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南科技大学在职教育硕士培养方案

湖南科技大学在职教育硕士培养方案

湖南科技大学在职教育硕士培养方案
湖南科技大学在职教育硕士培养方案

湖南科技大学在职教育硕士培养方案

学科教学(英语)(045108)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具有较高水平的中小学英语教学的骨干教师。

此类人才的基本规格如下:

1、热爱教师职业和英语教学工作,有志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事业心、责任感强。

2、具有较宽厚的文化基础与英语专业基础,能通过阅读专业文献了解国内外英语学科教学理论和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教育学和教学论的素养,在英语教学方面视野开阔、现代意识强,能胜任教学业务骨干的任务,具有较强的学科教学研究能力。

3、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4、身心健康

二、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为二至四年。

脱产攻读学位者学习期限一般为二年(其中一年半在校学习,修满课程学分;最后半年回原单位实习,并结合本职工作撰写学位论文)。

在职攻读学位者学习年限不超过四年,但最少不得少于三年(含撰写论文),其中累计在校学习时间不得少于半年。

三、研究方向

中小学英语教学

四、课程设置

按一年半时间安排课程学习。课程设置以宽、新、实为原则,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前两类为学位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详见课程设置表)。

五、教学方式

以课程学习为主,采用讲授、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注重案例教学;强调学生自学,组织咨询辅导;加强实践环节,安排英语教学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在学员原单位进行。学员实践结束后,应提交两份教案及相关的教学评价。

六、学位论文工作及学位授予

学员修满学分后方可进入撰写学位论文阶段。

学位论文选题以研究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实际问题为主。在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必须至少有一名从事中小学教学工作、具有高级职称的英语教师参加。

论文答辩通过者,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可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学科教学(英语)课程设置表

附:学位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002021

课程名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总学时:36

学分:2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与研讨

考核方式:开闭卷考试或撰写论文

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使所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能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伟大意义,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并能联系实际,增强对党的现行路线、方针政策的领悟能力,提高自觉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内容概要:

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由来和依据;特殊的历史起点: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后发国家类型的社会主义;特殊的经济模式: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特殊的政治体制:把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政治相统一的社会主义;特殊的意识形态: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态多样化统一起来的社会主义;结束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意义。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2、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3、高放:《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与实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刘建武:《中国特色与中国模式》,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课程编号:0002022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总学时:18

学分:1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专题讲座与研讨

考核方式:考试(开卷)

教学目的及要求:

该课程的开设在于让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科学基本研究方法,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比较深入系统地介绍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和分析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基本能力。

内容概要:

社会科学哲学与研究方法导论;古典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其现代价值;当代社会科学发展与方法论走向;研究设计(案例讨论: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问卷调查方法(案例讨论:大学教研人员与行政人员的收入比较研究);实地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研究报告的撰写。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2000.

2、劳伦斯·纽曼:《社会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仇立平:《社会研究方法》,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4、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唐盛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新解》,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6、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7、福勒:《调查研究方法》,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8、风笑天:《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8.

9、赵国栋、黄家中:《网络调查研究方法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0、戴维、萨顿:《社会研究方法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课程编号:JYSS102

课程名称:教育学原理(principle of Educution)

总学时:54

学分:3

教学及考核方式:讲解、讨论、阅读、翻译论文相结合

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研究生从理性上认识有关教育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等;使研究生树立起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强调对教育实践的现实反思,不断提高教育实践的能力。

教学中以讲授为主,分析讨论为辅。讲授专业术语、观点时,做到概念清楚,理清关系,经常举例,给予直观的描述。在讨论时,尽量采取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原则进行。教学中学生应经常关注教育研究的发展动态,查阅有关期刊,参考相关资料,以帮助理解课程内容,拓展认识与研究的思路。

内容概要: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功能;教育与社会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特征的探索;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目的;课程;教学;德育;教育评价。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金一鸣主编,《教育原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2、傅维利主编,《教育问题案例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瞿葆奎主编,《教育与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4、瞿葆奎主编,《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5、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6、孙喜亭,《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7、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8、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9、扈中平、李方、张俊洪主编,《现代教育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0、(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11、(英)沛西能著、王承绪等译,《教育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课程编号:JYSS103

课程名称:教育心理学

总学时:54

学分:3

教学及考核方式:

课堂讲授为主,文献查阅为辅,书面考试与论文撰写相结合。其中理论教学48学时,实践

教学6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是从分析学生的学习性质、过程与结果和分析制约学生学习的各种内外因素以及其间的相互关系以阐明学校教育情境下学生学习的一般心理规律,是教育硕士研究生必修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学习理论,了解青少年的一般心理规律,并能把它运用到教学情境中,指导教学实践。

内容概要:

教育心理学是学习现代学习理论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果,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的应用分支学科。

本课程将深入介绍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知识的学习过程、影响知识学习的各种因素及基于现代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具体教学内容包括:

第1讲总论:1.1教育心理学概论;1.2 学习性质与分类、1.3学习论流派及其主要争论问题。

第2讲学习论:2.1知识的性质、分类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2.2 智慧技能与认知策略的学习;2.3解决问题;2.4 动作技能的学习;2.5态度与品德的学习。

第3讲学习条件论:3.1 原有知识的性质与学习的迁移;3.2 认知发展;3.3 学习动机;3.4学习环境

第4讲教学论与教学设计:4.1 教学论;4.2 现代教学设计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2、皮连生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3、吴庆麟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4、冯忠良,《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课程编号:JYSS202

课程名称: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ethod of Education Research)

总学时:36

学分:2

教学及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讲解、讨论和实地调查相结合;

考核方式:提交研究论文或研究设计1篇

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对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能够找到合适的研究问题,运用文献法、调查法等收集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写出研究论文或调查报告。

内容概要:

教育科学研究的选题和假设的形成,用文献法搜集资料,用调查法搜集资料,研究资料的分析和整理,研究报告和研究论述的撰写。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杨小微主编,《教育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2、裴娣娜,《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

3、袁方,《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4、郝德元,周谦,《教育科学研究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课程编号:JYSS301

