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如何保护沙面建筑

浅谈如何保护沙面建筑

浅谈如何保护沙面建筑
浅谈如何保护沙面建筑

浅谈如何保护沙面建筑

广州的沙面被定位为文物保护区,同时也是广州著名的旅游区。沙面岛位于广州市区西南部,在宋、元、明、清时期为国内外通商要道,鸦片战争后沦为英法租界。1959年周总理视察沙面时便指示要妥善安排、保护旧貌,作为半殖民地的历史见证,并可开放为旅游区供游人参观。如今,整个沙面拥有特色建筑169栋,其中53栋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沙基涌盈盈一水,将沙面岛与外界分隔为两个世界:六二三路高桥飞架、车流滚滚;沙面岛优雅沉静,古树森森。岛上遍布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建筑,很少见到饭店、商店的招牌,没有现代的喧嚣打扰,有种属于19世纪的静谧。偶尔可见新人拍婚纱照,老人拄杖散步,花园深处传来练琴者的管弦声。

有人说,不来沙面,等于没来过广州。作为保存最完好、最尊重历史原貌的街区之一,沙面是广州人的骄傲。沙面并非始终悠然自得,多年来由于过分强调利用而疏于保护投入,原租界建筑的人为破坏、不当使用和自然老化、危化相当严重。比如,白天鹅宾馆填江造地3万平方米,严重改变了小岛用地形态。近300米长的裙房和一条沿江直达二层宾馆大堂的专用高架车道,围住了沙面,使沙面的空间结构发生了决定性的改变。宾馆隔绝了沙面与珠江白鹅潭的景观联系。除沙面公园有近150米新填地的岸线在高架桥之外,其余部分都被宾馆挡住,或被高架桥巨大的水泥柱框住。沙面滨水空间向居民开放的特点和水天一色的风光不复存在。近年来,在政府部门和相关有识之士的大力推动下,沙面逐步走向修旧如旧的轨道。

沙面建筑的保护是一个需要持续投入的过程,建筑的维修、修复和保养以及重新安置居民等,都需要大量资金。在现阶段,高昂的保护投入往往超过地方政府的财力。由于种种原因,使用单位也没有投入的积极性。因此,政府应广泛吸纳社会资金,解决资金来源匮乏的问题;同时必须制定严格而明确的保护措施,探讨有效的建筑保护方略,使保护变成真正可以依法推进的工作而不是“口号”。

首先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划分不同的保护等级,实事求是地制订保护措施。有的建筑具有特殊功能,如教堂,绝对不能改变建筑原有的外部装饰、基本平面布局和特别有特色的内部装修;有的建筑本来就具有公共性的,建筑风格又很完整,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很高,未来也可以作为公共建筑得到保护和再利用,可以展示本地区建筑艺术的水平,因此对内对外都要加以严格保护;有的建筑从外表看来虽然具有一定价值,但使用性质公共性不强,其价值可能体现在地区风貌上,更强调环境的意义而不是个体的建筑,因此可以只保留立面。而另外一些建筑外表在所在的区域内比较普通,建筑质量也不好,应该可以加以改建。

由于保护资金的需求量很大,政府不可能大包大揽,除涉及公共利益的环境建设主要由政府投入外,要利用现有物业的价值广开财源,善用本地区潜在的区位优势、历史文化优势和环境优势来吸引和注入社会保护资金,用于优秀近代建筑的保护和维修。沙面是按照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建设的,目前还有许多国家的领事馆设在这里。政府只要通过认真的政策设计,重新恢复传统的涉外商务功能,让投资者看到该地区的前景,并将有限的资金用于环境改造,改善本地区的市政设施与公共环境品质,就可以吸引大量的民间和国际资金投入本地区建筑保护。

从微观层面看,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宣传,进一步提高沙面当地居民保护文物建筑的意识。对于沙面每一户居民的居住情况,街道办的工作人员最清楚不过。

在沙面建筑保护方面,发现有破坏建筑的现象时应及时劝阻,并马上上报有关部门,这无疑可以使文物免遭进一步破坏。对于沙面历史地段,居民对其历史文化有最深刻的了解和接触,也是该地段保护或改造产生的影响最直接的作用者。政府部门可以增加与沙面居民的沟通,鼓励公众参与管理和监督。

参考文献:

[1]袁奇峰,李萍萍.广州市沙面历史街区保护的危机与应对[J].建筑学报,2001,(6)

[2]郑力鹏,曾昭璇.广州沙面建筑风貌及其保护的建议[J].华中建筑,2002,20(5)

[3]袁奇峰,李萍萍.广州市沙面建筑群——在使用中保护[J].城市规划汇刊,2003,01

沙面岛参观报告

沙面岛参观报告 一大早从学校出发,几经周折终于又来到坐落在与纷扰喧闹的都市中心隔水相望的沙面岛。沙面是游广州不得不去的地方,来这里的次数已经多到自己都记不清了,但是每次一踏上这珠江江畔充满浓郁异国风情的土地,总有一种无法言喻的心情在心底蔓延。广州的沙面,就如上海的外滩一样,都是从前殖民者在中国沿海侵略史的见证,但是外滩多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一如百多年前抛锚在黄浦江上威风凛凛、虎视眈眈的坚甲巨舰,体现着列强国家强悍而傲慢的殖民霸权,而沙面更多的是三五层的建筑,更像一个充满了南粤风情的殖民富商云集之地。 之所以说沙面岛是一个充满异国风情的岛屿,是因为沙面岛就像某些欧洲的小城一样,空气清新,交通流畅,这里有着与广州其他地方不同的氛围和生活节奏,路边有许多家咖啡馆、餐店以及酒吧,人行道上放满了优雅的小桌椅。 沙面岛欧陆风情建筑数不胜数,而且大部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0.3平方公里的岛上绿树成荫,环境幽雅,有“沙基”惨案纪念碑、鹅潭映月和镇江古炮等景点;有胜利宾馆、沙面宾馆和白天鹅等宾馆;还有沙面网球场、沙面游泳场等体育娱乐设施。岛上一栋栋小楼或者是一些小机构单位办公地,或者是如七十二家房客般的居民住所,使这个从前的殖民主义地标看起来不豪华,不奢侈,不遥远,也不现代,甚至充满了市井生活点滴。在一条条不宽的交织街巷上,慢驶的车辆和慢行的路人,不急不躁;临江的公园广场上,跳舞的,锻炼的,唱戏的,唱歌的,遛狗的,下棋的,与街区路边时常出现的反映百年前本地、本区生活场景的铜质雕塑一起,构成了一个时代交叠、景象平和的城市风景。 现在沙面有沙面北街、沙面大街和沙面南街3条东西走向和沙面一至五街5条南北走向的共8条主要街道和马路。而在东、北、西三面则分别有东桥、西桥、新西桥等与六二三路相通。在长达千米的沙面大街,高过楼房的百年古树和林立两侧的百年欧式建筑,构成了独特的景观中轴线,横贯东西两面。沙面大街道路中使用罗马石铺装,与沙面欧式建筑风格协调,沙面二街和大街两侧用平石铺装。 沙面岛在鸦片战争后曾被割让给英法列强,因此这里的许多建筑都带有明显

