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茶文化经典论文的参考文献

中国茶文化经典论文的参考文献

中国茶文化经典论文的参考文献
中国茶文化经典论文的参考文献

中国茶文化经典论文的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陆玉麒.巴蜀茶文化价值与旅游经济的结合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4):111-113.

[2]蒙吉军.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与文化旅游资源适度开发———从文化生态建设的角度探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7):161-163.

[3]马秋芳.;旅游风景区核心利益相关者界定———以安徽九华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为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5(1):143-146.

[4]杨小花.贵州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关系及实现路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14):216-218.

[5]吕春霞.文化资本视角下的民族旅游村寨可持续发展研究[J].新西部(下半月),2016(2):124-126.

茶文化在日语中的内涵与外延分析

参考文献

[1]彭新勇.日语中茶文化的外延[J].外国问题研究,2009(2):79-82.

[2]张建立.日本人与中国人的感情模式特征简论———以“侘茶乐境”与“孔颜乐处”为中心[J].日本学刊,2009(6):107-120+160.

[3]石隆瑞.日语中的文化元素及其生活艺术体现[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4):1263-1264.

[4]詹桂香.《日本概况》教学中多媒体课件运用的必要与实践———以日本茶道为例[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2(1):88-94.

[5]刘朴兵.略论日本茶文化的演变[J].农业考古,2012(2):282-289.

[6]徐静波.镰仓、室町时期的茶文化与日本茶道[J].日本学论坛,2008(3):19-27.

[7]周宝玲.中日茶贸易中商务日语沟通技巧研究[J].福建茶叶,2016(1):40-41.

茶文化时代大学生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2]浅析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伍爱京,肖晓菲.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05)

[4]教学难点在合作探究中“柳暗花明”———项目教学中难点突破初探[J].赵玉芹.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03)

茶文化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构建

参考文献

[1]Thies,A.PhaticCommunion&DiscourseMarkers[OL].2005.Fro m:WikipediaFreeEncyclopedia,2006.

[3]司显柱,陶阳.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翻译研究十年探索:回顾与展望[J].外国语,2014(5):100.

[4]朱永生.系统功能语言学个体化研究的动因及哲学指导思想[J].现代外语(季刊),2012(4):335.

[5]余悦.中国茶文化与上海世博会———兼论茶文化在公共外交的作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133-135.

浅谈明清时期茶文化海外传播

参考文献

[1]刘勤晋.茶文化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陈香白.中国茶文化[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4]王漪.明清之际中学之西渐[M].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

