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区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52.50 KB
- 文档页数:5
重庆2022年“6·26”暴雨天气过程成因诊断分析重庆2022年“6·26”暴雨天气过程成因诊断分析一、引言2022年6月26日,重庆市迎来了一场罕见的暴雨天气。
在短短几小时内,大雨倾泻而下,引发了严重的洪涝灾害,给城市和居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本文对该次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诊断分析,以期为未来类似天气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提供参考。
二、气候背景重庆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域,夏季多雷雨天气和高温多湿,而6月的气候特点正好表现出这种特点。
此次暴雨前,重庆连日受到高温的煎熬,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增加,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三、影响因素1.暖湿空气这次暴雨的形成与暖湿空气流的活跃有关。
在事件发生前的几天,南方地区受到了强热输送影响,暖湿空气主要由南方沿岸进入重庆。
当这些暖湿空气流遭遇到静止冷空气团时,产生了较强的抬升作用,导致大量水汽凝结成云,最终形成了强降水。
2.地形因素重庆地势复杂,由山区和盆地组成,山区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盆地地势平缓,易积水。
而且,整个重庆市区被两条重要河流——长江和嘉陵江分割,导致水势自然集聚。
这次暴雨期间,暴雨主要集中在市区,加上市区排水设施有限,导致了内涝的形成。
四、天气系统此次暴雨的原因还与局地天气系统的发展有关。
根据气象资料分析,6月26日重庆附近出现了一个低层切变线,这是暴雨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切变线一经成型,将有利于冷暖空气的堆积和抬升,增大了降水的凝聚和降低过程。
五、强降水成因1.锋区活动6月26日,重庆附近的锋区活动频繁,形成了不断的对流云团。
在这些云团中,水汽充沛,抬升速度快,从而引发了强降水事件。
2.对流云团在锋区活动的影响下,重庆地区形成了多个对流云团。
这些云团在相对稳定的大气环境下,发展迅速,使得降水量大、持续时间长。
六、总结综上所述,重庆2022年“6·26”暴雨天气的成因主要与暖湿空气的流动、地形因素以及天气系统的发展密切相关。
大气能见度的监测与分析大气能见度是指观测者能够从地面或空中清晰地看到的远处物体的距离。
这一指标对于航空、交通和气象预测至关重要。
因此,监测和分析大气能见度的变化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探讨大气能见度监测的方法以及对大气能见度数据的分析。
一、大气能见度的监测方法1. 气象观测站气象观测站是最传统的监测大气能见度的方法。
观测站通过设备,如测距仪、透光度仪和湿度传感器等,获得能见度相关数据。
观测站将这些数据发送给气象部门,供他们进行相关天气预报和交通管理。
然而,气象观测站的布局通常是有限的,导致监测范围局限。
因此,这种方法的局限在于无法提供全面的大气能见度信息。
2.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一种基于卫星、飞机或其他空中平台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方法。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高空中的大气能见度数据,从而提供更全面的观测范围。
这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监测方法,可以提供多维度的大气能见度数据。
然而,这种方法需要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支持,成本较高。
3. 智能手机应用如今,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大气能见度的监测提供了新的方式。
许多智能手机应用可以基于用户所在位置提供实时的大气能见度数据。
这些应用通过使用手机的摄像头和传感器,结合气象模型,计算当前位置的大气能见度。
这种监测方法方便快捷,而且相对便宜,但其准确性尚待改进。
二、大气能见度数据的分析1. 统计分析大气能见度数据的统计分析是了解大气能见度的变化趋势和规律的重要工具。
我们可以分析大气能见度数据的均值、方差和分布,以了解其在不同时间段内的变化情况和概率分布。
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帮助预测大气能见度的变化,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2. 趋势分析趋势分析是根据历史数据推测未来的一种方法。
对于大气能见度数据,通过分析其长期趋势和周期性,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能见度变化情况。
这对于航空、交通等领域的决策者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前做出相应的安排和调整。
