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欧洲法院与欧共体环境法的发展

欧洲法院与欧共体环境法的发展

欧洲法院与欧共体环境法的发展
欧洲法院与欧共体环境法的发展

欧洲法院与欧共体环境法的发展

张若思Ξ

一 欧洲法院在欧共体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欧共体是通过条约形式建立起来的、具有超国家性质的区域性国际组织。欧共体法院(简称欧洲法院,the European C ourt of Justice)是欧共体四个主要机构之一,其职能是解释和适用欧共体条约,确保欧共体法在各个层次得到遵守。法院由成员国一致同意任命的15名法官和9名大律师(Adv ocates G eneral,AG s)组成,任期六年,每三年补选一次,可以连选连任。法院院长从法官中选举产生,任期三年,也可以连选连任。

欧洲法院的管辖权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受理欧共体机构、或成员国、或一定条件下的个人提出的诉讼,对欧共体机构制定的法案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对违反欧共体法的法案宣布无效(欧共体条约第173条);第二,受理欧共体委员会或一成员国针对另一成员国违反欧共体法的行为提出的诉讼(欧共体条约第169和170条);第三,受理欧共体机构和成员国针对欧洲议会、欧共体理事会和委员会违反欧共体条约不作出决定的行为提出的诉讼(欧共体条约第175条);第四,对欧共体与其雇员之间的争议作出裁决;第五,应成员国国内法院的请求作出初步裁决,初步裁决可以涉及欧共体条约的解释、欧共体机构制定的法案的效力和解释、或共同体机构的章程的解释,成员国法院根据初步裁决的内容,继续对所受理案件的实质进行审理(欧共体条约第177条)。从其享有的司法管辖权来看,欧洲法院显然已具有宪法法院和行政法院的特征,从而使之截然区别于其他国际司法机构。

接受欧洲法院的强制司法管辖是欧共体成员国必须履行的条约义务。欧洲法院的判决对当事方(成员国或共同体机构)具有强制约束力;判决宣布取消的共同体法案即不再具有法律效力。“欧洲法院的威望在于它是一个真正独立于成员国利益的超国家司法机构”①。它在解释和适用欧共体法方面的权威得到普遍承认。也许正因为如此,虽然不存在强制执行机构,欧洲法院的判决绝大多数得到欧共体机构和成员国的善意遵守。从1993年起,根据欧共体条约第171条,欧洲法院可以责成未按期执行其判决的成员国交纳逾期罚款。

从欧洲法院创立之日起,欧洲法院就在欧洲一体化进程和欧共体法自身的发展中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它不断对共同体法的发展给予决定性的推动力”②,从而使欧洲一体化日益深化。实际上,正是欧洲法院的司法实践确立了欧共体法的基本原则,如欧共体法在成员国具

Ξ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①W erner W eiden feld et W olfgang W essels,L’Europe de AàZ:G uide de l’intégration europeenne,Luxembourg,1997,p.68.

欧洲法院与欧共体环境法的发展

有直接效力的原则、欧共体法优先于成员国国内法的原则、欧共体与成员国权力分配的原则等,这些原则充分体现了欧共体法作为“自成一类”(sui genceris)的法律规范的特征,既不同于国内法,也不同于国际法。有学者这样评价欧洲法院:“法院通过其判决每天都在填补共同体法的空白,确认共同体法相对于成员国的绝对独立性”。③

虽然欧洲法院不承认先例原则,但其判决在整个欧共体法律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直接影响到欧共体与成员国的立法、欧共体法在成员国的实施以及欧共体与成员国之间、欧共体各机构之间、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因此,考察欧洲法院的司法实践是认识和了解欧共体法的重要途径。

在欧共体法律体系中,环境法经历了一个特殊的发展过程。1957年签定的《欧共体(罗马)条约》相当于欧共体的宪法,但其中没有任何条款涉及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主要是成员国国内法调整的内容。进入70年代,随着欧共体内部共同市场的扩大,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边界逐渐消失,环境问题却日益突出,尤其是跨国界污染造成的损害引起各成员国的广泛关注。欧共体逐渐在环境领域采取一些积极行动。70和80年代,欧共体通过了一系列环境指令和四个环境行动纲领。但是,环境保护第一次成为欧共体实体法的内容是在1987年的《单一欧洲文件》中。1993年生效的《欧洲联盟条约》将推动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列入欧盟的主要目标之一,并进一步明确欧共体在环境保护领域的使命和权力。条约规定:“环境保护的要求应被纳入共同体其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

在欧共体环境法的发展过程中,立法的法律根据和欧共体环境法在成员国的实施是两个最突出的问题。欧洲法院在这两个方面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 欧洲法院与欧共体环境立法

《欧共体条约》相当于欧共体的宪法,欧共体的机构根据条约制定法律被称为“二次立法”,主要有条例、指令和决定三种形式。与欧共体立法密切相关的,是欧共体与成员国之间的权限划分问题。欧共体虽然是具有超国家性质的国际组织,但成员国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限制了其主权④。欧共体的权力来源于成员国通过条约的明文授予。欧共体进行立法,必须具有充分的法律根据。

前文已经提到,1957年的《欧共体(罗马)条约》中没有关于环境保护的内容。时隔30年后,1987年《单一欧洲文件》修改《欧共体条约》才增加了有关环境保护的专门条款,为欧共体在环境领域的立法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根据。在此之前,尽管缺乏条约依据,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共同体实际上已经针对环境问题采取了一些行动,包括通过有关环境保护的指令和环境行动纲领。这些行动主要是依据1957年《罗马条约》的第100条和第235条。第100条允许欧

注1前引书,第70-71页。

④在1963年的“凡?甘”案中,欧洲法院就指出:“共同体构成了一种新的国际法律秩序,为了共同体的利益,国家限制

了其主权,尽管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可以说,欧共体成员国将其一部分主权权利转化为欧共体的权力,但成员国仍

共体理事会通过指令来协调成员国国内影响共同市场⑤运作的立法;第235条赋予欧共体为实现共同体的某一目标采取必要行动的权力。但是,无论是第100条还是第235条都不能成为欧共体在环境领域立法的充分的法律根据。

《单一欧洲文件》修改后的欧共体条约中有两个条款可以作为共同体环境立法的法律根据。第130S 条允许共同体通过立法以实现第130R 条中规定的环境保护目标⑥;第100A 条允许共同体通过立法协调成员国国内环境法规以完善内部市场、促进商品自由流通、避免不正当竞争。共同体依据第130S 条制定有关环境法规时须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辅助性原则⑦,即共同体在环境领域采取行动的前提条件是环境目标在共同体范围比在单个成员国范围能得以更好地实现;另一原则是环境保护的要求应成为共同体其他政策的一部分。条约第100A 条则使环境保护成为完善内部市场的一部分内容。与这两个条款相联系的是不同的立法程序。适用第130S 条,理事会须根据委员会的提议、在与欧洲议会和经济社会委员会协商后,一致通过立法议案。适用第100A 条,理事会则须就委员会的提议征求欧洲议会和经济社会委员会的意见,并就欧洲议会的意见提出一个“共同主张”提请欧洲议会二读;如果二读通过,理事会可以绝大多数通过立法议案;如果欧洲议会否决“共同主张”或委员会达成不同的提案,理事会只能以一致同意通过立法议案。

显然,适用上述两个不同的立法程序,共同体的各机构及成员国所享有的权力有所不同。在理事会根据第100A 条作出决策时,欧洲议会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而适用第130S 条,由于理事会须以一致同意通过决议,每一个成员国实际上都享有了否决权。另一方面,当共同体依据上述两个不同条款进行环境立法时,共同体环境法在成员国的实施也可能将面临不同的情况。这是因为,对于共同体依据第130S 条通过的环境保护法规,成员国仍有权实施较之更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而当理事会依据第100A 条制定协调规范时,成员国未经共同体批准不得实施比共同体确立的标准更严格的措施。

每个欧共体机构都希望适用能使自己享有最大权力的立法程序。这样,当两个不同机构在理论上对同一领域的问题都享有立法权时,实践中往往会发生冲突。而欧洲法院对条约的解释则成为正确适用条约、指导共同体有效立法的保障。欧共体环境立法的法律根据正是通过欧洲法院的判例得以进一步明确的。

这方面有两个重要的案例。

一是1989年9月28日欧共体委员会诉理事会的“二氧化钛工业污染”案⑧。1989年6月21日欧共体理事会通过89/428号指令,对二氧化钛工业产生的不同种类的垃圾规定了处理标

《外国法译评》2000年第3期

⑤⑥⑦根据条约的明文授予,欧共体在一些领域享有排他性的权力,主要是经济方面,如共同关税、海关制度、进出口规则、反倾销、反补贴等。对欧共体不享有专属权力的领域,欧共体条约规定了辅助性原则,即:只有当所建议的目标,可能由于所建议的行动的规模或效果方面的原因,不能有效地由成员国来实现而由共同体可能更好地实现时,才由共同体采取行动。共同体的任何行动不应超过实现条约宗旨和目标所需要的范围。共同体在环境领域不享有专属权力。

