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唯物辩证法矛盾观教案

唯物辩证法矛盾观教案

唯物辩证法矛盾观教案
唯物辩证法矛盾观教案

尖子生辅导教案1

课题:矛盾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运用○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重

大问题。○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运用相关原理,分析一个复杂事物中所包含的各种矛盾,理解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运用所学原理,说明具体分析矛盾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区分事物的基础,是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和途径。○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说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2.能力目标

(1)使学生初步形成用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

物的能力,理解矛盾是一切现存事物自己运动的原因,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

(2)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认识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形成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分析和解决各种矛盾的能力,初步学会从错综复杂的事物中抓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教学难点: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教学过程:

整体归纳:

【重点突破】一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1.矛盾的含义与属性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知识拓展】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结

任何一个矛盾总是既具有同一性,又具有斗争性。只有同一性没有斗争性,或者只有斗争性没有同一性的矛盾是没有的。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结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同一之中有斗争,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

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是包含着对立的统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这就是所谓的“相反”才能“相成”。所以,同一性必然离不开斗争性。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差异、相互对立、相互斗争,就谈不上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其二,斗争之中有同一,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也不是乱斗的,斗争只有在统一体内部才有斗争,离开同一性就不会有斗争。斗争性的存在要受到同一性的制约,斗争的形式、规模、激烈程度等,都受到同一性制约。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特别是揭示了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彻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4)对立统一规律体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3.理解两个“不等于”

(1)哲学上所讲的矛盾≠生活中所讲的矛盾

哲学上所讲的矛盾是对一切具体矛盾斗争的共性的概括和反映;生活中所讲的矛盾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二者是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2)辩证矛盾≠逻辑矛盾

辩证矛盾是事物固有的一种客观矛盾,其公式为“事物既是这个,又是那个”;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逻辑思维过程中,对同一个论断既肯定又给予否定的自相矛盾现象,其公式为“事物既是这个,又不是这个”。

4.准确把握两大方法论

(1)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不利的,我们应当促进有利转化,防止不利转化。

(2)矛盾双方的对立性和统一性不可分割,我们应当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重点突破】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共性指不同事物的普遍性质;个性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性质。任何一个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

(2)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又受普遍性的制约;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

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特别提醒】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在表现上的对应关系。

②不能认为矛盾越少越好:矛盾具有客观性。人

既不能制造矛盾,也不能消灭矛盾,矛盾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矛盾的多少是客观的。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因此,就事物发展来说,不能以矛盾的多少为标准来判断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能以是否有利于新事物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来衡量好坏,不能一概认为矛盾越少越好。

③不能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理解为“多数与少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但不能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理解为“多数”与“少数”的关系,也不能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理解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体现的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属性问题;整体与部分体现的是同一事物内部的构成问题。

各种特殊性、个性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的,而普遍性、共性则是抛开了事物各自特殊的东西,抛开了许多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的个性、特殊性,只是概括、抽象出他们的共同的本质。因此,不能说“普遍性包含特殊性”或“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④特殊性是普遍性存在的前提,二者的关系不能倒置。

⑤普遍性是从特殊性中抽象出来的,不能认为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重点突破】三、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特别提醒】

走出关于主次矛盾的相关误区

①首先解决的矛盾,并非一定是主要矛盾。区分主次矛盾,只能从性质、地位和作用来判断,而不能根据解决的先后顺序来决定。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往往首先解决好次要矛盾,才能解决好主要矛盾。因此,首先解决的矛盾不一定是主要矛盾。

②不能认为解决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在复杂事物中,主要矛盾起着支配和决定的作用,在解决矛盾时,要着重解决主要矛盾,善于抓住中心,抓关键,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解决其他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解决主要矛盾时,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次要矛盾解决得好坏,对主要矛盾解决也会发生影响。人们既要集中力量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又要适当去处理次要矛盾,做到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学会“弹钢琴”。

③不能认为主要矛盾是要解决的唯一矛盾,所有矛盾都要解决,包括次要矛盾。

④“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牵牛要牵牛鼻子”等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好花还要绿叶扶”“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等体现了既要抓主要矛盾,又不能忽略次要矛盾。“舍本求末”“隔靴搔痒”“扬汤止沸”“丢了西瓜拣芝麻”“十个指头按跳蚤”等说明办事情抓不住重点。