课程名称:基础教育专题研究

总学时:36

学分:2

教学方式:讲解、专题讨论与自学相结合。

考核方式:提交基础教育改革专题研究论文1篇(字数不少于5000字)

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研究生深入了解当前基础教育以及教育改革在整体教育事业中的重要价值,为从事鸡翅教育教学、科研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通过本课程学习,能够了解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初步具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需要的教育观念、知识与技能。

内容概要:

本课程共分为九个专题。

第一讲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理论与现状;主要介绍关于基础教育的内涵与性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

第二讲为国外及港台地区的基础教育改革;介绍国外主要是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基础教育改革。

第三讲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主要介绍裴娣娜主持的主体性教育实验、叶澜主持的“新基础教育”、朱永新主持的“新教育运动”、熊川武主持的“理解性教育实验”;

第四讲为基础教育体制改革,主要介绍基础教育投入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教师聘任制度、结构工资制度);第五讲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介绍国家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第六讲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主要介绍对我国基础教育影响较大的教学改革实验,如李吉林的情境教学、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改革等;

第七讲为基础教育中的德育改革,主要介绍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价值观澄清理论(道德两难故事)、完善人格道德教育理论、体谅关心道德教育理论、体验型道德模式(生活德育模式、欣赏型德育模式等;

第八讲为基础教育考试改革,主要介绍我国的高考、中考改革情况;

第九讲为教师职业生涯与教师专业成长,主要讲解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基础教育教师专业成长。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7月27第2版.

2、钱源伟:《基础教育改革与研究》,重庆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石鸥:《课程改革中的若干问题》,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张天雪:《基础教育改革论纲》,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李文长:《基础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前瞻》,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6、叶澜:《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陈敬朴:《基础教育改革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新课程实施课题组编:《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新课程实施课题组编:《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新课程实施课题组编:《新课程与评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新课程实施课题组编:《新课程与学校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中国教育改革三十年·课程与教学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课程编号:JYSS001

课程名称:教育技术学

总学时:36

学分:2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面向对象: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

教学及考核方式:

本课程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其中理论教学24学时,实践教学12学时。

在理论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结合案例分析与讨论方式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任务,实践教学以学生上机操作为主,教师辅导完成相应的任务。

课程以闭卷考试结合作品提交作为学业成绩评价的依据,也可以提交课程论文和相关多媒体作品的方式进行课程学业成绩评定,其中:考试成绩或论文质量占50%,作品成绩占40%,平时考勤占10%。

本课程主要针对有一定教学经验和掌握了一定教育技术基础知识的学习者,希望他们通过学习,进一步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理论与技巧,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思想与方法,具体教学目标包括:

进一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结构、教学模式、教学设计、信息化学习资源等重要概念;进一步了解国内外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一步理解IITC的基本理论、理论基础和基本应用方法;进一步理解各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的基本特点及运用要点,能够自己着手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设计;进一步掌握信息化学习资源开发的基本方法;掌握评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效果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内容概要:

本课程理论教学按6讲进行展开,重点介绍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思想与具体方法,并通过4个项目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开发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基本技巧,主要教学内容如下:

1、理论教学内容

第1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总体概要:1.1 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1.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内涵;1.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1.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

第2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方法:2.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总体原则;2.2 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与利用;2.3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2.4 信息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第3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3.1 教学模式概述;3.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常用模式;3.3 多学科的主题研究整合模式;3.4 国外整合模式简介。

第4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案例分析:4.1 信息技术与语言课程整合的案例分析;4.2 信息技术与其他文科课程整合的案例;4.3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案例分析;4.4 信息技术与其他理科课程整合的案例。

第5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效果评价:5.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评价概述;5.2 教学设计成果与教学实施效果评价;5.3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5.4 面向学习过程的档案袋评价方法。

第6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操作实践:6.1 Office2007创作快速入门;6.2 Word2007电子文档编辑;6.3 PPT2007大纲式文稿开发;6.4 PPT2007多媒体课件创作。

2、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一数字图像处理:练习用计算机获取与处理各种数字化图像的技巧,重点练习各种图

像的获取技术与用Photoshop处理图像的基本方法;

实践二数字音频处理:练习各种数字化音频的获取与处理技巧,重点练习用计算机进行录音、混音、格式转换、MP3分割与合并等技巧;

实践三Word电子文档编辑:练习用Word2010/2007/2003编辑电子文的高级技巧;

实践四PowerPoint课件创作:练习用PowerPoint2010/2007/2003编辑多媒体课件的高级技巧。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何克抗、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夏洪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张剑平、熊才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浙江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

4、赵呈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湖北科技出版社2006年版.

5、徐福荫、袁锐锷:《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6、杨世伟:《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课程编号:JYSS028

课程名称:英语课程与教学论

开课学时:54学时

课程学分:3

教学及考试方式:面授,考试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目的旨在使英语教育硕士研究生较系统地了解英语教学理论和语言教学流派,了解当代外语教学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和方向,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为英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打下较宽厚的理论基础。

教学内容:

英语语言教学简史;语言观和语言学习观;语言教学流派;交际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活动;教案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课堂管理;教学评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综述。

教学方法:

采用面授形式教师授课与学生研读相结合;读书报告与讨论相结合;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考试方法:撰写课程论文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 Jack C Richards & Theodore S. Rudgers.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 Jack.c Richards,etc.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 Applied Linguistics[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 王蔷.A COURSE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P aul Davies& Eric Pears. Success in English Teaching[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 Rod Ellis. Understanding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 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 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课程编号:JYSS029

课程名称:英语测试理论与实践

总课时:36

课程学分:2

教学及考试方式:面授,考试

教学目的及要求:

英语测试理论与实践教学将引导学生研究英语测试的主要理论和实践问题,重点是英语测试的解题理论和命题方法,根据英语测试的不同目的,划分英语测试的类别,命题的过程以及测试质量的评估方法,同时,从分析广为采用的多项选择、完型填空等题型的特点和命题方法入手来研究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的测试方法。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测试观,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测试等,具备应有的测试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

语言测试概念;语言测试的功能及其类别;语言测试的要素;测试规范的制订;测试的评估手段及其功能;阅读测试与实践;写作测试与实践;听力测试与实践;口语测试与实践;试卷设计与施考事项;测试成绩反馈;测试成绩分析;多项选择题、完形填空题等题型研究;命题过程与命题策略;命题实践与评价。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刘润清, 胡壮麟. 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修订版)[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李筱菊. 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Alderson, J. C. et al. Language Test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4、Bachman, L. F.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5、Bachman, L. F. and Palmer, A. S. 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6、Heaton, J. B. Writing English Tests [M]. London: Longman Group Limited, 1975.