第130R 条第1款规定欧共体的环境政策要实现的目标包括:保持、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类健康;谨慎理智地利用自然资源;在国际范围内,倡导旨在解决区域或全球环境问题的措施。

共同市场,有时也称为“内部市场”,是指商品、人员、服务和资本在欧共体成员国之间自由流通。

欧洲法院与欧共体环境法的发展

准,制定了协调成员国有关行业规划的程序,以改善二氧化钛工业的竞争条件。理事会是根据条约第130S条一致通过这项指令的。但委员会认为,理事会没有依照有效的法律根据通过该指令,而本应适用条约第100A规定的程序。因此,委员会依据条约第173条,向欧洲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宣布89/428号指令无效。委员会的主要理由是,本案争议的指令的“重心”是改善二氧化钛工业的竞争条件,是一项完善内部市场的措施,因此应以条约第100A条为立法依据。然而,理事会却认为,其指令的“重心”是消除二氧化钛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符合条约第130R条规定的共同体环境保护目标,因此应依据第130S条立法。欧洲法院没有简单地支持其中某一方的主张,而是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在判决中,法院指出,确定一项措施的法律根据并不仅仅取决于有关机构的主观愿望,而应依据客观因素,其中主要是该项措施的目的和内容。89/428号指令明确规定,其目的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协调成员国减少和消除二氧化钛工业污染的规划,保护环境,另一方面是改善该行业的竞争条件,完善内部市场;指令的内容规定了成员国处理垃圾的义务,既是为减少污染,也是为改善竞争条件。因此,根据上述目的和内容,保护环境与完善内部市场这两个方面在这一具体指令中不能截然分开。原则上,条约第130S条和第100A条都可以被援引作为制定这项指令的法律根据。但由于这两个条款规定了不同的立法程序,不能同时适用,必须从中确立最适合的法律根据。在这种情况下,法院认为必须考虑其他因素。适用第100A条作为立法的法律根据,可以确保议会在更大程度上参与立法,符合民主原则。同时,法院进一步指出,“环境保护应构成共同体其他政策的组成部分”(第130R条第2款),第100A条第3款要求委员会在作出提议时应将高层次的环境保护作为出发点,这就意味着条约第130R条规定的环境保护目标可以通过依据第100A条制定的措施来实现。最后,法院宣告理事会89/428号指令无效。

另一重要案例是1991年6月11日欧共体委员会诉理事会的“垃圾处理”案⑨。本案中,委员会请求欧洲法院宣布理事会通过的关于在共同体内处理垃圾的第91/156号指令无效。理事会以条约第130S条为立法的法律根据,理由是该指令的目的和内容主要是保护公众健康和环境。指令旨在鼓励成员国减少垃圾的产生、尽可能在垃圾产生的地方清除垃圾从而减少垃圾的运输。指令的主要内容是要求成员国根据这一宗旨采取一系列必要的垃圾处理措施。与理事会的主张不同,委员会认为该指令的目的既是保护环境,又是完善内部市场。因为垃圾也是商品,指令是在实施商品自由流通原则。指令对垃圾的定义、要求成员国采取的垃圾处理措施,将协调成员国的有关国内立法,有利于统一垃圾处理业的竞争条件,从而对内部市场的运作产生影响。为此,委员会援引欧洲法院对前案的判决,主张适用第100A条作为91/156号指令的法律根据。欧洲法院的判决驳回了委员会的诉讼请求。判决中,法院指出,尽管垃圾被视为可流通的商品,但保护环境的迫切要求允许垃圾的自由流通有所例外。条约第130R条要求共同体的环境措施应首先从污染源上对污染加以控制。理事会第91/156号指令要求减少垃圾的产生、尽可能在垃圾产生的地方清除垃圾、减少垃圾的运输,显然符合条约第130R条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认为该指令是实施作为商品的垃圾的自由流通。尽管该指令也会对内部市场的运作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指令的主要内容是有关共同体内的垃圾处理,即有关环境

保护,它对竞争和贸易的影响不过是次要的,不足以援引条约第100A 条。因此,法院的判决支持理事会的主张,认为应适用条约第130S 条作为91/156号指令的法律根据。

可以说,上述欧洲法院的两个判例确立了欧共体在进行环境立法时选择适用法律根据的基本原则。首先,应根据欧共体二次立法中占主导地位的目的和内容来确定适用条约第100A 条还是第130S 条作为立法的法律根据。当一项共同体二次立法的目的和内容主要是关于环境保护,立法的法律根据应是条约第130S 条;当二次立法的目的和内容是通过协调成员国的环境法规来消除不正当竞争、完善内部市场,条约第100A 条应作为立法的法律根据。其次,当保护环境和完善内部市场作为一项二次立法的双重目标难以分割时,应适用条约第100A 条作为立法的法律根据,因为它将使欧洲议会在更大程度上参与立法,符合民主原则。

尽管欧洲法院仍可能被指责没有确立明确的标准以判定一项二次立法的性质是保护环境还是完善内部市场,即没有明确划分分别适用条约第130S 条与第100A 条的界限,但法院的判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明确了适用这两个条款的条件,能够对欧共体在环境领域的立法实践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 欧洲法院与欧共体环境法的实施

欧洲法院受理的环境领域的案件,绝大多数是欧共体委员会起诉一个或几个成员国,理由是欧共体环境法没有在成员国得到有效实施。这一现象与欧共体所采取的立法形式不无关系。由

于欧共体在环境领域不享有专属权力,环境立法的主要形式只能是指令。 λυ指令只规定成员国在

一定期限内应实现的目标,但实现的方式则由成员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自行选择决定 λ?。因

此,原则上,指令只有通过成员国的实施行为才产生法律效力。这种实施行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形式阶段,由成员国将指令转化为国内法;2)实质阶段,成员国在实践中有效地执行法律。为将共同体的指令付诸实施,成员国往往须重新立法,或修改法律,或调整行政机构、程序等。欧

共体委员会则通过诉诸欧洲法院对此行使监督职能 λω。由于各成员国在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

件、国内现行环境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差距,欧共体在环境方面立法的目的,一是协调成员国的环境法,消除环境法差异对自由贸易的障碍,二是通过制定较高的环境标准,在整个共同体范围内实现高水平的环境保护。欧共体环境指令在成员国的实施之所以成为突出的问题,因为它实际上要求在各成员国适用统一的环境标准。已经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法、环境保护水平较高的成员国(如德国和北欧国家)不愿意因此降低其现有的环境标准,而且,重新立法的成本往往很高;而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对落后的国家(如希腊、西班牙和意大利),则不愿意因为环境标准的提高而增加生产成本,影响其产品的竞争力。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加上成员国对指令的实施享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欧共体环境法的有效实施便成为突出的问题。

欧洲法院成为欧共体环境法在成员国有效实施的根本保障。这方面,欧洲法院的司法实《外国法译评》2000年第3期

λυ λ?《欧共体条约》第189(3)条。

欧共体共通过大约150个环境保护法律,其中123个是以指令的形式。

欧洲法院与欧共体环境法的发展

践确立了一些基本原则。

11环境指令转化成国内法的形式

欧共体“二次立法”中的条例是具有直接效力的,其含义是指它在成员国直接适用,可以在国内法院直接被援引。而指令要具有这样的效力,一般还需要转化成国内法。实施这个程序就存在着转化成哪种国内法形式的问题。尽管成员国在这方面享有自由裁量权,但它们必须受指令规定的目标的约束。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正确的实施方式。成员国只有将指令转化成正确的国内法形式才能被认为是对指令的实施。具体就环境指令而言,判断它们是否正确转化为国内法的标准是什么?

1991年5月30日,欧洲法院对欧共体委员会起诉德国的两个案件一并作出判决 λξ。欧共体委员会指责德国没有有效执行欧共体关于空气质量最低标准的80/779号和82/884号指令。德国则辩称,它在指令之前已有相关的立法,可以认为已经将这两个指令付诸实施;而且,德国的空气也没有超过指令所规定的二氧化硫和铅的含量标准。法院的判决驳回了德国的主张。法院认为,那些可能受指令影响的人应当清楚知悉其权利和责任;而德国反映上述指令内容的法律只不过是发给有关部门的行政通报,不足以使指令充分明白和准确地付诸实施。由于德国现有的行政通报只适用于工厂,而不适用于其他空气污染源,如道路交通;只涉及邻近地区造成的空气污染,而不涉及来自较远距离的空气污染;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对政府部门没有拘束力,因此,法院认为,由于德国没有正确地实施欧共体有关指令,它违反了欧共体法所规定的义务。

类似的案件有不少。欧洲法院在一系列这样的环境案件的判决中 λψ,实际上阐明了环境指令转化成正确的国内法形式的标准。法院认为,只有在被转化的内容可以确保指令对第三者适用的情况下,指令才在法律形式上被正确地转化。为此,由指令转化成的国内法必须对第三者具有约束力,更重要的是,必须使指令的受益者能够知晓国内法赋予他们的权利。法院所关注的是对个人的法律保护,它要求转化的法律须充分公开,从而使有利害关系的人可以诉诸国内法院。在法院看来,环境指令应被解释为有助于保护个人包括保护个人的健康,只有在个人享有司法保障的情况下,指令的目的才能实现。从这一原则出发,法院指出,内部命令和行政指示都不是转化指令的正确形式,因为它们缺乏针对第三者的充分效力。

21将环境指令的内容全面地转化成国内法

在审理环境案件的过程中,欧洲法院对环境指令的内容是否被全面正确地转化成国内法都进行了详细的审查。

欧洲法院认为,虽然并不需要将指令逐字逐句转化成国内法,但国内法应能够有效地确保指令以足够明白准确的方式而被全面充分地实施。这是检验成员国是否完全履行指令义务的标准。1991年2月28日欧洲法院对欧共体委员会起诉意大利和德国的两个案件分别作出判决 λζ。两国被起诉的理由都是没有正确实施欧共体关于保护地下水不受某些危险物质污染的80/68号指令。而两国认为,由于在其国内已经有与指令同样内容的立法,它们实际上已经履

λξ

EC J Case361/88and Case59/89.

