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文教学的调和共生2019高考作文详析

作文教学的调和共生2019高考作文详析

作文教学的调和共生

高考语文刚考结束,听不少人说作文题平时做过的,我暗自吃惊,那是“味道”,和高考作文题要求不同。

一、众说纷纭的解读

【扬州最后一练】

生活中有很多种味道。味道可以尝,可以嗅,可以品。舌尖上有美味,芝兰之室有香味,一本好书有滋味……不同的味道是不同的体验,不同的味道丰富了不同的人生。

【2019金考卷】

味道落到笔上就成了风格,吃进胃里就成了乡愁,刻在心上就成了一辈子都解不开的结。味道折射出个人气质,蕴含人生百味,承载着文化品格、民族精神。

【2019江苏某名校卷】

我们常说人生百味,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们所听到、看到、遇到、想到的,慢慢都会积累成一种特殊的味道。味道是外在事物在人内心的投影。味道落到笔上就成了风格,吃进胃里就成了乡愁,刻在心上就成了一辈子都解不开的结……

这三道关于“味道”的作文题,大同小异,可虚可实,虚实结合亦可,各有侧重。模考题“味道”真的押中了高考题吗?

【高考真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解读一】

多数人提到这道题时,都说“核心词是‘味道’”。这是把考题当做了与前年“车”和去年“语言”一样的核心概念式材料作文了。

其一,材料开头说“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盐”只是“物”中的代表,“味”(咸味)只是“盐”这一物的特性。(也可以认为“淡”是水之味。)其二,材料结尾说“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如”“犹”皆为喻词,“亦然”也属暗喻,这就明确了材料意在构建由物到人、事的类比。而核心概念类材料结尾是这样的: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还有这样的: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都是以核心概念词为主语的排比句,又都是以主题方向为宾语,这样就形成了单点发散的结构。而本题的物、事、人显然不是主题,而是类比对象。

其三,“味”在这道题里只是一个借以说理的喻体,如果把“味”换成“色”、“音”等等,所喻指的道理依然不变。所以,“味”不是在作文中必须出现的实体。这不同于“车”一题必须以作为交通工具的车为核心构思写作。作文只要能切中材料的寓意谈到“共存相生”即可。

当然,如果把本题用核心概念式的思路来理解,紧紧扣住“味道”来构思,也可能由实入虚,由食物的味道引申到世情人性来写作,这样就与借物喻理的理解殊途同归。

但在实际操作中,如果仅盯着“味道”联想素材,文章单纯写一种味道,或罗列几种味道,就没有机会体现材料中“物各有性”“共存相生”等道理,除了思想浅薄外,还有可能陷入明显的套作。

——南京专家解读

【解读二】

材料共有四句话构成,从三个层面进行解说,引导考生展开联想,打开写作思路。第一句话选取生活中最常见的两种事物,至淡之“水”和得味之“盐”,形象地说明了“物各有性”这一生活常识。中间两句话构成对比,即将水、盐同物简单叠加和“五味”异物之间“调和”“共存”两种生活现象进行比照,意在提示材料的核心内涵:在肯定“物各有性”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事物之间共存相生的关系,从而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最后一句话由“物”及“事”至“人”,强调了前面所说的道理既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的原则,点明这一道理存在的常识性和普遍性,在立意方向上进一步拓展了考生的思维空间。整个材料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言说情境,让考生由此及彼、由局部到整体、由具体到抽象的引申发散,进而谋篇成文。

——人民日报网发布的各地高考作文解读

【解读三】

作文材料由四句话构成。第一句“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强调万物各有本性,各有特点,比如水是淡的,盐是咸的,相互之间,互不交融,各自保有特点。第二句“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这句话承前句而来,强调如果只是水与水融合,那么水还是水,味道还是淡的;如果只是盐与盐融合,那么盐还是盐,味道还是咸的。这种融合是自己与自己的融合,是同类同质的物相互融合,这种融合不会改变本质。