3. 空间模拟空间模拟是根据已有的大气能见度数据,通过数学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得出未来不同区域的能见度情况。
重庆市气候与气象灾害第一章气候第一节气候特征重庆市位于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之间过渡地带的四川盆地的西南部。
地跨东经105°11′-110°12′,北纬28°10′-32°15′,东与陕西、湖北、湖南交界,南靠贵州,西、北面与四川接壤。
东西长约470千米,南北宽约450千米,总面积8.24万平方千米。
重庆市年平均气温16-18℃,长江河谷的巴南、綦江、云阳等地达18.5℃以上,东南部的黔江、酉阳等地14-16℃,东北部海拔较高的城口仅13.7℃,最热月份平均气温26-29℃,最冷月平均气温4-8℃,采用候温法可以明显地划分四季。
重庆市年平均降水量较丰富,大部分地区在1000-1350毫米,降水多集中在5-9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左右。
重庆市年平均相对湿度多在70%-80%,在全国属高湿区。
年日照时数1000-1400小时,日照百分率仅为25%-35%,为全国年日照最少的地区之一,冬、春季日照更少,仅占全年的35%左右。
重庆市的主要气候特点可以概括为:冬暖春早,夏热秋凉,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空气湿润,降水丰沛;太阳辐射弱,日照时间短;多云雾,少霜雪;光温水同季,立体气候显著,气候资源丰富,气象灾难频繁。
采用候平均气温划分季节的原则(即候平均气温低于10℃的时间段为冬季,高于22℃为夏季,界于冬、夏季之间的时段分别为春、秋季)可以得到重庆市的四季变化情况。
全市大部分地区在2月末到3月初进入春季,东南部及海拔较高地区偏晚在3月4候前后,春季持续时间约70-85天。
5月中旬开始,全市相继进入夏季,东南部最迟在6月初入夏,夏季是全年最长的季节,普遍有120-140天,东南部稍短,也有100天左右。
9月中旬,东南部首先进入秋季,其余地区在9月末才入秋,持续时间与春季相当,约70-80天。
冬季来临的时间一般在12月上中旬,东南部偏早在11月下旬,冬季长约75-90天,东南部及海拔较高地区可达100天以上。
重庆天气调研报告重庆是中国的一个大城市,位于四川盆地的东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因而天气变化多样。
本次调研报告将对重庆的天气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
重庆的气候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全年平均气温在18℃左右。
夏季炎热湿润,冬季寒冷潮湿,春秋季节变化较为明显。
夏季的最高气温常常超过40℃,高温天气持续时间较长,常常伴有强烈的降雨、雷电等天气现象。
冬季最低气温可达到零下5℃左右,降雪不常见,但常有冻雨出现,给出行带来一定的困扰。
总的来说,重庆的天气变化多样,属于典型的四季分明的亚热带气候。
降水较为充沛,全年平均降雨量接近1000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
尤其是入夏后的5月至8月,降水量相对较多,常常出现强降雨和雷暴天气。
这些降雨对于山城重庆来说,往往会引发山洪、地质灾害等问题,因此在城市建设中需要重视抗洪排涝能力。
重庆的气候变化与地形地貌密切相关,地势起伏不平,河流纵横交错,形成了众多的山峰和峡谷。
这些地理特点使得重庆的气温、降水等气候现象在空间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通常来说,山区相对于市区来说,气温较低,降水较多。
此外,重庆位于长江上游,受长江水汽蒸发的影响较大,湿度较高,空气质量需要进一步改善。
重庆的天气情况对当地的经济、交通和居民的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
首先,重庆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气候条件对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其次,重庆交通便利,但山地多、地势复杂给交通运输带来了一定的难题,需要在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加以考虑。
此外,由于重庆的夏季长、炎热多雨,空调的使用较为普遍,给居民生活带来了额外的经济负担。
总之,重庆的天气多变,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冬暖夏热,降水充沛。
地理特点使得气候现象在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对经济、交通和居民生活都产生着重要影响。
在未来的城市发展规划和气候变化应对中,需要充分考虑地理、气候等因素,制定相应的适应策略,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重庆温度现状分析报告范文引言重庆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我国大西南经济中心。
作为一个山城,重庆的气候受到地形和气候因素的影响,其温度变化较为显著。
本文将对重庆的温度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了解其气候特点和发展趋势。
数据来源本报告的数据来源于国家气象局提供的重庆市历史气象数据和近期观测数据。
