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届中考化学基础知识点复习8

2013届中考化学基础知识点复习8

2013届中考化学基础知识点复习8
2013届中考化学基础知识点复习8

一、人体的元素组成

组成人体的元素有50多种,人总是不停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故人体中的元素在自然界中都能找到。

(1)常量元素:人体内含量超过0.01%的元素,称为常量元素,有11种,分别是:O、C、H、N、Ca、P、S、K、Na、Cl、Mg。它们约占人体质量的99.95%。

(2)微量元素:含量在0.01%以下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如铁、锌、碘、硒、铜、铬、锰等。微量元素含量尽管很少,但却是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摄入过多对人体也不利。

(3)元素的存在形式:氧、碳、氢、氮以水、糖类、油脂、蛋白质和维生素的形式存在,其余的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于水溶液中。

状元笔记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钙元素。

【示例】下列摘录了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的部分内容:

请分析表中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1)表中的锂、锶、硒在这里是指_________(填“元素”“分子”或“原子”)。

(2)饮用天然矿泉水对人健康有益,原因之一是矿泉水的pH 与人体血液的pH接近。已知某种矿泉水的pH为7.2~7.5,该矿泉水的酸碱性为()

A.强酸性

B.弱酸性

C.强碱性

D.弱碱性

(3)有人说:“矿泉水中微量元素的含量越多越好”,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解析:标签上所标的名称是指元素的名称;由于矿泉水pH略大于7,故显弱碱性;微量元素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虽然含量较少,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却很大,但这些元素在人体内过量也会危害人体健康。

答案

(1)元素(2)D (3)不对,人体内的各元素应收支平衡,长期摄入量过多和摄入量不足都不利于身体健康

二、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一些常量元素对人体的作用及适宜摄入量

mg/d 2.微量元素对人体的作用及适宜摄入量

4~5 g 锌

初中化学总复习知识点汇总

初中化学总复习知识点汇总 (绪言)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学。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一些如 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3、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 性、吸附性等。 4、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空气)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 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氧气为、稀有气体(混合物) 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 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 5、燃烧: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是:(1)与氧气接触,(2)温度达到着火点 燃烧、缓慢氧化和自燃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是:都属于氧化反应,都放出热量。 不同点是:燃烧、自燃反应剧烈,发光、放热;缓慢氧化只放热,不发光。 (水) 1、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泊和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4,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 量的2/3。淡水资源却不充裕,地面淡水量还不到总水量的1%,而且分布很不均匀。2、水的污染来自于①工厂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②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③农业生 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3、预防和消除对水源的污染,保护和改善水质,需采取的措施:①加强对水质的监测,② 工业“三废”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③农业上要合理(不是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等。 4、电解水实验可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5、电解水中正极产生,负极产生,体积比(分子个数比)为,质量比 为,在实验中常加稀H2SO4和NaOH来增强水的导电性。 (O2、H2、CO2、CO、C) 1、氧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氧是淡蓝色的。 氢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最小,难溶于水。 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干冰是CO2固体。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甲烷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俗名沼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2、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活性炭、

中考化学总复习基础知识详细总结

?、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 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常常同时发生。物质发生 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而发生物 理变化,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液、气)是物理变化。物质 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化学变化 时,分子被破坏,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2 ?物质的性质(描述性质的语句中常有“能……” “可以……”等字)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如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可燃性、 热稳定性。 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 学性质。 (二)物质的分类II 金属单质 混合物 「 单质非金属单质 Y 稀有气体 J Y 纯净物元素种类 {无机物 化合物 有机物 盐 3.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 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 例如,空气, 溶液(盐酸、 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矿物(煤、石 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 铁、钢) 注意: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 纯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即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 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或混合物。 4.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例如:水、 水银、蓝矶(CuSO 4 5H 2 O )都是纯净物 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 名称中有 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合物。 5. 单质:由同种(或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如:铁 氧气(液氧)、氢气、水银。 物质种类 {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酸 其他氧 化物 碱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策略

