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2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2)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2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2)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2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2)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2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2)

编号:57684289337954225654444158

学校:杭处市净水镇坝上平小学*

教师:务讯理*

班级:翔翔参班*

13.3.1等腰三角形

第2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一、新课导入

1.导入课题:

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角相等,反过来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是否也相等呢?这节课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研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学习目标:

(1)会阐述、推证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2)会运用判定定理解决证明线段相等的问题.

3.学习重、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灵活运用.

难点:探求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证明.

二、分层学习

1.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自学时间:5分钟.

(3)自学方法:经历“操作——猜想——归纳——结论”过程,分清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题设与结论.

(4)探究提纲:

①按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②如图,在△ABC中,∠B=∠C,那么AB与AC相等吗?若相等,又该如何证明呢?

a.猜想:AB=AC.

b.要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按以往的经验是采用什么方法?

证三角形全等.

c.要采用这些方法,图中具备采用这种方法的条件吗?若不具备,应怎么办?

不具备,作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

d.根据思路,并写出你的证明.

证明:作AD⊥BC于点D,则∠ADB=∠ADC=90°.

在△ABD和△ACD中,∠B=∠C,∠ADB=∠ADC,

AD=AD,∴△ABD≌△ACD(AAS).∴AB=AC.

e.将你上述探究的结论用文字表述出来:

等角对等边.

2.自学:学生结合探究提纲进行自主探究.

3.助学:

(1)师助生:

①明了学情:了解学生对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证明线段相等的思路是否合理,结论表述是否清晰、准确.

②差异指导:引导学生回忆证明等量的常用方法是证明三角形全

等,如何构造全等三角形进行点拨引导.

(2)生助生:学生间相互交流帮助,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

4.强化:

(1)交流学习成果:由学生代表回答自己是如何找出解决问题的探究方法的.

(2)总结: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等角对等边”.

1.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教材第78页例2、例3.

(2)自学时间:10分钟.

(3)自学方法:边看边思考例2中命题证明的步骤及例3中每一步作图的依据,并动手尝试.

(4)自学参考提纲:

①例2中的题设和结论是用文字表述的,它是一个命题,从证明的全过程来看,证明命题的步骤有a.已知;b.求证;c.证明.

②填上例2证明中每步后面的理由.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等角对等边.

③阅读例3,思考作法(2)为什么要作AB的垂直平分线?它依据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什么性质?

可以在上面截取DC=h,依据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2.自学:学生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3.助学:

(1)师助生:

①明了学情:例2、例3是等腰三角形判定的直接应用,例2的

求证步骤学生难于把握,但学生对例3这种类型的题目,一般的学生不知道怎样找腰,并不能很好地写出完整的作法.

②差异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命题证明题的步骤,引导学生思考例3中如何找到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腰(确定相等的两条边).

(2)生助生:学生间相互交流帮助.

4.强化:

练习:教材第79页3、4题

练习3:已知:△ABC,D为AC的中点,BD=12AC.

求证:∠ABC=90°.

证明:∵D为AC的中点,BD=12AC.∴AD=BD=DC,∴∠A=∠ABD,∠C=∠DBC.又∵∠A+∠ABC+∠C=∠A+∠ABD+∠C+∠DBC=2(∠ABD+∠DBC)=2∠ABC=180.∴∠ABC=90°,∴△ABC是直角三角形.

练习4:∵OA=OB,∴∠A=∠B,又∵AB∥DC,∴∠C=∠A=∠D=∠B,∴OC=OD.

三、评价

1.学生的自我评价(围绕三维目标):学生交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和学习中的困惑之处.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1)表现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成果和不足进行点评.

(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

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

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互逆关系来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是很重要、很常见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本节之前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知识的学习及以后学习平行四边形等特殊四边形的知识时会反复用到这种方法.

一、基础巩固(每题10分,共50分)

1.如图,∠A=36°,∠C=72°,∠DBC=36°,则图中等腰三角形有(A)个

A.3

B.2

C.1

D.0

2.如图所示,已知OC平分∠AOB,CD∥OB.若OD=3,则CD 等于(A)

A.3cm

B.4cm

C.1.5cm

D.2cm

3.一个三角形不同顶点的三个外角的度数比是3∶3∶2,则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4.如图,在△ABC中,∠ABC和∠ACB的平分线交于点O,过O的平行线交AB于M,交AC于N.若AB=5,AC=7,BC=8,则△AMN 的周长为12.

第4题图第5题图

5.如图所示,在△ABC中,已知AB=AC,要使AD=AE,需要添加的一个条件是BE=CD.(答案不唯一)

二、综合应用(20分)

6.已知:CE、CF分别平分∠ACB和它的外角∠ACM,EF∥BC,EF交AC于点D,E是CE与AB的交点.求证:DE=DF.

证明:∵CF平分∠ACM,∴∠ACF=∠MCF.

