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闲谈美苏军备竞赛与中美军备“竞赛”的浅显比较

闲谈美苏军备竞赛与中美军备“竞赛”的浅显比较

闲谈美苏军备竞赛与中美军备“竞赛”的浅显比较
闲谈美苏军备竞赛与中美军备“竞赛”的浅显比较

闲谈美苏军备竞赛与中美军备“竞赛”的浅显比

美苏军备竞赛:

1.竞赛过程中的经济对比:

从上表可以看到,从第一天开始,苏联的经济就远低于美国,就好比高中生与初中生比赛,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当时的东西方阵营的经济规模与发展水平的差距,西方阵营多为老牌的工业化国家,东方阵营除苏联外,多为落后的农业国家,西方阵营的工业基础远强于东方阵营,另外,西方阵营的经济体之间是一个大的循环体,而东方阵营因为制造业的落后,因此在经济循环上是远远落后于西方阵营。为了在军备竞赛中不被甩下,苏联的军费开支就必须保持与美国大体一致,导致军费占GDP的比重基本在美国的2

倍以上,如下表1985-1990年:

美苏军费开支(单位:亿美元) 军费开支占GDP的比例

美国苏联美国苏联

1985年:2582 2772 6.2% 13.1%

1986年:2809 2876 6.4% 12.8%

1987年:2880 3030 6.1% 12.9%

1988年:2930 3190 5.8% 12.7%

1989年:3040 3030 5.6% 11.5%

1990年:3060 2920 5.3% 11.0%

因为军费的开支过大,又造成苏联的民用制造业领域的投资比例远小于美国,这与经济总量又是美国的1/3至1/2相互叠加,长此以往,苏联的国民经济受到严重损害,人民生活的质量与水平慢慢远远落后于欧美。

2.军备竞赛的模式

美苏军备竞赛的模式可以说是相互比烧钱,这从核武器方面可以明显

的体现出来,你有多少颗我就恨不得比你多一颗,你有什么当量的我就得有什么当量的,哪管什么地球都能毁灭N多次了,到如今两家还相约一起把多余的那些同步减掉;航空方面,一方有新的进展,另一方马上跟进,但相互间各自设计理念不同,大多平行发展,相互借鉴不多,那时好像没有谁山寨谁的论调;海军方面也是针锋相对,军事基地、军舰数量、潜艇数量等等方方面面都追求对等。所以,看美苏军备竞赛就像是田径场上两个长跑运动员的比赛,看谁的体力好、谁的速度快,可以称之为“力量竞赛”与“平行竞赛”。

中美军备“竞赛”

如果从1950年开始算起,中国的平价GDP只有美国的1/7左右,工业基础、农业基础与美国没有“可比性”,而军事装备的差距在抗美援朝的朝鲜战争中可以看的一清二楚,因此中美的“竞赛”的起点不像美苏竞赛那样基本是一起起跑的“平行竞赛”,而是一个经历百年的被掠夺与战火不断、没有工业基础火柴都叫“洋火”、农业基础都非常落后的新生国家与一个成熟的工业化国家的“竞赛”,是一个起步相差以百年记的“竞赛”。

从建国到1978年,在这段时期,中国的工农业基础基本建立且门类齐全,但国民经济因为冷战的原因依然没有融入大的世界经济循环中去,而中国的“军备”最为杰出

与最为重要的是“两弹一星”,可以说是军事上“安身立命”之本。

从1978年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阶段,中国的经济开始逐渐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体系,发展的重点在于工业领域,而军事领域的开支则处于停滞甚至萎缩的状态,这期间可以说是“两弹一星”在为中国提供着终极威慑,是中国裁规模、减开支的主要底气;而美国在此期间军费依旧维持在GDP占比3%至6%,中国的军事装备的数量与质量与美国的差距越来越大,但在科研上一直采取跟踪的策略。

1999年到2009年,中国的平价GDP从美国的40%发展到几乎与美国相当,中国的军费开支也开始了连续两位数的增长,军费从1076亿元增加到4806亿元,翻了两番还多,但军事的发展采取的是以提升技术水平的科研攻关为主,少量的装备制造为辅,正常数量的装备必须达到技术水平与欧美主力装备无代差。

从2010年开始,中国的平价GDP超过美国,而在军事装备的技术水平上大部分与欧美基本达到无代差,甚至因为后发优势,某些领域还要超过欧美,比如预警机、北斗(定位+通信)、快舟等,这就相当于美国现有的庞大军事装备对中国已经没有技术上的绝对优势,却在还能使用的年限上要大大的小于中国新入役的军事装备,要想弥补这个时间段,要么生产新的同一代技术的装备,要么开发更高一代的技术装备进行替换。前者美国是不会采取的,因为没有技术领先一代以上的军事装备,现在的美国大兵是打不了仗的;那么看美国采取后者的情况:

一来,创新开发的难度与成本都是高昂的,是需要很多很多的钱,而眼下美国的钱却是比较紧张,欠最大债主中国的债可是不少;

二来,中国在后面紧紧跟着,美国有的新技术,中国后发的可以花费少得多的时间与成本就达到同代的技术水平(山寨的威力);

三来,中国的制造业已经是美国的1.3倍,GDP增速是美国2倍以上,中国军费的GDP占比远小于美国,装备价格相对美国更是白菜对黄金;

四来,中国不需要世界驻军当世界警察,中美在军事装备的常态数量上估摸个最低极限比率就算是1:1.5吧,这可是"白菜价"对"黄金价";

五来,中国不求全面优势而集中精力于“不对称”,中国是围棋的鼻祖,对“棋筋”的研究和理解那是世界第一的,美国花费“一百”的装备体系,中国或许只用“五十”装备就扯平了;

六来,美国是财团体制,而中国是举国体制。

从上面这六点来看,中国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如今开始进入“赶(上)超(过)”阶段,如果说美苏当年的竞赛是一个健壮的专业运动员拖垮了一个体质虚弱又一心想跟跑甚至超越的业余运动员的话,那么今天的中美,就象是一个健壮的专业运动员快追上一个先跑许多已累得气喘吁吁的业余运动员的情形,借用一个词“TPP",那就是中国在美国身后"踢屁屁"的赶着美国使命往前跑。

中国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模式不太准确的借用中国的一个故事就是“田忌赛马”。

以上凭借个人业余级的军事知识闲谈了些中美、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没有鼓吹军事对抗的意思,中国文化的核心那可是有一个"和"字。

