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摘要

在我国现有的劳动劳动法典或其他劳动立法中,并没有出现与劳动法基本原则方面的相关规定。这是我国现有劳动立法中的一个大的缺失。同时,与劳动法基本原则相关联的问题长久以来都是法律学术界被争议的话题之一。就目前的状况来说对于劳动法基本原则的考察要用长远的目光去观察,本文从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作用入手,对现有的劳动基本原则的影响进行剖析,并对在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确立上提出相关意见。

关键词:劳动法;基本;原则

Abstract

No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labor law in the existing labor code in our country, this is a phenomenon of lack of labor law in China, and on the basic principle of labor law jurisprudence issue has been controversial. For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basic principle of labor law to use a long-term vision to observe, from the concept and function of basic principle of labor law,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existing labor, and to put forwar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abor law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levant opinions.

Key words: labor law; basic; principle

一、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及确立依据

(一)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含义

在上世纪末到新世纪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对当时的劳动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者起到了非常良好的协调和保证作用。为新劳动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劳动法》自2008年起实施,其目的是对原来的法律法规做进一步的完善与补充。劳动法的核心与其灵魂归根结底就是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但基本原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劳动法》中只是简单的被隐含在相关的法律条文中,并没有明确的被提出。因此,对其定义的概括和描述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据了解,学术界关于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相关研究很多,但观点不一,本文结合之前相关定义对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做出笔者的解释,劳动法的立法指导思想就是劳动法的基本原则,调整劳动关系和与劳动者关系密切的其他关系所应该遵守的基本准则就是劳动法呃基本原则。

(二)确立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依据

劳动法基本原则确立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有以下几点。

1.确立劳动法基本原则首先必须依据宪法。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根本大法。它和各部门法是母法与子法、纲和目的关系,各个部门法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据,同时宪法也需要通过各部门法的具体法律规范才能贯彻实施。因此,宪法中关于我国政治经济制度的规定,尤其是关于劳动权的规定是制定劳动法基本原则的首要依据。

2.基本劳动政策是关于劳动方面的根本性或总体性问题的规定,一定时期内的现实

情况和国家意图,属于在较长时期内具有指导意义的方针和纲领,也是可以作为基本

原则确立的依据。

3.确立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劳动法规更好地在劳动立法、守法、司法和执法实践中得以贯彻实施,因此,劳动法基本原则必须根源于现实,正确反映劳

动实践中的现状和要求。

4.我国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确立必须遵循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领域中劳动关系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劳动关系问

题和相关社会政治、经济问题、劳动法制建设和改革的现状、目标和具体步骤等等。二、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一)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

劳动法的立法目的就在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这主要是基于我国国家和法的

社会主义性质,基于保护弱者,基于我们的国情,基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提高劳动

效率,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迫切需要。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应是劳动法的立法、司法、执法的宗旨。我国宪法和劳动法典规定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主要有劳动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物质帮助权、依法组织和参加工会权、民主

管理权、职业技能培训权、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权、提请劳动争议处理权等。

保障劳动权原则是最基本原则的保护,也是首要的和最重要的原则。因为劳动权

是劳动法的基本问题,劳动法中所规定的其他权利都是以劳动权的实现为前提的,整

个劳动法是建立在劳动者的劳动权得以实现和保障的基础之上的。大量事实证明,劳

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关系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劳动问题处理不好,会影

响社会安定和经济建设。因此,有必要通过劳动权的保障,维护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这种劳动权保障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基本保护

所谓基本保护,即对劳动者基本利益的保护。具体表现是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人身安全及健康、基本生活需要等利益属于基本利益,保护劳动者首先就是要保护

劳动者的基本利益。

2.全面保护

所谓全面保护,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无论是财产权益还是人身权益,无论是法定权益还是约定权益,无论其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哪个方面,无论存在于劳动

关系缔结以前、缔结以后或终比以后,都要置于劳动法的保护范围之内。

3.偏重保护

所谓偏重保护,即劳动法在对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都给予保护的同时,偏重于保护在劳动关系中事实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劳动者。

4.平等保护

平等保护是指所有劳动者不因其民族、种族、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财产状况、

宗教信仰、职业、劳动关系的性质的不同,而影响其法律地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一

律平等地受我国劳动法的保护,不应有任何歧视或差异。但这种平等保护并不排斥对

特殊劳动者群体如未成年工、女工等的特殊保护。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并不等于用人单位放弃自己的权益,不予重视。权利、义务是

相一致的,劳动法适应市场经济客观要求,在维护用人单位权益方面也有具体规定。

但根据劳动法立法宗旨,在劳动法范围内对用人单位权益的保护只能兼顾。劳动法对

劳动者权益保护通过两方面表现出来,一方面是直接规定劳动者的权利,如捞动法》

第三条的规定;另一方面是劳动法通过对用人单位进行义务规定来进一步维护劳动者

的合法权益。总之,劳动法体现了对劳动者的一种倾斜性保护,故应把维护劳动者合

法权益作为劳动法基本原则之一。

(二) 三方合作原则

三方合作原则最早是由国际劳工组织率先提出的, 一般称为“三方性原则”。目前这一原则已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 成为各国劳动法的一个基本原则。三方合作的理论基础是社会连带关系理论, 由此理论看来,劳动关系是一种典型的社会连带关系,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是一种互相依赖、共存共荣的社会伙伴关系。如果没有劳动者, 用人单位就失去了利润的源泉; 若没有用人单位,劳动者则失去了工作的机会。劳动关系双方只

有本着公平和诚信的原则和精神进行合作,方能获得共同发展, 并且共同分享社会和经

济发展带来的利益。基于这样的观点, 劳动法在各项制度安排中都特别重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尽管如此, 劳动关系的双方在本质上的不平等关系和利益上的对立关系, 单纯依赖双方的自觉自愿合作并不现实, 而必须有国家的适当干预, 从而逐渐形

成了劳动者、用人单位和政府三方合作的劳动关系调整新机制。

从本质上讲, 三方合作原则是劳动关系领域高层次的协商组织形式, 可以发挥政府、用人单位组织( 雇主组织) 、工会组织( 雇工组织) 任何一方都不能代替的作用, 以实现三赢。面对知识经济和全球化带来的众多挑战和机遇, 三方合作原则对于改善劳动关系, 发展工业民主, 促进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等起了重要的作用。从部门法的角度来看, 这也印证了一般意义上的“私法公法化”的再现, 使得劳动法成为一个兼具公法和私法性质的法学部门。如何加强我国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组织的独立性, 仍是我国目前实践中三方合作原则的一大难题。不仅目前仍然没有一个能真正代表用人单位利益的雇主组织, 工会组织的独立性以及政府干预等等都有待于完善。从另一个角度讲, 如何实践具