化学 一、明确中考的主要要求 二、把握中考复习的主要环节 三、中考化学试卷的解答要领 四、中考化学冲刺阶段注重整理和思考

中考复习策略 中考渐近,做好最后阶段的化学复习,对巩固学习成果、提高学习成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情绪都难免焦灼与忐忑,都在想着各科的“法子”,寻找着各科的“捷径”,以便能考出一个理想的成绩。各学科复习的基本方法都大致相同,但又存在着各自的特点,各有“巧妙”不同。现就初中化学如何进行考前复习提几点建议,供同学们参考。 一、明确中考的主要要求 明确要求就是要看准方向,关注中考化学考试说明变化,把握复习的深度难度,增强复习的效率。2012年的考试说明与2011年的考试说明相比,考试性质、考试方式、试卷结构、以及考试内容要求,基本上都没有变化。从中我们体会到以下三点: 1. 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是中考要求的“支撑点”。 中考试卷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属于水平考试,因此,必然具有明显的基础性。基础题一般占60%左右,许多稳定的考点带有明显的基础性。 2. 领会层次要求是提高复习效率的“着力点”。 《课标》是教师教学的根本依据,也是同学们中考复习的基础依据。《考试说明》中每一章的“知识能力要求”已将其进一步明确,它实际上就是每个知识点应该达到的“程度”。 3. 适应发展是决定中考复习质量的“关键点”。 中考试题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发展性。某些考点将随着当年考试要求的变化作相应的调整。如:基本概念的死记硬背进一步淡化;化学计算在降低计算难度的同时对思维能力的要求

逐步提高。所以指导我们的中考复习方向,学生的知识要灵活掌握、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要结合生活实践经验来回答问题。 二、把握中考复习的主要环节 1. 过好教材关 教材是我们平时学习的工具也是中考命题的依据,不论试题的情景如何新颖,答题的知识点基本上都来源于教材,而不可能超出教材的知识水平去编写一些偏题怪题,所以,一定要通读教材,认真思考,按中考考试说明的要求认真落实,并尽量查找自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理解上的漏洞。历届毕业生的成功经验表明,在复习中根据自己的弱点和盲点有针对性地阅读课本,是总复习中的重要的一环。初中化学知识点零散,复习时化学基础知识要“细”、“实”、“到位” ,粗糙就是“空”、不实等于“零”。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好,中考就可以得高分。要明确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形成了知识的系统化,更主要的就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强迫学生们回归教材。通过这样的复习使初中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宽和加深,再配以适当的习题加深知识的巩固。题中空白填写完后,需要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学生具有扎实的掌握基础知识,因为这是决战中考的武器,必须磨光擦亮,才能取得中考的胜利。 四类知识复习好 (1)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复习方法:咬文嚼字抓关键、分析比较辨异同、分类归纳成网络。注意对教材中所有的概念做到心中有数,并且分类掌握。通过分析、对比,把握容易混淆的概念之间的本质区别和内在联系。化学用语掌握,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及问题的解决归结到最后,要能用准确的化学用语表达出来,而且能规范地书写。因此,能熟练、正确、规范地书写元素符号、离子符号、价标符号、化学式、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将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 H 2 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有水雾 CO 2 :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 2的量减少,CO 2 和H 2 O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初中化学总复习知识点汇总基础知识部分

