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诸葛亮'七观'

诸葛亮'七观'

诸葛亮'七观'
诸葛亮'七观'

七观

蜀相诸葛亮在《知人》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识人七法,即“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此七观可概括为:志、变、识、勇、性、廉、信等七项内容。虽然诸葛亮所处的年代离我们的年代已相当久远,不可能囊括所有用人之法,也不可能完全符合我们现在用人标准,但他抓住了用人的要义,告诉我们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其方法既简单易行又行之有效,具有现实意义。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此句即指向对方提出大是大非的问题,看他的志向、志趣有何特点。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重用,首先得了解他的立场、观点。凡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的人,决不可委以重任。因为这种人习惯于见风使舵,没有定性。

志向是人们前进的动力,人无志不立。一个没有远大志向的人,也不可能有所作为。因此有人说没有志向的人,就好像在没有星辰的黑夜里行走,眼前漆黑一片,前程暗淡、渺茫;没有志向的人更好像在没有航标灯的大海中行船,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不敢大胆地扬起前进的风帆。“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不仅观其志,还提供观志识人的方法。例如

少年时的周恩来就有众所周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宏

图大志,通过周总理年少时的远大志向便可知其将来必成大器,实事已经证明,正是这一志向造就了世界瞩目的杰出政治家。由此可见,观志识人不失为选人用人的一个基本方法。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此句中的“变”指的是应变能力。选人用人不应是本本先生,更不能是郑人买履的“郑人”,那么怎样知其应变能力强弱呢?诸葛亮的办法就是用无懈可击的言辞把他逼到

理屈词穷的地步,让他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嘴之力,看其反应如何。应变能力弱者无力回天,瞠目结舌;应变能力强者,定会绝处逢生,另辟蹊径,出奇制胜。大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新意。诸葛亮认为能言善辩者一定是头脑灵活,思维敏捷之人,也一定是对该事情了如指掌,深得其道之人。此法有时是很灵验的,也是简单易行的。

辩论之道可以说是当今社会对诸葛亮这一方法的最大应用。辩论赛正反两方各持相反观点,彼此阐述各方观点和理由,揭露对方的矛盾,进行争论。一场辩论赛中不可知的因素很多,所以一个好的辨手必须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丰富的相关知识、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卓越的口语表达能力。辩论赛之所以吸引人,则是因为它可以给你带来一场更富精彩、更具悬念的论辩盛宴,几番唇枪舌战之后,辨手的才能展露无疑,人才也势必会脱颖而出。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此句中的“识”指见识,本句指向对方提出方方面面的

问题, 让他思考相应的计策,从而考察对方的见识,同时看

他的谋略是否深远, 见识是否独特,不失为识才的一种好方法。古往今来,计谋匮乏、遇事束手无策的官员,即使有心为善,为上级解愁,为百姓排忧,也会力不从心,无法左右大局。相反,深谙计谋、胸怀韬略之人必是见识广博、视野宽阔之人,也必将是可塑之才。

当今社会取才纳贤之时普遍采用答辩面试等方法正是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古为今用之例。由此可见,答辩面试之法有据可查,由来已久,千百年沿用至今且方式不断更新,兴而不衰,足以证明此法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告之以难而观其勇

“告之以难而观其勇”,此句是指通过棘手的事情来考

察对方的勇气。古代武将带兵打仗主要看其是否忠勇。有句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可见勇敢、勇猛特别是忠勇在古代用人时是多么重要。但怎样知其忠勇呢?诸葛亮有其办法,他在重用一个人之前,则常常要人为地制造逆境,观察对方

是否具备足够的勇气。临危遇难,勇与不勇则一目了然。

假设做好一件事,只需要克服一个困难,几乎所有的人

都会成功;如果需要克服的是十个困难,成功的人数就会减少许多;如果困难增加到一百个,那么成功的人肯定是凤毛

麟角。因此,人才是一定要经过重重磨难的洗礼才会显露出来。正如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曾说过:“只有经历过地狱磨难的人,才有建造天堂的力量。”由此可见,诸葛亮的“告知以难而观其勇”是选拔出色人才的重要途径。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俗话说“酒后吐真言”,通过一起饮酒来观察对方酒后的言论及性情。当人醉酒之后,其大脑的部分意识被酒精麻醉,往往会把潜藏在心灵深处的本我展露出来。因此,在识人方面“醉之以酒而观其性”未尝不是一个好方法。从生理学角度分析,酒后吐真言是因为急性乙醇中毒麻醉大脑皮层中枢所致,一般发生在饮酒者的亢奋期,此时其人已失去大脑的理性控制,一吐为快、毫无掩饰。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们交流过程中都存在着某种隔阂,这种隔阂恰是由于人们心理防御机制作用形成。然而,酒却可以通过麻痹人的生理功能来达到降低心理防御机制的效果,满足其与他人交流、倾诉等内在心理需求,求得某种心态上的平衡,此时其真情、真言将自然流露。

中国酒文化由来已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有关酒的典籍故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当然,诸葛先生绝非简单地提倡饮酒,其真正用意在于利用某种适当的媒介实现人与人之间无障碍的交流沟通,进而达到察人观性之终极目标。

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临之以利”是给予机会,甚至是把重要岗位交付予某人,然后考察他是否清正廉明。自古以来,百姓们有一个共同心愿就是盼望自己能遇到清官、好官,深怕遇到赃官、贪官和糊涂官。诸葛亮认为廉洁之人往往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忠心耿耿,忠心为国之人,往往能够做到廉洁奉公;体察百姓疾苦,注意节俭之人,往往能够做到为政清廉;不贪酒、不迷色之人,往往能够廉洁自律。

三国时期,蜀国境内“刑法虽峻而无怨者”,很重要的

一个原因,是蜀国名相诸葛亮严于律己,一身清廉使然。同时他还要求蜀汉政府的各级官吏也要做到“清心寡欲,约己爱民”。如对“托志忠雅”,“为政以安民为本”的韵蒋琬;对“殷勤,有忠于国”的董和;对“非公事不言”的刘巴;对“秉心公亮”,“进尽忠言”的董允;对“忠清款亮,忧公如家”的杨洪;对“忠勤时事”的姜维等清政廉洁之人,诸葛亮都加以表扬并提拔重用。

