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

摘要:“三农”问题就是指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农业问题。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此目标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三农”问题是阻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成为我国重要的政治经济问题。故寻求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探寻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是必要的。

关键字:“三农”问题;原因;对策

一、“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二元社会结构的不合理性是“三农“问题的政治根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之间联系显著增强,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差距过分悬殊。长期以来,中国的城乡体制发挥的淋漓尽致,如户籍制度分为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人为的把农民拒绝于城市之外,把劳动制度分为农民和工人,让你们供养工人;把工资福利制度分为可享受福利和无福利保障的两种人,把农民拒绝于社会保障制度之外等等一系列所谓的城乡分割制度。这些制度体现为城乡居民在生存和发展等基本权利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由此带来农村现代化程度低,经济封闭落后,带有浓厚的传统特性。同时使得70%的劳动群体创造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现在无论是城乡经济还是农村经济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然而社会更关注的是怎么样解决和提高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变本加厉的推行“以农哺工”政策,以保证城市人的利益,似乎农民的生死与国家利益并无紧要关系,这样一个理念这样的政策,自然而然的就会造成如今的“农民真穷,农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局面,其主要根源在于中国的城乡政策的极度分割局面所造成的,这种政治的原因造成了对农村经济的歧视,可想而知,由此发展,农村的经济永远只是一个帮助城市经济发展的副品,中国的经济也就不可能做到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政治政策的不合理性。

(二)“重工轻农”的思想

我国“三农”问题的经济根源是重工轻农,工业过渡的向农业索取,且积重难返。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并没有始终坚持工农协调发展,把农业作为发展的基础战略,而是实行一种过分向工业、向城市倾斜而忽视了农村的发展。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始终把农业作为基础的发展战略,提倡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而中国正好相反,“以农哺工”,这种思想的长期发展,导致了中国农业的发展举步维艰,使得中国的农村经济始终处于一个低水平的状态。统计数据测算,西部地区约有30%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东部地区,尤以重庆、四川两省市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占比最高。这使西部地区土地撂荒严重,新技术推广困难,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大片良田荒芜,粮食产量下降。这其中的缘由就是社会的“重工轻农”思想所导致的

现象,农民都纷纷到城市去发展。

(三)根本原因: 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及其组织形式

我国农业长期以小规模家庭分散经营为主体经营形式,但是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开放经济,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强者淘汰弱者的过程,由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及其组织形式没有竞争优势,故农民收入低、增长缓慢,乡村社会落后出现劳动力过剩等问题。但是家庭联产承包制已经无法适应越来越开放有序的大市场。随着市场经济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特征就是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乡村工业化农副产品产销一体化。而要实现这些目标仅仅靠分散的农户是无法实现的,必须走产业化之路,产业化的过程就是联合广大分散的农户、共同生产联合作业进而共同应对大市场竞争的过程。然而传统的“个体家户生产”的小生产模式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难以满足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这就是一个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四)农民自身的问题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问题是素质问题,素质问题的核心是教育问题。危朝安说。据农业普查显示,农村从业人员中文盲或半文盲占14%,小学文化水平占42.1%,初中文化水平占38%,中专文化占5.。1%,大专及以上文化占0.2%,由此可见,我国农民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是小学,农民的自身素质是比较低的,这个缺陷降低了他们在非农业闭门的就业机会,所以许多农民到城镇去发展,大多数人也只能从事于社会最低层的工作,给他们造成了一个困惑,在农村发展没有前途,然而到城镇来发展仍然由于自己自身的文化水平受限,生活也是的很困难。另一个方面,知识水平的低下使得他们不了解新科技的应用,他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导致工作量大,收获却甚少,与当今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模式是存在矛盾的,所以“三农问题的解决,发展农民的自身素质是十分至关重要的。

二、“三农”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由“城乡分割”转向统筹城乡发展

通过上述的原因分析,我们知道,“三农”问题存在的一个主要的关键因素在于国家二元结构不合理性的政策,国家没有把农业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一个基本战略,过分的注重城市的发展,而忽略了农村的发展。因此,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国家对“三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制定一个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即由注重城市发展转向注重统筹城乡的发展。把发展农村和农业生产力尤其是农业生产力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以农反哺”转向“以工反哺”。必须打破城乡分治的制度刚性, 给予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一样的国民待

遇, 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思路来化解“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需要的涉及户籍制度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等问题,不公平的制度必须得到改正,特别是对于城乡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而代之以居民身份证制度。乡经济统筹发展,主要在政策上体现出城乡居民平等待遇,从住房、就业、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方面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差异,拆除农民进城面对的各种高门槛,实行一体化平等管理。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要求农业的发展要与时俱进,符合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这个改变就是由中国的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制走向产业化的大生产。社会化大生产的特征就是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乡村工业化、农副产品产销一体化。这个过程就是联合广大分散的农户、共同生产联合作业进而共同应对大市场竞争的过程。这就需要新型的农村经济组织形式来

