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等式》全章教学案11-12课时

不等式》全章教学案11-12课时

不等式》全章教学案11-12课时
不等式》全章教学案11-12课时

§3.4.1 第11课时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2)

学习目标:1.进一步掌握基本不等式;

2.会运用基本不等式求某些函数的最值,求最值时注意一正二定三相等.

学习重点:基本不等式的灵活运用.

学习难点:基本不等式的运用条件.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自学课本P88

1.了解不等式的以下性质:

①可逆性:若b a >,则a b <.)(a b b a

②传递性:若b a >,c b >,则c a >.),(c a c b b a >?>>

③可加性:若b a >,则c b c a +>+.)(c b c a b a +>+?>

推论1:加法法则:若b a >,d c >,

则d b c a +>+.),(d b c a d c b a +>+?>> 可推广到有限个同向不等式相加.

移项法则:不等式中的任意一项改变符号后,都可以从不等式的一边移到另一边去. )(c b a b c a ->?>+

④可乘性:若b a >,0>c ,则c b c a ?>?.),(c b c a o c b a ?>??>>

若b a >,0

推论2:乘法法则:若0,0>>>>d c b a ,则d b c a ?>?.

)0,0(d b c a d c b a ?>??>>>>可推广到有限个两边均为正的同向不等式相乘.

推论3:可乘方性:若0>>b a ,+∈N n ,则n n b a >.

),0(n n b a N n b a >?∈>>+

⑤可开方性:若0>>b a ,+∈N n ,则n n b a >.),0(n n b a N n b a >?∈>>+

2.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时,必须注意三个条件: ,三者缺一不可.

3.求函数x

x y 1+=的值域.

4.已知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50,两条直

角边各为多少时,两条直角边的和最小,

最小值是多少?

5.用20cm 长的铁丝折成一个面积最大的矩形,应怎样折?

二、合作探究

例1.用篱笆围一个面积为100 2m 的矩形菜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所用篱

笆最短.最短的篱笆是多少?

变式训练:一段长为36 m 的篱笆围成一个矩形菜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菜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例2.已知,,,1a b c R a b c +∈++=,求证:

1119a b c ++≥

例3.(熟记结论)已知y x ,都是正数, 求证:

①如果积xy 是定值p ,那么当y x =时,和y x +有最小值p 2;

②如果和y x +是定值s ,那么当y x =时,积xy 有最大值

241s .

例4.⑴已知函数)1(,10log lg >+=x x y x ,则当=x 时,函数取最 值= .

若条件改成10<

⑵已知函数)40(),4(<<-?=x x x y ,则当=x 时,函数取最 值= . ⑶已知函数)1(,1

1->++=x x x y ,则当=x 时,函数取最 值= .

三、课堂练习:课本P88练习3~4

五、回顾小结:

1.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当给出的函数式不具备条件时,往往通过对所给的函数式及条件进行拆分、配凑变形来创造利用基本不等式的条件进行求解;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概念;

2.运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常用的变形方法有:①运用拆分和配凑的方法变成和式和积式;

②配凑出和为定值; ③配凑出积为定值; ④将限制条件整体代入.

六、课外作业:课本P91习题3.4:4~7 课课练

1.已知两个正数y x ,满足21x y +=,求11x y

+的最小值.

2.下列函数中,最小值是2的有 . ①1y x

x =+ ②1sin sin y x x =+,(0,)2x π∈ ③2y =④2y =. 3.已知101,01,9x y xy <<<<=,求1133

log log x y ?的最大值,并求相应的,x y 值. §3.4.2 第12课时 基本不等式的应用(1)

学习目标:1.进一步掌握用均值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值问题;

2.能综合运用函数关系,不等式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会恰当地运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学习难点: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自学课本P89

1.当160,x x x >+

时的最小值是 ;160,x x x <+当时的最大值是 . 2.1,(12)2

x y x x <<

=-已知0求的最大值. 3.已知10<

4.已知0≠x ,当=x 时,2281x

x +

取最 值,最值是 . 5.求9()45f x x x =+-)5(>x 的最小值. 6.若x>0,y>0,且281x y +=,求xy 的最小值.

二、合作探究

例1.在直径为d 的圆的内接矩形中,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它的面积最大,最

大面积是多少?

y

例2.某食品厂定期购买面粉,已知该厂每天需要面粉6吨,每吨面粉的价格为1800元,面粉的保管等其它费用为平均每吨每天3元,购面粉每次需支付运费900元.求该厂多少天购买一次面粉,才能使平均每天所支付的总费用最少?

例 3.某单位建造一间占地面积为122m 的背面靠墙的矩形小房,房屋正面的造价为1200元

2/m ,房屋侧面的造价为800元2/m ,屋顶的造价为5800元,如果墙高为3m ,且不计房屋背面的费用,问怎样设计房屋能使总造价最低,最低总造价是多少元?

例 4.某单位用木料制作如图所示的框架, 框架的下部是边长分别为x 、y (单位:m)的矩

形上部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要求框架围成的总面积8 m 2 问x 、y 分别为多少(保留根号) 时

用料最省?