第三句“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则强调五味是可以调和在一起共存共生的,而五味调和在一起以后,会产生精彩的变化,可以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味道出来。这句话显然是这则材料的关键所在,是需要仔细去推敲的。从命题人的褒贬态度来看,显然是赞成“五味调和”的,因为“百味纷呈”。而“百味纷呈”的前提是“五味调和”,这种调和可以理解为一种融合,而且结合前面两句,这种融合应该是不同性质的物的相互融合,这种融合可以改“五味”而成“百味”。这句话强调要主动地融合别物,或主动地融入别物,才能臻于完美。最后一句“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则告诉考生,可以从前三句话中的“水”、“盐”、“五味调和”这种生活现象引申到“事”、“人”,而不要局限于烧菜做菜,可以延伸到其他的生活之事、社会人生等方面。

所以要从整体去把握这则材料,不能只抓个别词句,不能只顾个别方面。在审题的过程当中,可以做如下的立意:万事万物,各自保有个性与特点,但是当它们相互交融以后,却可以实现共存共生,百味纷呈。因此要突破个体的局限,走出个性的苑囿,勇敢地与外界相互融合,进而实现更高更美更精彩的境界。

——淮安专家解读

【解读四】

材料共四句话,分为三层意思。第一句话即是第一层意思,“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首先提出“物各有性”的观点,然后从日常生活的视角出发,通过列举生活里“水(至淡)和盐(得味)”的特性,进一步具体解释“物各有性”,帮助考生打开思路。第二、三句话为第二层意思,“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这一句,

从单纯个体的叠加,物性并没有改变,还是一个不变的自我。这句话不是材料的重点,目的是引出第三句话,“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从“水和盐”的特性扩展到“酸甜苦辣咸的五味”,一下子境界全开,并重点突出了材料的核心内涵“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也是本次作文的命意所在,强调的是“物虽各有个性,但只有相互调和(包容),才能共存,才更有可能相生,这样才有可能达到‘百味纷呈’‘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语)’的最高境界”,抓住了这句话也就准确把握了整个材料的立意重点和写作导向。第四句话是第三层意思,“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进一步引导考生,激活思维,前面的“水”和“盐”只是万物中普通物象的代表,还有更多的“物”,类似的“事”和“人”,材料这一句拓展了思维的空间,一下子可写的内容就丰富多彩起来,考生也就有更多话可说。

可以说这则材料精准把握了中学作文备考现状,文理兼顾,不落俗套,同时贴近日常生活,回归写作本质,引导考生关注生活、重视思维、思考文化,写出真情实感。

——盐城专家解读

【解读五】

第一句“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是材料的引子,既然是引子就不是核心句,由至淡的水和极咸的盐形象地表达生活常识。“各”指万物的不同,正因为如此才有万物的共存,包含事物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第二句“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从“事物的叠加”角度解说事物的简单叠加不能改变事物的性质,还会使事物变得单调。启示我们:单一的狭小的世界不能突破自身,发展自我。只有相互依存,相互调和,相存共生,交流互鉴才能成长自身,彰显世界的多样性。

第三句“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这一句是材料的核心,关键词是“调和”。调和,指调配适当,引申为交流、融合。“共存相生”指的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生成,说的是调和的过程和生成的状态。“共存”承认事物的个性,含有“和而不同”的理念。“共生”指个体的相互影响生成的新质或各自焕发新的光彩。共生不是否定个性。“百味纷呈”是生活常识,它构成单调与丰富、个体与整体、个性与共性等复杂的关系,显示世界的丰富性、多样性。“物各有性”是调和的前提,“百味纷呈”是调和的结果和升华。

第四句“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从物、事、人不同的维度展开思考,强调前面的道理,即“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理念,这是饮食烹饪之道,也是事物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普遍适用原则。

——阅卷专家解读

不同的解读,都抓住了第三句是材料的关键,但是整体上以及各句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物各有性”和“百味纷呈”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因果或转折关系,是前提和结果的关系。

换言之,高考作文是以“调和”(而不是“味道”)为关键词的材料作文,只不过材料没有明说“调和”是关键词,这就增加了审题难度。可以说这道题是全国卷的外衣,江苏卷的内核。或者说是一道70分的语意提炼题。

江苏卷向全国卷过度,全国卷要调和江苏卷,江苏卷就乖乖投降,就不能调和、影响全国卷,保持江苏文化大省特有的骨气和自信吗?

