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质的微观结构

物质的微观结构

物质的微观结构
物质的微观结构

第十二章 物质的微观结构

A 、 原子的核式结构

【知识点1】了解..

电子的发现 1、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对阴极射线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1897年,他确认阴极射线是由质量小于氢原子质量千分之一的带负电的粒子组成的,汤姆逊把这种粒子叫电子。以

后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精确地测定了电子的电量,电子的电量是e=1.6×10-19C ;电子的质量

是m=0.91×10-30kg 。

2、汤姆逊发现电子,是物理学史上的重要事件。电子比已知的最小的原子还要小,它说明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本身也具有结构,原子还可以再分,这样“原子不可分”的观念就彻底被否定了。

通常情况下,原子是电中性的,而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电子带负电且质量又很小,那么原子里一定还有带正电的且集中了原子几乎所有质量的部分。电子和原子中带正电的部分是怎样组成原子的呢?科学家们曾提出了几种原子模型,汤姆逊提出的原子模型是: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则镶嵌在球内(“枣糕型”)。

【知识点2】知道..

α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目的: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想证明汤姆逊原子模型的正确性,1911年起做了“α粒子散射实验”。所谓“α粒子散射实验”是用放射性元素钋放出的α粒子束,轰击金箔的实验。实验结果却否定了汤姆逊原子模型。

2、为什么用α粒子轰击金箔?原子的结构非常紧密,要认识原子的组成,需要用高速粒子对它进行轰击,以便对产生的物理现象进行分析。由于α粒子具有足够的能量,有可能接近原子的中心,并且α粒子还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如果α粒子因与其它粒子发生相互作用而改变了运动的方向,便可在荧光屏上显示出它的方向变化,因此卢瑟福用α粒子散射的方法来研究原子的结构。

3、实验装置:主要由:放射源、金箔、荧光

屏、显微镜和转动圆盘几部分组成,如图12-A-1所示。放射源钋放出α粒子;为避免气体分子对α

粒子的运动产生影响,整个装置放在真空中;使

用金箔的目的有二个:(1)金有极好的延展性,

便于制成很薄的金箔,使α粒子在穿过金箔的过

程中只与某一个金原子发生相互作用,(2)金的原子序数很大,这样金原子跟α粒子有足够大的库仑力,使产生的物理现象更为明显。实验过程中,荧光屏和显微镜能够围绕金箔在一个圆周上转动,可以观察到穿过金箔后偏转角度不同的α粒子的径迹。

4、实验结果以及对结果分析:

实验的结果:α粒子穿过金箔后“绝大多数”沿原来的方向前进; “少数”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极少数”发生了大角度偏转;“有的甚至”被反弹。

对结果分析:由于电子带负电,其质量约为α粒子的1/7300,不可能使动能较大的α粒子产生大角度偏转。若按汤姆逊原子模型,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内,α粒子穿过原子时由于α粒子周围正电荷对它的斥力有相当一部分互相抵消,使α粒子偏转的力也不会很大,因此α粒子的大角度偏转说明汤姆逊模型与实验事实不符。实验现象中的“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方向没有明显改变,表明α粒子在穿过时基本上没有受到力的作用,说明原子中的绝大部分几乎是空的,实验现象中的“极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有的甚至”反弹回来,说明α粒子在原子中的某些地方受到了质量、电量均比α粒图12-A-1

α

子本身大得多的原子核的作用。

【知识点3】知道

..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学说是: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所有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高速旋转。

原子半径大约是10-10m,核的大小约为10-14~10-15m,假如把原子核比作一个乒乓球,那么整个原子就有一个足球场大;原子核集中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最小的原子核是氢原子核,其质量是核外电子质量的1840倍;电子绕核高速旋转,就如太阳系中行星绕着太阳运转一样。电子做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是原子核对电子的库仑力。

根据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α粒子穿过原子时,如果离核较远,受到的库仑斥力就很小,运动方向基本不变.只有当α粒子与核十分接近时,才会受到很大的库仑斥力,发生大角度的偏转,产生散射.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数据可估计出原子核直径的数量级为10-14~10-15m,原子直径的数量级约为10-10m,可见整个原子是十分“空旷”的。

【典型例题】

例1:α粒子散射实验中,图12-A-2所示的α粒子的运动轨迹中不可能能存在的是……………………()

(A)(l);(B)(2);(C)(3);(D)(4)。

α粒子是氦原子核,带正电,金核也带正电,因而它们间的

库仑力是斥力。所以图12-A-2中的轨迹(2)和(3)是不可能

的,故应选(B)、(C)。

[解题关键]

理解α粒子散射的原因。

例2:下列叙述中,不属于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学说内容的,或有错误的是……()(A)原子的全部正电荷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B)原子的全部质量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C)电子在核外绕核做圆周运动。

(D)电子运动的可能轨道对应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

[分析与解]

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解决了原子中正电荷的分布问题,(A)显然正确。负电荷的分布问题在核式结构学说中只提及电子在核外绕核运动,没有涉及可能轨道的问题,因而(D)是不属于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学说内容的,(C)是正确的。又电子在核外,因而原子的质量只是几乎全部集中在核内,核外还有电子的质量,选项(B)是错误的,故应选(B)、(D)。

[解题关键]

要全面、正确地理解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的内容。

[练习题]

1.下列的说法正确的是…………………………………………………()

(A)阴极射线管的阴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接;

(B)阴极射线管的电源使用交流电;

(C)阴极射线垂直电场方向进入电场后会发生偏转;

(D)阴极射线是由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

2.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的根据是,在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中,发现α粒

子…………………………………………………………………………( )

(A )全部穿过或发生很小的偏转;

(B )绝大多数穿过,只有少数发生很大偏转,甚至极少数被弹回;

(C )绝大多数发生很大的偏转,甚至被弹回,只有少数穿过;

(D )全部发生很大的偏转。

3. 根据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中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范围内。

(B )原子中的质量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范围内。

(C )原子中的正电荷和质量都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范围内。

(D )原子中的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很小的区域内。

4.卢瑟福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解释是…………………………………( )

(A )使α粒子产生偏转的主要力是原子中电子对α粒子的作用力;

(B )使α粒子产生偏转的力主要是库仑力;

(C )原子核很小,α粒子接近它的机会很少,所以绝大多数的α粒子仍沿原来的方

向前进;

(D )能产生大角度偏转的α粒子是穿过原子时离原子核近的α粒子。

5.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如果一个α粒子跟金箔中的电子相撞,则……( )

(A )α粒子的动能几乎没有损失; (B )α粒子将损失大部分动能;

(C )α粒子不会发生显著的偏转; (D )α粒子将发生较大角度的偏转。

6.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当α粒子最接近金核时…………………………( )

(A )α粒子动能最小; (B )α粒子受到的库仑力最大;

(C )α粒子电势能最小; (D )α粒子速度的变化率最小。

7.图12-A-3所示,各图表示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原子核和两个α粒子的径迹,其

中可能正确的是……………………( )

8.发现电子的科学家是________,他提出了___________原子模型。

9. 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内容是 。

10.原子半径的数量级是 m ,原子核半径的数量级是 m 。

B 、物质的放射性及其应用

【知识点1】知道..

