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结构基本周期

结构基本周期

结构基本周期
结构基本周期

结构基本周期、结构自振周期与设计特征周期、场地卓越周期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自振周期是结构按某一振型完成一次自由振动所需的时间;基本周期是指结构按基本振型完成一次自由振动所需的时间;设计特征周期是在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中,反映地震震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等因素的下降段起始点对应的周期值;场地卓越周期是根据覆盖层厚度H 和土层剪切波速VS按公式T0=4H/VS计算的周期,表示场地土最主要的振动特性。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与建筑物的动力特性密切相关,建筑物的自振周期是主要的动力特征,与结构的质量和刚度相关。经验表明,当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与场地的卓越周期相等或接近时,建筑物的震害较为严重。

基本周期应该取决于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各种结构形式都是定数。结构自振周期是结构在水平作用下的震动周期,是变数。

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与建筑物的动力特性密切相关,建筑物的自振周期是主要的动力特征,与结构的质量和刚度相关。经验表明,当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与场地的卓越周期相等或接近时,建筑物的震害较为严重。

结构的基本周期可采用结构力学方法计算,对于比较规则的结构,也可以采用近似方法计算:

框架结构 T=(0.08-1.00)N

框剪结构、框筒结构 T=(0.06-0.08)N

剪力墙结构、筒中筒结构 T=(0.05-0.06)N

其中N为结构层数。

也可采用结构分析得到的结构第1平动周期。

附录F: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经验公式

1 附录F 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经验公式 F.1 高耸结构 F.1.1 一般高耸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钢结构可取下式计算的较大值,钢筋混 凝土结构可取下式计算的较小值: (F.1.1) T,(0.007,0.013)H1 式中:H——结构的高度(m)。 F.1.2 烟囱和塔架等具体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可按下列规定采用: 1,烟囱的基本自振周期可按下列规定计算: 1)高度不超过60m的砖烟囱的基本自振周期按下式计算: 2H,2T,0.23,0.22,10 (F.1.2-1) 1d 2)高度不超过150m的钢筋混凝土烟囱的基本自振周期按下式计算: 2H,2T,0.41,0.10,10 (F.1.2-2) 1d 3)高度超过150m,但低于210m的钢筋混凝土烟囱的基本自振周期按下式计算: 2H,2T,0.53,0.08,10 (F.1.2-3) 1d 式中:H——烟囱高度(m); d——烟囱1/2高度处的外径(m)。 2,石油化工塔架(图F.1.2)的基本自振周期可按下列规定计算: 图F.1.2 设备塔架的基础形式

(a)圆柱基础塔;(b)圆筒基础塔; (c)方形(板式)框架基础塔;(d)环形框架基础塔 1)圆柱(筒)基础塔(塔壁厚不大于30mm)的基本自振周期按下列公式计算: 2当H/D,700时 0 2H3,T (F.1.2-4) ,0.35,0.85,101D0 2 2当H/D?700时 0 2H3,T (F.1.2-5) ,0.25,0.99,101D0 ——从基础底板或柱基顶面至设备塔顶面的总高度(m); 式中:H D——设备塔的外径(m);对变直径塔,可按各段高度为权,取外径的加权平0 均值。 2)框架基础塔(塔壁厚不大于30mm)的基本自振周期按下式计算: 2H3,T (F.1.2-6) ,0.56,0.40,101D0 3)塔壁厚大于30mm的各类设备塔架的基本自振周期应按有关理论公式计算。 4)当若干塔由平台连成一排时,垂直于排列方向的各塔基本自振周期T可采1用主塔(即周期最长的塔)的基本自振周期值;平行于排列方向的各塔基本自振周期T可采用主塔基本自振周期乘以折减系数0.9。 1 F.2 高层建筑 F.2.1 一般情况下,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可根据建筑总层数近似地按下列规定采用: 1,钢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按下式计算: T=(0.10,0.15)n (F.2.1-1) 1 式中:n——建筑总层数。 2,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按下式计算:

结构自振周期

场地土类别、结构自振周期、设计特征周期的概念解读常有众智平台朋友来询问场地土类别与地震力是什么关系,结构自振周期折减对结构的地震力有什么影响,设计特征周期是什么概念,土的卓越周期又是怎么回事,本文结合规范对这些内容进行了整理,对这几个概念的相关关系也做了一些论述,期望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具体综述如下: 一、场地土类别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4.1.6对场地土类别是这样划分的:建筑的 场地类别,应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按表4.1.6划分为四类,其中Ⅰ类分为Ⅰ0、Ⅰ1两个亚类。当有可靠的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且其值处于表4.1.6所列场地类别的分界线附近时,应允许按插值方法确定地震作用计算所用的特征周期。 《抗规》第4.1.4条、4.1.5条对场地覆盖层的厚度及图层的等效剪切波束分别作了规定。 相关概念:

场地--工程群体所在地,具有相似的反应谱特征。其范围相当于厂区、居民小区和自然村或不小于1.0km2的平面面积。 与震害的关系:土质愈软覆盖层厚度愈厚,建筑震害愈严重,反之愈轻,软弱土层对地震力具有放大作用。历次大地震的经验表明,同样或相近的建筑,建造于Ⅰ类场地时震害较轻,建造于Ⅲ、Ⅳ类场地震害较重。 规范采取的相应措施:《抗规》第4.1.1条将场地划分为对建筑抗震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的地段。具体设计时,结构设计师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危险地段,严禁建造甲、乙类的建筑,不应建造丙类的建筑。 另外《抗规》第3.3.2、4.1.8,、4.1.9对相关措施提出了严格要求,设计人员不应忽视。 二、结构自振周期 概念: 结构自振周期是结构按某一振型完成一次自由振动所需的时间,是结构本身固有的动力特性,只与自身质量及刚度有关,结构有几个振型就有几个自振周期,一一对应。 应用:

