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辩证法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参考答案

一、问答题:

1.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的存在方式?

系统的含义: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方式:①不仅要把整个自然界看做一个系统,而且要认识到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客体都自成系统②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不仅自成系统,而且又互成系统。③系统与要素的规定是相对的。

2、举例说明系统的整体性特征,把握这点对我们有何启示?

系统的整体性特征:①系统是整体与部分的统一;②系统整体具有各个构成部分所没有的新的性质和功能;③是基于要素对系统的非加和性关系。任何事物的整体决不是简单的部分之和,系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启示:从微观到宏观,从无生命到生命,从天然自然到人工自然,一切自然物都是系统。系统作为要素的集合,在空间上表现为系统的整体性、结构的有序性,要素间的立体蛛网联系,丰富了空间的三维性、广延性和伸展性。基于系统开放性的研究更完整、更精确的揭示了世界的发展还表现为世界系统的进化性,并解决了自然界发展和进化的动力问题,这就丰富了时间的一位性和持续性。

PS:系统科学方法的整体性原则,是基于要素对系统的非加和性关系。在要素之间存在相干性、协同性的条件下,会有新质的突现。这种性质不是单个要素所具有的,而是系统整体才具有的。因此,在研究这类系统时,必须要从整体出发,立足于整体来分析其部分以及部分之间的关系,再通过对这部分的分析而达到对整体的深刻理解。

3、举例说明系统的开放性特征,把握这一点对我们有何启示?

系统的开放性是指系统总是存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并且与作为环境的其他系统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其方法论启示在于:从微观到宏观,从无生命到生命,从天然自然到人工自然,一切自然物都是系统。系统作为要素的集合,在空间上表现为系统的整体性、结构的有序性,要素间的立体蛛网联系,丰富了空间的三维性、广延性和伸展性。基于系统开放性的研究更完整、更精确的揭示了世界的发展还表现为世界系统的进化性,并解决了自然界发展和进化的动力问题,这就丰富了时间的一位性和持续性。

特征:系统总是存在于一定环境之中,并且与作为环境的其他系统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在这种交换中,系统经历着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向有序的不断优化的动态发展过程。比如欧洲便利的交通渠道使其文化发展成为生气勃勃、不断自我更新的过程。

启示:不能独立思考的头脑只会被别人的思想所殖民,或非理性的排斥和原有思想/信息不同的东西。这些都不是在和外界交流。在这个世界上,人作为一个搜集,过滤,生产和消费信息,创造思想的最活跃要素,应保持信息知识视野的宽阔,思路的灵活,思考的独立。信息视野的宽窄会影响到思考的范围和深度,在信息不完全或虚假的情况下,甚至会误导思路。其次,"孤证不立",信息源的多样性可以提高信息的可信度,也可使信息更全面。所以,我们应和开放的信息系统进行交流。

4、举例说明系统的层次性特征,为什么一个客观对象要成为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

系统的层次性:是指系统结构功能的单元要素等级次序排列及其进化的性质。强调整体功能是系统的主要特征,但在运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时.把握系统的层次性就

把握了系统思想与方法的精髓。换句话讲,从系统的较高层次分析可以看到系统的全貌,而从系统的较低层次分析可以看到的是系统每一部分的细节。用系统层次性的观点分析“细节决定成败”,就是要证明系统层次量变到质变的进化过程如果得不到重视,系统1+1>2的整体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例如,企业管理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如果执行层的执行力不到位且问题得不到解决,必然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

层次性举例:1细跑,组织,器官,系统,个体。2个体,种群,群落,系统,生物圈。3,个人,村庄,成镇……地球,太阳系,宇宙。

系统思维方式的思路这种思维方式认识对象的基本思路是:第一,把对象作为其构成要素以一定的联系组成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整体(系统)来考察,从整体、部分、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中揭示对象的整体性质和运动规律。它首先从整体出发,对事物进行综合研究,然后以综合为指导、对事物的组成部分进行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又在分析的基础上回到整体的综合研究。第二,认为各要素组成的整体,具有不同于各要素功能简单相加的新功能,即认为系统具有非加和的性质——系统性质。人们认识系统就在于找出这种系统性质,构造一个新系统的目的就在于利用这种非加性来实现某种新功能。第三,把所观察的系统都看做动态的开放系统,认为任何系统都处于一定环境之中,它与外界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系统要得到自身的发展,必定是与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第四,系统思维方式对某一具体系统的研究侧重于无序、不稳定性、多样性、不平衡性、非线性等方面,这与传统的千方百计将系统简化为稳定、有序、均匀、平衡、线性作用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别。

5、自然界的演化是进化与退化的统一吗?

进化与退化是自然界演化过程中两个相反的方面。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不可逆性,二者之间又有统一性。这种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进化与退化相互包含。在自然界的演化中,以进化为主的的过程往往内在地包含着退化,反之亦然。例如,从猿到人,无疑是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件最伟大的事情。但从局部功能来看,像攀越能力、消化能力、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都有一些退化的趋势。因为,很难看到纯粹的进化和退化现象。(2)进化和退化共存共生。进化和退化常常是同时存在和同步发生的。它们往往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例如,工业化推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但是,工业化消耗了地球的几十年来的大量资源储备,向自然界排放了难以计数的废气、废物和废水,带来了生态环境恶化。(3)进化与退化相互交替。进化和退化往往是交替进行、相互转化的。在一定条件下,进化过程会转入退化;退化过程也可以转入进化。按自组织理论观点,一个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通过引进负熵和正反馈循环,经涨落和起伏,会从无序趋向有序,从而形成耗散结构。然而,时空有序结构会在一定的外部控制参量条件下进入混沌状态。

总之,进化和退化是自然界中两种相反趋势,二者密切结合,不可分割,每一方是对方发生的条件,二者的结合,形成了自然界演化的循环螺旋式推进方式,使自然界演化过程呈现出周期性。

解答2:现代非线性科学的发展,为事物进化与退化的相互交替,相互转化提供了许多令人信服的证据。非线性系统进过自组织过程从无序演化为有序,又在一定的外部控制参量条件的作用下进入宏观无序而微观高度有序的混沌状态,非线性系统历经无序——有序——混沌的过程在许多不同领域,不同性质的系统中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

①在描述演化世界图景的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两种对立的演化思想,即生物学进化的思想和热力学退化的思想。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有两个特定的方向,即进化方向和退化方向。进化是指由无序到有序、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上升的发展方向;退化则是指由有序到无序、由复杂到简单、从高级到低级不断退步的下降方向。这两个方向的辩证统一,构成了自然界丰富多彩的演化图景。其实,进化与退化两者间的矛盾只是表象。进化系统不

是封闭的,宇宙的演化并不指向宇宙热寂状态。自然界的演化,既有进化,也有退化,只有

在两级的对立统一之中才能真正把握。②进化与退化有共同的特点:a自发性特点。进化

与退化都是物质系统的自我运动,自我否定,演化是与物质系统的结构改变相联系的,组成

物质系统的元素通过自会合、自组织形成特定结构。b稳定性重建的特点。物质系统在演化

过程中必然要经历原有状态的失稳,才会进入进化或退化的分支,并经过稳定性重建而获得

新的结构和功能。C离散性特点③进化与退化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两种趋势和过程。进

化与退化之间具有统一性,这种统一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进化与退化互相包含。

以进化为主的过程往往内在地包含着退化。同样,以退化为主的过程也常常内在的包含着退化。(生物进化具有不可逆性,灭绝的物种不可能重新出现,但是生物进化之中也有退化,

一些结构和功能的进化,同时也意味着另一些结构和功能的退化;)返祖现象的出现,也是

生物进化之中的退化。b进化与退化同生共存。进化与退化往往是同时存在和同步发生的。

他们往往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理由在于,一个系统有序程度的提高,需要以负熵流的

引入为代价,这相当于系统把熵增转移到了环境之中。或者说系统的进化是以环境中某些方

面的退化为代价的。)c进化与退化相互转化。进化过程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入退化,而退化

过程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入进化。④所以说自然是进化和退化的统一。

6、什么是人化自然、人工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

人化自然是指体现了人的本质的自然对象或自然事物,即人们把自然材料变成了“人

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根据自身需要而改变了的自然界。

人工自然是指人类实践手段所及从而改变了的那部分自然,包括:人类直接影响到的

自然、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利用自然材料创造的人工自然物。

人与自然关系反映的是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

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过程。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

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

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

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人类社会是在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人与自然关系的

历史演变是一个从和谐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7、什么是生态自然观?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理

论有何关系?

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是继天然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之后的一种全新的自然观,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提倡自然权利论和内在价值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其基本思想可概括为下述几个方面:

其一,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的自然整体,是以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演替为主要内容的活生生的系统。

其二,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生态系统就是各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有机构成的生命之网,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重大的影响。

其三,生态系统是组织的开放系统。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由外来

能量(主要是太;阳辐射能)的输入维持。

其四,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由系统内的物质运动决定。

其五,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来的稳定状态,不是单纯的消极适应和回归自然;而是遵循生态规律,自觉地积极保护自然。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包括两个重要概念:一是‘需要’的概念, 尤其是世界上贫困人口的基本需要, 应将此放在特别优势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的概念, 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其基本原则是指: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具体内容主要指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其战略目标是:1)恢复经济增长;2)改善增长质量;3)满足人类基本需求;4)确保稳定的人口水平;5)保护和加强资源基础;6)改善技术方向;7)在决策中协调经济与生态关系。旨在建设和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

两者关系: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之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1.二者都是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主张保护自然,不能过度开发。2.生态自然观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观念和哲学基础,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生态自然观的必然要求和实践形式,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活动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3.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确立,是从实践的角度丰富和完善着生态自然观的思想内容。反之,生态自然观孕育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又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了生态自然观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总之,两者相互依存,互为促进,不可分割。最终在二者的共同指导下实现一种生态发展方式,使经济活动基于人们的基本需要和适合生态的方式运行,以保持自然生态的可持续性。

8、理论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建设两型社会)的理解(必

要性和措施)。

答: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关系中公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

②、我国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和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才能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才能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生存发展创造良

好的条件。

措施:坚持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是可

持续发展中最基本的战略。计划生育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社会基础的核心;环境保护(包括控