α、β、γ射线的本质和性质 1、天然放射现象:放射性元素不断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这种射线来自于原子核,原子序数大于83的所有天然存在的元素都具有放射性;原子序数小于83的天然存在的元素也有一些具有放射性。天然放射现象是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首先发现的。

2、三种射线:放射性物质天然衰变时放射出的射线有三种,即α、β、γ射线,它们的图

12-A-3 (A ) (B ) (C ) (D )

本质和性质如表下所示。

表中所列穿透本领,α射线的穿透本领很弱,在空气中只能前进几厘米,一张薄铝箔或一张薄纸就能挡住它。β射线的贯穿本领较强,可以穿透几厘米的铝板;γ射线贯穿本领最强,能穿透几厘米的铅板。

【知识点2】知道..

放射性元素的α衰变和β衰变及其衰变方程 1、衰变:原子核由于放出某种粒子而转变为新核的变化叫做原子核的衰变。

各种粒子的符号:

α粒子—— 4

2He β粒子—— 01-e

正电子—— 0

1e 质子—— 11H

电子—— 01-e 中子——10

n 氘核—— 21H 以上粒子符号中左下角的下标表示粒子电量数,左上角的上标表示粒子的质量数。

2、原子核的衰变满足:①电荷守恒;②质量数守恒;③能量守恒。

3、在α衰变中,其核反应方程是He Y X A Z A Z 4242+→--;

4、在β衰变中,其核反应式是:e Y X A Z A Z 011-++→.

5、γ辐射:原子核发生α衰变和β衰变时产生的新核有的具有过多的能量,这时它会辐射γ光子,γ射线是伴随α射线和β射线产生的。

【知识点3】知道..

半衰期 半衰期(T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需要的时间叫做半衰期;不同的放射性元素有不同的半衰期,甚至差别很大;半衰期的大小是由原子核内部因素决定的.跟这种元素所处的物理状态和化学状态无关。半衰期长短反映了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

设衰变前的原子核数为N 0,衰变后的原子核数为N ,T 为半衰期,t 为衰变时间,则 N =N 0(1/2)??? ??T t

【典型例题】

例1:(1)铀238具有α放射性,放出一个α粒子变成什么,写出衰变方程

(2)钍234具有β放射性,放出一个β粒子变成什么,写出衰变方程

[分析与解]

(1)铀238(U 23892)放出一个α粒子变成钍234(Th 23490)

,衰变方程是He Th U 422349023892+→。 (2)钍234(Th 23490)放出一个β粒子变成镤234(Pa 23491),衰变方程是e Pa Th 0123491234

90-+→

例2:23892U (铀)衰变为22286Rn (氡)

,共发生了 次α衰变, 次β衰变。

[分析与解]

设共发生了x次α衰变,y次β衰变,则可写出其衰变的核反应方程式为

238 92U →222

86

Rn+x4

2

He+y0

1-

e

根据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有:

238=222+4X

92=86+2X-y

解得 x=4,y=2

所以共发生了4次α衰变和2次β衰变。

[解题关键]

关键是要抓住衰变的核反应方程及衰变前后质量数、电荷数守恒的规律。

例3:关于β衰变所释放的电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由于它是从原子核中释放出来的,所以它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B)它是原子核的核外电子

(C)当它通过空气时电离作用很强

(D)它的穿透本领很强

[分析与解] β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来源于原子核,但电子不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理解β衰变的实质)选项A、B错;β射线的穿透本领很强但电离作用弱故选项C错,选项D正确。

[解题关键] 记住三种射线的本质和性质

例4:一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是3天,用计数器探测得一小瓶装有该物质的放射源每分钟发生衰变的次数为24000次,则经过12天,该放射源每分钟衰变的次数为多少?

[分析与解]

放射性物质单位时间内衰变的次数跟尚未发生衰变的放射性物质的质量成正比。要根据

M=M0(1/2)

?

?

?

?

?

T

t

推算出剩余质量与原有质量的比值,也就可求出该放射源在每分钟发生衰

变的次数。

经过12天剩余的放射性物质的质量与原有质量的比值M /M0=(1/2)(12/3)=1/16 。所以经过12天每分钟衰变的次数为24000×(1/16)=1500(次)

[解题关键]

要明确半衰期的意义和衰变规律。

[练习题]

1. 在天然放射性元素的放射线中,已经查明,α射线是,γ射线

是。

2. 在α、β、γ三种射线中,穿透本领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3. 在α、β、γ三种射线中,电离本领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4. 在图12-B-1所示的实验示意图中,下部是一个铅盒,

把微量的放射源放在铅盒底部,由于射线不能穿透很

厚的铅板,因此由放射源放出的射线就沿铅盒上方的

小孔向外射出。将整个装置放在电场中,可以从照相

底片感光的位置发现,射线在电场的作用下分成了三

束。试在图中标出三种射线的名称

5.完成下列衰变方程式

(1)镭(Ra 226

88)自发衰变为为氦和氡;

(2)钍230(Th 230

90)发生α衰变;

(3)钫223(Fr 223

87)发生β衰变;

6.α射线的本质是 ………………( )

(A )电子流; (B )高速电子流;

(C )光子流; (D )高速氦核流。

7. 以下几个原子核反应式中,X 代表α粒子的反应式是…………………( )

(A )42He+9

4Be → 12

6C+X (B )23490Th → 23491Pa+X

(C )21H+31H → 10n+X (D )30

15P → 3014Si+X 8. 238

92U 经3次α衰变和2次β衰变,最后得到的原子核中的电量数为…( )

(A )92; (B )88; (C )138; (D )236。

9.放射性探伤是利用了…………………………………………………………( )

(A )α射线的电离本领; (B )β射线的贯穿本领;

(C )γ射线的贯穿本领; (D )放射性元素的示踪本领。

10. 若元素A 的半衰期为4天,元素B 的半衰期为5天,则相同质量的A 和B ,经过20天后,剩下的质量之比B A m m /…………………………………………( )

(A )30:31 ; (B )31:30; (C )1:2; (D )2:1。

11.Bi 210

83的半衰期是5天,10克铋210经过20天还剩下多少?

12.放射性同位素24

11Na 的样品经过6小时后还剩下1/8没有衰变,它的半衰期是多少?

C 、 原子核的组成

【知识点1】了解..

原子核的人工转变、质子的发现 问题的提出:原子核的天然衰变现象发现以后,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核仍然具有复杂的结构,并且原子核是能够发生变化的。人们自然联想到是否能用人工的方法使原子核发生变化,原子核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

原子核的人工转变:人为地用高能粒子撞击原子核,使它转变成另一种新原子核,这个过程叫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卢瑟福实验:1919年卢瑟福做了用α粒子轰击氮核的实验,发现了质子,首次完成了

原子核的人工转变的实验。

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为:14

7N +42He → 178O +11H 。

【知识点2】了解..