初中化学总复习知识点汇总(基础知识部分)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学。物理和化学的共同点: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一些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3、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4、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5、绿色粉末碱式碳酸铜加热后,①绿色粉末变成黑色,②管口出现小水滴,③石灰水变浑浊。 Cu2(OH)2CO3— 6、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空气)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混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水) 1、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泊和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4,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淡水资源却不充裕,地面淡水量还不到总水量的1%,而且分布很不均匀。 2、水的污染来自于①工厂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②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③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3、预防和消除对水源的污染,保护和改善水质,需采取的措施:①加强对水质的监测,②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基础知识填空(全部)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及绪言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以及的科学。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变化前后是否有生成。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化学变化的本质是________ 。(b级) 3、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需要通过表现出来。 4、物质的性质一般描述为某物质“能”“会”“易”等。 5、物理性质包括、、、、、、、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 导热性等;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支持燃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腐蚀性、脱水性等。(b级) 6、化学发展史:①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建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 ②门捷列夫发现的_____________并编制出,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7、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有;属于物理变化的有。 (1)光合作用(2)高炉炼铁(3)家庭自制冰块(4)牛奶变酸(5)粮食酿酒(6)钢铁生锈(7)湿衣服凉干(8)白磷自燃(9)火药爆炸(10)CO2通入澄清石灰水(11) 工业制氧 (12) 煤气中毒 (13) 矿石粉碎 (14) 汽油挥发 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化学学习的特点:“三关注”即、、。 2、科学探究要素(或步骤)。 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一) 药品的取用(b级) 1、实验室里的药品,很多是,,或。使用时应注意安全。 2、实验剩余药品既不能,也不能随意,更不能,要放在。 3、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液体取,固体只需。 4、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取用块状药品一般用。而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一般用和。用量 筒量取液体时,量筒必须,视线要与筒内_______________保持水平。 5、把块状固体放入容器要做到“一,二,三。”倒取液体时要做到“一_ ,二,三。” 6、某同学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俯视,其读数比实际体积会 (填“偏大”或“偏小”) (二) 托盘天平的使用: 1、检查天平游码是否在,然后将天平。 2、称量时把称量物放在盘,砝码放在盘。取用砝码要使用,先加质量_____的砝码,再加质量的砝码, 最后移动,直到天平平衡。 3、注意:称量干燥固体药品时,在两边托盘上放相同质量的纸,易潮解的药品,必须放在________里称量。 4、使用完毕,把砝码放回,游码归零。 5、某同学用天平称量物品时,将称量物放在右盘,左盘砝码重25g,游码重3g,则物品的实际重量为 g。 (三) 连接仪器装置注意做到先湿润,然后慢慢转动。 (四)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应放在实验的第__ _ 步。 2、操作方法:先把导管一端浸在水中,用手近握仪器观察水中的导管口__ ___,松开手后看观察导管内是否_ _ ___。(也可用酒精灯加热或用别的方法) (五) 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 (1) 酒精灯的火焰可分为、、三部分。其中温度最高,加热时一般用加热。 (2) 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3)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绝对禁止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绝对禁止用引燃另一个酒精灯; 用完酒精灯后,要用盖灭,禁止用嘴吹灭。 2、给物质加热:(1)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等,加热时必须垫上石棉网的仪器有:、等, 量筒、漏斗等 (能否)用来加热。 (2) 加热时保持外壁干燥,加热前先,防止骤冷骤热,炸裂仪器。

浅谈中考化学高效复习策略

浅谈中考化学高效复习策略 姜堰市桥头初级中学戴玉萍 [摘要]初中化学不仅需要记忆的东西多,而且需要理解、归纳综合的也比较多。化学复习课,不仅有大量的琐碎知识点要学生去记,更重要的是在熟记的基础上还要去灵活运用;如何在复习课中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从而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科学高效的复习是关键。 关键词:中考化学高效复习策略 在新课标和“五严”的双重作用下,传统教学、复习模式已经行不通,所以面对中考复习许多老师经常发出这样的感叹:复习课真难上,尤其是而且化学复习课既不象授新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象习题课那样有“成功感”,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查漏补缺、系统整理以及巩固发展提高。如何在复习课中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从而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科学高效的复习是关键,下面结合化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就中考化学高效复习模式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复习的主体 “学生的发展是一切的根本,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去学”这句话对于中考化学复习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现在的化学中考已不再是过去“单一的知识型”更注重的是“知识——能力型”,而且越来越倾向于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此,在中考化学复习中,我们不能只让学生去熟记基础知识,更应注重以基础知识为载体,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实到具体的复习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然而现实中很多老师还是采取传统的灌输模式把学生当“电脑”,自己在复习教学处于绝对的核心位置,将最大量的、既成系统的知识程式化的传输给学生,致使部分学生成了储藏知识的“硬盘”。这种复习教学模式不仅我们教师自己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而且最终的成效也并不是很理想。从以学生为本的角度来看,中考复习的核心是初三学生,老师在这一特定过程的作用是引导、指导和辅导。因此,在备考复习中教师必须摈弃多年来习以为常的“讲练考”的复习模式,千方百计的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复习的主人。例如,我在任教的初三(2)班进行化学实验基

