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纪录片创作》复习资料

《纪录片创作》复习资料

《纪录片创作》复习资料
《纪录片创作》复习资料

纪录片复习资料

1.英国纪录片运动

从1928年到1937年,格里尔逊带领的英国纪录片小组(GOP),创立了一种纪录电影的制作模式。他们以电影为工具,以公共利益为目的,参与到各个机构的服务性事业中,像电视直播一样,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他坚持对影片进行各种有益的实验,对真实生活进行创造性处理。

2.真理电影

“真理电影”主张纪录片不应该纯粹地记录现实,而应该主动地挖掘真实,不排斥在纪录片中采用虚构策略,创作者应主动介入拍摄事件,并试图促成非常事件的发生,从而揭示人们内心世界中的虚构部分,而这可能“正是一个人的最真实的部分”。

3. 《北方的纳努克》

《北方纳努克》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开山之作,该片的出现宣告了纪录片形态的诞生,也是浪漫主义纪录电影美学的完美演出。影片拍摄了北极哈德逊湾地区爱斯基摩人(Inuit)纳努克一家人的生活,它为纪录电影提供了一种实践至今的拍摄模式,还开创了用影像来纪录民族独特文化的人类学纪录片类型。

4.弗拉哈迪

弗拉哈迪,美国电影导演,纪录片的创始人。被尊称为世界“纪录电影之父”。

弗拉哈迪的电影带着一种近乎永恒的价值观念,他的电影从不带着优

越感、从来不居高临下,因此可以让不同种族、信仰、不同时代的人喜欢。他告诉我们:作品最大的价值在于对事物的价值取向和判断——它决定了影片最根本的价值,这比技术和任何手段都要重要。5.格里尔逊

格里尔逊(1898~1972) ,英国电影制片人、导演、理论家,英国纪录片运动创始人。194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命他为群众宣传署署长。著作有《格里尔逊论纪录电影》。

6.反射式纪录片

7.德鲁小组

“直接电影(Direct Cinema )”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美国,以罗伯特·德鲁和理查德·利科克为首的一批纪录片人提出这样的电影主张:摄影机永远是旁观者,不干涉、不影响事件的过程,永远只作静观默察式的记录;不需要采访,拒绝重演,不用灯光,没有解说,排斥一切可能破坏生活原生态的主观介入。

直接电影(direct cinema)是指60年代以德鲁小组为代表的美国纪录

电影运动和电影风格

8.手持摄影

所谓“手持摄影”是电影眼睛派的观点,就是在新闻纪录电影中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拍摄角度、快摄和慢摄、移动摄影等方法。该派所倡导的重要手法之一是所谓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或者叫抓拍,即把摄影机隐蔽起来进行拍摄。

9.《细细的蓝线》

《细细的蓝线》新纪录电影的代表作,及新纪录电影积极主张在纪录电影创作中采用虚构手段,目的在于更好地揭示真实。它的观念在于将真实看作碎片、对真实作修补式和碎片式的建构、纪录片应该采取一切虚构手段与策略以达到真实、展开各种各样的镜子,揭示谎言和诱惑。

10.吉加·维尔托夫

吉加·维尔托夫,苏联电影导演、编剧,电影理论家,苏联记录电影的奠基人之一,1922年5月,他和她的妻子、弟弟三人小组创办了一份《电影真理报》(Kino-Pravda),这是一种按月发行的新闻电影,“电影真理报”这个名字来自于列宁1912年创办的《真理报》(Pravda),它宣示了维尔托夫这样一个电影理念:无产阶级电影必须以真实为基础。

11、《夏日纪事》

“真理电影”主张纪录片不应该纯粹地记录现实,而应该主动地挖掘真实,不排斥在纪录片中采用虚构策略,创作者应主动介入拍摄事

件,并试图促成非常事件的发生,从而揭示人们内心世界中的虚构部分,而这可能“正是一个人的最真实的部分”。法国真理电影是新浪潮的组成部分,而“1960年到1968年的法国纪录片运动的历史大都开始于《夏日纪事》。”

《夏日纪事》中女服务员去作为采访者,走到街头询问:幸福是什么?人们的答案和反应正是真实社会图景的体现,也揭示出了当时巴黎人的生活和观念以及精神状态。

12、《意志的胜利》

13、叙事性剪辑

叙事性剪辑——根据影片的叙事要素来对素材进行分类、剪裁和编制,力求把作者所要表达的叙事讯息(事件的发展脉络、人物的关系、空间的性质等等)通过最有效的途径以最恰当的组合传递给观众。

14、《带摄影机的人》

以.维尔托夫'" 维尔托夫,为首的苏联纪录电影工作者小组。成

立于1919年底,成员有..考夫曼..贝黎亚科夫、..列姆别尔格..科巴林等维尔托夫在1922~1923年曾多次撰文阐明电影眼睛派的观点。他们否定故事影片,而推崇新闻片,认为电影的作用在于如实地纪录现实。他们研究了用电影摄影机观察生活的多种方式方法(电影眼睛一词即由此而来),认为电影眼睛比人的眼睛更为完善。他们在新闻纪录电影中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拍摄角度、快摄和慢摄、移动摄影等方法。该派所倡导的重要手法之一是所谓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或者叫抓拍,即把摄影机隐蔽起来进行拍摄。这种方法在他们制作的杂志片《电影真理报》中曾大量采用。电影眼睛派的纪录现实不局限于简单地纪录生活,他们总是通过对镜头的选择、剪接、配加字幕等方式赋予生活素材以特定的含义。电影眼睛派创造了电影政论这一新闻纪录电影的新样式。这一样式的代表作有《电影真理报》中的许多影片、纪录片,如《前进吧!苏维埃》(1926)、《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1926)等。此外,该派还制作了两部实验性影片:《电影眼睛》(1923)和《带电影摄影机的人》(1929)。

(三)、简答

1. 简述纪录片导演架构影片的方式有哪几种类型

纪录片导演架构影片的方式1.解释2.旁观3.谈话导演通过解说词对影片中的内容作出直接的解释把事件现场的观察结果作为支撑影片架构的主导因素以当事人的谈话作为影片叙事的主导架构(1 当事人的自述2 对谈3 置于现实场景中跟拍采访4 公共场合随机采访)4.自省式不只关心发生在自己镜头前的各种生活现象,同时

审视这些现象如何成为影片并最终被观众所感知(常规的拍摄互动、直接呈现、极度风格化处理、对传统纪录电影符码的篡改)5.诗意的联想影片架构不强调叙事表达的戏剧张力,而是着眼电影本身的节奏韵律和发掘日常生命经验中的诗意。

2.结合具体影片,简要说明纪录片题材选择的不同方式。

选择题材对于纪录片的创作不仅是成功的关键,也是纪录片的编导进入创作状态的首要环节,因此选题历来为纪录片人所重视。

纪录片从题材上至少可分为四类:发生在当今世界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纪录片、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科学文化类纪录片和人类学纪录片。

题材的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选故事、重视结果,但是更应该重视过程、选题要有地方特色和独到之处

3. 一般来讲,纪录片前期采访拍摄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1、进一步掌握和未来影片的架构直接有关的叙事信息。

2、考察并最后确定具体的拍摄对象。

3、为将要拍摄的影片寻找一个恰当的切入点。

4、对拍摄现场进行实地勘察,对将要进行拍摄工作进行视觉上的设计。

以上可以结合影片具体分析。

4.在纪录片的剪辑中,对叙事的处理大致有那些结构方式?

