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危机背景下各国积极财政政策研究

金融危机背景下各国积极财政政策研究

金融危机背景下各国积极财政政策研究
金融危机背景下各国积极财政政策研究

金融危机背景下各国积极财政政策研究

为应对2008 年以来不断恶化和蔓延的世界性金融危机,世界各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一些政策,包括增加赤字扩大政府支出的财政政策、降低利息率的货币政策、扶持部分支柱产业的产业政策等等。这些政策中,各国都是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主导力量,努力加大投资力度,刺激国内有效需求,以达到恢复市场信心、促使经济逐步复苏的目的。本文旨在综合分析各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内容、影响因素和长短期效果,对我国政府当前的地方债务问题提出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一、增发国债和扩大财政赤字是各国实施积极财政的主要内容

增加发债规模,扩大财政赤字是各国实施积极财政的主要内容。从近几年的数据看,各主要发达国家的财政赤字都有所增长,尤其是为应对经济危机,各国在2008 财年和2009 财年更是大幅增加了赤字总额。现以赤字率、国债余额、国债负担率三项数据作分析。

赤字总额的增加必然导致赤字率(当年财政赤字/国内生产总值)的上升,目前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做法是比照欧盟1997年通过的《稳定与增长公约》,将财政赤字率的警戒线设定为3%。由于各国在2008年以后都大幅度增加了政府开支,因此即使是之前赤字较少的政府,在2009 年也不得不面临赤字率超过警戒线的危险。据欧盟委员会预计,2009 年、2010 年两年包括德国等主要工业国在内的13 个欧盟成员国赤字率将超过《稳定和增长公约》规定的3%上限,爱尔兰2009 年赤字率将高达15.6%,西班牙也将达到9.8%。德国政府预测2009 年赤字将超过500 亿欧元,赤字率为3.9%,2010 年还将升至900 亿欧元,是1996 年创下的400 亿欧元纪录的两倍多。在出台多项刺激经济的举

措后,英国政府预计2008—2009 财政年度的预算赤字将达到1750 亿英镑,上一财政年度的财政预算赤字仅为346 亿英镑。到2014 年,英国政府赤字总额将达到7030 亿英镑,这远远超过了2008 年11 月前预算报告提出的4340 亿英镑。法国,由于振兴经济计划的具体实施,预计2009 财年赤字为1040 亿欧元,赤字率为5.6% ,2010 年将达到5.2% ,2011 和2012 年将分别达到4%和2.9%。美国,白宫预计2009 年财政赤字将攀升至创纪录的1.841 万亿美元,是上一年度财政赤字的4 倍,赤字率将达到12.9%,为二战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一数字远远超过2008 财年的3.2%。美国政府估计2009 年10 月—2010 年9 月的财政赤字为1.26 万亿美元,2010—2019 年赤字总额则为7.1 万亿美元。意大利,2008 年赤字率只有2.7%,欧盟委员会在最新公布的意大利国别报告中指出,意大利财政赤字迅速膨胀,预计2009 年将升至4.5%,2010年将升至4.8%。加拿大,2009 年政府财政赤字将激增至500 亿加元(约440 亿美元),创历来新高。韩国政府预计2009 年赤字将达到22 万亿韩元。国际货币组织预测,韩国2009 年赤字率为3.2%,2010 年赤字率将增至4.7%。新兴经济国家如新加坡,2008 财年的赤字22 亿元,赤字率为0.8%。2009 财年将产生87 亿元预算赤字,赤字率为3.5%,并首次动用储备金。

各国政府在财政盈余不足或出现赤字的情况下,仍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就只能通过发行债券、进一步增加财政赤字的办法筹集资金,因此近两年来各国政府的国债余额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发达国家国债余额增长速度较快。对比2005 财年和2008 财年的国债余额,法国由10848 亿美元增长至17541 亿美元,预计2009 财年将突破2 万亿美元。德国由10686 亿美元增长至15093 亿美元,德国财政部的数据显示,2009 财年这一数字有可能增至18600亿美

元。英国也由9828 亿美元猛增至12407亿美元,2009 财年将继续大幅增长,将有可能突破15000 亿美元,可见德、法、英等国的国债余额基本都维持了年均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与欧盟各国相比,美国国债余额的增长速度则更令人吃惊,在2005 财年其国债余额为46060 亿美元,至2008 财年增至58030 亿美元,预计2009 财年美国国债余额将至71930 亿美元(不包括政府间债务,下同)。而发展中国家和一些新兴经济体的发债规模也非常庞大,且呈持续上升态势,例如墨西哥2005 年的国债余额为1736 亿美元,至2008 年底其余额为2268 亿美元,4 年间几乎增长了一倍。

随着国债余额的不断增长,部分国家财政的国债负担率(当年国债余额/当年GDP)也节节攀升。目前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做法是比照欧盟1991 年通过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将国债负担率的警戒线设定为60%。就目前各国的情况而言,有部分国家国债负担率已超过警戒线,而金融危机的影响则让这些国家的国债负担雪上加霜。例如,在2006 财年至2007 财年,日本国债负担率依次为161.358% 和161.22% ,而2008 年这一数字再次突破163%,预计2009 年该数字有可能升至200%左右。希腊在2006 财年至2007 财年的国债负担率分别为105.717% 和104.677% ,在2008年,该数字上升为110.03%,根据希腊财政部官员的预测,这一数字在2009 财年将突破160%。一些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国债负担率维持在警戒线以下的国家,随着政府债务的增加,其负担率也有可能超过60%的警戒线。

二、各国国债资金的主要投向

各国通过大规模举借债务所筹集的资金用于刺激经济,在时间序列上,初始阶段普遍侧重援助虚拟经济,主要表现为稳定金融系统,后随着情况的变

化,各国刺激措施有所改变,以援助实体经济、刺激消费和投资为主。主要有以下措施:

(一)稳定金融系统。

根据受影响程度的不同,各国稳定金融业的策略和力度有所差异,但是目的均是稳定金融系统,增加市场流动性,进而恢复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面对金融危机,美、英、法、意等国立即启动了紧急经济计划救助金融业。以美国为例,布什政府向国会申请的3500 亿美元资金中就有1150 亿美元用于向美国9 大金融机构中的8 家注资,400 亿美元用于救助保险业巨头美国国际集团(AIG)。德国联邦政府针对金融业的“虚拟救市”金额达到了5000 亿欧元,是其后两套刺激实体经济方案的总额820亿欧元的6 倍多。英国政府于2008 年10月出台总额约4000 亿英镑的救市计划,对银行的援助资金规模达到GDP 的3.5%。

并于2009 年1 月19 日出台了第二轮金融救援计划,旨在通过接管“问题银行”的“不良资产”的金融援助,尽快恢复银行对实体经济“造血”的功能,规模约为1.5 万亿至2万亿美元。而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不大,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以及瑞士等资本市场管理较严格的国家则对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银行有针对性的救助,援救力度和范围均不如英美等金融强国。

(二)扩大投资。

扩大投资是世界各国防止经济进一步衰退、提振经济、刺激投资和消费的重要“武器”。例如,美国奥巴马政府的《2009 美国复苏与再投资议案》中7870 亿美元的5000 亿美元用于公共开支。涉及基础建设和科学研究投资的有1200 亿美元,占总投资额7870 亿美元的15.25%。法国总统萨科齐在2008 年

