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保护大自然,维持生态平衡,.doc

保护大自然,维持生态平衡,.doc

保护大自然,维持生态平衡,.doc
保护大自然,维持生态平衡,.doc

保护大自然,维持生态平衡,

关键字:保护大自然

转载自

作文大全

保护大自然,维持生态平衡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网这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两个方面,缺少一个就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影响生态平衡有自然和人为两种因素。火山爆发、雷击火灾、地震、泥石流等,属于自然因素;过度垦荒、放牧、乱捕滥猎等等,属于人为因素。生态平衡的破坏,主要是人为造成的。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在这种平衡系统内部时时刻刻发生着各种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虽然这种平衡系统对外界的干扰相当敏感,但这并不是说人类不能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为了更加有利于自己的生存,人类完全可以建立新的平衡。我国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桑基池塘”使桑、蚕、鱼的生产相互促进,是农业生态平衡的成功例子。此外,我国人民把“北大荒”改造成“北大仓”也是一个重建高质量生态平衡的典型。

人类为了生存、发展,要向自然索取资源。早期,由于人口稀少,人类对环境没有什么明显的影响和损害。在相当长的的一段时间里,自然条件主宰着人类的命运。

到了“刀耕火种”时代,人类为了养活自己并生存、发展下去,开始毁林开荒,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环境。于是,出现了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问题。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已在环境中逐渐处于主导地位。但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随着出现在人类面前。大气严重污染,水的资源空前濒临灭绝,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处在危机之中。

日益恶化的环境向人类提出:保护大自然,维持生态平衡是当今最紧迫的问题。

转载自

作文大全

[:转载请注明]

:保护大自然,维持生态平衡

五年级科学上册《维护生态平衡》教学设计

《维护生态平衡》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维护生态平衡》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八课的内容。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建立了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概念,初步感受了生态平衡的意义。因此本课将研究的视角推广到真实的大自然中,推测草原上某种动植物增减或某种环境改变后生态平衡状态的变化,进而引发沙尘暴的原因,建立生物群落的概念。并且加深学生对人类生活环境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在这一单元,初步认识了生态系统以及生物之间的联系,初步形成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的认识。学生对草原、沙漠、沙尘暴了解的不多,但是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活跃的思维能力,因此,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可以让学生体验、探究的教学过程。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应用已学知识解释维护生态平衡原理。 教学难点:解释并推断破坏草原生态平衡的原因,继而进一步解释并推断引发沙尘暴原因。 五、教学准备 1、草原的图片,鹰、兔、草的图片,有关沙尘暴沙的视频资料,我国防沙治沙的资料。 2、科学活动报告单。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草原的图片,观看色彩鲜明的天空、白云,动植物等景象,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谐、生机勃勃。 2、告诉学生草原之所以美,是因为它经过了漫长的自然演化,形成了平衡稳定的生态系统,人类的一些活动可能会对生态平衡造成影响,所以人类要维护生态平衡。 (二)领悟新知 由食物链: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生态系统: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生态瓶: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平衡的关系,再结合草原的图片,从而理解“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三)互动探究 1、探究草原上的生态平衡。 (1)出示草原上有代表性的生物:鹰、兔、草的图片。 (2)出示探究的要求:

浅谈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浅谈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 其解决方法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浅谈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一现象在中国尤为严重,我国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研究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调查研究,目前我国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土地广袤、幅原辽阔,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当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778平方米,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实施《土地管理法》之后,耕地减少速度趋缓,但仍为减少趋势。 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例如青藏铁路的修建,不可避免的占用了部分耕地资源。 二、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105km2,占国土面积的%;戈壁面积×105km2,占国土面积的%。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103km2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减少两个香港的土地。政府虽然实施了相关政策,如退耕还林,但效果微乎其微。 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由于缺水,动植物多样性不像其他地区那么丰富。再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可以说我国土地沙漠化主要是由于过度的人类活动引起的。 三、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 经统计,在世界160个国家或地区中,我国森林覆盖率位居第120位,人均占有林地面积位居第128位。可见,我国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是世界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森林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资源缺乏、林地面积急剧减少是由于人类过度的伐木开垦、毁林造田,以及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森林面积的减少同时也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灾害。 四、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约为50亿吨,属于世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 造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有两个方面,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从自然方面来看,主要有多山,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力强;植被稀