1、线性结构——整部影片的惟一发展线索就是按照时间顺序和情节逻辑逐步展开的一系列动作场景。

2、逆向结构——按着一种戏剧性的规则,叙事的空间自由地从现在跳回过去,又从过去返回现在。

3、交叉结构——围绕一个事件以两条以上的发展线索齐头并进,交响式汇聚于影片的主题中。

4、平行结构——用交替插入属于各自情节片段的办法,同时从正面展开两条展开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以便于它们在对比的发展中形成一种意义上的关联。

5、辐射结构——叙事围绕一个主题分别朝各自不同的方向发展。

5、简述个人对当前电视栏目纪录片强调观赏性和故事化倾向的理解(1)栏目化的优势:电视台雄厚资金的支持,大量专业制作人员的介入,播出渠道的畅通,固定观众群体的形成。

(2)栏目化的劣势:实用主义的功利性强的创作观念,制作周期,缺乏深度和力度

(3)故事化原因探讨:市场话语权、收视率、大众娱乐审美取向。

6、简述纪录片中“真实再现/情景重现”手法的运用。

★考核知识点:真实再现/搬演的意义,参见P80、结合课件

7、简述以谈话作为主导架构的纪录片有哪几种模式?

访问谈话式纪录片:采用长镜头拍摄,辅之以实况效果声,穿插在画面之间的访问谈话向观众提供背景、发表议论,整个片子建构在访问上面。事件的见证人或参与者,直接站在摄像机前讲述自身的经历,时而做发人深省的揭露,时而做片言只语的佐证。弥补了直接电影那种含糊其辞、似是而非所造成的困惑,又避免了格里尔逊式的直接说教,呈现出一种主观性和客观性彼此交融的状态和辩证的特质,使人感到作品公正、客观、可信。

8、简述罗伯特·弗拉哈迪纪录片创作理念和方法。

★考核知识点:罗伯特·弗拉哈迪纪录片创作理念

(1)、纪录片与探险结合在一起。一种探险的实践方式。

(2)、改变走马观花式的工作方法,弗拉哈迪选择了一个具体的拍摄对象。比如在《北方那努克》中他把自己的焦点对准一个爱斯基摩人和他的家庭。

(3)、弗拉哈迪工作方法的核心:那就是把自己的拍摄进程水乳交融地汇合到一种人与人坦诚交往中去。作为一个外来者,最重要的是,如何跨越自己特定的文化背景,进入到拍摄对象的日常生活中去。(4)、尽力挖掘纪录片中“故事”的可能性。

9、一般来讲,纪录片前期采访拍摄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有哪些?(1)进一步掌握和未来影片的架构直接有关的叙事信息。

(2)考察并最后确定具体的拍摄对象。

(3)为将要拍摄的影片寻找一个恰当的切入点。

(4)对拍摄现场进行实地勘察,对将要进行拍摄工作进行视觉上的设计。

10、纪录片录音师在拍摄现场必须把握的几个基本要素有哪些?(1)主讯号声——访谈中的当事人、拍摄当中镜头所关注的主要对象。

(2)环境声——拍摄现场的背景声:马路上来往的车辆、公共场所的人声等等,可以对环境起有力的烘托,但必须严密控制它和主讯号的比例。

(3)回声——持续在室内墙壁间反射的声波,有时会干扰主讯号的清晰,但加以合理控制可以营造出一种特殊的室内空间氛围。(4)杂音——器材系统里本身产生的干扰,应该努力设法把这些杂音的干扰降低到最低限度。

11、自我反射式纪录片的表述策略有哪些?

西方新纪录片是一种自我反射式(self—reflexive)纪录片。

在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把谁在拍摄、拍摄者和拍摄对象在拍摄过程中彼此之间如何运作、如何互动也在影片中加以呈现这样的作品混合了观察、访问以及摄影机与人物之间的互动等众多元素。

自我反射式纪录片,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西方出现得相当多。?自我反射式(self—reflexive)纪录片包含以下特征:

1.极度风格化或极度反风格化,以消解阅读纪录片的传统语境。

2.呈现互动的主观,促使观众了解主观意见的如何建构和呈现。

3.改变纪录片的再现编码,以解构纪录片的传统,提升观众的自

觉。

4.反讽、戏仿、嘲笑,以激怒读者,促成自觉。

12、在纪录片的访谈中,一般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考核知识点:纪录片访谈,参见P121-P123

13、简述英国纪录片运动的创作理念。

(1)主张纪录片可以成为塑造公众意识形态的最有效途径。(2)格里尔逊主张卧室电影为讲坛。

(3)从1928年到1937年,格里尔逊带领的英国纪录片小组(GOP),创立了一种纪录电影的制作模式。他们以电影为工具,以公共利益为目的,参与到各个机构的服务性事业中,像电视直播一样,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他坚持对影片进行各种有益的实验,对真实生活进行创造性处理。到1937年,他们一共完成了一百多部影片,这些影片最突出的成就是以切近的角度展现了当时英国基层民众日常存在的方方面面。代表作品:《住房问题》(埃德加·安斯梯和阿瑟·埃尔顿/1935),《煤矿工人》(阿尔倍托·卡瓦尔康蒂/1936)。(四)、论述

1、结合相关纪录片或者自身的创作经验,谈谈你对纪录片真实性的理解。

2、简述德鲁小组的成员们在实际操作中贯彻的直接电影创作理念有哪些。

(1)在尽可能不介入或介入较少的前提下,在现场对实际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跟踪拍摄。

(2)一般不采用事先拟定的脚本来指导拍摄的进行,反对用任何“导演”手段对事件的自然进程进行人为的干预,严格杜绝在影片中对事件进行事过之后搬演。

(3)为了在拍摄中应对不可逆料的突发状况,在现场必须高度依赖摄影师的直接。

(4)为了便于不动声色地深入事件,制作班子在现场必须尽最大极限地精干。

(5)使用轻便的摄影器材和颗粒较粗的高感胶片,在影像中向观众传达出一种有如身临其境的现实质感。

(6)用摄/录同步的技术纪录声/画不能分离的视觉细节来加强所纪录事件的说服力。

(7)影片向观众呈现一种敞开着多重可能的现实模式,以其开放的形态为观众的解读留下宽泛的自由度。

(8)直接电影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比传统纪录片要更依赖后期剪辑。因为放弃了对时间进程的干预,直接电影的片比都非常高。

3、论述真理电影和直接电影的分歧。

(1)、直接电影的作者手持着摄影机投入到一个紧张的状态中,满怀期待第观望着事情的进展;与此相反让·胡什(也译为让·鲁什)认为真理电影应该试图去促成某种非常状况的发生。

(2)、直接电影的作者企图在影片中尽量藏匿或让观众忘掉自己的存在,剪辑师擦去每一处拍摄者在场痕迹,而真理电影的作者则不准备隐瞒自己观点,有时候会跑到镜头面前高谈阔论。

(3)、直接电影的作者看起来更多地像一个不动声色的旁观者,只是安分地在自己摄影机的镜头所能达到的范围里去努力搜寻事实的真相;而真理电影的作者则专注于在一种自相矛盾的状况里通过人为的努力去剥离出一种在日常隐藏着的事物真相。

4、结合相关纪录片和自身的创作经验,谈谈你对纪录片剪辑的理解。(1)、纪录片剪辑的概念。一部纪录片的架构往往是在剪辑台上才得以最终成型的。同样的素材,经过不同方式的剪辑处理,可以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所以,它应该作为一个重要的创作过程而完全置于导演的控制下。

(2)、纪录片剪辑操作的流程大致可以分为审看素材、纸上剪辑、初剪、精剪四个步骤。

(3)、叙事性剪辑和表现性剪辑。纪录片的剪辑方式依据其基本功能大致主要可以分为两种:叙事性剪辑和表现性剪辑。(1)叙事性剪辑——根据影片的叙事要素来对素材进行分类、剪裁和编制,力求把作者所要表达的叙事讯息(事件的发展脉络、人物的关系、空间的性质等等)通过最有效的途径以最恰当的组合传递给观众。(2)表现性剪辑——为了凸现影片的非物质主题,不是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而是按照镜头内在的形象逻辑来组织影片的素材。表现性剪辑在纪录片实践中多被用于编纂类纪录影片,这类影片由于其对蒙太奇形式结构的依赖又通常被称为蒙太奇影片。

