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印刷术的起源

印刷术的起源

印刷术的起源
印刷术的起源

印刷术的起源-------印刷术之一

菲林输出为什么叫照排---------印刷术之二

印前制作.印刷对文件格式的要求---------印刷术之三

网点在印刷中的运用---------印刷术之四

印前工序及其对印刷质量的影响---------印刷术之五

胶印印刷机原理及其它---------刷术之六

印前制作.印刷对文件格式的要求

印刷术是我们人类最充满智慧的发明之一。

一、雕版和活字印刷术

我们中国人,引为自豪的四大发明之一就是活字印刷术。更古老的雕版印刷术,是选用受水、受油后变形小(早期印

刷采用一般墨,不含油),而又易于雕刻、易于被油墨涂布的木板,在上面刻上字,再涂布油彩,高出部分沾上油彩,将

承印物(如纸)覆盖在上面,给予压力而将油彩转移到承印物上的技术。由于雕刻印版费工费时,成本很高,一本书的雕

版,如果不再重印,就没有用了,所以也很浪费。宋朝能匠毕升注意到这个问题,发明活字印刷。但大宋至清末,上下近

900年,活字印刷在中国并未得到推广应用,在清末,中国的书画刊印基本上还是采用雕版印刷,所以西方科学史研究者不

承认活字印刷是中国人发明的,这可能(我不是科学史研究者,只能凭对此的了解推测)是以下几个原因:

1、中国字太多,制作全套中国字活字未能解决成批生产问题。

2、中国字笔划太繁,尤其是在共和国简化字方案推行之前,汉字笔划更繁,这给制造活字带来难度。

3、毕升试验的活字材料是烧陶,将繁难的汉字烧制出来,并且要求六面平整,工艺上有难度,成本较高。

后来,西方人发现用铅这种金属材料能满足印刷对材料材质的要求,且易于雕刻,另外,由于西方文字是拼音文字,

不过是二十多个字母加若干个字符的重复使用,也就是说没有中国字繁多而引起的困难,所以,活字印刷在西方很快得到

应用和推广。

顺便说一句,据科学史研究者研究,西方人发明活字印刷术不是从毕升的发明得到启发,是独立完成的,这一点也是

西方人认为活字印刷术是他们发明的原因之一。

二、平版印刷

大家知道,雕版、活字印刷术的铅字等,其版面是凹凸不平的,正是利用这凹凸不平,在涂布油彩时,凸的部分沾上

油彩,再将油墨转移至承印物上。

那么,什么是平版印刷呢?

所谓平版印刷,就是印刷版版面基本是平的,它已经脱离过去简单物理思维,而是利用版材表面的分子物理性能,使

没有图文的地方不沾染油墨,有图文的地方沾染油墨,再将印版上油墨转移至承印物上的过程。

所以,平版印刷指的是印版,是印版所用材质的革新,是印刷术的一大飞跃。

平版印刷早期所用印版材质是石头,叫石印版,简称石版。石版是块状,所以石印机只能是转停式的圆压平印印刷机

(实际上是和以前的铅印一样,不过有初步的机械化),随着工业革命,机械化的突飞猛进,

块状石版阻碍了印刷机械化

的进步。在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人们发现了金属板(锌皮)版材。金属版(锌皮)由于金属特性,可以弯曲,使曲面贴合

在印刷机滚筒表面,于是出现了滚筒印刷机,由于采用了滚筒,滚筒可以连续运转,不需往复,大大促进了印刷机械化的

发展,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滚筒连续式的印刷机械。

下面以当今普遍使用的PS版,来讲讲平版印刷的印版原理。

PS版,就是由锌皮金属版发展而来的。由于锌金属较为贵重,当今PS版是铝合金板版基上镀锌,经过特定工艺处理

而成。金属板经过处理,表面为多孔状(像我们常见的磨沙玻璃表面),这种多孔状金属表面的特性是易吸附水颗粒(亲

水),PS版制造商在这样的金属板上预先涂布特定的药膜,即完成了PS版的制造。

涂布在金属板上的药膜是一种感光材料,印刷厂将预先得到的带图文的胶片紧贴在PS版上,经过紫外线照射,胶片的

空白处能透过紫外线,照射到PS版上,这部分PS版的药膜被感光;菲林有图文的地方实际上是透明涤纶片上的黑点或黑

块,它遮挡了紫外光线,这部分PS版的药膜则不被曝光。再用一定浓度的显影药水清洗PS 版,凡被曝光的PS版药膜会被清

洗下来,未被曝光的PS版药膜则保留在PS版上,这样完成了将菲林图文复制到PS版上,我们就得到了一张带图文的PS

版。

PS版上的药膜的一大特性是亲油斥水(容易吸附上油,不吸附水),我们的印刷机实际上是完成这样一个过程:

1、首先在PS版涂布一层水,这时凡没有药膜(图文)的地方由于亲水,便吸附了一层水,有图文的地方斥水,则没

有水。

2、再在PS 版上涂布一层油墨,由于水油相斥,则原先有水的地方沾染不到油墨,有图文

的地方则亲油(上面也没有

水),被涂上了一层油墨,再将这带有油墨的PS版上的图文印到承印物.

通过以上过程,我们完成了印刷。

PS版的发现和其生产工艺、性能的突破,在印刷术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采用平版印刷,首先要解决在版材表面附着一层亲油物质,使它能吸附油墨(人们一般选用亲水材料作版材),早先的石版,人们是用亲油颜料手工绘制的,这显然是低效率的。

一、手动照排机

印刷是图文的复制,不管是图还是文,制版时道理一样,为了叙述方便,我以文字为例来说明。

随着化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在平版上预涂一层亲油感光材料,将版材曝光而得到图文。这又变成如何将文字制作在一种透明或半透明的底片上,再将底片复制到平版上的问题。把文字制作到底片上,人类从打字机打在半透明纸上到后来精度很高的胶片,走过了较长的探索之路。随着光学,照相技术的发展,人们找到了照相排版的方法。

照相排版较为成熟的成果是手动照排机。

所谓手动照排机,就是将文字预先制作在玻璃板上(镂空文字),这种玻璃板叫字模板,一束光透过字模板上某个字,再穿过透镜,进行缩小或放大,最后成像在感光胶片上,我们就得到已经曝过光的胶片,经过显影、定影、冲洗,我们就得到一张有文字的透明胶片。(见图:手动照排机原理图释)

在这里,我们实际上就是左、右、上、下移动字模板,对文字或字符逐个进行单独拍照。文字要排版,所以每拍一个字,胶片便向左移动一个字字距,换行则向上移动一个行距。第二是文字有大有小,这由透镜间距离和透镜离胶片的成像距离来控制。当然这些工作都由机械来完成。

至此,我们知道为什么习惯上把菲林输出叫照排了。照排,是照相排版的简称,后来不过是沿用了这个名词。

手动照排又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制作字模板。这点又让西方文字显示其优势。西方文字、字符少,一块小玻璃板,可以放几种字体的全套字母和字符。汉字浩繁,我们将文字按常用性分为一级字、二级字、三级字、偏字……,光一级字就是块大玻璃板,况且一种字体就是一套玻璃板。

手动照版机,在中国一直使用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例如:上海光机厂生产的手动照排机。

手动照排机打字员工作不仅是一项技术工作(记住各个字位置),还是项重体力活(倒腾字模板),另外,照排机仅光源灯就有2500瓦,加上电机等,整个机器功率达5000瓦,当时空调不普及,所以打字员等于抱着一个大火炉,在大夏天倍受煎熬。

手动照排机的第二个问题是字模板的按放问题。由于汉字字模板大,将其按放在模板框内,如果不正,移动框架,字到达光照点的偏差很大,在胶片上成像的字就会左右上下跳动,所以过去照排的胶片还需精心的拼版师傅用刀片划下来挪位……

手动照排机只能制作文字和固定的字符,如果是图片,则要用一种类似过去的照片放大机成像设备,其体积更是巨大……

二、电子激光照排

计算机,是我们人类最神奇的发明。计算机的发展,给印刷带来彻底的革命。

早先的计算机,一般只用于科技运算,记得我上学时,学校很隆重地造了一幢计算大楼,所谓的计算大楼,就是一幢楼只为安放一台计算机,可见其巨大,今天用两指捻起的一块线路板,那时是一面墙……

个人电脑的出现,到后来286、386……计算机才对印刷产生较大作用。

对于我们,计算机用于印刷的第一道坎仍是汉字。早期计算机无法输入汉字,人们又一次悲观地认为,要适应计算机发展,汉字需要罗马化。人们发明了汉字输入法,解决了汉字的输入、存贮等问题,并制作了各种各样汉字字体。

这些发明人,是近二十多年来中国计算机、印刷技术的里程碑人物,我们应该记住他们的名字:王永民、王选……

现在计算机平面设计,已基本做到所见即所得,也就是你在计算机屏幕上看到什么,你得到的印刷品也就是什么。早期计算机设计,即使文字,也无法做到所见所得。例如你想要综艺字体,在屏幕上看到的是宋体、楷体或黑体等,计算机只能显示很少的几种字体,你要别的字体,只能对其另加命令,也就是所得无法在计算机上所见。

现在,用计算机设计、制作,直至菲林输出,已变得最简单明了不过了,具体过程是:

1、你首先在计算机上设计好你要的印刷品版面。

2、由熟知印刷的人对你的设计文件进行整理、修改,使它符合激光照排的要求.同时,根据印刷工艺,修改文件。

3、将修改好的文件按印刷版面拼版。拼版也可以用专门的拼版软件,如:方正文合拼版软件。

4、将拼版文件通过Rip解释,变成点阵图。如:方正Rip和照排软件。

5、用电子激光照排机输出菲林。

电子激光照排机,就是将解释过的点阵图用激光扫描到感光胶片上,感光胶片经过显影、定影、冲洗(现在整个过程是一次自动完成的),我们得到一套带有图文的菲林。如果是彩印,我们就得到一套四张(C、M、Y、K)菲林。

