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 元 心 理 学

三 元 心 理 学

三 元 心 理 学
三 元 心 理 学

三元心理学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是关于”我是谁”的回答

前言

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胜利者,如要战胜自己,必须要发现自己,认识自己

极少有人是绝对的胜利者或失败者,只是相对的程度问题,但是一旦一个人真正能认识自己后,他获得成功的机会可能会变得更大。一旦一个人找到了真实的自我,才能不为形所累,盲从盲动,而真实、现实地面对环境,面对人生,面对感情。

有时需要积极进取,有时需要稍敛锋芒;

有时需要与众交融,有时需要默默寡语;

有时需要相斗,有时需要互爱;

有时需要工作,有时需要游戏;

有时需要哭泣,有时需要朗笑;

有时需要抗衡,有时需要退缩;

有时需要发言,有时需要沉默;

有时需要善握良机,有时需要屏息等候。

我们希望通过三元心理学理论与应用,使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一个真实的、有生命力的、快乐的、有自制力的、有觉悟的人。

我们的理论来源与发现是在西方的盖斯托特理论方法之上,由拜恩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沟通分析,与印度哲学的缘起理论相结合的三元心理学,可使我们在人格的感情和智慧之间建立一种沟通方式,一个人能够于此妥善运用他的感情和智慧,而不至于取用其一而牺牲另一,可使我们从中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状态,以及随时调整心理与环境人物相适应。另一方面,应用三元心理学,可以分析和调动他人的心里状态,从而达到能和别人双向调整无碍沟通的境界.

二元矛盾

我们内心常常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比如早上睡得正香,不想起床,但是又要上班工作,内心便有两个声音,一个说:“起来吧,要上班了。”一个说:“真香啊!再睡一会吧。”就这样内心时常出现双方或多个自我,我们时常在选择中牺牲一方。实际上他们都不是真我,而其一是代表着义务和责任、理智的父母自我,另一个是代表着喜好、情感、任性的儿童自我。从中做决定的是成人自我,他是个裁判,是能做判断有觉悟的那个觉者。如能认识到这一点,就能从二元对立中跳出来,从而轻松地抉择是非进退。

自我的三元划分方法

自我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儿童自我、成人自我、父母自我,从出生开始,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任何事情都记录在大脑和神经组织中,包括童年的经验,取自父母代表人物的行为和他们对事情的态度和看法,以及自己所有的经历和知识。这些记录在我们的大脑中如似刻录的程序、资料,不知不觉中构成三种自我状态。

我们把自我三元分化成儿童自我、父母自我及成人自我三部分。

儿童自我来源于童年阶段的情感模式,也来源于生理的欲望、情感、觉受,是儿童时期环境给我们留下的思维和情感移情,并不是代表真我体验,他表现为情感,感觉,无拘束,感情的非理性的,爱恨喜恶、直觉、幻想。儿童自我状态包括婴儿及童年的一切自然冲动,也包括早期经验,儿童期对待父母姐妹等人的行为与反应方式、自己和他人心理心里脚色定位。它的表现如同儿童的旧有行为(移情)

成人自我:与年龄无关。它表示目前的真实情况和客观的资料收集。它是有组织的、有适应力和有清醒的智慧的,表现为客观性。

父母自我:主要是扮演父母的角色,模拟生活经历过程中父母对人物事的态度、教导、行为模式、情感方式;而对事物的判断与思考方式,取自于阅历与知识书本等。知识、智慧与社会规范,这也是外来的,是一种积累和总结,慢慢的我们忘记了这些观点是环境与书本或大人的教导中来的,不知不觉反而认为他是自己的一部分。他的特点是理智、逻辑、功利的规则、内容诸如法律、道德、伦理标准等等。

父母自我法律、道德、标准、伦理、义务、逻辑、功利的规则

成人自我真实情况、客观的资料收集、当下的觉悟

儿童自我欲望、情感、觉受、幻想、无原则的、感性的

例如:如说性欲是儿童自我,那么贞操的观念就是父母自我,而站在其中的觉悟就是成人自我,他来抉择和评审双方。

比如一个母亲,她正大声斥责喧吵的孩子,眉头紧皱,声音尖锐。突然电话铃声响起,她听到一位朋友的声音,她马上变得柔声细语,满脸笑容。在这个过程中,她经历了从父母自我到儿童自我的两个阶段。

三元心理学→“这是什么理论,西方的鬼玩意吗”,“不过看看也可以,不知到底如何呢?”,“嘿嘿,要是真的好用就太棒了”。质问之人的三种反应。

他的第一种反应是他父母可能的反应方式。

第二种是成人自我状态客观的想收集资料再下结论。

三是儿童自我状态对学习结果的幻想。

其实每个人将会对一个特殊外部环境从三种自我状态分别表现不同的反应。有时候,这些自我状态是一致的,有时则相互抵触。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例子:

外境:摇滚乐

父母:孩子听的是什么无聊的玩意儿?

成人:音乐声音太大,我没办法想事情或谈话。

儿童:这音乐使我想跳舞。

外境:一幅现代派艺术作品

父母:老天,这是什么玩意?

成人:标价为美金三百五十元。

儿童:哦——好漂亮的颜色。

外境:上级要求一份报表

父母:这个领导不会被提拔的。

成人:我知道领导五点的时候要这份报表。

儿童:不论我怎么做,反正领导总不满意。

外境:街上发生暴行

父母:这个女孩罪有应得,这么晚还出门!

成人:最好快叫警察来。

儿童:哈!真绝,真热闹。

外境:节食的时候,给你一块巧克力蛋糕

父母:吃吧,这可以维持体力。

成人:这块蛋糕至少含四百卡路里,还是别吃它。。儿童:啊呀!管它什么蛋糕!我可要把它吃了!

外境:年轻的女秘书上班迟到

父母:可怜的孩子,好象没睡好觉。

成人:如果她没赶上时间,别的职员会说闲话的。

儿童:我真想向她一样,晚点来上班,溜出去玩玩。

外境:演讲中说脏话

父母:说这种脏话,不过表示知道的词汇太少罢了!

成人:我真奇怪他为什么要用这些字眼,观众的反应不知怎样。。

儿童:我希望我也敢这么说。

外境:卷心菜的味道

父母:卷心菜很有益于健康。

成人:卷心菜含有高单位的维他命C。

儿童:别想要我吃这种东西。

外境:刚认识的人把手臂搁在你肩膀上

父母:千万别让一个陌生人碰你一下。

成人:奇怪!他为什么会这样?

儿童:吓死我了!

人们能从各个自我状态感觉、发现、倾听、观看和表现。每个自我状态都分别有一套行为方式。有的人比较常从某自我状态中反应。例如有的人的反应最常由父母自我状态出发,他对世界的看法就和他的父母

一样。这样的人可能要死教条板些。有的人的反应最常由儿童自我状态出发,这样的人显示出天真、幼稚、敏感。

有些人父母和儿童同时出来并在内心产生矛盾,这是我们一定要从矛盾中跳出来,这个跳出来的方法就是对三元心理学的应用,要认识到过去认为是自己的真实体验,并不是真正的感觉,只不过是儿童自我的移情作用。而在头脑中,常常出现的告诫与规则只不过是父母自我的外来品,我们要从这种二元矛盾的对立双方中解放出来,让心灵自由自在从容不迫。

最关键的是把任何一个心理情节都进行归类划分,把他们分配到儿童自我和父母自我当中,让真我不受浸染,处在“自由状态”中,这样才能达到心理上的健康、智慧与心理上的统一。

儿童自我的形成:

儿童自我的移情作用----情绪版本的固定程序

我们内心,都隐藏着一个小孩,他时常会出来指挥父母和我们自己的行为。儿童期的每种经验和知觉,包括惧怕、爱、愤怒、欢喜、依赖、强制、不安、自我中心、无能等各种感受与情绪,都象‘录象带’一样录存在我们每个人的脑海里。神经外科医师Wilder penfield发现,刺激大脑皮质的某些区域时,往事的记忆就会历历在目,仿佛录象带的放映,具备了事件原始场景的所有声音和情绪。似乎发生在我们生长过程