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的特征、形势及事件

考点: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的特征及成因 1.特征:美苏争霸达到高潮。苏联采取积极进攻战略,美国被迫进行战略收缩。 2.形势:70年代,美苏争霸达到高潮。美国因深陷越南战争之中,尼克松执政后,实行战略收缩。而苏联在7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军事实力增强,转而采取积极进攻战略,把中东、非洲、南亚次大陆作为扩张的对象。 3.事件:1972年苏联出兵占领阿富汗。 例题11969年,尼克松将美国对外战略从战略进攻转向战略收缩的主要原因是() A.尼克松放弃了与苏联争霸 B.苏联采取积极进攻战略 C.美国经济被苏联超过 D.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 答案:D 解析:1969年,美国深陷越南战争之中,尼克松执政后,实行战略收缩。答案D。 例题2反映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特点的事件是() A.古巴导弹危机 B.苏军占领阿富汗 C.苏联解体 D.科索沃战争 答案:B 解析:1972年苏联出兵占领阿富汗,这是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中的事件,答案B。 1.美苏争霸达到高潮是在20世纪()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2.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美苏争霸的态势是() A.势均力敌,处于僵持状态 B.势均力敌,互取“守势” C.苏取攻势,美取“守势” D.美取攻势,苏取“守势” 3.对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的形势,概括最全面的是() A.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B.美国态度强硬,苏联全面收缩 C.美苏关系趋于缓和 D.苏联转攻为守,美国转守为攻 4.史料的解读是运用史料的重要基础。下表为美国、苏联国防开支表(单位:10亿美元)。对表格史料解读正确的是() A.美苏的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B.苏联取得与美国平等地位 C.美国军费开支总是多于苏联 D.美苏争霸中美国始终处于攻势

军备竞赛建模

核军备竞赛是否会无限扩张? 是否存在暂时的平衡状态? 这一平衡状态下双方拥有的核武器数量是多少? 这些核武器数量受哪些因素影响? 平衡状态可能发生的变化方向? 模型假设 双方采取同样的核威慑战略: 1、对方可能第一次核打击,倾其全部核导弹攻击另一方核导弹基地; 2、另一方在经受对方第一次核打击之后,应有足够的核导弹能给予对方毁灭性的打击。 建模构造 设x=g(y)和y=f(x)分别为甲、乙两方当对方拥有一定导弹数量时相应所需的最小核导弹数量。当x=0时,y=y0为乙方的威慑值,即:当乙方受到甲方倾其核导弹的第一次核打击之后拥有的足够的能给予甲方毁灭性打击的核导弹数目; 乙方的威慑值y0确定了乙方导弹书y=f(x)可能取值的扇形区域:y=y0到y=y0+x之间; 而乙方导弹数曲线y=f(x)确定了乙方的安全线和安全区; 对甲方也有类似的结果,由其导弹数曲线y=f(x)确定了其安全线和安全区。 两个安全区的交集为双方安全区,也是核军备竞赛的稳定区域; 两条安全线y=f(x)、x=g(y)的焦点为平衡点,其确定稳定状态下双方分别拥有的最小核导弹数。目标:考虑平衡点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趋势,探讨安全线函数y=f(x)、x=g(y)的形式。 建模求解 甲乙双方对称,先考虑乙方安全线y=f(x)的形式。 相关概念与确定步骤: 1、残存率:当甲方以全部x枚导弹攻击乙方的y个核基地时,乙方基地未被摧毁的概率s; 2、威慑值:在甲方发起第一次核打击之后,乙方所保留的核导弹数y0. 当x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第四单元第3课《美苏争霸》教案

第3课美苏争霸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或掌握赫鲁晓夫的对外基本战略;理解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的美苏争霸的特征及表现;熟悉50年代至80年代美苏对华关系。 2、过程与方法:(1)从整体把握美苏双方在争霸的三个阶段的基本态势,逐步掌握综合概括历史知识的方法。(2)阅读理解和分析有关的文字,图表资料,提高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3、态度、价值观方面:(1)美苏争霸局面的形成和演变是两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外交战略以及国际环境是密切联系的。(2)通美苏争霸过,造成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和美苏双方在争霸中的基本态势。 难点:在六七十年代的美苏争霸中,美苏双方对外战略的调整及原因。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962年,美国高空侦察机发现,苏联正在古巴修建导弹发射场,射程覆盖了美国的许多重要城市。美国立即采取强硬态度,肯尼迪发表电视演说,要求苏联从古巴撤出所有中程导弹。同时,美国在全世界的海、空、陆三军部队进入高度戒备状态,集结部队准备进攻古巴。核战争笼罩世界。在美国强硬态度面前,苏联撤除了在古巴的导弹,美国也作出不进攻古巴的保证。古巴导弹危机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古巴导弹危机中,美国U-2飞机拍摄到的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的船只 一、美苏对峙 1.美苏争霸局面形成的背景: (1)美国: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主张实行“软化”政策;1961年约翰·肯尼迪实行“和平

战略”。 (2)苏联: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一套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 2.美苏对峙大事: (1)1959年的戴维营会谈,双方表示在柏林问题上恢复谈判,在国际争端中不诉诸武力,此后,美苏双方都大力宣扬所谓“戴维营精神”。 (2)1960年5月,苏联导弹击落一架入侵的美国U-2间谍飞机,生擒飞行员,美苏之间围绕这一事件展开激烈交锋,“戴维营精神”也在转瞬之间烟消云散。 (3)“柏林墙”的修建:1961年8月,苏联和民主德国封锁了东、西柏林的边界,并沿西柏林四周修筑起一道“柏林墙”。 (4)1959年古巴导弹危机,此后,苏联大力发展核武器,美国也竭力保持自己的核优势,美苏两国的核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问题探究】阅读材料: 20世纪60年初,苏联以保卫古巴的名义在古巴秘密部署中程导弹。苏联认为,导弹运进古巴不会被美国发现,即使被发现也不会做出反应。美国判断苏联不会在境外部署核武器。苏联的部署很快就被美国发现。美国政府内有人主张轰炸导弹基地,认为驻古苏军没有核弹头,不会进行军事反击。实际上驻古苏军拥有核弹头162枚,随时准备反击。美国政府宣布其武装部队处于最高戒备状态,并采取相对缓和的封锁拦截等措施。对此,苏联态度强硬,拒绝强硬,拒绝美国要求,表示将最猛烈地回击美国的进攻。战争一触即发。拦截极易发生军事冲突,导致战争。美国国防部长指示部队“要尽可能避免发生战争。但是,我们还是必须为此作好准备”。而苏联船只在靠近美军隔离线时停止航行或掉头。双方通过多种渠道频繁接触,寻找解决方案。最终,赫鲁晓夫同意撤除在古巴的导弹,要求美国保证不发动对古巴的军事进攻等作为交换条件。美国接受了苏联的建议,双方达成协议。 ——摘编自麦克纳马拉《回顾——越战的悲剧与教训》等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说明美苏化解这一危机的方法。 答案:(1)美苏以武力为后盾在全球范围内争夺霸权;美国占据优势,苏联力图改变力量对比;双方对对方的削断失误。 (2)对危机采取有节制的反应;避免发生军事冲突导致战争;保持接触,探索化解危机的有效途径;达成必要的妥协。