制污染和改善生态)则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1.1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1)要切实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力争全国人口2000年要控制在13亿以内,2010

年要控制在14亿以内。

(2)要认真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孩子,严

格控制多胎生育,并把控制农村和流动人口作为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积极推行计划生育同

发展农村经济、脱贫致富和建立文明幸福家庭三者相结合。

(3)要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观察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逐步建立起适应老龄化社会

所需要的养老保障体系,提倡家庭子女赡养和组织老年自养。

1.2 坚持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

(1)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统筹规划国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目前危害我国生态环境的因素有:土地退化、林草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矿产资源不合理开发、生物多样性锐减。故要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2.制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规划

2.1 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的双重任务。对于我国来说,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位任务是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在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都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开展。因为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是我们办一切事情的基础,也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同时,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人以及资源、环境的支持。高素质的人、丰富的资源和优化的环境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发展要受到人口、资源、环境的制约,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否则,经济发展难以持久,甚至人类生存将受到威胁。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只有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起来,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使国民经济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达到可持续发展。

2.2 人口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从长期和总体上观察,人口与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终极因素。就短期(一定历史阶段)和个案(具体国家或地区)说来,资源丰富不等于发展快,资源贫乏不等于发展慢,甚至可能出现相反情况;但将人类社会作为长期历史过程和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则人口、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终都离不开自然资源,一切发展都是资源的物质变换。发展同资源紧密相联,是自己已有资源或通过贸易等手段取得所需资源的物质变换过程,直接或间接受制于资源的供给。

我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人口增长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走节约资源消耗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2.3 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从一个特定角度观察,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人口与环境互相作用的历史。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环境质量对人口的数量、质量、分布等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变动直接作用于环境,尤其是人口数量长期持续的增长,引起不同程度的环境恶化,已经开始危及到人口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我国已经摒弃了先建设、后治理,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的发展模式,确立了先治理、后建设的方针,保护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并驾齐驱于基本国策之列。

3.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

3.1 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节约资源的产业政策,通过产业政策的调整,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要严格限制那些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产业,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限制发展污染严重的产业,对污染危害较大的企业限期治理,合理布局工业生产力,合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增强企业防治污染的能力。

3.2 合理布局工业生产力,根据优化资源配置和有效利用的原则,制定工业发展的地区布局规划。要在不同地区建立起符合国家总体发展要求的合理利用资源的主导产业,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3.3 提倡崇尚节俭的消费方式。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少,不仅决定了我国居民食物和衣着的消费要节俭,而且人均居住面积和人均道路都不能太宽绰。总之,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的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费应当是方便实惠型的。

4.要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同依法治国、加强法制建设结合起来。

4.1 要加快控制人口、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

4.2 开展各种形式的执法监督,建立和完善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协调管理机制和执法监督机制。

9、什么是基础科学、工程科学、技术科学?它们有何区别?各自有何特点?

工程科学就是具体的研究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如何转化为生产技术、工程技术和工艺流程的原则和方法,为改造自然服务。工程科学主要有:农业工程学、电力工程学、半导体材料学、自动化科学等等

工程科学特点:第一,它的研究目的十分明确、具体,就是要通过研究制造出特定的机器,制造出合适的工艺流程;第二,它与生产领域最为接近,是要解决产业技术的一系列具体理论问题;第三,它有一定的保密性。

基础科学以客观世界的基础规律为认知对象。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包括天文学、地质学、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以及作为哥哥学科的工具和方法的数学。

有以下特点:第一,它是物质运动中本质规律的反应,表现为概念、定理、定律等组成的理论体系;第二,它与生产实践的关系比较间接,要通过一系列的中间环节,才能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第三,基础科学的研究领域十分广阔,其研究工作具有长期性、艰苦性和连续性;第四,基础科学具有非保密性,他的研究成果可以公开发表。

技术科学以人工自然、技术产品为研究对象,研究生产技术和故意过程中的共通性规律。技术科学一般包括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材料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空间科学一集应用光学、电子学、应用化学、医学科学、华宁科学、农业科学等。

10、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是人文精神?如何理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

什么是科学精神:它是作为一个整体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非物质的东西,相当于气质、境界、规范、观念等,也是抽象出来的关于科学本性、科学方法的东西。具体说来科学精神包括求实、求真精神、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精神、怀疑批判精神、宽容精神、创新精神等。科学精神的精髓在于追求真理和求实求真。如何追求真理 ? 竺可桢曾说:“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不计利害”才能求实求真。从科学产生直到永远,科学精神的不竭的生命力和魅力就在于此。怀疑批判精神是指在有充分依据的基础上大胆怀疑,不迷信、不盲从权威,敢于“扬弃”,这样才能使科学事业不断吐故纳新,永葆青春和活力。宽容精神是指这样一种情况,科学研究过程中存在种种不确定因素和复杂情况,一时一地的实践难以准确证实或驳倒某种理论,实践和理论都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因此需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而不要在没有充分依据和条件不成熟的时候武断下结论,不容许“只我一家,别无他店”的霸道作风,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创新精神是指不要总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当条件具备时要有新的发明与创造,提出新颖的、独到的、与众不同的新东西,这样才能使科学事业生生不息。

什么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理性觉识、理论阐释和实践规范。它包括对人的立身处世的现实规范,也包括对人的精神和价值追求和理性提升。这种人文精神是人类以文明之道化成天下的生命底蕴,它是文明社会中人的理性精神的基石,当然也是科技时代人类的精神支柱。” (1) 人文精神的具体内容包括:人的尊严和独立人格,强烈的正义感,追求平等、民主和自由的思想,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修养,坚强的意志品格和美好而丰富的情感世界,人的善良天性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等。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何理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尽管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由于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复杂性,对于人自身的研究,特别是对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

世界的研究还很不够。人文社会科学是研究人和人类社会的,人文社会科学有自身的规范性,它对人类的贡献不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的成就之下。科学力量是强大的,人世间的一切不能离开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源泉,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社会的进步。科学思维是正确思维的基础,离开科学的逻辑思维,也就没有真理,科学精神是人的纯洁而神圣的精神境界。然而科学力量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科学有它自身解决不了的问题。例如,科研课题的选择、科技成果的使用以及人是目的还是手段问题等等。当人们只关注科技带来的丰厚的物质成果,只有欲望而没有境界、没有礼义廉耻的时候人还是人吗 ? 人的健康幸福生活,固然离不开科技成果,但只有这些科技成果,人就一定幸福吗 ? 科学家的使命感是价值判断,它与人生观紧密相联,而人的幸福生活和心灵的健康离不开人文精神。科学家爱因基坦深刻指出:“科学虽然伟大,但它只能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应当如何的价值目标却在它的视野和职能的范围之外。”然而,“应当如何”的价值目标,存在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视野和职能范围之内。

11、什么是科学、非科学、伪科学和反科学?简述各自的本质特征。

非科学、伪科学和反科学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科学,首先是自然科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主要特征是:具体性、经验性、可检验性。其中可检验性是关键,他是具体性的体现、经验性的基础和精确性的保证。凡不具备可检验性特征者就不能说是科学,即是非科学。当然非科学的涵盖非常广,这里并没有一个好坏的评价。非科学中不乏有价值者,但它们依然是非科学,并不因为他们有价值而可以成为科学。

伪科学是一种特殊的非科学,它实为非科学,却要伪装成科学,不承认自己的非科学身份。在一定意义上,它也是一种反科学,它违背科学精神,不遵循公认的科学规范,起着破坏科学的恶劣作用,却还要自称为科学。伪装是它的基本特征。

反科学主要是对科学的否定性评价。它并不自称科学,反而直接了当地批判科学,揭科学的短。反科学反对把科学方法视为最高准则,反对排斥其他方法,只用科学方法来仲裁一切人类问题。因此,反科学在原则上是有合理性的,是科技与文化整合中不可缺失的一个成分或方面。它的问题在于片面性,正如把科学看做万能不符合事实,把一切灾难归于科学更是荒谬。

12、什么是科学问题?为什么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科学问题有哪些来源?

1.科学问题是指在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他饱含着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上午确定答案。

2.科学研究是创造性的探索活动。无论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是为了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都是探索未知的过程。因此科学问题再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首先表现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首要环节。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观察具有强烈的意向性,那些观察预先想过或暗示过的事件,往往成为观察者注意的中心。因此恰恰是一个合适的科学问题在决定人们观察什么、如何观察一集能观察到什么。问题对科学研究的重大意义,正如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3.主要来源有:1.从社会生活和实际生活的需要中产生的问题2.从实践与理论的矛盾中产生的问题3.从科学活动的学术争论中产生的问题

4.从寻求经验事实之间的联系和统一解释的需要中产生的问题

5.从不同的理论之间的矛盾中产生的问题

6.从某一理论自身的矛盾中产生的问题

7.从各个知识领域的空白产生的问题。如果细致的划分,科学问题的产生源泉除以上七种形式外,还有一些。但归结起来,无非两个方面:一是

生产、生活、观察和实验等社会shijainrshi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前者是“源”,后者是“流”。只要我们把握住这样的源泉,就可以做到源远流长,可以不断地发现新问题,提出出新设想,作出新成就。

13、什么是科学研究的起点?为什么?

科学是始于问题。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科学研究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确立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目标,预设了求解的范围和方法。科学观察是人们又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与理论思维方法不同,科学观察不是通过演绎、类比等抽象过程,而是依赖感官以及观测仪器直接认识外部世界,记录和报道事实。所谓科学问题是指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分析而产生的问题。人们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认真思索和分析,从中发现各种矛盾,它是现有人类认识未解决的矛盾,这种矛盾或疑难,就是科学所要研究的问题。科学研究开始于问题。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个人或集体来说,是否善于发现和科学地提出问题,是衡量其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否存在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多少与深浅,是表征一个学科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科学问题是指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分析而产生的问题。人们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认真思索和分析,从中发现各种矛盾,它是现有人类认识未解决的矛盾,这种矛盾或疑难,就是科学所要研究的问题。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个人或集体来说,是否善于发现和科学地提出问题,是衡量其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否存在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多少与深浅,是表征一个学科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

14、什么是科研选题?影响科研选题的因素有哪些?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科研选题的定义:科研选题是形成、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影响科研选题的因素:首先,科研选题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方向、目标和内容的确定,在科研中具有战略意义。能否摸准科学发展的脉络,确定科研的主攻方向,是科学技术研究主体能否在科研中获得成功的关键性的一步。其次,科研选题还直接影响到科研的途径和方法,决定着科研成果的水平、价值和前途。科研选题是否合理还涉及到人力、物力、财力有效使用等问题。

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选择、确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的课题,实践证明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需要性原则。即是指选定研究课题必须着眼于社会实践的需要或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第二,创新性原则。即指所选定的课题要有创新,应是前人所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而预期能出新成果的选题。第三,科学性原则。即指选题必须以客观事实和科学理论为依据,贯彻实事求是精神,以保证科研路线正确无误。第四,可行性原则,即现实可能性原则。

15、科学观察与科学理论的关系是什么?