浅谈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浅谈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一现象在中国尤为严重,我国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研究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调查研究,目前我国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土地广袤、幅原辽阔,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当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778平方米,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实施《土地管理法》之后,耕地减少速度趋缓,但仍为减少趋势。 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例如青藏铁路的修建,不可避免的占用了部分耕地资源。 二、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7.1×105km2,占国土面积的7.4%;戈壁面积5.7×105km2,占国土面积的5.9%。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2.1×103km2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减少两个香港的土地。政府虽然实施了相关政策,如退耕还林,但效果微乎其微。

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由于缺水,动植物多样性不像其他地区那么丰富。再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可以说我国土地沙漠化主要是由于过度的人类活动引起的。 三、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 经统计,在世界160个国家或地区中,我国森林覆盖率位居第120位,人均占有林地面积位居第128位。可见,我国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是世界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森林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资源缺乏、林地面积急剧减少是由于人类过度的伐木开垦、毁林造田,以及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森林面积的减少同时也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灾害。 四、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约为50亿吨,属于世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 造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有两个方面,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从自然方面来看,主要有多山,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力强;植被稀少,对地面的保护性差,易造成水土流失。从人为方面来看,主要有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及其他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五、淡水资源严重缺乏 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奇缺的国家。虽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亿立方米,

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维护生态平衡 每个物种都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通过食物链的关系,物种之间起到互相依存、互相牵制的作用。一旦食物链的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比如,由于无节制地猎捕蛇类,致使蛇类资源枯竭,导致森林、草原和农田鼠害在局部地区猖獗。又如,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以及猎捕活体用作宠物贸易,致使食虫鸟类数量急剧减少,导致松毛虫、蝗虫等森林和农作物病虫害大面积发生。鼠害和病虫害给农林牧业造成了巨大损失,生态失衡的代价之大是无法估量的。 Maintaining ecological balance Each speci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cological system, through the food chain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es have inter-dependence and contain role. Once a certain part of the food chain appear problem, the entire ecosystem balance can be severely affected. For example, because unstinting hunt snails, the snakes resource exhaustion, cause forest, grassland and farmland in the local area in the rat rampant. Be like again, because the use of pesticides and chemical fertilizers and hunting living used as a pet trade, the carnivorous bird dramatically reduce, lead to adult, grasshoppers, forest and large crop pests occur. Pest and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to forestry and animal husbandry caused great loss, the cost of the ecological unbalance of the big is immeasurable. 二、保证科学研究和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濒危动物是科学研究的试验材料,在动物学、进化学、生态学、遗传学、现代医学、仿生学等学科领域里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我国驯养繁殖的数万只食蟹猴和猕猴,绝大多数都被用作实验动物或用来生产抗病防病的疫苗。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动物园以及博物馆收藏、陈列或展出濒危动物的标本,对科研教学、宣传教育、执法活动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Second, ensur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 the normal development of activities Endangered animals is scientific research of test materials, in zoology, into the chemical, ecology, genetics, modern medicine, bionics in the field, and other disciplin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维护生态平衡(基础篇)