12 月4 日公布了法国政府260 亿欧元的重振经济计划,总金额大约占法国国民总产值的1.3%,包括增加公共投资、发展铁路和公路建设及为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募集资金。2008 年11 月28 日意大利政府宣布的紧急计划中,166 亿欧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救市计划资金总额800 亿欧元的20.75%。新加坡政府振兴配套也拨出44 亿元建设未来的家园,扩大并加快公共部门的基础设施开支,以及提升教育和保健设施等。

(三)扶持企业。

刺激实体经济,增强对各企业的扶持并不是每个国家都实行的措施,在一些出口制造业、汽车业、加工业比较集中的国家中,该政策使用得比较多,而援助的力度和方向也是因各个国家具体的国情,以及该国周边地区贸易的情况而定。例如,美国和德国以援助汽车业作为刺激实体经济的重点,在布什政府实施的《2008 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中对美国汽车工业进行了救助,截至2009 年1 月16 日,美国财政部共计向四大汽车巨头注资约248 亿美元。奥巴马政府的《2009 美国复苏与再投资议案》中,将对医疗信息技术行业直接投入190亿美元,占总投资额7870 亿美元的2.41%。而俄罗斯将重点放在援助国有企业,尤其是与石油相关的国有企业,这与其石油出口占总出口比重较高有一定关系。法国、意大利、英国、新加坡和日本五国,则是将重心放在了中小企业上,如2008 年12 月12 日,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公布了总规模为23 万亿日元(约合2550 亿美元)的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这项刺激计划中的56.52%将以贷款的形式支援中小型企业。

(四)采取财政补贴。

财政补贴虽然不能作为应对经济危机的主要工具,但是可以减轻危机对微观主体的负面影响,尤其在实行多党执政的国家,执政党希望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获得国内民众的支持,必然要采取加大补贴、加大政府救济力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这既反映了民众的迫切需要,也是国内政治斗争的必然结果。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采取了这项政策的国家基本都是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而且补贴力度都很大,力求最大程度改善消费预期,增强消费信心,前者如美国、日本、法国等,后者如韩国、新加坡等。

这些国家一般都拥有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和救济体系,政府财政或有盈余,或有能力举借债务。值得一提的是,各国的经济补助计划中,几乎都明确了对弱势群体的经济补贴,其目的也是希望在这场来势凶猛的经济危机面前,保证低收入者的最低生活,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刺激消费。

(五)结构性减税。

减税政策是应对经济衰退的另一重要手段,在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包括发达国家、新兴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推行了减税政策,其具体措施一般包括对企业的减税和对家庭个人的减税。

发达国家将重心放在对国内民众的税收优惠,比如美国、日本、加拿大减税政策的重点是个人所得税和房产税,加拿大将在未来5 年内向460 万个加拿大家庭提供房屋翻新税惠,美国根据《2009 美国复苏与再投资议案》将2880 亿美元用于实施减税计划,预计到2010 年,95%的美国家庭将获得减税,个人可以抵减400 美元,以家庭为单位计算最高则可抵免800 美元。而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则将减税更多的投向了企业,努力降低企业的成本,比较典

型的如俄罗斯降低了3%的营利事业所得税,印度则提高对特定行业的出口退税支持,2008 年2 月至2009 年4 月期间,中央消费税(又称中央增值税)全面削减了4%,范围涵盖除石油和税额已低于4%的所有产品。欧盟一些成员国还降低低工资群体的所得税,以增加其实际收入。

三、各国财政政策的效果分析

(一)财政政策的近期效果。

从1982 年的拉美债务危机到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再到2001 年新经济泡沫破灭,历史经验表明,各国政府的救市行为在短期内有明显的效果。

首先,可以有效避免挤兑现象的发生。财政政策的实行有助于缓解目前金融市场的恐慌性气氛,防止挤兑现象的发生,对稳定市场具有正面的效果,可以稳定投资者的信心。

其次,可以暂时解决金融市场流动性问题。即便挤兑现象不发生,在信心丧失、市场流动性匮乏的情况下,一系列金融机构也将持续倒闭,被冻结的信贷市场也将失去融资功能,经济和金融危机同样会发生,而救市方案暂时解决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问题。

第三,可以短期内拉动国内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尤其是在政府实施赤字财政的情况下,通过政府支出的杠杆效应,能够带动民间和私营部门的投资,而减税和补贴政策,则可以增加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

(二)财政政策的长期负面影响。

财政政策近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金融危机,但长期负面影响不可低估。首先,将加剧全球通胀压力。积极财政政策有可能以较大的幅度增加货币供应量,导致业已减缓的全球通胀再次失控。其次,可能破坏市场经济基本

原则,助长投机行为,为下一轮金融和经济危机埋下伏笔。将濒临破产的私营企业国有化违背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基本原则,同时也缺乏相应的法律基础,这一行为必然导致今后市场机制的紊乱,对经济的长期发展不利。最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政赤字,加剧了国家的经济失衡。大多数国家的巨额财政资金都来源于政府发行国债,这些都增大了政府的财政风险,容易引发财政赤字。

四、各国积极财政政策对我国的借鉴

通过研究发现,各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所需资金大多来自发债,对我国而言,地方政府举债权受到限制。但2009 年国务院同意地方发行2000 亿元债券,由财政部代理发行,列入省级预算管理。在各地纷纷扩大投资、增加政府支出的压力下,2000亿元的地方债券受到各地追捧。面临新形势,在规范地方政府发债问题上,我国有必要,也应该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和教训,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方举债权的确定。

我国1995 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28 条明文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这一规定使得地方政府没有发行债券的权利,因而地方政府无法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但2009 年2000 亿元地方债由中央政府代发,说明地方政府正在寻求更为广泛的融资通道,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未来可能会长期化和合法化。从长远上看,借鉴国际经验,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是趋势。因为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更清楚当地的建设需要,它不仅是加快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地区经

济发展、提高地区经济竞争力的内在要求,而且是进一步完善分税制下的财政体制改革、防范和化解地区经济风险的客观需要。

因此,建立地方公债制度,规范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行为,应该成为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按照市场经济体制与分税制的客观要求,在建立中央政府严格审批和监管制度的前提下,逐步建立规范的地方公债制度,允许地方财政发行统一的债券筹集地方公用事业发展资金,是规范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行为的必由之路。

(二)妥善的债务管理体制。

从目前很多国家的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情况来看,其债务率已远远超过警戒线,因此对于我国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应积极妥善,避免高负债率带来的风险。有效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制,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基础与核心,这一体制必须综合考虑本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实际情况,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建立,特别是对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对举债权限的分配问题,必须谨慎对待。在债务权限划分上,应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分权,结合国际上对地方债务的四种约束方式,综合运用市场约束、行政控制以及制度约束的经验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监督与管理,较为稳妥。

另外,国际经验表明,凡是中央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有序、控制较严的国家,其地方财政就会健康运行,经济就会平稳增长,反之,就会出乱子。为了降低经济运行风险,各国中央政府普遍统一管理地方债务。在管理部门的确定上,除个别国家外,绝大部分国家都由财政直接承担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职能。目前,我国外债已经实现了归口财政管理,但中央政府缺乏统一的综合性债