观察和理论的关系问题是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首先,观察依赖于理论,观察渗透着理论。理论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在科学的研究中,人们都要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观察对象和范围。科学观察基本上都是有目的的、有计划地进行的。科学观察的目的不外乎是为了作出新的发现或检验已有理论或假说。用观察来检验一个理论,即是看是否能观察到理论所预言的现象。

第二,观察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理论决定了观察到什么。在观察中如果以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观察的客观性;相反,当不完备甚至错误

的理论或观点渗透到观察中时,就会导致错误观察。理论可以纠正一些错误的观察。

第三,任何观察陈述都是用某种理论语言构成的,理论提供了观察语言。一种情况是,有些观察陈述明显地用到一些理论术语,而离开了有关的科学理论就不可能理解这些观察陈述。第二种情况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概念,实际上过去曾是科学家在科学探索过程中所创造的理论术语,只不过它们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被长期广泛使用,久而久之,人们逐渐忘记了它们的来源罢了。第三种情况,虽然观察陈述中没有任何形式的理论术语,但它所表达的意思仍以某种已经形成常识的理论为前提,与背景知识联系在一起。此外,在不同理论和信念的指导下,可以得出不同的描述。任何观察语言总是同某种背景理论联系在一起的,而且其语义随着背景知识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观察陈述所利用的理论或概念框架越精确,观察陈述所表达的意义越精确。

第四,观察陈述也是可错的。一是观察本身可能产生错觉;二是观察依赖了错误的理论。如何知道一个观察陈述是否正确?还是要依赖于理论。而且检验越严格,要求的理论越多,知识越广泛,并且永远达不到绝对的确实无疑性。任何完全独立于理论的“中立的观察语言”是不存在的,任何观察陈述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理论的因素。所以,观察陈述并不能像逻辑经验主义者设想的那样,通过观察陈述来给理论提供绝对可靠的基础。

第五,理论以观察为基础和源泉。科学理论和定律的发现来源与观察实验。科学理论和假说的发展完善离不开观察实验,科学理论或假说也只是相对真理,需要在新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科学理论的检验必须依靠观察实验。

总之,观察和理论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观察和理论的这种关系是由观察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所决定的。观察的主观性决定了理论必须依赖观察;观察的客观性决定了理论必然依赖观察。观察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决定了观察与理论的辩证统一。

16、什么是科学假说?为什么说只要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形式就必然是假说?

科学假说是人们将认识从已知推向未知,进而变未知为已知的必不可少的思维方法,是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人们在探索错综复杂的自然界奥秘的过程中,用已获得的经验材料和已知的事实为根据,用已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对未知自然界事物产生的原因及其运动规律做出推测性的解释。这种假说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它的科学性,减少它的推测性,以达到理论的认识。科学理论发展的历史就是假说的形成、发展和假说之间的竞争、更迭的历史。科学假说对科学问题的研究常常起着一种纲领性的作用。在探求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事物的内部结构及其起源和演化的规律时,一旦有了假说,科学工作者就能根据其要求有计划地设计和进行一系列的观察、实验;而假说得到观察、实验的支持,就会发展成为建立有关科学理论的基础。

所有的科学原理都有一个最最基本的假设,我们在用科学思维分析问题时,归根到底都是从这些假设出发的,所以所谓的科学思维只是比较符合客观规律的,前提是假设成立,即使能自圆其说,但是一旦这个假设被证明是错的,那么从假设推出的任何逻辑解释都是错的,所以某种程度上它的形式就是假说。这其实就是相对真理的问题。在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正确认识,它是对客观世界近似的、不完全的反映。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辩证统一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在相对真理中包含有绝对真理的成分,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就是绝对真理。

17、简述科学研究的程序。

科学研究的程序也即是科学研究的过程,结合实际科学研究的过程可以将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划分为五个基本阶段:

选题阶段。选题阶段是科学研究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首先通过各种途径和线索提出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确定研究的方向,选择并论证研究课题;然后搜集、阅读文献资料,借鉴劝人和同时代人的研究成果;进而提出初步设想,拟定研究程序。在选题过程中需要运

用逻辑方法、横向学科方法等多种科学方法。

获取科学材料的阶段。获取科学材料阶段就是通过调查、观察、实验和模拟方法,获得科学材料的过程。科学材料又叫科学事实,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是能否做出科学发现的先决条件。从根本上讲,科学事实来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

整理科学材料的阶段。整理科学材料的阶段又叫思维加工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提出科学假说。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科学工作者在获得关于研究对象的大量感性材料和经验事实之后,就要通过科学抽象建立概念,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类比、归纳等逻辑思维方法和直觉思维方法,提出科学假设,对在研究对象过程中所发现的现象及其变化的规律性,做出嘉定性的解释和说明。从认知论上看,这一阶段是有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经验层次先理论层次的飞跃。科学研究成果的创造性程度如何,主要取决于这一环节。

实践检验阶段。实践检验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将科学假说提升为科学理论。假说只是潜在的科学理论,它是否完善、是否正确,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因此,提出科学假说之后,科学工作者还要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做出预见,提出验证课题,设计新的观察实验,并用科学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来检验假说的合理程度。

建立科学理论的阶段。建立科学理论的阶段就是把已经确认的假说和先前的理论尽可能地统一起来,形成比较严密的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体系。在这一环节,公理化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的相统一的方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科学研究是一种异常复杂的认识活动。在各门具体学科中,研究过程并不完全相同,各个环节互有重叠交叉,并截然分明,每一个具体课题的研究过程未必都包括上述所有过程。不过从整体上看,科学研究的上述过程却是绝大多数研究课题的必经之路。

18、归纳与演绎方法的定义、哲学基础及各自的作用与优点、缺点。

归纳是从个别或特殊的事物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逻辑学上又称为归纳推理。其目的在于通过现象达到本质,通过特殊揭示一般,因此归纳过程必然包含着认知的能动飞跃。演绎方法则是从一般到个别或从普遍到特殊的一种推理方法。归纳法是从特殊到一般,优点是能体现众多事物的根本规律,且能体现事物的共性。缺点是容易犯不完全归纳的毛病。演绎法是从一般到特殊,优点是由定义根本规律等出发一步步递推,逻辑严密结论可靠,且能体现事物的特性。缺点是缩小了范围,使根本规律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展现。自从培根倡导归纳法、笛卡尔倡导演绎法以来,就一直存在着归纳主义的“归纳万能论”和演绎主义的“演绎万能论”的争论。但从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来看,无论是归纳还是演绎,都没有权利要求成为科学发现的唯一获占统治地位的形式。这是因为:第一,二者在科学认识中的特定功能都是整个科学事实中不可缺少的、不可完全代替的;第二,二者在运用中互相依赖、互相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第三,单纯依靠归纳或演绎本身,都无法克服各自的先天缺陷,如归纳结论的或然性问题、演绎法大前提的来源问题。不仅归纳与演绎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而且归纳演绎同其他许多方法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综上所说此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19、综合与分析还原方法的定义、哲学基础及各自的作用与优点与缺点。

分析与综合是科学技术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是辩证思维的代表性体现。其所代表的科学技术方法论充分体现了其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哲学立场。

分析就是指在思维中把研究对象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侧面,属性以及阶段,并分别加以研究考察的思维方法;分析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深入对象内部进行认识和实践,而且是为了在思维中综合认识对象,为在实践中变革对象打下基础。

分析法优点:

使科学认识的层次更加深入与细致。

分析法缺点:

对研究对象认识不够全面,容易忽视研究对象各部分的联系,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不足。需要以综合法为指导。

综合就是指在思维中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侧面,属性以及阶段按照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为整体,以掌握事物的全貌、本质和规律的方法。

综合法优点:

使科学认识更具有大局观、整体性与创新性。

综合法缺点:

认识过于宏观,无法把握研究对象的属性与特点。需要以综合法为基础。

分析形成对研究对象局部的深刻认识。综合形成对事物整体的全面的认识。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对分析起指导作用。分析是研究,综合是创造。二者互为前提,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两者的有机结合是辩证思维的表现。

20、科学观察与科学理论的关系。

观察和理论的关系问题是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首先,观察依赖于理论,观察渗透着理论。理论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在科学的研究中,人们都要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观察对象和范围。科学观察基本上都是有目的的、有计划地进行的。科学观察的目的不外乎是为了作出新的发现或检验已有理论或假说。用观察来检验一个理论,即是看是否能观察到理论所预言的现象。

第二,观察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理论决定了观察到什么。在观察中如果以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观察的客观性;相反,当不完备甚至错误的理论或观点渗透到观察中时,就会导致错误观察。理论可以纠正一些错误的观察。

第三,任何观察陈述都是用某种理论语言构成的,理论提供了观察语言。一种情况是,有些观察陈述明显地用到一些理论术语,而离开了有关的科学理论就不可能理解这些观察陈述。第二种情况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概念,实际上过去曾是科学家在科学探索过程中所创造的理论术语,只不过它们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被长期广泛使用,久而久之,人们逐渐忘记了它们的来源罢了。第三种情况,虽然观察陈述中没有任何形式的理论术语,但它所表达的意思仍以某种已经形成常识的理论为前提,与背景知识联系在一起。此外,在不同理论和信念的指导下,可以得出不同的描述。任何观察语言总是同某种背景理论联系在一起的,而且其语义随着背景知识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观察陈述所利用的理论或概念框架越精确,观察陈述所表达的意义越精确。

