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清明》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古诗《清明》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古诗《清明》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古诗《清明》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古诗《清明》教学设计

吉卫民族小学教研公开课龙林

教材分析:

《清明》是晚唐诗人杜牧的作品,前两句写出了清明时节行旅之人在蒙蒙春雨中孤身上路的愁闷,后两句通过一问一答,把诗情推向全篇高潮,使诗中行人的愁苦思绪一下转换为继续抖擞前行的奋争心态,景中言情,意蕴深远,语言清新,朗朗上口,有利于积累和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掌握运用“魂、借、牧、遥”4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画面,体会诗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画面,体会诗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清明》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同学们,前个星期我们放了清明假,那么谁来说说清明假你是怎样过的?

2、你了解清明节吗?

清明节: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

与暮春(春天最后一段时间,指农历三月。)之交,也就是每年4月4日——6日之间。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

祖和扫墓、踏青出游的日子,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3、在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中写出了清明时节的特殊气氛,今天让我们跟

随作者去看看吧!

4、板书课题;

5、了解作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尝试去理解古诗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工具书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学生自由朗读,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3、教师点小组进行学习汇报(小组汇报,集体交流)

4、教师强调:a“魂”字右边不要忘了“撇折点”。

b“牧”的右边是反文旁。

5、再次朗读古诗,读完后谈谈你对这首古诗的理解。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认真听,尝试体会古诗内涵(音乐伴奏)。

2、你们觉得老师读的好吗?谁敢和我比比?(学生自由发挥,音乐跟随伴奏)

3、同学们,听完他们读完之后,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你觉得诗中行人心情怎

么样?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仿佛看到了一副清明烟雨图,天下着蒙蒙细雨,有人在路上走着,

心情很愁闷……欲断魂)

4、那就让我们一起先看看本诗的前两句吧!

a:指名学生读;

b:解释“欲”——将要,快要

C: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自由举手回答)。

(清明的时候,下起了纷纷的春雨,路上的行人心情更加愁闷凄凉,失魂落魄.)

d:是啊,清明的时候本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人们都去祭祖踏青,可在这亲情色彩浓郁的日子,作者独身在外,又被雨给淋湿了,无处躲雨,心情愁闷,那么诗人会怎样调节自己的情绪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5、学习古诗最后两句。

a:指名学生读;

b:解释“借问”——请问,“遥指”——远远指着。

c: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自由举手回答)。

(请问牧童,哪里有可以歇歇脚的酒家?他指了远处杏花林后面的小村庄。)

6、为什么诗人要向牧童询问酒家呢?

(因为作者独身在外,又被雨给淋湿了,无处躲雨,心情愁闷,想找个酒家,一来可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可饮点酒,驱驱寒,借酒驱散心中的烦闷。)

7、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的最好?为什么?

(“遥”,牧童以行动代替语言,用比回答还要明确的手势,指向了远处,让人仿佛看到了杏花林后面的小村庄,让愁闷的诗人有了企盼而变得振作起来。)

8、那么本诗学习完了,请同学们自由消化古诗意思,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

的意思。

9、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反复朗读,体会画面

1、指导朗读;(本诗描绘了清明烟雨图,亦美亦凄凉,同学们朗读时要读出这种

诗人的那种情感,前两句宜缓慢沉重,读出诗人寂寞凄凉的心情;第三句宜读出问的语气,最后一句结尾处语气宜扬上去,表达出诗人望见酒家时心里那种急切感。)

2、学生练读;

3、点名尝试朗读;

4、尝试用手中的笔画一幅清明烟雨图。

五、背诵古诗,感情升华,课堂总结

1、背诵古诗;(小组内成员赛背、点名背诵、集体评议。)

2、尝试默写古诗;

3、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4、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已经跟随杜牧看到了一副清明烟雨图,希望同学们课

后再加以朗读背诵,好好的去想象领会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吧!