7、Henning, G. A Guide to Language Testing: Development,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Heinle & Heinle/Thomson Learning Asia, 2001.

8、Wood, R. Assessment and Testing: A Survey of Research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课程编号:JYSS030

课程名称:应用语言学

总学时:36

学分:2

教学及考试方式:面授,考试

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旨在使学员学习和掌握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增强语言理论对语言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并使他们在外语教学中积累的经验系统化和理论化,拓宽语言教学研究的视野,了解现代教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培养其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

绪论:应用语言学的理解;应用语言学的性质和特征;应用语言学简史。

语言的本质与外语教学:语言是一个生成系统;语言是一套任意性的符号;语言可以是听觉符号和视觉符号;语言符号所表示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语言是一种交际与文化传递的工具;语言是在语境中进行交际的;语言是人类独有的;语言具有共同性。

语义学与外语教学:语义学的产生与发展;语义类型与语义单位;现代语义学的基本理论;语义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语用学与外语教学:语用学的产生与发展;语用学的基本概念;语用学的主要论题;语用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应用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应用心理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应用心理语言学的主要论题;应用心理语言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社会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社会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社会语言学的主要论题;社会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应用语言文化学与外语教学:应用语言文化学在我国的建立与发展;应用语言文化学的主要论题;应用语言文化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教学: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语言习得的核心概念与相关理论;第二语言习得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现代教学理论与外语教学:活动教学理论与外语教学;情感教学理论与外语教学;现代学习理论与外语教学。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桂诗春《应用语言学》,湖南教育出版社会,1988年.

2、贾彦德《语义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3、何自然《语用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

4、桂诗春《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0年.

5、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6 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7 赵爱国姜雅明《应用语言文化学概论》, 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3年.

8 刘晓明等《现代学习论与学习指导》,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9.库克《语言学和第二语言习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课程编号:JYSS031

课程名称:跨文化交际学

总学时:36

学分: 2

教学及考试方式:面授,考试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目的旨在使教育硕士深入系统地了解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框架,在实际交流和教学中把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技能,培养研究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

教学内容:

导论:交际、文化、跨文化交际;交际与社会和文化的关系;跨文化研究的多学科性。

宽泛的交际环境与跨文化交际:文化因素与跨文化交际;心理因素与跨文化交际;物理/心理/时间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具体的交际环境与跨文化交际:社会情景与跨文化交际--- 社会语言学的视角;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交际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文化学的视角。

规范、符号、代码及编译码:规范与跨文化交际;符号、代码系统、编码和译码;交际之文化差异:英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之对比;汉英句法之文化差异。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 Nida, Eugene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2] Nida, Eugene.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 Nord,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 郑立信、顾嘉祖美国英语与美国文化[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5] 裘克安. 英语与英国文化[C].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6] 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C].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7] 王福祥、吴汉樱. 文化与语言[C].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8] 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9] 吴友富. 国俗语文研究[C].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10] 谢天振. 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C].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课程编号:JYSS032

课程名称:第二语言习得

总学时: 6

学分: 2

教学及考试方式:面授,考试

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与现状,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原理、规律和研究方法及其与外语教学的关系,了解二语习得研究的不同观点与研究方法,探讨适合我国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有效途径,为科学、有效地从事外语教学与二语习得研究打下良好基础。教学内容:

1.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2. Learner Errors and Error Analysis

3. Social factor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4. Variability in Learner Language

5. Individual Learner Difference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6. Input and Interac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7. Learner Strategies

8. The Universal Hypothesi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9. The Role of Formal Instruc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0. Theorie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参考书目:

1、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2、Krashen, S. 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1.

3、Larsen-freeman, D.et al.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农村教育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农村教育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40120)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研究型高层次农村教育类专门人才。具体要求: 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立志为国家教育事业及农村教育的发展服务。 2.掌握较广博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熟悉国内外教育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掌握农村教育发展的前沿信息;具有较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使用一门外国语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能够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科研能力;能够承担高等院校的教育学教学、教育科研和教育管理工作,以及胜任农村教育的研究和管理工作。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1.农村义务教育质量问题研究 2.城乡教育均衡化研究 3.农村社会转型与农村教育发展研究 三、修业年限 博士生培养实行弹性学制,最低修业年限为3年。生源为3年制硕士生的全日制博士生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非全日制博士生或生源为2年制硕士生的博士生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硕博连读研究生基本修业年限为5年。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的博士生可以申请提前毕业。 申请提前毕业的博士生修业年限不能少于3年,并需达到以下条件: 1.修了本专业课程计划规定的课程,必修课成绩达到85分以上,选修课成绩达到75分以上。 2.资格考试成绩合格。 3.按研究生院《关于实施博士学位论文审查制度的规定》,通过了博士学位论文的前期、中期与后期审查,达到合格的要求。