至此我们已基本了解了照排是怎么一回事,后面将讲述菲林网点、菲林密度等问题。

必将所用字体一同拷贝。

②所有链接图片必须拷贝。

③所有图片(包括EPS格式的图形)应为CMYK格式。

④避免使用“Beijing”字体(PageMaker默认字体)。

⑤避免使用空心字体。

⑥务必将所填颜色设置为CMYK印刷色。

2、Adobe Photoshop

①文字部分不要使用此软件排版,以免出现四色套印文字,给印刷工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②拷贝文件时应将TIFF文件和PSD文件一同拷贝,以便修改。

③所有图片分辨率至少为300dpi。

3、FreeHand

①如使用透镜效果,请将其转换为TIFF 图形。

②在拷贝文件时,应备份一份未转曲文件以及所用字体,以便修改。

4、Adobe Illustrator

①存储文件时,务必将黑色文字及黑线部分压印。

②在做渐变时,应将兼容渐层和渐层网格打印对话框的“√”点上。

③在拷贝文件时应备份一份未转曲文件以及所用字体,以便修改。

④所有链接图一同拷贝。

二、PC应用软件

1、CorelDRAW

①用此软件制作最为方便,在存储文件时,应备份为转曲和非转曲两种格式,并拷贝所用字体,以便修改。

②避免用四色黑字以及RGB填色。

③所有图片分辨率至少为300dpi 。

2、Photoshop(同MAC- Photoshop)

①文字部分不要使用此软件排版,以免出现四色套印文字,给印刷工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②拷贝文件时应将TIFF文件和PSD文件一同拷贝,以便修改。

③所有图片分辨率至少为300dpi。

3、Illustrator(同MAC- Illustrator)

①存储文件时,务必将黑色文字及黑线部分压印。

②在做渐变时,应将兼容渐层和渐层网格打印对话框的“√”点上。

③在拷贝文件时应备份一份未转曲文件以及所用字体,以便修改。

④所有链接图一同拷贝。

4、FreeHand(同MAC-Freehand)

①如使用透镜效果,请将其转换为TIFF 图形。

②在拷贝文件时,应备份一份未转曲文件以及所用字体,以便修改。

5、PageMaker(同MAC-PageMaker)

①由于此软件不能转曲,所以在拷贝文件时务必将所用字体一同拷贝。

②所有链接图片必须拷贝。

③所有图片(包括EPS格式的图形)应为CMYK格式。

④避免使用“Beijing”字体(PageMaker默认字体)。

⑤避免使用空心字体。

⑥务必将所填颜色设置为CMYK印刷色。

6、Microsoft Word

①Word用于排纯文字书版,在使用时务必将页面尺寸、页眉、页脚、以及页码一次设置好以便发排。

②非不得已情况不要使用Word 做彩色文件,因为Word没有cmyk填色设置。

③在拷贝文件时将所用字体一同拷贝,因为如果缺少字体,Word 软件不做任何提示。

7、Microsoft Excel

此软件用于做表格,在制作时务必将表格的大小、线框

二、为什么要用四色来印刷?

人们发现,万紫千红的世界,要在印刷品上体现,不管什么颜色,都是由三种颜色调

和而成,这三种颜色就是蓝(C)、红(M)、黄(Y),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物色三原色。这里的

蓝(C)是天蓝,红(M)是品红,也就是俗称的桃红,黄(Y)是透明黄。把三原色调和在一起

,便是黑。

但三原色叠加在一起得到黑有几个弊端:一是浪费,用三种油墨才变成黑,用墨量大

,不经济;二是由三原色叠压的黑是飘浮的,效果反而不好;三是印刷机是高速运转的,进口

印刷机达到15000(转/小时)以上,纸张在机器滚筒上压上油墨,要由叼牙抓着纸边剥离下来

,这种剥离在高速运转中,力量是非常大的,油墨量大纸张会被扯裂。所以我们另加一色黑(K

)。

这样在印刷中,我们就能用CMYK四种颜色,印出这个世界。

二、什么叫网点

我们知道,三原色+黑,我们能调出无数种色彩,例如,我们将蓝(C)油墨和黄(K

)油墨调在一起,得到绿色。如果我们用1份蓝+1份黄,得到正绿色。以草地为例,如果是墨绿

色草,我们还需加入适量黑;新出的草叶是翠绿的,那么蓝的比例降低,黄的比例加大,我们

便得到翠绿色;如果是枯黄的草,则要大大降低蓝的比例,加大黄的比例,还要加入红。但这世界的色彩是渐变的,她不是中国年画,中国年画就是用不同颜色套印的,清末

的年画有的套印次数多达十多遍。我们如何来控制印刷品某区域某种颜色的四种油墨比例呢?

在印刷里我们运用网点。

所谓网点,就是规则排列的大小不同的点,在菲林上就是黑点(感光药膜),把它复

制到PS版上,就是PS版上的绿点(PS版感光药膜一般为绿色)。我们印刷就是利用PS版药膜的

亲油斥水原理来粘染油墨的。

还以绿色为例:如果你要翠绿色,那么黄(K)版上的网点就大,大到占满,蓝(C)

版上的的网点就小。这样来控制这个区域油墨量的大小。

这里需说明,网点在同一套菲林上,单位面积的点数是一样多的,只是点的大小不同

而己。大,大到占满;小,小到没有。

三、网点基础知识

网目(网点线数):

单位面积黑点数的多少,由菲林输出设定的线数决定,所谓网点的线数,就是每英

寸内单向平行网点的条数,如85、100、133、150、175、200线等,一般而言,线数越大,精度

就越高,印刷品越精细。但是,一件印刷品,不是线数越高越好,它由纸质(你要在什么纸

印)、印刷设备及印刷方法等决定,这在以后会详细讲述。

网点深浅:

印刷油墨量大小,是由网点大小决定,度量网点大小,用网点深浅。所谓网点深浅,

就是在单位面积里,网点的面积占整个面积的百分比

上图的网点是方形网点。所谓的网点深浅50%,就是网点面积和空白面积各占50%;网

点深浅为75%,就是网点面积占75%,空白占25%,以此来推。网点深浅最大为100%,占满全部面

积,没有空白;最小为0,没有点,全部为空白。习惯上,我们不说网点深浅是多少多少,而是

说百分之多少的网,例如,说“30%网”,就是指网点深浅是30%。

网点外形:

网点的形状有方形、圆形、菱形(象扑克牌的方块,边是弧线)等,现在还有

调频网,和原来网点含意有所不同,选择网点形状,要根据原稿画面要求而定。

网点角度:

同一套菲林不同色的网点线数是一样的,但网点角度不一样,所谓网点角度,就是相

邻最近两个点的中心连线和水平线的夹角(如图)。

不同色为什么要选用不同角度呢?这时因为网点在二交(两色)或三交(三色)相叠

后产生花纹,这花纹象波纹一样,习惯称为龟纹。这样现象习惯叫撞网。以四色为例,4个色的

网点在纸上实际上的相互错位叠加的,如果是同一角度,就会同心叠加,前面说过,印刷要用

水,纸张受水会抽涨,印刷机还会对版不准,因此网点会挪位并立。我们看到的色彩是光在印

刷品表面反射后到我们视网膜上的成像,这种重叠和并立的网点就会出现让人晕眩的波纹。

菲林密度

我们已经知道,图文在菲林上实际上就是感光药膜黑点(网)或黑块(100%网),我

们用菲林制作PS版,这黑点和黑块的作用就是挡住紫外线。那么这药膜到底有多黑?是否足以

挡住紫外光?我们用菲林密度来度量。

一般菲林密度在3.6~4.1之间,密度低,晒出的PS版网点也会是虚的,印刷时着墨就

不够,印刷品也会是虚的。密度也不是越高越好。影响菲林密度的因素,除菲林本身质量、照

排机质量、状态外,曝光强度、显影时间,显影温度起决定作用,有洗相片经验的人知道,曝

光过份,显影时间过长,显影温度过高,密度就提高,你能把照片里的白天洗成黑夜,这是因

为网点扩大的缘故。

前面我已讲述了印刷大体是怎么回事。

一件印刷品,当设计师在计算机上设计完成后,我们将它打样、输出菲林、晒制PS版,将

晒制完成的PS版提供给印刷机印刷。这一过程在印刷中称之为印前。印前在印刷中是极其重要

的过程。

一、打样

打样分为传统打样和数码打样两种。

1、传统打样

传统打样实际上就是先走一遍印刷全过程,印出几张样张来提供给客户。它必须先输出菲

林,晒出PS版,然后用打样机打出几张样张。打样机实际上是一种半手动的印刷机。

传统打样的优点是:①可以打出单色样张。因为过去印刷彩活是用单色机一次次印出来的

,印成什么样,要等4个色印完才知道,如果没有单色样张,印刷人员难于把握墨量大小。当然

,随着印刷的发展,现在都是四色机印刷了,单色样张也就失去了意义。②传统打样是用油墨

印刷出来的。对客户来说更为直观。

传统打样的缺点是:①由于传统打样需要和正式印刷一样的印前、印刷过程,它已经发出

菲林,如果客户需要修改,必须重新再来,所以往往造成浪费。②传统打样用来印刷的打样机

是半手动的,一张一张印的,所以墨量的控制和色彩的把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打样师傅个人的