8.维护生态平衡(基础篇) 宁波东海实验学校王忠军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生物与环境》单元的最后一课。从“花丛”到“生态瓶”,再到“沙尘暴”,这一课将把学生的视角推广到真实的大自然中,具体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推测草原上某种动植物增减或某种环境改变后生态平衡状态的变化,进而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本课内容有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草原上的生态平衡,教学活动首先从研究草原上的鹰、兔、草的食物关系开始的,接着让学生进行设想、讨论、分析,得出三个环节缺一不可。第二部分是是什么引发了沙尘暴,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和环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二、学生分析: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以及科学探究的不断深入,在他们对环境的进一步观察中,他们会发现一些更加有深度和具有科学意义的问题。在教学中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分析、讨论以及教师为学生提供有关沙尘暴和周围环境破坏给我们生活带来影响的资料,从而认识到人类很多行为正在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我们应该在保护大自然生态平衡活动中有所作为。 三、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如果其中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2.过程与方法:能够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认识草原上的生态平衡关系和沙尘暴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析草原上的生态平衡关系和沙尘暴成因,知道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树立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分析、推理草原上的鹰、兔、草的生态平衡关系,知道人类在维护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难点:认识到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系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受到破坏,生态系统都可能失去平衡。初步树立科学发展观意识。 五、器材准备 PPT,草、兔、鹰图片,视频。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同学们去过大草原吗?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大草原的美景。(PPT出示大草原的图片) 2.看了这些美丽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往生态平衡的方向引) 3.草原之所以美,是因为在草原上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后,形成了一个平衡和谐的生态系统,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维护生态平衡》(板课题)(二)大草原上的生态平衡 1.说说在草原上生活着哪些动物和植物?

浅谈人对生态平衡的影响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浅谈人对生态平衡的影响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摘要:生态平衡是生物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生殖繁衍的根本条件,也是 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只有在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才能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于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生态平衡和人与自然的利益关系的阐述,结合当前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提醒人们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时保护环境,科学发展。 关键词: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生存面临的威胁 生态平衡是整个生物圈保持正常的生命维持系统的重要条件,能为人类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和稳定的物质资源。如果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超过它本身自动调节的能力,就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生态系统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一旦受到破坏,有些平衡就无法重建了,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可能是人类无法弥补的。生态平衡与人类利益息息相关,甚至影响人类的生存和未来。因此,人类要尊重生态平衡,研究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以便更好地保护生态平衡。 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 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如水灾、旱灾、地震、 台风、山崩、海啸等。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称为第一环境问题。它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使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甚至毁灭,其对生态平衡的影响,人类往往是无法抗拒的,但这种情况发生的频率不高,地域有限,只是偶然地在局部地区发生。而且一般说来受其破坏的生态系统经过一定时间是可以自然重建的。 由人为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称为第二环境问题。人为因素是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 人为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使环境因素发生改变。如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大量的废弃物不断排放到环境中;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利用或掠夺性利用,使生态平衡失调。(2)使生物种类发生改变。在生态系统中,盲目增加一个物种,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受破坏。例如美国于1929年开凿的韦兰运河,把内陆水系与海洋沟通,导致八目鳗进入内陆水系,使鳟鱼年产量由2000万公斤减至5000公斤,严重破坏了内陆水产资源。同理在一个生态系统减少一个物种也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维护生态平衡》教案精品版

2020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维护生态平衡》教案精品 版

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 制作相关内容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图片,学生观察。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段有关草原图片,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原。 2、学生结合图片说出图中的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 师:看了美丽的草原以后,有什么感受? 师:草原上都有些什么动植物? (师:板书:草、兔子、鹰、狐狸、狼、山羊) 师:看到草原上的动植物,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进行汇报交流。 生:我想到草原上的动植物都是互相依存的。

师:同学知道的真多,想研究的问题也很多,你能画出草原上的几条食物链吗? (生:在实验报告单上写出几条食物链) 师:谁能把你写的食物链展示给大家看? 学生展示 3、说明: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师:草原之所以美,就是因为草原上的生物都存在着这种互相依存的关系。看到这些食物链你们想到了什么问题? 师:假如食物链中的某一环节出现了问题,会发生什么情况? 4、提问: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怎样呢? 二、草原的生态平衡: 1、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 2.设想一下: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2)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3、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小组内讨论汇报 4、用课件展示答案。 三、认识沙尘暴生成的原因 1、师:草原上出现的种种情形,都是人类破坏的结果,人类长时间地破坏草原,草原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会出现草原荒漠化。