λψEC J Case131/88,Case59/89,Case361/88,Case58/89,Case262/95.

行了指令规定的义务。法院将两国引以为据的立法与指令进行了仔细对比,指出它们之间的区别,认为两国现有的立法不够清楚准确,不符合指令的具体要求,因而不能认为已经履行了指令规定的义务。法院强调,指令创设的具体权利、义务以及所规定的程序都必须充分体现在国内法中;被转化成的国内法必须为因指令而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个人创造法律确定性。

在成员国运用它所享有的自由裁量权将指令转化成国内法时,尤其是对那些规定不够具体的指令,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即在多大范围内转化指令的国内法在内容上是与指令相符的。1979年欧共体通过的79/409号指令,要求成员国保护、保持和重建鸟类的多样性以及鸟类栖息地。1990年,欧共体委员会认为西班牙没有划定某些盐沼地为鸟类保护区,没有采取适当措施避免污染和破坏鸟类栖息地,因而没有履行它所承担的义务,从而向欧洲法院起诉西班牙 λ{。西班牙提出的理由是,这个指令使之只担负一项结果义务,那就是使野生鸟类得到保护。因此,它可以逐步实施指令,而无须立即采取措施。而且,指令规定的生态要求必须服从其他利益,如社会和经济利益,至少应平衡这些利益。法院驳回了西班牙的这些主张,指出,必须在鸟类数量减少之前就履行指令规定的义务,否则就会有使受保护物种消失的风险;基于其他利益的理由并不能使成员国享有不实施环境指令的权利,法院的判决认为,西班牙所划定的鸟类保护区不足以实现指令确定的目标,因此不将某些盐沼地包括在鸟类保护区的行为是违背指令的。

这方面还可以举出一些案例 λ|。对法院而言,它首先需要解释成员国根据指令应承担什

么样的义务,然后再证明成员国是否没有履行其义务。法院在所有环境案件的判决中都明确表明了这样一种态度,即任何成员国都不能以行政上的、政治上的、或制度上的困难作为不全面实施指令的借口,也不能以其国内法律制度中存在的规定或实践作为其不履行指令规定的

义务的理由。

λ}31环境指令对个人权利的保护

在讨论环境指令转化成正确的国内法形式时已经指出,被转化成的国内法应使个人了解他依据指令享有的权利,从而使个人的权利受到保护。但从前面的叙述中不难得出结论,指令的真正效力依赖于成员国在实践中的合作,而且,这种效力通常有限。为了在欧共体范围内实现成员国国内法一定程度上的协调一致,避免成员国在将指令转化成国内法时的任意性,欧洲法院通过其判例确立了这样一条原则,即:如果指令规定的内容是明确的和无条件的,当成员国没有在指令规定的期限内采取足够的措施将指令转化成国内法,而个人因此受到损害时,该

个人可以诉诸该成员国法院,并援引指令要求赔偿 λ~。这就是指令的直接适用或直接效力。

这样,实际上可以推定指令为个人创设了权利。

具体对环境指令而言,具有直接效力的指令或指令的某些条款,大致有这样几类:1)明确规定允许排放的最高标准、或者空气、水的质量目标、或者空气中二氧化硫、悬浮颗粒物、铅、二

《外国法译评》2000年第3期

λ{ λ| λ}关于这个问题的分析,可参见Lord S lynn of Hadley ,The European Community and the Environment ,in Journal o f Environmen 2tal Law ,V ol.3,N o.3,1993,pp.262-271.

EC J Case 57/89,Case 44/95,Case 72/95,Case 133/94.

EC J Case 355/90.

氧化氮的最低含量等;2)明确禁止使用某些物质或排放某些物质,或禁止进行某些物种的贸

易;3)必须采取某些具体行动,如对某些工程进行预先环境影响评价 μυ。这些规定都是明确

的、无条件的,不需要作进一步的解释,成员国对此不享有任何自由裁量权,只能不折不扣地执行。其法律后果是,成员国国内的所有行政机构和法院都有义务使这些环境保护要求产生法

律效力;任何与之不相容的国内法律、规章或行政规定都应无效。

μ?在如何适用具有直接效力的环境指令问题上,欧洲法院在好几个案例中都明确表达了这样的立场:只有个人才是这些指令的权利主体,而成员国政府则是这些指令的唯一义务主体;也就是说,只有个人才可以援引具有直接效力的环境指令在国内法院主张其权利,对抗有关政府;而

政府则不能依据这些指令反对个人。 μω下面仅介绍其中一个典型案例(EC J Case 168/95)。

欧共体第76/464号指令禁止或限制向水中排放某些危险物质,第83/513号指令要求排放某些危险物质须取得成员国主管机构的事先批准,指令列出的危险物质中包括镉。1995年,意大利公民Arcro 先生由于在没有获得批准的情况下排放镉而被起诉,但当时意大利尚未将上述两个指令转化成国内法,而意大利现行法律并不要求其工厂遵守排放批准制度。在应意大利法院的请求作出初步裁决时,欧洲法院指出,只有个人可以依据明确的、无条件的指令条款主张其权利;指令本身并不对个人创设义务,即使个人的行为违反了指令,也不能依据指令本身来确定或加重个人的刑事责任。因此,在本案中,意大利法院不能直接援引指令对Arcro 先生作出处罚。

而且,从欧洲法院的判决来看,如果成员国没有在规定的期限内将环境指令转化成国内

法,个人对于他因此遭受的环境损害是享有要求赔偿的权利的。 μξ因此,成员国是否遵守指令

期限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41遵守指令期限的要求

欧洲法院在许多环境案件的判决中要求成员国在指令规定的期限内将指令转化成国内法。

μψ前面介绍了关于西班牙建立鸟类保护区的案件。在这个案件中,尽管涉及的指令并没有规定实施的期限,欧洲法院仍要求当事国立即采取措施,以符合鸟类保护的迫切要求。

欧共体条约第171条第2段规定,在欧洲法院作出判决要求没有遵守期限规定的成员国实施有关指令后,欧共体委员会可以对该成员国重新规定实施指令的期限。从1997年开始,如果欧洲法院对一成员国不遵守指令期限的行为作出过两次判决,欧共体委员会就可以请求法院对该成员国处以逾期罚款。

欧洲法院与欧共体环境法的发展

μυ μ? μω μξ μψ这里只列举近年的几个案件:EC J Case 75/91,Case 260/93,Case 291/93,Case 255/93,Case 161/95,Case 262/95,Case Parlement Europeen ,Jurisprudence de la C our de justice des C ommunaut és europeennes dans le domaine de l ’environnement ,1998.

EC J Case 431/92,Case 72/95,Case 168/95.

Ludwig K ramer 前引文,p.49.

参见Ludwig K ramer ,The Im plementation of C ommunity Environmental Directives W ithin M ember S tates :S ome Im plications of the Direct E ffect D octrine ,in Journal o f Environmental Law ,V ol.3,N o.1,1993,p.42-48.

