归入“文史”,而“诗评”类则专收诗话诗格著作,像钟嵘《诗品》、王昌龄《诗格》等均在其中,一些明显带有批评倾向的诗歌总集如《河岳英灵集》也包括在内。稍后的章如愚在其《山堂考索》中更细分“文史”为“文章缘起”、“评文”、“评诗”三类,“评诗”类全文收录钟嵘的《诗品》,“评文”类主要引述经部、诸子、史传及文集中有关评论文章之语,“文章缘起”类则以任昉的《文章缘起》为主。诗评、文评类的出现对明代“诗文评”类的确立,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启迪。 明代是社会经济和文学创作发展比较迅猛的时代,明代的图书业也因为印刷技术的提高而空前发达。一些有名望的藏书家几乎都撰有家藏书目,如高儒的《百川书志》、赵用贤、赵琦美父子的《赵定宇书目》等不下十数种,再加上官方的《文渊阁书目》、《内阁藏书目录》等,

外国文学史复习上(笔记整理)

第一章古代文学 欧洲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文学和古罗马文学,古希腊文学是欧洲文学的源头。古罗马文学是继承古希腊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它是沟通古希腊文学与欧洲近代文学之间的桥梁。古罗马文学为欧洲近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古希腊神话的基本内容和特征是什么? 基本内容: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 ①在神话的故事中,讲到天地的开辟,神的产生,神的谱系,人类的起源,神的日常生活等。 ②英雄传说是古希腊人在幻想中追忆远古社会生活和部落中杰出人物时创造出来的。英雄实是部落中集体智慧和力量的化身,因受人们的崇拜而被神化,如伊阿宋取金羊毛、普罗米修斯、赫拉克勒斯、奥德修斯等。 艺术特征主要有三点: (1)、想象力极强。把自然界、人类社会、精神领域的一切现象都拟人化、神话化,入情入理,创造出令人难忘的意境和鲜明的形象。eg:阿波罗的爱情故事、法厄同驾太阳马车的故事、潘多拉盒子的故事 (2)、故事性极强。情节曲折,起伏跌宕,有头有尾,娓娓道来,动听感人。eg:宙斯和伊俄的故事、哈得斯的婚姻故事、普罗米修斯的故事 (3)、哲理性强。希腊神话既富情趣,又极深刻,是早期人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许多故事寓意丰富,发人深思。如:不和的金苹果的故事、希绪弗斯的故事、安泰俄斯的故事等。 古希腊神话的价值和影响。(是希腊艺术的“武库”和土壤,是后世创作的源泉。) (1)它是古希腊文学艺术的宝库和土壤。荷马、赫西俄德、绝大部分悲剧、大量美术和雕塑作品都以它为素材。(2)它对古罗马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维吉尔《埃涅阿斯记》大量取材,奥维德《变形记》则或全面转述。(3)、它是文艺复兴直至现当代一些著名作家艺术家创作的灵感和原型。莎士比亚、高乃依、拉辛、达芬奇、普桑、米开朗琪罗、贝尔尼尼等直至当代。 二、古希腊文学可以分为几个时期?各时期有什么特点? (1)第一时期: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8世纪是古希腊氏族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史称“英雄时代”或“荷马时代”主要成就是神话和史诗 (2)第二时期: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氏族社会进一步解体,奴隶主城邦逐渐形成时期,史称“大移民时代”,主要成就是抒情诗和寓言 (3)第三时期: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希腊奴隶制发展全盛期,史称“古典时期”,主要成就:戏剧、散文和文学理论 (4)第四时期:公元前4世纪末~公元前2世纪史称“希腊化时期”,主要成就是新喜剧和田园诗 三、古罗马古罗马文学的地位、特点以及不同时期的主要成就? 地位:古罗马文学是在古希腊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继承发展了古希腊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在戏剧和散文方面有长足的发展,是希腊文学与欧洲近代文学的中介和桥梁,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特点:具有理性精神、集体意识和庄严崇高的气质,精神与情感世界相对贫乏,在艺术上强调均衡、严整、和谐,重视修辞与句法、技巧上偏于雕琢与矫饰。 成就:(1)共和时期:(公元前240~公元前30年)埃纽斯“罗马文学之父” 喜剧首先繁荣,代表作家普劳图斯《双生子》、《一坛黄金》,喜剧诗人有泰伦斯《婆母》 (2)黄金时期:(公元前100~公元17年)西塞罗卢克来修《论自然》, “三大诗人”:维吉尔古罗马最伟大的诗人,代表作《埃涅阿斯纪》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奥维德《变形记》贺拉斯《诗艺》(文学批评的代表作寓教于乐) (3)白银时期:(公元17~130年)长篇小说有阿普列尤斯的《金驴记》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长篇小说;普鲁塔克的散文《希腊罗马名人传》;卢肯的史诗《法萨利亚》 《埃涅阿斯纪》是古罗马诗人维吉尔最重要的作品,也是整个罗马文学的顶峰之作。史诗的主题是描述罗马祖先建国的功绩,歌颂罗马的光荣。《埃涅阿斯纪》以荷马史诗为范本,前半部分写漂泊,与《奥德赛》相似;后半部分写战争,与《伊利亚特》雷同。但它又不是对荷马史诗的简单仿作,而是有着鲜