振动基础简答题

振动,广义地讲,指一个物理量在它的平均值附近不停地经过极大值和极小值而往复变化。 机械振动指机械或结构在它的静平衡位置附近的往复弹性运动。 任何具有弹性和惯性的力学系统均可能产生机械振动。 振动系统发生振动的原因是由于外界对系统运动状态的影响,即外界对系统的激励或作用,称之为振动系统的激励或输入。 振动的分类1:①线性振动:是指系统在振动过程中,振动系统的惯性力、阻尼力、弹性力分别与绝对加速度、相对加速度、相对位移成线性关系。线性振动系统的振动可以用线性微分方程描述。②非线性振动:非线性振动系统在振动的过程中,系统的惯性力、阻尼力、弹性力与绝对加速度、相对加速度、相对位移的关系没有线性系统那样简单,非线性系统的振动过程只能用非线性微分方程描述。 分类2:①确定性振动:一个振动系统,如果对任意时刻t,都可以预测描述它的物理量的确定的值x,即振动是确定的或可以预测的,这种振动称为确定性振动。②随机振动:无法预测它在未来某个时刻的确定值,如汽车行驶时由于路面不平引起的振动,地震时建筑物的振动。随机振动只能用概率统计(期望、方差、谐方差、相关函数等)方法描述。 系统的自由度数定义为描述系统运动所需要的独立坐标(广义坐标)的数目。 分类3:在实际中遇到的大多数振动系统,其质量和刚度都是连续分布的,通常需要无限多个自由度才能描述它们的振动,它们的运动微分方程是偏微分方程,这就是连续系统。在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很不均匀时,往往把连续结构简化为若干个集中质量、集中阻尼、集中刚度组成的离散系统,所谓离散系统,是指系统只有有限个自由度。描述离散系统的振动可用常微分方程。 分类4:按激励情况分:①自由振动:系统在初始激励下或原有的激励消失后的振动;②强迫振动:系统在持续的外界激励作用下产生的振动。 分类5:按响应情况分,确定性振动和随机振动。确定性振动分为:①简谐振动:振动的物理量为时间的正弦或余弦函数;②周期振动:振动的物理量为时间的周期函数;③瞬态振动:振动的物理量为时间的非周期函数,通常只在一段时间内存在。 机械或结构产生振动的内在原因:本身具有在振动时储存动能和势能,而且释放动能和势能并能使动能和势能相互转换的能力。 基本元件:惯性元件(储存和释放动能)、弹性元件(储存和释放势能)、阻尼元件(耗散振动能量) 基本元件的基本特征:弹性元件:忽略它的质量和阻尼,在振动过程中储存势能。弹性力与其两端的相对位移成比例,如弹簧:F s s=?k tθ2?θ1;阻尼元件:阻尼力的大小与阻尼元件两端的相对速度曾比例,方向相反,这种阻尼又称为黏性阻尼。忽略黏性阻尼元件的质量和弹性,则作用力:F d=?c?υ;惯性元件:完全刚性且无阻尼,在振动过程中储存和释放动能。集中质量的惯性力与惯性坐标系下的加速度成正比,方向相反,如集中质量:F m=?ma,转动惯量:T m=?Iα。 结构振动时,描述它振动情况的物理量是随时间变化的,可以表示为时间t的函数,如x t,F t等,这种描述振动的方法称为时域描述,而函数x t,F t称为时间历程。 叠加原理的物理意义:几个激励函数共同作用产生的总响应是各个响应函数的总和。它意味着一个激励的存在并不影响另一个激励引起的响应线性系统内各个激励产生的响应并不互相影响。 说某一系统为线性系统,或说其运动微分方程为线性微分方程,或说其微分算子为线性微分算子,或说该系统中叠加原理成立,这些说法都是等价的。 幅值度量:峰值:振动量的最大值,X=x(t) max ;平均值:类似于交流电中的直流分量, x=lim t→∞1 T x(t)dt T ;均方值:x2=lim t→∞1 T x2(t)dt T ,与能量有关;均方根值:x rms=x2 只有一个自由度的振动系统称为单自由度振动系统,简称为单自由度系统。阻尼对共振附近的振幅影响很大,对非共振区得影响不是很大。 固有频率只与系统的质量和刚度有关,与系统受到的激励无关。 E T+U=1kA2=1k[X02+(x0ω n )2]E T max +U max=1kA2=E动能系数:T′=1mA2=1m x max 2

周期回代及周期限值

1.以下介绍实用周期比计算方法:1)扭转周期与平动周期的判断:从计算书中找出所有扭转系数大于0.5的平动周期,按周期值从大到小排列。同理,将所有平动系数大于0.5的平动周期值从大到小排列;2)第一周期的判断:从列队中选出数值最大的扭转(平动)周期,查看软件的“结构整体空间振动简图”,看该周期值所对应的振型的空间振动是否为整体振动,如果其仅仅引起局部振动,则不能作为第一扭转(平动)周期,要从队列中取出下一个周期进行考察,以此类推,直到选出不仅周期值较大而且其对应的振型为结构整体振动的值即为第一扭转(平动)周期;3)周期比计算:将第一扭转周期值除以第一平动周期即可。 2. 结构的基本周期就是第一周期也就是第一平动周期,对于上述算例就是0.9356.结构的基本周期主要有两个用途:1.用来计算风荷载调整,也就是把基本周期值回代到SATWE原始输入数据中,因为SATWE原始数据中的基本周期是按简化方法计算的.这种回代处理对计算结果影响不大,对一般多层建筑也可以不做回代处理;2.这也是基本周期最重要的用途是计算周期比,这是判断高层建筑规则性.合理性的重要依据.在计算周期比的过程中,确定结构的基本周期比较简单,第一周期也即第一平动周期就是结构的基本周期,而确定扭转周期在某些情况下比较复杂,要考虑扭转系数及基底剪力来综合判断.但对于绝大多数规则结构而言可以按扭转系数来判断.对于上述算例而言就非常简单了,扭转周期就是第三

周期,也就是0.7947.应该注意的是关于什么叫结构的基本周期有不同的理解,正确的应该为结构的第一周期;当然有的人把第一平动周期与第一扭转周期统称为结构的基本周期,这是不正确的!所以我们应该注意规范关于周期比的规定,用词是很严密的:“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 3. 基本周期0.9536。根据PKPM的相关资料,对前两个平动周期,只有平动系数大于0.8时才是有效的平动周期。根据高规 4.3.5条,对于A级高度结构,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 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本结构中0.7947/0.9536=0.83,满足规范要求。如果结构不属于高层建筑,可参照此限值,有的地方有要求。

