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盛唐与中唐山水田园诗的比较

盛唐与中唐山水田园诗的比较

盛唐与中唐山水田园诗的比较
盛唐与中唐山水田园诗的比较

盛唐与中唐山水田园诗之比较

----浅析王孟韦柳山水田园诗歌之异同

201109073570 徐书志 葛桂录

【摘要】在我国,山水田园诗有着悠久的历史。到了盛唐,山水诗与田园诗已经完美结合,迎来了山水田园诗发展的又一次高潮。而王孟与韦柳就是将这次诗歌创作高潮推向极致的重要诗人。本文从王孟韦柳所处的时代背景及风格特征来论述盛唐与中唐山水田园诗的共同趋向,来说明诗歌的继承性;从诗歌的内容和艺术风貌分析其差异,来说明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唐代 山水田园诗 王孟韦柳 共同趋向 差异 中国的山水诗,可以上溯到先秦的《诗经》和《楚辞》。所谓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物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的诗歌。田园生活作为独立的题材,进入诗歌的时代比起山水要早。现在可以看到的最早的写到田

园生活的诗歌是传说中唐尧时期的《击壤歌》。《诗经》中也有一些关于田园生活的描写,如《诗经·豳风》中的《七月》,《小雅》中的《甫田》、《大田》等篇开始对田园生活加以具体的描绘。《七月》中农夫一年四季的耕作、采桑、收获……叙述十分细致。除此以外,《诗经》中还出现田园生活的片段

场景,如《魏风·十亩之间》中“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1],

这些诗句描绘的是女子在郊外采桑的劳动情景。这些作品对中唐以后新乐府系统的田园诗有很大的影响。山水一开始是作为背景描写进入诗歌创作中的(见《诗经》),而山水诗的日见成熟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操的《观沧海》被认为是我国第一首山水诗,但是它的出现还不能标志着山水诗时代的到来。 山水诗与田园诗同时成熟是在晋宋之交,其根本原因是“人与自然关系进一步的深化”。在一段时期,大量士大夫因为社会动荡而脱离官场,一部分文人在世俗的功利追求和个人的全身利害之间,寻求一条可以相互平衡的道路,“朝隐”的风气由此盛行。文人徘徊于出世与入世、朝廷与山水间,与自然亲近了许多。“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踌躇畦苑,游戏平林”(仲长统《昌言》下),实际代表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理想。而文人生活环境的转变,不仅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情趣,更加的影响到文学创作的题材。尤其重要的是,魏晋以来,玄学大盛,士人开始追求“达自然之致,倡万物之情”的人格美,人格美和自然美得到了统一。能否领略山水之美,成为衡量人格境界的重要标准。也就是说,在这装

线

段时期,自然开始作为一种愉悦畅想的对象去被发现、被欣赏了。王羲之辞官之后,享受“山水弋钓之乐”,他认为这种乐是一种生命之乐,故“我当卒以乐死”。可见,自然之美已在魏晋文人的生活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了。

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田园诗的诗人是东晋陶渊明,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是刘宋谢灵运。田园生活虽然在《诗经》中就有所表现,并且可以看作诗歌的一种题材,但人们公认的“田园诗派”是以陶渊明为创始人,他在诗歌中讲述自己躬耕的辛劳与快乐,描绘着田园生活的悠然。由于在《诗经》中,“农家苦”是田园题材的基本内容,而“田园诗”狭义上的概念实际上是指讴吟农村宁静悠闲生活的牧歌,这种田园牧歌式的田园诗是由陶渊明开创的(并由初唐王绩所接续,主要流行于盛唐;中唐以后,以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虽然数量更多,但主题又转变为反映农家疾苦)。谢灵运的山水诗主要作于入宋以后,东晋后期,虽然玄言诗中已含有许多山水成分,但毕竟还没有形成以景为主的山水诗。谢灵运的山水诗,与东晋的玄言诗在哲学观念和审美意识方面尚有一脉相传之处,但是他在诗歌中模山范水,充分反映出晋人已经领略到的却还未用文字充分表达出来的山水新意。

唐代山水田园诗走向了巅峰。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其中山水田园诗是唐代诗歌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能够体现唐代诗歌总体特色。从现存的唐代山水田园诗可以看出,它们是随着整个唐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也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几个阶段,并在每个不同的阶段,均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中盛唐与中唐山水诗尤为突出。而孟浩然、王维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韦应物、柳宗元是中唐时期的代表人物。下面本人从王孟与韦柳这四人的诗歌比较来分析盛唐与中唐的山水田园诗的相似与不同。

一、王孟与韦柳山水田园诗创作的共同趋向

在唐代诗歌史上,多以“王孟韦柳”四家并称历代诗评不乏其例。如“王、孟、韦、柳,均清神闲澹,了无尘俗。其派同出于陶,然亦有不同处。”(毕希卓《芳菲菲堂诗话》)[2]究其根源,就在于四者多致力于山水田园题材的诗歌创作,在对清幽雅淡的山水景物的的观赏中,在对闲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描绘中,展现创作主体内心的真实情感。在精神旨趣上,追求隐逸的情调与高洁的品格;在艺术渊源上追慕陶谢;在总体风格上呈现出清淡的取向;在诗歌题材上,长于五言律诗。本文在联系盛唐和中唐共同的时代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来分析王孟与韦柳山水田园诗的相似之处。

(一)时代文化背景

1.儒释道思想的融合

唐王朝,是一个丰富而又复杂的王朝:它既带来了辉煌灿烂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又经历了战祸空前的“安史之乱”。正是这样一个时代,培育了继陶谢之后的第二个山水田园诗创作高潮。而孟浩然、王维、韦应物、柳宗元,就是将此次高潮推向极致的关键人物。四人虽跨越盛中唐,却在山水田园诗中展现出共同的创作趋向,这与潜藏在复杂政治经济背后的文化共性紧密相连。本节便试从儒释道思想的融合,呈示盛中唐共同的时代文化背景,以更好地阐释四者创作的共性。

在唐代,文化开明,统治者推行儒、释、道三教并重的政策。在政治上,以儒为本;在思想领域,则是儒、释、道共存。儒家思想一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在唐朝也不例外。儒家思想强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3]这便为士人提供了进退的理论依据。当政治清明时,他们力求上进,以立身扬名;但当时局混乱、个人受挫时,他们又明哲保身,退居田园。同时,佛教在唐代极为盛行,而唐代诸多文人,王绩、张说、孟浩然、王维、岑参、杜甫、李白、韦应物、柳宗元、白居易、刘禹锡……均

或多或少受佛教影响。而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是将现实人生界定为“苦”,且指出“苦”的根源来自人的欲望,因此,主张力求摆脱世俗欲望以达到心灵的解脱。此外,道教在唐代也受到重视。统治者视道教教主李聃为祖先,可见其受重视程度。道教强调回归自然、自由自适。以摆脱物累、物我两忘;在无为中又寓含有为的思想,从无为走向进取。这正符合了人生不得志的士子退而避世并以退求进的心理取向。在这一多元并存文化背景下,受传统“立德、立功、立言”思想的影响和科举制度的推动,士人有着积极进取、功成名就的理想;但面对官务的繁重和现实的不如意,佛老思想又为他们提供了心灵的港湾。封建士人便这样在儒、释、道的思想中游离,在仕与隐的矛盾中不断寻求平衡,并将此种心态反映到诗歌创作中去。

与此同时,三教兼容的政策也影响到文艺思想及诗歌风貌。王、孟、韦、柳身处其中,不可避免要受这一文化政策的影响。在此主要论述佛教思想对四人的影响,这一影响在四人创作中均有所展示。孟浩然《还山贻湛法师》“幼闻无生理,常欲观此身”《登总持浮图》“一窥功德见,弥益道心加。”点明了他对佛教思想的主动接受。而孟浩然生于襄阳,襄阳自古便是著名的隐居、佛家圣地,耳濡目染,自然也加深了其对佛教典籍的理解。王维更为明显,向以“诗佛”著称。他在《赞佛文》中说“以般若力,生菩提家”可知其全家都信佛,那么其受佛教影响之深不言而喻。而韦应物《慈恩伽蓝清会》“鸣钟悟音闻,宿昔心已往。”直抒其对钟磐梵呗之声的向往之意。至于柳宗元,与王维相似,亦受其家庭崇佛风气的熏染和母亲卢氏的影响。他在《送哭上人赴中压叔父召序》中自叙:“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世之言者罕能通其说,于零陵,吾独,有得焉。”[4]可知其受佛教影响之深厚。在崇佛的同时他们也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纵观孟浩然诗集,有13首涉道诗,数量蔚为可观,这些诗篇,或记叙游览道观的经过,或表达他与道士间诚挚的友谊,间或有倾慕之意的流露,真实反映其儒释之外,兼涉道家。王维也曾于诗中自叙“中岁颇好道”(《终南别业》),这里的道,就是指道家哲学。韦柳二人亦是出入佛道,《寄黄刘二尊师》、《寄黄尊师》、《寄刘尊师》、《摘樱桃赠元居士时在望仙亭南楼与朱道士同处》、《寄全椒山中道士》印证了二人与道友间密切的交往,《雨夜宿清都观》、《清都观答幼遐》等则记载了他们游历道观的足迹。

