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庭教育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家庭教育

以父母为主导,对孩子的个性、价值观、行为模式等产生深远影响。

然而,有时候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表现出攻击行为,这让许多家长感

到困惑与无奈。本文将探讨家庭教育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并提供

一些提升家庭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首先,家庭教育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是显著的。孩子们从小就在

家庭环境中学习各种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父母的行为和态度成为他们

的行为参照。假如孩子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暴力行为或是过于

严厉的惩罚方式,孩子就容易模仿这些行为,进而展现出攻击性行为。另一方面,如果父母能够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倡导和谐相处,尊

重他人,那么孩子就会更有可能表现出积极的行为。

其次,积极的家庭教育对减少儿童攻击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家长

应该重视培养孩子的情商和社交能力,这是避免攻击行为的重要手段。父母可以通过与孩子交流和互动,培养孩子的情感表达能力以及解决

冲突的技巧。此外,家庭教育也应注重道德教育,倡导孩子从小学会

感恩、宽容和分享,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

进一步来说,父母应该注重家庭教育的过程和方法,以降低儿童攻

击行为的发生率。首先,父母应该注意为孩子提供一个和谐稳定的家

庭环境。和谐的家庭关系能够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情感状态,减少焦

虑和冲突,降低攻击行为的发生。其次,父母应该注重沟通与交流,

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通过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理解他们

的需求,父母能够更好地引导孩子,避免他们采取攻击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此外,父母还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孩子何为正确的行为方式。

最后,家庭教育中还需要注重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父母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及应对冲突。例如,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进行体育运动,帮助他们释放负面情绪。此外,父母还可以教育孩子一些冷静思考和解决冲突的技巧,让他们学会理智地对待问题,避免使用攻击性手段。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父母通过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方法,可以减少儿童的攻击行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父母应该注重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注重情感沟通与关系建立,培养孩子的情商和社交能力,以及注重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只有将其运用到实际中,才能帮助孩子成长为积极、健康、愉快的个体,为社会作出贡献。

幼儿攻击性行为与家庭教育方式关系

幼儿攻击性行为与家庭教育方式关系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与家庭教育方式的关系 摘要:攻击性行为是处在幼儿期的孩子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它对攻击者或者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许多不良的影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常常困扰着家长,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家庭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预防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求为家庭对幼儿攻击性行为采取相应有效的教育对策提供意见!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家庭教育预防 一、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心理学中把攻击性定义为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的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

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但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非敌意的推拉动作则不是攻击行为。 二、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家庭因素 在一个家庭里,成员间互相尊重爱护,以礼相待,为人处事通情达理,使孩子生活在安定和睦、融洽温暖、民主等愉快欢乐的气氛中,有助于孩子良好行为的形成。而父母间互相争吵、言行粗暴,对长辈缺乏孝敬,甚至虐待,使孩子生活在紧张的家庭气氛中,那么就容易形成不良的行为。家庭中的一些不好的教育因素也会给孩子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这些不良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长错误的教育态度 孩子有时候根本不知道错在哪里,有些家长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进行体罚。在这个时候孩子出于对家长的恐惧可能暂时压抑住了攻击性行为,但是多次以后忍受不住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更

严重的报复性攻击性行为。例如:有些孩子本意是想帮妈妈打扫房间,但是在清扫的时候不小心把花瓶打碎了,在这个时候家长误以为孩子是在捣乱,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或者打骂孩子。这时候孩子的自尊心就会严重地受到伤害,并且从中学习到家长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处理方式去对待同龄伙伴,那么攻击行为就因此而慢慢产生。有的父母对孩子攻击性行为不仅不制止,还听之任之。他们认为,未来社会充满竞争,要使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站得住脚,从小就应培养孩子不能吃亏的意识,有时还教孩子:“别人攻击你,你一定要还击”,使孩子从“以牙还牙”发展到欺负弱小。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出人头地”,对孩子的任性、粗暴表现视而不见不加以约束,以致出现了错误引导。 (二)缺乏和谐的家庭交往模式 家长有时候意见不统一时,就会有激烈的口角和动手的行为。对孩子出现的令人气恼的行为,也会用拳脚制止。