水平和感觉。例如打样机打印实底样,可以把墨量放得很大,印出的墨层很厚,但印刷机是高

速印刷,其墨量只能按标准来,过大会糊版。③传统打样效率低。

2、数码打样

数码打样是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而走向成熟的打样新技术。

就设备而言,数码打样和一般的喷墨打印无异,不过是打印的精度高一点罢了。其实它们

有着本质的区别。

区别在于,首先是数码打样的计算机必须安装色彩管理软件;其次是一个设计好的文件,

要进行数码打样,它和输出菲林一样,必须用RiP进行解释后再打印。说白了,数码打样实质上

是用大型高精度喷墨打印机,来打印出和印刷品色彩很接近的样张。为了色彩和印刷品接近,

预先必须采用色彩管理软件,将打印色彩校正准确,要打样的文件通过RiP解释,再进行打印,

用打印色彩模拟真实印刷品。

比如:硬件EPSON大对开打样机,软件采用北大方正写真系统,其色彩管理技术源自KODAK

柯达)公司。

其次,数码打样所用纸张是特殊的。大家知道,同样图文,打印在不同纸张上,色彩感是

不一样的。数码打样是喷墨打印,它在不同纸张上的色彩效果变化和油墨印刷在不同纸张上的

效果变化不同。现在纸张种类繁多,所以数码打样只能以其中最常用的铜版纸的印刷效果作为

模拟对象,但打样用的还是一种和相纸相仿的纸张。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数码打样有以下优点:

①色彩模拟真实,排除了人为因素。

②节约成本。因为数码打样是在菲林输出之前,但它又是和照排一样,文件通过RiP解释过的。如果打样上有问题,那输出菲林同样会有问题,反之亦然。打样如果发现问题,需修改,

不会增加过多成本,而大部分情况下,一些小的改动,我们不需要二次打样,所以也就不增加

成本。

③快速高效。数码打样全过程只需在计算机上处理,不需要传统打样那样走过印刷全部工

序。

数码打样的缺点是:由于是模拟印刷色彩,和印刷品还是有区别的。另外它无法显现特种纸上的印刷效果。

二、菲林输出

前几讲已经阐述了菲林输出的原理和过程,这里讲一下菲林输出过程中影响菲林质量的几个因素。

1、人的因素

一般来讲,设计公司的设计师们,对印刷缺乏深入了解,他们在设计过程中,追求的是创

意和版面的美观。他们将设计文件和彩稿交给印刷厂,就由印刷厂来负责,这倒也符合现代社

会分工。

前面已经说过,用于输出菲林的文件,需符合某些要求,除此之外,菲林输出人要对印刷

工艺要求、印后加工、装订等很了解,在拼版时充分考虑到后道工序的工艺要求,才不至于东

西印出来了,才发现这不行,那不好办。另外,光设计师提供的文件而言,由于设计稿肯定是

经过反复修改而成的,所以在版面内往往隐含着一些看不见的错误信息,这些错误信息在通过

RiP解释时,常会被显现出来,致使发出菲林有问题。而菲林是黑白的,一些错误在菲林检查时

不易被发现,难保万无一失。

当然,如果在文件发排之前,先打一个数码样,则问题就一目了然了,但当今印刷已到微利时代,许多客户为了节省费用,过于依赖和信任我们的菲林输出人,往往把打样免了。在一般照排中心,你去输出菲林,菲林的好坏需你自己去检查。如果有问题,你没有检查

出来,到印刷厂印刷了,印刷厂是不会负这责任的。而照排中心也会事先声明,如果菲林有问

题,且确系他们责任,他们会免费为你重发一套,但不承担由此引起的连带责任。说实在话,

现在发一套菲林,利润已微乎其微,你一旦印刷,光纸钱就是一大堆,如果要照排中心承担由

此引起的损失,那就没人敢开照排中心了。

2、软件、设备、原材料因素

各照排中心所用照排软件不一,比如方正公司的为北大方正系统。当然目前市场上盗版猖

獗,即使是方正软件,也有大量盗版。

盗版软件的水平,的确让人感到震惊,但我认为它还是不可信任的,因为它是“盗”。盗

版人对正品软件进行解密时,往往会对其中一些程序予以忽略;方正公司对他们研制的软件会

有不断改进,对其中一些缺陷会进行弥补,而盗版软件得不到升级。因此,盗版软件对文件

行解释的过程中,常会出错。

目前为止,用于输出四色菲林的照排机都是进口的,且主要集中在几个品牌,输出菲林质

量就设备而言是有保证的,但设备的保养,对输出菲林影响很大。因为照排机实质上是一台精

密光学仪器,其光源和棱镜、镜头上细小灰尘直接影响扫描菲林的光束的质量,从而影响菲林

质量。

其实,各照排中心,菲林质量区别最大原因是菲林原片的质量,这也是照排中最主要成本。各种菲林原片价格差距、质量差别是不言而喻的。

3、经常检测菲林密度是否符合要求,网点深浅是否准确,及时调整照排机各参数。因为

影响菲林质量的还有环境因素(如气温、湿度等)、药液浓度等。在新纪元印务,检测菲林密

度、网点深浅是项制度化的例行工作,所用仪器是密度仪。一台小小密度仪(20*10*5厘米大小

),价值近万元,许多照排中心、印刷厂不配备,靠经验,我认为经验是靠不住的。

三、晒版

晒版机原理,说起来很简单,就是要把菲林和PS版紧密贴合,再用紫外光曝光。

这里可看出,影响晒版质量主要有两点:①抽真空,菲林和PS版贴合的紧密程度。②光源

,紫外光波长在一定范围内,尽可能“纯”。

普通晒版机和进口高档晒版机区别很大。就价格而言,一台一般印刷厂常用的晒版机,在

¥6000~¥15000之间,一台台湾产晒版机在¥6~8万之间,一台德国名牌晒版机在¥13万以上

;就抽真空而言,一般晒版机采用真空泵,进口晒版机采用压缩机;为了使菲林和PS贴合所用

的橡皮布和玻璃差别也很大,价格是:德国进口原装橡皮布2万元左右,国产橡皮布仅¥300~

¥400。就光源而言,德国天马原装灯管¥4200/支,国产灯管¥130/支左右。这些就不一一细

述了。此外,进口晒版机自动化程度很高,以确定曝光时间为例,国产晒版机随着灯管使用时

间推移,需人为加长曝光时间,而进口晒版机在第一次使用某种品牌PS版材时,设定合适的曝

光时间,以后就不需要大的改动,因为它安装有“光通量检测”装置,随着灯管新旧不同,自

动确定曝光时间。

PS版经过曝光,下一道工序就是显影。现在大部分印刷厂采用手工显影,新纪元印务采用

全自动显影机显影。采用全自动显影机显影不仅仅是为了效率和降低晒版人员工作量,主要目

的还是控制PS版质量。因为手工显影的显影时间等是由晒版人凭经验来决定,而全自动显影机

是由机器来控制的。

不论用什么晒版机、采用手工显影还是自动显影,都是得到一块完成晒版的PS版,就这完

成的PS版本身,外行是看不出区别的,但实质上区别是很大的。检查PS版质量,我们要用50倍

放大镜。好的PS版,曝光、显影恰到好处,网点饱满、完整。过去,印刷专业人员一般会告诉

你,5%的网点才能印刷出来,这是由于他们工厂所用晒版、显影设备和印刷机的局限。采用德

国天马原装晒版机,2%网点也能很好显现出来,我们的印刷设备也能很好将2%网点印刷出来。

当PS版网点复制较好时,印刷品给人的感觉就是图片层次丰富。举个例子,当你印刷人像时,

人脸部有高光点(最亮的点),如果制版质量好的话,高光点到较深颜色的地方是均匀过渡

,如果是一个大亮点,说明高光点周围的小网点在制版、印刷过程中已损失殆尽……

当然,即使使用先进的设备,也不可能万事大吉。因为PS版晒版质量的好坏,还受许多因

素影响,如气温、PS版不同批次、显影药水浓度波动等等,所以我们还要在晒版时,用布鲁纳

尔测试条来测试PS版晒版质量。所谓布鲁纳尔测试条,就是一小块(8*3厘米左右)特制的菲林

片(不是我们自己用照排机发的,而是专门买的,一块标准布鲁纳尔测试条要近2千元),上面

有不同数值的小网点和粗细不等的细线。我们把布鲁纳尔测试条贴在菲林版面外的PS版上,PS

版晒好后,我们用高倍放大镜检查是否符合要求。布鲁纳尔测试条说明会告诉你什么网点可以

残缺,什么网点必须晒全,什么线条可以有断裂,什么线条应该完整……,一旦发现问题,及

时调整晒版机曝光时间、显影药水浓度、显影时间、温度等等.机器本来是能自动调整的,这时

,就需要人工调整,当然这种调整是很细微的。

另外,当今生产PS版的商家越来越多,各种PS版价格、质量相差悬殊,它直接影响PS版晒

版质量。

四、打孔

晒好的一块PS版,还不能直接提供给印刷机印刷,因为我们知道,印刷机四色印刷,四色

必须套合准确,所以,在把PS装到印刷机滚筒上时(印刷术语叫挂版),必须基本一致,以减

少校准(俗称对版)工作量。所以我们先在PS版上打好孔(俗称定位孔),以孔位在印刷

夹上卡住,这样校准就比较方便了。

PS版打孔有两种方式:

①在晒版前先打孔。PS版打好孔后,将菲林贴到PS版上时,保证菲林图文和孔的相对位置

一定。大部分印刷厂采用这种方式。显然,这种方式由于人们用一般尺子来定菲林位置,误差

很大。

②先把菲林粘贴在PS版上固定位置,晒好版显好影后,用自动对位打孔机打孔。这里我们

可以看出,PS版晒好后,其图文上下、左右在PS版中的相对位置肯定有误差。但全自动打孔机

再对着图文版面规矩线,定好孔位,再打孔,这时误差就非常小(因为图文如果是斜的,孔也

就跟着斜,挂到印刷机上还是正的)。

采用全自动高精度打孔机,它的定位误差≤8丝(0.08毫米)。

为什么要购买全自动打孔机?为了这简单打孔,得耗资近六万元。因为海德堡印刷机配备

有自动校正规矩装置,但这自动校正规矩是有范围的,必须≤10丝(0.10毫米),超过10丝,

还得用扳子把PS版取下重挂,这样这全自动较正就白买了,仅这部分配置就是几十万啊。所以

我们必须保证PS版挂上机器的误差已经小于10丝,然后由印刷机来调整,这样印刷品规矩对准

绝对误差就很小。显然,印刷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当然,一般印刷机,其本身误差常常超过10丝,也就谈不上要如此高的打孔精度了。