唯物辩证法矛盾观

《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练习 1.(2013重庆卷11)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抗战。随着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1945年中国取得抗战全面胜利。1972年中日建立外交关系。1995年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发表谈话,承认侵略并道歉。2013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出,“侵略”的定义在学术界或国际上都没有定论,在国与国的关系中,从不同角度看这一问题的结论也不同。关于这一段历史,说法正确的是 A.战争中的中日双方只有斗争性没有同一性B.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是战争发展过程中的质变 C.抗日战争的结束表明中国社会主次矛盾发生变化D.中日之间的矛盾始终是1937年以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下列选项中,反映矛盾同一性道理的俗语是 A.不见高山,不显平川B.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C.不是鱼死,就是网破D.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3.歌德的一首小诗:“少年,我爱你的美貌;壮年,我爱你的言谈;老年,我爱你的德行。”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B.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特点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D.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4.(2013 上海单科24)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下列情形符合“同一性”的是 A.矛盾着的双方呈现相互分离的趋势 B.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C.矛盾着的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发展 D.对立着的矛盾双方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5.在传统京剧表演中,同一类型角色的表演有大体一致的程序,就像唱歌、奏乐要遵循一定的乐谱一样。京剧演员在表演中既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又要努力创造富有特色的角色。这一艺术要求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普遍性是特殊性的前提B.矛盾普遍性是特殊性的表现 C.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D.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6.社会学家费孝通对处理好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有这样的设想与心愿:“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②事物的矛盾具有普遍性 ③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④矛盾的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7.崇尚“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这一观念发端于我国古老的典籍《易经》。《易经》认为“阴阳和谐是宇宙运动变化的基础,阴阳变易,化生万物。”这种朴素的阴阳和谐观符合 A.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树立全局观念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是不可分割的 C.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发展D.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和复杂性 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诗词蕴涵的哲理是 ①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②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客观的 ③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④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运用唯物辩证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

运用唯物辩证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 关系原理,分析说明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选择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班级:电子本科3班姓名:许桂忠学号: 13180386 原理说明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其中,关于矛盾普遍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表明: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 个方面都有其特点,这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本质,是世界上事物之所以有差 别的根据。 普遍的普遍性是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包涵共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也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这个道理,贯穿于对立统一规律和唯物辩证法其他原理 之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也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这个道理,贯穿于对立统一规律和唯物辩证法其他原理 之中。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给我们许多方法论的启示,教导我们在分析处理问题的时候,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把握主要矛盾和 矛盾的主要方面,即要全面分析,又要善于抓重点,即所谓的“两点论”和“重 点论”相结合。 运用原理和社会现实的问题分析 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这个问题上,“中国特色”就是矛盾的特殊性,而“社会主义”是矛盾的普遍性。选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际上 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鲜明的实例。我国在社 会主义建设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 特色这一个性。在所有制方面,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 式共存;在分配形式方面,我们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共存;在 政治上,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 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有这些,都是共性和个性相统一。 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 的共性,普遍性.一方面,中国的发展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 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 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

高二政治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高二政治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一.重点知识解析: (1)运动、变化与发展 运动作为物质的存在方式,是一般的变化;而变化则侧重于强调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单纯的数量增减、位置的变更、状态的重复和循环、进化和退化、上升和下降等,都是运动和变化。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但绝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质变和发展 质变是一种根本性质的变化,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来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但质变有两种方向,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质变,也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质变。而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只有向上的、前进的质变才是发展。 (3)事物的发展就是直线式前进吗?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但事物的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新事物本身存在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个过程。旧事物在开始往往比较强大,因而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此,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 (4)对量变和质变的认识: 并非先有量变,后有质变。量变和质变不是截然分开的,两者是相互渗透的,量变中有质变,质变中又包含新的量变。 并非有了量变,就一定有质变的发生。量变只有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二.能力训练

(一)基础填空题: 1.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食物的和,是的产生和 灭亡。 2.事物发展的前途是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的 3. 和是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和场所的 ,是一种、的变化。量变是指事物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 4.事物的发展总是从开始,量变是质变的,质变是量变的;质变又为开辟道路,是事物在的基本上开始新的量变。 5.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做起,要、,积极做好 ,为实现事物的创造条件;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发展时,要,促成,实现事物的和。(二)判断题(正确的判断位A,错误的判断位B) 1.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2.凡是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3.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4.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必然推动事物的发展。 5.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所以有量变必然发生质变 (三)单项选择题: 1.(2020·全国卷)“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下列与水有关的名句中蕴涵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哲理的是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唯物辩证法矛盾观

