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考复习题及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考复习题及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考复习题及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考复习题及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

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作者】

常建(708年—765),籍贯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天宝中,曾任盱眙尉。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主题思想】

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静深远,正如常建诗中所写“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诗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

3、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二、选择题:

1、对《题破山寺后禅院》理解正确的一个选项是( B )

A、诗人在颔联中运用了对偶的手法,抒发对竹径、花丛、树木等美景的赞叹。

B、颈联写出诗人身处自然环抱的佛门,心中尘世杂念受到洗涤的空灵心境。

C、尾联笔锋一转,点明悠扬的乐器声给如此寂静的禅院带来了灵动的生机。

D、这首诗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了诗人一心参禅朝圣的愿望。

【解析】A、“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不是对偶。C、“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尾联的意思是,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钟磬的回声。在景物描写中无处不突显诗人淡泊处事的内在情怀。D、这首诗咏的虽是佛寺禅院,抒发的却是诗人寄情山水以及隐逸之情。

2、下面对《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

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解析】 D、“破山寺”不是全诗重点所在。全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

3、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解析】A不正确。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4、对“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点评不当的一项是:( D )

A。这两句是本诗最大的亮点,是全诗的最高境界,有此两句境界全出。

B。山光水色,曲径花木使鸟儿怡然自得,使人们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灵魂得到净化与升华。

C。互文互义、相得益彰。

D。“悦鸟性”与“空人心”形成对比,鸟性之悦为人心之空作了铺垫。

【解析】D诗人抬头仰望寺后的青山在阳光照射下,越发生机勃勃,鸟儿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歌唱。走到水潭边,只见潭水清澈,倒映着周围景物和自己的身影,看着水中空明的倒影,心中的一切凡尘杂念顿时消失殆尽。“悦”和“空”都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直接表达。

5、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 A )

A.这首诗借题咏佛寺禅院,抒发了作者仕途失意后的愤懑抑郁之情。

B.首联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在“清晨”和“初日”之时“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清寂的景色。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描写了诗人在后禅院的所见所感,借写鸟儿欢悦的情形和空灵的潭影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幽意和淡泊情怀。

【解析】A 没有愤懑抑郁。

6、下列对《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诗歌描写了清晨古寺后禅院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由诗题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就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被人称道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的是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诗人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诗人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解析】A “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错误,应为“流露出诗人颇为浓厚的隐逸情怀”。

三、简答题:

1、“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编者选用“曲”而不用“竹”,你认为这两个词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两个词所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曲”,描摹的是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多,景致深,更能突出环境的幽静。

2、赏析“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答:诗人在这里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只剩下钟磬声音,其他什么声音也没有,暗含诗人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

3、颈联中“空”字写得极好,为什么?

答:不仅生动的表现出禅院环境清幽、自由,而且写出景物使人内心空灵,人的烦恼、俗念,顿时消失。

4、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答:诗人清晨游山寺,看到了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勃发的青山,听到鸟儿欢唱,袅袅的钟馨声时有时无。

5、尾联中“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磐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这是采用了以声衬静(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衬托)的表现手法。周围一片寂静,只有袅袅的钟馨声,和诗人向往佛门清净的心情相吻合。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首联:“清晨入古寺”一句,一点时间,二点此寺是古寺,唯其是古寺才使得作者清晨起游,其向往之情可见一般。第二句“初日照高林”继写入寺所见,作者写那初升的太阳和耸立的高林,这不仅能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同时还有一种幽静之意,“初日”上承“清晨”,“高林”照应“古寺”。宋代的葛立方说得好,“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这两句诗可谓是达到了“平淡天然”之境了。 颔联:采手用移步换景手法写禅房的幽景。幽处的禅房在浓密的花木之丛中,“深”字写出了禅房的幽雅宁静,这岂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至境吗 这一联抓住了禅房幽深淡雅的特点,写出了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淡泊情怀。 颈联:写诗人在后禅院所见。在这红日高照,百花繁茂之中,连那鸟儿也怡然自乐起来。其实,这哪里是鸟儿之乐啊,这是诗人之乐啊!此时此刻,诗人早已把自己那强烈的主观感受寄寓于那无知无情的鸟儿,这种“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艺术描写,别有情趣。如果说这句是从侧面写诗人之乐的话,那么,“潭影空人心”则是正面写诗人在这特定环境之下的感受。这山光水色使人杂念顿消,心纯若空。这便有了“禅悟”的味道。因为在佛教盛行的唐代作者受到佛教的影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一句恰好写出了诗人在看了僧人们那清静无扰的生活之后心中所产生的那种强烈的隐世之感。 尾联:“万籁此都寂”句紧承上句“潭影空人心”,诗人杂念消净,达到了一个“心与境静”的境界。但仅此还不足以造出静境和静趣来,诗人深知“静处有音”的道理,所以最后诗人说“但余钟磬音”,这可算是作者的“意静之中的意动”,于寂静处有妙音了。这“钟磬音”也许就是一种召唤,一种发自诗人内心的召唤。诗人在现实社会里屡屡碰壁之后,已经心生归隐之意。这在他的另一首诗《宿王昌龄隐居》中已经表现出来。如诗中的“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表现了自己意欲以鸾鹤为侣,隐逸终生的情怀。 自学思考题答案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寄情与山水的隐逸情怀。

