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南政法大学刑法学教学大纲

西南政法大学刑法学教学大纲

西南政法大学刑法学教学大纲
西南政法大学刑法学教学大纲

刑法学教学大纲

编写说明

本教学大纲是依据西南政法大学陈忠林教授主编的21世纪高等院校法学系列基础教材·必修课《刑法(总论)》和《刑法(分论)》编撰而成。刑法学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刑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刑法学是法律专业14门基础必修课之一,是法律专业的核心课程,学习和掌握刑法学是法律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

刑法学既是一门具有严密科学体系的学科,又是与司法实践紧密相联的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这就不仅要求学生能掌握刑法的有关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在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业务学习、案例分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成既懂理论又会司法实践的高级法律人才。

刑法学教学大纲主要适用于法学各专业本科教育。总学时是120学时。

刑法学是法学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与与法学基础理论课程联系甚密,同时与刑事诉讼法学共同构造刑事法学学科,是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关系。因此,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以前应该具备一定的法学基础理论知识。

推荐的教材及参考书:

陈忠林主编:《刑法(总论)》、《刑法(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上、下),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一、二、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何秉松主编:《刑法教科书》(上、下),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陈兴良著:《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张明楷著:《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李永升著:《刑法学的基本范畴》,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李邦友著:《结果加重犯基本理论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刑法学的教学方法主要为互动式教学法,同时针对低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较弱的特点,采用引导学生的启发式教学法和审判式案例教学法交叉进行。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教学辅助设施主要是电子书籍、网络等。

刑法学的开课主要安排在法学各专业二年级上学期开始。学生分别在两个学期学习刑法总论和刑法分论。本教学大纲的编写单位是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刑法教研室,课程的负责人是陈忠林教授,审定人是陈忠林教授。

第一章刑法规范概述

一、基本要求

了解什么是刑法和刑法的性质,我国刑法的概括;掌握刑法的价值根据和刑法的渊源,刑法的解释。

二、基本知识点

刑法以规定犯罪与运用刑罚的标准为主要内容,以公民个人与代表社会整体利益的国家法律在秩序之间的关系为调整对象,是国家最基本的部门法之一;通过“运用刑罚同犯罪做斗争”来“保护人民”的整体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利,是刑法最基本的价值目标,是规范刑法“惩罚犯罪”以及其他功能的基本标准;我国刑法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新中国刑法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有关犯罪和刑罚”事项“必须制定法律”,是我国规范刑法直接渊源的基本原则;刑法规范内容的抽象性、表述文字的多义性、规范对象的多变性都决定了刑法必须解释,而刑法制裁措施特有的严厉性决定了刑法的解释必须有不同于其他法律解释的特殊规则。

三、基本概念

刑法刑法的法律属性刑法的价值根据刑法的渊源刑法的解释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刑法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特殊性;

2、刑法的价值根据。

3、刑法解释的必要性及特殊性。

第一节刑法与刑法规范

本节:1学时

一、刑法的概念

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刑法的性质

(一)刑法的政治属性

刑法在本质上定性为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和统治秩序,以国家的名义颁布的法律规范。

(二)刑法的法律属性

刑法的法律属性,可以从刑法与其他法律的外部联系和内在区别两方面进行考察。从刑法与其他法律的外部联系来看,刑法以特有的社会关系——公民个人的基本权利与国家的法律秩序之间的关系——为自己特有的调整对象,才是刑法能够与其他部门法一样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的根本原因。从刑法与其他法律的内在区别来看,刑法的调整对象、调整手段和调整方式都具有特殊性。

第二节中国刑法发展概况

本节:0.5学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前的中国刑法

(一)中国传统刑法的形成与发展

(二)中国近代的刑法改革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发展

(一)1979年刑法颁布以前的历史阶段

(二)1979年刑法施行阶段

(三)1997年刑法典

第三节刑法的根据与刑法的任务

本节:0.5学时

(一)刑法的价值根据

保护人民是刑法追求的价值目标,惩罚犯罪是刑法的主要功能。

(二)刑法的宪法根据

刑法以宪法为根据,主要是以宪法规定的国家的主要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职责等内容为根据。

(三)刑法的实践根据

我国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是制定刑法的实践根据。

第四节刑法的渊源

本节:0.5学时

一、刑法渊源的含义

刑法的渊源是指刑法在现实中的存在与表现形式。

二、刑法渊源的类型

(一)刑法的直接渊源

刑法的直接渊源包括正式的法律和具有法律效力的其他规范性文件等。

(二)刑法的间接渊源

刑法的间接渊源指不能直接援引为定罪处刑的法律依据,但却为理解刑法规范内容或决定刑法规范适用范

围不可或缺的行政法规、国际条约、风俗习惯、法院判例等。

第五节刑法的解释

本节:0.5学时

一、刑法解释的含义

刑法的解释在国内外刑法学界有不同的理解。国内学者主张理解为对刑法规范静态含义的客观说明。而国外学者主张理解为对司法者或者法学工作者以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基础来赋予刑法规范特定含义的思维或实践过程。

二、刑法解释的必要性与特殊性

三、刑法解释的基本立场

刑法解释的基本立场有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刑法解释。

四、刑法解释的种类

从解释的效力分类可分为法定解释和学理解释;从解释的方法分类可分为文理解释、逻辑解释、历史解释和目的论解释。

思考题

1、怎样理解“保护人民”这一刑法基本价值与"惩罚犯罪"等刑法功能的关系?

2、怎样看待刑法解释论中的“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关系?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基本要求

掌握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内容。

二、基本知识点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刑法本身所具有的,贯穿于刑法始终,必须得到普遍遵循的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准则。它是刑法理论中一个重大的、根本性的问题。在反对封建司法专横的斗争中,西方思想家中提出了罪刑法定、罪行等价和刑罚人道三项刑法基本原则。1979年我国刑法颁行以后,刑法学界对刑法基本原则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刑法基本原则具体包括哪些内容,理论界一直未能达成共识。1979年刑法结合我国司法实践中同犯罪做斗争的具体经验,在刑法总则第3、4条分别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和罪刑相适应原则。这种以刑法典的形式确立刑法的基本原则,是立法上的一大进步,也为理论界研究刑法基本原则提供了立法的根据。

三、基本概念

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罪刑法定原则的立法体现与司法适用。

2、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立法体现与司法适用。

3、罪刑相适应原则的立法体现与司法适用。

第一节罪刑法定原则

本节:1学时

一、罪刑法定原则的历史发展

二、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蕴涵

初期的罪刑法定原则派生出四条原则:排斥习惯法、否定不定期刑、禁止事后法、禁止类推和扩张解释。现代罪刑法定原则进行了必要的修正:由完全排斥习惯法到部分吸收习惯法中的因素,由绝对禁止事后法到实行从旧兼从轻的追诉效力,由否定不定期刑到允许适用相对不定期刑,由禁止类推解释到允许实行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

三、罪刑法定原则的立法体现

(一)罪之法定

(二)刑之法定

第二节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本节:0.5学时

一、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历史发展

二、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基本内涵

(一)定罪上的一律平等

(二)量刑上的一律平等

(三)行刑上的一律平等

三、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的立法体现

(一)刑法总则中的体现

(二)刑法分则中的体现

第三节罪刑相适应原则

本节:0.5学时

一、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历史发展

二、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内涵

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含义是:犯多大的罪,就应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法院也应判处其相应轻重的刑罚,做到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罪刑相称,罚当其罪。

三、罪刑相适应原则的立法体现

(一)刑法总则中的立法体现

(二)刑法分则中的立法体现

思考题

1、怎样认识罪刑法定原则与刑法解释中的扩张解释、限制解释和类推解释的关系?

2、怎样认识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与刑罚个别化的关系?

3、怎样认识罪刑法定原则与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关系?

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围

一、基本要求

了解刑法的效力范围的概念及其基本理论,掌握我国刑法对空间效力和时间效力的具体规定。

二、基本知识点

刑法的效力,是指刑法规范公民行为和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活动的强制力,即刑法规范强制性约束力。刑法的效力范围,是指刑法在空间、时间上的适用范围。解决的是刑法在什么空间、时间范围内适用的问题。其中刑法的空间效力,是指刑法在空间上对哪些人、哪些地域适用;刑法的时间效力,是指刑法何时生效、失效以及对其生效前的行为是否有溯及力。属地原则是我国刑法空间效力的基础,属人原则、有限制的保护原则以及普遍管辖原则也是决定我国刑法空间效力的重要标准。在刑法溯及力问题上,我国刑法主要采取的是从旧兼从轻原则。

三、基本概念

空间效力属地主义属人主义保护主义世界主义时间效力从旧兼从轻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我国刑法空间效力的具体规定。

2、犯罪地与犯罪时间的确定。

3、刑法效力从旧兼从轻原则的理解与适用。

第一节刑法的空间效力

本节:1.5学时

一、刑法的空间效力的概念

刑法的空间效力是指刑法的效力所及的地域,亦即刑法在什么地域内对什么人适用。

二、刑法的空间效力的学说

(一)属地主义

(二)属人主义

(三)保护主义

(四)世界主义

(五)折衷主义

三、我国刑法的属地管辖权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的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是指我国国家主权管辖的全部空间区域,由领陆、领水和领空组成。我国船舶或航空器内也视为我国领域。只要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法律在我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我国领域内犯罪。

(二)关于“法律有特别规定”的理解

“法律有特别规定”应包括以下情形:对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的特别规定;我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中的特别规定;民族自治地方所制定的变通或者补充的规定;特别刑法的规定。

四、我国刑法的属人管辖权

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我国刑法管辖,但是按照我国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我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我国刑法管辖。

五、我国刑法的保护管辖权

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的,而按我国刑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我国刑法管辖,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

六、我国刑法的普遍管辖权

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我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的,适用我国刑法。

第二节刑法的时间效力

本节:0.5学时

一、刑法的生效时间

二、刑法的失效时间

三、刑法的溯及力

刑法的溯及力,是指刑法生效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我国刑法采取的是从旧兼从轻原则。

思考题

1、试比较国际法与刑法理论中有关国家领域范围,船舶、航空器以及使领馆法律地位论述的异同。

2、试比较1979年刑法与1997年刑法关于我国公民在我国境外犯罪规定的异同。

3、为什么我国只在我国所承担的国际条约“义务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

4、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宣布“废除”国民党政府的“六法全书”,与《刑法》第452条规定的“列于本法附件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条例、补充规定和决定……自本法施行之日起,予以废止”中的“废止”有何区别?