(4)、在纪录片的剪辑中,对叙事的处理大致有以下几种结构方式:线性结构——整部影片的惟一发展线索就是按照时间顺序和情节逻辑逐步展开的一系列动作场景。

逆向结构——按着一种戏剧性的规则,叙事的空间自由地从现在跳回过去,又从过去返回现在。

交叉结构——围绕一个事件以两条以上的发展线索齐头并进,交响式汇聚于影片的主题中。平行结构——用交替插入属于各自情节片段的办法,同时从正面展开两条展开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以便于它们在对比的发展中形成一种意义上的关联。

辐射结构——叙事围绕一个主题分别朝各自不同的方向发展。

5、结合对《夏日纪事》的分析,谈谈你对真理电影创作理念的理解。纪录片《夏日纪事》是法国真实电影的一部重要代表作。影片伊始,一行字幕告诉我们:本片是“真实电影的一次新实验”。在巴黎的林

阴道上,行人被摄影机后面的麦克风叫住:“您幸福吗?”有人置之不理,有人站下来若有所思,有人百感交集,潸然眼下……就这样,通过市场调查员玛瑟琳·罗丽丹的街头提问,让·鲁什和社会学者埃德加·莫兰一起以“居住在巴黎的不可思议的人种”为题开始了他们的调查。这是1960年,令人厌倦的阿尔及利亚战争渐近尾声,这场战争把法国人分成对立的两半,并使经济、种族、教育等社会问题恶化。这是每一个巴黎人都不得不有所思索的时刻。在摄影机前,鲁什和莫兰一起和他们的调查对象进行交谈:一对小资产阶级夫妇,一名工人,一名女大学生;一个曾经被驱逐出境的女人……

真理电影理念,指通过对事实电影记录,来对抗虚构影像。电影眼睛等于事实的电影记录等于电影视像(作者通过摄像机看)加上电影写作(作者用摄像机在胶片上写)加上电影组装(作者剪辑)建构这一方法的两个基础是:对生活事实的系统记录(可见的视觉材料)及对纪实材料的系统组织(蒙太奇结构)。

“用电影来认识世界”,让戏剧演出与艺术空想统统都“为机器让路”

1.强调摄像机的特殊功能,主张不断挖掘这方面的潜能

2.认为多视角的机器“电影眼睛”无所不能,不受限制,远胜于人类的眼睛的功能,既能看到事物外貌,也能说明“您所未知的世界”3主张抢拍和隐蔽拍摄,反对拍摄中的人为干预和表演。以“墙上苍蝇”来比喻摄影客观性。

4强调电影剪辑的功能

5强调电影的任务是反映社会主义现实,肯定纪录片的传媒作用和教

育功能,审美功能。

6主张电影人到生活中去通过小而平凡的事表现社会变化,表现伟大主题。

7排斥资本主义电影,称其为“花哨的活僵尸”。

纪录片制作基本流程简体中文版

纪录片制作基本流程一、题材发想: 纪录片最基本而经典的定义可以说是John Grierson所说的:“对真实的材料进行有创意的处 报导、相关学术论文、书籍都是可能的来源。而这些数据有的将来可能会成为节目的内容,有些则只是参考用的背景数据,但通常在前置研究的阶段比较不会限制数据的范围,而会比较广泛地去搜集。 2.预访:

事前针对影片中可能的主要角色、相关人物、学者、公部门等可能的受访者进行预先访问。其功能包括了:得到第一手访谈数据,由访谈过程以及内容中获知更多信息的来源,拉近与受访者的距离,某种程度消除开始拍摄前的陌生感,了解被拍摄者的表达能力以及未来在摄影机前可能的表现。 情、纪录、动画等)、图像(画作、平面广告、海报……等),以及原始手稿、文件等文字数据除了作为无字参考素材之外,有时也会直接当做影像素材使用。 5.声音数据: 记录片是音画的结合,声音数据有时也是重要的元素。如广播录音、原始的录音档案、

传统歌谣……等。有时会是叙事上的重要素材,有时则可以用来塑造影片的氛围。 三、撰写企画书、企画构想: 影片执行的原始蓝本。企划案的格式和细密程度,视个别影片的原始出发点或者委托制作的对象而定。如果是自资拍摄,也尚未有明确的播映管道或可能买主,企画构想主要 五、拍摄: 根据脚本或拍摄大纲拟定拍摄计划,开始进行拍摄工作。虽然和剧情片比较起来,纪录片的机动性比较强,内容调整的弹性比较大,但仍然必须事前做好准备,譬如这一趟外景预计拍摄的场景、天数,访问题纲、需要的器材、影带的数量,甚至包括住宿、用餐的

地点,都必须做好事先的安排。 在前置研究阶段进行过的预访以及勘景,在拍摄之前可能再更深入地去做,或者再进一步地确认。 而在整个拍摄的过程中,拍摄大纲、计划常随着所拍摄到的内容而跟着做调整。譬如 记、影像、声影数据场记等。素材整理得愈详尽,对后续的剪接脚本撰写,以及剪接工作帮助会愈大。 七、剪接脚本、剪接大纲: 同样的,依着影片内容以及类型的不同,剪接剧本、大纲的形式或详尽程度也会有所

纪录片影评写作方法

那么,下面我们就详细讲讲。首先,什么叫影评具体概念?有人会说,那不就是看完电影对影片的评价吗?错!你说的观后感,观后感与影评最大的区别:前者是人主观上的感受,而后者是客观专业的分析;前者强调他的思想内容和教育意义,后者是从专业的角度:比如从结构,画面,色彩,表达方式,剪辑是否流畅,拍摄手法,同期声表现等等更加深层次的分析,凸显现实意义和成功之处! 影评通常评什么类型的片子?如果影评是编导的重点的话,那么纪录片就是影评的重中之重。但总体范围归为三类,记录片,专题片,艺术片。前两者可以归为一类,在国外,前两者统称为纪录片,因为他们具有很多共性,真实时间真实环境发生的真人真事。而国内由于诸多原因把它分开,其实没有本质区别。 由上述分析,我们就可以理解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纪实性,纪录片的本性应当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复原。在纪录片的创作中,集中反映不经人为控制的叙事结构,坚持纪录片的纪实本性,并不排斥可以拥有其他属性,如艺术性政论性文学性哲理性等,但他们都服从于纪实性,而且通过纪实性来表现。通俗点说,纪录片就是一部人物形象环境事件真实真实反映生活的新片种,客观反映极少有编导主观色彩。但是无论这部电影反映的一系列属性,前提必须真实。 那么该怎么评纪录片呐?在这里向大家讲一个固定格式套路:结构——真实性——画面——色彩,如果你按这个套路走的话,即使你语言不够华丽,分数也差不到哪去,不会看着很乱,没有条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纪录片的分析中,把握长镜头是非常重要的,长镜头伴随纪录片至始至终,通过长镜头记录特写画面,用中景全景对人物的表情,景物的描述,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烘托气氛,从而阐述现实意义,比较成功之处。 而艺术片因为不是重点(不是重点不代表不会考)在这里不多说了。但在大致套路跟记录片差不多:结构——画面特点——色彩,唯一不同的地方少一个真实性。除了上述,艺术片需语言优美,词汇华丽才能体现其艺术性。 1.评主题。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 2.评现实意义。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3.写观后感。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贬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中小学生的影评文章多属此类。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写成"故事简介+自我对照",二是要紧扣影片,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离开对影片的评论。如