最新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学习目标: 1.能揣摩有关诗句的含义。 2.反复诵读,能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3.能背诵这首古诗。 学法指导 学习古诗的方法: 1.激情吟读,整体感知。 2.细心品读,深化感知。 3.背诵积累,巩固感知。 课时:1课时 【知识预习】 1.题解: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朝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2、作者简介: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现存诗57首,题材较窄,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名作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尤其前首“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广为古今传诵。他还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 3、说出这首古诗的大意。 清晨,我步入古寺瞻仰。高高的林梢头,沐浴着朝阳的辉光,蜿蜒的小路渐渐通向幽僻处,忽见花木繁茂,禅房就在花中央。岚光催起鸟儿宛转歌唱,清潭将人心的污垢涤荡。深山万物呵,静得没有其他声响,只有钟罄的一脉余音,在晨空中萦旋回荡。 【诗歌赏析】 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赏析 参考答案: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赏析 参考答案: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优秀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 【教学目标】 1.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素材。 2.学生准备:课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朝是诗的盛世,一个一个诗人因诗而名垂青史,让后人铭记。常建就是这样一位,尽管后人无从考证他的生卒年月,但他的诗文一直为后人所传诵。 二、作者介绍。 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和字号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尉的小官。由于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刹,寻幽探胜,后来隐居鄂渚的西山。《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在他游览破山寺时所作,这是他的代表作。(解释:盱眙尉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 三、理解此诗的意境。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境: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竹径”,竹林丛中小路。“幽处”幽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史读者赞赏的名句。“竹径通幽处”,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去描述诗意的书作“曲径通幽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

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水。 以上四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俱寂的宁静气氛。“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俱”,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和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小结: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作业布置】 背诵全诗。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及同步习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 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作者】 常建(708年—765),籍贯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天宝中,曾任盱眙尉。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主题思想】 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赏析】 首联“清晨入古寺”一句,一点时间,二点此寺是古寺,唯其是古寺才使得作者清晨起游,其向往之情可见一般。第二句“初日照高林”继写入寺所见,作者没有写古寺佛殿的宏伟与庄严,而是去写那初升的太阳和耸立的高林,这不仅能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同时还有一种幽静之意,“高林”一词还与“古寺”相照应。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借一斑以窥全豹的方法”。具体说就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当然,这两句在结构上也是浑然一体,“初日”上承“清晨”,“高林”照应“古寺”。宋代的葛立方说得好,“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 首联交待了古寺的环境,颔联作者采手用移步换景之手法写禅房的幽景:“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幽处的禅房在浓密的花木之丛中,“深”字写出了禅房的幽雅宁静,这岂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至境吗?欧阳修对此两句是称赞不已,他说:“吾尝喜诵常建诗中的‘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林深’,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这一联抓住了禅房幽深淡雅的特点,写出了自己的内心深