∵CE平分∠ACB,∴∠ACE=∠BCE.

∵EF∥BC,∴∠F=∠MCF=∠ACF,∠FEC=∠BCE=∠ACE,∴DF=DC,DE=DC,∴DE=DF.

三、拓展延伸(30分)

7.(1)如图,在△ABC中,AB=AC,∠ABC、∠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过F作DE∥BC,交AB于点D,交AC于E.问图中哪些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上题中,若去掉条件AB=AC,其他条件不变,图中还有等腰三角形吗?

解:(1)△ABC,△ADE,△BDF,△CEF,△BCF都是等腰三角形.

(2)有△BDF和△CEF是等腰三角形.

∵BF平分∠ABC,CF平分∠ACB,

∴∠ABF=∠CBF,∠ACF=∠BCF.

又DE∥BC,∴∠DFB=∠CBF=∠ABF,∠EFC=∠BCF=∠ACF,∴DF=DB,EF=EC.

∴△BDF和△CEF是等腰三角形.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测试卷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测试卷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40分,每小题4分) 1、下列各数、23π、0)(π-、14.3、80108.0、ππ--1、 1010010001.0、4、 544514524534.0其中无理数的个数是 ( ) A 、1 B 、2 C 、3 D 、4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 B 、正数、负数统称有理数 C 、无理数的相反数还是无理数 D 、无理数的倒数不一定是无理数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1-的立方是1-,1-的平方是1 B 、两个有理之间必定存在着无数个无理数 C 、在1和2之间的有理数有无数个,但无理数却没有 D 、如果62=x ,则x 一定不是有理数 4、两个正有理数之和 ( ) A 、一定是无理数 B 、一定是有理数 C 、 可能是有理数 D 、 不可能是自然数 5、36的平方根是 ( ) A 、6 B 、6± C 、6 D 、6± 6、下列运算中,错误的是 ( ) ①125 114425 1=,②4)4(2±=-,③22222-=-=-,④209 51 41 251 161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7、若9,422==b a ,且0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4章测试卷含答案

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单元测试题 班级 姓名 平台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A 、633x 2x x =+ B 、248x x x ?= C 、m n m n x x x +?= D 、2045x )x (-=- 2、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A 、222b a )b a (-=- B 、22b a )b a )(b a (-=-+ C 、222b a )b a (+=+ D 、222b ab 2a )b a (+-=+ 3、若5)a)(x (x --展开式中不含有x 的一次项,则a 的值为 ( ) A 、0 B 、5 C 、-5 D 、5或-5 4、下列因式分解错误的是 ( ) A 、)6a 4a (a 2a 12a 8a 2223+-=+- B 、)3x )(2x (6x 5x 2--=+- C 、)c b a )(c b a (c )b a (22--+-=-- D 、22)1a (22a 4a 2+=-+- 5、为了应用平方差公式计算)1y 2x )(1y 2x (+--+,下列变形正确的是( ) A 、2)]1y 2(x [+- B 、2)]1y 2(x [++ C 、)]1y 2(x [--)]1y 2(x [-+ D 、]1)y 2x ][(1)y 2x [(--+- 6、 化简代数式(3)(4)(1)(3)x x x x -----结果是( ) A 、39x -+ B 、39x -- C 、1115x -+ D 、1115x -- 7、下列多项式:①22y xy 2x -+ ②xy 2y x 22+-- ③22y xy x ++ ④2x 41 x 1++,其中能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的有 (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8、下列各式中,代数式( )是3223xy 4y x 4y x ++的一个因式 A 、22y x B 、y x + C 、y 2x + D 、y x -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练习题(附答案)

2019 年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练习题 (附答案) 初中阶段对于学生们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时期,对 每个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下文为大家准备了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练习题,供大家参考。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30 分) 1. (2019?天津中考)估计的值在( ) A.1 和 2 之间 B.2 和 3 之间 C.3 和 4 之间 D.4 和 5 之间 2. (2019?安徽中考)与1+ 最接近的整数是( ) A.4 B.3 C.2 D.1 3. (2019?南京中考)估计介于( ) A.0.4 与0.5 之间 B.0.5 与0.6 之间 C.0.6 与0.7 之间 D.0.7 与0.8 之间 4. ( 2019?湖北宜昌中考)下列式子没有意义的是( ) A. B. C. D. 5. (2019?重庆中考)化简的结果是( ) A. B. C. D. 6. 若a,b 为实数,且满足|a-2|+ =0,则b-a 的值为( ) A.2 B.0 C.-2 D. 以上都不对 7. 若a,b 均为正整数,且a>,b> ,则a+b 的最小值是( )