纪录片创作的理念和方法

纪录片的方法和技巧 纪录片的创作理念和方法 纪录片是“等”来的真实、发现的艺术,是作者对被记录者人生的感悟,是最主观的客观记录,它记录的是人的生存状态和人对生活的态度,纪录片是原生态的记录、创意性的编辑,是用世界的语言讲述老百姓的故事,纪录片创作者不能赋予纪录片太多的功利色彩。 由于纪录片是以画面语言为主的片体,而面画本身是多义的,所以纪录片的主题是多元的。他认为纪录片的创作要有开放式的结尾,画面语言的故事化要做到“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细节画面化。”纪录片创作中做到有“中南海的思想,老百姓的心态和记者的敬业精神。” 中国纪录片发展创作启示录 -------------------------------------------------------------------------------- 冷冶夫 前言 电视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电视纪录片又是电视中最有品味,最具精品魅力,最能体现电视综合艺术的电视节目。从1958年7月,北京电视台播出了第一部《英雄的信阳人民》开始,中国纪录片就以它超出人们想象的发展势头,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如今这个在新闻电影纪录片的胚胎里诞生,在电视新闻专题片的模式里成长的片种,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里程。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真正腾飞使于1978年,当时中央电视台从日本引进了一批ENG设备,这种由便携式摄像机、录像机构成的电子采集方式,很快替代了原先16毫米电影胶片的拍摄,大大地解放了画面纪录的生产力。与此同时,以往处于垄断地位的新闻纪录电影遭遇了新的挑战。以至于到了八十年代中期,直接导致新闻纪录片这个片种从电影系统“撤离”,转而成为电视台的看家品种。加上1979年以后(改革开放),随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深化,社会心态、伦理价值、文化观念也在进行着调整和变化,人们怨恨虚伪、渴求真实;厌恶空谈、崇尚实际;倍加关注自己的生存空间。而这时,纪录片又及时地把真实的社会环境人的生活状态送上了屏幕,使人们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生存的社会各个层面,迅速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认同和喜爱。 在不长的时间里,一些专门为纪录片开设的栏目也相继诞生了:最早出现的是中央电视台1978年9月30日开辟的《祖国各地》,其后又开办了《兄弟民族》《人民子弟兵》(1983)

课程标准纪录片创作

《纪录片创作》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纪录片创作在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教学大纲中,是作为专业主干课设置,属于专业必修课。 纪录片创作能够使学生认识和掌握纪录片创作的方法和规律,并结合作业练习,能够培养学生掌握有关纪录片编导的技能和方法。 纪录片创作对于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运用电视手段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起着非常的作用。 通过对纪录片历史的介绍、作品的分析等各方面内容的讲授,来把握纪录片的主要特点,让学生对纪录片有全面的了解之后,能把理解掌握的相关经验和运用到实际纪录片拍摄与创作当中,这门专业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纪录片拍摄具体的一些技巧、规律,并且希望学生从更深层次上来理解和把握视听语言的纪录特点。 三、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纪录片创作课程,提高学生的纪录片素养,能够欣赏纪录片并初步具备摄制纪录片的能力。 2.能力目标: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在纪录片制作各阶段的编导工作能力,以及纪录片导演构思的产生与体现。课程要求学生能够深入掌握纪录片编导艺术创作技能与理论。 课程与具体创作实践相结合。学生结成小组,在规定时间里制作一部纪录短片,并承担导演、摄像、编辑、录音主要职位。 3.素质目标:通过世界纪录电影历史上代表性大师与作品的学习,学生要了解纪录电影美学传统的演变轨迹,比较当代中外纪录片的发展与创作观念,并通过创作实践体验纪录片美学观念的差异。 四、主要内容和要求 第一编总论 第一章纪录片的范畴与属性 【目的要求】 (1)了解纪录片的属性与范畴; (2)了解纪录片的社会功能; (3)掌握纪录片的民族性与国际性关系。

【教学设计建议】 本章为概论课内容,强调学生对于纪录片节目的认知和了解,通过对一些纪录片片段的播放,了解纪录片的特点及其属性。 【讲授内容】 (1)从电影母体到电视节目 (2)艺术形态——内涵与外延 (3)影像本性与社会功能 【自学内容】 根据图书馆资料查阅,明确纪录片的起源及源流,以及纪录片在中国的发展。 第二章纪录片学派及创作方法演变 【目的要求】 (1)了解纪录片学派的基本特点; (2)掌握纪录片主要学派的历史作用与局限。 【教学设计建议】 纪录片学派源于纪录片历史发展,对于丰富学生对纪录片的了解具有积极意义。本章以理论探讨与实践文本解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突出纪录片学派的产生及历史意义。 【讲授内容】 (1)从原始电影到《北方的纳努克》 (2)苏联“电影眼睛”理论与英国“纪录电影运动” (3)形象化文献——纪录电影的大师们 (4)从形象政论到写实学派 (5)艺术形态风格林立与相互渗透 【自学内容】 根据“电影眼睛”理论了解纪录片发展的脉络 第三章我国纪录片发展叙略 【目的要求】 (1)了解我国的初期电视纪录片; (2)了解我国电影纪录片的发展史。 【教学设计建议】 在历史的视角下叙述我国纪录片发展的历史脉络,通过对比播映等方式对相关纪录片进行反映与点评。 【讲授内容】 (1)影院时期的纪录片; (2)初期的电视纪录片(1958~1978); (3)改革开放带来纪录片艺术的初步繁荣; (4)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面稳步发展提高。 【自学内容】 根据图书查阅,明晰我国纪录片发展的特色及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对纪录片《新丝绸之路》的赏析

《新丝绸之路》赏析 《新丝绸之路》拍摄历时两年,摄影组深入丝绸之路,在西域沙漠和绿洲间寻找拍摄遗落的东西方经济文化等文明元素交融的痕迹。同时他们还不得不遍访瑞典、英国、俄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十几个国家拍摄研究外国探险家挖掘、切割的现在还陈列在他们各自国家的博物馆里的文物。摄制组在资料房堆了半屋子的带子中,在总共拍摄了1000多盘的素材带中,筛选、缝合与加工成包括序片在内的【生与死的楼兰】【吐鲁番的记忆】【草原石头祭】【一个人的龟玆】【和田寻宝】【敦煌生命】【青海之路】【探访黑水城】【十字路口上的喀什】【永远的长安】十一集独立成章的《新丝绸之路》大型纪录片。是继去年《故宫》后,央视又一大手笔的纪录片制作。虽然此次,CCTV与NHK仍是合作,但他们的合作方式是同一命题、分别拍摄、各自制作,最终完成的是CCTV 与NHK两个版本。抛开NHK版本不说,单说CCTV的《新丝绸之路》绝对是最近几年内我国纪录片制作中的优秀作品。下面就从《新丝绸之路》内容选取,表现手法,镜头语言,画面语言,音乐运用等不同角度来赏析评价。 (一)超然客观的领取 内容上,这次的拍摄不是26年前《丝绸之路》那样对丝路古道沿线的纪实报道,而是选择了十处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地点进行发掘记录和扩展,每集各自成章。从罗布泊深处神秘的小河墓地、保存完好的4000年楼兰美女干尸、吐鲁番关于壁画的记忆,和田宝石的探寻,全世界仅存的一颗释迦牟尼真骨舍利、草原道上的石刻鹿文,黄金面具等一大批的珍贵文物,来反应这条横贯亚洲腹地、叶脉渗透当时世界各地的文明之路的历史,继而揭开古东方、古世界文明的一角。本片所呈现的内容受益于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与学术研究,许多观点来自被广泛认可的学术的支持。另外,片中还大量介绍了近现代的一批西方探险家,因为想要拍片、想要引出某些题材和内容不得不这样做,西方探险家们从传说、历史和接触的文化发现了丝绸之路这个取之不尽的聚宝盆,他们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深入到这片古老的亚洲腹地,在自然环境和人为条件都非常恶劣的情况下开始了最早的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然而不幸的是,这些西方人本身并不单单是学者,几乎每一个外国探险家在离去时都带走了数额庞大的文物。那些被挖掘、被切割的文物现在还陈列在他们各自国家的博物馆里,和他们的名字一起被世人观瞻。所以,今天的摄制组便不得不遍访瑞典、英国、俄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十几个国家,来完成本已被截取的拍摄了。开始看片时,应该是自己的民族情感在作祟,心中总是一股不舒服的感觉,一种悲愤填于胸口,待看完,静下来思考就觉得导演领取的观点比我个人的要高出许多要超然很多。导演韦大军有这么一段话“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民族情感,但《新丝绸之路》不会在这个情感上做过多的文章,因为我们看世界的方式可以而且理应变得多元化。当我们试图用另外一种更超然、更客观的角度回看那些已经被定义为‘灿烂辉煌’的历史时,不由得产生出悲凉或是说无奈的情愫。正如我们的丝绸之路,作为欧亚大陆上陆路交通的主干道,它在中古和上古时期所确立起来的独一无二的地位在近古被渐渐颠覆,西方世界的兴起和海上交通的成熟让它湮没在历史和传说之中。”