六、作业布置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背诵默写古诗。

七、板书设计

清明

雨纷纷————欲断魂问酒家————杏花村

愁闷振作

2015-4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一、读懂三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歌咏的事物的特点,从中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 二、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 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王维、李白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墨梅》。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板书题目。 这首诗是王冕写的。诗中描写了洗砚池的墨梅,表达了对乐于奉献的精神的赞美。题目的意思是:有着像墨一样黑的枝干的梅花树。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注意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2.精读训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读。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①第一句,交待了什么? ②读“朵朵花开淡墨痕”,体会“痕”在这里的意思。 ③诗人在诗中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些句子?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的意境,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②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味。第二课时 一、背诵《墨梅》。 二、讲读第二首古诗《竹石》。 1.初读指导。 (1)解题。板书题目。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在重阳节怀念家乡的兄弟。)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 古诗三首清明 优质课 教案2

教学课题 9.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酒、牧”等6个字,会写“欲、魂”等13个字。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描绘的场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重点难点 1.学生通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生自由回答师总结揭题:中华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个传统节日(板书课题:《清明》)学生齐读课题。 2.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最适合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

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自古至今许多文人以晴明为话题写下了许多诗词和文章,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唐代作家杜牧的《清明》。 3.了解作者:介绍作者杜牧,教师适时点拨。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二、初读课文,探究初成。 1.自由诵读,读准字音。 初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诗文,读的时候要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不准确的发音。(2)找出难记的字,互相交流,学习识记方法。多媒体出示“欲、魂、借、酒、牧”5个生字,老师讲解“欲”字与“浴”区别来记,“酒”和“洒”区别来记。重点指导 书写“魂”字,注意左右结构的字是左窄右宽。 (3)学生每个生字写3遍。教师巡视,个别指导。(4)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一)清明时节雨纷纷 1、看图:天气怎么样?春雨迷蒙,像烟雾般笼罩着大地,这就是细雨纷纷的春天。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秋天给人以丰收的快乐。本单元围绕“秋天”为专题组织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秋天里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在秋天活动的快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美丽的景色。本单元《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三篇课文都是精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略读课文。 本组课文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懂、读通课文,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本单元还包含“习作”及“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四个版块。 1.认识37个生字;会写39个生字;正确读写“水泥、亮晶晶、图案、排列、规则、迟到、颜料、丰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秋天的雨》第2自然段。默写《山行》。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秋季景色的美好。 4.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描写景色的句子的作用,从中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和重点词语。 2.引导学生在充分阅读,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的过程中,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3.体会描写景物特点的词句,领悟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4.边读边想象作者是怎样运用自己的语言把秋天的美丽独特描写出来的。 4.《古诗三首》…………………………………………………………………… 2~3课时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2~3课时 6.《秋天的雨》…………………………………………………………………… 2~3课时 7*.《听听,秋的声音》…………………………………………………………… 1~2课时 习作·语文园地…………………………………………………………………… 4~5课时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学习古诗,要读懂诗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古诗三首

1古诗三首教案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认“鸳、鸯”等6个字,会写“融、燕”等12个字。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三首古诗。根据注释理解 诗意,结合诗意,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心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鸳、鸯”2个字,会写“融、燕”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了解《绝句》的内容及诗中景物的季节特点,感受春天的美丽。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简介作者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 【设计意图:

《绝句》。师读:(课件出示2)古诗《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学生自由朗读。 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3)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世称、杜拾遗,时期伟大的。他忧国忧民,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官至左拾遗、检校工部,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有《杜工部集》传世,纪念地有、、、、、等。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鼓励交流: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课件出示4)阅读与交流的要求: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3.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4.检查交流情况。 (课件出示5:生字)读诗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境。】

古诗《清明》教学设计

古诗《清明》教学设计 吉卫民族小学教研公开课龙林 教材分析: 《清明》是晚唐诗人杜牧的作品,前两句写出了清明时节行旅之人在蒙蒙春雨中孤身上路的愁闷,后两句通过一问一答,把诗情推向全篇高潮,使诗中行人的愁苦思绪一下转换为继续抖擞前行的奋争心态,景中言情,意蕴深远,语言清新,朗朗上口,有利于积累和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掌握运用“魂、借、牧、遥”4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画面,体会诗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画面,体会诗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清明》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同学们,前个星期我们放了清明假,那么谁来说说清明假你是怎样过的? 2、你了解清明节吗? 清明节: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 与暮春(春天最后一段时间,指农历三月。)之交,也就是每年4月4日——6日之间。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