5、如何运用从旧兼从轻原则,处理连续状态跨越了数个刑法效力时间段的犯罪行为?

第四章犯罪概念

一、基本要求

了解西方犯罪本质的内容,熟悉马克思主义关于犯罪概念的一般学说,掌握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二、基本知识点

犯罪概念是对犯罪的特殊本质的揭示,是刑法学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基本范畴和整个刑法学理论体系建立的基础。犯罪的概念不仅在刑法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基础地位,同时也是判断某种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总体标准。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犯罪,首先要考察其行为是否符合犯罪概念的基本特征,尤其是要看其行为是否具有犯罪特有的社会危害性,只有在对这些问题作出肯定结论的情况下,我们才能认定其行为是犯罪的行为,如若不然,就不能认定其行为已经构成犯罪。因此,犯罪概念是划分罪与非罪的总标准,判断任何一种具体的行为是否有罪,首先都必须经过第一道工序的检验。

三、基本概念

犯罪本质犯罪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马克思主义关于犯罪本质的论述。

2、犯罪的形式定义和实质定义。

3、我国刑法中犯罪的一般特征。

4、我国刑法对犯罪的分类。

第一节犯罪的本质

本节:1学时

一、西方学者关于犯罪本质的观点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犯罪本质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认定犯罪本质是:“犯罪——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和法一样,也不随心所欲地产生的。相反地,犯罪和现行的统治都产生于相同的条件。同样也就是那些把法和法律看作是某种独立自在的一般意志的统治的幻想家才会把犯罪看成是单纯对法和法律的破坏”。

第二节犯罪的一般特征

本节:1学时

一、犯罪的定义

(一)犯罪定义的类型

犯罪定义的类型分为形式的犯罪定义和实质的犯罪定义。

(二)我国刑法中的犯罪定义

我国刑法第13条从犯罪的阶级本质和法律属性给犯罪下了一个定义,这是犯罪的形式定义和实质定义的高度整合。

二、犯罪的基本特征

(一)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二)犯罪是违反刑事法律规范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

(三)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罚处罚性

第三节犯罪的分类

本节:1学时

一、犯罪的理论分类

(一)自然犯与法定犯

(二)身份犯与非身份犯

(三)行为犯与结果犯

(四)实害犯与危险犯

二、犯罪的立法分类

(一)国事犯罪与普通犯罪

(二)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

(三)亲告罪与非亲告罪

(四)基本犯、加重犯与减轻犯

思考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犯罪本质的论述?

2、什么是犯罪的定义?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定义是什么?

3、我国犯罪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4、什么是犯罪的分类?我国刑法对犯罪是如何分类的?

第五章犯罪构成

一、基本要求

了解犯罪构成理论的历史渊源,掌握犯罪构成的概念和特征,犯罪构成和犯罪概念之间的关系,熟悉犯罪构成的要件和体系。

二、基本知识点

犯罪构成是刑法所规定的、为某种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系列主客观要件的有机整体。作为认定某种行为是否成立犯罪的规格和标准,犯罪构成在整个刑法学理论大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刑法学理论中,如果离开了犯罪构成,那么一切就无从谈起。这是因为,犯罪构成不仅是认定某种行为是有罪以及构成何种犯罪的重要法律依据,而且是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重要依据。因此,要掌握刑法理论的体系和框架,正确定罪量刑,就必须从根本上把握犯罪构成的全部知识。

三、基本概念

犯罪构成犯罪构成的特征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犯罪构成的概念和特征。

2、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

第一节犯罪构成概说

本节:1学时

一、犯罪构成的历史渊源

二、犯罪构成的概念和特征

犯罪构成是指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种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与客观要件的有机整体。

犯罪构成具有以下特征:整体性、抽象性、法定性。

三、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的关系

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的联系是:犯罪概念是制定犯罪构成的基础,犯罪构成是犯罪本质属性的具体体现。

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的区别:(1)两者所揭示的内容不同;(2)两者所具备的属性不同;(3)两者所发挥的作用不同。

四、犯罪构成的意义

(一)犯罪构成是划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二)犯罪构成是区别此罪与彼罪的标尺

(三)犯罪构成是行为人负刑事责任的根据

(四)犯罪构成是刑法科学发展的基础

第二节犯罪构成要件概说

本节:1.5学时

一、犯罪构成要件的概念

犯罪构成的要件,是指犯罪构成中所包含的各种构成要素。

二、犯罪构成要件的分类

(一)客观的要件与主观的要件

(二)记述的要件与规范的要件

(三)共同的要件与选择的要件

(四)具体的要件与一般的要件

三、犯罪构成要件的内容

(一)犯罪客体要件

(二)犯罪客观要件

(三)犯罪主体要件

(四)犯罪主观要件

四、犯罪构成要件的排列

思考题

1、犯罪构成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

2、犯罪构成的意义有哪些?

3、什么是犯罪构成的要件?犯罪构成的一般要件有哪些?

4、对犯罪构成要件应当如何排列更为科学?

第六章犯罪客体

一、基本要求

掌握犯罪客体的概念,了解我国刑法分则规范对犯罪客体规定所采取的形式,明确犯罪客体的分类。掌握犯罪对象概念,犯罪概念与犯罪客体之间的关系。

二、基本知识点

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是决定犯罪社会危害性的性质及其程度的首要条件。一个行为之所以构成犯罪,首先在于侵害了一定的客体,侵害的客体越重要,其对社会的危害性就越大。研究犯罪客体,有助于认识犯罪的本质特征;有助于准确定罪,分清此罪与彼罪的界限;有助于正确量刑。刑法理论将犯罪客体划分为三个层次: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依不同标准,直接客体可分为简单客体与复杂客体,主要客体、次要客体与随机客体,物质性犯罪客体与非物质性犯罪客体。与犯罪客体密切相联系的是犯罪对象。犯罪对象,是指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行为所作用的具体的人或物。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三、基本概念

犯罪客体犯罪的一般客体犯罪的同类客体犯罪的直接客体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研究犯罪客体的意义。

2、犯罪直接客体的分类。

3、犯罪对象的概念。

4、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联系与区别。

第一节犯罪客体概述

本节:1学时

一、犯罪客体的概念

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一)犯罪客体是社会关系

(二)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三)犯罪客体是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

二、犯罪客体的地位

三、犯罪客体的立法方式

(一)法条明确规定犯罪客体

(二)以刑法条文明确规定犯罪客体的具体物质表现而说明犯罪客体

(三)通过规定犯罪行为表明犯罪客体

(四)通过规定犯罪被害者说明犯罪客体

(五)通过规定违反的法规揭示犯罪客体

(六)通过同类客体确定直接犯罪客体

四、犯罪客体的意义

(一)有助于认识犯罪的本质特征,提高人们与犯罪做斗争的积极

(二)有助于划分犯罪类别,建立刑法分则的科学体系

(三)有助于确定犯罪的性质,分清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四)有助于客观地评估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程度,正确裁量刑罚

第二节犯罪客体的分类

本节:0.5学时

一、犯罪客体的一般分类

(一)犯罪的一般客体

(二)犯罪的同类客体

(三)犯罪的直接客体

二、犯罪的直接客体的种类

(一)简单客体与复杂客体

(二)主要客体、次要客体与随机客体

(三)物质性犯罪客体与非物质性犯罪客体

第三节犯罪对象

本节:1学时

一、犯罪对象的概念

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所作用的客观存在的现象范畴,也称标的。

二、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

(一)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联系

犯罪客体作为一种社会关系,不可能受到犯罪行为的直接作用,犯罪客体受危害的情况,只能通过其各种外化了的现象,即犯罪对象表现出来。在犯罪行为与犯罪客体的联系中,犯罪对象具有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因此,犯罪客体是否存在,一般要通过犯罪对象揭示出来,犯罪客体又反过来揭示作用于该对象的犯罪行为的性质。

(二)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区别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区别:

1、犯罪客体决定犯罪对象,而犯罪对象则未必。

2、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的必要要件,而犯罪对象则不是,它只是部分犯罪之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

3、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侵害,而犯罪对象则未必。

4、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基础,而犯罪对象则不是。

思考题

1、为什么要研究犯罪客体?

2、如何理解犯罪客体的三个不同层次?

