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诵读的重要性

文言文诵读的重要性

文言文诵读的重要性
文言文诵读的重要性

新课改实施以来,文言文在阅读篇目中的比例明显增大。文言文教学,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使他们能够读一点文言作品,以利视野的扩大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了。既如此,什么是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将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也不是能对文言语句作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经过查字典.会意而后懂。

能阅读浅易文言文是一种技能,而技能的养成同样是以较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语感积累为基础,以文言词法.句法.文学文化常识等背景知识为辅助手段,在反复的阅读实践中理解.领悟.升华转化为习惯,因此,通过阅读积累一定量的活的语言材料和语感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引

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在不断积累中阅读操作,在不断操作中形成能力,是文言文教学的主体

过程。朗读.背诵正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实现这一目标的好方法。

.朗读背诵可培养良好的语感

语感是人皆有之,只是有优劣强弱之分,像幼儿起初学话,能辨声而心知其意,即有了语感,但这还不完全,待经过千百次重复,逐渐熟悉了某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这才有了完全

的语感,也说明:语感来源于听,其次是说。古人语云:置之齐则齐语,置之楚则楚语,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人们只有在一个“活”的语境中,多听,才能较快学好另一种语言。

然而,文言作为一种书面语体,简洁.典雅,是在古汉语口语的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成的,人们平时说话是不用它的,因此无从听到,也就不可能有一个"活"的语境,但这是可以弥补的,因为

作为书面语体的文言有很强的可读性,张口一读听觉就活动起来了。几十个人齐声朗读,每天都读上一二十分钟,连语境也有了,日积月累,许多词语.句.篇都成了自己语言仓库的一部分,对文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定能逐步熟悉起来。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朗读能创造性地运用语调.轻重音.速度.节奏.表情等朗读技巧,根据文章特点和阅读目的,

恰当选择领读.分读.合读等形式,入情入境地艺术化朗读,更利于理解渗透吸收,培养语感。若把阅读材料看作“茶”,那朗读背诵则是“泡”和“煨”,学生只有通过读才会“煨”出“茶色茶香”,以品尝.消化.吸收。

.此种教学方法应遵循的原则

诵读教学法,即以朗读背诵为主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它不是单一的朗读训练,也不强迫死记硬背,而是用诵读带动其他的训练,最后达到自然成诵,采用这种教学法,应当遵循下面两条基本原则:

第一:诵读和会意密切结合,以求疏通文意

学生读文言文而能会意,是无庸置疑的,文言跟现代汉语同源而异流,同为主,异为次,此其一;其二,我们并非读经,课文里没有佶屈聱牙的句子,而又有标点,有注释,认真读读,至少也能读懂一小半。一小半懂得就有了会意的基础,会意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心知其意而口不能言;二是知而能言,虽不中亦不远;三是言而能中,即所谓确解。我们应当帮助学生求得确解,但又要看到,由于时代隔阂,用语习惯不同等种种原因,句句求确解也很难办到。所以,要求应当放宽,一篇之中,半数能确解,其余,或心知其意,或言而不中亦不远,均无不可,极个别语句甚至可以有疑,这样做并没有什么不好,因为它给学生留下了继续会意的余地,使其倾全力于诵读,在诵读中求解,在诵读中感知文言的表达特点,在诵读中积累语言素材,其效果比让学生借助完整的译文来了解文章大意要好得多。

第二:灵活运用记诵的三要素,以求自然成诵

记诵的三要素是:1.口熟,就是通过反复朗读,像磁带一样把课文的语句按先后顺序"录"在自己的记忆带上。这种记诵靠的是对声音的直感,包括吐字.停顿.语气.语调等,背诵起来常常是不假思索的,如同幼儿背诵诗歌,因而带有不稳定性。2.利用支撑点,就是在粗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首先记准若干关键语句,包括名句.佳句.过渡句和段落的起结,用它们作为支撑点将全篇(段)贯穿起来。这种记诵已含有显著的理解记忆成分,但仍然不够,在连贯背诵中还可能出现某些“断层”。3.掌握文章理路,即探索作者行文意图,特别是要弄清各个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言"若出于吾之口",这就纯属理解记忆了,到这一步,才能顺畅地背诵全篇。

以上三个要素尽管层次高低不同,其间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作用,任何一个都不容忽视。例如在背诵过程中出现的“断层”现象和“越位”现象,一般说来,都是由于不熟悉理路的缘故;但是如果在一个语段中出现断语残句或颠倒错位的现象,那原因恐怕就在口不熟或缺少支撑点了。此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一篇已经成诵的课文,隔上一年半载不读,记忆也可能暂时隐没,这时,如果原来口熟,又有足够的支撑点,那么只需要再朗读一遍,温习一下文章的理路,就可以恢复记忆达到完整准确的程度;相反,如果原来口不熟,又缺少支撑点,即使读上三四遍,恐怕也未必能顺畅地背诵。由此看来,任何一个要素都不可偏废。

在实际训练过程中,三者的综合运用表现为:开始注重口熟和利用支撑点,待到半熟之后,再着重利用文章的理路来达到连贯背诵。

.朗读背诵在教学进程中的步骤安排

朗读背诵在文言文的教学进程中,通常按以下步骤进行:课前准备——课堂练习——课后

巩固。

(1)课前准备

准备工作包括读课文.看注释和提示.划疑难句和关键语句;及了解作家和写作背景等,这些在课起始的十分钟内即可完成。

(2)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应以中等诵读能力为标准设计统一的诵读进程。教师对朗读的指导必须十分具体,因为读音涉及词义,停顿涉及句子的组织,语气涉及虚词的作用和作者的感情,读的正确可以促进对文意的理解。对理解的指导则要精要,例如对句意.段意.文章的主旨和理路的解说都应点到为止,给学生创造会意的条件,因为伴随着诵读的进程,会意也将继续进行下去。

教师的领读领背和及时检查学生背诵,是指导诵读的两个重要手段.教师的领读特别是领背,是一种直观的指导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正音.读出语气,并品味语句的内容;及时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发现问题立即解决,才能加快记诵的速度。

在基本成诵后还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问,进一步消除疑难。

(3)课后巩固

主要依靠学生的自觉,还可以让科代表组织全班同学自查或互查。

.朗读背诵是培养能力之道

文章的思想内容靠读来化解,疑难词句靠读来识辨明确记忆,文章的艺术营养靠读来消化

吸收。

(4)以读解词释句

教材选文大都属于“浅易”之列,疑难词句课后多有注释,剩下真正难理解的地方大多在教师引导下读上三五遍,词句含义用法也就明确了。先教师范读或学生自读,要求辨明文体,圈点重要词句,把握大意,大体弄清作者主要观点态度,或故事梗概人物关系,或说明的主要对象,目的是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语境,便于识辨理解个别难词难句。在文章整体大意的观照下,引导学生从词句的语气.停顿.词句对称.修辞等角度读出意义用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读明白,是学生在读思的操作中,反复感受语言形式和内容,进而领悟而来的,更便于记忆积累,利于培养能力。

(5)以读深入理解思想感情和结构形式

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意图,常在文章的结构段落及句式等方面的安排上有所体现。教师引导学生合理利用领读.分读.齐读等方式对应文章的结构层次读,能突出显示文章的思想感情,加深理解和感受。例如《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就可以用齐读和分读相结合的方式去读,再加以语气语调的指导,洞庭湖的宏大气势.特征鲜明的阴晴画面.截然相反的登楼之感都可通过读感受出来。