公生明,廉生威,清廉的影响力和时代穿透力极强。事

实证明, 经受不住金钱诱惑的人不可能成为利国利民的清官, 只会危害国家利益, 损害政府威信, 伤害百姓感情。

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即指与对方商定某事,看他能否说到做到,是否讲信用。“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说话不算数, 就不值得别人信赖。所以, 看一个人讲不讲诚信,

不在于他说的怎样,要看他做的怎样,事实胜于雄辩,因此,听其言,观其行,才是高明之举。

其他信息

纪晓岚,清代著名学者,诗人,曾主持编辑《四库全书》,可谓高雅饱学之士,同时也深得乾隆皇帝的赏识,官做得不低。可是,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曾因为泄露机密而受到惩处,并为一生的高行留下微瑕,他本人也为这一诚信欠缺而终感羞愧。

众所周知,国无信不兴,人无信不立。《礼记》中也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受人之托,必办忠诚之事,此为诚信之人,为官者不徇私舞弊,不贪赃枉法,一身浩然正气,此为诚信之官。

纵览诸葛亮“志、变、识、勇、性、廉、信”七项识人法,不失为古代识才用人之精粹,但此七法仍有它的时代局限性。与之相比,当今考核公务员的五字标准“德、能、勤、绩、廉”对其有所吸纳的同时,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更大的发展,这也就表明当今为官者需具备更高的素质和修养。“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因此为官用人者应擦亮双眼,识人用人时唯有注重多方考察、反复考验,才能做到全面知人、准确识人、正确用人。

诸葛亮经典语录

诸葛亮经典语录 1、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诸葛亮 2、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诸葛亮 3、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5、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6、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7、图以于易,为大于细。——诸葛亮 8、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9、统治者必须具备外柔内刚的气质。——诸葛亮 10、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持功能而失信。——诸葛亮 11、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诸葛亮 12、怠慢则不能不开精,险躁则不能理性。——诸葛亮 13、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诸葛亮 14、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诸葛亮 15、劝农业,无夺其时。——诸葛亮 16、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诸葛亮 17、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由沈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诸葛亮 18、非宁静无以成学。——诸葛亮 19、势利之交,难以经远。——诸葛亮 20、大事起于难,小事起于易。——诸葛亮

21、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 22、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诸葛亮 23、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 24、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诸葛亮 25、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 26、不爱尺壁而重爱寸阴,时难遭而易失也。——诸葛亮 27、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28、有文事必有武备。——诸葛亮 29、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诸葛亮 30、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1、喜不应喜无事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诸葛亮 ?邓文迪经典语录 ?宋卫平经典语录 ?董卿经典语录

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

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 《魏略》记载:“亮(诸葛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 孟公威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后来,诸葛亮官至 蜀汉丞相,而石广元三人果真只任至郡守一级官职。 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即提纲挈领地领会精神实质和要点的读书方法。 《三国演义》里多次写到诸葛亮深夜还在勤奋读书。他的“观其大略”读书法, 既不是精读,也不是泛读,而是一种略读。晋代陶渊明也用此法读书,自称“好读书,不 求甚解”。唐代李白对这种读书方法极为赞赏,他在《秋夜于安府送孟赞府兄还都序》中说:“孔明披书,每观于大意。”他自己也用此法“览千载百家之书”。事实上,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并非是对书籍作泛泛浏览、走马观花,而是分清主次轻重,求其精意,得其神蕴。他不是在细枝末节上纠缠,而是在勤奋读书中广泛涉猎,对书籍作概括的认识,从中领会要旨,并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 “观其大略”读书法,从字面看似简单,实则不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 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无论站在什么角度,无论高低远近,横 看侧观都不能看清庐山全貌,因为“身在此山中”。看清庐山的全貌,需要“观其大略”。观察一个具体事物尚且如此,掌握一种理论,懂得一种思想,明白一个道理,就更不容易了。所以,“观其大略”读书法实在不是容易之事,必须站在可以“观其大略”的方位上,而这个方位要有理论高度,还要有现实高度。这个方位不好找,也不好站。诸葛亮最喜欢 先秦的《左传》,可谓爱不释手。《左传》中鲁国史官左丘明以鲁史为线索,以鲁国十二 位国君的谥号为次序,记载了春秋各国的重要史实。诸葛亮的父亲也很重视《左传》,还 经常要求诸葛亮写出认识和体会,而诸葛亮每次都一挥而就,切中要义。正是因为诸葛亮 具有很高的理论素养、深厚的文化知识、高超的思维能力,才能够做到读书“观其大略”。 每一本书都有它最精粹的东西,抓住了它就能较好地把握书的精髓要义,从而达 到事半功倍和融会贯通之效。“观其大略”读书法要求读书者快速掌握书中的逻辑、方法 和思路,不被局部所迷惑,不被细节所羁绊。 (摘自《学习时报》)

诸葛亮

论战争经济对蜀汉百姓带来的灾难——兼评诸葛亮的历史责任 论战争经济对蜀汉百姓带来的灾难——兼评诸葛亮的历史责任 作者:范文琼 本文摘自:《高等函授学报》2006年10月期 长期以来,诸葛亮是受到人们普遍尊崇的历史人物。这除了他神一样的智谋外,还在于他对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执着精神和清廉正直无私的人品。但是,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功过,不能仅仅只看他的人品,而应从大处着眼来看他对历史的作用。作为蜀汉政权的政策制定者,诸葛亮治蜀期间执行的是一条一切为战争服务的治国策略,其结果是给蜀汉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蜀汉政权的稳定留下了隐患,使得蜀治政权仅有13的短命历史。下面试从诸葛亮执行的经济政策、对少数民族的政策等方面加以论叙。 一、“民不怨”的实质所在 自战国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后,四川就成了中国旱涝保收的大粮仓。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称赞四川是“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郦道元写得更清楚:“蜀人旱则借以为溉,雨则不遏其流。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谓之天府。”(《水经注》) 可是,这样一个富饶的天府之国在诸葛亮的治理下,按诸葛亮自己的说法,竟是“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太平御览卷八百一十五》)我们知道,蜀锦以质精闻名于世,左思在《蜀都赋》中赞美蜀锦曰:“阛阓之里,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黄润比筒,籯金所过。”而当时“江东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妙”(《丹阳记》),所以,“三国时,魏则市于蜀,而吴亦资西道。”(《太平御览》卷一百八十五布帛条)由此可知,蜀锦已成为蜀汉对外贸易的主要经济来源。面对已被战争搞得“民贫国虚”的蜀汉,诸葛亮当时只有把目光转向唯一可创收的蜀锦上了。 这决非耸人听闻,由于连年战争,蜀汉从上至下,大多数人生活都十分清贫。身为丞相的诸葛亮仅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大将军费祎“家不积财,儿子皆令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三国志?费袆》);大将军姜维“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三国志?姜维传》);曾与诸葛