《纪录片创作》复习资料

课程名称 纪录片创作名称影视纪录片创作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作者林旭东教 材 信 息版次2002年1月第1版 注: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 一、客观部分:(单项选择、多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判断) (一)、选择部分 1、(1)( )的出现宣告了纪录片形态的诞生,也是浪漫主义纪录电影美学的完美演出。 A.《北方纳努克》 B.《摩阿那》 C.《漂网渔船》 D.《夜邮》 (2)弗拉哈迪先后拍摄了( )等探险式纪录片。它为纪录电影提供了一种实践至今的拍摄模式,还开创了用影像来纪录民族独特文化的人类学纪录片类型。 A.《摩阿那》 B.《亚兰岛人》 C.《路易斯安那州的故事》 D.《北方的那努克》 (3)( )的出现宣告了纪录片形态的诞生,也是浪漫主义纪录电影美学的完美演出。A 《北方纳努克》 B 《摩阿那》 C 《漂网渔船》 D 《夜邮》 ★考核知识点:罗伯特?弗拉哈迪和探险式纪录片 2、(1)里芬斯塔尔的纪录片充满了政治宣教属性, 1936年她拍摄了关于当年柏林奥运会的( ),其拍摄动机让这部杰出影片成为服务于纳粹政府的法西斯美学的代表作品,也让她成为了一位饱受争议的纪录片导演, A 《我们为何而战》 B 《普通法西斯》 C 《奥林匹亚》 D 《意志的胜利》 (2)( )这部影片记录了1934年9月4日至10日在纽伦堡召开的国家社会党第6届全国代表大会的实况。导演莱妮·里芬斯塔尔通过出色的美学表达,试图通过电影来激发国民的强烈感受。P35 A.《摩阿拿》 B.《拖网渔船》 C.《铆工露西》 D.《意志的胜利》 ★考核知识点: 莱尼?里芬斯塔尔《意志的胜利》、《奥林匹亚》

纪录片制作基本流程(简体中文版)

纪录片制作基本流程(简体 中文版)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纪录片制作基本流程 一、题材发想: 纪录片最基本而经典的定义可以说是John Grierson所说的:“对真实的材料进行有创意的处理。”因此在现实世界之中搜集可能的题材,成为纪录片制作的第一步。但是搜集题材这件事情通常不应该是在你打算拍纪录片之前才开始进行,而是平常就会对一些议题、事件、人物保持长期的关注,有较为深度的情感和兴趣。而在长期的情感以及讯息接收的累积之下,你也比较容易开始着手制作,不至于在一开始时漫无头绪。而当你的脑海里或者文件夹里有了一些可能的题材之后,你的下一步就要考虑到它的可行性,可行性的评估包括了素材来源丰富与否、实际执行的难易度、目标观众、可能达成的议题效益或引发的影响、所需预算金额、经费来源、未来播放的管道等等。 二、数据搜集、前置研究 1.文字数据: 视你的题材而有不同的范围,譬如当你要从白米炸弹客杨儒门说起,谈到台湾当下农业处境,甚至回溯整个台湾的农业发展时,要做的功课就会非常地庞大。网络、平面媒体报导、相关学术论文、书籍都是可能的来源。而这些数据有的将来可能会成为节目的内容,有些则只是参考用的背景数据,但通常在前置研究的阶段比较不会限制数据的范围,而会比较广泛地去搜集。 2.预访: 事前针对影片中可能的主要角色、相关人物、学者、公部门等可能的受访者进行预先访问。其功能包括了:得到第一手访谈数据,由访谈过程以及内容中获知更多信息的来源,拉近与受访者的距离,某种程度消除开始拍摄前的陌生感,了解被拍摄者的表达能力以及未来在摄影机前可能的表现。 接下来的三个部份可能是企划案完成或通过,确定要开始拍摄之前才进行,但也有可能为了让企划案更为详尽,更具有说服力,而在前置研究的阶段就着手进行。 3.勘景: 纪录片题材来自于现实世界,也必然牵涉到现实的场景。在事前必须到未来可能拍摄的地点进行勘察了解,熟悉当地的空间以及影像、声音上的可能性,为了未来的拍摄预作准备。如果不事先进行勘景,可能会在未来拍摄发生影像、声音状况不理想,因为不熟悉空间而错失较好的拍摄角度、时机等等的状况。 4.影像数据: 视觉性在任何形式的影片中当然极为重要,除了自行拍摄的影像之外,很多时候会需要使用到过去已经存在的影像数据。包括:照片、新闻片、档案数据片、其他影片(含剧情、纪录、动画等)、图像(画作、平面广告、海报……等),以及原始手稿、文件等文字数据除了作为无字参考素材之外,有时也会直接当做影像素材使用。 5.声音数据: 记录片是音画的结合,声音数据有时也是重要的元素。如广播录音、原始的录音档案、传统歌谣……等。有时会是叙事上的重要素材,有时则可以用来塑造影片的氛围。

浅谈电视纪录片创作片中“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

谈谈电视纪录片创作中“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试讲人:周合强西北师范大学广播电视艺术(电视编导方向) 各位尊敬的老师: 大家上(下)午好! 开始试讲之前,我首先想各位提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当我们在面对电视纪录片特别是历史题材的电视纪录片时,当我们已经习惯于口述历史时,能不能“让画面说话”?好,带着这个问题,我开始讲一下电视纪录片创作“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这个问题。 电视从业者和研究者们都知道,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尽管从数量上看逐年递增,但有个性、高水准的纪录片并不多见。创作题材雷同、主体模糊、有明确;记录手法大同小异的情况也普遍存在。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上虽时有获奖,但题材狭窄,主要局限在人文类、环境与自然类,不少种类在国际大奖中尚处于缺席状态。 【例一:2000年10月底举行的“北京国际科教纪录片展评研讨会”聚集了近200部来自各国的科学纪录片,但没有一部中国纪录片。 例二:2001年第14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中国纪录片处于“缺席”的尴尬境地。电影节主席阿里说,作为一个大规模的电影节,中国是被“漏掉了”的一块。】 为了满足国内电视纪录片播放需求,不少电视台根据市场需求转而购进国外优秀纪录片。全国纪录片无论从创作还是从市场看,都处于不容乐观的状态。如何走出困境,实现中国纪录片创作的持续发展,这是纪录片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进入21世纪,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走向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一些原本无法进入纪录片创作的影像创作手法,也随着视觉传播的日益繁荣而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这其中,情景再现就是当下最时兴,也是争议最大的手法之一。特别是在一些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人为导演的、再现过去某一事件某一过程和细节的“情景再现”。由于这类“情景”再现是事后人为摆拍的,时间、地点、人物都是虚拟的,由此引起了人们对新闻真实性的质疑。“情景再现”是否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如何看待和运用“情景再现”,成为当前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 【例三:2005年,中国纪录片界两部耗资上千万元,也引起了巨大反响的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和《故宫》相继播出。情景再现作为两部系列片主要的表现方式,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电视纪录片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下面我来进行一个大致的的梳理。】 一、“情境再现”概念界定及与纪录片的区别 进入21世纪,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在纪录片的领域中一些原本不敢运用的手法,如今也开始大量运用。其中,“情景再现”就是当下最时兴,也是争议最大的手法之一。有学者认为,这种手法会破坏纪录片的真实性,但也有专家认为,情景再现是有根据的还原,不是凭空捏造,不是杜撰虚构,是构筑于真实基础之上的再现。“情景再现”也称“真实再现”,指的是电视工作者用一种虚构的,类似影视剧中的扮演的方式,