国际法的渊源

国际法的渊源: 国际法的渊源是国际法的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第一次出现的地方或最初的表现形式,是国际法中证明具有法律的拘束力并普遍适用的规则已经存在的证据和表明这种规则效力的 法定形式。 关于国际法渊源的内容,学者们的看法并不一致,但把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作为国际法的两个主要渊源却是没有分歧的。因而应重点掌握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这两个概念的要点。(一)国际条约 国际条约是国际法的渊源之一,因国际法的多数规则都是在条约中表现出来的。但并非所有的国际条约都是国际法渊源,国际条约按其性质可分为“造法性条约”和“契约性条约”。 “造法性条约”(law -making treaty)指多数国家参加的以制定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为目的并载有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条约。具体讲是指由许多国际法主体参加或承认的能够对国际法原则,规范产生创立、确认、补充或修订意义的国际条约。例如,《联合国宪章》、《海洋法公约》、《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等等,它们都是造法性条约,都创立、认可了许多对众多的参加国具有拘束力的新的国际法规范。因此,造法性条约构成直接的国际法渊源。 契约性条约(contractual treaty)指国家之间所订立的确定特定事项具体权利义务的条约。如交通运输协定,贸易协定均属此类,它们多是双边条约,都是对具体事务的协议,在处理具体问题的目的达到后即告终止,并不能创制国际法规则,而且其仅对缔约各方有拘束力,不具有普遍性质,不直接产生一般国际法规范。因而,契约性条约并不直接成为国际法渊源,只有经过发展,该条约所载规则被反复采用并被公认,或构成国际习惯后才能成为间接的渊源。 许多学者认为,由于条约对非缔约国没有拘束力,契约性条约只能在缔约国之间构成“特殊国际法”,不能作为具有普遍拘束力的一般国际法,而造法性条约规定的普遍接受的原则和规划,是“一般国际法”,于是,只有那些以创立新的国际法原则、规范或改变现有国际法原则、规范为目的的造法性条约才可为普遍适用的国际法渊源。 也有人主张,在事实上,造法性条约和契约性条约是很难严格区分的,因为条约是复杂的,造法性条约中常常会出现契约性的具的权利和义务,而契约性条约中有时也体现出“造法性”的原则和规则,因此,把一切合法有效的条约都视为国际法的渊源是较为正确的观点。(二)国际习惯 国际习惯,亦称国际习惯法,指长期的国际交往中逐渐形成的不成文的行为规则。国际习惯是因国家默示的共同同意而对所有国家产生拘束力的,它是创立具有普遍法律拘束力规则的方式 1、国际习惯与国际惯例的区别 在实践中,“国际习惯”与“国际惯例”(international usage)常常混用,而在国际法中,两词的内涵和性质都有区别。国际习惯专指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国际惯例。国际惯例的概念在使用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惯例既包括有法律拘束力的国际习惯在内,也包括尚未具有法律拘束力的“通例”(general practice)或称“常例”(usus)。在与国际习惯同时使用或者在通常情况下,国际惯例取其狭义含义,即作为未具有法律拘束力的通例使用,《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一项条款对此作了表述。在实践中,假若惯例经过相当时间后,被各国认为具有了法律拘束力,其便转化为习惯,即“作为通例之证明而经接受为法律者”。

世界各国高速动车组技术的发展现状

世界各国高速动车组技术的发展现状1.1概述 先来介绍一下“动车组”这个概念:把动力装置分散安装在每节车厢上,使其既具有牵引力,又可以载客,这样的客车车辆便叫做动车。而动车组就是几节自带动力的车辆加几节不带动力的车辆编成一组。带动力的车辆叫动车,不带动力的车辆叫拖车组.动车组技术源于地铁,是一种动力分散技术。一般情况下,我们乘坐的普通列车是依靠机车牵引的,车厢本身并不具有动力,是一种动力集中技术。而采用了“动车组”的列车,车厢本身也具有动力,运行的时候,不光是机车带动,车厢也会“自己跑”,这样把动力分散,更能达到高速的效果。 1.2动车组分类 按照动力排布:动力集中,动力分散 按照用途:客运,货运(比如日本M250,法国TGV行邮),特殊用途(轨道检测等) 按照性能:高性能,低性能。 1.3牵引方式 动车组有两种牵引动力的分布方式,一种叫动力分散,一种叫动力集中。 动力分散电动车组的优点是,动力装置分布在列车不同的位置上,能够实现较大的牵引力,编组灵活。由于采用动力制动的轮对多,制动效率高,且调速性能好,制动减速度大,适合用于限速区段较多的线

路。另外,列车中一节动车的牵引动力发生故障对全列车的牵引指标影响不大。动力分散的电动车组的缺点是:牵引力设备的数量多,总重量大。动力集中的电动车组也有其优点,动力装置集中安装在2~3节车上,检查维修比较方便,电气设备的总重量小于动力分散的电动车组。动力集中布置的缺点是动车的轴重较大,对线路不利。 1903年7月8日,在德国柏林诞生了一种“动车+无动力车厢+动车+动车+无动力车厢+动车”这样编组的列车。这种无动力车厢不会隔断动车之间的联系,因为它安装了重联线。与动车相对,这种专门为动车组准备的无动力车厢叫从车,中文翻译为拖车。 8月14日,由接触网供电的单相交流电动车组问世。 10月28日,西门子公司制造的三相交流电动车组进行高速试验,首创时速210. 2公里的历史性记录。 一战结束,内燃机车开始普及,内燃动车出现。 二战结束,内燃机车也能重联了,内燃动车组出现。 60年代,日木决心新建高速客运铁路网,于是有了世界上首列运营用高速动车组—新干线—0系。 70年代,法国试制了燃气轮机高速动车组—TGV-0。 80年代,高速铁路网在欧洲延伸,风驰电掣的各系TGV以300km/h 的速度成为法国人的骄傲。 90年代,TGV试验速度突破500km/h。 新世纪,TGV试验速度突破500km/h 。 2.1国外动车组状况

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与探索

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与探索 人类起源于自然,生存于自然,发展于自然。自人类出现以后,生物与环境、人与自然就紧密联系在一起。生物是在与环境的对立统一中存在的,而存在决定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环境问题是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增长模式的产物,根本上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究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问题。 一、人类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探索历程 从全球视野看,人类面对的环境问题特别是环境污染问题,主要经历了“沉痛的代价、宝贵的觉醒、奋起的飞跃”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沉痛的代价。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随着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传统工业化在创造无与伦比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大围破坏生态环境,大量排放各种污染物,人类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英、美、日等发达国家相继发生了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八大公害。 (二)第二阶段:宝贵的觉醒。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促使人类环境意识开始觉醒。在环境觉醒历史进程中,出现过著名的3本书。第一本书是《寂静的春天》,作者蕾切尔·卡逊是一位美国海洋生物学

家。这本书揭露了为追求利润而滥用农药的事实,因而也有人把它叫做《没有鸟鸣的春天》。其代表性语言是,“不解决环境问题,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第二本书是《增长的极限》,是1972年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位科学家、教育家和经济学家会聚在罗马提出的一份报告。该报告的代表性观点是,“没有环境保护的繁荣是推迟执行的灾难”。第三本书是《只有一个地球》,是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委托经济学家芭芭拉·沃德和生物学家勒·杜博斯撰写的。这本书的主要观点是,“不进行环境保护,人们将从摇篮直接到坟墓”。 (三)第三阶段:奋起的飞跃。经历了沉痛的代价和宝贵的觉醒之后,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对发展不断进行深刻反思。以四次世界性环境与发展会议为标志,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历史性转变,期间发生了4次历史性飞跃。 1.第一次飞跃是1972年6月5日至16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世界各国开始共同研究解决环境问题。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确立了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共同看法和原则。环境宣言原文引用了主席的话:“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会议开幕日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环境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国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去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同呼吸、共奋斗”。

比较德国与法国,德国与俄罗斯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比较德国与法国,德国与俄罗斯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一、德国与俄罗斯自然环境以及社会发展情况 答:(一)○1俄罗斯联邦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如煤、石油、天然气、泥炭、铁、锰、铜、铅、锌、镍、钴、钒、钛、铬的储量均名列世界前茅。 只有锡、钨、汞等金属资源储量较少,不能自给。主要资源分布集中,有些大型 能源资源、矿物原料的分布相互接近,但是,资源分布很不平衡:其中大部分 集中在国土的北部和东部地区;而急需燃料、原料的西部(欧洲部分)地区却 感到资源不足、品种欠缺;矿产资源丰富、品种也较齐全的乌拉尔地区,由于长 期开采已造成资源不足,开采难度愈来愈大。上述情况势必造成远距离运输, 给交通部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每年由东部地区运往西部地区的燃料都达几亿标 准吨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俄罗斯联邦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合理分布。 俄罗斯自然资源的丰富还表现在:它拥有原苏联90%以上的森林面积和水能资 惊,70%的煤炭,80%的天然气,100%的磷灰石,60%的钾盐和大部分铁矿 石。西伯利亚和远东是全世界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这里的森林面积达5.03 亿公顷,木材积蓄量达600多亿立方米。还有大量的各种金属矿藏,如铁、铜、 镍、锌、锡、铝、霞石、金刚石、水银、镁、云母、铝、钨、金、银等。西伯 利亚拥有大量的各种珍贵皮毛动物和价值较高的药用植物。远东海域生物资源丰 富,总量为2850万吨,其中鱼类资源2300万吨。 ○2德国自然资源贫乏,除硬煤、褐煤和盐的储量丰富之外,在原料供应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矿物原料(钢、铝土矿、锰、磷酸、钨和锡)对外国的依赖特别大。德国拥有少量铁矿和石油, 天然气需求量的三分之一可以由国内满足,2/3的初级能源需要进口。德国的工业以重工业为主,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电气等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0%以上。食品、纺织与服装、钢铁加工、采矿、精密仪器、光学以及航空与航天工业也很发达。中小企业多,工业结构布局均衡。农业发达,机械化程度很高。农业用地约占德国国土面积的一半。产品可满足本