总之,在唐代多元文化影响下,王孟与韦柳是不可能游离在外的,他们身上,体现着三教思想的交织与融合。这使他们如其他文人一样:一方面有着积极入世的理想,渴望建功立业,实现自身价值;另一方面,当他们求仕无门、仕途坎坷之时,又转向山水田园寻找解脱,以求释放心中苦闷并保持高洁情操。

2.追慕陶谢

王孟韦柳有着共同崇尚的名家。很多人都知道,唐田园诗崇法陶潜,而山水诗则师法于二谢。而生活于唐代的四人当然深受时风的影响,追慕陶谢。牟愿相《小解草堂杂论诗》云:“唐人学陶者,储光羲、王昌龄、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然昌龄气傲,宗元气惨,浩然清词丽句,有小谢之意。”指出他们对陶渊明的继承,并点明孟浩然兼学谢眺。王世懋《艺圃撷余》曰:“诗称发端之妙者,谢宣城而后,王右承一人而已。”看到了王维对谢眺发端之妙的承继,但云“一人而已”不免失之偏颇。事实上,王孟与韦柳四人在推崇陶渊明的同时,四人在吟咏诵读时也反复提到陶谢:

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孟浩然《自洛之越》)

尝读高士传,最嘉陶微君。(孟浩然《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旧游》)

门看五柳识,年算六身知。(王维《幕容承携素撰见过》)

复值接典醉,狂歌五柳前。(王维《桐川闲居赠装秀才迪》)

终罢斯结庐,慕陶真可庶。(韦应物《东郊》)

慕谢始精文,依僧欲观妙。(韦应物《题从侄成绪西林精舍书斋》)

遥怜郡山好,谢守但临窗。(柳宗元《答刘连州邦字》)

可知,四人并未游离时风之外。而唐人对陶谢的推崇与借鉴,不外乎以下几点:其一,对陶谢游赏山水、隐逸田园生活的向往,对渊明安贫乐道、高洁独立人格的赞赏。其二,对陶谢诗歌题材的继承与开拓,实现了山水诗与田园诗的逐渐合流。其三,对陶谢诗歌艺术(含情感抒发、艺术手法、语言风格等)的吸收与融合,取长补短,呈现出清淡自然、含蓄蕴藉的风格。王孟与韦柳,作为承继陶谢的关键人物,在上述诸方面,均有所吸收,并自成风格,将山水田园诗创作推向顶峰。正因他们的参与,山水田园这一重要诗歌题材才得以延续并发展;也正因共同的文化积淀,他们的诗篇在某种意义上才具备趋同性,存在可比性。

(二)相近的风格特征

王孟与韦柳的山水田园诗在风格特征上也具有相近性。儒释道思想影响下形成的清空守静的审美观照方式,四者对清淡美学思潮的接受与发展,及对陶谢诸公诗歌艺术的传承与融合,使他们的山水田园诗呈现出与其它诗歌流派、诗歌团体不同的艺术风貌,表现为清淡的诗风,并为后世山水田园诗人所继承。而短小的五言体式,有助于寓情于景,写景抒情,与清淡含蓄诗风相符,为四人的常用体制。

1.清淡的诗风

“清淡”即指人生态度上的淡然自得、泊然无为,及艺术品格上的清新自然、淡雅隽永。关于王孟与韦柳山水田园诗的清淡诗风,历代诗话不乏其例:“有以高闲、旷逸、清远、玄妙为宗者,六朝则陶,唐则王、孟、常、储、韦、柳。”[5]而高闲、旷逸、清远、玄妙均是对“清淡”的不同解释。而这种“清淡”诗风在他们山水田园诗中的具体表现,便集中体现在写景、情感与表达三个方面。在写景上,用语雅淡,意象疏朗,意境清新,给人以较大的想象空间;在情感上,清深闲淡,含蓄蕴藉,有绅士风度;在情感表达上,从容不迫,较为和缓,不似高岑李杜那样昂扬激烈。

纵览《孟浩然集》,“清”字出现达50次之多,“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登江中孤屿话白云先生》),“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洗然弟竹亭》),“清旦江天迥,凉风西北吹”(《送谢录事之越》),“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夏日南亭怀辛大》)江、风、旦、响,均以“清”饰之,可见孟浩然对“清”有着特别的喜好,而这一喜好正体现了他的审美趣味。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中也说:“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6]

再来看王维,陆时雍《诗境总论》曰:“摩话写色清微,已望陶谢之藩矣。”[7]我们姑且找出王维的几句诗句,“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送纂毋校书弃官还江东》)“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无不向我们展现了景色的清远静美,生活的淡泊宁静,而诗人的情感,融入景中,表达委婉而含蓄,总体呈现出清淡的诗风。

在韦应物诗歌所营造的自然山水和田园生活里,亦是一个清幽洁净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物象清美,色调淡远,氛围幽寂,寓含不尽情思。如他的“清露澄境远,旭日照临初。”(《秋郊作》)“落花飘旅衣,归流澹清风。”(《游溪》)“梦远竹窗幽,行稀兰径合。”(《答李博士》)无不体现了清深闲澹的风格特征。

正如杨万里在《诚斋诗话》中所说:“五言古诗,句雅淡而味深长者,陶渊明柳子厚也。”[8]不仅仅是五言古诗,柳宗元的山水田园诗均带有雅淡而深长的特点。他的文字朴实,抒发感情也不是汹涌澎湃,而是迂回婉转,却有着很强的感染力,风格清幽自然、含蓄深沉。如他的“新沐换轻愤,晓池风露清(《旦携谢山人至愚池》)“风窗疏竹响,露井寒松滴”(《赠江华长老》)“新亭俯朱槛,嘉木开芙蓉。清香晨风远,褥彩寒露浓”(《芙蓉亭》)均体现了这一特点。

总之,王孟与韦柳的山水田园诗,用语平淡自然,取景清幽自然,意境清新雅致,意蕴深沉婉转,整体呈现出清淡的风格,清而不腻,淡中有味,实则达到了艺术上的绝高境界,不愧为盛中唐时期山水田园诗的四大名家。

2.五言体式

纵观王、孟、韦、柳四人诗集,他们的山水田园诗,多采用五言的体式。据统计,孟浩然现存诗271首,其中五言248首,约占其诗总量的,92% (据伶培基《孟浩然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王维现存诗479首,五言366首,约占其诗总量的76%(据清赵殿成《王右承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韦应物现存诗561首,五言466首,约占其诗总量的83%(据陶敏、王友胜《韦应物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柳宗元现存诗164首,五言86首,约占其诗总量的59%(据王国安《柳宗元诗笺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由以上数据可知,五言诗在他们的诗歌创作中占有较大比重。而四者优秀的山水田园诗作也多集中在这部分五言诗中,历代诗话不乏论及。胡应麟《诗蔽》称陶、孟、王、韦、柳等人的冲淡诗格“宜短章,不宜巨什;宜古选,不宜歌行;宜五言律,不宜七言律。”[9]山水田园诗,如前所述,描绘的多是静美的山水景物,反映的多是恬淡的田园生活,在情感上也较为舒缓,即使有着仕隐思想的矛盾冲突,也多含蓄而蕴藉,适合用淡淡的笔调倾诉而出;加之总体追求的是清淡的风格,而这种平淡旷逸的之美,更适宜用五言的形式来表达。所以,王孟与韦柳五言体式的选择,是由山水田园诗的题材内容和整体风貌共同决定的。