自振周期折减系数

自振周期折减系数 1 概念 由于计算模型的简化和非结构因素的作用,导致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弹性阶段的计算自振周期(下简称“计算周期”)比真实自振周期(下简称“自振周期”)偏长。因此,无论是采用理论公式计算还是经验公式计算;无论是简化手算还是采用计算机程序计算,结构的计算周期值都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自振周期折减系数(下简称“折减系数”)加以修正,经修正后的计算周期即为设计采用的实际周期(下简称“设计周期”),设计周期=计算周期×折减系数。如果折减系数取值不恰当,往往使结构设计不合理,或造成浪费、或甚至产生安全隐患。诚然,折减系数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设计所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2 影响自振周期因素 影响自振周期因素是诸多方面的,加之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实际工程的复杂性,抗震规范没有、也不可能对折减系数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值。许多文献中给出,当主要考虑填充墙的刚度影响时,折减系数可0.6~0.7[2];根据填充墙的多少、填充墙开洞情况,其对结构自振周期影响的不同,可取0.50~0.90。这些都是以粘土实心砖为填充墙的经验值,不言而喻,采用不同填充墙体材料的折减系数是不相同的。当采用轻质材料或空心砖作填充墙,当然不应该套用实心砖为填充墙的折减系数。对于粘土实心砖外的其它墙体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折减系数。结构计算分析总是要进行简化的,简化程度取决于当时的计算工具;简化是有条件的,而关键是简化模型尽可能符合真实受力模型。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计算周期往往与其自振周期有较大出入,笔者认为,此偏差主要来自计算模型的简化,没有计入那些难于准确计算的因素造成的。一分为二的说,没有计入的那些因素,常常使计算周期比自振周期长,在一定条件下也会使计算周期比自振周期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3 计算周期长的原因 1.填充墙的刚度影响 大多数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计算中,并没有计算填充墙、装修(饰)材料、支撑、设备等非结构构件的刚度。实际工程中,由于未考虑砖填充墙的刚度常常使计算周期比实测自振周期(下简称“实测周期”)大很多[7].填充墙的影响与填充墙的材料性能、数量、单片墙体长度、墙体完整性(开洞情况)、与框架的连接情况息息相关。定性地说,填充墙的数量多、单片墙体长度大、墙体开洞少且小、与框架连接好,它对框架结构的刚度增加大,反之就小。 我国的框架填充墙的发展趋势是,逐步取消粘土砖(保护粘土资源、能源、环境等的要求),采用多样化轻质填充砌体、轻墙板取而代之。采用不同材料的填充墙,由于填充墙材料的刚度、变形性能、延性的不同,其对结构的空间刚度影响显然不相同。在其它条件相同时,采用轻质填充墙比粘土砖填充墙对结构的刚度影响小。 一般框架结构都要有填充墙,当砖填充墙多,可能会成为影响结构自振周期的主要的直接因素。 2.基坑回填土及混凝土刚性地坪对底层框架柱的侧限作用通常,在计算模型中,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底层柱高(计算高度),一般取基顶至一层楼盖顶之间的距离,见下图1.由于基顶至室内、外之间回填土必须严格夯实。例如压

铸造Mg-Gd-Zn合金中长周期堆垛有序结构的形成和演化规律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第1章绪论 (1) 1.1 镁及镁合金概述 (1) 1.1.1 镁及镁合金的特点 (1) 1.1.2 镁合金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2) 1.2 稀土镁合金的发展 (2) 1.2.1 稀土镁合金的强化方式 (2) 1.2.2 稀土镁合金的研究现状 (6) 1.3 含LPSO结构堆垛有序结构的稀土镁合金的研究现状 (9) 1.3.1 含LPSO结构的Mg-Y-Zn合金研究现状 (9) 1.3.2 含LPSO结构的Mg-Gd-Zn合金研究现状 (10) 1.3.3 含LPSO结构的其他稀土镁合金研究现状 (12) 1.4 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13) 1.4.1 选题意义 (13) 1.4.2 研究内容 (14) 第2章合金制备与实验方法 (15) 2.1 工艺路线 (15) 2.2 合金制备 (15) 2.2.1 合金成分设计 (15) 2.2.2 熔炼铸造工艺 (17) 2.2.3 合金冷却速率的测定 (17) 2.2.4 合金成分测定 (17) 2.2.5 热处理工艺 (17) 2.3 显微组织观察和结构分析 (18) 2.3.1 光学显微组织分析(OM) (18) 2.3.2 物相分析(XRD) (18) 2.3.3 扫描电子显微分析(SEM) (18) 2.3.4 透射电子显微形貌与结构分析(TEM) (18) 2.4 纳米压痕力学性能测试 (18) 第3章不同成分对铸造Mg-Gd-Zn合金中LPSO结构形成影响 (20) V 万方数据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1 引言 (20) 3.2 不同成分下铸态Mg-Gd-Zn合金相组成研究 (20) 3.2.1 铸态Mg97Gd3及Mg96Gd3Zn1合金微观组织分析 (20) 3.2.2 不同成分下铸态Mg-Gd-Zn合金微观形貌及相表征 (22) 3.3 铸态Mg-Gd-Zn合金层错和LPSO结构鉴定 (27) 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30) 3.5 本章小结 (32) 第4章不同冷却速率对Mg-Gd-Zn合金中LPSO结构形成影响 (34) 4.1 引言 (34) 4.2 不同冷却速率Mg-Gd-Zn合金相组成研究 (34) 4.2.1 不同冷却速率铸态Mg-Gd-Zn合金凝固曲线及XRD表征 (34) 4.2.2 不同冷却速率铸态Mg-Gd-Zn合金微观形貌及相表征 (36)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0) 4.4 本章小结 (42) 第5章热处理对铸态Mg-Gd-Zn合金中LPSO结构演化规律的影响 (44) 5.1 引言 (44) 5.2 不同成分铸态Mg-Gd-Zn合金中LPSO结构热处理后演化情况分析 (44) 5.3 不同冷却速率铸态Mg-Gd-Zn合金中LPSO结构热处理后演化情况分析·53 5.4 铸态Mg-Gd-Zn合金中各相纳米压痕力学行为分析 (56) 5.5 本章小结 (57) 第6章结论与展望 (59) 6.1 主要研究结论 (59) 6.2 研究展望 (60) 参考文献 (61) 致谢 (6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70) VI 万方数据