三、课堂练习:课本P91练习1~3

五、回顾小结:用均值不等式解决此类问题时,应按如下步骤进行:

(1)先理解题意,设变量,设变量时一般把要求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变量定为函数;

(2)建立相应的函数关系式,把实际问题抽象为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

(3)在定义域内,求出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4)正确写出答案.

六、课外作业:课本P91习题3.4:8~9 课课练

1.证明:22222a b a b ++≥+.

2.已知0x >,求x

x y 432--=的最大值.(条件改为:0≠x ,求值域)

3.已知02x <<,求函数)38(3)(x x x f -=的最大值,并求相应的x 值. . .

《2.1-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高中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 教学设计(人教A版) 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是高中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高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也为学生以后顺利学习基本不等式起到重要的铺垫. 课程目标 1. 掌握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以及推论,能够运用其解决简单的问题. 2. 进一步掌握作差、作商、综合法等比较法比较实数的大小. 3.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大胆猜测、乐于探究的良好思维品质。 数学学科素养 1.数学抽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逻辑推理:不等式的证明; 3.数学运算:比较多项式的大小及重要不等式的应用; 4.数据分析:多项式的取值范围,许将单项式的范围之一求出,然后相加或相乘.(将减法转化为加法,将除法转化为乘法); 5.数学建模:运用类比的思想有等式的基本性质猜测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重点:掌握不等式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不等式性质的应用.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诱思探究式教学,精讲多练。 教学工具:多媒体。 一、情景导入 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着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例如多与少、大与小、长与短、轻与重、不超过或不少于等.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 要求: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做判断。而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研探. 二、预习课本,引入新课 阅读课本37-42页,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 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是 2.比较两个多项式(实数)大小的方法有哪些 3.重要不等式是 4.等式的基本性质 5.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猜测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可商量,最终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三、新知探究 1、两个实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作差法{a?a>0?a>a a?a=0?a=a a?a<0?a

基本不等式教学讲义

基本不等式教学讲义 ZHI SHI SHU LI 知识梳理 ) 1.重要不等式 a 2+ b 2≥2ab (a ,b ∈R )(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 2.基本不等式ab ≤a +b 2(均值定理) (1)基本不等式成立的条件:a >0,b >0; (2)等号成立的条件: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 (3)其中a +b 2叫做正数a ,b 的算术平均数,ab 叫做正数a ,b 的几何平均数. 3.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大、最小值问题 (1)如果x ,y ∈(0,+∞),且xy =P (定值), 那么当x =y 时,x +y 有最小值2P .(简记:“积定和最小”) (2)如果x ,y ∈(0,+∞),且x +y =S (定值), 那么当x =y 时,xy 有最大值S 2 4 .(简记:“和定积最大”) ZHONG YAO JIE LUN 重要结论 ) 常用的几个重要不等式 (1)a +b ≥2ab (a >0,b >0).(当且仅当a =b 时取等号) (2)ab ≤(a +b 2)2 (a ,b ∈R ).(当且仅当a =b 时取等号) (3)(a +b 2)2≤a 2+b 22(a ,b ∈R ).(当且仅当a =b 时取等号) (4)b a +a b ≥2(a ,b 同号).(当且仅当a =b 时取等号). (5)2 1a +1b ≤ab ≤a +b 2≤a 2+b 2 2 (a ,b >0当且仅当a =b 时取等号).

SHUANG JI ZI CE 双基自测 ) 1.下列结论正确的个数为( B ) (1)函数y =x +1 x 的最小值为2. (2)x >0,y >0是x y +y x ≥2的充要条件. (3)若a >0,则a 3+1 a 2的最小值为2a . (4)a 2+b 2+c 2≥ab +bc +ca (a ,b ,c ∈R ). (5)当x ∈(0,π2)时,函数f (x )=sin x +4 sin x ≥4. A .0 B .1 C .2 D .3 [解析] (1)、(2)、(3)、(5)都不正确,(4)正确,故选B . 2.已知a ,b ∈R + ,且a +b =1,则ab 的最大值为( B ) A .1 B .1 4 C .1 2 D . 22 [解析] 因为a ,b ∈R +,所以1=a +b ≥2ab ,所以ab ≤14,当且仅当a =b =1 2时等号成 立.故选B . 3.(2018·陕西渭南期中)已知x >0,则函数y =4 x +x 的最小值是( D ) A .-18 B .18 C .16 D .4 [解析] 因为x >0,所以y =4 x +x ≥2 x ·4x =4,当且仅当x =2时取等号,所以函数y =4x +x 的最小值是4,故选D . 4.若x <0,则x +1 x ( D ) A .有最小值,且最小值为2 B .有最大值,且最大值为2 C .有最小值,且最小值为-2 D .有最大值,且最大值为-2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方案