二、王孟与韦柳山水田园诗的差异

在论及王孟与韦柳山水田园诗创作的共同性时,简要阐述了他们所处的总体时代文化背景。正由于其共性的存在,四者的山水田园诗在某种程度上才具有相似性,但时代文化共性并无法抹杀王朝的丰富复杂性,而盛中之际时运交移的导火索便源自玄宗天宝十四载(755)的“安史之乱”。在这场争夺最高权力的叛乱与平叛的过程中,百余年积累起来的繁华一去不再,而隐藏于开元、天宝年间的种种积弊瞬间暴露。这一变动,带给士人的打击是巨大的,进而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文学,作为折射现实的风向标,也随之发生深层擅变。王孟韦柳身处其中,他们的诗歌,虽多取材于远离政治的山水田园,但亦不可避免打上时代的烙印,展现出不同风貌。

盛唐至中唐历史文化的变迁,赋予王孟与韦柳的山水田园诗以不同之处。历代诗评家早己注意到这两个诗人群体的不同,除将“王孟韦柳”并称外,亦将“王孟”并论,“韦柳”并提。“王孟”并论者如:“如孟浩然洗洗易尽,止以五言隽永,千载并称王孟。”[10]“韦柳”并提者如:“以人而论,则有……韦苏州体,韦应物。……韦柳体,苏州与仪曹合言之。”(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由此观之,古代的学者己将同属盛唐的王孟与同属中唐的韦柳分别而论,恰证明了他们之间的差异。本章便着重分析王孟与韦柳山水田园诗在思想内容及艺术风貌上的差异,以展示盛唐与中唐山水田园诗的不同之处。

(一)诗歌内容的差异

盛唐田园诗多描写田园风光的优美、田园生活的温馨和田园中真诚朴实的人际关系。中晚唐的田园诗则直接承接了《诗经》与《汉乐府》,开始转向对田家生活的辛劳的描写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许多作品真实记录了在那个灾难频繁的年代里农民的艰辛与痛苦,并辛辣讽刺当权者“世界末日”来临前醉生梦死的生活,具有较高的思想认识价值。

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的内容多是农民在田园中愉悦轻松的生活,明显受陶渊明诗歌的影响。王孟的山水田园诗,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理想化的山水景物与田园生活。在他们笔下,山水田园景色是恬静迷人的,农家生活是安逸祥和的。如孟浩然的田园诗主要是写隐居生活的高雅情怀和闲情逸志,《过故人庄》是他著名的田园诗代表。其诗曰:“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首诗全篇以老农邀请作客为内容,表现了朴实真挚的乡情。语言恬淡亲切,把宁静秀美的田园风光和淳朴诚挚的乡亲情谊融为一体。在本的诗作中,作者以隐士理想的目光描绘田园景色,讴歌淳朴的人际关系。

再如他的《采樵作》:“采樵入深山,山深树重叠。桥崩卧查拥,路险垂藤接。日落伴将稀,山风拂薜衣。长歌负轻策,平野望烟归。”众所周知,深山砍伐本应是件艰苦而又危险的工作,但在孟浩然的这首诗中,我们却感受不到采樵的辛苦。这首诗中诗人将砍柴的樵夫塑造得轻松高逸、出尘脱俗,如同世外桃源中人一般。这样的诗歌只有在大唐盛世才能吟唱出来,天宝危机以后的诗人们即便是再想如此的“潇洒”,也没有这样的底气了。

盛唐时期的另一位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诗则是将诗情与画意高度统一,描写出恬静优美的农村风光。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这首诗为王维隐居辋川时所作。诗中借描绘深秋辋川山水田园的恬静风光,通过寒山、秋水、柴门、暮蝉、落日、孤烟等田野乡村景物的描写,细致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和裴迪两个幽居山林、诗酒自娱的隐者形象,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表达出诗人的田园之乐和闲适心情。

与王孟相比,韦柳的山水田园诗的主题较之以往则由讴吟农村宁静悠闲的生活转变反映农村的凋敝与农民生活的疾苦,语言也更加通俗平易。如韦应物的《晚归洋川》《闲斋对雨》《东郊》,柳宗元的《秋晓行南谷经荒村》《郊居岁暮》《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等都是折射安史乱后山川凋敝、反映农民稼桔之苦的佳作。韦应物的诗虽然在思想程度上超出陶诗,但更多体现出了莫大的悲哀、自愧自责。如《观田家》:“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在这里,诗人并没有一味歌颂生活的闲适和景色的秀美,而是将田园苦引入田园牧歌。“田家几日闲”突出了田园劳作的日复一日,“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点明了田间劳动的辛苦,而“仓凛无宿储,摇役犹未已”则体现了农民生活的贫困并揭示了赋税摇役的沉重,层层深入地反映了农家生活的状况和社会的真实面貌,此处的山水田园己不再是诗人心中幻想,而沉浸着现实的意蕴,并流露出韦应物对百姓群众的体恤与怜悯。整首诗体现了较强的社会现实意义,可以看作是中唐田园诗主旨变化的一个转折点。这样的诗歌与王维、孟浩然陶醉于田园生活的诗相比,自然就缺少了那一分自然愉悦、怡然自得的气象。

柳宗元的《田家三首》体现了中唐新乐府诗揭露现实,反映民瘼的时代精神。其三:“古道饶获葵,萦回古城曲。寥花被堤岸,阪水寒更澡。是时收获竟,落日多樵收。风高榆柳疏,霜重梨枣熟。行人迷去住,野鸟竞栖宿。田翁笑相念,昏黑慎原陆。今年幸少丰,无厌擅与粥。”这首诗首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深秋傍晚荒城古道边的郊野风光;杂草覆盖古道,道旁河流清冷,收获己毕,游子、鸟儿在寒冷的秋风中寻找栖身之所,处处透露着萧疏与悲凉,这恰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末句“今年幸少丰,无厌擅与粥”以田翁庆幸能有擅与粥招待客人的心理,反衬乡村生活的凋敝,展示农家生活的实况,含

蓄而又真实,委婉却又耐人寻味。《田家·其一》《田家·其二》中的“竭兹筋力事,持用穷岁年。尽输助徭役,聊就空舍眠”,“蚕丝尽输税,机杼空倚壁。里胥夜经过,鸡黍事筵席”等语句道出了农民的辛苦与贫困,暴露了官吏搜刮农民的血腥罪恶,揭示出掩藏在田园风味背后的悲惨现实,可以当作中唐田园诗的代表。他的田园诗内容与盛唐田园诗中对农家生活富足安康的描述有了很大的差距。

(二)艺术风貌的变化

受时代风气影响,与思想内容上的渐变同步,王孟与韦柳的山水田园诗在艺术风貌上也发生了变化。诗中流露的情感基调,由蓬勃昂扬、安逸明朗转向清冷孤寂、沉郁凄凉、幽怨不平之气渐渐灌注其中。简言之,由“安以乐”到“哀而怨”。

《礼记·乐记》云:“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11]指出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诗歌的内容、情感、风格会有所不同。安史之乱使唐帝国转瞬间由繁华步入衰瑟,由治世进入乱世,与之相应,战乱前后诗歌的情感基调也发生转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所代表的欣欣向荣的盛唐诗风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于良史《冬日野望寄李赞府》)似的清寒寂寥的中唐之音。王孟与韦柳的山水田园诗情感基调的变化,正反映并揭示了这一演变轨迹。

开元、天宝时期,唐王朝的盛世达到顶点,诗歌更是达到全面繁荣。在这一时期,王维、孟浩然、储光羲等一批山水诗人的涌现将山水诗歌的艺术成就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继承晋、宋以来谢灵运、谢朓等人的山水诗的创作传统,形成了具有共同题材内容和相近艺术风格的诗歌流派。他们的诗歌重在发掘自然美,表现悠远自得的情致,创造出物我浑然的境界。总体看来,盛唐山水诗语言清新而韵致高远,格局阔大且气象万千。孟浩然便是盛唐山水诗派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山水诗很贴近于自己的生活,出现在孟浩然诗中的景物描写似乎常常就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更加显得随性而发、不加雕饰。

孟浩然,是一纯粹的盛唐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受盛世繁荣富足、强大昌盛国力的滋养,受此期昂扬向上、积极乐观风气的熏陶,带有安逸祥和的情趣,乐观开朗的情调,境界阔大,格调明朗,总体呈现出“安以乐”的基调。如《晚泊浔阳望庐山》:“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这首诗色彩素淡、浑成无迹,被后人叹为“天籁之作”。这样的诗语句自然纯净,淳朴而内秀,很让人领略到“繁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