结构周期的调整方法-九

结构周期的调整方法九 扭转周期发生在第五阵型需不需要调整?说明了什么,扭转周期能不能发生在第一周期,如果发生在第一周期和第二周期怎么调整? 答:从结果上看抗扭刚度偏大,抗扭构件可削弱些造价上可能会经济些,也就是说出现在第五阵型是可能的,主要是不经济,具体要不要调整是各结构优化的问题,而不是结构安全问题。 个人认为扭转周期发生在哪个振型都是有可能的,是平动还是扭动,是侧向刚度与扭转刚度比值的体现,扭转周期越靠前,说明扭转刚度越大,结构越不安全,构件更容易因为扭转而破坏,因为竖向构件在受到扭矩总用时,离结构刚心越远的竖向构件将承受越大的剪力,构件的剪力破坏是脆性的,而目前结构设计均基于小震作用的组合内力进行配筋,中震和大震通过构造措施来实现的,例如强柱弱梁,强剪弱弯,也就是在结构在中震和大震作用下产生的扭矩作用将明显增大结构构件的剪力,造成竖向墙柱构件不足以抵抗水平剪力,从而导致发生脆性剪切破坏,甚至导致整体结构倒塌,当第一阵型是扭转周期的时候,扭转时间最长,使得发生扭转破坏的几率最大,非常危险。附: 第一或第二振型为扭转时的调整方法

1)SATWE程序中的振型是以其周期的长短排序的。 2)结构的第一、第二振型宜为平动,扭转周期宜出现在第三振型及以后。见抗规3.5.3条3款及条文说明“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周期和振型)宜相近”;高规7.1.1条条文说明“在抗震结构中……宜使两个方向的刚度接近”;高规8.1.7条7款“抗震设计时,剪力墙的布置宜使各主轴方向的侧移刚度接近”。 3)结构的刚度(包括侧移刚度和扭转刚度)与对应周期成反比关系,即刚度越大周期越小,刚度越小周期越大。 4)抗侧力构件对结构扭转刚度的贡献与其距结构刚心的距离成正比关系,结构外围的抗侧力构件对结构的扭转刚度贡献最大。 5)当第一振型为扭转时,说明结构的扭转刚度相对于其两个主轴(第二振型转角方向和第三振型转角方向,一般都靠近X轴和Y轴)的侧移刚度过小,此时宜沿两主轴适当加强结构外围的刚度,或沿两主轴适当削弱结构内部的刚度。

结构设计中的几个重要比值(整理更新)

结构设计中几个重要比值(整理更新) 1、轴压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延性,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限值要求。 柱轴压比是指,有地震作用组合的柱组合轴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砼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的比值,是影响柱子破坏形态和延性的主要因素之一。轴压比限值的依据是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并参照国外的类似条件确定的,其基准值是对称配筋柱大小偏心受压状态的轴压比分界值。 (抗规2010第62页表6.3.6) 在剪力墙的轴压比计算中,轴力取重力荷载代表值,与柱子的不一样。 2、剪重比:主要为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确保结构安全性,见抗规5.2.5。 3、侧向刚度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竖向规则性。 位移比:主要为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控制比例为1.5。见抗规3.4.2、3.4.3。 4、周期比:主要为控制结构扭转效应,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 5、刚重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稳定性,以免结构产生滑移和倾覆,要求见高规。 6、剪跨比:梁的剪跨比,剪力的位置a与h0的比值。剪跨比影响了剪应力和正应力之间的相对关系,因此也决定了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也影响着梁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和破坏的方式;同时也反映在受剪承载力的公式上。 柱的剪跨比:若反弯点在柱子层高范围内,柱子的剪跨比小于2时,需要全长加密,见混凝土规范11.4.12、11.4.17。 7、剪压比(梁柱截面上的名义剪应力V/bh0与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的比值):梁塑性铰区的截面剪压比对梁的延性、耗能能力及保持梁的强度、刚度有明显的影响,当剪压比大于0.15的时候,梁的强度和刚度有明显的退化现象,此时再增加箍筋用量,也不能发挥作用,因此对梁柱的截面尺寸有所要求。 8、跨高比:梁的跨高比(梁的净跨与梁截面高度的比值)对梁的抗震性能有明显的影响。梁(非剪力墙的连梁)的跨高比小于5和深梁都按照深受弯构件进行计算的。 9、延性比:延性比即为弹塑性位移增大系数。延性是指材料、构件、结构在初始强度没有明显退化的情况下的非弹性变形能力。延性比主要分为三个层面,即截面的延性比、构件的延性比和结构的延性比。结构的延性比多指框架或者剪力墙等结构的水平荷载-顶层水平位移(P-delta)、水平荷载-层间位移等曲线。结构的屈服位移有等能量方法、几何做图法等。

基本振形

所谓振形又叫主振形或规准化振形,所有振动形态都可以以这几种振形乘不同的系数组合而成,其中周期最大(频率最小)的主振形称为基本振形或第一振形,这在结构动力学里有解释。 高规第六页有解释:基本自振周期就是指第一平动或以平动为主的自振周期。 定义:振动系统在最低固有频率时的振型。多自由度体系和连续体自由振动时,最小自振频率所对应的振动变形模式。又称第一振型。 结构的第一、第二、第三.........振型它的周期越来越小,根据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结构自振周期大于 0.1的情况下,周期越小地震影响系数越大,地震力越 大。 基本振型结构自振周期是最长的那个,应当说地震力最小。 问:为什么基本振型地震作用力小反而起控制作用? 这两者是两回事: 地震影响系数曲线是根据sdof系统的周期-峰值响应的关系的来。振型分解系对mdof(剪切模型)系统而言,将响应进行按振型空间展开后发现,第一阶振型的分量系数最大,故而以为第一阶振型起控制作用。

