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经济学和教育发展的挑战

教育经济学和教育发展的挑战

教育经济学和教育发展的挑战
教育经济学和教育发展的挑战

教育经济学和教育发展的挑战

美国经济学家通过国民生产总值及工人工资的增加揭示了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们的研究在现代社会学科中确立了一门新的经济与教育的交叉学科——教育经济学并在过去40年中引起经济学界对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的兴趣也推动不同学科重新诠释教育的作用。当然在不同的社会里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会有不同的结论。例如寇恩和安帝斯(Cohn Addison)发现上百个分析发达国家正规教育的收益率的研究都报告了正相关的结果因此学者们和政界对增加正规教育的投资持积极态度;但对成人教育培训的报告并无规律可循。在发展中国家对不同层次教育的回报率所作的数据分析结果却各不相同。学者们试图说明教育投资在不同的社会和经济形态下对发展的影响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被广泛认可的理论。这是极其富有挑战性的研究工作也是人类对社会发展的理性探索。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情况下人力资本投资被视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经济实力的一项重要策略;人力资本也是决定各个社会群体和各个国家经济分化程度的一项重要因素。正规教育一直是很多国家人力资本投资的重点大量的资源都开支在正规教育上。一般来说没有人怀疑国家应当对所有的人口提供充足的基础教育但国际学术界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扩展及其效益还有教育发展的作用见解有异。

首先我们要注意到教育经济学是在有上百年资本主义历史的美国

出现的其理论以新古典(neo-classic)经济学的理念为基础即:通过教育获取的知识和观念将为个人带来经济收益并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当然前提是在一个自由的市场上人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并且是理性的。因而自由的理性人为提高他们生活和工作的境况(ma_imize their well- being)将不断地积累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就像人们希望增加有利息收入的银行存款一样。西方和发展中国家的学者们尝试用这样一种经济资本的市场操作理念去研究人力资本并运用随之产生的收益率研究方法去观察现实社会中教育扩展所带来的效果和收益。他们发现实际的结果不如理论预言的那么完美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简述学者们发现的问题及对教育功能的不同诠释:1.从宏观角度看市场形态对教育作用的扭曲;2.从微观角度看利用教育提供生产率的条件;3.从动态社会的角度看教育的本质;4.发展人力资本的方式。最后我还将讨论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市场形态对教育作用的扭曲人力资本理论揭示了教育对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获取了知识和技能的个人会有更高的生产能力。然而对教育如何促进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学者有不同的解释。下面是从宏观理念出发对教育作用的一些讨论。斯宾塞(Spence)认为在劳动力市场上文凭提供工人可能达到的生产效率的信息: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更多教育的人培训的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学历只是市场上的一个信号。塞罗(Thurow)则更明确地认定生产效率只是工作过程本身具有的特征;雇主挑选教育程度高的人只是因为他们

的培训成本要低些可能对工作特征会熟悉得快些。社会学家鲍尔斯和金蒂斯(Bowles Gintis)则持更激进的新马克思主义观点他们认为工人从教育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并不是影响收入和劳动效率的主要因素。教育培养工人的性格以便于雇主对他们进行管理和控制其实教育投资的回报(例如:工资)只是对工人性格的偿付。卡诺依和莱文(Carnoy & Levin)对学校教育过程的实证研究发现教育不断复制着既有的社会关系。不同社会背景的孩子从教育体系中获得的知识并不相同他们将回到父母原来的社会阶层中这意味着教育并没有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提高公平性。另外劳动市场上的价值观会扭曲教育的作用。福斯特(Foster)和其他学者首先对非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膨胀的教育发展模式提出质疑。例如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口失业率并不比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口失业率低;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毕业生并不在本行业就业。职业教育一直被视为次等教育民众普遍认为普通基础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和学生单纯追求文凭;具有学术倾向的普通中学被视为通向城市白领阶层劳动力市场的道路。另外农村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口特别是年轻人向城市流动造成城市规模无限扩大就业困难而农村留下的大多是老弱和妇女。在国际上发展中国家受过高等教育的优秀人才流向发达国家成为发达国家廉价的优质人力资源。经济市场的特征也会扭曲教育的预期作用。我和刘泽云的研究发现同等学历的职工在中国东部的劳动力市场上所获得的工资收入是中部劳动力市场的1.6倍是西部劳动

力市场的2倍;在东部市场上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工人的价格高出西部市场上具有大学程度的工人的价格。国家的非均衡经济发展政策以及非统一的市场造成了对同等劳动力不同的偿付价格。钟宇平综合对不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收益率的研究发现收益率高低参半无一定论。布拉格(Blaug)和布朗(Brown)等人认为提高人口的教育程度拉大了人口收入分布的差距并加剧教育系统和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劳动力市场仅需要有一技之长和初等教育文凭的工人而教育系统却不断供给接受过度教育的劳动力。寇恩和爱蒂森(Cohn Addison)综合对发达国家教育收益率的研究发现虽然正规教育的收益率大都是正相关的但提供给青年人的技术教育却不一定正相关。在香港影响职业教育毕业生收益率的主要因素是行业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新兴行业的收益率要高过发展缓慢的行业——而非教育的专业是否对口。上面对教育本质、劳动市场的价值观和特征的讨论说明教育投资收益率的不确定性是可以理解的。在每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同时并存着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和其他不同的经济领域。国家经济政策在考虑不同经济领域的发展时有轻重缓急之分于是在不同行业之间造成就业需求差异及行业发展趋势的不确定性。中国学者就此提出中国在同一个社会内部存在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二元政治与二元经济的问题。在这种分割的市场中接受全国统一教育的农村和中西部的劳动力流向城市和东部是取得高收益率的最理想方式;收益率的决定因素是企业所在的市场区域优势。缺乏