小结

由上述可以看出,一件印刷品要达到很高的印刷质量,不仅仅是印刷机决定的,印前的各

个环节也很重要。

好的印刷品是每一道工序一丝不苟、追求完美的成果。如果各道工序马马虎虎,误差就会

累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最后就会是一件粗糙的印刷品。

《候鸟的迁徙》阅读练习及答案

候鸟的迁徙 ①每年春天和秋天,人类会惊奇地仰望着天上那些成群结队、遮天蔽日而又神秘莫测的旅客 --候鸟。经过亿万年的自然进化,候鸟形成了每年在繁殖地与越冬地之间沿相对固定的路线 往返迁徙的独特习性。全世界9000多种鸟类中,超过三分之一的鸟都是候鸟,每年迁徙的 候鸟数量可达100亿只以上。 ②同一季节,随着纬度的改变,气温会产生梯度性的变化,特别是北半球的大块土地在冬季 被冰雪封盖,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的许多鸟类不得不越过赤道,飞到南半球越冬。正因为这个原因,大多数候鸟的迁徙路线都呈南北方向,在北半球尤其明显。 ③人们用多种方法观测候鸟的飞行路线,如望远镜观察、雷达探测、给鸟涂颜料和环志等, 其中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是环志法。环志法是将金属或塑料做成脚环(或颈环、翅环),刻上环志国家、单位和编码,将环固定在候鸟的腿部(或其他部位),做好记录,将鸟放飞后,期望通过再次观测到它或回收脚环,这样能更好地了解被环志的鸟儿迁徙的时间、路线等数据。随着卫星应用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也在探索在大型候鸟身上安装小型无线电信号发 射器,通过定向接收机接收信号来观测候鸟的行踪。 ④经过长期监测,鸟类学家认为全世界候鸟迁徙路线主要有以下几条:东亚-澳大利亚、中亚-印度、西亚-东非、黑海-地中海、大西洋-美洲、密西西比-美洲和太平洋-美洲。这些迁徙路线就如一条条“高速公路”,任由鸟儿们飞来飞去,前往各自的目的地。 ⑤在迁徙的过程中,鸟类展示了非凡的智慧。硫磺鹀是美国东部随处可见的一种鸣禽,每年秋季,它们都会飞行3800千米,到达越冬地--墨西哥南部、巴拿马等地。让人惊奇的是, 它们是以星星为标记进行迁徙的。具体用来判断方位的是北极星中心约35°以内的北方天空,也就是说,在这个区域的大熊座、小熊座、天龙座、仙女座、仙后座等都是它们的路标,其卓越的导航本领让科学家惊叹不已。白颊林莺,从加拿大迁往南美洲时需要面对飞行路线 的选择:如果沿着美国海岸南下,经墨西哥、中美洲再到南美洲,就会减少死亡的可能,但 路途遥远。然而,这些小鸟的选择是直接勇敢的飞越大西洋,并有规律地停留在大西洋和加 勒比海的某些岛屿上休息。另外,白颊林莺还会选择好的天气和合适的风向,以使旅途更舒适,真是有勇有谋。 ⑥对候鸟来说,迁徙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有乐趣。它们在迁徙途中要遇到许多想象不到的 困难:飞过大洋、翻越高山、穿越云层、迎着暴风雨、遭遇天敌,还有被人类捕食的危险…… 比如从英国出发的家燕,首先飞越英吉利海峡,穿过法国的比利牛斯山脉,跨过地中海,途经撒哈拉沙漠,再抗击热带风暴的袭击,抵达刚果的雨林,最后到达南非。经过超过10000

从恐龙到鸟类

从恐龙到鸟类 摘要:鸟类兽脚类恐龙起源说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化石证据的支持, 而对公众产生最大影响的证据则来自中国带羽毛或者类似羽毛结构的恐龙化石。 关键词:鸟类,起源,化石,带羽毛恐龙,研究进展,中国猎龙 鸟类的起源问题,千百年来,争论不断,随着研究的推进,人类离揭开那层神秘的面纱越来越近,许多真相也渐渐浮出水面。那么,就让我们跟着古生物学家们的脚步,走进那鸟类那神秘的身世吧。 1 从恐龙说起 鸟类到底从何而来? 这个问题,要从恐龙说起。 恐龙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一类史前动物, 其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19 世纪初期。目前所有已知的恐龙都能归入两个大类: 蜥臀目和鸟臀目。蜥臀目当中的兽脚类恐龙在进化生物学研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因为大多数古生物学家相信鸟类是由兽脚类恐龙的一支演化而来的,这就是目前在学术界占主流地位的鸟类恐龙起源说。 鸟类鸟脚类恐龙起源说认为鸟类的关系和恐龙当中的鸟脚类恐龙最为接近, 这一假说的主要证据是鸟类和鸟脚类恐龙的耻骨延伸方向都是后腹方。 从始祖鸟化石的发现开始,赫胥黎、海尔曼、奥斯特罗姆等著名的生物学家都对这一论题表示了十分的兴趣,1986年,戈捷更是发表了一篇鸟类起源研究方面里程碑式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 他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分析了鸟类起源的问题, 建立了一套较为系统的演化关系, 列出了恐龙从原始属种向鸟类演化在形态结构上发生的每一步变化, 并且把鸟类作为兽脚类恐龙当中的一个分类单元。 而且,在过去的20 年内, 古生物学家们在世界各地发现了大量的化石证据, 不仅从整个理论框架上, 而且从很多演化的细节上支持鸟类恐龙起源说。另外, 人们还从恐龙的行为学和古组织学等诸多方面为鸟类恐龙起源说提供了大量证据。比如发现于蒙古和美国蒙大拿州的恐龙巢穴表明了恐龙的繁殖行为类似于鸟类, 是逐渐下蛋的,而不像爬行动物那样一次下一窝;美国的诺雷尔博士、克拉

第一章-印刷技术发展简史

《印刷工艺》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四年制本科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 (参考时数:40学时) 一、课程代码:5215311 二、课程的性质、任务 本课程为印刷技术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印刷技术的全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掌握印刷复制的基本原理,明了常用印刷设备在印刷复制过程中的地位和应用,为后继的专业课打下必要的印刷工艺理论与实践基础。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的要求: 1.了解印刷技术发展史及印刷技术发展的动态; 2.了解制版的基本原理及方法和使用设备; 3.了解平、凸、凹、孔及特种印刷的工艺及印刷机的类别、特性; 4.了解纸张、油墨及印前设计、制版印刷及印后加工等基本知识; 5.了解印刷品质量检查的方法。 四.教材选用: 《印刷概论》冯瑞乾编著,印刷工业出版社 参考书目: 1)、《印刷工艺设计》刘丽编著,湖北美术出版社 2)、《数字印刷技术》刘全香编著,印刷工业出版社 3)、《现代网版印刷工艺》郑德海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 4)、《胶版印刷工艺原理》刘昕编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第一章印刷技术发展简史 四大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约在1300年前,我国发明了印刷术。印刷术的发明,是我国祖先智慧的结晶,有着漫长而艰辛的探索过程。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便利了文化的传播 第一节:印刷术的起源 一、文字的产生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人类步入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有了文字,语言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文字产生的过程:“结绳记事”、“刻木记事”—象形文字—甲骨文—大篆(也称金文、钟鼎文)—秦代的小篆—汉代的隶书—魏晋南北朝、唐、末、元、明、清的楷、行、草书—简化字 中国最早的文字是从“结绳记事”、“刻木记事”开始的。人们把需要记忆的事情,按着不同的情节,在绳子上结成不同大小和形状扣结。事大绳结大,事小绳结小。刻木,就是在木板、竹片、石上刻下不同长短的宽窄的条痕,留作记忆的凭证,以便日历查考。 随着结绳记事和刻木记事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出现了画图记事。亦即把与周围环境有密切关联的动、植物和各种物体的实际形状,作为符号刻画在石木或穴壁上,用以记事。这些画图就是文字的原始形状。画图记事方便了记忆,但仍无法明白无误地传达信息,经过一个相当长的习惯、修改、约定、规范的演进过程,产生了以字像物形为特征的文字——象形文字。 中国汉字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经历了简化、统一的演进过程,加进了大量的以依从声音、附会含义为造字准则的形声字和会意字,逐渐形成了今天流行的系统、规范的汉字体系。 几千年来,汉字构造的原则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字体的变化比较大。最古的汉字字体是甲骨文,即用尖石在龟甲或兽骨上刻出的象形文字,年代约在殷商。稍后是周代,以至春秋、战国时代的大篆(也称金文、钟鼎文),秦代的小篆,汉代的隶书,魏晋南北朝、唐、末、元、明、清的楷、行、草书,直至今天的简化字(见图1—5)。 二、笔、纸、墨的产生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我国之所以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之一。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