A.3 B.4 C.5 D.6 8. 已知=-1,=1,=0,则abc的值为() A.0 B.-1 C.- D. 9. (2019?福州中考)若(m?1)2? =0,则m+n的值是() A.-1 B.0 C.1 D.2 10. 有一个数值转换器,原理如图所示:当输入的x=64 时,输出的y 等于() A.2 B.8 C.3 D.2 二、填空题(每小题 3 分,共24 分) 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南京中考)4 的平方根是___________________ ;4 的算术平方根 是__________ . 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河北中考)若|a|= ,则a=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 已知:若≈ 1.910,≈ 6.042,则≈,± ≈. 14. 绝对值小于π的整数有. 15. 已知|a-5|+ =0,那么a-b= . 16. 已知a,b为两个连续的整数,且a>>b,则a+b= . 1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福州中考)计算:( ?1)( ?1)= _____________ . 18. (2019?贵州遵义中考) + =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4章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4章 §14.1 变量与函数 课题§14.1.1 变量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1.认识变量、常量. 2.学会用含一个变量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变量.(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观察、分析、思考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观点. 2.逐步感知变量间的关系.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2.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1.认识变量、常量.2.用式子表示变量间关系. 教学难点用含有一个变量的式子表示另一个变量.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情景问题:一辆汽车以60千米/小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里程为s千米.?行驶时间为t小时. __________.3.试用含t的式子表示s.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Ⅱ.导入新课 我们首先来思考上面的几个问题,可以互相讨论一下,然后回答. 这种问题反映了匀速行驶的汽车所行驶的里程随行驶时间的变化过程.其实现实生活中有好多类似的问题,都是反映不同事物的变化过程,其中有些量的值是按照某种规律变化,其中有些量的是按照某种规律变化的,如上例中的时间t、?里程s,有些量的数值是始终不变的,如上例中的速度60千米/小时. [活动一] 活动内容设计: 1.每张电影票售价为10元,如果早场售出票150张,日场售出205张,晚场售出310张.三场电影的票房收入各多少元.设一场电影售票x张,票房收入y元.?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y? 2.在一根弹簧的下端悬挂重物,改变并记录重物的质量,观察并记录弹簧长度的变化,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如果弹簧原长10cm?,?每1kg?重物使弹簧伸长0.5cm,怎样用含有重物质量m的式子表示受力后的弹簧长度? 设计意图: 让学生熟练从不同事物的变化过程中寻找出变化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并逐步学会用含有一个变化量的式子表示另一个变化的量. 教师活动: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5.3 等腰三角形第2课时 教案

15.3 等腰三角形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2.能利用其性质与判定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关系.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运用.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能够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证明线段的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二、新授: I.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出示投影片.某地质专家为估测一条东西流向河流的宽度,选择河流北岸上一棵树(B 点)为B标,然后在这棵树的正南方(南岸A点抽一小旗作标志)沿南偏东60°方向走一段距离到C处时,测得∠ACB为30°,这时,地质专家测得AC的长度就可知河流宽度. 学生们很想知道,这样估测河流宽度的根据是什么?带着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II.引入新课 1.由性质定理的题设和结论的变化,引出研究的内容——在△ABC中,苦∠B=∠C,则AB=AC吗? 作一个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然后观察两等角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 2.引导学生根据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3.小结,通过论证,这个命题是真命题,即“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板书定理名称). 强调此定理是在一个三角形中把角的相等关系转化成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类似于性质定理可简称“等角对等边”.

4.引导学生说出引例中地质专家的测量方法的根据. III.例题与练习 例: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求证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分析:引导学生根据题意作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分析证明. 已知:∠CAE 是△ABC 的外角,∠1=∠2,AD ∥BC (如图). 求证:AB=AC . 证明:∵AD ∥BC , ∴∠1=∠B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C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1=∠2, ∴∠B=∠C , ∴AB=AC (等角对等边). 练习 1.已知:如图,AB=AC ,DE ∥AC ,求证:△DBE 是等腰三角形. 证明:∵DE ∥AC , ∴∠C=∠DEB . ∵AB=AC , ∴∠B=∠C . ∴∠B=∠DEB . 21 E D A B

政治人教部编版八年级政治上册 期末模拟复习知识点大全

政治人教部编版八年级政治上册期末模拟复习知识点大全 一、选择题 1.承担责任=代价(付出时间、精力、金钱,受到责备甚至处罚等)+回报(良好的自我感觉、同学的信任、老师的赞许、能力的提高等)。这个公式说明 A.承担责任的代价总是大于回报 B.承担责任只有精神方面的回报 C.承担责任意味付出,也意味获得回报 D.责任可以通过权衡代价与回报来选择是否承担 2.当今世界,网络交往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下列情形中,属于理性参与网络生活的有 ①小欣应网友邀请,瞒着家长和老师,在某网吧单独与网友见面 ②小琪上网查阅资料时,屏幕上弹出“点击有大奖赠送”的网页,他马上将其关闭 ③小明在网上用同学的名字发帖,发布了一些暴力信息 ④周末,小远在家玩游戏,电脑提示他“在线时间过长”,他马上退出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第二条规定:遵守公共秩序,不喧哗吵闹,排队遵守秩序,不并行挡道,不在公众场所高声交谈。之所以要求公民维护公共秩序,是因为 ①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 ②社会生活需要秩序 ③维护秩序靠规则 ④维护了秩序才能提高公民的个人修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①③ 4.诗歌《我爱这土地》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下列诗句不能体现这种爱国情怀的是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下列违法行为中,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划分的有 ①民事违法行为 ②行政违法行为 ③一般违法行为 ④严重违法行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③④ 6.一碗爱心粥,温暖一座城!河南焦作金保彦和朋友开办爱心早餐店,5年来为环卫工、孤寡老人免费送早餐17万份,他们的这一善举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慈善行为是奉献社会的具体表现 ②承担责任一定会获得丰厚的回报