举例说明维持生态平衡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举例说明维持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中国人向来讲究居得其所,不管是生前还是死后,这种思想已深入人心,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多,房屋也越来越多,而由此产生的与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任何一座建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只要他被造出来了,就必然要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并与环境保持着某种联系。古今中外的建筑师都十分注意对于地形、环境的选择和利用,并力求使建筑能够与环境取得这种联系,这就是一种维持生态平衡的体现。现代建筑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了许多好处的同时,也带来许多的问题,如建筑垃圾,光污染,噪音污染,大气污染,耕地与植被破坏等等。本文主要从建筑垃圾出发,引出维持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还有目前解决建筑垃圾的方法,以及建筑的前沿科技——绿色建筑。 一、中国的建筑垃圾现状和对环境的影响 我们先来说说什么建筑垃圾,建筑垃圾指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或个人在新建、改建、扩建、铺设或拆除、修缮、装修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它废弃物。建筑垃圾是城市垃圾的主要组成部分, 其产量已占城市垃圾总量的40%以上。其主要是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混凝土(41%)、金属、木材、玻璃、陶瓷(40%),沥青(12%),装饰装修的废料、包装材料和其它废弃物等。目前, 我国城市每年产生垃圾总量约在 4 亿m 3左右, 其中建筑垃圾已达 2 亿多 m 3, 每年至少要拆除 3000 - 4000 万平方米旧建筑 , 产生数亿吨建筑垃圾。其中的绝大部分未经任何处理,便被运往郊外露天堆放或填埋。现在建筑垃圾已成围城之势了。我国对建筑垃圾的处理大部分还处于初级阶段,露天堆放,填埋,焚烧等,这些方法不仅产生有气体,还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的生态平衡破坏,使其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可能。不仅如此,这些垃圾还会破坏地下水,使我国缺水的状况更加严峻。 二、如果处理建筑垃圾,维持生态平衡 前面说过,我国对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率很低,只在5%左右。而欧盟国家每年的建筑垃圾资源化率超过90%,韩国、日本更达到97%以上,美国的也在89%左右。比如韩国的再生水泥,俄罗斯典型再生骨料生产工艺,德国的干馏燃烧垃圾处理工艺等等,这些都是我国值得学习的地方。当然我们国家这些方面也在加大投入和研发力度,我国目前的建筑废料再生利用已经有了一定的技术基础,无论是实验室的研究还是市场应用都有了一定成果。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达到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