(6)以读感受.领悟写作技巧及语言特点

《醉翁亭记》贯穿一个“乐”字,结构严谨,层次井然,而又富于变化。语言流畅如行云流水,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运用抑扬铿锵的语调反复朗读这篇文章,琅琅书声如石板流泉,铮琮丁冬,清脆悦耳,学生对语言妙处的感受,领悟的效果,是教师讲所不能替代的。

(7)以读总结.领悟一类词句的共同点

每学习一篇文言文,都将其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语言现象归纳整理,尤其是复习阶段,把这些文言文字.词.句分类集中,边朗读.边分析.边归纳,最后背诵,学生感受理解了这些内容,积累了语感,再遇到类似语言现象,自能靠感受从句式上识辨,从而准确把握句意。

朗读背诵是传统的,但也是符合汉语言特点和规律的,是培养能力之道。

正如张志公先生所总结的,传统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经验是:“教学要从语文工具性这个特点着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语文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运用得好,首先必须手中握

有丰富的材料。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他们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们不主张狭窄,主张广博,要求学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要求‘穷经通史’,通晓‘诸子百家言’;他们也并不都主张‘两耳不闻窗外事’,有识之士是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然而,他们毕竟认为多读书是根本。2.凡工具,必须操作熟练,运用自如,才能发挥效力......要学生多获取语言材料,就不仅要靠多读,还必须要求熟读以致背诵,背得‘烂熟’,这些材料才能真正为他所有......掌握语文工具要靠纯熟的驾驭这些材料,这条原则是正确的。”

当然,教文言文不止一法,但所有的正确的教法都离不开一个根本:必须使学生十分熟悉课文,必须有丰厚的文言感性材料。离开了这个根本,任何一种教法都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这就是俗话说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根壮才能叶茂,只有通过朗读背诵才能积累足够的语言材料,只有通过朗读背诵才能形成良好的文言语感,只有通过朗读背诵才能为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文言文教学中诵读的重要性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由于文言文距离我们的时代比较久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读懂,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失去兴趣,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给文言文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意思是说反复朗读能领会文章的旨意,强调了读的作用及其重要意义。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我觉得文言文学习的经验就是大量的诵读(朗读和背诵)。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没有文言语感,文字生疏,也没有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读”摆在首位,在教学中要突出朗读教学。知识经济时代虽

然我们并不提倡“吟唱”,但“书读百遍”(诵读)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诵读包含朗读与背诵

(一)、学会朗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

1、读音——注意异读和轻读:

①、异读包括通假异读、古音异读和破音异读三种情况:如“河曲智叟亡wú以应”;“孰为汝多知zhì乎”(通假异读)。如“可汗kèhán大点兵”;“吴广者,阳夏ji ǎ人也,字叔”(古音异读)。如“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再如“陈胜王wàng”(破音异读)。

②、文言虚词通常轻读(否定副词“不”、转折连词“而”等则要重读)。

2、停顿

朗读时可以从语音和意义两方面来停顿,总的原则是不能读破。

①、句首语气词、“发语词”和关联词后面应稍作停顿。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故/天将降大仁/于是人也”。

②、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可/以一战”。

③、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来停顿,使语意更明显。“主语一谓语”之间有停顿:如“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动词一宾语”、“动词一补语”之间有停顿:如“亲/贤臣,远/小人”;“刻/唐贤令人诗赋/于其上”(“唐贤今人诗赋”和“于其上”分别作句子的宾语和补语);“无/丝竹之乱耳”。修饰语与动词中心语之间有停顿:如“永之人/争/奔走焉”;“吾与汝/毕力/平险”。

④、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其一犬/坐于前”(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2010年中考宁夏试题中文言文阅读考查题为:用“/”标出下面句子的节奏(每句只标一处)。其岸势犬牙差乎

中考加强了诵读的考试,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凸出诵读教学。

3、语气

朗读时一般按句末标点符号和语气词,读出句子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如《醉翁亭记》中“环滁皆山也”表陈述语气;“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表肯定判断语气;“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表感叹语气。

(二)、加强背诵

初中生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所以要逐步减少机械记忆,学会理解记忆。诵读应该以了解内容为前提,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文章的思路来背诵。背诵的方法很多,略举几点,仅供参考。

记叙性文字可按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抓住时间词语来背诵;说明性文字可按内外、远近、上下、左右、由主(次)到次(主)等说明层次记忆;议论性文字可抓论点、论据或中心句、分承句来记忆,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还可以指导学生理清“文脉”(《桃花源记》),抓警句.(《岳阳楼记》),抓关键词语来背诵。

文言文的学习让许多同学都感到枯燥无味,其实这是因为很多同学没有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从而体会不到其中的精妙之处。古人曾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要我们每个早自习坚持放声朗读文言文,用心去感受,对文言文的学习一定会得心应手。

朗读与阅读相比,是体悟语言的一种更有效、更直接的方式。朗读可以感悟文章的真谛,在不经意间进入一个美好的境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因此,在文言

文学习中,不可忽视诵读的作用。

一、通过朗读读明句读,理解文意。

文言文与我们的现实社会距离遥远,许多词义句式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中的词义和句义。《勾路灭吴》中有一句话“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这里的“衣”应该读yì,这个语音实际上也暗示着这个词是一个动词,应作“穿”来理解。《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也有这样一句话“今齐地方千里”。这个句子的停顿应该是“今齐地|方千里”,读明句读,实际上也就理解了“地方”这个古今异义词的意义。这样的诵读,是正确理解文意的基础,文章的词义、句义、文义也就在诵读中不断解、巩固、强化。因此,放声朗读是文言文学习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步骤。

二、通过朗读体察情感,把握特征

“文章不是无情物”,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通常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经典名篇。朗读语句简洁整齐且富有乐感的文言文,能使文章的形式美得到彰显,使语言的音乐美得以体现。在读中可细微的洞察作者的情感,人物的特征。《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面对邹忌的提问,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三人的回答,意思上虽然完全一致,但仔细品读,语气上却有区别,折射出了三个人不同的地位和心理。《项脊轩志》中一句“庭有枇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历来为人所道。由树思人,睹物伤怀,没有一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诚挚动人,溢于言外。这种情感非读不能品也。又如《报任安书》中,作者说自己“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朗读之中可感受到作者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而读“就极刑也无愠色”,“虽万被戳,岂有悔哉”的句子,却可以感到作者完成《史记》的坚定决心及豪迈的气概。再读“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眼前不禁浮现出一个悲痛欲绝、惶恐不安、忍辱负重的形象。这种有感情的朗读,让我们真正走进了司马迁的内心世界,体悟到他内心的痛苦与煎熬,从而更深刻理解司马迁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终极目标,忍受耻辱、超越自我的重大意义。