纪录片赏析课程(论文作业)

《寻味顺德》第一集——乡土之源有感 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对顺德人民来说显得更加恰当。作为“世界美食之都”,顺德以其独特的粤菜风味闻名于世,而特别的风土人情又让顺德的美食之都称号别有一番韵味。 由于本纪录片拍摄制作都是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原班人马,本片也延续了它的拍摄风格,该片以“古老和现代的奇妙交融”为叙事主旋律,以美食为切入点,通过纪录片影像进行一次顺德饮食文化全景式、深层次地人文解读,影片以“顺德美食”为路径,展示了顺德这块岭南地域的风土人情,将镜头对准顺德社会中的普通民众,展现了顺德人的生活智慧、勤劳,热情和追求,也整体关照顺德鲜明而厚重的地域文化特质、流变及其影响,该片汇聚了多个顺德人的美味人生和数道顺德菜的精彩故事,反映了顺德城市的传统与现代气质及顺德人特有的精神基因。本片不仅拍摄一流,让人享受到了美食的盛宴,而且让人得到了味觉上的享受。色诱、味诱,诱得心灵驿动。 千年围垦孕育出丰饶的桑基鱼塘,一百年前缫丝业的繁盛让它富甲一方,今天这里出产的家电用品改变着全球数十亿人的生活。然而,这片土地最富盛名的,永远是美食。顺德,以食物为遗传密码,让自己区别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 一堂课看下来,其实感触最深的并不是某个地区某道菜品,而是中国人民勤劳朴实的性格和坚韧乐观的智慧。《寻味顺德》这部纪录片其实是想借饮食这种人人都有感触体会,人人都有的说的题目,来窥探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劳作方式和处事态度。它并不是一部介绍美食的片子,也不是一部宣传地方风味特色的噱头,而是一种至纯至朴的精神。想来这些制作者们不仅跑遍天南地北,还要面对各种复杂环境,甚至连过年的时候都留守拍摄记录,支撑的动力早已不只是是食物的力量了,而是一种渴求探索发现中国民众精神气质的热切愿望,这也不禁让我肃然起敬。 中国的劳动人民是中国社会的基石,十三亿的人口要靠自然,靠土地来养活。无论现今的工业科技如何进步,中国社会离不开土地,离不开农民,

纪录片的十大创作方式

纪录片的十大创作方式 一、强化故事性纪录片是供人们观赏的艺术品,“好看”是纪录片的“核”。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好看呢?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讲故事”。那么故事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笔者认为,故事是由矛盾构成的。我们在选材或者拍摄的时候,首先要看所拍摄的题材中有没有矛盾,能不能形成矛盾,创作中是否拍到矛盾或有故事化因素的情节细节。作者还要在后期的剪辑中,不妨使用设置悬念、人物铺垫、交叉叙事、加快节奏等故事片创作手法,以加强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在真实纪录的基础上,纪录片故事的叙事方式与故事片并没有多大区别,如悬念、细节、铺垫、重复、高潮等,这不仅是故事片的专利,也可以在纪录片中派上用场。一般说来,打击犯罪纪录片的收视率会高于普通纪录片,如《中华之剑》、《潜伏行动》曾经引起收视冲击波,画面故事中的未知元素构成了视觉的悬念。在纪录片的创作中,我们不管使用上述哪一种创作形式,纪录片都不应该是严肃的政治论文和哲学讲义,它应该是供人们观赏沟通的艺术品。而艺术品的主要价值就是好看。事实上,我们今天看到的纪录片中,已经大大加强了节目的故事性。象长纪录片《毛毛告状》、《伴》等,不仅片中有故事、矛盾,还有人物冲突。近日评出的第四届《中华荟萃》纪录片奖中,获得一等奖的《草台帮的头家》《简

洁人生》、《马明山的故事》等节目都是故事性强、可视性强的作品。去年获得中国纪录片大奖的《陈小梅进城》、《纸殇》、《阮奶奶征婚》等,更是纪录片故事化的典范。细节也是纪录片故事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细节的地方往往是最出“故事” 的地方。细节作为情节的一部分也直接参与故事,换句话说,细节是被“放大了”的小故事,纪录片留给人印象最深的往往是一个个真实感人的细节。日本获国际大奖的《小鸭子》里,编导在公园内野鸭成长迁移的过程中捕捉了这群野鸭中最小最弱的一只并用两个细节扣住观众心弦:一是当鸭群纷纷离开池塘,只剩最后一只最小的不能飞,它几次想条跳过最后一个石阶,却一次一次总是失败,它并不灰心,再跳,再跳……直至跳了十几次,才成功。这个细节在展示过程中,观众绷紧了神经,心也随着小鸭子的起跳而跳动。第二个细节是当鸭群长大,欲离开皇家公园时,所有的小鸭均挥舞着翅膀直冲云霄,惟独那只最小的鸭子试飞了一次又一次,毫不气馁的小鸭直至第八次才稳稳地升空与伙伴们会合。这一细节是鸭子故事的终结,也给了观众巨大的心灵冲击与感情洗礼。然而今天,有些创作者一谈起纪录片的故事化,就害怕把自己的纪录片说成是故事片。实际上,我们把纪录片拍的象故事片那么好看不是更好吗!纪录片与故事片 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故事性,而是故事本身的“虚构还是非虚构”。二、追求戏剧化没有冲突也就无所谓戏剧化,纪录片中

纪录片创作完全教程

3.客观、公正、澄清和简化。 4.纪录片是一个主观的构建,它常被错误的理解。 5.与观众的联系。 6.合作和编辑的自由。 7.用何种媒介拍摄。 8.为何要获得如此之多的证明材料。 做纪录片导演和承担其它新工作一样,突然之间你必须在新的领域中,在新的身份下看上去很有能力。不安和偶尔的错误与经验一同出现,同时伴随着非常有价值的新经验。这一章关注假象、期望和你想要遇到的神话。 什么是纪录片? 如果你参加一个电影节或者有很多电影导演参加的会议,你会感受到欢乐、合作的气氛,以及纪录片导演们对他们那一时代的问题所采用的适当的方法。像在戴维森会议上一样,每个人都充满激情的沉醉于他们所选择的格莱尔斯(Goliath)[圣经中被牧羊人大卫杀死的巨人。——译者注]。你将认识到纪录片是一种可贵的媒体,在其中,普通人阐释重大的问题,并能够震动社会。导演纪录片意味着掌握适当的权利,处理伦理问题,并且负有社会责任。你也将听到关于那些内容的争论。 两个纪录片导演聚在一块,他们就会为什么是纪录片而争论不休。尽管现在的纪录片与起步之初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它的范围和方法还是模糊不清,并且限制的因素还一直在扩大。然而,无需争论的是纪录片精神的核心部分——纪录片着力于探索真实人物和真实环境。分歧存在于以下几个问题当中: 1.事实上的真实是什么? 2.如何能毫不妥协的记录,并且不在影片中注入相异的价值趋向。 3.如何忠实和真实的传递那些精神上的内容,它们只能被视为主观表现。 这样严重的含混不清并不是媒介的责任;然而,它反映出当我们面对那些伴随着清醒意识的问题时,是什么困扰我们。制作纪录片就像以存在主义的态度来生活,仿佛每一天都是最后一天。制作纪录片的人认为欢乐、痛苦、妥协和学习都很有价值,它们都是来源于人的完整的“生活”。难怪他们都开了大公司。 纪录片是真实的创造性处理 纪录片之父约翰-格里尔逊将(后面将详述)纪录片定义为“真实的创造性处理”。 这一定义简洁,但并不很严密,因为它几乎包括所有非虚构形式,像自然风光片、科技片、旅行纪录片、工业片、教育片,甚至包括广告宣传片。但这些名目下的影片根本不属于纪录片。 纪录片和时间 通常的纪录片都是记叙现在或者过去,但是纪录片不会在任何设置的藩篱中久留。彼德卓纤梗≒eter Watkins)的《战争游戏》(1965)证明了纪录片同样也可以延伸至未来。片中运用了二战时期德勒斯登、广岛和长崎等地被轰炸的影像资料来模拟核弹轰炸伦敦的影像。除非有人发明了时间机器,否则纪录片记述过去和未来就需要用演员,这意味着虚构角色和脚本不会被自动的摒除在纪录片领域之外。 纪录片的社会批评功能 纪录片似乎可以揭示更深入的事实并且暗示某种社会批评。好的纪录片不会流于书