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

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 在缓和方面: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和约,解决了二次大战的一大遗留问题。同年,苏联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美苏首脑戴维营会议是苏联推行美苏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美国实际上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这一事实。 在紧张方面:1961年苏联修筑“柏林墙”,封锁了东西柏林边界,使美苏关系更加紧张。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表明苏联开始走上同美国进行全球争夺的道路,同时也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然在美国方面。 这一时期,苏联还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企图控制中国,使得中苏关系恶化。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是美苏争霸的第二阶段。其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至70年代,苏联的经济实力同美国的差距大为缩短,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上升,相当于美国的80%。苏联在军备方面赶上了美国,苏联的战略导弹至1975年已达2402枚,超过美国40%,1979年苏联在战略核力量上的开支几乎为美国的3倍。苏联大力增强常规军事力量。1978年,美军210万人,苏军440万人,美军拥有坦克10500辆,苏军拥有坦克50000辆。这一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美苏在欧洲都集结了重兵,处于两军对峙的僵持状态。苏联一方面对欧洲以“缓和”战略麻痹西方,另一方面加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1979年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 这一时期的美国,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趋于缓慢,侵越战争受到严重挫折,军事力量被苏联赶上,美国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1969年后的尼克松主义,调整全球军事部署,收缩亚洲兵力,1973年从越南撤军,1979年同中国建交。 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1981年,里根出任美国总统以后,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遏制苏联在全球的扩张势力。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从而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在争夺第三世界方面,美国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打击亲苏政权。 苏联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缓慢,在与美国的争霸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1985 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转为裁减军备,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 美苏争霸 - 和冷战的区别 美苏冷战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产阶级阵营的对抗;美苏争霸是争夺世界霸权的冲突,它超过了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美苏冷战是除战争以外的敌对和对抗行动;美苏争霸则是既有和平方式的对抗,也有局部战争,如美军侵略越南和苏军入侵阿富汗的战争。美苏冷战和争霸在形式上有相同之处。在实质和结果上是一致的。

为何军备竞赛反复出现

为何军备竞赛反复出现 【摘要】军备竞赛是世界历史上一个反复出现的特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来,当今社会还处于无政府状态的时代背景下;二来,各国为了自保和发展,也将在军备方面进行大量的投入,增强本国的综合实力;同时,军备控制一直得不到有效地实施。各因素造成了军备竞赛反复出现,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关键词】军备竞赛;无政府状态;军事力量;军控 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是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而这里,也产生了一个新的名词,叫做“军备竞赛”。“军备竞赛是集聚军队或军备的竞争性行为,竞争各方力图取得较之领过的优势,至少使自己不再处于劣势。竞赛参与者可以是两个或更多的敌对国家,它可以是局部,也可以是全面军备竞赛。军备竞赛是世界历史上一个反复出现、虽然不是持续不断地特征,随着国家体系的合并,军备竞赛也愈演愈烈。”①在现今一个相对和平的世界,为何军备竞赛还会反复出现,而永远都不可能消失呢?这是引起我思考的一个问题。下面,我将列出我自己对此问题的一些思考。 无政府状态的时代背景 尽管如今在国际政治中,有着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制定出一系列的国际法体制以及国际制度,用于缓解权利政治的运用或使其复杂化。但是这起到的作用只是片面的,局部的,没有能够从根本上规范部分大国的行为。而实际情况大概就是“在国内政治中,权力斗争受到法律和制度的支配和制约;而在国际政治中,法律和制度则受到权力斗争的支配和制约。”②除非世界被统一,否则无政府状态的特点将不会消失。而世界被统一更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因此,无政府状态也将长期保持。 在如此一个无序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当产生利益的争夺时,就容易发生各种程度的冲突,甚至升级为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此时国家可以跟别人谈判的资本便是本国的综合实力。各国不想使自己处于劣势,就会不断提高本国的军事实力,于是渐渐就形成军备竞赛,而且也有愈演愈烈之势。 求自保,某发展 军备竞赛在无政府状态的时代背景下反复出现,也有两个层次的目的。 首先,对于大部分弱国或者说小国来说,这是一种求自保的途径。虽说联合国有一定程度上的保护“各国平等”的规定,但是想要在国际上占有一定的地位,说到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本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美国把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武器扩散列为21世纪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两大威胁,为了消除这两大威胁,美国可以不受国界主权的限制,对有关国家实行“先发制人”打击。从美国公布的恐怖主义名单中可以看出,这两个威胁主要来自第三世界广大弱小国家,这使得这些国家的政治生存环境面临自独立以来前所未有 ① 马丁·怀特:《权利政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第167页。 ②