可支配资源的农村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当然无力对同等劳动力支付同等的价格。另外统一的正规教育和技术培训总是难以适应不同经济领域的人力需求。大规模的、统一的教育扩展并不一定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反而可能带来就业困难和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我们后面的研究就说明高中阶段职业教育毕业生在企业劳动力最年轻的年龄组中占50%以上他们的培训投资比普通高中毕业生高但工作效能不比普通高中生好。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与经济效益的关联性并没有西方人力资本理论所预期的那样肯定社会和经济的不同因素对教育的效益产生巨大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二、利用教育提高生产率的条件除了宏观的市场和社会的因素外人力资本必须通过生产过程发挥作用也是生产力提高的必要条件。莱文(Levin)在《利用教育和科技提高生产力》一文中指出生产的组织方式诸如职工的自主权、决策参与、生产责任制、生产信息获取都影响职工在工作中的表现:应用知识和发挥能力。这里我们看看一些实证的研究。曾满超1984年对美国电讯公司AT T的生产能力进行的估算就是对生产管理层如何影响或者利用人力资本的一个最有力的分析。他发现在这样一个年产570亿元的大公司里1981年有8%的亏损是由于职工教育水平高过工作要求而造成的。如果职工是高学历低就业个人技术能力不能充分发挥便滋生消极情绪和对工作的不满乃至生产怠工、旷工和辞工率频增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当工人的受教育程度与工作对学历的要求相当对工作的满意程度会提高他们的敬业精

神和所付出的努力就会增加。闵维方和曾满超对北京通用汽车厂的研究也发现教育能够影响生产率但对工作的满意感是一个重要中介因素。因此雇用教育程度适当的职工、创造好的工作环境和适当的激励条件都是企业发展和利用人力资源的必要措施。

我对深圳电子业的研究发现在职培训可以提高工人的生产能力;而生产过程中的企业管理可以进一步促进培训转化为生产率。在所有的生产条件中包括生产设备、培训、奖金制度和人际关系管理人员的支持和工人之间的关系是将教育培训转换为生产率最重要的条件。我最近采用多层模型分析了深圳和上海企业职工的收益率发现职前的正规教育只影响初始工资的价格;而职工在职培训可以改善工人技术能力表现进而影响工资。值得我们注意的另一个国际研究是霍尔和约翰斯(Hall and Jones)最近对127个国家(包括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生产宰的计算。他们在计算中加入显示国家多元化和开放程度的政治变量结果发现有形资本和职工教育程度只能部分地解释每个工人的产出而国家的政策和多元的制度倾向则是工人产出的决定因素。霍尔和约翰斯因此提出一个理论观点:社会的基础设施(social infrastrucuture)——包括企业措施和政府政策、生产的组织管理、社会制度等等是导致不同国家资本积累、教育水平、生产力水平乃至经济发展程度差异的主要原因;而教育和有形资本的解释率是十分有限的。上一节中提到萧今与刘泽云对中国三个地区职工工资的分析其研究结果与霍尔和约翰斯的发现是一致的。 1994年莱文和凯利

(Levin&Kelley)综合美国十年各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美国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分数与工资收入无正向相关性;美国人口教育的程度在十年间提高了但平均收入却下降了;黑人妇女的教育程度在十年间提高了但对福利的依赖性却增加了;人口的教育程度增加了但对社会政治的参与率(投票选举率)却下降了。他们指出经济政策、社会政策、人们对政府的信心、企业管理等因素都与生产效益和工资收入有关。他们用通用汽车公司和丰田汽车公司在美国合资的例子说明在职培训、生产组织、工人参与决策、合同的条件都是提高生产率的必要条件。上述研究虽然数量有限但为我们指出了一个值得考虑的研究方向利用教育提高生产率必须有其他相辅相成的条件存在。政府的经济发展策略、教育政策、企业管理制度、对职工的培训以及企业的应变策略都可能是企业在经济转型中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限制和影响因素。

三、教育培训与快速社会发展的特征教育与生产力之间既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受各种条件制约的复杂的关联关系就有必要进一步讨论社会发展和知识技能的本质这是研究人力资本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成人教育学和教育经济学都有重要的贡献。英国成人教育社会学家加韦斯(Jarvis)和美国成人教育学家农尔思(Knowles)等人在电子技术刚刚应用于生产时就指出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意义即:随着人口平均寿命增长社会变化加快知识和技术更新的周期缩短一代人在一生中会经历几次重大的社会变迁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现象。由于社会变化太