再如他那首著名的《岳阳楼》中形容洞庭的壮观:“八月湖水平,含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前四句中诗人超出了视野的局限,将整个身心融入了宇宙的深处,以去感受洞庭湖云气蒸腾、天水混沌的气势和波涛涌起而撼动岳阳楼的伟力。全诗以开阔的胸襟,雄浑的笔调,抒写了八月洞庭湖云气蒸腾、波涛汹涌的景象。首联领联,将洞庭湖容纳百川、汪洋浩瀚的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蒸”“撼”二字,在突出湖面广阔之余,增添了动感,极富生机与活力。诗境宏伟壮逸,洋溢着勃勃生机,展现出盛世昂扬向上的时代气息,活泼开朗的士人风貌。

王维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位巨匠,他多才多艺,山水诗在他的笔下达到了顶峰。王维早岁春风得意,充满着建功立业的志向,又有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表现在山水诗上则是选取雄伟壮丽的高山大川来加以描绘,用以寄托他豪迈开朗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同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的开元盛世是一致的。

王维的山水诗代表作则为《山居秋暝》,此诗如轻盈淡远的音乐,又如飘渺空灵的妙境,充满着诗情画意之美:“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是以写景为主,全诗写出了山、雨、秋、月、松、石、竹、浣女、莲、舟等景物。诗歌中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景,就表现出了寂静的山林,清新的空气,迷人的黄昏,抒发着诗人对超脱、闲适的生活的向往。进一步描写了月光挥洒,清泉畅流,更使人增加了对松林、山石的留恋。浣女的笑声,渔舟的回归,使这极静的世界充满了无限的生机活力与浓郁的生活气息,充分地体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情趣。诗人捕捉了景物中最优美、最动人的一刹那,随意挥洒,毫不着力地写来,却是如此形象生动,韵味无穷。他的诗把写景与抒情、自然和工丽完美地统一起来,以一种高度净化的美的意境,以及旷逸恬淡宁静和谐的情调,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了盛唐气象。如果说,孟浩然的《岳阳楼》以壮阔气势取胜,代表了盛唐人蓬勃向上的一面;那么王维的《山居秋暝》则以恬静内蕴夺魁,象征了盛世安乐闲适的一面。从总体上来看盛唐时期的山水田园诗呈现出一种“安以乐”的情感基调。

韦应物生于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而安史之乱爆发于公元755年。也就是说,诗人少年时曾目睹了盛世背景下的承平景象。但不幸的是,他又长于乱世。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大唐由繁荣跌落谷底,隐藏于开元年间的重重危机瞬间暴露出来。昔日的繁华与乱后的残破形成鲜明对照,这种强烈的心理落差与战后痛定思痛的情绪使其部分山水田园诗蒙上了悲凉哀伤的阴影,流露出一股不平之气。而柳宗元,“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远州,期待有所作为的理想化为泡影,其悲剧苦闷的一生及无法释怀的痛楚赋予其山水田园诗以幽怨的色彩,不平之气更为显露。他们山水田园诗中共同体现的这股不平之气,就是“哀而怨”的情感基调。

只要随意拈出二人部分诗句,如写黄昏景象韦应物的诗句“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沉沉暮色至,凄凄凉气入”暮色与寒雨、孤雁、凉气交织,共同营造了凄凉哀怨的氛围,与王孟夕阳笼罩下的祥和形成强烈反差。同是写惜花悲秋的佳句,“萧条凉叶下,寂寞清砧哀”(韦应物《秋夜二首》)“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柳宗元《秋晓行南谷经荒村》)注悲情入悲景,字里行间渗透着丝丝寒意和哀怨不平。尤其当寒夜醒来之时,外任的无奈,迁滴的苦闷,更能引起诗人的愁绪,如柳宗元的“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清怜集浓露,枕章凄已知”便是这种感想的真实写照。无需结合上下诗境,我们也能体味到其中蕴含的阵阵凉意。总言之,在他们的山水田园诗中,已渐渐退却了盛唐诗人的昂扬乐观,呈现出凄凉伤感“哀而怨”的新特点。

结论:

王孟与韦柳四位诗人,继承陶谢开创的山水田园诗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结合所处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将山水田园诗的创作推向顶峰。他们不拘于因袭,总是力图在其中融入自己的特色,带有时代气息,并反映出社会风尚。王、孟、韦、柳,作为唐代最重要的山水田园诗人,以他们的创作实践,给当时和后世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他们上承《诗经》、《楚辞》及汉赋中描摹山水景物的方法、吸收魏晋南北朝诸子山水田园诗的优势,尤其将陶谢二人加以融会贯通,取长补短,使一度绮艳化的诗风变得清淡自然,构成了唐诗史上的重要一环。同时,王孟韦柳山水田园诗在内容、和艺术风貌上又有着不同之处。中唐山水诗歌正是因为有盛唐坚实的基础和盛、中唐时期的客观条件才得以繁荣发展的。唐代的诗歌才因此更加精彩纷呈,至今仍然是我们的精神营养。

参考文献:

[1]《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213页.

[2]转引自[唐]韦应物著.陶敏、王友胜校注.韦应物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656.

[3] [清]焦循撰.沈文悼点校.孟子正义·卷二十六·尽心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7:891.

[4] [唐]柳宗元著.柳河东集·送哭上人赴中垂叔父召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423.

[5] [明]胡应麟撰.诗蔽[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23.

[6]闻一多撰.唐诗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30.

[7]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1011.

[8]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142.

[9] [明]胡应麟撰,诗蔽[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24.

[10] [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384.

[11]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吕友仁整理.礼记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457.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赵昀李白的诗鲜明地表现了盛唐气象,同时又发展和丰富了盛唐气象。他像一阵惊雷,一股狂飙,带着惊天动地的声威,以一种震撼的力量征服了同时代的作者,影响后世。一、政治抱负诗——自信豁达昂扬,乃盛唐气象的最强音李白在诗中歌唱理想,赞美时代,体现了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李白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他常以鲁仲连、范蠡、乐毅、谢安等人自许,但他既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又不愿走科举入世之路或从军边塞,而是寄希望于风云际会,平交王侯而立扺卿相,建立盖世功业后归隐江湖。诗歌《出山》中“莫谓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一句表明了诗人的四方之志。在《驾去温泉宫赠杨山人》中诗人写道:“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当时结交何纷纷,片言道合唯有君。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诗人扬眉吐气,激昂青云。在《送梁公昌从信安王北征》中说“高谈百战术,郁作万夫侯”,充满了自信昂扬。 二、山水田园诗——万千磅礴气势,展现盛唐昂扬气概李白对祖国山川异乎寻常地热爱,他写了很多山水诗。在诗中,李白半是仙人、半是侠士的豪迈的性格借歌颂祖国壮丽山川极好地得到表现。那咆哮愤怒一泻千里的江河,奇险挺拔高出天外的峰峦,与前代以及后来的山水诗相比,明显体现出他的个性特色和盛唐气象。在《望庐山瀑布》中他这样写庐山飞瀑:“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诗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奇壮丽、气象万千,可以看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热爱山河的壮丽以及自然界的一种无拘无束的境界。诗中蕴含的那种气势,是吟风弄月者们所不能比的,而这种心胸气势也只有盛唐诗人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又如诗《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再如《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诗中对壮丽山河的描绘,气势磅礴,又有一种昂扬的内在旋律,这正是盛唐诗歌的普遍特征。三、游仙寻道诗——飘逸洒脱,体现盛唐自由解放个性李白诗歌当中也有对神仙道教的膜拜,渴望融入自然,在其内心深处深藏着对于人生自由的向往。这也是盛唐精神的体现。在他的人格里,有一种与自然的亲和力。山水漫游,企慕神仙,终极目的是要达到一种不受约束的逍遥的人生境界。他的狂傲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都来源于这样的思想基础。道教为李白富有浪漫主义风格的诗歌的表达提供了广阔的意象空间。如李白所写的那样:“仙人游碧霞,处处笙歌发”——道教世界里,仙人们腾云驾雾,上天入地,而且还一路仙乐嘹亮,真是令人飘飘欲仙、无限向往。长期处于这种环境的熏陶,必然会刺激李白的想象力,并为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表达提供了构筑“想象世界”的大量意象,如大鹏、巨螯、高山、急流、大江大河、仙境、梦境等。李白在《游泰山》一诗中就以神仙自诩:“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阙……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而诗中的许多意象如“王母池”、“天门阙”、“织女”等也都与道教离不开。无疑,道教鼓吹的神仙世界,投合了李白飘逸洒脱的个性。现实生活的黑暗龌龊使他更强烈地幻想和追求美好的神仙世界。道教给李白安上了神游四方的想象翅膀,使他的诗歌增加了恍惚飘逸、光怪陆离的神异浪漫色彩。四、个性风格——热烈追求大胆批判,强化盛唐气象布封说:“风格即人。”李白善于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使他的诗歌具有奔放飘逸的风格。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又善于调动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在《梦游天姆吟留别》中,他用梦幻的形式对超现实的幻想境界进行描摹:“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也是全篇感情的凝聚点,在诗的结构上是“卒章显其志”,所显的是诗人