[5]武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中华茶文化论文

中华茶文化 自古以来,中国便是茶的故乡,更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可以说早在神农氏,就已经发现茶的妙用了,后来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到了现在,更是遍布全球,长盛不衰。当然,种茶,饮茶,不等于就有了茶文化。仅仅是茶文化的形成条件,就需要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茶文化,是中国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唐代陆羽所着的《茶经》,系统的总结了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的各类说明,而在其他文人雅士饮茶品茶的过程中,也不免创作出众多的茶诗。仅在《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从而奠定中国茶文化的基础。 中国作为泱泱大国,礼仪之邦,对于茶的研究向来是含糊不得的。仅仅是茶的分类,便有六大种。 首先是绿茶,像大家所熟知的龙井,碧螺春,就是绿茶中的代表。绿茶,属于不发酵茶,由于其特性决定了它较多的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了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少,从而形成了绿茶“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而且常饮绿茶能防癌,降脂和减肥,对吸烟者也可减轻其受到的尼古丁伤害。绿茶最讲究外形和色泽,追求清纯淡雅,故多采嫩芽制成。明前茶(清明前采制)最为珍贵,其次为雨前茶(清明后谷雨前采制)。然后便是黄茶,其代表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北港毛尖等。黄茶的制作与绿茶有相似之处,不同点是多一道闷堆工序。这个闷堆过程,是黄茶制法的主要特点,也是它同绿茶的基本区别。黄茶基本特征是叶黄汤黄、金黄明亮,甘香醇爽,属轻发酵茶。白茶,也属轻微发酵茶,是中国茶农创制的传统名茶。代表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等。白茶成茶满披白毫、汤色清淡、味鲜醇、有毫香。最主要的特点是白色银毫,素有“绿妆素裹”之美感,芽头肥壮,汤色黄亮,滋味鲜醇,叶底嫩匀。冲泡后品尝,滋昧鲜醇可口,还能起药理作用。说起药理作用,就不得不说白茶的药效性能非常好。它具有解酒醒酒、清热润肺、平肝益血、消炎解毒、降压减脂、消除疲劳等功效,尤其针对烟酒过度、油腻过多、肝火过旺引起的身体不适、消化功能障碍等症,具有独特、灵妙的保健作用。乌龙茶,亦称青茶,属于半发酵茶,是众多茶类中,独具鲜明汉族特色的茶叶品类。较为知名的便是铁观音,大红袍等。但是品饮乌龙茶有三大禁忌,一是空腹不饮,否则感到饥肠辘辘,头晕欲吐,人们称是“茶醉”;二是睡前不饮,否则难以入睡。三是冷茶不饮,冷后性寒,对胃不利。这三忌对初饮乌龙茶的人尤为重要。红茶,基本特征是香高、色艳、味浓,叶红汤红,滋味浓厚甘醇,似桂圆汤,有的松烟香味,属全发酵茶。红茶也是我个人比较偏爱的一种茶,红茶可以帮助胃肠消化、养胃护胃,促进食欲,解毒,提神消疲,生津清热等。正山小种,金骏眉,便是红茶中得代表了,而其中,又以金骏眉颇为名贵。最后是黑茶,因成品茶的外观呈黑色,故得名。黑茶属于后发酵茶,也是中国特有的茶类,生产历史悠久,以制成紧压茶边销为主。黑茶品种可分为紧压茶与散装茶及花卷三大类,紧压茶为砖茶,主要有茯砖、花砖、黑砖、青砖茶,俗称四砖,散装茶主要有天尖、贡尖、生尖统称为三尖,花卷茶有十两、百两、千两等。 以上便是中国的六大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关于茶文化更是数不胜数。茶乃天地之精华,顺乃人生之根本。茶文化主要表现在发扬茶德、传播茶道、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民族团结、表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易等。而茶德更是是经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被历代人们所推崇的茶内在具备的美好品性。茶文化是中华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社会文明进步与经济发展作用很大。而在二十一世纪,关于如何进一步弘扬茶文化,发挥茶文化在大茶业中的积极作用,也成为我们值得考虑的重要问题。不过我相信,中华茶文化,必将成为发展潮流的大势所趋。

最详细的论文参考文献规范格式说明

论文参考文献规范格式详解 一、文献格式的快速引用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的类型(即引文出处)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在文献名后并以方括号括起,具体类型标识如下: M ——专著、普通图书 C ——论文集 N ——报纸文章 J ——期刊文章 D ——学位论文 R ——研究报告 S ——标准 P ——专利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实例 1、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 [1] 张志建.严复思想研究[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 [英]蔼理士.性心理学[M]. 潘光旦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 [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2、论文集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2] Spivak,G. Victory in Limbo[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pp.271-313. [3] Almarza, G.G.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50-78. 3、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4、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郭英德.元明文学史观散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 [4] Heider, E.R.& D.C.Oliver.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67.

中国茶文化论文设计之浅谈

中国茶文化 ——茶道与茶艺 摘要: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涵茶业专著、茶业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茶与习俗、茶艺表演、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之国粹。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到了唐代,又传至日本和朝鲜,16世纪后被西方引进。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茶文化之核心为茶道,中国器物文化能上升到道的层次的唯有茶文化,茶道是茶与道的融合与升华。对茶道的阐释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茶文化,更有利于我们把握和弘扬底蕴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 一.中国四大茶道 中国的茶道大致可概括为四大茶道: 雅士茶道、世俗茶道、禅宗茶道、贵族茶道。 1雅士茶道 中国古代的士和茶有不解之缘,可以说没有古代的士便无中国茶道。 雅士茶道是已成大气候的中国茶道流派。茶人主要是古代的知识分子,以"入仕"的士主体,还包括未曾发迹的士,一定文化艺术修养的名门因秀、艺坛伶人等。对于饮茶,主要不图止渴、消食、提神,而在乎导引人之精神步入超凡脱俗的境界,于闹情雅致的品茗中悟出点什么。茶人之意在乎山水之间,在乎风月之间,在乎诗文之间,在乎名利之间,希望有所发现,有所寄托、有所忘怀。“雅”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是品茗之趣 二是茶助诗兴 三是以茶会友 四是雅化茶事