欧洲法院初步裁决制度评述

欧洲法院初步裁决制度评述 The Preliminary Rulings in the European Court 众所周知,一个国际性组织的设立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成该国际性组织的各成员国 赋予该组织多大的权利,即成员国国家主权的让渡程度。而在通常情况下,各成员国一般不愿意 交给国际性组织的机构过多的权力以免危及主权。如何在国际性组织的成效性与成员国主权的至 高性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从而使国际性组织发挥出其最大的效能来以实现其自身的目标,欧盟的实践给出了一个最好的榜样。欧洲联盟是当今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高、最成功的区域性一 体化组织,[1]欧洲一体化是一个成员国主权不断向欧盟让渡的历史过程,成员国个体与欧盟 整体间的权力斗争构成了该历史过程的主要矛盾。而欧盟通过欧洲法院在近半个世纪的司法实践中,充分发挥司法能动性,[2]特别是通过《欧共体条约》第234条规定的初步裁决程序(Preliminary Ruling Procedure)这一项欧洲法院非常独特的管辖权,巧妙的平衡了尊重成员 国主权和维护欧盟共同利益两者之间的关系,保证了欧盟法律在属于不同法律体系、适用不同诉 讼规则的各成员国法院的统一适用,成为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本文拟就初步裁决的 运行机制、这一制度本身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该制度的改革等问题进行一个深入的探研,以此获 得对这一欧盟法中的重要制度的一个正确、客观、全面的认识。 一、初步裁决制度的内容 作为欧盟法律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欧洲法院(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具有国 际法院、联邦法院、行政法院、普通民事法院和雇员行政法院等多种属性,[3]对欧盟法律事 务享有非常广泛的强制管辖权。欧盟的缔造者们从计划成立共同体那天开始便心怀联邦梦想,因此,他们从联邦国家德国和另一个近似联邦国家的“地区化”国家意大利的宪法中的先决裁判制 度中吸取了灵感,设计出了这一独特的、旨在保障欧盟法律的统一性和一致性的机制。[ 4 ]欧 洲法院的初步裁决制度,即成员国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在做出判决之前,依据欧盟基础条约(Basic Treaties)规定的请求权或请求义务,可以(may)或必须(shall)将案件涉及的欧盟 法的解释或有效性问题提交欧洲法院,请求后者初步对这些问题作出裁决。提交初步裁决申请的 成员国法院应根据初步裁决的结果,将欧盟法适用于其审理的案件。 1、初步裁决的法律依据 初步裁决制度作为一种独特的司法机制,渊源于一系列法律文件的相关规定。该法律文件主 要为欧盟的基础条约。它们包括: ①1952 年生效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第41 条; ②《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以下简称《欧共体条约》) 第234条{原《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第177条}; ③《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第150 (1) (b)条; ④1999年《阿姆斯特丹条约》生效后出现的2条新规定,即《欧共体条约》第68条和《欧 洲联盟条约》第35条。 ⑤经2001年签署的《尼斯条约》修改后的《欧共体条约》第225条第3款。 其中,1952年生效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第41条首次规定了欧洲法院具有就理事会和 委员会的法令之有效性作出初步裁决的权力,《欧共体条约》第234{177}条被视为初步裁决程 序的最基本法律文件,也是目前初步裁决程序在欧盟司法领域中被援引得最多的条款,该条款下 的初步裁决程序与《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第41条相比得到了重大的改进。而《欧洲原子能共 同体条约》第150 (1) (b)条、《欧共体条约》第68条和《欧洲联盟条约》第35条以及经2001年签署的《尼斯条约》修改后的《欧共体条约》第225条第3款均是在《欧共体条约》第234{177}条的基础上进行的修改。 《欧共体条约》第234条的规定赋予成员国法院及仲裁机构在自己的案件中就有关欧盟法律 的问题向欧盟法院要求初步裁决的权利。其内容如下: 欧洲法院对下列事项享有初步裁决的权力:(1)本条约的解释;(2)欧盟机构和欧洲中央 银行制定的规章的效力及解释;(3)根据欧盟委员会的规章建立的机构制定的成文法的解释。 当成员国法院或仲裁机构认为对一个问题进行初步裁决是自己对案件做出裁决的前提时,它可以 将该问题提交欧洲法院做出初步裁决。当成员国的法律对某个问题缺乏相应的救济措施时,当其 法院或仲裁机构在审理案件时遇到该类问题时,该法院或仲裁机构应该将问题提交欧洲法院。

国际环境法概述1

第四编国际环境法基础 一、国际环境法发展史简介 国际环境法的产生和发展,与世界工业的发展、人类环境意识、资源意识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纵观国际环境法发展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即从本世纪2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前;从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到1982年内罗毕会议;内罗毕会议后到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 1.从本世纪2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国际环境法的萌芽期。这25年中,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登记,签订环境资源的国际公约仅有3件,其中最早出现的是1921年日内瓦签订的关于油漆中使用无铅的公约。 2.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前是国际环境法的初步成长期。在这25年里国际环境法得到初步的发展,环境资源的国际公约共56件。 3.从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到1982年内罗毕会议是国际环境法的蓬勃发展期。1972年6月5日到16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以前,人们往往把环境问题看成孤立的局部的问题,通过这次会议,树立了全球一体、保护生物圈的整体观念。《人类环境宣言》与《世界环境行动计划》一起,被113个与会国一致通过,并得到1972年联合国大会的确认。会后的十年,签订国际公约共40件。可以说,人类环境会议标志着原则性的全球环境法的诞生,是国际环境法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4.内罗毕会议后到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国际环境法的成熟期,为了纪念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十周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82年5月10日至18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了特别会议,参加者有105个国家和49个国际组织的代表3000多人,会议总结了人类环境会议以来的工作,规划了以后十年的工作,会后发表了内罗毕宣言。这次会议对国际环境法的进展起到了加油站的作用。在这十年中,签订了40多件国际公约、协定,与我们关系比较大的有:《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85),《关于消耗臭氧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1987),《核事故及早通报公约》(1986),《核成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1986),《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1989)等等,更重要的是,出现了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高潮。 5.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又名地球首脑会议(The Earth Summit),于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全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6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1.5万人参加了大会。12日至13日举行了首脑会议,118个国家的领导人参加了大会。这是有史来空前的盛会。大会在国际环境法方面取得的进展,突出的是:(1)通过和签署了5个文件,其中4个文件,即《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另一件是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虽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它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主权,是一个比较好的文件。(2)《生物多样性公约》和《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已经生效,是强行法,具有现行国际法最强的法律约束力。 二、概述 国际环境法是调整国家之间在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国际社会关系的有约束力的规范的总称。其渊源主要是国际环境保护条约和国际习惯。各国所普遍承认的一般法律原则,也是国际环境法的渊源之一。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通过的一些决议、宣言、宪章、行动计划等,虽然对各国不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但对各国合作保护全球环境起着"软法"的作用。 国际环境法由大量的多边、双边和区域性国际环境保护公约、条约、议定书、协议等组

国外环境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外环境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关键字:国外环境法现状发展趋势; 国外的现代环境法,是从本世纪六十年代起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而迅速崛起的。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环境法在许多国家已形成一个复杂的环境法体系,并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 首先,环境保护已成为许多国家宪法的重要内容。瑞士是世界上最早在宪法中规定环境保护的国家。早在1874年5月29日公布的《瑞士宪法》里,就有关于管理山川、支持水流发源地造林工程、保护森林、制定渔猎法律、保护禽兽和益鸟的规定。后来为了适应新的条件下环境保护的需要,又先后多次增补环境保护的条款。希腊于1975年、葡萄牙和印度于1976年、加拿大和菲律宾于1987年、波兰于***年、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于1991年也都修改宪法,增加了保护环境的内容。巴西1988年的宪法甚至专设了一章“环境”。有的国家还通过对宪法条款的扩大解释将原来宪法里的某些条款解释为具有环境保护的作用。例如,美国的学者、律师、法官在解释美国宪法修正案第9条关于“不得因本宪法列举某些权利而认为凡由人民所保留的其它权利可以被取消或抹杀”的规定时,就认为“人民所保留的其它权利”当然包括环境权,应当受到法律保护。环境保护被写进宪法,使得具体的环境立法有了宪法依据。 ; 其次,许多国家制定和颁布了环境保护基本法,对环境保护进行全面综合的法律调整。环境保护基本法是一个国家环境保护方面牵头的法律,它通常规定一个国家的基本环境政策、原则和制度,其作用