四、培养方式 1.博士研究生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突出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学习主要有助于开阔博士生的学术视野,注重对博士生批判意识和问题意识能力的培养。 2.采取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成立本专业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为本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并设组长一名。导师是博士生培养的第一负责人,在博士培养中起主导作用;博士生指导小组配合导师全程参与博士生的指导工作,充分发挥集体培养优势,为博士生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使博士生在博采众长中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 3.博士生入学一个月后,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和领域,制定个人研究和学习计划,并由博士生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备案。 4.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本所授课,或派出博士研究生到其他名牌高校或科研院所修读部分课程或访问。提倡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互相承认学分,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5.本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学习与研究需紧密结合我国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在学期间需经常开展农村教育的调查研究及农村教育改革的实践,参与农村教育研究所及导师组织的课题研究。在学期间,参与农村教育调研及实践的时间累计应不少于6个月。调研及实践后,需完成和提交相应的调研报告或研究论文作为考核依据。本专业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应针对和体现农村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中的要求。 6.实行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资格考试偏重于能力考查,既要突出学生的基本功,又要考出学生的创新能力。考试方式分为笔试和口试两种,笔试部分开卷和闭卷相结合,满分为100分。考查内容包括农村教育重要理论及前沿问题40分,国内外重要教育文献30分,运用教育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0分,60分为合格。资格考试时间在第二学期期末。资格考试通过者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开题和撰写阶段。未通过者,向本专业博士生指导小组申请重新研修或终止学业。经博士生指导小组批准,重新研修的博士生应按培养方案推迟培养过程。 7.实行学术交流和报告制度。博士生在学期间应至少参加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1次,并提交论文;还应在学院范围内公开作学术报告2次。 8.实行博士生助教制度。鼓励无高校教学经验且有志于从事高校教学工作的博士生在学期间兼做助教工作。 五、课程学习 1.课程设置

经济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

经济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8版)

二〇一八年九月

目录 理论经济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1) 应用经济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6)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12)

理论经济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或专业代码:0201) 一、学科概况 理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中国和外国经济的理论、历史及其发展,为探索经济运行规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历史经验的经济科学。中国理论经济学的发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不断借鉴成熟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现代经济学的有益成果,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体系,使得理论经济学与当代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实际更为密切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理论经济学在整个经济学科中的基础性作用。 西北师范大学理论经济的研究是伴随着学校由师范教育为主逐步向综合性大学转变而发展起来的。早在1984年经济系成立之前就有一定的基础,并于1982年开始招收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方向的硕士研究生。2000年经济管理学院成立之后,学校围绕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通过人才引进、研究梯队搭建、学科平台的搭建等措施,对该学科进行了专门建设,使其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成果不断丰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能力不断加强,学科优势不断突出。我校理论经济学现为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三个二级硕士学位点,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空间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发展、国际贸易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学科发展注重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突出理论经济学内部各学科方向之间的相互借鉴、渗透与交叉,研究方向以解决区域性重大问题为出发点,在研究方法和思路上突出对现有理论的修正、对地区发展规律的探索,以及对相关理论与规律的实证检验,具有鲜明的区域性、民族性特色。 二、培养目标 理论经济学硕士生应具有严谨求实的思想作风和创新精神;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发现理论难题,创新理论思路,做出理论论证;具有较强的学术悟性和表达能力;恪守学术道德规范;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较为熟练地掌

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管理)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湖北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管理)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类别教育硕士 类别代码0451 专业领域教育管理 领域代码045101 一、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等职业学校、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具体要求为: 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掌握比较宽厚的现代教育管理理论,掌握现代基础教育管理和学校管理基本技能和方法。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3.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相关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组织教学科研的能力和人际沟通协调的能力。 4.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5.身心健康。 二、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年限及学分要求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入学后,应至少补修2门教师教育类课程(如教育学原理,普通心理学),不计学分。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四个模块。 (一)学位基础课(12学分)

1.外语(2学分) 2.政治理论(2学分) 3.教育学原理(2学分) 4.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 5.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2学分) 6.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2学分)(二)专业必修课(10学分) 1.教育统计与评价(3 学分) 2.教育管理学(3学分) 3.教育政策与法律(2学分) 4.教育管理案例分析(2学分) (三)专业选修课(6学分) 1.教育技术理论发展与前沿讲座(2学分)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学分) 3.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专题(1学分) 4.教育社会学(2学分) 5.教育史专题(2学分) 6.社会心理学专题(2学分) 7.教育哲学(2学分) 8.心理咨询与辅导(2学分) 9.发展心理学(2学分) 10.教育评价(2学分) 11.团体辅导(1学分) 12.校长与教师专业发展专题(2学分) 13.学校管理心理学(2学分) 14.班主任工作专题(1学分) 15.基础教育督导(1学分) 16.管理决策理论与技术(2学分) (四)实践教学(8学分) 五、实践环节

企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浙江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企业管理(120202) 本学科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依托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会计系和企业管理研究所、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包括教授8名,副教授10名,其中博士10名,其中,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2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名。先后承担和完成60多项纵向与横向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省科技攻关项目和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等一批重要课题。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社科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2项,省教育厅奖多项。本学科在浙江省有较大的影响,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管理学基础理论,具备较高的企业管理理论水平、比较全面的专业素养、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高层次企业管理人才。要求能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与本学科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能独立地承担和组织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熟练掌握至少一门外语。 二、主要研究方向 根据培养应用型、开拓型、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结合学术带头人深厚的科研基础与相关成果,本着学术梯队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以体现企业管理学科的优势与培养特点。企业管理专业设7个研究方向: 1、价值评估与决策技术。研究现代企业价值评估理论、无形资产评估、现代决策理论、项目管理、决策方法以及知识管理中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等。

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一、机械设计的教学内容 1.连接部分。因为螺栓被连接件刚度的准确获得有助于精确预报预紧 力的形成及衰退规律,进而指导螺栓联接工艺的优化。被连接件的压 强分布能够简化为空心圆柱体、圆锥体、球体等形状。国内外已有的 大量实验证明,接触刚度随着接触载荷的改变而变化,与接触状态紧 密联系,同时摩擦表面微观几何学形貌、两接触材料皆影响接触刚度,使接触刚度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点。 2.传动部分,包括螺旋传动、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 以及摩擦轮传动等。齿轮接触强度是齿轮设计中的一个主要设计参数,其大小直接关系到齿轮的承受载荷水平与运行寿命。因为赫兹弹性接 触理论不能使用于相同曲率半径内接触时的接触压强,有限元方法相 对比较烦琐,但根据分形接触理论能够计算齿轮接触压强。表面粗糙 度对齿轮接触强度的影响并非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不能单纯地减小 表面的粗糙度,达到提升齿轮接触压强的目的。要按照齿轮的实际外 加力,获得表面粗糙度的某个最佳值,能够显著地减小齿轮的加工成本。齿面的加工误差与热处理变形会引起齿轮出现冲击、振动及噪声。分形参数中的分形维数与分形粗糙度具有尺度独立性,能够表现结合 面的内禀特点。 3.轴系部分,包括滑动轴承、滚动轴承、联轴器与离合器以及轴等。 轴瓦是滑动轴承中的重要零件,它的结构设计是否合理对轴承性能影 响很大。有时为了节省贵重合金材料或者因为结构上的需要,常在轴 瓦的内表面上浇铸或轧制一层轴承合金,称为轴承衬。常见的背衬有 H62黄铜带,表示平均含铜量为62%的一般黄铜带,其中H表示汉字“黄”的拼音字母的第一个字母,62表示铜元素的平均含量。在一般 黄铜的基础上加入其他元素的铜合金称为特别黄铜,仍以“H”表示, 后面会跟其他添加元素的化学符号和平均成份,如H62为含铜量 60.5%~63.5%,余量为锌含量。背衬能够是金属,一般为黄铜,也能够