祖和扫墓、踏青出游的日子,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3、在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中写出了清明时节的特殊气氛,今天让我们跟 随作者去看看吧! 4、板书课题; 5、了解作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尝试去理解古诗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工具书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学生自由朗读,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3、教师点小组进行学习汇报(小组汇报,集体交流) 4、教师强调:a“魂”字右边不要忘了“撇折点”。 b“牧”的右边是反文旁。 5、再次朗读古诗,读完后谈谈你对这首古诗的理解。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认真听,尝试体会古诗内涵(音乐伴奏)。 2、你们觉得老师读的好吗?谁敢和我比比?(学生自由发挥,音乐跟随伴奏) 3、同学们,听完他们读完之后,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你觉得诗中行人心情怎 么样?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仿佛看到了一副清明烟雨图,天下着蒙蒙细雨,有人在路上走着,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这首诗是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诗人通过一系列动词“开”“回”“出”“来”,把天门山景物的壮观表现得淋漓尽致。“开”----展现了楚江不可阻遏的气势;一个开字,把澎湃的江流那不可阻挡的气势,表现得形神俱足。“回”----展现了江流激荡的雄姿;一个回字,既映衬出山势的险峻,又展示了江流的雄姿。由“开”到“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把长江流经天门时的壮观景象生动逼真、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出”----展现了蔚为壮观的景象;一个出字,把两山隔江对峙,争奇斗胜得景象写活了,给我们展现了蔚为壮观的动人景象:江水湍急,舟行轻快,两岸青山双双对对出来迎接,真是情意殷殷啊!“来”----展现了轻舟飞驶的动态。“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一句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山高水险,水流湍急,一叶扁舟,乘风破浪,飞驶而来,令人体察到乘舟人此时此地的畅快之感和愉悦之情。诗人从“日边来”,带着满腔豪情而来。 这首诗融情于景,诗中有画。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感情,欣赏意境。。教学目标: 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2020年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2020学年五年级下册语文 9.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仞、岳”等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仞、岳”等6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戍边将 士豪迈之情,热爱古诗,感受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5.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 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激发学生积累更多古诗,养成课外主动积累 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解题入境。 1.教师朗诵: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学生朗读欣赏古诗。 3.了解乐府诗: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 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 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 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4.导入课题:这节课,你们将一起学习一首乐府诗《从军行》。(板书课题:从军行,学生齐读课题。) 5.了解题目:《从军行七首》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一组边塞诗,载于《全唐诗》卷 一百四十三。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四首《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6.什么是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 的诗。)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初读古诗,整体把握。 (1)教师范读: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学生把这首边塞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声音洪亮,读 得有板有眼。 (3)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4)学生齐读古诗。 2.再读古诗,理解诗意思。 (1)理解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①学生闭上眼睛,教师轻声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看到的画面。 ②互相交流,从老师的朗读声中你仿佛看到了边塞的什么?(青海湖、铺天盖地的很长 很长的云、茫茫的雪山、孤零零的一座城,还看到了玉门关。) ③问题交流: a.谁知道作者看到的是哪座雪山?(祁连山脉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边境。 由多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宽谷组成。因位于河西走廊南侧,又名南山。东西长800公里,南北宽200—400公里,海拔4000—6000米,共有冰川3306条,面积约2062平方公里。)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本文是关于《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之一 佚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鹿柴》。 1.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 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 2)解诗题。

“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 2.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鹿柴”的“柴:读作“zhài”,不要读作“chái”。 “返景”的“景”读作“jǐng”,不要读作“yǐng”。 “青苔”的“苔”读作“tái”,不要读作“tāi”。 3)自学诗中的生字。 “景”,不要多加“彡”。 “复”中间是“日”不是“目”。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的寂静。后两句以明亮的夕阳返光,反衬出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的幽美。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画面。诗中写返照的阳光、幽暗的树林、深绿的青苔,色彩丰富、绚丽。空山中有“人语”,深林中有阳光,使描写的环境有了生字。这样描写有声有色,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3)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 ①在这首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②学生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三上部编语文教案三