中子的发现 卢瑟福预言中子的存在:质子的发现,使人们对原子核中包含质子成为共识,但如果原子核只是由质子组成,它的电荷数(以基本电荷为单位)应该与质量数(单位u )相等,但是实际上原子核的电荷数只是质量数的一半或者还少一些,卢瑟福根据这一事实,预言原子核内还有质量跟质子相等的不带电的中性粒子(中子)存在。

中子的发现:1930年人们在用由钋放射出的α射线轰击铍时产生了一种不知名的射线,它的贯穿能力极强,能够穿透几厘米厚的铅.后来用这种射线去轰击石蜡(含有大量氢原子),竟能从石蜡中打出质子来。

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经过仔细的研究和分析,发现这种射线在磁场中不发生偏转,可见它是中性粒子流.又测出射线的速度约为十分之一光速,排除了它是γ射线的可能.他又用这种射线轰击氢原子和氮原子,结果打出了一些氢核(质子)和氮核.他测出了被打出的氢核和氮核的速度,并由此计算出了这种射线粒子的质量, 发现与氢核质量差不多,这样中子被发现了。

【知识点3】了解..

原子核的组成 中子发现后,物理学家海森伯和伊凡宁柯创立了原子核的质子——中子结构学说,即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理论。

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例:原子核U 238

92(铀)中有238个核子、92个质子、146个中子。

【典型例题】

例:用α粒子轰击硼10,产生一个中子和一个具有放射性的核,这新核是 ;这新核可放出一个正电子,衰变所成的核为 ,其核反应方程式为 .

[分析与解]

原子核的人工转变与原子核的衰变一样满足:①电荷数守恒;②质量数守恒;③能量

守恒,由→+He B 4210

5新核n 10+可知,新核的电荷数(原子序数)为7,它的质量数为13,故这种原子核为氮13,;由→N 13

7新核e 0

1++可知,新核的电荷数(原子序数)为6,质量数

为13,是碳13,其核反应方程式为e C N 0113613

7++→。 [解题关键]

原子核的人工转变遵守电荷数、质量数守恒

[巩固练习]

1. 用α粒子轰击铍时得到原子核C 12

6,同时放出一种射线,关于这种射线的说法与事

实不符的是………………………………………………………………( )

(A )它来自原子核; (B )它能穿透几厘米的铅板;

(C )它在电场中不受力的作用; (D )它是一种带电粒子。

2. 科学家常用中子轰击原子核,这是因为中子…………………………( )

(A )质量较小; (B )质量较大;

(C )能量较大; (D )显电中性。

3. 如图12-C-1所示为查德威克发现中子实验示意图,由天然放射性元素钋(Po )放出的α射线轰击铍时产生粒子流A ,用粒子流A 轰击石蜡时,会打出粒子流B ,经研究知道……………………………………( ) (A )A 为中子,B 为质子;

(B )A 为质子,B 为中子; (C )A 为γ射线,B 为中子;

(D )A 为中子,B 为γ射线。

4. 下列核反应过程中,哪些是平衡的?…( )

(A )105

B +42He → 137N +11H ; (B )2713Al +10n →2712Mg +10n ; (

C )9

4Be +42He → 12

6C 十10n ; (D )14

7N +42He →

17

8O +11H 。 5. 以下几个原子核反应方程式中,X 代表α粒子的反应式是 ………( )

(A )X Pa Th +→23491234

90; (B )n P X Al 1030152713+→+;

(C )H O X N 11178147+→+; (D )n X H H 103121+→+。

6.某原子核的衰变过程为X ?→?

β Y ?→?α Z(符号?→?β

表示放射一个β粒子; ?→?α表示放射一个α粒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 核X 的中子数减核Z 的中子数等于2 ;

(B ) 核X 的质量数减核Z 的质量数等于5;

(C )核Z 的质子数比核X 的质子数少1;

(D ) 原子核为X 的中性原子中的电子数比原子核Y 的中性原子中的电子数多1。

7. 图12-C-2是1919年美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在实验里第一次成功地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的实验的

示意图,A 是装气体的密封盒子;B 是涂有放射源

(镭,发射高速α粒子,其速度达2×107m /s )的架子;S 是一张薄的铝箔,它的厚度

要 ;S 后放一片涂有硫化锌的荧光屏F 。A 室内不充气时,α粒子全被铝箔 ,在F 屏上 闪烁

的光点;如果A 室内充以氮气,可以在F 屏上

闪烁;如果抽去 ,换进氧气或二氧化碳,F 屏上的闪烁又看不见了。这说明 。

8. 图12-C-2是1919年美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在实验里第一次成功地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的实验的示意图。实验中的核反应方程为 。

9. 原子核由 和 组成,其中 数等于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于 ;具有相同 数而不同 数的原子为同位素。

10. 电子是 发现的,质子是 发现的,中子是 发现的。

11. 232

90Th (钍)有 个质子, 个中子。

图12-C-2 至真空室

氮气 图

12-C-1 钋 石蜡

B 铍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8新人教版必修

第二章第一课时“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案 【教学目标】 1.体验进行分类的目的及意义。 2.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 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讲授 【教学过程设计】 【情景引入】 若要到“万福”商场买一部复读机,你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它? 【思考与交流】 请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知识,列举一些应用分类法的例子。【师生交流】 分类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和学会使用,以提高我们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学生活动】 组织学生对八支笔进行分类活动 分类并没有唯一性,它会根据分类的标准不同而不同。 【点评】当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类的事物的了解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所以分类的方法是一种非常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分类法的应用也是非常普遍的。 【过渡】 其实分类方法不但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碰到,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也普遍存在,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学生活动】案例1、连线: 【师生交流】 通过这个活动,可以看出对于Na2CO3如果从阳离子来看,可以与Na2SO4一起分为硫酸盐。若从阴离子的角度来看可以与K2CO3一起分为碳酸盐。因此可以说, 【点评】 一种分类方法所依据的标准有一定局限,所能提供的信息少,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需要采用多种分类方法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1、交叉分类法 【学生活动】 案例2、对下列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1)硫在氧气里燃烧 (2)红磷在氧气里燃烧 (3)铁丝在氧气里燃烧 (4)铝箔在氧气里燃烧