实现这种联合。在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好的南街村、华西村无一不是实行公司制的生产作业管理经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的不仅是联合,更重要的是,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农业也要善于利用这项技术,利用科技的手段发展农业,达到科技与农业相结合的统一。当然,这个发展过程需要农民的意识观念,也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给农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农民自身的素质决定了他们发展的局限性,不论是农民要发展社会大生产的农业,还是农民进入城市发展,都需要知识技能。然而中国农民文化与技术水平同现代化农业发展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这一现实问题。正如西奥多.W.舒尔茨所言,/一个受传统农业束缚的

人,无论土地多么肥沃,也不能生产出许多食物,节约和勤劳并不足以克服这种类型农业的落后。同时,随着社会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运行机制的不断多样化,对进城农民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是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关键。针对农民知识水平低下的问题,国家应该注重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进一步降低农村青壮年文盲率,提高适龄儿童特别是女童入学率来实现。加强对从事于农业生产的农民生产技能的培训,提高进城农民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继而提升农民自身的能力。因此,在政策的扶持下,农民也不断的发展自身的知识技能,要与时俱进,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充实自己,缩小自己与城市居民的差距。

(四)真正使中央政府的政策得以贯彻

真如李昌平所说的,“中央政策虽好,但是地方政府可以不执行。”如粮食收购政策,中央是0.55元的保护价收购的,然而有的的地方却0.35元的价格收购,毋庸置疑,农民的收入

很大一部分收到削减;中央实施农民负担政策也是好的,但是在地方真正贯彻起来就成了天壤之别了,只有农民负担出了恶性案件,给社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中央才追究责任。所以说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关键还在于政府的实践,好的政策提出来了,是不是真正得到好的贯彻,好的实施,如果不是,再好的政策也解救不了问题。因此,中央政策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政策只要已出台,就一定要得到很好执行,中央要保持绝对的权威。

参考文献:

[1]赵阳.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与对策[J].农业经济,2008年

[2]吴靖,罗海平.我国现阶段“三农”问题的成因、性质与对策研究[M],2009年

[3]刘涛. “三农问题”的困境及其对策[J]. 商业经济, 2009,(02)

三农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三农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一)三农问题的概念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大的变数,因为其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程度,关系着很多农民的生存。三农事业在发展中遇到了问题,将会限制我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三农”问题是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总称,三者之间有密切联系,有质的区别。 农村问题突出表现的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城市经济发达,农村面貌落后,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主要体现为农民依赖土地,种地收入少;学习运用农业科技成果,农业增产却不增收;农业科技推广的不全面,产业化程度与国外农业相比较低;与国际农业竞争没有优势,缺少优质高效品种等。 “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其主要表现为农民生活方式单一,大多时间花在种地上;收入方式少,种地或者出苦力;转移的劳动力的权利没有保障,剩余的劳动力得不到合理的安置等。 (二)三农问题的成因 (1)基本国情的影响。人地比例关系的多少,对于农业发展、农村发达、农民贫富有着直接关系。首先,影响着我国的农业就业容量,人多地少使得农业内部的就业容量比例缩小,靠农业增加收入的

机会就相对于减少。其次,影响着农业的经营方式和农业的产业化结构,较少的土地是不可能有效的经营大规模的农业,不可能有效的提高土地生产率。最后,对于农民而言,耕地不足使他们的收入减少,影响到他们的生存。虽然如今,农民外出务工,但是人均耕地的不足,相对于市民而言这是不公平的,并且在效率方面得不到保障。 (2)体制的制约。为了工业发展的需要,国家让城市大力发展工业,引进先进技术,组织大规模生产,财政、金融、社保等政策偏向城市,使城市处于发展的优势地位。同时国家让农村以农业为主,大力发展,将农民的生活与土地紧密联系。许多优惠政策落实不到农村,对农村的财政支持部分只能完成很少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农民从根本上就没有参与现代化的机会,使得农村其它产业得不到发展,生产方式没有转变,外出务工的农民在城市遭到各种制度的威胁,生存权、发展权等处于不平等地位。国家主导的二元经济结构政策,直接割裂了农村与城市的联系,使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有了不同结果,城市与乡村极不对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城市的工业化、现代化,农村的非城镇化,工业化向城市倾斜。 (3)财政支持比重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投入对于农村而言是多于以前的,但是相对于城市而言,投入也在增加,而城市的发展迅速为自身获得了更多的财政支持,所以尽管对农村的支持的绝对量不断增加,但是比重却是下降的。 (4)农民自身的问题:我国农民人数很庞大,勤劳质朴,但是生活贫困文化素质很低,缺少现代化素质,容易满足小农经济。这些