八年级数学上●第二单元

八年级数学上●第一、二单元《全等三角形及轴对称性》练习题 考试时间:10月12日 13:30-15:30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6分) 1.能判定△ABC ≌△A ’B ’C ’的条件是( ) A .AB =A ’B ’,AC =A ’C ’,∠C =∠C ’; B .AB =A ’B ’,∠A =∠A ’,BC =B ’C ’; C .AC =A ’C ’,∠A =∠A ’,BC =B ’C ’; D .AC =A ’C ’,∠C =∠C ’,BC =B ’C. 2.△ABC ≌△DEF ,△ABC 的周长为100cm ,DE =30cm ,DF =25cm ,那么BC 长( ) A .55cm B .45cm C .30cm D .25cm 3. 下列是我国四大银行的商标,其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 . A B C D 4.△ABC 与△A ′B ′C ′中,条件①AB= A ′B ′,②BC= B ′C ′,③AC =A ′C ′,④∠A=∠A ′,⑤∠B=∠B ′,⑥∠C=∠C ′,则下列各组条件中不能保证△ABC ≌△A ′B ′C ′的是( ) A. ①②③ B. ①②⑤ C. ①③⑤ D. ②⑤⑥ 5.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等于70o ,则它的底角是 ( )。 A 、70o B 、55o C 、60o D 、70o 或55o 6.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等于3,一边等于6,那么它的周长等于( ). A.12 B.12或15 C.15 D.15或18 7.如图,某同学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破成了三块,现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玻璃,那么他可以( ) A.带①去 B.带②去 C.带③去 D.带①和②去 8.已知△ABC 的周长为24,AB =AC ,AD ⊥BC 于D ,若△ABD 的周长为20,则AD 的长 为( ). ① ② ③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四章测试卷2套含答案

第十四章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计算2x 3·x 2的结果是( ) A .-2x 5 B .2x 5 C .-2x 6 D .2x 6 2.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A .3a 2-2a 2=1 B .a 2·a 3=a 6 C .(ab )2÷a =b 2 D .(-ab )3=-a 3b 3 3.下列多项式中,不能进行因式分解的是( ) A .-a 2+b 2 B .-a 2-b 2 C .a 3-3a 2+2a D .a 2-2ab +b 2-1 4.多项式a (x 2-2x +1)与多项式x 2-1的公因式是( ) A .x -1 B .x +1 C .x 2+1 D .x 2 5.下列计算错误的是( ) A .? ????-14x +4x 2÷12x =-12+8x B .3a 2·4a 3=12a 5 C .(a +3b )(3a +b )=3a 2+3b 2+10ab D .(x +y )2-xy =x 2+y 2 6.计算? ?? ? ? 57 2 019 ×? ?? ??75 2 020 ×(-1)2 021的结果是( ) A .57 B .75 C .-57 D .-7 5 7.若3x =4,9y =7,则3x -2y 的值为( ) A .47 B .74 C .-3 D .27 8.如图,从边长为(a +4)cm 的正方形纸片中剪去一个边长为(a +1)cm 的正方形 (a >0),剩余部分沿虚线又剪拼成一个长方形(不重叠,无缝隙),则长方形的面积为( ) A .(2a 2+5a )cm 2 B .(3a +15)cm 2 C .(6a +9)cm 2 D .(6a +15)cm 2