士与中国文化读书笔记

《士与中国文化》①读书笔记 序 今天西方人常常称知识分子为“社会的良知”,认为他们是人类得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平等等)的维护者。知识分子一方面根据这些基本价值来批判社会上的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另一方面则推动这些价值的充分实现。 自序第2页 “知识分子”并不泛指一切有知识的人,首先必须是以某种知识技能为专业的人;同时还必须深切的关怀着国家、社会、以至于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厉害之事,而且这种关怀又必须是超越于个人(包括个人所属的小团体)的私利之上的。所以有人指出,“知识分子”实际上具有一种宗教承担的精神。 自序第2页 康德“有勇气在一切公共事务之上运用理性”,乃为近代知识分子的精神。 自序第4页 古希腊哲学家是否与西方近代知识分子是一脉相承的?答曰:“否。”古希腊哲学家向往的是“静观的人生”(由希腊文“理性”翻译而来),即以静观冥想为人生的最高境界;他们虽重视理性,但他们的“理论理性”不屑用于康德所谓的“公共事务”上,也就是说他们冥想的理论并不是拿来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 而西方近代知识分子,他们向往的是“行动的人生”,即把他们所研究出来的理论拿来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旨在用实践来改变世界。 自序第5—6页 基督教教士与古希腊哲学家有什么不同?与近代知识分子又有什么关系?基督教是一种“救世”的宗教;它不但为西方文化树立了最高的道德标准,而且持此标准以转化全世界。从积极的一方面看,它在中古文化史上的贡献是无可否认的。基督教的教士之中有人教化了入侵的蛮族,有人驯服了君主的专暴权力,更有人发展了学术和教育。显然和希腊的哲学家不同,他们做的正是改变世界的工作。希腊哲学家并没有对奴隶制度提出怀疑,中古教士则明白的宣称奴隶制度是不道德的,因为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就文化和社会使命而言,欧洲中古的教士确具有“近代知识分子”的性格之一面。但另一方面,基督教又有严重的反知识、轻理性的倾向;知识必须从属于信仰,理性也必须匍匐于上帝的“启示”之前。这便和近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背道而驰了。 自序第6—8页 总而言之,启蒙运动以来的西方知识分子代表着一种现代精神。和基督教的传统不同,他们的理想世界在人间不在天上;和希腊的传统也不同,他们所关怀的不但是如何解释世界,而且更是如何“改变世界”。 自序第7页 ①①余英时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9A文】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及习题

绪论 基本知识 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思考题 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具有系统性的文论专著不多,主要的表现形态为: (1)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和片段的文论。 (2)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 (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 (4)小说和戏曲评点。 (5)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有关文学的言论。 (6)古代一些选集和总集的编撰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倾向。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 基本知识 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完整word版)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