广州沙面导游词3篇

广州沙面导游词3篇 沙面位于荔湾区珠江白鹅潭北岸,是一个椭圆形的小岛,面积为平方千米的弹丸之地。由于其岛上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群颇具特色,而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称之为"羊城第九景"。下面是学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广州沙面导游词,欢迎参考! 广州沙面导游词篇一 沙面曾称拾翠洲。在广州城区西南,原是珠江冲积而成的沙洲,故名。宋、元、明、清历代为国内外通商要津和游览地。 鸦片战争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后沦为英、法租界。现为广州重要商埠。沙面是广州著名的旅游区、风景区和休闲胜地。绿化较好,有古树150多株,空气清新,环境卫生甚佳,可以称得上是广州的世外桃源。建筑方面,多为19世纪末建造,并带有西方风格,基本上都是文物建筑。 现在的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也同样位于沙面岛,这使得沙面岛上有不少外籍人士在此办公。 沙面岛上有150多座欧洲风格建筑,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风格建筑,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 该建筑群于1990年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建筑学会核定公布为全国近代优秀建筑单位。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国务院将沙面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区。

广州沙面导游词篇二 沙面可能是中国最富有欧陆风情的地方,位于荔湾区珠江白鹅潭北岸,是一个椭圆形的小岛,面积为平方千米的弹丸之地。最近由于其岛上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群颇具特色,而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称之为"羊城第九景"。 沙面原为珠江冲积而成的一个沙洲,早期称为中流沙、拾翠洲。此地自宋至清代均为广州对外通商要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同意把沙面"租"给英、法帝国主义,该地沦为英法租界,改为现名。18591862年挖掘沙面涌时,将沙面与珠江北岸隔开,只在东面架设一座石桥与北岸相通。现在沙面有沙面北街、沙面大街和沙面南街3条东西走向和沙面一至五街5条南北走向的共8条主要街道和马路。而在东、北、西三面则分别有东桥、西桥、新西桥等与六二三路相通。岛上绿树成阴,环境幽雅,有胜利宾馆、沙面宾馆、白天鹅宾馆、广州国际海员俱乐部、波兰驻广州领事馆、朝鲜输出入商业、中波轮船股份公司广州办事处、沙面网球场、沙面游泳场等建筑和外事单位及体育娱乐设施。 沙面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沙面最值得关注的是其控制规划区,也即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范畴的,包括有近代沙面建造的外国租界建筑群在内的范围。这片地方,1859年划为外国租界后,陆续便设有英、法、美、德、日、意、荷、葡等领事馆及银行、洋行。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由国民党政府接管。旧建筑中不少为西洋的古典格局。1959年周视察沙面时便指示要妥善安排、保护旧

浅谈古建筑的保护及意义

浅谈对古建筑保护及其意义 ——以西安为例摘要:中华有着上下5000年文明史,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值得我们去仔细研究和品味。建筑作为一种物质文化来说有一种强大魅力,中国其特有的建筑风格更是有一种独特的美感,置身其中能给你不一样的感受。但是在科学与技术的高度发达的今天,大量的现代主义高楼大厦出现在我们周围,而独具特色的古建筑正在不断淡出我们的视野。下面就以西安为例来谈一下对于古建筑保护的意义。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意义;西安 一、西安对古建筑的保护 西安,古时也称其为长安。她坐落在黄河中游,北临渭河,南依秦岭。在这种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下,她成为了13朝代的古都,名列我国古都之首。可以说西安浓缩了中国史上的大量的精华,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与集是聚地。 之前的西安之行让我对这座古城有着一种独特的情感。她既是一个历史文化古城又是一个国际化的大城市,它可以说是历史城市发展的一个代表。古建筑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遗,是有形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性文化,西安的古城墙、兵马俑、钟楼等。。 古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从这个角度看,那是应该完全的,无条件的保护。但是社会是向前发展的,在这期间必然会出现现代生活节奏与古建筑的矛盾;现代城市的发展与古建筑的矛盾;人口增长与古建筑的矛盾;这些矛盾都是相互依存,

相互联系的。现代生活增加了许多现代化的设备,而古建筑与现代化的设备又存在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例如现代化的设备在古建筑中如何布置,安排;消防,水电等实施如何规范和布设。这些都成了古建筑发展保护的障碍。 从踏入西安的那一刻起,就感受到了古典的气息,虽然这是一座现代化的大城市,这里的古城墙虽几次被完善和修改,但这都是出于对其的保护所采取的措施,在大雁塔和钟楼这些古建筑的周围没有高于它们的建筑,尽管现在遍地都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这也是出于对古建筑的尊重和保护。古建筑是启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的实物。就郑州来说,对古建筑的保护觉没有西安做的好,城中村的拆迁、以及房地产开发商们为了各自的利益大肆破坏古建筑,这些都加速了古建筑的消亡。 古建筑是发展旅游业的物质基础。随着生产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古建筑在新时期又担当起文化休闲娱乐场所这样一个历史使命。西安之所以被称为古城,就是古建筑旅游业非常好,兵马俑,钟楼等这些古建筑作为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都会吸引众多的游客。这不仅促进了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城市公共交通和服务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在发展古建筑旅游业的同时也应该加大对其的保护力度,不能只看到了旅游价值而忽略了古建筑本身的历史价值。