中国茶文化论文3000字

中国茶文化论文3000字 喝茶已经是现在的人们日常的一部分,有很多的人有着对于茶文化的感悟。下面是X精心为你整理的关于茶文化感悟的文章,一起来看看。 关于茶文化感悟的文章篇1 茶文化的体会 茶的韵味,是由心的味道决定的,所以佛家常讲“茶禅一味”。禅意太深,但弄茶时,专注于安处自在的深处,常常带我走入青灯古寺的宁静。 我经常会在袅袅的茶香中,闻到自己内心的孤独,喜悦,但更多的是笃定。无论在都市的喧闹中,还是在空谷幽静的山野,那杯盏之间发出的清脆,有如钟罄之声,让人洗尽铅华。 当年学习茶文化,是因为生命里一位挚爱的亲人喜欢,于是也试着去品尝。尽管苦涩绕于舌间,情境的惬意与美好,却牵着我慢慢走近茶的深邃。

有人说饮茶时,茶的品质不是最重要的。泡茶人的心情,同饮人的心境,是决定茶道高低的根本。一人得智,二人得慧,三人就只能得趣了。想起最初学泡茶,茶是最普通的,老师的教导是真诚的,朋友的陪伴是最真实的,陪着自己慢慢的品,浅浅的尝,心事说尽,茶也在此起彼伏的心境中,尽显人生百态。 如今,学会了这份知识丰富了我的人生色彩,更让我摸清了这个难走的隧道它的真正方向。如今,我同事虽然各据一方,倒真地体会到一点点物是人非的人生况味,但那份情怀,却如这茶香,在心的最深处,挥之不去。茶的真味就是于任何情境下,都拥有一份不被打扰的心情;于任何因缘中,保持 最真挚的情感,予人,予己,予茶。关于茶文化感悟的文章篇2 茶是禅之缘,禅是茶之魂 公司年底奖励了一套紫砂茶具,淡雅精致包装华美。拎在手里,一大盒,沉惦惦的。当时就想:这样的尤物,于我,不知何年何月才会用得上。一年里,我大概也喝不了几

论文参考文献规范格式(权威版)

论文参考文献规范格式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R——报告S——标准P——专利 A——文章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常用的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 [DB/OL]——联机网上数据(database online) [DB/MT]——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 ROM) [CP/DK]——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 [EB/OL]——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M.R.,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I. Gordon.;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周融,任志国,杨尚雷,厉星星.对新形势下毕业设计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6):107-109.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Heider, E.R.& D.C.Oliver.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 67. 2.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 [4] 刘国钧,王连成.图书馆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15-18,31. [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3.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4.论文集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210

茶文化与茶艺的论文2篇

茶文化与茶艺的论文2篇 茶文化中茶艺教育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对茶文化的角度对茶艺教育的研究对象以及茶文化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分析,最后阐述了茶文化与茶艺教育之间的关系,试图为茶艺教育提供一种更有价值的理念与模式。 关键词: 茶文化;茶艺教育;结构体系 1茶文化教育概述 文化主要包括物质行为文化与精神心理文化。随着文化的发展进步,文化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形态,而是一套价值体系。茶文化正是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茶文化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代表,以茶叶作为基础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而且许多传统的饮茶习俗还保留至今,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宝贵财富。随着人类对茶文化研究的深入,茶文化也逐渐渗透到现代教育之中,成为一门专业化的教育课程。在关于茶文化研究中,如何组织更科学有效的茶文化体系,构建茶文化的应用领域,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茶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就呼吁应当将茶文化作为专门的学科进行研究,茶文化有独立的研究对象,有一定的研究内容,有标准的价值体系。茶艺是茶文化的主要组成内容,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茶艺教育已经成为茶文化研究的代表内容。随着当前茶艺活动的日渐繁荣,对于茶艺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许多高校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于是开设了茶艺课程。茶艺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但是茶文化仍是其前提和基础。 2茶文化教育的研究领域