中的每一件事,包括无数我们以为已经遗忘的时刻,都已经被记录和保存下来了。

充分的证据显示,这些记忆都会被激发重现,影响到我们现在的感受与行为。从幼儿时期开始,父母教导我们任何生存的命令、成见、禁忌和规则,也都记录在我们的神经细胞里(而父母的神经细胞里则保存着他们父母的声音)。所有这些录象带上的,幼儿期的感受和反应,以及父母的举止和训示,共同构成我们所谓内心的小孩。有时这些从幼儿期保存下来的记录被触发,未经我们比较成熟的经验、知识和智慧的修正,原原本本地重现出来,我们会错认为这是当前的感受与行为。

譬如说,朋友或领导因工作太忙对我们冷漠和疏远时,我们的反应有可能是幼儿时期被遗弃的强烈恐惧感,而这和当前的情境可能完全不相称。这时,是内心小孩惊骇的情绪,取代和控制了我们的判断。

父母自我的主要来源

------知识与知见的处来性

我们常常用看书来满实我们的知识,但同时也在格式化我们的心灵,慢慢知识变成了思想,不知不觉之中,你把知识神圣化,变成你的一部分,你忘记了他是外来的知识,而错认为是“我思”,当外境与知识(你的思想)不同时,于是爱恨等情绪不自觉中产生了。

↗ 感知→感知模式→思想观念→ (潜意识)

知识

↘知识→更新扩变

如果一天前学的知识或所见所闻,当第二天别人的意见与我们不一致时,我们或许还能清醒的认识到“不同的是两人之间的知识见解”,既然是知识见解就可以更新,扩变甚至发展。但当知识在一定时间变成潜意识后,它会变成感知模式,当再与别人有分歧时,我们会觉得不是两个知见上的分歧,简直就是别人和“我”唱反调,“我的知识”被你无形中当成了“我”,被你当成你的思想模式,被你当成了评判他人对错好坏的工具,被你当成了感知模型——即使不假思索你对事物就会产生“判断”,遇相同意见则喜,见不同观点则产生不满。

我们很难不让知识变成思维与觉知模式,也只能多积累知积让你的思维模式更广泛更开阔更圆融,但你一定要明白——他的外来性、缘起的、非是真我,不可实执为我。谦虚的品德,时时的反思,可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实际上也正是执著不重的人才真正具有百川归入大海的包容性与破旧立新的创造性。

儿童与父母自我的互动

长不大的孩子

婴儿一出生,觉察力就集中在自己的需要和舒适上。他尽力逃避痛苦的经验,并且利用自己本能的感觉来与外界适应。他几乎是立刻地显出独有的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尚未影响儿童的自我状态)其次发展父母自我状态。当幼儿模仿父母,扮演父母的游戏时,父母自我状态首度出现。有时,父母看见自己这样被孩子模仿、扮演时,感到惊愕,有时他们也非常高兴.

当孩子意图理解外在世界以及操纵他人的时候,成人自我状态就会出现。他也许会发问:“为什么我不饿的时候,还必须吃东西!”然后,他计划:当他不想吃东西的时候,就会找出各种原因来逃避不想做的事。

实例说明:二十二个月大的夏莉,新年时收到的一个礼物是娃娃车。她想爬进去,嘴巴说着:“我,宝宝!”。但是车子太小,坐不进去。然后她把自己的小洋娃娃摆进车子,而且刚好摆得下。夏莉拖着声音说:“我,妈妈!”她开始推着小车子玩,但没多久就腻了。她生气地把洋娃娃拉出来,自己还想坐进去,但是还是坐不下。她颓废地再把娃娃放进车里。她这样试来试去,重复了四次,最后她显然是同意自己太大了,还是装扮成娃娃的妈妈,以妈妈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待娃娃。

夏莉的母性行为确实是来自父母自我状态的模仿行为。虽然在她的儿童自我状态中,她想做个娃娃,不过她的成人自我状态搜集了客观的资料——这个娃娃车她坐不进去。

任何情况都能引发一个特殊的自我状态,有时就象夏莉一样,一个人的内在多种不同的自我状态互争权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无意识的把周围的人给定位成我们的父母或孩子脚色,我们就像个游戏的孩子,其实我们已经长大成人,所有依据和疤痕都足以证明,摆在抽屉里的身份证,说明我们已是公民,也就在同一个抽屉里还有文凭,注明我们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在我们眼角上,或许还有看不见的皱纹,现在已跑出来了。这一切人生经历,使得小孩子管我们叫作大人。

我们真的是大人吗?我们是否还生活在童年的游戏中?

离不开的父母

一个人应该独立自主,能够根据自己的愿望和最好的判断作决定。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总是被习惯性的行为和思考方式所局限,——事实上,我们尚未成为自己的主人。

我们仿佛是一个公开的股份有限公司,别人占有决定性的股份,而最大的股东往往就是别人——我们的父母(父母自我)。

我们怎么会将那么多股份让给父母呢?事实是,我们别无选择。婴儿期的无助,已使我们的生存掌握在看护人手中。我们生理上的需要有赖于他们的照顾;而如果想保有满足与舒适,想要觉得我们在世界上是受欢迎的,就必须仰仗他们的爱护。要不了多久,我们就懂得,舒适的

感觉来自父母爱的照顾。而只需要再多一点时间,就会发现,为了保住这分感情,避免失去它,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我们知道,如果父母(或任何照料我们的人)快乐而平静,我们就可以更多地享受到集中在我们身上的温柔和关照。而且由于精神病学家H.S.Sullivan称为“神秘的情绪连锁”的作用,她的快乐会直接传送给还是婴儿的我们。同样地,由于这种婴儿的“移情作用”,母亲的不悦、愤怒和焦虑也会直接感染我们,使我们紧张、不安和惧怕。因此,我们很早就卷入了母亲的喜怒哀乐之中;而随着时日的增长,使母亲快乐的事情我们知道得愈来愈多,我们取悦母亲的节目也就增加了。

我们逐渐长大了,我们的生存也愈来愈不需要依赖父母了。我们渐渐会照顾自己了—但情绪的好坏,却仍然与父母息息相关。感情的脐带不但没有割断,反而往往缠绕成难解的结,将我们和父母对我们的态度紧紧缚在一起。有时候我们也会对父母的要求采取反抗的姿态,或者刻薄地指责他们的过失。但这只是另一种征候,证明这个使人不停奔忙的强大情绪,仍然围绕着父母打转。无论是远离父母,或是和父母居住在一处;无论是难得见一次面,或是天天和他们见面,都没有什么差别。

事实上,父母的存在和消失,有时候也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我们都可以沉溺于一种和父母交谈或互动的关系中,它妨碍我们的成长,限制我们的自由。

为了生存,我们都曾经依赖父母。我们的心情,也都曾经因父母的赞许或责难而起伏。通常要视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与期望而定。作为父母,如果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他们的职责是帮助子女发展成为自主和自足的人;如果他们足够成熟,能够根据此种认识,扮好自己的角色,那么他们将会在子女发展成为个体的过程中产生很大的辅助作用。但是,即使有这种认识,他们之中可能还是有人不够成熟,不能真正这样对待孩子。

结果是:我们内心的小孩受着“父母自我”的影响,并把孩童期的

情绪版本待到了现在的情景中。

在应用分析中学习

希望我们在不断的应用中来学习三元心理学。——当一种心情或情绪出现时,西方心理学家告诉你,这个情绪不是你的,而是源于父母与儿童期的情绪模式,来自于儿童自我。

如果你是个刻薄的人,总是爱找别人的毛病,无法原谅别人的缺点,那可能是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你的现实父母或其他儿时亲近的人,就是如此对待你的,不知不觉这种待人模式潜化入你的脑中,现在可以告诉你,这不是你,是父母自我而已。在反思中,我们就能轻易变成一个友善的人,而具备恕人之礼。