是能够对环境保护法律关系进行全面综合的调整。卢森堡在1965年制定了《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法》;日本于1967年通过了《公害对策基本法》,1972年又通过了《自然环境保全法》,并与1993年颁布了全新的《环境基本法》;1969年,美国通过了《国家环境政策法》,瑞典颁布了《环境保护法》;1973年,罗马尼亚和丹麦分别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匈牙利于1976年制定了《人类环境保护法》;1977年菲律宾颁布了《菲律宾环境法典》;波兰于1980年颁布了《环境保护法》,并在***年和1990年两度进行修订;印度、英国、保加利亚也分别在1986年、1990年、1991年颁布了《环境保护法》。目前,其它国家还在陆续制定和颁布这种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 ; 其三,各国制定和颁布了大量的单行环境法律、法规和规章。随着各国对环境管理的不断强化,环境立法越来越全面具体,因而便颁布了大量的各方面的单行环境法律、法规。比如日本,在1970年第64届国会上,一次就通过了《废弃物处理和清扫法》、《海洋污染防治法》等六部环境法律,并对《公害对策基本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八部法律进行修改。此后又陆续颁布了《恶臭防止法》、《特殊鸟类转让法》、《关于公害损害健康补偿法》、《公害纠纷处理法》等一系列单行环境法律,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环境法体系。有的国家甚至对某一具体污染物质就可以颁布一部法律。如瑞典就有《硫法》、《多氯联苯(PCB)条例》、《镉条例》等法律、法规。正因为如此,所以目前许多国家都有大量的单行环境法律、法规和规章。美国颁布了有关

世界各国高速动车组技术的发展现状

世界各国高速动车组技术的发展现状 1.1概述 先来介绍一下“动车组”这个概念:把动力装置分散安装在每节车厢上,使其既具有牵引力,又可以载客,这样的客车车辆便叫做动车。而动车组就是几节自带动力的车辆加几节不带动力的车辆编成一组。带动力的车辆叫动车,不带动力的车辆叫拖车组.动车组技术源于地铁,是一种动力分散技术。一般情况下,我们乘坐的普通列车是依靠机车牵引的,车厢本身并不具有动力,是一种动力集中技术。而采用了“动车组”的列车,车厢本身也具有动力,运行的时候,不光是机车带动,车厢也会“自己跑”,这样把动力分散,更能达到高速的效果。 1.2动车组分类 按照动力排布:动力集中,动力分散 按照用途:客运,货运(比如日本M250,法国TGV行邮),特殊用途(轨道检测等) 按照性能:高性能,低性能。 1.3牵引方式 动车组有两种牵引动力的分布方式,一种叫动力分散,一种叫动力集中。 动力分散电动车组的优点是,动力装置分布在列车不同的位置上,能够实现较大的牵引力,编组灵活。由于采用动力制动的轮对多,制动效率高,且调速性能好,制动减速度大,适合用于限速区段较多的线路。

另外,列车中一节动车的牵引动力发生故障对全列车的牵引指标影响不大。动力分散的电动车组的缺点是:牵引力设备的数量多,总重量大。动力集中的电动车组也有其优点,动力装置集中安装在2~3节车上,检查维修比较方便,电气设备的总重量小于动力分散的电动车组。动力集中布置的缺点是动车的轴重较大,对线路不利。 1903年7月8日,在德国柏林诞生了一种“动车+无动力车厢+动车+动车+无动力车厢+动车”这样编组的列车。这种无动力车厢不会隔断动车之间的联系,因为它安装了重联线。与动车相对,这种专门为动车组准备的无动力车厢叫从车,中文翻译为拖车。 8月14日,由接触网供电的单相交流电动车组问世。 10月28日,西门子公司制造的三相交流电动车组进行高速试验,首创时速210. 2公里的历史性记录。 一战结束,内燃机车开始普及,内燃动车出现。 二战结束,内燃机车也能重联了,内燃动车组出现。 60年代,日木决心新建高速客运铁路网,于是有了世界上首列运营用高速动车组—新干线—0系。 70年代,法国试制了燃气轮机高速动车组—TGV-0。 80年代,高速铁路网在欧洲延伸,风驰电掣的各系TGV以300km/h 的速度成为法国人的骄傲。 90年代,TGV试验速度突破500km/h。 新世纪,TGV试验速度突破500km/h 。 2.1国外动车组状况

德国科学哲学的发展与现状

德国科学哲学的发展与现状 ——访汉斯?波塞尔教授和李文潮教授 郭贵春成素梅 2013-4-6 13:25:00 来源:《哲学动态》(京)2006年11期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正处于转型期,传统科学哲学的内在矛盾越来越尖锐,新的科学哲学传统的建立正处于探索之中。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全面了解德国科学哲学的研究与发展状况,我们对德国柏林理工大学哲学系的汉斯?波塞尔(Hans Poser)(简称波)教授和德国自由大学哲学系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特聘教授李文潮(简称李)先生进行了专访。 问:英美科学哲学界普遍认为,科学哲学产生于孔德的实证主义,形成于逻辑经验主义,您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波:一般认为科学哲学起源于孔德的实证主义,这是分析哲学的看法,分析哲学的典型特征是坚持经验主义传统,从经验主义中寻找起源,这样,很容易追溯到孔德。 李:德语中科学哲学这个概念叫做“Wissenschaftstheorie”,大约形成于上世纪中期。按照通常的看法,这个概念是对英美语言中“Philosophy of science”的翻译。假如这样的话,那么就是科学哲学一词首先在英美世界流行的。不过人们在德语中为什么没有直接使用“Wissenschaftsphilosophie”或者“Philosophie der Wissenschaften”?我猜测在把英语中的“Philosophy of science”引到德语中时,人们也许想到了德国哲学中的古典传统,譬如费希特的“知识学”(《全部知识学基础》,1794;《知识学第一导论》,1797)。只是这样一来,德语概念提供的信息便与英语中的“Philosophy of science”有

欧洲法院司法管辖权:比较及特性(精)

欧洲法院司法管辖权:比较及特性 一、引言欧洲共同体是二战以后西欧发达各国之间结成的是一种新型的、“超国家因素”逐渐增多的国际组织,至今已经历了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从现在来看,欧共体还远不是一个国家意义上的联邦,因为至少在政治体制上欧共体各国仍以各政府协调为基础,但一些学者将其称为“超国家组织”,因为其的确具有了某些联邦的特征。如:一系列基础条约具有共同体宪法的作用;欧共体条约创建了立法、执法机关并赋予它们各种权力;共同体条约、共同体机关的立法在各成员国有直接效力,优先于成员国法律适用;欧共体条约更创设了欧洲法院,并且赋予其解释“宪法”?D?D欧共体条约的权力等等。当然,欧共体的现行体制与真正的联邦体制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但与欧共体条约中的规定相比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进步,这首先就应该归功于欧洲法院所作出的积极努力和创新。二、欧洲法院的主要管辖权欧共体的主要机构有四个:欧洲议会、部长理事会、执行委员会和欧洲法院。论文百事通欧洲法院有15个大法官,由各成员国同意后任命,任期6年,再选可连任。法院还设有6个总咨询,他们不代表任何国家,仅代表法律。欧洲法院的管辖权是广泛的,总的讲它是在解释和适用法律,而它受理的案件却使它仿佛是一个兼具国际法院、行政法院、民事法院以及超国家的宪法法院多种属性的法院。1具体来看,欧共体条约主要赋予欧洲法院以下几种管辖权力:(一)司法审判权欧洲法院依据欧共体条约第169、170条的规定,受理由委员会或成员国提起的对违反欧共体法的成员国的诉讼,以明确各成员国的责任,同时就诉讼所涉及的问题向有关成员国发出警告。此类诉讼的根本目的在于纠正成员国违反共同体法的行为,执行共同体法的规定。在审理此种案件后,欧洲法院将作出判决。与国内法意义上的判决不同的是欧洲法院无权在判决中命令某成员国为或不为一定行为,尽管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执行判决。根据共同体条约,如果法院认为一成员国对于依照本条约由该成员国承担的义务中有一项义务未予履行时,该成员国有义务采取为执行法院判决所应采取的措施。很显然,判决是有约束力的,但执行方式保留给各成员国,这展示了欧共体在维护法律秩序与顾及成员国间寻求平衡的技巧。欧共体条约对于欧洲法院审判权的规定是比较明确的,相比之下,在美国宪法第三条第二款中对于联邦最高法院的审判管辖权的规定却甚有争议。“在一切有关大使、公使和领事以及州为当事一方的案件中,最高法院有初审管辖权。在上述所有其他案件中,最高法院有关于法律和事实上的上诉管辖权,但由国会规定为例外及另有处理者不再此限。”由于宪法所规定的有关大使、公使、领事为一方当事人的案件中,大使、公使和领事皆享有豁免权,事实上很难形成诉讼;而以州为当事一方的案件也数量不多,从而联邦最高法院的初审管辖权较少行使,而主要受理上诉案件。但是宪法第三条中“但由国会规定为例外及另有处理者不在此限”的规定却使联邦最高法院的上诉管辖权具有了不确定性。按字面解释,如果国会作出另行规定,那么最高法院的权力可以被剥夺的仅剩下初审管辖权。因此,对于第三条中这部分内容的解释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看法。比较传统的观点认为国会有权力依宪法剥夺所有联邦系统法院包括联邦最高法院的管辖权力,仅以那些极少的宪法赋予最高法院的初审管辖权为例外。2但是几乎所有持这种传统观点的人又都反对剥夺管辖权的实际行使,因为对最高法院上诉管辖权的撤销会导致各个巡回法院在没有最高法院监督下解释宪法、联邦