(5)蜡烛在氧气里燃烧 案例3、见课本P21,图2-32、树状分类法 【点评】:树状分类法可以让我们把同类事物进行再分 【实践活动】 按照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仿照P21图2-3作出树状分类图,然后选择下列合适的物质填在物质类别上。 O2, Cu,H2SO4, Ba(OH)2,KNO3, CO2,空气,含镁60%的MgO 【小结】 在学习了分类的方法以后,大家就要学会对以前和将要学的化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整理,学会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并通过对各类物质的代表物质的研究来了解这类物质的性质,从而提高我们化学学习的效率。 【练习】 【课后作业】 1、通过查找资料或与同学合作,为石油加工后的产物或用途制作一张树状分类图或交叉分类图。 2、某学校要举行田径运动会,有高一、高二、高三3个年级的男生、女生参加,请你画出以高一男子组、高一女子组……的方法分组的树状分类图。 3、填表: 【课后阅读材料】“白马非马”的故事 【原文】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平原君的食客。一天,他牵一匹白马出关被阻,公孙龙便以白马非马的命题与之辩论,守关的人辩不过他,公孙龙就牵着马出关去了。(或说,他还是不得出关。)公孙龙说,白马为非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夫言色则形不当与,言形则色不宜从,今合以为物,非也。如求白马于厩中,无有,而有骊色之马,然不可以应有白马也。不可以应有白马,则所求之马亡矣;亡则白马竟非马。 【大致意思】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平原君的食客。据说,公孙龙有一次骑马过关,把关的人对他说:“法令规定马不许过。”公孙龙回答说:“我骑的是白马,白马不是马,这可是两回事啊。”公孙龙的“白马”有没有过关,我们不得而知。从常人的观点来看,守关的兵士八成认为公孙龙是在诡辩。 【评论】 冯友兰(我国著名新理学家、哲学家)认为《公孙龙子》里的《白马论》对“白马非马”进行了三点论证: 一是强调“马”、“白”、“白马”的内涵不同。“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白”的内涵是一种颜色,“白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加一种颜色。三者内涵各不相同,所以白马非马。 二是强调“马”、“白马”的外延的不同。“马”的外延包括一切马,不管其颜色的区别;“白马”的外延只包括白马,有颜色区别。外延不同,所以白马非马。三是强调“马”这个共相与“白马”这个共相的不同。马的共相,是一切马的本质属性,它不包涵颜色,仅只是“马作为马”。共性不同,“马作为马”与“白马作为白马”不同。所以白马非马。

浙教2011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2章 粒子的模型与符号 第2节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_5

第2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要点详解 知识点1 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 1.分子的构成 (1)水的电解模型如图所示。 水电解的实质是水分子分解成原子和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 (2)分子的定义: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的最小粒子。 (3)原子的定义:原子是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4)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2. 不同的分子 (1)不同种类、不同数目的原子能构成不同的分子。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如1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1个臭氧分子由3个氧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2)不同的分子能构成不同的物质。如水由水分子构成,二氧化碳由构成,氢气由氢分子构成。 (3)同种原子在直接构成物质时,如果原子的不同,所形成的物质结构就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但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所以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也就不同。 例1 (上海市闵行区模拟)对于如图,理解错误的是() A.原子可结合成分子 B.氢分子的形成过程可表示为: C.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

D.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的分解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知识点2 粒子的大小与质量 1.分子和原子的大小 (1)原子的半径:一般在m数量级。 (2)直观感受分子、原子的大小: ①1mL水约有20滴水,一滴水约含有1021个水分子。 ②如果把水分子放大到乒乓球那么大,乒乓球就要放大到地球那么大。 ③铅笔留下的黑色笔迹是碳原子的堆积,一个句号竟有1018个碳原子。 结论:原子很小,分子也很小。单个的分子和原子无法用肉眼看到,也无法用放大镜和光学显微镜看到,只有用现代最先进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看到一些较大的分子。 2.分子和原子的质量 (1)1个氢原子的质量:1.674×10-27kg;1个氧原子的质量:2.657×10-26kg;1个碳原子的质量:1.993×10-26kg。 (2)1个氢分子的质量:3.348×10-27kg;1个二氧化碳分子的质量:7.307×10-26kg。结论:分子和原子的质量都很小。 说明不同种类的分子和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分子与构成该分子的原子相比,分子的质量(体积)比原子大。但不是所有分子的质量(体积)都比原子大。 例2 (丹东中考)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B.分子间有间隔,原子间没有间隔 C.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的质量大 D.分子、原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易错点拨 易错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例3 (毕节中考)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由于分子在不断运动 B.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由于分子受热变大 C.水降温会结冰,是因为结冰时水分子静止不动 D.将石块研磨成粉状,说明分子变小了 综合应用 例4 下图是电解水(水→氢气+氧气)模型图,据图填空。 (1)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最终变成了和,这说明发生了(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在这一过程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水分子已经变成了其他分子,水分子已经不能再保持水的(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3)在这个模型图中,可以看到一种比分子更小的微粒,这种微粒在这一变化中保持不变,

从宏观物体到微观物质的层次结构

从宏观物体到微观物质的层次结构 说明:本文是综合网络上的相关知识,编辑而成,以供大家参考。 一 我们所在的这个宇宙是人类已知的最大物体,其曲率半径达到10^31m,约等于10^16光年。 (注:1光年≈ 9.46×10^15m,即约9.46万亿公里。天文学上还用“秒差距”pc作距离 单位,1pc≈3.08568×10^16m,约为3.26光年)。 宇宙中的物质不是连续均匀分布的,而是一团一团的,呈立体网状的。宇宙中包含很多个超星系团,并且各个超星系团之间相距遥远。 每一个超星系团里面又包含若干个星系团,星系团彼此之间也是距离遥远。 每一个星系团里面又包含若干个星系群,星系群彼此之间也是距离遥远。(星系群就是小的星系团,有的观点没有星系群的说法。) 每一个星系群里面又包含很多个大星系,大星系彼此之间也是距离遥远。我们所在的银河系就是大星系之一,银河系直径约为10万多光年。 每一个大星系里面又包含很多个恒星系。我们所在的太阳系,就是一个恒星系,它属于银河系中的一员。银河系包含上千亿颗恒星,恒星彼此之间距离非常遥远。 恒星系基本上都是由位于中心的一颗或两三颗恒星,以及周围的若干附属天体组成。附属天体包括行星、行星的卫星、彗星和其他一些小天体。 宇宙中除了上述天体,还弥漫着大量的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 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运转变化,各个星系团、恒星、行星和卫星等,都在旋转,既绕着它们系统的中心公转,同时又在自转。但旋转的速度、方向和轨道角度等都各有不同。 宇宙中时常都有老的恒星死亡,变成红巨星、白矮星或黑洞;也时常有新的恒星诞生,有超新星爆发。还有星系碰撞、撕裂、吞并等现象。 我们所在的太阳系,是由中心的一颗恒星——太阳,和周围的八大行星、数颗矮行星、上百颗天然卫星以及数以亿计的各种小天体组成。太阳系的直径约为10^16 m ,即大约1光年。 太阳是一颗中等大小的恒星,是一个炽热的充满强磁场的等离子球体,也是太阳系最大的天体。太阳的直径约为1.39×10^9m(即约为139万公里),大约只是太阳系直径的千万分之一。太阳的质量很大,占了太阳系总质量的98.5% 以上。

高中物理第十二章物质的微观结构复习

第十二章物质的微观结构 A 原子的核式结构 一、电子的发现 1.1897年,汤姆孙对阴极射线研究发现电子 2.电子的发现的重要意义:原子可分,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 3.汤姆孙原子结构模型(葡萄干蛋糕模型、枣糕模型、西瓜模型) 带正电的物质均匀的分布在球体中,带负电的电子镶嵌在正电的物质中。 二、α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装置 2.实验结果 1)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运动方向偏离不多(平均20—30) 2)少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运动方向有较大偏转 3)极少数α粒子产生超过900的大角度偏转 4)个别甚至反弹