《纪录片创作》复习资料-刘忠波2012.12资料

一、客观部分:(单项选择、多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判断) (一)、选择部分 1、(1)()的出现宣告了纪录片形态的诞生,也是浪漫主义纪录电影美学的完美演出。 A.《北方纳努克》 B.《摩阿那》 C.《漂网渔船》 D.《夜邮》(2)弗拉哈迪先后拍摄了()等探险式纪录片。它为纪录电影提供了一种实践至今的拍摄模式,还开创了用影像来纪录民族独特文化的人类学纪录片类型。 A.《摩阿那》 B.《亚兰岛人》 C.《路易斯安那州的故事》 D.《北方的那努克》 (3)()的出现宣告了纪录片形态的诞生,也是浪漫主义纪录电影美学的完美演出。A《北方纳努克》B《摩阿那》C《漂网渔船》D《夜邮》 ★考核知识点:罗伯特?弗拉哈迪和探险式纪录片 2、(1)里芬斯塔尔的纪录片充满了政治宣教属性,1936年她拍摄了关于当年柏林奥运会的(),其拍摄动机让这部杰出影片成为服务于纳粹政府的法西斯美学的代表作品,也让她成为了一位饱受争议的纪录片导演, A《我们为何而战》B《普通法西斯》C《奥林匹亚》D《意志的胜利》 (2)()这部影片记录了1934年9月4日至10日在纽伦堡召开的国家社会党第6届全国代表大会的实况。导演莱妮·里芬斯塔尔通过出色的美学表达,试图通过电影来激发国民的强烈感受。P35 A.《摩阿拿》 B.《拖网渔船》 C.《铆工露西》 D.《意志的胜利》 ★考核知识点: 莱尼?里芬斯塔尔《意志的胜利》、《奥林匹亚》

3、1965年,苏联导演米哈伊尔·罗姆拍摄的代表作品(),基本上是由过往的影像资料汇编而成,也被称为思想纪录片。 A.《夜与雾》 B.《普通法西斯》 C.《我们为何而战》 D.《意志的胜利》★考核知识点: 米哈伊尔·罗姆《普通法西斯》 3、(1)直接电影的理论主张及实践理念包括()。 A.不介入拍摄对象 B.高片比 C.同步摄录 D.无操纵剪辑 (2)纪录者对被拍摄者施加影响力的隐性方式包括()。 A.不介入 B.被动跟随 C.减少摄影机对被摄者的影响 D.纪录者成为作者意图的实现者 ★考核知识点: 直接电影的实践理念 4、(1)直接电影代表性导演包括()。 A.梅索斯兄弟 B.怀斯曼 C.让·鲁什 D.麦克?摩尔(2)直接电影导演梅索斯兄弟的代表作品()记录了滚石乐队巡回演出,影片因为意外地拍摄下了在加尼弗尼亚演出时摇滚狂热者之间的致命骚乱而广为人知。 A《推销员》B《初选》C《给我庇护》D《灰色花园》 ★考核知识点: 直接电影导演基本情况 5、口述历史纪录片中,口述者的定位可以分为()。 A.当事人 B.见证人 C.知情人 D.研究者 ★考核知识点:访谈纪录片的形式 6、(1)“我视电影为讲坛”是()的纪录片创作理论主张。 A.罗伯特·弗拉哈迪 B.约翰·格里尔逊 C.让·维果D、卢米埃尔兄弟 (2)英国纪录片运动领军人物约翰·格里尔逊的代表作品是()。 A.《摩阿拿》 B.《拖网渔船》 C.《铆工露西》 D.《我是一个黑人》 (3)最早严肃地在电影领域使用“纪录片/documentary”来进行理论性表述的是()。 A.约翰·格里尔逊 B.理查德·利科克 C.德鲁小组 D.让·鲁什 ★考核知识点:格里尔逊的概念 7、(1)从1922年至1925年,维尔托夫及其“电影眼睛”小组一共编辑完成了23期不定期发行的新闻杂志影片()。

纪录片赏析大纲

纪录片赏析 教学大纲 【说明】 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纪录片赏析》课程在引导学生赏析世界纪录片大师经典作品的同时,还观照大师的创作历程和心路历程。在此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纪录片的基本理论及主要流派加以阐述,力求开阔学生的视野并使其树立正确的纪录片创作观念。 教材选用依据:我国影视界对纪录片理论的研究滞后,目前适合于高校影视专业纪录片课程的教材并不多见。本课程在兼顾本校学生专业基础的同时,博采众家之长,建立起本课程的知识体系。 教法:由于本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学科。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把赏析优秀纪录片作品和对纪录片理论的梳理相结合,以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 第一章纪录片概述 教学目的:通过讲述纪录片的概念、分类及界定,使学生对纪录片本体有基本的认识。 内容要点:1、纪录片定义 2、纪录片类型 3、纪录片观念的发展 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举例法、图示法 教学手段: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赏析作品进行教学 授课时数:2课时 作业与思考: 1、纪录片的类型有哪些? 2、有人建议应把纪录片放在社会学、人类学的坐标系中加以研究,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第二章纪录片本质属性的研究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辩证的理解纪录片真实性的内涵。 内容要点:1、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 2、如何辩证的理解纪录片的真实性 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赏析作品进行教学 授课时数:2课时 作业与思考: 1、你怎样理解纪录片的真实性? 2、你怎样理解纪录片中的“扮演”? 第三章纪录片的界定 教学目的:通过讲述我国纪录片史上关于纪录片的两次界定,使学生了解纪录片在本质与形态上与其他片种的区别与联系。 内容要点:1、纪录片与新闻片的区别与联系 2、纪录片与专题片的区别与联系 3、我国纪录片的两次界定的文化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图示法、举例法 教学手段: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赏析作品进行教学 授课时数:4课时 作业与思考: 1、纪录片与新闻片的区别与联系? 2、纪录片与专题片的区别与联系? 第四章罗伯特·弗拉哈迪及其作品分析 教学目的:通过讲述世界纪录片之父罗伯特·弗拉哈迪的生平及作品,使学生了解其纪录片创作观念。 内容要点:1、弗拉哈迪的人格魅力与其作品的内在联系 2、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在世界纪录片史的地位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纪录片拍摄创作体会模板分析

纪录片拍摄制作体会 专业: 学号: 姓名

摘要 纪录片是我在8月初至9月底期间拍摄的作品。这部作品主要是记录一个女孩为了梦想而努力,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学舞蹈的生活。这是我的毕业作品。 这篇文稿是写我在制作这部纪录片的过程中的真实体会,含概了我在前期怎样策划、如何选题的,在拍摄及后期制作中自己遇到的问题,在完成这部作品的过程中获得的收获与不足以及作品中运用了哪些理论知识,和自己的理解。 关键词:纪录片拍摄策划制作体会

Abstract KEYWORDS:

目录 1、作品产生经过 (1) 1.1 作品产生背景 (1) 1.2 作者在作品中承担的具体工作,岗位,署名情况 (1) 1.3 作品完成过程中主要工作环节说明 (2) 1.3.1 前期策划 (2) 1.3.2 作品大致方向 (3) 1.3.3 拍摄 (3) 1.3.4 后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作品完成期间的收获与不足 (4) 2.1 获得的收获 (4) 2.1.1 写作的收获 (4) 2.1.2 摄像的收获 (6) 2.1.3 后期收获 (6) 2.2 存在不足 (7) 2.2.1 策划的不足 (7) 2.2.2 沟通的不足 (7) 2.2.3 拍摄的不足 (6) 3、理论概括 (9) 3.1 纪录片 (9) 3.1.1纪录片解说词的作用 (9)

