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利率规则与通货膨胀_一个模型分析

利率规则与通货膨胀_一个模型分析

利率规则与通货膨胀_一个模型分析
利率规则与通货膨胀_一个模型分析

2008年第6期经济经纬 ECONOM I C S URVEY N o.6 2008利率规则与通货膨胀:一个模型分析

崔百胜

(上海师范大学金融学院,上海200234)

摘 要:物价水平居高不下是我国政府和广大居民目前所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调控货币数量和名义利率水平是治理通货膨胀的两大举措。一部分投资者只能参与产品交易,而另一部分投资者既可以参与产品交易,也可参与债券交易,且存在速度冲击,交易者初始禀赋是同一的条件下,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而购买债券会降低利率水平;在速度冲击是独立同分布的情况下,速度冲击对货币增长率的影响是暂时性的。

关键词:利率;通货膨胀;货币数量;泰勒规则

作者简介:崔百胜(1975-),男,安徽宿州人,上海师范大学金融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金融经济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8)06-0153-04 收稿日期:2008-08-20

世界各国对通货膨胀的治理,在货币政策的运用方面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调控货币数量,二是调整市场利率。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间,在四个阶段经济承受了较重的物价上涨的压力,分别是1985年~1987年、1988年~1989年、1993年~1996年和2007年下半年至今。2007年6月份以来,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给宏观经济的有效调控带来了较大的困难。2007年至2008年4月底,中央宏观调控部门先后采用了提高利率(先后6次提高1年期存贷款利率)、准备金率(目前法定准备金率已达16%)、公开市场操作和汇率等货币政策工具,试图将物价水平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但是,受货币政策滞后效应等因素的影响,物价水平一直保持在高位运行,有些月份的实际利率已经是负利率,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平抑物价是目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此轮宏观经济调整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于加息来降低通货膨胀的方法而言,中央银行更为频繁地采取了减少货币供给量的紧缩政策。具体表现为,2007年初至2008年4月,银行准备金率先后提高13次,目前已达16%,而同期,银行利率调整的次数仅为6次;2008年1月至4月,中央银行先后发行各类票据46期,共回笼资金达23170亿元,而且长期票据的发行规模远大于短期票据;2008年的前3个月,M0的供给量在逐月下降。所有这些,是否意味着,我国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是以货币数量为主呢?利率规则是否在控制我国的物价上涨压力方面的效果有限呢?本文通过构建一个两部门的动态利率模型,对利率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的效应加以分析,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提供理论参考。 一、文献回顾

自费雪于1930年提出实际利率这一概念以来,国外有关利率和通货膨胀关系的研究主要按两种思路展开,一类是费雪方程及其费雪效应。费雪方程将名义利率和预期通货膨胀联系起来,用来分析实际利率的长期行为,而名义利率对通货膨胀的一对一的调整,这种长期效应被称之为 费雪效应。如果费雪效应存在,则名义利率的上升并非是紧缩货币政策的表现而是反映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国外学者对费雪效应的存在性从多个方面进行了验证。如有学者采用Johansen 的最大似然估计方法证明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一对一的调整关系(W a llace,1993)。有的学者分别用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些国家的某些时期存在较强的长期费雪效应(M ish kin,1995)。M alli aropu l os以美国1960年~1995年的数据为样本,利于线性参数型协整理论,证明了美国存在费雪效应(M alli aropu l os,2000)。有的学者认为,大量的实证研究的结论之所以不支持费雪效应,是由于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长期关系是非线性关系,使得基于线性协整产生的检验结论也往往背离现实。他们使用美国1960年~2004年期间的数据,应用非线性模型验证了费雪效应的存在(Christopoul os et a,l2007)。

第二类关于利率和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模型是T aylor在1993年所创立的泰勒规则。该规则将利率看作通货膨胀缺口和产出缺口的函数,认为通货膨胀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水平得到很好的控制。有的学者在假设条件变化的基础上,对原始的泰勒规则进行了扩展和改进,使得其解释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如在价格与工资存在利率刚性的条件假设下,提出名义目标利率取决于预期通货膨胀率和产出缺口,被称之为

!

153

!

前瞻性利率规则,其与泰勒规则的不同之处在于,泰勒规则将利率定位在滞后通货膨胀和产出的调整上,而不是针对这些指标的预期做出调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泰勒规则可理解为前瞻性利率规则的特例(G lar i de ,1998)。

在经济存在菲利普斯曲线关系和货币政策变化对产出产生效应的条件下,有的学者构建了利率模型。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可以通过对利率的调整达到治理的通货膨胀目标(Christiano ,1992)。为了更好地理解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在控制通货膨胀时的作用,并将流动性效应考虑在内,也有学者在一个分割的市场框架下,对该问题进行了创新性研究,研究的结果表明公开市场操作在通货膨胀治理方面的效应显著(A lvarez ,1997),本文可以看成是对上述模型的一个扩展。

国内学者也从费雪效应和泰勒规则两个方面实证考察了利率规则对通货膨胀治理的效应。如有学者运用我国1979年~2000年期间的数据,进行了费雪效益在中国的实证研究,经验证据表明在这一期间同时存在长期和短期费雪效应,名义利率的变化主要反映通货膨胀而不是实际利率的变化(刘康兵,2003)。有的学者运用历史分析法和反应函数将中国货币政策规则用于检验泰勒规则,结果表明,泰勒规则较好地衡量中国货币政策,并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谢平,2001)。也有些学者就泰勒规则在中国的具体形式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陆军等运用协整分析法估计我国泰勒规则的具体形式,结果表明,泰勒规则可以恰当地描述我国银行间拆借利率的具体走势,并充当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策的依据(2003)。卞志村运用广义矩方法及协整检验方法对泰勒规则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了实证检验,认为泰勒规则虽然可以描述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走势,但这一规则是不稳定的,目前不适合在我国运用(2006)。我们在对货币政策规则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我国应采取泰勒规则的货币政策规则(崔百胜,2008)。

二、模型设定

1.投资者假定

市场是由一个产品市场和一个债券市场构成的交换经济。市场中的代理人分为两类,一类代理人称之为交易者,占代理人总量的比率为a ;另一类代理人称之为非交易者,占代理人总量的比率为(1-a)。所有代理人每期均参与产品市场交易,而非交易者从不参与债券市场交易,我们假定代理人的状态是初始既定的,不会在两者状态之间进行转换。

每个代理人的效用函数均为U (c t )=c 1-r

t

1-r ,且其

进行交易和投资的依据是使其未来所有各期效用的折

现值最大化,即B =m ax ?

t=11

1+

t U (c t )。

2.初始禀赋假定

市场上两类代理人初始禀赋为 Y 单位的消费品,其中,交易者与非交易者所拥有的消费品数量分别为c T

t 和c N

t ,因而,市场经济资源的约束条件是

Y =ac T

t +(1-a )c N

t

(1)

每一家庭由一组购物者和销售者构成,销售者在产品市场上出售家庭的初始禀赋,同时,购物者在同一产品市场中,利用现金从其他代理人手中在购买其所需的消费品。在产品市场的开市前,交易者在债券市场上进行货币和一期政府债券的交易。

3.交易策略假定

购买服从事先的现金约束,为了使得我们的模型能够对速度的冲击进行很好的描述,我们做出如下假设,产品购买支付P t c t 小于家庭前期销售所获得的现金收入和当期销售收入中现金收入的比例###v t ,余下部分在下期以现金方式获得。为了使价格水平的决定尽可能简单,我们假定每个家庭在每阶段均将其现金全部消费,所以,对每个非交易者而言,t 期的消费支出为

P t c N

t =(1-v t-1)P t-1 Y +v t P t

Y (2)