茶艺教育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目的是更全面地掌握茶文化知识,以满足茶艺活动的各种需求。对于茶文化的研究可以从不 同的角度来进行区分。由于茶文化的发展现状,如果要构建出一个 统一完善的教育体系是不现实的,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可以构建不 同的结构体系,使彼此之间相互补充完善。对于茶艺教育来说,无 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培训,所培养的是专业型人才,是在科学系 统化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主要面向的是社会岗位,因此,只有以专业的茶文化知识作为支撑,茶艺人才的培养也要符合 教育规律,要充分明确茶文化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关性,以适应时 代的发展需求。 2.1茶艺专业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演变,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饮茶的规范化和艺术化,即茶艺。茶艺不仅展现了茶活动的技术性,同时也更倾向 于艺术性和思想性,茶艺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审美特性和艺术形态,因此被称之为茶艺。茶艺的方式也十分丰富,无论是民俗生活还是 普通饮茶活动都有茶艺的存在,人们在追求思想与精神的净化与升 华时也有茶艺,在现代茶叶宣传推广中,茶艺也必不可少。如何推 广更为科学的饮茶方式,以及如何在茶艺这种艺术形态中宣传树立 茶品牌都成为当前茶文化的研究内容,茶艺是因社会需求而产生的 岗位,茶艺也成为专业人才就业的领域。茶艺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 需求之一,提供了专门的职业与人才,而在他们背后,则是与茶文 化内涵密切相关的科学进步,如果没有茶文化的基础与支撑,茶艺 是无法真正确立起地位的。 2.2茶艺专业课程的构成 无论是从社会需求来看,还是从茶艺的结构层面来看,茶艺所涉及的学科内容十分丰富,主要的课程知识结构包括以下几个系列。 首先是茶叶学。茶叶学的课程主要可以分为茶叶种植、加工、茶综 合利用茶健康等内容。学科主要侧重于茶的应用以及民族体质的提 升作用。其次是经营学。主要是从经济管理的角度研究茶产业的发 展经营,主要包括茶叶外贸业务、茶旅游等内容。再次是茶艺学, 主要包括茶艺、茶具、茶道、茶俗等内容,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饮

学术论文的参考文献书写格式

学术论文的参考文献书写格式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报告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M.R.,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I.Gordon.;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Heider, E.R.& D.C.Oliver.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 67. 2.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 [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3.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 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4.论文集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C.Nelson & L. Grossb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sm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pp.271-313. [10] Almarza, G.G.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D.Freeman and J.C.Richards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 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50-78. 5.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1-7. 6.研究报告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中国茶文化的论文三篇

中国茶文化的论文三篇 1片茶叶,看起来是那样细小柔弱,那样的无足轻重,却又是那样的奥妙。第1文档网为大家整理的相干的,供大家参考选择。中国茶文化的论文1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名族之国粹。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类植物,把它发展成我国的1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中华茶文化是我国传统饮茶风习和品茗技艺的结晶,具有东方文化的深厚意蕴。茶文化之核心为茶道,中国器物文化能上升到道的层次的惟有茶文化,茶道是茶与道的融会与升华。对茶道的阐释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茶文化,更有益于我们掌控和宏扬底蕴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希望通过我们的论文,让你更加的了解茶文化。 1、中国茶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收集活动当中的。西汉时已有饮茶之事的正式文献记载,饮茶的起始时间则比这更早1些。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唐朝是中国茶文化的构成期,是中国茶文化史上划时期的时期。从5代至宋辽金,是茶文化的拓展期。自元朝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明朝中期以后,精细的茶风再次出现,为其中坚者是清雅文人,学人的个性茶艺充分张扬,茶风则更趋柔弱。清末明初,中国多难难,有志文人忧国忧民,已无雅兴和心情去悠闲品茶,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历史也因之完结。 2、茶文化的作用 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主要有5个方面: 1.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提倡忘我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利欲熏心。主张义重于利,重视调和人与人之间的相