有中国特色的三方合作原则, 仍是我国劳动法制建设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三)社会正义原则

正义历来是法律的最高理想, 只有符合正义原则的法律才是良法。尽管古今中外对正义的理解多种多样, 但是一般认为社会正义才是正义理论的核心问题, 人类社会的发

展过程也证明了这一观点。在当代绝大多数政治哲学家的著作中, 社会正义往往被视为分配正义的一个方面, 即社会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公平分配, 社会正义和分配正义两个概

念被常常相互替换使用。从罗尔斯的社会正义理论来看, 正义原则要通过调整社会制度, 从全社会的角度处理好出发点的不平等,尽量排除社会历史和自然方面的偶然性因素对于人们生活前景的不利影响。社会正义原则在劳动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国际劳

工大会在《费城宣言》中阐述了社会正义原则, 将劳动问题和世界和平问题联系在一起, 并把劳动权提高到人权的高度。在宣言的第二部分阐明, 在社会正义的基础上实现持久和平, 从而使全人类不分种族、信仰和性别, 都有权在自由、尊严、经济保障和机会均

等的条件下谋求物质福利和精神发展。自此以后, 国际劳工组织以社会正义为原则指导,陆续制定了大量的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 对于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基于社会正义基础上的全面和持续的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从劳动法的角度看, 社会正义原则要求采取“倾斜立法”的方法, 使权利和义务的配置有利于劳动者一方, 此外还往往要求用人单

位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并将社会责任具体化为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社会正义原则还要求国家和政府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 从实质公平的角度出发,来保护社会中“最少受

惠者”的最大利益, 即应当从宏观上确保全体劳动者有均等的就业机会, 通过促进经济

社会发展来创造就业条件,并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当然, 践行社会正义原

则只能是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逐步加以落实, 盲目照搬西方国家的社会正义标准并不可取。

三、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影响

(一)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没有细分

在《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中,规定了国家应当制定劳动标准,

劳动合同的内容应当具备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的条款,甚至劳动者对身体健康有害的

劳动条件的批评、检举和控告权。但是,缺乏对健康的两方面定义以及未能考虑到同

行业、同地区、同岗位的劳动者劳动条件的差异问题。《劳动法》第56条第2款以及《劳动合同法》第32条第2款都明确地提出了劳动者对不利于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得劳动条件可以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上述规定,体现了劳动法对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的保护意识,是保障劳动者享有公正的劳动条件的一个方面,体现的是对劳动者自然

劳动条件的公正。但是没有考虑到同行业、同地区、同岗位的劳动者劳动条件的差异

与不公平的现实情形,没有考虑到社会劳动条件的公正。

(二)三方原则体现比较笼统

1995年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工会参与劳动争议处理试行办法》规定“发生争议后,工会可以接受职工及用人单位请求参与协商,促进争议的解决。”《劳动争议调解仲

裁法》第四条也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

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但是依据《工会法》和相关法律成

立的工会,在企业内部严重依附于企业,在参与到劳动争议协商中时往往偏袒于企业,让协商解决劳动争议的途径变窄,甚至形如虚设。

(三)社会正义原则没有充分体现

谈发正义首先想到的是邪恶,在劳动法中社会正义原则是对弱者的倾斜保护,比

如国家的一些倾向性政策这明显是社会正义原则的体现,在下面社会正义原则的不充

分有两类一类是劳动法中的不充分,一类是宪法中的不充分,在劳动法中社会正义原

则不充分明显是我国对劳动者的保护太窄,在立法时只是把用人单位,国家机关,劳

动者,社会团体介入了劳动法中,而并没有完全把这个范围变的体面,如公务员,农

村劳动者并没有纳入于法理中,这是明显在劳动法中的不足。在《宪法》的相关规定中,只是提到了要改善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却没有提出公正的劳动条件原则的相关概念。《宪法》第42条第2款仅仅只提到了“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这是看到了劳动条件对于劳动者重要性的一个方面,而没有注意到公正的劳动条件对劳动者

的重要性,忽略了公正的价值,而公正的价值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而言尤为重要。亚里士多德曾说:“公正不是德性的一个部分,而是整个德性;相反,不公正也不是邪恶的一个部分,而是整个邪恶。”保障劳动者享有公正的劳动条件不仅能够更好地保护

劳动者的权益,而且能够突显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亦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与和谐,但这一点没有在我国的《宪法》规定中体现出来。

四、解决措施

(一)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细分

借鉴《俄罗斯联邦劳动法典》第2条第4项关于“保障每个员工享受公正的劳动

条件”原则的规定,我国《劳动法》可以通过修改第5条确立公正的劳动条件原则。

可以在第5条的规定中增加“国家保障劳动者享有公正的劳动条件,包括符合劳动者

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与其他同行业、同地区、同岗位无差别的劳动条件,包括限

制工作时间、保障每日的休息和节假日、制定符合安全卫生要求的劳动条件标准等”

的内容,使之完善成为“国家保障劳动者享有公正的劳动条件,包括符合劳动者身体

健康与心理健康的,与其他同行业、同地区、同岗位无差别的劳动条件,包括限制工

作时间、保障每日的休息和节假日、制定符合安全卫生要求的劳动条件标准等。国家

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就业,发展职业教育,制定劳动标准,调节社会收入,完善社会

保险,协调劳动关系,明确法律适用,填补法律空白逐步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二)完善三方协调机制

本文认为, 建立、健全我国劳动关系三方原则的机制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是应树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用市场化手段调整的新观念, 尤其是各级地方政府要适应这种转变, 以平等的身份进行的社会对话和协商以及信息交流, 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是应逐步完善立法, 健全相关制度, 我国《工会法》虽对三方原则机制有明确规定,

但比较原则和笼统, 操作性不强, 一些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其法律效力不够, 因此应适时

制定有关劳动关系三方原则落实机制的专门立法, 使其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目前我国这个协商的第三方主要是工会组织,2001年修订的《工会法》明确了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但是目前我国的工会制度由于经费来源问题往往在劳动争议案

件的协商过程中偏袒企业一方。要想工会组织能够中立的参与劳动争议案件的协商,

就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完善工会制度:一方面,要解决工会资金来源问题,目前我国

工会的资金来源于企业,这一点我国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工会资金可以由工会控股

多家投资公司与实业公司,以此依靠股东地位就能为工会提供经费,这也将大大提高

工会的话语权,经费独立,如此工会才能拥有真正的独立人格。另一方面,需要制度

保障,建立政府主管、企业协管、职工参与的工会组织,转变工作思路,对工会参与

协商时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履行加以明确规定,保证工会作为劳动者真正意义上的代表。(三)健全社会主义原则

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讲, 一是要将社会正义原则明确界定为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为整个劳动法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奠定一个坚实而且具有长远意义的基础, 具体劳动法律制度的设计和完善不得与该原则相冲突或抵触, 否则的话, 社会劳动关系的稳定