《题破山寺后禅院》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曾入选《唐诗三百首》。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作者简介】 常建,唐代诗人。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2年)进士,与王昌龄同榜。曾任盱眙尉。仕途失意,后隐居于鄂州武昌(今属湖北)。其诗多为五言,常以山林、寺观为题材。也有部分边塞诗。有《常建集》。 【原文】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注释】 ⑴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 入: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高树之林。 ⑷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 通:一作“遇”。 幽:幽静。 ⑸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万籁: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都:一作“俱”。 ⑼但余:只留下。一作“惟余”,又作“唯闻”。 钟磬: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翻译】 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整体赏析】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诣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辞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六、课外古诗词诵读 - 题破山寺后禅院》精品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朗读成诵,读出节奏感和韵律美。 2在读和理解中,学会赏析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文学素养。 重难点:培养提升学生鉴赏古诗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领着大家认识一位唐朝诗人——常建,虽然他没有李白杜甫的名气,但他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令从古至今的文人墨客赞赏有加,在唐诗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这千古名句出自于我们今天学习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学习目标: (二)读准,读出节奏:引领学生朗读这首诗,找学生朗读、评价。 背景简介: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这首诗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三)读懂,读出感情: 1从理解题目开始,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描绘诗歌呈现的画面) 方法指引: 1按字面意思翻译理解,疑难之处可以“猜译”。 2可以和同桌、前后桌讨论商量。 3 大致意思对即可。 感悟诗意:明确整首诗的思想内容。 (四)品读,读出意境: 师语:这首诗千古传诵,有人归纳:其用词精妙,景物美妙,表现手法绝妙,思想感情高妙,下面我们就从以上几方面来赏析这首诗吧! 方法指引:

方法一:炼字角度赏析诗句妙处 字或词的原意+语境义+意境或感情方法二: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句妙处手法+效果内容+意境或感情 提示:表现手法有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静)、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 1学生独立做,自选句子,完成后,组内交流并修改。 2 班级内展示交流: 形式:大家好!我展示交流的句子是……………(带着感情朗读),我的赏析:……………. (五)教师总结:在我们赏读古诗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会了赏析古诗的方法,我们还领略到作者常建宁静幽雅的古诗风格,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常建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教师范读)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份理解和感悟再次走人《题破山寺后禅院》幽深静寂、安详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吧! 带着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三板书设计:

精品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题及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一.理解选择: 1. 下列是对本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追求宁静的思想情怀。 B.这是一首叙事、写景、抒怀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追求清幽胜境的心情。 C.这是一首写景的五言律诗,表现了作者置身寂静、清幽、空灵的胜景中,心灵受到感染与陶冶的一种心境。 D.这是一首叙事与写景相结合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人生感悟。 2.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3.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4.对“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点评不当的一项是:() A.这两句是本诗最大的亮点,是全诗的最高境界,有此两句境界全出。 B.山光水色,曲径花木使鸟儿怡然自得,使人们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灵魂得到净化与升华。 C.互文互义、相得益彰。 D.“悦鸟性”与“空人心”形成对比,鸟性之悦为人心之空作了铺垫。 5.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2分) A.这首诗借题咏佛寺禅院,抒发了作者仕途失意后的愤懑抑郁之情。 B.首联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在“清晨”和“初日”之时“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清寂的景色。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描写了诗人在后禅院的所见所感,借写鸟儿欢悦的情形和空灵的潭影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幽意和淡泊情怀。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常建 教学目标 1. 能揣摩有关诗句的含义,理解诗的意境。 2.反复诵读,能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陶冶美的情操。 重点: (l)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各自特点。 1 、导入 看图片引入课题。 2、你知道有关破山寺的知识吗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候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改建的,到唐 已属于古寺。后禅院,指僧人居住的地方。 3、作者简介: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籍贯、字号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 只做过盱眙尉的小官。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唐才子 传》说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天宝中为盱眙尉。 后隐居鄂渚的西山。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交游无显贵。与王昌龄有文字 相酬。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现存诗57首,题材 较窄,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名作如《题破山寺后禅院》、 《吊王将军墓》,尤其前首“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广为古今传诵。 他还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今存《常建诗集》3卷和《常建集》2卷。 4、读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唐诗、五言律诗、写景诗 5、释义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早上的太阳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僧人的房舍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古代用玉,使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6、翻译 清晨,当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一条曲折的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与反思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一种自学课外古诗词的方法并运用它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 学习一种自学课外古诗词的方法并运用它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分析法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二、介绍本节课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 三、一“读”钟情。 1、请同学们通读本次“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四首诗词,共同确定一首来进行师生共学。 2、确定。 四、师生共学。 1、挑兵点将,了解感情。 提问: 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诗人什么感情,是通过哪些字、词、句读出来的?学生发言。 2、运用技巧,尝试朗读。 提问: 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出你体会出来的诗人感情呢,请你试一试。