互关系,提倡对人尊重,重视修生养德,有益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2.茶文化是应付人生挑战的益友。在剧烈的社会竞争,市场竞争下,紧张的工作、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各类依附在人们身上的压力不轻。参与茶文化,可使精神和身心放松1番,以应付人生的挑战,香港茶楼的这个作用10分显著; 3.有益于社区文明建设。经济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后,社会风气不能污浊,道德不能沦丧和丑陋。改革开放后茶文化的传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变社会不正当消费活动、创建精神文明、增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4.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显。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味名茶、茶具、茶点,观看茶俗茶艺,都给人1种美的享受; 5.增进开放,推动国际文化交换。国际茶文化的频繁交换,使茶文化逾越国界,广交天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 3、中国茶道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身养性之功效,这与提倡“清静、恬淡”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是1种以茶为主题的生活礼仪,也是1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品茶,来修炼身心。 茶道礼仪最基本的是奉茶之道,也就是客户来访马上奉茶。奉茶前应先请教客人的喜好,如有点心接待,应先将点心端出,再奉茶,俗语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7分满为好。 中国的茶道有悠远的历史渊源,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最少在唐或唐之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1种修身养性之

论文后面的参考文献格式怎么写

论文后面的参考文献格式怎么写 J——期刊文章 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 参考文献的类型 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标识: 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研究报告 S——标准 P——专利 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 电子文献类型以双字母作为标识: DB——数据库 CP——计算机程序 EB——电子公告 非纸张型载体电子文献,在参考文献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 DB/OL——联机网上的数据库 DB/MT——磁带数据库 M/CD——光盘图书 CP/DK——磁盘软件 J/OL——网上期刊 EB/OL——网上电子公告 一、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1 、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2、专著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 、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5 、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6、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7、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 、报告作者.题名〔R〕.保存地点.年份 9 、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 二、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1、根据GB3469 规定,各类常用文献标识如下:

①期刊〔J〕 ②专著〔M〕 ③论文集〔C〕 ④学位论文〔D〕 ⑤专利〔P〕 ⑥标准〔S〕 ⑦报纸〔N〕 ⑧技术报告〔R〕 2、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用双字母标识,具体如下: ①磁带〔MT〕 ②磁盘〔DK〕 ③光盘〔CD〕 ④联机网络〔OL〕 3、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方法为:〔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例如: ①联机网上数据库〔DB/OL〕 ②磁带数据库〔DB/MT〕 ③光盘图书〔M/CD〕 ④磁盘软件〔CP/DK〕 ⑤网上期刊〔J/OL〕 ⑥网上电子公告〔EB/OL〕 三、举例 1、期刊论文 〔1〕周庆荣,张泽廷,朱美文,等.固体溶质在含夹带剂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J〕.化工学报,1995(3):317—323 〔2〕Dobbs J M, Wong J M. Modification of supercritical fluid phasebehavior using polor coselvent〔J〕. Ind Eng Chem Res, 1987,26:56 〔3〕刘仲能,金文清.合成医药中间体4-甲基咪唑的研究〔J〕.精细化工,2002(2):103-105 〔4〕Mesquita A C, Mori M N, Vieira J M, et al .Vinyl acetate polymerization by ionizing radiation〔J〕.Radiation Physics and Chemistry,2002, 63:465 2、专著 〔1〕蒋挺大.亮聚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27 〔2〕Kortun G.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M〕. New York: Spring-Verlag,1969 3、论文集 〔1〕郭宏,王熊,刘宗林.膜分离技术在大豆分离蛋白生产中综合利用的研究〔C〕.//余立新.第三届全国膜和膜过程学术报告会议论文集.北京:高教出版社,1999.421-425 〔2〕Eiben A E, vander Hauw J K.Solving 3-SAT with adaptive genetic algorithms 〔C〕.//Proc 4th IEEE Conf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Piscataway: IEEE Press, 1997.81-86 4、学位论文 〔1〕陈金梅.氟石膏生产早强快硬水泥的试验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学