教材必修三专题:文明的对话。文明与传承,碰撞与交流。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2019.5在亚洲文明交流大会上习近平有关讲话精神,暗扣时事及国际形势中美贸易战,反对霸权思想、单边主义,尊重价值多元。

“尽管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但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我们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习近平)

高考作文题避开了扬州最后一练卷“碰撞”“味道”的押题,既有“碰撞”和“味道”的影子,又避开了“碰撞”“味道”变轨到了“调和”。

二、立意定类的操作

每年高考过后,最大的热点总是作文题,人人都可以说上几句,网上“高考优作”如“澡堂滋味”“人生一场,五味调和”“和而不同”“萝卜烧萝卜,还是萝卜烧肉?”“包容共存,妙不可言”“春满园”等,尽管有的篇章还相当不错,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去判断、去选择。

作文材料从对事物的“味”的认知入手,逐步打开多个维度,既肯定事物的各自特点,又强调事物的相互调和,共存共生的关系。材料具有辩证性、开放性和启发性,引导考生独立思考,展开联想,要求考生选准适合的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充分发挥写作水平,围绕万物共生,人际关系,社会和谐,互利共生的主题,其中传递“和而不同”以及和谐发展、文明互鉴的精神,突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文明互鉴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要整体把握材料,“调和”的对象可以是不同的物(人、事),也可以指同一个体内部的不同特性、不同部分。

紧扣“调和”,审题准确,一、二类卷,当然还要看思想、构思、语言;仅仅写作“物各有性”,基本切题。

不少考生写到了“相存”,没有再深入一步,忽视了关键的“相生”。

“相存”还要“相生”,“相生”一定要产生新的东西。只写“共存”,四类或三类,不能进入二类;写到“相生”,才有可能能进入二类及以上。

罔顾作文材料,与特性(个性)、调和、百味无关,视为不切题。

审题定类。议论文,要有好的切入点——由头,说理必须清楚;记叙文要有聚焦点,只要点到为止。

立意区分对错,高下;二类及以上卷要看亮点多少;整体(主体部分)的优劣决定了得分的关键。

平时阅卷,成长性评价,看不足;高考阅卷,成功性评价,找亮点。

一类“神”,二类“准”,三类“明”,四类“平”,五类“偏”,六类“劣”。

聪明的考生写家庭生活和谐,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炒菜,一个喜欢甜口,一个偏辣味,一个脾气火爆,一个性格温柔,相互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调和、包容、和谐。这类文虽然有做作之嫌,但容易拿高分。而议论文要把“调和”“共生”说清楚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不少同学受“味道”和“碰撞”的影响,味道过火,调和淡化,只能四类或三类卷。优秀考生进不了二类或一类,顶多56或57分!

一类卷63分以上,审题精准,立意深刻,新颖;(略)

二类卷56-62分,审题准确,立意清晰,有见识;(略)

三类卷49-55分,审题基本准确,立意比较清楚,语言通顺,言能达意。(略)四类卷42-48分,审题基本清楚,立意基本清楚;语言大致通顺,偶有不规范、准确之处。(略)

五类卷28-41分,貌合神离,语言稚嫩、粗劣,(略)

六类卷27分以下,自说自话,语言粗俗、混乱,表达能力极差。完全与材料无关,写作水平极差。

“一鼎之调”(68分),由物及风格,文明,文化的调和,很有思维层次。

“酸甜江苏卷”(70分),江苏卷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承载的是“江浙进士天下半”的文化荣光。……江苏卷的逝去,犹如知己友人离去的无奈,诤友失去的悲伤,英雄迟暮的痛心……