快人必须不断地学习才不至于与生活和社会脱节。这样一个人只依靠青年时代接受的正规教育不足以应付一生中接踵而至的社会冲击和技术变化。中国过去20年的经历就是现代社会本质一个明显的例证。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汇总)(2020年10月整理).pdf

宏观经济学重点 1、萨伊法则:是一种产品的供给产生了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有多大供给就有多大的需求,整个社会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必相等。因此,普遍的生产过剩是不可能的。 2、 凯恩斯革命:凯恩斯经济学从许多方面突破了传统经济学的思想束缚,拓宽了经济学的视角,运用一些新的概念、理论等分析工具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进行了重新的解释,得出了一切与传统经济学对立的政策结论,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现代经济学的面貌。表现:①经济学研究中心转变②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常态③政府的作用 3、宏观经济的目标:①持续的经济增长②充分就业③价格稳定④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经济学:是把整个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其经济活动的现象和规律,从而产生许多经济理论。联系:①相辅相成,构成整体②微观是宏观的基础。 区别:微观经济宏观经济 研究对象单个经济单位整个经济 解决问题资源配置资源利用 中心理论价格理论国民收入理论 研究方法个量分析总量分析 代表人物马歇尔1890《经济学原理》凯恩斯1936《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4、公共产品:是政府向社会和私人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总称。 特征:①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争夺性”②具有“排他性”,不具有“争夺性”。 5、私人产品:是指一般生产要素供给者通过市场经济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它由私人或厂商所提供。 特征:①具有“排他性”②具有“争夺性”。 6、政府的经济作用:①政府直接控制②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社会消费③政府通过稳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和失业率④政府从事生产⑤政府提供社会福利保障 7、市场失灵:市场经济由于其纯理论所假定的前提无法实现,使得市场经济并非万能,不可能发挥其理论上的经济效率。 8、转移支付:是指从整个国家的利益出发对某些人进行的无偿支付。 9、洛伦茨曲线:是反映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看图 OI表示国民收入百分比,OP表示人口百分比,连接两对角线OY的是绝对平均曲线。对角线上的任何一点都表示:总人口中每一定百分比的人口所拥有的收入,在总收入中也占相同的百分比。OPY是绝对不平均线,表示社会的全部收入都被一人所占有,其余的人的收入都是零。OY弧线为实际收入分配线即洛伦茨曲线,每一点都表明:占总人口的一定百分比的人口拥有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百分比。从曲线的形状可看出:实际收入分配线越靠近对角线,则表示社会收入分配越接近平均;反之,实际收入分配线越远离对角线,则表示社会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10、基尼系数(洛伦茨系数):根据洛伦茨曲线图找出了判断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A/(A+B) A表示实际收入分配曲线与绝对平均曲线之间的面积;B表示实际收入分配曲线与绝对不平均曲线之间的面对。如果A=0,基尼系数=0,则表示收入绝对平均;如果B=0,基尼系数=1,收入绝对不平均。事实上基尼系数在0和1之间,基尼系数数值越小,越接近于收入平均;基尼系数数值越大,则收入越不平均。对于收入分配高度不均的国家基尼系数在0.5-0.7之间,对于收入分配相对平等的国家,在0.2-0.35之间。 11、税金转嫁:纳税人可以把税金转嫁给他人负担。分为两种:①向前转嫁,即在市场交换过程中,在产品或服务销售之前,卖方通过加价的方式把税收负担转嫁给买方;②向后转嫁,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使个人收入和企业利润、国家税收的增加,从而导致个人、企业和国家储蓄的增长,国家资本的形成能力的增强。国家资本形成能力的增强,又能进一步带动投资的增加,增加投资又会导致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会推动教育投资的增加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如此反复影响,就会形成这样的局面,没有教育的发展,国家资本形成能力就难以增强,投资也就难以增加,经济增长就难以实现,而没有经济增长,国家资本的形成又会受到影响,教育投资的继续增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就缺乏保证。因此,高等教育与经济必然要求相互适应,这种适应是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 一、教育的发展从根本上受制于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果 (一)经济增长为教育协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教育一定程度上是指通过人力投资的基本形式——教育投资所形成的,按计划培养和训练劳动能力的活动。从这个角度看,教育的投资和经营可以看作是一个产业的一种投入产出过程。从负担的主体角度看,教育成本可以分为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两部分。高等教育的扩展需要增加相关的投入。教育协调发展,在根本上是要保证长期和持续的教育投入,但这必须以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前提。 (二)经济增长对教育发展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还决定着劳动力的素质和教育培养人才的素质。从根本上说,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最终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既决定着教育投资的需要量,也决定着教育投资的供给量。这必然要求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与发展速度与经济建设的规模和发展速度相适应,在数量上相协调。 二、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一)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智力资源。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高科技含量已高达80%,日本为75%。在我国一些较为发达的地区如经济特区,科技含量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可以占到60%左右,但在一些落后的省份,自然型的农业经济和粗放型的工业经济还占很大的比重,高科技含量还不到15%。乐观地估计,全国经济发展中高科技贡献的平均水平大概在30%左右。很明显,我国要在21世纪追赶世界先进水平,除了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的兴起已经向人类昭示了一个重要信息,即在未来社会的生产中,劳动者的知识与技术水平将取代资本和自然资源而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高科技将为人类寻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新资源、新天地。 高科技的发展有赖于高水平人才的创新活动,而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则需要高等教育的精心培养。大学阶段的教育,类似制造一件产品的成型阶段,培养出来的人将直接进人社会的生产活动过程。个体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形成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要在高等教育阶段进一步发展为专门的应用能力,包括发展为实际工作中的创新能力。因此高等教育是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关键一环。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高级专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水平,从而决定其可待续发展的能力。 (二)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先进的科技成果。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知识、技术、产品是现实的力量。工具、工艺、方法与管理的水平直接决定着生产的效率。高等教育不仅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而且它还通过科研活动直接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各种知识、技术和产品等支持,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高等学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既要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又要提供知识贡献。由于高等学校具有多学科并存以及注重系统知识传授的特点,所以它在总结、整理人类已有知识成果以及开展基础研究方面往往占有一定的优势,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往往就是人类知识的一座宝库。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随着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强调,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科技成果的开发、转化和推广工作,