三、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1.核式结构模型(行星模型) (1)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 (2)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 (3)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不停地绕核运动。 2.原子半径R、原子核半径r R=10-10m r=10-15----10-14m B 物质的放射性 一、天然放射性现象 1.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可分。 1.天然放射性现象: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 2.天然放射性: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的性质. 3.放射性元素:具有放射性的元素。原子序数大于83的天然元素都具有放射性。 二、三种射线 照相底 片 天然放射现

1.三种射线的性质由下表列出: 2.原子核由于放出某种射线而转变成新核的变化,叫做原子核的衰变。 原子核衰变前后质量数、电荷数、能量均守恒。 α衰变: 211H+201n →42He β衰变: 01n →11H+0 -1e γ衰变: 一般伴随α,β衰变同时进行 3.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 放射性元素有半数的原子核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称为这种元素的半衰期。 X A Z Y A-4Z-2+H e 42 X A Z Y A Z+1+e 0-1

高中化学常见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分类 一、单质 按元素组成分为 1.金属单质 K钾、Ca钙、Na纳、Mg镁、Al铝、Zn锌、Fe铁、 Sn锡、Pb铅、Cu铜、Hg汞、Ag银、Pt铂、Au金 2.非金属单质 氢气H2、碳C、氮气N2、氧气O2、臭氧O3、氟气F2、硅Si、磷P、硫S、氯气Cl2、液溴Br2、碘I2、氦气He、氖气Ne、氩气Ar、 二、化合物 1.有机化合物 乙醇、甲烷、乙烷、乙烯、葡萄糖 2.无机化合物 三、氧化物 (1)按元素组成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1.金属氧化物 氧化钠Na2O、过氧化钠Na2O2、氧化钙CaO、氧化镁MgO、氧化铝Al2O3、氧化锌ZnO、氧化铁Fe2O3、氧化亚铁FeO、四氧化三铁Fe3O4、氧化铜CuO、氧化汞HgO、七氧化二锰Mn2O7 2.非金属氧化物 水H2O,过氧化氢H2O2、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一氧化氮NO、五氧化二氮N2O5、二氧化硅SiO2、五氧化二磷P2O5、二氧化硫SO2、三氧化硫SO3 (2)按照性质分为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不成盐氧化物 两性氧化物 过氧化物 1.碱性氧化物 大部分的金属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但有特例:过氧化钠Na2O2为过氧化物、氧化铝Al2O3为两性氧化物、七氧化二锰Mn2O7为酸性氧化物、四氧化三铁Fe3O4、 碱性氧化物有:氧化钠Na2O、氧化钙CaO、氧化镁MgO、氧化锌ZnO、氧化铁Fe2O3、氧化亚铁FeO、氧化铜CuO、氧化汞HgO、 碱性氧化物一定为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碱性氧化物 2.酸性氧化物 大部分的非金属氧化物为,但有特例:水H2O,一氧化碳CO、一氧化氮NO不是酸性氧化物,七氧化二锰Mn2O7虽然为金属氧化物但属于酸性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酸性氧化物 3.不成盐氧化物:一氧化碳CO、一氧化氮NO 4.两性氧化物:氧化铝Al2O3 5.过氧化物:过氧化氢H2O2、过氧化钠Na2O2 四、酸 中学常见的酸: 盐酸HCl、硫酸H2SO4、硝酸HNO3、碳酸H2CO3、磷酸H3PO4、次氯酸HClO、氯酸HClO3、高氯酸HClO4、亚硫酸H2SO3、硅酸H2SiO3、氢硫酸H2S、氢碘酸HI、氢溴酸HBr、氢氟酸HF、乙酸CH3COOH (1)依据组成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 1.含氧酸 硫酸H2SO4、硝酸HNO3、碳酸H2CO3、磷酸H3PO4、次氯酸HClO、氯酸HClO3、高氯酸HClO4、亚硫酸H2SO3、硅酸H2SiO3、乙酸CH3COOH 2.无氧酸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2、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过程与方法〕 1、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2、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3、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化学家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和重要内容。 2、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标准去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物质的宏观性质的学习和研究转入从微观角度分析研究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图片若干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引言]“科学是美的,每个科学家都有这种感觉。”(杨振宁语)化学世界绚丽多彩,千姿百态,奥秘无穷。下面我们一些来看一组图片。 [展示]:教材的几幅图片。 [板书]一、物质的分类 [师]化学物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要应用,在你的生活经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哪些?请各位同学在纸上写出一些实例,再进行小组交流。 自己完成实例后,小组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的化学物质有:水、氧气、金属、碳、塑料、二氧化碳、汽油、淀粉、纤维素、蛋白质等。 [师]在这些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中,为了获得生活和发展需要的物质,并更好地利用这些物质为人类服务,化学家们需要将众多的物质进行分类研究,需要探索物质转化的条件和转

化时所遵循的规律。如何来分类呢?

[师]给出常见的一些物质,如:空气、乙醇、硫酸铵、铜、、碘、氢气、石墨、食盐水等。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如何给这些物质进行分类? [生1]我们小组将物质分成了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有:空气和食盐水;纯净物为:乙醇、硫酸铵、铜、、碘、氢气、石墨。 [生2]我们小组将物质分成了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有:铜、、碘、氢气、石墨;化合物有:乙醇、硫酸铵。空气和食盐水是混合物。 [生3]我们小组将物质分成了气态、液态和固态。 气态为:空气、氢气;液态为:乙醇、食盐水;固态为:硫酸铵、铜、碘和石墨 [生4]我们小组将物质分成了易溶、微溶、难溶。 易溶为:乙醇、食盐水、硫酸铵;微溶为:碘;难溶为:空气、氢气、铜、石墨 [师]以上同学提出的分类形式都非常好。有从组成、导电性、状态、溶解能力等依据来分析的,看来,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在不同的角度思维,就会“山穷水尽凝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说明衡量事物的标准不止一个。 [板书]物质分类标准的不同,分类形式的结果各不相同。 [展示]老师在此也提出一种分类方式与同学们一起共享。 [问题解决]根据物质的组成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 钙(Ca) 氯气(Cl2) 氯化钙(CaCl2)溶液硫酸(H2SO4) 碳酸钙(CaCO3) 氧化钙(CaO) 氢氧化钙[Ca(OH)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试题经典(1)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试题经典(1) 一、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1.X、Y、Z、W各代表一种物质,若X+Y=Z+W,则X和Y的反应不可能是( ) A.盐和盐的反应B.碱性氧化物和水的反应 C.酸与碱的反应D.酸性氧化物和碱的反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 A. 盐和盐反应能生成两种新盐,故A正确; B. 碱性氧化物和水的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只生成一种物质,故B错误; C. 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故C正确; D. 碱和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故D正确; 故选:B. 【点睛】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此反应为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可以从具体的反应进行完成. 2.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A.Fe(s) Fe2O3FeCl3(aq) B.CuO Cu(NO3)2(aq) Cu(NO3)2(s) C.SiO2(s) H2SiO3(s) Na2SiO3(aq) D.N2(g) NH3(g) NO(g)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铁与水蒸汽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故A不选; B.Cu(NO3)2(aq)加热要水解,产生氢氧化铜和硝酸,硝酸易挥发,水解平衡右移,得不到Cu(NO3)2(s),故B不选; C.二氧化硅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故C不选; D.氮气与氢气合成氨气,氨气催化氧化生成NO,故D选; 故选D。 【点睛】 本题综合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侧重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的考查,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易错点C,二氧化硅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 3.下列各项操作中不发生先沉淀后溶解现象的是()