隋唐文学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和诗歌大家

1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隋唐文学: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和诗歌大家 第一章隋和初唐文学 1.隋代的代表作家有薛道衡,卢思道,隋唐之际独树一帜的诗人当属王绩。 2宫廷文人:魏征,上官仪,沈?缙冢?宋之问。沈宋的成就主要是使律诗进一步定型规范化。3.“文章四友”是指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其中以杜审言的成就,杜审言最善长五律,《诗薮》称他为初盛唐五律之冠。 4.。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在思想性格、生活遭遇、文学主张,以至于创作实践上都有许多共同倾向,故合称“初唐四杰”。代表作品有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诗》、《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杨炯《从军行》,卢照邻《行路难》,骆宾王《从军行》,《在狱咏蝉》,《代李敬业讨武氏檄》。初唐四杰总体创作特征(文学史地位):一、自觉的批判齐梁文风。因为四杰主张上都反对华而不实的绮靡文风,抒发真情实感。二、内容上都有较大开阔。 三、为结束齐梁文风,开启盛唐之音作出功不可没的贡献。 5.陈子昂比四杰更明确地批判了齐梁之风,为唐代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他在明确批判了六朝以来“采丽竞繁”,“逶迤颓靡”的不良文风,而且大力提倡汉魏与正始之音,并准确地概括出他们最主要

特色:“风骨”与“兴寄”。陈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是模仿阮籍《咏怀》八十二首的。 2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第二章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中有王维成就的是山水田园诗,诗风多样,基调自然优美,清雅冲淡。“1.其代表作品有:《山居秋暝》、《汉江临泛》、《鹿柴》、《辛画,画中有诗”识记篇名和重p170-173书夷坞》、《观猎》、《相思》、《送元二使安西》等() 点句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2.孟浩然作品主要有《归故园作》、) 与王维分辨开《春晓》等( 第三章盛唐边塞诗派1.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崔颢、李颀、王翰等。《芙蓉楼送辛渐》等。《出塞》、《闺怨》、2.王昌龄代表作有《从军行》、”被称为“七绝圣手王之涣代表作有《凉州词》、《登鹳雀楼》等。李欣代表作有《古意》、《古从军行》。崔颢代表作有《黄鹤楼》、《赠王威古》。第四章李白清新自然是李白诗的重要风格,成就的特点。1.浪漫主义是李白诗歌最突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3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骚到屈赋的“各体皆工。从四言的《诗经》体,李白除律诗稍欠外2.(五律好),,到汉魏六朝盛行的乐府体、五七言古体、歌行体,再到初唐以来流行的绝体”句体、律体,李白都有不少佳作,其中以乐府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是否反映了“盛唐气象” 1954年,林庚在《诗人李白》中认为,“李白的时代不但是唐代社会上升的最高峰,也是中国整个封建时代健康发展的最高潮”,“这个当时全世界封建社会中最先进的民族,正走在她胜利的高峰上,她的无限的展望,带来了自由的丰富的想像,少年的解放的精神,对于祖国乡土的热爱与礼赞,她需要尽情的歌唱,这乃是人民普遍的愿望,无数诗人都努力在满足人民这一个愿望,也就是在这高峰上,于是出现了李白”,“李白就是最优秀的完成了这个时代的使命的人。没有李白,我们今天对于盛唐高潮的认识就要减低,没有李白,盛唐的高潮就要为之减色,这就是李白诗歌的现实性”。 林庚此文先是在1954年6月下旬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举行的讨论会上发表的,有些与会学者对林文中所说的“太平盛世”的性质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多数学者并没有否认李白对盛唐的歌颂,如赵树理在同意林文对盛唐性质的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李白的诗作既反映了盛唐好的一面,但他对现实还是不满的,因此也反映了盛唐坏的一面。 此文在报刊上正式发表以后,在学术界引发了一场关于李白诗歌是否反映了“盛唐气象”的讨论。有些学者表示了不同的意见。如胡国瑞在其《评〈诗人李白〉》中认为林文“对李白诗歌所表现的要求解放的精神力量的历史意义估价过高”,裴斐在《谈李白的诗歌》中认为,“李白诗歌贯穿着怀才不遇与人生若梦这样两个基本主题,其感情基调不是乐观、少年解放、青春奋发,而是忧郁和愤怒”,“当李白以一个卓越的诗人姿态出现时,面对的已经不是‘上升发展的现实’,而是唐帝国开始崩溃的时期了”。还有一些学者持调和的观点。如时萌在《谈研究李白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既不同意林庚的观点,也不同意裴斐的观点。他认为李白“既然经历过那个全盛阶段,那么他诗中的反映‘盛唐气象’,也真是反映了生活的真实”,但“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现实生活的转变,李白的笔尖逐渐转向,笔上的彩色逐渐沾上了天宝以后的现实生活的灰黯色彩,诗篇里流露着忧愤的控诉”。 1958年,林庚又发表了《盛唐气象》一文,对其“盛唐气象”的观点进行补充和伸发。他在该文中认为,“盛唐气象”是指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

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之山水田园诗

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山水田园诗 【知识梳理】 一、概念: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水,有限的田野,创造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和生活的向往和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 第一个全力来描绘壮丽河山的诗人是南朝的谢灵运;第一个以田园生活入诗的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盛唐时山水田园式的创作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宋代有范成大等。 二、思想内容: ①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抒发闲适自得的心情;②借景遣怀的沉郁凄情。或借异乡山水,表达客居孤寂思绪,或借凄风苦雨,寄寓贬谪忧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③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④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⑤反映农村生活与人民生活的贫困;揭露封建剥削。 三、艺术特色: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 盛唐山水田园诗总体特点:风格清新、韵致高远、神韵天成。有两类风格:一是“清”,以王孟为代表。孟浩然:清淡。王维:追求“神似”,追求空灵的意境,寄寓佛理禅趣;追求画意,将绘画的技法运用到诗歌创作中。二是“雄”,以李杜为代表。李白的雄奇豪放与杜甫早年诗作的英气豪迈。表现在描写对象高大、流动、充满阳刚美的自然山水。 四、艺术手法: (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描写方法:观察角度变化(高低远近上下)、五官感觉的调动、白描与工笔(简单描写与细致刻画)、虚实结合(眼前景与想象景)、动静等。 (3)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情景交融;②乐景写哀或以哀写乐(反衬)。 五、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墟里、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六、意境特征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七、鉴赏角度: 1.把握意象的特征和寓意。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赏析示例】 东溪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1) 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2) 体现的思想情趣: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 (3) 如何体现的: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晓路雨潇潇,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盛唐时期的盛唐气象