鸟类的迁徙行为

鸟类的迁徙行为 摘要:鸟类迁徙是自然界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现象,鸟类迁徙是鸟类随着季节变化进行的,方向确定的,有规律的和长距离的迁居活动。在动物界中,类似的活动非常常见,在昆虫则称为“迁飞”,在鱼类则称为“洄游”,在哺乳动物则称为“迁移”。又是一年的冬季,鸟类又开始了它们的迁徙活动。 一、起源 鸟类为什么会按照一定路线准确无误地来回迁徙?虽然生物学家们已经作了大量研究,但却仍然未能揭开其中的奥秘。直到目前为止,鸟类学家所提出的所有解释都还是一些假说而已。 较多的人认为应该从从地球历史来考虑鸟类迁徙的起源问题,认为鸟类的迁徙习性起源于冰川时期。因为,在新生代第四纪曾发生过数次冰川运动,自北半球向南侵蚀,冰川来临,气候变冷,鸟类出于生存被迫南迁,等冰川退却时再北上。而冰川周期性的侵蚀和退却,使得鸟类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往返迁徙行为,于是便世代相传,形成习性。但此学说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它并不能解释为什么有的鸟类不迁徙,并且冰川期仅占鸟类生存历史的1%,如此短暂的时间,对鸟类遗传性的影响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也排除不了在冰川期以前鸟类即已开始迁徙的事实。 现在,大部分鸟类学者认为候鸟的迁徙是内在因素(如遗传性)和外在因素(光照、食物)所引起的综合性结果,内因是迁徙的根据,外因是迁徙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二、途径 每种鸟类的迁徙路线不变,一般常沿食物丰富的近水地区迁移。以北美洲为例,鸟类的迁徙主要有四条迁徙的路径:(1)太平洋迁徙航路,美洲大陆西岸沿太平洋的路线。(2)密西西比航线,沿密西西比河迁徙。(3)中央迁徙航线,顺落矶山脉而行。(4)大西洋飞行航路,美洲大陆东岸滨临大西洋的沿线。而若以东亚为例,冬候鸟迁徙主要发生于秋、冬季节,其主要路径包括:陆路航线,自西伯利亚、中国大陆东北部、日、韩等地再经大陆沿海南迁至台湾、中南半岛或更南方的婆罗洲、甚或澳纽区域,如伯劳。若经由海线则经过阿留申群岛、日本诸岛、琉球、台湾等,再往南飞渡至菲律宾群岛、婆罗洲甚或远达澳、钮区域;春季时,候鸟则会返回北方繁殖地,如此每年循环一次。而东亚的夏候鸟则选择与冬候鸟相反的季节,每年由中南半岛经广东、福建沿海往北至台湾与其它区域避暑,如杜鹃。其它候鸟迁徙路线还有东非-西亚路线等。 许多鸟类有一种本能,即所谓“返巢本性”,这种本性反映出它们对于自己的出生地的眷恋,以及寻找旧居的能力。它能帮助鸟类在第二年繁殖季节,顺利地返回旧巢。有人曾捕获一只雕鴞,13年后,这只获得了自由的鸟儿竟回到了离故址不到2公里的地方。鸟类从千里之外定向识途的本领,一直是神奇的大自然的奥秘之一。它们靠什么来决定航向?它们的方向意识又是从何而来的?这始终是自然界中一个使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谜。科学家通过环志、雷达、飞行跟踪和遥感技术等方法测到,鸟类在飞行时,往往主要依靠视觉,通过天空中日月星辰的位置来确定飞行方向。此外,地形、河流、雷暴、磁场、偏振光、紫外线等,都是鸟类飞越千里不迷航的依据。 一般认为,在白昼迁徙的鸟类是根据太阳来定位的,夜间迁徙的鸟类迁徙是根据星空定位。 三、影响因素 (一)气候和温度 在纬度较低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候鸟较少而留鸟较多,而在中高纬度地区候鸟较多而留鸟较少。其主要原因是低纬度地区气候变化较小,常年温暖;而中高纬度地区冬季寒冷,气候变化较大。温度不仅仅影响了鸟类本身的感受同时也会影响鸟类的食物来源。 (二)日照的时间

鸟类的起源 进化生物学论文

鸟类的起源 摘要:树有根,水有源,同样,鸟类也有它的起源。和其他生物的发展和进程相类似,鸟类也是则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原始到现代,经过漫长的过程,进化而来的。鸟类的起源问题一直以来存在着多个假说和激烈的争论,出土许多带羽毛的兽脚类恐龙化石,为鸟类兽脚类恐龙起源说提供了直接的化石证据. 关键词:鸟类起源;化石;兽脚类恐龙;带羽恐龙; 0引言 鸟类是生物界中最具特色的动物之一,它具有许多独特的形态特征,区别于其他类群的生物.鸟类具有羽毛、前肢特化成翼、中空的骨骼、角质嚎、叉骨、龙骨突的胸骨、尾宗骨、对握状的脚趾等,与其飞行生活相适应.长期以来,鸟类起源问题一直是古生物学家们研究的热门领域,支持不同假说的学派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因受化石材料缺乏化石年代问题的影响,鸟类的起源问题一直是个无解之谜,困扰着人们长达100多年.近二十年来,辽西热河生物群陆续发现带羽毛的恐龙化石和早期鸟类化石,使鸟类起源的研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鸟类起源之谜逐渐被揭开,大量的化石为鸟类由兽脚类恐龙起源说提供了充分的证据. 1鸟类起源假说 多年来,对鸟类的起源问题人们提出了各种假说,这些假说现今主要集中在两大学派,即槽齿类起源说和兽脚类起源说. 1.1槽齿类起源说

1913年,最早由南非著名古生物学家布鲁姆提出槽齿类起源说.他认为,早三叠世的槽齿类爬行动物派克鳄是鸟类和恐龙的共同祖先,鸟类是由槽齿类爬行动物进化而来. 槽齿类是原始爬行动物主干出龙类于早三叠纪分异出的一支,这一支系是许多爬行动物如恐龙、翼龙、鳄鱼等的原祖,其标志性的特征就是头骨具槽齿团.最早的槽齿类中的假鳄类,有的体型纤细,骨骼具空腔气窦,头骨具有双颗孔,有眶前孔和下领孔、槽齿等,这些都与始祖鸟有相似之处,所以曾经一度被认为是鸟类的祖先.1926年,丹麦一位对古生物学有爱好的医生U·赫尔曼对派克鳄进行了详细的解剖学研究和描述,并与德国始祖鸟做了比较,出版了他的经典著作《鸟的起源》,相信鸟类起源于槽齿类爬行动物. 槽齿类起源假说长期以来一直被许多学者所推崇,包括我国著名古鸟类专家侯连海和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生物系主任费杜西亚.但一些似鸟的假鳄类如派克鳄均产生于三叠纪,与始祖鸟化石间隔了5000多万年,至今尚未发现从晚三叠纪至晚侏罗纪的化石.由于时间跨度大,缺少中间环节,所以说这一假说也有其不完善的地方. 1.2兽脚类恐龙起源假说 兽脚类恐龙起源假说认为,鸟类起源于晰臀类恐龙的后代兽脚类恐龙.这是一类小型的肉食性恐龙,两足行走,颈长而灵活,骨骼轻便具有空腔,属兽脚类恐龙中的虚古龙类.这是1868年英国著名科学家T"H赫青黎博士在始祖鸟化石发现几年之后第一次提出来的,他认为鸟类和恐龙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一假说在19世纪末占优势,20世纪初逐渐衰落遭到冷遇,几乎被槽齿类起源假说所淹没.直到一个世纪后的1970年,美国古生物学家奥斯特隆博士通过对北美的小型兽脚类恐龙恐爪龙和始祖鸟的对比研究,

鸟类迁徙的节律性

【鸟类迁徙的节律性】 鸟类迁徙行为具有明显的节律性。 (一)鸟类迁徙的生理节律 鸟类迁徙是一个漫长而有危险的旅程,长期自然历史的变迁形成了迁徙鸟每年呈现周期性的生理变化,神经调节和能量的存储均具节律性变动。 1、鸟类迁徙前的能量存储变动节律 鸟类迁徙期间的能量消耗完全依赖于体内以脂肪形式储存的能量,所以,鸟类在迁徙之前要积聚脂肪,以保证迁徙时的能量消耗。飞越沙漠和海洋的迁徙鸟类,由于途中无法获取食物,必须不停歇的一次完成整个迁徙,故而需要存储的脂肪更多。而其它大多数迁徙鸟类则可以中途降落到适宜的地点取食,并以很快的速度重新积聚已经耗损掉的脂肪,以便继续他们的旅程。 2、鸟类迁徙前的神经内分泌变动节律 鸟类迁徙所涉及的一系列活动是受神经内分泌系统控制的。随着日照的延长,通过松果腺的作用,由脑下垂体分泌两种激素,即皮质酮和催乳素。这两种激素的综合作用,使鸟类完成了一系列的生理准备,包括生殖腺发育、脂肪积累以及定向能力的增强等。 (二)鸟类迁徙的时间规律 1、鸟类迁徙的年节律 鸟类迁徙通常是一年两次,即春季由越冬地迁往营巢地,秋季由营巢地迁往越冬地。其迁徙日期因种而异,同时也受环境因子(营养等)的制约。迁到营巢地的日期与良好的生态条件来临的日期有关,每种鸟迁来和迁去的日期也有一定出入,一般来说,春季迁来营巢地较早的鸟,迁离的时间较早,迁来晚的鸟,迁离的时间也较晚。 2、鸟类迁徙的日节律 在鸟类迁徙的过程中,不同种鸟类不仅在年节律上有变化,在一日之间也有变化。一般有昼间迁徙和夜间迁徙以及昼夜迁徙等不同类型。各类型迁徙都有起始时间、高潮时间、结束时间的变化规律。食虫鸟类迁徙的时间大多是在夜晚,而大多数猛禽则是在白天进行迁徙。 (三)鸟类迁徙的性别、年龄节律 鸟类不仅不同种间有不同的迁徙节律,即使在同一种不同年龄或性别的鸟中相互也有不同。鸟类迁徙时,并非同一种鸟同时飞回或飞离出生地。首先是“先头部队”先飞,经过一段时间后,主群(基本群)开始迁飞,最后为迟到者(或掉队者)。这三群鸟的数量分配,随着种类和年份不同而有所差异,有的年份大部分鸟都紧跟着“先头部队”到来,有的则在其后很长时间到达。