教育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教育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基本学制:四年。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较高教育理论素养和较强教育实际工作能力,能够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社区教育机构、教育科研机构、文化产业从事教育管理、学科教学、教育科研、心理咨询与辅导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人才培养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是: 1、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科学与人文素养,身心健康; 2、热爱教育事业,品行端正,为人师表,形成一定的职业道德素养; 3、系统学习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4、系统学习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具备从事教育专业理论教学和从事中小学学科课程设计与管理的基本能力; 5、系统学习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理论,熟悉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实用方法,具备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能力; 6、熟悉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和相关的教育法规,熟悉教育改革的现状、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了解教育科学的前沿理论和方法,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7、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科学技术,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文献检索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能够归纳、整理、分析结果,撰写研究论文,参与学术交流以及具备继续攻读相关学科硕士学位的能力。 四、主干学科、学位课程及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1、主干学科:教育学、心理学。 2、学位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原理、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学论、课程论、德育原理、教育统计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3、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学年论文、专业考察、专业见习、教育技能训练、专业实习、毕业论文。 五、专业特色 坚持教育基本理论学习、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和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三者并重,课程设置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紧密结合,教学活动围绕“教、研、训”展开。通过构建教学研究实践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知能并举、教研兼长。 六、毕业规定 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德育培育目标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应获得最低总学分170.5学分,其中课内理论必修课100.5学分,实践教学30学分,选修课40学分(含通识教育学分10学分)。自主发展计划10学分。 七、授予学位 教育学学士。

西方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西方经济学专业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能在理论研究部门从事经济理论研究,能在高等学校从事经济理论教学,能在实际工作部门担任经济管理工作的,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1.必须努力学习、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勤奋敬业,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必须掌握坚实的经济学(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系统的西方经济学专业知识,熟悉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学术成果及其发展动态,对西方经济学的某些专门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现代经济分析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借鉴和运用西方现代经济理论和方法从事经济理论研究工作、教学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二、专业及研究方向 1. 专业简介 本专业具有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所有导师具有博士学位,科研实力强,建立了与国内外同行的良好关系,完成多个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及各类横向课题的研究,在新制度经济学、西方福利经济理论、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对外直接投资与就业、发展经济学等领域具有研究特色。尤其是卢现祥教授在新制度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毕业生就业良好,集中在跨国公司、政府部门、高校、金融部门及国内大企业集团就业。 2. 研究方向 三、学制与学习年限 根据2007年3月22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决议,我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为2—4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所修总学分为36学分,其中全校公共课为6学分,专业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22学分,专业选修课(研究方向课程)为4学分,任意选修课为4学分。课程设置与学分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管理)培养方案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管理)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 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较高教育、教学水平,具有较强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能从事中小学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专业化管理人员,具有持续发展的潜力。基本规格要求如下:(一)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能正确理解并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热爱教育管理事业,勇于改革和开拓,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遵纪守法,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二)掌握比较宽厚的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管理理论,掌握现代基础教育管理和学校管理基本技术和方法,熟悉教育管理国内外研究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学会使用一门外语,能够熟练地阅读教育管理方向的外文资料。 (四)有较强的实际教育管理工作能力,包括决策、组织、指挥、协调及应变的能力,组织教学科研的能力和领导能力。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 (一)招生对象 招收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历,且有年及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二)入学考试 .入学考试按国家的有关规定,采取全国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的方式进行。 .考试科目:思想政治理论、外语、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基础教育部分)。 三、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 (一)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年。 (二)教育硕士的培养由课程学习、实践活动和学位论文的撰写三个主要部分组成。教育硕士必须修完培养方案中所规定的课程并取得相应学分,同时撰写学位论文和完成答辩。 (三)教育硕士的培养采用“双导师”制(其中基础教育一线的导师人),同时成立该方向导师组,利用导师组的集体智慧,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在大学里完成,实践教学在实践导师所在中小学里完成。“教育管理研究专题”由学生提出具体选题并与导师研究确定。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按一年时间安排课程学习,课程分为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四个模块,总学分学分。 1 / 3

教育培训计划

教育培训计划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305项目部安全教育培训计划 安全教育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根本上杜绝人的不安全行为的重要措施,也是预防和控制事故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广泛应刷,特别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新的劳动组织形式不断出现,给社会带来了知识结构、技术结构、管理结构等方而的深刻变化,对安全劳动教育系和培训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做好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才能保证其它安全工作和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 安全生产教育制度作为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进行事故预防的重要而且有效的手段,其重要性首先在于提高本单位管理者及员工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帮助其正确认识和学习职业安全健康法律、法规基本知识;其次是能够普及和提高员工的安全技术知识,增强安全操作性能,懂得自己在安伞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使项目2014年的教育培训有规划、有重点、有目的的进行,特制定以下年度安全教育培训计划。 一、基本思想 (一)加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意识教育。安全意识教育就是通过对员工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员工端正事项,提高他们对安全生产的噩要性的认识。在提高思想意识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并积极贯彻执行相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加强目身的保护意识,不违章操作,不违反劳动纪律,做到“三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 同时对项目各级管理人员(包括施工队长、各部门主管、技术人员及项目其他管理人员等)也应该加强安全思想意识教育,确保他们在工作时做好带头作用,从关心人、爱护人的生命与健康出发,重视安全生产,做到不违章指挥。