三、通过读文章,提升审美情趣,丰富人文底蕴

诵读可以让我们进入审美感知领域,能有机会集中精力去捕捉蕴藏在文字中的知识信息,发挥主观能动性,由“感”而“悟”的学习。我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有一个以“表面感知”到“深层感悟”的过程。而朗读无疑是这个过程中最好的催化剂。《赤壁赋》中有这样几句景物描写“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反复诵读这几句,通过想象把自己置身于苏轼给我们营造的这样一个诗情画意的优美境界,不禁内心澄明,真有“羽化而登仙”的感觉。目前文言文学习的最大失误是人文底蕴的流失。文言文的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塑造健康的民族文化心理。读《屈原列传》让我们认识了一个饱受打击,却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屈原;读《陈情表》让我们认识了一个为报答哺育之恩,在忠孝之间艰难抉择的李密;读《齐恒晋文之事》让我们认识了一个为实现仁政理想则奔波不止的孟子;读《愚溪诗序》让我们认识了一位怀才不遇、愤懑不平的柳宗元;读《祭十二郎文》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在宦海沉浮中挣扎却痛失骨肉至亲而悲痛欲绝的韩愈。在反复的诵读中,这些人在我们的思想深处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他们用行动教会我们怎样做人,他们的品质、精神成为鼓舞我们前行的精神动力。传统文化中有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藏,我们应该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提升。愿每个早自习在校园里回响着朗朗的读书声。

文言文的教学是离不开诵读的,俗话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所谓诵读,应做到目视其文,耳闻其音,心悟其情,意会其理,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到深沉含义,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于漪老师在《面面观》中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只有如已之出,读出感情与气势,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言”,更好

地把握“文”。因声求气,“由气而通其意,以及其辞与法”,则在感受上更容易和作者、文本相契合一些。该低沉时则低沉,该激越时则激越,如此更能还原文本的本意。如《项羽之死》中项羽面对四面楚军,而自己又仅存二十八骑,敌我态势形成强烈对比,此时项羽明知是等待自己的只有死路一条,可他为了证明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于是决定发动一场快战。快战之后,项羽“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教授此句时可通过角色对话反复诵读,体会情感,只要读出了“何如”的气势,便读出了快战后项羽畅快的心理,读出了一个临危不惧的活生生的西楚霸王形象。

文言文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诵读,教师的诵读同样起着莫大的作用。教师的诵读不仅有示范作用,而且容易架起文章与师生间沟通的桥梁,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带动学生迅速进入课堂的情境氛围中。随着多媒体的普及运用,更多的语文老师选择了用音箱代替了自己的语言,用死的声音取代了活的语言,殊不知这样做的后果便使学生对课堂产生了陌生感,较慢进入课堂情境。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能使平面的、一维的课本语言文字变成一种“立体的交响”,让学生产生共鸣。《归去来兮辞》可以说是一篇图文并茂文章,在教授时,我要求学生掩上书本、闭上眼睛,一边听我读,一边想象画面。课后有学生和我说,“舟遥遥以轻飏”,眼前仿佛有一位穿着长褂的长者站在船头,任轻风吹动自己的衣袖,捋着胡须,放眼前方,盼望能早日到家。教师诵读的作用可见一斑,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更能带动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语言教学着重于读,文言文教学更基于此,且文言文教学与普通精读课文的

读相比,更应着重于读。不读就显不出语言的特点,就品尝不出文中的韵味,就

难以理解出文中的意思。要反复读,多读,才能理其义,分角色朗读在故事情节

强的文言文中就显得更为重要。好处有如下几点:

第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潜心学习,定会有较好的收获。文

言文采用分角色朗读法教学也正是符合学生这种心理。高中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

都是文质兼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文中人物心理的揣摩,朗读语调的把握,都

能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兴趣。比如蔡佩老师就对学生说,如果你是郑伯应该怎

么和烛之武说话等等

第二,有利于培养想象力。

朗读是言志传神、负载思想的一种语言表达艺术,是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

言的再创作。分角色朗读,必然使学生对课文“临其境,闻其声,睹其貌,见其

行”,醉心痴情,进入角色,进而针对课文的有关解说,充分调动记忆仓库中的

表象积累与生活经验储备,广阔地展开相似、相近联想,逼真地再现历史对话。

在蔡老师的课堂中学生自告奋勇扮演文中角色,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表演,从而加

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分角色朗读课文或创造性角色朗读,要求语言准确、生动、富有感情,这是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更高的朗读训练。因此,分角色朗读也只有在学生熟读课文,正确领会作者意图、角色的内心情感,能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去进行的。花哨的道具和形式往往分散学生对文本的注意力,不是阅读的本质,要适可而止。角色朗读不是课本剧的表演,也不是课堂教学的作秀,它仍是实在的,严肃的,认真的阅读。学生只有在扎实的阅读理解基础上,才能读出角色的情感、态度,正确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才能自然地朗读、自然的表演、自然地流露。同样,台下的同学才能观察出朗读同学的水平,体验角色的情感、态度。这样的分角色朗读才更有意义,才更有价值。在这节课上,和谐、幽默、欢快的气氛充溢着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学生觉得文言文并不枯燥,并不难学。

小学生经典古诗文诵读的意义

小学生经典古诗文诵读的意义 近年来,对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问题,学术界看法不一。支持者认为,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是继承中华文化之大统、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良方;反对者则认为,学生应集中精力学习现代科学,没有必要再去诵读古诗文。而我认为,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不但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实践中也是可行的。 经典古诗文诵读的意义 1. 培养小学生的高尚情怀。经典古诗文一般都思想深刻、意境优美、语言精练,是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良好教材,也是帮助小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好助手。学生从小诵读古诗文,能够很好地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这对于丰富学校德育的内容、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丰富小学生的社会知识。经典古诗文的诵读,对于丰富小学生的社会知识,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理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如,孩子自小朗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李坤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诗歌,会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人对自然、对生命的关怀,体验到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

3. 为小学生的记忆宝库奠基。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十三岁时达到最高峰。所以,我们要利用记忆力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们在小学阶段多背诵经典诗文,不求甚解,但求背熟,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将其作为一种可供终生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储备。 4. 形成多种学习能力。诵读古诗文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诵读不但可以让古诗文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反刍、发酵,在潜移默化中开发他们的智慧,促成其人格的健康成长,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记忆力、理解力和想象力等多种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

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

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 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物质需求的膨胀,人们的心态越来越趋于急功近利。一切讲究利益,一切讲究实用,做任何事都想要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这种社会风气影响到了我们的学生。学生们认为,学习数理化可以使他们思维缜密、逻辑推理能力增强,学习英语是为了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学习语文可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但是为什么要学拗口难懂又文绉绉的文言文呢?将来能用 文言文去谈生意吗?能用文言文去搞科研吗?能用用文言 文去治病救人吗?似乎都不能!学生们问,这么不实用的东西我们为什么要学? 文言文中的一篇篇臻品佳作就是闪耀在中华民族传统 文化中的一颗颗明珠。这些文章创作形式多样,文章结构严谨缜密,语言造诣登峰造极。文章内容涉及到了古代历史、典章制度和人物风情等方面的知识。学习文言文,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并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学习文言文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翻开《古文观止》,我们发现几乎每一篇文章都可成为 我们的写作范文。例如《陋室铭》,这篇文章虽然简短,但