诸葛亮识人七法

诸葛亮识人七法 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四、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五、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七、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诸葛亮在《将苑》(又名《心书》)提出了为将者所必需具备的七项特质,并提出识辨这七项特质的方法,即识人七法。 识人七法: 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这七项特质可概括为:志、变、识、勇、性、廉、信等七项内容,也即为将的早期胜任力模型。 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此句指向对方提出大是大非的问题,看他的志向、态度有何特点,也就是价值观,即是非善恶美丑判断标准。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重用,首先得了解他的价值观是否积极、正确;了解其人品、道德是否良好。为将,忠诚爱国是第一位的,也是最基本的一项要素;为将者的素质道德还是关键的。为将者如敌我不分,那后果是极其残忍的。在诸葛亮看来,志是第一位的。通过问是非问题,足可看出其人大的志向,来。人有大智就会有远见,为将者心胸要宽广,人有多大的心,就会有多大的智慧,做为将帅,最为看重的是智谋。 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此句中的“变”指的是应变、变通能力。两军对阵,军情千变万化,战机稍纵即逝,所做为将者应有很好的应变能力与灵活性,敌变我变,以奇制胜。宋朝应该是国富的时代,但兵却不强,对外战争(反侵略)基本无可圈点之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宋朝对武官武将权力限制太多。兵者,诡道也,战场形势瞬息万变,

靠的就是将领的临机决断和随机应变。可赵宋的皇帝来了个反其道而行之,为他手下的将军们准备了一堆的阵图阵法,让将军们按着阵图阵法来练兵,打仗。将军们要是有自己另类的练兵想法或者计划,可以,先画成图本送到汴梁,让大皇帝过过目先。按图索骥式的练兵必然导致指挥的僵硬,大大降低了武将们指挥作战的灵活性与实用性。而岳飞用兵,却打破了宋朝的常规。他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很多学者将“一心”译为万众齐心,集中兵力,我觉得这里“一心”应译为一念,即一念之间,选择A作战方式还是B作战方式,成于一念之间,也即具体问题具体应对。如果把语言看作思维的工具,则词辩与逻辑思维正相关。理屈词穷的时候,最能显现应变;意料计划之外的情境出现,最能发现灵活权变能力。 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指学识,也就是理论知识和经验积累。咨之计谋,可以了解对方学识广度,深度,实用程度等。老马识途就是知识经验在马身上的体现,管仲提出的老马识途方法,也反映了学识本身在战争中的重大作用。计谋,是对学识的综合应用,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咨询计谋,可以看出哪些是理论知识,哪些是实践经验,哪些是纸上谈兵。

诸葛亮识人七观法

“七观法”不仅是一个比较好的识别人才的方法,而且也是一个选择人才的很好的工具。所谓“七观法”,就是诸葛亮在识别人才和选择人才时所用的七种观察方法。“七观法”曰: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资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就是这么简单而有效的七种方法,很遗憾应用的人却很少。诚然,了解人才和使用人才往往比较复杂,有些人才甚至会受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才亦然。我们并不否认对于不同层次的人才,认识的深度也有所不同,但不管有什么不同,选择任何一个人才都必须经历三个阶段,也就是面试阶段、试用阶段、正式工作阶段。在这些不同的阶段中,我们都要善于运用“七观法”。 一、要善于“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就是说,问他一些似是而非的例子,听听他的意见,这样我们就可以了解他的观点、态度甚至人品、志向。甚至要多问问大是大非的问题,来观察人才的志向。或者可以通过刻意的搬弄是非,去试探、刺激、诱导对方,以此来观察其人的品性气质。如周恩来在小的时候,老师问同学们为什么要读书,有的说为了光宗耀祖、有的说为了荣华富贵,而周恩来却回答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老师和同学们都为之震惊。 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穷之以词的意思就是通过出其不意的问答跟他辩论、把他问得没话说,这时你就可以观察他能采取哪些应变措施,于是也就给我们提供了判断他的雄辩能力、应变能力。从而观察和判断应聘人的机敏反应能力及其心境是否坦荡开阔。”有一个很好的例子,讲的是纪晓岚等大臣在朝房等候乾隆帝来议事,久等不来,他就对同僚说:“老头子怎么迟迟不到?”这话正好被走来的乾隆帝听到,便厉声问什么是“老头子”。在众人吓得战栗之际,纪晓岚却从容不迫地回答:“万寿无疆谓之老,顶天立地谓之头,父天母地谓之子。”乾隆帝听后转怒为喜。 三、“资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就是指通过向他询问计谋和策略来了解他的学识。据说,前苏联在卫国战争时期,德军大兵压境快要打到莫斯科了,斯大林召开国防会议,在会上,他问朱可夫如何御敌。朱可夫在短短的5分钟之内就回答了斯大林的问题,得到了斯大林的采纳和高度赞赏。后来朱可夫成了苏军的元帅。 四、“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就是告诉他企业存在的大祸大难,或者面临的重大危机,(当然,这些祸难和危机不一定是真的),然后观察他的态度是否坚定、勇敢。当然最好的方式还是让他亲自经历灾难,只有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才是最真实的。比如电视连续剧《绝密档案1950》和《战士》都充分体现了我军指挥员的勇敢和智慧。因此建议大家一睹为快。