教育经济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科学发展: ◆萌芽:(苏联)斯特鲁米林于1924年写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 ◆行成:(美国)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者、学科奠基人 (美国)丹尼森,提出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的区别 ◆发展:20世纪70年代被公认为独立学科 ◆引入中国:1979年下半年开始,报纸杂志先后发表文章介绍 1980年舒尔茨第一次访问中国并作学术报告 ◆最早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的人: 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 ◆劳动价值学说:其核心是:社会物质财富是由劳动者劳动创造的,劳动创造价值。 1、教育费用是劳动力价值的构成部分 2、复杂劳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3、教育劳动将影响社会经济价值的形成 ◆教育劳动的性质:1、教育劳动是一种劳务性或服务性的劳动。这种劳务性或服务性的劳动,可以为社会提供特殊的使用价值。 2、从扩大了的生产劳动概念角度来看,教育具有间接的生产性质。 3、教育劳动对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的生产和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直接生产性质。 总之教育劳动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生产性质,在某种情况下又表现为非生产性质 ◆复杂劳动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理论观点: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评价(简述或论述) 观点:1、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 2、人力资本投资与物力资本投资都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性投资 3、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具体表现为:1)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 2)提高人口质量的关键是教育投资;3)教育投资比物力投资更有利,会带来更多的利润。 4、教育投资收益率高于物力投资的收益率 5、教育投资收益率是可以测量的。(其基本公式为:收益÷成本=收益率) 评价: 合理性:1、人力资本理论在经济理论上改变了以物质资本投资为主导的理论格局,为经济学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 2、人力资本理论中“全资本”的概念指出了人的作用胜过物的作用,对人投资超过对物投资的观点也是可取的。 3、人力资本理论十分重视劳动力质量的提高,这对于探讨人口问题、劳动力结构性就业和人才质量问题是有意义的。 4、人力资本理论把教育投资作为人力资本的核心观点是合理的。 局限性:1、从人性和道德角度分析,它把一切都资本化了,把人等同于资本,贬低了人的价值,因此具有阶级局限性的一面。它用人力资本这一概念,掩盖了资产阶级剥削的实质。人力资本理论抹杀了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事实,重复了资本创造价值的老调,因此具有理论上的不彻底性。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导读:本文是关于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希望能帮助到您!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日益紧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将更加显著。 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的含义。教育就是旨在满足学习需要的各种有意识的、系统的活动,是导致学习的、有组织的和持续的交流。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质的活动;狭义的教育则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层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层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经济理论即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被认为是教育经济学的主要基础理论。上个世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对人力资本做了完整的理论阐述,即人力资本就是对人的投资形成的资本,是“在一国居民的教育与技术上的投资”。舒尔茨认为处于现代经济生产活动中的人力资本,其作用远比物质资本重要得多。运用这一思想可以得出结论:贫穷国家的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物质资本的短缺,而在于人力资本的匮乏,因此变成经济增长的约束因素。人力资本理论揭示出作为人力资本主要