家庭教育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家庭教育 以父母为主导,对孩子的个性、价值观、行为模式等产生深远影响。 然而,有时候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表现出攻击行为,这让许多家长感 到困惑与无奈。本文将探讨家庭教育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并提供 一些提升家庭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首先,家庭教育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是显著的。孩子们从小就在 家庭环境中学习各种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父母的行为和态度成为他们 的行为参照。假如孩子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暴力行为或是过于 严厉的惩罚方式,孩子就容易模仿这些行为,进而展现出攻击性行为。另一方面,如果父母能够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倡导和谐相处,尊 重他人,那么孩子就会更有可能表现出积极的行为。 其次,积极的家庭教育对减少儿童攻击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家长 应该重视培养孩子的情商和社交能力,这是避免攻击行为的重要手段。父母可以通过与孩子交流和互动,培养孩子的情感表达能力以及解决 冲突的技巧。此外,家庭教育也应注重道德教育,倡导孩子从小学会 感恩、宽容和分享,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 进一步来说,父母应该注重家庭教育的过程和方法,以降低儿童攻 击行为的发生率。首先,父母应该注意为孩子提供一个和谐稳定的家 庭环境。和谐的家庭关系能够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情感状态,减少焦 虑和冲突,降低攻击行为的发生。其次,父母应该注重沟通与交流, 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通过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理解他们

的需求,父母能够更好地引导孩子,避免他们采取攻击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此外,父母还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孩子何为正确的行为方式。 最后,家庭教育中还需要注重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父母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及应对冲突。例如,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进行体育运动,帮助他们释放负面情绪。此外,父母还可以教育孩子一些冷静思考和解决冲突的技巧,让他们学会理智地对待问题,避免使用攻击性手段。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父母通过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方法,可以减少儿童的攻击行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父母应该注重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注重情感沟通与关系建立,培养孩子的情商和社交能力,以及注重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只有将其运用到实际中,才能帮助孩子成长为积极、健康、愉快的个体,为社会作出贡献。

家庭环境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儿童的个性和行为表现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儿童成长的起点,家庭环境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分析家庭环境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并提出改善家庭环境的建议。 一、家庭亲子关系 家庭亲子关系是决定儿童攻击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动方式和关系质量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行为表现。如果父母以暴力和攻击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儿童很容易模仿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儿童可能学会使用攻击来获得权力或解决冲突。 二、家庭纪律与监管 家庭纪律和监管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如果家庭缺乏明确的纪律和监管机制,孩子可能变得放纵和无拘束。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因为他们没有受到适当的限制和引导。 三、家庭暴力与冲突 家庭暴力和冲突是直接影响儿童攻击行为的因素之一。暴力和冲突会给儿童心理造成创伤并导致恶性循环。当儿童成为亲眼目睹或受到暴力和冲突行为的牺牲品时,他们有可能将这些行为当作解决问题的手段,并在自己的生活中复制这些行为。

四、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扮演着重要角色。父母应该采用积极的教育方式,以培养儿童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如果家长以恶言恶语和侮辱的方式对待儿童,他们可能会对他人产生攻击行为,因为他们没有学会以适当的方式表达情绪。 改善家庭环境的建议: 1. 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 2. 给予孩子适当的纪律和监管,制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 3. 建立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减少冲突和暴力行为的发生。 4. 鼓励积极的教育方式,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5. 提供正面的榜样,例如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互动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孩子。 结论: 家庭环境对儿童攻击行为有着重要影响。通过构建良好的家庭亲子关系、加强家庭纪律与监管、减少家庭冲突和暴力行为,以及鼓励积极的家庭教育方式,我们可以改善家庭环境,减少儿童攻击行为的发生。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有助于培养他们成为社会和谐的一员。

儿童的攻击性与家庭教育

儿童的攻击性与家庭教育 儿童的攻击性(或称侵犯性)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一个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但随着生理心理发展,这种攻击倾向可能会指向一些有意义的目标,如征服外部环境,在驾驭环境中取得成功。朝这个方向发展的"攻击性",会变成人心理中的积极成分,如坚忍性、毅力、意志品质等。但是如果这种与生俱来的攻击倾向指向一些不被社会赞许的目标,如伤害别人,这种攻击性就是有害的。在一些完全不能和别人和睦相处的成人以及那些犯罪者身上,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攻击性的后果。 本文所要讨论的是后一种有害的攻击性。 一、什么是攻击性 心理学中把攻击性定义为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的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然属于攻击行为,但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