中国建筑文化三大特色分析

中国建筑文化三大特色 李先逵 内容提要 创造中国特色建筑理论,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建筑之路,应当认真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华加以汲取。中国建筑文化有三大基本特色,一是深沉高迈的文化哲理,对建筑名称包含强烈文化意义,从哲学高度理解建筑本质,应用阴阳数理哲学表现艺术美学精神,创造独具一格的礼制建筑;二是重情知礼的人本精神,坚持以人为出发点的设计原则,亲近人的尺度营造空间环境,注重建筑环境的教化功能,强调建筑组群有机整体性,表现了“院落文化”的群体意识;三是“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念,人居环境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适应,广泛应用风水学说指导建筑选址规划,创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山水城市,崇尚“中和美”的环境美学观,创造了极富特色的自然式中国园林艺术,把“意境美”的追求作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最高审美理想。中国建筑师应加深中国建筑文化修养,融入时代精神创造新的建筑理论。 关键词:中国建筑文化特色理论创新 在当今丰富多采的中国现代建筑创作舞台上,凡严肃的负责的中国建筑师都无不在思考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建筑之路。这是一条艰辛的路。它需要把传之欧美的现代建筑文明同源之本土的传统建筑文化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富于个性特色的创新。改革开放以来,随国门打开,当代西方现代建筑各种思潮理论、流派如洪水般涌入,虽然仍需要更深入地熟悉,“食洋”求化,但至今已不觉新鲜了。相反,在“食古”的另一方面,由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对中国文化传统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否定传统文化的余波未尽,暗流潜行,尤其在不少中青年建筑师中,崇洋甚于鉴古。在当今的建筑创作中,之所以欧陆风盛行,盲目模仿、抄袭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大行其道,原

因固然复杂,但鄙薄中国传统文化,不重视研究自己本土历史建筑文化的思想倾向,却是一大重要原因。此外,在如何学习传统建筑文化精神上也存在模糊的观念,认为传统建筑作为一种古典的形式已经过时,提继承发扬传统的创作不能体现时代精神等等。不少对传统理解的片面性在于只看到外表形式的学习,而没有体味到更实质的学习是在对建筑本质内涵的认识。也就是说,对中国建筑传统的认识应该从建筑文化学的观点,从建筑观的高度,从建筑哲学原理的把握上去加以阐释和理解。从这个角度分析,笔者认为相比西方古典建筑文化而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应当有以下这样三大基本特色,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新的审视,以吸取其合理的营养。 一、深沉高迈的文化哲理 从艺术本质来看,建筑艺术如同音乐艺术一样,富于抽象的寓意性,以特有的符号语言表达一定的情绪和感受,所以,它们属于一种象征主义艺术,用这样的象征手法来映射人类的思想意识。如西方古典主义建筑中,用罗马式风格表现庄严,用希腊式风格表现公正等等。虽然其中也反映出一定的文化意义,但较之数千年一以贯之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底蕴来,却是失之浅表。由于中国文化哲学的早熟,使之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灌注和培育则比其它建筑体系显得格外的悠久、自觉、深刻、成熟,因而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文化哲理更加突出,更具普遍性。从宫殿、寺庙建筑直至普通民居、小品园林,莫不充满丰富多姿而又深沉高迈的哲学意识,其建筑形态表象背后蕴含着深层次的思维理念、心理结构以及人生观和宇宙观的体验,从而更加深刻地体现着建筑的本质。言其中国建筑文化博大精深,实为历史的验证,绝非夸张之辞。正如英国伟大的哲学家李约瑟博士所指出的,中国建筑精神在于:“皇宫、庙宇等重大建筑自然不在话下,城乡中不论集中的,或是分布于田庄中的住宅也都经常地出现一种对‘宇宙图案’的感觉,以及作为方向、节令、风向和星宿的象征主义。”这的确颇有见地。 中国建筑文化哲理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举其大要可列陈数端。首先,在对建筑的名称上,就可看出强烈的文化意义。如称建筑群中位