文章结构却非常严谨,紧扣中心逐层论证。文章先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做铺垫引述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主题,前一句不仅是起到铺垫引述的作用,其实它也充当了本文论证观点的论据。这是作者颇具匠心的安排,可见其结构之巧妙,也是学生写议论文时该学习借鉴的方法之一:开篇制奇,一举两用。紧接着作者从三个方面对“惟吾德馨”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证:1.陋室环境优雅;2.交往朋友文雅;3.生活情趣高雅。这“三雅”充分反映出了陋室主人的“德馨”,论证虽简洁却非常有说服力。这是学生写议论文应学习的方法之二:紧扣中心,论证简洁有力。文章最后运用举例和引用进行补充论证:东汉时的诸葛亮也住过茅庐,西汉时的扬雄也住过凉亭,房子破漏有什么关系呢?它们都因为主人的“德馨”而熠熠生辉呢!列举这样的名人经历是具有何等的说服力呀!这也是同学们该学习的写作方法之三:列举名人事迹,引用名人名言论证观点,事半功倍。 当我们仅仅学完这篇短短的《陋室铭》就能从中学到三种写作议论文的方法,如果我们把《古文观止》222篇文章都学完的话,那该掌握多少种写作方法呀? 二、学习文言文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学习每一篇文言文,你首先要接触到的是文章的作者,而这些作者在古代都是各有建树的名人。我们可趁学习他们

浅谈古诗文教学的意义

浅谈古诗文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 打油歪诗,流毒之深,《最后一课》,《文化苦旅》他山之石,忧愁伤感,吐故纳新,历久弥坚认识偏差,背叛历史意味背叛,根深好正,方能叶茂,现实呼唤,复兴要求,弘扬传统文化,读好学好古诗文。 年临知天命,从教近三十载,耳闻目睹教坛轶事多多。从中稍有心得,并以此愿就教于大方之家。 曾记得有学生题打油诗道:“我是现代人,何必学古文,不学古诗文,照当大官人。”其对古诗文的戏谑之心轻狂之态毕露无遗。当时不仅喷饭这群小子年少无知,而且更感叹我们在文化传承上的流毒之深。 曾教过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说的那些话,仿佛至今仍在耳边回响,譬如: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准;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钥匙。这些虽为他山之石,但是我从中看到了他们对自己母语的喜爱,对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的尊重,更从中看到了文化乃至传统文化,对一个民族巨大的现实意义。 也拜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他在《文化苦旅》中,以沉重的心写到那些漂泊到南洋的中国人的第三代便有不少渐

渐不知华语为何物,姓氏为何物。正如余先生评点说此时他们的血缘原则,情感原则,文化原则暂时让位给了开放原则、实用原则。成了一个个斩断根源的“抽象人”。一说起这些不免让我们有点闹心,忧心甚至痛心,但是我们大可以不必太忧愁,太伤感,太伤心了。 事实上我们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唯一一个文明没有断根的民族,我国的文明载体,种族群体和文字文献,风风雨雨几千年,不但没有消亡,永远不会消亡,而且能够兼容并蕴,吐故纳新,从而历久弥坚,显示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但我们现在为什么还要正本清源,端正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明确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从而提高人们,尤其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自觉性,自信心呢?对此,我有以下陋见,权当是抛砖引玉吧。 其一,一些“现代人”对传统文化存在认知上的偏差,他们粗浅的认为现代人就可以不学古诗文了,就可以不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了。正如列宁所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难道我们在文化传承上可以做一个数典忘祖的人吗? 其二,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无疑根深根正根好才能叶茂。我们中国之所以能成为硕果仅存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的幸存者就是因为我们拥有全世界为之瞩目更为我们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优秀传统文化。且不要说世

文言文诵读的重要性

新课改实施以来,文言文在阅读篇目中的比例明显增大。文言文教学,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使他们能够读一点文言作品,以利视野的扩大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了。既如此,什么是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将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也不是能对文言语句作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经过查字典.会意而后懂。 能阅读浅易文言文是一种技能,而技能的养成同样是以较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语感积累为基础,以文言词法.句法.文学文化常识等背景知识为辅助手段,在反复的阅读实践中理解.领悟.升华转化为习惯,因此,通过阅读积累一定量的活的语言材料和语感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引 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在不断积累中阅读操作,在不断操作中形成能力,是文言文教学的主体 过程。朗读.背诵正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实现这一目标的好方法。 .朗读背诵可培养良好的语感 语感是人皆有之,只是有优劣强弱之分,像幼儿起初学话,能辨声而心知其意,即有了语感,但这还不完全,待经过千百次重复,逐渐熟悉了某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这才有了完全 的语感,也说明:语感来源于听,其次是说。古人语云:置之齐则齐语,置之楚则楚语,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人们只有在一个“活”的语境中,多听,才能较快学好另一种语言。 然而,文言作为一种书面语体,简洁.典雅,是在古汉语口语的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成的,人们平时说话是不用它的,因此无从听到,也就不可能有一个"活"的语境,但这是可以弥补的,因为 作为书面语体的文言有很强的可读性,张口一读听觉就活动起来了。几十个人齐声朗读,每天都读上一二十分钟,连语境也有了,日积月累,许多词语.句.篇都成了自己语言仓库的一部分,对文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定能逐步熟悉起来。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朗读能创造性地运用语调.轻重音.速度.节奏.表情等朗读技巧,根据文章特点和阅读目的, 恰当选择领读.分读.合读等形式,入情入境地艺术化朗读,更利于理解渗透吸收,培养语感。若把阅读材料看作“茶”,那朗读背诵则是“泡”和“煨”,学生只有通过读才会“煨”出“茶色茶香”,以品尝.消化.吸收。 .此种教学方法应遵循的原则 诵读教学法,即以朗读背诵为主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它不是单一的朗读训练,也不强迫死记硬背,而是用诵读带动其他的训练,最后达到自然成诵,采用这种教学法,应当遵循下面两条基本原则:

谈谈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朗读教学法的重要性和运用

谈谈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朗读教学法的重要性和运用 谈谈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朗读教学法的重要性和运用 一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文言文的教学一直是教师探讨的重点,通过上次县举行的在线研论活动,我对文言文教学有新的看法。有时候,我们在实际的操作中会忽略许多基本的东西。现实中学生不大喜欢文言文,原因诸多,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1)教师常常包办一切,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要求学生弄懂每个字的意思,还要掌握名词做状语、定语后置、倒装句等语法知识,教师尽管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起来却昏昏欲睡,效果很差。(2)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点上猛下工夫,而把一篇篇优美的文章变成了古汉语学习资料。(3)过分强调翻译,减弱了文言文本身的魅力。学习文言文,翻译是必不可少的,正确的翻译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但过于强调逐字逐句地翻译,其结果是学生的注意

力一直集中在参考书上,把原文放在了一边。文言文一般是是字少意深,有些语言无法用现代文来代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我们生搬硬套地翻译,那么文言文就失去了它的美。(4)追求机械背诵,缺乏理解记忆。学生根据要求背诵课文后,还不理解课文内涵这是教学的失败,但是还有大部分学生不能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去有感情的背诵。 我们经常在文言文教学中太注重工具性,违背了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的重要性。文言文的教学离不开朗读。 二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朗读是教好文言文重要的教学形式,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有感情地的朗诵让学生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去感受古文的力量,我想这是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以下我从四个方面来谈谈朗读的重要性: (一)读出美感,激发兴趣。 个人认为朗读是一个美感的体验过程,从心理