因素的教育对于经济增长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将随着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增强而日趋增强。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般而言是正相关的,即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具体来说,经济发展以教育为基础,教育水平提高,又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潜在的和综合性的,能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以及各种专门人才。教育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劳动力知识存量的多少、国民素质的高低、人力资本的形成状况,从而决定该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速度。 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教育比较分析 两国的教育概况。肯尼亚和坦桑尼亚都是位于非洲东部的发展中国家,其殖民经历、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相似。上世纪60年代两国独立后,都试图为自己国家所有孩子提供7年的初等教育,但随着初等学校毕业生数量的增长及对中等学校教育的需求的扩大,同时受经济发展限制,政府提供的教育经费出现不足,公立学校不得不采取一定的政策,对入学人数加以限制。两国相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政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教育情况出现不同的结果,人口相对较少的肯尼亚,其中等毕业生远远超过坦桑尼亚。2002年肯尼亚中学生为30.288万,2003年坦桑尼亚中学在校生才20.072万。2002年肯尼亚有著名高等学府6所,另有30个职业培训学校,3所技校和12所私立大学,而坦桑尼亚只有3所大学。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经济学 1、学科概念:P6 ①教育投资:又称教育投入、教育资本、教育经济条件、教育资源等,是指 一个国家、地区、单位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像教育领域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及其货币表现。 ②教育成本:是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 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总和。 ③教育经济效率:又称教育经济效力、教育机构内部效能、教育资源利用效 率、教育投资效率等,是指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之比,即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 ④教育经济效益:教育经济效益也叫教育社会经济效益、教育社会经济价值、 教育经济收益、教育经济收效等,是指教育领域内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 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或者通俗地将,把社会向教育的投资和依赖这种投资所得到的国民收入加以比较,所得的国民收入抵偿教育投资的余额。 ⑤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 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达的一门边缘学科。 2、教育经济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经过了萌芽时期、初步形成时期和发展时期三 个阶段。 (一)萌芽时期: 标志着现代教育经济学学科萌芽起点的研究是斯特鲁米林1924年写 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它是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是世 界上最早运用数量统计的方法,用数量化、定量化的语言专门阐述教 育的国民经济意义。沃尔什1935年写的《人力的资本观》,被西方认 为是有关教育经济学的第一篇论文,它采用了现值折算法。到1960 年,教育经济论文达到53篇。这一时期的特点:①有了教育经济学方 面的论文及专著;②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是从观察在业劳动者身上 论述与充分调动教育的经济意义和价值。 (二)形成时期:20世纪60年代涌现大批教育经济学学者,使这门学科在研究对象、内容、范围和体系上基本上确立起来。形成标志:①1963年国际经济学会召开讨论教育经济学国际学术会议,出版了《教育经济学选集》,这一选集被认为是教育经济学形成的标志;

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建文)

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因此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是显著的。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两个主体入手研究经济对教育的作用。这里我计划通过经济发展使教育产生的变化来阐述这种影响力。 首先,从教师群体出发,我们可以从教师待遇、素质以及教师所教授课程的种类三个角度来观察。 (一)工资待遇 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以赚钱为追求,但是,教师待遇的提高是有效激励其工作热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我国,自“文革”恢复高考以来,教师的社会地位及其待遇都有了显著提高。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教师即是贫困的代名词,很多人都不选择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让我们来看一段那个时候一名教师的自述: “刚参加工作时,生活的坚韧是难以想象的,那时几年都不买一件新衣服,整年也吃不上一顿肉,一家人挤在三间土屋里,晴天还好些,可一下雨便没了落脚的地方。生活的贫困还可以克服,但精神的折磨却让人难以忍受,天天开批斗会,那时候真是度日如年。 改革开放后,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对教师的关心,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教师的政治地位提高了,生活待遇提高了,我们被称为人类灵魂的施工全过程管理人员。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也越来越大,消除了危房,更换了课桌、板凳,添置了电脑等现代化的设备,现在学生上学连学费也不用交了。 我们的生活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现在教师的衣着很新潮,而且还用上了各种现代化的工具,有的还买了小汽车。我家也早已盖上了楼房,一家人其乐融融。如今,教师成了 人们羡慕的职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经济的发展是提高教师待遇的前提和保证。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教育的发展。 (二)教师素质 随着经济的发展,教师的素质也在逐步提高。现在,中小学教师基本上都是大学毕业。各个学校在招聘教师时,都要经过严格的筛选。我们从教师岗位的激烈竞争中,可以感觉到,只有真正的高素质人才才能真正胜任这一工作。经济的发展使得教育得到普及,而教育的普及必然惠及教师的培养。 现在,每个教师虽然只教授一门课程,但是,对与其所教课程相关的知识,他必定也会很熟悉。现代社会中,知识的关联性正在不断加强,这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在这种大环境的作用下,教师的素质也在不断得到提升。教师不再只是一个领域的专家,而是正向着博学的方向发展。 (三)课程的多样化 经济的发展,使得知识不断得到细化。就拿英语专业的本科生来

西方经济学考研重点整理(微观部分为主)