七擒孟获

七擒孟获 三国中期,蜀国占据西蜀一带,这时南方孟获作乱。诸葛亮出征南蛮孟获,为了收买人心,七次俘获孟获而又其次将其释放。第七次释放孟获的时候,孟获终于归顺蜀国,诸葛亮平定了南方。 空城计 三国中后期,诸葛亮出兵讨伐魏国,由于要地街亭失手,导致满盘皆输。诸葛亮被迫撤兵,司马懿大军追至,这时孔明手下的将领士兵基本都分配军务调完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于是他命令偃旗息鼓,大开城门,独自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疑心有伏兵。调头就撤兵。诸葛亮躲过一劫! 失街亭 就是在空城计之前了,马谡自告奋勇去守街亭,结果反了低级错误。被司马懿打败。蜀军被断了咽喉之路。被迫撤兵。 斩马谡 马谡失了街亭。诸葛亮非常生气。想起了刘备临死前嘱咐他的话“吾观马谡,言过其实也”。后悔不已。悲痛了斩了立了军令状的马谡。 舌战群儒 三国中前期,刘备势力还很小,被曹操赶得走投无路。想去投靠东吴,就是孙权。派诸葛亮去做说客。但是东吴谋臣处处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凭着他的满腹经纶舌战群儒。说得他们个个哑口无言。后来经鲁肃协助,说服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草船借箭 孙刘联军和曹操在赤壁对峙。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智。想除掉诸葛亮,于是刁难诸葛亮要他在十日之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料定过几天有大雾,于是便答应,而且期限还自己减少到三天。周瑜认为诸葛亮是自寻死路。一天两天过去了,诸葛亮都没动静。到了第三天夜里。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一些船只船上放满草人,一字排开向曹操营寨驶去。江面上雾很大,曹操不清楚敌军虚实。于是叫将士疯狂放箭。箭射满了草船。诸葛亮满载而归!! 火烧博望坡 三国前期,曹操势力非常强大,统一了北方,接下来就是南下。攻打刘备,此时刘备投靠刘表,驻在新野。曹操派大将夏侯敦进攻新野。这时刘备已经请出了诸葛亮。诸葛亮在新野设下埋伏,令赵云去诱敌深入,然后火攻。夏侯敦果然中极。大败而归。这是孔明出山后打的第一仗。 火烧新野 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白帝城托孤 关羽失荆州被杀后,刘备悲愤不已,举大军伐吴。誓要“踏平东吴”。不料被东吴的陆逊“火

诸葛亮识人七法对面试情景应变题的启示

诸葛亮识人七法对面试情景应变题的启示 《三国演义》几乎把诸葛亮神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诸葛亮之所以能如此神奇,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有卓越的识人、用人能力,他在《将苑·识人篇》中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识人七法,即“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七法的共同之处都是强调应在具体工作或特殊情景下考查和识别人才。 当前面试中的情景应变型题和诸葛亮当年所用的识人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设置一个特殊的公务工作情景,给被测试者某一特定角色,处理各种事务及各种问题和矛盾。考官通过考生面对特殊情景所作出的回答,对其进行角色拟合的观察和记录,以测评其素质潜能,判断其是否能适应或胜任所报考的工作。这也是面试常用的一种测试方法。 情景处理型试题的共同之处在于设置一个特殊的公务工作环境,为应试者确定一个特殊的身份,要求应试者完成特殊的工作任务。通俗地讲就是“你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中公教育专家根据设置环境的不同将此类题型分为以下五类,做出详解并示意作答方法。 一、公共危机类 (一)什么是公共危机? 公共危机就是一个事件突然发生,并对大众正常的生活、工作以及生命财产构成威胁。它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特点:第一是突发性,突然发生,始料不及,或者防不胜防;第二是公共性,危害的不是个别人,而是一群人,是某一区域内的相关公众;第三是危害性,危害的程度比较严重。第一类是自然灾害。它又包括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这里边只有旱灾不具有突发性,通常不是突发公共事件。第二类是事故灾难。第三类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第四类是社会安全事件。 (二)如何应对公共危机? 中国有一句话叫“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但面对各种不同的突发事件,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些共同的东西呢?答案是肯定的。公共危机处置,从理论上讲应该有四个阶段,即检测防范阶段、识别控制阶段、综合处理阶段、恢复重建阶段。正是根据这四个阶段,人们提出公共危机处置“4R”原则: 缩减(Reduction)意味危机管理者对于危机情景要努力防范于未然,使危机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最好的应对是防范。 预备(Readiness)意味在危机发生之前就做出反应计划和对有关人员进行危机处理培训。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预案并按预案办事。反应(Response)意味着危机一旦出现,危机管理者及时出击,迅速遏止危机蔓延的势头。 恢复(Recovery)意味着危机一旦过去,管理者要对恢复工作和重建进行有效的管理。 (三)公共危机处理总的答题思路 1.预防为主。(缩减,“一案三制”) 2.监测预警。(预备,分级响应) 3.科学应对。(反应、镇定、边自救边汇报;启动预案、控制事态;救伤病、转移群众、安抚家属)

中国古代名句经典语录摘抄50句

中国古代名句经典语录摘抄50句 导读:1、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3、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5、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孔子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7、树欲静而风不止。8、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9、必得两个女儿伴着我读书,我方能认得字,心里也明白,不然我自己心里糊涂。10、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子11、士可杀不可辱。——孔子12、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孔子13、诸姑伯叔,犹子比儿。14、荣业所基,籍甚无竟。15、我们不得不饮食、睡眠、游玩、恋爱,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接触生活中最甜蜜的事情,不过我们必须不屈服于这些事物。——居里夫人1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17、既来之,则安之。——《论语》18、府罗将相,路侠槐卿。19、户封八县,家给千兵。 20、都邑华夏,东西二京。21、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左传) 2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23、高冠陪辇,驱毂振缨。24、坚持雅操,好爵自縻。25、守真志满,逐物意移。 2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27、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28、稽颡再拜,悚惧恐惶。 29、笺牒简要,顾答审详。30、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