孤僻、敏感、多疑、羞怯和自身感觉特别强烈,这都是儿童自我的特点,如果一个人总是处于儿童自我状态时,他就会恐惧社交。

例如:有些人见了领导,就有一种恐惧感和羞怯的感受,这是因为你一见领导,不知不觉进入了你的儿童自我状态,你把现实中的工作关系上的上级,无意识中看作成了“父母”来对待,而你小时,总被父母打骂和教育,这种感觉使你见到现在的领导时显露出来。

你的领导也是人,他也有自我中的父母自我和儿童自我,如领导的父母自我中是个“暴君”,那你就惨了,他会见软就欺,如你的领导的父母自我中是个“宽厚的父母”,那还好,他反而会“照顾你”,但实际上,大多数上级不会因为你进入了儿童自我状态他就一定进入父母自我状态来对待你,他会理解你,理解你的不成熟。

我们有时需要进入儿童自我状态,我们快乐、自我、放逸,需要关心、关怀。

有时我们需要进入父母自我状态,我们理智、自束、按章办理,要我们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勇敢坚强。

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完美的,只不过有时人们在不该进入儿童自我状态时反而处在儿童自我状态之中,从而与环境不协调。

当你参加讨论会、招待会或其他工作社交时,总喜欢躲在角落里,不引人注意,突然,按会议安排你该发言了,全场的目光转向你,你顿时耳热心跳,掌心冒汗……,你不该进入儿童自我状态。

当你参加朋友的生日宴会,元旦的联谊会时,你总是高兴不起来,兴奋不起来,你觉得是在浪费时间,——很糟,你进入了父母自我状态,小时间你爱看电视不学习,爸妈就是这样对待你的。

我们的领导也是人,也有他的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和真我状态。他有时公正平直,有时讲情感够义气,有的时间不讲道理固执己见。

这里的技巧就是要判断他何时进入三种状态之中,你以何种状态来对待他。

比如有些人,总是出现在领导的儿童自我状态时(吃饭、游乐等)不知不觉,领导的潜意识中对待他就如同亲人、朋友。而儿童自我的特点,除了友情以外还有非理智的感情用事,所以有些钻空子的生意人就….常常如此办事。

有时要用环境来诱导别人和自己进入不同的状态,这个话题下面要讲到,这里就不讲了,还是来分析我们自己吧!

我们会发现,在我们进入儿童自我时,有些人的儿童期很美好,有些人的儿童期并不健康,会有些不完美的东西,这就要对儿童自我除了认识到它的客体性以外,还要有意识的回避他和改造他,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儿童自我过于放逸,甚至占据了你生活中的一大半时间和状态,那可以主动用父母自我来浸染他,比如通过下围棋、看书等。比如参加需

要动脑的和技能型的活动,这样在满足儿童自我的同时,父母自我也可得到增强。

如幻的生活剧

你的爱人说(儿童自我状态):“我爱你”,

你的儿童自我说:“我也爱你”。

你的父母自我会说:“老夫老妻还来这套”,

你要明明了这一切,你的爱人的(儿童自我)其实在等你的儿童自我也说这三个字。但有时如你总是用你的父母自我来对待爱人的儿童自我,她会很生气:“什么‘老夫老妻不用这套’,你这个死人就是不懂浪费”,于是………..

妻子丈夫

父母自我父母自我

成人自我成人自我

儿童自我儿童自我

欲望

当欲望产生时,儿童自我便产生对欲望的感受,而父母自我表现对欲望的控制与努力,不同的儿童期,不同的家庭父母使每个人的儿童自我都有所差异,有些人欲望产生后,很兴奋,会把他化成动力,多是小时候向父母索要物品或提出要求时,通过自己的要求或哭闹后成功的时候多。有些人反应为欲望伴随着自卑与焦虑,这是加一种感情模式的移情,可能是小时的要求总是被父母拒绝。有些人产生欲望时的感受是嫉恨已得到满足的人,可能是儿时的玩具都被父母宠爱的哥哥或小弟占去了。总而言之,这不是对现实的纯真反应,而是过去的影像与影响,要看清他是儿童自我的部份,把这感觉作客体的分析从中取舍。

有些人的儿童自我意识并不太强,对欲望没有感受,只有思想,因知识,阅历与教育不同,父母自我也会有不同的反应,但也要看清他的外来性,如你可能会想人要有现实的理想欲望,如果没有欲望就没有动力;别人有我也要有;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不管父母自我有多少种对欲望的看法,都不是我们想分析的,我们只想指出他的外来性,无常变化的本质,都不是真正的你,一切都是可以变化,发展,不断进步与成熟的,从而我们就能放下执着,客观地对待内心的感受与思想,学会对内心及意识的转变与转化。

浸染―――对境的第一心里反应状态

每个人的儿童自我和父母自我,因家庭不同,环境不同会有所不同,下面让我们看一下,自己的儿童自我和父母自我是什么样的,同时也要分析一下,自己的真实自我,是被儿童自我所占领(冲动的、感情用事、

天真浪漫、大男孩、老顽童),还是被父母自我所占据(教条古板、老成稳重),该调整的调整,该改变的改变,如实在改不了也没关系,反正是“他”不是你,认清就好,认清他是客体的同时,就能获得心灵的自由.

被儿童自我浸染被父母自我浸染

父母自我父母自我

成人自我成人自我

儿童自我儿童自我

在游戏中锻炼心灵

可以改善儿童自我浸染的游戏如下围棋、象棋等需要思考和运筹的游戏。

旅游、现代音乐、球类活动可以改善父母自我浸染。

对自我状态的引导:

语言的引导是被广泛引用的,比如谈论国事或工作,就会使人进入成认字我或父母自我状态,如谈论家庭娱乐就会使人自然进入儿童自我状态。在不同的环境下人们的状态也不同一般来讲,比较让自我进入儿童自我状态的活动环境如下:寝室、餐厅、活动室、公园、歌舞厅、医

院、学校等。比较让人进入成人自我父母自我的环境如:办公室、客厅、法院、会议室、汽车上等等。显然从主动上来讲我们可以利用语言和环境来调整自我和他人,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做到语言、环境、状态的统一。发扬与改变

我们可以给父母自我以自我意象,就是暗示自己的理想,明确自己的生活目标,给自己贴上标签―――我以后是富有者、领导者、白领等等,在暗示自己和别人进入你的角色状态的同时,一定要把自己的脚本写好――――努力提高自己的本领。

人生之戏剧

我们过去所执着的“自我”,并不存在,只是在内心扮演一出“父

母”“儿童”“现实”三个角色上演的一出戏而已,望我们好好培养培养这些演员的素质与演技——上演一部人生的皆大欢喜

恋爱与婚姻

人类男女结合的理由大体上有三:第一,寻求一个稳定的,持久的,基于相互恩爱和志同道合的伴侣;第二,使性关系得到社会的、法律和道德观念的认可;第三,建立家庭,生育和照料子女,使种族繁衍。

而对于自己也要重新认识一下,“如果你单纯一个人跳舞,你可以任意地跳,如果与同伴跳舞,你则要与你的舞伴步调一致”。同时也要

好好认识一下对方,你们的性格、价值取向等各方面是否能使以后的家庭稳定协调。如能用三元心理学好好分析一下自己与对方是最好的。看对方的儿童自我与自己的儿童自我与父母自我是否能演好这出戏,而谈朋友无非是为上三个目的作准备。