2020年整理学习三农问题心得体会.pdf

关于三农问题的思想汇报 尊敬的大学党组织: 每年寒假开学,在火车站都会经历这样一幕:在火车站成群结队的农民工背着大包小包的铺盖,拥挤在候车厅等待外出的列车--青壮年男子、妇女、儿童??吵吵嚷嚷。 由此景,我想到了在各种媒体频频出现的带有很浓的政治词汇"三农问题"。确实国家着手解决三农问题也有好几个年头了,成效肯定是突出的,但肯定的来说存在的问题也还是比比皆是的。现在农民的地位真的提高了没?农民的权益得到落实没?作为从农村出来的孩子,对这些问题我还是比较关注的。现在回家还会听到爸妈谈话间,会提到政府现在和以前对农民的政策不同的地方。让我感慨最深的一句话是爸爸说的"在我看来xx这一届是最牛的,别的不说,就说这农业税吧,这都延续几千年的传统农民给政府缴税交公粮,现在倒换成政府给咱反钱了"。是啊,这确实可以算是划时代的创举了,起码在我的农民父母眼里这不亚于任何一次重大历史事件。 在惠农方面这些确实做得不错,但是仍然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作为学生,当然我关注更多的是教育这方面。初入大学时,最让我感到不公平的是农村和城市学生的升学压力的不同,虽然学生都很辛苦,但是相比之下,我们农村孩子是得到的教育设施是最差的,可是考学要求的分数却不是最高也是比较高的。这就反映了一些政策的问题,一些城市机构还存在地方保护政策。就农民工的问题也是--好多城市人歧视农民工。确实大部分农民工从事的是体力的脏累劳动,可是我记得在毛概课上政治老师的一句话"城市人是最没有资格歧视农民工的,想这些城市里的一砖一瓦,一花一草,那些不都是前辈再前辈的农民给造出来的?正如那句小品词说的,没有农民你吃啥喝啥"。日前,全国两会圆满结束。当前,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大政方针和两会的精神开展工作。我想对于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来说,要把两会精神真正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情怀必不可少。这些不是唱高调,要确确实实深入到人民中,真真正正的解决他们最关心的问题。这样才能 安民心,才能快发展。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要时刻把群众冷暖挂在心上,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天职,而不是秀工程秀项目,这样才能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向党组织保证我不会做那种只说不做,只会唱高调的"秀"才,我会努力,我会奋进,我会严格要求自己。我希望党组织能够严格的考验我,让我不断的成熟,让我有更大的进步。篇二:学习三变深化农村心得体会 学习三变深化农村心得体会 "三变"改革启示我们,农村改革必须与时俱进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农村实际相结合,用新理念、新举措解决农村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下面小编整理了三变深化农村心得体会的范文,欢迎参考。 学习三变深化农村心得体会一 改革的过程是一个透过现象找规律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封闭思维向开放思维、从滞后思维向超前思维、从线性思维向复合思维的转变过程。"三变"改革以其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给农村改革带来深刻的哲学启示。 第一,要用战略思维抓农村改革。"三变"改革把局部利益放在全局利益中去把握,把解决具体问题与解决深层次问题结合起来,把眼前需要与长远谋划统一起来,把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创新结合起来,实现了知与行的统一、全局与局部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十六大以来,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班级:09级思政二班 姓名:王莉 学号:12009244315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摘要: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集中反映在农民收入过低,农民就业问题严重,以及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缓慢上。因此,我们应该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从而造福于人民。本文从“三农”问题的含义、现状及对策出发,探讨解决其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三农问题出路措施政策