①向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CO 2②向Fe(OH)3胶体中逐滴滴入过量的H 2SO 4 ③向Ba(NO 3)2溶液中通入过量SO 2④向石灰水中通入过量CO 2 ⑤向硅酸钠溶液中滴入过量的盐酸. A .①②③ B .①②⑤ C .①②③⑤ D .①③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中发生的反应是Na 2CO 3+CO 2+H 2O=2NaHCO 3,NaHCO 3比Na 2CO 3溶解度小但质量大,且反应中中消耗H 2O ,所以有沉淀析出且不溶解,符合;②向Fe(OH)3胶体中加入H 2SO 4首先发生胶体的聚沉,出现Fe(OH)3沉淀,H 2SO 4过量,Fe(OH)3与H 2SO 4反应而溶解,不符合;③硝酸钡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溶于水生成亚硫酸,酸性溶液中硝酸根离子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亚硫酸为硫酸,溶液中生成硫酸钡沉淀,现象是只生成沉淀,③符合;④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的CO 2,先生成碳酸钙沉淀,后沉淀溶解生成碳酸氢钙溶液,反应现象是先沉淀后溶解,不符合;⑤向硅酸钠溶液中滴入过量的盐酸,发生反应Na 2SiO 3+2HCl=H 2SiO 3↓+2NaCl ,只生成白色沉淀,符合;答案选D 。 【点睛】 本题考查常见物质的的化学反应与现象。向溶液中加入某物质,先出现沉淀后沉淀溶解的总结如下: (1)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 2(SO 2)至过量。 (2)向Fe(OH)3胶体中加入硫酸至过量 (3)向可溶性铝盐中加入NaOH 溶液至过量 (4)向偏铝酸盐中加入盐酸至过量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升高温度能提高活化分子的比例,从而加快反应速率 B .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是有无丁达尔效应 C .将3FeCl 饱和溶液滴入NaOH 溶液中,可获得3Fe(OH)胶体 D .2CO 与2SiO 都属于酸性氧化物,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升高温度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总数增大,活化分子百分含量增大,发生有效碰撞的几率增大,反应速率加快,故A 正确; B .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不同,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溶液不能,可用丁达尔效应区分二者,但丁达尔效应不是本质区别,故B 错误; C .将3FeCl 饱和溶液滴入NaOH 溶液中,获得3Fe(OH)沉淀,制备3Fe(OH)胶体应将饱和

八年级物理全册:7.5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知识归纳练习题

八年级物理全册:7.5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知识归纳练习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自来水笔吸墨水时,只要按几下弹簧片,墨水就进入橡皮管里了,这是由于()A.弹簧片作用使墨水进入橡皮管B.手的压力使墨水进入橡皮管 C.橡皮管的吸力使墨水进入橡皮管D.大气压作用使墨水进入橡皮管 2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温度降低,一定要放出热量B.燃料燃烧越充分,热值一定越大C.两物体温度相同时不会发生热传递D.热水的内能一定比冷水内能大 3 . 下面对宇宙和微观世界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B.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C.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D.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4 . 下面哪种现象或实验说明了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且这些粒子有的是带电的()A.固体有一定的体积B.摩擦起电现象 C.卢瑟福散射实验D.美味佳肴香味扑鼻 5 . 下列有关热的说法正确的是 A.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内能也不变 B.内燃机的压缩冲程,主要是用热传递的方法增加了气缸内的物质的内能 C.用高压锅煮饭是为了降低气压,提高水的沸点 D.长时间压在一起的铅板和金板互相渗入,这种现象是扩散现象 6 . 在物体没有发生物态变化的前提下,下列各种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较高的物体,所含的热量较多 B.质量相同的物体,温度较高的,所含的热量较多 C.同一物体温度较高时,所含的热量较多

D .同一物体温度升高较大时,所吸收的热量较多 7 . 今年的“5.18”海交会两岸交流更加广泛,来自台湾阿里山的桧木聚宝盆散发出的芬芳奇香,吸引人们在十几米外就能闻香而去,这主要是因为桧木芳香的分子 A .相互之间存在引力 B .相互之间存在斥力 C .相互之间存在间隙 D .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8 . 关于分子热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扩散现象只能发生在气体之间、液体之间 B .可以近似地认为,气体的分子之间除了相互碰撞之外,没有相互作用 C .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其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也一定大 D .分子间引力和斥力并不是同时存在的 9 . 临沂兰陵牛蒡茶一面打扫毒素,一面以营养成分进行滋养和调节身体,风行国际茶叶市场。泡茶、喝茶中包含很多物理知识,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打开茶叶盒, 茶香飘满屋———茶叶的升华现象 B .泡茶时, 部分茶叶上浮———茶叶受到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 C .茶水太烫, 吹一吹凉得快———吹气加快了茶水的蒸发 D .透过玻璃茶杯看到手指变粗———装水的茶杯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10 . 关于分子,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 A .红墨水在水中散开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B .吸盘能牢牢吸在玻璃上,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C .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 .封闭在容器内的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11 . 如图所示的四种物理现象属于汽化的是 A .春天冰雪融化 B .水烧开时冒出“白气”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复习

- 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复习 一、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律 (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 (2)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 (3)核外电子优先占有能量较低的轨道,只有当能量较低的轨道排满后,再排能量比较高的轨道。 一最低、一最多、两不超 本节容要求 ?能写出1-20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常见离子结构示意图。 ?能够根据结构示意图判断是何种粒子。 ?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半径大小,核电荷数,位置关系的比较等。 【例1】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 A2+、b B+、c C3-、d D-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A>B>D>C B、原子序数d>c>b>a C、离子半径C>D>B>A D、单质的还原性A>B>D>C 【例2】科学家最近合成出了第112号元素,其原子的质量数为277,这是迄今已知元素中最重的原子。关于该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其原子核中子数和质子数都是112 B、其原子核中子数为165,核外电子数为112 C、其原子质量是12C原子质量的277倍 - . - 总结资料-