对于同时参与债券市场和产品市场的交易者而言,他们具有更多选择,除了与非交易者一样,每个交易者都有像公式(2)一样进行产品支付的权利外,每个交易者还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通过提供资本而获取相应收入。如果每单位资本供给的货币收入为M t -M t-1

M t-1

= t ,则每个交易者在t 期可以比非交易者

多获取 t M t-1

a 单位的消费。因此,每个交易者的消费支

出为

P t c T

t =(1-v t-1)P t-1 Y +v t P t Y +

t M t-1

a

(3)

三、模型均衡求解与分析

利用现金流方程(2)和(3)以及市场结清条件(1)P t Y =(1-v t-1)P t-1 Y +v t P t Y +M t -M t-1=v t P t Y ,由于M t-1=(1-v t-1)P t-1 Y 是由t-1期所带来的现金总量,所以,均衡时的等式M t

1

1-v t

=P t Y 成立,v t 可以被理解为速度的对数。将速度引入冲击,目的是为了抓住货币和价格在实证中所表现出来的短期非稳定性。在分割市场模型中,由于不存在货币替代的可能性,因此,利率没有出现在货币需求方程中,并且在速度是简单给定的条件下,价格水平完全由货币供给所决定,这是货币数量论的最简单形式。

为了研究利率的相关行为,我们需要研究债券市场的均衡,如果真实利率只取决于当前和预期的投资者消费,解(1)(2)和货币数量均衡方程,得出如下关于交易者消费量c T

t 的方程

!

154!

第二个等式定义了相对消费函数c(v t , t ),则均衡时

名义利率必须满足如下的边际条件

这里,E t 是以t 期及其以前事件为信息集的条件期望。我们可以利用两个近似等式去化简公式(4),第一个是

在(v t ,0)点附近展开函数log (c(v t , t ))得一阶近似等式

l og (c(v t , t ))?(1-v 0)

1-a

a

t ,注意到速度变化对消费的一阶导数为零,利用效用函数的CAAR 偏好假定,得到第二个关于交易者的边际效用近似等式:U %(c(v t , t ) Y )=exp (-! t ) Y ,这里!=r (1-v 0)1-a

a

>0,对公式(4)两端取对数得似等式代入上面等式得

这里^ - >0是风险纠正因子。从公式(5)可以看出,在 >02的条件下,购买债券的公开市场操作将会使利率降低! t ,分割市场模型设计正是为了描述市场的这种流动性效应。如果不考虑分割市场,并且每个交易者都可以参与证券买卖,则a =1,!=0,流动性效应消失。在这种情况下,公开市场操作只能通过对通货膨胀溢价的信息效应而影响利率。利率的上升只反映预期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可能是由于扩张的货币政策所引起的。当!>0时,模型将货币增长、通货膨胀和利率在数量理论预期方面的长期行为与利率在短期作为通货膨胀控制的一个工具很好的结合了起来,下面我们将对之进行探讨。

对M t

1

1-v t

=p 1 Y 均衡等式取微分,得到通货膨胀率是货币增长率和速度变化率之和,即

?t = t +v t -v t-1

(6)下面考虑不同的速度分布情况下,泰勒规则的不同形式及其政策含义。假设利率根据公式(8)确定

r t =^ + ?+#(?t - ?)(7)这里 #>0表示如果当期通货膨胀率?t 超过通货膨胀目标值 ?,则将这一时期的利率提高到它的目标值^ + ?之上。为了研究规则(7)所隐含的动态政策含义,消除公式(5)、(6)和(7)中的

r t 与?t ,

并得到如下微分方程

利用 前向 求解法可得该微分方程解

这里,给定公式(9)的右端序列是收敛的,有

下面我们利用公式(9)来研究两种不同形式的泰勒规则。

情况一:具有独立同分布速度冲击的泰勒规则

设v t 是均值与方差分别为!v 与 2

v 的独立同分布随机变量,则对于任意时期t 有

对于任意的j >2,E t [?t+j

]=0,将这些值带入公式(9)得,

这些公开市场操作的利率效果可以从公式(7)的泰勒公式中计算得出

货币供给对速度暂时升高的反映,可以用公式(10)来

表示,即,首先是降低货币的增长率,在下一阶段将提高货币的增长率,随后货币增长率恢复到其目标增长率。不论是否存在一个正的流动性效应!,均会平滑或削弱速度提高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如果!>0并且2 #+!>1,公式(11)表明作为对速度升高的反映,公开市场操作将会首先提高利率,随后则会将利率降低到其目标值以下,最后恢复到^ + ?。

如果速度冲击的分布保持不变,假设通货膨胀目标持续地从 ?向^?移动,这种目标的再确定意味着公式(9)没有任何变化,因此,公式(9)意味着货币增长率从 ?到^?的即期的、持续地变化。当然,也意味着利率即期的、持续变化 ?-^?。流动性效应的数量!和泰勒规则的反应系数 #对这些变化都不产生任何影响。

情况二,具有预期通货膨胀率的泰勒规则

最后,我们考虑泰勒规则的一种变形,利率是由取决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即

给定将(12)、(5)和(6)公式结合起来得到关于的微分方程

利用速度冲击独立同分布的假设,可以得到利率的解

r t =^ + ?+ #(v t -!v )

与情况一相比,在本例的情况下,速度的暂时性升高将导致利率的降低。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利用一个货币均衡的数量理论模型,分析了提高短期利率是否能够降低通货膨胀率的问题。通过构建一个分割市场,我们对这个问题给予了肯定的回

!

155!

答。为了分析的方便,假定经济中只有一部分投资者参与债券市场的交易,而另一部分投资者只参与产品市场交易,这种市场分割产生了一种流动性效应即名义利率变成了货币增长率的减函数。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可以同时研究货币政策在货币供给量和名义利率两个方面的变化,并研究了不同的外部速度冲击的情况下,货币政策规则的具体变化。

由于分割市场很好地描述了流动性效应,所以当通过公开市场而购买债券时,会使得利率水平下降。如果不考虑分割市场,即每个交易者均可参与债券交易时,公开市场操作只能通过对通货膨胀溢价的信息效应而影响利率,而利率上升只反映预期的通货膨胀。

在独立同分布的随机速度冲击情况下,面对速度冲击,货币增长率首先会降低,然后会提高,最后会恢复到原有水平。只要存在流动性效应,均会削弱速度冲击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对于具有预期的泰勒规则,速度的暂时上升会导致利率的下降。

模型的不足之处在于假设过于简化,对现实的解释力有待提高。例如我们仅考虑了分割型的市场类型,而没有考虑到在开放型市场条件下,交易者与非交易者的投资均衡行为,及利率规则的具体形式。

我国的货币政策可以采取以利率为中介目标的利率规则如泰勒规则行事,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辅之以控制货币增长率等手段,实现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均衡,利于今后的货币政策执行和经济运行。这在我国近期的宏观调控手段的运用实践中得到有力的证明,去年以来我国多次提高利率,并同时进行汇率、公开市场操作、提高准备金率等多方面的宏观调控,利用利率政策来调控产出和通货膨胀,宏观调控取得了显著成效,消费者价格指数已经连续两个月持续下降。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宏观经济是错综复杂的,尤其是在开放型的宏观经济条件下,利率规则在治理通货膨胀方面的效应如何还需考虑其他一些因素,例如资本的流动。受美国次级债影响,为了刺激经济,美国政府多次降低美元利率,目前美元一年期存款利率是2%,而我国人民币同期存款利率是4.14%,两国货币之间的利差超过两个百分点。另一方面,进入2008年,人民币兑美元持续升值。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国外热钱尤其是美元资产的大量涌入国内,进一步推动了物价上涨,也使有关当局利用利率政策抑制通货膨胀的举措陷入了两难境地。总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利率规则在我国通货膨胀治理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是目前我国货币政策规则的现实选择,但同时,也要综合考虑货币政策规则选择的其他影响因素,以顺利实现我国的宏观经济目标。

参考文献:

卞志村.2006.转型期货币政策规则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崔百胜.2008.论我国货币政策选择[J].浙江金融

(7):56-57.

