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相容性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药物控释性能研究

生物相容性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药物控释性能研究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 III 目录.......................................................................................................................... VII

第一章绪论 (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2 问题的提出 (2)

1.3 本文工作 (3)

第二章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5)

2.1 引言 (5)

2.2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简介 (6)

2.2.1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6)

2.2.2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结构 (7)

2.2.3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应用 (11)

2.3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12)

2.3.1 药物载体 (13)

2.3.2 NO载体 (26)

2.3.3光敏剂 (27)

2.3.4 生物成像剂 (29)

2.3.5 生物探测剂 (31)

2.4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展望 (32)

第三章基于卟啉的Zr-有机框架材料PCN-221的制备及其药物pH响应释放性能的研究 (35)

3.1 引言 (35)

3.2 实验部分 (36)

3.2.1 实验试剂与测试方法 (36)

3.2.2 材料PCN-221的制备 (37)

3.2.3 材料PCN-221的细胞毒性评估 (38)

3.2.4 材料PCN-221的药物装载及释放 (39)

3.3 结果与讨论 (40)

VII

3.3.2 PCN-221的生物毒性研究 (43)

3.3.3 PCN-221的药物装载性能研究 (45)

3.3.4 PCN-221的药物pH响应释放性能研究 (47)

3.4 本章小结 (49)

第四章基于双配体的Zn-有机框架材料ZJU-64系列的设计、制备及其药物温度响应释放性能的研究 (51)

4.1 引言 (51)

4.2 实验部分 (52)

4.2.1 实验试剂与测试方法 (52)

4.2.2 ZJU-64系列晶体的合成 (53)

4.2.3 ZJU-64系列晶体的细胞毒性评估 (54)

4.2.4 ZJU-64系列晶体的药物装载及释放 (55)

4.3 结果与讨论 (56)

4.3.1 晶体形貌、结构分析与表征 (56)

4.3.2 晶体的稳定性研究 (62)

4.3.3 ZJU-64系列晶体的生物毒性研究 (64)

4.3.4 晶体的药物装载性能研究 (66)

4.3.5 晶体的药物释放性能研究 (68)

4.4 本章小结 (71)

第五章金属-有机框架材料Zn-TBDA的设计、制备及其药物pH与温度双响应释放性能研究 (73)

5.1 引言 (73)

5.2 实验部分 (74)

5.2.1 实验试剂与测试方法 (74)

5.2.2 材料Zn-TBDA的制备 (75)

5.2.3 材料Zn-TBDA的细胞毒性评估 (76)

5.2.4 材料Zn-TBDA的药物装载及释放 (76)

5.3 结果与讨论 (76)

5.3.1 Zn-TBDA晶体结构分析与表征 (76)

5.3.2 Zn-TBDA晶体生物毒性研究 (81)

5.3.3 Zn-TBDA晶体药物装载性能研究 (83)

5.3.4 Zn-TBDA晶体的药物pH、温度响应释放性能研究 (84)

VIII

第六章基于谷氨酸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Zn-GA的设计、制备及其药物pH与温度双响应释放性能研究 (89)

6.1 引言 (89)

6.2 实验部分 (90)

6.2.1 实验试剂与测试方法 (90)

6.2.2 材料Zn-GA的制备 (91)

6.2.3 材料Zn-GA的细胞毒性评估 (91)

6.2.4 材料Zn-GA的药物装载及释放 (92)

6.3 结果与讨论 (92)

6.3.1 Zn-GA结构分析与表征 (92)

6.3.2 Zn-GA生物毒性研究 (96)

6.3.3 Zn-GA的药物装载性能研究 (98)

6.3.4 Zn-GA的药物pH、温度响应释放性能研究 (99)

6.4 本章小结 (102)

第七章结论、创新与展望 (103)

7.1 结论 (103)

7.2 本工作创新点 (104)

7.3 研究展望 (104)

参考文献 (107)

致谢 (123)

个人简历 (125)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27)

IX

X

金属-有机框架的发展和应用总结归纳

精心整理 金属-有机框架的发展和应用 摘要:近年来,由于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特殊的结构使得其在气体储存、催化活性、离子交换、磁性材料、分子和光学性能等方面的潜在用途,MOFs的设计与合成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当前,已有很多用于制备多种金属-有机框架(MOFs)的方法 和相关理论。本文主要介绍了MOFs 关键词:金属-有机框架,发展,应用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of MOFs, and the future tendency. 1绪论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 Organic Frameworks,MOFs)又叫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Metal Organic Coordination Polymers,MOCPs)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功能化晶体材料。它是由有机桥连配体同过配位键的方式将无机金属中心(金属离子或者金属离子簇)连接起来形成无限延伸的网络状结构的晶体材料。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将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两种通常视为两种完全不同的化学学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根据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在空间维度延伸情况将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分为一维链,二维层,三维空间网络状结构。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最大特点就是它是一种晶体材料具有超高的孔隙率(高达90%的自由体

积)和巨大的内比表面积(超出6000平方米/克)。而且由于无机和有机不同成分组成的结构使得其结构多样并可调节,这些最终促使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在许多方面有着潜在应用[1]。 2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化合物,又称金属-有机络合聚合物(metal-organic coordination polymers, MOCPs),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一类MOFs就被合成出来,但其孔隙率和化学稳定性并不高。[2]后来,MOFs开始发展,自从1978年始至2006年的剑桥结构数据库 量变化如图2-1所示。 图2-1关于金属- 据统计,自1998年始十年内每年关于MOFs2-2)。 图2-2关于MOFs O. M. Yaghi研究小组在1995年首次提出了Zn(Ⅱ) 化。O.M. Yaghi研究小组合成出来,以MOF-5为原型,Metal-Organic Framework)系列(图2-3)。[5] 结构(与 3.8 ?-28.8 ?,其中,20 ?,这些IRMOF是当时已报导的晶体 后来不断拓展配体,从一个苯环到多个苯环,使配体的长度不断增加,进而增大了其孔容。2004 O连接得到的,其比表面高达4500m2·g-1,年报道的MOF-177[6]就是由大配体均苯三甲酸(BTB)与Zn 4 分子和染料分子。[7]配体继续其超大的孔径使其可以吸附多芳烃的有机分子,甚至还可以吸附 C 60 得到延伸,2010年就合成出了MOF-180和MOF-210等一系列具有清晰孔道的三维晶体结构(图2-4),这些材料的内部孔径可达48 ?,MOF-200的BET比表面可达4530 m2·g-1,Langmuir比表面高达10400 m2·g-1,这个值已经接近了固体材料的极限值。这系列材料都具有很优异的气体(氢气、甲烷、二氧化碳)吸附性能[8]。