3.4.1基本不等式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系统的学习了不等关系和不等式性质,掌握了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展开的,作为重要的基本不等式之一,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要进一步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运用,研究最值问题,此时基本不等式是必不可缺的。基本不等式在知识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它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所以基本不等式应重点研究。 教学中注意用新课程理念处理教材,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要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且要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师生互动,教师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揭示本质、经历过程。通过本节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学习数学的乐趣。 课程目标分析 依据《新课程标准》对《不等式》学段的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特确定如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掌握基本不等式,并能运用基本不等式解 决一些简单的求最值问题;理解算数平均数与几 何平均数的概念,学会构造条件使用基本不等 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按照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剖析归纳证明→几 何解释→应用(最值的求法、实际问题的解决) 的过程呈现。启动观察、分析、归纳、总结、抽

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体会 数学概念的学习方法,通过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 段,引领学生主动探索基本不等式性质,体会学 习数学规律的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从 实际中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通过 数学思维认知世界,从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 于动手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基本 不等式 2b a a b + ≤的证明过程及应用。 难点:1、基本不等式成立时的三个限制条件(简称一正、二定、三相等); 2、利用基本不等式求解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教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观察——感知——抽象——归纳——探究;启发诱导、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基本不等式为主线,从实际问题出发,放手让学生探究思索。以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加深学生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

高中数学_均值不等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必修5 第三章 不等式 3.2 均值不等式(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确立依据 1.课程标准要求 (,0)2 a b a b +≤ ≥ ①探索并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②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问题. 2.课程标准解读 对上述①的解读:首先给学生创设探索的平台得到基本不等式,同时给学生机会让学生用所学方法证明基本不等式; 对上述②的解读:首先教师用问题的方式搭建平台让学生发现基本不等式的限制条件,同时教师由浅入深给学生探究最值的平台,由理论到实践操作将最值问题与实际问题挂钩,让学生在探究和实践过程中学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问题. 3.学情分析与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解法”及“线性规划”的基础上对不等式的进一步研究.知晓不等式证明以及函数求最值的某些方法. “均值不等式” 是必修5的重点内容,在不等式的证明和求最值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求最值又是高考的热点。同时本节知识又渗透了分类讨论、化归等重要数学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为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教科书分三个层面来展现:第一层面,从简单的不等式证明入手,在降低难度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基本不等式在证明不等式总中的作用;第二层面,通过应用题,体现基本不等式在实际问题的应用,以及让学生体会简单的基本不等式的应用;第三层面,通过分母是一次函数,分子是二次函数的分式形式,循序渐进的增加难度,让学生学会判断条件学会拼凑或者添项转化为公式所需要的条件.本课正处于第一、第二个层面以及第三层面的初级阶段. 本节内容体现了数学的工具性、应用性,同时也渗透了转化与化归、数形结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知识点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知识点 1 .不等式的定义:a-b>0 a>b, a-b=O a=b, a-b a0, X1-X2<0,可得 f(X l)b三bb, b>c 二a>c (传递性) ⑶ a>b = a+c>b+c (c € R) (4) c>0 时,a>b A,ac>bc c<0 时,a>b acb, c>d —a+c>b+d。 ⑵ a>b>0,c>d>0 ac>bd。

⑶ a>b>0 —a n>b n(n € N, n>1)。 ⑷ a>b>0= 川>w (n € N, n>1)。 应注意,上述性质中,条件与结论的逻辑关系有两种:“ ”和“ ”即推出关系和等价关系。一般地,证明不等式就是从条件出发施行一系列的推出变换。解不等式就是施行一系列的等价变换。因此,要正确理解和应用不等式性质。 ②关于不等式的性质的考察,主要有以下三类问题: (1)根据给定的不等式条件,禾U用不等式的性质,判断不等式能否成立。 ⑵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及实数的性质,函数性质,判断实数值的大小。 ⑶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判断不等式变换中条件与结论间的充分或必要关系。

《基本不等式》教案

《基本不等式》教案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基本不等式及会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基本不等式应用的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体会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问题解题策略的构建过程;体会习题的改编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解题后的反思,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解题反思的习惯;通过变式练习,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研究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基本不等式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应用. 难点:利用基本不等式失效(等号取不到)的情况下采用函数的单调性求解最值. 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 基本不等式是求最值问题中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但学生在运用过程中“一正、二定、三相等”的应用条件一方面容易被忽视,另一方面某些问题看似不符合前面的三个条件,但经过适当的变形又可以转化成运用基本不等式的类型学生解决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本节高三复习课中,结合学生的实际编制了教学案,力求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逐步启发、引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基础梳理 基本不等式:如果a,b 是正数,那么2a b + (当且仅当a b 时取""=号 ) 代数背景:如果22a b + 2ab (,,a b R ∈当且仅当a b 时取""=号 )(用代换思 想得到基本不等式) 几何背景:半径不小于半弦。 常见变形: (1)ab 22 2a b + (2)222a b + 2 2a b +?? ??? (3)b a a b + 2(a ,b 同号且不为0) 3、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