基本振型起控制作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结构在振动的时候,基频是结构自振频率中最小的一个,而实际上地震的频率成分比较小,所以在地震作用下,起控制作用的往往是前几阶振型(但并不是所有的结构都这样),简单地震对低频结构的作用会比较大一些。第二:由于高阶振型会出现正负叠加的情况,所以本来就比较小的反应经过相互抵消以后可能就更不值得考虑了。下面回答你的第一个问题:原因是当结构的自振频率与地面运动的频率一致时结构的相应会比较大(简单的说就是共振),那么反应谱中,一方面要考虑结构自振频率的大小,另外一方面也要考虑地震的频率成分,周期小起控制作用是因为那个周期对应的频率与地面运动的频率比较接近。个人意见,酌情参考。 可以参考一下地震工程和结构动力学方面的书籍!

振动基础简答题

机械振动指机械或结构在它的静平衡位置附近的往复弹性运动。 任何具有弹性和惯性的力学系统均可能产生机械振动。 振动系统发生振动的原因是由于外界对系统运动状态的影响,即外界对系统的激励或作用,称之为振动系统的激励或输入。 振动的分类1:①线性振动:是指系统在振动过程中,振动系统的惯性力、阻尼力、弹性力分别与绝对加速度、相对加速度、相对位移成线性关系。线性振动系统的振动可以用线性微分方程描述。②非线性振动:非线性振动系统在振动的过程中,系统的惯性力、阻尼力、弹性力与绝对加速度、相对加速度、相对位移的关系没有线性系统那样简单,非线性系统的振动过程只能用非线性微分方程描述。 分类2:①确定性振动:一个振动系统,如果对任意时刻t,都可以预测描述它的物理量的确定的值x,即振动是确定的或可以预测的,这种振动称为确定性振动。②随机振动:无法预测它在未来某个时刻的确定值,如汽车行驶时由于路面不平引起的振动,地震时建筑物的振动。随机振动只能用概率统计(期望、方差、谐方差、相关函数等)方法描述。 系统的自由度数定义为描述系统运动所需要的独立坐标(广义坐标)的数目。 分类3:在实际中遇到的大多数振动系统,其质量和刚度都是连续分布的,通常需要无限多个自由度才能描述它们的振动,它们的运动微分方程是偏微分方程,这就是连续系统。在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很不均匀时,往往把连续结构简化为若干个集中质量、集中阻尼、集中刚度组成的离散系统,所谓离散系统,是指系统只有有限个自由度。描述离散系统的振动可用常微分方程。 分类4:按激励情况分:①自由振动:系统在初始激励下或原有的激励消失后的振动;②强迫振动:系统在持续的外界激励作用下产生的振动。 分类5:按响应情况分,确定性振动和随机振动。确定性振动分为:①简谐振动:振动的物理量为时间的正弦或余弦函数;②周期振动:振动的物理量为时间的周期函数;③瞬态振动:振动的物理量为时间的非周期函数,通常只在一段时间内存在。 机械或结构产生振动的内在原因:本身具有在振动时储存动能和势能,而且释放动能和势能并能使动能和势能相互转换的能力。 基本元件:惯性元件(储存和释放动能)、弹性元件(储存和释放势能)、阻尼元件(耗散振动能量) 基本元件的基本特征:弹性元件:忽略它的质量和阻尼,在振动过程中储存势能。弹性力与其两端的相对位移成比例,如弹簧:F s s=?k t(θ2?θ1);阻尼元件:阻尼力的大小与阻尼元件两端的相对速度曾比例,方向相反,这种阻尼又称为黏性阻尼。忽略黏性阻尼元件的质量和弹性,则作用力:F d=?c?υ;惯性元件:完全刚性且无阻尼,在振动过程中储存和释放动能。集中质量的惯性力与惯性坐标系下的加速度成正比,方向相反,如集中质量:F m=?ma,转动惯量:T m=?Iα。 结构振动时,描述它振动情况的物理量是随时间变化的,可以表示为时间t的函数,如x(t),F(t)等,这种描述振动的方法称为时域描述,而函数x(t),F(t)称为时间历程。 叠加原理的物理意义:几个激励函数共同作用产生的总响应是各个响应函数的总和。它意味着一个激励的存在并不影响另一个激励引起的响应线性系统内各个激励产生的响应并不互相影响。 说某一系统为线性系统,或说其运动微分方程为线性微分方程,或说其微分算子为线性微分算子,或说该系统中叠加原理成立,这些说法都是等价的。 幅值度量:峰值:振动量的最大值,X=|x(t)| max ;平均值:类似于交流电中的直流分量,x?=lim t→∞ 1 T ∫x(t)dt T ; 均方值:x2?=lim t→∞1 T ∫x2(t)dt T ,与能量有关;均方根值:x rms=√x2? 只有一个自由度的振动系统称为单自由度振动系统,简称为单自由度系统。阻尼对共振附近的振幅影响很大,对非共振区得影响不是很大。 固有频率只与系统的质量和刚度有关,与系统受到的激励无关。 E T+U=1 2kA2=1 2 k[X02+(x0ω n ?)2]E T max +U max=1 2 kA2=E动能系数:T′=1 2 mA2=1 2 m|x|max 2