发展军备有利于和平

发展军备有利于和平。 军备基本解释[armament] 军事编制、装备 军就是军事、军队,备就是装备。军备就是军事装备,也就是军队软件硬件的建设.是军事的后勤保障 详细解释军事编制和军事装备。 另外释义军事技术与装备的简称包括古今各式各样的武器、技术,甚至理论,这是军事学中重要的一环。 而要谈论发展军备是否有利于和平一定要涉及另一个名词:军备竞赛 所谓军备竞赛是指国家( 地区) 间争相获得相对于对方的国防实力或武器装备优势的 互动动态过程.军备竞赛是指和平时期敌对国家或潜在敌对国家互为假想敌、在军事装备方面展开的质量和数量上的竞赛。各国之间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竞相扩充军备,增 强军事实力。 而军备发展并不是军备竞争那样带有恶性竞争的含义。 1军备发展是随着国家实力增长,为保障国家利益而自然做出的行为,这是一个国家的权利。现如今世界基于核威慑,很大可能不会出现世界级的大战争,但是局部战争还是会有的,而且恐怖分子也成为了威胁和平的重要因素。 而军备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为及早发现恐怖活动提供了支持。每一次恐怖活动的发生都给世界人民带来恐慌,特别是911事件。而如果我们运用高科技及早发现,并阻止这些事情的发生会更好。 2对于局部战争的调和,我想必须要有军备实力的支持。中东,朝韩这些热点地区,不论是居于战前,亦或战中,想要调和,干预,阻止,不论是联合国,其他组织,亦或一个国家,都要基于军备实力,才能对于局部战争的调和起有效的作用。 3有人说军备竞争是战争,冲突的根源。然而我觉得并不是,战争的根源是国家利益的相抵触,基于国家利益矛盾下的利益不可调和性,进而才出现解决这种矛盾最高也是最后的手段。军备竞争可能会加剧这种矛盾爆发的剧烈程度,加快爆发的进程。但军备发展并不是军备竞争。军备的发展会给予国家安全感,进而更好的发展,如果对于国家连国家的安全感都无法保障,整天担心国家的安全问题,我想这是不利于和平的。 4军备的发展,军事实力上的制衡协调,对于世界和平的维护作用会更有力,也更稳定。他们对于世界会更有责任感,也更加关心这个格局稳定发展的局面。对于战争爆发所带来的后果会更加的明白,所以也会尽力去维护。 但发展军备绝不是进行恶性的军备竞赛,特别是大国间的军备竞赛,给世界带来的不感,战争的恐惧感都是非常严重的,更遑论战争爆发的激烈程度会多恐怖。

打破核垄断

打破核垄断,消灭核武器 (一九六四年十月二十二日《人民日报》社论) 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以后,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一切反对帝国主义、爱好和平的人民,特别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革命人民,都欢欣鼓舞,热烈赞扬我国人民的这个重大成就,支持我国人民为反对美帝国主义核讹诈和核威胁而采取的正当措施。 社会主义各国人民、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特别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革命人民深信,社会主义中国手中的核武器,是保卫世界和平的强大力量。他们把中国人民的这一胜利,看作是他们自己的胜利。 中国的核试验长了全世界革命人民的志气,灭了美帝国主义的威风。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以后,美国总统约翰逊在不到三小时之内就发表声明加以反对,并且说中国的原子弹意思不大,不足以动摇美国的核霸权;接着,他在十八日的电视演说中再次对中国进行攻击。这一次他却说,“不应该把这件事等闲视之”。美国政府在重大的国际事件上,表现得如此罕见地慌乱,前言不搭后语,正好说明了中国原子弹的爆炸是对美国核霸王的当头一棒。 美帝国主义的核讹诈政策是建立在核垄断的基础之上的。美国的核垄断地位被进一步打破之后,美国的核讹诈政策就吃不开了。中国掌握了核武器,当然使美帝国主义感到万分恼火。他们反对中国进行核试验,掌握核武器,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奇怪的是,一贯敌视中国人民的约翰逊,这一回却装出一副假仁假义的姿态,似乎美国之所以反对中国拥有核武器,并不是由于中国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而是出于对中国人民利益的关怀。 据约翰逊说,中国的核武器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悲剧”,因为中国的“有限的资源”被用来制造核武器,而不能“用来改善中国人民的福利”。 约翰逊的意思无非是说,中国是个穷国,搞不起核武器。帝国主义总是低估人民力量的。从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天起,它们就一直在嘲笑中国的贫穷和落后,说中国这也搞不成,那也搞不成。似乎中国人民不听凭他们的摆布,不依靠他们的援助和恩赐,就什么也干不了。但是,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是有志气的,是勇敢勤劳的。我们深深地懂得,如果不能有效地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的一切资源,就都不过是帝国主义的囊中物;我们的和平劳动,就毫无保障。正是美帝国主义的核讹诈和核威胁,迫使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终于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抵制美国核威胁的手段。中国实现了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如果说是什么悲剧的话,不是别人的悲剧,而是美帝国主义的悲剧:它要使中国人民沦为核奴隶的迷梦破灭了,它的核垄断地位从根本上动摇了。 约翰逊还装出十分关心中国安全的样子,说什么中国有了核武器,“只会增加中国人民的不安全感”。 这是怎么回事呢?谁都知道,长期以来,美帝国主义一直对中国人民进行核威胁,甚至把核武器摆到中国的大门口。配备着核武器的美国第七舰队在中国沿海晃来晃去,美国在中国周围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的核基地,美国军政头目嚣张跋扈地扬言要向中国扔核弹。照约翰逊的说法,美国的核威胁能够增加中国人民的安全感,而中国人民拥有对付美国核威胁的核武器,反倒会增加中国人民的不安全感,这真是奇怪的逻辑!按照这种逻辑,中国人民要想安安稳稳过日子,就应当彻底解除武装,托庇于美国的“核保护伞”之下,除此别无出路。 老实告诉你,约翰逊先生,中国在没有核武器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慑服于你们的核威胁。中国现在有了核武器,固然可以增强我国的国防力量,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把我们的安全感建筑在核武器上。中国有比原子弹更强大的东西,这就是: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光荣的伟大的正确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高度觉悟和坚强团结的六亿五千万人民,和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依靠这些,我们就能战胜任何强大的敌人。