“南瓜小米粥”(68分):白米味清,小米味淡,南瓜味甜,融百味,煮纷呈。

…………

本以为,米失去了清淡,南瓜失去了甜味,却不曾想到,甜味弥补了清淡,清味稀释了腻,本淡不减,反倒更加张扬。

“当瓦拉东与时代相融”(68分):文化散文。

“西瓜洒盐”(68分):女生宿舍“盐系少女”和“甜味少女”的共存共生。

“用人如器”(68分),李世民重用并调和不同类型不同能力的人。内部的最优组合不是选择最好的人而是选择最合适的人。

《西游记》西天取经团,只有唐僧和孙悟空,取经之路要畅顺得多。孙悟空和唐僧有很多不合,前面有手持铁棒的一只猴子,后面有挑着担子的一只猴子,唐僧骑只猴子,这哪里是西天取经,岂不成了耍猴?(亏他想得出来)

“生如老姜”(68分)、“蒜味不闻”(68分),由物及人,生姜(蒜)调和百味,生姜老人调和别人与自己的关系的同时也在调和自己。

昆曲之味,优雅相生(65分)。还有写昆曲与京戏、与现代手段的调和;写昆曲生、旦、净、丑内部的调和共生,只要不是贴标签的,都是高分。

“朝天椒与豆腐”(63分),盐水中的一勺糖(63分),由物及人的调和。

“井水腌刀豆”(58分),调和不足。有井水的人家要进邻居家的刀豆来腌制,出卖刀豆的人家要用邻居家的井水,既写出了矛盾又写出了共生。“共生”一定要先有矛盾,然后再调和。

“油盐酱醋调真味”(56分),关键是“调”字没有写足写好。

“不能忘记的弄堂”(56分),写弄堂里不同的人的生活方式,只是“共存”,未写出“共生”。

“苦中咂摸出一点甜”(55分),苦与甜,先苦后甜等大都是这类。

“人生百味”(48分),“五味人生”(46分),这类文章都是比较空泛的,或贴标签的。

“尝试”(40分),典型的罔顾材料。

除了抄袭和恶搞,几乎没有六类卷。

“人各有性,调以成”(38分),虽有“调”字但主体部分写成合作了。怎样“调和”呢?理解、包容、尊重、合作……二度审题,造成偏题,一定要在“调和”的背景下再合作、包容、尊重、理解……

只写一种味道,视为吻合物性,最高不超过三类分。

无视材料,如“自信人生两百年”“直面苦难”“爱国情”“生活的意义”“职业无高下”(对扫马路等底层工人劳动的看法),不及格。家庭故事,开头结尾贴上标签,中间主体部分写忧与爱,不及格。人生百味,先苦后甜,或酸甜苦辣,四类;有的进一步偏题为品味道,及格上下。

大、空、偏:“透过现象看本质”“多角度看问题”“奋斗,人生的百味”“爱国,历史的本性”(还能牵强到“物各有性”)“爱国,中国人情”。

不少考生思维固化,由“多样调和”引申出了“物各有性”,颠倒了原材料的关系。

今年高分作文没有去年多,特别是二类卷,不及格的作文也比去年多。

题记又回来了。

居然还有“论”这样的议论标题:“论社会分工”“论苏轼为何成为美男子”

“生活的资味”(标题啊,“滋”写成了“资”)

仿作套作严格把关,零容忍。抄袭语知第2题排序题+《表妹》(有关语段)或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天津桥的,一律10分以内。有一考生真倒霉,一评、二评分别为47分、48分,过关了,被复查组查出了,结果5分。仿照《比邻而居》,原则上42分,还要比对文字重合度。只要是抄袭的,哪怕从这篇抄一点,那篇抄一点,杂取合一,字数达到一定的量,都视为抄袭。三分之二以上不超过20分,二分之一不超过10分,往往都给个位数。

聪明的考生,仿照《比邻而居》的构思,不写邻居的油烟味,而是写邻居的脚步声,以足音辨人,写出不同邻居的不同生活方式,相互理解、包容、和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恶搞作文依然存在:

题目:生活

内容:×××,我爱你

仅有标题:无题

标题:生活

内容:将作文材料抄写了三遍

标题:您辛苦了,老师

内容:不足100字的对老师的祝贺语。

江苏卷没有零分作文,“见字就给分”。除了空白卷零分。

三、作文教学的反思

作文是阅读的综合检测,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决定了语文成绩的走向,决定了学生大学的层次。作文教学教与不教大不一样,高考作文特有作为。

1.高考作文的训练

高分语文时代已经到来,作文拉分的现实再次出现,今年泰州语文最高分142分(前160分)!