中考化学必考知识点汇总

2019年中考化学必考知识点汇总基本概念: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 中子数 (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 =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17、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如:A + B = 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如:AB = A + 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 + BC = AC + B 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B + CD = AD + CB 18、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

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1、常温常压下为气态的有机物:1~4个碳原子的烃,一氯甲烷、新戊烷、甲醛。 2、碳原子较少的醛、醇、羧酸(如甘油、乙醇、乙醛、乙酸)易溶 于水;液态烃(如苯、汽油)、卤代烃(溴苯)、硝基化合物(硝基苯)、醚、酯(乙酸乙酯)都难溶于水;苯酚在常温微溶与水,但高于65℃任意比互溶。 3、所有烃、酯、一氯烷烃的密度都小于水;一溴烷烃、多卤代烃、硝基化合物的密度都大于水。 4、能使溴水反应褪色的有机物有:烯烃、炔烃、苯酚、醛、含不 饱和碳碳键(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有机物。能使溴水萃取褪色的有:苯、苯的同系物(甲苯)、CCl4、氯仿、液态烷烃等。 5、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有机物:烯烃、炔烃、苯的同系物、醇类、醛类、含不饱和碳碳键的有机物、酚类(苯酚)。 6、碳原子个数相同时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不同类物质:烯烃和环烷烃、炔烃和二烯烃、饱和一元醇和醚、饱和一元醛和酮、饱和一元羧 酸和酯、芳香醇和酚、硝基化合物和氨基酸。 7、无同分异构体的有机物是:烷烃:CH4、C2H6、C3H8;烯烃: C2H4;炔烃:C2H2;氯代烃:CH3Cl、CH2Cl2、CHCl3、CCl4、C2H5Cl;醇:CH4O;醛:CH2O、C2H4O;酸:CH2O2。 8、属于取代反应范畴的有:卤代、硝化、磺化、酯化、水解、分 子间脱水(如:乙醇分子间脱水)等。

9、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的物质:烯烃、炔烃、苯及其同系物、醛、酮、不饱和羧酸(CH2=CHCOOH)及其酯(CH3CH=CHCOOCH3)、油酸甘 油酯等。 10、能发生水解的物质:金属碳化物(CaC2)、卤代烃(CH3CH2Br)、醇钠(CH3CH2ONa)、酚钠(C6H5ONa)、羧酸盐 (CH3COONa)、酯类(CH3COOCH2CH3)、二糖(C12H22O11)(蔗糖、麦 芽糖、纤维二糖、乳糖)、多糖(淀粉、纤维素) ((C6H10O5)n)、 蛋白质(酶)、油脂(硬脂酸甘油酯、油酸甘油酯)等。 11、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置换出氢气的物质:醇、酚、羧酸。 112、能发生缩聚反应的物质:苯酚(C6H5OH)与醛(RCHO)、 二元羧酸(COOH—COOH)与二元醇(HOCH2CH2OH)、二元羧酸与二元 胺(H2NCH2CH2NH2)、羟基酸(HOCH2COOH)、氨基酸(NH2CH2COOH)等。 13、需要水浴加热的实验:制硝基苯(—NO2,60℃)、制苯磺酸 (—SO3H,80℃)制酚醛树脂(沸水浴)、银镜反应、醛与新制 Cu(OH)2悬浊液反应(热水浴)、酯的水解、二糖水解(如蔗糖水解)、淀粉水解(沸水浴)。 14、 光 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反应的:烷烃与卤素的取代反应、苯与氯气加 成反应(紫外光)、—CH3+Cl2—CH2Cl(注意在铁催化下取代到苯环上)。 15、常用有机鉴别试剂:新制Cu(OH)2、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银氨溶液、NaOH溶液、FeCl3溶液。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策略