中国传统风水建筑文化分析

中国传统风水建筑文化分析 发表时间:2018-01-02T11:24:28.673Z 来源:《建筑知识》2017年22期作者:陈渊韬 [导读] 文章简要概述了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内涵,然后对传统风水建筑文化特征进行分析。 (浙江省省直建筑设计院浙江杭州 310030) 【摘要】文章简要概述了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内涵,然后对传统风水建筑文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传统风水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结合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风水文化;建筑文化;传统建筑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22-0218-02 1.引言 古人在建造住宅时,非常注重住宅的选择以及室内结局的布局及摆放,这其实是一种建筑风水文化,所以风水文化在古代有非常高的实用性。研究传统风水建筑文化,旨在借鉴传统建筑中涵盖的风水美学,让其更好的服务于现代建筑设计,满足人的精神需求。 2.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内涵 风水又被成为堪舆,其中堪代表高处,舆代表低处,表示的是地势的变化以及自然环境,用抽象的气结石自然环境,认为气的运动规律即为自然的秩序,进而采取自然的行动来获得平安及快乐。 在古代建筑中,对住宅的风水选址,其实与现代城市规划有很大的相同点,甚至有些观点至今看来人被认为具有很高的水准[1]。但是同城市的选址相比,古代在居住建筑的选址上有复杂的体系,这对传统建筑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传统风水中,相宅之法主要区分为形法、理法以及日法。其中形法注重对自然地理、生态景观等的审辩及选择;而理法与日法主要源于古代巫术中的占卜术,讲究建筑的朝向、时辰的吉凶[2]。对于理法中的定向与定时,其实至今被人们沿用,即在房屋的建设上,要求坐北朝南,这其实是一种科学的设置方式。然而在目前,人们常常会认为风水学属于一门缺乏科学依据的学科,产生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传统文化的缺失及断层,并且还有的是一些古代的经验到今天依旧不能被科学证实,因此人们常常会对传统风水文化产生一些误解,然而如果我们使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风水学,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推动科学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3.中国传统风水建筑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风水建筑是建筑美的重要分支,借助传统风水理论,中国传统建筑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因此对传统风水建筑文化特征进行分析,可以从传统建筑美入手。 3.1 对称美 中国传统建筑作为突出的特征是对称之美,对称美在自然界中非常常见,比如鸟类的翅膀是对称的,树叶两侧也是对称的。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对称美最极致的是中国文化的瑰宝——紫禁城,该建筑群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人人民的智慧,同时彰显了中国古人审美观的博大精神,这种总体布局及建筑造型左右相同的方式,可以让人体会到一种和谐的整体美以及对称美,这在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严密的背景下,这种建筑布局不仅是一种美,更是君尊民卑的体现。 3.2 和谐美 中国历来对美非常讲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如楚国大夫武举就在将美作出了一个定义,认为:“夫美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该定义道出了美和谐的特征。此外,在古代帝王及官员的陵墓设置上也非常重视建筑同大自然的和谐,古代帝王的陵墓往往与横向的山脉作为天然屏障,这样可以是皇帝陵寝呈现出气势磅礴。并且在陵寝的布局上,还涵盖了大量的风水文化,比如在小山包上建造殿宇,陵寝的外部建筑稀散,但是越接近地宫,建筑的密度越大,这使得整个陵寝极具和谐美,反映了古代君王对美的追求。此外,陵寝建筑也随着山势的变化发生改变,这体现了建筑顺应自然的观点,使建筑景观实现人文美同自然美的有机结合。 3.3 比拟美 传统风水理论中认为,在选择住宅地时,应选择雌雄交合指出,穴则为阴阳交合之区,风水学中的“穴”主要有生生不息的含义,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风水宝地[3]。实际上就是将生机勃勃的象征手法应用到理想住宅的建设中,以传统风水院落为例,北京的四合院,大多为坐北朝南,中间平整虚空,象征着一个双手的怀抱,正张口向天纳气。 4.中国传统风水文化与现代建筑的结合 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下,以城市建设为中心。但是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当前众多的城市已经将山峦夷为平地,将河流约束流向,这看似与传统风水中强调的依山傍水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如果稍加变通,依旧能够找出风水学中所说的风水宝地,如在考察城市的风水状况,可以将一栋栋高楼大厦看成是山峰,将下方四通八达的道路看成是溪水与河流。因此对于城市建筑而言,建筑环境的坐落位置虽然没有像传统宅基一样与山峦与河流有紧密的关系,但是却依旧可以用抽象型的转化方式来辨别出风水宝地,遵循传统风水理论中的基本要素,能够充分利用各区域的天然优势,使整体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此外,中国传统风水理论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书籍是《易经》,在内容中包含了天象与地理各个方面的风水知识[4]。因此现代建筑设计人员应充分借鉴与研究易经风水学同现代建筑及现代环境的联系,使传统风水理论能够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服务,使得建筑师在设计居住环境时,不再单单追求建筑物外的豪华,而是更加注重内在的温馨、舒适、实用,以体现建筑设计“以人为本”的理念。 风水建筑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到目前为止却有很多人依旧认为风水学是迷信,这样对传统风水建筑理论的传承及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要充分明确建筑文化是与社会的发展同步的,中国依然有很多古代传承下来的建筑文化,这些都是我们祖先根据社会活动以及生活经验而不断总结而建造出来的,所以在中国建筑文化当中,建筑风水文化都对其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加强对风水文化的支持,充分借鉴风水建筑文化的美学特征,使传统风水理论及传统建筑文化得到发展与传承。 5.结语 总之,传统风水作为我国一种影响建筑、绘画、诗歌及园林的古老门类,将风水理论与传统建筑设计结合,能够将建筑的艺术空间处理的更加合理,并且使建筑的形式感更加强烈,达到建筑住宅空间的合理应用以及空间舒适度的提升,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建筑。对传统风水建筑文化进行分析,旨在研究并理解先人的建筑理念,以便在当前进行更好的传承与发扬。

陈家祠建筑与空间特色研究

[摘要] 通过对陈家祠这一历史建筑群的考察,该文对陈家祠的历史发展及其主要建筑作了简要地介绍;剖析了陈家祠的建筑空间,指出该建筑群在“空间布局与空间序列”、 “尺度把握和紧凑布局”,“空间效果和手法控制”方面的特点;揭示出陈家祠建筑和空间特色,总结陈家祠建筑群在采用多种设计手法成功地控制空间效果方面的经验。 [关键词] 陈家祠 历史性建筑 空间空间组织手法 布局 尺度 空间界定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中国的这种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与欧洲建筑相比,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下面拟就陈家的建筑与空间特色进行探讨,从而探究中国古建筑的建筑艺术形式与手法特征。 1、历史沿革 陈家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建成于光绪二十年(1894),是当时广东省七十二县陈姓宗亲合资兴建的合族祠,始建时用作广东各县陈氏子弟来省城应科举时学习及住宿场所,也是祭祀祖宗的宗祠。1959年,陈氏书院被辟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以搜集、保藏、研究和宣传展览广东地区历代各类民间工艺品为 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建筑概况 陈家祠坐北朝南,主体建筑群平面呈正方形,全院占地近1.5万平方米。陈家祠主休建筑宽80米、深80米,以“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布设,整组建筑以中路为主线,两边厅堂、厢房围合,穿插六院六廊,规模宏大,相互形成空间的渗透和借景。整体建筑呈现前疏后密,前低后高的形态。呼应岭南气候特征,建筑造型通透开敞,轻快大方。 全院的门、窗、屏、墙、栏、梁架、屋脊等处处均配上精美的各式木雕、石雕、砖雕、灰塑、陶塑、铜铁铸等艺术品,与雄伟的厅堂浑然一 体。主体建筑正门两的外墙上,6幅大型砖雕《梁山聚义》、《梧桐杏柳凤凰群》等,其画内建筑物雕工精细、层次分明,人物神态各异、形象生 动,花鸟栩栩如生,其砖雕技艺为近代罕见,可说是惊世之作。 3、空间组织手法探究 3.1空间布局与空间序列 陈家祠以“三进三路九堂两厢”布设(图1),作为宗族书院建筑,平面布局严谨对称,建筑与庭院均以矩形为母体,采用中轴线组织主体空间,轴线既是建筑空间居中布置的线性基准,也成为了组织空间变化的一个线索。对于这样一组建筑,主轴线给人的空间体验是非常重要的, 它必须让人感觉是连续而严谨的。同时轴线的组织的意义跟在于给空间使用者心理暗示,特别是空间等级方面,在陈家祠中,中轴线串联起 陈家祠建筑与空间特色 东 院 西 院 后进西厅 后进正厅 后进东厅 中进西厅 中进正厅 聚贤堂 中进东厅 首进正厅 首进西厅 首进东厅 正门 西厢房 东厢房 图1 陈家祠平面图 Characteristics of Architecture and Space in Chen Clan Academy