前药设计原理及应用

前药设计原理及应用 前药是药物分子的生物可逆的衍生物,在体内经酶或化学作用释放具有活性的原药,从而发挥预期的药理作用。在药物的发现和发展过程中,前药已经成为一种确切的改善原药理化性质、生物药剂学性质及药物代谢动力学性质的手段。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批准上市的药品中有5%~7可以归类为前药,并且在新药研究的早期前药这一理念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前药是一类通过结构修饰将原来药物分子中的活性基团封闭起来而导致本身 没有活性,但在体内可代谢成为具有生物活性的药物]1]。前药原理在药物设计中应用广泛,不仅可对经典的含羧基、羟基、氨基药物进行结构修饰制成酯、羧酸酯、氨基酸酯、酰胺、磷酸酯等类型的前药,还可制成偶氮型前药、曼尼希碱型前药、一氧化氮型前药及开环、闭环等新型结构的前药,既保持或增强了原药的药效,又克服了原药的某些缺点。 1. 前药设计的结构修饰类型1.1酯类前药 含有羧基、羟基和巯基的药物成酯在前药的应用中是最广泛的,将近49%勺上市药物在体内是通过酶的水解来激活的。酯类前药主要是用来提高药物的脂溶性和被动的膜渗透能力,通常通过掩蔽水溶性药物的极性基团来达到的。在体内,酯键可以很容易的被血液、肝脏以及其他器官和组织中普遍存在的酯酶水解掉。 目前临床上有许多烷基或芳基酯类前药在应用,其中B-内酰胺类抗生素匹 氨西林(Pivampicillin )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2 ]。氨苄青霉素是耐酸、广谱、半合成青霉素,可以口服,但是口服吸收差,血药浓度只有注射给药的20%-40%。分析结构表明,氨卡青霉素分子中的C2羧基与C6侧链氨基在胃内pH 情况下解离为两性离子,将羧基形成简单的脂肪。芳香酯类不够活泼,在体内酶促分解成原药的速度很慢,将其设计成双酯型前药,末端酯键位阻较小,易于发生酶促断裂,生成的羟甲酯不稳定,自动分解,释放出甲醛和氨苄青霉素,产生药效,生物利用度提高3?5倍,口服几乎定量吸收(98%?99% )。 1.2磷酸酯/磷酸盐类前药 含有羟基和氨基的药物磷酸酯类前药主要是针对含有羟基和氨基的水溶性差的药物而设计的,目的是提高它们的水溶性来得到更好的口服给药效果。磷酸酯 类前药表现出很好的化学稳定性,同时在体内可以通过小肠和肝脏中的磷酸酯酶快速的转化为原药[3 ]o 磷苯妥英钠(fosphenytoin sodium 为抗癫痫药苯妥英(phenytoin )的胃肠 外使用的有效前药,其水溶性和稳定性较原药都有很大提高。由于苯妥英的水溶性很低(24卩g ? mL 1 ),很难有效给药,因此开发了其前药磷苯妥英钠。该药可在血红细胞、肝和许多其他组织中的碱性磷酸酯酶的作用下,迅速而完全的转 变为苯妥英。由于该药极性增加,使其水溶性增加(140 mg ? mL1 ),可制成50 mg - mL 1稳定的混合水溶液通过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途径给药,克服了苯妥英临床应用带来的不良反应并消除了苯妥英的药物相互作用[4 ]o 1.3 碳酸酯类与氨基甲酸酯类前药含有羧基、羟基和氨基的药物碳酸酯与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与对应的酯相比对酶的稳定性更好,碳酸酯是羧基与醇基的衍生物,氨基甲酸酯是