在人们谈恋爱时,为了博得对方的好感,自然出现一种天性的“伪装”,表露自己最优秀的一面,或干脆改变自己的风格,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称结婚是恋爱的坟墓的原因吧。如果你把恋爱当作一个人的人生过程来享受,当然追求浪漫、性感、美好这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你把他当作婚姻的前奏的话,一定不可操之过急,应尽量了解对方,它的内容不仅是一起会餐、看电影、散步,更重要的是要“谈”恋爱,这个谈就是要了解对方家庭成员的父子、姐妹等关系形态、处事方式,因为这差不多就是对方婚后如何对待你的雏形了,因为一旦恋爱步入婚姻,成立家庭,人们大多数是要处在父母自我或儿童自我状态的。

比如对于男性,在他的儿童自我眼中,有姐姐般的妻子、妹妹般的妻子、母亲般的妻子、仆人般的妻子、洋娃娃般的妻子等。在他的父母自我中,除了儿时家庭中,父母关系在头脑中的情景模式以外,还有学习和环境中得来的夫妻关系的“新概念”。一定要看清他和你在一起时最容易进入什么状态,你见他你时愿意进入什么状态,假如在潜意识中他想让你作仆人般的妻子,你想让他作父亲般的丈夫,结果大家多会失望的。当然,人们会因为“爱”,而自动放弃“自己的角色”,而配合对方来生活,时间一长,就会发出自己活的很累的慨叹。所以,如果要

心理学

回归内在疗法原理及其应用 [概要]:回归内在疗法是一种源于心理动力学的心理治疗技术,以提升来访者自尊与自我 价值感、减少自怨自恨、增强自爱与自我抚慰的能力为工作目标,强调自我关爱是心理成长 与康复的重要机制。很适合在中国应用。 弗洛伊德创立的心理动力学理论与方法在20世纪有了许多修正和发展[1],弗氏学说“激起成千富有成果的假说和鼓舞人心的实验” [2] ,对弗洛伊德主义和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传统理论的新修正和新方法的创建已渐成趋势 [2] 。中国钟友彬创立认识领悟疗法[3] 。在美国则由约翰·布雷萧(John Bradshaw)新发展了一种源于心理动力学的心理治疗技术——回归内在疗法(homecoming therapy) [4] ,以提升来访者自尊与自我价值感、减少自怨自恨、增强自爱与自我抚慰的能力为工作目标,强调自我关爱是心理成长与康复的重要机制。本文试对回归内在疗法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进行述评,以促进心理咨询与治疗同行研究应用。 1 回归内在疗法的理论渊源与基本观点 布雷萧1933年出生于美国德州的一个酗酒家庭,为著名的心理咨商师,其许多著作已有中译本,其回归内在疗法以内在小孩(Inner child)为一隐喻,目的在让人方便理解,最终目的在让人更爱自己与提升自我价值。内在小孩是不成熟的,自我中心的,有着如孩童般的害怕与焦虑,因此我们需要成为自己的父母以照顾内在小孩。治疗咨商过程是让来访者真正成长的过程。重要的是能去感受那个像小孩的感受,而非是否能找到儿时记忆,童年记忆并非必要。内在小孩的核心为“我存在”意识,家庭中的毒性教条会剥夺我存在意识并造成受伤小孩。 布雷萧内在小孩的隐喻受到多人的影响,如Eric Berne、Milton Erikson、Ron Kurtz、Alice Miller、Virginia Satir及Murray Bowen等 [4-10] 。在心理治疗领域最早讨论“内在小孩”概念的是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他于1940年首次出版《儿童原型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Archetype),称儿童原型为“在里面的小孩”(child within),这里的儿童原型是一种集体潜意识,因此并不来自单一个人,即个人的生活经验并无法完全决定其内在小孩的全貌,因此荣格提醒,我们应留意儿童原型的象征特性及个人特定的童年时期的记忆经验。除了强调是活在内心的小孩,荣格更以圣童来说明内在小孩在人的心灵意识中的地位,荣格认为内在小孩是从潜意识、人类本性的深处所诞生,而意识对他一无所知,他代表的是所有存在中最强大的冲动,努力地想了解自己,而这种想要自我了解的力量是一种自然律,因此具有无可比拟的力量。 第一位正式使用“内在小孩”(Inner child)这个隐喻的则是密思丁(W.Hugh Missildine),他在1963年出版了《Your Inner Child of the Past》 [6] (中译书名为《探索你内心的往日幼童》,台北雅歌出版社1996年版),以整本书讨论内在小孩概念及治疗方法。由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太过繁琐及不实用,他考虑以较容易为患者所了解的语言提出一种对解决情绪困扰有实效的方法及知识,用内在小孩的概念为对精神分析理论及用词的修正[4]。内在小孩概念较类似所谓的赤子之心,而随着社会化的过程,人们意识中认为成熟即是不要孩子气,因此逐渐与内在小孩分离造成情绪的问题,故应找寻一个适当的情

中医学整理(重点!)

第一章导论 1.《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四大医学典籍可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其中《黄帝内经》和《难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 2.《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3.《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4.两晋隋唐时期:《雷公炮炙论》最早制药学专著。《新修本草》政府颁行第一部药典。 宋金元时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方)》宋代以前病因理论总结。《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验舌专著。 5.《洗冤录》是世界上较早的法医著作。 6.《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之大成,由[明]李时珍所著。 7.中医理论体系主要有三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密切相连,同时还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 辨证论治:包括辩证和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辩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然后概括为某一性质证的过程。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是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8.中医学的认知和思维方法:司外揣内,注重整体研究,援物比类。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阴阳学说 1.阴阳学说是指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来研究解释物质世界中的一切实物和现象中相互 对立,相互依存及其消长变化规律的学说。 2.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基本概念) 3.阴阳的基本特征: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 的,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 4.阴阳属性的特点: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 5.下午为阳中之阴,下半夜为阴中之阳。 6.阴阳相互关系: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 7.六腑为阳,五脏为阴。 8.用阴阳来指导疾病的治疗: (1)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胜、亢奋,尚未损及对方时,此为实证,当损其有余。如“阳盛则热”,用“热者寒之”。“阴胜则寒”,用“寒者热之”。(2)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即虚证。 (3)[明]张景岳提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疗方法。 第二节五行学说 1.基本概念:“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行 列,次序,二是指运动变化。 2.土的特性:生化,承载,受纳。 3.金的特性:肃杀,潜降、收敛。

行为教育的心理学技术

二、行为教育的适用范围 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学生品行障碍的预防和干预注意力分散与多动行为的矫治等行为问题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一些有益的行为。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经常会表现出类似这样的行为,比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心理学家把这一类行为称为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是一个人适应社会必备的素质,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 儿童品行障碍是指在幼儿期反复出现严重的品德问题和错误行为。 常见表现如下: (1)攻击性行为:殴打,伤人,破坏物品及虐待他人或动物。男生多为躯体攻击,女生可表现为语言性攻击行为。 (2)说谎,欺骗:常受父母影响,孩子仿效。父母粗暴,儿童为了逃避惩罚而说谎。 (3)不遵守纪律及不愿上学: (4) 偷窃:从顺手牵羊,到有意识偷窃,逐步发展。 (5)破坏性行为:通过玩弄火种或烧物而寻求精神上的刺激与满足。注意力缺陷多 动症又称儿童多动综合征或多动症。是一种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综合征,有文献报道在中小学生中患病率为5%--10%。特征: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注意力不易集中学习困难性格或行为方面障碍 三、行为教育的心理学依据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环境是影响儿童行为与发展重要因素,人的大部分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人经验的产物。儿童的行为与发展具有可塑性可控制性,可以通过外部因素的影响来塑与修正儿童的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行为是通过观察他人而学得的,自然也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改变或消失。 四、行为教育的心理学技术 强化消退示范等等 行为强化要点: ?行为被随后出现的直接结果加强 ?行为强化后,更有可能将来再次出现 出现的刺激——正 ?随行为出现 消失或避免的刺激——负 引起“好的结果”的刺激物叫正强化物,简称为强化物。“厌恶刺激”叫做负强化物。 强化效果主要看可以看靶行为: ?一个刺激能使靶行为继续出现——正强化 ?一个刺激不仅不能使靶行为消失反而加强——误用强化 例如: 孩子摔东西——妈妈跑过来——摔的更多