务管理部门。这与目前我国地方政府自行举债规模越来越大的实际情况是不相符的,当务之急,是整合政府债务管理职能。

(三)完善债务风险管理机制。

地方政府负债如果缺乏统一的管理及风险防范机制,债务的危机很可能通过银行体系向金融体系转化。因此,必须从体制和机制上完善地方债务管理,将债务风险锁定在可控范围内。对地方债务的风险管理,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对地方政府的债务都实行了预算管理。不仅在规模上进行预算,对筹集的资金在用途上也做了安排,中央政府的预算,使资金的投向更加合理,到期偿还资金更有保证。对于我国来说,在《预算法》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情况下,更应该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把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将可能存在的各种类型的债务风险项目清算编目,单独编制地方财政债务子预算,也才能使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状况、还本付息情况、债务的总额、用途、期限、利率、效益等透明化,只有在计划、安排上,减少风险,执行中才有可能归避风险。

2. 通过对国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研究可以看出,国外多采用需要和供给相结合,来控制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需求与供给双重控制是遏制债务规模膨胀的强有力手段。需求方控制主要是限制地方政府的借款行为和债务规模,供给方控制主要是限制金融机构的贷款行为和规模。美国对市政债券发行规模有所限制,大多针对一般责任债券,控制指标主要有:负债率、债务率和资产负债率等。指标的设定可以给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一个直观的风险意识,有助

于使各级政府提高警惕。所以在允许地方政府发债情况下,要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建立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量化指标体系,进行量化控制。

3. 从各国情况看,管理地方政府债务的有效手段是合理确定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建立科学的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为使这一机制切实可行,相关指标要量化到每一级政府,同时要进行供给和需求双重控制。当前,我国虽然尚未发生地方政府性债务危机,但局部地区已经存在发生债务危机的隐患,为避免这种隐患转变为现实的风险,应当尽快采取强有力的控制措施,建立预警机制。保加利亚的地方政府债务偿还准备金制度以及哥伦比亚的“红绿灯”债务预警系统等,对我国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控制和预警体系,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4. 从国外的经验看,如果公众对政府的收支状况一无所知,公众就难以约束政府将资金投向可以使官员的家族或朋友获利,或者承诺支持他们竞选运动的项目。建立债务信息公开制度,将要求地方政府编制资产负债表,将其负债及其偿还情况向公众公开、透明化,通过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确认及计量,再配合以相应的问责制度,从而为督促其更科学、有效地运用债务资金,防范债务风险起到积极作用。

5. 从美、日、澳、法等国的实际来看,它们对地方债务的管理均实行了法治化管理。各国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划分都由宪法或法律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增强了各级政府的责任,避免了不必要的互相推诿和争取资金的不正当手段。另外在融资来源、资金管理、投放范围到债务偿还等方面也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目前,我国多以“就事论事”的方式处理地方债务问题。因此,我国要允许地方政府发债,就必须建立起地方债务管理的法律体系。以立法形

式规范好各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界定好各级政府的收支范围,加强政府间转贷资金管理,探索市场经济中地方政府的职能转换途径。将经济发展与经济建设的任务更多地让渡给市场、企业和中介组织。通过法律制度规范政府担保行为,规范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行为。

总之,有效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权责的划分是成功实现地方政府债务分权的关键,而作为一种管理体制,债务管理权责划分的制度设计是一个遵循一定的经济原则,并综合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进行整体规划的过程。对于我国来说,该项制度的实施和优化将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

中美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宏观政策的对比

随着危机的加深,美国的政策着力点从货币政策转到财政政策,中国一开始就以财政政策为主,但在财政政策的具体实施上,中美两国仍然存在差异。美国侧重于刺激国内消费需求,改革金融监管体制,刺激国内需求的主要措施就是减税等;而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侧重于刺激投资和扩大出口。根据2009年财政预算,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安排9080亿元,增加4875亿元,而我国的结构性减税是提高出口退税率,下调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及单边征收以及减免个人所得税等,并没有采取大规模,大范围减税的措施。

美联储的政策力度显然大于中国人民银行的政策力度,

美联储不仅大幅度调低基准利率到零附近,也不仅仅直接救助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而且大规模的创新增加市场流动性的工具,而且还采用了许多非常规的措施。我国中央银行的主要政策就是利用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增加货币供给。

宏观经济政策最主要的就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针对不同的经济态势,

采取不同的政策组合。在应对危机的初始阶段,美国的着力点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主要是针对金融体系,财政救助也集中于金融机构,如2008年7月13日,美国政府宣布,为了保证“两房”能够获得足够的资本,财政部将拥有在必要时收购其中任何一间公司股份的权利,再如,美国政府还相继向花旗银行,美国银行,AIG大量注资,这些金融机构实际上已经被国有化。只是随着金融危机的加深,财政政策才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其作用领域也逐渐从金融转移到实体经济。尽管在货币政策方面也有较大的调整,但我国财政政策显然占据了更为主导的地位,高达4万亿元的财政刺激方案,大幅度的大范围的出口退税,从最初财政部提出的2009年预算赤字28亿元,到上报全国人大的9500亿元,只用了不到四个月,充分表明了我国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决心。

中国比美国采取对策滞后大约半年左右,因为危机起源于美国,然后才逐渐扩散到全球,影响到中国。而其他经济体在危机爆发的初始阶段很难判断危机的未来走势和对本国的影响,2007年上半年全球性的物价上涨更增加了判断的难度,因此,美国最先采取措施,而其他经济体则相对较慢,如欧洲中央银行2008上半年保持基准利率不变,7月3日更是宣布升息25个基点,中国当然也不例外。