手性药物的合成与拆分的研究进展

手性药物的合成与拆分的研究进展 手性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如氨基酸、糖类等都是手性分子。手性化合物具有两个异构体,它们如同实物和镜像的关系,通常叫做对映异构体。对映异构体很像人的左右手,它们看起来非常相似,但是不完全相同。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化学药物中,具有光学活性的手性药物约占全部化学药40% } 50%,药物的手性不同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生物、药理、毒理作用,服用对映体纯的手性药物不仅可以排除由于无效(不良)对映体所引起的毒副作用,还能减少药剂量和人体对无效对映体的代谢负担,对药物动力学及剂量有更好的控制,提高药物的专一性,因而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经济价值[Dl 1由天然产物中提取 天然产物的提取及半合成就是从天然存在的光活性化合物中获得,或以价廉易得的天然手性化合物氨基酸、菇烯、糖类、生物碱等为原料,经构型保留、构型转化或手性转换等反应,方便地合成新的手性化合物。如用乳酸可合成(R)一苯氧基丙酸类除草剂[}z}。天然存在的手性化合物通常只含一种对映体用它们作起始原料,经化学改造制备其它手性化合物,无需经过繁复的对映体拆分,利用其原有的手性中心,在分子的适当部位引进新的活性功能团,可以制成许多有用的手性化合物。 2手性合成 手性合成也叫不对称合成。一般是指在反应中生成的对映体或非对映体的量是不相等的。手J险合成是在催化剂和酶的作用下合成得到过量的单一对映体的方法。如利用氧化还原酶、合成酶、裂解酶等直接从前体化合物不对称合成各种结构复杂的手性醇、酮、醛、胺、酸、酉旨、酞胺等衍生物,以及各种含硫、磷、氮及金属的手性化合物和药物,其优点在于反应条件温和、选择性强、不良反应少、产率高、产品光学纯度高、无污染。 手性合成是获得手性药物最直接的方法。手J险合成包括从手性分子出发来合成目标手性产物或在手性底物的作用下将潜在手性化合物转变为含一个或多个手性中心的化合物,手性底物可以作为试剂、催化剂及助剂在不对称合成中使用。如Yamad等和Snamprogetti等在微生物中发现了能催化产生N-氨甲酞基一D-氨基酸的海因酶( Hy-dantoinase)。海因酶用于工业生产D一苯甘氨酸和D一对轻基苯甘氨酸。D一苯甘氨酸和D一对轻基苯甘氨酸是生产重要的临床用药半合成内酞胺抗生素(氨节青霉素、轻氨节青霉素、氨节头炮霉素、轻氨节头炮霉素)的重要侧链,目前国际上每年的总产量接近SOOOto 3外消旋化合物的拆分 外消旋拆分法是在手性助剂的作用下,将外消旋体拆分为纯对映体。外消旋体拆分法是一种经典的分离方法,在工业生产中己有100多年的历史,目前仍是获得手性物质的有效方法之一。拆分是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等将外消旋体分离成单一异构体,外消旋体拆分法又可分为结晶拆分法;化学拆分法;生物拆分法;色谱拆分法;膜拆分和泳技术。 3. 1结晶拆分法 3.1.1直接结晶法 结晶法是利用化合物的旋光异构体在一定的温度下,较外消旋体的溶解度小,易拆分的性质,在外消旋体的溶液中加入异构体中的一种(或两种)旋光异构体作为晶种,诱导与晶种相同的异构体优先(分别)析出,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在。一甲基一L一多巴的工业生产中就是使两种对映体同时在溶液中结晶,而母液仍是外消旋的,把外消旋混合物的过饱和溶液通过含有各个对应晶种的两个结晶槽而达到拆分的目的[3]。结晶法的拆分效果一般都不太理想,但优点是不需要外加手性拆分试剂。若严格控制反应条件也能获得较纯的单一对应体。 3. 1. 2非对映体结晶法 非对映体结晶法适用于拆分外消旋化合物,利用天然旋光纯手性拆分试剂与消旋化合物

金属有机框架物简介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简介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通常是指以有机配体为连接体(linkers)和以金属离子或簇为节点(nodes),通过配位键组装形成的具有周期性结构的配位化合物。由于MOFs材料在荧光、催化、气体吸附与分离、质子导体、药物运输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近十几年来,发展非常迅速,大量结构新颖的MOFs被不断的设计合成出来。随着现代配位化学和晶体工程的发展,MOFs之间的键合作用已经不再仅局限于配位键作用,还囊括了其他作用力,比如:氢键作用,范德华力,芳香环之间的π-π作用等。这些丰富的作用力使得MOFs结构和功能更加多元化、复杂化。近几年来,计算机技术和仿真技术被应用到MOFs的研究中,在它们的帮助下,越来越多的新型MOFs材料不断的被合成出来。 与传统的多孔材料相比,MOFs材料的优势在于结构和功能的可设计性和调控性。在理想情况下,通过合理设计配体和选择金属离子构筑的次级构建单元(SBUs),就可以合成目标结构和功能的MOFs。虽然,目前每年有很多结构新颖性能特别的MOFs被合成报道,然而,在很多情况下,看似合理的设计,却很难实现。这与MOFs的自主装过程有关。在MOFs的合成过程中,除了配体和金属离子的影响外,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比如:反应温度、溶剂、pH值、压力、配体和金属盐的比例与浓度等,每一个反应条件的改变,都有可能影响MOFs 的自主装过程,从而影响MOFs的结构,进而可能影响MOFs的性能。 总之,在通常情况下,根据金属离子构筑的SBUs和有机配体的几何构型可以预测MOFs最终的框架结构。例如:平面方格结构可以通过4-连接平面构型SBU和直线型2-连接配体形成,如:MOF-118;类金刚石结构则可以通过四面体构型的4-连接SBU和直线型2-连接配体形成;立方结构框架则可以通过6-连接的SBU和直线型2-连接配体形成,如:MOF-5;T d八面体结构可以通过3-连接配体和轮桨状的4-连接SBU构筑,如:HKUST-1 (Figure1.1)。

手性药物的合成综述

手性合成的综述 姓名: 学号: 专业: 院系: 目录 手性合成的概念与简介 (2) 手性药物的合成的发展历程 (3) 手性合成的方法 (5) 几种手性药物合成方法的比较 (7) 化学—酶合成法合成手性药物的实例 (7) 手性药物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10) 参考资料 (13) 手性药物的概念与简介 手性(英文名为chirality, 源自希腊文cheir)是用来表达化合物分子结构不对称性的术语。人的手是不对称的,左手和右手相互不能叠合,彼此是实物和镜像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化学中称为“对映关系”,具有对映关系的两个物体互为“对映体”。 化合物的手性与其空间结构有关,因为化合物分子中的原子的排列是三维的。例如,图1中表示乳酸分子的结构式1 a和1 b,虽然连接在中心碳原子上的4个基团,即H, COOH, OH和CH3都一样,但它们却是不同的化合物。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同右手和左手之间的关系一样,互为对映体。 手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本质属性之一。生命现象中的化学过程都是在高度不对称的环境中进行的。构成机体的物质大多具有一定空间构型,如组成蛋白质和酶的氨基酸为L-构型,糖为D-构型,DNA的螺旋结构为右旋。在机体