1.1 等腰三角形 第2课时 教案

一、情境导入 我们欣赏下列两个建筑物(如图),图中的三角形是什么样的特殊三角形?这样的三角形我们是怎样定义的,有什么性质?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两腰上的高、中线)的相关性质 如图,在△ABC 中,AB =AC ,CD ⊥AB 于点D ,BE ⊥AC 于点E ,求证:DE ∥BC . 证明:因为AB =AC ,所以∠ABC =∠ACB .又因为CD ⊥AB 于点D ,BE ⊥AC 于点E ,所以∠AEB =∠ADC =90°,所以∠ABE =∠ACD ,所以∠ABC -∠ABE =∠ACB -∠ACD ,所以∠EBC =∠DCB .在△BEC 与△CDB 中,???? ?∠BEC =∠CDB ,∠EBC =∠DCB ,BC =CB ,所以△BEC ≌△CDB ,所以BD =CE ,所以AB -BD =AC - CE ,即AD =AE ,所以∠ADE =∠AED .又因为∠A 是△ADE 和△ABC 的顶角,所以∠ADE =∠ABC , 所以DE ∥BC . 方法总结: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两腰上的中线相等,两腰上的高相等. 探究点二:等边三角形的相关性质 【类型一】 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求角度 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E 是AC 上一点,D 是BC 延长线上一点,连接BE ,DE .若∠ABE =40°,BE =DE ,求∠CED 的度数. 解析:因为△ABC 三个内角为60°,∠ABE =40°,求出∠EBC 的度数,因为BE =DE ,所以得到∠EBC =∠D ,求出∠D 的度数,利用外角性质即可求出∠CED 的度数. 解:∵△ABC 是等边三角形,∴∠ABC =∠ACB =60°,∵∠ABE =40°,∴∠EBC =∠ABC -∠ABE =60°-40°=20°.∵BE =DE ,∴∠D =∠EBC =20°,∴∠CED =∠ACB -∠D =40°. 方法总结: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它的三个内角都是60°,这个性质常常应用在求三角形角度的问题上,所以必须熟练掌握. 【类型二】 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证明线段相等 如图:已知等边△ABC 中,D 是AC 的中点,E 是BC 延长线上的一点,且CE =CD ,DM ⊥ BC ,垂足为M ,求证:BM =EM . 解析:要证BM =EM ,由题意证△BDM ≌△EDM 即可.

最新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二章实数测试题

最新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二章实数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数:2π , 0 0.23·, 227 ,27, 1010010001.6,1理数个数为( ) A .2 个 B .3 个 C .4 个 D .5 个 2.在实数03 2 -,|-2|中,最小的是( ). A .-错误! B . C .0 D .|-2| 3.下列各数中是无理数的是( ) A B C D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2 B 是无理数 C 是有理数 D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0)2 (π是无理数 B .3 3是有理数 C .4是无理数 D .38-是有理数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 一定是正数 B .错误! 是有理数 C .2,2是有理数 D .平方根等于自身的数只有1 7.估计,20的大小在( ) A .2与3之间 B .3与4之间 C .4与5之间 D .5与6之间 8. (-2)2的算术平方根是( ) A .2 B . ±2 C .-2 D .2 9.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 A .3- B .3- C 3± D 3=±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5是25的算术平方根 B .±4是16的算术平方根 C .-6是(-6)2的算术平方根 D .0.01是0.1的算术平方根 11.36的算术平方根是( ) A .±6 B .6 C .±,6 D . ,6 12.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4=± B.1= 4= 2= 13.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A .25=±5 B .43-27=1 C .18÷2=9 D .24·错误!=6 14.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 .= B .错误!=错误!-错误!=1 C .(21-= D =15.如图:在数轴上表示实数,15的点可能是( ) A .点P B .点Q C .点M D .点N 16.如图,矩形OABC 的边OA 长为2 ,边AB 长为1,OA 在数轴上,以原点O 为圆心,对角线OB 的长为半径画弧,交正半轴于一点,则这个点表示的实数是 A .2.5 B .2,2 C .,3 D .,5 17.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 .2234-=4-3=1 B .)25()4(-?-=4-2)×(-5)=10 C .22511+=11+5=16 D . 32=3 6 18.已知n -12是正整数,则实数n 的最大值为( ) A .12 B .11 C .8 D .3 19.2)9(-的平方根是x , 64的立方根是y ,则x +y 的值为( ) A .3 B .7 C .3或7 D .1或7 20.若||4x =9,且||x y x y -=-,则x y +的值为( ) A .5或13 B .-5或13 C .-5或-13 D .5或-13 二、填空题 1.实数27的立方根是 2.若一个正数的两个平方根分别是2a -2和a -4,则a 的值是 . 3.-,6的绝对值是___________. 4.估计,7的整数部分是 5.比较下列实数的大小(在 填上>、<或=)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4章《整式的乘法》计算专题

14.1—14.2整式乘法运算题 一、直接写出答案。 (1)x2·x3 =(2)a·a6= ?(3)-x5·x3·x10= ? (4)mx-2·m2-x=(5)10x×1000= (6)(-2)×(-2)5×(-2)5= (7)(103)6= (8)(a4)2 =(9)(a m)10= (10)-(x4)5= (11)(a2)3·a5 = (12)-(-x2)2= (13)(2a)2= (14)(-5b)3=(15)(x2y)3= (16)(-3m2)3=(17)(2ab2)3 = (18)-(x2y3z5)2= (19)-8m2n3·3m4n5= (20)3x2·(-6xy2)= (21)(-5a2b)(-4a)= (22)3x2·6x2= (23)4y·(-2xy2)= (24)(-3x)2·5x3=(25)x8 ÷x3= (26)(ab)5÷(ab)2=(27)(-a)12÷(-a)5= (28)m8÷m2=(29)(xy)6÷(xy)3= (30)n7÷(-n5)= (31)-8a2b3÷ 6ab2= (32)(6×109)÷(2×105)= (33)(4×103)×(5×105)= (34)(_____-4b)(_____+4b)=9a2-16b2 (35)(_____-2x)(_____-2x)=4x2-25y2 二、计算(请写出过程) 1.a2·(-a)5·(-3a)3 2.[(a m)n]p 3.(-mn)2(-m2n)3