形势政策论文:大炮与黄油—军备竞赛正逢其时

形势政策论文:大炮与黄油—军备竞赛正逢其时 大炮与黄油—军备竞赛正逢其时全文如下: “两国论”引发的激烈情绪化未见平静,随之而来的潜流更为汹涌,也更具实质性,两岸军备竞赛已拉开大幕。大陆追加额外军费800亿人民币(网上消息),这是二十年来所没有的,如何解读这一举动的意蕴见仁见智,但毫无疑问的一点是:它最直接的指向性非常明确:武力征服台独。人均军费世界第一的台湾也正式宣布追加军费400亿台币,并将有后续动作。意志的对抗终于导向了军费、军力的对抗,这对抗迟早要碰撞出火花,乃至熊熊烈焰。问题是这军备竞赛要持续多久?两岸谁能主导军备竞赛的主导权? 1、和时间赛跑,最长不会超过10年。台独日益强大,暗独变明独,缓独变急独,大陆对两岸分离五十年产生的普遍焦虑心情;新安保条约,TMD等,都不大可能允许台湾问题再拖过十年,最有可能3——5年即真正摊牌。 2、速率感与大陆之优势。我曾提出5年持久战,正是基于速度感,确切地说是速率感:大陆军力提升呈加速度,甚至近似指数化增长。除向俄,以采购引进外,大陆具有较为强大的研发、生产实力,这是台独所无法可比的。两国论振聋发聩,满脑子天真幻想的鸽派长舌妇们三缄其口,鹰派人士意志更加坚决,大陆终于摆脱了“和战两歧”的迷茫,这无论如何要感谢李登辉先生“向我开炮”的勇敢,使鸽、鹰两派争论不休的问题一朝得解,为大陆标准了炮口的方向,从这一点看李登辉确是李等毁。战争机器一旦启动,就无人能阻止它,做为战争序幕的军备竞赛,一旦展开,也只会变得愈演愈烈。 我主张5年持久战,也正是基于这一目标的考虑,5年持久战的过程,5年军备竞赛的过程,就是取得对台独从相对优势到绝对优势的过程,也是为下一个目标积聚力量的过程。我们实力越强,优势越大,打台独打得越干净、利索,则一、为攻击下一个目标奠定

数学建模模型分类

模型类型: 一:关联分析类(回归分析、相关分析法、熵权法、归一化、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典型相关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层次分析法、判别分析法、小波分析、灵敏度分析、误差分析、残差检验、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 二:预测类(时间序列、灰色预测、插值拟合) 三:图论模型(最短路问题、图片匹配类模型) 四:最优化类(遗传算法、神经网络、蚁群算法、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多目标规划、动态规划) 类别类别(2)模型名称关键点备注 参 考 书 目 复杂系统库存模型排队模型 可靠系统 差 分方程模型动力系统类 酵母菌增长模型 平衡点;平 衡点的分 类 地高辛衰减模型 战争模型 总量一定 时,对单量 的分配 竞争物种模型 不稳定平 衡:对初始 值敏感 比例性模型 钓鱼比赛模型 几何相似 性 身高、体重与灵活性模型 A 数据拟合模型最小二乘拟合 停止距离模型97 海湾收成模型 多项式拟合 磁带播放模型 高阶多项 式敏感度 很强 光滑化115 停止距离模型(2) 三阶样条 法。有自然 和强制样 条两种 134 A 预时间序列GM(1,1),指数平滑,线性平滑因果分析法

测 A 聚类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聚类分析 因子分析 模 拟方法蒙特卡罗算法 硬币投掷模型149 汽油储存模型 逆线性样 条(可改变 随机数范 围) 155 港口系统模型 改变参数 时,改善情 况的分析 164 离 散概率模型马尔可夫链 汽车租赁模型 要结合蒙特卡 罗算法 176 投票趋势模型177 Markov决策 串联和并联系统模型178 线性规划模型 无约束类生产计划模型192取整数类载货模型194动态规划类197 多目标规划类投资问题 有时须对 目标进行 取舍。可采 取加权 系统层次分析196 冲突目标 Minmax与maxmin 机会约束 约束满足 概率性>P 矛盾约束 约束相互 矛盾 单纯形法木匠生产模型 注意步骤 性。 215组合模型 参数模型 动态规划决策法 背包问题 排序问题 多步骤形 的规划 数值搜索法工业流程优化 黄金分割 搜索法 还有二分搜索 法 233

导学案:美苏争霸

导学案:美苏争霸 [课标要求]了解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 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 课堂互动 【一】美苏对峙 1.背景 (1)美国:①艾森豪威尔:主张通过对话谈判〝软化〞苏联。 ②肯尼迪:提出〝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枝〞的〝和平战略〞。 (2)苏联:赫鲁晓夫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 2.表现 (1)戴维营会议:①目的:苏联为实现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 ②成果:双方达成一系列协议,形成了所谓的〝戴维营精神〞。 (2)U—2飞机事件:使美苏矛盾重新激化。 (3)柏林墙:由于美苏矛盾的加剧,苏联在柏林修筑柏林墙。 (4)古巴导弹危机:①经过:苏联在古巴修建导弹发射场,引起美国强烈反对,战争一触即发之际苏联让步。 ②影响:是美苏两国的一次核赌博。此后,美苏两国的核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重点精讲] 美苏争霸的原因。 (1)根本原因:双方均想称霸世界。 (2)直接原因:扩大本集团的势力范围。 (3)矛盾因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竞赛、军备竞赛、控制盟国和战略要地等方面。 [教材互补] 斯大林去世半年后,赫鲁晓夫出任苏联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在他领导下,苏联逐步调整对外战略,力争在新的基础上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导世界格局。(人民版)

1962年,美国高空侦察机发现,苏联正在古巴修建导弹发射场,射程覆盖了美国的许多重要城市。美国立刻采取强硬态度,肯尼迪发表电视演说,要求苏联从古巴撤出所有中程导弹。同时,美国在全世界的海、陆、空三军部队进入最高戒备状态,集结部队准备进攻古巴。核战争笼罩世界。(岳麓版) [深化探究] 材料一〝从任何国家或港口驶往古巴的不论是什么种类的一切船只,如果发现载有进攻性武器将迫使它们回转。……从古巴对西半球发射的任何导弹……看成是苏联对美国的进攻,需要对苏联作出充分的报复性反应。〞——肯尼迪电视演说 思考 美国要报复的是什么事件?肯尼迪的态度怎样? 答案苏联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态度强硬。 材料二右图是一幅漫画,图中的赫鲁晓夫和肯尼 迪正在起劲地掰手腕,他们的另一只手分别摁向控制对 方导弹的按钮,赫鲁晓夫满头大汗…… 思考 材料中赫鲁晓夫和肯尼迪正在起劲地掰手腕,说明了什么?他们的另一只手摁向控制对方导弹的按钮,反映了什么?赫鲁晓夫头上的汗滴又说明了什么? 答案说明古巴导弹危机是两国实力的较量,是美苏争霸的表现。反映了当时美苏关系极度紧张,战争一触即发。说明在这场较量中优势在美国。 【二】从对峙走向缓和 1.原因 (1)美国侵越战争大大消耗了美国的国力。 (2)苏联的综合国力提高。 2.表现