化学 顾太明: 学大个性化教育研究院化学教研中心主任,学科带头人,初中化学教研组组长。具有多年一线教学经验,教学中秉承“因材施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最大限度的发掘学生自身的潜能。中央电视台中学生频道特邀兼职教师,学大全国十佳教师。 一、明确中考的主要要求 二、把握中考复习的主要环节 三、中考化学试卷的解答要领 四、中考化学冲刺阶段注重整理和思考

中考复习策略 中考渐近,做好最后阶段的化学复习,对巩固学习成果、提高学习成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情绪都难免焦灼与忐忑,都在想着各科的“法子”,寻找着各科的“捷径”,以便能考出一个理想的成绩。各学科复习的基本方法都大致相同,但又存在着各自的特点,各有“巧妙”不同。现就初中化学如何进行考前复习提几点建议,供同学们参考。 一、明确中考的主要要求 明确要求就是要看准方向,关注中考化学考试说明变化,把握复习的深度难度,增强复习的效率。2012年的考试说明与2011年的考试说明相比,考试性质、考试方式、试卷结构、以及考试内容要求,基本上都没有变化。从中我们体会到以下三点: 1. 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是中考要求的“支撑点”。 中考试卷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属于水平考试,因此,必然具有明显的基础性。基础题一般占60%左右,许多稳定的考点带有明显的基础性。 2. 领会层次要求是提高复习效率的“着力点”。 《课标》是教师教学的根本依据,也是同学们中考复习的基础依据。《考试说明》中每一章的“知识能力要求”已将其进一步明确,它实际上就是每个知识点应该达到的“程度”。 3. 适应发展是决定中考复习质量的“关键点”。 中考试题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发展性。某些考点将随着当年考试要求的变化作相应的调整。如:基本概念的死记硬背进一步淡化;化学计算在降低计算难度的同时对思维能力的要求

2019年中考初三化学总复习知识点总结最全资料

化学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总结资料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提纲 一、应掌握的知识点 1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3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在原子中,质子数=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 6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中子数 7镁离子和镁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9决定元素的种类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10.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11.石油、煤、天然气都是混合物。 12.溶液都是混合物。例如:稀硫酸、食盐水、石灰水等。 13.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14.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15.燃烧、铁生锈、食物变质等都是化学变化。 16.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17.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Cu Hg Ag Pt Au 18.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是H2、C、CO。其中属于单质的是C、H2。属于化合物的是CO。 19.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 20.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不变的是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元素的种类、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肯定变化 的是物质的种类和分子的种类。 21.2H2表示两个氢分子;2H表示两个氢原子;2H+表示两个氢离子。 22.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相同。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 23.溶液在稀释前后保持不变的是溶质的质量。 24.酸的pH<7;如:HCl、H2SO4、CO2通入水中; 碱的pH>7;如:NaOH、Ca(OH)2、CaO溶于水、Na2O溶于水、Na2CO3 中性溶液pH=7。如:水、NaCl 25.某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12 2 8 2 ,该原子中的质子数为12,核电荷数为12, 核外电子数为12,最外层电子数为2,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成为阳离子。 26.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是(1)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2)温度达到或超过可燃物的着火点。 27.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8.酸有盐酸HCl、硫酸H2SO4、硝酸HNO3。 29.碱有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2等。 30.化合价口诀: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碳二四,铁二三,二四六硫都齐 全,铜汞二价最常见。(其他口诀也可) 31.空气中的污染性气体有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二氧化氮NO2。 32.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对空气没有污染。 33.空气中按体积分数计算,最多的气体是氮气,占78%,其次是氧气,占21%。 34.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燃烧的是氧气O2。 35.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略重,不易溶于水,液态氧和固态氧均为淡蓝色。