德国的古建筑保护及修复

德国的古建筑保护与修复 世界著名规划学家沙里宁曾说过:“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德国人认为城市之美不在于高楼林立、长桥飞架,而在于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环境优美和生活舒适。德国多城市的市区都有森林,十分茂密,而且面积极大。柏林市中心的动物园面积达3平公里,市还有多处十几公顷和几十公顷以上的公园。这些城市绿肺,给环境带来了清新的空气、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流。驱车行驶在德国的公路上,看到的是无尽的森林,广阔的绿色田野,满目绿色。在德国的小村镇,无论是村镇住宅,还是各种小商店,几乎家家有花,乔木、灌木相间,错落有致,充分体现了德国人民热爱环境,热爱生活,追求恬静自然的心态。 德国的城市尽管看起来现代味不足,但’‘旧”里面很有容。对那些保留下来的古建筑,德国人并不是简单地将它们列为文物,将其保护起来,只观摩不准‘’衰玩”,而是为每一幢古建筑找到合适的“位置”。他们不轻易拆毁旧建筑,能用则用,能改则改,特别是对于那些有文化品位的旧建筑,尽管够不上文物也尽可能地将其保留下来。那是一个文化气息极其浓厚的环境,德国人以自己居住在一座传统的老房子中为荣。

德国的历史古城大多建于罗马帝国时期,兴盛于中世纪,有近800年的历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多城市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城市几乎被完全炸毁。其中破坏最重的城市如柏林、法兰克福等,90%以上的建筑都被毁坏。柏林是原东德和统一后的德国的首都。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柏林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市区被战胜国划分为4个区,城市建筑遭受了大规模的破坏。战后,德国首先面临的就是解决住房紧缺的问题。1970年代以后,随着住房问题的基本解决,城市建设的重点从新建转为古城保护和改造。经过几十年的重建和保护,德国的城市已经很难再看出战争的痕迹,城市历史风貌得以恢复,而如此良好的历史风貌主要得益于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工作。对古建筑以“能用则用”为原则的德国,对古建筑的保护有其自身的特色。为了保护古民居建筑艺术,德国每年都举行全国传统民居艺术大赛,国外游客纷纷前往参观各地参赛的不同年代的民居艺术。在德国,几乎每一个乡村都有几座或十几座古老的民居被政府认定为保护单位,政府给予民居主人资助,定期由专业民居技工指导修缮保护。

广州沙面导游词

广州沙面导游词 沙面曾称拾翠洲。在广州城区西南,原是珠江冲积而成的沙洲,故名。宋、元、明、清历代为国内外通商要津和游览地。 鸦片战争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后沦为英、法租界。现为广州重要商埠。沙面是广州著名的旅游区、风景区和休闲胜地。绿化较好,有古树150多株,空气清新,环境卫生甚佳,可以称得上是广州的世外桃源。建筑方面,多为19世纪末建造,并带有西方风格,基本上都是文物建筑。 现在的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也同样位于沙面岛,这使得沙面岛上有不少外籍人士在此办公。 沙面岛上有150多座欧洲风格建筑,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风格建筑,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 沙面可能是中国最富有欧陆风情的地方,位于荔湾区珠江白鹅潭北岸,是一个椭圆形的小岛,面积为0.3平方千米的弹丸之地。最近由于其岛上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群颇具特色,而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称之为"羊城第九景"。 沙面原为珠江冲积而成的一个沙洲,早期称为中流沙、拾翠洲。此地自宋至清代均为广州对外通商要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同意把沙面"租"给英、法帝国主义,该地沦为英法租界,改为现名。1859-1862年挖掘沙面涌时,将沙面

与珠江北岸隔开,只在东面架设一座石桥与北岸相通。现在沙面有沙面北街、沙面大街和沙面南街3条东西走向和沙面一至五街5条南北走向的共8条主要街道和马路。而在东、北、西三面则分别有东桥、西桥、新西桥等与六二三路相通。岛上绿树成阴,环境幽雅,有胜利宾馆、沙面宾馆、白天鹅宾馆、广州国际海员俱乐部、波兰驻广州领事馆、朝鲜输出入商业、中波轮船股份公司广州办事处、沙面网球场、沙面游泳场等建筑和外事单位及体育娱乐设施。 该建筑群于1990年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建筑学会核定公布为全国近代优秀建筑单位。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国务院将沙面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区。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浅析复习进程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浅 析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浅析 ——中国传统建筑思想 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留下了贯穿史今的重笔,它既是我华夏文明的一例例见证,又是我们先祖勤劳与智慧的体现。从原始社会的山顶洞,到“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秦阿房宫,从大汉四百年的长安未央宫,一直再到明清的紫禁城,还有今日看不到的抑或是史书上也找不到的那千万座宏伟建筑,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在千年的智慧的结晶与沉淀中,我国的传统建筑形成了特有的建筑思想。 从建筑的文化本质而言建筑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合,他以自己独有的形式揭示一定的审美观念和出世原则。既能够反映出时代特征又具有浓厚的民族烙印。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建筑是一种物质化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哲学,而我国的传统建筑思想是以和谐思想与风水学为最主要思想,来体现民族精神与哲学的。 “天人合一”这一和谐思想,贯穿了中国哲学并影响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因此在中国的建筑中也带有浓厚的追求天地人三者和谐为一的“天人合一”意识。然而这种“天人合一”的建筑意识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又和具体的儒释道文化结合起来。因此,儒释道具体的“天人合一”观念才对中国的建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儒释道三家的天人合一观念有着具体区别:儒家将自己主导的伦教纲常思想融人到建筑理念当中,尤其是在宗庙的建筑中有着严格的要求和限制;佛教则是将自己的教义融人到佛教建筑之中;道家将自己的返璞归真的自然意识融人到建筑理念当中,在这种思想主导下建立的建筑意在追求天(自