如果a 、b 是正数,我们称 为a 、b 的算术平均数,称 的a 、b 几何平均数. 4、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问题(建构策略) 问题: (1)把4写成两个正数的积,当这两个正数取什么值时,它们的和最小? (2)把4写成两个正数的和,当这两个正数取什么值时,它们的积最大? 请根据问题归纳出基本不等式求解最值问题的两种模式: 已知x ,y 都大于0则 (1)“积定和最小”:如果积xy 是定值P ,那么当 时,和x +y 有最小值 ; (2)“和定积最大”:如果和x +y 是定值S ,那么当 时,积xy 有最大值 . 二、课前热身 1、已知,(0,1)a b a b ∈≠且,下列各式最大的是( ) A. 22a b + B. C. 2ab D. a b + 2、已知,,a b c 是实数,求证222a b c ab bc ac ++≥++ 3、.1,0)1(的最小值求若x x x +> .)1(,10)2(的最大值求若x x x -<< 4、大家来挑错 (1)2121=?≥+ x x x x 21的最小值是x x +∴ (2)2121,2=?≥+ ≥x x x x x 则 21,2的最小值是时x x x +≥∴ 5、的最小值求若31,3-+ >a a a 三、课堂探究 1、答疑解惑 方法:小组提交预习中存在的疑问,由其他组学生或教师有针对性地答疑。 2、典例分析 例1、设02,x <<求函数y =. 例2、41,3lg lg x y x x >=++ 设求函数的最值. 变式1:将条件改为01x << 变式2:去掉条件1x > 变式3:将条件改为1000≥x 例3、若正数,3,a b ab a b ab =++满足则的取值范围是 . 变式:求a b +的取值范围.

2.1 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

2.1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 (一) 1.数轴上的点与实数是一一对应的.数轴上右边的点表示的实数比左边的点表示的实数 大. 2.实数的运算性质与大小顺序之间的关系(教材中方框内的三个等价关系). 3.差值比较法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 (二) 1.掌握差值比较法. 2.会用差值比较法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 (三) 1.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灵活应变的解题能力. 3.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和思考问题严谨周密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在两个实数a、b之间具有以下性质:a>b?a-b>0;a=b?a-b=0;a<b?a -b<0.这是不等式这一章内容的理论基础,是不等式性质证明、证明不等式和解不等式的主要依据. ●教学难点 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实际上是比较它们的值的大小,而这又归结为判断它们的差的符号(注意是指差的符号,至于值是多少,在这里无关紧要).差值比较法是比较实数大小的 基本方法,通常的步骤是:作差→变形→判断差值的符号. ●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两张.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在客观世界中,不等关系具有普遍性、绝对性,是表述和研究数量取值范围的重要工具.研究不等关系,反映在数学上就是证明不等式与解不等式.实数的差的正负与实数的大小的比较有着密切关系,这种关系是本章内容的基础,也是证明不等式与解不等式的主要依据.因此,本节课我们有必要来研究探讨实数的运算性质与大小顺序之间的关系. Ⅱ.

(一)打出投影片§6.1.1 A [师]数轴的三要素是什么? [生]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师]把下列各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从小到大排列: 213-,5-,0,-4,2 3 [生] ∴213-<-4<0<2 3<|-5|. [师生共析]在数轴上不同的两点中,右边的点表示的实数比左边的点表示的实数大. (二)请同学们预习课本,(教师打出投影片§6.1.1 A ,§6.1.1 B),在解决了投影片 §6.1.1 A 问题基础上解决下列问题: [师]若a >b ,则a -b 0;若a =b ,则a -b 0;若a <b ,则a -b 0. [生]若a >b ,则a -b >0;若a =b ,则a -b =0;若a <b ,则a -b <0,反之亦然. [师]“a >b ”与“a -b >0”等价吗? [生]显然,“a >b ”与“a -b >0”等价. [师生共析] 此等价关系提供了比较实数大小的方法:即要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只要考查它们的差就可以了. (三) [例1]比较(a +3)(a -5)与(a +2)(a -4)的大小. [师]比较两个实数a 与b 的大小,可归纳为判断它们的差a -b 的符号(注意是指差的符号,至于差的值究竟是多少,在这里无关紧要).由此,把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问题转化为实数运算符号问题. 本题知识点:整式乘法,去括号法则,合并同类项. [生]由题意可知: (a +3)(a -5)-(a +2)(a -4) =(a 2-2a -15)-(a 2-2a -8) =-7<0 ∴(a +3)(a -5)<(a +2)(a -4) [例2]已知x ≠0,比较(x 2+1)2与x 4+x 2+1的大小. [师]同例1方法类似,学生在理解基础上作答. 本题知识点:乘法公式,去括号法则,合并同类项. [生]由题意可知: (x 2+1)2-(x 4+x 2+1) =(x 4+2x 2+1)-(x 4+x 2+1) =x 4+2x 2+1-x 4-x 2-1 =x 2

数学苏教版必修5基本不等式(教案)