学生尝试朗读,教师相机点评指导。 3、反复练习,熟读成诵。 请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把这首诗多朗读几遍,争取尽快背下来。 展示背诵。 五、尝试自学其他古诗词。 1、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首古诗词,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去自学。 2、每个小组派同学展示学习效果,全班交流。 六、小结。 七、作业: 1、用该种学习方法在课下自学其他两首诗词,并背诵这四首诗词。 2、出一份有10道题的直接性默写小试卷。 板书: 课外古诗词诵读 挑兵点将,了解感情。 运用技巧,尝试朗读。 反复练习,熟读成诵。 反思: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安排“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是为了增加学生的古诗词积累,能诵读就是这部分知识的学习目标。对于这部分我觉得安排一课时就可以,但是如果按常规诗词一样讲解,时间会很紧张,也凸显不出“课外古诗词诵读”在教材中的地位,因此我决定采取课上师生共学引导,学生小组自学练习,课下独立自学巩固的方法,进行这部分的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比较感兴趣,学习效果也不错。 出现的问题是学生对“曲径通幽”中的“曲”的读音误读太深,甚至导入时我也读错了,导致纠正起来比较困难。

题破山寺后禅院 教案

学科:语文授课教师:班级:八年级主备人: 课题:题破山寺后禅院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力目标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 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重点理解诗的意境。 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品析 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 课时备课形式:集体备课教学过程(个人)个性设计 一、导入新课(1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不是来教大家唱歌,但是跟“歌”有关,在“歌” 字前面加一个“诗”便是了。诗是凝练的语言,诗是精美的画卷,诗是 崇高的思想,诗是朴素的哲理,诗是很多很多……走进诗歌的世界,你 的灵魂将得到升华;走进诗歌的天堂,你将领略到诗歌的美妙。今天, (出示道具)我将用这把钥匙和大家一起打开诗歌的大门,走进诗歌的 无限天地。 二、学法指导(2分钟) 介绍学习古诗的一种基本学法:(幻灯出示) 1、解读。(了解诗歌的题目、作者及背景) 2、听读。(读准字音、节奏与重读) 3、译读。(翻译诗歌,弄懂诗歌的意思) 4、背读。(理出诗歌的脉络,背诵诗歌) 5、悟读。(悟出诗歌的思想内容) 6、赏读。(品味欣赏诗歌的精彩之处) 三、合作探究(5分钟) 按照这种基本学法,这六个步骤,按部就班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题 破山寺后禅院》。(5分钟后期待你精彩的发言)(教师巡逻指导)(板 书:题破山寺后禅院) 四、信息反馈。(25分钟) (1)解读。(3分钟) ①解题:破山寺,即兴福寺,古址在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后禅院,禅院 即寺院,寺院一般分前后院,前院讲经、供佛,后院即“后禅院”,为 僧人居住区。那么,“题”字是什么意思 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写破山寺后禅院。)交代了写作的内容。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它分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板 书) ②作者、背景简介: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和字号不详。开元十五 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xūyí)尉的小官。由于仕途失意,

《题破山寺后禅院》优秀实用公开课教案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题破山寺后禅院》 教学目的 1.通过诗歌形象,深切体会诗的意境 2.结合背景,感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3.品味诗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并学会灵活运用诗中句名 【教学步骤】 一、出示导纲: 1、导入新课:在浩渺的的诗海里,蕴藏着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诗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使他们于其中修身、陶冶性情,成就事业。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唐代诗人常建给我们营造的清新怡悦脱俗的意境,沐浴着朝阳,陶冶我们的性情吧! 2、解题、作者简介 解题:破山寺,即兴福寺,古址在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后禅院,禅院即寺院,寺院一般分前后院,前院讲经、供佛,后院即“后禅院”,为僧人居住区。那么,“题”字是什么意思? 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写破山寺后禅院。)交代了写作的内容。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它分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板书)3、介绍作者 作者介绍:常建,唐代田园诗人。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光的热爱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艺术风格上朴素真切,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本诗是常建的代表作。开元年间中进士,但仕途不畅,只做过盱眙县尉,此后便辞官归隐。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 教师口述或板述知识性学习提纲,教师提出自学要求。如进行圈点批注、划线,有疑问的写在练习本上。知识性问题 4、朗读 A、先朗读阅读提示第一分句(分号前内容)[写景清幽脱俗];