然)人合一境界,因此道家对于中国建筑最大的影响主要是在园林方面,然而这种思想和今天在郊区建立远离大都市喧嚣的郊区别墅有着很大的相同之处。然而在民间的建筑中又有着自己的主导思想,通俗的讲民间建筑有着浓厚的风水意识,用较为专业的术语则是堪舆之术。长期以来我们都把这种思想看作封建迷信,然而在堪舆之术里面涵盖着浓厚的天人合一意识,甚至可以认为堪舆之术的本质就是通过一些行为和建筑来实现天人合一。 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由于受到儒道佛“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历来主张顺应自然,从未有过如西方视建筑为永恒,不朽,纪念物的思想,当然也就谈不上与自然抗衡了。在古代先民眼中,建筑也如同其他日用品一般,需要不断更新,进行新陈代谢,要与自然保持和谐。 中国建筑不欲以自然和人工来竟久存,而是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这一观念同样影响了建筑的布局和形象特征。中国建筑以群体取胜,注重虚实结合,以内收的凹曲线与依附大地,横向铺开的形象特征表达出与自然相适应,相协调的艺术观念。 房屋的设计也尽量体现与自然相同的思想。由于木结构框架系统的优点,使墙不承受上部结构的压力,就可以任意开窗,特别是在南方,通向庭院的一边,常常开满一排落地长窗,一打开,室内外空间便完全流通在一起。在传统庭院中,主要建筑多用廊子相绕,廊实际上是室内建筑空间与室外自然空间的一个过度,是中国建筑与自然保持和谐的一个中介和桥梁。 我国古建筑的外部造型,也尽量表现出与自然协调的意念。他不象西方建筑那样是实体一块的庞然大物,而是有虚有实,轮廓柔和,曲线丰富,在稳重中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台基除了对木结构的防水,防腐功能之外,可以增

广州沙面导游词介绍5篇

广州沙面导游词介绍5篇 沙面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市区西南部,南濒珠江白鹅潭,北隔沙基涌,与六二三路相望 的一个小岛,有大小街巷八条,面积0.3平方公里。下面是小编搜集的广州沙面导游词介绍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广州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广州沙面建筑群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广州市政府公布的第一 批历史文化保护区。沙面曾是中国惟一的租界人工岛,是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及广州人 民反帝斗争的历史见证,也是近代西方建筑文化输入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这里环境优美,是广州人民的一块宝地。 保护和利用好沙面建筑群及周边环境,把它完好地传给、后人,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 代人的使命。汤国华和他的学生们在广州市文化局的支持和指导下,按照广州市政府的部署,结合教学计划,对沙面建筑群做了大量有意义的保护工作,包括对每一座历史建筑进 行详细测绘,对沙面整体环境的通风、温湿度变化、太阳辐射、噪声干扰、采光质量、环 境心理等进行科学测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些成果大多数已被广州市文化局采纳,成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工作的依据之一。 沙面欧洲建筑群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沙面原为珠江河中由泥沙堆积而成的一个沙洲,东西长900米、南北宽300米,总面积22万平方米。原名为“拾翠洲”,此地自宋代至清 代均为广州对外通商要道和游览胜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同意把沙面“租”给英、法帝国主义,该地沦为英法租界,现已改名。沙面岛上有150多座欧洲风格建筑,其中 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风格建筑,是 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 沙面大街2号-6号的楼房,俗称红楼,原是海关洋员华员俱乐部,高三层,红砖砌筑,南面和北面建有尖顶阁楼,仿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建筑风格;沙面大街54号的建筑,原是汇丰银行,仿西方古典复兴建筑风格,高四层,二层的外墙砌有通柱到三层顶,在西 南面楼顶建有穹窿顶的亭子;沙面大街48号的楼房,是最具代表性的券廊式建筑,高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四周的走廊均为券拱形,外墙刷水洗石米;沙面大街14号的露德天主教 圣母堂,规模虽小,结构简单,但在其入口处仍然为仿哥特式。沙面位于珠江岔口白鹅潭畔,占地面积330亩。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英、法侵略者凭着签订的不平等 条约,以“恢复商馆洋行”为借口,强迫两广总督租借沙面,雇工修护河堤,填土筑基,形 成沙面岛。英、法两国在岛内分设领事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沙面租界内的公 共设施已基本完备,建筑主要有领事馆、教堂、银行、邮局、电报局、商行、医院、酒店

从中西方地域文化中分析建筑文化的区别

?从中西方地域文化中分析建筑文化的区别摘要本文主要通过中西方著名建筑风格的对比,阐述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其建筑风俗和风格也不一样。不同建筑形式反映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 关键词:中国,西方,地域,建筑,文化 1、引言 到世界各地走走,最先引起游人注意的当首先是当地的建筑。国度不同,地域不同,其建筑风格也不行同。这种建筑风格的不同,透射出各地的文化与自然条件的不同。当然,文化包含很多内容了,比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不同种族的生活习惯等;自然条件包括当地的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条件等等。虽然建筑风格不同,但都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都散发着各自的建筑之美。 2、中国建筑文化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国度,其丰富的内涵是很难用几句简单词汇能描述的。要看中国建筑之美,就要从保存下来的或资料记载的著名古建筑中去体现。 中国的古代建筑,从其选址、设计到施工都很有讲究的。古代建筑讲究风水,其实我想讲风水并不是封建迷信,而是讲究建筑所在地的小气候。从北京故宫的气势宏伟的建筑布局,到名寺古刹的玲珑剔透,都透露着风水这个含义。古代的皇家建筑,包括皇宫、行宫、皇家寺院都透露出皇家