周期比详解

规范条文:新高规的4.3.5条规定,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周期Tt 与平动为主的第一周期T1之比,A 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 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 对于通常的规则单塔楼结构对于通常的规则单塔楼结构,,如下验算周期比: 1)根据各振型的平动系数大于0.5,还是扭转系数大于0.5,区分出各振型是扭转振型还是平动振型 2)通常周期最长的扭转振型对应的就是第一扭转周期Tt ,周期最长的平动振型对应的就是第一平动周期T1 3)对照对照““结构整体空间振动简图”,考察第一扭转/平动周期是否引起整体振动,如果仅是局部振动部振动,,不是第一扭转/平动周期平动周期。。再考察下一个次长周期。 4)考察第一平动周期的基底剪力比是否为最大 计算Tt/T1,看是否超过0.9 (0.85) 周期比控制什么? 如同位移比的控制一样,周期比侧重控制的是侧向刚度与扭转刚度之间的一种相对关系,而非其绝对大小,它的目的是使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更有效的是使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更有效、、更合理更合理,,使结构不致于出现过大结构不致于出现过大((相对于侧移相对于侧移))的扭转效应。一句话,周期比控制不是在要求结构足够结实,而是在要求结构承载布局的合理性 X 周期比不满足要求,如何调整?一旦出现周期比不满足要求的情况,一般只能通过调整平面布置来改善这一状况布置来改善这一状况,,这种改变一般是整体性的,局部的小调整往往收效甚微。周期比不满足要求 说明结构的扭转刚度相对于侧移刚度较小,总的调。整原则是加强结构外圈刚度整原则是加强结构外圈刚度,,削弱结构内筒刚度。 验算周期比的目的验算周期比的目的,,主要为控制结构在罕遇大震下的扭转效主要为控制结构在罕遇大震下的扭转效应应。 F 多塔结构周期比:对于多塔楼结构,不能直接按上面的方法验算。如果上部没有连接如果上部没有连接,,应该各个塔楼分别计算并分别验算,如果上部有连接如果上部有连接,,验算方法尚不清楚。 F 体育场馆体育场馆、、空旷结构和特殊的工业建筑,没有特殊要求的,一般不需要控制周期比。 当高层建筑楼层开洞口较复杂,或为错层结构时,结构往往会产生局部振动,此时应选择此时应选择““强制刚性楼板假定制刚性楼板假定””来计算结构的周期比来计算结构的周期比。。以过滤局部振动产生的周期以过滤局部振动产生的周期。。 [规范条文: 新高规的4.3.5条规定,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角,A 、B 级高度高层建筑均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且A 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 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

结构设计中的几种周期

自振周期T:结构按某一振型完成一次自由振动所需的时间,是结构本身的动力特性,仅与结构的质量m、刚度系数k有关。 基本周期T1:是指结构按基本振型完成一次自由振动所需的时间。 基本振型:单质点体系在谐波的作用下的振型称为基本振型:任一地震波都可以分解为若干谐波的叠加,多质点体系按振型分解法计算地震作用时,可以简化为具有基本振型的等效单质点体系进行分析。而对建筑结构而言,有时又称为主振型,一般是指每个主轴方向以平动为主的第一振型。 高阶振型:相对于低阶振型而言。一般来说,低阶振型对结构振动的影响要大于高阶振型的影响。对一般较规则的建筑物,选择的振型个数可以取其地震作用计算时的质点数(大多数情况下为楼层数),若质点数较多时,根据计算结果可以只取前几个振型(即低阶振型)进行叠加。 特征周期Tg:即建筑场地自身的周期,是建筑物场地的地震动参数,在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中,水平段与下降段交点的横坐标,反映了地震震级,震源机制(包括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地震本身方面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场地的特性;如软弱土层的厚度,类型等场地类别等。 在抗震设计规范中,设计特征周期Tg与场地类别有关:场地类别越高(场地越软),Tg越大;地震震级越大、震中距离越远,Tg越大。Tg越大,地震影响系数α的平台越宽,对于高层建筑或大跨度结构,基本周期较大,计算的地震作用越大。 场地卓越周期Ts:地震波在某场地土中传播时,由于不同性质界面多次反射的结果,某一周期的地震波强度得到增强,而其余周期的地震波则被削弱。这一被加强的地震波的周期称为该场地土的卓越周期。场地卓越周期只反映场地的固有特征,不等同于设计特征周期。其由场地的覆盖土层厚度和土层剪切波速计算求的。 场地脉动周期Tm:应用微震对场地的脉动、又称为“常时微动”进行观测所得到的振动周期。测试应在环境十分安静的情况下进行,场地的震动类似人体的脉搏,所以称为“脉动”。场地脉动周期反映了微震动情况下场地的动力特征,与强地震作用下场地的动力特性既有关联,又不完全相同。

附录F: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经验公式

附录F 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经验公式 F.1 高耸结构 F.1.1 一般高耸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钢结构可取下式计算的较大值,钢筋混凝土结构可取下式计算的较小值: H T )013.0~007.0(1= (F.1.1) 式中:H ——结构的高度(m)。 F.1.2 烟囱和塔架等具体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可按下列规定采用: 1,烟囱的基本自振周期可按下列规定计算: 1)高度不超过60m 的砖烟囱的基本自振周期按下式计算: d H T 2 2 110 22.023.0-?+= (F.1.2-1) 2)高度不超过150m 的钢筋混凝土烟囱的基本自振周期按下式计算: d H T 2 2 110 10.041.0-?+= (F.1.2-2) 3)高度超过150m ,但低于210m 的钢筋混凝土烟囱的基本自振周期按下式计算: d H T 2 2 110 08.053.0-?+= (F.1.2-3) 式中:H ——烟囱高度(m); d ——烟囱1/2高度处的外径(m)。 2,石油化工塔架(图F.1.2)的基本自振周期可按下列规定计算: 图F.1.2 设备塔架的基础形式 (a)圆柱基础塔;(b)圆筒基础塔; (c)方形(板式)框架基础塔;(d)环形框架基础塔 1)圆柱(筒)基础塔(塔壁厚不大于30mm)的基本自振周期按下列公式计算: 当H 2/D 0<700时 2 3 110 85.035.0D H T -?+= (F.1.2-4)