作文是作者以恰当的语言形式表达对生活特有的感悟和思考。生活

是写作的唯一源泉。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留意身边的感动,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生闭门读书,没有生活,可以借鉴前人经验,通过阅读,积累素材,积累思想素材、写作素材,写作时才能避免“巧媳妇难为无米之吹”的尴尬。但生活不是作文,作文是对生活的改造、加工、提炼,是作者对生活的特有的思考。没有思考的作文,没有思维含量的作文不是成功的作文。“表达”指语言运用和写作技巧。词语的选择、句式的运用、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等,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至于结构、谋篇、构思等写作技巧,阅读积累中比比皆是。作文教学切不可本末倒置,写什么决定了怎么写,怎么写是形式,内容决定形式。现实教学中,丢掉了“生活”和“思考”,只抓住“表达”,而且缩水为“写作技巧模板”“素材”。为了帮助考生应对作文,提供一整套写作手法,设计程式化的套路,“由物及人”,甚至连开头、结尾都有样板模式,实在没有办法,给学生素材讲义,然后逼着学生背素材,默素材。可怕的应试指导,害

苦了考生。不知变通的不能灵活运用的缺少灵性和感悟的考生,将面临严重“灭顶”的灾难!

将学生平时的作文整理归类,挑选出学生自己认可的作文,在已有基础上,老师帮助点拨,提出修改意见,提供升格途径,学生再次修改,这样的作文才是学生自己的作文,有个性的作文,不会撞车的作文。“晒、群(朋友圈)、责任(担当)、科技(与生活、与情感)、文明、传统(继承、变革)、秘密、眼光、节奏、风景、家与路……”这些都是我们平时的作文,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又是相通的。一个班60名学生就会有60篇不同的各有特色作文,才可能出现作文奇迹。

2.作文训练的方向

考场作文文体一般多为记叙文、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千万不能以

议论文单一模式打拼高考。议论文着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又居核心素养“思维、语言、审美、文化”四个方面之首。如果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说理不透彻充分,又没有好的由头,就要另辟蹊径。

记叙文写作要有聚焦点,关键是选材,会编故事。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学写作文起就是练习记叙文写作,初中三年,高一一年,起码经历四年的写作指导和训练。高中以写复杂的记叙文为主,要在初中写作简单的记叙文的基础上有所提升。记叙文无非就是写人、叙事,适量的写景,进而抒情或哲理感悟。配套的写作训练教材上有“观察·思考·提炼”,观察可以观人、事、物、景,要有目的地观察,要有一定的观察角度和方法,要有选择地观察,要观察细节。可以结合学生实际,要求学生写作“新教师进入教室前后你自己的心理活动”,实际上就是写人的文章。新教师进入教室后,可以直接描写,通过自己的观察,察看老师的言行举止,表明自己的所感所想。新教师进入教室前,可以侧面描写,听别人介绍,或自己的想象。《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对宝玉的印象就是这样的写法。不管写人还是叙事,要从不同角度选择2-3个场景或故事,每一个场景或故事力求写好一个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很多,首先要通过具体事件来刻画人物,不要将人与事割裂开来,要写出特定情境中的人物活动。可以直接描写、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写别人的介绍、评价,写自己的合理想象;直接描写有外貌、肖像、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人物描写的方法,学生耳熟能详,为什么还要简单重复呢?双线结构、倒叙法、误会法、悬念法、欧?亨利笔法,情节的波澜起伏,矛盾的制造等,应成为训练的重点。千万不能信手拈来,不加选择,不看方向,将议论文素材拿来写作记叙文。如“非走不可的弯路”,竟然用议论文的思维指导记叙文的写作,学习的弯路,求职的弯路,人生的弯路……唯独没有抓住“实践”,在“走”中发现此路曲折确是弯路。