与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就可能落空。因此, 社会正义原则在劳动法这一部门法的层次上更具有一种概括性、包容性和发展性, 如果说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是劳动法律制度的起点, 三方合作原则是制度和宗旨实现的途径和方法的话,那么, 社会正义原则就是一种更具宏观性的、更具有社会法色彩的劳动法价值

取向 ( 当然,三方合作原则也是社会正义原则实现的途径之一) 。二是要加快具体劳动

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并从实质公平的基点出发进行设计,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在劳动法律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和效果上, 政府应加强法律监管, 使“纸面上的法”

能够落实到“生活中的法”上来。同时, 应适当加快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织就劳动关系稳定和发展的社会“安全阀”。三是国家和政府应担当其应有的职责,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是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实现社会正义原

则的应有之意。

参考文献

[1] 章惠琴, 郭文龙. 从倾斜保护原则审视《劳动合同法》之修改[J]. 学术界,

2017(1):42-52.

[2] 陈解洪. 劳动法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及其实现路径[J]. 法制博览, 2017(1).

[3] 李炼军. 论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产生[J]. 知与行, 2016(10):108-112.

[4] 董学智. 利益冲突行为的劳动法规制:法理基础与规则改进[J]. 中国劳动关系

学院学报, 2016(6):29-37.

[5] 穆随心. 当代中国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的实现与超越——基于马克思主义正义观视域[J]. 山东社会科学, 2016(10):143-147.

[6] 王莉. 论我国公正的劳动条件原则之立法缺失与构想[D]. 华中师范大学, 2015.

[7] 廖娟. 我国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辨识、内涵及理据[J]. 法制与社会,

2016(29).

[8] 穆随心. 当代中国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的实现与超越——基于马克思主义正义观视域[J]. 山东社会科学, 2016(10):143-147.

[9]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典[M].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0.

[10] 丁萍. 新时期下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探析[J]. 法制与社会, 2017(2).

[11] 陈成. 论波兰劳动法的历史沿革与发展[J]. 河北法学, 2017(3).

[12] 赵艺璇. 劳动法上的劳动义务拒绝给付权[J].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6, 24(1):133-144.

[13] 许建宇. 劳动法视野下的分支机构法律地位论析[J]. 中国劳动, 2016(2):40-45.

关于劳动法基本原则的论文

浅谈劳动法中关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内容摘要: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者在用人单位面前往往会处于弱势地位,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劳动者的利益总是得不到保障。因此,维护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劳动者合法权益基本原则权利义务 一、基本概述 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劳动法的立法宗旨,是劳动法的首要原则。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指劳动者在劳动领域依法所享有的各种权利和利益,它包括劳动权,取得劳动报酬权,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必要时的获得物质帮助权,参与民主管理权,享有休息和休假权,享有社会保险和福利权,提请处理劳动争议的权利等。 二、立法依据 1、基于弱者理论。 2、基于用人单位自身的原因 3、 4、基于我国国家和法的社会主义性质.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劳动人民是国家的统治者,我国法律是反映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意志的社会主义法律。这种性质决定了我国劳动法必须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作为基本原则。 5、基于国情。我国人口众多,且劳动者素质有待提高,劳动就业问题十分突出。此外我国经济体制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所有制并存,劳动法制不健全,往往导致劳动关系的恶化。这些情况都要求我们必须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防止经营者的侵权行为,防止劳动关系的恶化。 6、是调动劳动者劳动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需要。劳动者是社会生产力中最积极的要素,劳动者的物质利益需要是其从事生产劳动的最终动因和根本动力。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能够充分调动其劳动积极性,创造性,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也为其个人创造更多的财富。 三、这一原则在劳动法中的体现 1、 2、 四、对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劳动行政部门的监察执法力度,建立监督体系规范企业行为。劳动监察运用行政手段规范企业行为是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方式,应进一步发挥其作用。劳动监察工作的对象,应重点放在经常发生违法行为,侵害劳动者权利的企业;工作内容应重点查处用人单位的乱辞退劳动者、强迫加班、欠缴社会保险费和克扣工资等行为上;工作方式应采取接受劳动者举报进行查处与定期和不定期到企业进行检查督促相结合,发现企业违法行为及时予以纠正,对于经督促或责令整改的仍不整改的加重处罚,下大力气纠正用人单位违法行为。(二)、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劳动法》第88条规定,“各级工会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这即是《劳动法》赋予工会组织的神圣权利,也是工会工作的基本职责所在。在当前劳动侵权较多,而劳动者处在弱势地位的情况下,工会组织作为劳动者利益的代表其维权与协调职能应得到进一步发挥,让劳动者能够更多的与用人单位平等对话,并能够在权益受到侵害及时的去维护。由于目前非公有制企业中大多尚未建立工会组织,严重制约着工会职能的发挥,因此要加强工会组织的建设工作。不

电大劳动法多选标准答案(整理版本)

二、多项选择题 1.狭义上的国际劳动立法,主要指()。A.国际劳工组织章程C.国际劳工公约D.国际劳工建议书 2.国际劳工组织的机构主要是()。B.国际劳工大会C.理事会D.国际劳工局 3.国际劳工组织的特点是三方性原则,因此参加国际劳工大会的代表有()。 A.政府B.财团C.雇主D.劳工 4.公约和建议书的主要区别是()。A.公约被会员国批准后即需负履行义务C.建议书不需批准,只作为制定法律的参考D.建议书需批准,并作为制定法律的参考 5.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一般包括()。C.劳动关系D.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6.劳动关系从职业分类角度进行分类,可以分为()。A.企业的劳动关系B.国家机关的劳动关系C.事业单位的劳动关系 7.劳动关系从集体谈判制度角度进行分类,可以分为()。A.个别劳动关系C.集体劳动关系 8.下列哪些社会关系是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ABCD)。 9.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包括()。A.劳动法律关系主体B.劳动法律关系客体D.劳动法律关系内容 10.引起劳动法律关系消灭的合法行为有(ABCD)。 11.下列哪些用人单位可以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但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A.文艺B.体育D.特种工艺 第二章劳动法的地位、体系和基本原则 二、多项选择题 1.劳动法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其原因在于()。A.劳动法有特定的调整对象B.劳动法有特定的主体C.劳动法有独立的内容体系 2.劳动法与民法的区别在()。A.调整对象不同B.主体不同C.调整的原则不完全相同3.下列关于劳动法与民法的区别中,正确的是()。B.劳动法律关系与民法的主体不相同D.劳动法与民法的调整的原则不完全相同 4.根据法律性质,劳动法体系可以分为()。A.劳动实体法B.劳动程序法 5.劳动法体系中的劳动关系协调法包括()。C.劳动合同法D.集体合同法 6.下列表现形式中,属于劳动法的渊源的有(ABCD)。 7.下列关于我国劳动法渊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属于行政法规级别的渊源D.《反对一切形式歧视妇女公约》是我国劳动法的渊源 8.下列各项中属于确立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标准的是()。A.劳动法基本原则应该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B.劳动法基本原则必须具有全面的覆盖性和高度的权威性C.劳动法基本原则必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9.下列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表述中,正确的有()。A.劳动法基本原则指导着各项劳动法律法规的立、改、废,有助于劳动法制的统一、协调和稳定B.劳动法基本原则可以弥补劳动立法具体规定的不足,用于解决某些实际问题D.劳动法基本原则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劳动法,解决各具体劳动法律制度之间的矛盾