的代谢和调控过程中所涉及的物质(如酶和细胞表面的受体)一般也都具有手性,在生命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过程均与手性的识别和变化有关。 由自然界的手性属性联系到化合物的手性,也就产生了药物的手性问题。手性药物是指药物的分子结构中存在手性因素,而且由具有药理活性的手性化合物组成的药物,其中只含有效对映体或者以有效的对映体为主。这些对映异构体的理化性质基本相似,仅仅是旋光性有所差别,分别被命名为R-型(右旋)或S-型(左旋)、外消旋。药物的药理作用是通过与体内的大分子之间严格的手性识别和匹配而实现的。 手性制药是医药行业的前沿领域,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就授予分子手性催化的主要贡献者。自然界里有很多手性化合物,这些手性化合物具有两个对映异构体。对映异构体很像人的左右手,它们看起来非常相似,但是不完全相同。当一个手性化合物进入生命体时,它的两个对映异构体通常会表现出不同的生物活性。对于手性药物,一个异构体可能是有效的,而另一个异构体可能是无效甚至是有害的。手性制药就是利用化合物的这种原理,开发出药效高、副作用小的药物。在临床治疗方面,服用对映体纯的手性药物不仅可以排除由于无效(不良)对映体所引起的毒副作用,还能减少药剂量和人体对无效对映体的代谢负担,对药物动力学及剂量有更好的控制,提高药物的专一性。因而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经济价值。目前世界上使用的药物总数约为1900种手性药物占50%以上,在临床常用的200种药物中,手性药物多达114种。全球2001年以单一光学异构体形式出售的市场额达到1 472亿美元,相比于2000年的1 330亿美元增长了10%以上。预计手性药物到2010年销售额将达到2 000亿美元。 在许多情况下,化合物的一对对映异构体在生物体内的药理活性、代谢过程、代谢速率及毒性等存在显著的差异。另外在吸收、分布和排泄等方面也存在差异,还有对映体的相互转化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但按药效方面的简单划分,可能存在三种不同的情况:1、只有一种对映体具有所要求的药理活性,而另一种对映体没有药理作用,如治疗帕金森病的L-多巴(图2中a),其对映异构体对帕金森病无治疗效果,而且不能被体内酶代谢,右旋体聚积在体内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2、一对对映异构体中的两个化合物都有等同的或近乎等同的药理活性,如盖替沙星(图2中b),其左旋体和右旋体的活性差别不大;3、两种对映体具有完全不同的药理活性,如镇静药沙利度胺(又名反应停,图2中c),(R)-对映体具有缓解妊娠反应作用, (S)-对映体是一种强力致畸剂[1,2]。因此,1992年3月FDA发布了手性药物的指导原则,明确要求一个含手性因素的化学药物,必须说明其两个对映体在体内的不同生理活性,药理作用,代谢过程和药物动力学情况以考虑单一对映体供药的问题。目前,手性药物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手性药物的合成也成为目前各国研究的一项迫切的任务。 手性药物的合成的发展历程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

手性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的研究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Hoskins 和Robson[1,2]已经开始研究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其孔隙率和化学稳定性都不高)。由于MOFS材料高的孔隙率,好的化学稳定性,可再生性,合成过程和仪器简单以及其迷人的框架结构,潜在的实用价值,使其受到了化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在近十几年里已经成为化学学科中发展最快的领域(图1),不过由于结构表征以及性能测试方面的限制,增加了MOFS研究的一些难度,但这并不会影响他以后的发展,它仍然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3]。 1-12分别代表2000-2011年 所谓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frameworks)就是指由金属离子或金属簇与含有O、N 原子的有机配体(大部分是吡啶,芳香羧酸类的配体)自组装而成的具有周期性网络结构的配位聚合物[4],它与高分子聚合物,无机聚合物及碳基材料不同,它具有许多优点,一,由于是由有机配体和金属离子组成,所以它无形中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配位化学等多个学科联系起来;二,由于是晶体化合物,所以具有高度的有序性、良好的热稳定性及化学稳定性;三是结构能够具有高度的可设计性;四,通过对有机配体的修饰,可以对孔道及表面进行功能化修饰,使其能够满足选择性吸附、催化或实现多功能化[5];五,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合成比较简单,金属与羧酸或氮杂环反应比较容易。 至今大多数MOFS使用的芳香族的羧酸都是多酸,它们的配位模式多种多样,由于反应过程中环境条件的不同,配位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图2:以联苯二酸为例)。吡啶类的配位模式比较单一(4,4'-联吡啶),且配位能力与羧酸相比弱一些,构筑的框架结构热稳定性能比羧酸的差一些,因此很多框架材料是用羧酸和吡啶类的混合双配体来做的。