D、其原子质量与12C原子质量之比为277∶12 练习1、质量数为23,中子数为12的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二)元素周期律 1、定义: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叫元素周期 律。 2、本质:元素周期律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 现周期性的变化的必然结果。 3、19世纪中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本节容要求 ?会叙述元素周期律的容和实质。 ?知道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依据。 【例3】甲、乙两种非金属:①甲比乙容易与H2化合;②甲原子能与乙阴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得到乙单质;③甲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比乙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强;④与某金属反应时,甲原子得电子数目比乙的多;⑤甲的单质熔沸点比乙的低。能说明甲比乙的非金属性强的是。练习2、X元素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H2XO3,它的气态氢化物为 A、HX B、H2X C、XH3 D、XH4 3、下列的氢氧化物中,碱性最强的是 A、Ca(OH)2 B、NaOH C、KOH D、Al(OH)3(三)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一课时 物质的分类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第一课时 物质的分类 学习目标:1.了解物质分类的方法和依据。2.理解元素能够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能够对物质实行分类。3.知道分散系的概念,能说出分散系的分类。4.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5.能根据胶体的性质解释生活中与之相关的现象。 1.同素异形体 (1)含义: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的单质,叫做这种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2)举例 ①金刚石、石墨和C 60是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②氧气和臭氧(O 3)是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2.物质的分类 对于数以千万计的物质,人们常根据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或用途等实行分类。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的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1)交叉分类法 ①含义:从不同的角度对物质实行分类。 ②举例: a .Na 2CO 3????? 从其组成的阳离子来看,属于钠盐从其组成的阴离子来看,则属于碳酸盐 b .在不同的物质和它所属的类别之间实行连线

(2)树状分类法 ①含义:对同类事物按照某些属性实行再分类的方法。 ②举例: 3.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的定义 分散系:将一种(或多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里所形成的体系,称为分散系。 (2)分散系的组成 分散系中被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 (3)分散系分类

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能够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其中浊液分为悬浊液、乳浊液。 4.胶体的分类、制备和性质 (1)胶体的分类 按照分散剂的不同 ????? ①分散剂是液体,叫做液溶胶,如Fe (OH )3胶体②分散剂是固体,叫做固溶胶,如有色玻璃 ③分散剂是气体,叫做气溶胶,如云、雾 (2)Fe(OH)3胶体的制备 制备原理:FeCl 3+3H 2O=====△ Fe(OH)3(胶体)+3HCl 具体操作:往烧杯中注入25 mL 蒸馏水,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饱和FeCl 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3)胶体的性质 1.判断正误(准确的打“√”,错误的打“×”) (1)互为同素异形体的物质的性质完全相同( ) (2)碳酸钾是钾盐,也是碳酸盐( ) (3)根据组成元素的差异,能够把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 (4)CuSO 4·5H 2O 是混合物( ) (5)蔗糖溶液、淀粉溶液属于溶液,云、雾、烟属于胶体( )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汇总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汇总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知识点总结 1、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一)掌握基本概念 1. 分子 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 单原子分子:Ne 、C、 He 、Kr…… 双原子分子:H2 、O2、HCl、No…… 多原子分子:H2O、P4 、C6H12O6…… 2. 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确切的说,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1)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和分子的基本微粒。 (2)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3. 离子 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可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 阳离子:Li+、Na+、H+、NH4+…… 阴离子:Cl-、O2-、OH-、SO4-…… (2)存在离子的物质: ①离子化合物中:NaCl、CaCl2、CaSo4…… ②电解质溶液中:盐酸、氯化钠溶液中…… ③金属晶体中:钠、铁、钾、铜…… 4. 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看);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构成的(微观看)。 (2)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3)各元素在地壳中质量分数各不相同,占前五位的是:O、Si、Al、

Fe、Ga。 5. 同位素 同位素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如氢(H)有三种同位素:11H、 21H、31H(氕、氘、氚)。 6. 核素 核素是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而且其寿命足以被观察的一类原子。 (1)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同位素。 (2)同一种元素的各种核素尽管中子数不同,但他们质子数与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因而他们的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7. 原子团 原子团是指多个原子结合成的集体,在许多反应中,原子团作为一个集体参加反应。原子团有以下几种类型:根(如SO42-、OH-、CH3COO-等)、官能团(有机物分子中能反应物质特殊性质的原子团,如-OH、 -NO2、-COOH等)、游离基(又称自由基、具有不成价电子的原子团,如甲基游离基·CH3)。 8. 基 化合物中具有特殊性质的一部分原子或原子团,或化合物分子中去掉某些原子或原子团后剩下的原子团。 (1)有机物的官能团是决定物质主要性质的基,如醇的羟基(-OH)和羧酸的羧基(-COOH)。 (2)甲烷(CH4)分子中去掉一个氢原子后剩余部分(·CH3)含有未成对的价电子,称为甲基或甲基游离基,也包括单原子的游离基(·Cl)。 基(羟基):电中性,不能独立存在,只能和其他基或原子团相结合。根(氢氧根):带负电,能独立存在于溶液或离子化合物中。 9.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1)概念:(宏观)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的性质。(2)实质:(微观)物质的分子组成和结构没有发生变化时所呈现的性质。 (3)物理性质一般包括:颜色、状态、气味、味道、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化学性质

第十二章物质的微观结构

第十二章物质的微观结构 本章学习提要 1.α粒子散射实验及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2.天然放射现象和α、β、γ三种射线的基本特性及应用。 3.原子核由中予和质子组成,在核子间存在强大的核力。 4.重核裂变是获得核能的有效方法之一;链式反应和发生链式反应的条件。 5.核能在能源、军事、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应用;核反应堆、核电站的基本构成;核能转变为电能的概况。 本章容属于物质的微观领域。本章的重点是原子的核式结构和原子核的组成;难点是理解核能的来源。在了解我国核物理研究和核工业发展的成就的同时,要学习邓稼先等科学家乐于奉献、报效祖国的精神,树立献身科学的远想。 A 原子的核式结构 一、学习要求 知道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知道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知道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特点。在形成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知道用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一一提出假设、建立物理模型、实验验证等方法,“感受”微观世界的奥秘。感悟科学家对事物敏锐的洞察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要点辨析 1.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1909年,卢瑟福指导他的学生进行了α粒子散射的研究。在做α粒子轰击原子(4×10-7m厚的金箔)的实验时,从大量的观察记录中,发现了居然约有八千分之一的α粒子偏 转90°,甚至有少数被反弹回来(约占总数1 20000 )。卢瑟福为此苦思了好几个星期。经过严谨的理论推导,卢瑟福于1911年提出了原子的“有核结构模型”。他认为原子中的所有正电荷和几乎全部原子质量都集中在原子中心的“核”,带正电的核和带负电的电子间的静电引力把整个原子结合在一起。由于α粒子的质量大约是电子质量的7000多倍,所以α粒子在与电子作用时,几乎不会改变方向。只有当α粒子打到原子核时,由于库仑斥力,才有可能发生大角度散射。 原子核的发现,使人们对原子的结构有了正确的认识,开始了人类对原子核研究的历史。