劳动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离不开调整劳动关系这一核心内容。下面是XX收集的劳动合同法基本原则,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我国《劳动合同法》是一部兼具有管制与自治相结合 的特别合同法,与完全意思自治的民事合同不同,这是因为劳动合同的双方主体的特殊性所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形式平等,实质上无法达到平等的谈判地位所致。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国情不同,我国劳资集体谈判比较弱。在集体谈判比较强的国家,其劳动者在某种程度上说不具有弱势地位,很多利益都可以由集体谈判来解决,个人劳动合同反而作用很小。而我国集体谈判力量弱且不具有普遍性,劳动者的利益几乎都要由个别劳动合同来规定,而大部分个体劳动者的谈判能力很有限,因此我国不得不由法律来管制个别劳动合同的内容,弥补劳动者的弱势谈判地位。这也是我国《劳动合同法》管制较多的根本原因。因此,在集体谈判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对个体劳动合同的适当管制是有必要也是合理的。 《劳动合同法》制定之初,确定了倾斜保护劳动者的 原则。之所以倾斜保护是因为大多数的劳动者相对于用人单

位没有议价的能力,在劳动合同的谈判中属于弱势群体,无法平衡 合同双方的利益,从而不利于整个社会劳动力资源的良好发展。倾 斜保护原则在于弥补平等原则的不足,并通过矫正劳动关系事实上 的不平等而实现法律的公平价值。通过倾斜保护,弥补劳动者的弱 势地位,平衡合同双方的利益,以实现从形式平等到实质平等的目的。 《劳动合同法》实施八年以来,经过实践的验证, 不是一点问题没有,在当今劳动者多层次的情况下,其中的最大问 题是没有作这种区分,而是全部适用《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进行一 样的保护,没有对劳动者的多层次进行区分,比如对企业的高管也 一样倾斜保护。《劳动合同法》倾斜保护弱者的社会法,对在 作为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提供了特殊的保护,使得弱 势劳动者的劳动关系相对稳定,生活不致于因暂时失业、工伤等不 得己的情形而陷入困境。通过规定解雇保护和劳动合同签订规则等 条款加重了用人单位的义务与责任,来保护弱势劳动者的利益。企 业高管往往兼备法律知识、企业运营策略和管理经验,在求职中具 有很强的谈判能力,即使离职之后也很容易谋到高位,不具有特殊 保护的必要。在雇佣中,企业高管是代表用人单位对普通劳动者进 行管理、考核及工作的安排,其工作时间不同于普通劳动者,高管 有比较高的自由度来支配自己每天的工作时间,具有灵活性和机动性。其薪酬结构也不同于普通劳动者,多为年薪或者另加风险收 入,已经不仅仅属于谋生的报酬。 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谈判能力相当时,就没有倾斜保护的必要了。如果过分强调对劳动者的保护,将会使通过倾斜保护劳动者

论劳动合同法之基本原则

劳动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具有法原则的一般共性:揭示部门法存在和确立之本质属性,统领部门法律制度,构建与法的概念和规范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反映部门法的精神和价值追求,具有抽象性、综合性和稳定性的特点。"法的原则,即表现为一种社会经济形式的最重要的方式和基础的那些原则和基本思想,处在于法的本质的同一序列之中并构成它的主要内容。"对法的基本原则的研究,必须立足部门法及其制度的建立,并通过对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所具备的特殊性分析,从而以此确立部门法及其子法的基本原则。劳动合同法做为劳动法的子法,在调整劳动关系和保护劳动关系参与者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和调整对象均构成研究劳动合同法基本原则的基础;同时,劳动关系的历史演变,民事雇佣合同发展到劳动合同,表明了劳动合同的社会性特征。立足于私法性质的劳动法律行为既保留着以意思自治为其核心和要素的基本特征,又日益进化于劳动权本位和公法的适当干预。本文对劳动合同法基本原则之研究就建立在以上两点思路上,即,一、劳动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必须以私法原则为基础;二、劳动关系的特征和劳动权本位决定了劳动合同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一、劳动合同法以私法原则为基础 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在他的《学说汇纂》中指出:"它们(指法)有的造福于公共利益,有的则造福于私人。公法见之于宗教事务、宗教机构和国家管理机构之中。"公法"有关罗马国家的稳定",私法"涉及个人福利。"在罗马时代,虽然从观念上区分了公法和私法,但是直到最后也未能在立法上实现公、私法的分立。公、私法在立法上的分立始于欧洲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其标志是欧洲大陆刑、民法典的分别制定。欧洲各国制定的民法典虽然在称谓上沿用了罗马的市民法,在内容上承袭了罗马市民法,但在性质上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法已成为单纯调整市民社会生活关系的法律,即纯粹主义法上的私法。随着民法对"自然人"和"法人"两大民事主体制度的确认,"市民"的意义就变成了自然人和法人的总称。此时期,资产阶段先进思想家创立了市民社会学说,重新确立了公私法划分的标准。人作为国家的臣民,在国家生活关系中必须服从国家的法律,而作为市民或私人,在市民社会关系中则是彼此平等、自由的。依此标准划分的公、私法,公法便是调整具有隶属性的国家生活关系的法,私法则是调整具有平等性的市民社会生活关系的法。 私法的理念和立法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确立,拉开了权利法创制新时代的序幕。私法的基本价值要素得到认同,平等、自由、私权神圣等成为私法的核心和原则。私法的调整对象便以平等主体间的特殊社会关系(主要是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为基本作用范畴。意思自治原则在私法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债权制度的契约制度(契约法)也以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公序良俗作为其基本原则予以确立。平等原则是合同当事人从事私权活动的基础,尽管这种平等是抽象意义上的,但它指明了保障私主体实现事实上平等的方向和可能性。以其法律地位平等、法律保护平等和机会均等作为平等原则的基本内容,划分或限定国家权力干预民事活动的界限。自愿原则实现了私主体活动范围内的意思自治,并以当事人的法律行为实现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与平等原则一样,自愿原则的确立是资产阶级民权斗争的伟大成果,构成了契约法的核心和灵魂。缔结合同的自由,选择相对人的自由,决定合同内容的自由,选择合