盛唐指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大致相当于公元八世纪上半叶。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盛唐涌现出以李白、杜甫、王维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他们共同开辟了一个气象恢宏的诗歌的黄金时代。 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它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盛唐诗人王湾有一首《次北固山下》,当时的宰相张说称赞不已,将颈联抄在官署的墙上,作为诗歌的楷模。(见殷 《河岳英灵集》)这诗的中间两联正好可以用来形容那个时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那三个形容词:平、阔、正,还有那高悬的风帆,从残夜中生成的海日,进入到旧年里的江春,都让人感受到盛唐时代的气息以及盛唐诗歌的风貌。再看以下这些盛唐诗人的歌唱:“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李白《庐山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在这些诗句里洋溢着一股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千载之下仍能令懦者勇、弱者壮。盛唐诗人并不是没有忧愁,李白就经常把愁字挂在嘴边,诸如“愁疾”、“愁颜”、“愁心”、“愁发”、“愁肠”,不一而足。但我们只要将李白和中唐的孟郊、李贺,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比一比,就可以感到李白愁得来有力、愁得来气派。正如他的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 然奇气。杜甫也写愁,那是一片忧国忧民的伟大之愁、健康之愁:“忧端齐终南, 洞不可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集中地体现了盛唐气象的诗人,往往是富有魅力的人物。例如王维,那个时代培育出来的全才,便是这样一个人。他的佛教造诣很深,而且能将禅意融会到诗里。他是书法家,又是音乐家和画家,被后人推崇为文人画的始祖。他的画迹,据《宣和画谱》著录,仅宋朝宫廷里就有一百二十六件。王维九岁就会作诗属文,他的政治感遇诗、山水诗、边塞诗、赠别诗,都是第一流的。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李白的魅力更是无人可以匹敌,他以一种震慑的力量征服了当时的读者。他不甘心走一般士人的科举之路,要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声誉直取卿相。他常自比为大鹏,任意地遨游于天地之间。秘书监贺知章在长安初遇李白,诵其《蜀道难》,竟呼为“谪仙人”,解下身上的佩饰金龟换酒为乐。唐玄宗也降辇步迎,御手调羹以招待他。杜甫在赴长安应试的途中与离开长安东下漫游的李白相遇,竟然放弃考试,跟随李白漫游了许多地方,别后杜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是否反映了“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是否反映了“盛唐气象”? 1954年,林庚在《诗人李白》中认为,“李白的时代不但是唐代社会上升的最高峰,也是中国整个封建时代健康发展的最高潮”,“这个当时全世界封建社会中最先进的民族,正走在她胜利的高峰上,她的无限的展望,带来了自由的丰富的想像,少年的解放的精神,对于祖国乡土的热爱与礼赞,她需要尽情的歌唱,这乃是人民普遍的愿望,无数诗人都努力在满足人民这一个愿望,也就是在这高峰上,于是出现了李白”,“李白就是最优秀的完成了这个时代的使命的人。没有李白,我们今天对于盛唐高潮的认识就要减低,没有李白,盛唐的高潮就要为之减色,这就是李白诗歌的现实性”。 林庚此文先是在1954年6月下旬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举行的讨论会上发表的,有些与会学者对林文中所说的“太平盛世”的性质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多数学者并没有否认李白对盛唐的歌颂,如赵树理在同意林文对盛唐性质的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李白的诗作既反映了盛唐好的一面,但他对现实还是不满的,因此也反映了盛唐坏的一面。 此文在报刊上正式发表以后,在学术界引发了一场关于李白诗歌是否反映了“盛唐气象”的讨论。有些学者表示了不同的意见。如胡国瑞在其《评〈诗人李白〉》中认为林文“对李白诗歌所表现的要求解放的精神力量的历史意义估价过高”,裴斐在《谈李白的诗歌》中认为,“李白诗歌贯穿着怀才不遇与人生若梦这样两个基本主题,其感情基调不是乐观、少年解放、青春奋发,而是忧郁和愤怒”,“当李白以一个卓越的诗人姿态出现时,面对的已经不是‘上升发展的现实’,而是唐帝国开始崩溃的时期了”。还有一些学者持调和的观点。如时萌在《谈研究李白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既不同意林庚的观点,也不同意裴斐的观点。他认为李白“既然经历过那个全盛阶段,那么他诗中的反映‘盛唐气象’,也真是反映了生活的真实”,但“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现实生活的转变,李白的笔尖逐渐转向,笔上的彩色逐渐沾上了天宝以后的现实生活的灰黯色彩,诗篇里流露着忧愤的控诉”。 1958年,林庚又发表了《盛唐气象》一文,对其“盛唐气象”的观点进行补

论唐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论唐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摘要:山水田园诗起源于晋代,其中代表是东晋时期的谢灵运和晋代的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已是代代经典相传的佳句,到了唐代,山水田园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王维和孟浩然成为当时的主流。这类诗歌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优美典雅,风格恬静清秀,语言清丽洗练。整首诗句都体会着作者的真实情感。关键词:山水田园诗王维孟浩然 东晋时期,陶渊明等人形成了一种东晋田园诗派,南朝山水诗派则以谢灵运、谢脁为主,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这些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中国唐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继承和发展了陶渊明田园诗和谢灵运、谢朓等的山水诗。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 唐诗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一种繁荣的局面,山水诗出现了丽日惊天的奇观,王维与孟浩然等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山水诗传统,形成了一个与边塞诗派交相辉映的山水田园派。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淡泊的思想感情,,意境幽深,色彩雅淡,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他们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既能概括地描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在自然景物的观察上别有会心,能够巧妙地捕捉适于表现其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把六朝以后的山水诗向前推进了一步。其中以王维成就为高,他是诗人,又是画家,能以画理通之于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于李杜之外,别立一宗,对后世影响很大。 一唐代山水田园诗产生的背景及特点 在盛唐时期,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繁荣,国家昌盛,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优越,为四处游山玩水,欣赏风景提供了一定得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当时的唐朝盛行佛道思想,道家的崇尚自然以及追求自然的和佛教的净心明性的境界为当时的文人提供了精神条件。文人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就不免的对风景和自然发起兴趣,诗歌的创作中就逐渐转变成描绘山川美景,乡村的田园风光为主题。进过一定时期的发展,文人的隐逸情怀也与山水田园诗的形成有紧密的关系,但此际并不是影藏起来道德,而是酿成了一种向往自然、追求超然独立的文化心态和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 诗歌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致。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是唐诗中最有特点的一种诗体。 山水田园诗的具体风格以清新、韵致高远、格局阔大,气象万千为主。具有更深厚的思想内涵,寄托了高尚情操和身世之感。盛唐诗人继承了前代山水田园诗人的成就而又有新的发展,其笔下景物不仅具化工肖物之妙,又能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传田园之趣味、山水之精神,在山川风物中融入诗人的感情,即景会心,浑然天成。 二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人 王维(701-761)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摩诘,太原祁人。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王维诗代表了全盛的开元天宝那个时代的精神和气象。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成就达到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苏轼曾评论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代表作有如《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沈子福归江东》等。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阅读答案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阅读答案 1、A(文章第五段“从某种程度上讲,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选项犯了主次颠倒的错误。) 2、C(第五段“后人对此时期的唐诗有许多的评论”,关键是“此”的理解,联系上下文,即是“开元、天宝盛世”,实际上选项是夸大了范围。) 3、C(第六段“如李白的《客中作》全诗写得豁达开朗、一泻无余”,选项张冠李戴。) 14.作者听朗诵时,“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作者青年时代对鲁迅的散文充满了喜爱之情:②时过境迁.如夸知音难觅,令人感慨;③作者经历了各种创伤,感情迟钝,对激情的失去深感无奈。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理解能力。答题时要注意分点答,6分,就要考虑三点。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答案】(2分) ①青年作家为革命献身的时代离现在已经很久远了;②他们的革命精神固世事变化似乎已被当前文坛淡忘了。每答出一点给l分。意思答对即可。 (2)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答案】 (2分) ①时间消磨了人的激情.情随事变是正常的;②鲁迅以其真挚的感情和不朽的文笔,使青年作家们青史留名,道义永存。每答出一点给l 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要注意着重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二要注意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主旨作答。 16.在作者看来,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①被书写的对象在历是上的重要性;②书写历史的作者,如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的末的表现能力;③口碑、文字、金石、竹木纸帛等传播方式和载体。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筛选能力。?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盛唐时期的盛唐气象