基本不等式(一) 教学目标: 1. 学会推导并掌握均值不等式定理; 2. 能够简单应用定理证明不等式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均值不等式定理的证明及应用。 教学难点:等号成立的条件及解题中的转化技巧。 教学过程: 重要不等式:如果a 、b ∈R ,那么a 2+b 2 ≥2ab (当且仅当a =b 时取“=”号) 证明:a 2+b 2-2ab =(a -b )2 当a ≠b 时,(a -b )2>0,当a =b 时,(a -b )2=0 所以,(a -b )2≥0 即a 2+b 2 ≥2ab 由上面的结论,我们又可得到 定理:如果a ,b 是正数,那么 a +b 2 ≥ab (当且仅当a =b 时取“=”号) 证明:∵(a )2+(b )2≥2ab 4a +b ≥2ab 即 a +b 2 ≥ab 显然,当且仅当a =b 时,a +b 2 =ab 说明:1)我们称a +b 2 为a ,b 的算术平均数,称ab 为a ,b 的几何平均数,因而, 此定理又可叙述为: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2)a 2+b 2≥2ab 和a +b 2 ≥ab 成立的条件是不同的:前者只要求a ,b 都是实数,而后者要求a ,b 都是正数. 3)“当且仅当”的含义是充要条件. 4)数列意义 问:a ,b ∈R -? 例题讲解: 例1 已知x ,y 都是正数,求证: (1)如果积xy 是定值P ,那么当x =y 时,和x +y 有最小值2P ; (2)如果和x +y 是定值S ,那么当x =y 时,积xy 有最大值14 S 2 证明:因为x ,y 都是正数,所以 x +y 2 ≥xy (1)积xy 为定值P 时,有x +y 2 ≥P ∴x +y ≥2P 上式当x =y 时,取“=”号,因此,当x =y 时,和x +y 有最小值2P . (2)和x +y 为定值S 时,有xy ≤S 2 ∴xy ≤ 14 S 2 上式当x=y 时取“=”号,因此,当x=y 时,积xy 有最大值14 S 2.

人教A版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

《 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不等式 (组)表示实际问题的不等关系; (2)初步学会作差法比较两实数的大小; (3)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感受到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以问题方式代替例题,学习如何利用不等式研究及表示不等式,利用不等式的有关基本性质研究不等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体验、认识状况及理解程度,注重问题情境、实际背景的设置,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思考,广泛参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 【教学重点】 能用不等式(组)表示实际问题的不等关系, 会作差法比较两实数的大小 ,通过类比法,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运用不等式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一)新课导入 用不等式(组)表示不等关系

中国"神舟七号”宇宙飞船飞天取得了最圆满的成功.我们知道,它的飞行速度(v )不小于第一宇宙速度(记作2v ),且小于第二宇宙速度(记 1v ). 12v v v ≤< (二)新课讲授 问题1:你能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表示下列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吗 (1)某路段限速40km /h ; (2)某品牌酸奶的质量检查规定,酸奶中脂肪的含量f 应不少于%,蛋白质的含量p 应不少于%; (3)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4)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对于(1),设在该路段行驶的汽车的速度为vkm /h ,“限速40km /h ”就是v 的大小不能超过40,于是0<v ≤40. 对于(2)某品牌酸奶的质量检查规定,酸奶中脂肪的含量f 应不少于%,蛋白质的含量p 应不少于%. 2.5%2.3% f p ≥??≥? 对于(3),设△ABC 的三条边为a ,b ,c ,则a +b >c ,a -b <c . 对于(4),如图,设C 是线段AB 外的任意一点,CD 垂直于AB ,垂足 为D ,E 是线段AB 上不同于D 的任意一点,则CD <CE . 以上我们根据实际问题所蕴含的不等关系抽象出了不等式图接着, 就可以用不等式研究相应的问题了 问题2:某种杂志原以每本元的价格销售,可以售出8万本.据市场调查,杂志的单价每提高元,销售量就可能减少2000本.如何定价才能使提价后的销售总收入不低于20万元 解:提价后销售的总收入为错误!x 万元,那么不等关系“销售的总收入仍不低于20万元”可以表示为不等式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与反思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教材背景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系统的复习了不等关系和不等式性质,掌握了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展开的。教材通过赵爽弦图回顾基本不等式,在代数证明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引导学生回顾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并给出在解决函数最值和实际问题中应用,在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知识的应用价值上看,基本不等式是从大量数学问题和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模型,在公式推导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抽象归纳、演绎推理、分析法证明等)在各种不等式的研究中均有着广泛的应用;从内容的人文价值上看,基本不等式的探究、推导和应用需要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和概括等,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意识和提高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 本节是复习课,不仅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还要掌握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体会基本不等式在实际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2.学情分析 在认知上,学生已经掌握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够根据不等式的性质进行数、式的大小比较,也具备了一定的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 如何让学生再认识“基本”二字,是本节学习的前提. 事实上,该不等式反映了实数的两种基本运算(即加法和乘法)所引出的大小变化,这一本质不仅反映在其代数结构上,而且也有几何意义,由此而生发出的问题在训练学生的代数推理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上都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因此,必须从基本不等式的代数结构和几何意义两方面入手,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它的本质. 另外,在用基本不等式解决最值时,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基本不等式使用的前提条件和等号成立的条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借助辨误的方式让学生充分领会基本不等式成立的三个限制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回顾和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用基本不等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最值问题. 教学难点:回顾在几何背景下抽象出基本不等式的过程;基本不等式中等号成立的条件;应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利用“赵爽弦图”回顾重要不等式、基本不等式,再利用教材中的“探究”回顾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通过基本不等式的回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和感悟形数统一的思想方法;