一、三农问题的含义 农业问题,主要是指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三是农产品结构与市场结构不相适应。 农村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基础薄弱;二是城镇化进程滞后,要看到,“三农”问题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城乡经济结构是密切相关的。城镇化率低,且村镇极其分散,工业企业小而且少,缺乏产业群规模的大型企业的支撑,缺乏规模效益,与区域经济工业化的要求极不适应,农民的非农产业出路极其狭窄;三是乡村面貌落后:由于基层组织和乡级政府职能上的错位,乡村规划落后,或基本上没有规划,无法有力执行规划的问题十分普遍,导致乡村建设混乱。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二是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三是农民的文化素质得不到较快提高。 二、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现状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不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以后还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可见三农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所谓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国家安,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一定要处理好三农问题,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全面积极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取得的成就显而易见,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明显的完善,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也明显增强。但当今三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三农自身缺少自我发展的内部动力和调节机制且政策却大都存在短期效应,难以保证长期目标的实现,而政策的着力点大都放在了缓解三农问题的外部矛盾上,因此我们应继续着手三农问题的解决。 三、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十六届五中全会为我国农业农村工作指出了明确方向,为破解“三农”难题提供了新途径。今后,我国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始终不渝地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农村教育问题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入的根本原因。尤其像一些地区偏远的村落,教育无法很好的实施,教育资源匮乏。因此对于政府而言,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农村的教育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和投入。农村现状的改变更多地依赖于教育质量的改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农村的教育提高了,农民的素质提高了,“三农”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第二、制定更加积极的城市化发展战略,为城乡产业转换和农民身分转换拓宽空间。要重新考虑我们的城市化政策,正确定位大中城市发展与小城镇发展之间的关系,政策的重心应当转向积极鼓励发展大中型城市。 第三、适时调整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以乡镇工业园区为载体提高农村土地使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浅谈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摘要:“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三农”问题的实质在于农民处于不平等的社会环境中,“三农”政策在性质上属于农业宏观调控行为。由于农业宏观调控行为分为决策行为和执行行为,前者具有可诉性,后者则无,因此对“三农”政策的事后规制和救济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 关键词:“三农”政策;农业宏观调控;行为农业宏观调控决策行为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当前,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孔祥智[1] 认为,“三农”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农业、农村、农民的范畴,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安全性问题。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具有新的内容、新的特点和新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广大农村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一切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营建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2]。 一、把握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切入点 农民问题错综复杂,解决的切入点就是搞好权利和经济利益:在政治上,充分尊重民主权利;在经济上,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为此,在工作中应着重把握和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业政策问题。一是土地政策。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土地问题是“三农”的核心,事关农民的根本利益。侵害农民土地权益,将直接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农民的就业和生产生活保障,直接影响农村的稳定和农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之规定[3],依法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决策权,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二是集体财务管理政策。农村财务问题既是农民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引起农民集体上访的主要导火索。搞好农村集

浅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浅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摘要: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三农问题由来已久,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还是个政治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可谓仁者见仁,但问题仍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三农兴亡,匹夫有责。笔者认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制度着手,改革已经不适应农村、农业发展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土地制度,实行规模化经营。 关键字:三农问题根本途径 一前言 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全文公布。这是时隔18年中央再次把三农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也是建国55年来中央首次就农民增收问题出台文件。海外媒体评论说:一号文件闪耀人文关怀光芒,是多年来政策含金量最高,实招最多的一个促进农民增收的文件。《中国农民调查》的出版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凡响。 不管是中央高层的高度重视还是民间的强烈反映,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三农问题是个大问题,难问题。农业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其它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农村的繁荣稳定关系到现代化的大局,十三亿人九亿在农村。农民增收问题直接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其意义不必赘述。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落后、农民贫困、农村闭塞。具体表现为农民增收困难、大量农民外出打工、农村大量土地闲置、农业效益低、国家出现粮食安全问题。 二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及笔者分析其不足 (一)税费改革 现在全国大部分省份都在推行税费改革,税费改革大快人心,它的确大幅度的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的相应的可支配收入增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说2004年农业税总体上降低一个百分点,同时取消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但是它不能增强农民的幸福感,因为城乡收入差距太大,1997—2001年城乡收入比分别是2.47:1,2.51:1,2.65:1,2.79:1,2.90:1。国家统计局课题组测算的基尼系数2000年已经达到了0.417,0.4为国际警戒线(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税费改革是减去农民的不合理税费负担,不合理税费负担毕竟不是全部负担,减去之后,农民还依靠什么增加收入呢?难道收入增长就此停止不前吗?减轻农民负担并不能绝对增加和持续的增加农民的收入。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因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税费改革针对的是农村的税制和腐败问题,所以税费改革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二)国家的投入 不管是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对三农问题来说都是外部条件。国家的投入只有在农村充满活力时才可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只能额外增加农民种粮收益,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由于农民市场信息极不完全,农民盲目耕种,再加上农产品品质低,结构不合理,结果是“多收了三五斗”。所以国家的投入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三)农业结构调整 农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在于更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提高经济效益,进而提高农民收入。事实上,结构矛盾是个永恒的话题,农业结构应随着市场的消费结构的改变而改变。农产品市场结构包括农产品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而我们的农民兄弟一般只看到了品种结构的变化(是由错误的信息和政府的误导引起的),而没有看到品质结构的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无公害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从苏州经验看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作为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市——苏州,近年来为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苏州当地金融机构自2009年开始金融服务苏州城乡一体化,有更多的机会深入了解城乡一体化的相关问题。根据苏州的实践,笔者认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要解决好前提、核心和保障三个关键问题。 规划选择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前提 科学规划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前提。苏州按照“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园区更像园区”的发展思路,强化规划引领,注重规划编制与规划实施的衔接,以带动城乡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目前,苏州已全面完成镇村布局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初步形成了“四规融合”的规划体系;工业、农业、居住、生态、水系等重大专项规划基本实现城乡对接;城乡空间布局和形态面貌得到不断优化;一批经济发达的小城镇已成为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并逐步发展成为现代新型小城市,成为苏州统筹城乡的重要支柱。 但目前苏州及全国很多地区的城乡一体化的规划都是以镇一级的行政区划来进行的。特别是对经济发达地区来说,从长远来看,以镇为单位进行规划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资源问题。一是将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如每镇都规划产业园、产业带,这不但不利于县(市)范围内的产业整合与转型升级,还将可能导致因各镇产业重复设置而带来的资源和土地的浪费;按各镇现行的安置标准,若干年后将会造成大量的空置房的存在,这也造成资源的很大浪费。二是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突出表现在土地、资金等方面。如何节约集约用地、盘活土地资源是摆在政府面前突出的问题。每镇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土地利用规划,这不利于市、县(市)范围内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也给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的顺利实施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土地改革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核心 土地问题是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是决定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和成效的关键。针对土地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苏州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不断探索并创新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如建立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农用土地流转机制;完善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户将宅基地及住房置换成社会保障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知识讲解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