第四,观察陈述也是可错的。一是观察本身可能产生错觉;二是观察依赖了错误的理论。如何知道一个观察陈述是否正确?还是要依赖于理论。而且检验越严格,要求的理论越多,知识越广泛,并且永远达不到绝对的确实无疑性。任何完全独立于理论的“中立的观察语言”是不存在的,任何观察陈述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理论的因素。所以,观察陈述并不能像逻辑经验主义者设想的那样,通过观察陈述来给理论提供绝对可靠的基础。

第五,理论以观察为基础和源泉。科学理论和定律的发现来源与观察实验。科学理论和假说的发展完善离不开观察实验,科学理论或假说也只是相对真理,需要在新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科学理论的检验必须依靠观察实验。

总之,观察和理论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观察和理论的这种关系是由观察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所决定的。观察的主观性决定了理论必须依赖观察;观察的客观性决定了理论必然依赖观察。观察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决定了观察与理论的辩证统一。

21、公理化方法是检验理论命题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公理化方法是指从最少的不加定义的原始概念和一组不加证明的原始命题如公理、公设等出发,运用逻辑规则推导出其余命题和定理,直至建立整个理论体系的一种理论思维的逻

辑演绎方法。

然而建立科学合理的公理化体系必须遵循三大原则:

一是相容性。亦称无矛盾性,一个公理系统中,不能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命题,即正、逆命题不能同时在一公理系统中成立。

二是独立性。在一个公理系统中,所选定的各个公理,它们之间不能有依存关系,一个公理不能被其它公理所推出,否则这个公理实质上是个定理,在公理系统中就成为多余的。

三是完备性。指确保从公理系统出发能推出所论数学分支的全部命题,而不需凭借经验和直观。

根据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一个形式系统如果是一致的,那么就是不完全的;如果这样的系统是一致的,那么其一致性在本系统中不可证。根据这个定理,无论我们构造一个怎样的公理体系,其中必然存在我们既不能证明它“正确”,也不能证明它“错误”的命题。所以公理化方法本身存在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个公理化的逻辑体系一定是不完全的,而一个公理体系的无矛盾性也不可能在本体系内部得到证明。所以公理化方法不是检验理论命题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而是检验理论命题正确与否的辅助手段。

22、、技术创新即研究开发(R&D)

答: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应用完整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技术创新是个过程始于技术构想,终于首次商业价值的实现。这个过程包括一下三个阶段:1.新设想、新发明的产生阶段。2、开发研究阶段。3.商业化或商品化阶段可见技术创新过程实际上是实现技术与经济有机结合的过程。而研究开发仅仅是技术创新的前期劫夺,是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是保证技术创新成功实现的物质基础和科学基础。所以说技术创新即研究开发是不对的。

23、“基础研究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正确吗?说明理由。

答:正确,基础科学研究,是指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的研究活动,它是技术科学、工程技术的先导 , 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与实力的重要标志。基础科学研究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完善学科布局,培育和支持新兴交叉学科,在若干科学前沿领域实现重点突破,解决一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在我国科技发展战略与高技术产业化的战略和措施中,进一步确定了基础研究的方针,主要有三 : 一是以认识自然现象、揭示客观规律为主要目的的研究 ; 二是围绕生产实践和学科发展提出重大或广泛应用的目标 , 探索新原理 , 开辟新领域的定向性研究;三是对基本资料数据进行系统的考察、采集鉴定,并进行综合分析、探索基本规律的工作。在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中提到,加强基础研究,增强科技发展后劲,努力加强重点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的建设 , 提高它们的利用率。针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的基础研究非常需要组织,使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口上。正如江总书记所说基础研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要抓重点,不能是游击队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要组织大兵团作战,拿下几个重点,打几个“淮海战役”,取得几个决定性的胜利。

24、“科学也是知识,也应该获得知识产权”正确吗?为什么?

什么是科学范式?结合范式嬗变的科学革命模式谈谈你对常规科学活动的理解。

答:不正确,科学是知识,但是不应获得知识产权。

科学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性质: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科学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科学是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所以科学也是知识是正确的。

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就其智力劳动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通常是国家赋予创造者对其智力成果在一定时期内享有的专有权或独占权(exclusive right)。知识产权从本质

上说是一种无形财产权,他的客体是智力成果或者知识产品,是一种无形财产或者一种没有形体的精神财富,是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所创造的劳动成果。

虽然从广义上来说,科学作为人类智力活动的一种成果,也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但是,由于科学是对自然规律或者客观存在的认知,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不是通过思维创造出来的,也不是通过技术法则发明出来的,所以它的重点保护对象应该是发现者的署名权之类的权利,而不是狭义的知识产权(专利、商标、著作权)所要保护的"复制权"。

科学自古以来,作为一种知识被熟知。如果科学也被赋予知识产权,一方面会通过奖励鼓励创新和生产。但是另一方面,科学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专属产物,如果把它标榜知识产权,可能会由此引发一系列问题,比如说,因为申请知识产权的过程漫长而复杂,而导致某些新兴科学传世的滞后;或者某些源远流长的科学知识的发现者早已辞世,而无法标榜产权;最严重的问题是,科学从来不是单独凭空想象出来的,他可能是建立在前人发现的科学的基础上的衍生物,科学一旦具有知识产权,它的使用就会受到财富的限制,而不能作为公共知识被公众学习,从而限制了科学的再发现。

总结:综上,科学是一种知识,为了科学的持久生命力,它不应该获得知识产权。

科学范式:科学范式作为特定的科学共同体从事某一类科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型”,它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方法、仪器、标准等同科学研究有关的所有东西,它实际上是科学共同体从事科学活动的共同立场、共同使用的认识工具和手段。由此可见,库恩的科学范式是多因素多层次内容构成的整体,它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而且还包括与理论密切相关的各种哲学信仰、价值标准、研究方法、实验仪器等,用库恩自己的话说,范式是所有这些东西的“分解不开的混合物”。

在范式理论的基础上,库恩提出了他的科学发展模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形成范式)→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范式战胜旧范式)→新的常规科学。

前科学的特点是,从事同类学科研究的科学工作者形成许多学派,对共同研究的问题基本观点很不一致,许多理论经常争论,相互批评和竞争;然而随着科学活动的深入,其中的某一理论由于得到越来越多的科学实验的支持和取得重大成功,因而为该学科越来越多的成员所赞同,这样就出现了公认的范式,并靠着共同信仰的范式把大家统一为一个科学共同体。范式的产生是一门科学达到成熟的标志,这种成熟的科学就是常规科学。但是,在科学研究中有时会出现同现有范式不一致的“意料之外的新现象”,这就是所谓的反常。随着反常现象越来越多,采用不予理睬的态度或修补原有范式的方法已于事无补,于是就引起了危机,这种危机就是常规科学的危机。随着危机的日益加深,科学共同体中许多思想活跃的成员对原有范式逐渐失去信心,然后主张抛弃旧范式,另建新范式。这样,常规科学的时代结束,新范式取代旧范式的时代开始。随着新的科学范式的完全建立,科学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

25、试述技术创新的过程与机制。

技术创新的过程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1.新设想、新发明的产生阶段。新设想、新发明的产生是发明家创造性的研究与开发活动。

它是对现有的各种信息(主要是市场需求或其他社会、经济信息和满足市场需求可能采取的技术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而产生的。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选择课题项目,进行实验室研究,制出样品样机等。

2.开发研究阶段。在实验室成果的基础上,挑选产业化前景比较明朗的项目,集中力量去解决如何变成生产技术的问题,包括进一步确定技术经济目标,直接面向新产品、新工艺的难点攻关,进行小批量生产,在一定的市场范围内试销,并求得可靠的经济数据,进行市场分析。中试是这一阶段的主要活动。

3.产业化或商品化阶段。中试成功以后就要进行规模化生产,并将其产品投放市场,首先

实现商业价值。

可见,技术创新过程实际上是实现技术与经济有机结合的过程。从技术本身来讲,是技术形态的转化、完善化、体系化的过程;从经济角度来讲,是技术过程、生产过程与经营过程的统一;从组织管理角度来讲,是将各种生产力要素和其他有关要素合理配置,获得整体优化效应的过程。

技术创新的机制分为两个层次:国家层次是指国家创新体系,它主要是从国家竞争力考虑;企业层次主要是指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影响下,通过创新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并对社会经济发挥作用的机理和原理,它主要是从企业竞争力考虑。

26、科学技术引起了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科学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方向转变,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以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身就是高附加值的,它的优先发展可以直接提升整个产业的经济效益。

2、运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对传统企业的改造,使传统企业的主导技术逐步被高新技术所取代。这不仅大大提升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对传统产业获得新的生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3、在高科技基础上形成的独立的产业,其产值直接成为国民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产生,不断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下,经济的增长方式出现的转变主要表现在高能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逐渐被低能耗、高产出、低污染的集约型经济代替。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等被提出并得到贯彻实施。这一切的实现,关键取决于科技技术。它可以改进产品和工程的设计,可以更新机器、设备,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缩短产品生产周期。因此,科技进步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引擎,还是经济增长方式的助推器

27、为什么说科学技术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

1、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已经提出现代化的任务。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洞察世界历史的重大转变,指出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2、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时代来临,世界银行在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与发展》中指出,新时代的特点是:穷国与富国的差别不仅在于资本,而且在于知识,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发展中国家必须制定政策,以缩小它们与富国之间的知识差距。

3、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应用于分析新的世界形势,提出“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

4、党的十六大报告深刻地指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28、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它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有何意义?