2016化学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总结最全的资料

2016年化学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总结资料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提纲 一、应掌握的知识点 1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3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在原子中,质子数=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 6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中子数 7镁离子和镁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9决定元素的种类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10.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11.石油、煤、天然气都是混合物。 12.溶液都是混合物。例如:稀硫酸、食盐水、石灰水等。 13.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14.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15.燃烧、铁生锈、食物变质等都是化学变化。 16.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17.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Cu Hg Ag Pt Au 18.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是H2、C、CO。其中属于单质的是C、H2。属于化合物的是CO。 19.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 20.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不变的是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元素的种类、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肯定变化的 是物质的种类和分子的种类。 21.2H2表示两个氢分子;2H表示两个氢原子;2H+表示两个氢离子。 22.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相同。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 23.溶液在稀释前后保持不变的是溶质的质量。 24.酸的pH<7;如:HCl、H2SO4、CO2通入水中; 碱的pH>7;如:NaOH、Ca(OH)2、CaO溶于水、Na2O溶于水、Na2CO3 中性溶液pH=7。如:水、NaCl 25.某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12 2 8 2 ,该原子中的质子数为12,核电荷数为12, 核外电子数为12,最外层电子数为2,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成为阳离子。 26.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是(1)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2)温度达到或超过可燃物的着火点。 27.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8.酸有盐酸HCl、硫酸H2SO4、硝酸HNO3。 29.碱有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2等。 30.化合价口诀: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碳二四,铁二三,二四六硫都齐全, 铜汞二价最常见。(其他口诀也可) 31.空气中的污染性气体有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二氧化氮NO2。 32.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对空气没有污染。 33.空气中按体积分数计算,最多的气体是氮气,占78%,其次是氧气,占21%。 34.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燃烧的是氧气O2。 35.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略重,不易溶于水,液态氧和固态氧均为淡蓝色。 36.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37.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在做此实验时,应预先在瓶底放水或细砂,原因是防止熔

中考化学实验设计的复习策略

中考化学实验设计的复习策略 在中考中,试验设计与实验探究成为中考命题的热点。探究性试题一般以研究性小课题作为试题的内容和研究对象,以实验为研究手段,模拟科学探究过程对小课试题展开研究。试题通常按问题情景、知识视野和探究过程构建。此类试题往往具有三个特征:开放性(体现在探究主题视角的多样性、探究过程或研究手段的多样性以及研究结果表述的多样性)、过程性(探究过程强调模拟科学研究过程,对课题实行猜想与假设、研究与论证、评价与应用等)和综合性(综合使用学科内和学科间知识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和解决探究的问题) 实验设计与探究题的命题热点主要有: 1、利用给出的一些装好药品的单个实验装置,要求根据实验目的连接仪器、叙述现象、说明理由,或要求根据实验现象和物质的性质判断物质和化学反应。 2 、给出部分实验环节,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完整的实验或补全部分实验步骤。 3、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实行的条件,选择适当的药品、仪器(或使用指定的仪器)完成次指定的实验操作。 4、利用限定的仪器装置、药品,融气体制备、除杂、收集、检验等设计操作程序、仪器连接、定量计算于一体。考查学生设计实验、基本操作和数据处理水平。 5、针对题目所给出的小题目,自主设计探究方案;针对题目所

给的情景,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或猜想,并设计方案对该问题或猜想实行探究;对题目所给的探究方案或猜想实行改进或评价;从探究过程中得到有用的启示或将探究的结论推广与应用。 解答实验方案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是: 明确目的原理,即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弄清题目所给的新信息。 选择仪器药品,即选择合理的化学仪器和药品。 设计实验步骤,即设计出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步骤。 记录现象数据,即全面而准确地及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数据。 分析得出结论,即根据实验观察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通过度析、计算、图表、推理等处理,得出准确结论。 解答探究性试题的一般思路是: 分析题给信息,即认真读题,理解题目所给的明确的信息,挖掘题目中隐含的信息。 提出合理假设,即在明确实验目的的基础上分析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尽可能多的有一定依据的合理的假设。 设计实验验证,记在假设和猜想的基础上,合理应用知识与技能、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思路与方法指定研究计划、展开研究并科学合理地进行观察与记录、收集证据、对比分析,最终得出结论。