古诗文诵读的十大好处

写在前面 苏霍姆林斯基曾留下一句教育学上的名言:“不怕学生做坏事,就怕学生不去做好事”。孩子们不懂事,做点坏事是难免的。但如果一个孩子,他从来不去做好事,说明他心里不知道什么是好事,而读诵经典可以做到这一点。中华古诗文历史源远流长,名篇佳作美不胜收,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典范,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人生的一种特殊感悟和认知,是真、善、美的艺术结晶。让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我们组织开展诵经典读古诗活动,是培养既有人文精神,又有科学头脑的新一代的中国人,文化的滋养重要的是看到孩子未来的发展。但从近期看,孩子们从小背诵古诗文也有十大好处: 1、增强记忆力。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高峰。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强。从小背诵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记忆力。 2、提高语言文字能力。国家科技部研究中心对“古文诵读”试点活动的评估报告指出:94.2%的家长和100%的老师认为背诵古诗文对提高孩子的语言文字能力有好处。 3、扩大知识面。学生所背古诗上自先秦,下至晚清,有诗有词、有歌有赋,能大量熟背经典诗文,可谓有了中国文化的基本修养。

4、培养学习兴趣。背诵古诗文经典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活动,容易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北京一所小学开展“古文诵读”活动,全班同学通过对诗、竞赛等各种活动,激发了大家的学习兴趣。在一次参加全市的活动时,一位以前学习成绩并不太好的孩子被分配背诵—首比较简单的古诗,他主动要求老师给他换一首较难的。老师认为这位同学的变化,正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兴趣。 5、提高审美能力。北京有个教现代文学的大学老师,原来她不太赞成自己的孩子背古典诗文。她认为这些内容很难,而且要求很高的审美水平,在不容易理解的情况下很有可能产生歧义。她主张先多读—些现代文学作品,在有—定的基础后再读古诗文。有一天,她带着二年级的女儿漫步在北大未名湖畔。面对着图画一样美丽的湖水清莲,她正琢磨着该如何描述,女儿脱口说出一句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她被女儿如此贴切的审美表述惊住了。这两句诗动静结合,远近相交,体现了一种非常生动的意境。这使地认识到,孩子的审美能力是需要幼年时期开发的。 6、增强自信心。这个活动不同于其它活动的一个特点是,人人都能成为诵读高手。越是那些在正规教学课程中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孩子,反而越有可能在诵读活动中走到前面,因为这使他第一次感到是与其它同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河南濮阳子路小学—个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一直不见提高,他的家长给他定的学习目标是,希望在小学毕业的时候,能够打破倒数第十名,造成了孩子的自卑感,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参加“古诗诵读”活动以后,他现在已经能背300多篇,成

好文言文的重要途径

好文言文的重要途径 冯为民 我国古代的典籍浩如烟海,而中学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则是古代典籍中的精品,是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文化瑰宝,学好这些文言文对于提高语文素养极为重要。高中阶段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是: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怎样才能确保每个学生在高中阶段学好文言文?我以为极为重要的途径应该是:读译赏延,并举共进;整理积累,持之以恒;汲取养料古为今用。 首先是读译赏延,并举共进。读,是传统也是行之有效的学好文言文的方法,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不说书看百遍其义自见,就为了强调读的重要。读,实在是一把宝贵的获得真知的金钥匙。读的方法有多种,最终目的是让自己变怕为读好读乐读以真正成为会读者。首得培养预读的习惯,在课前能对照注释、提示认真读,用口用耳用眼用心,以分清句读,培养文言语感。再则强调尽量“熟读”,初读往往“不求甚解”,熟读则往往会“其义自见”、“每有会意”,有时产生无师自通的悟性。读须强调理解,反对死记硬背。只有理解了才记得住,背得准,也才会用;只有理解了,才能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之境界。对那些古汉语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就深了,也就不会成为“之乎者也”的僵化者。 译就是翻译,重视文言文的现代汉语翻译,能有效地检查自己对所学文言文中字、词、句是否真懂,如果不懂,或是不太懂,就会在对译

时暴露出问题;翻译还可以提高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有些句子你可能已理解了其意思,但要用现代汉语表达就感到为难,这说明对原文理解还不够准确、清晰,自己的语汇尚欠丰富、文字表达能力不够强。既要重视课前借助课文注释、字词典自译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注意主动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来探索新知;也要在课堂上强化译的训练,学习翻译的技巧,如掌握“留沿用”、“补省略”、“换新词”、“调语序”等,特别要掌握文言文中的特殊语言现象的翻译法,如互文“分而见疑,合而见义”,译时必须前后“参互”,互相补充,以完整、正确的“见义”。努力追求准确、规范。准确,指词语要译得准确;规范,指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规范。译不但要重视笔译,而且要多训练口译,并注意及时纠正译中的误漏。文言文教学,还须重视鉴赏,只有重视了鉴赏训练,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鉴就是赏析,是在读通读懂原文的基础上的提升,赏应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等多方面入手。千古传诵的名篇佳构,几乎无一不是有意为之,认真鉴析这些名篇,能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感染,以塑造高尚的人格,也能领悟到古人驾驭文字的杰出才能。鉴析时应积极感知、联想和想象、领悟。 延就是迁移,延是为了巩固、加深。我们所学的文言文多为名家名篇,具有典范性,如果重视举一反三,重视参照、比较、归纳,将更有利于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形成。有时甚至需要把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灵活地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去,力争在运用中越来越熟练,逐步形成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

文言文教学的意义

文言文教学的意义 榔坪中学郑金兰 在人类生活日趋复杂化的现代社会里,在科学文化知识急剧增长、学习内容日益广泛化的现实中,还应该占用时间和精力去教学文言文吗?要认识文言文教学的必要性和有效性,首先必须明确文言文教学的意义。 依据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应给文言文教学以必要的地位和赋予应有的意义。 课文中的文言文应该保持适当的比重,这是因为在中学阶段教学文言文,具有多重的意义。 文言文教学的第一个意义,是使学生初步接触古代汉语,感受汉语的历史演变,进而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从古迄今,汉语书面语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构成古代书面语言的文言文和今天的书面语相比较,在用字、构词、造句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质。为了使学生能阅读文言文,就要作相应的阅读训练。从训练中,使学生初步了解到文言文的性质和各种特点,培养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特别是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文言文教学对未来从事古代历史、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以及医学、农学研究的学生来说,其基础训练的意义尤为重要。 文言文学习的第二个意义,是学习文言文的表达方法,借以提高现代语的写作能力。文言文在表达上的最大特点是语言简练,富有韵味,结构精当,巧妙。学生学习它的遣词造句法和文章构成法,既可以学习到汉语运用的知识,又可以感受到古汉语的力量和作用,进而受到写作的启示,学习到写作方法。不仅诗词、文学散文可使学生学习优美的语言,得到美的体验,就是一些政论文,内容也是丰富多彩,韵味无穷的。 文言文学习的第三个意义,是有助于了解我国古代丰富灿烂的文化,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为现代文化提供可资借鉴的东西。文言文和现代语体文在内容方面的一个最大不同点是,它反映的是古代的社会、前人的生活、过去的文化。学生学习文言文,可以通过作者的观察、认识和文字表达,了解到古代的社会状况、文化艺术、生活情景以及古人的心理状态、思考感受方式等。把它们和现代生活相比较,可以判明应该批判些什么,继承些什么,使古代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当然,要了解古代社会,要继承文化遗产,学习文言文并不是唯一的途径。但是学习它,毕竟是了解先人的历史,探究古代的社会,以及古代文化对当时和后代的影响的必要途径。文言文中对现代有直接意义的内容,可以深化对社会事物的认识,思考社会、文化、人生等等的意义。 文言文学习的第四个意义,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道德情操教育。文言文学习与现代语体文的学习一样,都不单是满足智育目标。任何阅读的意义都不止于语言的、文化的,必然包含着世界观的和道德伦理的因素。在这个意义上,语言学习从来不止是语言能力教育,在思想感情、精神意志等方面也有教育作用。