刘康兵.2003.利率与通货膨胀:一个费雪效应的经验分析[J].财经研究(2):24-29.

陆军,钟丹.2003.泰勒规则在中国的协整检验[J].经济研究(8):76-85.

谢平,罗雄.2002.泰勒规则及其在中国货币政策中的检验[J].经济研究(3):3-12.

ALVAREZ F,ANDRE W A.1997.M oney and Exchange R ates i n the G ross m an-W eiss-R otemberg M ode l[J].

Journa l o fM oneta ry E cono m ics,(40):619-640.

CHR IST IANO L J,E I CHENBAUM M.1992.Current R ea l Busi ness Cycle Theory and A gg regate L abor M arket F l uc

tuati ons[J].Am er i can E cono m ic R ev ie w,(82):430-

450.

CHR ISTOPOULO S D.K,LEON-LEDES M A M A.2007.A L ong R un N on-L i nea r A ppro ach to t he F i sher E ffect,

Journa l o fM oney[J].Credit and B ank i ng,(39):543-

560.

M ALL I ARO PULO S G S.2000.A N o te on N onstati onarity, Structural Breaks and the F is her Effect[J].Journal o f

Bank i ng and F i nance,(24):695-707.

M IS HK I N F S,S I M ON J.1995.A n E m pir i ca lEx a m i nati on o f t he F i sher E ffect i n A ustrali a[J].T he Econo m ic R ecord,

(214):217-229.

OCC H I NO F.2000.H eterogeneous Invest m ent Behav i o r and the Persistence o f the L i qui d ity Effect[D].U niversity o f

Chicago doctoral d i ssertation.

W ALLA CE M S,WARNER J T.1993.The F i sher E ffect and the T er m Structure of In terest R ates:T ests of Co-i n te

grati on[J].R ev iew of E cono m i cs and Statistics,(75):

320-324.

(编校:少卿)

A M ode lAnalysis about Interest Rate Rule and Infl a tion

CU I Bai-sheng

(Co llege of F i nance,Shanghai N ormal Universit y,Shanghai200234,China)

Abstrac t:Constant h i gh pr i ce l eve l is a g ri m prob le m fac i ng t he gove rn m en t and resi dents of our country.Controlli ng m oney quantity and no m i na l interest rate are t he t wo w ay s o f dea li ng w ith i nflati on.O ne pa rt o f investors can on l y trade in goods m arket;t he other part o f i n vestors can not on l y trade i n goods m arket but a l so trade i n bond m arket,and speed shock ex i sts.O n cond i tion tha t t he i n iti a l g ifts o f traders are the sa m e,buy i ng bonds t hrough open ma rket operati on w ill lo w er i nterest rate;on cond iti on tha t the speed shock is IDD,the infl uence of speed shock upon the m oney gro w th rate is te m po rary.

K ey word s:i n terest rate;i nflati on;monetary quantity;T ay lor ru le

!

156

!

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计算

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的区别 在经济分析中,复利计算通常以年为计息周期。但在实际经济活动中,计息周期有半年、季、月、周、日等多种。当利率的时间单位与计息期不一致时,就出现了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概念。 ①实际利率(Effective Interest Rate) 计算利息时实际采用的有效利率; ②名义利率(Nominal Interest Rate) 计息周期的利率乘以每年计息周期数。 按月计算利息,且其月利率为1%,通常也称为“年利率12%,每月计息一次”。则1% 是月实际利率;1%×12=12% 即为年名义利率;(1+1%)12 - 1=12.68% 为年实际利率。 注:通常所说的年利率都是名义利率,如果不对计息期加以说明,则表示1年计息1次。 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关系: 设r 为年名义利率,i 表示年实际利率,m 表示一年中的计息次数,P为本金。 则计息周期的实际利率为r/m;一年后本利和为: 利息为: 例1:某人存款2500元,年利率为8%,半年按复利计息一次,试求8年后的本利和。 或F = 2500(1 + 8%/2)16 = 4682.45(元)

例2:某人用1000元进行投资,时间为10年,年利率为6%,每季计息一次,求年实际利率和10年末的本利和。 6.14% 1814.02(元) 例3:本金1000元,投资5年,利率8%,每年复利一次,其复利利息为: I=P[(1+i)n-1] =1000[(1+8%)5-1] =1000×(1.469-1) =469(元) 例4:本金1000元,投资5年,年利率8%,每季度复利一次,则: 每季度利率=8%÷4=2% 复利次数=5×4=20 F=1000(1+2%)20 =1000×1.486 =1486(元) I=1486-1000 =486(元) 当一年内复利几次时,实际得到的利息要比名义利率计算利息高。 例3的利息486元,比前例要高17元(486-469)。例4的实际利率高于8%。 例4:如果一张信用卡收费的月利率是3%,问这张信用卡的实际年利率是多少?名义年利率是多少? 计算出实际年利率为42.576%: 计算出名义年利率为36%: 例5:在银行存款1000元,存期5年,试计算下列两种情况的本利和: (1)单利,年利率7%; (2)复利,年利率5%。 解: (1)单利计息本利为 F=P(1+i.n)

案例九通货膨胀对股的影响

案例九通货膨胀对股市的影响 自2007年第二季度以来,随着物价指数的节节攀升,有一个观点也逐渐在股票市场流行,并成为很多投资者进入股票市场的思想指南,即:通货膨胀是支持股市(或房市)持续上涨的基本动力。很多人认为,在物价不断上涨时,将钱存在银行不合算,应该投资股市、基金或房地产。 于是,每当统计局公布物价指数创新高的消息时,股市总是大涨。在2007年7月份的CPI公布后,新浪网做了网上调查,“面对CPI的上涨,你的资金投向那里”?58%以上的人选择把钱投向股市,而选择继续存在银行的只有13.9%,其它也是选择了楼市,“通货膨胀造就大牛市”的理论十分有市场。 但最近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1月份CPI再创新高的消息并没有让股市重新涨起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此后不久,美国劳工部也公布了美国的物价指数,美国11月CPI升0.8%远超10月的0.3%,为2005年9月以来最高涨幅。接着公布的欧盟及新兴市场的物价指数同样创10年新高。受此影响,欧美股市及亚洲股市跌声一遍,我国股市也未能幸免。 根据案例分析,通货膨胀对股市有什么影响? 案例来源:尹中立.每日经济新闻[N].2007年12月28日。 参考答案(提示性): 答:通货膨胀对股票市场和股票价格既有刺激作用、又有抑制作用。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过多地增加货币供应量造成的。通货膨胀本身股市是正面的刺激因素,但通货膨胀的恶化所带来的金融紧缩才会给股市带来负面影响。一般来说,通胀对股市的影响有三种表现:第一,货币供给量增加,促进股票市场的繁荣;第二,货币供给量增加引起社会商品的价格上涨,股份公司的销售收入及利润相应增加,从而使得以货币形式表现的股利(即股票的名义收益)有一定幅度地上升,使股票需求增加,股票价格也相应上涨;第三,货币供给量持续增加引起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带来的往往是虚假的市场繁荣,造成一种企业利润普遍上升的假象。保值意识使人们倾向于将货币投向贵重金属、不动产和短期债券上,股票需求量也会增加,从而使股票价格也相应增加。 当产品的出厂价格涨幅加快,涨价范围扩大,多数行业的产品出现涨价行为时,整个社会的物价指数涨幅就将超过中央银行的忍耐范围(一般为3%至5%左右)。物价出现螺旋式上升,尤其是物价上涨超出市场预期时,中央银行便开始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股市便会出现逆转。 总之,当通货膨胀对股票市场的刺激作用大时,股票市场的趋势与通货膨胀的趋势一致;而其抑制作用大时,股票市场的趋势与通货膨胀的趋势相反。