东南亚经济危机

东南亚金融危机 表现: 自1997年7月起,爆发了一场始于泰国、后迅速扩散到整个东南业井波及世界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仅半年时间,东南亚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贬值幅度高达30%~50%,最高的印尼盾贬值达70%以上。同期。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股市跌幅达30%~60%。据估算、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仅汇市、股市下跌给东南亚同家和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000亿美元以上。受汇市、股市暴跌影响。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 这场危机首先是从泰铢贬值开始的,1997年7月2日.泰国被迫宣布泰铢与美元脱钩。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当日泰铢汇率狂跌20%。和泰国具有相同经济问题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迅速受到泰铢贬值的巨大冲击。7月11日,菲律宾宣布允许比索在更大范围内与美元兑换,当日比索贬值11.5%。同一天,马来西亚则通过提高银行利率阻止林吉特进一步贬值。印度尼西亚被迫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比价,印尼盾7月2日至14日贬值了14%。 继泰国等东盟国家金融风波之后,台湾的台市贬值,股市下跌,掀起金融危机第二波,10月17日,台市贬值0.98元,达到1美元兑换29.5元台币,创下近十年来的新低,相应地当天台湾股市下跌165.55点,10月20日。台币贬至30.45元兑1美元。台湾股市再跌301.67点。台湾货币贬值和股市大跌,不仅使东南亚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而且引发了包括美国股市在内的大幅下挫。10月27日,美国道·琼斯指数暴趴554.26点,迫使纽约交易所9年来首次使用暂停交易制度,10月28日,日本、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和泰国股市分别跌4.4%、7.6%、6.6%、6.7%和6.3%。特别是香港股市受外部冲击,香港恒生指数10月21 H和27日分别跌765.33点和1200点,10月28日再跌1400点,这三大香港股市累计跌幅超过了25%。 11月下旬,韩国汇市、股市轮番下跌,形成金融危机第三波。11月,韩元汇价持续下挫,其中11月20日开市半小时就狂跌10%,创下了1139韩元兑1美元的新低;至11月底,韩元兑美元的汇价下跌了30%,韩国股市跌幅也超过20%。与此同时,日本金融危机也进一步加深,11月日本先后有数家银行和证券公司破产或倒闭,日元兑美元也跌破1美元兑换130日元大关,较年初贬值17.03%。 从1998年1月开始、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重心又转到印度尼西亚、形成金融危机第四波。l月8日,印尼盾对美元的汇价暴跌26%。l月12日,在印度尼西亚从事巨额投资业务的香港百富勤投资公司宣告清盘。同日,香港恒生指数暴跌773.58点,新加坡、台湾、日本股中分别跌102.88点、362点和330.66点。直到2月初,东南业金融危机恶化的势头才初步被遏制。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启示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启示 一、金融危机的爆发 2007年2月13日,作为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的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发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预警,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随后,次贷危机的影响逐渐蔓延,5月到6月,一些西方对冲基金破产;7月次贷问题导致私人股本运转失灵;8月次贷危机扩散至股市,全球主要股市每个交易日股价下跌2%以上的事件经常发生;8月至9月,出现全球性信贷紧缩,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次贷危机的爆发。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再度激化,金融风暴很快从美国的抵押贷款机构、投资银行蔓延到保险公司、储蓄机构和商业银行。9月7日,美国政府宣布接管美国房利美公司和房地美公司;9月14日,美国银行收购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9月16日,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宣布向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850亿美元紧急贷款;9月25日,美国联邦监管机构接管华盛顿互惠银行,并将其部分业务出售给摩根大通公司……越来越多的大型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次贷危机演变成为金融危机,而且越来越失控。更为严重的是,这场危机很快扩展到全球,使得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部分主要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陷入衰退,主要金融市场急剧恶化,全球股市遭受重创,多国政府财政赤字增加,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世界贸易环境恶化,多国就业形势严峻,失业人数不断攀升。时至今日,虽然说全球经济整体呈现复苏态势,但一些国家仍然深受其累。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使国际金融体系遭受到严重的冲击与考验,同时也逆转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劲势头。 二、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直接原因 第一,过度的金融创新。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起因于美国次级信用住房抵押贷款债务的证券化,而次贷证券化和次贷证券买卖正是为满足金融家们对尽可能多的高额利润的追求。“两房”通过资产证券化,将购买到的商业银行及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吸引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购买。投资银行再利用所谓的金融工程技术,把这样的债券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出售。经过这一系列的工序之后,金融交易的链条加长了,没有人再去关心这些金融产品真正的基础价值,大家关心的是它们更高的投资收益率。于是,美国本土和海外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对担保债务权证(CDO)等金融衍生产品疯狂追求,大量金融机构参与其中。美国房地产泡沫的风险随着这些金融衍生产品扩散至全球,最终使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全球,形成全球金融危机。 第二,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国的货币政策长期以来倾向于宽松状态,低利率在刺激美国民众的消费欲望的同时又导致了储蓄下降和股价上涨,股市财富效应的显现又会再度刺激消费,导致楼市不断上涨。持续走高的房价使得贷款公司放贷的欲望以及各类投资者分享房产增值收益的野心随之增加。于是,以股价和房价互相推动的泡沫逐渐扩大,并且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以房产和股票为资产的中产阶层。大批中产阶层的消费模式影响着许多美国民众,这样就直接导致了整个美国以透支的方式进行消费。我们看到的事实是美国民众从金融机构借钱,金融机构再从金融市场借钱,整个美国从全世界借钱。最终,美国进入了一个债务链,上述链条中任何一环的脱节都将导致泡沫破灭、危机爆发。 第三,金融监管的缺失。在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也曾对金融体系实行较严格的管理制度,颁布《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监管和分业经营。而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颁布以后,美国实行金融自由化,形成一种介于分业监管

案例:东南亚金融危机与香港金融保卫战

东南亚金融危机与香港金融保卫战 一、9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东南亚经济 在1994年12月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后,一些经济学家就指出东南亚可能发生金融危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克鲁格曼(P·Krugman )指出,东亚奇迹并不是来源于总生产能力的增长,而是由于过度的投入、过高的投资、过速的资本流入、过量的人工资本输出,这种模式下形成的所谓“经济奇迹”是不会长久的。 1995年9月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刘遵义(Larry·Lau)、1996年8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戈尔斯坦(M·Goldstein)都指出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可能会发生金融危机。 遗憾的是这些中肯的意见并未受到有关国家的重视,经济问题未能得到有效、及时地解决,经济不平衡现象愈演愈烈。 因美元对日元升值不已,使得与美元挂钩的泰铢强劲,导致泰国贸易账户恶化。同时,被地产市场泡沫掩盖的泰国银行体制坏账问题十分严重。泰国经济高度依靠外资特别是日本资本的大量流入,刺激了股市和地产市场上扬。日本经济衰退,亦严重影响到泰国。一方面日资大量撤出泰国,另一方面,泰国对日本的贸易出口大幅减少,贸易账户更趋恶化。外贸赤字持续上升。其他东南亚国家也大致相同,

Development Economes(TOKYO):EIU Country Report,1996年、1997年为预测数。 1996年时,光在曼谷就有相当于200亿美元的房子卖不出去,房地产价格的崩溃其实无可避免。令人担忧的是,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占据银行业贷款总额的50%。到1997年,一半以上的房地产相关贷款是坏账!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坏账从1990年的770亿铢猛增到1996年的1420亿铢。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办公楼宇的空置率达 25%,还有大量的在建项目。 同时,东南亚各国的外债迅猛增长,短期外债比重过大。 二、金融危机的爆发 1997年5月,国际货币投机商(主要是对冲基金及跨国银行)开始大举沽空泰铢。炒家沽空泰铢,分为三个步骤:(1)以泰铢利率借入泰铢;(2)在现汇市场卖出泰铢,换入美元;(3)将换入的美元以美元利率借出。当泰铢贬值或泰铢与美元利率差扩大时,炒家将获利。 一开始,泰国央行与新加坡央行联手入市干预,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动用120亿美元吸纳泰铢、禁止本地银行拆借泰铢给投机商、大幅调高利率以提高炒家资金借贷成本,等等。但对泰铢汇率的攻击潮水般地袭来,货币投机商狂沽泰铢,泰铢兑美元的远期汇率屡创新低。1997年6月19日,坚决反对泰铢贬值的