西方国家环境法的发展

西方国家环境法的发展 陈泉生 [摘要]由于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具有相伴相随的孪生关系,为此经济越是发达的国家,一般都是环境问题发生得较早或较为严重的国家,其环境法的发展也相应比较快。文章仅就经济比较发达国家的英美法系的英、美两国和大陆法系的德、日两国的环境法发展进行论述。[关键词]西方国家环境法发展、 一、英国环境法的发展 英国是世界环境立法最早的国家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13世纪之时,故堪称历史悠久。但是,在19世纪之前,其环境立法大多属于地方性立法,直到1847年的《都市改善法》(Town Improvement Clauses Act)实施后,其国家环境立法才渐具雏形。 其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立法最主要的有两项:一项是首次制定于1863年,后历经1906年、1966年和1972年多次修订的《制碱业管理法》(Alkali etc Works Regulation Act);另一项则是1956年制定的《净化大气法》(Clean Air Act)。前者以化工厂排出的废气为主要控制对象;后者就历史发展而言,可以说是1913年的《煤烟防治法》(Smoke Abatement)的延续,其控制对象主要是制碱业以外各种向大气排放烟尘的污染源,其范围似较前者广泛,且较具一般性质,故被认为是空气污染控制上的主要立法。 而其在水污染防治方面的立法则主要有1876年颁布的《河流污染防治法》(Rivers Prevention of Pollutions Act),后经40年代和50年代的两次大幅度修订。该法堪称英国水污染防治方面的基本法。 此外,其在噪声污染控制方面的立法主要有1960年制定的《噪声防治法》(Noise Abatement Act)。 在上述环境立法的基础上,英国于1974年制定了《污染控制法》(Control of Pollution Act)。该法作为英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将废弃物、水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等控制上的一般内容全部囊括,是一部综合性的法典,共6章109条,附表4件。该法的颁布实施开创了英国环境立法的新纪元,其施行后成效显著。据英国《环境和水源污染文摘》透露,1980年--1981年,英国城市上空烟尘的平均浓度只有20年前的八分之一;而且,英国的河流水质也不断提高了,1980年只有2%的河流被列为严重污染。1990年英国又对该法进行了修改,将污染控制的重点从以治理为主转变为以预防为主,从而使英国的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保护和改善。 二、美国环境法的发展 美国建国较晚,但从环境立法的历史来看,其起步之早在世界各国中也是名列前茅的。 其在空气污染控制方面的立法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80年代,但当时大多限于州或地方条例而已。联邦性的立法则到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才开始受到重视。其1955年制定的《大气污染控制援助法》(Act to Provide Research and Technical Assistance Relating to Air Pollution Control)是美国国会制定的第一部联邦空气污染控制法。该法于1963年经全面修订后,更名为《空气污染防治法》(Act to Improve,Strengthen and Accelerate Program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Abatement of Air Pollutions),尔后,又历经多次修改,名称亦有所改动,比如1965年称为《空气污染控制法》(Air Pollution Control Act),1967年改称为《空气质量法》(Air Quality Act),1970年正式称为《清洁空气法》(Clean Air Act)。此后,虽又经1977年和1990年的大幅度修正,但其名称并未改变。美国联邦政府的空气污染控制权限,可以

世界铁路电气化发展趋势

综述 评论 世界铁路电气化发展趋势 A.Kotelnikov 等 (俄罗斯) 摘要 20世纪初以及上半期,世界上许多国家掀起了修建铁路的高潮,当时是采用蒸汽牵引以及一定程度的内燃牵引。然而,客货运输使用电力牵引的可能性和极高的运营效率,在20世纪最初的25年已得以显现,使许多国家敢于选择走铁路电气化道路。 文章依据世界铁路电气化的统计数据,介绍了牵引方式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并展望电气化前景。数据来源于UIC 、OSJD 、I RC A 年刊以及相关的国际国内刊物和其他讨论会资料。 关键词: 铁路 电气化 电流制 运量 成本 比较 21世纪初,世界铁路总里程大概为100万km (949900km),其中25%(235700km)为电气化铁路,而75%的铁路(约714000km)采用内燃牵引(图1a)。2种牵引方式的运量相当平衡(各占50%)。虽然电气化线路长度较少,然而全球电力牵引的列车平均货运量是内燃牵引的3倍。 世界上各大陆或地区的电气化程度差别非常大。电气化线路在世界线路总长中占比例最高的是西、中、东欧国家(45.7%),其次是独联体(24.3%),西南和东南亚(主要是日本、中国和印度)约占20%,非洲为8%(主要是南非共和国)(图1b)。而美洲(南北美)电气化线路占1.7%。 关于所采用的电流制式,交流制在电力牵引系统中是最主要的(占55%,其中25kV 50Hz 占40.5%,15kV 16 Hz 占14.6%),直流制占世界电气化铁路的43.0%(其中3kV 占35.2%,1.5kV 占7.8%)。约2%的电力牵引采用其他的供电系统,包括交流50kV 50Hz 、11~13kV 25Hz 、15kV 20Hz 以及直流制0.75kV 和0.6kV(主要用于城市轨道系统)。这种线路全世界总长4500km 。 直流制的电气化铁路比例很高,其原因是在铁路电气化最紧张的时期(从20世纪30~60年代),直流制式是当时实际适合于世界各国的唯一牵引系统。然而德国走了自己的道路,建立了 非标准 交流制15kV 16 Hz 的牵引系统。这一系统后来也被用于其他国家,但仅在欧洲(奥地利、瑞士、瑞典和挪威)。 从60年代、70年代起,世界电气化铁路主要使用工频25kV 50Hz,直流网扩展很少。 当讲到电气化铁路绝对长度时,俄罗斯(40300 km)处于领先地位,远远超过德国(18800km)和南非 共和国(16800km)。值得注意的是,在已拥有电气化线路的69个国家中,这12个国家几乎占了电气化总线路的3/4(图2)。 图1 铁路电气化 在欧洲(独联体除外),47%的铁路是电气化铁路,但运量占70%左右(图3),也就是说电气化铁路运量是内燃牵引的2倍。欧洲电气化铁路比例高是因为欧 洲的客运交通占主导地位。事实上,正是迎合了客运交通,欧洲铁路电气化才起主导作用。电气化能实现更高速度以及加速度,自然也解决了铁路对环境影响的问题,而这一点与人口密集的欧洲非常适应。1 变流技术与电力牵引 3/2002

德国环境法的发展现状

Professor Dr. Reinhard Hendler 武汉,2010年10月特里尔大学 德国环境法的发展现状 一、引言 法律和政策很相似。几年前还具有高度现实意义,体现着新的发展趋势的法律或政策,今天就已成为鲜有提及的过去。然而,当想到,法本来就是政策转换成的强制性规则时,法和政策在这点上步调一致也就不足为怪了。 环境法问题的现实性转瞬即逝。这缘于,环境法作为一个相当年轻的法律部门,有着极为旺盛的生命力。它总是频繁地被修正,不断地增补新的规定。 环境法问题现实意义的流逝,既可以是基于,立法程序的实现和人们对已改变的法律情况的适应。这种现实意义的流逝也可能是基于,立法程序的失败,而且人们也甘于这种(立法)失败。只有一种环境法问题例外地显示出其经久不变、延续超过几十年的现实意义。这种情况出现在,当民众在一个互不妥协的、情绪激昂的民意斗争中,(分别)支持某个法律问题的两个对立立场时。这意味着,不论立法者采用了哪种解决办法,始终会遗留一个强烈力求改变相关法律规定的反对派。 二、失败的环境法典 几年前还在激烈讨论,最终却以失败告终的(德国)联邦立法草案——环境法典,今天已经很少有人提及。这部环境法典的初衷是将联邦层面上关于环境法核心问题(污染控制、循环经济、自然保护、水源保护、环境影响评估等)的规定进行整合。这些规定在德国传统上包含在各单项法律中。原计划,在这部环境法典中能对现有规定,不经实质性改变地进行总结,也就是说不使现有环境法要求显著加重。本质上,是要精简这些规定,并使其相互协调。对此,联邦环境部已经起草了一个包括说明理由在内的、全面的法律草案。并且,几个出版社也已经联合确定了这部期待中的环境法典法学评注的作者团队。然而,这部环境法典在2009年仍是立法失败了。这已经是环境法法典立法的第二次失败尝试了。第一次尝试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再次遭遇挫折之后,应当说,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德国将不会再有环境法法典了。 与此同时,2009年失败的环境法典草案中自然保护法和水法的相关规定,稍加改动,以单行法的形式被通过,〔1〕其中涉及到宪法中关于这两个法律领域的联邦和各州之间立法权限划分的新规定。这个新规定是几年前成功实行“联邦制度改革”的一部分。〔2〕新的德国联邦水法和自然保护法于2010年3月1日起生效。然而,其中并没有什么值 〔1〕Gesetz zur Neuregelung des Rechts des Naturschutzes und der Landschaftspflege vom 29.7.2009 (BGBl. I S. 2542); Gesetz zur Neuregelung des Wasserrechts vom 31.7.2009 (BGBl. I S. 2585). Vgl. zu den Neuregelungen beispielsweise Gassner/Heugel, Das neue Naturschutzrecht, 2010; Berghoff/Steg, Das neue Bundesnaturschutzgesetz und seine Auswirkungen auf die Naturschutzgesetze der L?nder, NuR 2010, S. 17 ff.; Knopp, Das neue Wasserhaushaltsrecht, 2010. 〔2〕 2006年8月28日基本法修正案(BGBl. I S. 2034)。