高二开始写作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提炼和表达,中心论点的论证,中心论点的分解,论据的选择和使用,论证方法,辩证分析,素材积累,时评写作等,这些都是高二年级的任务,高三备考训练还这样简单重复,不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甚至用时评模式指导一般材料作文的写作,那是将学生引向歧途。

例如作文材料:“一位小女孩骑单车违规逆行,剐蹭了一辆奔驰车。司机让他给家长打电话来处理问题。女孩儿紧张得哭了起来,路人纷纷过来围观。有人觉得司机不近人情,劝他不要为难孩子。司机说赔偿事小,但要让女孩知道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有老师问是不是要求写作时评作文?从学生的“优作”来看,几乎全是时评类文章,且都有一套模式“引、提、联、议、结”,就连开头都几乎一个模子:“近日,一位小女孩骑单车违规逆行,蹭了一辆奔驰车,司机让其给家长打电话处理问题。有人认为,毕竟还是个孩子不应再去追究,而我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应因人而

异,总应让她得到些教训。”“看完这则故事,我不禁要为这位司机的认真负责和坚定点赞,而对于旁观者给司机‘不近人情’‘为难孩子’的评价,我却要为司机辩解两句。”“近来一则关于‘小女孩无意蹭车、司机紧抓不放’的报料惹来人们的评论。报料中,小女孩骑单车违规逆行,蹭破了一辆奔驰车,车主强烈要求小女孩的父母来处理问题。有人认为车主不近人意,不懂得通容孩子,而车主觉得让小女孩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很重要,赔偿事小。”……

开头大同小异,引述材料,提炼观点。思路是不错的,写作是可取的。但是千篇一律,都是这样的开头,一个班,整个年级,成百上千人都是这样的开头,要求给学生考场作文的开头模式——“万能模式”,甚至“万能结尾”,“模式”方便了学生,方便了老师,可阅卷老师会倒胃口审美疲劳的。按照叙述类材料作文思维,选准角度,有几个叙述对象就有几个思维角度,还可以从整体角度思考,不管是时评类的还是叙述类的材料,都有共性的思维路径。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才能有利于学生的能力提升。

个人认为,时评类作文适宜于初学议论文写作时施行,“一事一议”,学生容易上手,有话可说,也不会害怕议论文写作。如同初中记叙文“一人一事”的简单记叙文写作要求一样,时评只是简单议论文的模式,对于要求学生有新颖深刻的见解,论证充实,论据充分,有内在的逻辑关联的“复杂议论文”,那只是议论文写作的“初级阶段”。高二整整一个学年的议论文写作训练,高三又回到“原点”了,不是进步而是倒退。

省姜堰中学潘双林教授,泰兴教研员王亚声主任,天一中学的王倩影专家等认为“时评写作容易上手,但会出现大面积的趋同”“既然没有要求写作时评,为什么要写成时评呢”“不能写作时评,要按材料作文的要求来写”。

3.“读写共生”的强化

曾有人说“读写共生”是伪命题,不适用。那是不懂真语文。阅读是写作的母鸡,语言运用是特别的写作,思维是作文的核心。“读写共生”,先读后写、读指导写、由写定读、个性阅读、师生共读,是提高作文成绩的不二法门。全民阅读,师生共读已经形成共识。但是阅读要把握好度,不能像大学中文系那样的要求,应要求学生读杂一点,不要只局限于高考名著,要读有思想火花的有点杂文味、有真情思的、有文化味、哲思味的文章。只要学生读起来,不要强迫学生读他不喜欢读的书,只要感兴趣就要要让学生读,读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读书是生命的美容。不能简单强制学生一个月读一本书,一周交一篇读书笔记,展板展示带有老师点评的学生作品,将学生八百字的作文砍头去尾,断章取义,那不是真正的重视阅读。