这些数据覆盖了大约30年的时间段,包含了每日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平均温度。
温度趋势分析年平均温度趋势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重庆市近年来的年平均温度趋势。
根据数据统计,重庆市的年平均温度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在过去的30年里,重庆的年平均温度逐渐上升,每10年平均上升约0.3摄氏度。
季节温度特点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重庆市各个季节的温度特点。
在春季,重庆的气温逐渐回暖,平均气温在15摄氏度左右。
春季的温度变化较大,早晚温差较大,需要注意添衣减衣。
夏季是重庆的炎热季节,平均气温在30摄氏度以上。
夏季的高温天气较多,午后气温可以达到35摄氏度甚至更高。
夏季也是重庆的雨季,降水量较多,需注意防暑降温和防御雷电。
秋季是重庆的凉爽季节,平均气温在20摄氏度左右。
秋季的天气较为舒适,适宜户外活动,而且降水量相对较少。
冬季是重庆的寒冷季节,平均气温在10摄氏度左右。
冬季的重庆较为湿冷,有时会出现雨雪天气,需注意保暖。
温度极值分析在重庆的气温极值中,夏季高温和冬季寒冷是最突出的。
夏季最高温度可以达到40摄氏度以上,冬季最低温度甚至可以降到零下5摄氏度左右。
这种极端天气对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都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温度变化原因分析重庆的温度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和人类活动等。
首先,重庆地处在亚热带湿润气候带,气候整体温暖湿润。
这使得重庆在冬季相对较暖,而夏季相对较热。
其次,重庆是一个山城,地势复杂,沟壑纵横。
山脉的屏障效应导致重庆的温度差异较大,山区的温度相对较低,而平原地区的温度相对较高。
此外,人类活动也对重庆的温度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重庆市PM2.5研究现状分析大气颗粒物是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系到解决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重大科学和民生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
重庆市PM2.5污染相对严重,且到目前为止,对PM2.5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成果却没有重大突破。
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重庆市PM2.5研究现状,并将其与北京市和国外PM2.5研究现状相对比,提出了重庆市PM2.5研究中还可以改善的地方。
标签:PM2.5 重庆市研究现状研究成果1 PM2.5的简介1.1 PM2.5的含义PM2.5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 微米的颗粒物,又称细粒子、细颗粒。
它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其在空气中含量浓度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
1.2 PM2.5对人体的危害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面积大,活性强,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PM2.5可通过气血交换进入人的血管,甚至直接通过呼吸道进入人的肺部、支气管,它可对人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和遗传系统产生有害影响,严重危及人类身体健康。
2重庆市PM2.5的研究成果各大高校老师和学生、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主要针对重庆市PM2.5质量浓度以及浓度分布特征、重庆市污染状况、重庆市PM2.5中元素污染特征、污染来源、重庆市典型点位PM2.5中水溶性离子来源与特征解析、重庆市颗粒物中元素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等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根据研究数据,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2.1重庆市PM2.5质量浓度状况由《重庆市主城区PM2.5污染特征初步研究》中各月份PM10和PM2.5浓度均值表可以看出,重庆市冬季PM2.5浓度最高,均在150μg/m3以上,5月份和7月份浓度值较小,由于冬天大气相对稳定,空气不易对流,大气的稀释能力变差,PM2.5就会长时间持续悬浮于空中,影响空气质量。
趣知识:为什么重庆的雾特别多?1、为什么重庆的雾特别多?我国的重庆是著名的多雾城市,被称为“雾都”,每年平均有100多天有雾。
⼤雾弥漫时,能见度有时只有⼏⽶。
为什么重庆雾特别多呢?重庆位于长江和它的⽀流嘉陵江的汇合处,空⽓湿润,全年相对湿度在80%以上。
同时,重庆周围有⾼⼭阻挡,地⾯崎岖不平,也没有强风吹过,空⽓中的⽔蒸⽓难以扩散。
天⽓晴朗的夜晚,地⾯的热量急剧散发,温度迅速下降,靠近地⾯的潮湿空⽓中的⽔蒸⽓就凝结成⽆数细⼩的⽔滴,在低空飘浮,从⽽形成了雾。