17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借助汉语拼音或通过查字典认识“亦、宜”等5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的读音会写“断、楚”等13 个字,重点写正确“断、孤、磨、楚、遥”。 2. 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明确古诗文的节奏。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 能结合注释,抓住关键动词并找出关键景物,进行串联。尝试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教学过程】 一、寻单元主题,进入诗歌 1. 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我们祖国的版图,我们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美,物产丰富,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天门山、洞庭湖、西湖、西沙群岛、小兴安岭、庐山、白帝城??)播放音乐。 2.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心中有什么感受? 3. 教师总结:是啊,此时此刻,我们心中都有着同样的感受,那就是:祖国,我爱你。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美的山河! 4. 古代的文人墨客最喜欢游历祖国大好河山,在他们游历的过程中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下面就让我们追随诗人们的足迹,共同欣赏一下他们所到之处的名篇佳作吧。请一个同学读一下17 课课题。 二、以读求义,整体感知

1. “诗是歌”,读出节奏 (1)指名读课题——《望天门山》 公元726 年,距今一千多年前,唐代大诗人李白经过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提笔写下了《望天门山》。指名读。“望”是什么意思? 这就是天门山,位于安徽省,东面的叫东梁山,西面的叫西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做天门山。 李白的《望天门山》到底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字音要读准确,诗句读通顺。 (2)读出诗歌的韵律教师评价:指名读,评价,这位同学字音读得非常准确。古诗,不仅要读得准确,通顺,还要通过停顿读出古诗的韵味。这首诗一共四行,每一行有7 个字,这样的古诗叫做七言绝句。这每行七字的诗停顿是这样的??(教师朗读)。请同学们放慢朗读速度,在停顿的地方注意像老师一样“声断气连”。 出示: 天门/中断/ 楚江/开, 碧水/东流/ 至此/回, 两岸/青山/ 相对/出, 孤帆/一片/ 日边/来。 (3)指名读,齐读 2. “诗是画”,赏景品“色” (1)同学们的朗读有歌的味道了,诗可以当歌唱,诗也可以当画赏。李白的《望天门山》一句一景。请大家快速默读这首诗,找一找诗中描绘景物的字、

古诗《清明》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清明》教案教学设计 1、思想情感目标:领略我国古代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品位古代诗歌丰富的内涵。 2、知识目标:初步掌握评价性阅读的知识,学习简单的文艺评论的写法。 3、能力目标:在活动中进行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训练,增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教师:播放课件(课文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民乐《雨打芭蕉》),教师朗读《清明》。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欣赏图片、音乐及教师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多媒体展示课文对本诗的评价。 “纷纷”(在周汝昌先生心目中“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比较: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较: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如倾如注 秋雨:淅淅沥沥 小结:揭示了春雨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体会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独特境界:春雨寒冷,

侵袭了开发的花朵,春雨迷蒙,象烟雾般笼罩着柳树。纷纷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与境界。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行人断魂: 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情: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小结:通过品味纷纷、行人和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遥联想: 《红楼梦》:杏帘在望 《小放牛》 揭示了遥的妙处: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引起无穷想 杏花村 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增加了诗歌美感,引起无限想象。 小结:诗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品味,我们发现诗歌言已尽而意未完,它留给我们一个广阔的想象余地。 学生:各小组演示课件,汇报收集整理后的材料。其他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21、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2.解词连句知大意。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鹿柴》。 1.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 2)解诗题。“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 2.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2)指名读全诗,纠正字的读音。 3)自学诗中的生字。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 4.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3)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 ①在这首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②学生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 4)教师小结: 《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5.练习朗读,试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读时注意自然停顿,读出韵味。 2)自己试背。3)同桌互背。4)集体背。 四、作业:背、默古诗;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有关作者资料。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2019部编版语文三上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4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径、斜、赠”等10个生字。会写“寒、霜、盖”等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 2.过程与方法: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山行》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诗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 (学生发现交流,再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句。)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部编版三下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与反思