药物缓释载体材料在医药领域中的研究及应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第15卷 第25期 2011–06–18出版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ve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June 18, 2011 Vol.15, No.25 ISSN 1673-8225 CN 21-1539/R CODEN: ZLKHAH 4699www.CRTER .org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Medical University, Jinzhou 121000,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Jin Li-xia, Charge pharmacist,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Medical University, Jinzhou 121000,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84890850@https://www.doczj.com/doc/aa13305604.html, Received: 2011-03-09 Accepted: 2011-04-06 辽宁医学院附属第 二医院,辽宁省锦州市 121000 金丽霞,女,1972年生,汉族,辽宁省锦州市人,2004年吉林大学毕业,主管药师,主要从事临床药学方面的研究。 84890850@ https://www.doczj.com/doc/aa13305604.html, 中图分类号:R3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225 (2011)25-04699-04 收稿日期:2011-03-09 修回日期:2011-04-06 (20110402013/W ?W) 药物缓释载体材料在医药领域中的研究及应用 金丽霞 Drug delivery materials in the field of medicine and its application Jin Li-xia Abstract BACKGROUND: Drug delivery is the physical or chemical method of combining small molecule drug with polymer carrier to release small molecule drug at the appropriate concentration through diffusion and permeation approaches to achieve a therapeutic effect in the body. OBJECTIVE :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of drug delivery materials in the field of medicine. METHODS: A computer based search of CNKI and PubMed databases was conducted to retrieve relevant articles published between 1993-01 and 2010-11 using the keywords of “drug delivery, carrier material, biodegradable, chitosan, polylactic acid, sodium alginate”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rticles about polymer biomaterials and drug delivery carriers were searched. Repetitive articles or Meta analysis were excluded. Finally, 31 papers were included in result analysis. RESULTS AND CONCLUSION: Chitosan and polylactic acid are commonly seen in the drug delivery system, which combines small molecule drug with polymer carrier by physical or chemical methods for sustained release at the appropriate concentrations to achieve a therapeutic effect. They have more significant advantages than single biomaterials, and possess a better biocompatibility and biodegradability. At present, a lot of research is still in experimental stage, and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to be solved, such as the immature preparation approach, difficulty to control dosage, and high cost. Jin LX.Drug delivery materials in the field of medicine and its application. Zhongguo Zuzhi Gongcheng Yanjiu yu Linchuang Kangfu. 2011;15(25):4699-4702. [https://www.doczj.com/doc/aa13305604.html, https://www.doczj.com/doc/aa13305604.html,] 摘要 背景:药物缓释就是将小分子药物与高分子载体以物理或化学方法结合,在体内通过扩散、渗透等控制方式,将小分子药物以适当的浓度持续地释放出来,从而达到充分发挥药物功效的目的。 目的:总结药物缓释载体材料特征及其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方法:以“药物缓释、载体材料、生物降解、壳聚糖、聚乳酸、海藻酸钠”为中文关键词,以“Drug delivery ,carrier material ,biodegradable ,chitosan ,polylactic acid , sodium alginate ”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 数据库(1993-01/2010-11)相关文章。纳入高分子生物材料-药物缓释载体等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 分析类文章,共入选31篇文章进入结果分析。 结果与结论:壳聚糖和聚乳酸是当前在药物缓释体系中应用较多的材料,它是将小分子药物与高分子载体以物理或化学方法结合, 以适当的浓度持续地释放出来,从而达到充分发挥药物功效的目的,较单一生物材料具有显著优越性,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目前很多研究仍处于实验阶段,还有一些问题有待于解决,如制剂质量方法不成熟,剂量较难控制,成本较高等。 关键词:药物缓释;载体材料;生物降解;壳聚糖;聚乳酸;海藻酸钠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25.034 金丽霞.药物缓释载体材料在医药领域中的研究及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25):4699-4702. [https://www.doczj.com/doc/aa13305604.html, https://www.doczj.com/doc/aa13305604.html,] 0 引言 药物缓释就是将小分子药物与高分子载体 以物理或化学方法结合,在体内通过扩散、渗透等控制方式,将小分子药物以适当的浓度持续地释放出来,从而达到充分发挥药物功效的目的。作为药物缓释载体的材料, 是药物缓释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节药物释放速度的重要物质,也是影响药效的主要因素。需要具有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也就是能在体内降解为小分子化合物,从而被机体代谢、吸 收或排泄,对人体无毒副作用,并且降解过程发生的时机要合适[1] 。其主要优点:能够减少给药次数,增加药物治疗稳定性,延长药物作用时 间。有利于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可减轻患者多次用药的痛苦,对于提高临床用药水平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药物缓释载体材料在医药领域 中的应用,合成高分子生物材料及天然高分子 万方数据

前药原理与新药设计

前药原理与新药设计 探索前药原理在新药设计中的规律,推动新药研究工作的开展,通过文献检索,综合、归纳、分析、概括前药原理在新药设计方面的典型事例。前药原理在新药设计中广泛应用,不仅可对经典的含羧基、羟基、氨基药物进行结构修饰制成前药,还可制成偶氮型前药、曼尼希碱型前药、一氧化氮型前药及开环、闭环等新型结构的前药,既保持或增强了原药的药效,又克服了原药的某些缺点。利用前药原理设计新药投资少、风险小、成功率高,适合我国国情,是值得推广的新药研究途径。 关键词:前药原理结构修饰新药设计 进入21世纪H我国新药研究从仿制向创制转轨已成共识。然而,新药创制是系统工程,需 要多学科协同作战,难能一蹴而就。但是对我们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服药的重要性不亚于吃饱穿暖,是迫在眉睫一天也不能或缺的国计民生大事。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新药研究应以开发那些结构类型已知,疗效优于或近于现有同类产品的药物作为主攻方向【1】。前药原理是将已知有生物活性而又存在某些缺点(如:生物利用度差、性质不稳定、作用时间短、有异味等)的药物经结构修饰制成新药即前药,后者体外无活性,在体内分解释放出原药产生药效。与原药相比,前药保持或增强原药的药效,又克服原药的缺点。前药属于结构类型已知,疗效优于或近于现有同类药物的创新药物类型,其特点为投资少、风险小,成功率高因而在新药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适合目前我国制药工业中既有的实际情况,为推动我国新药研究工作的发展,现按照结构修饰类型综述有关前药原理在新药设计中的应用。 1、含羧基药物的前药设计 1.1成酯前药设计 氨苄青霉素是耐酸、广谱、半合成青霉素,可以口服,但是口服吸收差,血药浓度只有注射给药的20%~40%,分析结构表明,氨卡青霉素分子中C2羧基与C6侧链氨基,在胃内pH 情况下解离为两性离子,极性大是影响口服吸收的关键,将羧基成酯,发现其简单的脂肪/芳香酯类不够活泼,在体内酶促分解成原药的速度很慢,血药浓度达不到峰值,其原因是氨苄青霉素分子中羧基邻位的两个甲基占有较大空间,其屏蔽作用阻碍酯酶水解所致。而将其设计成双酯型前药,末端酯键位阻较小,易于发生酶促断裂,生成的羟甲酯不稳定,自动分解释放出甲醛和氨苄青霉素,产生药效,生物利用度提高3~5倍,口服几乎定量吸收(98%~99%)。 近几年!这种双酯前药设计广泛应用于含羧基药物的前药设计中* 1.2成醛前药设计 含羧基药物制成醛基前药,可增加原药的脂溶性,显著提高口服吸收效果,增加血药浓度。如氟哌酸,为广谱抗菌药,作用强但口服吸收不完全,只有给药剂量的35%~40%,其原因为分子中羧基与哌嗪环上的氮原子成两性离子,不易透过生物膜,做成酯不理想,做成醛以后,在体内经氧化形成,!口服吸收好,血药浓度高。因而含羧酸药物成酯不理想时,可考虑做成醛化物一试* 2 含羟基药物的前药设计 2.1氨基酸酯前药设计 氨基酸的羧基与母药的羟基成酯,其氨基与无机酸成盐!以增加药物水溶性。如甲硝唑-N,N-二甲基甘氨酸酯盐酸盐,水溶性好,血浆浓度高,但水溶液不稳定,需在临用前配制.其原因为分子中的氨基在制pH值为3~5下质子化,有强的吸电子效应,活化了酯羰基,易受OH-离子进攻,使酯键断裂.研究发现,若在酯基和氨基之间引入一个苯基,使成为N-取代的胺甲基苯甲酸酯,可完全阻止氨基对酯键的影响,又不影响体内酶促水解反应,如甲硝唑的这种前药水溶性比母药增加,水溶液稳定性增加,同样条件下可保存14年。