谈朗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a15475851.html, 谈朗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张丽娜 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6年第01期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经常会用的教学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主要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何谓朗读呢?朗读即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 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虽是古人学习的经验,但在如今的语文教学尤其是古文教学中仍不失为好方法。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学生要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具有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怎样让学生能把古诗文熟读成诵,进而理解诗歌再鉴赏诗歌,跟诵读都有着很大的关系。既然如此,那么在古诗文教学中朗读有哪些作用呢? 一、音韵的铿锵美需要诵读来展现 古代的诗歌多是能配乐演唱的,诗句具有韵律的铿锵美,读来回环往复,余音绕梁。要领略诗歌的节奏之感,体会诗歌的顿挫抑扬之味诵读是最好的方法。且要求学生不光在心里默读,还要大声的诵读,并且反复多遍的诵读,才能欣赏和体会诗歌的音韵美。只有读好了古诗文,体会到古诗文中的韵律美,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才能体会到这种古典文学特有的美感,才能够有机会真正地走入古典文学的殿堂。 二、作品的情感需要诵读来传递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其中留下的古诗文蕴涵着古代人独特的文化,独特的情感。而要将这种情感真正地传输到自我的内心中,诵读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尽情诵读,引导学生认真体味辨别,学生才会体会出作者的情,并产生共鸣,展开一定的联想和想象。试想不去酣畅淋漓地大声演绎《月下独酌》,如何感受李白内心的愤懑与他豪放飘逸的情感?不去铿锵有力、声声血泪地诵读《石壕吏》,如何领会杜甫那同情百姓,悲天悯人的情怀?不去缠绵凄恻,哀婉绵长地诵读《蒹葭》,如何领会主人公苦苦寻找“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的情怀。而一旦诵读运用到古典文学的学习过程中,那些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是很容易在读中被掌握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语感的培养需要诵读来提升 我们都知道古典文学学习中,语感的重要性。但古诗文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跟我们现在的语言习惯毕竟有很大的距离,想要读懂它或读好它,也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

浅论初中文言文学习重要性

浅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从初中文言文的学习谈起 ——hzh 摘要: 新课改启用了杜威的现代主义理论的“三个中心”原则,本文试图从“儿童中心”的理论出发,以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来谈学生的个人发展。充分说明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和学生个体发展的主动性的及全面性的关系。 关键词:个体发展文言文重要性三个中心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参与者和主体,一切忽视学生个体主动性和全面发展的课堂都是不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的。 今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国家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当然阅读能力是这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光辉文明的古老民族,它的很多优秀文化传统都是靠文言文记录下来的。作为今天的人们,学习文言文的写作,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继承优秀民族文化和进行现代文化建设的重要工具。 要想了解与继承祖先的优秀文化传统必须能会读、读懂文言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做到对我们优秀文化传统有明确、透彻地了解与把握。当然,我国有着五千年的优秀文化,这中间难以避免的掺杂了一些糟粕的东西,为了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更好地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我们必须要学懂学会文言文,使之为我们今天的现代化事业服务。 第二,教学大纲的要求及语文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在中学阶段教授学生文言文,而且最新的语文教学大纲还明确规定了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及学习所要达到的能力层次。这充分说明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同时作为语文学科知识之一,文言文又是必不可少的。文言文的学习与教学是向学生传授文言文知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手段与有效途径。这是从当前学科建设角度来谈

探索文言文教学的现实意义

旧书不厌百回读 ——探索文言文教学的现实意义 文言文离我们年代久远,与现代口语和书面语都有巨大差异,因此很多人认为没有实用价值,除了被动学习一些用以应付考试外,没必要花时间去过多了解。受此观念的影响,文言文教学很多都停留在疏通字词,讲解语法的表面,老师的引导枯燥乏味,学生的接受被动艰辛,甚至有“第二外语”之称,可见隔阂之深。课堂效率低下,也可想而知了。要想提高文言文教学实效,构建高效课堂,首先要深入地认识文言文的价值,这样学习的意义才能更好地得到彰显。 因为形式上与现代汉语有差距,就否定其学习价值,这完全是对文言文的一种简单片面的看法,忽略了文言文承载民族几千年的精神文化的核心价值,只是从形式上去界定它,真可谓是买椟还珠、明珠投暗了。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 文言文和汉字六书一样,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其他国家民族都所缺少的文化瑰宝。中国文言文遣词造句言简意赅,是最优美的书面语言,诵读即可让我们领略到韵律之美。更重要的是,诸子百家,历代典籍,都是我们祖先千百年以来方法的汇集、经验的累积、智慧的结晶,是全人类最丰富的文化宝藏,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正如苏轼所言:“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对穿越千年时空的文言文,如果我们能反复阅读揣摩,深入思考,其中的知识、智慧一定会让我们受益终生。 值得庆幸的是,新教学大纲也开始加强对文言文教学人文性的关注,明确指出:“适度强化文言文的学习,目的是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充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这无疑成为一种导向,引导教师注重通过古诗文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所以文言文教学,“学习一些文言知识,能读懂浅易文言文”,让学生获得初步读懂文言文的能力,达到一定的语感积累,打下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只是文言文教学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通过文言文教学,引导学生通过鉴赏评价古代文学作品,领会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建构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胸襟,多元的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将古人的智慧为我所用,这样文言文学习就具有了更加现实的意义。 想让学生能够在精神上与古代优秀人士进行交流,感受到古文穿越时空的鲜活生命,并从中获得现实的经验,就需要探索形式多样的高效教学方法,其中整合有共同点的课文内容这一做法,是行之有效的。这种方式更利于学生对古人的思想融会贯通地去理解,并运用到日常学习生活中。下面就以“必修二”文言文单元教学整合为例,详述我怎样引导学生对文言文内涵的挖掘、领悟。 必修二文言文单元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苏轼的《前赤壁赋》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三篇文章,针对学生刚踏入高中,既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又有进入新阶段学习的困惑,我根据三篇文章的主旨特点,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过字词关,疏通文章大意后,对