冬季⽇照时间较短,太阳辐射弱,雾在⽩天不能完全消散。
⽇落以后,⼭坡上密度较⼤的冷空⽓由于受地形的影响,会下沉积聚在盆地底部,使⼤雾更易形成。
这便是重庆雾⽐较多的原因。
2、蛇蜥(Ophisaurus)属于蜥蜴⽬,是⼀种⽆四肢的蜥蜴,外观似蛇,但不是蛇。
3、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治州瑞丽市中缅边境上,⼀个傣族村寨被国境线⼀分为⼆,中⽅⼀侧称为银井,缅⽅⼀侧称为芒秀,形成了⽐较少见的“⼀寨连两国”景观。
4、豚⿏⼜名荷兰猪、⼏内亚猪。
但是这种动物既不是猪,也并⾮来⾃荷兰、⼏内亚。
5、Popeye(⼤⼒⽔⼿)这部卡通⽚是为了推⼴菠菜⽽制作的。
6、电脑⼩键盘上的数字的顺序和电话机上的数字顺序是相反的。
7、南⾮也是迄今世界上唯⼀的⼀个有三个⾸都的国家。
南⾮⽴法⾸都开普敦、南⾮⾏政⾸都⽐勒陀利亚、南⾮司法⾸都布隆⽅丹。
8、梵⾼⽣前只卖出过⼀幅画,死后⼈们却抢着买他的画9、1900年举办第⼆届奥运会时,在英国就读的印度⼈诺⾔尔曼·普理查德是亚洲第⼀个获得奥运会奖牌的⼈,他也是亚洲第⼀个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10、1928年,为纪念孙中⼭逝世三周年,国民政府举⾏了植树式。
以后为了纪念孙中⼭先⽣,把每年的3⽉12⽇定为植树节。
重庆市区灰霾天气变化及特征分析张灿;周志恩;翟崇治;张丹【期刊名称】《中国环境监测》【年(卷),期】2014(000)004【摘要】分析了近15年重庆市区灰霾的时间变化特征以及主要大气污染物与能见度的相关性。
1997-2012年,灰霾天气占41�2%,发生天数没有明显变化,严重程度有所减缓。
灰霾在冬季发生的天数最多,持续时间长,且容易发生重度的持续灰霾。
夏季灰霾天数最少,程度最轻。
PM10、PM2�5、SO2、NO2浓度随灰霾的加重而增加,其中PM2�5浓度增幅最大,O3浓度随灰霾的加重而降低。
灰霾对能见度的影响大于降水天气对其的影响。
灰霾天气下能见度受PM2�5的影响较大,非灰霾天气下,能见度主要受O3的影响。
【总页数】7页(P69-75)【作者】张灿;周志恩;翟崇治;张丹【作者单位】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城市大气环境综合观测与污染防控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401147;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城市大气环境综合观测与污染防控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401147;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城市大气环境综合观测与污染防控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401147;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城市大气环境综合观测与污染防控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40114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823;X51【相关文献】1.本溪地区灰霾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研究 [J], 魏海宁;邢刚;谭政华;寇思聪;董宝磊;崔曜鹏2.镇江市灰霾天气与非灰霾天气下细颗粒物(PM2.5)中无机元素分布特征分析[J], 邱坚;霍玉玲;郭劲秋3.1960-2009年中国灰霾天气演变特征分析 [J], 步巧利;吴涧4.京津冀地区典型灰霾天气地面要素场特征分析 [J], 王盈5.鄂州市近34年灰霾天气特征分析 [J], 王保;黄思先;杨辉;张火平;张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收稿日期:2006-05-17;修订日期:2006-10-25。
作者简介:叶堤,男,1980年生,工程师,主要从事大气污染控制方面的研究。
重庆市区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叶堤 蒋昌潭 王飞(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重庆 400020) 摘 要:为研究重庆市区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对2000~2005年的重庆能见度观测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
:市区能见度以差和较差为主,能见度的季节变化、日变化特征明显,且近年来日平均能见度有所下降。
能见度与同期的地面气象条件、主要空气污染物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气象条件中,相对湿度和风速对能见度的影响最为明显,各季能见度均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地面风速呈正相关;在污染物因子中,PM 10是能见度下降的最主要原因且不同季节PM 10对能见度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以冬、夏季影响较强。