闲谈美苏军备竞赛与中美军备“竞赛”的浅显比较

闲谈美苏军备竞赛与中美军备“竞赛”的浅显比 较 美苏军备竞赛: 1.竞赛过程中的经济对比: 从上表可以看到,从第一天开始,苏联的经济就远低于美国,就好比高中生与初中生比赛,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当时的东西方阵营的经济规模与发展水平的差距,西方阵营多为老牌的工业化国家,东方阵营除苏联外,多为落后的农业国家,西方阵营的工业基础远强于东方阵营,另外,西方阵营的经济体之间是一个大的循环体,而东方阵营因为制造业的落后,因此在经济循环上是远远落后于西方阵营。为了在军备竞赛中不被甩下,苏联的军费开支就必须保持与美国大体一致,导致军费占GDP的比重基本在美国的2 倍以上,如下表1985-1990年: 美苏军费开支(单位:亿美元) 军费开支占GDP的比例 美国苏联美国苏联 1985年:2582 2772 6.2% 13.1% 1986年:2809 2876 6.4% 12.8% 1987年:2880 3030 6.1% 12.9% 1988年:2930 3190 5.8% 12.7% 1989年:3040 3030 5.6% 11.5% 1990年:3060 2920 5.3% 11.0% 因为军费的开支过大,又造成苏联的民用制造业领域的投资比例远小于美国,这与经济总量又是美国的1/3至1/2相互叠加,长此以往,苏联的国民经济受到严重损害,人民生活的质量与水平慢慢远远落后于欧美。 2.军备竞赛的模式 美苏军备竞赛的模式可以说是相互比烧钱,这从核武器方面可以明显

的体现出来,你有多少颗我就恨不得比你多一颗,你有什么当量的我就得有什么当量的,哪管什么地球都能毁灭N多次了,到如今两家还相约一起把多余的那些同步减掉;航空方面,一方有新的进展,另一方马上跟进,但相互间各自设计理念不同,大多平行发展,相互借鉴不多,那时好像没有谁山寨谁的论调;海军方面也是针锋相对,军事基地、军舰数量、潜艇数量等等方方面面都追求对等。所以,看美苏军备竞赛就像是田径场上两个长跑运动员的比赛,看谁的体力好、谁的速度快,可以称之为“力量竞赛”与“平行竞赛”。 中美军备“竞赛” 如果从1950年开始算起,中国的平价GDP只有美国的1/7左右,工业基础、农业基础与美国没有“可比性”,而军事装备的差距在抗美援朝的朝鲜战争中可以看的一清二楚,因此中美的“竞赛”的起点不像美苏竞赛那样基本是一起起跑的“平行竞赛”,而是一个经历百年的被掠夺与战火不断、没有工业基础火柴都叫“洋火”、农业基础都非常落后的新生国家与一个成熟的工业化国家的“竞赛”,是一个起步相差以百年记的“竞赛”。 从建国到1978年,在这段时期,中国的工农业基础基本建立且门类齐全,但国民经济因为冷战的原因依然没有融入大的世界经济循环中去,而中国的“军备”最为杰出

美苏争霸

美苏争霸 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曹娟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四章第四节《美苏争霸》(用手指屏幕),首先请同学们看这幅漫画(打开漫画)。 生:看 师:大家知道这两位人物是谁? 生:苏联的赫鲁晓夫,美国的肯尼迪。 师:画中的他们在做什么? 生:扳手劲,较量 师:不过这两位较量的情景可不同凡响啊:看他们的座椅是核弹,桌上有一触即发的核按纽,他们的较量虽未分出胜负,但一个自信从容,另一个却是满头大汗,说明优势在哪一方啊? 生:在美国一方。 师:这幅生动形象的漫画就是展示了美苏争霸的情景,那么美苏争霸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呢? 生:讨论 师:⑴对,首先是由于二战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其次是苏联的赫鲁晓夫改变对外战略,提出与美“平起平坐”的对外争霸战略。 (显结论) 师:下面请同学们浏览本节内容,看看美苏争霸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生:经历了三个阶段,即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为第一阶段;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为第二阶段;80年代前期至90年代初为第三阶段 师:对(同时显出主板书) 第一阶段: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 美苏争霸情况第二阶段: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第三阶段:80年代前期—90年代初

师:这三个阶段与苏联的赫鲁晓夫时代、勃列日涅夫时代和戈尔巴乔夫时代基本对立。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美苏争霸第一阶段的教材内容 师:在第一阶段,美苏争霸的特征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书回答。 生:既有缓和,又有紧张。 师:总结得好!(显示主板书)何以见得呢?有什么史实呢? 生:缓和的例子有:签订对奥和约,苏承认联邦德国,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 师:不错。(同时显示主板书) ⑴关于对奥和约:这是二战的历史遗留问题,二战结束后,奥地利及其首都维也纳, 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 ⑵关于苏承认联邦德国(1955) 1955年1月,苏维埃主席团通过了“关于终止苏联同德国战争状态”的法令;6月,苏联向邦德国发出照会邀请阿登纳总理访问苏联;9月,阿登纳访苏,开始了建交谈判;9月13日,双方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换文。 师:苏为什么要主动承认联邦德国呢? 生(讨论):①苏承认了联邦德国,那西方国家也必然要求以民主德国,造成德国分裂的既成事实; ②同联邦政府建交,也有利于苏联借助联邦德国的资金和技术来改善苏联 的经济状况 ③外交上,也有利于改善苏联的形象 师:(显出结论) 另一件缓和的事例是: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 1959年9月,赫鲁晓夫前往美国访问,前10天参观美国各地,最后,在总统疗养地戴维营同艾森豪威尔总统进行了两天会谈,会谈虽未做出实质性的让步,但在会谈公报中宣布在国际争端中不使用武力,并宣布艾森豪威尔总统于1960年春正式访苏,会谈产生了“戴维营精神式”的美苏缓和。 师:赫鲁晓夫是第一个访美的苏联最高领导人,他认为他的美国之行虽未产生什么实际效果,但他认为这本身就给人以美苏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的印象。可是,美苏