外国文学史期末复习笔记 第一章古代文学 一、古希腊文学 (一)英雄时代(荷马时代) 1.时期(填空) 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古希腊从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时期,史称“英雄时代”,又称“荷马时代”,这时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神话和史诗。 2.神的名称(必考填空、选择) 雷电神:宙斯天后:赫拉海洋神:波塞东(poseidon)农神:得墨忒耳(demeter)太阳神:阿波罗(apollo)战神:阿瑞斯(Ares) 火神:赫淮斯托斯(Hephfis)神使:赫尔墨斯(Hermes) 女战神:雅典娜爱神:阿佛洛狄忒(Aphrodite) 月神:阿尔忒弥斯(Artemis) 家神:赫斯提亚(Hestia) 3.古希腊神话(名词解释) 1)时间: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古希腊从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时期,史称“英雄时代” 2)含义: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是古希腊人集体创造的口头创作,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大体可以分为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部分 3)产生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低级阶段的反映;氏族公社社会基本特征的表现;希腊宗教崇拜的起源。 4)艺术特征(简答) ①想象力极强。 ②故事性极强。 ③哲理性极强。 5)影响: ①古希腊文学艺术的宝库和土壤;荷马史诗《神谱》古希腊戏剧。 ②对古罗马的文化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③古典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以神话为基础 4.潘多拉的盒子(名词解释)

1)潘多拉,希腊神话中火神赫淮斯托斯或宙斯用粘土做成的地上的第一个女人,作为对普罗米修斯造人和盗火的惩罚送给人类的第一个女人。众神亦加入使她拥有更诱人的魅力。 2)潘多拉打开魔盒,释放出人世间的所有邪恶——贪婪、虚无、诽谤、嫉妒、痛苦等等,但潘多拉却照众神之父的旨意趁希望没有来得及释放时,又盖上了盒盖,把它永远锁在盒内。 (二)大移民时代 代表作家作品(填空) 抒情诗:抒情诗有多种体裁,主要有双管歌、琴歌和讽刺诗,其中琴歌的成就最大。 《伊索寓言》反映的是奴隶制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古典时期 二、古罗马文学(古罗马文学为什么是希腊和后世文学的桥梁) 1.古罗马成了古希腊文化的直接继承者。 2.丧失了古希腊文学的生动活泼的精神灵气,显示出了精神和情感世界的贫乏。 3.古罗马崇尚武力,对人的力量的崇拜表现为对政治与军事的追去,由此演化出对集权国家和个体自我牺牲精神的崇拜。古罗马文学比古希腊文学更富有理性意识和责任观念,风格更庄严和崇高。但是,古罗马文学人文观念的主体依然是古希腊式的世俗人本意识,仍属于古希腊式的文化范畴。 4.古希腊文学中的世俗人本意识在古罗马文学中得到了体现,并经由古罗马文学广泛地流传于后世的西方文学。 三、荷马史诗(名词解释) 1.概念:《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代希腊的两大史诗,相传是由一个叫荷马的诗人所做,故称荷马史诗。又被称为“英雄史诗” 2.两部史诗: 1)《伊利昂纪》希腊人围攻特洛伊城的故事。 2)《奥德修纪》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返乡的故事。 3.人物形象:阿基琉斯:在战场上勇敢善战、奋不顾身而又暴烈鲁莽。 赫克托耳:英雄主义富有悲剧色彩。奥德修斯: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整理好的笔记 (部分作品)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整理好的笔记 精读散文(一)社稷坛抒情(秦牧) 一、(抒情内涵)主题思想1、围绕社稷坛的特殊场所生发联想2、通过对五色土象征意义的阐发3、表达作者对民族历史的沉思与赞叹和最祖国和平统一、繁荣昌盛未来的祝愿 二、形散神不散的结构特征(秦牧散文特征:文思活泼,联想丰富) 1、结构似松散、行文流水,仿佛各种意象漫不经心的随意组合,但中心突出,主题明确①起始:描述社稷坛景象②中间:对照其他名胜,突出特点,展开想象③最后:多少万年的劳动经验和生活积累起来,才有今天的人类文明,这一中心 2、内在结构①显示了较为清晰的观念框架②论证的逻辑线索 三、重知识、重趣味,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问题风格 1、知识性(学术气息)①从社稷坛、五色土→古代五行观念②比较了古印度、古希腊世界万物起源的哲学思想 2、趣味性与知识性紧密联系(五行观念) 3、运用杂文和随笔的写法调合到抒情散文中,夹叙夹议加强谈天说地的趣味性;涉古论今投入感情, 以丰富的知识,给人思想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精读散文(二)黄鹂——病期琐事(孙犁) 一、主题思想1、通过养病期间对黄鹂鸟的观感回忆和描叙 2、对照童年时代和战争时代的回忆 3、表达对“美的事物”的赞美,对无视和残害美的行径的谴责 4、揭示“美”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充分显现,表达自己在自由宽松的创作环境的真切向往 二、艺术特点1、构思看似自然随意、而实际富于匠心①通过日常生活画面和细节描写表现主题 ②四次不同场合写黄鹂,看似娓娓道来,其实层层递进,不同侧面描写美的本质和意境 2、引用对比、白描、渲染和烘托的艺术手法表现主题①渲染:开头童年的回忆→神气和美丽 ②烘托:第一次抗战时见的黄鹂→声音和色彩→烘托美丽 ③白描:第二次猎鸟场景→对“老史”描写→突出灵性 ④最后两次黄鹂不同处境的对比 3、质朴、自然间蕴含深长的意味(文笔朴实、语言简洁又带感情色彩 精读散文(三)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一、主题1、通过对台湾春寒斜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 2、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子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青少年时代的大陆记忆给他带来慰藉和痛苦,相 隔25年催生对故乡的思念和向往,滋养了对故乡的想象 3、通过塑造这一形象传达出漂泊他乡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 4、表现了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由衷的赞美 二、结构特征(多种感觉方式展开想象,多种意向会聚于统一意境) 1、以写诗的方法写散文,以情感和意境来组织和结构文章,将多种与雨有关的意向会聚于一体抒发情感①对人民忠诚→救担架员民工牺牲生命②关心群众利益、注意群众影响→借被子知是嫁妆要送回③关心同志→给“我”馒头开饭 2、写台北的春雨,交叉运用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和幻想等联想和想象方式编织成