尊贵气派。庄重的红色高墙、金黄色的琉璃瓦、宽阔的院落、高大宏伟的大殿等都散发着皇权的霸气与神圣。皇家建筑独特色调民间是不得采用的,但民间的建筑也是讲究风水学。且地域不同建筑风格也不同,北方和南方不同,东部和西部不同。比如山西乔家大院就和苏州园林建筑有很大的不同。乔家大院显得私密而厚重,这跟当地的气候和社会风情有关。苏州园林建筑就显得小巧玲珑,亭台楼榭、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无处不体现着和谐之美。宜居、宜游、宜玩、宜赏。所以江南园林建筑更能体现古代建筑之美。东部建筑讲究实用,比较简单古朴。而西部建筑,比如西藏,就有很浓厚的佛教色彩。最典型的是那依山而建的宏伟的布达拉宫,高大,雄伟而神圣。 建筑之美是建立在丰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现代保存下来的著名古建筑不是皇家御建,就是富贾高官所为。这些著名建筑集中体现了古代建筑之美。如果到民间去细细观察体味,普通民众的建筑也有其独到之美的。这些可以从各家门洞装饰、屋檐装饰、影壁装饰可以看得出来。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建筑的艺术之博大精深令世人叹服。中国的古建筑大都是四方布局,且大部分有围墙,有威仪四方之意。建筑大部分为土木结构,其中砖瓦运用并不多,并主要用于基础和顶部防水,而木料的应用却淋漓尽致。雕梁画栋,飞檐走壁。其顶部飞檐都有凌空欲飞的

广州沙面附近景点介绍

广州沙面附近景点介绍 导语:今天的沙面,四面环水,一幢幢西方古典建筑,散布在绿荫花丛之中,环境十分幽美,接下来为大家介绍广州沙面附近景点介绍文章,仅供参考! 广州沙面附近景点介绍 露德天主教圣母堂露德天主教圣母堂属于法租界内的 露德天主教圣母堂建筑,原名沙面天主堂,因该堂花园南边原建筑一座圣母山,安放露得圣母像而得名。是法国驻穗领事馆的教友过宗教生活而设立的。该教堂位于沙面大街与沙面一街交界的东北转角。由大堂,神父楼、修女楼、圣母山组成,大堂在前,神父楼在后偏东,修女楼在后偏西,圣母山在大堂偏东。现有附属建筑二幢,一幢为两层楼房,一幢为平房。教堂基本保存完好。立面主要门窗的山尖和塔楼四角的小尖塔,八角形攒尖顶上复杂的采光窗和棱垛,还有下连续的小尖拱和由上向下授粉的扶壁柱。反映出天主教堂神秘而向往“天国”的特征。 广东外事博物馆 广东外事博物馆是全国首家地方外事博物馆,它坐落于广州沙面南街20号,是一座建于1890年的巴洛克风格建筑,原为民国时期法国驻广州领事馆,是沙面建筑群当中的A类文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走进广东外事博物馆,你不但有机会读懂过往半个多世纪广东这

个外事大省的诸多威水事,而且可以看到全球122个友好省州赠送给广东省的200多件珍贵外事礼物。博物馆除了收藏了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外事礼品以及重要外事活动的图片外,还特意利用旋转楼梯的空间展示了十多幅百年前的沙面老照片,其中有一幅照片记录下百年前洋务翻译拖着长辫身穿大褂的身影。“这应该是清末民初的照片。”刘璐说,这幅悬挂在二楼大厅的老照片,不但完整地反映了当年沙面西桥景色,而且可以看到当时行走在英法领事区的洋务翻译依然保留清装打扮。 沙面基督堂 沙面基督堂沙面基督堂是英国圣公会在沙面广州英租界设立的一座专供外侨礼拜的教堂,位于沙面五街,建于1864年。位于该租界西端,属中华圣公会港粤教区管理,一直由英籍牧师主持,用英语礼拜。由于沙面基督堂为广州难得一见保留完整的百年基督教建筑物,因此很多新人都在广州结婚都会将该地方用以作拍摄婚纱照的必选景点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国政府收回租界,该堂移交中华圣公会华南教区管理。1949年以后被政府部门占用,1980年代由省基督教两会收回,1991年恢复宗教活动,称为沙面会堂。 海关馆舍海关馆舍属法租界内的建筑, 海关馆舍曾用作海关馆舍。解放前“红楼”是粤海关俱乐部,只有中、高级以上官员才有资格入住。解放后,它被用作海关员工宿舍。该建筑是由治平洋行,来自澳大利亚的建筑师帕内设计及建造。该建筑坐北朝南,位于沙面大街东端,因其所处的特殊位置以及建筑独特

-威尼斯宪章-与中国的文物古建筑保护修缮(精)

-威尼斯宪章-与中国的文物古建筑保护修缮(精)

一、《威尼斯宪章》及相关国际文件解读《威尼斯宪章》是“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于1964年5月在威尼斯通过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他是对《雅典宪章》(1931年在雅典召开的第一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通过的文件的研究和拓展。 《雅典宪章》和《威尼斯宪章》的诞生,反映出与会的西方国家同仁对人类创造的历史古迹价值的正确认识和科学保护理念。宪章指出:世世代代人民遗留的古代遗迹是人类的共同遗产。为后代保护好这些遗产,“将它们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职责”。宪章对全世界范围内的“古代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提出了若干“指导原则”并“做出规定”,要求“各国在各自的文化和传统范畴内负责实施这一规划”。 《宪章》分六个部分,共计十六条,分别是:“定义”,(第1、2条;“宗旨” (第3条:“保护”(第4、5、6、7、8条;“修复”(第9、10、11、12、13、 14条;“发掘”(第15条:和“出版”(第16条。 第一部分“定义”明确了历史古迹的范畴不仅包括单个建筑,而且包括它赖以存在的环境;不仅包括伟大的艺术作品,而且包括民间朴实的艺术品。同时强调对古迹保护与修缮应当采取对研究和保护有利的一切科学技术。 第二部分“宗旨”,指出保护与修复古迹的目的旨在“把它们既作为历史见证,又作为艺术品”予以保护。 第三部分“保护”,共五条;第一条强调了“日常维护的至关重要性”。第二条:指出对历史古迹的合理使用有利于古迹的保护,强调这种使用“决不能改变建筑的布局或装饰”;第三条,谈了古迹的保护包含对一定规模环境的保护以及对在保护区域内拆改建设的限制:第四条规定,除非出于保护古迹的需要或因国家、国际极为重要的利益需要,不得随意对古迹进行搬迁;第五条规定对构成古迹的雕塑、绘画或装饰品只有在非移动而不能确保其保存的情况下才准许进行移动。 第四部分“修复”,共六条。第一条(原文第九条;包含两层内容,第一层内容是说修复过程是一个高度专业性的工作,要有充分依据,不能臆测,以保存和