冷战时期的美苏军备竞赛

冷战时期的美苏军备竞赛 在冷战的40多年里,美苏的军备竞赛不断升级,都试图超过对方。战后美苏军备竞赛的历程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 1945~1957年使第一阶段,美苏双方主要进行了研制核武器竞赛。1945年7月16日,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49年8月29日,苏联第一颗原子弹也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国在战后初期的核垄断地位。1952年10月31日,美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1953年8月12日苏联也进行第一次氢弹试验。随后,美苏在核武器的实战化、高质量、小型化方面展开竞赛。据统计,1945~1985年,全世界共进行了1570次核爆炸试验,美苏分别占80次和562次,合占世界总数的80%以上。两国储存的核弹头总数达4.5万枚以上,战后世界核弹头总数90%以上。 军备竞赛的第二阶段为1957~1983年,双方以研制核弹头的运载工具以及新型核弹头的竞赛。1957年10月4日,苏联将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上太空。1958年1月31日,美国也成功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月12日,苏联“东方1号”宇宙飞船在加加林的操控下,首次球绕地球飞行并返回地面。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上了月球。同时,美苏又进行了多次洲际导弹、中短核导弹发射实验。从1957~1984年,在全世界发射的3000多颗人造卫星中,美苏两国占90%以上,且70%是军用卫星。1986年洲际导弹、潜射导弹、重型轰炸三种战略武器合计数:美国1989件,苏联为2594件。核弹拥有量,美国为1.3万余枚,苏联为9640枚。 第三阶段,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以研制和建立战略防御系统为主要内容。如1981年4月12日枚发射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此后又多次进行了同类的飞行。苏联于1983年进行了首次小型航天飞机试验,此后两次试飞成功。美国在航天飞机方面领先苏联,但苏联在反卫星武器系统和建立航天站方面则领导美国。 在常规武器发展方面的竞赛也相当激烈。美苏两国的飞机、舰船、坦克、装甲车、火炮、导弹等更新于3—5代,而且性能不断提高。 该文2008年12月2日发表于《中学生学习报》(中考版)

高二历史美苏争霸

高二历史美苏争霸 江苏省阜宁中学2010届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必修一?专题九当今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考点一、美苏争锋 【内容标准】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教学要求】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基本过程。【考试说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① 雅尔塔体制;②“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③ 北约和华约的建立;④ 德国、朝鲜的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考点解读】1、雅尔塔体制:(1)原因:①雅尔塔体制勾画出战后美苏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②战时的共同敌人消失;③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根本原因);④美苏两国势均力敌。(2)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制,即雅尔塔体制,它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2、“杜鲁门主义”:舆论准备:“冷战”的公开信号:丘吉尔的“铁幕”演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领导人第一次公开发出“冷战”信号,为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做了舆论准备。“冷战”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是两种社会制度尖锐对立的表现。提出:杜鲁门主义的提出:1947年3月,杜鲁门发出了“冷战”宣言――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一篇特别咨文,这篇咨文的内容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内容:声称希腊和土耳其正面临“极权主义”的威胁,要求国会在1948年6月底以前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影响: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特点:以意识形态的分歧作为幌子,来掩盖全球扩张的目的。苏联的反击措施:成立“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以协调和统一各国党的行动。 3、马歇尔计划:①提出: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②目的:用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③实质: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建立一个社会主义世界市场,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对抗。 4、北约和华约的建立:①北约:为了加强集体军事防御,1949年,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②华约:为了对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1955年,建立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以美苏

三方军备竞赛数学模型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数学建模课程设计报告 三方军备竞赛模型及其 改进分析 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学号7100405 姓名燕云 指导教师刘超张尚国 成绩 教师评语: 指导教师签字: 2013年7月15日

1 绪 论 1.1背景 军备竞赛是指和平时期敌对国家或潜在敌对国家相互视为假想敌,在军事装备方面展开的质量和数量上的竞赛。各国之间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相互扩充军备,增强军事实力。是一种预防式的军事对抗。近代比较著名的例子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20年欧洲列强之间展开的军备竞赛。 资料显示,几乎所有的先到战争都是以军备竞赛为前导的。1979年加拿大人理查森研究了1816-1965年间99件国际争端[1]得到了理查森军备竞赛模型。这个属性模型可为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人们提供一个借鉴。引起两国间爆发战争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这众多原因中,军备竞赛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例如,甲乙两国是敌对国家,乙国感到甲比他强大,就会为了自身的安全而增加预防开支,扩充军备;当甲看到乙在增加军费,扩充军备,其目的是在针对自己,为了保证自身的安全,甲也会扩充军备,如此循环,造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战争爆发。 1.2 预备知识 在解决这一类模型时,我们常常要求解一些三次方程。所以我们在这里介绍一些实系数三次方程根的性质。 1. 实系数一元三次方程320x ax bx c +++=的根具有负实部的充要条件是:若0c >有0,a a bc >>成立。 2. 理查森军备竞赛模型(两国家): 两国家的理查森军备竞赛模型如下: ()x ()t x ky g y t y lx h αβ?=-++???=-++? 甲乙两方在时刻t 的军备数量分别是()(),x t y t ,在一方军备增加时,另一方军备也增加,设甲的增长速率为k ,乙的增长速率为l 。同时,由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有限,任一方军备越大,对其军备增长的制约作用也越大。设甲的制约系数为α,乙为β。两方都有 增加军备的能力设为g ,h 。 2 正文 2.1理查森三方军备竞赛模型 2.1.1 模型建立 理查森三方军备竞赛模型种国家间关系如图2.1。