中国文化读本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读本读书笔记——叶朗朱良志《中国文化读本》是由叶朗、朱良志撰写的介绍中国文化的读本。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以介绍中国传统的历史文明和当代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为主,力求用简洁平实的语言、生动活泼的内容,加深读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希望读者能够从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感受中国文化,潜移默化地提高汉语水平。Featuring the distinctive heights of Chinese culture, the authors share with you their insights into the concepts and passions of the Chinese nation over the past 5,000 years. On reading through this historical range of remarkable creativity and flair for innovation, still evident today in living artistic masterpieces and folk traditions, you soon acquir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character, life views, aesthetic pursuits and national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 Through every work of art or architecture, a fascinating story or legend unfolds……孔子1.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ou)邑人,今山东曲阜。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生平言论、活动记录在弟子或再传弟子编成的《论语》中。2.孔子是古代中国人心中的圣人。3.天:生命创造之源(天道为生,天德为一切生命之源、价值之源,天命为人的神圣使命)4.孔子关于人的学说有两个核心概念:仁、礼。5.礼是社会生活中的礼仪,制度,规范。孔子最重视丧礼和祭礼。6.孔子在中国历史上首开私人讲学之风。弟子三千,精通六艺七十二人。被尊称为“至圣先师”。7.孔子追求天人合一。老子1.《老子》又称《道德经》,只有五千多汉字,共81章,分为道篇和德篇。以他为基础,产生了与儒家并列的哲学派别道家;根据它的思想产生了以老子为始祖的道教。2.《老子》在15世纪左右被介绍到欧洲,它是译本最多的中国古代哲学之一。3.老子哲学的核心是自然无为。4.老子的“反者道之动”中的“反”两层意思:一是相反的反,二是复返的返。老子的哲学的最高概念“道”的根本特性就是“反”,就是归复于自然而然,无往不复的生命流动世界。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2下载券45人已下载 下载还剩11页未读,继续阅读