近年通货膨胀率与名义利率的关系

请交电子版,发到我邮箱: 近年通货膨胀率与名义利率的关系 (2007年以后的数据开始分析) 2011秋季班赵思怡 关于利率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认识一直是货币政策选择的重要的理论基础。也是人们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调节利率真的能抑制通胀吗?自2010年以来,为应对通货膨胀,银行利息率也在不断上调,但我国的CPI还是在不断上涨,这是为什么? 相关概念 名义利率,又称货币利率,它是指没有剔除通货膨胀因素,银行挂牌执行的存、贷款利率。在我国现行利率政策中,名义利率是指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法定存、贷款利率和符合规定的浮动利率。名义利率虽然是资金提供者或使用者现金收取或支付的利率,但人们应当将通货膨胀因素考虑进去。例如,张某在银行存入100元的一年期存款,一年到期时获得5元利息,利率则为5%,这个利率就是名义利率。 通货膨胀率(Inflation Rate),是部分与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之比,用以反映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程度。以气球来类比,若其体积大小为物价水平,则通货膨胀率为气球膨胀

速度。或说,通货膨胀率为的下降速度。通货膨胀率的计算公式经济学上,以P1为现今物价平均水平P0为去年的物价水平,通货膨胀率= (P1 - P0)/P0。 在这还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实际利率,实际利率(Effective Interest Rate/Real interest rate) 是指剔除通货膨胀率后储户或投资者得到回报的真实利率。简单的说,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的利率水平。 由此从以上对通货膨胀率、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概念和含义,可以得出通货膨胀率与名义利率的关系,即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也就是费雪效应(费雪效应是名义利率随着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假设一年期存款的名义利率为3%,而CPI通胀率为2%,则储户实际拿到的利息回报率只有1%。 但流行的观点认为二者之间是负相关关系, 加息是一种有效的抑制通货膨胀或经济过热的措施。例如,由于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很容易引发较高的通胀,而名义利率的提升在多数时间都慢于通胀率的增长,因此时常处于实际利率为负的状态。也就是说,如果考虑通胀因素,储户将钱存入银行最终得到的负回报-亏损,既负利率。负利率环境将诱使储蓄从银行体系流出,刺激投资和消费,很容易引起资产价格的泡沫并有可能进一步推升通胀,央行一般都会通过持续加息的方式来改变经济体的负利率运行状态,抑制通

关于通货膨胀的案例(1)

关于通货膨胀的案例 篇一:通货膨胀典型案例(1859字)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经历了一次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超速通货膨胀。在战争结束时,同盟国要求德国支付巨额赔款。这种支付引起德国财政赤字,德国支付最终通过大量发行货币来为赔款筹资。从1922年1月到1924年12月德国的货币和物价都以惊人的比率上升。例如,每份报纸的价格从1921年1月的0。3马克上升到1922年5月的1马克、1922年10月的8马克、1923年2月的100马克直到1923年9月的1000马克。在1923年秋季,价格实际上飞起来了:一份报纸价格10月1日2000马克、10月15日12万马克、10月29入100万马克、11月9日500万马克直到11月17日7000万马克。1923年12月,货币供给和物价突然稳定下来。正如财政引起德国的超速通货膨胀一样,财政改革也结束了超速通货膨胀。在1923年底,政府雇员的人数裁减了1/3,而且,赔款支付暂时中止并最终减少了。 同时,新的中央银行德意志银行取代了旧的中央银行德国国家银行。政府要求德意志银行不要通过发行货币为其筹资。根据我们对货币需求的理论分析,随着持有货币成本的下降,超速通货膨胀的结束会引起实际货币余额增加。随着通货膨胀上升,德国的实际货币余额减少,然后,随着通货膨胀下降,实际货币余额又增加。但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并不是即刻的。也许实际货币余额对持有货币成本的调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许使德国人民相信通货膨胀已真正结束需要一段时间,从而预期的通货膨胀比实际通货膨胀下降得要慢一点。 1923年,德国马克的价值接连暴跌,已发展到无法控制的地步。1923年年初,马克币值一度达到2。38美元,但是同年夏季,一个美国人能以7美元兑换到40亿马克。在危机最严重的时候,通货膨胀率每月上升2500%。工人们的工资一天要分两次支付,到了傍晚,一只面包的价格等于早上一幢房屋的价值。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时,法币的发行

宏观经济学通货膨胀率例题!

一、和商品价格有关的计算题 1、例题1:(2008四川卷24).假设某国2007年生产M商品lO亿件,单位商品的价格为10元.M商品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均为100亿元。如果2008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分别为 A.100亿元和110亿元B.110亿元和110亿元 C.1lO亿元和121亿元D.12l亿元和121亿元 例题2:(2008宁夏卷12).某国2007年生产M商品10亿件,价值总额为100亿元。如果2008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为 A.110亿元B.120亿元 C.130亿元D.132亿元 例题3:(2007年全国文综卷Ⅰ24.)假定去年生产1克黄金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1克白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8倍,且5件A商品=2克黄金。如果今年全社会生产黄金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那么5件A商品的价格用白银表示为 A.4克 B.8克 C.16克 D.32克 例题4:(2008四川延考卷24).假设某国去年生产一件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1小时,其价值等于10元;甲企业生产一件M商品所花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为1.2小时。如果甲企业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50%,其他条件不变,则甲企业今年销售一件M商品的价格是A.6元B.8元C.10元D.12元 例题5:(2008北京文综33).2006年,某商品价值为1元。2007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其它条件不变,该商品的价值是B A.0.75元 B.0.80元 C.0.85元 D.1.25元 例题6 :(2007全国卷Ⅱ24).假定生产一件甲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2小时,价值为40元。如果生产者A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为1 小时,那么,A 在4 小时内生产的使用价值总量,生产出的商品的交换价值总量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分别是 A.2 80 40 B.2 40 20 C.4 80 20 D.4 160 40 例题7 :(05广东大综合卷第13题).假如生产一双皮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4小时,售出后收入60元。某一生产者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一倍,在其它生产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他用4小时生产同样的皮鞋售出后收人是 A.30元B.60元C.90元D.120元 例题2.(2007年高考政治海南卷2)假定当A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10%时,A商品需求变动量为20单位;当A商品的替代品价格下降10%时,A商品需求变动量为30单位。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当A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10%、替代品价格下降10%同时出现时,那么,A商品的需求数量 A.增加50单位B.减少50单位C.增加10单位D.减少10单位 例题1、(2008全国卷Ⅰ25).假设2007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如果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08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A.12元 B.12.5元 C.18元 D.18.75元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但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国家有权决定纸币的面额,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纸币的购买力是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的。

通货膨胀 案例分析

案例2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货膨胀 一 1979-1980年 6% 二 1982-1986年 8.8% 三 1986-1990年 18.5% 四 1992-1994年 21.7% 无 2006-2008年 6% 央行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变化及金融影响 作者/农行战略规划部 【摘要】 ?过去30年基础货币投放经历了从再贷款为主转向外汇占款为主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4-1993年,再贷款和财政透支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第二阶段:1994 -2001年,外汇占款和再贷款等并重。第三阶段:2002-2011年,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 ?内外部环境变化致外汇占款增长放缓。从内部原因看:一是人口红利减弱,出口品成本上升。二是人民币接近均衡水平,资本项目顺差减少。三是央行退出常态式干预,主动购汇减少。从外部原因看:一是国际经济弱势复苏。 二是美联储QE退出。三是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 ?我国以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主要受制于两个因素:一是国债规模有限。二是国债市场交易量小。相对来说,再贷款、再贴现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再贷款不受证券抵押限制,投放相对灵活,且没有数量限制。另一方面,再贷款和再贴现可实现定向、定价、定量投放,有利于实现特定领域定向支持。 ?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变化对金融体系和银行的影响。一是影响资金价格中枢。二是银行对公存款增长难度可能加大。三是货币领域定向调控将加剧银行分化。