心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心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402) 一、学科简介 内蒙古师范大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学科建设起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心理学公共课教学。1980年学校恢复教育系后在教育学专业系统地开设了心理学系列课程,标志着心理学科专业建设的真正开始。经过数年本科层次的积累和建设,1985年取得“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从1986年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2001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心理学专业本科生;2003年取得“应用心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被确定为自治区重点学科,2005年“心理学专业”被确定为自治区首批品牌专业;2006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次学位授权审核工作中取得了“基础心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同时取得了“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在2011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8次学位授权审核会议我校的心理学专业获批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主要研究领域有元心理学与心理科学体系研究、心理科学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研究、学科教育心理学研究、儿童青少年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研究、心理教育、个性心理与教育研究等。目前心理学科专业拥有一支实力较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心理教育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心理学重点实验室、内蒙古民族教育研究中心等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平台,配置了眼动仪、ERP、儿童行为观察系统等先进的实验仪器,心理学文献中心的图书资料齐全,是我国西北部和民族地区心理科学研究与应用高级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二、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批判创新和拼搏进取精神、能够担负起心理科学研究和教学及社会服务任务的高层次心理学专门人才。具体目标是培养学生深入系统地掌握心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心理科学研究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与技术;熟练地掌握一门及以上外语,能够了解国内外心理学发展过程及最新研究进展,并能对其做出科学批评和质疑;有研究学术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较高能力;能够胜任高校心理学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任务及应用心理学领域实际工作。

应用经济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应用经济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20200 一、培养目标: 1.认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身心健康。 2.在本学科领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深广的经济学专业知识和较高的科研能力,能胜任教学、科研和组织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毕业生适宜在国家各级综合管理部门、企业集团、跨国公司、金融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工商企业从事经济管理、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 3.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专业外文资料,并具有较好的写作能力。 二、培养方向: 1.产业经济与区域发展 2.能源工业经济与管理 3.国际石油合作 4.国际经济贸易 5.公司金融 6.金融市场与投资 7.银行经营与管理 三、学习年限:年2四、学分要求:学分。16学分,必修课不得低于28总学分最低 五、课程设 学课程类学学备课程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362GS00001 公践研必 80基础外4GS00001-2 应用统计方56GS000031 二 选高级运筹48S080231 管理研究方3222必S0803 产业组织理S0*******

区域经济322S08061 发展经济S0******* 能源经济S0******* 国际经济322S08032 货币金融理论与政S0******* 金融衍生产品与金融工S0******* 风险管S0******* 高级经济S0******* 2 232计量经济S08046公共体1611-2GS0000次以上学术报告,参3 S08001交一篇学术报必 环31专业外S08003文献综述与开题报1S08002 自然辩证法概18 GS0001必1 投资322S08072 2232S0804技术贸 2S0807系统动力322 1高效生态经济专题研32S08022 2S080532跨国公司经营管2 22GS000132技术经济 1世界经济专2S080632 2国际石油经S0804232 2国际贸S0803232 1S0804金融经济232 1金融市场与金融工232S08041银行经营管S0807232 2公司理S0802322 2322S0800财务战略与财务分132S0803国际金融研2 2博弈232S08004 1 2 32 管理决策计算机方法S08030.

苏州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数学)培养方案

苏州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数学)培养方案 420104 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 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工作能力,高水平从事中学数学教学的骨干教师。 此类人才的基本规格如下: (一)热爱教师职业和数学教学工作,有志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事业心、责任感强。 (二)文化基础与数学专业基础好,具有较高的教育学和教学论的素养,在数学教学方面视野开阔、现代意识强,能胜任教学业务骨干的任务,具有较强的学科研究能力。 (三)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四)身心健康。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 (一)招生对象 大学本科毕业后并有三年以上中学数学教学工作,教学效果良好的中学数学教师,年龄一般不超过40岁。报考者必须经过所在学校推荐。 招生采取计划内定向和计划外委培相结合的办法。 (二)入学考试 1、入学按国家的有关规定,采取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或有关单位单独考试方式进行。 2、考试科目:政治理论、外语、教育学、心理学、中学数学教学研究。 三、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为二至四年。脱产攻读学位学习期限一般为二年(其中一年半在校学习,修满课程学分;最后半年回原单位学习,并结合本职工作撰写学位论文)。在职攻读学位者学习年限不超过四年,但最少不得少于三年(含撰写学位论文),其中累计在校学习时间不得少于半年。 四、研究方向 中学数学教学 五、课程设置 按一年半时间安排课程学习。课程设置有宽、新、实为原则,分为学位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前两类为必修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 (一)学位课程(15学分) 马克思主义理论54学时/3学分

外语108学时/3学分 教育心理学 54学时/3学分 教育学原理 54学时/3学分 数学教学论 54学时/3学分 (二)专业必修课程(15学分) 教育技术学54学时/3学分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54学时/3学分 数学方法论与数学文化54学时/3学分 数学教育改革及比较研究54学时/3学分 数学建模概论54学时/3学分 (三)专业选修课程(不少于6学分) 中学数学现代基础36学时/2学分 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估36学时/2学分 竞赛数学36学时/2学分 数学史36学时/2学分 中数新课程专题选讲36学时/2学分 六、学习方式 以课程学习为主,采用讲授、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注意案例教学;强调学生自学,组织咨询辅导;加强实践环节,安排数学教学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在学员原单位进行。学员实践结束时,应提交两份教案及相关的教学评价。成立导师组,负责指导研究生。 七、学位论文工作 学员修满学分后方可进入撰写学位论文阶段。学位论文选题以研究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实际问题为主。