西方经济学考研复习材料 西方经济学:研究在一定制度下,稀缺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在有限资源的各种可供利用组合中,进行选择的科学 第一章 导 言 重点掌握内容: 一、经济学产生的根源: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的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它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特点。 相对性:是指相对于人类无穷欲望而言,资源是稀缺的。 绝对性:是指资源的稀缺性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由于存在着资源稀缺的同时,又存在着资源的浪费,因此产生了经济学。 生产可能线是指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生产两种商品的最大产量的结合形成的线。 机会成本: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后,所放弃的其他用途的最大利益。 ◆ 为什么生产的大炮与黄油是有限的?----资源稀缺 ? 生产的大炮与黄油该怎么组合?------资源配置 ? 有时生产的大炮与黄油只能在G 点上?---资源没得到充分利用,既稀缺又浪费 ? 如何使生产的大炮与黄油达到H 点上?---经济制度(市场和计划) 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学的核心是研究给定条件下的最大化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源的配置和资源的利用。 其中资源配置又称为选择。选择就是如何利用既定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以便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求。具体地说,选择包括了“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样三个问题。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微观经济学研究企业、家庭和单个市场等微观供求行为与价格之间关系的经济科学。 关于定义的内容: ① 研究的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 ②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 ③中心理论为价格理论; ④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 基本内容: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微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科学。 关于定义的内容: ①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 ②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③中心理论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④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基本内容: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 二者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二者都是实证分析 四、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企图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它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经济学以一定的价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问题的标准,树立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所谓价值判断就是指对经济事物社会价值的判断,即对某一经济事物是好是坏的判断。 两者区别: 1.是否以价值判断为基础。前者不以价值判断为基础,而后者是以价值判断为基础的。 2.解决的问题不同。前者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而后者解决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3.实证经济学具有客观性,而规范经济学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两者联系:规范经济学以实证经济学为基础,越是具体的问题,实证的成分越多,而越是高层次带有决策性的问题,越具 大炮 黄油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摘要: 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类的未来和国家的繁荣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教育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关系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对于个人而言,教育关系到一个人能否学到在社会中生存的基本技能,能否享受到现代社会的文明成果,能否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因此,通过分析教育与经济的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有利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教育经济发展关系 首先我们来看一张关于国民生产总值与教育投入的关系。 经济发展最基本的因素是人,而人的素质提高要依靠教育。从这

个层面讲,教育是经济的发动机,是经济发展与转型的动力和支点。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它必然与社会经济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也不断地发展变化。现代经济社会中经济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主动,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教育也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教育和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积累之间的关系、教育和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经济增长和发展对教育的制约来阐述教育与经济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和意见。 一、教育是人力资本和物资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 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是发展经济不可或缺的两类生产性投资。人力资本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也是给个人和社会带来财富的源泉。经济建设的实践证明,对人力资本投入的收益要高于对物质资本投入的收益,而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部分。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而高水平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前创造有利于经济结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条件和人力资本,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后进者赶超先行者的普遍经验。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需要一定的社会支持环境。教育领域应当以社会需求为基础,兼顾社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有针对性地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教育制度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往往导致人力资本稀缺或过剩,而社会人才使用机制的缺陷又极有可能导致人

自考教育经济学知识点

教育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 2.集合生产函数分析:把生产的增长,看作为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即:土地、人力、资本增长的集合表现。 3.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4.筛选假设理论:把教育看作一个信息,着重研究在劳动力市场内雇主是怎样挑选工人工作的,从雇主在劳动力市场上研究挑选工人的过程,说明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 教育的社会需求:指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基于国家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要求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6.教育的个人需求:指个人出于对未来知识、技能、收入、社会地位的预期在各种需求中进行选择,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7.教育供给:指在某一时期内,一国或一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给受教育者的机会。 8.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指对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知识的生产率。9.教育资源分配:指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级各类教育间合理有效地分配。 10.教育级别结构:“教育程度结构”:指各级教育程度在校学生数占全部教育系统在校学生数的比例一般分四级:初等、中等、高等、研究生教育。 11.教育类别结构:“教育专业结构”:指各类教育在校学生数占全部教育系统在校总人数的比例,以及各类教育在校学生人数之间的比例关系。 12客观经济结构:“部门经济结构” 13.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总系统中各子系统,各部分的排列组合和结合方式,具体说是指国民经济的个种成份,各个部门以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构成比例关系和相互关系。 14.经济部门的劳动技术结构:指科学变为物质生产技术的程度和物质生产部门科技人员的比例关系。 15.劳动力结构就业则是由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从而不断出现新的产业,新的行业和新的经济活动领域。 16.教育投资:“教育资源”、“教育投入”、“教育经济条件”: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17.测推法:根据已经确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去推测实现目标所需要的人才数量和质量,从而测推出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进而预测出教育投资总量和增长比例。 18.教育成本: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 19.边际成本:单位产出增量所增加的成本及增加一个单位产出量所支出的成本。 20.教育个人成本:“个人教育成本”、“私人教育成本”:是指学生家庭和个人受教育所支付的全部费用,以及因上学而失去就业机会必须“放弃的收入”的部分。 21.教育个人直接成本:指学生家庭和学生个人直接支付的教育费用。S=R+D+H+B S:教育个人直接成本 R:为学杂费 D:生活差距费 H;交通费 B:书籍文具费 22.教育间接成本:社会个人为教育而间接支付的教育费用。 23大小口经:指教育投资实际包括的范围大小不同。 24.教育经济效率:“教育投资内部效益”、“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教育过程经济功能”、“教育投资利用效率”: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客观上)。指某教育单位或者学校其教育事业经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的利用效率。“教育投资使用效率”、每一定量的教育投资所能培养学生的数量(微观上)。25.教育投资人力资源利用指标:指一定的教育人员在一定时间培养人才的多少。 26.机会成本:指经营决策中以未选择方案所丧失的利益为尺度来评价被选择方案的一种假定性的成本。 27.国民生产总值:指一国的国民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国内和国外所生产的以市场价格表示的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总价值。 28.教育纯效益:指由于投资教育所带来的国民收入增长的总和。 29.教育收益率:指教育收益总额与教育成本总额的比较。 30.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方法:由美国F·丹尼森计算教育经济效益方法,被西方称这为教育经济效益计算最细致、最深入的一种方法。 31.现值折算法;美国J·R·沃尔什教育收益计算法,其基本思路是用个人教育费用(成本)和预期收入相比计算教育收益。 32.师资优化组合:是教师劳动力要素达到最优化组合和使用,即在合理的定员,定额和教师劳动效率指标基础上的确定教师劳动的需要量 33.义务教育投资外部结构:指义务教育投资在教育投资分配中的地位和作用。 34.教师劳动的效率:指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在一定时间内所取得的教育成果,在其他相同的条件下,教师劳动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水平。 二、知识点: 1.教育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范围,因为它是介于教育学与经济学两门社会学科之间的新兴交叉学科(从整体上看)选/判多数学者认为:应该把他隶属于经济科学体系,属于部门经济学性质的学科(从具体上看)(实际情况和发展趋