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它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盛唐诗人王湾有一首《次北固山下》,当时的宰相张说称赞不已,将颈联抄在官署的墙上,作为诗歌的楷模。(见殷《河岳英灵集》)这诗的中间两联正好可以用来形容那个时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那三个形容词:平、阔、正,还有那高悬的风帆,从残夜中生成的海日,进入到旧年里的江春,都让人感受到盛唐时代的气息以及盛唐诗歌的风貌。再看以下这些盛唐诗人的歌唱:“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李白《庐山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在这些诗句里洋溢着一股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千载之下仍能令懦者勇、弱者壮。盛唐诗人并不是没有忧愁,李白就经常把愁字挂在嘴边,诸如“愁疾”、“愁颜”、“愁心”、“愁发”、“愁肠”,不一而足。但我们只要将李白和中唐的孟郊、李贺,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比一比,就可以感到李白愁得来有力、愁得来气派。正如他的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气。杜甫也写愁,那是一片忧国忧民的伟大之愁、健康之愁:“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集中地体现了盛唐气象的诗人,往往是富有魅力的人物。例如王维,那个时代培育出来的全才,便是这样一个人。他的佛教造诣很深,而且能将禅意融会到诗里。他是书法家,又是音乐家和画家,被后人推崇为文人画的始祖。他的画迹,据《宣和画谱》着录,仅宋朝宫廷里就有一百二十六件。王维九岁就会作诗属文,他的政治感遇诗、山水诗、边塞诗、赠别诗,都是第一流的。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李白的魅力更是无人可以匹敌,他以一种震慑的力量征服了当时的读者。他不甘心走一般士人的科举之路,要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声誉直取卿相。他常自比为大鹏,任意地遨游于天地之间。秘书监贺知章在长安初遇李白,诵其《蜀道难》,竟呼为“谪仙人”,解下身上的佩饰金龟换酒为乐。唐玄宗也降辇步迎,御手调羹以招待他。杜甫在赴长安应试的途中与离开长安东下漫游的李白相遇,竟然放弃考试,跟随李白漫游了许多地方,别后杜甫对他仍念念不忘,写了许多诗怀念他,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还有一个叫魏万的人,为了一睹李白的风采,从嵩宋出发追踪李白几千里,终于在广陵见面,称赞李白的诗“鬼出神入”。盛唐诗人的魅力,既是属于他们个人的,又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只有辉煌的时代,才能为辉煌的人物提供形成魅力的条件。 盛唐气象作为盛唐时代精神的反映,也呈现在书法、绘画、音乐等其它艺术门类之中。张旭的草书狂放不羁,李颀在《赠张旭》中形容他写字时的神态:“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

孟浩然与王维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

孟浩然与王维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世称“王孟”。 王维 是诗佛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 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开元九年(721)进士。任太乐丞,后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前期的诗大都反映了现实,有着较进步的政治倾向。后期则多是描绘田园山水,鲜明的反映了他逃避现实的消极情绪。王维是唐代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杰出诗人,他工诗善画,又精通音乐,并能以画、乐之理融会于诗中。 王昌龄 是诗家夫子七绝圣手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夫子”。李白 是诗仙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杜甫 是诗圣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杜甫是一个创作天地很广阔的诗人。现存诗一千四百多首。他善于表现重大的主题,也善于描写细小的事物,题材是多方面的。无论五言、七言、古体、近体,都特别出色,又能融合前人艺术的各种长处,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杜甫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所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贾岛 是诗奴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李贺 是诗鬼其诗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故称其为“诗鬼”。 白居易 是诗魔他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份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陕西渭南人。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用辞尖锐,主题鲜明。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 柳宗元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字子厚,世称“柳河东”,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汉族,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运城、芮城一带),[1]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从李白诗中观盛唐气象

从李白诗中观盛唐气象

从李白诗中观盛唐气象 摘要: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在此期间涌现了一大批天赋极高的诗人。初唐以来讲究声律辞藻与抒情感慨情怀汇而为一,诗人作诗笔参造化,韵律与抒情相辅相成,气势磅礴,情感真挚。正如殷璠所说的“神来、气来、情来”,达到了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这就是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而李白,则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他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乐府歌行和绝句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美不胜收。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关键词:盛唐气象李白诗歌艺术个性影响 一、盛唐气象 最早提出“盛唐气象”这一概念的林庚先生写过“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的蓬勃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这时代性格是不能离开了那个时代而存在的。盛唐气象因此是盛唐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时代是出现在百年来不断上升的和平繁荣的发展中,是有了几百年来成熟了的封建社会中民主斗争的方式。它是一个进展得较为顺利的解放中的时代。一种春风得意、一泻千里的展望,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大道如青天’、‘明月出天山’,这就是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同为解放的歌声,而又不全然相同的地方。这是一个富于创造性的解放时代,它孕育了鲜明的性格,解放了诗人的个性,他的那些诗篇永远是生气勃勃的,如旦晚才脱笔砚的新鲜,它丰富到只能用一片气象来说明。” [1]而郑振铎先生则从艺术风格方面提出“虽只有短短的四十三年(713年—755年),却展布了种种的诗坛的波澜壮阔的伟观,呈献了种种不同的独特的风格。这不单纯的变幻百出的风格,便代表了开、天的这个诗的黄金的时代。在这里,有着飘逸若仙的诗篇,有着风致澹远的韵文,又有着壮健悲凉的作风。有着醉人的谵语,有着壮士的浩歌,有着隐逸者的闲咏,也有着寒士的苦吟。有着田园的闲逸,有着异国的情调,有着浓艳的闺情,也有着豪放的意绪”。[2]所谓盛唐气象,既是一种时代精神的折射,更是丰富内涵的艺术风貌,包括充实的

李白诗与盛唐气象

李白诗与盛唐气象 [摘要] 文学史上空前光辉灿烂的盛唐气象,形成了诗国高潮,这种政治的、经济的以及与相适应的社会风尚,孕育了这个时代的诗人,李白之个性,天才及深厚的文学素养,终于使他成为了盛唐最杰出的诗人并让唐时代的诗坛朝气蓬发。 [关键词] 李白浪漫主义、乐观、自信、豪迈 公元八世纪的前半个多世纪中,唐帝国以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称雄与世,巍然屹立与亚洲的东方。在这百年前后,中国诗坛出现了群星灿烂的局面。有以李白、杜甫“双子星座”,“惊天地、泣鬼神”的时代巨人,初唐四杰,白居易、无瑱的新乐府运动,韩愈的古文运动……一时种流派迭起,或仿效古人、或改革新、编著立说。遂名人辈出。韩愈在《调张籍》中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光芒照耀着国内诗坛。 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被保存下来的诗约有千余首,这些诗篇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诗人进步的政治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就一个作家在同时代所产生的轰动而论,中国文学上没有谁可与李白相匹敌,李白就像一把火炬,一股狂风,挟着惊天泣地的文势,以流畅的文笔,虚异的想像,诗画的语言震撼着同时代的读者。他的诗各体背工,乐府、古诗、咏怀、送行、临别、寄赠等都不乏精美绝伦之作,既有雄奇奔放的阳刚之美,又有平淡秀丽的阴柔之美,都被以效仿和推崇。在李白二十多岁时,就以文章渴见益州长史苏颋,苏见文章后曰“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以学,可以相如经肩也”。杜甫在赴长安的途中与李白相遇竟改变路线,随之车下。别后终身念念不忘,赞之曰“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廋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中说晁公武云:“白天才英丽”,其辞旬逸荡隽伟,飘然有超世之心。王屋山人魏万国固慕其才,追踪数千里,后于广陵相见,頌其人为“横海鲲,负天鹏”,誉其诗为:“鬼出神入”。就连八十高龄名振朝野的贺智章一见李白“奇白风骨,呼为谪仙子”,“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这些赞许,集中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李白诗的崇拜。 天才的诗人李白,何以为“诗仙”?除了他超人的天赋,坚韧不拨的毅力,浑厚的文学素养主观因素外,还应以社会时代找根据。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作家的艺术风格,不能脱离社会,超越时代,若只强调诗人的主观因素,还不能揭示风格形成

诗歌鉴赏山水田园诗隐逸诗详解

诗歌鉴赏——山水田园诗、隐逸诗 一、明确概念 1.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花草虫鱼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樵夫等的劳动为题材。 2.代表诗人: A.第一个以田园生活入诗的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第一个山水诗人是南朝的谢灵运。 B.唐朝时,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人物。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二、常见意象与意境: 体味诗歌的意境:要能把握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什么样的生活画面;画面组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1①常出现的景物有: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 ②意境特点:恬淡宁谧、清新优美、宁静和谐、明丽绚烂、富有生活气息。 ③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 2.①常出现的景物: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仙灵之鸟,超凡脱俗)、孤云(孤高傲世)、禅房、古寺、暮钟 ②常出现的人物:五柳、接舆、伯夷、叔齐、寺僧、道人、林叟、樵夫、幽人 ②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淡雅清幽、豁达、淡泊闲适、清冷荒僻。 ③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 ③这些景物和人物的共性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这与官场的明争暗斗形成对比,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为诗人营造出一片清幽静僻,远离尘俗的天地,与诗人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是和谐统一的) 3.菊花 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中“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 4.竹 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5.五柳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负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6.东篱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7.三径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三、表达的思想情感