19春东财《劳动法B》在线作业一

(单选题)1: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以下不属于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是 A: 劳动合同期满用人单位单方面拒绝续约 B: 过失性辞退 C: 无过失性辞退 D: 经济性裁员 标准解题: (单选题)2: 促进就业是国家的重要职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制定了不同的劳动就业方针,下列属于市场经济时期国家就业方针的是 A: 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 B: 政府介绍就业和群众自行就业相结合 C: “三结合”方针 D: 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劳动部门介绍就业、劳动者自谋职业 标准解题: (单选题)3: 劳动争议的处理机构不包括 A: 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B: 人民检察院 C: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D: 人民法院 标准解题: (单选题)4: 劳动争议案件由用人单位所在地或者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当事人双方就同一仲裁裁决分别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的,应当 A: 由用人单位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B: 由劳动合同履行地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C: 共同的上级人民法院管辖 D: 先受理的人民法院管辖 标准解题: (单选题)5: 劳动合同的标的是(),即在劳动合同订立、履行过程中劳动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 A: 劳动关系 B: 劳动行为 C: 劳动报酬 D: 劳动保险关系 标准解题: (单选题)6: 下列有关劳动争议仲裁的表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 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就争议的解决有仲裁协议的,可以进行仲裁 B: 仲裁是劳动争议解决的必经程序,未经仲裁不得诉讼 C: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解决劳动争议时可以依法进行调解,仲裁调解书具有法律效力 D: 因签订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不能采用仲裁的方式解决,但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则可以仲裁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论文

论劳动法基本原则体系的统一 ON THE BASIC PRINCIPLE OF UNIFICATION OF LABOR LAW 内容摘要: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劳动法的最基本内容之一。由于我国现行劳动法并没有对它作出明确规定,众多学者对劳动法基本原则的表述差异较大。文章对当前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研究现状作了相应分析与评述,确立了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统一标准,对我国劳动法基本原则内容的重构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观点,并作出相应合理性分析。 关键词:基本原则劳动权三方性诚实信用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劳动法的最基本内容之一,作为立法者、执法者、学者、教师和学生,无论学习还是运用劳动法,都必须充分认识和理解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劳动法领域,至今并没有对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体系或内容达成共识,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体系的混乱和多足鼎立的局面,不仅使初学劳动法的法科学生摸不着北,也使劳动法领域的研究者及司法实践工作者所困惑。正如王全兴教授所言:“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目前尚无集中的立法规定,科学确定其内容,是劳动法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1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与定位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为进一步研究劳动法和完善劳动立法服务。 一、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概述 (一)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一般认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主导整个劳动法体系,为劳动法调整劳动领域的社会关系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可以说,是劳动法的核心和灵魂。2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概念,主要是由劳动法学者根据劳动法的特性和劳动法律规范所作的抽象与概括,我国学者的认识基本上差别不大。有的认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国家在劳动立法中所体现的指导思想和在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时应遵循的基本准则”;3有的认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劳动规范,集中体现劳动法的立法指导思想,是劳动法法典和其他单行劳动法规必须共同遵守的原则”;4有的认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一些关系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贯穿于各项劳动法律、法规的共同规则”;5有的认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整个劳动立法和执法,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精 作者简介:蒋万庚(1974—),男,苗族,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 1王全兴:《劳动法》(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47页。 2王全兴:《劳动法》(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47页。 3郭捷:《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55页。 4郭安杰、安淑珍:《劳动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页。 5关怀、林嘉:《劳动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18春东财《劳动法》在线作业一

------------------------------------------------------------------------------------------------------------------------------(单选题) 1: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用人单位未在用工的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与劳动者约定的劳动报酬不明确的,新招用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的支付标准为 A: 按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执行,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的,实行同工同酬 B: 按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执行,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的,按本单位同岗位劳动者工资的百分之八十支付 C: 按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执行,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的,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D: 按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执行,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的,由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正确答案: (单选题) 2: 依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按照劳动合同期限划分的劳动合同类型是 A: 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B: 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C: 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D: 非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 正确答案: (单选题) 3: 依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申请劳动争议仲裁的时效期间为 A: 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60日 B: 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一年 C: 当事人权利被侵害之日起60日 D: 当事人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一年 正确答案: (单选题) 4: 我国社会保险项目中,用人单位缴费比例最高的是 A: 失业保险费 B: 医疗保险费 C: 工伤保险费 D: 养老保险费 正确答案: (单选题) 5: 依据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我国法律部门的划分,关于劳动法地位的认识,通常认为 A: 劳动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B: 劳动法是民商法的组成部分 C: 劳动法是经济法的组成部分 D: 劳动法是社会法的组成部分 正确答案: (单选题) 6: 依据《劳动法》对劳动者结社权的规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劳动者可以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 B: 劳动者应当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 C: 劳动者有权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 D: 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 正确答案: (单选题) 7: 劳动争议案件由用人单位所在地或者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当事人双方就同一仲裁裁决分别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的,应当