摘要:“三农”问题就是指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农业问题。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此目标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三农”问题是阻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成为我国重要的政治经济问题。故寻求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探寻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是必要的。 关键字:“三农”问题;原因;对策 一、“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二元社会结构的不合理性是“三农“问题的政治根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之间联系显著增强,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差距过分悬殊。长期以来,中国的城乡体制发挥的淋漓尽致,如户籍制度分为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人为的把农民拒绝于城市之外,把劳动制度分为农民和工人,让你们供养工人;把工资福利制度分为可享受福利和无福利保障的两种人,把农民拒绝于社会保障制度之外等等一系列所谓的城乡分割制度。这些制度体现为城乡居民在生存和发展等基本权利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由此带来农村现代化程度低,经济封闭落后,带有浓厚的传统特性。同时使得70%的劳动群体创造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现在无论是城乡经济还是农村经济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然而社会更关注的是怎么样解决和提高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变本加厉的推行“以农哺工”政策,以保证城市人的利益,似乎农民的生死与国家利益并无紧要关系,这样一个理念这样的政策,自然而然的就会造成如今的“农民真穷,农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局面,其主要根源在于中国的城乡政策的极度分割局面所造成的,这种政治的原因造成了对农村经济的歧视,可想而知,由此发展,农村的经济永远只是一个帮助城市经济发展的副品,中国的经济也就不可能做到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政治政策的不合理性。 (二)“重工轻农”的思想 我国“三农”问题的经济根源是重工轻农,工业过渡的向农业索取,且积重难返。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并没有始终坚持工农协调发展,把农业作为发展的基础战略,而是实行一种过分向工业、向城市倾斜而忽视了农村的发展。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始终把农业作为基础的发展战略,提倡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而中国正好相反,“以农哺工”,这种思想的长期发展,导致了中国农业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专业食品加工与安全 年级 2010级6班 姓名细雨 学号 7 24354656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摘要:“三农”问题的实质在于农民处于不平等的社会环境中,因此国家的“三农”政策的核心就是要通过金融、税收、社会保障等重要措施来逐步改善农民的不平等待遇。而“三农”政策在性质上属于农业宏观调控行为。由于农业宏观调控行为分为决策行为和执行行为,前者具有可诉性,后者则无,因此对“三农”政策的事后规制和救济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 关键词:“三农”政策;农业宏观调控;行为农业宏观调控决策行为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当前,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虽然农民在思想观念、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农民也迅速转变成为民营企业家,但多数农民仍肩负着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重任。这充分说明,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变化,“三农”的基础地位始终不会变,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也会愈加明显。因此,认真研究新时期的农民问题,加强和改善党在农村的工作,对于保持农村稳定,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具有新的内容、新的特点和新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广大农村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一切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营建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把农民的积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 决途径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摘要:“三农”问题就是指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农业问题。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此目标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三农”问题是阻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成为我国重要的政治经济问题。故寻求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探寻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是必要的。 关键字:“三农”问题;原因;对策 一、“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二元社会结构的不合理性是“三农“问题的政治根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之间联系显着增强,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差距过分悬殊。长期以来,中国的城乡体制发挥的淋漓尽致,如户籍制度分为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人为的把农民拒绝于城市之外,把劳动制度分为农民和工人,让你们供养工人;把工资福利制度分为可享受福利和无福利保障的两种人,把农民拒绝于社会保障制度之外等等一系列所谓的城乡分割制度。这些制度体现为城乡居民在生存和发展等基本权利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由此带来农村现代化程度低,经济封闭落后,带有浓厚的传统特性。同时使得70%的劳动群体创造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现在无论是城乡经济还是农村经济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然而社会更关注的是怎么样解决和提高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变本加厉的推行“以农哺工”政策,以保证城市人的利益,似乎农民的生死与国家利益并无紧要关系,这样一个理念这样的政策,自然而然的就会造成如今的“农民真穷,农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局面,其主要根源在于中国的城乡政策的极度分割局面所造成的,这种政治的原因造成了对农村经济的歧视,可想而知,由此发展,农村的经济永远只是一个帮助城市经济发展的副品,中国的经济也就不可能做到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政治政策的不合理性。 (二)“重工轻农”的思想 我国“三农”问题的经济根源是重工轻农,工业过渡的向农业索取,且积重难返。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并没有始终坚持工农协调发展,把农业作为发展的基础战略,而是实行一种过分向工业、向城市倾斜而忽视了农村的发展。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始终把农业作为基础的发展战略,提倡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而中国正好相反,“以农哺工”,这种思想的长期发展,导致了中国农业的发展举步维艰,使得中国的农村经济始终处于一个低水