B、教师朗诵; C、学生朗诵。 5、了解诗歌一般知识 A、五言律诗:八句;一句五字;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B、压韵字及压的韵:双句末尾一字压韵;林、深、心、音;n 6、注释 1)[入]:进入。 2)[古寺]:本初指破山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岭下。南朝齐始兴五年 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赐额“破山兴福寺”。 3)[初日]:早上的太阳。 4)[照]:照耀。[高林]:高树之林。 5)[曲]:弯折、曲折。一作“竹” [幽]:幽静。[禅房]:僧侣们的住所。 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异曲同工之妙。 7)[山光]:山的景色。[鸟性]:禽鸟的习性。[悦]:用作动词,使……高兴, [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空]:使……空明,形容词用作动词。[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8)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话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 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9) [万籁]:各种声音。籁,凡是能发出音响的孔都叫“籁”,此指自然界 的一切声音。 10)[此]:在此。即在后禅院。初日:早上的太阳。 [俱]:都。 11)[但余]:“惟闻”、只留下。[但]:只。磬:(qìng )古代用玉或金 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钟磬:寺院里诵经,斋供时打击钟磬作为信号。 7、译文 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常建的文学常识;能熟练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2、学习诗歌对景物的典型化描写;品味诗作中对江南景物的无限赞美和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常熟虞山是苏南风景名胜区,现已辟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虞山北麓的兴福寺是佛教名刹,景致迷人。寺中禅院的一块石碑上,镌刻着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手迹,成为兴福寺画龙点睛之笔。常建题诗的兴福寺,风貌肯定与今日不同,但自然环境的特点,如高林、竹径、山光、潭影等,尚可一一指出,让人们从中领悟到常建诗中所传达出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破山寺,即兴福寺,古址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后禅院,禅院即寺院,寺院一般分前后院,前院讲经、供佛,后院即“后禅院”,为僧人居住区。题目交代文章的写作内容。 2、常建,生卒年不详。长安人。他的诗以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常建诗的题材比较狭隘,虽然也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但绝大部分是描写日月风光、山林逸趣的。作品有《常建集》。诗歌《高楼夜弹筝》《客下》《塞下曲》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3、教师范读、领读,自由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点明时间、地点和古寺的环境。

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渲染出古寺特有的幽邃氛围。含义深刻,意境幽远,富有哲理。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思考,为全诗增添了肃穆与浩然之气,以动衬静。 4、“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以有声写无声,是古寺的寂静,更是诗人内心的“静境”。客观景致与作者感受到的禅思理趣巧妙融合。 四、合作探究: 1、此诗的格律有两个什么特殊的地方? 明确:一是起首两句就入对;二是颔联不入对,试看“曲径”还可对“禅房”,但“通幽处”不与“花木深”相对。这种情况是格律中的变格。 2、成语“曲径通幽”应如何理解? 明确:“曲径通幽”用作成语,意思是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僻隐的处所。语出本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曲径”有的本子作“竹径”。 3、成语“万籁俱寂”应怎样理解? 明确:“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寂:静,无声。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成语“万籁俱寂”,正出自常建本诗“万籁此都寂”之句。 五、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题壁诗,景中含情,委婉含蓄,语言朴素自然。通过描写寺院的清晨,逼真地再现了寺院的清幽与洁净,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心向佛门的隐逸情趣。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清幽景致,令人忘俗。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鉴赏阅读试题答 案及赏析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1.颔联写了什么 2.用两句话说一说颈联听写的内容. 3.尾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与你初中学过的用了同 一种手法的一首唐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首唐诗的题目是什么 1.破山寺后禅院幽深,寂静的环境. 2.写山光之美,潭水之清. 3.衬托.《鸟鸣涧》 鉴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 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落笔勾勒出清晨

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 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 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 旷神怡。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 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宋欧阳 修曾感慨地称赞道:"我常喜诵常建诗云:‘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故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 者唯难工也。"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 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 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曲径通幽”之美 学在中国古典园林上有广泛运用。 颈联和尾联在意念上紧承颔联,颔联写诗人的发现 之美,追寻之乐,这两联则通过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怡神悦 志的作用,在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把读者带进

《题破山寺后禅院》译文及注释

《题破山寺后禅院》译文及注释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朝代:唐代作者:常建原文: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版本一)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版本二) (馀通:余) 译文及注释译文早晨,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竹林中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人们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山光的明净使鸟儿高兴,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大自然的一切声音此时都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注释 1、[清晨]:早晨 2、[入]:进入。 3、[古寺]:本处指破山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岭下。