试论劳动法及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提纲一、拟好论文题目试论劳动法及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二、论文内容1、劳动法的概念2、劳动者的概念3、广义上和狭义上的劳动法内涵4、各国劳动法的表现形式5、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包括那些内容6、与劳动法基本原则有关的其他内容7、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目录摘要………………………………………………1关键词………………………………………………1论文题目………………………………………………1一、劳动法的概念及劳动者的概念…………………1二、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概念…………………………3三、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6四、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9参考文献………………………………………………10摘要:劳动法基本原则是劳动法的核心和灵魂,是劳动法法典和其他单行劳动法规必须共同遵守的基本原则。本论文阐述了劳动法基本原则的若干内容和重要作用,强调了劳动法基本原则是劳动法这一部门法效力最高的指导原则,具有高度的权威性,本文也侧面论述了与劳动法基本原则有关的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关键词:主体平等原则、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正文:要想了解劳动法的基本原则,首先要了解和掌握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和劳动者的概念。对于劳动法的概念一般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狭义上的理解;一种是广义上的理解。狭义上的理解,劳动法是指国家最高立法机构制定和颁布的全国性综合劳动法,即法典式劳动法,这样的劳动法对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进行统一调整,这种法律各国名称不同,如《劳动法》、《劳动关系法》、《劳资关系法》、《劳动标准法》、《劳动基本法》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相当长的时期没有一部全国统一的综合性法。法律效力较高的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主要由大量的单行法规调整,经过多次起草和更改工作,1994年7月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这部法律于1995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种法律就是人们通常理解的狭义上的劳动法。因为这种法律它是由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法律。这部法律统一适用于全国(除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这部法律内容包括涉及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各个方面,是一部全面而系统的法律。这部法律为制定单行劳动法规和地方性劳动立法做出了原则性规定。现在世界各国多数制定并颁布了法典式的劳动法。广义上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广义上的劳动法调整的是两部分社会关系,即除劳动关系外,还调整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广义劳动法是所有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也就是说,它不只是指一部法典式的法律,而是包括宪法中的相关规定,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劳动部门和社会保障颁布的部门规章、地方性劳动法规、各部门联合颁布的规章等,因此称为法律规范总称。从劳动法的定义可以看出无论广义上的劳动法还是狭义上的劳动法,尽管各国劳动法的名称不同,但劳动法都是和劳动有关的法律。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停止劳动,因此劳动是人们经常广义上使用的名称,但是劳动法的劳动可不是一般人们称的劳动,这一点概念一定要搞清楚,劳动法上的劳动是具有明显特征的,一般是指人们在争取与实现劳动全过程中的劳动,如劳动就业法律保障是劳动法的重要内容,劳动法上的劳动是有偿劳动,它区别于无偿的义务劳动,劳动法上的劳动带有劳雇关系或劳雇关系的劳动,区别于单个的职务劳动。弄清楚劳动法的概念,我们就不难了解劳动法调整的对象,劳动法是调整两部分社会关系,其中劳动关系是劳动法调整的主要社会关系除劳动关系外,劳动法还调整与其有密切联系的一些社会关系。因而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调整劳动关系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中国的劳动法与国际的劳动法都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们在自然劳动中必然形成的社会劳动关系,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法的形成经历了风风雨雨和无数次变革,才延续到今天,形成一种固定化、规模化、规范性,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以生产关系需要的法律规范的法典。我们了解和掌握劳动法的概念,及其发展变革的历史,就不难掌握劳动法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原则。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劳动

劳动法(论述题)

社会保险的概念:是指国家依法对遭遇劳动风险的职业劳动者提供一定物质补偿和帮助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多层次社会保险体系主要包括: 1、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由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需要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承受能力,按照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留有部分积累的原则筹集基金。费用由国家,用人单位和职工三者合理分担,并实行社会统筹的社会保险制度。 2、用人单位补充保险。根据用人单位自己的经济实力,为了提高社会保险水平,自主地位劳动者建立起来,使本单位劳动者在已有基本保障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补充保险制度。 3、储蓄性保险。劳动者个人根据自己收入的情况,自愿以储蓄形式为自己建立的社会保险。 论述劳动关系和劳动法律关系的联系与区别 1、劳动关系概念:指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 2、劳动法律关系概念: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形成的法律上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律关系的联系:根据客观存在的劳动关系,制定劳动法律规范,从而形成劳动法律关系;劳动关系发生变化了,要求劳动法律规范作相应调整,于是劳动法律关系也随之变化了,因此,劳动关系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基础。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律关系的区别 1、范畴不同。劳动关系属于经济基础范畴,劳动法律关系属于上层建筑范畴。 2、产生前提不同。劳动关系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劳动法律关系的形成以劳动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 3、内容不同。劳动关系以劳动为内容;劳动法律关系以法定的权利义务为内容。 论述我国劳动者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概念及特征 概念:劳动权利能力指劳动者依法能够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或能力。 劳动行为能力:劳动者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从而使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能力。特征:1、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2、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开始于16周岁。 3、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必须由劳动者本人实现。 4、某些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 论述工伤保险的特点 1、工伤保险对象的范围是在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者。 2、工伤保险的责任具有赔偿性。 3、工伤保险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无论工伤事故的责任归于用人单位还是职工本人或第三人,用人单位均应承担保险责任。 4、工伤保险不同于养老保险等险种劳动者不缴纳保险费,全部费用由用人单位负担。即工伤保险的投保人为用人单位。 5、工伤保险待遇相对优厚,标准较高,但因工伤事故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论述劳动合同履行的概念和原则 劳动合同履行:指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按照合同约定完成各自义务的行为。 当事人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三项原则 1、实际履行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双方当事人都必须亲自履行合同义务,不能由第三人代替履行,这是由劳动合同主体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不可分割性决定的。二是要求劳动者按合同规定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完成劳动过程。 2、全面履行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劳动者一方按照法律与合同规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保质保量地完成劳动任务,同时要求用人单位全面按照法律和合同规定,向劳动者提供劳动保护条件,劳动条件及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等。 3、合作履行原则。要求双方当事人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互相配合,友好合作,并在遇到困难时相互理解和帮助。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论文

葿论劳动法基本原则体系的统 羇ON THE BASIC PRINCIPLE OF UNIFICATION OF LABOR LAW 芅 螂 腿内容摘要: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劳动法的最基本内容之一。由于我国现行劳动法并没有对它作出明确规定,众多学者对劳动法基本原则的表述差异较大。文章对当前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研究现状作了相应分析与评述,确立了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统一标准,对我国劳动法基本原则内容的重构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观点,并作出相应合理性分析。 羈关键词:基本原则劳动权三方性诚实信用 莄 -++- 芁 罿 肀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劳动法的最基本内容之一,作为立法者、执法者、学者、教师和学生,无论学习还是运用劳动法,都必须充分认识和理解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劳动法领域,至今并没有对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体系或内容达成共识,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体系的混乱和多足鼎立的局面,不仅使初学劳动法的法科学生摸不着北,也使劳动法领域的研究者及司法实践工作者所困惑。正如王全兴教授所言:“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目前尚无集中的立法规定,科学确定其内容,是劳动法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1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与定位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为进一步研究劳动法和完善劳动立法服务。 螆作者简介:蒋万庚(1974—),男,苗族,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 王全兴:《劳动法》(第三版),法律岀版社2008年版,第47页 蚁1