我国当前“三农问题” 的主要表现与解决途径_1

我国当前“三农问题” 的主要表现与解决途径 。 七、规范农村村民委员会民主选举,选拔一支高素养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村民自我治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负责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进展本村的公益事业,起着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作用。 针对我国农村村民委员会民主选举和实际工作中暴露出来的一些咨询题,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应采取如下措施,规范农村村民委员会民主选举,选拔一支高素养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1、教育广阔农村村民仔细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选举有一定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可以公开、公平、公正地处理村务咨询题,可以带领广阔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村民担任村民委员会干部。 2、防止以威胁、贿赂、伪造选票等别正当手段,妨害村民行使选举权或被选举权,破坏村民委员会选举的行为发生。防止当地社会邪恶势力的骨干成员经过别正当手段当选村民委员会干部。 3、充分发挥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领导和指导村民委员会做好工作。 4、乡镇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要加强指导、支持和帮助。 5、地点人民政府应定期对村委会干部进行必要的培训,以提高村委会干部的政策水平和办事能力。 6、地点 民政府主管领导应仔细听取广阔人民群众对农村村委会日常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村民依法罢免村委会干部应予支持。 7、建立健全村委会工作监督机制,铲除滋生腐败的温床,防止村委会干部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八、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条件,为农村的经济进展提供基本保障。 1、采纳灵便多样的筹资模式,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进一步改善农村交通、通讯、电力、广播电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条件。 2、改变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民直接饮用井水、河水或湖水的状况,在人口相对稠密的地

关于三农问题的调查问卷

关于三农问题的调查问卷 为了了解我村农民对于三农问题的关注程度和了解程度,特以此做调研,请您认真填写!衷心感谢您的参与! 1、您的性别: (1)男(2)女 2、您的年龄属于那个年龄阶段: (1)20-30 (2)30-40 (3)40-50 (4)50-60 (5)60以上 3、您是否关心三农问题: (1)关注,经常看关于这方面的报道 (2)偶尔关注 (3)不关注 (4)其他

4、您认为国家出台的有关三农问题的政策(例如国家对农民的 补贴等)有关部门有落实到每家每户吗? (1)有 (2)只有一部分 (3)没有 (4)完全不知情 5、您难为解决三农问题最重要的是: (1)提高农民的知识素养、文化素养水平 (2)增加财政对“三农”问题的投入,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3)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4)其他方面 6、您认为怎样才能解决农村的贫困状况?(多选) (1)国家继续对农民大补贴 (2)政府引导农民自主创业 (3)大力发展农村特色经济建设 (4)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 (5)其他