学习语法对学习文言文的重要作用

学习语法对学习文言文的重要作用 东莞高级中学梁新梅 近年来在文言文教学中,每每提到“这个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状语后置是一种怎样语法现象?状语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还是后面?”等问题的时侯,学生往往满头雾水,一脸茫然,再问“什么是实词,什么是虚词”这样简单的词法知识,仍是摇头。如果了解如今的初中语文教学,就会对这种现象不感到奇怪了,因为初中的语法教学已被淡化到近乎取消的地步。也许有人会说,高考不考语法了,还学什么?高考题语法不单独抽出来考,但阅读现代文无语法知识你能理解句意、文意吗?我们学习文言文则是建立在有一定的现代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上的,故笔者认为,要学好文言文,必须先学好语法知识。学好语法知识是为学好文言文打下坚实的根基。 这里说的语法知识即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它是指语言结构的法则,包括词法和句法。学好语法知识不是要死记硬背一些术语,而是通过接触大量感性语言材料后理解一些规律性知识,以便用这样的规律性知识去指导学习运用,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学好语法知识就必须学好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语素、短语、句子;知道古代汉语多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多双音节词;了解何为实词,何为虚词;理解实词中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古代汉语中把它归到虚词)数词、量词等,虚词中副词、介词、连词、叹词、助词、拟声词等的的概念;短语的种类,几种常见的短语结构关系;会分析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了解在正常的语序中,各种成

分之间的位置关系,等等。 高中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能读懂浅易的文言文。虽然,在高考中文言文不会单独抽出来考查语法知识,但要想让学生读懂浅易的文言文,语法知识实在太重要了。 学好语法知识在文言实词教学中的意义。 学好语法知识有利于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在语法规范中,名词,代词常作主语、宾语,动词、形容词常作谓语,这一点是古今一致的,因此可以利用它来确定词性,从而确定词义。如在《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根据语法分析,“目”应作句子的谓语,应是动词“用眼睛示意”,而不是名词“眼睛”之意。又如2000年全国高考题11题C项:“取樵炊爨樵:打柴。”根据语法分析,“樵”应作为“取”的宾语,应是名词,“木柴”的意思,故该项项理解为动词“打柴”是不正确的。 学好语法知识有利于辨析古今同形异义词的含义。文言文以单音节词居多,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居多,所以文言文的两个单音节词合在一起容易误认作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如“妻子”(妻和子女),“地方”(土地方圆)等。一般利用语法分析可以进行辨析,因为两个单音节词的词性不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就不一样,而双音节词只是一个词、一种词性、一种成分。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前进”一词今天是“向前行动或发展”义,放在这里解不通。因为现代汉语中的“前进”动词义不能带宾语,而句中“前进”后接了宾语“缶”。但如果把“前进”拆开来,“前”解

文言文重要翻译语句

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就冒昧的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了。 4.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6.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 7.夫晋,何厌之有? 晋国,怎么会满足呢? 8.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如果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将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 9.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呢? 10.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假如没有那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荆轲刺秦王》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非常困难才来投奔我的,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长者的心,希望您再考虑一下别的办法吧! 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父亲、母亲和宗族,全被杀戮或没收为官奴了。 3.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现在听说(秦王)用一千斤金、一万户人口的封地悬赏购买将军的头,(您)打算怎么办? 4.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我每次想到这事,常常痛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一个计策来! 5.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这样,那么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有没有这个心意呢? 6.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这是我日夜为之咬牙痛心的事,而今日才得听到您的指教! 7.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浅谈诵读古诗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诵读古诗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古诗文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这个具有民族色彩的文化已经成为中国的特色代表,是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体现。从先秦诸子到唐宋散文,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一篇篇精彩纷呈的古诗文,无不让人感叹其语言的美妙。 在普通高中语文学科课程安排中,古诗文的篇目占有很大的比重。从必修一到必修四,16个单元中,古诗文占了8个单元,从课程编排上可以看出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但古诗文在语文教学中却存在着一定难度,学生学习古诗文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也不理想,主要由于古诗文历史久远,和学生的生活脱离很远,学生很难有机会在校园之外接触和使用古诗文,加上古诗文字词句较复杂,这些加大了学习难度,学生自然感觉到难读难懂。因此要提高语文古诗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就是诵读。 诗可以说是伴随着语言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它最早是人们以口头文学的形式而传诵的,后代人才逐渐记录下来,恰如梁启超所言:“韵文之兴,当以民间歌谣为先”可以说诗歌成为一门独立的文学类型后,仍然需要诵读才能达到最充分的表现。诗歌只有以语音的形式表现出来,才具有生命力。古文同样如此,古人提出欣赏时要“因声求气”,“声”即语言音节的抑、扬、顿、挫,语言只有以其感性之“声”才能构建出艺术的感性之象。

古典诗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学的精华所在,音韵可以说就是它的筋骨,只有通过诵读才能表现出诗文动人心弦的艺术效果。而诵读对文言文的作用更是巨大,文言文最能让我们感动的就是文章的浩然严正之感,这是一种蕴积着思想情感,道德能量的精神能量。这种感觉也被人称之为“气”,韩愈的“气盛言宜”的理论,也有逐渐口语化的倾向,并竭力发掘散体文的节奏和韵律,古文家在写文章时亦在研究其声律,而我们今天通过诵读,自能感悟其深藏其中的情感。由此可见古诗文的美学形态需要通过诵读才能把握,诵读可以说是诗文存在的方式而且是引领学生进入诗文艺术境界的必由之路。 新课标全新的理念谈到阅读的问题,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练,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把诵读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运用正确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在诵读中品味语言的魅力。 一、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叶嘉莹在谈到古典诗歌吟诵时指出:“中国语文是以一种独体单音的语文,而要寻求一种诗歌之语言的节奏感,因此中国的诗歌遂自然形成了一种对于诗歌吟诵时的顿挫之感。而中国古典诗歌之节奏的形成,也就主要依赖于诗句中词字的组合在吟诵时所造成的一种顿

文言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文言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内容摘要:“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就十分重视朗读。我认为我们现在也应该重视学生的朗读,文言文的教学更应该重视这个过程。文言文的学习,要重视读,反复诵读不仅加深了理解,而且也唤起了情感,这是不争的事实,诵读有助于记忆,有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朗读 一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的重要性。然而现实却是,学生不大喜欢文言文,原因是教师常常包办一切,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要求学生弄懂每个字的意思,还要掌握名词做状语、定语后置、倒装句等语法知识,教师尽管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起来却昏昏欲睡,效果很差。朱自清先生曾说:“我可还主张中学生应该诵读相当分量的文言文,特别是所谓古文,乃至古书……这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得经过古典的训练,才成其为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然而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太注重工具性,违背了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点上猛下工夫,而把一篇篇优美的文章变成了古汉语学习资料。而且过分强调翻译,减弱了文言文本身的魅力。学习文言文,翻译是必不可少的,正确的翻译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但有的教师过于强调逐字逐句地翻译,其结果是学

生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参考书上,把原文放在了一边。文言文一般是是字少意深,有些语言无法用现代文来代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如果我们生搬硬套地翻译,那么文言文就失去了它的美。 二文言文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 作为一名教师,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要范读,如果教师普通话不标准,就会出现读音上的不准确,这样对于学生认字正音则是一个很大的影响。所以,对于语文教师而言,能够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有一定的普通话水平还远远不够,普通话水平高不代表朗读水平高。在诵读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示范朗读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范读得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使学生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所以教师在给学生范读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多加练习,最好能够把所要范读的文章背诵下来,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感受文言的魅力。三文言文的朗读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注意字音和停顿 和白话文相比,文言文朗读起来会有一些困难,但语文课本中选编的文言文,或文质兼美,或言简意赅,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而且初中部分大多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学生较易上口,读之有味。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就能帮助学生逐步了解文言的一些语言规律,体味文言特有的语言美,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消除畏难心理。首先,读