中考化学复习策略

中考化学复习策略 第一,常考点要“多讲精练”,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常考点包含基础知识复习与基本技能训练。对此,复习中必须“多讲精练”。“多讲”是与该知识点相关的内容必须讲清楚,弄清基础知识的提出、内容、叙述、应用及知识间的联系等等;基本技能训练应引起高度重视,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多练习一些能直接运用基础知识来解的题目。“精练”可以“学案”的模式进行练习,加强基础知识的落实,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第二,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不断建立和完善知识体系。 基础知识的复习要在形成体系上下功夫,要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新知识应及时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特别要注意化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逐步形成和扩充知识结构系统,构建“化学认知结构”。要注意化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关系、学科间的迁移和对比,能比较和分析知识的区别和联系,把已有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意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学习过程的细化。 第三,重视过程和方法的复习,提高学生应试能力。要引导学生总结课本学到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实验手段等等,在综合复习中,应注意对学生解题能力和方法的培养,指导学生提高审题能力。如教给学生学会如何从繁冗的情境描述中精炼题干;学会从文字、图

像或表格获取有用的信息解题;学会如何进行知识迁移,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第四,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提高复习的效率。 第一轮为系统复习,其内容是回归课本,准确理解所有“概念”和“规律”的含义,解决知识的覆盖面、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初中阶段学生不能完全做到理解学习的意义,大多数学生缺乏主动性,所以光有教师对知识梳理、整合、讲解还不够,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分阶段的检测,如基础知识的默写、章节小测验、课堂上的问答。 第二轮为专题复习,主要是对化学知识体系作分类归纳,让学生从分类专题中找共性,寻规律、明确解题思路,从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轮为综合复习,以检验学生总体复习情况,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同时也可反馈出学生学习的信息,再通过讲评、个别辅导,对学生作查漏补缺、深化提高。第四轮为强化记忆阶段,也是一个心理和智力的综合训练阶段,主要是为增强考生自主学习、获取信息、实际操作、正确决策、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造能力,因此不宜进行大题量训练,主要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薄弱坏环节进行查漏补缺。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知识点总结 一基本概念: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化学式和化合价: (1)化学式的意义:①宏观意义: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 ③量的意义:a.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 b.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2)单质化学式的读写 ①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的:a.金属单质。如:钾K 铜Cu 银Ag 等; b.固态非金属。如:碳C 硫S 磷P 等 c.稀有气体。如: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r等 ②多原子构成分子的单质:其分子由几个同种原子构成的就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几。 如:每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则氧气的化学式为O2 双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O2(氧气)、N2(氮气)、H2(氢气) F2(氟气)、Cl2(氯气)、Br2(液态溴) 多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臭氧O3等 (3)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先读的后写,后写的先读 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化某”,如: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 ②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酸某”,如:KMnO4(高锰酸钾)、K2MnO4(锰酸钾)