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东南亚国家所受影响及应对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87743025.html, 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东南亚国家所受影响及应对措施 作者:杨心远 来源:《中国经贸》2017年第24期 【摘要】世界金融危机对全世界各领域的金融市场形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东南亚国家 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对世界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东南亚国家所受到了具体影响实施了分析研究,并对东南亚国家有效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策略进行了制定,对提升东南亚国家的金融危机优化处置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金融危机;东南亚;优化措施 世界金融危机对各领域经济发展具备较大的破坏力,东南亚国家正处在市场经济体系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这一领域实施有效的金融危机因素研究分析,并制定相关问题的应对策略,是目前经济工作领域很多人士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东南亚国家所受影响 1.虚拟经济所受的影响 虚拟经济手段是目前东南亚国家优化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随着虚拟经济技术和相关国际金融保障体系建设状态的完善,很多金融机构都已经将虚拟经济的发展作为优化融资水平的一项关键性业务,尤其在东南亚市场经济体系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金融业的快速成熟很大程度上依赖虚拟经济体系的建设。 可使用公式:C+CFr=Ywr一Twr+pwr 进行虚拟经济影响性特征核算。C为虚拟经济指数,当指数为0.05>C时,金融危机严重性较高,当Twr较高时,C值不足0.05,金融危机严重性较高。并研讨东南亚国家受到的具体影响。东南亚国家在虚拟经济发展过程中,与美国的债券管理体系存在很大程度的业务交集,在这样的情况下,抵押贷款业务办理体系的建设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虚拟经济体系的稳定水平。在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之后,东南亚金融机构在虚拟经济层面共涉及美国债券453亿美元,如果北美经济得不到缓解,将会造成资产市场估值状态的持续恶化,使东南亚的经济危机在虚拟经济体制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出现更为严重的危机。 2.国家外汇储备所受的影响 外汇储备的管理工作是应对金融危机较为有效的因素,东南亚虽然在金融危机开始之前具备对外汇储备管理工作的理解,但社会体制的状态决定了东南亚国家的外汇管理工作机制很难

浅析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其影响

浅析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其影响 摘要:这次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相信已经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那么金融危机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它对国际、国内的经济有什么影响?有有多大的影响呢?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创新,金融监管,过度消费 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正在一步步演化和扩大为一场全球金融危机。其时,危机刚爆发时,很少有人预料到,美国次级抵押债券市场的这场疾患会迅速星火燎原;更想不到它会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如此大的连锁反应。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 美国金融危机表面看是由住房按揭贷款衍生品中的问题所引起的,深层次原因则是美国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失衡、经济基本面出现问题、美国的过度消费三个方面。 1、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金融创新失衡,金融监管缺位,是美国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一个国家在金融发展的同时要有相应的金融秩序与之均衡。美国在1933年大危机以后,出台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实行严格的分业监管和分业经营。在随后近60年里,美国金融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在其高速发展的同时,金融市场上的不确定性相应增加。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推行金融自由化,放松了金融监管,并结束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的格局。 此外,金融生态中的问题,也助长了金融危机进一步向纵深发展。金融生态本质上反映的是金融内外部各要素之间有机的价值关系,美国金融危机不仅仅是金融监管的问题,次贷危机中所表现出的社会信用恶化、监管缺失、市场混乱、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正是金融生态出现问题的重要表现。 从1999年开始,美国放松金融监管使金融生态环境不断出现问题。金融衍生品发生裂变,价值链条愈拉愈长,终于在房地产按揭贷款环节发生断裂,引发了次贷危机。华尔街在对担保债务权证(CDO)和住房抵押贷款债券(MBS)的追逐中,逐渐形成更高的资产权益比率。各家投行的杠杆率变得越来越大,金融风险不断叠加。 2、美国金融危机的另一重要原因还在于美国经济基本面出了问题。 仔细分析美国金融危机发生时的宏观经济环境,我们可以发现,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调整,世界原有的供需曲线断裂,出现了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启示完整版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 因及启示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合生产控制室林勇 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危机席卷泰国,泰铢贬值。不久,这场危机扫过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地。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那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一: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个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 “金融大鳄”“一只假寐的老狼”是对这个金融怪才的称谓。他曾说过,“在金融运作方面,说不上有道德还是无道德,这只是一种操作。金融市场是不属于道德范畴的,它不是不道德的,道德根本不存在于这里,因为它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我是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我会按照已定的规则来玩这个游戏,我不会违反这些规则,所以我不觉得内疚或要负责任。从亚洲金融危机这个事情来讲,我是否炒作对金融事件的发生不会起任何作用。我不炒作它照样会发生。我并不觉得炒外币、投机有什么不道德。另一方面我遵守运作规则。我尊重那些规则,关心这些规则。作为一个有道德和关心它们的人,我希望确保这些规则,是有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的,所以我主张改变某些规则。我认为一些规则需要改进。如果改进和改良影响到我自己的利益,我还是会支持它,因为需要改良的这个规则也许正是事件发生的原因。”

众所周知,索罗斯对泰铢的炒作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线。他是一个绝对有实力,有能力的金融家,然而通过玩弄亚洲国家政权,来达到他获得巨额资本的目的显然是卑劣的。 二: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 1949年,新中国成立预示者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有了危机感。他通过强大的经济后盾在亚太地区建立起一个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韩国,日本,台湾直至东南亚,都成为美国的经济附庸。这给亚洲一些国家飞速发展带来了经济支持。七十年代,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经济迅猛发展。但是,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阵容的瓦解。美国当然不允许亚洲经济继续如此发展,于是,他开始收回他的经济损失。对于索罗斯的行为,他是纵容的。 三: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 新、马、泰、日、韩等国都为外向型经济的国家。他们对世界市场的依附很大。亚洲经济的动摇难免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况。以泰国为例,泰铢在国际市场上是否要买卖不由政府来主宰,而他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量,面对金融家的炒作,该国经济不堪一击。而经济决定政治,所以,泰国政局也就动荡了。 这场危机,概括起来,有4个特征:即全球性、持续性、紧缩性和投机性。在20世纪90年代的繁荣时期,韩国公司从海外银行和金融机构中借到了大约1200亿美元,泰国借了790亿美元,马来西亚借了690亿美元。发生危机的国家受泡沫经济的影响,形成了企业、银行的大量坏账,银行和企业纷纷破产,金融危机暴发。日本、韩国、泰国,