药物控释与组织工程答案

1. 名词解释 (1)生物降解聚合物(biodegradable polymers) 生物降解聚合物的链中含有可生物降解的基团,特点是其化学结构上具有不稳定的键接方式;在机体生理环境能化学降解或酶解为可被机体吸收或代谢的小分子;与机体有良好的相容性,其降解产物和代谢产物安全无毒;对机体不产生任何不良影响。其能否降解及难易程度主要取决于分子量。 (2)表面降解(surface degradation) 又称为非均匀降解,由于水等溶剂扩散受限,降解只发生在材料表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材料不断变薄,其材料完整性可以保持较长时间,降解过程中,聚合物的总分子量和水解程度不发生改变,或者说,剩余聚合物的性质与原聚合物性质相同,因解离仅限于聚合物表面发生,故降解速度恒定并正比于样品表面积,除了水解,表面降解也可通过酶降解发生。对于疏水聚合物常发生表面降解,由于其可阻止水扩散进入材料内部,酸性副产物是逐渐释放的,因此酸暴释的可能性减小,降低发生炎症的几率,降解速度几乎与时间无关。 (3)本体降解(bulk degradation) 又称均一降解,聚合物内部与外部以同样的速率发生降解。水等溶剂可以扩散到材料内部,导致材料内部因发生水解而降解,组分不断溶出最终导致材料碎裂。本体降解发生后,聚合物样品的分子量随反应进行而下降,但样品的重量并不因此而立即减少,必须到达某一临界值后,整个聚合物样品才迅速溶解核消失,降解速度与表面积/体积比值无关。释放的酸基(酸暴释)可能引起炎症,适合此类降解机理的大都是亲水性聚合物,一般通过酯键的水解裂解。 (4)生物相容性 是生物医用材料植入体后,机体对植入物产生的各种复杂的生物、物理、化学反应的一种概念。生物相容性可分为血液反应、免疫反应、组织反应、生物化学反应等。降解机理有生物降解和光化学降解两种。 (5)生物利用度 是指药物被机体吸收进入循环的相对量和速率,是衡量药物制剂中主药进入血液循环中速率与程度的一种量度。不同剂型的药物吸收后,进入体循环的药量与给药量的比值,即生物利用度=进入体循环的药量/给药量×100%,也就是说,生物利用度越高,药物进入体循环的药量越多,药物发挥的作用也越大;反之越少,作用也较小。影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较多,包括药物颗粒的大小、晶型、填充剂的紧密度、赋型剂及生产工艺等,生物利用度是药物制剂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6)药物控释系统 利用生物医学材料作为药物或生物活性物质的载体或介质,制成一定的剂型,使药物在指定的部位,按设计剂量,在要求的时间范围内,以一定的速度在体内缓慢释放,从而达到治疗某种疾病、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等目的 (7)微球(microspheres) 是一种用适宜高分子材料为载体包裹或吸附药物而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微粒,一般制备成混悬剂供注射或口服用。也有人从剂型制备方法定义其为一种混悬液型制剂。 2. 作为药物控制释放微球的载体材料应具备哪些条件?并列举出几种微球载体材料。条件: 1)应具有良好的生理相容性,不引起血象的任何变化,不产生过敏反应; 2)靶向微球载体材料应能增加药物的定向性和在靶区的滞留性,以及对组织和细

金属-有机框架的发展和应用

金属-有机框架的发展和应用 摘要:近年来,由于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特殊的结构使得其在气体储存、催化活性、离子交换、磁性材料、分子和光学性能等方面的潜在用途,MOFs的设计与合成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当前,已有很多用于制备多种金属-有机框架(MOFs)的方法和相关理论。本文主要介绍了MOFs的研究进展、应用,概述了MOFs未来的趋势。 关键词:金属-有机框架,发展,应用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 have attracted great interest due their potential use as gas storage, catalysis activity, ion exchange, magnetism, molecular, and optical properties. Currently, varied methods and theories have been used for the formation of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MOFs, and the future tendency. Keyword: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Development; Application 1绪论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 Organic Frameworks,MOFs)又叫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Metal Organic Coordination Polymers,MOCPs)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功能化晶体材料。它是由有机桥连配体同过配位键的方式将无机金属中心(金属离子或者金属离子簇)连接起来形成无限延伸的网络状结构的晶体材料。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将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两种通常视为两种完全不同的化学学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根据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在空间维度延伸情况将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分为一维链,二维层,三维空间网络状结构。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最大特点就是它是一种晶体材料具有超高的孔隙率(高达90%的自由体积)和巨大的内比表面积(超出6000平方米/克)。而且由于无机和有机不同成分组成的结构使得其结构多样并可调节,这些最终促使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在许多方面有着潜在应用[1]。 2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浅谈生物医学材料的现状与发展