部编版三下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与 反思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材解析: 《绝句》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美丽的景色。前两句描写了春天美丽的景色,后两句具体描写燕子和鸳鸯,一静 一动,生动地表现出春天充满生机而又自然和谐的气氛。《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为惠崇的画题的诗。诗中既依画面所绘,又融进作者的想象,刻画了一派江南春天的景象。《三衢道中》是诗人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写出了他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 活韵味。古诗教学,吟诵是重点,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 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 韵律、节奏和情感。让学生结合插图,自读了解诗中写 了哪些景物,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感觉、色彩、气味等方面想象景物特点并且在交流中使认识更加 清晰。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诗的韵味,理解诗意。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 1.出示图片: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看到这美丽的景色,你的头脑里跳出了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吧! 2.你们又想起了哪些古诗呢? 预设:《春晓》《咏柳》。 3.春天在我们的眼中是美丽的,今天我们学习的《古诗三首》中的前两首古诗,就是描写春天的,我们一起看一看在诗人的眼中春天是怎样的。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以色彩明丽的图画刺激学生的视觉,调动积极性,在头脑中搜索春天,激起探究古诗内容的欲望。 二、解读诗题,了解作者 1.质疑:第一首诗,是描写春天的诗,但是,从题目怎么也看不出与春天有关。 绝句是一种诗歌体裁,它的特点是每首诗共四句,

古诗清明教学设计

《清明》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生能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复杂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关于春天的诗句,谁能说说有哪些诗句? 学生背,教师顺势板书 二、一读——解诗题 1、指名读课题——清明 2、了解有关清明的习俗 3、自由读古诗,整体感知诗的内容 三、二读——悟诗情 1、学生字。

2、学生自读古诗,自读自悟,并生生交流。 3、全班交流: 1)体会诗人的心情,体会诗人“欲断魂”的原因。并重点指导朗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体会诗人和牧童的对话。指导朗读“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四、三读诵诗韵 1、把整首诗连连起来读一读,看谁能读出这首诗的韵味。打开书自己试一试。 2、指名配乐读,看谁能和诗人心意相通。 3、全班读一读。 4、背一背,分组诵读全诗。 五、课外拓展: (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安排)红 尘紫陌,有轰 轰烈烈的昨日,也有平淡如水的今天。在生活平平仄仄的韵脚中,一直都泛着故事的清香,我看到每一寸的光阴都落在我的宣纸上,跌进每一个方方正正的小楷里,沉香、迷醉。