08年金融危机后美元分析

金融危机后的美元霸权与美元走势 自19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所谓的“牙买加体系”。由于在该体系中,美元扮演着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角色,因此该体系也被称为美元本位制。美元本位制的独特之处在于,尽管美元并未与任何实物资产挂钩(例如黄金或者商品篮),但其他国家依然对美元币值保持着高度信心,这或许是其他国家对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规则能够维持较低的国内通胀率有信心。然而,正是因为美元的发行没有任何实物资产的约束,在牙买加体系中,周期性的美元超发、全球流动性过剩与资产价格泡沫就成为常态。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国际收支失衡问题日益凸显。全球国际收支失衡与美元本位制有着密切的关联。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国家,美国获得大量实体商品与资源的注入,通过经常账户赤字输出美元。由于国际货币体系的外围国家并未完全花掉出口收入,而是以外汇储备的形式将出口收入储存起来。这就导致外围国家持有的美元通过购买美元资产(主要是美国国债)的方式回流美国。换句话说,在第一重循环里,美国用美元换来实体商品与资源。在第二重循环里,美国用美元金融资产换回美元。以上双重循环意味着美国利用金融产品换回实体商品与资源,同时能够把美元数量维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美国获得了征收铸币税以及避免恶性通胀的双重好处。 持续的经常账户赤字导致美国净对外负债不断上升。一般而言,投资者对美国净对外负债与GDP之比的承受能力是有限度的。一旦这比率超过一个阚值(例如100%),投资者将对美国偿还外债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拒绝继续对美国提供融资。因此美国不得不通过美元贬值来降低贸易赤字以及净对外负债规模。在次贷危机爆发前,经济学家们都对未来美国经常账户的可持续性忧心忡忡,认为未来的美元大幅贬值将引发全球国际收支危机。 除了鲁比尼这样的“末日博士”之外,很少有人能够想象,危机会以美国次贷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问题并没有出在美元贬值上,而是出在美国金融产品的质量上。随着房价下降与利率上升,建立在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基础上的若干衍生产品(例如MBS、CDO和CDS)的违约率上升、信用等级下调、市场价值瞬间蒸发。美国金融市场的危机不仅蔓延到全球金融市场,而且拖垮了全球实体经济。美国政府出台的极其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尽管在稳定金融市场与提振实体经济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然而却给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埋下了若干不确定性。财政政策方面,美国政府的巨额开支造成财政赤字高居不下。2009财年的联邦财政赤字高达1.84万亿美元,约为GDP的12%。这远高于3000-4000亿美元的历史平均水平(约为GDP 的2-3%)。美国政府不得不通过大量增发国债来为财政赤字融资。问题在于,当东亚国家和石油出口国的出口收入下降导致外汇储备累积速度放慢,当美国居民投资者在次贷危机中损失了13万亿美元的金融财富,当美国机构投资者开始重新追逐风险,美国国债市场可能出现持续的供过于求的局面,这意味着美国国债的市场价值未来可能显著下滑。美国国债的潜在风险,使其对外围国家的吸引力下降,这就意味着美元霸权的基础受到削弱。 货币政策方面,美联储的定量宽松政策导致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由危机前的8000亿美元左右飙升至目前的2.2万亿美元左右。在负债方,增长最快的是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一旦美国金融市场回暖、实体经济反弹,而美联储出于维稳考虑而未能及时实施退出策略,那么这些银行准备金将在旦夕之间转变为广义货币和信贷,这意味着潜在的通货膨胀与美元贬值难以避免。美元贬值的潜在风险,使得外围国家持有美元资产的动机下降,美元霸权的基础被进一步削弱。 为了维持美元霸权,美国政府目前的主要任务是防止美元汇率大跌,从而永久性地损害外围投资者的信心。为了防止美元汇率大跌,美国政府就必须一方面及时实施退出策略,另一方面将经常账户赤字维持在可控范围内。目前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已经由2007年的6%以上下降到目前4%左右。推动经常账户赤字缩小的主要是美国居民储蓄率的上升,该指标已经由危机前的负值上升至目前的6%左右,并且可能继续上调。然而,一方面美国居民储蓄率

08年世界金融危机与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区别

08年世界金融危机与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爆发的原因 08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美国金融危机表面看是由住房按揭贷款衍生品中的问题引起的,深层次原因则是美国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失衡、经济基本面出现问题。 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金融创新失衡,金融监管缺位,是美国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一个国家在金融发展的同时要有相应的金融秩序与之均衡。美国在1933年大危机以后,出台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实行严格的分业监管和分业经营。在随后近60年里,美国金融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在其高速发展的同时,金融市场上的不确定性相应增加。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推行金融自由化,放松了金融监管,并结束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的格局。 此外,金融生态中的问题,也助长了金融危机进一步向纵深发展。金融生态本质上反映了金融内外部各要素之间有机的价值关系,美国金融危机不仅仅是金融监管的问题,次贷危机中所表现出的社会信用恶化、监管缺失、市场混乱、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正是金融生态出现问题的重要表现。从1999年开始,美国放松金融监管使金融生态环境不断出现问题。金融衍生品发生裂变,价值链条愈拉愈长,终于在

房地产按揭贷款环节发生断裂,引发了次贷危机。华尔街在对担保债务权证(CDO)和住房抵押贷款债券(MBS)的追逐中,逐渐形成更高的资产权益比率。各家投行的杠杆率变得越来越大,金融风险不断叠加。 美国金融危机的另一原因还在于美国经济基本面出了问题。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调整,世界原有的供需曲线断裂,出现了价格的上升。美国采取了单边控制总需求的办法,使得原有的供给缺口不断扩大,物价持续上升,就业形势出现逆转,居民收入和购买力下降。 过去60年,美国经济增长和国内消费超出了本国生产力的承受能力。一方面,美国在实体经济虚拟化、虚拟经济泡沫化的过程中,实现不堪重负的增长;另一方面,美国把巨额的历史欠账通过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和资本市场的价值传导机制分摊到全世界。这增加了美国经济的依赖性,动摇了美国经济和美元的地位和对它们的信心。 次贷危机之前美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限制进出口的法案和政策,是导致经济环境走弱的重要因素。在进口方面对发展中国家制造各种贸易壁垒,在出口方面又对技术性产品设限,这些政策直接推动了美国物价的上升,减少了美国的就业机会,抑制了国内的经济创新动力,这也是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诱因。 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2008年金融危机的原因

2008年金融危机的原因 133农村合作金融(1)班邵舒琪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工商企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次贷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在金融危机期间,人们往往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会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严重的金融危机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大幅度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一、背景 2007年4月4日,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2007年8月6日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服务提供商美国住宅抵押贷款投资公司申请破产保护。2008年9月7日美国财政部不得不宣布接管房利美公司和房地美公司。2007年7月16日华尔街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关闭了手下的两家对冲基金,爆出了公司成立83年以来的首次亏损。2008年3月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促使摩根大通银行收购了贝尔斯登。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申请破产保护。2008年9月15日晚些时候,美国银行发表声明,它愿意收购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2008年9月16日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850亿美元短期紧急贷款。这意味着美国政府出面接管了AIG。2008年9月21日,在华尔街的投资银行接二连三地倒下后,美联储宣布:把现在只剩下最后两家投资银行,即高盛集团和摩根士丹利两家投资银行,全部改为商业银行。这样可以靠吸收存款来渡过难关了。至此,历史在2008年9月21日这一天为曾经风光无限的华尔街上的投资银行画上了一个惊人的句号,“华尔街投资银行”作为一个历史名词消失了。2008年10月3日布什政府签署了总额高达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市方案。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使美国包括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等实体经济受到很大的冲击,实体产业危在旦夕。美国金融海啸也涉及全球,影响到了全世界。 二、概括 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被称为上个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又称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次贷危机、信用危机、2008年华尔街金融危机、2008年金融崩溃、金融海啸及华尔街海啸等名称。2008年的金融危机始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由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而演化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此次金融危机,浮现于2007年下半年,自美国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到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家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又演化成全球性的实体经济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称应当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而所谓次级按揭贷款,就是给资信条件较“次”的人的按揭贷款。次级按揭贷款是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的人的按揭贷款而言的。相对来说,按揭贷款人没有(或缺乏足够的)收入或还款能力证明,或者其