中医学概论重点

中概复习提纲 中医学就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得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得医学理论体系。 先秦、两汉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现存最早得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得建立 (2)扁鹊、《难经》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 (4)《神农本草经》最早得一部药物学典籍 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 (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2)西晋、王叔与《脉经》24种脉法,最早得脉学专著 (3)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4)唐、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 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 (3)金元四大家: (4)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论舌得第一部专著 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傅山《傅青主女科》 (3)温病理论得创立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三焦辨证”《温病条辨》

中医理论体系得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就是一个有机得整体(结构上得整体联系、功能上得相互协调、病理上得相互影响、诊断上得整体诊察、治疗上得整体调节)、人与环境得协调统一(人与自然界得统一性,人与社会关系密切) (二)辨证论治 病: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与转归得一种完整得过程。症:疾病得外在表现。征:体征 证: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得病理概括。它包括①疾病得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②疾病得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得性质(如寒、热等)与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得全面情况。 辩证-将四诊所收集得资料、症状与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得原因、性质、部位与正邪之间得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辩证得结果,确定相应得治疗方法。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疾病发展阶段不同或病人得机体得反应性不同,其病理变化就会不同,治法不同 异病同治:不同疾病,有时会出现相同得病机变化,采用相同得治法 (三)恒动观: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与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运动得、变化得,发展得观点,而不可拘泥一成不变得静止得、僵化得观点。 1、生理上得恒动观“动而不息”就是自然界得根本规律 2、病理上得恒动观(疾病处于不停得发展变化中、有一定阶段性、处于恒动中) 中医学得学科性质与特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得交叉性、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得双重性、中国传统文化得综合性 中医学体系得主要建构方法:取象比类、司外揣内、揆度奇恒(对比)、推演络绎、试探与反证、心法与顿悟 气:指构成自然界万物而十分活跃得极微细物质,就是构成宇宙万物得本原或本体。 气一元论得基本内容:1、气就是构成自然界万物得本原 2、气具运动、变化得特性气机:气得运动(升、降、出、入)气化:通过气得运动

心理学

心理学 心理学(英文名称Psychology)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研究动物心理主要是为了深层次地了解、预测人的心理的 发生、发展的规律)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 超个人心理学: 归纳起来,超个人的基本假设主要有如下几点: 人的本性主要是精神的 超个人心理学家坚信,只有将现代心理学和世界精神传统关于人性的理 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性模型。我们在本性上既是心理的(psychological),又是精神的(spiritual),但在超个人观点看来,精 神处于首要地位,正是精神为自我(self)提供支撑性的架构。 人类确实具有精神追求的强烈驱力,表现为通过进入个体、社会和超越 意识的深处而寻求全体(wholeness)的倾向。精神的寻求不仅是健康的, 而且是个体的整体健康及其自我实现的实质。心理健康的定义必须包括精神 的维度才是完整的。 精神追求变得越来越重要并成为当事人生命的中心。大多数宗教的传统 神秘家也指出,人类存在的最深层动机是精神的追求。心理学已经关注到动 机的层次——生存需要、性与攻击、整合感的需要、亲密关系、形成一种内 聚的自我(cohensive self)、通过有意义的工作和活动实现自我的潜能。 但在超个人心理学看来,自我实现的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就是精神的 追求。这样动机发展的历程就是从低级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最后达到精 神的或超越的境界。当然超越的境界又是无止境的。 很难理解以试图发现人类经验的真谛为己任的心理学,却如此长时间地 忽视了精神的领域,因为这一领域始终是每一种文化的贯穿历史的核心所在。西方历史上,天主教会的陈腐思想统治了若干个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科学 与宗教的分离极大地解放了人的怀疑精神,西方科学就逐步将形而上的沉思 放到一边而仅仅将焦点集中在可观察的实验上。心理学作为后来兴起的科学,要获得独立科学的地位,效仿其他科学的榜样,对一切宗教与哲学敬而远之,也就不足为怪了。然而现在是我们将精神带回到科学和心理学思想中来的时 候了。

咨询心理学_咨询技术

咨询技术 (一)咨询态度贯穿在咨询始终 1、尊重 2、真诚 3、共情(通情达理) (1)含义:共情指设身处地地体会、感受对方,是一种体验别人心世界的能力 “通情达理”的三方面含义: ①咨询师借助于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 ②咨询师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间的联系,以更好理解问题的实质 ③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 伊根二层次划分法: ①伊根把“通情达理”分为初级和高级 ②初级通情达理是指咨询师回应求助者、明白求助者表达的感觉想法 ③高级通情达理是表达求助者叙述中隐含的甚至自己都不清楚的感觉和想法,帮助求助者更好地了解自己未知或想 逃避的部分。 (2)意义: ①促进咨询师更准确的把握材料②促进双方的理解和更深入的交流,从而促进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 ③促进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自我表达、自我认识④本身具有咨询效果 (三)注意事项 ①咨询师应从求助者的角度看待问题,设身处地的理解求助者及其问题②表达共情要因人而异,不能一视 ③表达共情应把握时机,适度共情④表达共情要善于实现咨询师—求助者之间的角色转换 ⑤表达共情要善于使用躯体语言⑥表达共情应考虑到求助者的性别、年龄、文化习俗等特征 ⑦咨询师应不断验证自己是否共情,得到反馈后要及时修正 4、积极关注 (1)含义:是对求助者的言语和行为的长处和潜力予以有选择性的关注,从而使求助者拥有更客观的自我形象、正向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作用:①促进求助者自我发现、潜能开发,看到自身长处、消除自卑感、拥有更积极的价值观,从而促进自我成长,是心理咨询的最高目标。 ②咨询师立足于求助者的潜力和价值,有利于建立对求助者信心和对咨询工作乐观的态度 ③促进双方沟通,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④本身具有咨询效果 (3)适用围:咨询师应该多鼓励求助者积极面,特别是对不自信、不踏实、情绪低落的求助者 (4)注意事项: ①态度真诚②实事,不过分夸大、不盲目乐观③要有针对性(对方需要的、符合咨询目标的) ④既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⑤避免对方的故意迎合或逃避 ⑥启发求助者学会自己去发现自己的长处和潜力,自己鼓励自己 (二)参与性技术 1、倾听 (1)含义:倾听是指咨询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向求助者传达一个信息,我正在很有兴趣地听着你的叙述,我表示理解和接纳。倾听包括咨询师通过身体传达的专注,以及心的专注。 (2)意义 倾听不仅是为了明了情况,也是为了建立咨访关系,鼓励求助者更加开放自己,同时,还具有助人效果。倾听是每个咨询师的基本功,不会倾听的咨询师就不能称为咨询师。 (3)如何倾听 ①用心去听,设身处地的感受,既要听懂求助者通过语言行为表达的容,又要听出其省略的和没有表达的容 ②要有参与,有适当的言语性的或非言语性的反应 ③理解求助者,不排斥、不歧视,设身处地的思考,鼓励其宣泄