中国茶文化论文总结

中国茶文化论文总结 篇一:中国茶文化论文 中国茶文化 摘要: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名族之国粹。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把它发展成我国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中华茶文化是我国传统饮茶风习和品茗技艺的结晶,具有东方文化的深厚意蕴。茶文化之核心为茶道,中国器物文化能上升到道的层次的唯有茶文化,茶道是茶与道的融合与升华。对茶道的阐释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茶文化,更有利于我们把握和弘扬底蕴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希望通过我们的论文,让你更加的了解茶文化。 关键字:茶文化;发展;茶道;大学生;养生; 一、中国茶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西汉时已有饮茶之事的正式文献记载,饮茶的起始时间则比这更早一些。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期,是中国茶文化史上划时代的时期。从五代至宋辽金,是茶文化的拓展期。自元代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明代中期以后,精细的茶风再次出现,为其

中坚者是清雅文人,学人的个性茶艺充分张扬,茶风则更趋纤弱。清末明初,中国多灾难,有志文人忧国忧民,已无雅兴和心情去悠闲品茶,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历史也因之完结。 二、茶文化的作用 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 1.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2.茶文化是应付人生挑战的益友。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市场竞争下,紧张的工作、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类依附在人们身上的压力不轻。参与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以应付人生的挑战,香港茶楼的这个作用十分显著; 3.有利于社区文明建设。经济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后,社会风气不能污浊,道德不能沦丧和丑恶。改革开放后茶文化的传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变社会不正当消费活动、创建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4.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显。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尝名茶、茶具、茶

关于中国茶文化的论文欣赏-中国茶文化的论文

关于中国茶文化的论文欣赏:中国茶文化的论文 茶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性,时代性的文化因素及合理因素,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和正在发挥其自身的积极作用。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关于中国茶文化的论文欣赏,一起来看看。关于中国茶文化的论文欣赏1 茶文化中茶艺教育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对茶文化的角度对茶艺教育的研究对象以及茶文化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分析,最后阐述了茶文化与茶艺教育之间的关系,试图为茶艺教育提供一种更有价值的理念与模式。 关键词: 茶文化;茶艺教育;结构体系 1茶文化教育概述 文化主要包括物质行为文化与精神心理文化。随着文化的发展进步,文化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形态,而是一套价值体系。茶文化正是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茶文化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代表,以茶叶作为基础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而且许多传统的饮茶习俗还保留至今,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宝贵财富。随着人类对茶文化研究的深入,茶文化也逐渐渗透到现代教育之中,成为一门专业化的教育课程。在关于茶文化研究中,如何组织更科学有效的茶文化体系,构建茶文化的应用领域,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茶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就呼吁应当将茶文化作为专门的学科进行研究,茶文化有独立的研究对象,有一定的研究内容,有标准的价值体系。茶艺是茶文化的主要组成内容,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茶艺教育已经成为茶文化研究的代表内容。随着当前茶艺活动的日渐繁荣,对于茶艺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许多高校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于是开设了茶艺课程。茶艺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但是茶文化仍是其前提和基础。 2茶文化教育的研究领域 茶艺教育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目的是更全面地掌握茶文化知识,以满足茶艺活动的各种需求。对于茶文化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区分。由于茶文化的发展现状,如果要构建出一个统一完善的教育体系是不现实的,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可以构建不同的结构体系,使彼此之间相互补充完善。对于茶艺教育来说,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培训,所培养的是专业型人才,是在科学系统化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主要面向的是社会岗位,因此,只有以专业的茶文化知识作为支撑,茶艺人才的培养也要符合教育规律,要充分明确茶文化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关性,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茶艺专业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演变,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饮茶的规范化和艺术化,即茶艺。茶艺不仅展现了茶活动的技术性,同时也更倾向于艺术性和思想性,茶艺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审美特性和艺术形态,因此被称之为茶艺。茶艺的方式也十分丰富,无论是民俗生活还是普通饮茶活动都有茶艺的存在,人们在追求思想与精神的净化与升华时也有茶艺,在现代茶叶宣传推广中,茶艺也必不可少。如何推广更为科学的饮茶方式,以及如何在茶艺这种艺术形态中宣传树立茶品牌都成为当前茶文化的研究内容,茶艺是因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岗位,茶艺也成为专业人才就业的领域。茶艺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之一,提供了专门的职业与人才,而在他们背后,则是与茶文化内涵密切相关的科学进步,如果没有茶文化的基础与支撑,茶艺是无法真正确立起地位的。 茶艺专业课程的构成 无论是从社会需求来看,还是从茶艺的结构层面来看,茶艺所涉及的学科内容十分丰富,