经典诵读的意义

经典诵读的意义 经典是民族精神的源头,人类文化的瑰宝,千古传承记录着民族基因中的最高智慧,是民族千年老人对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所承载的是圣贤伟大的思想光辉。我们日日诵读浸润,人生的启迪,博大宽厚的思想人格逐渐养成,生命才能掏溶出深度和高度,正是厚德载物的大基础。所有的聪明智慧唯有建立在这个平台上才能尽其用。 语文是进行人文教育的主战场。人类几千年璀灿的文化在语文书中有了充分的体现。学生通过学习(当然是自由的阅读,自觉的学习,主动的体验),了解并掌握已有的文化世界,就能较好地被文化所塑造。而经过文化塑造的人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文化的塑造者。 我们以诵读经典为主渗透常规语文朗读,来促进现代文的学习。这二者的相辅相成对孩子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及个人的文化的塑造有着深远的意义。实现了不一样的课堂与教学效果,对此,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诵读课文,记忆力明显增强 经典诵读具有激发潜能与智慧的作用,水结晶试验表明,诵经典正是利用上善治水的重要方法,调用能量之法,运用自己的声波音能,承载丰富美善智能量的经典语言,文字信息,反馈给自己的体内之水,从而改善整个身心气质,达到和谐身心、开智益慧的目的。 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心、脑等多种感官并用。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语言正是在反复的实践中形成一种习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对学习力的强力影响正是建立在对记忆力的拓展和优化基础上的,具有开发右脑的作用。具有开智的意义。 我们一年级的孩子读经典能达到倒背如流。他们每次背诵常规语文的时候也用背经典的方法熟读成诵,背得很快,这正是诵读经典带来的极强记忆的神力。

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

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 要想学好文言文,首先要了解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在笔者看来,文言文的学习至少关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必然载体。 孔子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在书写不便利、通讯极不发达的中国古代,要想将信息有效方便地传递,对于字义的丰富性和易于记忆性都有较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文字本身记载信息的丰富。故在先秦时代,文字的简约、凝练、押韵以及个体字义的充分运用(包括本义及衍生义)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表现及发挥。这当中的代表,有《老子》、《周易》《庄子》、《韩非子》等文集而成书,亦有《尚书》、《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各篇独立性较强的文章。庄子的有些篇目,由于其恣意汪洋,故有人认为不符合当时言而文的表达习惯,并进一步考证不是庄子所作,成书在汉云云。然其不是本文所论述的重点。谁都不能否认的是,先秦时代是中国文言文形成并逐渐成型的重要时期。它虽然离所谓“今古文”还较有距离,但已经为后来文学、文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汉代华丽铺陈的赋体文章作了铺垫。应该说,从先秦始,中华绚烂的文化便和文言文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二、进一步说,文言文也是中国地方文化的源流和根脉。

自秦始,中国绝大多数的时间是一个统一集权的国家,但地方文化的发展从未因为国家统一而中断或停止,反而由于中国人遵循传统、保守敬祖的特点而被更加予以重视。这当中,各地的文化都呈现出同源却互相影响的态势,其中,尤以语言之变迁与不同出现的差异为大(此种差异在南方更加明显)。如吴越文化、楚文化、粤文化、西北文化,均是以语言文字的区别为主。具体以广东为例,广府、客家、潮汕三种语言的不同,实际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地域文言区别的一种体现。研究文言文,学习中国文字在一定时间的一定表现形式与表达惯例,对于了解各个地方文化的源流根脉、印证历史,有着独特的作用。章太炎先生是这方面杰出的代表,据称,他可以以各个朝代的标准普通话朗诵当时有名的文艺作品。赵元任先生可以说多地的方言并有超强的学习、化归能力等,亦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三、文言文为研究传统事务必不可少以及语文发展不可逾越之工具。 语文的发展,除了世界潮流的统一和注重语法、句子结构的化归之外,传统文言文从重要性、艺术性、实用性而言都无可替代。传统的事务当中,记载多为文言,甚者连独立性极强的数学都是如此,更不用说中国古代甚为发达的哲学、文学、史学、医学等内容,其本身便是文言的载体与演绎对象。 综合上述,正是因为文言文对于研究古代文化、提高国学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 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汲取文言文中有生命力的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法,丰富现代语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丰富文学素养。然而传统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在学生方面却异化成为令人头痛的紧箍咒。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中,老师严肃、深刻地分析灌装,学生呆板、乏味地接收填充。致使教授一篇蕴含着优秀深蕴文化和内涵的古文活生生地变成一堂机械刻板的记录课。以中考为导向的初中教育体 制使老师们全然忘记了文言文的教学方向和文言文中的生命力。 熊芳芳老师的《论语十则》却给了我们一个豁朗的方向。一个以生命语文”为核心理论的老师,一堂活蕴含着生命活力的生动的课堂。熊芳芳老师认为语文,应该以生命为出发点,遵循生命的本质属性,与生活牵手,让生命发言,让语文进入生命、唤醒生命,并内化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格内涵,是为帮助我们认识生命的美丽和宝贵,探索生命的方向与意义,提升生命的质量与品位,使生命变得更加美好、更有力量、更有意义而进行” 我认为本堂课的生命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则是熊芳芳老师选择了一个已经教授过本课的班级作为授课对象。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那么,我实在想象不出熊老师还能为孩子们带来怎样的思考方向,然而对于一个喜欢挑战,用生命去寻找真实、经营语文”的老师来说,这并不是问题。熊芳芳老师以经典解读经典”的课堂构思给已经上过该

课的学生开辟了另一条解读文本的道路,一路引领着学生深沉地理解文本中所蕴含的闪着人性光辉的思想。孔子为政的理念,为学的方法,为人的豁达都在熊老师甜美的声音中阐释出来。二则是熊芳芳老师将学生 本就理解了的文本思想用孔子及他人所说之语言加以论证,让学生在与老师的交流讨论中获得强烈的成功感,如在解读人不知而不愠”一句中, 熊老师对愠”字解释为不发泄地生气”,然后和学生探讨出这一句体现出的是孔子为人的胸怀。接着她便出示《学而》中子曰: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和《卫灵公》中君子不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来阐述孔子的不被人理解却能够做到不愠”的原因。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成功感,还能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源源不断地为学生注入新的认知和理解,这样又怎能够不让这一池碧水不得清如许呢?三则是熊老师在引领学生学习经典的过程中不忘为学生从多角度解读孔子本人,为学生阐释了一个真实的孔子,一个活生生的孔子,而不再让学生对孔子望洋兴叹,更愿意去亲近孔子,了解孔子。从而再一次昭示了她对生命语文”的看法,生命本就是自然地,真实的,以及她喜欢的裴多菲的那句名言:我是一个为了真'连美'也可以牺牲的……只 要是真'的,也就是自然的'是好'的,而且我也认为必然是美'的。这就是我的美学。” 在熊芳芳老师的生命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以生命积累参与其中,语文学习活动成为在语文世界里心灵与心灵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对话、灵魂与灵魂的碰撞之过程。这既是一个语文技能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促进生命成长的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