中医学基础学习知识(相互学习知识重点)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 五脏:肝、心、脾、肺、肾 整体观念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中医学基本特点官窍:目、口、鼻、耳、舌 形体:皮、肉、筋、骨、脉 辨证论治1)病、症、证 2)辨证论治辨证 论治 .整体观念:人是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相统一。1)人是有机的整体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诊断上以外知内;治疗上整体调整;结构上不可分割;2)人与自然相统一:时间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地域因素对人体的影响症:症状或体征。指疾病的临床表现。 病:疾病的简称。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完整的病理过程。 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特性的概括,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 辨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基本特征 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可变性:事物的阴阳属性随其对立面的变化而变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方向转化可分性:阴阳之中可分阴阳 对立制约:对立——阴阳属性相反、相对制约——阴阳相互抑制、约束 阴阳的相互关系互根互用:互根——阴阳互相依存,互为前提。互用——阴阳相互促进 消长平衡:阴阳相互消长、阴阳协调平衡 阴阳相互消长:指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量的增减和比例大小的变化 阴阳协调平衡:指阴阳双方的消长在一定限度内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 阴阳相互转化:指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条件:“极”、“重”“甚” .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指导疾病的治疗 五行的概念:是指木、火、土、金、水五大类事物及其运动变化。 木曰曲直本义:描述树木枝曲干直的生长状态。引申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 火曰炎上本义:火苗有炎热向上的特点。引申义:温热,升腾。 五行的特性水曰润下本义:水有滋润下行的特性。引申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土爰稼穑本义:土主管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引申义: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本义:金有顺从变革的特性。①金属的器物可随人的意向改变形状②革土生金。 引申义:沉降,收敛,肃杀。

心理学

论心理学—情绪 人在生活实践中与周围事物相互作用,必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这就是人的心理活动,或简称之为心理。具体地说,外界事物或体内的变化作用于人的机体或感官,经过神经系统和大脑的信息加工,就产生了对事物的感觉和知觉、记忆和表象,进而进行分析和思考。人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打交道时,总会对它们产生某种态度,形成各种情绪。人在生活实践中还要通过行动去处理和变革周围的事物,这就表现为意志活动。以上所说的感觉、知觉、思维、情绪、意志等都是人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由客观事物引起、在头脑中产生的主观活动。任何心理活动都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可称为心理过程。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中,各自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特点,各人的心理过程都表现出或大或小的差异。这种差异既与各人的先天素质有关,也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有关。这就是所说的人格或个性。心理过程和人格都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心理学还研究人的个体的和社会的、正常的和异常的行为表现。动物心理学研究动物的行为,这不仅是为了认识动物心理活动本身,也有助于对人类心理活动的了解。在高度发展的人类社会中,人的心理获得了充分的发展,使他攀登上动物进化阶梯的顶峰。心理学是人类为了认识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门基础科学, 情绪是人类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伴随着认知过程而产生并对认知过程产生重大影响,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形式.人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会发生喜怒悲惧等情绪、情感的起伏变化,人的一切活动无不打上情绪的印迹。情绪像是染色剂,使人的生活染上各种各样的色彩;情绪又恰似催化剂,使人的活动加速或减速地进行。人需要积极的、快乐的情绪,它是获得幸福与成功的动力,使人充满生机;人也会体验焦虑、痛苦等消极的情绪,它使人心灰意冷,沮丧消沉,若不妥善处理,还可能严重危害身心。人的一生,就是这样游弋在情绪海洋中,在色彩斑斓的情绪世界里领略着人生五味。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形式,情绪和情感不同于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情绪和情感反映的则是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体验”是情绪和情感的基本特征,无论人是对客观事物持什么态度,人自身都能直接体验到,离开了体验就根本谈不上情绪和情感。 情绪有积极与消极之分,这是有别于认知过程的另一特征。人对客观事物采取不同的态度是以该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一般地说,需要得到满足就会引起积极的情绪和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引起消极因素的情绪和情感。人淌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所以,我们可以将情绪和情感视为需要是否满足的一种指标,但不能将这种关系简单化,情绪和情感与需要的关系有时要受主体的生活信念的制约。例如,通常情况下缺水会让人产生烦燥、沮丧、憎恶等消极情绪,但是保卫上甘岭的自愿军战士在断水数天的情况下,由于有坚守阵地击退顽敌的信念,仍能保持旺盛的革命热情和愉快的情绪。 关于情绪的类别,长期以来说法不一。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将情绪和情感分为好、恶、喜、哀、乐六大类,倡导“六情说”。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认为,人有惊奇、爱悦、憎恶、、欢乐和悲哀六种原始情绪,其它情绪都是它们的组合或分支。在近现代,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将人的情绪表现归纳为安静、喜悦、愤怒、哀怜、悲痛、忧愁、愤急、烦闷、恐惧、惊骇、恭敬、抚爱、憎恶、贪欲、嫉妒、傲慢、惭愧、耻辱等18类。但一般认为有四种基本情绪,即快乐、愤怒、恐惧

心理学二十四种技术模板

第二十节阻抗解决技术 训练要点: 一、阻抗的来源与克服 (一)阻抗的含义: 心理咨询的过程, 其实是一个冲破阻抗的过程。 这里说的阻抗是广义上的阻抗概念。阻抗本质上是人对于心 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 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学派都作过描述和分析。 这些理论均表明: 阻抗对于心理咨询过程具有深刻的影响。 人们只有加以积极的认识与控制, 才能达到预期的心理咨询 效果。如果对阻抗现象不加理会, 或处理不当, 则心理咨询的 进展与效果将受到阻扰。 (二)阻抗的表现形式 1、讲话程度上的阻抗; 2、讲话内容上的阻抗; 3、讲话方式上的阻抗; 4、咨询关系上的阻抗。 这四类表现形式能够表现为个体对某种行为变化的抵触, 也能够表现为个体对咨询师的某种敌对态度。但无论哪一种阻抗形式, 它们都是对个体的自我保护及对其痛苦经历所表现的精神防御。因此, 它们对心理咨询的进展起着潜在的深刻的影响。在很 多情况下, 对于阻抗的认识往往是心理咨询图片的开端。 (三)阻抗产生的原因

心理咨询专家卡瓦纳认为来自求助者的阻力主要原因有三 个: 1、因为成长必然带来某种痛苦; 2、因为行为的失调是机械性的; 3、求助者可能带有某种反抗心理咨询的动机。 二、阻抗解决技术的含义 主要探讨沉默、多话、依赖、移情等阻抗的问题。 (一)妥善处理沉默局面 1、沉默的原因: 多数情况下, 沉默是由求助者引起的, 主要包括几种类型: 怀疑型、茫然型、情绪型、思考型、内向型、反抗型等。 沉默技术: 是指咨询过程中, 因为某些因素, 当事人无法继续所谈的内容而沉默了下来。咨询员因为知道某些重要的信息正在当事人的内心运转, 而允许当事人沉默, 让谈话暂时停顿, 而且在当事人沉默之后, 询问当事人沉默时发生的事。在沉默时刻, 虽然咨询员与当事人的外在互动暂时停下, 可是就心理层面而言, 咨询的进行并未中断。只是在沉默中进行。咨询员此时正仔细观察当事人非语言行为的变化, 而且等待当事人开口表白。当事人此时已完全沉溺在自己的内在世界中, 或许正思索着是否将令人难堪的经验坦诚说出, 或是正抽丝剥茧地查阅细细琐琐的经验, 埋头苦思地想要理出头绪。

中医学重点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 四气:药物分为寒、热、温、凉四性,又称四气。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藏象:藏,是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象,其涵义有二:一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其二指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现象。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物质,气又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总称。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腧穴:“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归经:药物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少,甚至无作用,这种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称归经。 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疗。 假神:指垂危病人出现的暂时性的某些症状“好转”的假象,提示病情恶化,脏腑精气将绝,预后不良。 相生: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资生、促进和助长作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侮: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简答题 一、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 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木”。 2.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归属于“火”。 3.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归属于“土” 4.金曰从革凡具有肃杀、潜降、收敛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归属于“金” 5.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的 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水” 二、整体观念——整体是指统一性,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和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连,同时还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集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个性心理学

个性心理学 第一章:个性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一节个性心理学的对象 1.人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2.个性心理学是研究人的个性心理活动的心理学分支,它以 个性的结构、个性的发展以及个性的测量为主要研究课题。 3.科学的个性心理学应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学说为 基础和出发点。(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性与人格(等同关系) 个性的基本特征 (一)个性的整体性 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人的整个心理面貌。 (二)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个性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教授指出:“心理过程是指心理一时动态表现,心理状态则是指心里的比较经久的静态存在。