正?——孔子3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32、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33、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34、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35、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36、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3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38、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39、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40、此生泰山重,勿作鸿毛遗。——苏轼41、世事多因忙里错,好人多半苦中来。——曾国藩4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43、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44、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战国策45、志当存高远。——诸葛亮4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47、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石玉昆48、读书不趁早,后来徒悔懊。——《清诗铎》49、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50、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感谢您的阅读,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

诸葛亮七擒孟获读后感读书心得五篇

诸葛亮七擒孟获读后感读书心得五篇 刘备死后,刘禅接位,诸葛亮为了平定南蛮,便点兵南征,不费吹灰之力就抓住了南 蛮王孟获。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诸葛亮七擒孟获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供大家参考。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是呀!要想别人服你,就要让他得心先服你。因为蛮力不能解 决一切,而智慧却是万能的。不是吗?这一点小小的收获都来自于《七擒孟获》。 《七擒孟获》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刘备死后,蛮王孟获,大起蛮兵十万,犯境侵掠。孔明为平定四方,决定亲自征伐蛮王。孔明共擒孟获七次,为令他心服口服。孔明第一次 派赵云等人杀了金环三结,董荼那、阿会喃也被张嶷、张翼所擒。孟获不服,孔明放虎归山。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孟获不是诈降,就是因手下自相残杀而战败。第七次孟获决定用藤甲兵战孔明,那兵虽强,但既是用草本植物做得战袍,用火攻自然可破。孔明得知后,用火攻战胜孟获,7战7败,使孟获输得心服口服,决定永不再战。 这个故事虽短,却令人记忆深刻。区区一蛮王,为何惊动得孔明?只因孔明懂得只有 不让后院着火,才能全心全意对付魏、吴两国。孔明之所以能战胜顽强抵抗的孟获,不就 是因为智慧远远比蛮力更重要吗?孟获虽会用计,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诸葛亮用计已 到出神入化的程度了,那孟获怎能不败?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智慧永远比蛮力更为重要.输赢并不重要,若想让别人服你,你就得让他的心先服你.这样的胜利才是真正的胜利,不是吗?《七擒孟获》中孔明并非有意杀孟获,他明白战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再战争。 这些收获让我受益匪浅,从中让我联想到了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例如:《猫和老鼠》 中那机灵的小老鼠,为何它能屡次从猫口逃生?也就是因为智慧的力量大于蛮力。还有一次,我与外公下棋。我与他大战8盘,但我屡战屡败,8盘竟输掉了7盘。前7盘,我心中不服,直到第8盘我才心服口服。心想:看来我真的是输了呀。现在回想起来,外公的 战争基调不就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吗?外公真可谓是“孔明二代”啊! 今天,我去新华书店买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一回家就迫不 及待地坐在了椅子上面,津津有味地看起书来。 我看的第一篇小故事大家一定很熟悉,它叫《七擒孟获》,故事的主人公是诸葛亮。 在三国时期,散居着许多的少数民族,蜀汉对他们的统治并不巩固。刘备死后,这些少数 民族首领纷纷反叛,诸葛亮决定亲自率兵南征。孟获在当地少数民族很有威望,所以诸葛

诸葛亮用人之道利弊谈

诸葛亮用人之道利弊谈 内容摘要:功盖三分国的诸葛亮,为蜀国的建立和强盛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用人之道,也深受后人推崇。大胆启用降将姜维,委以重任便可见一斑。常言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是我们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事,但如何用人?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那是大有学问。 关键词:诸葛亮用人之道利与弊 我们的管理,最重要的莫过于是对人的管理。特别是对人才的管理,更是重中之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军易得,一将难求”。对管理者的要求则更为严格,因“将不智则三军大惑”。即俗话所说,“大将无能,累死三军”。所以,管理人才优秀与否?是事关企业的兴衰和存亡的头等大事。 脍炙人口的《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中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更是值得学习和借鉴,其中的一些失误之处,则警钟长鸣,让人引以为戒。所以,这决不是“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而是寓教于乐,古为今用.真正做到了这些,这对我们的管理工作是大有裨益和极大的帮助。 1 诸葛亮引进人才的成功典范 用现在的话说,诸葛亮引进人才的大胆之举,真是超乎常人,让人匪夷所思。收降姜维不仅化敌为友,而且还将敌方营垒的人培养为接班人,真正是引进人才的成功典范诸葛亮出兵伐魏攻打天水关

时,看到姜维的临阵指挥,也夸姜维“兵不在多,在人之调遣耳,此人真将才也!”顿生爱慕之心,遂产惜才之意。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用计,在天水关使姜维投降到自己帐下时说:“吾自出茅庐以来,欲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姜维),吾愿足矣。”后来诸葛亮将自己的著书二十四篇,计十余万字。包括“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毫无保留地全部传给了姜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壮心不已,曾六出祁山。而继承诸葛亮遗志的姜维则九伐中原,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并且可见姜维没有辜负诸葛亮的苦心栽培,诸葛亮也设有培养错姜维这人。 结合我们现实生活之中,引进人才不仅在国内异常激烈,而且在国际上也是你争我夺。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先后引进米卢、杜伊,中国国家男子篮球队引进尤纳斯、邓华德等都是比较成功的。特别是米卢带领国足闯进世界杯,让球迷、国人大为振奋。今年才执教中国男篮几个月的邓华德,就率领中国男篮入围世锦赛十六强,让球迷和国人眼前一亮,惊喜万分。特别是在姚明缺阵的情况下,中国男篮在与希腊、俄罗斯、土耳其等欧洲篮坛劲旅的对抗中表现不俗,打出了气势,虽败犹荣。得到了对手的尊敬,为国家争得了荣誉。又如郎平执教美国女排、李矛执掌韩国羽坛教鞭等都大有建树。这些都是外国引进中国人才带来的显著变化,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成效。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例如某位领导到一家餐厅吃饭, 桌上的菜色鲜味美,觉得这位大厨师手艺高超,就想方设