3、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第七章犯罪客观要件

一、基本要求

了解犯罪客观要件的概念,掌握作为、不作为、危害结果的概念,不作为成立的条件,熟悉因果关系的内容和地位。

二、基本知识点

犯罪客观要件,也称犯罪的客观方面,是犯罪客观方面必须具备的特征,具有客观性、具体性、法定性的特点。犯罪客观要件是区分罪与非罪的重要依据,是区分此罪与彼罪的客观标准,是正确认定犯罪主观要件的客观基础,是影响正确定罪量刑的重要因素。犯罪客观要件,是指刑法规定的构成犯罪的客观外在表现。

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特定犯罪成立必须的时间、地点等,是犯罪客观要件的主要内容;其中危害行为是任何犯罪成立都必须具备的条件。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认定犯罪客观要件时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基本概念

犯罪客观要件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刑法中的因果关系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犯罪客观要件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2、危害行为的基本形态。

3、危害结果的基本形态。

4、刑法中的因果关系的认定。

第一节犯罪客观要件概述

本节:0.5学时

一、犯罪客观要件的概念与特征

犯罪客观要件,也称犯罪客观方面、犯罪客观因素,是指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客观方面必须具备的特征。

犯罪的客观要件具有以下特征:

(一)客观性

(二)多样性

(三)法定性

二、犯罪客观要件的分类

(一)必要要件:危害行为

(二)选择要件:危害结果,因果关系,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

三、犯罪客观要件的意义

(一)犯罪客观要件是区分罪与非罪的重要根据

(二)犯罪客观要件是区分此罪与彼罪的重要标准

(三)犯罪客观要件是认定主观要件的客观依据

(四)犯罪客观要件是影响刑罚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危害行为

本节:1.5学时

一、危害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我国刑法中的危害行为,是指犯罪构成客观要件的行为,即由行为人的意识、意志支配的违反刑法规定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作。

危害行为的基本特征是:

1、主体的特定性

2、有体性

3、有意性

4、有害性

5、违反刑法规范

二、危害行为的基本形态

(一)作为

作为,是指行为用积极的身体活动实施刑法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即不当为而为之。

作为的实施方式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利用行为人自身条件的作为;二是利用外力条件的作为。

(二)不作为

不作为,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并且能够履行而不履行该种义务的行为,即当为而不为。

不作为的成立要具备以下条件:

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这是成立不作为的前提。

2、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可能性。

3、行为人未履行特定义务。

(三)关于持有问题

持有,是指对某种物品的实际控制状态。

第三节危害结果

本节:0.5学时

一、危害结果的概念和特征

(一)危害结果的概念

危害结果,即犯罪结果,是指危害行为对犯罪客体造成的法定现实侵害及具体危险的事实。

(二)危害结果的特征

危害结果具有以下特征:

1、客观性

2、特定性

3、法定性

4、多样性

二、危害结果的种类

(一)构成结果与非构成结果

(二)物质性结果与非物质性结果

(三)直接结果与间接结果

(四)实害结果与危险结果

三、我国刑法对危害结果的规定

(一)在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概念中明确规定危害结果

(二)将发生有形的、物质性的危害结果,作为某些故意犯罪的既遂标准

(三)将发生某种现实的危害结果作为构成某些故意犯罪的既遂标准

(四)将造成某种严重危害结果作为构成过失犯罪的标准

(五)将发生某种特定的危害结果作为划分此罪与彼罪的标准

(六)将造成某种严重的结果,作为提高法定刑或从重处罚的根据

四、危害结果的地位和作用

(一)危害结果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

(二)危害结果的作用

第四节刑法中的因果关系

本节:1学时

一、刑法因果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刑法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一)刑法因果关系与哲学因果关系的统一性

刑法因果关系具有哲学因果关系的一切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内容:

1、客观性

2、相对性

3、顺序性

4、复杂性

(二)刑法因果关系的独有特征

刑法因果关系的独有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刑法因果关系内容的特定性

2、刑法因果关系的法定性

二、刑法因果关系的具体形式

三、刑法因果关系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节犯罪的其他客观要件

本节:0.5学时

一、犯罪其他客观要件的概念和种类

犯罪其他客观要件主要是指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

二、犯罪其他客观要件的法律规定

三、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对定罪量刑的意义

思考题

1、为什么要研究犯罪客观方面?

2、危害行为的概念与特征是什么?

3、如何理解危害结果的基本形态?

4、我国刑法对危害结果有哪些不同的规定方式?

5、研究刑法因果关系应注意哪些基本观点与基本问题?

6、如何理解犯罪客观方面的其他要件?

第八章犯罪主体要件

一、基本要求

明确犯罪主体和犯罪主体要件的关系,掌握自然人犯罪主体的一般要件的概念、与刑事责任能力相关的各种因素、刑事责任年龄的种类、单位犯罪主体的概念。

二、基本知识点

犯罪主体是犯罪行为的实施者。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犯罪主体和单位犯罪主体两种情况。犯罪主体要件,是指刑法规定的犯罪主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决定犯罪成立及犯罪性质的重要因素。行为人是否具备犯罪主体要件,不仅是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决定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内容和大小的重要根据。根据刑法对犯罪主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有无特定的要求,犯罪主体要件可以分为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其中,达到法定的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为所有自然人犯罪主体必备条件;特定的身份为某些自然人犯罪主体的必备条件。单位作为犯罪主体,必须以刑法明文规定的犯罪范围为限。

三、基本概念

犯罪主体要件刑事责任能力刑事责任年龄单位犯罪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犯罪主体的实质及意义。

2、决定自然人刑事责任能力的条件。

3、单位犯罪及单位犯罪主体的认定。

第一节犯罪主体与犯罪主体要件

本节:0.5学时

一、犯罪主体与犯罪主体要件

(一)犯罪主体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

(二)犯罪主体要件

犯罪主体要件,是指刑法要求犯罪主体自然人或单位必须具备的条件。

二、研究犯罪主体要件的意义

(一)犯罪主体要件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之一

(二)犯罪主体要件是区分一罪与他罪的标准之一

(三)犯罪主体要件是影响刑罚轻重的法定情节之一

第二节自然人犯罪主体一般要件

本节:1学时

一、刑事责任能力

刑事责任能力,即行为人对于犯罪行为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是一切犯罪主体都必须具备的条件。

行为人对犯罪行为的辨认能力,是指行为人认识犯罪行为的性质及其危害的能力。

行为人对犯罪行为的控制能力,是指行为人能在认识到犯罪行为危害性质的基础上,控制自己不去实施犯罪行为的能力。

二、刑事责任年龄

(一)刑事责任年龄的概念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刑法规定的主体为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二)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划分

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应对所有犯罪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只对少数严重犯罪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只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3、应当从轻或减轻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4、完全不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不满14周岁的人犯罪,一律不负刑事责任。

5、对因不满16周岁而不予刑事处罚的处理: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三)刑事责任年龄的认定

三、精神病及醉酒对刑事责任能力的影响

(一)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能力

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能力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完全丧失辨认和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

2、精神正常的间歇性精神病人。

3、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

(二)醉酒的人

四、又聋又哑的人和盲人的刑事责任能力问题

第三节自然人犯罪特殊主体要件

本节:0.5学时

一、自然人犯罪的特殊主体与特殊主体要件

二、自然人犯罪特殊主体要件的分类

1、国家工作人员

2、特定职业或行业的从事人员

3、其他负有特定刑事法律义务的人员

第四节单位犯罪主体要件

本节:0.5学时

一、单位犯罪的概念

单位犯罪,是指由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

二、单位犯罪主体要件

(一)单位犯罪主体与单位犯罪主体要件

(二)单位犯罪一般主体要件

要成为刑法意义的单位,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具有相对独立的社会功能。

2、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对外开展相对独立的社会性活动。

3、具有相对独立的财产。

(三)单位犯罪的特殊主体要件

思考题

1、为什么对犯罪行为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是自然人犯罪主体要件的核心?

2、不具有特定身份的能否实施以特定身份为主体要件的犯罪?

3、如何理解单位犯罪主体的刑事责任能力?

第九章犯罪主观要件

一、基本要求

了解犯罪主观要件的概念和内容,掌握犯罪故意、犯罪过失、犯罪目的、刑法中的意外事件的概念和特征,各种罪过形态的异同。

二、基本知识点

犯罪主观要件是犯罪构成的要件之一,作为犯罪构成必要要件的主观要件其内容包括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两种,亦称罪过。缺少主观要件则行为不能构成犯罪,行为人亦无须承担刑事责任。另外,作为犯罪主观要件的因素之一,还包括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的内容,两者虽不是犯罪构成必要要件的内容,但却是某些犯罪的选择要件。研究犯罪的动机与目的,对于正确定罪量刑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章中应当着重掌握的问题是故意和过失的概念与特征、两种故意和过失的概念与特征,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关系,犯罪故意与过失以及犯罪动机与目的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基本概念

犯罪主观要件犯罪故意犯罪过失犯罪目的意外事件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犯罪主观要件的概念及特点。

2、犯罪故意的概念及其内容。

3、犯罪过失的概念及其内容。

4、意外事件的概念和特征。

5、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犯罪主观要件概述

本节:0.5学时

一、犯罪主观要件的概念

(一)犯罪主观要件的内容是心理态度

(二)犯罪主观要件是刑法明文规定的心理状态

(三)犯罪主观要件是说明行为人主观恶性的特征

(四)犯罪主观要件是一切犯罪都必须具备的条件

二、犯罪主观要件的意义

第二节犯罪故意

本节:1.5学时

一、犯罪故意的概念

(一)在认识因素上,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二)在意志因素上,必须对危害社会的结果持“希望”或“放任”态度

(三)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关系

认识因素是意志因素存在的前提和基础,而意志因素是认识因素的发展。

二、犯罪故意的类型

(一)直接故意

犯罪的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的心理态度。

(二)间接故意

犯罪的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三、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四、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分类的意义

第三节犯罪过失

本节:1.5学时

一、犯罪过失的概念

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心理态度。

二、犯罪过失的类型

(一)疏忽大意的过失

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一种心理态度。

(二)过于自信的过失

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一种心理态度。

三、过失行为向故意犯罪的转化

四、意外事件

第四节犯罪目的

本节:0.5学时

一、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的概念

犯罪目的,是行为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结果的心理状态。

犯罪动机,是指刺激行为人实施某种行为以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冲动或者起因。

二、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的联系与区别

三、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的意义

思考题

1、什么是犯罪的故意?犯罪的故意有哪些基本类型?主要区别是什么?