浅析人口发展与生态平衡

浅析人口发展与生态平衡 赵春艳 (四川师范大学) 摘要:世界人口的发展呈现着这样一些新特点;全球人口大流动,世界人口平均寿命达提高,政府干预人口发展,人口分布与资源分布不相合等。最突出的一点是:人口与生态的矛盾日益突出...... 关键词:人口发展生态环境资源新特点人口增长矛盾危机平衡尖锐 一.人口发展: 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1999年初公布世界人口统计数据:1804年世界人口10亿,1927年增长到20亿,1960年达到30亿,1975年达到40亿,1987年上升到50亿,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达到60亿。据美国人口调查局估计,到今年1月4日,全世界人口总数约为71.57亿。也就是说,在过去的200年间,世界人口净增长率为600%。 目前世界人口分布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各大洲各地区很不平衡。亚洲最多, 占世界总人口57.9% , 依次是欧洲、非洲拉丁美洲北美洲, 大洋洲人口最少。百分比分别为: 欧洲15.5%非洲11.7%拉丁美洲9%北美洲5.4%大洋洲0.5%世界各地区和各国的人口密度相差十分悬殊。1 9 8 9 年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7 人。亚洲最高达106人; 欧洲第二, 为100人; 拉丁美洲和非洲为20人; 北美洲为13人; 人口密度最低的是大洋洲,每平方公里不足3人全世界人口的平均年龄构成,不同的地区差异较大。发达国家一般表现为人口老化, 大多属于“老年型”。发展中国家年龄构成一般均较年轻, 尤其是非洲国家, 一般属“年轻型”。世界人口的性别构成大体上保持平衡, 性别比在100左右发达国家的性别比比发展中国家要低一些。 世界人口的发展呈现着这样一些新特点;全球人口大流动,世界人口平均寿命达提高,政府干预人口发展,人口分布与资源分布不相合等。最突出的一点是:人口与生态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也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地球上的空气是有限的,其厚度只不过是地球直径的2.25%。,地球周围空气的总重量约为6000万吨,只是地球重量的百万分之一。我们休养生息的地球有71%的面积被水覆盖,然而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地球总水量的约0.26%。地球上的淡水总量约为3.8亿吨,是地球总水量的2.8%。地球可供陆地生命使用的淡水量不到地球总淡水量的3%。。。在地球上大约1000万~3000万的物种中,只有140万已经被命名或被简单地描述过。但当前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损失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快,比如鸟类和哺乳动物现在的灭绝速度可能是它们在未受干扰的自然界中的100倍~1000倍。在可以预见的未来,5%~20%的动植物种群可能受到灭绝的威胁。在这1000万~3000万种中,已经有四分之一的生物灭绝。仅1975~2000年短短25年就有50~100万种物种消亡。全世界已有约一千一百万已知化学物,同时,每年还有约一千种新的化学物进入市场。这些化学物在制造、储存、运输、使用和废弃过程中常常危害环境和生态。现在,全世界每年产生的有毒有害化学废物达3亿到4亿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陆地生态系统也有很大的干扰和危害,因而成为目前全世界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大气污染,水资源危机,土地荒漠化,海洋资源破坏和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能源危机,化学污染等。 三.人口发展与生态平衡 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与生态的矛盾已经越来越尖锐。 一.大气污染:由于人口增加,对物质需求相应增加,于是加大化工发展与森林砍伐等,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等温室气体的含量上升,产生大气污染,也就是指温室气体急剧增加的现象。其严重后果是:气候变暖(到203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再提高2℃~3℃,灾害性天气和异常天气将更加频繁)、平流层臭氧层变薄(地球生物的保护层受到伤害)、陆地和海洋生物受到污染、产生酸雨

浅谈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浅谈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说,人类应该怎样与周围的自然界共处,人类自进入文明时代起就一直在探寻着思索着。恩格斯曾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按照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人与自然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类对自然界有依赖性,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和组成部分。但人又是社会存在物,具有高于自然物质的社会本质。这集中表现在人具有理性、道德和劳动的能力,表现在人们之间通过语言中介沟通与交往,表现在人生产与生活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作为劳动存在物、理性存在物、道德存在物和语言存在物的人,不仅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具有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点。 首先,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和一部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然的本质的立场,即把人看作自然存在物,同时又受到外部自然的限制。同时,人类社会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不是从来就有的,人类也是地球环境演化的产物,人是自然之子。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曾经说道: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在这里,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人本身与自然的关系,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其次,自然界具有独立于人的意识的客观性,遵循自己的客观规律。有自觉意识的人虽然能够通过认识和实践改造自然,但这并不表明自然界的存在依赖于人的认识和实践,因为人的实践改变的仅仅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和自然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和特点,而不能创造自然物质及其规律。再次,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资料的来源。马克思在肯定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同时,也强调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界在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的地位。一方面,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提供生产资料,因为“自然界、外部的感性世界是劳动者用来实现他的劳动,在其中展开他的劳动活动,用它并借助于它来进行生产的材料。”另一方面,自然为人类的生活提供生活资料,人类离不开自然界,必须依靠自然界而生活。 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人与人的经济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两个最基本的关系。这两种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受到人的价值观念、认识能力、实践经验和水平的制约,也受到人们的生产劳动的社会形式——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的制约。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孤独的个体与外在的自然的纯物质性关系,也不是基于人的感觉的直观性关系,而是以实