高中数学《基本不等式》优质课教学设计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1、本节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教材)高中数学必修5第三章第4节基本不等式,是在学习了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线性规划的基础上对不等式的进一步的研究,本节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学习的难点,内容具有条件约束性、变通灵活性、应用广泛性等的特点; 2、本节主要学习基本不等式的代数、几何背景及基本不等式的证明和应用,为选修4-5进一步学习基本不等式和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打下基础,也是体会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提升数学抽象、直观想象、逻辑推理等数学核心素养的良好素材; 3、在学习了导数之后,可用导数解决函数的最值问题,但是,借助基本不等式解决某些特殊类型的最值问题简明易懂,仍有其独到之处; 4、在高中数学中,不等式的地位不仅特殊,而且重要,它与高中数学很多章节都有联系,尤其与函数、方程联系紧密,因此,不等式才自然而然地成为高考中经久不衰的热点、重点,有时也是难点.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不等式的性质和作差比较法证明不等式对本节课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2、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有待提高,没有系统学习过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尤其对于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思路以前接触较少; 3、对于最值问题,学生习惯转化为一元函数,根据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求解,对于根据已知不等式求最值接触较少,尤其会忽略取等号的条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从不同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基本不等式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提升数学抽象、直观想象、逻辑推理等数学核心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并在探究的过

高中数学《基本不等式》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3.4.1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 教材: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三章 一、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必修五的第三章第四节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学习完“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及“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基础上对不等式的进一步研究。在探究基本不等式内涵和证明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意识;在应用的过程中,通过对条件的转换和变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类比归纳的思想和习惯,进而形成严谨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目标设置 1.通过探究“数学家大会的会标”及感受会标的变形,引导学生从几何图形中获得两个基本不等式,了解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意识; 2.进一步让学生探究不等式的代数证明,加深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和严谨的思维方式。 3.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大值和最小值。 三、学生学情分析 对于高一的学生,不等式并不陌生,前面学习了不等式及不等式的性质,能够进行简单的数与式的比较,本节所学内容就用到了不等式的性质,所以学生可以在巩固不等式性质的前提下学习基本不等式,接受上是容易的,争取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基本不等式。 四、教学策略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直接应用不等式而忽略成立的条件,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和运用。在运用过程中生成的规律,在学生做题时能灵活运用是难点,因此理解基本不等式和灵活应用基本不等式十本节课难点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下图是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会议现场。

柯西不等式教学设计

3.1 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一)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本节乃至本讲的编写意图不是仅仅介绍经典不等式及其证明方法,而是更希 望能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讨论经典不等式的简单应用,提高学生运用重要数学 结论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即在理解重要数学结论的基础上,能够发现面临的具 体问题与重要数学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善于利用这样的联系,应用重要数学 结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具体问题。 二、教材分析: 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是人教A 版教材选修4-5第三讲第一节的内容,是学生 继学习均值不等式之后学习的又一个经典不等式,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 用,一方面巩固了前面证明不等式及求最值的基本方法,另一方面与后面学习的 三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及一般形式的柯西不等式有着相通的研究方法,是从特殊 到一般的研究过程。本节教学的核心是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几何意义以及它 的简单应用。 三、学情分析: 学生不仅掌握了不等式的基本证明方法,还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逻辑推 理能力,学生对柯西不等式的向量形式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是学生知识的“最 近发展区”。另外授课班级是高二年级(4)班,学生基础较好,学习积极性较高。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二维柯西不等式的几种不同形式,理解其几何意义。 (2)能用二维柯西不等式解决简单的证明问题及求最值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然后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 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及数形结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简单介绍法国数学家柯西,渗透数学史和数学文化。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 ; 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的向量形式 (2)教学难点 数形结合的认识两种形式的等价关系;应用柯西不等式求最值 六、教学过程 (一)定理探究 设α ,β 为平面上以原点O 为起点的两个非零向量,它们的坐标α =(b a ,) β =(d c ,)那么它们的数量积为ac bd αβ→→?=+而22||a b α→=+,22||c d β=+ ||||cos αβαβθ?=?? ,cos 1θ≤ ||||||αβαβ∴ ?≤? ,其中等号当且仅当两个向量共线时成立。 定理:(二维柯西不等式的向量形式)设α ,β 为平面上的两个向量,则 ||||||αβαβ?≤? ,当且仅当β 是零向量或存在实数k ,使k αβ= 时等号成立。 用向量坐标表示不等式||||||αβαβ?≤? ,得2222||d c b a bd ac +?+≤+