过去十多年,外汇占款一直是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但从2012年开始,外汇占款增速出现趋势性下降。今年以来,外汇占款少增现象更加明显。4月份新增外汇占款846亿元,月增量环比下降51%,同比下降70%。未来一段时间,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可能将从外汇占款为主转向更为侧重再贷款、再贴现等途径。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变化,将对金融生态和银行经营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商业银行需提前谋划应对。 一、过去30年基础货币投放从再贷款转向外汇占款 1984年我国建立独立的中央银行体系,承担制定、执行和实施货币政策职能。基础货币调控成为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基础货币投放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4-1993年,再贷款和财政透支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该时期基础货币投放特点:一是政策性再贷款和财政透支是主要手段。截至1993年末,再贷款总量10580.8亿元,超过70%基础货币来自央行再贷款。再贷款主要出于政策性目的,如农副产品收购、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等。财政透支也是我国基础货币投放重要途径,1993年末财政透支形成预算借款1582.1亿元。二是国有银行为再贷款主要承接者。四大国有银行身兼政策性职能,承接了97%再贷款。三是基础货币投放受到地方政府干预。地方人行拥有部分再贷款权限,加之其领导由地方政府任命,再贷款投放受地方干预,甚至出现“倒逼”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现象。基础货币刚性增长造成需求快速扩张,引发严重通胀,造成人民币贬值压力。四是外汇占款形成的基础货币投放规模较小。1993年末外汇占款875.5亿元,仅为再贷款的8.3%。 第二阶段:1994 -2001年,外汇占款和再贷款等并重,收回部分再贷款对冲外汇占款增长。该时期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重要阶段,货币政策调控从直接信贷控制转向间接调控,基础货币投放发生重要变化。主要改革措施及对基础货币投放的影响表现在:一是人行实行垂直管理,收回地方人行再贷款权限。1993年开始人民银行逐渐收回省级人行再贷款权限,抑制了再贷款过度膨胀。二是再贷款主要投向政策性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国有银行政策性与商业性业务剥离,加上后来资产处臵需要,再贷款主要投向政策性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三是汇率制度改革推动外汇占款快速增加。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1996年实施经常

经济生活中常见计算题公式总结

经济生活中常见计算题公式总结 1、关于商品价值量(价格)变化的相关计算: (1)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总量∕使用价值量(产品数量) (2)商品价值总量=单位商品价值量×产品数量 (3)现在的价值量=原来的价值量∕(1+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 (4)现在的价值量=原来的价值量∕(1-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的幅度) (5)现在的价值量=原来的价值量×(1+通货膨胀率CPI) (6)现在的价值量=原来的价值量∕(1-货币贬值的幅度) (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商品总时间∕总产量 (8)增长率=增长量/原来产量(包括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2、关于纸币发行量或纸币购买力的计算 (1)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 货币流通次数或速度 (2)纸币购买力=流通中实际所需货币量∕纸币发行量 (3)通货膨胀率=(超发货币量∕流通中实际所需货币量)×100% (4)货币贬值率=(超发货币量∕实际纸币发行量)×100% (5)物价上涨幅度=(现在的价格-原来的价格)∕原来的价格×100% 注意:通常通货膨胀率与物价上涨幅度是一致的。 3、劳动收入、非劳动收入、财产性收入的计算 必须明确几种收入的范围,再总合相加。 (1)劳动收入:包括按劳分配、按劳动力分配、管理劳动(经理)等。其中按劳分配包括:公有制中的工资、奖金、岗位津贴等 (2)非劳动收入:包括利息收入、红利、风险收入、租金(财产收入)、福利分配、社会保障收入等

(3)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4、关于企业经济效益的计算 (1)经济效益= 生产总值/ 生产成本= 1 + (利润/ 生产成本) (2)利润=生产总值-生产成本=价值总量(c+v+m)-资本(c+v) (3)利润率=利润/资本×100% 5、关于股票价格的计算 股票价格变化= 预期股息/ 银行利率 股票收入=预期股息/ 银行利率×股票票面金额×股数 6、关于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的计算 (1)国民收入= 社会总产值- 生产资料的价值 (2)人均国民收入= (社会总产值- 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总人口数 (3)社会总产值= C + V + P(利润) + 税(上缴税金) 7、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的计算 (1)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本月收入总额- 个人所得税起征额)在相应税率级数中超出部分×对应的税率(分档累进计算)其他所得税=所得×20% (2)增值税的计税方法是 ①企业商品销售额×税率- 上一环节已纳税金;②本环节增值额×税率 (3)营业税=营业额×5% 8、银行利润和存款利息的计算 (1)银行利润= 贷款利息- 存款利息- 费用(各种耗费和员工工资) (2)存(贷)款利息= 本金×存款年限×年利率

通货膨胀案例分析

案例2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货膨胀 一1979-1980年6% 二1982-1986年% 三1986-1990年% 四1992-1994年% 无2006-2008年6% 央行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变化及金融影响 作者/农行战略规划部 【摘要】 ?过去30年基础货币投放经历了从再贷款为主转向外汇占款为主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4-1993年,再贷款和财政透支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第二阶段:1994 -2001年,外汇占款和再贷款等并重。第三阶段:2002-2011年,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 ?内外部环境变化致外汇占款增长放缓。从内部原因看:一是人口红利减弱,出口品成本上升。二是人民币接近均衡水平,资本项目顺差减少。三是央行退出常态式干预,主动购汇减少。从外部原因看:一是国际经济弱势复苏。 二是美联储QE退出。三是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 ?我国以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主要受制于两个因素:一是国债规模有限。二是国债市场交易量小。相对来说,再贷款、再贴现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再贷款不受证券抵押限制,投放相对灵活,且没有数量限制。另一方面,再贷款和再贴现可实现定向、定价、定量投放,有利于实现特定领域定向支持。 ?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变化对金融体系和银行的影响。一是影响资金价格中枢。二是银行对公存款增长难度可能加大。三是货币领域定向调控将加剧银行分化。

过去十多年,外汇占款一直是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但从2012年开始,外汇占款增速出现趋势性下降。今年以来,外汇占款少增现象更加明显。4月份新增外汇占款846亿元,月增量环比下降51%,同比下降70%。未来一段时间,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可能将从外汇占款为主转向更为侧重再贷款、再贴现等途径。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变化,将对金融生态和银行经营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商业银行需提前谋划应对。 一、过去30年基础货币投放从再贷款转向外汇占款 1984年我国建立独立的中央银行体系,承担制定、执行和实施货币政策职能。基础货币调控成为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基础货币投放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4-1993年,再贷款和财政透支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该时期基础货币投放特点:一是政策性再贷款和财政透支是主要手段。截至1993年末,再贷款总量亿元,超过70%基础货币来自央行再贷款。再贷款主要出于政策性目的,如农副产品收购、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等。财政透支也是我国基础货币投放重要途径,1993年末财政透支形成预算借款亿元。二是国有银行为再贷款主要承接者。四大国有银行身兼政策性职能,承接了97%再贷款。三是基础货币投放受到地方政府干预。地方人行拥有部分再贷款权限,加之其领导由地方政府任命,再贷款投放受地方干预,甚至出现“倒逼”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现象。基础货币刚性增长造成需求快速扩张,引发严重通胀,造成人民币贬值压力。四是外汇占款形成的基础货币投放规模较小。1993年末外汇占款亿元,仅为再贷款的%。 第二阶段:1994 -2001年,外汇占款和再贷款等并重,收回部分再贷款对冲外汇占款增长。该时期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重要阶段,货币政策调控从直接信贷控制转向间接调控,基础货币投放发生重要变化。主要改革措施及对基础货币投放的影响表现在:一是人行实行垂直管理,收回地方人行再贷款权限。1993年开始人民银行逐渐收回省级人行再贷款权限,抑制了再贷款过度膨胀。二是再贷款主要投向政策性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国有银行政策性与商业性业务剥离,加上后来资产处置需要,再贷款主要投向政策性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三是汇率制度改革推动外汇占款快速增加。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1996年实施经常