金融危机背景下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战略对策与问题

摘要: 面对世界性经济危机对全球就业的不断影响,世界主要国家都积极主动地针对本国国情,采取了各具特色的应对措施。如何正确看待金融危机对中国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应在我国政府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就业政策不断健全与完善,就业环境逐渐改善,就业观念进一步更新,在借鉴与传承国内外相关就业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从就业工作的战略视野下创新工作对策。 关键词:数量性矛盾;质量性矛盾;结构性矛盾;路径性矛盾;择业指导;职业指导 如何正确看待金融危机对中国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大学生就业面临“ 雪上加霜” 的严峻形势。之所以用“ 雪上加霜” 这个词来形容,是因为近几年来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持续严峻,金融危机只是为严峻的就业情况又增加了一层厚厚的“霜” 。第二,古语“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金融危机给大学生带来的不仅是挑战,也有机遇。这种机遇现实地蕴涵在国家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而采取的各项宏观调控措施之中,这必将对就业产生更大的拉动效应。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就业工作,面对这种机遇与挑战,更应当在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下,在传承和借鉴国内外有效经验基础上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上,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努力探索和创新新世纪下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对策。 一、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普通高校就业形势的基本特征 2009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世界性的经济衰退已是不争的事实。我国虽然取得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辉煌成就,但是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的不同领域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又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更是难上加难。从整体上看,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为此,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办公会上强调,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蔓延,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高校毕业生就业日趋困难,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伴随着2003年我国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后第一个就业高峰的到来,我国普通高校走过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日趋困难的七年。七年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 三峰叠加、四大矛盾” 等诸多问题与矛盾的集中困扰。“ 三峰叠加” 是指在中国社会全体劳动力就业的三个就业高峰同时到来且并行发展的态势。三个就业高峰是指企业转制下岗职工再就业高峰、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高峰和以大学毕业生为主体的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高峰。三峰叠加的局面出现在2003年,一直持续至今。“ 四大矛盾” 是指大学生就业本身所固有的制约中国大学生就业发展的四种本质性的矛盾,即数量性矛盾、质量性矛盾、结构性矛盾和路径性矛盾。数量性矛盾是指中国大学生毕业生数量增长与中国经济发展可提供的新增岗位数量增长严重不协调造成的矛盾。据教育部统计,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另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统计, 2009年全国城镇新增1300万劳动力、800万下岗失业人员,此外,还有300多万待就业人员。也就是说, 2009年有2400万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其中,含应届毕业生和历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总人数超过700万人。质量性矛盾主要表现为有的高校在招生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敏锐地感知社会需求的变化,从而相应地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一些地方高校在扩招后投入跟不上,办学条件相对落后;专业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一些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使黑龙江诸多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完全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为就业的东西部的区域结构性矛盾、城乡就业结构性矛盾、事实需求与现有编制结构性矛盾和社会经济产业快速调整与高校专业结构调整滞后的矛盾。路径性矛盾主要是指中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由于因建设时间短而形成的初始、零散、隔绝、不规范,自身状况比较突出。再加上“户口限制,地方保护” 等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制度障碍不断出现而造成的毕业生市场配置过程中的路径不畅通。 二、面对大学生就业危机世界主要国家采取的特色性对策和方法 (一)美国政府与高校大力倡导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美国是鼓励创业精神的典型代表。

美国金融危机的论文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论文摘要: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已经有1年多了,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济衰退现象明显,失业人数急剧增加。中国也成了这次危机的受害者,产品出口困难,失业人员增加。和全世界共同应对美国金融危机,但又要保持国内经济增长的相对独立性是我们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 始于2007年末的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简称次贷危机),持续已经有1年多了,危机对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愈演愈烈,不仅重创美国经济,还造成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巨烈震荡和全球经济的衰退。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及其向金融危机的演变 要理解什么是次债危机,就必须先了解什么是美国的次级按揭贷款。次级按揭贷款是国外住房按揭的一种类型,贷给个人信用记录低于一定级别的人以谋求更高的利息进而增加银行收入。2001-2004年,美联储实施低利率政策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发展,美国人的购房热情不断升温,次级抵押贷款成了信用条件达不到优惠级贷款要求的购房者的选择。应该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产生的出发点是好的,在最初10年里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994-2006年,美国的房屋拥有率从64%上升到69%,超过900万的家庭在这期间拥有了自己的房屋,这大部分归功于次级按揭贷款。银行把发放的贷款捆绑打包进行证券化并在资本市场进行出售,这样就把原本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贷款资产移除报表,并以此转移相关风险。这样资产证券化的结果就是银行看似把风险已经完全转移给了其他金融机构(SIV等),得到了一笔“无风险”的类似于手续费的收入,而这种无风险收入进一步刺激了银行从事这种业务。这种业务模式在如今负债累累的英国银行Northern Rock上表现最为明显。 然而放贷机构间竞争的加剧催生了多种多样的高风险次级抵押贷款产品。如浮动利率贷款,这种形式的贷款看似提供给贷款者更多的优惠(例如贷款者可以先支付利息不付本金),但事实上由于当时偏低的利率水平,接受这种贷款的贷款者被暴露在利率上升风险之下。而在银行方面看似通过浮动汇率转移了利率风险,但却把自己暴露在一旦房地产价格发生逆转,按揭贷款还款率骤跌的风险之中。 在进行次级抵押贷款时,放款机构和借款者都认为,如果出现还贷困难,借款人只需出售房屋或者进行抵押再融资就能够解决问题。但事实上,由于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借款人很难将自己的房屋卖出,即使能卖出,房屋的价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的程度。这时,很自然地会出现逾期还款和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案例。案例一旦大幅增加,必然引起对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悲观预期,次级市场就可能发生严重震荡,这就会冲击贷款市场的资金链,进而波及整个抵押贷款市场。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价格也会因为房屋所有者止损的心理而继续下降。两重因素的叠加形成马太效应,出现恶性循环,导致了次债危机。 由于房地产市场的持续走低以及以房地产为抵押的资产不断缩水,导致借款人无法偿还借款,从而引起投资银行的资产无法回收。 冷静审视问题的来龙去脉,不难发现这场危机追根溯源是由美国房地产市场不断累积的资产泡沫引起的,泡沫的产生和不断堆积是危机的酝酿,泡沫轰然破灭之时就是危机爆发之日。 次贷危机的产生使得银行债务危机恶化,不良贷款数量急剧增加,最终造成银行资金链的紧张,最终演变成金融危机。 二、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不仅仅是中国在美国金融投资上的资金安全,更深层次对

(完整word版)2008年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2008年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2008年美国爆发了金融危机,这场危机迅速从美国扩展到全球,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发达经济体都陷入了衰退,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减缓,世界经济正面临着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峻的挑战。 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是由2007年8月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引起的。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从直接原因、深层原因和根源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直接原因。美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新自由主义政策下金融产品过度创新以及金融市场的过度投机引起的:1、放松管制的新自由主义政策。美国解除对金融机构的管制,使得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被吸引从事投机性业务,缺乏监管的金融市场为金融泡沫的产生埋下了祸根;2、货币政策的操作不当。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货币政策长期坚持低利息率的取向,而长期的低利息率推动美国股票市场周期性地出现繁荣和泡沫;3、金融创新的过度滥用。美国的金融政策为金融产品创新提供了外部条件,在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金融衍生品的种类和规模急剧膨胀;4、养老保障体制的市场化刺激了金融产品的需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普遍推行削减福利开支的养老金市场化改革。家庭对增加避险和流动性金融衍生工具的需求,不仅推动了金融市场的过度繁荣,也进一步削弱了面向实体经济的投资。 (二)深层原因。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深层原因是美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长期失衡造成的结果。美国的实体经济是指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等,虚拟经济是指金融、保险服务业和房地产及租赁服务业。战后至今,美国GDP的内部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实体经济不断衰落,经济“虚拟化”程度不断加深,金融业的脆弱性带给了整个美国经济。 (三)根源。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以及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构成了这场危机的赖以发生的制度环境。从根源上来看,美国金融危机既不仅仅是金融市场问题,也不单纯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失衡问题,更不是资本家人性贪婪的问题,而是美国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 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仍然是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由这一矛盾引发的生产相对过剩是经济危机的实质所在。金融资本的高度垄断与高度投机的结合,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新自由主义理论加剧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无政府状态,而虚拟经济的过度化发展,不仅造成经济结构失衡,更制造了巨大的市场风险。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 此次金融危机始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由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而演化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此次金融危机,一般认为浮现于2007年下半年,自美国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到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家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又演化成全球性的实体经济危机。 何谓美国的次贷危机?它的影响为什么那么大?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称应当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什么是次级按揭贷款?所谓次级按揭贷款,就是给资信条件较“次”的人的按揭贷款。次级按揭贷款是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的人的按揭贷款而言的。相对来说,按揭贷款人没有(或缺乏足够的)收入或还款能力证明,或者其它负债较重,他们的资信条件较“次”,因此,这类房地产的按揭贷款,就被称之为次级按揭贷款。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的按揭贷款人所能获得的比较优惠的利率和还款方式,次级按揭贷款人在利率和还款方式方面,通常要支付更高的利率,遵守更严格的还款方式,以控制金融机构在次级