7、您认为存在农村亟待解决的问题是: (1)基础设施不够健全,卫生条件差 (2)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3)村委会领导班子欠缺专业知识 (4)农民的生活水平低下 (5)农民的知识文化素养低 (6)地方官员的贪污腐败,不处处为农民的利益着想(7)其他 8、您认为目前“农民”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多选):(1)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存在 (2)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欠缺 (3)农民的素质较低 (4)农民的生活水平低下 (5)农产品的价格低,从而导致农民的收入低 9、您认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多选):(1)农民转移就业难度大 (2)农作物的价格水平低 (3)城镇化水平低,使农民的就业空间小 (4)农业生产风险大 (5)我国对农业的投入明显不足 (6)农民普遍的知识文化水平低 10、您认为现如今的政府补贴对农民的影响程度: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当前,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虽然农民在思想观念、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农民也迅速转变成为民营企业家,但多数农民仍肩负着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重任。这充分说明,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变化,"三农"的基础地位始终不会变,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也会愈加明显。因此,认真研究新时期的农民问题,加强和改善党在农村的工作,对于保持农村稳定,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具有新的内容、新的特点和新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广大农村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一切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营建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一、把握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切入点 农民问题错综复杂,解决的切入点就是搞好权利和经济利益:在政治上,充分尊重民主权利;在经济上,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为此,在工作中应着重把握和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业政策问题。一是土地政策。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土地问题是"三农"的核心,事关农民的根本利益。侵害农民土地权益,将直接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农民的就业和生产生活保障,直接影响农村的稳定和农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之规定,依法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决策权,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二是集体财务管理政策。农村财务问题既是农民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引起农民集体上访的主要导火索。搞好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对于密切干群关系,保持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将产生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三是扶农政策。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是农村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中央出台了I号文件,农民对此欢欣鼓舞,一致认为"1号文件"贴近"三农",政策性强,增收的措施比往年更积极、实在。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好文件精神,执行好相关政策,保证各种扶农政策和措施真正、直接落实到农民手中。 (二)农民负担问题。要提高农民的物质利益,就要促进农民增收、减轻农民负担,要加大扶持力度,调整投入结构,建立对农业产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即是在政策上保护,物质上投入,生产上服务。清理和规范涉农事业性收费,取消不应由农民负担的税费项目;要继续加大配套改革力度,切实精简机构,进一步减少财政供养人员,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 (三)农民自主权问题。对农民来说,自主权是最大、最切实的民主权利。从我国农村改革的成功实践来看,最基本的经验就是充分尊重了农民的自主权,放活了农民的生产经营权。我们要始终坚信,农民有能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应让农民自主决策。政府的责任是为农民提供政策指导、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政府的引导和服务要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 (四)农民民主权利问题。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必须坚持和完善"村民自治",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在管理社会事务、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的作用,依靠农民的力量形成良好的农村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同时,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尊重农民的创造精神.中国的许多成功经验都是尊重农民创造精神的结果,比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等.我们要允许和鼓励农民,大胆试验和探索新形势下的农业经营机制和农村管理办法,各级干部帮助加工、总结,逐步提高和规范。 二、解决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着力点 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跳出"三农"抓"三农",同时要立足"三农"抓"三农",其根本路径就是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工业园区化。 第一,要把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工业园区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有机整体置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予以通盘考虑、协同推进。 第二,要把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作为推进"三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举措。 深入研究"三农"问题,便不能不触及农村土地制度这一根本性问题。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土地产权关系界限模糊。二是土地作为一种基本的生产要素没能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功能。三是土地有偿流转受到诸多限制。 总的来说,现有土地制度无论从产权界定还是从流转经营上都存在不容回避的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是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却不能为农民增收提供更大的空间,解决不好农民进一步致富问题,从而制约了整个"三农"问题的解决,如何对现有土地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明确土地集体所有权的产权实现形式,赋予农民作为产权主体的应有权利。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基本制度是与我国人多地少,农村人口比重大的基本国情相适应的一种现实可行的制度安排,实行土地私有化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探讨集体所有权的产权实现形式,农民作为集体成员如何实现其相应的权益。近年来有些地方探讨实行的"土地股份制"不失为一种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形式下实现农民土地权益分享的有益尝试。 其次,进一步放宽农民承包土地的经营流转权,促进土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承认土地承包权带来的土地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是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的基础。因此,应完善有关法规和政策,确定承包期限内允许各种形式的土地流转,通过转包、转让、出租、抵押作价入股等方式,促进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动。特别鼓励农民把土地租给企业主,由企业主租赁土地实行规模化经营、产业化运作,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农民也由此变为"地主",既可以继续留在土地上给企业主打工,成为企业员工,也可以进入城镇从事新的工作,变农民为城镇居民,实现收入来源多元化。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对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合理的土地使用价格,将改变乡镇企业低成本甚至无成本使用农村土地的状况,促进乡镇企业向城镇合理聚集。出让土地经营权获得综合收益如果大于农民的耕作收益,也将对农民出让承包地产生压力和动力,从而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集中和土地规模经营的形成。 最后,要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建立农民生活保障机制结合起来。对我国广大农村而言,土地仍然是最大的生存保障。如果相应的生活保障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农村土地流转便很难得以顺利推进。因此,在推进土地制度改革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征地制度改革方面,应把农民的生活保障考虑进来,探索一种土地使用权流转与农民社会保障有机结合的机制,以消除农民后顾之忧,促进土地流转。 第三,要把政策创新和机制创新作为推进"三化"、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三农"问题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长期束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层次问题在新阶段的集中反映。解决"三农"问题要靠"三化",而推进"三化"进程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扶持,需要在发展实践中逐步探索一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运作机制。当前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进一步完善政府支农政策体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旨在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措施,如粮食直补、减免农业税等,收到了明显效果。应该说政府建立粮食直补制度是非常积极的举措,也符合加入WTO以后的国际惯例。但中国毕竟是一个拥有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单纯的粮食直补不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对国家财政也是一个极大的负担。国家对农业的政策补贴除了直接面对种粮农民个体外,更应探