基本不等式教案第一课时

第 周第 课时 授课时间:20 年 月 日(星期 ) 课题: §3.4 2 a b + 第1课时 授课类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推导并掌握基本不等式,理解这个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并掌握定理中的不等号“≥”取等号的条件是:当且仅当这两个数相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探究抽象基本不等式; 3.情态与价值: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学习能力,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2 a b +≤的证明过程; 【教学难点】 2 a b +≤等号成立条件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1.课题导入 2 a b +≤的几何背景: 如图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界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是根据 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象一个风 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你能在这个图案中找出一些相等关系或不 等关系吗? 教师引导学生从面积的关系去找相等关系或不等关 系。 2.讲授新课 1.问题探究——探究图形中的不等关系。 将图中的“风车”抽象成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右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直角三角 形的两条直角边长为a,b 。这样,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的和是2ab ,正方形的面积为22a b +。由于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小于正方形的面积,我们就得到了一个不等式:222a b ab +≥。 当直角三角形变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a=b 时,正方形EFGH 缩为一个点,这时有222a b ab +=。 2.总结结论:一般的,如果)""(2R,,22号时取当且仅当那么==≥+∈b a ab b a b a 结论的得出尽量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让学生总结,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3.思考证明:你能给出它的证明吗? 证明:因为 2 22)(2b a ab b a -=-+ 当22,()0,,()0,a b a b a b a b ≠->=-=时当时 所以,0)(2≥-b a ,即.2)(22ab b a ≥+

3.4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 版数学必修五第三章第四节《基本不等式》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不等关系,掌握了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展开的,作为重要的基本不等式之一,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要进一步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运用,研究最值问题。基本不等式在知识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好基本不等式非常重要。 二、学情分析 本节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学生已经学习了不等关系和不等式的性质,在初中学习了和的完全平方公式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基本不等式并进行应用,高一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探索知识兴趣强,但对数学知识迁移和类比的能力还亟待提高,运算能力也不强,探索发现能力也需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基本不等式,了解推导过程; (2)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求最值问题和证明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算,推导,小组合作探究基本不等式; (2)通过观察,分析,探究基本不等式性质,通过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类比思想在探究数学知识时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2)培养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和严密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3)感受学习数学、探索发现的乐趣与成就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基本不等式及应用和证明; 难点:运用基本不等式应用解题。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应用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经历类比发现、归纳、演绎推理等过程,体会类比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同时利用PPT 辅助教学。 学法:应用探究式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探究向量的表示方法,合作学习,理解和掌握基本不等式。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巧设疑云,导入新课】 【师生活动一】回顾:求函数f (x )=x +1 x 在(0,+∞)上的最小值 提示:证明函数在(0,1)上单调递减,(1,+∞)上单调递增; 【师生活动二】请学生重温“赵爽弦图”,比较正方形ABCD 的面积S 和里面的四个小三角形面积之和S ’的大小,有怎样的不等关系? 我们考虑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的和是ab S 21=,正方形的面积为222b a S +=。

均值不等式教案

§ 3.2 均值不等式 本节内容是选自人教版高中数学B 版必修五第三章第二节——均值不等式。它在不等式这一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不等式的证明中尤其突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均值不等式的基本表达式;均值不等式所表达的几何意 义;能够应用均值不等式进行简单的证明 过程与方法:掌握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数学来源于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去探索数学的奥秘 二、重难点 重点:均值不等式的证明与应用;“=”成立的条件 难点:均值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在怎样的情况下应用均值不等式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某一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我们将其中的几何图形抽象出来得到这样一个图形:已知的是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 ,b ,那我们能否从其中找出一些不等关系? 解答:图中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总和为:1 42 ab

大的正方形的面积为:22a b + 我们可以很直观地得出:22a b +>2ab 问:同学们再想一想,这个“>”可以换成“≥”吗? 当直角三角形变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时候,也即是a b =时,这时,正方形EFGH 变为一点,可以得到222a b ab +=。 (二)得出结论并证明(基础) 一般地,,a b R ∈,则222a b ab +≥. 证明: 2222()a b ab a b +-=- 当a b ≠时,()2 0a b ->;当a b =时,2()0a b -=. 综上所述,可得222a b ab +≥. (三)均值不等式的变式(重点) 若0,0,a b >>则 2 a b ab +≥(当a b =时,“=”取到) 需明确的两个概念:2 a b +表示a 与b 的算术平均数 ; ab 表示a 与b 的几何平均数 。 证明(几何意义): 如图:AC 是圆O 的直径,点D 是AC 上任一点,AD a =,CD b =,过点D 做BD AC ⊥交圆周于B , 连接OB . 则22 AC a b OB += = 又Rt ADB Rt BDC ?? ,则AD AB DB BD BC DC == 所以2BD AD DC ab =?=,也即BD ab = 又OB BD ≥,所以 2 a b ab +≥.