中国文学批评史 读书笔记

水调歌头(题剑阁) 崔与之 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 锋镝,天道久应远。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 对青灯,搔白发,漏声残。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梅岭绿阴青子,蒲涧清泉 白石,怪我旧盟寒。烽火平安夜,归梦到家山。 冯川《死亡恐惧与创作冲动》 首先,冯老师的书写的实在太好了。 冯老师在书名中即明确指出了自己的结论——死亡恐惧是创作的冲动。在得出这个结论之后,整本书便开始讨论与死亡相关联的许多概念。于是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十分尴尬的现象——结论与原因(冯川在书中论述的原因)并没有太大关系,或者说,结论在臆想或认定之后便被撇置一旁没有太多可说的。这种自结论到原因的思辨方式曾被罗素批评过。所以我们只能看到关于原因的种种阐释——对死亡的辨析。而死亡确实已经被太多的人谈论过了。实际上冯川只是将弗洛伊德的性欲升华理论纳入到了死亡,逃避死亡,反抗死亡的序列,其关系是死亡——英雄主义、偶像崇拜、不朽、自恋、性欲等等(在这等等之中,冯川并没有谈到对死亡的终极反抗——自杀,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了),而弗洛伊德的理论正是其在序言中说要反驳的。这在人类的生命历程中是可以解释的,对死亡的恐惧总是出现在性欲之前,对死亡的恐惧是人性的原始图腾,与生命相伴而来。对弗洛伊德来说,则是将死亡的理论往前推进了一步,解释到了性冲动这一点上,所以现在大谈死亡恐惧所造成的机械运动在弗洛伊德面前只能算作是一种退步了。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逻辑漏洞,当甲包括乙而得出丙时。我们说甲可以得出丙而乙也可以得出丙,如果不论证甲乙之间的关系,这种争辩是毫无意义的。冯川并没有像荣德一样对弗洛伊德入室操戈,而是将弗洛伊德的理论吸纳为自己的理论,这是书中的又一个遗憾。我在读书之前一直期待的灵的逆袭并没有出现,因为我一直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在其主要解决的伦理问题方面并不是万能的。 冯川解释创作动机时说,但这一说法(指弗)却很难令人信服,因为在性压抑并不那么厉害的中国古代文人身上,以及性压抑已经得到解放的今日西方学者如福科等人身上,创作冲动都并没有因性欲的满足而消除。性压抑在中国古代文人身上并不那么厉害,这更是值得人怀疑的。 注:我关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全是道听途说。所以以上全是胡说八道。

外国文学史笔记(打印)

外国文学史笔记 第一章古代文学 西方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它们是氏族社会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产物)。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中分别体现出来的世俗与人本色彩和神圣与超越色彩共同构成西方文学(和文化)的两个源头。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第一节古代文学概述 一古代希腊文学。(欧洲文学的源头之一) (一)主要成就:神话、史诗和戏剧,此外还有寓言、抒情诗和文艺理论等 (二)希腊神话的主要特征: 1、鲜明的人本色彩,命运观念。 从诸神的恣情纵欲,到盗火者的狂热殉情;从阿喀琉斯多愤怒,到美狄亚的残忍复仇。一切都是世俗,活生生的。绝无宗教恐怖的压抑和彼岸天国的诱惑。 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存。 古希腊文学的许多篇章从不同程度,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为后人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怪诞色彩、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3、种类繁多,且具有开创性。 除神话,史诗外还有悲剧,喜剧、寓言、故事、教谕诗、抒情诗、散文、小说等。 (三)古希腊文学的发展状况。 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史称“荷马时代”(英雄时代): 主要成就:神话、史诗 代表作家:赫西俄德 代表作: (1)教谕诗《工作与时日》:现存最早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 (2)叙事诗《神谱》:最早一部比较系统地叙述宇宙起源和神的谱系的作品。 第二时期(奴隶制社会形成至全盛时期)史称“古典时期”: 主要成就:抒情诗、散文、寓言、悲剧、喜剧、文艺理论,其中戏剧成就最大。抒情诗中琴歌成就重大: 萨福:柏拉图称她为“第十位文艺女神”。 独唱琴歌代表诗人阿那克瑞翁:创造“阿那克瑞翁体”。 合唱琴歌代表诗人:品达,代表作《胜利颂》 寓言:《伊索寓言》(散文体):主要反映奴隶制社会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是劳动人民生活教训和斗争经验的总结(《农夫和蛇》《乌龟和兔子》等。 全盛时期欧洲文学史上著名的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 几次著名的战役后,出现了正式的历史著作。 “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希腊波斯战争史》 雄辩家:苏克拉底和狄摩西尼。 文艺理论家:柏拉图(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始祖)反对民主制,创立“理念论”。代表作《对话录》。 亚里斯多德:代表作《诗学》 第三时期(奴隶制衰亡时期)史称“希腊化时期”: 主要成就: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教学文稿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 笔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 (以钱理群版《中国文学三十年》和朱栋霖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为基础)第一章 2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依钱版名称) 一、名词解释: 1、晚清文学革新运动: 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裘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2、“人的文学”: 1、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2、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3、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3、鸳鸯蝴蝶派: 1、始于20C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 2、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 3、这股文学思潮存在时间较长,到1949年才基本消失。这一流派的出现有社会和文学自身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 4、文学研究会: 1、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是文学革命后第一个纯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12人,后来发展到170多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新文学。 2、其文学宗旨为"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明显表现出对"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倾向。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