2、什么是犯罪的过失?犯罪的过失有哪些基本类型?

3、犯罪的间接故意与犯罪的疏忽大意的过失之间的区别何在?

4、疏忽大意的过失与意外事件的区别何在?

5、什么是犯罪的动机和目的?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6、过失行为转化为故意犯罪的条件有哪些?

第十章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一、基本要求

明确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的概念,掌握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的概念和成立条件以及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二、基本知识点

在社会生活中,由自然现象或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各种危害时有发生,而国家在许多场合往往都无法及时提供救助。为尽可能避免和减少这些危害,维护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的利益与安全,于是国家制定法律规范,鼓励或允许公民利用自己的力量和条件,对正在发生的危害直接实施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本章论述的主要内容为:什么是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如何正确认定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如何依法实施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等问题。

三、基本概念

正当防卫紧急避险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当防卫成立的条件。

2、紧急避险成立的条件。

第一节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概述

本节:1学时

一、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又称为排除犯罪的行为,是指行为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的加害性,在表象上具备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罪的犯罪构成要件,但实质上该行为不仅不具有社会危害性,而且是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的行为。

二、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的种类

三、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的意义

第二节正当防卫

本节:1.5学时

一、正当防卫的概念和意义

(一)正当防卫的概念

正当防卫,是指行为人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采取对不法侵害者本人造成损害的方法,以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侵害的行为。

(二)正当防卫的意义

1、有利于及时有效地制止和抵御不法侵害,以使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合法利益免受侵害。

2、有利于有效地威慑犯罪分子,从而减少和预防犯罪。

3、有利于鼓励公民勇敢地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

二、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

(一)必须有实际的不法侵害存在

(二)必须是不法侵害正在进行

(三)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

(四)必须是为了保护合法权利免受不法侵害

(五)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三、防卫过当及其刑事责任

(一)防卫过当的概念

防卫过当,是指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且造成重大损害的情形。

(二)防卫过当的定罪

(三)防卫过当的量刑

第三节紧急避险

本节:0.5学时

一、紧急避险的概念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避免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个较小的合法利益的行为。

二、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

(一)必须是合法利益受到危险的威胁

(二)必须是危险正在发生

(三)必须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实施

(四)必须是为使合法权益免受危险的侵袭

(五)必须是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三、避险过当及其刑事责任

避险过当,是指避险行为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损害的情况。

四、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异同

思考题

1、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具备哪些一般特征?

2、成立正当防卫的条件是什么?

3、什么是防卫过当?

4、紧急避险有哪些特征?

5、什么是避险过当?

第十一章犯罪的结束形态

一、基本要求

掌握犯罪的结束形态的概念,犯罪预备、未遂、中止、既遂的概念和特征,理解我国刑法对预备犯、未遂犯、中止犯规定的处罚原则。

二、基本知识点

犯罪的结束形态,也被称为犯罪的停止形态,是故意犯罪特有的犯罪形态之一。研究犯罪的结束形态,既是正确认识犯罪社会危害性的需要,也是正确适用法律的要求。本章的重点是正确理解故意犯罪结束形态的意义和规范,以及犯罪既遂、犯罪预备、未遂和中止的概念和条件、处罚的原则。

三、基本概念

犯罪既遂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故意犯罪结束形态存在的范围。

2、犯罪既遂的类型。

3、犯罪预备的概念和特征以及预备行为的表现形式。

4、犯罪未遂的概念和特征以及未遂的种类。

5、犯罪中止的概念和特征以及中止的范围和种类。

第一节故意犯罪结束形态概述

本节:0.5学时

一、概述

(一)故意犯罪结束形态的概念

故意犯罪结束形态,也称为故意犯罪停止形态或停止状态,是指故意犯罪在其发生、发展和完成犯罪的过程和阶段中,因主客观原因而停止下来的各种犯罪状态。

(二)犯罪的发展过程与犯罪结束形态

二、故意犯罪未完成形态存在的范围

三、研究犯罪结束形态的意义

第二节犯罪既遂

本节:0.5学时

一、犯罪既遂及认定标准

犯罪既遂,是指行为人实施的犯罪行为已经完全具备某一具体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的状态。

犯罪既遂的认定标准应当以行为是否完全具备法律规定的某一具体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二、犯罪既遂的表现形式

(一)行为犯的既遂

(二)举动犯的既遂

(三)危险犯的既遂

(四)结果犯的既遂

第三节犯罪预备

本节:1学时

一、犯罪预备的概念

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着手进入犯罪实行阶段的犯罪停止形态。

二、犯罪预备的特征

(一)犯罪预备的客观特征

1、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预备行为。

2、尚未着手犯罪的实行行为。

(二)犯罪预备的主观特征

1、具有为了实施犯罪而进行犯罪预备的直接故意。

2、行为人尚未着手犯罪的实行行为,是出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三、犯罪预备的表现形式

(一)准备犯罪工具

(二)制造犯罪条件

四、预备犯的刑事责任

第四节犯罪未遂

本节:1.5学时

一、犯罪未遂的概念

(一)狭义的立法

狭义的立法,亦为狭义的未遂概念,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或障碍,而未达犯罪既遂。

(二)广义的立法

广义的立法,亦为广义的未遂概念,是指已经着手犯罪未达犯罪既遂。这种未遂概念包含了犯罪中止的概念。

二、犯罪未遂成立的条件

(一)犯罪分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二)犯罪未得逞

(三)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三、犯罪未遂的种类

四、未遂犯的刑事责任

第五节犯罪中止

本节:0.5学时

一、犯罪中止的概念和特征

(一)犯罪中止的概念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二)犯罪中止的特征

1、有效性

2、自动性

3、彻底性

二、犯罪中止的分类

三、自动放弃能够重复实施的侵害行为的问题

四、中止犯的刑事责任

思考题

1、犯罪的结束形态为什么只存在于部分直接故意的犯罪中?

2、犯罪预备行为与犯罪实行行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3、犯罪预备与犯罪中止、犯罪未遂各自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第十二章共同犯罪形态

一、基本要求

掌握共同犯罪的概念和特征、共同犯罪的不同形式、共同犯罪人的各种刑事责任。

二、基本知识点

共同犯罪,是故意犯罪中存在的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由于是二人以上共同故意实施犯罪,具有比较大的社会危害性,所以,共同犯罪这种犯罪现象,始终是刑法重点打击的对象。但是,由于参与共同犯罪的行为人的复杂性和共同犯罪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对共同犯罪人所规定的刑事责任在适用上有所区别,因此,正确认识共同犯罪的形式以及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和分工,是正确适用法律规定,打击共同犯罪的要求。

三、基本概念

共同犯罪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

2、不成立共同犯罪的情况。

3、共同犯罪的形式、分类标准和分类的意义。

4、共同犯罪人划分的标准以及各共同犯罪人负刑事责任的原则。

第一节共同犯罪概述

本节:1.5学时

一、共同犯罪的概念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二、共同犯罪的成立要件

(一)二人以上

(二)共同的犯罪行为

(三)共同的犯罪故意

三、共同犯罪的认定

(一)不构成共同犯罪的情况

1、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构成共同犯罪。

2、同时犯不是共同犯罪。

3、二人以上实施罪过性质不同的危害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

4、实施犯罪时故意内容不同的,不构成共同犯罪。

5、超出共同故意内容之外的犯罪,不是共同犯罪。

6、事后通谋的窝藏行为、包庇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

(二)关于片面共犯

第二节共同犯罪的形式

本节:0.5学时

一、共同犯罪形式的概念及其划分的意义

二、共同犯罪形式的划分和分类标准

(一)任意的共同犯罪和必要的共同犯罪

(二)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和事中通谋的共同犯罪

(三)简单的共同犯罪和复杂的共同犯罪

(四)一般的共同犯罪和特别的共同犯罪

第三节共同犯罪人的刑事责任

本节:1学时

一、共同犯罪人的分类标准

二、各共同犯罪人的特征及其刑事责任

(一)主犯的特征及其刑事责任

(二)从犯的特征及其刑事责任

(三)胁从犯的特征及其刑事责任

(四)教唆犯的特征及其刑事责任

思考题

1、共同犯罪的责任范围应当如何确定?不成立共同犯罪的情况有哪些?

2、共同犯罪的形式根据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立法的分类是什么?

3、共同犯罪人的分类标准是什么?我国刑法采取的是什么标准?