作则不是攻击行为。 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两类:敌意的攻击和工具性的攻击。敌意攻击是有意伤害别人的行为,而工具性的攻击是为达到一定的非攻击性目的而伤害他人的行为。在幼儿园里,一个男孩子故意打一个女孩子,惹她哭,这是敌意攻击;但如果男孩子只是为了争夺女孩子手中的玩具而打她,则属于工具性攻击。 二、攻击性发展的一些规律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般来说,儿童的最早的攻击性行为在两岁末开始表现出来。有人观察了成对做游戏的20-23个月的婴儿,记录下所有冲突情节,发现这些学步儿童为了和同伴争抢东西,可能会发生扭斗(如他们争执说“这是我的”;“明明已经有汽车了”等等)。争端发生时,他们还会威胁和逼迫同伴,迫使同伴退让。这表明20-23个月的婴儿已出现了早期的工具性攻击行为。 心理学研究还发现了攻击行为发展的如下年龄特点: 1.非指向性的发脾气行为在学前期逐渐减少,四岁后已不常见。而攻击性行为在学前期呈上升趋势,四岁达到顶峰; 2.三岁以后幼儿对同伴攻击自己之后的报复性反攻击反应明显增加;

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研究 摘要:幼儿在学前时期受到家庭教育、自身身心变化等影响,可能产生一些攻击性行为。父母作为幼儿接触最多的人,其行为方式就会直接或间接对幼儿产生引导作用,有些父母自身就有攻击性行为,幼儿模仿能力很强,在父母的影响下孩子会无意识的表现出行为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展开研究。通过研究幼儿攻击性行为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现状,明确哪些父母教养方式会对幼儿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其出现攻击性行为,并进一步提出建议,进一步加强父母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认识与理解,引导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不断改进,让幼儿能够更加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幼儿攻击性行为;教育建议 0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促进学前教育的进步。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培养幼儿在实际交往中中善良、乐于助人,懂得团结协作的社会人格。在幼儿园会发现一些幼儿会有攻击性行为,如辱骂他人,抢夺他人物品,甚至会出现打人行为。有关研究发现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对儿童的学习和人际交往等都有影响,那些在早期就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更有可能成为校园暴力的实施者。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立德树人,为祖国、社会建设培育出更多全面综合素质发展的人才。这就给幼儿教育带来了更高要求,要从小重视孩子的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鼓励幼儿培养自身兴趣、专长,形成正向发展。 1父母教养方式的结果与分析 按照父母在教养幼儿中发挥的作用,可以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专制型、民主型、溺爱型、放任型、不一致型五种方式。

以某所原幼儿园的180位幼儿家长为研究对象,其中小班有56名,占26.7%;中班61名,占35.0%,大班63名,占38.3%。采用杨丽珠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五种:放纵型(1-7)、民主型(8-17)、宽容型 (18-26)、专制型(27-34)与不一致型(35-40);共40个条目,问卷采用五 点计分法,1分代表“没出现过”,2分代表“很少出现”,3分代表“有时出现”,4分代表“经常存在”,5分则代表“一般都存在”。分数越高,就表示 该父母教养方式越优秀。本研究使用阿申巴赫(1983)编制的儿童行为量表(家 长版)调查3-6岁儿童的行为问题和社交能力。采用三点计分法,0为“无”,1 为“偶尔或轻度”,2为“经常”。如果因子评分高于标准临床临界值,即第98 个百分位数(P98),则判断孩子的因子行为异常;因子得分大于或等于规范高 危临界值,即第95个百分位(P95),但小于或等于等于国家规范 P98,这意味 着儿童处于因素行为的高风险;如果因子得分低于标准P95,则确定儿童的因子 行为正常。我国男生攻击性行为评分为19-20分,女生18-19分,在此范围内的 幼儿被评为具有攻击性行此次调查结果为:民主型(M=3.75)、不一致型 (M=3.54)、专制型(M=3.29)、放任型(M=3.15)、溺爱型(M=3.00),分别 是父母教养方式的均值得分从高到低排列。更多家长会倾向于采取民主型教养方式。 2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具有攻击性行为幼儿共有29名,男孩16名,女孩13名,从孩子的 攻击性行为性别差异来看,男孩的攻击性行为检出率17%要高于女孩的攻击性行 为的检出率14%,总检出率高于其他研究,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男孩语 言表达能力较弱,情绪控制能力较弱,力量较强,所以倾向于用攻击解决问题, 女孩相反,因此女孩攻击行为较少。第二,调查地区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部分 家长的受教育水平较低,相信“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武力”,并且普遍存在 重男轻女的现象,对男孩的要求较高,家长更倾向于要求男孩自己解决问题,男 孩学习了父母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所以男孩的攻击性行为较多。 本研究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小班12人、中班11人、大班6人,小班检出 率为21.4%、中班为18.0%、大班为9.5%,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较多。原因