当H 2/D 0≥700时 2 3 110 99.025.0D H T -?+= (F.1.2-5) 式中:H ——从基础底板或柱基顶面至设备塔顶面的总高度(m); D 0——设备塔的外径(m);对变直径塔,可按各段高度为权,取外径的加权平均值。 2)框架基础塔(塔壁厚不大于30mm)的基本自振周期按下式计算: 2 3 110 40.056.0D H T -?+= (F.1.2-6) 3)塔壁厚大于30mm 的各类设备塔架的基本自振周期应按有关理论公式计算。 4)当若干塔由平台连成一排时,垂直于排列方向的各塔基本自振周期T 1可采用主塔(即周期最长的塔)的基本自振周期值;平行于排列方向的各塔基本自振周期T 1可采用主塔基本自振周期乘以折减系数0.9。 F.2 高层建筑 F.2.1 一般情况下,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可根据建筑总层数近似地按下列规定采用: 1,钢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按下式计算: T 1=(0.10~0.15)n (F.2.1-1) 式中:n ——建筑总层数。 2,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按下式计算: T 1=(0.05~0.lO)n (F.2.1-2) F.2.2 钢筋混凝土框架、框剪和剪力墙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可按下列规定采用: 1,钢筋混凝土框架和框剪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按下式计算: 3 2 3 110 53.025.0B H T -?+= (F.2.2-1) 2,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按下式计算: 3 103 .003.0B H T += (F.2.2-2) 式中:H ——房屋总高度(m); B ——房屋宽度(m)。

[笔记]结构自振周期是结构自由振动的周期

[笔记]结构自振周期是结构自由振动的周期predominant period 地震时,从震源发出的地震波在土层中传播时,经过不同性质地质界面的多次反射,将出现不同周期的地震波。若某一周期的地震波与地基土层固有周期相近,由于共振的作用,这种地震波的振幅将得到放大,此周期称为卓越周期。由多层土组成的厚度很大的沉积层,当深部传来的剪切波通过它向地面传播时就会发生多次反射,由于波的叠加而增强,使长周期的波尤为卓越。卓越周期的实质是波的共振,即当地震波的振动周期与地表岩土体的自振周期相同时,由于共振作用而使地表振动加强。巨厚冲积层上低加速度的远震,可以使自振周期较长的高层建筑物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就是共振。卓越周期分级 卓越周期按地震记录统计得到,地基土随软硬程度的不同有不同的卓越周期,可划分为四级:一级——稳定基岩,卓越周期是0.1-0.2s,平均为0.15s。二级——一般土层,卓越周期为0.21-0.4s,平均为0.27s。三级为松软土层,卓越周期在二级和四级之间。四级——为异常松软的土层,卓越周期为0.3-0.7s,平均为0.5s. 几种周期及相关概念 自振周期T:结构按某一振型完成一次自由振动所需的时间,是结构本身的动力特性,与结构的高度H、宽度B有关。 基本周期T1:是指结构按基本振型完成一次自由振动所需的时间。 基本振型:单质点体系在谐波的作用下的振型称为基本振型:任一地震波都可以分解为若干谐波的叠加,多质点体系按振型分解法计算地震作用时,可以简化为具有基本振型的等效单质点体系进行分析。而对建筑结构而言,有时又称为主振型,一般是指每个主轴方向以平动为主的第一振型。

高阶振型:相对于低阶振型而言。一般来说,低阶振型对结构振动的影响要大于高阶振型的影响。对一般较规则的建筑物,选择的振型个数可以取其地震作用计算时的质点数(大多数情况下为楼层数),若质点数较多时,根据计算结果可以只取前几个振型(即低阶振型)进行叠加。 特征周期Tg:即建筑场地自身的周期,是建筑物场地的地震动参数,在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中,水平段与下降段交点的横坐标,反映了地震震级,震源机制(包括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地震本身方面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场地的特性;如软弱土层的厚度,类型等场地类别等。 在抗震设计规范中,设计特征周期Tg与场地类别有关:场地类别越高(场地越软),Tg越大;地震震级越大、震中距离越远,Tg越大。Tg越大,地震影响系数α的平台越宽,对于高层建筑或大跨度结构,基本周期较大,计算的地震作用越大。 场地卓越周期Ts:地震波在某场地土中传播时,由于不同性质界面多次反射的结果,某一周期的地震波强度得到增强,而其余周期的地震波则被削弱。这一被加强的地震波的周期称为该场地土的卓越周期。场地卓越周期只反映场地的固有特征,不等同于设计特征周期。其由场地的覆盖土层厚度和土层剪切波速计算求的。 场地脉动周期Tm:应用微震对场地的脉动、又称为“常时微动”进行观测所得到的振动周期。测试应在环境十分安静的情况下进行,场地的震动类似人体的脉搏,所以称为“脉动”。场地脉动周期反映了微震动情况下场地的动力特征,与强地震作用下场地的动力特性既有关联,又不完全相同。场地卓越周期、特征周期对建筑物的影响 自振周期避开特征周期可以减小地震作用。当结构的自振周期超过设计特征周期时,地震作用就会随其自振周期的增大而减小。当结构的自振周期小于0.1s 时,地震作用会随其自振周期的增大而急剧增大。实际的建筑结构的自振周期大都会大于设计特征周期,但一般不大于6.0s。

3.7 结构自振周期的计算

职业技术学院一、能量法计算基本周期 3.7结构自振周期的计算设体系按i振型作自由振动。速度为应用抗震设计反应谱计算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反应,除砌体结构、底部框架抗震墙砖房和内框架房屋采用底部剪力法不需要计算自振周期外,其余均需计算自振周期。计算方法: 矩阵位移法解特征问题、近似公式、经验公式。t时刻的位移为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水平位移解: 例.已知: 求结构的基本周期。G2G1 (1)计算各层层间剪力 (2)计算各楼层处的水平位移 (3)计算基本周期二、等效质量法(折算质量法)将多质点体系用单质点体系代替。多质点体系的最大动能为单质点体系的最大动能为---体系按第一振型振动时,相应于折算质点处的最大位移;---单位水平力作用下顶点位移。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水平位移解: 例.已知: 求结构的基本周期。G2G1能量法的结果为T1 0.508s三、顶点位移法对于顶点位移容易估算的建筑结构,可直接由顶点位移估计基本周期。1体系按弯曲振动时抗震墙结构可视为弯曲型杆。无限自由度体系,弯曲振动的运动方程为悬臂杆的特解为振型基本周期为重力作为水平荷载所引起的位移为2体系按剪切振动时框架结构可近似视为剪切型杆。无限自由度体系,剪切杆的的运动方程为悬臂杆的特解为振型基本周期为重力作为水平荷载所引起的位移为3体系按剪弯振动时框架-抗震墙结构可近似视为剪弯型杆。基本周期为四、自振周期的经验公式根据实测统计,忽略填充墙布置、质量分布差异等,初步设计时可按下列公式估算 (1)高度低于25m且有较多的填充墙框架办公楼、旅馆的基本周期