我国当前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与解决途径

我国当前“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与解决途径。 七、规范农村村民委员会民主选举,选拔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负责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发展本村的公益事业,起着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作用。 针对我国农村村民委员会民主选举和实际工作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应采取如下措施,规范农村村民委员会民主选举,选拔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1、教育广大农村村民认真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选举有一定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能够公开、公平、公正地处理村务问题,能够带领广大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村民担任村民委员会干部。 2、防止以威胁、贿赂、伪造选票等不正当手段,妨害村民

行使选举权或被选举权,破坏村民委员会选举的行为发生。防止当地社会邪恶势力的骨干成员通过不正当手段当选村民委员会干部。 3、充分发挥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领导和指导村民委员会做好工作。 4、乡镇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要加强指导、支持和帮助。 5、地方人民政府应定期对村委会干部进行必要的培训,以提高村委会干部的政策水平和办事能力。 6、地方

民政府主管领导应认真听取广大人民群众对农村村委会日常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村民依法罢免村委会干部应予支持。 7、建立健全村委会工作监督机制,铲除滋生腐败的温床,防止村委会干部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八、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条件,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1、采用灵活多样的筹资模式,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进一步改善农村交通、通讯、电力、广播电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条件。 2、改变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民直接饮用井水、河水或湖水的状况,在人口相对稠密的地区积极推进水处理厂建设,逐步

三农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三农”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摘要】 “三农”问题就是“农民、农业、农村”问题。目前,中国的“三农”问题是我们在奔赴“中国梦”的路上必然会遇到的问题,是非常关键的问题,我们必须把它重视起来,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去解决。虽然“三农”问题是全球普遍的现象,但是解决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三农”问题不会像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那样棘手,这是因为没有一个国家的农民人口数和中国一样达到9亿,也没有一个国家的农民人口比例像中国那样高达三分之二。 【关键词】三农新农村建议中国梦 一、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在经济、金融、科技、教育、国防以及文化建设方面有了重大的发展,国家综合实力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国际地位日益凸显,在重大的国际事务中,我们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滋生了许多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城乡发展严重失衡等等。这些问题就是两种不同身份的人——城市居民和农民所处的经济环境不同而产生的。“农民问题、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就是三农问题。当今,举国上下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中国梦,解决“三农”问题是非常关键的。本文就关于“三农”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并对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提几点建议。 二、“三农”问题简介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系统的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历史形成二元社会中,城市现代化,二、三产业发展,城市居民的殷实,受制于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质的提升,仅从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 (一)农业问题 建国以后,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农业问题,作了很大的努力。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率先改革,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的方针,经过20多年,先后取得了1984、1990、1996和2004年四次农业特大丰收。1996年农业特大丰收,粮食总产超过一万亿斤,其它主要农产品也大丰收,中国的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此改变了粮食和主要农产品长期短缺的格局,形成了常年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新格局,较好地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所以说农业问题基本解决了,因为我国的农业可以保证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可以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说我国用占世界近9%的耕地,供养了占全球近21%的人口。目前世界总人口达到65亿,中国是13亿多,已经不足21%。因此,我国“三农”问题的基本状况是:农业问题基本解决了,但农村问题、农民问题还没有解决。 (二)农民问题 农民众多,受教育程度偏低,文化素质低下,贫穷落后是我国农民的几大问题。世界上

解决三农问题取得巨大成就

解决“三农”问题取得巨大成就 袁国铭 2012-08-01 15:15:55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07月31日 中央在“三农”政策上由“支农”政策发展为“支农—惠农”政策,再发展为“支农—惠农—强农—富农”政策。 新世纪以来,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员何宇鹏。何宇鹏向本报记者详细说明了党中央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取得的一系列巨大成就,他认为,这些成就的取得,都归功于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政策的不断完善。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记者:中央解决“三农”问题,在战略层面上有哪些进步和革新? 何宇鹏: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将统筹城乡发展列为“五个统筹”之首,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随着针对解决“三农”问题认识的强化,政策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大。中央在“三农”政策上由“支农”政策发展为“支农—惠农”政策,再发展为“支农—惠农—强农—富农”政策。通过全党上下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农业、农村和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形势大好,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

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不断深化 记者:中央对“三农”问题的战略规划是怎样落到实处的? 何宇鹏:从党的十六大上提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到“十一五”规划提出“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到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再到“十二五”规划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的战略大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在认识和内容上不断深化,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和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政策体系的逐步完善,初步建立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不断完善,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 记者:近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农业取得了哪些成就? 何宇鹏:一是2006年起,在我国实行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宣告结束,这是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和历史突破。粗略估算每年减轻农民负担1000多亿元。 二是不但不用交农业税,从2004年开始,全国范围开始对农民实施生产者补贴。农业生产者的直接补贴由最开始的“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逐步扩展至“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生产资料补贴”。这一项政策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