4、各共同犯罪人的概念、范围、特征是什么?各自的刑事责任原则是什么?

第十三章罪数形态

一、基本要求

掌握罪数确定的标准,实质的一罪、法定的一罪、处断的一罪的概念和内容。

二、基本知识点

西南政法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实施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实施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激励研究生勤奋学习、潜心科研、勇于创新、积极进取,在全面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的情况下更好地支持我校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全面提高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财教〔2013〕19号)以及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13〕219号),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资金的来源包括:上级财政拨款、学费收入和学校筹资(含社会捐赠)。 第三条研究生学业奖学金适用于录取类别为非定向 就业的中国籍在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第四条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分为全额奖学金、新生奖学金和综合奖学金三类。全额奖学金授予科研创新潜力大、特别优秀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新生奖学金授予入学考试成绩优异的研究生;综合奖学金授予在校期间综合表现优异的研究生。 第五条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的评定工作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按照“学科推荐、学院评审、学校审定”的程序进行,宁缺毋滥。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定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学科与导师的意见。

第二章全额奖学金 第六条奖励额度及评定比例 根据学校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各学科当年学费标准,奖励在读期间全部学费,按学年平均发放。 评定比例不超过当年招生总人数的10%(不含优秀本科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获得全额奖学金人数),并向国家重点学科和省部级重点学科招收的研究生适度倾斜。具体的评定人数由学校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根据当年报考生源情 况和上级招生文件精神,结合招生学院和学科组的意见加以确定。 第七条评定条件 (一)博士研究生全额奖学金评定重点考虑的因素 全额奖学金只能授予与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的专业(指二级学科)全日制硕士毕业、科研成果突出、研究计划或思路明确、学术发展潜力较大的博士生。学科组、学院在招生录取过程中确定奖学金人选时,应当重点考虑以下因素:1.拟录取博士生的入学考试成绩加权后的排序; 2.拟录取博士生的已有科研成果以及参与省部级以上 科研项目情况; 3.拟录取博士生的专业功底、思维能力和学术潜力; 4.外语水平 (二)硕士研究生全额奖学金评定的具体条件 1.优秀本科生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学考研真题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学考研真题 2004年新闻理论 第一部分中外新闻史 一、解释题(每题2分,共14分) 1、辕门抄—— 2、癸丑报灾—— 3、横三民—— 4、国际广播电视—— 5、“三社四边协定”—— 6、《每日纪闻》—— 7、美国“人权法案”——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中国古代报纸“唐代起源说”有何依据? 2、简述《申报》“美查时期”的办报特点和经营经验。 3、简述路透社的现状及其业务经营上的特色。 4、简述美国公共广播电视的特点。 三、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19世纪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及其影响。 2、试述美国商业广播电视的利和弊。 四、材料分析题(6分) “比来,有私防不严;遂有命令未行,差除未定,即时誉播,谓之小报…………,真伪亦不复辨也。” 1、这里所说的“小报”产生于何时? 2、这里所说的“定本”是什么制度?

3、根据这段记载,说明小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直接引用原文) 第二部分新闻与传播理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 1、信息 2、新闻传播的客观性 3、内容分析法 4、两级传播与意见领袖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 分) 1、新闻传播者的社会角色的特征主要有() A、社会活动家 B、社会百科全书 C、监督权力的镜鉴 D、社会民众的老师 E、信息流通的动力 F、意见交流的桥梁 2、新闻与舆论监督的对象主要有() A、政府机关 B、立法机关 C、司法机关 D、社会组织 E、社会成员 3、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心理机制包括() A、求知心理 B、求新心理 C、求同心理 D、求异心理 E、求趣心理 4、受众接触媒介和信息时具有三种选择心理特点,分别是() A、选择性注意 B、选择性接触 C、选择性理解 D、选择性记忆 E、选择性行动 5、传播学中符号的基本功能有以下几种() A、传达功能 B、表达和理解功能 C、编辑功能 D、图像功能 E、思考功能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简要论述传播过程的循环互动模式的提出、内容与缺陷。 2、简要论述媒介帝国主义。 3、加入WTO后,我国政府怎样转变对新闻媒体的宏观控制职能? 4、简要论述新闻学的核心原理。

西南政法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章

西南政法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章

————————————————————————————————作者:————————————————————————————————日期: ?

西南政法大学 201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说明 一、我校2013年拟招收硕士研究生1686-1890名(含统考生、推荐免试生、单独考试生)。录取类别为非定向、定向 委托培养、委托培养、自筹经费。目录中本单位招生规模和各专业招生人数仅供参考,各专业实际招生人数将根据国家2013年下达的具体招生规模以及各专业上线生源情况进行调整。 二、单独考试的四门考试科目及编号:思想政治理论111,英语241、俄语242、日语243、德语244、法语245, 其余二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各专业统考的科目及编号相同。 三、我校拟接受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含应届本科毕业国防生)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125名。各招生专业接收 推免生人数已明示于专业目录的“接受推免生数”栏内,接收办法等具体事项请在学校网站研究生招生信息栏查阅或向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咨询。 四、“复试”栏中的笔试专业课科目与考生网报的专业、研究方向相对应。请考生详细阅读“专业目录”,根据网报选 定的专业、研究方向(网报选定后不能更改),做好应试准备。

2013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院系、专业、研究方向导师招生 人数 接受推 免生数 考试科目 同等学力 加试科目 复试 013马克思主义学院 0101 哲学曾凡跃李军 杨晓平陈应琴 单正齐曾维加 龚鉴瑛靳松 文学平周恩荣 李春茹张立达30 | 36 2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 203日语 ③701辩证唯物主义150 分 ④801中国哲学史(先秦部 分)150分 ①历史唯物主义 100分 ②邓小平理论 100分 010101马克思主义哲学 010102中国哲学 010105伦理学①笔试专业课:历史唯物主义100 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50分 ②外国语听说测试 ③本专业综合知识 ①笔试专业课:中国哲学150分 ②外国语听说测试 ③本专业综合知识 ①笔试专业课:伦理学150分 ②外国语听说测试 ③本专业综合知识

检体诊断学教学大纲

诊断学教学大纲 前言 诊断学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学科,本课程是临床医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诊断原理和方法的理论与实践实习,学会采集与分析客观的人体资料,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各临床课程奠定基础。在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方面要求掌握常见症状的临床表现、发生机理及临床意义;掌握问诊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掌握望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的基本检查方法;熟悉各系统各部位的检查内容,正常及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重点了解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腹部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掌握血压测量方法。了解心电产生的原理及常用导联,熟悉正常心电图各波的图象、正常值,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范围及临床意义以及几种常见异常心电图的特征。了解心脏超声检查的原理及临床应用价值。最终达到掌握诊断过程的思维方法,能独立进行病史采集、系

统体检、正确选择辅助检查项目并作出初步诊断;能完成格式正确、文笔通顺、简练,有系统分析与符合逻辑的完整病历;初步具备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绪论 目的要求 诊断学是阐述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学科。它是临床各科的入门和基础,是由基础过渡临床学习的桥梁课程。因此临床思维方法的培养及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是诊断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主要内容 1、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2、学习诊断学的方法和要求。 3、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常见症状与体征、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超声检查及其他一些特殊检查,还包括病史采集与书写,通过临床思维分析得出初步诊断。 教学的重点、难点

1、掌握正确的诊断思维 2、熟悉诊断学的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自学(适当指定参考书及相关杂志)。 问诊 目的要求 掌握问诊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主要内容 1.问诊的重要性 2.问诊的方法与技巧 3.问诊的内容 ①一般项目 ②主诉 ③现病史 ④既往史 ⑤系统回顾 ⑥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史、生育史、家族史。 教学的重点、难点 1、问诊内容 2、问诊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录像。 水肿 目的要求 1.了解水肿的发生机制 2.掌握全身水肿的病因及临床特点 主要内容 1.保持血管内液与组织间液平衡的主要因素及水肿产生的机制2.全身水肿的病因及临床特点

西南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 - 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西南政法大学 博士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 (2003年12月1日第27次校长办公会通过,2010年10月13 日第16次校长办公会修订) 西政校发﹝2014﹞217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与管理,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教育部的有关规定,结合我校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管理工作应体现校院二级管理的原则,实行由学校、学院、学科组、导师组、导师在本办法规定的范围内分工负责的制度。 第三条各学科、专业应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学科、专业的实际,制定本学科、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第二章培养目标 第四条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总体目标是,造就思想政治素质高、遵纪守法,具有系统深厚的理论功底和高水平的专业技能,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实务工作的最高学历层次的专门人才。 第五条在博士研究生培养中,学校和各学科应合理安排课程学

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各个环节,着重培养博士研究生的优良学风、探索精神、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六条博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应拓宽、加深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掌握学科前沿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必要的相关学科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和学位论文水平,增强毕业后的社会适应性。 第三章学制与总体安排 第七条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三年,委培和定向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四年。 因正当理由未能按时完成学习、研究任务或参加博士论文答辩的,可由本人提前三个月提出申请,指导教师签署意见,经学科组、学院同意并报研究生部审核、主管校长批准后,可延长学习年限,但最长不超过两年。在规定年限内未完成学位答辩程序的,取消学籍。 第八条博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应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教学实践、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和论文撰写等工作。 第一学年为课程学习阶段,第二、三学年为教学实践、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及博士学位论文工作阶段。 第九条博士研究生在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修满至少23学分,并满足下列学术论文要求之一,方可申请参加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一)以本校博士研究生名义,在各类核心期刊上独立发表至少3篇学术论文(与本人导师合著、排名第二,且无其他作者的,视为独立发表),其中至少有1篇发表在学科类CSSCI期刊或者学科类中