浅谈生物医学材料的现状与发展 [摘要] 生物医学材料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耐酸性耐碱性耐腐蚀且不会破坏体内平衡的优良特性,正逐步替代传统医学材料,受到广泛的关注。本篇文章将就生物医学材料的特性、分类以及生物医学材料的特点,进行一简单综述,并以此为基础浅谈生物医学材料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生物医学材料的分类,医疗器械,现状,未来发展 生物医学材料是一类有着特殊性能、特种功能的材料,能够被应用于人工器官替代、外科手术修复、康复理疗等,并且不会对人体产生排异反应的特殊材料。它是研究人工器官和医疗器械的基础,已成为材料学科的重要分支。当前,各种人工合成材料和天然高分子材料、金属、陶瓷材料等各种复合材料,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医学和科研工作,并显示出对于传统材料的无可取代的优势。随着生物技术的蓬勃发展和不断突破,生物医学材料已成为各国科学家研究和发展的热点。 一、生物医学材料的分类 生物材料品种丰富,分类方法很多。一般按照属性对其进行分类包括生物医学金属材料,生物医学高分子材料,生物陶瓷,生物医学复合材料以及生物医学衍生材料。 二、生物医学材料的特性 生物医学材料做为一种临床医学的替代材料,其要求和期望相对较高。首先,生物医用材料应具有良好的血液和组织相容性,不能出现凝血现象和排异反应。其次,要求其能够抗生物老化。生物体内代谢产生的酸碱物质可能会对生物材料造成一定程度的腐蚀,因此对于长期植入的材料,要求材料的生物稳定性高,耐体内化学物质腐蚀能力强,而对于短暂植入的医学材料,则耍求在一定时间之后为可被人体吸收或代谢。最后,生物医学材料还要求具有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质、易于加工、造价低廉,另外在消毒灭菌方面,要便于消毒灭茵,不能够含有致癌或致畸的组分。对于不同用途的材料,其要求各有侧重。 目前应用最为成熟和广泛的两种生物医学材料应属医用硅橡胶和人工骨。医用硅胶是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聚硅酮的一种橡胶样固体形态,又称二甲基硅氧烷。具有优异的生理惰性,无毒、无味、无腐蚀、抗凝血、与机体的相容性好,能经受苛刻的消毒条件,是美容外科中应用较广的生物材料.。随着生物医学和材料的发展,人工骨作为人为制备的生物医用材料被植入骨内替代骨移植,收到了不错的临床效果,这些人工合成或提取的植入材料生物相容性好,对骨形成具有明显的诱导作用,因而受到了广大医生和患者的信赖。 三、生物医学材料研究进展 有学者依据生物医学材料的发展历史及材料本身的特点,将其分为三代: 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所使用的生物医学材料归于第一代,代表材料有石膏、各种金属、橡胶以及棉花等物品,这些材料大都已被现代医学所淘汰;第二代生物材料的发展是建立在医学、材料科学(尤其是高分子材料学)、生物化学、物理学及大型物理测试技术发展的基础之上的,代表材料有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聚羟基乙酸、聚甲基丙烯酸羟乙基酯、胶原、多肽、纤维蛋白等;第三代生物材料主要是具有促进人体自身修复和再生作用的生物医学复合材料,它们一般是由具有生理“活性”的组元及控制载体的“非活性”组元所

手性药物

专业课程论文 题目: 手性药物市场发展动态分析 姓名: 徐梦佳 学院: 食品科技学院 专业: 生物工程 班级: 102班 学号: 18410221 指导教师: 王晓晴 2013 年 3 月 20 日

手性药物市场发展动态分析 “21世纪将是手性药物发展的世纪。”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研 究所林国强院士曾经在一次医药企业峰会上如是说。前不久,林国强院士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所作的专题报告中透露:“20世纪90年代以来,手性药物进入市场的种类和销售额急剧增长,对手性药物的研究已被医药企业所重视。据不完全统计,1993年全世界97个热销药中手性药物占20%;1997年,全世界100个热销药中,有50个是单一对映体(手性药物),手性药物已占到世界医药市场的半壁江山。从市场前景来看,手性药物研制大有可为。” 十多年前,手性药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很陌生,但到20世纪90年代末,手性药物已成为国际上新药研究的热点。 手性药物不仅疗效好(有的手性药物疗效是原来消旋药物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而且副作用较小。在药品安全备受重视的今天,手性药物颇受市场欢迎。另外,与创制新药相比,开发手性药物风险小、周期短、耗资少、成果大,许多国家投入巨资开发手性药物,一系列从消旋药物研发出来的手性药物不断问世。随着手性技术的不断改进,单一对映体手性药物已在治疗心血管病、肿瘤、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专家分析,在手性药物化学品中,市场最需要、有可能会较快研发出来的药物包括红细胞生成素生血剂、干扰素和单克隆抗体、抗癌药、长效抗组胺药、神经氨酸酶抑制抗病毒药物、非苯异丙胺厌食剂、恶唑烷酮抗菌素、D-苯丙氨酸和噻唑烷二酮抗糖尿病 制剂等。