最新-高中政治 通货膨胀率的计算题 新人教版必修1 精品

【2018全国卷Ⅰ文综25题】假设2018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如果201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18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A.12元 B.12.5元 C.18元 D.18.75元 答案:B。该题考查两层关系,第一层是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反比关系;第二层是纸币贬值率和价格的反比关系。根据第一层关系可以计算出2018年单位M价值量15/(1+50%)=10元,根据第二次关系可以计算出2018年单位M的价格10/(1-20%)=12.5元。 【2018全国卷Ⅰ文综24题】假设某国2018年甲产品的总量是100万件。 每件产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10元。2018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在货币价值不变和通货膨胀率为20%的不同情况下,甲产品2018年的价格分别是() A.5元6元 B.10元12元 C.20元24元 D.8元16元 [2018年江西省九校联考第24题]某国2018年生产M商品20亿件,价格总额为460亿元,201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当年该国通货膨胀率为20%,其他条件不变,则2018年M商品价格总额为(D) A、728亿元 B、460亿元 C、552亿元 D、828亿元 纸币贬值率和通货膨胀率在高考计算题中的运用 【2018全国卷Ⅰ文综25题】假设2018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如果201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18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A.12元 B.12.5元 C.18元 D.18.75元

商品价格与通货膨胀率公式关系

1、商品价格与通货膨胀率、纸币(货币)升值贬值率的计算 (1)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商品的价格与通货膨胀率成正比。若通货膨胀率为X%,现在商品的价格=商品的原价格(1+X%) (2)纸币(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纸币(货币)升值,物价下跌。商品价格与货币本身的价格成反比。若货币(纸币)贬值X%,现在 商品的价格=原来商品的价格 1-X% 。若货币(纸币)升值X%,现在商品 的价格=原来商品的价格 1+X% 2、关于汇率的计算 (1)通货膨胀率与汇率变化 假设M与N国的汇率为m:n,若M国通货膨胀率为X%,N国币值不变,现在M国(1+X%)m与原来1m货币的购买力相同,M国与N国的汇率为m(1+X%):n。若M国币值不变,N国通货膨胀率为Y%,现在N国(1+Y%)n与原来1n货币的购买力相同, 现在M国与N国的汇率为m:n(1+Y%)。若M国通货膨胀率为X%, N国通货膨胀率为Y%,则现在M 国与N国的汇率为m(1+X%):n(1+Y%)。 (2)纸币升值、贬值与汇率变化 假设M与N国原来的汇率为m:n。若M国货币升值X%,N国货币币值不变,M国货币兑换的N国货币就会增加X%,则现在M国与N国的汇率为m:n(1+X%)。若M国货币贬值X%,N国币值不变,M国货币兑换的N国货币就会减少X%,则现在M国与N国的汇率为m:n(1-X%)。 假设M与N国原来的汇率为m:n。若N国货币升值X%,M国货币

币值不变,N国货币兑换的M国货币就会增加X%,则现在M国与N国的汇率为m(1+X%):n。若N国货币贬值X%,M国币值不变,N国货币兑换的M国货币就会减少X%,则现在M国与N国的汇率为m(1-X%):n。

津巴布韦通货膨胀案例分析

津巴布韦通货膨胀案例分析 电子商务113班叶敏56 上世纪80年代,被称为非洲的“菜篮子”和“米袋子”的津巴布韦是非洲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到了2008年4月4日,继2008年1月津巴布韦中央银行发行最大面值为1000万津元后,又发行了当今世界上面额最大的亿津元纸币,可仍旧有人提议要发行更高面值的纸币。在津巴布韦,人们对货币的使用早已不是论张,而是论“堆”或用秤来“称量”。被称之为津巴布韦化。津巴布韦是世界上百万富翁最多的国家,然而它又却是最贫困的国家之一。如果在津巴布韦乘坐出租车,即使全用五万面额的纸币付费,数钞票付给司机所要花费的时间也差不多与路途全程所用时间相当,其2008年通货膨胀率高达220万%。每一个到津巴布韦旅行的游客,都会摇身一变成为百万富翁。 从2000年起,总体穆加贝开始推行土地改革,这一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让黑人获得更加公平的土地分配。在津巴布韦宣布独立的20年后的2000年,占总人口1%百人农场主仍然控制着70%最肥沃的土地,在百人农场主和黑人之间爆发了严重的暴力冲突,引发了以美英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导致外国资本人大量撤出,使得该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日趋混乱。 津巴布韦的通货膨胀在我们看来似乎是不可思议和无法想象的,通货膨胀的原因与政府的货币供给量有密不可分的关联,价格的持续上涨的过程,成为了津币价值持续贬值的过程。而津巴布韦通货膨胀的起因之一是粮食等生活必需品的减产供应不足导致了最初的通货膨胀。而粮食减产主要是因为土地改革导致土地废弃。其二,津巴布韦政府出现了巨额财政赤字,津巴布韦的财政支出用于土地改革,对白人农场主的压制及政府支出。津巴布韦商品供应能力下降,而社会上流通的货币与原来一样多,而供应商品能力下降了,必然导致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导致政府系统开支增大,在政府收入不变的情况之下,为了不使财政赤字,政府发行更多的货币在市场上流通。然而新增的货币又产生了新的一轮的物价上涨。此次的物价上涨导致了许多工人发出要求涨工资的呼声,工厂给工人上涨的工资从销售产品价格的上涨中获取,又使得物价的普遍上涨。上涨的价格用更多的货币去购买,因为小额货币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政府又发行大额货币,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的是津巴布韦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

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的区别

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在经济分析中,复利计算通常以年为计息周期。但在实际经济活动中,计息周期有半年、季、月、周、日等多种。当利率的时间单位与计息期不一致时,就出现了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概念。 ①实际利率(Effective Interest Rate) 计算利息时实际采用的有效利率; ②名义利率(Nominal Interest Rate) 计息周期的利率乘以每年计息周期数。 按月计算利息,且其月利率为1%,通常也称为“年利率12%,每月计息一次”。则 1% 是月实际利率;1%×12=12% 即为年名义利率; (1+1%)12 - 1=12.68% 为年实际利率。 注:通常所说的年利率都是名义利率,如果不对计息期加以说明,则表示1年计息1次。 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关系: 设 r 为年名义利率,i 表示年实际利率,m 表示一年中的计息次数,P 为本金。 则计息周期的实际利率为 r/m;一年后本利和为: 利息为: 例1:某人存款2500元,年利率为8%,半年按复利计息一次,试求8年后的本利和。