毕业论文中参考文献的格式规范

毕业论文中参考文献的格式规范 一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参考文献类型文献类型标示 专著M 论文集C 报纸文章N 期刊文章J 学位论文D 汇报R 规范S 专利P 电子参考文献类型标识 数据库DB 计算机程序CP 电子公告EB 二.① 主要责任者(专著作者、论文集主编、学位申报人、专利申请人、汇报撰写人、期刊文章作者、析出文章作者)。多个责任者之间以“,”分隔,注意在本项数据中不得出现缩写点“.”(英文作者请将作者名写全)。主要责任者只列姓名,其后不加“著”、“ 编”、“主编”、“合编”等责任说明。②. 文献习题名及版本1 / 3

(初版省略)。③ 文献类型 及载体类型标识。④ 出版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⑤ 文 献出处或电子文献的可 获得地址。⑥ 文献起止页码。⑦ 文献规范编号(规范号、专利号……)。 三.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及其标识 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在参考 文献类型标识中同时标 明其载体类型。本标准建议采用双字母表示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磁带(magnetic tape)— —MT,磁盘(disk)——DK,光盘(CD-ROM)——CD, 联机网络(online)——OL,并以下列 格式表示包括了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 [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 如:[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 online) [DB/MT]——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 [CP/DK]——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 [EB/OL]——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2 / 3

中国茶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是茶的故乡,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之一。茶的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个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英国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说:“茶是中国继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贡献。”茶以人兴,人伴茶名。现在五大洲有50多个国家种茶,有120个国家从中国进口茶叶,全世界50多亿人口中大多数人喜欢饮茶,茶和茶文化覆盖了全球。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显。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尝名茶、茶具、茶点,观看茶俗茶艺,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茶也作养生之用。《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茶最早的功用就是药用。唐大中三年有一位和尚130岁,宣宗皇帝问他服什么药才能如此长寿?和尚答道:“我向来不知药性,平生只爱喝茶,每逢云游到一个地方,先讨茶喝,喝一百碗也不嫌多。”皇帝赐和尚五十斤上等茶。明高濂的养生经典《遵生八笺》中写道:“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 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人们在应用茶叶的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如人们在品饮茶汤时所追求的审美情趣,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韵味,以及由此生发的丰富联想,将饮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相结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所谓茶德、茶道等等。这是茶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转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我国发布GB 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和“著者出版年制”两种为我国著录文后参考文献的国家标准。按规定,在科技论文中,凡是引用前人(包括作者自己过去)已发表的文献中的观点、数据和材料等,都要对它们在文中出现的地方予以标明,并在文末列出参考文献表。 1 在正文中引用参考文献 一项科学研究取得的新成果通常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的新进展,它体现着科学科技的继承和发展。如,基于已有的理论、方法、思想、实验手段等,使本研究获得了新进展,有了新发现;或是将一个学科中的方法移植到另一学科中并取得成功;或是对已有方法做了改进。当在论文中叙述研究目的、设计思想、建立的模型、与已有结果进行比较的时候,就要涉及到已有的成果。如果在涉及到前人成果的地方再把已有成果的具体内容抄到论文当中,不但占去论文的篇幅,冲淡论文的主题,而且抄写这些已发表过的、读者可以查找到的内容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在论文涉及到已有成果的地方,不去重抄已有的成果,而是指出登载这个成果文献(出处),这种做法叫做引用参考文献。引用了参考文献,就要在涉及前人成果的地方做一个标记,见到这个标记,读者就知道在这里引用了参考文献;按照这个标记在参考文献表中就能找到刊登这个成果的详细内容的文章。在正文中引用参考文献的地方加一个标记,称为参考文献的标注。标注的方法称为标注法。 2 参考文献著录的目的和作用 对于一篇完整的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是不可缺少的。归纳起来,参考文献著录的目的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 著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研究工作都有继承性,现时的研究都是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今人的研究成果或研究工作一般都是前人研究成果或研究工作的继续和发展;因此,在论文中涉及研究的背景、理由、目的等的阐述,必然要对过去的工作进行评价,著录参考文献即能表明言之有据,并明白交待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论文审阅者、编者和读者评估论文的价值和水平提供了客观依据。 2) 著录参考文献能方便地把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论文报道的研究成果虽然是论文作者自己的,但在阐述和论证过程中免不了要引用前人的成果,包括观点、方法、数据和其他资料,若对引用部分加以标注,则他人的成果将表示得十分清楚。这不仅表明了论文作者对他人劳动的尊重,而且也免除了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嫌疑。 3) 著录参考文献能起索引作用。读者通过著录的参考文献,可方便地检索和查找有关图书资料,以对该论文中的引文有更详尽的了解。 4) 著录参考文献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论文中需要表述的某些内容,凡已有文献所载者不必详述,只在相应之处注明见何文献即可。这不仅精练了语言,节省了篇幅,而且避免了一般性表述和资料堆积,使论文容易达到篇幅短、内容精的要求。