特殊教育学专业博士培养方案.doc

特殊教育学专业博士培养方案(040109) (教育学部) 一、培养目标 (一)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行端正,身心健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具备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特殊教育国内国际发展最新动向,能够独立、创新地开展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 (三)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具有运用外文写作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 (一)培养方式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指导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导师负责制订和调整博士生个人培养计划,组织开题报告,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导师指导采取集体授课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博士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学术氛围;学生采取集体讨论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锻炼独立和创新思考的能力。提倡和鼓励博士研究生申请各种科研基金,加强科研训练,鼓励和支持博士研究生在国际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二)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四年,最长不应超过六年。 三、主要研究方向 1、特殊儿童发展与教育 2、特殊儿童认知与社会性发展 3、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 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一)课程与学分要求 博士研究生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学位公共课包括政治理论、外国语等公共必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至少修读6学分;学位基础课为学位必修课程;学位专业课包括以学科群为单位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和指向研究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学位基础课至少修读3学分,学位专业课(必修)至少修读2 学分,学位专业课(选修)课程至少选修1门,不少于2学分。跨

应用经济学培养方案(湘潭大学)

附件: 湘潭大学应用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能在应用经济学领域从事科研、教学和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2)系统地掌握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熟练使用一至两门统计软件,能运用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与计量工具独立从事科研、教学与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3)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能熟练阅读经济学专业外文文献。(4)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二、学制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三年,前三个学期主要进行课程学习,后三个学期主要进行科学研究、专业教学实践和学位论文撰写。研究生应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完成培养计划要求的课程学习、专业教学实践和学位论文工作。在职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不得超过4年。 因特殊情况不能完成培养计划要求者,必须按规定提出延长时间的书面报告,经学院审核,报学校主管部门批准后,可延长学习六个月。符合学校有关提前毕业条件的,在完成培养计划要求的前提下,可适当缩短培养年限,时间为半年至1年。 三、研究方向: 1.区域经济学 2.金融经济学 3.消费经济学 4.产业经济学 5.国际贸易与投资 6.数量经济方法与经济预测

四、课程设置

(不够可加页。) 课程名称应规范、一致。同一门课程应当避免使用不同的名称。 课程代码由研究生教务干事在学校研究生教育信息系统中查询。 “开课学院”一栏中注明教师姓名的课程为导师根据自己的研究特色自主申报的选修课。 五、学分要求 本专业实行学分制,总学分要求不低于36分。其中公共必修课6学分,专业基础课9学分,专业必修课5学分,其他必修4学分,专业方向4学分,选修课至少8学分。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 1.论文选题。论文选题应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和应用前景,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硕士生一般在第3学期内完成论文的选题工作,于第4学期的第一个月提交学位论文计划,并填写《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由各学位点组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 2.开题报告。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在修完学位课程进入学位论文写作之前必须作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论文选题的意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综述,本人的研究思路和详细研究计划,主要参考书目等。开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小学教育)研究生培养方案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小学教育)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的高素质综合型的小学教育的专门人才。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2、具有较深厚的现代教育理念,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方法解决小学教育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善于总结提升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 3、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学制 基本学制为2.5-3年。可提前到2年或延期至4年毕业。 三、培养方式 根据教育硕士的生源特点,实行脱产、半脱产(只限于长春市)、寒暑假集中学习三种培养方式。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一)公共课(18学分) 1.学位课(12学分)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60学时3学分 基础外国语课90学时3学分 教育学原理60学时3学分 教育心理学60学时3学分 2.非学位课(6学分) 现代教育技术60学时3学分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60学时3学分 (二)专业课(不少于16学分) 1.专业基础课(12学分) 课程与教学论60学时 3 学分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60学时 3 学分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60学时 3 学分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60学时 3 学分 2.专业方向选修课(不少于4学分) 课堂管理40学时 2 学分 数学学习心理40学时 2 学分 小学德育理论与实践40学时 2 学分 中外教育史40学时 2 学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40学时 2 学分 (三)必修环节(2学分) 1.开题报告20学时 1 学分 2.文献阅读20学时 1 学分 五、考核要求 学院统一要求所有专业基础课都要有教学大纲、主要教材和参考书。所有课程可根据课程内容由任课教师确定考核方式。 六、学位论文 教育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完成各项必修环节,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 1.论文选题 教育硕士论文选题应针对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改革与管理现状,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开题报告 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实行严格的开题报告制度,各学院根据专业实际具体确定开题报告时间,但开题报告到论文答辩的时间不应少于半年。开题报告必须公开进行。开题报告合格后记1学分。 3.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答辩在第四学期末(或以后)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应公开举行,论文答辩应有详细的纪录。论文答辩未通过但论文答辩委员会建议修改论文后再重新答辩者,可在半年后至一年内重新答辩一次,答辩仍未通过或逾期未申请者,不授予学位。具体请按照《东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要求进行。 七、教学实践 采取分散实践和集体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坚持课内与课外衔接,校内与校外互补,教育理论与学科前沿相互渗透的原则,结合基础教育发展实际,学校组织教育见习、学术报告等教学实践活动;教育硕士研究生本人运用所学理论与知识进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根据基础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实践内容不断进行更新。 八、专业课程内容简介 --------------------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名称: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类别:学位课 学时:60 学时学分:3 学分 开课学期:3 考试形式:开卷或小论文 内容简介: 第一章绪论课程的概念、课程论的研究对象 第二章: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概述、课程设计的取向、课程设计模式、我国课程设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计划方案

2017年度安全教育培训计划为使公司2017年的教育培训有规划、有重点、有目的的进行,特制定以下年度安全教育培训计划。 一、基本思路 (一)加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意识教育。安全意识教育就是通过对员工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员工端正事项,提高他们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的认识。在提高思想意识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并积极贯彻执行相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加强自身的保护意识,不违章操作,不违反劳动纪律,做到“三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 同时对项目管理人员也应加强安全思想意识教育,确保他们在工作时做好带头作用,从关心人、爱护人的生命与健康出发,重视安全生产,做到不违章指挥。 (二)将安全教育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中,加强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和安全教育的长期性。做到“全员、全面、全过程”的安全教育。因为生产与安全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哪里有生产,哪里就需要进行安全教育。 (三)开展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安全教育形式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灵活多用,尽量采用符合人的认识特点的、感兴趣的、易于接受的方式。针对我公司的具体情况,安全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议形式。主要有:安全知识讲座。 (2)张挂形式。主要有:安全宣传横幅、标语、标志、图片、安全宣传栏等。