西政民法考研专业课知识总结

民法分论 物权法 第一章物权法总论 第一节物权法概述 一、物权法的概念与调整对象 (一)定义 (二)广义物权法与狭义物权法 (三)物权法的调整对象 1.物的归属关系 2.物的利用关系 二、物权法的性质和特征 (一)性质 1.物权法为私法 2.物权法为财产法 (二)特征 1.强行性 2.固有法性 三、物权法的价值 (一)确认和保护物权——定分止争 (二)支持、保障与促进交易的顺利进行。 1.确认物权形态,为交易的进行提供前提; 2.确立物权变动的规则,规范交易主体如何取得物权、实现其交易目的; 3.确立公示公信原则、善意取得制度,保护交易安全。 (三)增进财产的利用效益,实现物尽其用的目标。 四、物权法的发展趋势 (一)所有权的社会化现象 (二)其他发展趋势 1.物权法的公法化现象 2.物权法强行法性的弱化现象 3.物权法的国际化现象 五、中国物权法的现状与未来 (一)我国现行物权法的渊源 1.民法通则(1986年) 2.民事特别法 (1)《担保法》(1995年)(2)《海商法》(1992年)(3)《民用航空法》(1995年) 3.财产管理法 (1)《土地管理法》(1986年)(2)《城市房地产管理法》(1994年) 4.行政法规 (1)《城市私有房屋管理条例》(1983年)(2)《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1990年)(3)《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1991年) 5.其他 (二)现行有关物权的法律法规的缺点 1.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大; 2.立法不统一、不协调; 3.源仗的民法理论滞后; 4.缺乏科学性,体系不完善; 5.其他。 (三)中国物权法的起草 1.社科院草案 2.人民大学草案 3.法工委民法室草案 4.征求意见稿 5.其他 (四)“巩献田事件”及评说

2018年新闻与传播考研学校排名

2018 年新闻与传播考研学校排名 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网络媒体处在“盛行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正因如此,网络媒体行业急需大批通晓媒体和网络知识、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来开拓市场,在远未饱和的市场上抢滩登陆,打造未来数字时代的“传媒航母”。这也带起了新闻与传播、新闻传播学研究生的报考热潮。 本文勤思考研网为大家整理出了开设新闻与传播、新闻传播学的各院校的排名、分数线、报录比、考试科目等内容。如果你还没有决定报考哪所学校,希望在对比院校的以上各项因素后,能够确定报考的范围。 加入新闻与传播考研群,了解各大院校研究生考试初试复试的小秘密 1464-37967 【学科门类: 05 文学;一级学科: 0503 新闻传播学;专业名称: 050300 新闻传播学】 【学科门类: 05 文学;一级学科: 0552 新闻与传播;专业名称: 055200 新闻与传播】 一、 2018 年新闻与传播院校排名 以下是新闻传播学和新闻与传播硕士的院校排名,考生在择校时可以作为参考 1、学硕 排序学校名称得分星级学校数 1 中国传媒大学 5 ★98 100.000

2 中国人民大学79.412 5 ★ 98 3 武汉大学 59.973 5 ★ 98 4 复旦大学 54.749 5 ★ 98 5 四川大学 49.150 5 ★ 98 6 浙江大学 47.730 4 ★ 98 7 暨南大学 47.678 4 ★ 98 8 南京师范大学 44.821 4 ★ 98 9 华中科技大学 40.750 4 ★ 98 10 北京大学 39.510 4 ★ 98 11 厦门大学 38.118 4 ★ 98 12 清华大学 36.903 4 ★ 98 13 上海大学 36.741 4 ★ 98 14 安徽大学 34.961 4 ★ 98 15 山东大学 34.686 4 ★ 98 16 河北大学 32.611 4 ★ 98 17 湖南大学 32.172 4 ★ 98 18 南京大学 31.177 4 ★ 98 19 华东师范大学 31.131 4 ★ 98 20 西南政法大学 30.820 4 ★ 98 2 、专硕 排序学校名称得分星级学校数 1 中国人民大学 5 ★50

(完整word版)刑法分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 分,共15 分) 1.某甲与某乙投宿同一旅馆同一房间,某甲得知乙是一家大公司的采购员,携带一笔巨款,准备进货。于是晚上某甲便机请乙喝听装饮料(内掺有安眠药),乙服后很快就错昏睡不醒,某甲便乘机将某乙携带现金的皮包扭开,拿走定货现金15000 元。甲的行为构成(D )。 A.盗窃罪 B.诈骗罪 C.抢夺罪 D.抢劫罪 2.甲、乙二人某天晚上携带凶器潜入商店准备进行抢劫,但在进店后发现值班人员睡着了,两人就在没有使用凶器的情况下取得大量商品。甲乙的行为构成(A )。 A.盗窃罪 B.抢劫罪 C.抢劫罪预备和盗窃罪 D.抢夺罪 3.甲偷乙的自行车被乙当场抓住,甲为挣脱逃跑而将乙打成重伤。甲的行为构成(A )。

A.抢劫罪 B.故意伤害罪 C.抢劫罪和故意伤害罪 D.抢夺罪和故意伤害罪 4.甲自己饮酒过量醉倒在路旁,乙从此经过,见有机可乘,就将甲身上的钱掏走,钱包内有现金850 元。甲的行为构成(C )。 A.抢劫罪 B.抢夺罪 C.盗窃罪 D.抢劫罪和盗窃罪 5.甲系某宾馆服务员,在上班期间,经常乘客人不在房间之机,窜入房内以旅客的名义偷打国内、国际长途电话。甲的行为构成( B ) 。 A.贪污罪 B.盗窃罪 C.侵占罪 D.不构成犯罪 6.王某盗窃正在使用中的电话线数额不大,但造成了严重后果。王

某的行为构成(B ) 。 A.盗窃罪 B.破坏公用电讯设施罪 C.盗窃罪和破坏公用电讯设施罪 D.危害公共安全罪 7.盗窃由单位已盖好印章的空白转帐支票,并冒充签发支票单位的人员向商店骗购大量货物的,应定(A )。 A.盗窃罪 B.票据诈骗罪 C.盗窃罪和票据诈骗罪 D.诈骗罪 8.甲盗窃了某单位印鉴齐全的空白转帐支票,自己不到商店使用。于是甲找到邻居乙,对乙说:捡到一张支票,请乙帮忙去商店买些高级音响,并许诺给乙一台录象机。乙跑到商场签发单位的人员骗购了大量高档音响。乙的行为属于(C )。 A.盗窃罪 B.盗窃共犯 C.票据诈骗罪 D.票据诈骗罪的共犯

西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1、【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辨别病证 的一门学科。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内容有绪论、四诊、辨证、综合运用四个部分,主 要内容为诊法与辨证。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 与基本知识,具备一定诊察病情、辨别病证及书写病案的能力,为今后学习中 医各门临床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它是一门衔接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和临 床各科的桥梁课程。 2、【课程教学要求】 《中医诊断学》课程的教学时数为108(其中课堂讲授81学时,临床见习 27学时),教学中应注意理论教学和直观教学及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在课堂 教学中,充分运用图表、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适当进行病例分析讨 论,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完成了课堂教学的二分之一的内容后,可适当安排临床示教与见习,以便及时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临床见习中要注意诊法、辨证与病案书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 绪论 一、掌握中医诊断学、诊法、症、证、病、辨证、辨病、病案等概念的含义。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法则。 二、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 三、了解中医诊断的发展概况。 四诊 第一章 望诊 一、熟悉望诊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二、掌握得神、失神、假神的观察要点、典型表现与临床意义;熟悉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 ,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新闻传播学考研院校排名

高校研究生专业排行榜TOP50——新闻传播学 发布机构:卓越优成教育科技研究院高校研究室 我们通过一年的时间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分专业进行评价,意图为广大考生择校时提供一个参考,细节之处会有少量误差,还望谅解。本排行榜只列出排名前50位的院校,考生在选择院校不能仅仅参照此榜,还需要考虑到未来就业地点、就业领域、自身基础等方面去考虑。卓越考研定制集训营学员 的择校由专家团队全程跟踪多轮择校,专业团队会从学员综合因素去考量,选择一所学员能力范围内能 考上的最好院校,所以无需参照此表。 所有专业排行榜详情见卓越考研官网。 总体说明: 招生单位排列顺序是按照专业总体情况排列的,参照因素是招生规模、科研实力、历史情况、综合影响 力等方面。 评价说明: 院校评价:根据招生单位综合水平得分,考量范围包括学校声誉、社会影响力、院校所在地等方面。 专业评价:根据招生单位在专业内的影响力得分,考量范围包括导师层次、专业底蕴、教研实力等方面 就业指数:根据历年研究生毕业就业情况得分,考量范围包括就业率、就业质量等方面 报考难度:根据研究生入学考试竞争激烈程度得分,考量范围包括报录比、免试比例、报考生源质量等 分类说明: 考生在归属分类的时候需要考虑到自身基础情况,不同水平的学校可能是同一个报考类别,譬如中国传 媒大学和和河北大学两所院校层次不一样,但是却都属于B类报考类型的院校,主要是因为中国传媒大 学针对的是基础优秀的考生,河北大学针对的是基础一般的考生。 A类:追求名校和专业影响力的考生。如复旦大学,学校和专业影响力都很高。 B类:想在专业领域继续深造的考生。如中国传媒大学,综合影响力相对不高,但是专业领域影响力很高。C类:对于学校和专业都有一定要求的考生。如苏州大学,学校和专业都有一定影响力。 D类:重点在于追求名校背景的考生。如北京师范大学,顶尖师范院校,专业相对较弱,难度相对不高。E类:只想在特定区域或者领域拿研究生学历的考生。如河南大学,适合想留在郑州的普通考生;如上海财经大学,适合毕业在财经领域从事新闻传播方面的工作的考生。