维护生态平衡教案

五(上)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8课 “维护生态平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草原上的生态平衡关系和沙尘暴成因,知道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思想。(2)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重要意义。知道运用法律手段,有效地遏制我国部分地区生态进一步的恶化。 教学重点: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沙尘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 1、学生自己的话举例说明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的含义。 2、说明: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3、提问: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怎样呢? 二、草原的生态平衡: 1、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学生画出) 2、设想一下: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2)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每个设想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再发表意见。 3、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在书19面表示出来。(可启发;为了经济发展,人们会采取哪些手段。) 三、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 1、阅读书20面有关沙尘暴的资料。思考交流:课件出示一组因人类不当行为造成生态破坏后引起严重后果图片。 (1)让学生看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2)人为破坏生态环境引发严重后果。如果我们不引起重视,对破坏环境的不正当行为不能制止,对不法行为不予惩戒,后果会怎样? (3)如何制止这些破坏环境的行为? (4)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重要意义。知道运用法律手段,有效地遏制我国部分地区生态进一步的恶化。

《维护生态平衡》教学实录

《维护生态平衡》教学实录 授课教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同时也是本课的核心知识和核心内容,所以它是本课重点。 教学难点:以草原生态系统为例,通过草原生态系统中三种主要的生物(草、兔、鹰)数量减少的原因分析得出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后果——沙尘暴的形成。 三、教学方法 本课可采用三环五步教学方法,严格按照课前预习、预习反馈、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解疑解难、巩固延伸的模式进行。 四、教学教具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图片 五、教学过程 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具体如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美丽的草原”。沙尘 暴。) 问题设计: 1、看了这草原和沙尘暴,你有什么感受呢? 2、说美丽的大草原怎么会变成荒漠,形成沙尘暴? 3、提问: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怎样呢?

问题反馈: 学生1:草原很美丽、沙尘暴很可怕,草原的草退化,引发了沙尘暴 学生2:描述沙尘暴的状态及危害 学生3:草原上的鹰、兔、草共同组成了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一旦某一生物数量有变化即会影响到其他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最终导致整个食物链和食物网出现问题,生态面临失衡的危险。 (二)新课教学 草原的生态平衡: 教师:1、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 学生:(学生画出) 教师:2、设想一下: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2)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每个设想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再发表意见。 学生A:鹰减少了,兔子会多,草原的草会疯长 学生B: 兔子少了,鹰会饿死 学生C:草少了,兔子会少,鹰会大量介减少 教师:3.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 学生:合作探究完成: 小组1:过渡放牧 小组2:环境污染、捕杀动物 小组3:过渡开采资源 小组4:自然原因 学生共同总结:人为原因(主要原因)和自然原因 沙尘暴: 教师:1、课件展示有关沙尘暴的资料。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补充。 2、引导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提示: (1)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

转基因与生态平衡

转基因植物概述 摘要:当前世界通用的转基因动植物制备方法。 转基因成果在研究和商业领域的应用。 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担忧及安全性论证。 转基因植物携带的非边缘性基因的潜在威胁。 植物转基因沉默在生态方面的一些构想。 关键词:外源基因、耐除草剂植物、基因漂流、实质等同性、转基因沉默 早在欧洲大航海时代,当一些海员兴致勃勃地向别人描述他们所遭遇的各种奇形怪状的生物时,总会有很多标榜正统的教士和贵族不屑一顾地嘟哝“上帝是不会创造蠢东西”之类的话语。现今,上帝离我们越来越远,而随心所欲地创造生物离我们越来越近。转基因技术便是其中一种得力手段。 一、转基因技术 所谓转基因就是把外源基因整合到动植物基因组中去。而转基因动物和转基因植物制备方法是不同的。 1.转基因植物可通过原生质体融合、细胞重组、遗传物质转移、染色体工程技术获得。转基因植物或离体培养的细胞可用来生产外源基因的表达产物,如人的生长素、胰岛素、干扰素、白介素2、表皮生长因子、乙型肝炎疫苗等