中西方建筑差异的文化基因分析2

中西方建筑差异的文化基因分析 摘要:由于中国和西方历史文化起源不同,中西方民族各自发展出有明显差异的哲学观念、文化传统、性格气质和审美心理等。这些无形的因素内在地影响着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本文尝试从建筑材料与结构、建筑布局、装饰色彩、艺术风格、美学价值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来分析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建筑;文化基因;分析 正文: 建筑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向人们倾述着各地区、各民族的思想观念、宗教情感、审美情趣等。中西建筑文化在建筑特色、艺术形式、人文理念,尤其是发展渊源诸方面之明显不同的根本成因在于其生成的文化土壤不同,即不同地域文化或民族文化的背景的显著差异性。 一、中西建筑文化差异的分析比较 由于地理环境、民族性格、历史文化等因素差异之影响,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传统建筑在建筑材料与结构、建筑布局、装饰色彩、艺术风格、美学价值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1、从建筑材料与建筑结构上看:中国传统(古典)建筑主要是土木制品,采用框架式结构,榫卯安装,梁架承重。在造型上重视曲线美,气韵生动。而西方传统建筑材料主要是石质制品,采用围柱式、券柱式结构,墙柱承重。在造型上重视块、面的应用,形态厚重。中国传统建筑的砖木结构适应小家小户的个体生活,凭借经验和巧思即可成功,故中国传统(古典)建筑始终没有上升到近代力学的研究高度。西方传统(古典)建筑多兴建大跨度的拱门、穹隆以容纳上万会众,要有精密的力学知识,由此促进了结构力学的发展。 2、从建筑布局上看:中国传统(古典)建筑为群体组合,即由一个个的单位建筑组合而成一个大的建筑群,空间上横向扩展,讲究中轴对称,追求纵深效果。城市布局多为矩形或方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封闭的、严谨的,追求内在的含蓄和私密性;而西方传统(古典)建筑多注重单体的建筑艺术效果,空间上垂直扩展,讲究突兀高耸,追求立面效果。城市布局多为同心放射状。整体风格是外向的、开放的、活泼的,追求外在的进取和自由性。 3、从装饰色彩上看:中国传统(古典)建筑由于是木构件,需要油漆或涂料保护,色彩以红、黄、绿、蓝为主色调,台基多为汉白玉,鲜艳夺目,具有强烈对比的性格特征。而西方传统(古典)建筑由于多使用石质材料,色彩以白、灰、米黄为主色调,朴素淡雅,具有调和性格特征,但内部装饰鲜色彩丽,追求一种光怪陆离、迷乱、朦胧的宗教感应氛围。 4、从建筑理念上看:中国传统(古典)建筑风格具有温和、实用、平缓、轻捷等特征,表现的是入世的生活气息,实践理性精神(或功能性)较突出,故谓之为“人本主义建筑”。西方传统(古典)建筑风格具有冷硬、敦实、突兀、玄妙等特征,体现的是以神灵为崇拜对象的宗教神灵精神或一种弃绝尘寰的宗教出世观念,故谓之为“神本主义建筑”。 5、从时空观念上看:中国传统(古典)建筑文化偏重于建筑的时间因素,西方传统(古典)建筑文化则强调建筑的空间因素。具体来说,中国建筑首先通过营造数重进深、曲折幽深、连绵不尽的群体组合效果体现浓厚的时间精神,中央至尊的文化理念变“空间之中”为“时间之中”的建筑表现乃“中轴线”布局。中国建筑居室分配的传统习俗表现为时间意识的长幼有序,而西方建筑首先以哥特式为代表将结构上的独体化和强烈的向上冲刺的空间意识表现得最为充分。此外,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导致西方建筑内部垂直空间的广阔度和外部

古建筑保护修复的原则和方法

古建筑保护修复的原则和方法 古建筑保护修复的原则是必须原址保护、尽可能减少干预、定期实施日常保养、保护现存实物原状与历史信息、保护现存实物原状与历史信息、正确把握审美标准、必须保护文物环境、不存在的建筑不应重建、考古发掘应注意保护实物遗存、预防灾害侵袭。 纪念建筑、石建筑、石窟寺壁画、造像、古碑石刻等修缮工程,应严格遵守“不改变原状”的原则。“不改变原状”的原则,系指始建或历代重修、重建的原状。修缮时应按照建筑物的法式特征、材料质地、风格手法及文献或碑刻、题铭的记载,鉴别现存建筑物的年代和始建或重修、重建时的历史遗构,拟定按照现存法式特征、构造特点进行修缮或者采取保护性措施;或按照现存的历代遗存、复原到一定历史时期的法式特征、风格手法、构造特点和材料质地等,进行修缮的原则。 依工程性质,可分为五类,如下;1、经常性保养维护工程,2、抢险加固工程,3、重点修缮工程,4、局部复原工程,5、保护性建筑物与构筑物工程。 保养维护工程系指不改变文物的现存;结构、材料质地、外貌、装饰、色彩等情况下所进行的经常性保养维护,如屋顶除草勾抹;局

部揭瓦补漏;梁柱、墙壁等的简单支顶加固;庭院整顿清理、室内外排水疏导等小型工程。此类工程就由管理或使用单位列入年度工程计划和经费预算,作为经常性工作,各尽其职,各负其责。 加固抢险工作,系指建筑物、石窟岩壁以及壁画、造像、石刻等发生危及文物安全的险情时所进行的抢救性措施,诸如支顶、牵拉、堵挡、加固等抢救性措施。此类工程须在技术检查的基础上制定抢险加固方案,报相应的文物主管部门审批后进行。如因特殊情况不能事先申报时,须补报备案。 重点修缮、局部复原工程,系指对文物进行较大规模的重点修缮或局部复原工程。此类工程必须事先做好勘查测绘、调查研究,在充分掌握科学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工程设计必须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广泛征求有关方面专家的意见。并在提出《修缮、复原工程申请书》报经相应的文物主管部门批准之后,方得进行施工。 保护性建筑物与构筑物工程,系指为保护文物而附加的安全设施,诸如排水防洪堤坝、防水房、亭、新加窟檐等。凡此类构筑物或建筑物,须与文物及环境风貌相协调,不可喧宾夺主。对文物本身和其周围的历史残迹,必须严格保护,不可因附加安全措施而遭受损坏,附加的建筑物、构筑物的设计方案,报请相应的文物主管部门核准后方可施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