临床医学概要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概要教学大纲 (供药学专业本科生用)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临床医学概要Synopsis of clinic 课程号(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时:51 学时学分:3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教学目的 《临床医学概要》着重对疾病的病理生理和实验室及其它检查对疾病诊治的联系,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要内容,从而对常见症状和各科疾病有一概要认识。 通过讲授、自学、讨论等方式,按理论联系实际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来组织教学,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中心,旨在提高学生学习该科的兴趣,提倡学生自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将临床医学与临床药学各科相联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二)基本要求 本课程除诊断学基础为基础章节外,涉及内、外、妇、儿、传染病等临床各见疾病,该科所占课时不多,但要求学生能通过临床医学概要的学习,对体格检查、常见症状和各科疾病有一概要的认识。结合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概念叙述清楚,着重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诊断学基础3学时 常见症状:发热、头疼、惊厥、咳嗽与咳痰、咯血、呼吸困难、心悸、恶心与呕 吐腹痛、呕血、便血、黄疸、水肿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诊断。 问诊的重要性,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问诊的内容。 体格检查: 1、基本检查方法:视、触、叩、听、嗅。

2、一般检查:全身状态检查(性别、年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发育和体型、营养、意识状态、面容与表情、体位、步态)、皮肤检查、淋巴结检查。 3、头部及其器官:头颅、眼、耳、鼻、口腔。 4、颈部:外形、姿势和运动、血管、甲状腺、气管。 5、胸部:体表标志、(骨骼标志、垂直线标志、自然凹窝和解剖区域)、胸壁、胸廓和乳房、肺和胸膜及心脏的视、触、叩、听。 6、腹部: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腹部的视、触、叩、听。 7、脊柱与四肢:脊柱、四肢与关节。 8、神经系统检查:深反射、浅反射、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 第二章急症医学3学时 心跳呼吸骤停概念、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 昏迷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病因诊断、昏迷病人的急救和处理。 休克概念、分类和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诊断、治疗。 急性呼吸衰竭概念、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 有机磷农药中毒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预防、治疗。 烧伤概念、烧伤面积的估计、烧伤深度的估计、烧伤严重程度分类、病理改变与临床分期、治疗。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防治原则。 第三章传染病3学时 传染病流行过程、影响传染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诊断和鉴别诊断、防治原则。 病毒性肝炎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预防。 霍乱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防治原则。

民法考研复习资料

民法考研复习资料 民法考研笔记 一、合同相对效力原则的含义、起源及理论基础 (一)合同相对性原则的含义 合同相对性是传统合同法理论中的一项重要原则。根据该原则,合同仅仅对合同当事人双方产生法律上的拘束力,对合同以外的第三人不产生法律上的效力,当合同债务人违反合同义务时,合同债权人仅可以对合同债务人采取行动,要求债务人承担法律责任。可见,合同相对性原则强调的是合同作为当事人之间一种自由合意的契约,只在合同的当事人之间发生效力。此原则将合同以外的第三人排除在合同效力之外,即合同以外的第三人既不享受合同权利,也不承担合同义务。 (二)合同相对性原则的起源 合同相对性原则在整个合同法理论乃至私法理论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1、大陆法系 在大陆法系,合同相对性原则源于债的相对性规则,而债的相对性规则最早源于古罗马法“法锁”。而法锁是指特定的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5或是说当事人之间的羁束状态。《法国民法典》,在第1119 条:“任何人原则上仅得为自己承担义务,而以自己名义订立契约。”第1134 条:“依法订立的契约,对于缔约当事人双方具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第1165 条:“契约仅在缔约当事人之间发生效力。”。与此类似,其他大陆法系国家对合同相对性的确认也与法国的情况相近。如《德国民法典》第241 条规定:“债权人因债的关系得向债务人请求给付” 2、英美法系 在英美法系,因为法律上并不存在债的概念及体系,所以大陆法中的“债的相对性”规则在英美法中被称为“合同的相对性”。其基本内容是:合同项下的权利义务只能赋予给当事人或加在当事人身上,合同只能对合同当事人产生拘束力,而非合同当事人不能诉请强制执行合同。 合同相对性原则,一直为两大法系所确认,但基本上都认为,合同相对性是指合同主要在特定当事人之间发生法律拘束力,只有合同当事人一方能基于合同向对方提出请求或提起诉讼,而不能向与其无合同关系的第三人提出合同上的请求,也不能擅自为第三人设定合同上的义务,合同债权也主要受合同法的保护 (三)合同相对效力原则的理论基础 合同相对性是合同仅对缔约双方当事人产生效力,除合同当事人外,任何其他人不得享有合同上的权利,也不承担合同上的责任。 契约自由和意思自治原则是合同相对性的理论基础。从其实质来看,合同相对性原则可谓是契约自由和意思自治精神的直接体现。众所周知,契约自由的基本含义是指,从合同主体到合同的责任承担和救济方法都由当事人自由决定。合同自由是意思自治精神的产物。合同相对性的内涵其实正是意思自治精神在合同领域的贯彻与落实,也是契约自由思想的反映。合同效力的根源在于当事人的意志,并非受国家公权力的干涉,这正是合同相对性原则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合同相对性的核心思想就是让合同的效力只约束缔约的双方当事人,这不仅是为了贯彻私法自治和契约自由思想,同时也是为了避免第三人与合同当事人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二、合同相对效力原则的内容 (一)合同相对效力原则的内容 我国《合同法》第64 、65 条对合同相对性进行了相关规定。须明确的是合同相对性是按照债法设计的,实际上是债的相对性。 1、合同主体的相对性

【期末复习】西政期末考试刑法分论题库试卷试题及答案

西政期末考试刑法分论题库试卷4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某甲与某乙投宿同一旅馆同一房间,某甲得知乙是一家大公司的采购员,携带一笔巨款,准备进货。于是晚上某甲便机请乙喝听装饮料(内掺有安眠药),乙服后很快就错昏睡不醒,某甲便乘机将某乙携带现金的皮包扭开,拿走定货现金15000元。甲的行为构成( D )。 A.盗窃罪 B.诈骗罪 C.抢夺罪 D.抢劫罪 2.甲、乙二人某天晚上携带凶器潜入商店准备进行抢劫,但在进店后发现值班人员睡着了,两人就在没有使用凶器的情况下取得大量商品。甲乙的行为构成( A )。 A.盗窃罪 B.抢劫罪 C.抢劫罪预备和盗窃罪 D.抢夺罪 3.甲偷乙的自行车被乙当场抓住,甲为挣脱逃跑而将乙打成重伤。甲的行为构成( A )。 A.抢劫罪 B.故意伤害罪 C.抢劫罪和故意伤害罪 D.抢夺罪和故意伤害罪 4.甲自己饮酒过量醉倒在路旁,乙从此经过,见有机可乘,就将甲身上的钱掏走,钱包内有现金850元。甲的行为构成(C )。 A.抢劫罪 B.抢夺罪 C.盗窃罪 D.抢劫罪和盗窃罪 5.甲系某宾馆服务员,在上班期间,经常乘客人不在房间之机,窜入房内以旅客的名义偷打国内、国际长途电话。甲的行为构成( B )。 A.贪污罪 B.盗窃罪 C.侵占罪 D.不构成犯罪 6.王某盗窃正在使用中的电话线数额不大,但造成了严重后果。王某的行为构成( B )。 A.盗窃罪 B.破坏公用电讯设施罪 C.盗窃罪和破坏公用电讯设施罪 D.危害公共安全罪 7.盗窃由单位已盖好印章的空白转帐支票,并冒充签发支票单位的人员向商店骗购大量货物的,应定(A )。 A.盗窃罪 B.票据诈骗罪

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

重庆联朗科技有限公司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 (学生) 一、概述 本文档描述的内容为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学生用户操作说明。 二、学生的具体操作项 ●登陆相关信息 系统地址:http://202.202.80.100/mis 登陆类型:研究生 登陆用户名:学生的学号 登陆密码:初始密码为000000 ●修改密码 学生点击“辅助功能”》“密码修改”菜单,如下图:

进入密码修改页面后,如下图: 学生修改自己的密码。 补充学生学籍信息 学生点击“信息查询与管理”》“学籍信息”》“入学登记信息” 菜单如下图: 进入入学登记信息后,如下图:

注意: 1、页面上的基本信息需要全部填写完整。如果页面上某 项数据学生无法提供,则在该项填写无。 2、学生上传照片时照片格式为学号.jpg。宽度150PX, 高度200PX。 学生基本信息填写完成后点击“下一步”填写“工作学习经历”