外国文学笔记整理 2

一、古代文学 (1)古希腊文学的三个发展时期及主要成就? ①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主要成就神话和史诗。 ②雅典奴隶制名主时期,主要成就是戏剧和文艺理论。 ③希腊化时期,文学成就不大,只有新喜剧对后世文学产生一定影响。 (2)古希腊早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神话(神的故事和半神的英雄的传说)和荷马史诗,荷马史诗包括《奥德修纪》、《伊利亚特》。 (3)《荷马史诗》的突出成就? 首先,规模宏大,布局完整,结构精巧。前后共涉及了二十年间发生的历史事件。但是史诗并没有平铺直叙、记流水帐似地记述其全过程,而是使用了高度集中、高度概括的创作手法,既突出了重点,又照顾了全局。《伊利昂纪》以阿基琉斯的两次愤怒为线索,把情节高度浓缩在战争最后一年的五十一天中,而具体描写的也只是九天间发生的事情;《奥德修纪》首先描写的是奥德修斯回到故乡伊大卡前四十二天的海上遭遇,然后再用倒叙的手法展现了他海上十年的漂流经历,同时又以帖雷马科寻父和全家团圆为线索,使全篇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这样的结构布局使全诗的情节引人入胜,极富于戏剧性。 其次,塑造了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阿碦硫斯,非常骁勇并重视个人荣誉但同时有任性急躁,由于不甘心阿伽门农的欺负一怒而退出战场。赫克托耳,理智成熟,深明职责。奥德修斯,智慧勇敢,有强烈的冒险精神。 第三,史诗中蕴含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创作方法。 最后,史诗语言质朴,大量运用口语,丰富优美,运用荷马式的比喻。 (4)文艺理论方面,主要的作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认为文艺是对具体事物的摹写,而个别、具体事物仅是对理念或一般事物的不完全模仿,而文艺是不完全的模仿的模仿,是影子的影子。客观唯心主义的始祖。 亚里士多德,艺术的本质是模仿,文艺是对现实的模仿,现实世界本身是真实的,因此作为现实之摹本的文艺也是真实的。首先提出“悲剧”的概念。 (5)维吉尔是古罗马最杰出的诗人。史诗《伊尼德》是文人史诗的代表作,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史诗。 (6)贺拉斯是一位杰出的讽刺诗人和抒情诗人,也是一位文学理论家。代表作:《诗艺》 (7)奥维德的代表作:神话诗《变形记》——神谱的形成。 (8)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和《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得斯《特洛伊妇女》。 (9)《荷马史诗》三大英雄:阿喀琉斯(愤怒),赫克托耳(),奥德修斯(智慧)。 二、中世纪文学 (1)四种主要文学类型:宗教文学、骑士文学、英雄史诗和民谣、城市文学。 1)宗教文学:《圣经》 2)骑士文学: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 3)骑士抒情诗以普罗旺斯的《破晓歌》最为有名。 4)骑士叙事诗以《特里斯丹和依瑟》流传最广。 5)《贝奥武夫》是流传至今最完整的一部早期英雄史诗。 6)后期英雄史诗: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 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古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 7)城市文学:《列那虎故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