最新《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教学案例

精彩与高效并不矛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课的记与思【案例背景】 高中历史新课改理念和课标要求教师课堂教学要达到“三维目标”的统一。既要重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还要重视情感教育,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感触、有感动、有启发;要力争史料丰富、新颖;突出研究能力的培养;历史知识要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上课前,经过思考和备课,我力争达到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把《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上得精彩。 我设计把教学亮点设置在新课的导入上,我认为罗马史属于世界古代史内容,离学生生活较为遥远,与学生交谈后发现,学生对于初中学过的罗马史部分的记忆只剩下凯撒和屋大维的故事。学生虽然不熟悉罗马史,但“法律”距当今社会每个人的生活都很近,经过反复斟酌,我决定课上用“南京醉酒驾车伤人一案”导入新课。 面对高一学生,应该把新课上得简洁,不能繁琐难懂。《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这节课线索清晰,因此我决定教学时以课本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因此,上课前我对集体备课的课件进行删减,只留下了重要的幻灯片,其中最重要的两张分别为罗马疆域扩展的图片和伴随罗马的扩张,罗马法与之相对应发生变化的示意图。我删除了“罗莫洛”分遗产的故事等历史故事,然后把故事简要地更改为口语化的语言,在纸片上整理好故事后,贴在课本上。我删减课件是为了让课件更加重点突出,罗马人繁琐的名字放在课件上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会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后来我发现课本的图片已经清晰地显示了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版图的变化,决定本课用口述和板书的形式上课,不用多媒体课件讲解新课了。 经过细致的备课,我满怀信心和期待走进了教室。 【教学过程】 在《罗马的起源与发展》课上,我首先问学生:“你们将来谁想当律师啊?想当律师的同学请举手!”学生你看我我看你,结果没有一个人举手。这样的结果出乎我的意料,于是就询问道:“你们说说不想当律师的原因吧!”学生开始窃窃私语,大致是说大学法律专业学起来很难,背的又那么多,还不好找工作。我一下子没有了跟他们聊法律的兴趣。然后跟他们讲:“法律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请问哪位同学敢在公路上无视红绿灯,横冲直撞呢?” “我就敢!”“我也敢,红灯就是用来闯的……”说这话的男生们很明显是在起哄。“有听说过我们南京有过一起醉酒驾车撞人案吗?那人不是已经受到法律的严惩,被判处死刑了吗?”“老师,你讲错了,那个人不是没被判死刑吗?”“真的,你听谁说的?”……学生又七嘴八舌地讨论了起来,我看了下时间,上课时间已经过去了五分钟。于是我喊了声“安静!看看你们的纪律!!”把课本翻

鸟类的迁徙

鸟类的迁徙 鸟类的迁徙(migration of birds)是指鸟类中的某些种类,每年春季和秋季,有规律的、沿相对固定的路线、定时地在繁殖地区和越冬地区之间进行的长距离的往返移居的行为现象。这些具有迁徙行为的鸟种即为候鸟,或称迁徙鸟(migrator)。候鸟的迁徙具有一定的时期性、方向性、路线性和地域性。 研究鸟类的迁徙行为,了解候鸟的迁徙时间和路线、迁徙数量、种群关系、归巢能力、死亡率、存活率、寿命,以及与繁殖地、越冬地环境的关系等生态规律,对于保护珍稀濒危鸟种、利用候鸟保护农林生产和维护生态平衡、保障航空安全、计划利用经济候鸟、防止流行病的传播、制定法律等可以提供科学的依据,将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 鸟类根据其迁移或迁徙的居留习性的分类 鸟类根据是否迁徙以及迁徙方式的不同,分为留鸟、候鸟、漂鸟和迷鸟等。 (一)留鸟(resident) 终年留居于其栖息区以内的鸟,统称为留鸟。留鸟一般终年栖息于同一地域,或者仅有沿着山坡的短距离迁移现象。 (二)候鸟(migrant) 指一年中随着季节的变化,定期的沿相对稳定的迁徙路线(migration route), 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作远距离迁徙的鸟类。候鸟的迁徙通常为一年两次,一次在春季,一次在秋季。春季的迁徒,大都是从南向北,由越冬地区飞向繁殖地区。秋季的迁徙,大都是从北向南,由繁殖地区飞向越冬地区,但是几乎没有一种鸟是从它的繁殖地区笔直地飞往越冬地区的,而且中途还要多次在合适的驿站作停留。各种鸟类每年迁徙的时间是很少变动的。迁飞的途径也都是常年固定不变的,而且往往沿着一定的地势,如河流、海岸线或山脉等飞行。许多种鸟类,南迁和北徙,是经过同一条途径。各种鸟类迁徙的途径,是不相同的。雁类、鹤类等大型鸟类在迁飞的时候,常常集结成群,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的队伍;而家燕等体形较小的鸟类,则组成稀疏的鸟群;猛禽类的迁徙却常常是单独飞行,个体之间总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绝大多数鸟类在夜间迁飞,以躲避天敌的袭击,特别是食虫鸟类,而猛禽大多在白天迁飞。 1:夏候鸟(summer resident)夏季在某一地区繁殖,秋季离开到南方较温暖地区过冬,翌春又返回这一地区繁殖的候鸟,就该地区而言,称为夏候鸟。 2:冬候鸟(winter resident)冬季在某一地区越冬,翌年春天飞往北方繁殖,到秋季又飞临这一地区越冬的鸟,就该地区而言,称为冬候鸟。 3:旅鸟(traveler 或migrant)候鸟迁徙时,途中经过某一地区,不在此地区繁殖或越冬,这些种类就称为该地区的旅鸟。 因此,同一种鸟在一个地区是夏候鸟,在另一个地区则可能是冬候鸟。

探索鸟类的起源--2013届高二

探索鸟类的起源 高二(4)班赵沁雨指导教师:张志祥 长久以来我们人类非常羡慕鸟类能够以自己的力量来翱翔于天际,到现在为止,我们人类从鸟的身上得到了灵感飞机等工具。除此之外鸟还是我们很好的伙伴,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每天从我们的窗前飞过,对于我们来说是最熟悉不过了。我们人类很喜欢对一样事物追根究底,于是鸟类的起源问题就被提出了。 其实对于鸟类的起源学术界一直以来都是争论不一,这一问题已经困扰了科学家100多年[1]。从古生物学的角度来说,对于脊椎动物有这样一条路线: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然后再到哺乳类,每当跨越一大类时,能找到一种过渡类型物种即所谓的中间环节。既具有原先动物的特征又具有后来高级动物的特征。自1861年在德国距今大约1.46亿年的晚侏罗纪地层中发现翅膀上长着爪子且有长长的尾椎骨的始祖鸟后,人们开始意识到鸟类是从爬行类动物进化而来的。但具体是哪一纲的动物却一直是科学家们争论的焦点。 鸟类的起源有三种不同的假说。一种认为鸟类起源于爬行动物中的小型恐龙,明确提出这一论点的是1868年英国古生物学家赫胥黎。他认为始祖鸟的大小、全身骨骼和与它共生的美颌龙很相似,但由于证据不多,加上许多学者认为这种骨骼相似也可能是“趋同进化”的结果,故未得到公认。此后这一假说沉寂了很长时间。但是1986年美国的高锡尔从分支系统学也得出鸟类应起源于小型兽脚类恐龙的结论,从而使这一假说复活了[2]。 另一种假说认为鸟类起源于爬行动物中的槽齿类。这是1913年南非的布罗姆在研究一假鳄类化石时提出的。这一假说得到很多人的支持,甚至许多教科书都引用这一论点[1]。 第三种假说认为鸟类起源于爬行动物中的鳄类,197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瓦尔克提出鸟类和鳄类可以组成一个单独的系列群。不过现在来说这个假说已经衰落了。 到底哪一种假说是正确的,一切都需要化石证据来证明。而近年来在中国发现的一系列化石为恐龙起源说注入了一股全新的活力。在以往的发现和研究中,从未发现任何鸟类以外的动物身上有羽毛。然而1996年在辽西北票地区发现了中华龙鸟,它身长60多厘米,外形像鸡,但尾巴很长,而且嘴内长锯齿状尖牙,特别是身披尚未进化为羽毛的丝状毛[3]。1997年在该地区又发现新的长毛恐龙北票龙,之后原始祖鸟、尾羽龙、中国鸟龙、小盗龙、原羽鸟等恐龙化石相继发现,这些保存完好的化石,显示了鸟类的肩带、翅膀、龙骨突等身体形态的进化过程科学家们据此认为,现代的鸟类就是恐龙的后代,恐龙