南朝齐始兴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赐额“破山兴福寺”。 4、[初日]:早上的太阳。 5、[照]:照耀。 6、[高林]:高树之林。 7、[曲]:弯折、曲折。亦作“竹径”。 8、[幽]:幽静。 9、[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10、[悦]: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11、[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12、[空]: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13、[潭影空人心]:本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14、[万籁](lài):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15、[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16、[都]:都,俱。 17、[但余]:只留下。一作“唯闻”。 18、[磬](qìng ):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19、[钟磬]: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20.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异曲同工之妙。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导入新课 由于诗人的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刹,云游四海,寻幽探胜。竹径通幽,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中间四句不仅写出环境的极静极美,而且体现出诗人内心的旨趣,富有言外之意。 学习目标 1、了解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诗的意境,背诵默写这首诗;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情操。作者简介 常建(708——765),盛唐著名诗人,有《常建集》,与王昌龄是朋友。一生仕途不得志,晚年的生活基本上是寄情琴酒,隐居作诗。他的诗现存五十多首,多以山林胜景为题材。这首诗抒发了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破山寺简介 破山寺是指佛寺名。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岭下。南朝齐始兴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赐额“破山兴福寺”。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重点字词 【1】人:进入。 【2】初日:初升的太阳。 【3】竹径:一作曲径,径:小路。幽处:幽深的地方。 【4】禅房:僧侣的住所。 【5】悦:使愉快。鸟性:鸟的性情。 【6】空:使……空,使没有杂念,使净化。 【7】万籁(lài):各种声音。此:这里。 【8】但:只。 【9】钟磬(qìng):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分析诗歌 首联:阳光和煦,优雅宁静 颔联:独特景物,幽深清寂 颈联:内心宁静,愤慨反感 尾联:以动衬静,映衬宁静 问题探究 1、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 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水等。 2、赏析首联中“入”和“照”。 首句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3、用自己的语言再现颈联描写的内容,并说说写法上有何特点。 【1】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教你用Word打印特大字

1、设置页面大小 先选择Word“文件”→“页面设置”命令,打开Word“页面设置”对话框,选择“纸张”标签,并选择“纸型”为“自定义大小”,同时设置一下纸张的大小,如宽55厘米、高55厘米等(如图1)。按下“确定”按钮,此时Word会提示“你有一处或多处页边距设在了页面之外,选择‘调整’按钮可以增加页边距”,我们选择“忽略”按钮。 2、设置文字大小 在页面直接输入需要打印的汉字内容,然后选中它们,选择“格式”菜单下的“字体”命令,在打开的“字体”对话框中选中“字号”输入框,双击使字号内容反显,然后输入字号大小,输入字号的大小在1磅到1638磅之间。一般纵向A4幅面单字大小为500磅,纵向A3幅面单字大小为750磅,注意输入字号后一定不要忘了回车,否则字号设置不起作用(如图2,笔者正在设置当前字号为888),最后单击“确定”按钮保存。当然,我们也可以在文字“字体”属性中设置其为空心字体,以节省墨粉。

3、观看效果 此时我们可以看到Word窗口中汉字明显大了,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单击工具栏上的比例缩放下拉框,选择一个合适的比例,就可以看到整体效果了(如图3)。 4、打印输出 给打印机装好纸,单击“打印输出”按钮后即可把当前大字打印出来了。

小提示 (1)据笔者试验,发现在Word中输入字号没有任何限制,只取决于你定义的纸张大小,如果超过过纸的宽度,则另一边不可见,这一点还请大家要注意。 (2)磅与字号的关系 我们在字处理软件中设置字号时经常会遇到磅和字号,那么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到底怎样?为此,笔者特地查找了有关资料,得知“字号”和“磅”对应关系如下:42磅对应初号、36磅对应小初、26磅对应一号、24磅对应小一号、22磅对应二号、18磅对应小二号、16磅对应三号、15磅对应小三号、14磅对应四号、12磅对应小四号、10.5磅对应五号、9磅对应小五号、7.5磅对应六号、6.5磅对应小六号、5.5磅对应七号、5磅对应八号。从中也可以看出,当用“字号”作为字的度量单位时,“字号”越大字越小,最大字的字号为“初号”,最小字的字号为“八号”;而用“磅”作为字的度量单位时,“磅”值越大字越大。最大字的磅值为“72磅”,最小字的磅值为“5磅”。 (3)Word中也提供了艺术字功能,而且我们可以对插入的艺术字进行自由放大和缩小。同时,Word中自定义纸张时,其宽度和高度的最大值均为55.87厘米,我们只要选择插入艺术汉字后,并用鼠标把艺术字的高度拉满了一页高,字的宽度拉成了一页宽。这时就可以得到一个最大为55.87厘米×55.87厘米的大字,这已经够大了。