学生工作学习经历信息填写完成后点击“下一步”填写“家庭成员信息” 学生把信息填写完成后就把信息提交到所属学院秘书审核。信息提交给所属学院秘书审核后学生将不能修改信息。当学生信息被所属学院驳回时,学生需要修改信息,再次提交给学院秘书审核。 需要参加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2010级)需确认自己是否能上传论文。如能上传请上传论文,如果不能上传请核对信息再联系相关老师进行解决。 学生点击“论文与学术活动管理”》“学位论文”》“学位论文上传、下载”菜单如下图:

如“状态”栏中有不能上传论文原因1中的描述内容,请根据实际情况在以下图片显示的模块中进行再次申请。 如“是否完成培养方案”一栏中显示的是“未通过”,请联系所属学院管理秘书。 如当前时间不在“限定论文上传时间”一栏中显示的时间范围内,请联系所属学院管理秘书。 学生上传论文时注意:学位论文最大5M,上传格式为*.doc。 如果学生不按照要求上传学位论文,导致学生学位论文学术不 端行为检测不通过,由学生自己负责。 ●学位申请 学生点击菜单“学位管理”》“学位申请”如下图:

西南政法大学考研民法论述题整理集

西南政法大学考研民法论述题整理集 目录 一、.论诚实信用原则 二、公序良俗原则 三、论民法是私法 四、民事法律行为制度在民法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诚实信用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被奉为民法的最高原则,有“帝王条款”之称,它要求民事活动当事人在行使权利和义务时,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的道德准则产诚实信用原则作为现代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为各国法普遍承认,我国《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是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有机统一在民法上的体现,同时它也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一、诚实信用原则的概念 诚实信用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参加民事活动,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都应当持有善意,它要求当事人所作的意思表示真实,行为合法,讲究信誉,恪守诺言,不规避法律,履行义务考虑他方利益,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他人利益等等。它是商品经济获得充分发展和限制不正当竞争的要求,是道德观念的法律化。 二、诚实信用原则产生的原因 1.法律的不周延性为立法者所认识。立法史表明.以法律来涵盖一切己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民事关系是难以做到的基于这种情况.只能用设立弹性条款的方法来克服法律的不周延性。通过对当事人提出诚实信用的要求,为当事人订立非典型契约的活动以及以自己的协议变更法律的任意性规定的活动设立一个范围,.以保证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同时确保社会利益不致因当事人的协议而受到损害。 2.各种矛盾的激化需要诚信原则作为缓冲器。进入20世纪后.各种社会冲突加剧导致社会利益的危机.法律由权利木位走向社会木位.,与“诚实信用”所蕴涵的对他人利益的尊重不谋而合。德国法院依靠诚信原则解决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囚经济崩溃、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产生的极其重要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更是提高了诚信原则的地位 3.衡平观念与道德向法律的渗透。法律由严峻走向衡平.并吸收一定道德囚素是法律进化中的普遍现象。诚信原则在大陆法系的确立.反映了衡平观念和道德向法律的渗透。法律仅是实现正义的工具.一旦与其目的不合便应进行调整。 三、诚实信用原则的本质和作用 (一)诚实信用原则的本质 梁慧星先生认为.诚实信用是市场经济活动的道德准则.诚信原则则为道德准则的法律化.其实质在于授子法院以自山裁量权。 我国学者中的主流观点认为,诚信原则的木质即在于谋求当事人双方的利益之间以及当事人的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它要求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在处理彼此间的关系时,应恪守诺言,诚实不欺,以对己事务之态度对待他人事务,不损人利己。在处理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时,它要求当事人不得以损害第二人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的方式竞逐自己的利益,将具体法律行为的评价视角由当事人延伸至社会公共生活,基于社会公共利益的考虑对当事人的行为加以限制。 (二)诚实信用原则在民法中的作用 诚实信用原则不仅能够使社会正义和公平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得以实现,而且使法律有机发展以适应不断 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另外,诚实信用原则在谋求个案公正,实现正义、平衡等法律价值的过程中的作用也是巨大的,其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疑难案件起定性作用。案件的定性是适用法律的前提。某些案件性质不清,或兼含两种性质,难以作出法律判断。此时从诚实信用原则出发,对这类案件定性作出归属正确适用法律,以便对当事人权利义务进行合理公正的分配。

全国新闻传播专业院校排名

全国新闻传播专业院校排名 全国新闻传播专业院校排名 2014-06-15 每天学一点传播学 2009年和2012年有过两次全国性的新闻传播专业评估,所以有两个全国排行榜。两次参评院校都不是很多,09年31所,12年48所。当然参评的都是自信有实力的。本人将其分成了三个军团,第一集团橙色军团,第二个蓝色军团,第三个灰色军团。 国内新闻传播专业第一份SSCI期刊即将诞生在中国传媒大学。 微传播史:版权制度的历史起源 ------------------------------------------ 一、2012年全国学科评估的方式、指标、过程。 2012年的学科评估据其官网曰”自愿申请参加、免收评估费用”。 1.评估基本反映新闻传播学整体状况。

新闻传播一级学科中,全国有”博士一级”授权的高校15所,本次有14所参评,未参加的是山东大学。部分具有”博士二级”授权和硕士授权的高校参加,参评高校共48所。 2.参评院校还不全。本人将48所参评院校分了三大集团(详见后文)。第一集团已经基本都齐了;少的是中山大学。中山这两年在胡舒立执掌之下,有新的气象;第二集团军中少深圳大学、苏州大学、云南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四川传媒学院、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传播学院(汕大很有特点,我学生初畇畇毕业论文就研究长江新闻传播学院)等等。第三集团大部分缺席。全国不是有600多个新闻院系吗? 当然,中国新闻传播最牛的院校缺港大、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港澳台院校。3.评估方法有进步。 学科评估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以客观评价为主”的指标体系;包括4个指标”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声誉”;指标权重由参与学科声誉调查的专家确定。 有几个特点应该注意: 各项指标在比总量的同时,还要比人均。为何?可以看到有综合性院校比如人大、复旦,也有以传媒为主的院校中国传媒大学。 改革人才评价方式,强调学生为本,注重在学培养质量与毕

西政翻硕

2017年西南政法大学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考试参考范围 ※①按教育部规定,我校不指定参考书目。考生可以参考以下范围或自行选择各高校教材。②初试专业课参考范围在相应学科中查找。 1.哲学专业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第五版,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哲学史》上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 《哲学导论》,张世英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 2.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修订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修订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修订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修订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冯特君著,经济管理出版社第三版。 3.应用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五版; 4.法学理论 《法理学初阶》,付子堂主编,法律出版社第五版;(注:法学各专业初试参考书目) 《法理学进阶》,付子堂主编,法律出版社第五版;(注:法学各专业初试参考书目) 《法理学高阶》(绪论及上编),付子堂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注:法学理论专业复试参考书目) 5.法律逻辑学 《法律逻辑学》,雍琦著,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法律适用中的逻辑》,雍琦、金承光、姚荣茂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法律史 《中国法制史》,曾代伟主编,法律出版社2006或2012年版; 《中国法律思想史》,俞荣根主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7.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中国宪法学》,汪太贤主编,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王学辉主编,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 8.法律硕士 请参考法律硕士联考指导委员会指定书目。 9.刑法学 《刑法总论》,李永升主编,法律出版社2016年1月第二版; 《刑法分论》,朱建华主编,法律出版社2016年1月第二版。 10.诉讼法学 (1)刑事诉讼法方向: 《刑事诉讼法学》,孙长永主编,法律出版社2013年8月第二版; 《刑事诉讼法学》(第六版),陈光中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版; 《证据法学》(修订版),潘金贵主编,法律出版社2016年8月第一版。 《证据法学》(第五版),何家弘、刘品主编,法律出版社2013年1月第一版; (2)民事诉讼法方向: 《民事诉讼法原理》,田平安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11.侦查学 《侦查学教程》,任惠华、马方主编,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痕迹学》,邹明理主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文书检验》,贾治辉主编,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诊断学 英文名称:diagnostics 课程类型: 专业课必修考试 总学时:64 学分:3.5 理论课学时:44 实验课学时:20 适用对象: 医学影像学(工程方向)专业本科学生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诊断学》是医学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由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桥梁课程。诊断学的内容包括问诊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诊断、器械诊断等,横跨多个学科,内容涉及面广,实践性强,课程十分强调临床技能训练和诊断思维及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习临床医学各学科、临床见习与实习奠定基础。因此诊断学可以说是打开临床医学大门的一把钥匙。 二、教学环节及教学方法和手段 诊断学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临床技能培训、课间见习、考试。其中课堂讲授是通过教师对指定教材的大部分章节的讲解,结合结合CAI 课件、VCD、录像、录音、投影、模型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检查方法和思维程序;临床技能培训在临床技能训练中心进行,临床技能训练中心采用了现代化、功能强大的电子模拟人教学设备,从心肺听诊,到腹部触诊等各种教学功能,训练学生的临床技能。各种穿刺模拟人,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课间见习是在病房进行,学生下科后,深入病房,进行床旁训练,在病房中了解病史采集方法,通过具体的病例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将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建立正确的逻辑思维。了解各种异常体征及正规的检查手法。在反复医疗实践中,逐步学会临床思维方法、检查方法和检查技术,逐步提高对疾病的诊断水平,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目的;考试是检验《诊断学》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分理论考试与形成性考试两部分,理论考试是对学期末医学生学习本学科的结业考试。形成性考试采用实验课出勤考核及实际操作的完成情况考核,是检验学生的实际动手查体的能力,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检验与考核。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篇问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