或 F = 2500(1 + 8%/2)16 = 4682.45(元) 例2:某人用1000元进行投资,时间为10年,年利率为6%,每季计息一次,求年实际利率和10年末的本利和。 6.14% 1814.02(元) 例3:本金1000元,投资5年,利率8%,每年复利一次,其复利利息为: I=P[(1+i)n-1] =1000[(1+8%)5-1] =1000×(1.469-1) =469(元) 例4:本金1000元,投资5年,年利率8%,每季度复利一次,则: 每季度利率=8%÷4=2% 复利次数=5×4=20 F=1000(1+2%)20 =1000×1.486 =1486(元) I=1486-1000 =486(元) 当一年内复利几次时,实际得到的利息要比名义利率计算利息高。 例3的利息486元,比前例要高17元(486-469)。例4的实际利率高于8%。 例4:如果一张信用卡收费的月利率是3%,问这张信用卡的实际年利率是多少?名义年利率是多少? 计算出实际年利率为42.576%: 计算出名义年利率为36%: 例5:在银行存款1000元,存期5年,试计算下列两种情况的本利和: (1)单利,年利率7%;

通货膨胀的案例

俄罗斯外交部“催债” 美国大使馆欠租900万! 年关未到,已经有“黄世仁”翻出霉菜一样的老账簿,算盘珠子拨得啪啦乱响,撸撸袖子打算讨债去了。这位急吼吼的“黄世仁”,家底并不穷困,地大物博,正名叫“俄罗斯”。和它相比,欠债的“杨白劳”更富,“美国”是也。俄国人要债900万。 美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坐落在莫斯科市中心最豪华的商业娱乐区———阿尔巴区,距离克里姆林宫1.6公里。 这所华丽宅院叫“斯帕索大宅”,上下两层,墙上斑驳着90年岁月痕迹。宅子里的舞厅、办公室、卧室和后花园,都保留着20世纪初建时的奢华风格。 谁也不会想到,整幢“行宫”的租金,一年不到3美元。 就在同一个社区同一条街,100平方米的普通平房,租金的“行情”是3000美元一年!价廉物又美!难怪,美国自从1933年和前苏联建交以后,就与政府签订长期租约,赖在“斯帕索大宅”不肯挪窝了。明年,美国大使馆还打算申请“续约”20年。想得还真美!别以为俄罗斯人都是傻大愣,“赔本生意”愿意一路做到底! 今年4月27日,俄罗斯外交部外国使节服务署主管谢尔盖耶夫,向美国大使“摊牌”———要续约可以,先把你们欠的租金全“吐”出来。

根据俄罗斯外交部估算,仅过去10年间,美国大使应为自己的官邸累计补偿租金900万美元。 1985年,美国曾和前苏联签订过一张“斯帕索大宅”的租约,合约上清清楚楚写着“每年租金72500卢布,租借期20年”。当年,卢布和美元的汇率是1卢布兑换1.66美元,前苏联外交部每年坐收租金超过12万美元,俨然一个“大房东”。却没料到卢布忽然遭遇“滑铁卢”,几年间,卢布对美元的汇率跌到不足原来千分之一。“斯帕索大宅”72500卢布的年租金,缩水到1994年,折合成美元,只要2块半。在圣彼得堡,美国领事馆和领事官邸两栋宅院的租金,加起来一年也只要6美元。更糟糕的是,当年签约的前苏联外交部部长,自视甚高,半点“后手”都不留,坚持“不用附加任何跟汇率有关的条款”。错不在自己,美国大使馆乐得捡一个大皮夹子! “杨白劳”铁定耍赖 转眼2005年,“斯帕索大宅”租期将满。“俄罗斯房东”看准好机会,磨刀霍霍,打算把过去十几年的烂账都补救回来。既然美国人已经“坦白从宽”,俄罗斯也不能显“小气”———太久以前的陈年老账不跟你计较,四舍五入,就取10年整数,美国人按照如今的“行情”,随便赔个900万美元吧!900万美元,不是小数目,美国人又不是钱多得发霉用不掉,干吗“孝敬”俄罗斯国库!美国大使馆马上给出书面回复:“鉴于俄罗斯外交部不肯提供莫斯科物业市值数据,美国预备聘请独立评估机构,估算…斯帕索大宅?的市值租金,并按这

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计算

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的区别 2007-06-03 09:21:14| 分类:小知识| 标签:资料|字号大中小订阅 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在经济分析中,复利计算通常以年为计息周期。但在实际经济活动中,计息周期有半年、季、月、周、日等多种。当利率的时间单位与计息期不一致时,就出现了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概念。 ①实际利率(Effective Interest Rate) 计算利息时实际采用的有效利率; ②名义利率(Nominal Interest Rate) 计息周期的利率乘以每年计息周期数。 按月计算利息,且其月利率为1%,通常也称为“年利率12%,每月计息一次”。则1% 是月实际利率;1%×12=12% 即为年名义利率;(1+1%)12 - 1=12.68% 为年实际利率。 注:通常所说的年利率都是名义利率,如果不对计息期加以说明,则表示1年计息1次。 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关系: 设r 为年名义利率,i 表示年实际利率,m 表示一年中的计息次数,P为本金。 则计息周期的实际利率为r/m;一年后本利和为: 利息为: 例1:某人存款2500元,年利率为8%,半年按复利计息一次,试求8年后的本利和。

或F = 2500(1 + 8%/2)16 = 4682.45(元) 例2:某人用1000元进行投资,时间为10年,年利率为6%,每季计息一次,求年实际利率和10年末的本利和。 6.14% 1814.02(元) 例3:本金1000元,投资5年,利率8%,每年复利一次,其复利利息为: I=P[(1+i)n-1] =1000[(1+8%)5-1] =1000×(1.469-1) =469(元) 例4:本金1000元,投资5年,年利率8%,每季度复利一次,则: 每季度利率=8%÷4=2% 复利次数=5×4=20 F=1000(1+2%)20 =1000×1.486 =1486(元) I=1486-1000 =486(元) 当一年内复利几次时,实际得到的利息要比名义利率计算利息高。 例3的利息486元,比前例要高17元(486-469)。例4的实际利率高于8%。 例4:如果一张信用卡收费的月利率是3%,问这张信用卡的实际年利率是多少?名义年利率是多少? 计算出实际年利率为42.576%: 计算出名义年利率为36%: 例5:在银行存款1000元,存期5年,试计算下列两种情况的本利和: (1)单利,年利率7%; (2)复利,年利率5%。 解: (1)单利计息本利为

通货膨胀率和货币贬值率计算公式

通货膨胀率和货币贬值率 某时期某国待售商品为8万亿件,平均价格水平为6元,货币流通次数为8次,随着生产的发展,货币需求量增加了50%,但实际流通中的货币量达到12万亿元。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这时货币的贬值率为,物价上涨率为。 A.25% 33.3% B.25% 25% C.33.3% 33.3% D.33.3% 25% 解析:1.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两个概念及其计算公式。而目前福建省的新教材中均未涉及,故此题有“超纲”之嫌。 2.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但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国家有权决定纸币的面额,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纸币的购买力是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的。所谓货币贬值率,是指由于货币的的发行量大大超过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货币贬值,货币贬值后和贬值前相比所存在的比率,我们称为货币贬值率。货币贬值,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引起物价上涨。二者有密切关切,很难区分。因此,解题的关键就在这里。 3.二者的计算公式不同,关键是要明确基数是什么。 (1)通货膨胀率/价格上涨率=(现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100% 在物价不明的情况下,其公式表现为: 通货膨胀率/价格上涨率=(现在已发行的货币量- 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 (注:价格上涨率是从低到高,以基期物价水平为基数,或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基数) (2)纸币贬值率=(现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 现期物价水平*100% 在物价不明的情况下,其公式表现为: 纸币贬值率=(现在已发行的货币量- 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现在已发行的货币量(注:贬值是由高到低,以现期物价水平或现已发行的货币量为基数) 因此,结合货币流通公式,市场中实际所需要货币量=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①求出实际所需要货币量=8*6/8*(1+50%)*100%=9万亿元。 ②在此基础上,求出货币贬值率=(12万亿-9万亿)/12万亿*100%=25% 物价上涨率=(12万亿-9万亿)/9万亿*100%=33.3% 例题1.某国待售商品1000亿件,平均每件商品价格10元,据测定该年每1元平均流通5次,当年该国流通中需要货币量是______亿元,当年该国政府实际发行了4000亿元纸币,这时的1元钱相当______元纸币,通货膨胀率为______下列答案正确的是() A.4000、0.25、100% B.2000、0.5、100% C.2000、2、50% D.2000、 0.5、50% 解析: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待售商品数量ⅹ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由此公式可知,这一年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1000ⅹ10)/5=2000亿元。而这一年实际发行的纸币量为4000亿元,为实际需要货币量的2倍,所以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此时1元钱的购买