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

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 本文是关于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一、山水田园诗派的产生及其特点 1.盛唐时期社会安定,国力强大,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繁荣。文人士大夫的物质生活优裕,为漫游行旅、赏玩山水提供了条件。社会上佛道思想流行,道家崇尚自然及返朴归真的追求和佛家禅宗的净心明性的境界,为诗歌提供了文化及审美心理的基垫。文人的隐逸情怀也与山水田园诗的形成有紧密的关系,但此际并非为隐而隐,而是酿成了一种向往自然、追求超然独立的文化心态和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此外,晋宋以来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也无疑提供了艺术上的借鉴。 2.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綦毋潜等人。他们继承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传统,形成了具有共同题材内容和相近艺术风格的诗歌流派。他们的诗歌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志。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是唐诗艺苑中的一枝奇葩。 二、孟浩然 1.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主要内容: 孟浩然是与王维齐名的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山水诗居多,或写游历所见各地山水景色,或写家乡自然风光。其中往往在抒写孤高的情怀中夹杂着失意的情绪,在以景自娱中融入了旅愁乡思的情怀。如《宿建德江》、《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江上思归》等。他的田园诗主要是写隐居生活的高雅情怀和闲情逸志。如《过故人庄》、《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等。 2.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1)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风格大多是平和冲淡,清新自然,不尚雕饰,而又

唐代诗歌与盛唐气象

唐代诗歌与盛唐气象 【摘要】盛唐诗歌承袭建安风骨的自由浪漫气质,在其基础上将诗歌的发展更进了一步。唐代诗歌从华丽的辞藻中解放而出,在初唐时期更多得汉魏风骨的传统影响,而发挥在那至盛唐,更是将汉魏风骨与唐代的盛世气息结合起来,形成了一批颇具盛唐气象的唐代诗歌。盛唐气象饱满、热情,豪放之中透露出洒脱的人生态度,每一个细节都能够直接透视到唐代诗人的不同创作热情,夸张到“白发三千丈”,典雅至“一片冰心在玉壶”,皆说明了唐代诗歌与盛唐气象之间的相辅相生。 【关键词】唐代诗歌;盛唐气象 0.引言 唐代诗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与当时唐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经济繁荣等存在直接关系。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发展到唐朝进入成熟的时期,尤其是在诗歌创作领域出现“盛唐气象”更足以说明唐代诗歌的繁荣。盛唐诗坛璀璨夺目的诗人众多,李白的诗作更是“盛唐气象”的代表者。[1]唐代统治者初唐休养生息政策之后,步入发展的全盛时期——盛唐。盛唐气象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诗歌数量增多,诗人达到274位,作品是初唐诗歌的3倍之多(《全唐诗》,林庚),因盛唐时期的诗歌很好地、全面地反映了唐代人民的生活、政治、经济等面貌,主调积极向上,大部分诗歌营造而出的气质与意境都呈现出雄浑宽广、豪放恢弘的特征,故而后世将盛唐诗歌推崇为“盛唐气象”。[2] 1.“盛唐气象”的成因 盛唐气象,主要是指盛唐时期诗歌创作呈现而出的外显精神与性格形象,是盛唐诗歌营造的主基调。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发展至唐朝,已经并非作为一种文体而存在,更是凝聚着唐朝人的精气神——唐诗,不仅发展繁荣,同时也升华了诗的品格,与其他朝代的古典诗歌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3] 缪钺先生曾言:“扬雄谓言为心声, 而诗又言之精英, 一时代之诗, 亦足见一时代之心也。”观唐代诗歌,与这个特定的时代中营造的特殊精神息息相关。唐代诗歌分为初唐诗、盛唐诗、中唐诗、晚唐诗,这与唐代政治与社会的发展进程基本一致。安史之乱之前,唐诗处于生长期;安史之乱爆发后至穆宗时期,唐诗进入转变期;随后由敬宗时期至唐末,唐诗渐渐衰微。盛唐诗的出现,离不开南朝与北朝的民族融合带来的影响。[4] 随着南北朝民族不断融合,域外的梵音进入中原,中原的古雅声乐又开始于南方的靡靡之音产生融合,西北的雄健歌舞元素的添加,使得唐朝诗歌整体上呈现出于前朝诗歌发展迥然不同的特色。唐朝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统治者的治国政策宽松,生产的持续增长与政治的稳定增强了唐代人民的信心,最终整个盛唐时期呈现出一股热情、青春的风采,逐渐渗透在文学作品之中,形成了盛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诗歌思潮。 2. “盛唐气象”的表现 盛唐气象这一概念最早由严羽《沧浪诗话》中“考证十九”提出“盛唐人气象”。严羽批“迎旦东风骑蹇驴”“只似白乐天言语”,而非“盛唐人气象”。他认为的“盛唐人气象”是“雄深雅健”、“笔力雄壮、气象雄厚”(《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因此严羽理解的“盛唐气象”更多的是指盛唐诗歌作品中透露而出的一种格调美。创作环境作为一个大的环境总体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德阳赵昀 就个人与社会而言,个人的生存发展总是受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制约和影响的,在其身上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时代的特点,并且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状况与个人的思想情绪是不同的,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也会呈现不同的风格特点。主要生活在盛唐时代的李白,时代精神,文艺风格,影响到他的诗歌创作,加上个人的思想性格与非凡的文才,使他成为了盛唐时代杰出的诗人。在李白身上,爱国主义,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侠客精神可谓交织融合,难分彼此。他二十五岁出巡远游,隐居安陆,客鲁郡。期间西入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而归;至天宝初,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不久又被谗出京,漫游各地。安史乱起,入永王李璘军幕,及永王为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身受囹圄,长流夜郎。途中遇赦东归,往依族叔李阳冰,不久病逝。在他六十二年的生命里,李白足迹踏遍祖国大好河山。在人生道路上的坎坷多舛,再加上诗人横溢的才华,至今有存诗九百余首,内容及其丰富,而由此而生的万千气象,也可以说是盛唐气象的折射吧。他的诗歌充分地体现了盛唐诗歌的“神来气来情来”,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杜甫说他的诗“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又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一言概之,李白的诗鲜明地表现了盛唐气象,同时又发展丰富了盛唐气象。他像一阵惊雷,一股狂飙,带着惊天动地的声威,以一种震撼的力量征服了同时代的作者,影响后世。 盛唐气象 继承北朝体系建立的唐王朝,在开疆拓土稳定边疆国内的政治秩序以后,将重心转向如何构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采取了一系列比较适应当时生产力的措施。同时社会风气开放,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这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融,对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风格的多样化都有重要意义。唐朝强大的国力为唐士人展开了一条宽阔的人生道路。使其有更为恢宏的胸襟、气度、抱负与强烈的进取精神,这种怀着繁荣时代强盛民族的优越感、自信心和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远大的政治抱负反映到文学上来,便是文学中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情调;再者,经过初唐四杰的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陈子昂的高举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联系的大旗,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和瑰丽的文学。文章四友的诗体定型。张若虚和刘希夷在诗歌意境上要求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兴象,将诗情和画意相结合,形成浓烈的情思氛围,空明纯美的诗境,这一切为盛唐气象的形成做了充分的准备。 唐开元天宝年间,统治者不拘一格降人才,长安成为了四方文士的聚散地。他们是禀受山川英灵之气而天赋极高的诗人。殷璠说他们“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作诗笔参造化,韵律与抒情相辅相成,气协律而出,情因韵而显,做到了“神来气来情来”,达到了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并形成了不同风格的群体,创造出各种诗歌之美。王维的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孟浩然的自然平淡静逸明秀之美,王昌龄的豪爽明丽清刚俊健之美,高适的沉雄浑厚慷慨奇伟之美,李昕的雄浑旷放苍凉悲怆之美,岑参的雄奇阔大意调高远之美……遂形成盛唐诗风,也就是文史称之的在诗人群体,诗歌的体式,诗歌内容,诗歌情感,艺术风格等方面以开阔的眼界,对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自由活跃的思想,大胆的批判精神,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激奋昂扬的气概,展现了强大民族鼎盛时代的整体精神风貌的盛唐气象。 李白诗盛唐气象之体现 盛唐气象体现于李白诗的内容和风格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