4.(-3ab)·(-a 2c)·6ab 2 5.(-a b)3·(-a 2 b)·(-a 2b 4c)2 6. (-4a)·(2a 2+3a-1) 7. (-2a b2)3·(3a 2b-2ab-4b 2) 8.(3m-n)(m -2n). 9.(x+2y)(5a+3b). 10.5x (x 2+2x+1)-(2x+3)(x-5) 11.-ab 2(3a 2b –abc -1) 12.)2()1015(23xy xy y x -÷- 13.(12x2-10xy 2)÷4xy 14 . 7m (4m 2p) 2 ÷7m 2 15.)2 1()6 12 375.0(234232y x y x y x y x -÷--

等腰三角形第二课时

等腰三角形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二)能力训练要求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一步体验轴对称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对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探索,让学生体会探索学习的乐趣,并通过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简单应用,加深对定理的理解. 从而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教学过程 I.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现在大家来回忆一下,等腰三角形有些什么性质呢? [ 生甲] 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 [ 生乙]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 师]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已经知道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那么满足了什么样的条件就能说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n.导入新课

[ 师] 同学们看下面的问题并讨论: [ 生甲] 应该能同时赶到出事地点. 因为两艘救生船的速度相同,同时出发,? 在相同的时间内走过的路程应该相同,也就是OA=OB 所以两船能同时赶到出事地点 [生乙]我认为能同时赶到0点的位置很重要,也就是A如果不等于B,? 那么同时以同样的速度就不一定能同时赶到出事地点. [ 师] 现在我们把这个问题一般化,在一般的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 那么它们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 [ 生丙] 我想它们所对的边应该相等. [ 师] 为什么它们所对的边相等呢?同学们思考一下,给出一个简单的证明. [ 生丁] 我是运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明的. [例1]已知:在厶ABC中,C(如图). 求证:AB=AC. 证明:作BAC的平分线AD. 在厶BAD和厶CAD中 △BAD^A CAD(AAS). AB=AC. [ 师] 太好了. 从丁同学的证明结论来看,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 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也是相等,也就说这个三角形就是等腰三角形. 这个结论也回答了我们一开始提出的问题. 也就是如何来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

部编版年人教版八年级政治上册知识点

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政治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 1.1.1我与社会 ※ 1.如何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 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由各种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就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 一个“结点”。 (2) 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 身份。社会关系从建立的基础可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3)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2、参加社会生活的意义 随着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我们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国家的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 1.1.2 在社会中成长 ※1、养成亲社会行为行为的原因(或意义) P8 (1)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2)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系社会发展等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 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 认可。 2、怎样理解人的社会化?(为什么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化?) (1)、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的人的过程。 (2)、人的成长是不断的社会化的过程。逐步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 (3)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3、怎样培养亲社会的行为? (1)、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培养, (2)、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3)、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4)、参与社会的过程,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 和成就自己的过程。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2章单元测试卷

第二章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四个图形分别是低碳、节水、节能和绿色食品标志,在这四个标志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2.如图,在△ABC中,AB=AC,∠A=36°,BD是AC边上的高,则∠DBC 的度数是( ) A.18° B.24° C.30° D.36° (第2题) (第4题) (第8题) 3.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90°,AC=9,BC=12,则点C到AB的距离是( ) A.36 5 B. 12 25 C. 9 4 D. 33 4 4.如图,已知∠C=∠D=90°,添加一个条件,可使用“HL”判定Rt△ABC ≌Rt△ABD,以下给出的条件合适的是( ) A.AC=AD B.BC=AD C.∠ABC=∠ABD D.∠BAC=∠BAD 5.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度数之比为1:4,则这个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度数为( ) A.20° B.120° C.20°或120° D.36°6.在△ABC中,AB2=(a+b)2,AC2=(a-b)2,BC2=4ab,且a>b>0,则下列结