新三国经典台词

只有强者才配谈仁义,弱者只有被抛弃。 什么?奉先啊,大战在即,生死关头,你作为三军统帅怎么能为一介女子而贻误战机呢?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呀,你回头看看,三军将士已经候命多时了啊! 可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是,有一个人,他算不上什么诸侯,却率领了区区几千兵马前来助战。 在下以为,如今安天下已经没有可能,取天下却有可能,而取天下之道在于权谋,权谋所至则英才毕集。 风从虎,云从龙,龙虎英雄傲苍穹。 竟然为了一个孺子,延误了这么好的战机,真乃千古奇闻啊。 大敌当前,生死关头,他岂能为一介小儿而延误戎机。 我刘备只要一息尚存,就誓与曹贼为敌。 这也是我们目前最大的胜利,为此我足足高兴了半个时辰。 请转告曹操,我关某先喝下这壶就便提刀下山先斩他三百军士,他也可取我的头颅。 财富不能动其心,爵富不能改其志,生死不能阻其行,对于这样的人,别说我曹操了,天奈其何? 你以为我杀不了你吗? 想!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我就会奋斗不止。 四十岁左右,我简直开始蔑视他。因为他身为人主,却心胸狭隘,器识浅薄,外宽内忌,刚愎多疑。身为统帅,却有谋而无断,色厉而胆薄。

那曹操给人诡计多端的印象,居然比他本人的诡计还要可怕啊。 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那田丰在临死之前对我的诬陷一定是格外动听啊! 恕我直言,你曹孟德远没有那么强大,恰恰是那些人对你的恐惧,助长和成就了你的强大。 百足大虫死而不僵 我来告诉你,人啊,骂是骂不倒的,誉满天下者往往毁满于天下。的卢啊的卢,今日防吾啊。 也只有将军你啊,陷马檀溪之后,还能腾空而起逃过大难啊。 这世上胸怀大志者多,可是成大事者少。 主公如果得到他,无异于周公的吕望,汉王得张良。 隆中有卧龙,拿我和他相比无异于繁星比皓月,寒鸦比凤凰。 但凡你要对付每个人,首先要清楚他想要什么。 待到来年春暖花开之时,你定会好起来。 孺子几折我一员大将! 所有的大业都是从山穷水尽的时候开始的,我们已度过最危险关头,此刻,只有这颗项上头颅,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于将军会猎于吴。 江东文武人人可降,唯独主公你万万降不得啊! 鹏飞万里,燕雀不识其志,我本以为燕雀应在林间,没想到今日却都聚于廊下。

诸葛亮三擒孟获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诸葛亮三擒孟获 沽源县第五小学冯国英诸葛亮七擒孟获(87~90回) 建兴三年,益州飞报:“蛮王孟获,大起蛮兵十万,犯境西川。”武乡侯、益州牧诸葛孔明起兵五十万,令蒋琬为参军,费祎为长史,董厥、樊建二人为掾史;赵云、魏延为大将,总督兵马;王平、张翼为副将;关羽三子关索(虚构人物)为前部先锋。起兵南下。从五月起兵,到九月止,平定南方回朝共计五个月之久。 三擒孟获:孟获回到寨中,先伏刀斧手于帐下,差心腹之人请董荼那、阿会喃,只说孔明有使命至,把二人赚到大帐下,杀了二人,弃尸于山谷涧。孔明正在帐中与马谡、吕凯、蒋琬、费祎等共商平蛮大事,忽报孟获差弟孟优来进宝贝。马谡、孔明都知来意。孔明分别叫赵云、魏延、王平、马忠、关索进帐,附耳低言,每人受计而去。却说孟获在营中专望回音,忽报诸葛亮受了礼物大喜,并转孟优之意,约定今夜二更,里应外合,共成大事。孟获点起三万蛮兵,分为三队。自己亲带心腹百余人,径投孔明大寨,一路无阻。撞入寨中,乃是空寨,并无一人。原来孟优被孔明教马谡、吕凯二人管待,酒内下药,众皆醉倒。孟获知是中计,急救孟优等一干人,却待奔回,前面喊声大震,火光骤起。一彪军杀到,乃是王平。孟获急奔向左队时,又一彪军杀到,为首大将魏延。又慌忙往右队而来,只见火光又起,又一军杀到,为首大将赵云,三路夹攻,四下无路。孟获弃了军士,匹马往泸水而逃。见泸水上数十蛮兵,驾着小船,孟获命令靠岸。人马下

船,一声号起,将孟获绑缚。此乃马岱受孔明之计,扮作蛮兵在此等候。孔明说:“今你又被擒,可服气吗?”孟获说:“是我弟贪口误事,非我之不能,如何肯服!”孔明说:“我今天再放你回去,如再擒住,决不轻饶,你可要小心在意。”于是把孟获,并孟优及各酋长一齐放走。

诸葛亮识人七法对面试情景应变题的启示

辽宁省考笔试辅导课程 2015国考面试预约测评享500元优惠 《三国演义》几乎把诸葛亮神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诸葛亮之所以能如此神奇,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有卓越的识人、用人能力,他在《将苑·识人篇》中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识人七法,即“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七法的共同之处都是强调应在具体工作或特殊情景下考查和识别人才。 当前面试中的情景应变型题和诸葛亮当年所用的识人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设置一个特殊的公务工作情景,给被测试者某一特定角色,处理各种事务及各种问题和矛盾。考官通过考生面对特殊情景所作出的回答,对其进行角色拟合的观察和记录,以测评其素质潜能,判断其是否能适应或胜任所报考的工作。这也是面试常用的一种测试方法。 情景处理型试题的共同之处在于设置一个特殊的公务工作环境,为应试者确定一个特殊的身份,要求应试者完成特殊的工作任务。通俗地讲就是“你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中公教育专家根据设置环境的不同将此类题型分为以下五类,做出详解并示意作答方法。 一、公共危机类 (一)什么是公共危机? 公共危机就是一个事件突然发生,并对大众正常的生活、工作以及生命财产构成威胁。它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特点:第一是突发性,突然发生,始料不及,或者防不胜防;第二是公共性,危害的不是个别人,而是一群人,是某一区域内的相关公众;第三是危害性,危害的程度比较严重。第一类是自然灾害。它又包括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这里边只有旱灾不具有突发性,通常不是突发公共事件。第二类是事故灾难。第三类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第四类是社会安全事件。 (二)如何应对公共危机? 中国有一句话叫“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但面对各种不同的突发事件,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些共同的东西呢?答案是肯定的。公共危机处置,从理论上讲应该有四个阶段,即检测防范阶段、识别控制阶段、综合处理阶段、恢复重建阶段。正是根据这四个阶段,人们提出公共危机处置“4R”原则: 缩减(Reduction)意味危机管理者对于危机情景要努力防范于未然,使危机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最好的应对是防范。