答:科学发展观的定义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意义:

1)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危害的发展。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发展,以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规律来规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把生产消费方式置于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维护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维护任何自然系统的平衡。

2)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人的生存发展受到自身条件以及自然环境的制约,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生态自然观,树立正确的科技价值观,调整社会关系,优化社会环境,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其一,科学发展观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和路线方针政策制定的基点上,充分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协调人的发展与自然发展的辩证关系。如:经济发展应放在生态文明的框架中来考量;用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不可再生能源;强化自然资源稀缺意识,严格禁止外国资本对国内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交易行为,积极推进自然资源进口战略;严格禁止在重大江河流域实施拦水、截水工程;消解“城市构建摩天高楼规模效应即现代化”的观念,积极开发和运用新型环保建筑材料,弱化水泥、木材等建筑意识。

其二,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但并未轻视乃至无视自然存在的价值,把自然看作是单纯的客体或

人的发展手段,而是主张在考量人的发展时须以自然的发展为前提,既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也尊重自然的地位和价值。在以人为本时,人不可以按照自身的掠夺性、征服性、贪婪性来随意改变自然、吞噬自然;人在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方面拥有第一责任主体的地位。应当树立人与自然平等的观念,以新型的法律关系、伦理关系来协调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其三,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工具理性的应用需确立伦理善的取向。科学发展观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理性精神的统一,要求克服工具理性在一种疯狂而贪婪地开发自然意志的驱动下因违背自然规律所产生的负面效应。综上,科学发展观则主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科学技术方面应当做到:把自然纳入到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来考察,把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同自然的发展统一起来。人对自然的科学认识与实践与人自身的价值追求、理性选择、审美情趣、能力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然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生动体现。

二、分析题(1题,每题32分)

1.系统科学家M·邦格曾讲过:“如果有什么人不相信突现性质,请他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吧:一个人的身体的组成元素,即碳、氨、钙、铁等,其市场价格估计为一元。另一方面,我们身体中的生物分子DNA、RNA、蛋白质等,其市场价值大约为百万元。有人说,这是信息的价格;但我可以说,这是突现结构的价格。”

该段话包含系统科学哪些原理?

如何理解这些原理?

(1)这段话包含的系统科学原理有:系统的普遍性、系统的整体性及系统结构高层次的

相对独立性。

(2)系统的普遍性:用系统论的观点看自然,其中任何事物都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着,不仅由极大量原子组成的宏观物体有着内在联系和复杂的相关作用,即使是比原子核还小的各种基本粒子,也是有其内部结构的物质系统。现代物理学认为,量子场是物质的基本存在方式,物理世界就是由处于各种状态的量子场系统组成的,当量子场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即真空

时,也不断有虚粒子产生、消灭、和相互转化。这表明真空是内部结构具有系统性的自然物质。同样,用系统论的观点看自然界,没有任何客体能够脱离系统形式而独立存在。不仅最简单的基本粒子是在同别的粒子的相互作用中存在着,而且,最复杂的生命形式也要受到生态系统的制约,并在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求得生存。

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是由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在一定的关系基础上组成的整体,这些关系的集合不能先于或脱离其部分而存在,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但处于系统中的各个部分不是单纯的叠加或机械的堆积在一起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从而使整体具有新的属性和规律。这些新的属性和规律与它的各个部分在孤立的状态下所具有的属性和规律有质的区别,他们不是部分属性和规律的相加。系统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整体性。

系统结构高层次的相对独立性:物质系统的不同层次具有不同的质,整体性是系统额本质特征,高层次虽然是从低层次中产生,产生后仍然以低层次为其基础与载体,但高层次一旦产生,就与低层次有本质的区别,这是因为,从低层次到高层次,虽然组成要素还是低层次,但是却产生了新的相互作用和结构,因而形成新的实体,出现了新的规律,产生新的属性。高层次物质系统不等于组成它们的低层次物质系统的总和,这就是整体突现规律在层次论上的表现,,高层次系统有自己特殊的结构、特殊的规律、属性功能,这是不能用低层次系统的结构、规律、功能、属性来代替的。不仅如此,为了阐明高层次系统自身的特殊规律,必须建立自己层次的独特理论,它是低层次理论所不能代替的。

2.有人说,各国在工业化与环境治理的选择上都先后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环境质量必然与其发展阶段相对应。要治理环境无不首先遇到发展的门槛。例如美国开始大规模治理环境污染时,人均GDP11000美元(1980年美元),日本虽然较低,但人均GDP亦超过了4000美元(1980年美元)。

针对此观点,请回答:

如何看待此观点

针对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结合我国国情,分析如何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先污染,后治理”其实是在浪费资源。如果在发展的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只会消耗更多的资源、经济来弥补环损失。在1992年的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否定了工业革命以来的那种“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以及“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主张要为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立“全球伙伴关系”。可持续发展并不否定经济增长,但需要重新审视如何实现经济增长,要达到具有可持续意义的增长,必须审察用能源和原料的方式,力求减少损失,杜绝浪费,尽量不让废物进入环境,从而减少每单位经济活动造成的压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原则、共同性原则、需求性原则。经济的持续性就是要兼顾生态环境承受能力的条件下,保持快速的国民经济增长和发展。

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大的必要性,首先中国的自然状况有明显的弱点,表现在人均资源量少,资源在时空分布上不均衡,劣质资源比例较高。其次,环境和生态破坏严重,如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大面积森林被砍伐,大气污染严重,噪声污染也是一大问题。总之,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科技水平都比较落后的条件下竞选经济建设,是本来就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可行的选择就是合理使用资源,保护环境纳人经济发展中统筹考虑,实施可持续发展策略,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结合中国国情,通过法规约束、政策引导和调控,推动经济、社会及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主要包括:1;有效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2;发展科学技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3;实现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社会全面发展4;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5;强调国际合作与协调,履行国际义务。

3.有人说收敛式思维是一种求同思维或封闭思维,而发散思维则是一种求异思维或开放思维。

那么,这是不是说收敛式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障碍?

请你谈谈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关系和它们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的作用。

收敛思维是一种求同思维,要集中各种想法的精华,达到对问题的系统全面的考察,为寻求一种最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结果而把多种想法理顺、筛选、综合、统一。发散思维是一种求异思维,为在广泛的范围内搜索,要尽可能地放开,把各种不同的可能性都设想到。

收敛式思维不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障碍,收敛思维有助于创造性思维活动,它是以某个思考对象为中心,尽可能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将各种信息重新进行组织,这有助于保持思维的连续性及正确性,使我们在遇到新的对象问题时,拿出已有的框架与眼前的思维相匹配、相衡量,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固定化、模式化,从而产生新的思维方法。

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是一种辨证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对立又统一。没有发散思维的广泛收集,多方搜索,收敛思维就没有了加工对象,就无从进行;反过来,没有收敛思维的认真整理,精心加工,发散思维的结果再多,也不能形成有意义的创新结果,也就成了废料。只有两者协同动作,交替运用,一个创新过程才能圆满完成。

4.19世纪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对欧几里得几何公理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关于公理体系的三个重要问题:无矛盾性、独立性和完备性,产生了形式化的公理方法。

请谈谈你对公理化方法的认识:公理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是什么?公理化方法的特点是什么?公理化方法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公理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1.公理化方法是加工、整理知识,建立科学理论的工具,公理系统的形成是数学分支发展的新起点 2.有助于发现新的数学成果,可以探索各个数学分支的逻辑结构,发现新问题,促进和推动新理论的创立和发展 3.是建立某些抽象学科的基础4.对各门自然科学的表达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5.对培养和熏陶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特点:1.纯粹的演绎系统2.有序的整体3.系统是形式化的

优点:在今天的自然科学研究中,人们已经习惯于更多地运用理性思维的工具,首先在理论上进行猜想与反驳,然后再将结论付诸实践加以检验。如果一个理论上的命题或猜想,在公理化的体系内部已经无法论证,那么要么这样的命题不属于该公理体系的研究范围,而更多的时候则可以断定该命题是错误的,这样就不必再耗费财力和物力去做实际的检验了。缺点:公理化方法本身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一个公理化的逻辑体系一定是不完全的,而一个公理体系的无矛盾性也不可能在本体系内部得到证明。

PS:作用:1.公理方法使有关的知识系统化,把他们按照某种逻辑顺序构成一个体系,因而使人们便于系统地理解知识体系,便于掌握理论的本质,也便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2.公理方法是应用演绎推理的基本方法,它为认识世界提供了演绎推理的模式,提供了一种理性证明的手段。3.公理方法的建立和应用,要求一门科学的充分成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基础知识,进行了一定的系统分析和研究、对该门学科知识体系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因而实现公理方法的过程也是深入研究理论体系的过程。采用公理方法还可以发现和补充理论系统中的缺陷和漏洞,从而有利于完善已有的理论、创建新的理论。4.公理方法是表述科学理论的一种比较完善的方法,它为哥们科学提供了一种思想方法上的示范和表述方法,有利于促进理论的完善。

意义:公理方法体现了在数学中理论思维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发展道路;公理方法表现了人类认识的主观能动性。

局限性:人们的思维方法不只是演绎,还有归纳法、类比法等多种思维方法。数学思维离不开其他的思维方法;一般来说,公理方法是一种“总结”的“封闭式”的方法,而非“发现”的“创造性”的方法。

5.“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请用系统论的整体定律分别说明这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系统范畴是对事物的整体性、总和性、关联性、统一性等方面的共性进行的概括和抽象。系统的整体性是系统的最基本特征。整体性本身又包括了一系列重要的性质,如系统与要素的双向建构性、整体规律性、层次结构性。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臭皮匠即要素,诸葛亮即系统。系统与要素的双向构建性指出系统的整体性集中表现在系统和要素间的相互规定的相互作用,通过相互作用系统和要素都获得了整体意义上的全新规定性。三个臭皮匠的智慧在一系列关系的综合中构建出了相当于一个诸葛亮的智慧,使诸葛亮这个系统突现出整体新质,实现系统对要素的“质的超越”。另一方面,臭皮匠这种要素在系统中获得自身的全新改造意义的重建,要素具有了系统赋予的新质,实现了对自身的“质的超越”。因此,在这种系统与要素都发生自身超越的境况下,三个臭皮匠的集体智慧比得上一个诸葛亮的事情就是在情理之中了。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讲述的是整体规律性的问题。系统整体的存在方式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正是这些整体规律决定着系统本身的性质和运动过程,同时,也正是这些整体规律支配着作为系统要素的性质和行为。系统的要素似乎是按照整体规律的要求而统一组织起来的,通过统一的组织,要素又服从系统的整体规律,并协同起来实现整体的行为。而故事里的三个和尚即系统的要素,他们相互指望着对方去抬水,又不具备统一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破坏了整个饮水系统的结构,导致饮水系统的功能丧失,所以最终三个和尚没水吃是能够让人理解的。

6. 近年来,许多国家纷纷以立法的形式,禁止将基因工程应用到人身上,其中有些国家法律还禁止将人的生殖细胞和动物生殖细胞结合起来,进行基因繁殖研究。

这些国家为何要制定这类法律?这类法律对基因技术的发展有何影响?