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及案例分析--(参考资料)5

摘要: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状况表明世界经济正面临通货紧缩的危机。从长期来看,通货紧缩的危害性比通货膨胀更为严重,通货紧缩最坏的情况将导致经济崩溃。通过对历史上美国和日本通货紧缩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证券市场与通货紧缩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相互关系,发展和稳定证券市场对防治通货紧缩意义重大。因此,保持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繁荣,对遏制我国当前通货紧缩趋势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证券市场;通货紧缩;因果关系 一、世界经济面临通货紧缩的挑战 通货紧缩(Deflation),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的《经济学》(1992)中定义为“与通货膨胀(Inflation)相反的是通货紧缩,它发生在价格总体水平的下降中”;斯蒂格利茨则在其《经济学》(中译本,1997)中将通货紧缩定义为“价格水平的稳定下降”;目前国内学术界比较认同的简明定义为:通货紧缩是指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普遍、持续的下降。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大都出现程度不同的通货紧缩,时至今天,其阴影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徘徊。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近期刊文指出: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是通货紧缩,而非二次衰退。 1、三大经济体 继日本之后,美国、德国和英国也相继面临通货紧缩的危机。由于美国、欧元区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的GDP占到全世界GDP的75%,因此三大经济体的经济走向对世界经济走向起着决定性作用。 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的一年,企业的资本设备价格下跌了1.0%,汽车价格下跌了1.6%,服装产品价格下跌了2.2%,电器价格下跌了2.7%,下降幅度最大的是个人电脑,跌幅高达20.9%.通货紧缩不但笼罩着制造业,而且已蔓延到美国具有优势的服务业:酒店的价格下跌了2.1%,飞机票的价格下跌了3.8%,电话服务业的价格指数更是下跌了4%.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持续性的通货收缩,对正在挣扎着走出衰退的美国经济产生了严重的消极作用。2002年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5.0%,但进入二季度后急剧回落,二季度经济增长仅1.3%,预示着美国经济调整、复苏和变革步履维艰,通货紧缩仍是主要威胁。 欧元区的通货紧缩压力总体不太大,但是德国和英国则相对严重。德国经济目前正处于通货紧缩的边缘,加入欧元区以来,德国在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方面失去了相当的自主性,目前欧洲央行的基准利率对于通胀率只有1%的德国来讲相对较高,估计2003年出现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较大。英国近来的通货紧缩压力一直比较大,统计数字表明,当前英国的年主导通货膨胀率只有1.9%,同英国政府设定的2.5%目标有一定差距。目前,英国的零售价格指数仅仅相当于1987年的水平。过去12个月来,英国耐用消费品价格平均下降了3.8%.

历史上典型通货膨胀案例.胀案例.胀案例

(一)古罗马的通货膨胀:铸币成色下降的恶果 公元138-301年,古罗马军服的价格上涨了166倍,自2世纪中叶至3世纪末,小麦价格——物价水平的主要标志——涨了200倍。这一次通货膨胀,无论如何也不能归罪于纸币,因为纸币要到其后1000年才出现。 古罗马实行的是金属货币制度,包括金、银、铜和青铜。政府财政基本上采用现金形式。帝国的皇帝们为了强化他们对资源的控制,相继削减铸币尺寸或在铸币中添加贱金属。同时却希望凭这自己的权威保持其价值不变——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行为在罗马帝国时代代代相传,最终导致的结果是铸币贬值,物价上涨。公元235-284年,古罗马政治陷入无政府状态,通货膨胀臻于极致,铸币急剧贬值。在公元253-268年之间,银币的含银量还不到5%。 (二)黑死病与价格行为 14世纪中叶,欧洲普遍出现了温和的通货膨胀。在3年的时间里,物价至少翻了一番。作为通货膨胀,这一时期并不引人注目,值得重视的是它的背景——黑死病。这是一种能致人猝死的病疫。在当时,此病夺取了2000万人的生命,是当时整个欧洲人口的1/3。在病疫流行期间,商品的价格出现了突然的、短暂的下降。原因很明显,人口锐减导致需求下降,而流通中的货币及商品存量却基本不变,但幸存者的需求却是有限的。而随着疫情的过去,物价又回升了。原因是储存消耗殆尽,同时由于人口减少,产量随之下降——因为生产者的生活条件恶劣,因而生产人员减少的数量远大于有稳定需求的富人。 (三)西班牙:白银与价格革命 16世纪,西班牙物价上涨4倍多,年上涨率1.5%,贵金属过剩是这次通货膨胀的根源。1501-1600年,由墨西哥和秘鲁神话般的矿山产出的1700万公斤纯银和18.1万公斤纯金涌入西班牙。除官方渠道,走私的数量估计相当于官方进口的10%,相对于已有的储存,来自新世界的金银可谓数额巨大。无论如何,贵金属的涌入掀起了一场价格革命。这次通货膨胀价格上涨缓慢,没有对西班牙的各个经济部门产生什么影响。想想年增长率1.5%,这在目前来说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再合适莫过的数字了。但在当时,它至少证明了这样一些观点: 1. 货币不等于财富; 2. 和缓的通货膨胀可以和经济增长兼容; 3. 白银减缓了制度变革的压力; 4. 以贵金属为保证的货币制度并不能预防通货膨胀; 5. 西班牙最终没有留住海外流入的金属; 6. 始于西班牙的通货膨胀扩散到其贸易对象; 7. 对经济规律的懵懂无知并不妨碍人们自行其事; 8. 货币幻觉尽管充满了神秘,但如果人们警惕周围的变化,其迷惑性必将大大降低。 牙:白银与价格革命 16世纪,西班牙物价上涨4倍多,年上涨率1.5%,贵金属过剩是这次通货膨胀的根源。1501-1600年,由墨西哥和秘鲁神话般的矿山产出的1700万公斤纯银和18.1万公斤纯金涌入西班牙。除官方渠道,走私的数量估计相当于官方进口的10%,相对于已有的储存,来自新世界的金银可谓数额巨大。无论如何,贵金属的涌入掀起了一场价格革命。这次通货膨胀价格上涨缓慢,没有对西班牙的各个经济部门产生什么影响。想想年增长率1.5%,这在目前来说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再合适莫过的数字了。但在当时,它至少证明了这样一些观点: 1. 货币不等于财富; 2. 和缓的通货膨胀可以和经济增长兼容; 3. 白银减缓了制度变革的压力; 4. 以贵金属为保证的货币制度并不能预防通货膨胀; 5. 西班牙最终没有留住海外流入的金属; 6. 始于西班牙的通货膨胀扩散到其贸易对象; 7. 对经济规律的懵懂无知并不妨碍人们自行其事; 8. 货币幻觉尽管充满了神秘,但如果人们警惕周围的变化,其迷惑性必将大大降低。 牙:白银与价格革命 16世纪,西班牙物价上涨4倍多,年上涨率1.5%,贵金属过剩是这次通货膨胀的根源。1501-160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