金融毕业论文浅议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及启示

浅议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及启示 始于2007年8月的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已经成为一场世界范围的资本主义危机,它不仅重创了美 国金融与,无疑也给全球金融体系和世界经济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使国际金融体系遭受到“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冲击与考验,同时也逆转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劲势头,加速了世界经济的下滑。相信这场危机的影响会是空前的,留下的反思也会是相当深远 的。一、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此次金融危 机的直接影响是造成了美国大量金融机构的破产或重组,导致货币供给的紧缩,逆转了美国经济增长的势头,并且至今尚未看到好转 的迹象,最终影响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本文从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收入再分配、金融自由化进程和国际货币体系的运作所造 成的影响这三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一)对全球范围内收 入再分配的影响金融市场作为虚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应在于它服务实体经济的融资,降低经济社会的交易成本,优化经济资源的配置。但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虚拟经济在社 会整体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极速膨胀,资本在金融市场的加速流转越来越表现为追逐超额利润的投机行为。在虚拟经济条件下,庞大的投机性交易成为主要的收益来源,而虚拟经济交易的对象是经过各种加工以及粉饰过的“风险”,这些交易并不是以合理的条件融通和配置资金,而是围绕着货币和证券的价格波动和利率变动所造成的损失由交易当事者的哪一方承担或盈利的归属。资本市场的运 行是在资产定价模式的基础上由心理预期的支撑而自我实现的,在金融创新的杠杆放大作用下,人们对于超额利润的向往超出了对于风险的评估,表现为一种典型的“博傻”行为。一旦外在扰动引起金融市场运行趋势的逆转,高台跳水式的资产价格暴跌不可避免,

97年亚洲金融危机成因分析

1、产业转移 日本是亚洲地区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二战后,日本有意识的加快产业升级,力图赶超欧美。这个过程中,逐渐把低端产业转移到亚洲其它地区。 上面第二张图,大致说明了日本产业转移的情况。相对应的,六十到八十年代,随着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亚洲四小龙”和东盟四国(印尼、马

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承接了大量产业转移,经济依次起飞。这就是常说的“雁行模式”。1、劳动密集性和资金密集型的低端产业 2、以出口外销型企业占主导 2、招商引资 八十年代前期,发达国家尤其美帝利率高的离谱,加上对外资有戒备心,东盟吸收外资非常困难。中期以后,东南亚国家改变态度,调整政策。比如:放宽外资企业持股比例,对外资开放更多行业,放低企业注册资本等等。用天朝的话概括就是:大力招商引资。放宽外资企业持股比例,对外资开放更多行业,放低企业注册资本等等。 以泰国为例。1991年,经济起飞没几年,泰国就实现了经常项目下自由兑换【经常项目:指本国与外国进行经济交易而经常发生的项目,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主要的项目,包括对外贸易收支、非贸易往来和无偿转让三个项目】。然后又加速开放资本项目【指资本的输出输入,消除外汇管制;在中国现在只实现了生产资本的自由】 1.开放和扩大离岸金融业务,允许境内15家本国银行和35家外国银行直接从国外吸收存款和借款,在境内和境外自由使用这些外汇。 2.允许外国人在泰国境内开立泰铢账户,自由借款、贷款以及货币兑换。 3.国内股票和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对外国直接投资不做任何限制。 4.对金融机构不实行外债规模控制,放松监管,企业可以自由对外借债。 5.在泰国外汇市场开展远期、互换等多种交易。 而印尼、马来西亚等其他东南亚国家更早的就实现了资本项目自由兑换。

08金融危机对生活的影响1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学院: 姓名: 学号:

08年金融危机的特点以及中国的应对 摘要:08年爆发自美国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全世界经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世界经济出现了大规模的衰退。世界各国都纷纷采取措施以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看到现在西欧的主权债务危机仍未解决,世界经济笼罩在阴云之下。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又该何去何从呢?世界经济什么时候才能复苏? 关键字:金融危机挑战和机遇中国应对危机化解 08年有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影响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就拿我们广大的学生来说,看着看着自己手头上少得可怜的生活费越来越紧了!关于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种的说法,目前比较统一的一种说法是因为美国政府过度放松的信贷政策,导致两房的次贷危机,继而次贷危机转移到金融市场,直至次贷危机的泡沫破灭,就爆发了自美国,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根据马克思的《资本论》,资本主义国家发生金融危机是必然的,是由于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化的矛盾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纵观全球可以发现这次金融危机除了以往资本主义世界金融危机原有的特点以外,这次金融危机还有如下的特点: 1、波及范围广 这次从美国房地产市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扩展开来,美国、加拿大、欧洲、亚洲、非洲……几乎蔓延到了世界的每一

个角落。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发展,经济全球化更加的成熟,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经济分工协作越来越细化。其中的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将影响全球,尤其是世界上的大经济体,比如:中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等,加之美元是世界通用货币,这可以使美国购买全世界的财富,各国都把自己的商品服务送到美国去以储备美元,或者是买美国的国债。美国要透支,钱不够便可开始印美元,这样美国就用美元把各国的财富换了过去,这是美国人透支消费的根本原因,也是美元霸权。 2、危机程度大 这次金融危机可以说重创了全球的经济,从07年初开始到8月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和澳大利亚央行罕见地联手注资,欧洲央行在8月9日的注资规模超过“9·11”之后第二天690欧元的单日注资,美 联储更是从8月9日起连续4次注资“救市",金额总共高达710亿美元。但是危机还是爆发了2008年1月21日,全球股市“自由落体运动”,伦敦富时100指数收于5578点,重挫5.5%;法兰克福Xetra DAX指数收于6790点,重挫7.2%;巴黎CAC40指数收于4744点,重挫6.8%;东京日经指数收于13325点,重挫3.86%;韩国首尔综合指数收于1683点,重挫2.95%;香港恒生指数跌穿24000点,收于23818点,重挫5.49%;印度Sensex指数收于17605点,重挫7.41%。A股市场周一创半年来最大跌幅,重挫5.14%,沪综指午后连续跌破5100点、5000 点、4900点三大心理点位。分析人士惊呼: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