答:因为基因工程中的道德风险会对人的价值产生侵犯,人被当作“客体”“东西”对待的可能增加。比如对于基因隐私权的侵犯和倡导基因决定论而导致的对人的价值的不尊重、人类基因组研究成果应用的不可预测性,这些崭新的伦理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社会的自然秩序的混乱、人际的紧张、人的孤离感等一系列道德风险。

法律的制定时给人类基因工程加以一个规范、导航的科学航标。法律的制定对基因技术的使用加以规范和引导,使之按照符合人类伦理、道德的方向发展,避免出现一些危及整个人类的尊严、情感乃至生存的后果。

7.有人认为先后成为世界科学技术中心的英国、德国、美国的科技发展都是从基础科学突破开始发展到技术科学,然后推动产业技术的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并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的。

你认为这种观点正确吗?你认为遵循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当前中国在制定科学技术发展战略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我认为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属于现代科学的重要分支,产业技术属于现代技术的内容。基础科学以客观世界的基本规律为认识对象。基础科学史物质运动中本质规律的反映,它与生产实践的关系比较间接,要通过一系列的中间环节才能转化为物质生产力;技术科学是以人工自然、技术产品为研究对象,研究生产技术和工艺过程中的共同性规律,它的研究对象相对于基础科学而言是较特殊的运动规律,对更具体的工程科学而言就

不那么具体了,其规律可以应用到工程科学中去,与生产实践联系比较密切;产业技术是基本技术进入大规模的劳动生产过程中,形成规模性的劳动产品时所使用的技术。在现代科学中,基础科学是技术科学,工程科学的基础,可以说技术科学与产业技术在生产实践中是相互联系的,故随着技术科学的发展,为产业技术提供指导服务,使产业技术得到提高最终会促进经济发展,使国家成为科学中心以及经济中心。

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属于科学技术发展模式的内容。所谓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就是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趋势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因和机制的形象概括和描述,揭示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和重要特征。

当前中国在制定科学技术发展战略时应注意:①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构之间的联系。现代科学技术结构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的特点。整体结构具有以下特点:现代科学技术是通过个体发育过程的三个阶段联结成一个整体。现代科学技术中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形成一个“三足鼎立”的结构,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也形成一个“三足鼎立”的结构。现代科学技术的层次结构有基础性层次结构、应用性层次结构和开发性层次结构。它是指从纵向看,科学技术的个体发育经历了基础阶段、应用阶段和开发阶段,这三个阶段形成可相互区别、依次递进联系的层次体系。②还应注意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式。科学发展模式比如带头学科更替模式、科学中心转移模式;技术发展模式比如关于技术发展机制的一般模式和新旧技术时代更替的模式。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科学的三种类别。3′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 2、科学技术的三种哲学反思。3′ 对科学进行辩护-捍卫科学;对科学进行批判-质疑科学;对科学进行审度-必要的转换 3、《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和知识体系。4′ (1)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2)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3)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4)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正、负)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4、《自然辩证法》的学科由来和学科性质。2′ (1)由来: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萌芽形态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则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共同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成就的科学总结,特别是十九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最新发展和最新成就的科学总结,同时也是恩格斯本人多年刻苦学习和精心研究自然科学的科学总结。有关《自然辩证法》的材料是恩格斯1873─1886年这一时期写成的。整部著作没有写完,并且在恩格斯生前没有发表过。 (2)性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5、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类型。3′ 系统层次观,进化历史观,持续发展观 6、系统的基本特点。4′

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动态性 7、“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8、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2′ 科学: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一般生产力。 技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直接生产力。 9、四大产业体系的分类。4′ (1)第一产业体系(农、林、牧、畜、渔); (2)第二产业体系(制造、采掘、建筑、运输); (3)第三产业体系(通信、商业、金融、医疗、饮食、公共服务); (4)第四产业体系(科学、文化、教育、咨询) 10、科学的五大解释。5′ (1)知识体系:发展着的认识 (2)认识活动:科学研究活动 (3)社会建制:科学家共同体 (4)思维方式:科学方法 (5)精神气质:科学精神 11、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的内容。4′ 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 12、科研选题的四个原则。4′ 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13、获取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2′ 科学观察方法;科学实验方法 14、科学实验的主要方法。4′ (1)纯化和简化研究对象(减法实验):与隔离有关。 (2)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加法实验)。 (3)再现和重演自然过程(过程模拟实验,乘法实验1)。 (4)替代物理过程和数学关系(结构模拟实验,乘法实验2) 15、整理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4′

自然辩证法习题与答案经典题

1.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答:科学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继续向前发展,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将进一步深化。科学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畴。 技术作为人类该着自然能力的标志,它也是一个历史的畴。本世纪以来,技术除了指工具和机器之外,还包括制作方法、工艺流程和技术思想。按照这样的观点,技术乃是实践经验、物质设备和科学理论有机结合的整体,是劳动技能、技术、理论、物质手段和方法的综合。 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的成果,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本质和规律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依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它具有以下的本质特征: 首先,自然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作为反映外部世界的知识体系,自然科学表现为一种观念形态,它的存在和发展也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和影响,因而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但自然科学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不是依赖于特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它的容是人类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其次,自然科学作为精神产品,属于一般生产力的畴,是精神生产力。 技术的本质特征有: 首先,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技术虽然不是生产力结构的独立因素,但它渗透到生产力的全部要素之中;其次,技术是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的结合。依据现代技术的涵义,技术即属与物质因素,又属于精神因素;再有,技术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所谓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工程中,技术无论作为劳动手段、工艺或技能,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则。所谓技术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过程中,技术严格地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 2.科学与技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什么意义? 答:首先,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系列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性质功能:科学提供精神财富,技术提供物质财富。 (2)问题结构:科学研究“是什么”的问题,以知识单元为结构;技术研究“怎么做”的问题,以操作单元为结构。 (3)研究过程和方法:科学由特殊到普遍,采用分析的方法;技术由普遍到特殊,采用整合的方法。 (4)目标:科学追求唯一的知识;技术追求多元化形式。 (5)评价标准:科学采用真理性标准;技术则是功利性和效用性标准。 (6)劳动特点:科学劳动存在不确定性,个体性强;技术劳动确定性强,协作性强。 (7)社会价值:科学主要是认知价值,技术主要是生产价值和军事价值。 其次,二者又是紧密联系的:技术是科学的基础,为科学发展提供手段和经验材料,是检验科学的重要手段;科学对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新技术的发明往往依赖于某个科学原理,科学成为技术的先导,而技术则是科学原理的有目的的应用,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再次,二者有相互转化的趋势:科学正逐步技术化,科学越来越依赖于技术的发展;技术在不断科学化,技术是科学的物化,发源于科学;科学与技术日益一体化,一些研究同时兼备科学和技术的特点。 弄清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更好地把握科学和技术的各自特点,充分认识和利用二者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科研中有效利用技术手段,以技术推动科学发展;在技术活动中加强科学的引导作用,以科学为指导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同时注重科技一体化趋势,以此来指导我们的研究工作并取得成果。 3.为什么用科学革命来表征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进入20世纪以来,以物理学为开端的自然科学革命,把科学技术推进到一个崭新的现代发展阶段。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从宏观领域深入到微观领域,扩展到宇观领域,使得自然科学中出现了新发现、新发明,

自然辩证法试卷

一、简述题(每小题7分,共计35分) 1.请简述唯物论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答:唯物论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是:世界是由物质及其现象所构成的;人的正确思想是对物及其物质现象的反映。(4分)衡量或判断一个思想是否是真理的标准就是:这一思想是否客观准确地反映了物质及其现象的真实情况。(3分) 2.对科学命题的证实为何是不可能的? 答:因为构成科学理论的命题是无时空限制的全称命题,其外延所指称的分子对象是无穷的,(4分)人们不可能用有限的经验现象去证实一个指向无限时空和无穷分子对象的命题。(3分) 3. 请简述人类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其解决办法。 答:生态危机根源于人类所持的绝对中心主义认识论及其行为模式:把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当作“改造者”,是典型的人类绝对中心主义的表现,视万物为“白云苍狗”,一切为了人的需要,彻底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人类在动物谱系中扮演了一个贪婪而无节制的物种角色。(2分)但是,另一方面,人类的思维及其行为特征又不可能不是自我指向的,故而,人类又不可能不以自我为中心,在此情形之下,我们只能通过自我反省而选择一个相对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2分)解决之道是:大智若愚,人对自然作用一分自然也对人反作用一分。“克己复礼”,修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克己,指克制人类的不恰当的欲望;礼,是指自然界的秩序。寻求替代能源。共同行动。(3分) 4. 请简述技术哲学的主要思想内容。 答:对于发明者来讲,技术就是他生命力量的象征,是生命智慧的确证;技术本身就是目的,因为他在发明感受到了此在不同于历史中的彼岸,生命就是每分每秒,发明让他感受到了存在的意义与快乐。发明使他超越了历史,他达到了一个前人不曾达到的智慧高峰,他因此成为了技术史上的一座高峰。(1分)(1).首先,人是动物谱系中的一个分支。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也适合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动物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自己的身体直接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则不同,人是通过制造工具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将自然物质转化成自己的身体部分的外部设备。(1分)(2).动物是通过自己身机能的进化来获得与其他物种的竞争关系;而人则是通过“代具”——工具系统,来获得进化的力量。技术进化,即表现为工具系统的改进、更新和代替,从青铜器、铁器刀具到枪支、原子弹等等,工具系统体现了人的智慧水平的代际提高。技术进化,实际上就是人作为动物谱系的分支系统的进化。(1分)(3).技术进化是围绕着一个由某种特定技术的具体化而产生的平衡点,即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技术是由相互关联的技术事件构成的集群。技术创新具有集群特征。(1分)(4).技术具有时间性、历史性、自我理解特性和实际功利性。时间性,即是说,过去的技术并不属于此刻的我,我的发明或创新是对前辈智慧的替代力量,我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座山峰,后人必须从我这里超越过去。我的技术既是历史的绵延,也是技术史的改写者,是对过去的超越,是未来的起点。自我理解特性,即我的技术即能为他人所理解和应用,改善他人的生活,为他人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我不仅享受到了作为创造者的快乐,我也享受到了作为创造者的那种交换权力(收入回报)。(1分)(5).普罗米修斯原则代表着技术为人类造福的积极因素;而厄庇墨透斯代表着技术的负面因素。法国思想家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认为,厄庇墨透斯代表遗忘、造成过失、欠思考、愚蠢等;普罗米修斯代表沉思、反思、智慧。(1分)(6).人类是双重过失——遗忘和盗窃的产物.人类早期阶段是圆满的起源,然后是沉沦.人类缺乏动物的原始性生理缺陷,所以才需要技术来弥补。(1分) 5. 请简述科学共同体的作用。 答:近代科学具有群体特征,科学是由一群人围绕着共同的兴趣与领域,进行探索未知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辨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通有何方法论意义?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