高分子药物控释体发展综述

高分子药物控释体发展综述 姓名:杨雪学号:5601112017 班级:生物科学121班摘要:通过介绍高分子材料在药物方面的应用,概述膜控释制剂中高分子控释膜的研究现状,为膜控释制剂的设计与制备提供新思路。主要了解了国外近年来在高分子控释膜包衣工艺对控释膜性质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了解膜控释制剂的控释机制,为处方设计奠定基础。说明药用高分子材料在缓释控制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分子;控释体;包衣;药物载体 1.前言 药用高分子系指利用功能高分子聚合物的主链或支链,结合具有药理活性的某些药物基团,使其成为在体内容易降解定释,有足够药理活性的高分子药物,这类新型药物具有低毒、高效、长效、定向、控释等特点,高分子药物系指在药物制造过捏中,根据功能高分子聚合物的物化特性,分别用于药物的稀释剂、粘合剂、包埋材料、微型胶囊、包衣或内外包装材料等,其本身并不具有药效,只是药物成品过程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从属辅助作用或者强化作用。 在化学治疗中主要有两个目的,即增加药物的特异性和药效的持续时间【1】。而传统的用药方式,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近年来,由于医药高分子化合物的特殊理化性质,高分子在医疗方面的应用取得了很大成果,在药学领域的应用则更为广泛。 在生物医药高分子领域的研究中,高分子药物缓释材料是最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药物缓释就是将小分子药物与高分子载体以物理或化学方法结合,在体内通过扩散、渗透等方式,将小分子药物以适当的浓度持续的释放出来,从而达到充分发挥药效的目的。【2】本文通过查阅现有相关资料对高分子药物控释体系近年来的发展做出综合性概述。 2.高分子在药物控释体系方面的应用 2.1高分子药物控释体的发展 一直以来,医学工作者广泛地利用天然的动植物来源的高分子材料,如淀粉、多糖、蛋白质、胶质等作为传统药物制剂的黏合剂、赋形剂、助悬剂、乳化剂。再到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大量涌现,在药物制剂的研究和生产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可以说任何一种剂型都需要利用高分子材料,而每一种适宜的高分子材料的应用都使制剂的内在质量或外在质量得到提高。而今,大量新型高分子材料进入药剂领域,推动了药物缓控释剂型的发展。这些高分子材料以不同方式组合到制剂中,起到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释放时间以及释放部位的作用。目前用作缓释、控释药物载体的材料很多,包括脂质体、多糖、天然和人工高分子聚合物等【3】。董淑聪曾对高分子控速缓释和定向输送体系方面的原理、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做了概述。 七十年代采用新的高分子化合物以来,使药物在控速缓释和定向输送万而郁有了新的发展。扩散、渗透理论、半衰期和稳态血药浓度、各种吸收途径及创、机制以及药用高分子化合物的开发等成为它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手性药物的合成与生物转化

手性药物的合成与生物转化 摘要:药物分子的立体化学决定了其生物活性,手性已成为药物研究的一个关键因素,生物技术在手性药物合成中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酶催化的相关性质,通过酶拆分外消旋体酶法不对称合成等方法合成手性药物,采用定向进化技术酶分子修饰辅酶再生等方法对手性药物合成方法进行改进。 关键词:手性药物生物转化生物合成 手性(Chirality) 是自然界的本质属性之一。构成生命有机体的分子都是不对称的手性分子,生命界中普遍存在的糖为D型,,氨基酸为L型,蛋白质和DNA的螺旋构象又都是右旋的。手性药物( Chiral drug) 是指有药理活性作用的对映纯化合物。 手性药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化学制备法和生物制备法,生物转化具有一些化学方法无可比拟的优点:反应条件比较温和;产物比较单一,具有很高的立体选择性(Enantioselectivity)、区域选择性(Regioselectivity)和化学选择性(Chemoselectivity);并且能完成一些化学合成难以进行的反应。目前,生物转化已涉及羟基化、环氧化、脱氢、氢化等氧化还原反应;水解、水合、酯化、酯转移、脱水、脱羧、酰化、胺化、异构化和芳构化等各类化学反应。 生物合成手性药物法主要包括酶拆分外消旋体法、酶法不对称合成和微生物发酵法。 1 酶法拆分外消旋体合成手性药物 近年来随着酶技术的发展,利用酶的高度立体选择性进行外消旋体的拆分从而获得光活性纯的化合物是得到手性药物的重要途径。酶是由L-氨基酸组成,其活性中心构成了一个部队称环境,有利于对消旋体的识别,属于高度手性的催化剂,催化效率高,有很强的专一性,

反应产物的对映体过量百分率(ee)可达100%。因此,在售性药物合成过程中,用酶拆分消旋体是理想的选择。D-苯甘氨酸金额D-对羟基苯甘氨酸是生产半合成青霉素和头孢菌类抗生素的重要侧链。DSM公司(Geleen,荷兰)利用恶臭假单胞菌(Pseydomonas putida)和L-氨肽酶拆分DL-氨基酸酰胺获得了D-苯甘氨酸和D-对羟基苯甘氨酸。拆分过程中生成的不要的对映体可通过与苯甲醛形成的酰胺的Schiff碱性成加合物,在升高pH值时发生外消旋化,外消旋后的氨基酸酰胺可重复利用。 如果想成功地提供药物中间体和药物活性组分,就必须有供选用的大量合成平台,生物催化仅是其中的一个办法。虽然产生一种现代的药物活性组分中通常只有一步是采用生物催化的,但这常常是把手性引入到化合物中的关键一步,并且由于药物结构中,分子手性部分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分子中手性中心的增多,生物转化方法的良好专一性和选择,就必然要比其他手性合成方法发展得更快。 2 酶法不对称合成手性药物 将具有氧化或还原作用的酶及相关微生物作的手性合成催化剂,催化前手性底物,从而构建药物的手性中心的反应,利用氧化还原酶、合成酶、裂解酶等直接从前体化合物不对称合成各种结构复杂的手性醇、酮、醛、胺、酸、酯、酰胺等衍生物以及各种含硫、磷、氮及金属的手性化合物和药物。Pfizer等采用脱氧核糖-5-磷酸醛缩酶来催化连续的醇醛缩合反应,利用1mol氨基醛和2mol乙醛反应形成氨基内酯,随后通过常规氧化、保护和酯化形成他汀侧链,这一生物催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