关键词:能见度;气象条件;PM 10污染;影响因素 能见度的好坏不仅反映出一个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而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对海、陆、空交通运输的制约更为明显。
低能见度的出现会给人们带来诸多不便和各种危害,常常是发生交通和飞机起降等重大事故的重要原因。
已有研究发现,与气象因子有关的飞行事故中有1912%是由于能见度较低所造成的[1]。
因此,探讨和掌握大气能见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实现大气能见度预测预报的基础,是保证交通安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需要,同时也可以及时地反馈某一地区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
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重庆在历史上以雾多、污染重而闻名。
由于雾和大气污染物的吸光、散射作用,低能见度天气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重庆市的交通安全与便利,已经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廖代强等(《重庆市区能见度与TSP 关系的变化分析》,第五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2002年)曾对重庆市大气能见度与总悬浮颗粒物(TSP )的变化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高浓度的TSP 污染是市区能见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哄全[2]也曾对1986~2000年重庆市大气能见度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市区大气能见度受相对湿度、降雨量和TSP ,NO X ,SO 2的影响较大。
2000年以来,一方面,重庆市的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和汽车保有量逐年上升;而另一方面,重庆市也在不断加大环保工作力度,相继出台一系列大气污染控制措施。
这些都使得重庆市的气候、大气环境(空气质量)发生了不断的改变。
因此,有必要对近年来重庆市市区大气能见度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以期为重庆市主城今后几年实施“蓝天行动”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来源所用资料:(1)气象资料。
2000~2005年重庆市沙坪坝气象观测台提供的水平能见度和地面常规气象要素(温度、风速、相对湿度、气压、降雨量等)的定时观测资料;(2)环境空气质量资料。
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提供的2004~2005年主城区PM 10和NO 2日平均浓度资料。
2 重庆市区大气能见度特征概况211 概况对2000~2005年重庆市区每日4次定时观测的能见度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到,重庆市大气能见度的最大值为35100km ,最小值为0100km (小于011km 的观测,一般记为0),平均值为5169km ,标准差为5107km 。
统计得到的能见度频率分布见表1。
由表1可知,重庆市区大气能见度集中分布于0~20km 的范围内,占有效样本总数的9817%。
而在0~20km 内分布不均匀,以0~2km 和2~4km 两个范围居多,即重庆市的大气能见度以差和较差为主(根据段玉森提出的能见度等级划分原则)[3]。
212 年际变化年平均能见度变化是反映能见度总体特征的一个重要指标。
图1给出了2000~2005年能见度年均值的变化趋势,从图1可以看出:重庆市区能见度年平均值为5~6km ,除2001年和2003年能见度略有上升外,总体呈下降趋势,与2000年相比,2005年的能见度下降了15%左右。
第22卷第6期2006年12月 气象与环境学报J OURNAL OF M ETEOROLO GY AND ENV IRONM EN T Vol 122No 16December 2006表1 重庆市区大气能见度频率分布特征能见度/km 0~22~44~66~88~1010~1212~1414~1616~1818~2020以上频率/(%)261732161218617511619019411110118113图1 重庆市区大气能见度年际变化213 月和季变化不同月份、季节间的气候或污染程度变化可造成能见度的规律性波动。
图2以2000,2001,2004图2 重庆市区大气能见度各月平均值变化年和2005年为例,给出了重庆市市区能见度月平均值的变化情况,从图2可以看出,各年份能见度的最小值均出现在1月和12月,最高值出现在7月。
四季之中(表2),重庆市能见度以夏季为最高(714km ),春季表2 重庆与其他城市各季平均能见度比较 km 城市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资料来源重庆615714511319本研究北京1218101112101216文献[5]沈阳10179191110713文献[6]鞍山1214121112161018文献[6]抚顺1910171419101419文献[6]本溪1414141014131310文献[6]为次高(615km ),冬季为最低(319km )。