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全国二等奖

课题: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单位:XXXXXXXXXX 作者:XXXXXX

课题: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单位:XXXXXXXXXXXXX 作者:XXXXXX 一、教材分析 本部分教学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必修化学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本章是高中化学阶段学生认识学科内容的第一章,是连接初中与高中化学的桥梁与纽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承上即帮助学生对九年义务教育的化学学习进行回忆性复习,启下即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展高中阶段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对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对科学的分类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发展自身科学素养。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二、教学内容分析 人们想要对数以千万种的化学物质进行研究,认识它们的规律,就必须先将它们进行科学的分类。本章的基本线索就是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从分类这一知识点来说,学生在初中化学有过初步的学习,即纯净物的分类。本节是对物质的分类内容的细化,通过对“交叉法”“树状分类法”的提出与讲解,更进一步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科学分类的方法,从而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化学学习。 三、学情分析 本节的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此时学生的特点是处于初中与高中学习的过渡期。在知识基础上,具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认知能力,掌握了相当水平的化学知识如纯净物、混合物、酸、碱和盐的相关规律,初步了解物质分类的涵义及思想,具备了接收新知识的能力;在思想上,处于从直觉型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并未将分类法作为化学学习的基础。本节教学内容正是对初中化学知识的回顾与总结,以科学的分类法为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分类观,开启高中化学学习新方向。 四、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以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的教学要求(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为主,结合本部分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学情,制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分类

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分类 1、单质:非惰性气体一般由两个原子组成: F2,O2,H2,Cl2 2、惰性气体:一般由一个原子组成:He,Ne,Ar,Kr,Xe 3、化合物:氢化物居多:H2S,HCl,H3P,HF,HBr,HI 二、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 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等气体。 三、初中化学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 (一)质量增加的 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 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二)质量减少的 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精,汽油,浓氨水; 2、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 四、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 (一)、气体的检验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高中化学 物质的分类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常见物质的分类 一、单质 按元素组成分为 1. 金属单质 K 钾、Ca 钙、Na 纳、Mg 镁、Al 铝、Zn 锌、Fe 铁、Sn 锡、Pb 铅、Cu 铜、Hg 汞、Ag 银、Pt 铂、Au 金 2. 非金属单质 氢气H 2、碳C 、氮气N 2、氧气O 2、臭氧O 3、氟气F 2、硅Si 、磷P 、硫S 、氯气Cl 2、液溴Br 2、碘I 2、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r 、 二、化合物 1. 有机化合物: 乙醇、甲烷、乙烷、乙烯、葡萄糖等 2. 无机化合物 三、氧化物 (1)按元素组成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1. 金属氧化物 氧化钠Na 2O 、过氧化钠Na 2O 2、氧化钙CaO 、氧化镁MgO 、氧化铝Al 2O 3、氧化锌ZnO 、氧化铁Fe 2O 3、氧化亚铁FeO 、四氧化三铁Fe 3O 4、氧化铜CuO 、氧化汞HgO 、七氧化二锰Mn 2O 7 2. 非金属氧化物 水H 2O ,过氧化氢H 2O 2、一氧化碳CO 、二氧化碳CO 2、一氧化氮NO 、五氧化二氮N 2O 5、二氧化硅SiO 2、五氧化二磷P 2O 5、二氧化硫SO 2、三氧化硫SO 3 (2)按照性质分为 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两性氧化物、过氧化物 1. 碱性氧化物 大部分的金属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但有特例:过氧化钠Na 2O 2为过氧化物、 氧化铝Al 2O 3为两性氧化物、七氧化二锰Mn 2O 7为酸性氧化物、四氧化三铁Fe 3O 4、 碱性氧化物有:氧化钠Na 2O 、氧化钙CaO 、氧化镁MgO 、氧化锌ZnO 、氧化铁Fe 2O 3、氧化亚铁FeO 、氧化铜CuO 、氧化汞HgO 、 碱性氧化物一定为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碱性氧化物 2. 酸性氧化物 大部分的非金属氧化物为,但有特例:水H 2O ,一氧化碳CO 、一氧化氮NO 不是酸性氧化物,七氧化二锰Mn 2O 7虽然为金属氧化物但属于酸性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酸性氧化物 3. 不成盐氧化物:——既不与酸反应也不与碱反应!如:一氧化碳CO 、一氧化氮NO ! 4. 两性氧化物:氧化铝Al 2O 3 5. 过氧化物:过氧化氢H 2O 2、过氧化钠Na 2O 2 四、酸 中学常见的酸:

新高中化学常见物质的分类

欢迎共阅 物质的分类知识要点【结构框图】 一、单质 按元素组成分为 1.金属单质 K 钾、Ca 钙、Na 纳、Mg 镁、Al 铝、Zn 锌、Fe 铁、Sn 锡、Pb 铅、Cu 铜、Hg 汞、Ag 银、Pt 铂、Au 金 2.氢气H 2Br 2、碘I 21.2.(11.氧化钠Fe 2O 32.水H 2O 化硅SiO (21.为两性FeO 碱性氧化物一定为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碱性氧化物 2.酸性氧化物 大部分的非金属氧化物为,但有特例:水H 2O ,一氧化碳CO 、一氧化氮NO 不是酸性氧化物,七氧化二锰Mn 2O 7虽然为金属氧化物但属于酸性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酸性氧化物 3.不成盐氧化物:——既不与酸反应也不与碱反应!如:一氧化碳CO 、一氧化氮NO ! 4.两性氧化物:氧化铝Al 2O 3 5.过氧化物:过氧化氢H 2O 2、过氧化钠Na 2O 2 四、酸 中学常见的酸:

盐酸HCl、硫酸H2SO4、硝酸HNO3、碳酸H2CO3、磷酸H3PO4、次氯酸HClO、氯酸HClO3、高氯酸HClO4、亚硫酸H2SO3、硅酸H2SiO3、氢硫酸H2S、氢碘酸HI、氢溴酸HBr、氢氟酸HF、乙酸CH3COOH (1)依据组成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 1.含氧酸 硫酸H2SO4、硝酸HNO3、碳酸H2CO3、磷酸H3PO4、次氯酸HClO、氯酸HClO3、高氯酸HClO4、亚硫酸H2SO3、硅酸H2SiO3、乙酸CH3COOH 2.无氧酸:盐酸HCl、氢硫酸H2S、氢碘酸HI、氢溴酸HBr、氢氟酸HF (2)依据一个分子能电离出氢离子的数目分为 一元酸:盐酸HCl、氢碘酸HI、氢溴酸HBr、氢氟酸HF、硝酸HNO3、次氯酸HClO、氯酸HClO3、高氯酸HClO4、乙酸CH3COOH (3 、 氢氟酸 (4 、 4 (5 五、碱 氢氧化钾H2O、氢氧化铜2(OH)3(1 NH3·H2 、氢 2 氧化铝 (2 化镁Mg(OH)2、氢氧化铝Al2(OH)3 六、盐 正盐:氯化钠NaCl、氯化钾KCl、碳酸钠Na2CO3、硝酸银AgNO3、碳酸钙CaCO3、硫酸钡BaSO- 等 4 酸式盐:碳酸氢钠NaHCO3、硫酸氢钠NaHSO4、亚硫酸氢钠NaHSO3 碱式盐: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复盐:十二水合硫酸铝钾KAl(SO4)2·12H2O 物质的性质 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CaO+2HCl=CaCl2+H2O 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产盐和水CO2+2NaOH=Na2CO3+H2O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