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

《古诗二首》练习 班级:姓名: 练习一: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这首诗最后一联似乎是矛盾的,请你从表现手法和诗人内心旨趣两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2.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 3.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4.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空”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 答案:1、不矛盾。这里是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加入周围一片喧器,人们也就不会在意钟磬的袅袅余音。只剩下钟磬的声音,其他尘世的声音都没有了,这里抒发的是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 2、“诗眼”是“空”。“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空”字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3、这首诗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景象。 4、“空”字把诗人由于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一下子把心中的种种人世烦恼都除去、心胸宽阔、俗念顿消的纯净的感受生动地现出来。 练习二: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的环境,第五六句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2.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

词的理解。 4.请对“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从表现的内容上或表达的情感上做点赏析。 5.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6.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14.“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妙在何处? 15.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天光、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的句子是:,;描写佛寺禅院曲径幽静、花木掩映的著名诗句是: ,。 【参考答案】 1、幽静、寂静或深幽寂静欢悦和宁静、空灵 2、答: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3、答: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4、答:这里曲径幽静,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潭水,不仅让鸟儿欢悦,而且让杂念顿消。表现了大自然的美景对人的熏陶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 5、D 6、A 7、这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8、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017年春季版)《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学法。诵读诗词,读出诗歌的节奏,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点拔引导品味赏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教育学生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正确对待社会与生活。 教学重难点 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学法。在诵读中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唐代的诗人如满天的星斗一样,他们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在各个不同的时期从不同的角度反映自己的感情、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二、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 1.作者简介。 常建,生卒年不详,籍贯不详,开元年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尉的小官。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 2.朗读训练。 朗读《题破山寺后禅院》,体会诗的意境及诗人的情感。 (1)点名读,并加以点评。 (2)教师范读。 (3)全班齐读。 3.品味赏析。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山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

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刻画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曲折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著追求。这两句诗在后世被广为传诵,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全诗主旨句应为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此句自然之趣与人心愉悦融为一体,奏出了一曲和谐而完美的交响乐。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历来为人们所称誉,是缘于“绿”字用得好。而这两句诗中的“悦”“空”二字的用法与“绿”字相同,皆为形容词当做使动来用,且“悦”“空”二字着有佛教思想,所以此二句的妙处更在王安石之上。 至于尾联“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貌似有矛盾,因为既然自然界的一切声响都消寂无声了,又何来的钟磬之音呢?但当我们领会前面几句诗,便可知诗人在山光潭影之中,早已俗尘洗净,心空性悦,完全遁入自然与禅宗那完美统一的静美世界的怀抱里,自然而然会产生“万籁此俱寂”的幻觉。况且钟磬之音反衬得寂静的禅院更为空寂,它使得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它使一刹那成为永恒。 4.品评赏析。 (1)《题破山寺后禅院》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你读后有怎样的感受? 景物有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光、潭影,可谓步步有景。这些景物都幽雅、宁静、安闲,即使有鸟儿的欢腾、钟磬的声响,也只是以动衬静,更增添了一份肃穆与淡然之气,使人读后仿佛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境地,心中杂念、浮躁消失殆尽,不禁沉醉于这样的幽林清潭、山光花色之中。 (2)《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所称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曲径”一句,写出了禅房的位置及环境,弯弯曲曲的小路将人们引向一个幽静的去处,那就是在繁花簇拥中、高木掩映下的禅房。诗句的妙处在于“曲”“幽”“深”三字的程度都是不确定的,它们只是点出了景物的主要特点,而小路究竟弯曲成什么样子,后禅院幽静到何种程度,深僻成何种境界,则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答案了。诗句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读者会身不由己地进入这个加入了自己想象成分的境地,使原来的“无我之境”成为“有我之境”,读者的心灵也受到这种清灵幽深环境的吸引与净化,“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人与自然成为和谐的一体。因为一个心存杂念的人是不配进入这种画面的。诗句既给人美妙的想象、愉悦的感受,又给人心灵的净化与升华,而且这一切全在不动声色之中进行,这便是其超人之处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