(2)高度低于50m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基本周期H---房屋总高度;B---所考虑方向房屋总宽度。 (3)高度低于50m的规则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结构的基本周期 (4)高度低于35m的化工煤炭工业系统钢筋混凝土框架厂房的基本周期

结构自振周期是结构自由振动的周期

predominant period 地震时,从震源发出的地震波在土层中传播时,经过不同性质地质界面的多次反射,将出现不同周期的地震波。若某一周期的地震波与地基土层固有周期相近,由于共振的作用,这种地震波的振幅将得到放大,此周期称为卓越周期。由多层土组成的厚度很大的沉积层,当深部传来的剪切波通过它向地面传播时就会发生多次反射,由于波的叠加而增强,使长周期的波尤为卓越。卓越周期的实质是波的共振,即当地震波的振动周期与地表岩土体的自振周期相同时,由于共振作用而使地表振动加强。巨厚冲积层上低加速度的远震,可以使自振周期较长的高层建筑物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就是共振。 卓越周期按地震记录统计得到,地基土随软硬程度的不同有不同的卓越周期,可划分为四级:一级——稳定基岩,卓越周期是0.1-0.2s,平均为0.15s。二级——一般土层,卓越周期为0.21-0.4s,平均为0.27s。三级为松软土层,卓越周期在二级和四级之间。四级——为异常松软的土层,卓越周期为0.3-0.7s,平均为0.5s. 自振周期T:结构按某一振型完成一次自由振动所需的时间,是结构本身的动力特性,与结构的高度H、宽度B有关。

基本周期T1:是指结构按基本振型完成一次自由振动所需的时间。 基本振型:单质点体系在谐波的作用下的振型称为基本振型:任一地震波都可以分解为若干谐波的叠加,多质点体系按振型分解法计算地震作用时,可以简化为具有基本振型的等效单质点体系进行分析。而对建筑结构而言,有时又称为主振型,一般是指每个主轴方向以平动为主的第一振型。 高阶振型:相对于低阶振型而言。一般来说,低阶振型对结构振动的影响要大于高阶振型的影响。对一般较规则的建筑物,选择的振型个数可以取其地震作用计算时的质点数(大多数情况下为楼层数),若质点数较多时,根据计算结果可以只取前几个振型(即低阶振型)进行叠加。 特征周期Tg:即建筑场地自身的周期,是建筑物场地的地震动参数,在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中,水平段与下降段交点的横坐标,反映了地震震级,震源机制(包括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地震本身方面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场地的特性;如软弱土层的厚度,类型等场地类别等。 在抗震设计规范中,设计特征周期Tg与场地类别有关:场地类别越高(场地越软),Tg越大;地震震级越大、震中距离越远,Tg越大。Tg越大,地震影响系数α的平台越宽,对于高层建筑或大跨度结构,基本周期较大,计算的地震作用越大。

高层建筑结构振动周期的见解

高层建筑结构振动周期的见解 广州市番禺城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龙红斌 2012.07 近期接手了开平海伦堡六期的几栋高层的结构方案阶段的工作,都是二十几层的高层建筑。这几座建筑的PKPM初始计算模型的“周期、地震力与振型输出文件”计算文件中出现了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大于0.9的情况,甚至有一座结构的第一自振周期是以扭转为主的振动周期。经过了一番结构平面布置调整,终于满足了第一自振周期是以平动为主的振动周期,且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不大于0.9。现将结构平面布置调整过程的一些心得总结如下。 高层规程(JGJ3-2012)第3.4.5条要求: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 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级高度高层建筑、超过A级高度的混合结构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 。抗规中没有明确提出该概念,所以多层时该控制指标可以适当放松,但一般不大于1.0。 PKPM程序计算出每个振型的侧振成份和扭振成份,通过平动系数和扭转系数可以明确地区分振型的特征。周期最长的扭振振型对应的就是第一扭振周期Tt,周期最长的侧振振型对应的就是第一侧振周期T1(注意:在某些情况下,还要结合主振型信息来进行判断)。知道了Tt和T1,即可验证其比值是否满足规范。PKPM设计软件不直接给出结构的周期比,需要设计人员根据计算书中周期值自行判定第一扭转(平动)周期。我们通常的计算方法是:(1)扭转周期与平动周期的判断:从计算书中找出所有扭转系数大于0.5的扭转周期,按周期值从大到小排列。同理,将所有平动系数大于0.5的平动周期按其值从大到小排列;(2)第一周期的判断:从队列中选出数值最大的扭转(平动)周期,查看软件的“结构整体空间振动简图”,看该周期值所对应振型的空间振动是否为整体振动,如果其仅仅引起局部振动,则不能作为第一扭转(平动)周期,要从队列中取出下一个周期进行考察,依此类推,直到选出不仅周期值较大而且其对应的振型为结构整体振动的值,即为第一扭转(平动)周期;(3)周期比计算:将第一扭转周期值除以第一平动局期值即可。 结构的第一、第二振型宜为平动,扭转周期宜出现在第三振型及以后。见抗规(GB50011-2010)3.5.3条3款及条文说明“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周期和振型)宜相近”。(1)当第一振型为扭转时,周期比肯定不满足规范的要求。说明结构的抗扭刚度相对于其两个主轴(第二振型转角方向和第三振型转角方向,一般都靠近X轴和Y轴)的抗侧移刚度过小,此时宜沿两主轴适当加强结构外围的刚度,并适当削弱结构内部的刚度。(2)当第二振型为扭转时,周期比较难满足规范的要求。说明结构沿两个主轴方向的抗侧移刚度相差较大,结构的抗扭刚度相对其中一主轴(第一振型转角方向)的抗侧移刚度是合理的;但相对于另一主轴(第三振型转角方向)的抗侧移刚度则过小,此时宜适当削弱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