唯物辩证法矛盾观 一、矛盾的含义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而言之,就是对立统一 【方法论】①使用一分为二的全面分析法看问题 ②既看到对立,又看到统一;要创造、利用条件,促进事物向有利的方向转化 ①矛盾双方具有斗争性,相互排斥,对立 ②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A 一方面,两者相互依赖B一方面,两者相互贯通,包含,渗透C一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 ③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④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 三、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方法论】A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寻找正确方法解决矛盾B使用一分为二的全面分析法看问题 四、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总: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 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B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 C同一事物有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不相同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矛盾普遍性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特殊性,找出正确方法 ☆☆五、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精髓)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 总: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①相互联结,A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B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存在没有普遍性的事物 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矛盾普遍性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特殊性,找出正确方法 ②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六、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 ①主要矛盾是复杂事物中,处于主导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 ②次要矛盾是复杂事物中,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对决定性作用的矛盾 ③两者相互依赖与影响,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①善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②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七、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 ?一、唯特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和永恒发展) ?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永恒发展: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是指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要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2)、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3)、斗争性是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享的性质和趋势。 (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忘记悲伤的妇人 一个老妇人唯一的儿子死了,她非常悲伤。便请教一位灵修大师:“大师,有什么办法使我儿子复活吗?”大师说:“我有办法,但你要先去找一杯净水给我。这杯水必须来自一个从来没有过痛苦的家庭,有了这杯水,我就可以救活你的孩子。”老妇人听了十分高兴,立即去寻找这杯水。可是,无论到了茅舍或华厦,乡村或城市,她发现每一个家庭都有他们各自的痛苦。最后,她为了安慰别人的痛苦而忙碌着,在不知不觉中早已忘了找水的事。就这样,在她热心的付出中,丧子的哀伤悄悄地离开了她的心。痛苦和欢乐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是一对矛盾,世界上的任何家庭都有痛苦和欢乐,都存在着矛盾。 【哲理启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仅事事有矛盾,而且时时有矛盾,采取回避、逃避的办法都是没有用的。只有承认矛盾,直面矛盾,分析矛盾,才能有效地解决矛盾,才能科学地看问题、办事情,为社会做出贡献。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有重要作用。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第一,提供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第二,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 (3)、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表现在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中:在量变过程中,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量的变化,通过双方力量的消长,为质变作准备;在质变过程中,斗争性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完成质变。 量体裁衣 明朝嘉靖年间,北京城中有位裁缝名气很响,他裁制的衣服,长短肥瘦,无不合体。一次,御史大夫请他去裁制一件朝服。裁缝量好了他的身腰尺寸,又问:“请教老爷,您当官当了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教案.doc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教案 【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识记:①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②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理解:正确理解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及两者的分歧。2.能力方面①逻辑思维能力。本框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进行概括和总结,与形而上学的观点进行对比和分析,并进而对学生提出“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要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逻辑思维能力。②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对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进行概括、综合、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3.觉悟方面通过学习,学生要认识到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危害性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表现。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性及坚持这一思想方法的重要意义。【学案流程】(一)课前准备1.搜集①关于克隆人、转基因食品等科技前沿方面的资料。②关于人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③你感到困惑的人生或社会问题。2.思考①用辩证法的观点分析评价克隆人、转基因食品等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人的活动对环境有何影响?这给我们什么样的哲学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尝试分析评价你所困惑的人生或社会问题。你能用辩证的方法来分析评价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问题导学1.简述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及根本分歧是什么?答案: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的分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它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毫不相干的,任何事物的性质和状况都不受周围环境的制约。第二,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它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形而上学则主张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它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静止不动、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不会有质变,不会有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第三,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它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所以,要从矛盾的两个方面看问题,坚持全面性,克服片面性。形而上学则主张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它否认事物的矛盾,必然是强调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把事物的一个方面、一种属性绝对化。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综上所述,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教学设计教案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发展的普遍性 (2)运动的基本形式 (3)事物发展的道路 ◇理解: (1)发展的实质,发展的方向、道路和形式 (2)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3)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分析: (1)联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动的具体事例.分析说明发展的几种形式 (2)结合现实问题,分析说明事物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2、能力目标 (1)运用基本观点、基本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比较辨别易错易混点的能力 (3)综合分析实际问题,运用演绎、归纳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4)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体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正确认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前进性、曲折性,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2)促进新事物成长壮大 (3)深刻理解“勿以善小而不为”,要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二、【重点、难点】: 1、发展的实质; 2、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3、准确地理解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明确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把握发展的实质.了解发展的普遍性,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形式。 四、【方法点津】: (1)发展的普遍性这一知识点,要从三个层次分析,即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全面把握发展。 (2)结合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的有关事实,说明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结合历史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具体事例,分析说明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五、【课文导语】:唯物辩证法既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也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把握发展的实质,了解发展的普遍性,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形式,自觉抵制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观念。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说课讲解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所以要用对立 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全面的观点, 一分为二的观点)。 2、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 (1)矛盾的斗争性是指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 (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①矛盾双方相 互依赖;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 转化。 3、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1)所以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敢于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2)要坚持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反对片面看问题。 4、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所以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 中,矛盾的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 性。所以要善于从特殊性中概括出 普遍性,又要善于在普遍性的指导 下去研究特殊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6、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所以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决定着事物的性质,而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所以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的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一、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即对立统一。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始终不可分割的。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 2.〖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即既要看看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的关系;既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又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既要看到矛盾的这一方,又要看到矛盾的另一方;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变。) 3.〖反对〗:反对片面看问题(一点论),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矛盾的客观性是指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要求我们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还要坚持一分为二,两分法,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 3.〖反对〗:反对回避、否认和掩盖矛盾,遇见矛盾绕着走的做法,又要反对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一点论,绝对化,片面化)。 三、矛盾的特殊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3.〖反对〗:反对对具体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反对把理论当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两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2.〖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补充:这一原理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坚持这一原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有助于学会“解剖麻雀、抓好典型,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科学的工作方法。) 3.〖反对〗:注意既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忽视矛盾的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又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万事万物的联系 五、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唯物辩证法核心之矛盾的基本属性