基因已在转基因植物中得到表达。 2.转基因动物是按照预先的设计,通过细胞融合、细胞重组、遗传物质转移、染色体工程和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精子、卵细胞或受精卵,再以生殖工程技术,有可能育成转基因动物。但由于转基因动物受遗传镶嵌性和杂合性的影响,其有性生殖后代变异较大,难以形成稳定遗传的转基因品系。 由此,我想到了曾广为流传的一则新闻。——2001年,美国科学家在英国《人类生殖》杂志上发表文章认为女性不孕是因为她们的线粒体存在缺陷,因此他们利用一种名为卵质转移的技术,从健康妇女捐献的卵细胞中提取出细胞质,并注入不育妇女的卵细胞,使30名不孕妇女中的12人正常怀孕,并生下健康婴儿。而且科学家们在检测时发现,其中至少有两名婴儿携带有捐献卵细胞的妇女的额外遗传物质线粒体DNA。虽说美国科学家认为由于婴儿的基因和基因组并未被修改,因此这些婴儿称不上是“转基因婴儿”。因而,尝试从受体动物细胞中分离出线粒体,以外源基因对其进行离体转化,再将转基因线粒体导入受精卵,所发育成的转基因动物雌性个体外培养的卵细胞与任一雄性个体交配或体外人工授精,由于线粒体的细胞质遗传,其有性后代可能全都是转基因个体。 二.转基因技术现况

生态平衡(复习课)

课题 生态平衡 (复习课)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 黄惠涛 一、高考能力目标: 1、理解生态平衡原理及生态平衡的维持; 2、应用生态平衡的原理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有关现实问题、热点问题; 3、人工新型、高效农业生态系统的建立及其原理分析。 二、方法:运用习题,通过提问、讨论、练习等形式使学生达到以上能力要求。 三、主线:(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四、过程: 实物投影仪打出复习题: 图示生态系统内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的关系。据图回答: 提问:①图示中A 、B 、C 、D 、E 各表示生态系统的哪些成分? ②用字母表示出图中的食物链,D 处于第 营养级。 ③图示能否表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 ④图示能否表示该生态系统“C ”循环的主要过程?如能,①②表示的主要生理过程是什么? 当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就会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叫生态平衡。怎么理解?让学生回答(结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相对稳定 动态平衡 生态平衡的概念 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平衡的原理 生态平衡的破坏 遵循生态平衡的规律 维持 治理 建立新的 生态平衡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强化) 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 工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 乱砍滥伐 乱捕滥杀 过度放牧等 工业上“三废”的排放 农业上农药、化肥的使用等