与20世纪90年代的观测结果相比[2],除秋季外,重庆市区各季能见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然而,与其他城市相比(表2),重庆市区各季能见度均处于较低水平。
可见,重庆市区的大气能见状况依然较差,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严重的空气污染加上高湿、小风的气候条件所致。
214 日变化根据2000~2005年重庆市沙坪坝气象台每日4次定时能见度观测资料日变化统计结果表明,重庆市区日逐时能见度变化:早晨(08时能见度为315km )小于夜间(02时能见度为418km )小于午后14时能见度为618km )小于夜间(20时能见度为718km ),这主要与人群活动变化以及气象条件(逆温层、混合层、风速等)的日内演化有关。
如08时能见度观测值最低的原因主要受以下影响:(1)早晨往往湿度高、易出现辐射雾;(2)多数情况下,夜间形成的接地逆温未被破坏,加上早晨炊事、交通等人类活动较为集中,导致此时的大气污染物浓度升高、大气消光作用强。
3 大气能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311 气象条件对能见度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3-5],大气能见度的优劣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尤其是相对湿度和地面风速。
鉴于每日08时能见度最低,对人类活动影响最大,因此本文选用08时能见度与同步的气象观测资料来分析各地面气象要素对能见度的影响。
31111 能见度与相对湿度、风速的年际变化相对湿度与风速是影响能见度变化的主要气象条件。
图3为2000~2005年重庆市区08时平均能图3 重庆市区08时能见度、相对湿度和风速的年际变化见度、平均风速和平均相对湿度的年际变化曲线。
从图3可以看出,能见度与平均相对湿度的变化趋势呈明显反位相,表明能见度与相对湿度具有反相关关系。
能见度与平均风速的年际变化基本一致,呈现正位相,表明风速增大会使能见度提高,但由于风速变化幅度(1114~1136m/s 之间波动)较小,这一正相关趋势并不明显。
图4给出了2000~2005年重庆市区08时高湿度、小风和低能见度的出现频率的年际变化曲线。
根据重庆市区的实际情况,本文的低能见度指小于等于1km 的能见度,高湿度指相对湿度大于或等于90%,小风为小于等于115m/s 的风速。
从图4可见,低能见度日与高湿日7第6期叶堤等:重庆市区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和小风出现频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这进一步说明图4 重庆市区08时低能见度和高湿度及小风出现频率的年际变化相对湿度和风速对能见度的优劣变化有一定的作用,其中又以相对湿度对能见度的影响较大。
31112 能见度与地面常规气象要素的相关分析从以上的年际变化趋势分析已知,能见度与相对湿度、风速相互关联。
为了进行更全面的分析,利用2004~2005年重庆每日定时观测的温、压、湿、风和降水等气象要素资料,计算能见度与对应气象要素的相关系数。
为控制污染因子的干扰,采用偏相关分析方法,控制因子为日污染综合指数(A PI )值。
计算结果表明(表3),总体来看,能见度与相对湿度的相关性最强,与风速次之。
各季08时能见度与08相对湿度均呈显著负相关,与08时风速呈显著正相关,这也验证了前面的趋势分析结果。
在夏季,能见度还与温度、日照呈显著正相关,与08时是否降雨呈显著负相关。
表3 偏相关分析结果季节相关因子温度/℃日照/h雨否(0/1)气压/hPa风速/(m ・s -1)湿度/(%)春季能见度(N =181)01006-01001-0110501037012973-015553夏季能见度(N =181)013563012323-012783-01112012223-016323秋季能见度(N =179)011100105601017-010********-015243冬季能见度(N =178)0107601124-0105101083011833-016613 注:3表示在置信水平а=0105下具有显著性(P ≤0105);N 为有效样本数。
312 大气污染对能见度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6-10],空气中的气溶胶细粒子(PM 10和PM 215)及NO 2气体都是重要的消光物质,其中又以细粒子的消光作用最强,可高达总消光系数的70%甚至80%以上,而能见度的好坏与大气消光作用的强弱是分不开的。
为此,本文利用2004~2005年期间日平均能见度和PM 10,NO 2日污染指数资料,制作了各季污染物指数与能见度的散点图,并进行相关分析。
为排除一些天气现象引起的能见度下降,根据现有的数据基础,在本研究中人为去除降雨日天气样本,这样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高湿天气的干扰。
分析结果表明(图5),各季能见度均与图5 各季日平均能见度与PM 10日污染指数的相关关系8气象与环境学报第22卷PM 10日污染指数的对数变化相关性较好,能见度随PM 10污染指数的升高而降低。
其中,夏季相关性最好,冬季次之,秋季和春季相对较差,表明在不同季节PM 10对能见度的影响程度不同。
这可能与不同季节PM 10中的重要化学组分如元素碳、SO 2-4和NO -3等有所差异有关,因为已有研究表明颗粒物中的元素碳、SO 2-4和NO -3等均有较强的消光作用[8]。
对于NO 2,由于其污染源一年之中相对较为稳定,各季之间浓度波动也不明显,因此这里仅给出全年的相关分析结果(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