蚀一、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概述 袇 (一)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袄 一般认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 主导整个劳动法体系,为劳动法调整劳动领域的社会关系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可以 说,是劳动法的核心和灵魂。2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概念,主要是由劳动法学 者根据劳动法的特性和劳动法律规范所作的抽象与概括, 我国学者的认识基本上 差别不大。有的认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国家在劳动立法中所体现的指导 思想和在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时应遵循的基 本准则” ;3有的认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劳动规范,集中体现劳动法 的立法指导思想,是劳动法法典和其他单行劳动法规必须共同遵守的原则” ;4有 的认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一些 关系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贯穿于各项劳动法律、法规的共同规则” ;5有的认 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整个劳动立法和执法,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 精神,调整劳动领域的社会关系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6 膀 以上学者的表述揭示了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基本含义和特征,如内容概括性 与根本性、效力权威性与稳定性和对立法、司法工作的指导性,同时反映了劳动 法的主要调整对象是劳动关系,并由此形成相应劳动法规范,制定劳动法。总的 来看,学者们对劳动法基本原则概念的表述大同小异。认识到劳动法基本原则是 劳动法制定、解释、适用和研究最基本的准则,反映劳动法的本质和立法指导思 想,充分体现了研究劳动法基本原则的重要性。 蚆(二)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意义 莅 1.劳动法基本原则是劳动法的基本内容。劳动法基本原则是劳动法的重 要内容之一,是劳动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上的基本准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 在司法实践上,都应研究或者确立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很遗憾,我国《劳动法》 并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对于一个部门法来说,没有规定基本 原则,是不可思异的。基本原则体现了部门法的宗旨、核心和基本精神,指导该 部门法中各个具体法律法规的立法执法过程, 弥补该法由于立法技术等原因而出 现的法律漏洞。7劳动法作为独立的部门法,有其特有的调整对象和基本原则, 未来《劳动法》的修改,应该对基本原则做出相应的规定。 《劳动法》(第三版),法律岀版社2008年版,第47页 袈4郭安杰、安淑珍:《劳动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页 芇 5关怀、林嘉:《劳动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螃 6石美遐:《劳动法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年版,第32页。 膃7周宝妹:《劳动法要论》,群众岀版社2006年版,第24页。 袁2?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指导与协调作用。劳动法的法律形式从宪法、法律、 行政法规规章到规范性的劳动法律法规解释及国际劳工公约,表现出的特点是 多、繁、杂,法律层次、效力高低不一,这就需要劳动法基本原则在一定程度上 指导相莀3郭捷: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法律岀版社2008年版,第55页 王全兴: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与劳动者权利义务(学习重点)

第四章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与劳动者权利义务(学习重点) 一、如何理解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所谓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指的是包含在整个劳动法体系之中,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贯穿于劳动法的立法、执法、司法的全过程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准则,它是劳动法的核心和灵魂。 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法律渊源是宪法,我国宪法在总纲的第6条中规定了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在第2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分别对劳动就业、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社会保障、工会等劳动法的具体原则作了规定。但是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又不同于宪法原则。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居于最高的地位。宪法原则是各个部门法的指导原则,劳动法也毫不例外的必须服从宪法的指导。劳动法基本原则是根据宪法原则确定的,它是劳动法区别于其它部门法所特有的原则。 二、确立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标准。 首先,劳动法基本原则应该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其次,劳动法基本原则必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再次,劳动法基本原则必须具有全面的覆盖性和高度的权威性。 三、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一)劳动权利义务相统一原则。我国宪法第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这一规定被确立为劳动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表明,有劳动能力的公民从事劳动,既是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又是履行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的义务。 (二)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这一基本原则体现在我国宪法第2章“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一系列规定中,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更是在第1条就明确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宗旨。 (三)劳动法主体利益平衡原则。劳动法主体利益平衡就是要求尽量实现这三方利益的平衡。劳动法的立法宗旨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实现劳动法主体三方权益的平衡,劳动法的具体条文也是在充分考虑、衡量了三方主体利益之后确定的。 四、劳动者的个人权利的内容。 根据《劳动法》第3条的规定,劳动者的个人权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2.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3.获得休息休假的权利 4.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5.接受职业培训的权利 6.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7.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五、劳动者集体权利的内容。 1.结社权 2.集体谈判权 3.罢工权 4.参与权

论劳动法基本原则

论劳动法基本原则 摘要 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法律渊源是《宪法》,但是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又不同于宪法原则。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在我过的法律体系中居于最高的地位。宪法原则是各个部门法的知道原则,劳动法也毫不例外地必须服从宪法的指导。劳动法基本原则是根据宪法原则确定的,它是劳动法区别与其他部门法所特有的原则。我国劳动法典对劳动法基本原则并未加以规定,实为缺憾。我国法学界对这一问题一直存有较大争议。对劳动法基本原则的考察,不能以孤立的眼光,应该从基本原则的概念下手,进而讨论其功能和特征,以作为确立基本原则的标准,并在对国内外诸说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做出归纳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笔者以为,劳动法基本原则应以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龙头,辅之以三方性原则和社会化原则。 关键词:劳动法;基本原则;劳动权 Abstract Labor law is the legal source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constitution, but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abor law is different from constitutional principles.As a national law, is the highest member of the legal system of the constitution in my position.The constitution principle is each department know principle, labor law also without exception must obey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https://www.doczj.com/doc/a91546721.html,bor law basic principle is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constitution principle, it is endemic to labor law the difference with other sectors of the https://www.doczj.com/doc/a91546721.html,bor law to labor law basic principle in our country is not regulated, it is.Our country law has been wide controversy on this issue.On the investigation to the basic principle of labor law, not with the eye of isolation, should from the concept of basic principles, and discuss its func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as a basic principle to establish the standards, and in the criticism of the said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to induction and summary, and put forward their views.The author thought, labor law basic principle for tap should be to protect the legal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labourers, supplemented by the three parties principle and principle of socialization. Keyword:Labor law;basic principles;labor rights

试论劳动法的倾斜保护劳动者原则

试论劳动法的倾斜保护劳动者原则 劳动法基本原则是劳动法规范体系的基本精神、指导思想。是具有综合性、本原性和稳定性的根本准则。我们认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应该包括:劳动权平等原则,劳动自由原则以及倾斜保护原则。 倾斜保护原则是指劳动法倾斜保护劳动者的合法利益。该原则源于制定法规范,《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第1条都明确规定“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其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倾斜保护劳动者的合法利益;二是在一般劳动者和特殊劳动者之间,倾斜保护特殊劳动者的权益。如妇女、未成年劳动者以及残疾人劳动者在工作岗位、工作时间以及劳动条件等方面享有的保障要优于一般劳动者。 倾斜保护原则在于弥补平等原则的不足,并通过矫正劳动关系事实上的不平等而实现法律的公平价值。倾斜保护原则作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深入贯彻到劳动法的具体制度之中,其内容的根本性和效力的贯穿始终性具体体现为: (1)在劳动合同法中,倾斜保护原则主要体现为解雇保护。 合同是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在合同法中,依法成立且生效的合同对于当事人双方的约束力是对等的。而在《劳动合同法》中,在劳动合同的解除方面,依法成立且生效的劳动合同对于当事人双方的约束力并不对等: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其解除劳动合同