秋光静好,窗外阳光和细微的风都好,我也尚好。不去向秋寒暄,只愿坐在十月的门扉,写一阙清丽的小诗,送给秋天;在一杯香茗里欣然,读一抹秋意阑珊,依着深秋,细嗅桂花的香馥,赏她们的淡定从容地绽放。 听风穿过幽幽长廊,在平淡简约的人生中,把日子过成云卷云舒,行云流水的模样,过成一幅画,一首诗。有你,有我,有爱,有暖,就好。在安静恬淡的时光里,勾勒我们最美的今天和明天。 醉一帘秋之幽梦,写一行小字,念一个远方,痴一生眷恋。一记流年,一寸相思。不许海誓山盟,只许你在,我就在。你是我前世今生的爱,是刻在心头的一枚朱砂。 任由尘世千般云烟散尽,任由风沙凝固成沙漠的墙,你依然是我生命的风景。 人生苦短,且行且珍惜。十月如诗,就让我独醉其中吧!行走红尘,做最简单的自己。简单让人快乐,快乐的人,都是因为简单。心豁达,坦然,不存勾心斗角。从容面对人生,做最好的自己,巧笑嫣然,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那就做一朵花吧!优雅绽放,优雅凋落,不带忧伤,只记美好。 这个秋日,一切都很美,阳光浅浅,云舞苍穹,闲风淡淡。捡拾一片薄如蝉翼的枯叶,写着季节流转的故事,沉淀着岁月的风华。安静的享受生命途径上的一山一水。 执笔挥墨,耕耘爱的世界,轻声吟唱岁月安好,把一缕缕醉人的情怀,婉约成小字里的风月千里,泅成指尖上的浪漫和馨香。静立于秋光潋滟里,赏碧水云天,携来闲云几片,柔风几缕,缝进岁月的香囊里,将唯美雅致收藏,醉卧美好时光。 秋,是静美的,是收获的,是满载希望而归的季节。秋只因叶落,葳蕤消,花残瘦影,不免总给人一种无边萧瑟。 然而秋,也有秋的美。如黄巢《不第后赋菊》诗中有句: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是不是听起来特别霸道有味。 谁说秋实悲凉的,百花残了何妨?我菊正艳艳,香影欹满山。还有一句歌词叫:春游百花,秋有月。秋天的月,要比任何季节都美,都明亮,都让人迷恋陶然。 秋有赤枫把美丽的秋燃烧成通红火辣,秋有万千银杏如蝶,秋哪有萧索?秋一直很美,你可有发现美的眼睛呢? 每一个季节,都有着不同的旖旎。人生何尝不是如四季,有青春绝艳的花季,也有老骥伏枥的暮年。容颜老去,青春不复,所有的美好不会消失,一直珍藏着。 即便时光变得荒芜,而你我一直永如初见,彼此温柔以待。走进十月,蓦然回首,你我都在,惟愿光阴路上,且行且惜,寂静相伴,无悔一生。 红尘紫陌,有轰轰烈烈的昨日,也有平淡如水的今天。在生活平平仄仄的韵脚中,一直都泛着故事的清香,我看到每一寸的光阴都落在我的宣纸上,跌进每一个方方正正的小楷里,沉香、迷醉。 秋光静好,窗外阳光和细微的风都好,我也尚好。不去向秋寒暄,只愿坐在十月的门扉,写一阙清丽的小诗,送给秋天;在一杯香茗里欣然,读一抹秋意阑珊,依着深秋,细嗅桂花的香馥,赏她们的淡定从容地绽放。 听风穿过幽幽长廊,在平淡简约的人生中,把日子过成云卷云舒,行云流水的模样,过成一幅画,一首诗。有你,有我,有爱,有暖,就好。在安静恬淡的时光里,勾勒我们最美的今天和明天。 醉一帘秋之幽梦,写一行小字,念一个远方,痴一生眷恋。一记流年,一寸相思。不许海誓山盟,只许你在,我就在。你是我前世今生的爱,是刻在心头的一枚朱砂。 任由尘世千般云烟散尽,任由风沙凝固成沙漠的墙,你依然是我生命的风景。 人生苦短,且行且珍惜。十月如诗,就让我独醉其中吧!行走红尘,做最简单的自己。简单让人快乐,快乐的人,都是因为简单。心豁达,坦然,不存勾心斗角。从容面对人生,做最好的自己,巧笑嫣然,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秋天给人以丰收的快乐。本单元围绕“秋天”为专题组织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秋天里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在秋天活动的快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美丽的景色。本单元《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三篇课文都是精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略读课文。 本组课文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懂、读通课文,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本单元还包含“习作”及“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四个版块。

1.认识37个生字;会写39个生字;正确读写“水泥、亮晶晶、图案、排列、规则、迟到、颜料、丰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秋天的雨》第2自然段。默写《山行》。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秋季景色的美好。 4.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描写景色的句子的作用,从中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和重点词语。 2.引导学生在充分阅读,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的过程中,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3.体会描写景物特点的词句,领悟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4.边读边想象作者是怎样运用自己的语言把秋天的美丽独特描写出来的。 4.《古诗三首》…………………………………………………………………… 2~3课时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2~3课时 6.《秋天的雨》…………………………………………………………………… 2~3课时 7*.《听听,秋的声音》…………………………………………………………… 1~2课时 习作·语文园地…………………………………………………………………… 4~5课时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学习古诗,要读懂诗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会写“吟、瑟”2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古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诗词文化。 教学重点 理解并背诵诗句。 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录像(长江波涛翻滚的景象),幻灯片古筝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望天门山》 1、学习诗的前两句。 在预习中,你对“天门”和“楚江”有哪些了解? (“天门”指江北的西梁山和江南的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楚江”指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 设问:想象一下,楚江的“开”与“天门”的“中断”有什么关系? (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两座山。) 放录像(长江的波涛汹涌) 追问: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是啊,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它显示出的力量是神奇的,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想象着这幅动态的画面,读出“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气势来! 再读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你有什么疑问吗?