构和功能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并能抵抗一定的外来干扰,维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性)。假如上图表示草原生态系统,B 表示草,C 表示鼠,D 表示狐,请画出达到平衡时鼠和狐的数量变化曲线,并进行解释,说明生态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动态平衡(原因是内部具有自动调节能力)。也就是对外来干扰有一定的抵抗力,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来的状态。分析下图: 如图所示:X 河流经某工业城市Y 市。其中a 处在上游,d 处在下游。 根据2000年市环保局监测站对X 河水质检测结果,绘制成简图如图右所示。请根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造成X 河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最可能分布在( ) A 、ab 段 B 、bc 段 C 、cd 段 D 、bd 段 (2)列举造成X 河污染的三种可能的污染源。 (3)d 处的污染程度明显降低,请从物理、化学、生物学三方面简单分析其原因。 自然界生态系统纷繁复杂,自动调节也比较复杂,能力有大有小,以下三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北极冻原生态系统按自动调节能力由大到小排列,说明原因。所以要提高某一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能力,最有效的是: A 、增加食物网中的生物种类 B 、改变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 C 、减少最高消费者的数目 D 、减少分解者的数目 生态系统自动调节无论多么强,也总有一定的限度,当外来干扰超过这个限度,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那么破坏生态平衡的外来干扰(因素)有哪些呢?请学生回答。 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往往是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通常是人为因素强化了自然因素,引起生态平衡的失调,例如:由于人为破坏植被而造成的山洪爆发,水土流失,干旱,风沙灾害等,已经成为当前自然界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重要表现。 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主要表现为(请学生回答):乱砍滥伐、乱捕滥杀、过度放牧等导致植被破坏,食物链破坏。列举现象:长江、黄河流域水旱灾害,北方的沙尘暴等;如前面讲的草原生态系统中,如果我们无节制地大肆捕杀草原上的狐,黄鼬等肉食动物,会导致什么结果?(请学生回答)使鼠类数量猛增,从而导致草原的退化、沙化,让学生继续完成曲线图。 工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主要由什么造成?(请学生回答)工业上“三废”的排放,农业上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所以在这里人为因素是主要的。千百年来,人类不断向大自然索取,人类的生产活动日益强烈地干扰着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平衡,尽管人类常常获得征服自然的胜利,但是自然界已经开始对我们人类进行报复。请看下面两组材料: 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Y 市市区范围 左 Y 市市区范围 a b c d X 右 污染程度 不同河段

《维护生态平衡》优秀教案

《维护生态平衡》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制作相关内容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图片,学生观察。 2、学生结合图片说出图中的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 3、说明: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4、提问: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怎样呢? 二、草原的生态平衡: 1、出示草原图片,学生观察。 2、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 3、设想一下: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2)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每个设想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再发表意见。 4、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在书19页表示出来。(可启发;为了经济发展,人们会采取哪些手段。 5、用课件展示答案。 三、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 1、阅读书20页有关沙尘暴的资料。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补充。 2、引导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提示: (1)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 (2)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3)最终结果是什么? 3、小结:生态系统配合发展是不十分不易的,人类的许多行为都在破坏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4、拓展:讨论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1)应该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2)应该保护动植物原有的生存环境,不让它们遭到破坏。 (3)应该禁止捕杀各种动物,对捕杀的人进行严重的惩罚。 (4)课后我们要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的家园! 四、小结: 1、回顾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学生发言) 2、课件出示结束语。 五、作业设计 讨论:沙尘暴形成的原因? 思考: 1、是人类的哪些干扰引发了草原的生态失去平衡? 2、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浅谈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浅谈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并重新定 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本文从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造成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的原因、促进人 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途径三方面展开论述, 为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思考。 关键词: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发展 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悠远而又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它随着人类的诞生而产生,又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剖析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技术的不断创新,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但是随着人类对自然的疯狂掠夺,人类的生存也出现了严重的态势日益深化的生态危机。正如在100 多年前,恩格斯曾预见性地提出警告: 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1]。人类要缓解生态危机,摆脱生存危机,最根本的出路就是正确认识并重新构建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本质上是统一的。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高于自然,但却在自然中生存和发展。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物质前提。自然环境可以为人类提供生存空间,提供人类生产生活所需要的一切物质资料。正如马克思所说[2]:“实际上,人的万能正是表现在他把整个自然界——首先就它是人类的直接的生活资料而言;其次,就它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而言——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来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形影不离的身体。”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有限与无限、局部与整体、反作用与决定作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根据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本质的规定,我们必须从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出发,才能真正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人类历史的长短,取决于自然适合人类生活的时间的长短;人作为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与自然的其他子系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协调才能发展[3]。所以,人即使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也应该服从自然整体。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能动的反作用关系的原理我们一方面要强调自然对人的决定作用,强调人的活动要服从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另一方面我们要强调充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