(三)个性的独特性 (四)个性的社会性和生物性 社会性和生物性统称为社会制约性 第二节个性心理学的意义(论述题) 个性心理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意义 1、个性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普通心理学和个性心理学 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2、个性心理学研究成果可以加强对人学心理活动的整体性认识, 有助于克服心理学中的机能主义和元素主义的影响。 3、个性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丰富了普通心理学的内涵,从而使普通心 理学建立起更加完备的体系。 二、实践意义 一切实践活动都是人参加的活动,都是在个性的调节下进行。个性心理学对实践意是重大的。 (一)教育 掌握个性心理学原理,有助于因材施教,培养青少年健全的个性,使青少年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

(二)医学 个性心理学与医学关系十分密切。欧洲临床医学的发展促进了个性结构与个性类型的研究,催眠与神经症的早期研究的思想倾向,孕育了精神分析等个性理论体系。 (三)管理 用个性心理学原理指导管理行为,有助于合理使用人才。做到扬长避短,人尽其才。 第三节个性心理学的方法 一、观察法(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试的行为、言谈、举止等进行观察,从而了解他们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二、实验法(较常用) 定义:运用实验法研究个性较多的是教育性实验。教育性实验就是把实验法运用于教育过程中,在活动中了解学生,并研究有效措施的方法。 三、测验法(较常用) 1.问卷测验是一种结构明确的测验,其工具为各种经过统计处理二 标准化的量表(问卷),包括被试自己作答的自陈量表和主试做出

心理学的三大测验技术

心理学的三大测验技术 问卷测验、投射测验及情境测验是心理学中齐名的三大测验技术。 问卷技术虽然被普遍使用,但在西方早就遭到批评:“系统歪曲假设”的观点认为它得到的结果是行为的语义相关,并非真实行为本身;“好恶度倾向”观点认为在问卷测验中被试往往不是按主试的要求和真实情况回答。问卷测验无法解决“装好”、“装病”倾向、随机作答等问题,它普遍适合于西方文化,是否普遍适合于中国文化是个问题。投射技术因对心理诊断相对不重视而衰退。情境测验所设计的特定情境只能…… 在心理学中,问卷测验技术对我们来说最为常见,因为从人格测验到临床心理测验,大都采用问卷技术。投射测验技术虽然在国外曾经盛极一时,但在国内却仍属鲜见。情境测验技术是继问卷测验、投射测验之后,伴随着评价中心技术而兴盛起来的新技术,国内现在亦有引进与探索。如此三大技术,孰优孰劣?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三大技术在中国的应用,是何种现状与局面?本文试作一番评论与探讨。 一、引进西方心理测验的困惑 在大陆、香港和台湾,主要的着名的心理测验量表几乎都是从西方引进、修订的。这种情形在大陆尤甚。我们的人格评定、智力测验、心理卫生评估等方面的量表几乎全是国外引进修订的。“量表热”从20世纪80年代直到今日,并未“冷却”多少;研究者修订国外量表的热情高涨;培训班曾经遍及全国;像《韦氏智力测验》这样一些需要保密的重要测验工具甚至出现了盗版。杨中芳等人曾对社会心理学方面使用量表的情况做过一些调查,发现大陆几家心理学杂志的编辑部都曾提及、呈交的社会心理学论文中,几乎全都是使用问卷调查法来收集资料,其中大多数是使用西方引进的量表;并对台湾出版的《中华心理学刊》1976-1986年间发表的30篇社会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报告作过统计,发现其中29篇使用问卷测验作为工具。平均每个研究使用了个量表;所使用的量表中,25%未经任何修订直接翻译于西方量表;42%经过修订;4%是根据西方理论编制的量表;三者共计71%。() 这种大量地引进、修订国外量表,过分地依赖于国外量表的现象,已经引起了批评与反省。概括有关研究,以下几点是值得深思的: 1.西方心理测验的文化背景难以完全适合于中国人:其量表的编制,是对西方人的心理研究的结果。也就是说,当西方人编制量表时,对变量的选择、

中医学重点 (2)

中医学基础 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的属性 阳:明亮的、温热的、在上的、活动的、兴奋的、强壮的、外向的、无形的、机能亢进的 阴:晦暗的、寒冷的、在下的、静止的、抑制的、虚弱的、内向的、有形的、机能衰退的 自然界:阳日天昼火热温夏春干气清…… 阴月地夜水寒凉冬秋湿味浊…… 人体:阳男外表背上气腑实…… 阴女内里腹下血脏虚……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互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对立转化 如:阳盛则热阴胜盛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填空);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则泻之虚者补之;“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五”,指木、火、土、金、水。 “行”,即运动变化。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是以五行的特性来推演和归类事物的五行属性的。所以事物的五行属性,并不等同于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将事物的性质和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而得出事物的五行属性。 五行系列分类表

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第二章 脏象 按照脏腑的形态和生理功能特点,将脏腑分为三类: 五脏:心、肺、脾、肝、肾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 女子胞 脏腑在中医学里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单位,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或病理学方面的概念。一个中医脏腑的功能,可能包括西医几个脏器的部分功能;西医一个脏器的功能,可能分散在中医几个脏腑的功能之中。脏腑学说,是通过对人体外在的现象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此表要背:五脏: 五行 季节 生 化 过 方向 五气 五色 五味 五脏 五官 形体 木 火 土 金 春 夏 长夏 秋 生 长 化 收 东 南 中 西 风 热 湿 燥 青 赤 黄 白 酸 苦 甘 辛 肝 心 脾 肺 目 舌 口 鼻 筋 脉 肉 皮毛

性格心理学读后感

性格心理学读后感 你理解“性格”这一词吗?你真正的了解自己的内心吗?你知道你是属于那种性格的吗?你知道你的性格决定着你的命运吗?你知道人拥有四个真正的自我吗?我想绝大多数人的回答是“不知道”吧,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心理学,走进自己的内心。 性格顾名思义就是“性”和“格”,而“性”指的是人的品性;“格”指的就是人格。用心理学家的话来说性格就是人们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它表现了一个人的品性,并且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阅读了《性格心理学》之后我还知道了,心理学家们把性格分成了两大类:积极的性格和消极的性格。积极指的就是热情、大方、稳重等;而相对的消极指的就是孤僻、自私、轻浮等。除此之外我还了解到性格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我们在生活中的态度和某些行为都可以反映出我们的性格特征。 荣格这位伟大的心理学家把性格分为了八类,分别为外倾思维型、内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内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内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和内倾直觉型。但是我个人觉得人的性格千千万万,哪是几个方方正正的字词就可以概述的。在阅读荣格描述的八种性格时,觉得自己的性格好像都有点搭边,但又不全是。所以在阅读《荣格的八种性格》只是草草而过,而这让我想到了清华校长的一句话:青年要敢于挑战权威。书

本上的并不一定就完全是对的,在阅读的时候要保留自己的想法,这个也是我的一种性格吧。 每当看到性格一词,想当然的就会浮现出“外向”、“内向”、“活泼”、“沉稳”、“理智”、“感性”等等这些有关于性格的代名词,但从不知就是这些代名词决定着每个人不同的命运。读了《性格心理学》,我知道了。我知道一个人要想有好的命运,首先要就有好的性格。所以我想,有的人之所以可以成功是因为他积极的性格让他在身处困境时,可以坦然面对,积极进取,坚持不懈。而有的人注定失败,不仅仅是因为他没有选择对的时间,最重要的是他消极的性格使他懒散松懈,不求上进,怨天尤人,从而一事无成。日本有位心理学大师曾说过:心理变,态度亦变;态度变,行为亦变;行为变,习惯亦变;习惯变,人格亦变;人格变,命运亦变。性格左右着决定,而决定就是命轮转动的开始。 人拥有四个真正的自我,这是约瑟夫·鲁夫特和哈里·英格拉姆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他们提出一个人有公开的自我、盲目的自我、隐藏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公开的自我就是自己了解,他人也了解的自己;盲目的自我就是自己察觉不到,但是他人能够了解的自己;隐藏的自我就是自己了解,但他人察觉不到的自己;未知的自我就是自己和他人都未察觉,等待着挖掘的自己。关于自我的四个层面,对于不同的人而言,每个层面所占的比例都不同。有些人隐藏的比较少,暴露的相对比