唯物辩证法核心之矛盾的基本属性 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其中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如下为大家梳理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正如列宁所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马哲中的“矛盾”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矛盾”不同,生活中我们所说的“矛盾”常指冲突;当然,马哲中的“矛盾”也不同于逻辑矛盾,逻辑矛盾是指结论与前提不相符的自相矛盾。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二者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所谓辩证统一,即它们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二者的对立表现在:首先,同一性和斗争性分别描述的是矛盾双方之间不同的性质和趋势;其次,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二者的统一关系表现在: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而存在,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 例题: 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C.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 【答案】ABC 【解析】这段话的意思是:以不同的事物相互作用在一起就称之和(以它平它谓之和),和有了就产生新事物(和实生物)。如果只是相同的东西在一起,事物就不发展了(同则不继)。以和来指导生产,就能“丰长而物归之”。因此,ABC为正确选项。 本题考查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解答这道题目的关键是掌握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以及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规律是我们马原考试的重点内容,除了选择题经常考查外,分析题也经常以矛盾规律的相关原理和内容为考查对象,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引起重视,加强理解,多做习题。 小提示:目前本科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主体是研究生,在如今考研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我们想要不在考研大军中变成分母,我们需要:早开始+好计划+正确的复习思路+好的辅导班(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2017考研开始准备复习啦,早起的鸟儿有虫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教案

第三单元综合探究《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一、综合探究设计意图 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到底什么是唯物辩证法?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我们中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应如何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为什么树立科学发展观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本单元各课内容学习之后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把握。本单元综合探究主要基于此考虑而设计的。 本探究活动的设计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理论知识的综合性。因为从知识要求来说,这一问题是对第七、八、九、十课所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搞好本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对有关唯物辩证法的知识了解得更系统、更全面。二是鲜明的思想教育性。从探究的题目就能体现出这一点,它要求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明确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以及两者的分歧的基础上,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危害,从而在行动上自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特别是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探究活动开展建议 (一)探究活动过程 1.建议采取分组探究和个人探究相结合的方式 分组方式可以考虑两种方案:一是按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观点分组,分别比较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和形而上学的孤立观点的不同及表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和形而上学的静止观点的不同及表现、唯物辩证法的全面观点和形而上学片面观点的不同及表现,分层次探究如何坚持用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二是按学生关心的问题分组,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如何坚持用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下面的这些问题可供参考: (1) “网上潇洒走,有喜亦有忧”,在对待网络的使用问题上我们如何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2) 在反腐倡廉问题上,我们应如何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3) 如何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正确处理好与同学、家长和老师的关系; (4) “顺境”与“逆境”是每个人在前进道路上遇到的两种境遇,我们应如何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看待“顺境”和“逆境”。 个人探究建议以设计问题引路,启发学生思考。下面这些问题可供参考。 (1) 如何理解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什么是否承认矛盾是唯物