知识扩展:鸟类的迁徙之谜

鸟类的迁徙之谜 《吕氏春秋》中有“孟春之月鸿雁北,孟秋之月鸿雁来”之句,描述了鸿雁南北定期迁飞的现象,对鸟类迁徙特性进行了生动的概括。 对鸟类迁徙的研究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课题。鸟类一年之中在营巢地(出生地)与越冬地之间所进行的两次移居,称为鸟类的迁徙。具有迁徙特性的鸟被称为候鸟。那些营巢地和越冬地在同一地区的鸟类,称之为留鸟。对鸟类迁徙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始于18世纪,在伟大的自然科学家林奈的倡议下,建立了候鸟迁徙的观察网,首先对燕子、杜鹃、鹳类等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记录。到了19世纪,有更多的科学家从事鸟类迁徙的研究,如著名的鸟类学家纳乌曼分了留鸟、漂泊鸟和候鸟,特别提出了天气、食物以及地理条件对迁徙的影响。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时,对迁徙的研究开始采用环志的方法。环志方法的应用为研究鸟类迁徙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材料,为迁徙研究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奠定了基础,并由此对鸟类的繁殖、越冬、迁徙时鸟类的先后次序、夜间迁徙或白昼迁徙、迁徙速度、主导方向、寿命、栖息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于鸟类迁徙的起因,有许多解释,目前被大家普遍接受的是“冰川说”。在第四纪冰川来临之前,地球上气候温和,鸟类是不进行迁徙的,而当冰川自北半球向南半球逐渐侵袭的时候,北半球气候变冷,出现冬季气候,不再适合鸟类生存,鸟类被迫向南迁飞,在南方较温暖的地方越冬;待冰川退却,即夏季来临,这些南迁的鸟类又返回原来的栖息地,即北方地区进行繁殖,这种冰川周期性的侵袭与退却,使鸟类定期往返于繁殖地和越冬地,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具有遗传性的迁徙行为。但是,“冰川说”对未受冰川侵袭的热带和亚热带鸟类的迁徙现象是无法解释的,因此,该学说仍有自身的局限性。有关迁徙的起因,仍然是有待于人们进一步探索的课题。 鸟类迁徙的定向机制同样是鸟类学家们非常感兴趣的问题。自本世纪50年代开始鸟类定向机制的研究以来,提出了许多理论假说。依据鸟接受的不同定向信息,分为视觉定向和非视觉定向。视觉定向是鸟对光刺激的一种反应,用于定向的光刺激有太阳、星辰、月球、陆标(陆地上的大型标志)及偏振光的偏振面。因此视觉定向有太阳定向、星辰定向、月球定向、陆标定向和偏振光定向。由于视觉定向不能在任何情况下提供鸟类定向所需的信息,常常受到日夜交替、气候

鸟纲鸟类的起源家禽

鸟纲鸟类的起源家禽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第三节鸟类的起源、家禽 教学目标 1.了解鸟类的起源和家禽的经济意义。 2.通过比较始祖乌与现代鸟类和爬行动物的异同,培养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鸟类的起源,体验科学发现的艰辛,进行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教育,并树立生物 进化的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 始祖鸟的形态结构特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始祖鸟的形态结构特点是理解鸟类是由古代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关键,而且可通过与现今的鸟和现今的爬行动物的比较,学习生物起源和进化的研究方法,提高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始祖鸟的研究中,要注重展示科学发现史,在与学生共同探究鸟类的进化史中,体验科学历程,学习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质。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探究鸟类的起源 (1)体验发现过程:教师可通过印发资料或生动的讲述,向学生展示始祖鸟发现的科学历史。 至今发现的始祖鸟化石共计7件,均发现于德国巴伐利亚省索伦霍芬附近的晚侏罗纪(距今约14500万年左右)海相沉积印板石灰岩内。首次由H,V。 Meyer在1861年报道的第一块化石是单根羽毛,保存在东柏林博物馆;第二块标本也是. Meyer在1861年9月30 H宣布的,是一基本完整的个体,头骨不全,头后骨骼基本完整,并有羽毛印痕,可以说形态栩栩如生,命名为印板石始祖乌,标本现保存在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第三块标本发现于1877年,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只始祖鸟标本,它比伦敦标本小约1/10,常为报刊书籍引用,现保存在柏林博物馆;1956年,F. Hel1er报道在索伦霍芬附近发现第四块始祖鸟标本,但没有头骨,其地点就在伦敦标本发现的附近; 1970年,J.H. Ostrom报道1855年发现于同一地区的、原被定为翼龙的一不完整小骨架,是始祖乌的骨骼,现在保存在荷兰Haar1em的Teyler博物馆;第六块始祖鸟标本,本来发现于1951年,由于缺少明显的羽毛印痕被误定为小型食肉类恐龙,1973年才由Mayer更正,现保存在德国Eichstatt的Jura 博物馆;1987年在索伦霍芬印板石灰岩内又采集到一块始祖乌标本,与前一件相同,也缺少明显的羽毛印痕,由Peter Wellnhofer于1988年报道。 从以上始祖鸟标本发现情况简介可以了解,若没有羽毛印痕与骨骼化石同时保存时,常被误认为是爬行动物。 (2)研究进化证据:师生共同分析研究始祖鸟复原模型,井填写下表: 总结通过化石研究进化的方法——古生物学方法: ①化石所处的地层,说明该物种生存的年代; ②化石复原的物种的形态结构与现今物种进行比较,分析异同,寻找联系,探究进化的

《鸟的迁徙》

六年级综合实践 《鸟的迁徙》教学设计 一、主题内容分析: 本主题主要通过了对鸟的认识、鸟的分类、鸟迁徙的原因及感想。三个活动设计,每个活动主题分别安排了“问题与思考”“学习与探究”“实践与体验”“总结与交流”“拓展与创新”五个环节,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贴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动手能力范围,活动中学生成功率高,把活动与能力、实践和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做到玩中学,学中玩的愉快学习目的。三个活动设计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互相合作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主题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候鸟迁徙过程中的自然常识。 情感:学习候鸟那种面对逆境不屈不挠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鸟的种类及迁徙过程中的自然常识。 教学难点:学习候鸟那种面对逆境不屈不挠的精神。 三、教学策略分析: 有些鸟类人们可以常年都见到,而有些鸟类却像客人一样,每年在一定的季节来到人们身边,过一段时间就又飞走了。可以说,一年之中,任何一个地区鸟的种类都会随季节有些变化,每到一个季节,有些鸟飞来了,有些鸟飞走了。鸟类这种随着季节不同而变更生活地区的习性,称为迁徙。学习本课我主要运用①案例教学法:②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查阅书籍或性上网查询,了解鸟类具有沿纬度季节迁移的特性 2、准备自己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准备:1、按照课标要求搜集材料。 2、制作教学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标准: 1.根据鸟类迁徙习性的有无,将鸟类分为留鸟和候鸟两大类。 等几个方面探究的内容要系统、准确。 2. 体验采取的方法、要正确。 评价方法建议: 1.注重评价的方式要有激励性、多元性和开放性。学生的每一个学习的过程,采取自我评价、小组评、教师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2.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进行指导和鼓励,让学生感到学习的每一步都有成功的喜悦,同时还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进行不同层次评价,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成就感。 3.教师巡视个别指导评价,教师组织各组在班内互评,当场评价,对做分工合作较好的同学和小组,做到及时鼓励和表扬。 教学课时建议: 建议: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鸟的探秘 一、内容分析 本主题主要通过了对鸟的认识、鸟的分类、鸟迁徙的原因及感想。三个活动设计,每个活动主题分别安排了“问题与思考”“学习与探究”“实践与体验”“总结与交流”“拓展与创新”五个环节,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贴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动手能力范围,活动中学生成功率高,把活动与能力、实践和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做到玩中学,学中玩的愉快学习目的。三个活动设计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互相合作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作为农村小学,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不强,但在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同学们还是较积极主动的。 三、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候鸟迁徙过程中的自然常识。

鸟类起源的秘密

鸟类起源的秘密 鸟类是非常特别的物种,在脊索(椎)动物门中成为独立的一个纲——鸟纲。自1861年在德国距今大约1. 46亿年的晚侏罗世地层中发现翅膀上长着爪子且有长长的尾椎骨的始祖鸟(图1)后,人们才得知鸟类是从爬行类动物进化而来的。但是从爬行纲中哪一类进化的却一直成为争论的热点。直到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辽宁西部距今约1.45亿年的晚侏罗世“热河生物群”中发现大量保存极其完好的长毛、长羽毛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和大量古鸟类化石,才获得重大突破。西方学者不得不惊叹:“中国长毛、长羽毛恐龙的发现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头条新闻。”仅以近一年为例,就先后有长有4根长长带状尾羽的“胡氏耀龙”、属于鸟臀类的带毛恐龙“天宇龙”以及世界上最早的带毛恐龙“赫氏近鸟龙”化石问世,相关研究论文均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现在,就让我们梳理—下近年来的化石发现,从中一探鸟类起源之谜。 鸟类起源的三种假说 鸟类的起源有三种不同的假说。一种认为鸟类起源于爬行动物中的小型恐龙。最早明确提出这一论点的是1868年英国古生物学家赫胥黎,他认为始祖鸟的大小、全身骨骼和与它共生的美颌龙很相似,但由于证据不多,加上许多学者认为这种骨骼相似也可能是“趋同进化”的结果,故未得到

公认。1973年,美国著名的恐龙专家奥斯特罗姆教授在研究恐爪龙时,仔细分析它与鸟类的关系,从而较全面论述鸟类应起源于小型的兽脚类恐龙;此外,1986年美国的高锡尔从分支系统学也得出鸟类应起源于小型兽脚类恐龙的结论,从而使这一假说复活了。 另一种假说认为鸟类起源于爬行动物中的槽齿类。这是1913年南非的布罗姆在研究一假鳄类化石时提出的。这一假说得到很多人的支持,甚至许多教科书都引用这一论点。美国著名的鸟类专家费杜西亚20世纪80年代先后发表了《鸟类时代>和《鸟类的起源和演化》,成为反对鸟类起源于恐龙的主要代表人物。第三种假说认为鸟类起源于爬行动物中的鳄类,197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瓦尔克提出鸟类和鳄类可以组成一个单独的系列群。尽管瓦尔克在1985年放弃这一假说,但美国著名的古鸟类学家马丁还是支持这一假说。 以上的争论表明,引起争论的主要是两大派,恐龙专家大多支持鸟类起源于恐龙说,而鸟类专家大多支持槽齿类说,其主要依据是:①恐龙胸前不具有鸟类特有的叉骨(叉骨是由锁骨愈合而成);②恐龙腰臂部的骨骼、牙齿、趾骨等虽与鸟类有些相似,但不具有同源关系,如恐龙和鸟虽都是3个指骨,但恐龙是由5个指骨中的第4和第5指骨退化,而保留1至3的指骨,而鸟类是1和5指骨退化而保留2至4的指骨,两者明显不同;③小型兽脚类恐龙都比较特化,