诸葛亮《诫子书》的名句赏析

第一句:宁静的力量 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须学静也 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不能够静下来,则无法有效的计划未来。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安宁的环境。现代人多数终日忙碌,是否应在忙乱中静下来,反思一下人生的方向?我对这句话还有不同的解读,我以为宁静是一种开发自身潜能的理想境界,宁静时我们的思维才能被彻底解放,灵感在这个时候如泉水涌现,我们在这个时候观察事物的能力变得更为感性,此时人们的思维向多元化立体化拓展延伸,这就是致远的境界,然一旦加以抑制(即失去宁静)人的这种精神状态就会随之失去,思维回复到生活经验状态。所以宁静或许是古人对致学修身理论的探寻与思考。还有这个静是指人内心的静,不是外部环境的静。 第二句:节俭的力量 俭以养德 他告知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品行。审慎理财,量入为出,不但可以摆脱负债的困扰,更可以过自由的俭朴生活,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在鼓励消费的文明社会,我认为俭可以养德,更可以借以创富,通过俭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当代世界亿万富翁艾伦.巴菲特,彼尔.盖茨和李嘉诚的生活都很俭朴,他们宁可把钱献给慈善事业,也不为自己个人乱花一分钱。 第三句:计划的力量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告诉孩子要计划人生,不要事事讲求名利,才能够了解自己的志向。要静下来,才能够把将来细心计划妥当。面对未来,您有理想吗?您有使命感吗?您有自己的价值观吗?淡泊也暗示了为人致学不能妄自尊大,骄傲自满,贪图虚荣,要追求真实的学问和技能,学真功夫,做大事情。同样启示我们,应从内心戒除应试教育的影响,倡导为理想而学习,为快乐而生活,为事业而工作,终身学习,终身创业的人生观世界观。 第四句:学习的力量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告诉孩子宁静的环境对学习大有助益,当然配合专注的平静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诸葛亮不是天才论的信徒,他相信才能是学习的结果。您有否全心全力地学习?您是否相信努力才有成就?现代社会有些商人就是利用人性的某些弱点,发明所谓益智的游戏和毒品,从精神上物质上控制他们,使他们成为自己赚钱的机器。所以我们千万千万要时刻告诫自己,分清是非得失,人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认清自己的方向,不要玩物丧志,自毁前程!古时的信息不像现在越来越丰富,优劣陈杂,五花八门,我们必须要通过正确的选择才能获得内心的

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文学常识

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文学常识 一、“智绝”---- 诸葛亮 形象:面如冠玉,眉清目朗,纶巾羽扇,鹤氅皂绦。 性格:号卧龙。有经天纬地之才,鬼神不测之机。是“千古良相”的典范。谥为“忠武侯” 情节: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挥泪斩马谡借东风空城计三气周瑜智取汉中七擒孟获六出祁山 (二)精彩片段 如“三分隆中决策”、“博望皱初用兵(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吞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七星坛祭风”、“三气周瑜”、“智取汉中”、“巧布八阵图”、“七擒盖获”、“智取三城”、“六出祁山”、“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造木牛流马”等。 1、初出茅庐(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将夏侯悙引兵十万杀奔新野。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曹将夏侯悙果然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2、火烧新野(第四十回蔡夫人议献荆州诸葛亮火烧新野) 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

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3、舌战群儒(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4、智激周瑜(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 孔明曰: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表乔公二女有沉鱼落雁之容,闭目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将军何不以千金买此二女.差人送与曹操。操必班师矣。此范蠢献西施之计,何不速为之?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此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 5、用奇谋孔明借箭(草船借箭)(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周瑜刁难诸葛亮,令其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却立军令状三天完成。他前二天按兵不动,暗中叫鲁肃备大船二十,各船扎草人千个。第三天四更,江上大雾迷漫,诸葛亮率船到曹军水寨前擂鼓呐喊佯攻,曹军怕中计,下令弓箭手向江中射箭。这一妙计使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任务。 6、祭七星坛借东风(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 周瑜为没有东南风而病倒在床上。诸葛亮给周瑜开了个“药方”,上面写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

出自诸葛亮的成语故事

出自诸葛亮的成语故事 导语:故事: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已经发生事。或者想象故事。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出自诸葛亮的成语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一:三顾茅庐公元201年,在曹操迫下,刘备逃往荆州投靠刘表。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刘备凭着汉朝宗室后裔的身份,使得荆州一带的豪杰名士纷纷归附于他,有了落脚之地的刘备就开始图谋更大的发展,四处寻访能辅佐自己建功立业的贤才。 他打听到襄阳地方有个名士叫司马徽,就特地去拜访。司马徽说:“这一带有卧龙,还有凤雏,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马徽告诉刘备: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庞统,字士元。 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到刘备正在招请人才,特地来投奔他。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一天,徐庶也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他说:我朋友诸葛亮,人称卧龙,是罕见的人才,将军不想见他吗?于是刘备表示希望见见诸葛亮,并希望徐庶带诸葛亮来。徐庶则说: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只能您去见他,不能随便召他来见您! 本来,刘备认为徐庶已是个难得的人才,想不到徐庶如此推崇诸葛亮,方知诸葛亮更是人才,于是刘备带了关羽、张飞,准备一份厚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礼,到隆中卧龙岗去拜见诸葛亮,欲请他出山,帮助他治理国家。不巧的是,那天诸葛亮那天不有家,刘备白走了一趟。 刘备并不灰心,过了些时候再次前去造访。这时正值隆冬时节,半路上忽然风雪交加。刘备一行人顶着风雪艰难地跋涉着,没想到千辛万苦地赶到后,却被告知诸葛亮和朋友一起出门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一连碰了两次壁,刘备仍没有灰心,过了一段时间,他决定第三次登门拜访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诸葛亮家时,他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在台阶下站到诸葛亮醒来。 诸葛亮醒来后,刘备恭恭敬敬地请诸葛亮出山共谋大业。诸葛亮见刘备胸有大志,求贤诚恳,便与他畅谈天下形势,他说:目前曹操不仅兵力逾百万,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最大的军阀,不能与曹操争锋;孙权占有江东,已经三代,而且江东地势险要,可以联合孙权作为外援;虽然刘表占据荆州,但他懦弱无能,是夺取荆州的良机;益州地势险要、土地肥沃,但是其统治者刘障昏庸。因此,诸葛亮建议刘备夺取荆州后即取益州,然后与西南少数民族修好,再和孙权结成联盟,内修明政,等待时机北伐,兴复汉室。