心理学

学习中心/函授站_ 姓名学号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2015学年上学期 《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综合大作业) 考试说明: 1、大作业于2015年4月3日公布,2015年5月9日前在线提交; 2、考试必须独立完成,如发现抄袭、雷同、拷贝均按零分计。 考试要求: 1、运用心理学理论、内容分析论述。 2、以“社会认知”为题,选择其中某一种认知效应,并结合现实生活或自身经历。 3、自拟题目。 4、必须是一篇结构完整、逻辑清晰的论文,标题明确、观点鲜明、论证充分。 5、字数不少于3000字。 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一些常见的社会认知偏差,如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投射效应等广泛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交往造成了消极影响。我们应充分重视社会认知偏差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的消极影响,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纠正这些社会认知偏差。 关键词:社会认知偏差;大学生人际交往;对策

对于处于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大学生来说,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但是大学生活的需要,也是将来迈向社会的需要。然而,在学习生活中,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其中一部分大学生往往会出现人际交往和沟通不畅的情况,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人际交往不畅在大学生中不是无关紧要的问题。“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来的。”[1]139在造成大学生交往障碍的诸多因素中,就心理方面而言,社会认知偏差是其中主要因素之一。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社会认知偏差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社会认知偏差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是对大学生这一交往主体而言,表现突出且常见。这是由青年时期交往的特点所决定的。”[1]140其中影响较大而又十分常见的社会认知偏差主要有: (一)首因效应及其影响 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在对他人整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先获得的信息即形成的第一印象对社会认知产生的重要影响。这种认知效应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如“一见钟情”、“先入为主”等。 首因效应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它会使人际认知具有表面性:第一印象常常是对一个人

中医学重点

中医学重点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一章导论 1.中医学四大经典着作: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确定中医理论体系 《难经》在内经基础上有所发展补充 《伤寒杂病论》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着,奠定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神农本草经》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着,奠定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指导思想(哲学基础):元气论,阴阳五行说 主导思想:整体观念 基础理论: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和病理 诊疗特点:辨证论治 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以汗、下、吐法为基础)李杲(补土 派,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朱震亨(滋阴派,“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4、明清时代:吴有性(戾气学说)叶桂和吴瑭分别创立了卫气营血和三焦的温病传变规律 及其辨证论治方法; 李时珍《本草纲目》全书载药1892种收集方剂11096首 5.中医预防医学思想 I、未病先防的内容: A.调摄精神 B.调节饮食,劳逸适度 C.锻炼健身 D.适应四时气候变化 E.预防为主 II、既病防变

6、整体观念的主要内容: A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B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C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7、辨证论治: 辩证:将望、闻、问、切等诊法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发展阶段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最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或病。 论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选择和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的过程,也是研究和实施治疗的过程。 8、:是指通过观察事物外在表象,以揣测分析其内在状况和变化的认知和。亦有人称作“以表知里”。 9、援物比类:指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方面的相似或类同,来推导两者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类同,并由此推测被研究对象某些性状特点的认知方法。 10、心法和顿悟:所谓“心法”,是指研究过程中对某些问题的殚心思忖,反复琢磨,终于心领神悟,获得独到见解的认知方法。所谓“顿悟”,原系佛教用语,它与逐渐理解相对而言,指对某问题苦思冥想后突然独有所悟,一下子进入明澈的境界,它与通常的“灵感”相通。 11、试探和反证:试探,即对研究对象先作一番考查,尝试性地提出初步设想,采取相应的措施,然后,根据实践结果,再对原设想作适当的调整,以决定下一步措施的一种思维方法。反证,是从结果来追溯或推测原因并加以证实的一种逆向的认知方法。 第二章中医哲学思想 1.气的基本特征:

心理学-性格分析及其行为的解释

没有没有原因的行为。 人的行为,尽管错综复杂,但却是可以解释、可以预测、可以控制的。 它,具有可认识的发展模式,并受其自身内在逻辑的制约。 人快乐,是因为笑; 人伤心,是因为哭; 人恐惧,是因为战栗; …… 心理学的研究,向我们揭示了左右人的行为的人的头脑中的各种诡谲。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人的有机体内部,始终存在着生命冲动的本能倾向,这种本能倾向,乃是由于有机体受到环境刺激作用而激发,以这种本能倾向为基础,寻求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实际上策动着人的每一种行为。人的这种本能倾向,或者,通过简单理性,在自然行为中获得满足;或者,通过复杂理性,在冲动行为、有意行为、幽默行为、攻击行为、嫉妒行为、反态行为、过失行为、退行行为、代偿行为、投射行为、补偿行为、升华行为、堕落行为、性行为、白日梦行为、变态行为乃至自杀行为中获得满足;或者,通过第三条途径,在梦的行为与泄精/行经行为

中获得满足;或者,通过最后一条出路,在精神病症中表现出来。 只要抓住了人所共有的这些要素,我们就能够比较清楚地认识人的行为,辨察人的内心欲求,而这,正是解释人的行为、预测人的行为、控制人的行为的前提条件。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强行者有志;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欺诈成性的人往往都以人人相欺之类来为自己辩护;敌意心强的人总是想他人在憎恨自己。 将要背叛的人,言辞惭愧不安;内心疑惑的人,言辞杂乱无章;善良的人,话少;浮躁的人,话多;污蔑好人的人,言辞游移不定;失职误事的人,言辞迂曲不明。 勇敢的人刚毅,可以用愤怒激怒他们;智慧的人有谋略,可以用信义说服他们;仁德的人不虚假,可以用正义责难他们;位高的人轻权,可以用奉承讨好他们;财大的人轻利,可以用名望威吓他们;贪婪的人重财货,可以用物质引诱他们;不肖之徒容易被吓住,可以用危难去吓唬他们;愚昧的人不通事理,可以用假装诚信去欺骗他们。

《心理学》.

1、科学心理学诞生时期,美国心理学始祖詹姆士提出了著名的()学说来解释人的心理。 意识流 经验论 整体论 感知论 2、人格类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阿尔波特 弗洛伊德 卡特尔 荣格 3、衡量感受性高低可用()。 感觉阈限 韦伯分数 情商 智商 4、在睡眠的哪个阶段脑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 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5、个性的核心是()。 智力 能力 性格 气质 6、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就叫()。 后像 普肯耶现象 马赫带 闪光融合 7、长时记忆是指学习的材料经过复习或精细复述之后,在头脑中保持的时间在()以上的记忆。 5分钟 30秒 1分钟 3分钟 8、成年中期个体心理发展任务为()。 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获得完善感并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9、能够意识到记忆信息的记忆系统是()。 长时记忆 图像记忆 短时记忆 感觉记忆 10、诗人王勃小时候很聪慧,从小就能写诗作赋,世人目为神童。这说明心理发展具有什么特性? 不平衡性 方向性 顺序性 差异性 11、马斯洛把完善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完成自身使命的需要称作()。 归属和爱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成长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 12、一种感觉兼有别种感觉的心理现象称为()。 B. 感觉融合 联想 感觉起伏 联觉 13、兴趣属于()。 习惯动机 有意识的动机 社会性动机 内在动机 14、多血质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特征是()。 强、不平衡 强、平衡、不灵活 强、平衡、灵活 弱 15、科学心理学诞生时期,心理学的研究主题集中在()上。 C. 情绪 行为 意识 感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