浅谈军备竞赛危害苏联帝国统治根基的影响过程

浅谈军备竞赛危害苏联帝国统治根基的影响过程 这么多年以来有关苏联帝国最终崩溃解体根源的分析研究论文与专著多如牛毛,而且各家都有各家的道理与可取借鉴之处;在此我就不再一一复述了。毫无疑问,苏联帝国的最终崩溃灭亡与其无限度、盲目地与美国展开全方位的军备竞赛是有着深刻的根源的;可是为什么最终被军备竞赛拖跨的是苏联帝国而不是美利坚帝国呢?!今天本人决心从军事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诸方面入手来作一番详细的分析探寻。 自从人类军事战争史进入热兵器时代后,兵器科学技术的先进与否就已经越来越成为决定战争最终胜负的核心因素之一--从蒸汽战舰到航空母舰,从加农炮到原子弹,从电报通讯到导航与数据实时转播卫星,兵器技术的领先者也往往是战争的最终胜利者;相反,兵器技术水平落后的一方只使最终能“打得赢”,也往往注定要付出相对于敌人而言高数倍、十数倍的牺牲与伤亡代价(越南战争就是最好的例子)!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先进与否越来越成为决定军事斗争最终胜负的核心因素,苏联帝国在与美利坚帝国进行“全球霸权”的争夺战中,苏联帝国为了保持住自身战争兵器技术的同步性、先进性就不得不硬着头皮与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展开持续恒久的“科学技术竞赛”了(军备竞赛的本质就是科学技术上的竞赛)! 明白这个道理是理解苏联帝国为何最终被与美国进行的军备竞赛拖瘦、拖穷、拖跨、拖死的核心根源。事实上从铁幕拉下、冷战启动,苏联帝国不由自主、不得不与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展开军备竞赛的那一刻开始--苏联帝国最终被军备竞赛拖跨、拖死的命运结局就早已注定! 事实上对于二十世纪的一个新兴工业化国家--苏联帝国而言,只使其在二战中取得了军事上的巨大胜利与工业化上的极大发展进步(由于二战战争强烈的军备需求与创新刺激,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与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与进步;二战期间苏联所生产的坦克、火炮、飞机的数量仅次于美国,而且新兴的原子能、火箭工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长);但相对于美英帝国等老牌工业化国家而言,苏联帝国无论是在基础科学的研究创新能力上还是在工业产品的生产工艺、规模与管理技能方面的水平上还是差得很远(早在二十世纪初期,美国的福特车就已经实现流水线大规模生产了,而英国的罗尔斯。罗伊斯轿车更是名震全球;至于美英帝国集团众多一流大学的科研创新水平,苏联就更是望尖莫及了)!这也就是说苏联帝国与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展开军备竞赛从一开始就不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起步”进行的! 如果说苏联帝国挟持二战后强大的军事工业基础(注意:仅仅是军事工业基础,至于民用工业基础同期的苏联帝国与美国根本上就不能比,看看通用汽车公司、通用电气公司、美孚石油、波音公司、杜邦化工们当年的规模就知美苏之间的差距有多大了)与军事科学技术(波图列夫设计局等军事工业科研部门当年已具相当水平、并成规模了)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时尽管综合工业与基础科学技术的“起跑线”不一样,但起码在军事工业部门与军事科学技术方面上两者的距离还是相差不大的。可是一挨苏联帝国与同为社会主义营阵“有实力、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盟友----中国、南斯拉夫们在50年代未、60年代初彻底决裂之后,苏联帝国立即就失去了“至关重要”的武器销售市场与新武器开发的“国外资金来源”支持了!与中国、南斯拉夫等原先的盟友闹翻之后,苏联帝国余下的盟友就只有在经济、科学技术上都不大成气候的朝鲜、东欧诸国、非洲诸

军备竞赛模型

军备竞赛模型]7[ 问题描述与分析: 两个国家或竞争对手之间因为互相不信任及存在各种矛盾、发展而不断的增加自己的军事力量,预防对方可能发起战争,这样的过程我们是否能用一个数学模型来描述,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竞赛的结果做出解释或预测,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军备竞赛. 模型假设与构成: 用军需来表示军事力量的总和,比如兵力,装备,军事预算等方面.甲乙量方在时 刻t 的军备分别记为x(t)和y(t),假设它们的变化由以下3个因素决定: 1.因为相互不信任及矛盾的扩大,一方的军备越大,则另一方的军备增加的速度越快,假设它是线性的. 2.因为双方自身的经济能力制约,双方中一方军备越大,之后对军备增长的制约作用就越大,假设它是线性的. 3.因为相互存在矛盾或领土的争端,任一方都有着增加军备的固有潜力,假设它为一个常量. 于是甲乙双方的军备变化的过程可用微分方程组 g ky x t x h y lx t y ++-=+-=αβ)()({ (4.1) 表示,h l g k ,,,,,βα≥0.其中k,l 是对军备刺激程度的度量;βα,是己方经济实力制约程度的度量;g,h 是己方军备竞赛的固有潜力. 首先我们只考虑军备竞赛的结果由什么因素决定,而先不讨论竞赛的过程,于是我们只需要用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讨论在时间充分长之后x(t),y(t)的变化趋势,也就是方程组(1)的平衡点的稳定情况. 首先,令(1)式右端等于0,可以算出平衡点),(0o y x 为 kl g hk x -+= αββ0 kl h y o -+= αβαlg (4.2) 方程组(4.1)的系数矩阵为

?? ? ? ??--=βα l k A 按照前一章介绍的判断平衡点稳定性的方法计算得到 0)(2211>+=+-=βαa a p (4.3) det =q kl A -=αβ (4.4) 由稳定性准则,当 kl >αβ (4.5) 时,平衡点),(0o y x 是稳定的,反之不稳定. 所以,可以知道,在kl >αβ条件下,时间足够长以后双方军备趋于一个有限值,军备竞赛是稳定的. 模型的定性解释: 依据方程(4.1)和平衡点稳定性的分析,能够简单说明几个重要的现象. 1.条件(4.5)表明,甲乙两方的经济制约程度αβ大于双方的军备刺激程度kl 时,军备竞赛才能够趋于稳定.反之x(t),y(t)如果趋于无穷,竞赛就会无限的进行下去,呢么就很可能导致战争. 2.由(4.2)式,如果g 和h 都等于0,则0x =0,0y =0是方程(4.1)的平衡点,并且在条件 kl >αβ下它是稳定的.于是如果在0t 时刻,有0)()(00==t y t x ,x,y 就永远为0.此时情况能够说明在甲乙没有任何矛盾和争端,经过裁军之后能够达到持久平和,就好像两个友好的邻国. 3.那么当0,≠h g ,这时因为某种原因在某种时候双方军备大减,设0)()(00==t y t x ,那么由于x=g,y=h,也让双方重整军备.这可以解释为没有经过和解的裁军是难以持久的. 4.当由于某种原因,在某个时候其中一方的军备减少为0,我们假设0)(0=t x ,那么由于x=ky+g,也让该方的军备重整.可以解释为没有不信任(k ≠0)或固有争端(g ≠0)的单方面裁军也难以持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