(既然长江波涛之大,竟能冲破天门,为什么这里又写“至此回”?) 围绕上述问题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可以深入想一想,这句话突出描写的是谁的力量? 小结: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连起来读读诗的前两句,感受一下“山”的雄姿和“江”的汹涌,两相辉映,这种大自然的杰作令人震撼,要努力通过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2、学习后两句。 一望:“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再望:“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根据诗句展开想象,诗人李白在远望中看到了什么? (青山、孤帆、太阳) 自己读读这两句诗,你能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吗? (作者这时望到孤帆从远处向天门山驶来,而且在阳光的映衬下,这幅画面很美,令作者很惊喜。) (天门山在太阳的映衬下,也显得更加壮观和神奇。) 设问:你如何理解诗句中“出”这个字的含义? 学习建议: 先结合“出”现在的含义和这首诗的意境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在诗句中选用这个“出”字?想好之后,把自己的意见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大家一起议一议:看谁的想法有道理? (“出”表示的是动作,在这里,天门山虽然不会动,但作者想象力非常丰富,他认为天门山有情,为迎接远方的来客,它屹立江边,开门侯客。) 3、语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吟诵诗句。 根据历史考证,《望天门山》写于725年冬天. 当时正值初冬,北风呼啸,李白身上加了棉衣又上了船,顺江东下,到了长江中游楚国地带的当涂(今安徽省)。这里长江两岸有两座山,隔江对峙,合称天门山,长江碧水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大概是因为天冷的原因,江上的行船并不多,李白望见,有一片孤帆从天边飘来。李白站在船头吟唱《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教师用话音和手势提示学生进入角色,自由诵读古诗。) 二、学习《山行》 1、质疑问难。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教学设计 一、文本解析 《清明》是唐朝诗人杜牧描写清明节景象的诗歌。诗人漫步郊外,遇上细雨纷纷,内心十分凄迷。而后,他问牧童“酒家何处有”,牧童以行动代替语言,遥指杏花村,这一“遥指”把人直接引向了那个杏花烂漫的村庄。 二、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读“魂”“酒”“牧”三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背诵《清明》。 3. 了解古诗大意,知晓古诗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背诵《清明》。 难点:了解古诗大意,知晓古诗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交流资料 1. 引出节日。 播放《传统节日》童谣视频。提问:童谣里都包含了我国哪些传统节日呢? 2.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古诗就与其中一个节日有关。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3. 交流资料。 (1)课前老师在翻转课堂里布置了作业,让大家收集有关清明节的资料,我们来看一看。(2)学生交流。 4. 再读题目。 带着你们的理解和感受,再读课题。 【设计意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播放生动形象的《传统节日》童谣视频,不仅温习旧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自然巧妙地引出课题。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课前布置作业,分享资料,有效与学生生活相联系。 (二)划分节奏,读出诗韵 1. 读通古诗。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朗读古诗,师生及时正音。 2. 指导学生按节奏朗读。(1)师范读。(2)小结读法。(3)学生练读。 (4)指名读,及时指导。(5)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应该彰显朗读的作用。本环节通过自由读、范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读出节奏和语调的变化,为下一环节理解诗意做好铺垫。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四)1. 理解诗意 (1)我们学古诗,还要了解古诗的意思。在《清明》中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呢? (2)教师向学生平板推送资料包,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 2.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 小组汇报。 小组结合关键词、看注释、联系生活实际、看画面等方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教师相机指导。在理解“杏花村”时,教师通过古代诗人描写杏花的句子启发学生想象,感受杏花深处的村庄的美丽。又通过“诗人找到小酒馆后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 《山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在这首诗中,杜牧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为一体。 教学目标: 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交流古诗,体验情趣:同学们一定非常喜欢古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美妙的境界。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诗人作诗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美景在诗人笔下变得更加奇妙。请同学们交流自己积累的描写四季景色的古诗。(学生自由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评议和小结。 3.描写四季的古诗,鼓励学生阅读积累。

咏柳 (唐代)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 (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小池 (宋代)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夕 (唐代)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秋思 (唐代)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代)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江雪 (唐代)柳宗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