经济学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

经济学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 经济学作为一个大的专业学科,下面还有很多的分支,像西方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数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一直都是每年考研学子关注的重点。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关于经济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产业经济学: 就业前景 产业经济学实用急需,就业前景较好。产业经济学在当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的大背景下即便走向世界也有说服力。它主要通过讲述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组织及产业政策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的经济指标、基本方法,具有用基本理论分析现实中的某些经济现象和问题的能力,因此就业面相对来说比较广。 就业方向 毕业后在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公司、企业等从事经营管理,经济管理,经济分析、预测和规划,政策分析等工作;还可进一步报考相关学科门类的博士研究生,继续求学深造。

国民经济学 就业前景 国民经济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未来的职业主要集中在经济政治 和经济规划领域,不过也可能进入职业教育规划、地区和组织规 划领域,会计和财政领域,统计部门,或者执行其他的管理职能。除了大型工商业企业外,国民经济学毕业生通常也可以进入国家 和国际性的政府机构和协会工作。当然进入银行及联邦和各州政 府机构工作也不无可能。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适宜从事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研究工作;在政府 有关业务部门、政策研究部门从事经济监管工作;在大中型企业、 各类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以及人力资源管 理工作;在高等院校、科学研究单位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政治经济学 就业前景 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水平在国内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这种 领先地位近年来得到了进一步巩固。自1996年以来,本学科点的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要点总结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要点总结第1章绪论 教育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学科性质为部门经济学或教育部门经济学。学科研究的对象为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及其规律。学 科研究的核心内容为教育投资、教育经济效率、教育经济效益。学科体系结构主要由六个部 分组成: (1)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以及发展历史; (2)学科的理论基础; (3)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4)学科的具体概念、范畴、定律、原则、规律以及计量模型和数据指标; (5)教育人力资源配置、组合以及劳动报酬; (6)教育事业发展规模、速度以及发展战略。 第2章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中有着十分丰富的教育经济思想。教育劳动有一部分属于生产劳动 的范畴,教育劳动是一种劳务性或服务性的劳动,教育劳动直接生产劳动者的能力和科学技 术生产力;教育劳动在劳动力再生产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育可以再生产人的劳动能力, 再生产科学技术生产力;教育劳动可以创造价值,劳动价值学说是计量教育经济效益的理论

基础。 第3章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是西方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人力资本的内容包括教育资本、知识与技 术资本、健康资本、劳动力的迁移和流动资本以及培训资本等。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教育是人力资本投 资的核心,教育投资收益率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教育投资收益率是可以计量的。人 力资本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有了新发展,出现了筛选假设理论、社会化理论和劳动力市场 划分理论等。 第4章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教育需求和供给从经济学的角度论述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多层 面、多方位的,有宏观层面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作用、经济对教育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教育对 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教育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具有先导性、 基础性、全局性的战略地位。教育过程与物质生产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5章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是教育与经济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有着密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_课本知识点_重点_(考试必备)

第二章需求与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微观经济学的特点 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最优决策问题;第二个层次是研究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决定问题;第三个层次是研究一个经济社会中所有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同时决定问题前两个层次的问题可以借助经济循环流动图来加以说明 2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经济人”假设;完全信息假设 第二节需求曲线 1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它包括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两层含义。少其中一项就不能算做需求 2需求函数:是用来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公式Qd=f(P)(P:商品的价格;Qd:商品的需求量) 当需求函数为线性函数时Qd=α-β?P(α、β为常数),该函数所对应的需求曲线为一直线需求曲线特征:向右下方倾斜,即斜率为负值,他们都表示商品的需求量和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吉芬物品除外) 3需求定理:指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互为反方向的变化关系。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需求曲线的形状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第三节供给曲线 1供给: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它包括供给意愿和供给能力两层含义,少其中一项就不能算做供给。 2供给函数:是用来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数量和影响该供给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公式Qs=f(P)(P:商品的价格;Qs:商品的供给量) 当供给函数为线性函数时Qs=-δ+γ?P(δ、γ常数),该函数所对应的供给曲线为一直线供给曲线特征:向右上方倾斜,即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值。他们都表示商品的供给量和价格成同方向变动的规律。 3供给定理:指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互为同方向的变化关系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曲线的形状是向右上方倾斜的,供给与价格为正向关系。 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得到反映价格与供给之间正向关系的供给曲线,即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这就是供给定理 第四节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 1均衡价格:指某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均衡数量: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 均衡点: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相交的交点 市场出清的状态:市场上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 需求量的变动: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指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供给的变动:指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供求定理: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的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即需求增加,使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增加;需求减少,使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供给增加,使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使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 第六节弹性理论 1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其公式为: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变动率/价格变动率