自然辩证法 1.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方法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主要内容: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研究方法: (1)科学问题的提出 (2)(2)科学事实的获取—观察与实验 (3)科学假说的形成 (4)科学理论的创立 科学思维方法—非演绎方法 ①分析与综合②归纳与概括③类比与联想④思想模型 2.近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 (1)直观性:从某种有形的、直观的东西去寻求自然现象多样性的统一。用猜测和想象去说明自然现象; (2)辩证性:把自然界看成一幅由种种联系和过程交织起来的画面。 3.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 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其具体表现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整体小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 5)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人类是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超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生态文明所

2017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技术创新?它有哪些机制?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不同于技术发明,它主要是指技术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成功应用。技术创新包含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它是技术进步的基本形式。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是当前我国科技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所在,国家创新系统是市场经济架构下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环境。 技术创新的机制 技术创新的机制分为两个层次:国家层次是指国家创新体系,它主要是从国家竞争力考虑;企业层次主要是指,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创新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并对社会经济发挥作用的机理和原理,它主要是从企业竞争力考虑。 2.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的想法。 (1)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 (2)人与自然的关系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中国和世界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以及随之产生的废物也大幅度增长,为了取得长期的经济增长,中国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的环境恶化很严重,加上庞大的人口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这些都对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重大障碍。这些都导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一)人口方面的挑战(二)资源方面的挑战(三)生态环境方面的1、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峻2、自然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峻:(1)水污染严重2)大气污染严重(3)土地污染严重(4)固体废物问题严重(5)噪声污染(6)电磁污染(7)光污染(8)热污染 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改变观念,科学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科学地协调、改造自然,善待自然,改变过去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其次要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最后要唤起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这条道路同时是十分艰难的,首先经济实力薄弱是一大障碍,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要达到这一点尚需长期努力,最后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更加严重。虽然有上述不足,但我们同时要看到,只要中国政府坚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公众参与,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3.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自然辩证法答案

自然辩证法考试(终极版) 1、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系统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1)系统的含义: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包含以下四个要义: ①、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素是构成系统的组成部分或单元。 ②、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特定的结构; ③、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④、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特定的功能,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内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现出来。 (2)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方式: ①、不仅要把整个自然界看做一个系统,而且要认识到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客体都自成系统。 ②、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不仅自成系统,而且又互成系统。 ③、系统与要素的规定是相对的。 (3)系统的特点:①、开放性;②、动态性;③、整体性;④、层次性。 2、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 答:(1)恩格斯关于物质永恒循环的思想:他指出除了永恒变化着和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的规律以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在自然界本身的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产生了无数的有机物抱括能思维的人类,当它在某个时候以一定铁的必然性被毁灭以后,在另外的时间和空间又一定会以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 这就是物质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 (2)自组织理论和混沌理论:进化和退化的交替,自然界的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的走向无序和退化。有序和无序的、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转化。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 ①、进化与退化是同存共生的;②、进化与退化是相互转化、交替的; ③、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也就是辩证法所理解的“否定之否定-发展的 螺旋形式”。 (3)现代宇宙学对于宇宙未来演化趋势的推断:宇宙未来演化的趋势取决于宇宙的质量密度 ①、小于临界密度,那么宇宙是开放的、无限的,就会一直膨胀下去; ②、等于临界密度,那么宇宙是平坦的、无限的,它也会永远膨胀下去; ③、大于临界密度,则宇宙是闭合的、有限的,引力吸引将最终使宇宙停止膨胀而转变为收缩。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发现了静止质量,可以使宇宙由膨胀转变为收缩,形成宇宙永远重复的连续更替。3、如何理解观察与实验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 答:(1)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来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属于实践活动,观察是主体和客体相互统一,作用的过程,是主体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感官从被观察对象那里获得感觉映像,形成经验,最后得出观察陈述的过程。观察并非消极的被动的注视,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反映。 (2)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科学实验可以简化复杂的现象,可以使实验对象处于强化的条件中。 因此,科学实验也体现了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实验的客观性相统一的过程。 马克思的科学方法论指出观察与实验相互作用才是实践的真正过程。通过观察,发现自然现象,产生主观的感性认知;通过实验,发现自然规律,获得理性的客观认知,是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

自然辩证法试题答案

1.从各自所学的专业来谈为什么要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研究有何帮助?其意义 是什么? 一为什么要学: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自然辩证法有着密切联系.自然辩证法为数学 理论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而数学理论的研究和学习有利于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师,应掌握自然辩证法原理,并将其应用于教学.这样能使学生了解数学理论的发展规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透彻理解,掌握数学学科的精髓,更能激起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帮助:数学发展的历史表明,数学愈向前发展,数学探索的难度就愈大,就愈需要更 加准确的计算。更加精密的实验仪器和更加高超的哲学武器。进行创造性、探索性的数学研究工作,必须借助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维。唯物辩证法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高度的概括,但它并不能自动地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这里关键是要真正通晓唯物辩证法,勇于实践、善于探索,解决数学中的疑难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数学研究方向的正确性。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数学学习,有利于帮助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解数学系统关系的整体性。这种数学整体性的修养,有利于获得哲学观点和数学知识,同时,它也是发展思维结构整体性的基础。从事数学学习、研究与应用的人们应当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者。数学作为人民生产活动知识的结晶,在人类历史上是一种起推动作用的力量,它在本质是同宗教蒙昧和唯心主义对立而同辩证唯物主义紧密相联的。它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提供了与日剧增的新材料,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正确数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数学工作者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必须自觉地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坚持唯物主义的理论,排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对数学研究的阻碍,在科学实践中捍卫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应划清一些界限:一是把数学性质的问题同哲学性质的问题区分开来,既要强调用唯物辩证法来指导,又不要搞“代替论”;二是要正确区分社会历史观与自然观,既要看到人们由于受社会的影响而存在唯心史观,又要看到大多数人在自己的数学研究中会自觉地存在唯物主义的倾向,努力把唯物辩证法这种高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到自己的数学研究中去,指导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意义:研究生的学习和本科生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本科生更多的是学习书本上的知 识,主要是学习基本的、理论性的知识,这是为了打好基础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或是工作做准备。而研究生的学习则是把学习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同时又反过来用实践的结果去检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在学习过程中让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得到锻炼。作为一名研究生,除了基本的学习能力外,还必须要拥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因此,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我们要把学习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锻炼自己具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而自然辩证法正是系统地介绍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如何将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应用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一般方法。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使我们不再僵化思维,呆板地学习,而是用哲学的思想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实践,有效地、合理地、巧妙地把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运用在我们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当中。每一门科学都有一个哲学概括,自然科学的哲学概括就是自然辩证法,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支,其罗辑的严密性、高度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 决定了与哲学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数学作为科学技术中的重要代表,其发展进程即体现了社会的发展进程。 2.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阶段,人类在自然观和方法论方面有什么样的局限性?为什么会造 成这种情况?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仅供参考 版权归医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所有 1 自然辩证法资料 1.自然辩证法的形成与发展 1、古代自然哲学 包括:(1)原始形态的朴素自然的自然观,如:神话形态的自然观,巫术形态的自然观; (2)理性形态的自然观,如:中国古代的周易,道,元气论,阴阳五行学说,古希腊哲学。 古代的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等都曾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明,但是当时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自然科学,人类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反映了对自然界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辨证法的认识.古代自然哲学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终于开始运用自己的理论思维去探索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孕育了许多在以后科学发展中得到证实的天才预见.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 2、欧洲中世纪的自然观 以神学和宗教为主要形式,在这段时期内,人们经历着理性与信仰的战争,人匍匐在人造的神脚下,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理性为信仰服务。这段时期也是理性与信仰共存的时期,也有理性的战斗,如伟大的奥卡姆剃刀认为,只有自明知识和证据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知识不依赖于权威。中世纪的自然观被宗教和神学黑暗的统治着。 3、近代自然观:包括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论。

到15世纪,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了近代自然科学振兴的伟大历史时代。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动论》,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理论》以及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不仅摆脱了神学的束缚,也克服了古代自然哲学的缺陷,它把自然科学建立在观察试验的基础上,并把观察实验方法和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结合起来,使自然科学在17和18世纪获得重大的进展。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机械论自然观,这种自然观把宇宙看成是一架巨大的机器,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按机械决定论的原则发生因果关系,其特点就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因此,是一种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自然观。 18世纪下半叶开始,发生了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发展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进入全面发展时期。自然科学从搜集经验材料阶段开始进入对这些材料进行理论概括的阶段,它的长久打开了形而上学机械论自然观的一个个缺口,一次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变革来临了。 4、现代自然观:以辩证法为形态,在继续进化之中。 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自然科学的三大理论的发现(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深刻的揭示出自然界的辩证性质。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的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的宝贵遗产和人类文明史中的一切有价值的成功,特别是吸收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在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创立了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是人类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发展历史中划时代的变革。 5. 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发展 (1) 列宁对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列宁总结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特别是物理学的一系列成就给哲学思想领域带来的深刻影响, 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等著作中精辟的回答了这些问题,丰富和发展了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科学技术哲学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二、恩格斯对自然辩证法的贡献 三、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对象: 1、自然界的一般规律——自然观 2、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观 3、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学技术方法论 (二)主要内容: 1、自然观 2、科学技术观 3、科学技术方法论 四、学习科学技术哲学的主要方法 第二章 1.什么是科学问题?如何发现并提出科学问题? 答:科学问题指的是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条件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包括问题指向、求解目标、应答域(求解范围和方法),具有时代性和悬而未决性。 提出科学问题是科学认识的起点。发现科学问题的基本条件是:(1)时代需要;(2)科学主体具备掌握当时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的知识和能力。发现科学问题的重耍途径是:(1)