国际法的渊源

论述国际法的渊源 国际法的渊源是国际法的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第一次出现的地方或最初的表现形式,是国际法中证明具有法律的拘束力并普遍适用的规则已经存在的证据和表明这种规则效力的法定形式。 关于国际法渊源的内容,学者们的看法并不一致,但把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作为国际法的两个主要渊源却是没有分歧的。因而应重点掌握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这两个概念的要点。 一、国际条约 国际条约是国际法的渊源之一,因国际法的多数规则都是在条约中表现出来的。但并非所有的国际条约都是国际法渊源,国际条约按其性质可分为“造法性条约”和“契约性条约”。 造法性条约指多数国家参加的以制定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为目的并载有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条约。具体讲是指由许多国际法主体参加或承认的能够对国际法原则,规范产生创立、确认、补充或修订意义的国际条约。例如,《联合国宪章》、《海洋法公约》、《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等等,它们都是造法性条约,都创立、认可了许多对众多的参加国具有拘束力的新的国际法规范。因此,造法性条约构成直接的国际法渊源。 契约性条约指国家之间所订立的确定特定事项具体权利义务的条约。如交通运输协定,贸易协定均属此类,它们多是双边条约,都是对具体事务的协议,在处理具体问题的目的达到后即告终止,并不

能创制国际法规则,而且其仅对缔约各方有拘束力,不具有普遍性质,不直接产生一般国际法规范。因而,契约性条约并不直接成为国际法渊源,只有经过发展,该条约所载规则被反复采用并被公认,或构成国际习惯后才能成为间接的渊源。 二、国际习惯 国际习惯,亦称国际习惯法,指长期的国际交往中逐渐形成的不成文的行为规则。国际习惯是因国家默示的共同同意而对所有国家产生拘束力的,它是创立具有普遍法律拘束力规则的方式。 1、国际习惯与国际惯例的区别 在实践中,“国际习惯”与“国际惯例”常常混用,而在国际法中,两词的内涵和性质都有区别。国际习惯专指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国际惯例。国际惯例的概念在使用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2、国际习惯由两个要素构成 一是各国重复的类似行为,即物质因素,或称客观因素,指惯例的出现和国家在相当长时期内“反复”和“前后一致”的实践;二是被各国认为具有法律拘束力,即心理因素,或称主观因素,指这项惯例被接受为法律,得到“法律确信”两个因素缺一不可。此外,还包括持续时间、重复频率或次数、一般默认以及证据等因素。 由于国际习惯是不成文的,没有一个专门法律文件来表现国际习惯的原则和规范,因此,在国际实践中成不成为国际习惯不能单独凭某个国家或某个权威来说明,而须寻找各种证据。这种证据表现于国际习惯形成的下列情况所表现的种种资料之中:①、国家之间的外交

接触网知识简介

接触网基础知识 第一章接触网设备与结构 ※一、重点、难点: 1.掌握电气化铁道组成; 2.了解电气化铁路的发展概况; 3.了解电力机车基本结构; 4.掌握接触网的供电方式; 5.掌握牵引供电系统的供电方式; 6.掌握接触网的组成; 7.掌握每一组成部分的作用和包括的主要设备; 8.掌握半补偿和全补偿链形悬挂基本结构; 9了解线索在平面投影上相对位置的分类方法; 10.了解我国铁路目前的发展状况; 11.掌握钢筋混凝土支柱和钢柱型号意义; 12.掌握绝缘腕臂的作用与要求; 13.掌握腕臂的分类; 14.掌握接触线高度、支柱侧面限界、结构高度的含义; 15.掌握腕臂安装和检修要求; 16.了解中间柱装配结构; 17.掌握铜接触线和钢铝接触线的规格、型号; 18.了解接触线常见故障; 19.掌握定位管定位器结构、分类及定位方式; 20.了解多功能定位器的特点; 21.掌握“之”字值和拉出值的含义; 22.掌握曲线拉出值的计算方法; 23.掌握绝缘子构造和分类; 24.了解绝缘子防污措施; 25.掌握锚段的作用; 26.掌握补偿器的组成; 27.掌握中心锚结的作用; 28.掌握吊弦的作用; 29.了解吊弦的分类及制作要求; 30.掌握线岔的作用及其结构; 31.掌握硬横跨的组成及结构特点; 32.掌握分段绝缘器的分类; 33.掌握隔离开关的作用及结构; 34.了解隔离开关的操作过程; 35.掌握接触网地线的作用; 36.了解目前高速铁路采用的接触悬挂类型。 ※二、主要内容: (一)电气化铁道概述 1.绪论

1879年5月,在德国柏林举办的世界贸易博览会上,由西门子和哈尔斯克公司展出了世界上第一条电气化铁路,迄今已有120 多年的历史。低能耗、高效率、高速度的电力牵引已成为世界各国铁路发展趋势,是铁路现代化的标志。 20世纪70年代初,在工业发达的西欧、日本等国家,运输繁忙的主要干线基本实现了电气化。1973~1974年爆发石油危机之后,各国对铁路电力和内燃牵引重新进行了经济评价,电力牵引更加受到青睐。 1958年,我国开始修建电气化铁路,从一开始便直接采用了最先进的电压等级为25kv的单相工频交流电,为我国大规模发展电气化铁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61年8月15日我国第一条干线电气化铁路实验区段宝鸡至凤州段建成通车,揭开了我国电气化铁路发展的序幕。 电气化铁路是由电力机车、牵引接触网和牵引变电所组成的,所以人们又称它们为电气化铁道的“三大元件”。 ①电力机车:是由机械部分、电气控制和空气管路系统组成的。 机械部分包括受电弓、主断路器、牵引变压器、半导体整流器组、牵引电动机。空气管路系统包括空气制动、控制及辅助气路系统。 电力机车根据动力分配情况(即牵引电动机配置位置)分为动力集中和动力分散两种类型,牵引电动机主要配置在车头或车尾时称为动力集中型,将牵引电机配置在大部分车辆上,甚至全部车辆均配有牵引电动机的方式称为动力分散型。目前我国高速铁路均采用动力分散型动车组类型。 电力机车靠其顶部升起的受电弓与接触网接触线接触取得电能,受电弓的型号为DSA250型受电弓,设计速度250km/h,适用于相应速度等级的各种电力机车及动车组。 ②牵引变电所: 我国电气化铁道牵引网采用单相工频25kv交流制,牵引变电所的主要功能是降压、分相、为牵引负荷供电,主要设备是牵引变压器。 电气化铁路属于一级负荷,为了保证正常供电,要求牵引变电所有两路高压输电线供电。牵引变压器原边电压为110kv或220kv,次边电压按比接触网额定电压高10%考虑,一般为27.5kv。 按高压输电线的引入方式分类,主要有“T”接线和“桥”接线 “T”接线的特点是,外部电力系统负荷电流不进入牵引变电所,即没有功率穿越现象。“桥”接线又分为“内桥”接线和“外桥”接线。其共同特点是外部电力系统负荷电流可以穿越牵引变电所一次侧母线,即有功率穿越现象。一般来说“内桥”接线多用于故障较多的长输电线路以及主变压器不需要经常切换的场合,“外桥”接线用于故障较少的较短输电线路以及主变压器按固定备用方式需要经常切换的场合。 按牵引变电所接线形式分类,有单相V,v接线、三相V,v接线、三相Y N,d11接线和三相不等容量Y N,d11接线等。 按承担供电臂的供电任务分类,有集中供电方式和分散供电方式,集中供电方式是指每个牵引变电所只承担所辖供电分区的供电任务,分散供电方式是指除正常承担所辖供电分区的供电任务外还承担相邻牵引变电所所辖供电分区的供电任务(即越区供电)。目前牵引变电所一般采用集中供电方式。 2.供电方式 铁路牵引变电所从电力系统得到电能后,经变电所主变压器降压至适合于电力机车使用的电压等级后,再经馈电线将电能送到接触网上,因此接触网是向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