“语文是生命,没有语文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普遍认为语文见效慢,耗时多,应该倾向于理科学习,这是一种耗时短见效快的安排,最需要削减的就是阅读,阅读课也成了可有可无的软教学。我们语文老师要坚守语文阵地,结合时事热点、文化专评、考试大纲和命题走向等,围绕独立人格、自由思想、公民意识、理性精神、质疑能力、悲悯情怀、回归常识、坚守良知、拒绝遗忘、审美人生等主题选文,可以是一组文章,也可以是单篇文章,根据选文内容,结合专题要求让学生阅读、理解、交流、碰撞、创新,读出自我,观照自身,感受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写作水平。要有新教材任务群的阅读意识。不能因为理科不考文学名著《红楼梦》就不允许理科学生读《红楼梦》,还冠冕堂皇地说要对准高考不要浪费时间。

写作是自觉自发的行为,老师的言传身教只是外因。内因才有强大的驱动力。课前3分钟演讲,按照学号顺序依次用三个形容词有个性地介绍自己,我所在的班级,“理性”、“思维”、“责任/担当”是我们口头表达的话题,学生演讲,学生当场点评,班级读书报告交流,学生上讲台讲解有关题目,切实让学生“说”起来。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书面表达能力也会相应提高。不会写作就先学着说。只有说清楚了,才有可能写清楚。

文本是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写作是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呈现出来。不能熟练运用母语表达交流,不能对生活有所发现,不能发现真善美,辨别假丑恶,不会思考、感悟,缺少灵性,难以品尝写作的真正乐趣。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唐江澎校长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终生阅读的习惯,做负责任的表达者”。考场作文和平时作文不同,一定要深入学生,观察学生的写作心理,写作过程,根据学生的情趣爱好,性格秉性,为学生量身定制,切不可用高二基础年级的内容在高三复习备考时再重复,不能用指导一般考生的思路去指导优秀生的拔尖。语文前辈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不像工业批量生产,语文教学像农业,一粒种子,只要给它适量的阳光、水分、肥料,让它自由生长,造福人类。作文教学更是如此。苏南学生的优秀作文“高大上”,见解独特,思维缜密,素材新颖,厚重凝练,虽说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多的是望尘莫及。我们为什么不避开大道,更“接地气”,写我们自己熟悉的生活,熟悉的人和事,写出特有的情感和思考?充实愉悦的学校生活是作文素材积累的基础;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是作文素材积累的保证;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作文素材积累的源泉。百家齐放,才能共存共生。

新教材新高考新要求,如何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全国教材主编曾透露,如果不重视语文,高考语文恐怕要有15%的同学来不及做。长期的实践调查,高中生出声读每分钟300字,默读每分钟600字。一个早(晚)读40分钟,12000字。一张八开讲义,平均阅读7分钟,且要勾画出重点句段。书写每分钟40字(师范本科生粉笔字每分钟60字)。

考场作文的本质是什么?高考作文的本质就是“展示”,是考生向特定的读者对象——评卷教师的自我展示,而追求的目标单一而明确:获得高分。但作为为国选才的“裁判员”评卷

教师的期待和需求是什么?是在浩如烟海的作文试卷中发现那些独具个性的作文。透过文字,能看到考生独特的思想见解和丰富的情感世界,可以与考生一道,去经历一个真理的发现过程和探寻过程,去重现一段情感生活的真实历程……据此,他们对考生的认识能力、思想水平、情感状态、人文素养做出自己的判断,并以分数的形式表达应该把这个考生推向哪一级高校继续深造的意愿。透过作文认识人、评价人,这就是作文评卷的实质。

考生究竟应该向评卷教师展示什么?考场作文的最佳自我展示角度,就是情感和思想。展示才情,要对这种非理性的情感生活加以理性观照,再现一段情感生活的真实场景,写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展示才识,要对自己独特的见解表现出捍卫真理的激情,完整呈现感悟人生、理解社会的认识过程,写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

成功的自我展示源于内隐的自我品格。作文即做人,写作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表达自我、展示自我的过程。成功的自我展示,考生必须“舍末逐本”,回归生活。关注社会,体察人生,积累才识,磨砺情感,高考作文的自我展示才会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语文天生浪漫,只有热爱生活,感悟生活,才能热爱语文,理解语文,运用语文,写好作文。作文教学贵在调和共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