受到严格的限制,如《劳动合同法》第41条关于经济性裁员解除的规定,用人单位适用该规定进行裁员,必须符合裁员前提、人数、工会参与、裁减方案审批等数个实体和程序要件。而对劳动者而言,《劳动合同法》第37条规定,劳动者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单方限制用人单位的解除权是劳动法的倾斜保护原则的具体表现,是对于劳动者的解雇保护。 此外,在《劳动合同法》中,倾斜保护原则还较为明显地体现在法律责任的规定方面:《劳动合同法》第七章法律责任部分共包括16个法律条文,其中除第95条是关于劳动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第90条是关于劳动者的法律责任之外,其余14个条文都是关于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的规定。 (2)在劳动基准法中,倾斜保护原则主要体现为基准法定。 劳动基准法为政府对劳动条件干预、介入之法,其当事人一方为国家,另一方则为雇主。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国家的干预与介入,通过法律规范倾斜保护劳动者来设定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意思自治的界限。“劳动保护法原则上是不可自行改变的。”劳动基准法定是指国家对工资、工时以及休息休假等劳动条件的基准以法律强制规定,其通常包括最低工资制度、最高工时等基准。劳动基准法定实际上是国家对于用人单位基于强势地位可能肆意行为的限制,倾斜保护劳动者,以确保劳动者的生存。 (3)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倾斜保护原则主要体现为对于劳动者的救济保障。

劳动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一)平等原则 平等原则是劳动合同法的基础,也是劳动合同法的主旨。这里的平等,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法律地位上的平等。其含义主要包括:第一,劳动者只要具备劳动法规定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就享有与他人一样平等的就业机会。这种机会平等,不要求也不能要求当事人通过劳动合同最终取得的结果也是平等的,但是,劳动合同法可以依托劳动法的劳动基准规范,对差距过大的合同结果予以矫正,这也是劳动合同与民事合同的差别之一。强调机会平等而不是结果平等,能够促进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履行劳动合同义务;能够促使雇主实现资本增殖,不断提高工资待遇水平和劳动生产条件。第二,劳动者不应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到歧视和非法辞退,并不得降低劳动报酬的其他福利待遇。第三,平等性原则不仅仅表现在缔约阶段的双方当事人地位平等,在劳动合同的变更和解除阶段,双方的法律地位也是平等的。在合同的履行过程中,尽管雇主对劳动力有管理权和支配权,但劳动者的人格权不受非法侵犯。雇主不得使用暴力、威胁或强制方法强迫劳动者劳动,不得非法侵犯其姓名权、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不得以不安全的生产条件和超过法定标准的职业性危害因素场所对劳动者健康和生命权构成侵害。第四,平等性原则并不排斥公权力意志的强力干预,劳动关系双方实力差距的悬殊性和劳动关系的社会化特征,为公权力的干预提供了基础。 (二)合同自由原则 合同自由反映了商品经济的本质要求,近代资产阶段国家民法确立了这项原则。我国曾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否定合同自由。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后,特别是《劳动法》颁布后,逐渐引入了订立合同自由的理念。但由于长期以来劳动法学界对劳动合同法的私法原则研究不够,劳动合同的自由原则的内涵和外延缺乏共性认识,因而,公权力意志对劳动合同的自由原则干预太多,造成了劳动关系国家设立或包办的局面,使现代企业制度在招工用人方面改革步伐太小。劳动合同法确定合同自由原则,必然意味着确认符合法定条件的合意将产生法律上的拘束力。割断了合意自由与行为人追求的法律效力之间的联系,此类自由也就失去了法律意义。劳动合同是当事人意思与上升为法律的国家意志的统一体。一方面。国家以劳动合同自由原则为劳雇双方留下较大的行为空间,另一方面,以强行法律规范对人格权和生存权予以保护。当事人的行为只要不违反强行法的规定,就赋予劳动合同法律拘束力。因此,劳动合同的自由并不是绝对的,无限制的自由。真正的合同自由应包括自我限制。 劳动合同自由原则与私法合同自由原则相比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第一,如前所述,随着工作效率的提高,劳动合同附合化特征愈来愈明显。定式合同本身反映了强者与弱者经济实力的不均衡,对于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来说,缔约自由大打折扣。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缔约过程的附合化。劳动者只能被动地接受或不接受,要约与承诺过程简单化。劳动者如不接受某些条款,则意味着失去劳动合同当事人资格,所以合同内容协商的自由很难实现;其二,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附合化。特别是国家劳动标准法未曾涉及的领域,对劳动者履行合同义务的危险因素增加。其三,工作规则的附合化。

劳动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劳动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离不开调整劳动关系这一核心内容。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劳动合同法基本原则,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我国《劳动合同法》是一部兼具有管制与自治相结合的特别合同法,与完全意思自治的民事合同不同,这是因为劳动合同的双方主体的特殊性所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形式平等,实质上无法达到平等的谈判地位所致。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国情不同,我国劳资集体谈判比较弱。在集体谈判比较强的国家,其劳动者在某种程度上说不具有弱势地位,很多利益都可以由集体谈判来解决,个人劳动合同反而作用很小。而我国集体谈判力量弱且不具有普遍性,劳动者的利益几乎都要由个别劳动合同来规定,而大部分个体劳动者的谈判能力很有限,因此我国不得不由法律来管制个别劳动合同的内容,弥补劳动者的弱势谈判地位。这也是我国《劳动合同法》管制较多的根本原因。因此,在集体谈判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对个体劳动合同的适当管制是有必要也是合理的。 《劳动合同法》制定之初,确定了倾斜保护劳动者的原则。之所以倾斜保护是因为大多数的劳动者相对于用人单位没有议价的能力,在劳动合同的谈判中属于弱势群体,无法平衡合同双方的利益,从而不利于整个社会劳动力资源的良好发展。倾斜保护原则在于弥补平等原则的不足,并通过

矫正劳动关系事实上的不平等而实现法律的公平价值。通过倾斜保护,弥补劳动者的弱势地位,平衡合同双方的利益,以实现从形式平等到实质平等的目的。 《劳动合同法》实施八年以来,经过实践的验证,并不是一点问题没有,在当今劳动者多层次的情况下,其中的最大问题是没有作这种区分,而是全部适用《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进行一样的保护,没有对劳动者的多层次进行区分,比如对企业的高管也一样倾斜保护。《劳动合同法》作为倾斜保护弱者的社会法,对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提供了特殊的保护,使得弱势劳动者的劳动关系相对稳定,生活不致于因暂时失业、工伤等不得己的情形而陷入困境。通过规定解雇保护和劳动合同签订规则等条款加重了用人单位的义务与责任,来保护弱势劳动者的利益。企业高管往往兼备法律知识、企业运营策略和管理经验,在求职中具有很强的谈判能力,即使离职之后也很容易谋到高位,不具有特殊保护的必要。在雇佣中,企业高管是代表用人单位对普通劳动者进行管理、考核及工作的安排,其工作时间不同于普通劳动者,高管有比较高的自由度来支配自己每天的工作时间,具有灵活性和机动性。其薪酬结构也不同于普通劳动者,多为年薪或者另加风险收入,已经不仅仅属于谋生的报酬。 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谈判能力相当时,就没有倾斜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