发现社会需要与科研成果不足的矛冒:(2):发现已知和未知的矛盾,(3)发观已有理论和新的实验事实的矛盾;(4)发现不同理论之间的矛盾;(5)发现同一理论体系内部的矛盾。 2.科研选题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各原则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对于各种不同类型的课题,各原则如何把握? 答:四个原则——①需要性原则:课题应面向社会需要和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②创造性原则:应是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疑难问题,并预期能从中产生创造性的科学技术成果:③科学性原则:课题要有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依据,显示当时的科学技术背景,使之成为在科学上可以成立和探讨的问题:④可行性原则:选择的课题应与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选择课题应遵循上述原则,但由于课题的性质不同,选题的原则也各有侧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①需要性原则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实现科研的目的性,是必须普遍遵循的;②科研的本质在于创新,别人已解决的或在现实条件下,难以取得进展的,不应作为目标选择;③要遵循所依据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随着基础事实和背景理论的改变而对选择的课题进行调整;④不论出于哪种对可行性原则的思考,都应该在发挥自觉能动性的前提下,从现实可行的工作做起。 第三章 3.什么是科学事实?科学事实,客观事实,经验事实的联系与区别。' 答:科学事实是指通过以对经验事实进行解释、说明,使其尽可能符合客观事实的事实。(指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它属于认识论范畴,所以它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形式是主观的,科学事实应满足如下条件:①科学事实应该是个别存在陈述;②科学事实应该可复核、可重视:③科学事实应该比较精确、系统,科学事实在认识过程中有以下作用:①科学事实是形成新概念、新理论的基础;②科学事实是对科学

自然辩证法答案

第1章 1.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版本1: 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人工自然观是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总的观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造与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界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依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人类和自然界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版本2: 1.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考4道,5分每题) 1、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 2、系统: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3、涨落:由大量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所构成的体系,总是经常不断地受到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扰动,扰动会使得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对客观状态的微小偏离,这种微小的偏离就叫做涨落。 4、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和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5、科学事实: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6、科学语言:科学语言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从日常语言(自然语言——它一般地描述人们的感觉、经验和内心的感受)中提炼出来的,自然语言是它的基础。 7、科学问题:科学问题(Problem)是指科学认识过程中需要回答而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又无法解决的矛盾。科学问题的提出是有条件的,和它提出时的知识背景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它是时代的产物。 8、科学假说: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科学假说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9、科学共同体:所谓科学共同体是指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共同观点、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家集团。这一科学家集团的成员受到过大体相同的教育和训练,因而有共同的探索目标和评判标准。 10、类比:类比方法是指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一个(或一类)对象具有其他的性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个(或另一类)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的方法。 11、灵感:灵感通常是指突然出现的一种具有创新性认识内容的模糊观念,它之所以令人感到神秘,主要是因为它的出现不是事先就意料到的,而是突然到来的。 12、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是长期的、全局的、支持全球人类持续进步的道路。 13、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时,思维能不拘一格地从已有的信息中尽可能扩展开去,朝着各种方向去探索各种不同的解决途径和答案。 14.对称性破缺:原来具有较高对称性的系统出现不对称因素,其对称程度自发降低,这种现象叫做对称性自发破缺。 二、简答题(考5道,8分每题,重点:2、4、6、7、10、11、16、17、18)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和社会。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三种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科学的本质,科学认识的过程;形成科学理论的一般方法;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科学理论的发展。 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技术的本质和结构;技术认识和技术方法;技术价值和技术社会观;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 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及其和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2、系统思维方式的含义及其基本思路 (1)定义所谓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做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2)系统思维方式的思路这种思维方式认识对象的基本思路是: 第一,把对象作为其构成要素以一定的联系组成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整体(系统)来考察,从整体、部分、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中揭示对象的整体性质和运动规律。它首先从整体

自然辨证法考试答案

1.自然辨证法的创立与发展 当代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 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物质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更加全面的观察思考问题,只有加深了认识,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迎接新世界的挑战。下面我将从自然辨证法的创立和发展来简要地阐明自然辩证法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有其历史的来源。同自然科学的萌芽状态相适应,古代东方和西方的自然哲学是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自然观,具有朴素的、直观的性质。 十六世纪以来西方近代实验自然科学建立和发展起来以后,唯物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自然观相应地有了重大的发展。但是,由于自然科学中首先得到充分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是力学,由于直到十八世纪自然科学总的来说还处于分门别类地搜集材料,进行研究而未发展到足以揭示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广泛联系的阶段,因而那时的自然知识处于狭隘状况,那时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带有机械的(力学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性。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中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同自然科学的创立也是有联系的。但是,德国古典自然哲学尽管包含许多有见识的和合理的东西,却是以神秘的形式阐发的,在那里关于自然界的辩证法的思想,具有思辩的、唯心主义的性质。这种自然哲学就其形式、体系和方法而言,是同自然科学分 离并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 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被打开了第一个缺口是从康德于1755年和拉普拉斯于1796年提出云学说以试图揭示天体演化的历史开始的。十九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一系列发现:1826年维勒的尿素合成(从无机物得到有机物) ,1830年赖尔的地质演变论,1838年、1839年施旺、施莱登的细胞学说,1842年迈尔等人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1845年汉堡她的比较自然地理学,1859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等等,使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普遍联系被日益提示出来,整个自然科学经历着从经验到理论、从分析到统合的发展过程。能量转化、细胞学说和进化论被恩格斯称之为三大发现,这一切不断地打击着和冲破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正如恩格斯所说:“在自然科学中,由于它本身的发展,形而上学的观点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自然科学为检验辩证法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与日俱增的材料,“并从而证明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同自然科学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着的。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极大地扩大并加深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远远超出了19世纪自然科学的眼界。纵观20世纪的自然科学,1905年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1915年的广义相对论,更新了经典物理学关于物质、运动、空间、时间、质量、能量的概念;对各种相互作用统一的研究,对基本粒子的相互转化和更深结构层次的研究,显现了物质的深刻的统一性和深远的无限性;宇宙论的研究把演化概念推到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元素和基本粒子的演化);科学的革命

自然辩证法答案

1、自然辩证法是由恩格斯创立的一种自然哲学理论,现已被拓展为包括下列分支学科在内的一门综合性的交叉研究领域: ①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论、方法论;②科学观、自然观、方法论;③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④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 2、自然辩证法与具体自然科学的关系是: ①一般与一般的关系;②特殊与特殊的关系;③一般与特殊的关系;④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3 3、直觉思维的明显特征在于: ①,非逻辑性、突发性、想象性;②,非逻辑性;创造性、联想性;③,非逻辑性、 意外性,偶然性;④,发生的突发性、过程的突变性、结果的突破性。 4、自然界的演化,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①无机物、有机物、生物及人类的起源和演化;②宇宙和天体的起源和演化、地球的演化、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人类起源和演化;③客观世界、主观世界的演化;④宇宙和天体的起源和演化、地球的演化、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 5、认识客体是指: ①纳入认识主体对象性活动结构的一切物质客体;②除人以外的一切客观事物;③一切自然界存在物;④自然界一切生物体的总和。 6、近代科学发展史上,主张理性主义方法作为科学研究主要方法的科学家是: ①,英国的休谟;②,法国的笛卡儿;③,意大利的伽里略;④,英国的培根。 7关于进化与退化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进化和退化相互包含 B. 进化与退化同存共生 C.进化与退化互相排斥 D. 进化和退化相互交替 8、科学方法论认为,建立科学假说应该遵循解释、简单、对应与……。 ①,典型性原则;②,可检验性原则;③,系统性原则;④,全面性原则 9、近代最早提出的自然界演化历史观是: ①牛顿经典力学;②康德星云假说;③达尔文进化论;④麦克斯韦电磁理论。 10、宇宙经历了以下几个演化阶段: ①辐射阶段、核合成阶段、实物阶段;②暴胀阶段、辐射阶段、核合成阶段、实物阶段;③核合成阶段、辐射阶段、实物阶段;④基本粒子形成阶段、辐射阶段或核合成阶段、实物阶段

自然辩证法 期末试题及答案 最后更新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使用日期 2015 年 7 月 16 日使用班级全校命题教师陈丛兰教研室审批 一、基本概念(共20分,每题5分) 1.自然辩证法: 2.实物: 3.场: 4.熵: 5.系统: 6.科学问题: 二、简答题(共18,每题6分) 1.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类型。 2. 平衡态与非平衡态的关系和异同。 3.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 4. 系统自然观。 5.决定论与超越决定论。 三、材料分析题(共40分) 1. 以下是有关“种的尺度”和“内在的尺度”相关论述的材料: 材料1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上。” ——K.马克思材料2 “种的尺度”为认识对象的外部的感性特征和主体的外在的狭隘的肉体生活的需要;而“内在的尺度”上升为和进入到对对象的内部规律的把握和主体的本质力量的发挥以及人的内在的精神需求的满足。 请回答: (1)材料中的“种的尺度”与“内在尺度”分别表达的是什么涵义?(3分)(2)两个材料分别表达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观点?(3分) (3)从观点1发展到观点2,体现了人类自然观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化(4分) 2. (1)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及成因?(6分) (2)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4分) 3.(1)机械决定论,机械论自然哲学的基本内容。(4分) (2)两大理论,五大模型。(6分) 4. 以下是有关远离平衡态时化学反应的分叉图 请回答: (1)什么是涨落(4分) (2)试用分叉理论分析图中的原理(6分) 三、综合论述题(共22分,二题任选一题) 1.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理论渊源及其创立。 2. 简述系统演化理论。 3. 简述科学认识论的基本范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