新人教A版必修一 基本不等式 教案

基本不等式 1.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理解基本不等式及等号成立的条件. 2.会用基本不等式证明简单的不等式及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 知识梳理 1.基本不等式a +b 2≥ab (1)基本不等式成立的条件: a >0,b >0 . (2)等号成立的条件:当且仅当 a =b 时不等式取等号. 2.几个重要不等式 (1)a 2+b 2≥ 2ab (a ,b ∈R ); (2)a b +b a ≥ 2 (a ,b 同号); (3)ab ≤( a + b 2)2(a ,b ∈R ); (4)a 2+b 22 ≥ (a +b 2)2 . 3.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1)两个 正数 的和为 定值 ,当且仅当它们 相等 时,其积最大. (2)两个 正数 的积为 定值 ,当且仅当它们 相等 时,其和最小. 利用这两个结论可以求某些函数的最值,求最值时,要注意“一正、二定、三相等”的条件. 热身练习 1.若a ,b ∈R ,且ab >0,则下列不等式中,恒成立的是(D) A .a 2+b 2>2ab B .a +b ≥2ab C.1a +1b >2ab D.b a +a b ≥2 A 、C 中,a =b 时不成立, B 中,当a 与b 均为负数时不成立,而对于D ,利用基本不等式x +y ≥2xy (x >0,y >0)成立,故选D. 2.已知a ,b 为正数,则下列不等式中不成立的是(D)

A .ab ≤a 2+b 22 B .ab ≤(a +b 2)2 C.a 2+b 22≥a +b 2 D.2ab a + b ≥ab 易知A ,B 成立, 对于C ,因为a 2+b 2≥2ab ,所以2(a 2+b 2)≥(a +b )2, 所以a 2+b 22≥(a +b 2)2,所以a 2+b 22≥a +b 2,故C 成立. 对于D ,取a =4,b =1,代入可知,不等式不成立,故D 不成立. 由以上分析可知,应选D. 3.周长为60的矩形面积的最大值为(A) A .225 B .450 C .500 D .900 设矩形的长为x ,宽为y , 则2(x +y )=60,所以x +y =30, 所以S =xy ≤(x +y 2)2 =225,即S max =225. 当且仅当x =y =15时取“=”,故选A. 4.设函数f (x )=2x +1 x -1(x <0),则f (x )(A) A .有最大值 B .有最小值 C .是增函数 D .是减函数 f (x )=-[(-2x )+(-1 x )]-1≤-22-1, 当且仅当x =-2 2时,等号成立, 所以函数f (x )有最大值,所以选A. 5.(2017·山东卷)若直线x a +y b =1(a >0,b >0)过点(1,2),则2a +b 的最小值为 8 . 因为直线x a +y b =1(a >0,b >0)过点(1,2), 所以1a +2 b =1, 所以2a +b =(2a +b )(1a +2b )=4+4a b +b a ≥4+24a b ·b a =8, 当且仅当b a =4a b ,即a =2,b =4时,等号成立. 故2a +b 的最小值为8.

不等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不等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应用 主要内容: 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a>b bb,b>c a>c (3)a+bb a+c>b+c (4)a>b 2.不等式的运算性质 (1)加法法则:a>b,c>d a+c>b+d (2)减法法则:a>b,c>d a-d>b-c (3)乘法法则:a>b>0,c>d>0ac>bd>0 (4)除法法则:a>b>0,c>d>0>>0 (5)乘方法则:a>b>0,a n>b n>0 (n∈N, n≥2) (6)开方法则:a>b>0,>>0(n∈N, n≥2) 3.基本不等式 (1)a∈R,a2≥0 (当且仅当a=0时取等号) (2)a,b∈R,a2+b2≥2ab(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 (3)a,b∈R+,≥(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 (4)a,b,c∈R+,a3+b3+c3≥3abc(当且仅当a=b=c时取等号) (5)a,b,c∈R+,≥(当且仅当a=b=c时取等号) (6)|a|-|b|≤|a±b|≤|a|+|b| 4.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是进行不等式的变换,证明不等式和解不等式的依据,应正确理解和运用不等式的性质,弄清每条性质的条件与结论,注意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基本不等式可以在解题时直接应用。 例1.对于实数a,b,c判断以下命题的真假 (1)若a>b, 则acbc2, 则a>b;

(3)若aab>b2; (4)若a|b|; (5)若a>b, >, 则a>0, b<0. 解:(1)因为c的符号不定,所以无法判定ac和bc的大小,故原命题为假命题。 (2)因为ac2>bc2, 所以c≠0, 从而c2>0,故原命题为真命题。 (3)因为所以a2>ab① 又所以ab>b2② 综合①②得a2>ab>b2 故原命题为真命题. (4)两个负实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故原命题为真命题. (5)因为所以 所以从而ab<0 又因a>b所以a>0, b<0. 故原命题为真命题. 例2.已知f(x)=ax2-c且-4≤f(1)≤-1,-1≤f(2)≤5, 求f(3)的范围. 解:由题意可知:∴ ∴f(3)=9a-c=f(2)-f(1)∴运算可知-1≤f(3)≤20 错解:依题设有①消元,得② ∵f(3)=9a-c∴-7≤f(3)≤26 错因:根源在于不等式组①与不等式组②并不等价,不等式组②扩大了不等式组①的解的范围,同向不等式在多次相加时要谨慎,一定要检查其同解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