论中正确的是( ) A.∠A=90° B.∠B=90° C.∠C=90° D.△ABC不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7.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长分别是5和12,则第三条边上的中线长是( ) A.5 B.6 C.6.5 D.12 8.如图,在△ABC中,AD,CE分别是△ABC的中线和角平分线,若AB=AC,∠CAD=20°,则∠ACE的度数是( ) A.20° B.35° C.40° D.70°9.如图,在直线l上依次摆放着七个正方形.已知斜放置的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1,2,3,正放置的四个正方形的面积从左往右依次是S1,S2,S3,S4,则S1+S2+S3+S4等于( ) A.3 B.4 C.5 D.6 (第9题) (第10题) 10.如图,点A,B,C在一条直线上,△ABD,△BCE均为等边三角形,连结AE和CD,AE分别交CD,BD于点M,P,CD交BE于点Q,连结PQ,BM,下面结论:①△ABE≌△DBC;②∠DMA=60°;③△BPQ为等边三角形.其中正确的有( ) A.0个B.1个C.2个D.3个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24分) 11.请写出“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的逆命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等于腰长的一半,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____________. 13.已知实数x,y满足(x-4)2+(y-8)2=0,则以x,y的值为两边长的等腰三角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四章检测题

学习很辛苦,但并不痛苦;学习没有什么捷径,苦学才是根本;在你没有找到“不用重复就可以学习好”的方法之前,请不放弃“重复”这种最简单、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第十四章检测题 (时间:10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2015·徐州)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C ) A .3a 2-2a 2=1 B .(a 2)3=a 5 C .a 2·a 4=a 6 D .(3a)2=6a 2 2.下列计算错误的是( C ) A .(5-2)0=1 B .28x 4y 2÷7x 3=4xy 2 C .(4xy 2-6x 2y +2xy)÷2xy =2y -3x D .(a -5)(a +3)=a 2-2a -15 3.(2015·毕节)下列因式分解正确的是( B ) A .a 4b -6a 3b +9a 2b =a 2b(a 2-6a +9) B .x 2-x +14=(x -12 )2 C .x 2-2x +4=(x -2)2 D .4x 2-y 2=(4x +y)(4x -y) 4.将(2x)n -81分解因式后得(4x 2+9)(2x +3)(2x -3),则n 等于( B ) A .2 B .4 C .6 D .8 5.若m =2100,n =375,则m ,n 的大小关系是( B ) A .m>n B .mb)(如图甲),把余下的部分拼成一个长方形(如图乙),根据两个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相等,可以验证( C ) A .(a +b)2=a 2+2ab +b 2 B .(a -b)2=a 2-2ab +b 2 C .a 2-b 2=(a +b)(a -b) D .(a +2b)(a -b)=a 2+ab -2b 2 9.若x 2+mx -15=(x -3)(x +n),则m ,n 的值分别是( D ) A .4,3 B .3,4 C .5,2 D .2,5 10.(2015·日照)观察下列各式及其展开式: (a +b)2=a 2+2ab +b 2 (a +b)3=a 3+3a 2b +3ab 2+b 3 (a +b)4=a 4+4a 3b +6a 2b 2+4ab 3+b 4 (a +b)5=a 5+5a 4b +10a 3b 2+10a 2b 3+5ab 4+b 5 … 请你猜想(a +b)10的展开式第三项的系数是( B ) A .36 B .45 C .55 D .66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1.计算:(x -y)(x 2+xy +y 2)=__x 3-y 3__. 12.(2015·孝感)分解因式:(a -b)2-4b 2=__(a +b )(a -3b )__.

八年级数学上册12.3等腰三角形(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1)

12.3 等腰三角形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 2、能利用其性质与判定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关系.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的运用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能够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证明线段的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二、新授: I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出示投影片.某地质专家为估测一条东西流向河流的宽度,选择河流北岸上一棵树(B点)为B标,然后在这棵树的正南方(南岸A点抽一小旗作标志)沿南偏东60°方向走一段距离到C处时,测得∠ACB为30°,这时,地质专家测得AC的长度就可知河流宽度. 学生们很想知道,这样估测河流宽度的根据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II引入新课 1.由性质定理的题设和结论的变化,引出研究的内容——在△ABC中,苦∠B=∠C,则AB= AC吗? 作一个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然后观察两等角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 2.引导学生根据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2、小结,通过论证,这个命题是真命题,即“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板书定理名称). 强调此定理是在一个三角形中把角的相等关系转化成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类似于性质定理可简称“等角对等边”. 4.引导学生说出引例中地质专家的测量方法的根据. III例题与练习 1.如图2 其中△ABC是等腰三角形的是 [ ] 2.①如图3,已知△ABC中,AB=AC.∠A=36°,则∠C______ (根据什么?). ②如图4,已知△ABC中,∠A=36°,∠C=72°,△ABC是______三角形(根据什么?). ③若已知∠A=36°,∠C=72°, BD平分∠ABC交AC于D,判断图5中等腰三角形有______. ④若已知 AD=4cm,则BC______cm. 3.以问题形式引出推论l______. 4.以问题形式引出推论2______. 例: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求证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分析:引导学生根据题意作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分析证明. 练习:5.(l)如图6,在△ABC中,AB=AC,∠ABC、∠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过F作DEBC,交AB于点D,交AC于E.问图中哪些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上题中,若去掉条件AB=AC,其他条件不变,图6中还有等腰三角形吗? IV课堂小结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政治上册 复习提纲