论文—红楼梦与中国茶文化.doc

茶香四溢满红楼 ——谈《红楼梦》与中国茶文化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五千余年的历史中,茶从神农氏的“尝百草”开始,就与中华名族的生活结下不解之缘。随着时间的流逝,茶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的载体,茶一直都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哦的对象。如唐代曹邺的“碧沉霞角碎,香泛乳花轻。”李郢“金饼拍成和雨露,玉尘煎出照烟霞。”白居易“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诗人们借助茶的色、味、质、品、神叙写人事,抒发感慨,坦露人生,表明心志。使得古诗的书页间弥漫着清香淡雅的茶韵。而后来小说的兴起,更使茶以及茶文化成为解读人情世故的载托。 《红楼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结晶,也是了解和研究中国18世纪中叶的风俗画卷。无论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还是文化的角度,抑或是单纯的茶文化的角度,我们都可以从《红楼梦》中品出无限乐趣与内涵。 一、茶的历史 说起红楼梦中的茶,我们都不禁会想起一个小人物——焙茗。这个宝玉的贴身小厮鬼灵精怪,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焙茗本来不叫“焙茗”,而叫“茗烟”,文本的24回中突然改名为“焙茗”。虽然39回后又忽然改回为“茗烟”,但是追溯茶的历史,使用“焙茗”这两个字,是大有来头的。小说第24回中提到,宝玉身边有五个小厮,分别是焙茗、引泉、、扫花、挑云、伴鹤,单看这几个名字也足

以构筑一幅闲适的画。这幅画中,有泉,有花,有云,有鹤,是断不能少了茶的。而焙、引、扫、挑、伴都是动词,彼此协调一致。可见改之确实有理。 单说“焙茗”这个名字,也与茶文化密切相关。《封氏闻见记》曰:茶,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大兴禅教……皆许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效仿,遂成风俗。起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色额甚多。《唐韵》曾载:荼字,自中唐始变作茶。裴汶《茶述》说: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陆羽《茶经》中也提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茗。 再说“焙”。从制茶工艺上讲,古代中国人民探索出一套完整繁复的步骤。《茶经》中的茶之造说: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由此可见,取“焙茗”之名,实为有理。 二、茶的种类及养生 中国茶的种类繁多,各有千秋,总体可以归结为六大类:红茶、绿茶、乌龙茶、花茶、白茶、紧压茶。受地理位置和风俗习惯的影响,长江以南的人多喜绿茶,东南沿海一带喜乌龙茶,北方人饮红茶和花茶,西南一带饮普洱茶。 小说中的贾府是当时的权贵,钟鸣鼎食之家,因而在饮茶的方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