政治经济学重点整理笔记

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四个环节。一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 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之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势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Cc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商品经济:以商品交换为目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社会分工、剩余产品的出现兵分属不同生产者所有。 商品价值: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历史范畴。 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二要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商品的是由价值与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 1具体劳动是从具体形态来考虑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永恒范畴。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是撇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历史范畴。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空间上都不能分离。 3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自然属性,永恒范畴。抽象劳动,社会属性,历史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抽象劳动的历史性。 4在商品经济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转化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在不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类的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 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积累,社会资本再生产’ 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在商品生产中表现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进而产生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 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根源——用商品交换解决。 个别劳动时间:各个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之间的关系:1 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的平均劳动强度和熟练程度下制造某种实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2 社会总劳动中按一定比例用来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摘要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是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经济发展最基本的因素是人,而人的素质提高要依靠教育。现代经济社会中经济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主动,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教育也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经济发展人力资本教育改革 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使个人收入和企业利润、国家税收的增加,从而导致个人、企业和国家储蓄的增长,国家资本的形成能力的增强。国家资本形成能力的增强,又能进一步带动投资的增加,增加投资又会导致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会推动教育投资的增加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如此反复影响,就会形成这样的局面,没有教育的发展,国家资本形成能力就难以增强,投资也就难以增加,经济增长就难以实现,而没有经济增长,国家资本的形成又会受到影响,教育投资的继续增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就缺乏保证。因此,高等教育与经济必然要求相互适应,这种适应是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 一、教育的发展从根本上受制于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果 (一)经济增长为教育协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教育一定程度上是指通过人力投资的基本形式——教育投资所形成的,按计划培养和训练劳动能力的活动。从这个角度看,教育的投资和经营可以看作是一个产业的一种投入产出过程。从负担的主体角度看,教育成本可以分为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两部分。高等教育的扩展需要增加相关的投入。教育协调发展,在根本上是要保证长期和持续的教育投入,但这必须以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前提。 (二)经济增长对教育发展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还决定着劳动力的素质和教育培养人才的素质。从根本上说,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最终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既决定着教育投资的需要量,也决定着教育投资的供给量。这必然要求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与发展速度与经济建设的规模和发展速度相适应,在数量上相协调。 二、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一)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智力资源。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高科技含量已高达80%,日本为75%。在我国一些较为发达的地区如经济特区,科技含量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可以占到60%左右,但在一些落后的省份,自然型的农业经济和粗放型的工业经济还占很大的比重,高科技含量还不到15%。乐观地估计,全国经济发展中高科技贡献的平均水平大概在30%左右。很明显,我国要在21世纪追赶世界先进水平,除了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的兴起已经向人类昭示了一个重要信息,即在未来社会的生产中,劳动者的知识与技术水平将取代资本和自然资源而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高科技将为人类寻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新资源、新天地。 高科技的发展有赖于高水平人才的创新活动,而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则需要高等教育的精心培养。大学阶段的教育,类似制造一件产品的成型阶段,培养出来的人将直接进人社会的生产活动过程。个体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形成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要在高等教育阶段进一步发展为专门的应用能力,包括发展为实际工作中的创新能力。因此高等教育是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关键一环。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高级专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水平,从而决定其可待续发展的能力。 (二)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先进的科技成果。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知识、技术、产品是现实的力量。工具、工艺、方法与管理的水平直接决定着生产的效率。高等教育不仅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而且它还通过科研活动直接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各种知识、技术和产品等支持,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钱彦敏金融经济学考试重点整理

Keypoints of Financial Economics By Sven Chapter 1 1, Utility Function 2, MRS 3, Fisher Separation theorem of lenders and borrowers within capital market 4, transaction cost Chapter 2 1, Forms of value, e.g. production economy, production economy with labor choice, production economy with uncertain variable, asset pricing model 2, state variable, choice/control variable, transaction function 3, Bellman equation with no policy function, Bellman equation with policy function 4, First Order Condition 5, Benveniste-Scheinkman Condition 6, Euler Equation 7, Bellman equation and Euler equation of value under uncertainty Chapter 3 1, value form and market clear

2, Bellman equation and Euler equation of asset value 3, asset pricing model, pricing kernel 4, price of real discount bond, nominal discount bond, market index, option price, managed portfolio Chapter 4 1, power utility function 2, RRA, ARA, risk preference 3, risk correction, price decomposition Chapter 5 1, Risk premium 2, procyclical asset and its price 3, countercyclical asset and its price 4, aggregate risk, idiosyncratic risk, non-priced idiosyncratic risk 5, Risk premium of return 6, mean-variance bounds and its quantitative specification 7, VaR Chapter 6 1, portfolio, market portfolio, efficient portfolio 2, lagrangian solution to portfolio optimization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