高中政治必修四教案: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导学目标: 1、通过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永恒发展的分析理解,懂得发展具有普遍性; 通过 对事物发展过程的分析,准确把握发展的实质。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自己归纳、比较分析等思维能力。 3、通过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等方面的归纳分析,增强自己的发展意识,进而认识到我国现阶段发展的重要意义。 知识点导读: 古时,荆人欲夜袭宋国,先派人在白天测量了雍水的水位,夜间雍水暴涨,但荆人仍在夜间徒步过河。结果却溺死千余人,夜袭计划失败。 思考:荆人夜袭,本是个好主意,为何失败了呢?荆人处事方法有何问题? 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一)、发展的普遍性 世界是由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构成的,所以唯物辩证法所说的发展的普遍性就从三个层次加以说明: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1、自然界是发展的 ◇课堂探究:(1)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它说明了什么? (2)你认为人类的体质还会发展吗?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课堂探究:(1)回顾20世纪中国的历史,你能否体会到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 (2)20世纪人类社会的巨大发展对你有什么启示?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总之,无数事实表明,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和人类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正是无数具体事物的有限的变化和发展,才构成了整个世界的无限发展。

(二)、发展的实质 1、发展的实质 (1)发展的含义 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从这一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唯物辩证法是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理解发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实质 要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就要在运动、变化、发展三个概念的比较中突出发展这个概念的实质。 运动、变化、发展这三个哲学概念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从运动、变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看出,运动、变化就其范围来说要比发展广泛,而发展就其程度来说要比运动、变化深刻。 因此,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但决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运动变化趋向才是发展。(变化的结果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综上所述,事物发展的实质就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是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 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现代企业制度、素质教育等 旧事物则是指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 如:应试教育、保守观念等 概括: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就是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的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的原理和方法论总 结》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一、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即对立统一。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始终不可分割的。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 2.〖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即既要看看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的关系;既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又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既要看到矛盾的这一方,又要看到矛盾的另一方;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变。) 3.〖反对〗。反对片面看问题(一点论),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矛盾的客观性是指矛盾是一切事

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要求我们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还要坚持一分为二,两分法,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 3.〖反对〗。反对回避、否认和掩盖矛盾,遇见矛盾绕着走的做法,又要反对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一点论,绝对化,片面化)。 三、矛盾的特殊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3.〖反对〗:反对对具体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反对把理论当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两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

《唯物辩证法之矛盾观》复习

《唯物辩证法之矛盾观》复习 一、考点突破: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二)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2.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课标要求: 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事物自身“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理解矛盾分析法的普遍意义,能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解决问题时要抓住主要矛盾。 二、重难点提示: 重点: 1. 矛盾观的整体框架 2. 准确理解矛盾的含义、基本属性及其关系 3. 矛盾的普遍性 4. 矛盾的特殊性 5.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6.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7.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 8. 正确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9. 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难点: 1. 矛盾观的整体框架 2.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3. 正确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4. 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在近三年的新课程高考中,本讲的内容一直是考查的重点。 1. 考查题型——既有选择题,又有非选择题。 2. 能力要求——着重考查考生对哲学基本观点的掌握、理解和运用能力,且对能力要求的较高。在本讲的学习中要注意多题型、多角度去思考和把握课本的基础知识点,并着重于理解和运用。 3. 考查热点——运用矛盾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说明我国根据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意义;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民币升值的影响;运用主要矛盾的原理,分析“发展是硬道理”、“把发展作为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内容。