3.1.2 纪录片解说词的撰稿 (10) 3.1.3字幕 (10) 3.2 后期制作 (8) 3.2.2 摄像中采访的拍摄方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1 段落的组合与剪辑(电视画面编辑198) (8) 4、建议 (10) 致谢 (11) 参考资料 .........................................................................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件 . (12)

纪录片创作期末考试笔记总结.doc

4 辨析专题片和纪录片的异同:相同:1都是取材真实的现实生活,都以真实性、现实感作为创作生命(只内容和拍摄方法)2表现手法,纪实特质,都采用纪实主义拍摄手法 区别:1反应生活方式不同:纪录片以事信人,专题片以理服人 2表现手法不同:纪录片采用新闻镜头属于新闻范畴,专题片表现生活需要,多采用艺术镜头。 3时空处理不同:纪录片采用进行时来再现生活,专题片则可以灵活运用。 4镜头运用方式不同:纪录片采用头牌、隐性拍摄,专题片用艺术表现 5结构形态不同:纪录片一般以时间变化纵向结构,专题片采用空间变化横向结构 6思维方式不同:纪录片思维立足展现生活,专题片则是在展现生活的基础上表达思想 7纪录片的内涵: 1纪录片是非虚构非表演的影视纪实艺术2纪录片是对客观世界进行记录的影视作品 3纪录片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纪录片的本质特征是视听形象纪实性。 8 纪录片的片种属性:(一)表现对象的非虚构性a纪录片艺术的影像本性:再现物象原貌,照相本性,纪录片的本质特征是视听形象纪实性b纪录片艺术的永恒主题:人,以人为主表现对象c纪录片的照相本性与思辨性共存,通过主观意识反应客观现实。(二)内容领域的丰富性a纪录片的选题范围是非常广泛、丰富的,自然的、人与自然的,历史的、人与社会的,人与人的题材,这些都可以纳入纪录片创作者的视野。b我国目前的纪录片题材多集中于社会生活层面,对资源题材。科技题材历史题材等方面涉及较少。C扩宽题材的范围,一方面需要有资金、设备、人员、技术等条件的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纪录片工作者随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世界。唯有这样,纪录片的发展才会出现一片更广阔的前景。(三)艺术手法的多样性纪录片是多种艺术手段的综合产物(四)语言元素的综合性字幕(说明画面、抒发导演情感,调节影片节奏甚至确定影片风格、激发观众好奇心调动气氛,转场)镜头语言(长镜头是纪实性电视纪录片增强真实感的重要美学手段)画面语言(叙事和表意)、音响语言(也叫同期声)、文学语言(指解说词)、音乐语言 9 纪录片的社会功能:(一)传播知识和舆论导向功能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载体,纪录片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反应生活,记录历史,传播知识和舆论引导、审美作用等,也存在社会功利性。(二)记录历史和解释历史的功能它最直接的功能就是记录,真实记录丰富多彩、纷纭复杂的现实生活。由于他真实,所以具有文献性。(三)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功能纪录片在社会现实生活中起到了传播真实的信息,扩宽人们的视野,交流和宣泄人们情感、启迪人的智慧,引导人们去思索的作用。(四)给人以愉悦的功能优秀的纪录片是艺术创造,他真实,因而具有真实美,它万巨额人们熟悉但熟视无睹的情况,因而产生陌生的距离美。 10 纪录片的分类:(我国)(一)纪实型专题节目:指用自然朴实的方法,真实地报道、反应社会生活和人文现象的电视专题节目。(二)创意型节目:指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渗透创作者浓重的主体意识,具有较强的创作意识的电视纪实节目 11纪录片使用电影艺术的母体,在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中陆续分化出故事片、新闻片、动画片等不同片种。电视普及后,纪录片在电视上空前发展,出现了“电视纪录片”。 12外国纪录片的起源和发展 (一)卢米埃尔简单纪实的原始电影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被称为活动照片。代表着纪录电影的开端。坚持“影片是再现真实生活《工厂大门》《火车进站》 (二)弗拉哈迪(美国)和《北方的纳努克》 (1)纪录片之父是罗伯特.弗拉哈迪。纪录片创始人。《北方的纳努克》是第一步完整意义上的纪录片。(2)《北方的纳努克》是一部有人物、有故事、充满诗情画意的现实生活的纪录片,他是写实传统与技术主义的矛盾产物。弗拉哈迪的创作主题:赞扬现代文明入侵以前的自然美和人性美。弗拉哈迪的重要贡献:坚持非虚构的原则下,积极介入生活、真实性生活场景和作者主观感情的完美结合。利用搬演,某些东西与事实不符。

中国纪录片创作的四个阶段

纪录片创作的起步期(1958—1978) 从1958年到1978年,纪录片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一是北京电视台创办后至文化大革命前的健康成长阶段 二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饱受挫折,在夹缝中生长阶段 纪录片创作初期的基本特征 一、起步期电视纪录片的典型特征之一是从拍摄方式到表现手法都与纪录电影相同,这种状况与当时的电视技术手段尚处于初级阶段密不可分。 二、由于当时苏联是我国各个行业学习的榜样,前苏联纪录电影中流行的创作观念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 三、以宣传、报道为己任的新闻式纪录片早期的电视纪录片与新闻片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早期的电视纪录片实际上是以宣传、报道为己任的长新闻片。 四、以现实生活为内容的客观纪录尽管这时期的纪录片创作以模仿为主,缺乏自身特点,但制作者们也开始发现并下意识地发挥电视纪录片的电视特性,注重题材的真实自然与质朴无华,注重细节描写。 总的来讲,这一时期,纪录片的题材面还十分狭窄,艺术形式和手法僵化,公式化、概念化以及形式主义之风在创作中有所体现。尤其是特殊时期,在错误路线的指导下,题材选取受到限制。 纪录片创作的发展期(1979—1990)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也给电视纪录片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过去遭到禁止的选题领域如今得到开放,公式化、模式化以及形式主义手法也得到批评和矫正,电视纪录片空前繁荣和发展。短短十余年,中国电视纪录片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发展高潮。 纪录片发展表现 一、纪录片创作发展期的总体特征这个时期的特征显著,较之起步期,纪录片从题材到品种,从作品风格到表现手法都面目一新,纪录片从小众传播走向大众传播。这个时期,纪录片创作突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题材禁区,形成以风光片和政论片为代表的新格局,主题先行成为突出特征。此外,还出现了《地方台30分钟》、《神州风采》、《人民子弟兵》、《动物世界》等播放纪录片的专栏。 1.以山水风光为代表的广阔题材这一时期的纪录片选材广泛,不断开拓出人文、历史、自然科学等新的创作领域。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面貌的纪录片饱含激情,以抒情诗、风情画的手法,纵情歌颂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建设者, 2.以系列片为标志的丰富品类纪录片题材的扩展极大地丰富了纪录片的内容,随之而来的足纪录片体裁形式和品种门类的大发展。从内容上讲,有风光片,人物纪录片,政论片,军事片。从篇幅上看,有短小精悍微型片,也有长达几十集的系列片。从手法上讲,有“歌画配”或“乐画配”的电视音乐片 3.以《地方台50分钟》为代表的众多专栏栏目化播出是电视纪录片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随着电视制作技术的进步和电视覆盖面的日益扩大,电视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4,主题先行风格占据主导地位强烈的宣传意识,浓郁的政论色彩,鲜明的主体意识共同形成了纪录片创作发展期我国电视纪录片的主题先行的纪录风格。宣传教育成为纪录片的基本社会功能。 政论片的盛行是主题先行风格的一个重要表现。 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一1998) 背景: 经过前一时期的几次纪录片传播的轰动,加上“纪录片编辑室”、“生活空间”等栏目的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