《大学基础化学》复习总结资料

1 《大学基础化学》复习 复习内容 第一章 物质的聚集状态 第二章 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 第三章 定量分析基础 第一章 物质的聚集状态 一.气体 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2. 分压定律 二.溶液浓度表示 1. 物质的量浓度 2. 质量摩尔浓度 3. 质量分数 一.气体 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适用于理想气体:分子间的作用力忽略, 分子本身的体积忽略 pV=nRT 变换形式 RT pV m =M r 求相对分子量 RT pM = ρr 求气体密度 2. 分压定律 分压概念:在一定温度和体积下,组分气体单独占据与混合气体相同体积时,对容器产生的压力。 道尔顿分压定律:∑1 K p p == i i 总 p i = p 总 x i 1==∑ 1 K i i x i x n n V V ==i i 总 总 i x n n p p ==i i 总 总 二.溶液浓度表示 1. 物质的量浓度c V n c B B = B B B M m n = 2. 质量摩尔浓度b A B B m n b = 3. 质量分数 m m w B B = 4. 几种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 B B B M ρ w = c ρb =c B B 习题:P22 1-1、有一混合气体,总压力为150Pa ,其中N2和H2的体积分数为0.25和0.75,求N2和H2的分压。 解: i x n n V V ==i i 总 总 Pa Pa 5.11215057.05.3715025.0i i H i i N 2 2=?=====?====总总总总总总p V V p n n p x p p V V p n n p x p i i 总 总总 总 1-3、用作消毒剂的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为0.030,这种水溶液的密度为1.0g ?mL-1,请计算这种水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摩尔浓度、物质的量浓度和摩尔分数。 解: 质量摩尔浓度b A B B m n b = 物质的量浓度 V n c B B = 摩尔分数 n n x B B = 解:1L 溶液中 ρV w m w m m m w B B B B B === m ( H2O2) = 1000mL ?1.0g ?mL -1?0.030 = 30g m ( H2O) = 1000mL ?1.0g ?mL -1?(1-0.030) = 970g n ( H2O2) = m /M =30/34=0.88mol n ( H2O) = m /M = 970/18=54mol b ( H2O2)= n/m=0.88/0.97kg = 0.91mol ?kg -1 c ( H2O2)= n/V=0.88/1L = 0.88mol ?L -1

中考化学总复习: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基础) 知识讲解

中考总复习: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基础) 【考纲要求】 1.掌握溶液、溶质、溶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等概念。 2.掌握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了解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3.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知识网络】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组成:溶质和溶剂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固体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 溶解度变化规律: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溶解度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 a(O H)2 常用溶解度曲线表示 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溶液 溶质的质量分数 = ×100% 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定义:固体溶质从饱和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方蒸发溶剂,适于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的物质 结晶法冷却热的饱和溶液,适于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大的物质 放热,如:NaOH 浓H2SO4 溶解现象吸热,如NH4NO3 变化不明显,如NaCl 乳化现象:洗洁精洗衣物和餐具上油污是发生了乳化现象 【考点梳理】 考点一、溶液、溶解现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溶液(高清课堂《溶液(一)》一)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组成:溶质和溶剂。 (3)特征: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密度、浓度、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改变,溶液久置不出现沉淀,不分层。 2.溶解现象 (1)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1溶剂的温度:温度越高,溶解越快。 ○2固体溶质的颗粒大小:颗粒越小,溶解越快。 ○3搅拌加速溶解。 (2)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物质溶解时,往往会引起温度的改变。溶解的过程发生两个变化:

初中化学总复习知识点

初中化学总复习知识点(章节)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学。 2、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和意大利化学家阿伏加德罗得出了: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3、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4、我国科学家张青莲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贡献。 5、我国科学家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 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变化后的物质与原物质是否还一样。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一些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例如:化学变化的酒精燃烧。物理变化的酒精挥发。 2、物理性质即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吸附性等。 3、化学性质即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4、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时一般用有、可以、能等词语。例如:物理性质的酒精有挥发性,化学性质的酒精可以燃烧。铁能生锈。 5、蜡烛燃烧的探究: (1)点燃前:蜡烛的颜色是白色或红色。状态固体。形状圆柱体。硬度软或小。密度比水小(能浮在水面)。不溶于水。 (2)点燃后:蜡烛能燃烧发生化学变化,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层。其中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燃烧后生成水(烧杯内壁有水珠)。和二氧化碳(烧杯内壁的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熄灭后:产生白烟(是蜡烛的蒸气)。点燃白烟能燃烧并且把蜡烛重新点燃。 烟和雾的区别:“烟”是漂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小颗粒,“雾”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小液滴。 6、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二氧化碳的性质:(1)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2)能使燃烧的木条熄灭。 氧气的性质:它不能燃烧、能帮助其它物质燃烧(有助燃性)。能使燃烧的木条更旺;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得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比空气少,二氧化碳比空气中多。(能使燃烧的木条熄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