高中政治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教案 新人教版

公开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高考考点:了解发展是唯物辨证法的另一个特征 理解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 理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及这一观点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理解量变和质变的含义,运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引入】从近三年新课标高考试题分析中反映出这一节的内容在高考中占一定的比重,而且和其他模块的知识结合起来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综合能力。从命题方式看,主要通过背景材料,特别是哲学观点、漫画、古诗词等方式让学生分析问题,从题目类型看,在客观题出题较少,主要体现在主观题,10年广东高考37题就是个例子。(让学生看题,但不分析。问这题该怎么答,需要哪些知识点来引入这一节复习课的内容。 (2010广东高考37题)材料一:扫墓、踏青、折柳、沐浴、吟咪等,体现了清明节缅怀、感恩和亲近自然的文化传统。近年来,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献花遥祭等,为清明祭扫添增了新的表现形式;人文纪念、公祭先烈、文化展览等,为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材料二: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咖啡”、“芭蕾”、“沙发”等一些外采语已被汉语成功吸纳。近些年来,“OK拜拜”、“雷人”、“粉丝”、“介素虾米东东”等用语渐趋流行。对于外来语、网络语、中英文混用语,有人认为这是使用者个人的自由,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无须干涉;有人则认为这是语言使用的游戏化、粗鄙化.是对汉语规范性、纯洁性的侵蚀和亵渎.必须取缔;也有人认为需要具体分析它们是否符合汉语发展的内在规律,再决定取舍。 (2)结合材料二,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6分) 从题目的设问中,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应从几方面回答?上节课已复习了发展的普遍性和发展的实质。(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2)发展的实质 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无一例外。包括我们的母语汉语,也是不断发展的,我们要把它当成一个变化发展的事物来看待,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汉语,体现了发展具有普遍性。而汉语本身要发展,必须不断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吸收符合事物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元素,取代摒弃落后 、陈腐的旧元素,这体现了发展的实质,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发展是前进、上升的变化。 【讲授新课】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途径) (1)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前途是光明的 【学生回答】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原因三点 这是由新旧事物本身的发生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和发展,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新旧对比)从社会历史领域,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教师总结】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是指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总体方向和总趋势,不是指每一步的方向。事物发展中各个具体阶段和每一步的方向,则可前进的,也有可能是停滞的,甚至是倒退的,例袁世凯称帝等,但这只是暂时的。因为新事物所具备的优越性使它最终会战胜旧事物,事物向前发展的趋势是任何

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观点原理梳理

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观点原理梳理 2010-3-29 一、原理体系:略 二、原理表述: (一)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就要求我们: 1、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 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1)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2、坚持两点论、两分法、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二)矛盾的基本属性: 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1)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3)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二者不可分割,应全面看待二者关系,而不能割裂二者关系。 (三)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这就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四)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1.两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2.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要求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①要求我们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并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的工作方法。②既要克服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忽视矛盾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又要克服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事物间的共性的错误倾向。 (六)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原理 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抓重点(中心、关键、核心、主线、重中之重、首要任务、第一要务、突出位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就要求我们统筹兼顾,恰当的处理好次要矛盾。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七)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 1、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决定事物的性质。这就要求我们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主流(多用于分析判断形势、评价人或事)。 2、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就要求我们看问题不忽略次要方面,要重视支流。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八)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三、例题精析:

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矛盾分析法)

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矛盾分析法) ★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特别注意: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一方面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另一方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涉及“转化、转变”的问题) (1)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发展,对于理解矛盾概念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为了更具体地进一步理解它,有必要从以下两方面理解和把握。 ①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意思是说,没有斗争就没有同一,没有同一也就无所谓斗争,无论离开斗争或者离开同一,都不能称其为矛盾。 首先,同一离不开斗争。具体地说,依存离不开斗争。“依存”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一方的性质依赖于另一方来规定,这就是平时所言的“相比较而存在”。 其次,斗争离不开同一。什么样的东西才相互排斥呢?必须具有某种共同的基础、相互依存的东西,才同时呈现出排斥的倾向。如果不是相互依存的东西,那就意味着“彻底分离”“毫不相干”,还谈什么相互排斥呢? ②矛盾双方同一性和斗争性,即指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 矛盾是一种联系,而联系既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间,因而,矛盾也就不仅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间。一句话,“一切事物”都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2)矛盾对立面之间的两种基本关系的比较 易错明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