八年级政治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姓名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 1.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由各种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2.如何理解社会对人的影响? 答:(1)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2)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3.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有什么意义? 答:(1)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2)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4.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答: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 ①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②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5.网络如何丰富我们的日常生活? 答:(1)网络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互联网不仅给人们提供信息,而且提供便捷的信息检索渠道。 (2)网络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通过网络,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与地球上任何角落的人交流、互动,世界变成了地球村。 (3)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 6.网络如何推动社会进步?答:(1)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①互联网大大促进了人才、资金、技术、物资的流动,已经成为社会生产的新工具、经济贸易的新途径。②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推动了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新业态,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 (2)网络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互联网丰富了民主形式,拓宽了民主渠道,使人们更加便利、有序地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对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发挥着重要作用。 (3)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①互联网打破了地域界限,极大地拓展了文化交流的内容、场合及范围,提高了文化传播的速度。②互联网促进了科技创新所需的物质与信息资源快速流动,加速了各种创新资源的汇聚、融合与共享。③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成为众多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 7.为什么要警惕网络中的陷阱? 答:(1)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在网络时代,人人能够参与信息发布,信息变得丰富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虚假的、不良的信息。 (2)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 (3)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①在开放的网络世界里,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让人防不胜防。②各种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会给被侵权人造成困扰和伤害,给社会带来恐慌和不安。 8.如何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答:(1)我们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 (2)我们要注意浏览、寻找与学习和工作有关的信息,不应在无关信息面前停留,不应在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更不可沉溺于网络,要学会“信息节食”。 (3)我们要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 (4)网络无限,自由有界。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只有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才能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 9.如何传播网络正能量? 答:(1 )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我们可以通过网络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绝密★启用前 麻阳新希望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第二单元;考试时间:120分钟;命题人:数学教研组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共10小题,10*4=40) 1.如图,直线AB∥CD,∠A=70°,∠C=40°,则∠E等于() A.30° B.40° C.60° D.70° 2.三条线段a=5,b=3,c的值为整数,由a、b、c为边可组成三角形()A.1个B.3个C.5个D.无数个 3.某同学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了3块,现在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 -可编辑修改-

试卷第2页,总8页 全一样的玻璃,那么最省事方法是( ) A .带①去 B .带②去 C .带③去 D .①②③都带去 4.如下图所示,D 为BC 上一点,且AB=AC=BD ,则图中∠1与∠2的关系是( ) A .∠1=2∠2 B .∠1+∠2=180° C .∠1+3∠2=180° D .3∠1﹣∠2=180° 5.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45°,则其顶角为( ) A .45° B .135° C .45°或67.5° D .45°或135° 6.如图,已知DE ∥BC ,AB=AC ,∠1=125°,则∠C 的度数是( ) A .55° B .45° C .35° D .65° 7.如图,△ABC 中,AB+BC=10,AC 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B 、AC 于点D 和E ,则△BCD 的周长是( ) A .6 B .8 C .10 D .无法确定 8.如图,△ABC 中,∠B 、∠C 的平分线交于O 点,过O 点作EF ∥BC 交AB 、

初二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

初二数学八年级上册 第十四章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 课题: 14.2.1平方差公式(学习案) 一、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能总结出平方差公式及语言叙述 2.会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理解平方差公式,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倒。 问题情境 王剑同学去商店买了单价是9.8元/千克的糖块10.2千克,售货员刚拿起计算器,王剑就说出应付99.6元,结果与售货员计算出的结果相吻合。你知道王剑同学怎么算出来的吗 问题一:(算一算)计算下列多项式的积 (1)(1)(1)x x +-= (2)(2)(2)m m +-= (3)(21)(21)x x +-= (4)(5)(5)x y x y +-= 问题二:(猜一猜)不计算,你来猜一下下面的式子的结果。 (6)(6)x x +-= (2)(2)a a +-= ()()x y x y +-= 问题三:(说一说)从上面的运算中你发现什么规律? ()()=-+b a b a 你能用文字语言表达这一规律吗? (乘法的)平方差公式:

(乘法的)平方差公式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你对公式中的a 、b 是怎么理解是的 ?平方差公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有何关系? 解决问题情境 例题: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 (a+3b)(a -3b) (2) (3+2a)(-3+2a) (3)22()()()a b a b a b -++ 4、计算: (1) (y+3)(y -3)-(y -2)(y+5) (2)198×202 练习 1、辨别下列两个多项式相乘,那些可以使用平方差公式? (1)(-b-2a)(2a-b) (2)(23)(32)m n n m -- (3) (41)(41)a a --- (4)(32)(32)p q p q -+ (5) (-x-2y)(-2y+x) (6)(a+b )(-b-a) 2、先化简,再求值: (x+1)(x -1)+x 2(x -1),其中x=-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