(3)现场观摩演示形式。主要有:安全操作方法演示、消防演习、触电急救方法演示等。 二、安全教育培训目的 (1)通过对项目部管理人员及全体施工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认识到遵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重要性。 (2)使所有参加安全教育培训的人员了解和掌握本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和职责,充分认识到从事本岗位可能会发生的风险,了解与本岗位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 (3)通过安全教育培训,实现安全生产责任到人、责任到岗、责任到点,提高安全意识,实现自我保护及不伤害他人、互救互助,共同实现我标段制定的安全管理目标及承诺。 三、安全教育培训有关要求 1、项目部管理人员及全体施工人员必须参加安全教育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知施工工序和自我保护、逃生技巧,了解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相关的安全操作技能。未经过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2、所有参加安全教育培训的人员必须接受不少于40小时的安全教育培训。

理论经济学硕士生培养方案

理论经济学硕士生培养方案 (2) (学科代码:0201 授经济学学位) (2) 应用经济学硕士生培养方案 (5) (学科代码:0202 授经济学学位) (5) 西方经济学博士生培养方案 (8) (学科代码:020104 授经济学学位) (8) 数量经济学博士生培养方案 (12) (学科代码:020209 授经济学学位) (12)

理论经济学硕士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201 授经济学学位) 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根据研究生院校研【2008】9号文件的要求,理论经济一级学科从2008级开始执行如下新的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 掌握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学风,能独立从事本专业领域的科研工作,并有开拓创新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掌握现代数量分析方法。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胜任本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实际经济管理工作。 二、研究方向 1. 西方经济学专业: (1)发展经济学;(2)微观经济学;(3)宏观经济学;(4)金融经济学;(5)新制度经济学 2. 世界经济专业: (1)国际经济学;(2)国际投资;(3)发展中国家经济 3.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专业 三、学习年限与学分 全日制硕士生实行“以两年为基础的弹性学制”,2008级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2-3年,从2009级开始,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2.5-3年,具体学分分配如下表。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一览表 具体见理论经济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五、研究环节与学位论文 执行学校有关规定。 表:理论经济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宁波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宁波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宁波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英语、学科教学·化学、教育管理、现代教育技术) 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 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学技能、较高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的中小学学科教师和教育管理方面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此类人才的基本规格如下: 1、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基本内容,能正确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有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和为人民服务、勇于改革开拓、艰苦创业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联系群众,遵纪守法,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与文化修养。 2、掌握比较宽厚的现代教育管理理论、教学理论知识,并能熟练掌握基础教育教学管理、教学改革和现代教育教学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具有运用现代教育和教学理论或管理理论分析解决教育教学或教育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有较强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有团队精神,能与同事协作开展教学工作,有组织教学科研的能力以及动员、团结群众的能力。

4、热爱教育事业,有志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具有较高的教育学和教学论方面的素养,在学科教学方面视野开阔,现代意识强,能胜任教学业务骨干工作,在教育教学和改革实践中发挥骨干作用。 5、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6、身心健康。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 1、招生对象 招收对象主要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并具有学士学位,年龄不超过45岁,具有三年以上第一线教学工作经历,热爱本职工作,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较强的在职普通中学或职业高中的专任教师或教育管理人员。 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未获得学士学位者,除满足上述条件外,还需要取得中学一级教师任职资格。 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年龄在45岁以下,具有三年以上第一线教学经历的在职中等师范学校的专任教师。 2、符合上述条件的人员必须经过所在学校推荐,并经所在地(市)教委(教育局)批准,方可报名。 3、入学考试 ①入学按国家的有关规定,采取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联合)入学考试。 ②考试科目:政治理论、外语、教育学、心理学、专业课。政治理论由我校自行组织,时间自行安排;外语、教育学、心理学全国联考,统一命题,统一考试;专业课考试由我校自行命题,考试同全国联考同时进行。

教学能手培养计划

教学能手培养计划 为落实市教育局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让教师与学校一起发展,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为培养 目标,遵循教师成长规律,采取全方位、多途径的培养措施,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师素养和创新精神的新型教师队伍,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持续 发展奠定基础。特制定教学能手培养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乾县教育局关于落实中小学教学能手培养计划的通知》为指导,树立人才强教、特色发展观念,坚持“面向全体,突出骨干,兼 顾学科,均衡发展”的工作原则,强调“三个重视”:重视教学能手的培养与使用成效,重视教师的自我发展与自主成长,重视教学能手的示 范引领与作用发挥,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培养出一批校级、市级教学能手,造就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教学质量优的德 才兼备的教学能手队伍,靠教学能手带动,促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努力造就一方名校。 二、培养目标 1.建设一支真才实学,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2.使确定的学校教学能手向高层次发展,如市级教学能手、明星教师、名师,并充分发挥教学能手的带头、示范作用。 3.让更多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三、培养对象条件和职责

(一)培养对象条件 1.落实“规范”的榜样。能自觉践行、模范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不得进行有违职业道德的教学活动,不 得以任何借口、任何方式惩罚学生,不得从事有偿补习活动,不得擅自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按考试成绩给学生排队。 2.落实教学常规的榜样。能模范遵守《山东省关于加强师德建设规范普通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若干意见》,做好“八个精心”,即精心 制定学期(学段)教育教学计划,精心开发课程资源,精心备课,精心上课,精心进行作业教学,精心组织考试与评价,精心指导学生课外学 习与生活,精心进行教育教学反思。 3.落实全员岗位育人的榜样。能积极落实上级全员育人要求和学校工作部署,在个人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思路、有措施,成效显著。 4.“学、查、纠”活动的榜样。能自觉地选定学习和赶超目标,坚持学理论、学规范、学经验,查漏洞、查差距、查落实,纠正问题,有效实 现专业化成长。 5.课堂教学改革的榜样。能大胆进行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教学新路子,教学成绩突出。 6.教龄5年以上,且从事本学科(或相近学科)教学3年以上。(特别优秀者,此条件可适当放宽) 7.有良好的教学实绩,学生满意度高。文化课教师五年教学实绩都要在B级以上,非文化课教师需要3个B级以上。(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