《知人》七观

蜀相诸葛亮在《知人》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识人七法,即“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此七观可概括为:志、变、识、勇、性、廉、信等七项内容。虽然诸葛亮所处的年代离我们的年代已相当久远,不可能囊括所有用人之法,也不可能完全符合我们现在用人标准,但他抓住了用人的要义,告诉我们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其方法既简单易行又行之有效,具有现实意义。 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此句即指向对方提出大是大非的问题,看他的志向、志趣有何特点。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重用,首先得了解他的立场、观点。凡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的人,决不可委以重任。因为这种人习惯于见风使舵,没有定性。 志向是人们前进的动力,人无志不立。一个没有远大志向的人,也不可能有所作为。因此有人说没有志向的人,就好像在没有星辰的黑夜里行走,眼前漆黑一片,前程暗淡、渺茫;没有志向的人更好像在没有航标灯的大海中行船,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不敢大胆地扬起前进的风帆。“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不仅观其志,还提供观志识人的方法。例如少年时的周恩来就有众所周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宏图大志,通过周总理年少时的远大志向便可知其将来必成大器,实事已经证明,正是这一志向造就了世界瞩目的杰出政治家。由此可见,观志识人不失为选人用人的一个基本方法。 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此句中的“变”指的是应变能力。选人用人不应是本本先生,更不能是郑人买履的“郑人”,那么怎样知其应变能力强弱呢?诸葛亮的办法就是用无懈可击的言辞把他逼到理屈词穷的地步,让他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嘴之力,看其反应如何。应变能力弱者无力回天,瞠目结舌;应变能力强者,定会绝处逢生,另辟蹊径,出奇制胜。大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新意。诸葛亮认为能言善辩者一定是头脑灵活,思维敏捷之人,也一定是对该事情了如指掌,深得其道之人。此法有时是很灵验的,也是简单易行的。 辩论之道可以说是当今社会对诸葛亮这一方法的最大应用。辩论赛正反两方各持相反观点,彼此阐述各方观点和理由,揭露对方的矛盾,进行争论。一场辩论赛中不可知的因素很多,所以一个好的辨手必须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丰富的相关知识、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卓越的口语表达能力。辩论赛之所以吸引人,则是因为它可以给你带来一场更富精彩、更具悬念的论辩盛宴,几番唇枪舌战之后,辨手的才能展露无疑,人才也势必会脱颖而出。 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此句中的“识”指见识,本句指向对方提出方方面面的问题, 让他思考相应的计策,从而考察对方的见识,同时看他的谋略是否深远, 见识是否独特,不失为识才的一种好方法。古往今来,计谋匮乏、遇事束手无策的官员,即使有心为善,为上级解愁,为百姓排忧,也会力不从心,无法左右大局。相反,深谙计谋、胸怀韬略之人必是见识广博、视野宽阔之人,也必将是可塑之才。 当今社会取才纳贤之时普遍采用答辩面试等方法正是“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古为今用之例。由此可见,答辩面试之法有据可查,由来已久,千百年沿用至今且方式不断更新,兴而不衰,足以证明此法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四、告之以难而观其勇 “告之以难而观其勇”,此句是指通过棘手的事情来考察对方的勇气。古代武将带兵打仗主要看其是否忠勇。有句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可见勇敢、勇猛特别是忠勇在古代用人时是多么重要。但怎样知其忠勇呢?诸葛亮有其办法,他在重用一个人之前,则常常要人为地制造逆境,观察对方是否具备足够的勇气。临危遇难,勇与不勇则一目了然。 假设做好一件事,只需要克服一个困难,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成功;如果需要克服的是十个困难,成功的人数就会减少许多;如果困难增加到一百个,那么成功的人肯定是凤毛麟角。因此,人才是一定要经过重重磨难的洗礼才会显露出来。正如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曾说过:“只有经历过地狱磨难的人,才有建造天

关于名人治学的50句经典语录(上)

关于名人治学的50句经典语录(上) 1、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3、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4、虽天才隽朗,而实须坟诰以广知。——葛洪 5、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葛洪 6、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王符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不敢妄为些小事,只因曾读数行书。——陶宗仪 10、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11、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朱舜水 12、学固不在乎读书,然不读书则义理无由明。——朱熹 13、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4、非读书,不明理。要知事,须读史。——李光庭 15、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是为治。——苏轼 16、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颜之推 17、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来的光泽。——泰戈尔

18、格天功业有本源,谁谓读书记名姓?——归庄 19、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张维屏 20、开卷有益。——赵光义 21、当以读书通世事。——倪元璐 2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23、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吴晗 24、读书,人才更加像人。——严文井 25、书,我的良师益友,它给我知识、力量,它指导我怎样去生活和斗争。——吴运铎 26、书给人以优点,人从书中得益。——陈伯吹 27、要到书林中徜徉。中外古今的文明成果,我们都应有分析、有鉴别、有批判地加以继承和发扬。——刘心武 28、我学习了一生,现在我还在学习,而将来,只要我还有精力,我还要学习下去。——别林斯基 29、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读书,就越是深刻的感到不满足,越是感到自己的知识贫乏。——马克思 30、外国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马克思 31、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法布尔 3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33、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34、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