高中历史《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省级研讨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知道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作用 2)理解罗马法的演变与罗马帝国扩张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培养学生全面、整体的思考问题 3)理解罗马法对后世法律体系的影响,促使学生通过对比、联系更清晰的从历史纵面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法使学生在讨论中更加直观深刻的了解罗马法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的演变过程。提高学生理性分析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意识。 2)通过查找罗马法的内容及《人权宣言》、《权利法案》和拿破仑时期的《法国民法典》等相关内容,使学生学会收集资料,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并加强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3)通过小组讨论罗马法的内容所体现西方文化精神的基础和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思维,加深其对现实的关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法律在维持国家长治久安方面发挥的作用和国家进行法制建设和实行法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明确作为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重点与难点】 重点:罗马法的的主要内容 难点:罗马法的影响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平时的见闻中,对罗马帝国都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较少涉及罗马法这一方面及对法律认识较为缺乏,因而需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知识中引发其对罗马法的兴趣。另外,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积累了不少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相关知识,因而可以从已知推向未知,使学生更为清晰的了解古代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综合法 【教学器具】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导入:课件打出恺撒和屋大维的图像,配乐《Hero》以烘托气氛,创设情境。“提到罗马除了能让我们想到这些英雄人物之外,还能让我们想到什么……” (罗马的宏伟建筑,罗马的军队,罗马的法律……) 提问:宏伟的罗马是因为什么而成就的? 师:建立在奴隶制经济基础之上的罗马,一方面靠强大的罗马军团来支撑(展示罗马军团在战场中的卓越表现,视频资料《角斗士》片断),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罗马的军队不断进行军事行动,由此而逐渐建立起庞大的帝国。那么如此庞大的国家应该怎样管理呢,这

鸟类的起源

鸟类的起源 1. 鸟类的起源---- 最早的鸟是怎样来呢?树有根,水有源,同样,鸟类也有它的起源。和其他生物的发展和进程相类似,鸟类也是则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原始到现代,经过漫长的过程,进化而来的。 科学研究表明,鸟类起源于距今1.5亿年前的原始爬行类动物。脊椎动物进化的主干是从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到哺乳类,最后出现人类。鸟类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比哺乳类还要晚一点,它是由中生代爬行类分化出来,并向空中发展的一个特殊分支。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适应于飞翔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 1861年在德国巴伐利亚地区板石采石场的石灰岩中发现第一具有羽毛古鸟化石骨架,它的上下颌有牙齿;头骨如同蜥蜴,有1条由20多节尾椎骨组成的长尾巴;前肢有3只细长的指骨等。这些都说明它与爬行类极为相似。然而,它已具有羽毛,爬行类是没有羽毛的,只有鸟类才有羽毛。显然这具化骨架已不是爬行动物而是鸟类了。这具带羽毛的骨架化石被英国自然博物馆收购。后来命名始祖鸟。这具最早被人类发现的标本,至今还保存在英国,成了历史的见证。 始祖鸟出现在一亿四千百万年前的中生代晚侏罗纪,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鸟类。其身体与乌鸦差不多大小,它既象爬行类,又有鸟类的特征。始祖鸟飞行

能力很差,可能主要是滑翔。始祖鸟是如何从陆生的祖先那里获得飞翔能力的呢?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从奔跑开始的。在奔跑时,它可能振动带有羽毛的前肢来加快速度,以致“快跑如飞”;另一种解释认为鸟类的祖先是树栖的,它凭借带羽毛前肢的帮助,经常在树木和地面之间上下滑翔,日久天长,由于翅膀的不断强化完善,最后获得飞翔能力。 始祖鸟的发现意义非常重大,是人类探索鸟类起源的重大成果,也是人类研究生物进化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它有力地支持了1859年达尔文发表的名著《物种起源》,有力地证明了鸟类确是起源于爬行类,是由爬行类演化而来。 由爬行类进化而来的鸟类,经过亿万年漫长的历史变迁、演化和发展,由少数低级的种类逐渐形成许多复杂、高级的种类。它们在体形、羽毛颜色以及生活习性等许多方面都发生了极大而多种多样的变化。它们的种类和数量,在脊椎动物中仅次于鱼类。它们的分布遍及全球。长年冰天雪地的北极边缘;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茫茫无际的海洋;深山丛林;不见天日的山洞;荒无人烟的沙漠;以及人口稠密的城市;几乎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能发现鸟类的踪影。 2鸟类的主要特征.---- 如果有人问你如何识别一只鸟时,你会不假思索地说:“只要一看到长着羽毛的动物,就知道它是鸟儿。”的确,羽毛是鸟类特有的、最显目、最主要的特征。可以说,凡是生长有羽毛的动物就一定是鸟类,也只有鸟才有羽毛。 羽毛是由鸟类的皮肤特化长出来的角质物。质地轻盈,光滑而坚韧,对鸟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了解罗马在法制建设方面的主要成就,认识罗马法律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影响。进一步认识重大历史问题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重大影响作用。 了解罗马重要法律制度的内容及影响,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以便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为当今的政治生活服务。 分析材料 论从史出

问题探究 概括阐释 独立思考 通过学习罗马在法制建设方面的主要成就,认识罗马法 制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 万民法;《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维系统治 影响后世 罗马法的现实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维系现代社会正常运转的两大支柱,一是 民主,二是法制。新课标必修1第二单元第1课介绍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第2课介绍古代罗马的法制,这正是 现代民主法制的源头,学习好这两课显得十分重要。罗 马法指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它对维系罗 马帝国的统治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后世尤其是欧美 资产阶级革命以及近代各国的立法都影响深远。本课主 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罗马法

的发展与完善;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三、教学重点: 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国家机关的统治所起 的作用四、教学难点:罗马法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价值。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电视剧《别动我的抽屉》有这样一段剧情:贝蕾收到了同班男生米乐的情书,她把情 书锁在了自己的抽屉里,匆忙中却把锁给锁歪了。母亲 田枫打扫房间时看见锁歪的抽屉,终于忍不住打开它, 发现了女儿的秘密。田枫不敢去问女儿,只好冲她发些 无名火,贝蕾却很快就发现了妈妈偷看过自己的“情书”。母女俩生平第一次爆发了强烈的冲突……你怎样 看待贝蕾这种情况呢?(1.多数人反感并谴责父母的行为。 2.个别人理解父母的行为。)生甲:这是父母在关心我们,没什么。生乙:我觉得我们应该理解父母。生丙:我觉 得父母侵犯了我们的隐私,违法了。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父母偷看子女们的信件违背了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 隐私权。其实,现代社会的法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 法制。一、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给学生案例:罗莫洛是一 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 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 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莫落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 罗莫洛的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请同学们想一想,法官会怎么判呢?在罗马法产生的初

鸟类迁徙的研究方法

鸟类迁徙的研究方法 鸟类的迁徙长期以来一直是人类最感兴趣的自然现象之一。早期研究鸟类迁徙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观察来了解不同季节鸟类的种类、数量和迁徙规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研究人员可以借助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来研究鸟类的迁徙.鸟类迁徙的研究方法有了很大发展。这为深入了解鸟类的迁徙活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鸟类迁徙是鸟类随着季节变化进行的,方向确定的,有规律的和长距离的迁居活动。在动物界中,类似的活动非常常见,在昆虫则称为“迁飞”,在鱼类则称为“洄游”在哺乳动物则称为“迁移”。迁徙是鸟类生命周期中风险最高的行为,受到体能、天敌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而人类的活动常常有意无意地破坏鸟类迁徙的补给站点,而给他们的迁徙制造更大的困难,有时甚至对某些物种的存续产生严重影响。2011年12月,美国千余候鸟迁徙,误将地面当海洋撞击身亡。 1.1野外观察 野外观察在海角、远离大陆的海岛以及山脉的隘口,在迁徙期常有大量的候鸟过境。通过观察,可以获得鸟类的种类、数量、迁徙时间和迁徙路线等大量基础资料。由于很多候鸟在夜间迁徙,需要采用圆月面观察法或云高计技术法借助月光或辅助光观察候鸟的迁徙飞行。如俄罗斯研究人员的多个曾在西至里海东至天山山脉横跨2200km地点利用圆月面观察法统计春季迁徙鸟类的数量,估算出约有7亿只候鸟在迁徙时飞过该区域。其中来自南亚地区的鸟类占8

5%,来自非洲地区的鸟类占15%。然而对于很多候鸟而言。人们在地面观察到的鸟类可能只占迁徙鸟类的一小部分。 1.2雷达监测 雷达技术应用于鸟类迁徙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利用雷达监测鸟类的迁徙,可以不受天气条件和鸟类飞行高度对观察者的影响,获得鸟类迁徙飞行时的高度、方向和速度等大量信息。目前,先进的雷达设备可以监测到周围半径100km范围内飞行的鸟类,而对大型鸟类的监测半径可达500km。这样,通过多个雷达站的共同监测.可以了解在大的空间尺度上候鸟迁徙的信息。然而,利用雷达开展鸟类迁徙研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大部分研究工作都是利用机场或气象站的雷达设备开展合作研究,因此研究地点的选择受到限制。雷达技术难以识别鸟类的种类,一般只能通过鸟类的个体大小、飞行速度、扇翅频率等信息来推测鸟类的类群。另外,雷达难以监测到贴近地面或海面飞行的鸟类。 1.3环志 环志是目前研究鸟类迁徙最常用、最普及的方法。在候鸟的繁殖地、越冬地或迁徙停歇地捕捉鸟类.将用金属或其他材料做成的带有编号的鸟环佩带在鸟体,然后将鸟在原地放飞以便在其他地点再次重新观察到或捕捉到,此种研究鸟类迁徙的方法称为鸟类环志。通过对比首次环志时和环志鸟类回收时所记录的信息,可以了解鸟类的迁徙路线、迁徙停歇地、迁徙范围、迁徙速度以及鸟类的寿命等信息。 首次鸟类环志是于1899年由丹麦教师H.C.Marten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