儿童攻击行为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儿童攻击行为与家庭环境的关系儿童攻击行为是指儿童在与他人交往中采取的敌对或暴力的行为,这种行为常常给周围的人带来伤害和不适。儿童攻击行为的出现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家庭环境对儿童的行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将探讨儿童攻击行为与家庭环境的关系,并提出一些家庭环境改善的建议。 一、儿童攻击行为的定义与表现形式 儿童攻击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攻击,如打、踹、咬等,以及间接的心理攻击,如辱骂、恐吓、排挤等。这些攻击行为常常出现在儿童与同龄人或成人之间的互动中,不仅给他人带来伤害,也会损害儿童自身的发展。 儿童攻击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身体攻击:儿童可能通过打、踹、咬等方式来攻击他人。 2.言语攻击:儿童可能使用侮辱性语言、恶意嘲笑等方式来攻击他人的自尊心。 3.欺凌行为:儿童可能通过恐吓、排挤、抢劫等方式来攻击他人。 4.破坏行为:儿童可能蓄意破坏他人的财物或环境,以达到攻击的目的。 二、家庭环境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

家庭环境是儿童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不仅直接影响儿童的行为表现,还通过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庭亲子关系对儿童的行为发展产生影响。 1.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是指父母对待子女的教育态度和方法。过于严厉和压抑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儿童产生攻击行为。如果家长对儿童过度限制、处罚过重,或者采用体罚等严厉的教育方式,儿童容易对外界产生敌对和攻击性的反应。 2.家庭亲子关系的影响 家庭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联系。亲子关系融洽、温暖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培养儿童积极的行为习惯和人际交往能力,而不良的亲子关系则容易导致儿童产生攻击行为。例如,家庭冲突频繁、亲子沟通不畅、父母对子女关心不够等因素都会增加儿童攻击行为的发生率。 三、改善家庭环境的建议 家庭环境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为了降低儿童攻击行为的发生率,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改善家庭环境: 1.建立积极的家庭教育方式:家长应尽量采取温和、理智的教育方式,避免过度限制和严厉惩罚,以促进儿童的积极行为。 2.加强亲子沟通:家长应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关心孩子的需求和情感,鼓励孩子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以提高亲子关系的质量。

论幼儿攻击性行为及应对措施

论幼儿攻击性行为及应对措施 幼儿期是人类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个体性格和行为习惯形成的阶段。然而,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产生攻击性行为,给家庭和学校带来不良影响。本文将探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影响,并提供应对措施、家庭和学校的合作策略。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成因的深层次原因 1.生物因素 幼儿攻击性行为与遗传、基因和生化物质的发展有关。一些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可能与家族的遗传因素有关,例如父母的攻击行为。 2.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中幼儿所接触到的暴力影响和不良经历会引发攻击性行为。例如,观看过多暴力电视节目、亲身经历暴力事件等,都可能使幼儿习得攻击行为。 3.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是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家庭的教养方式、父母的行为模式和教养态度都会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如果父母以攻击的方式处理冲突、过度纵容幼儿攻击性行为,都会增加幼儿的攻击行为。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不良影响 1.自身成长与发展 幼儿期的攻击行为可能会影响个体的自我认知和积极性格培养。攻击心理和行为的表现会影响他们与同伴的互动,阻碍他们与社会的良好关系建立。 2.家庭关系 幼儿攻击性行为也会对家庭关系产生负面影响。攻击行为使家庭成员感到压力和不安,可能加剧夫妻关系的紧张程度,影响父母教育能力,增加家庭冲突和紧张气氛。 三、应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措施 1.家庭教育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预防和干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应正确对待幼儿的攻击行为,不能以攻击的方式处理冲突,而是以理智、温暖的方式指导幼儿的行为。 2.学校教育 学校是幼儿社交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干预具有积极的作用。学校应制定一套适合幼儿的行为规范,并通过游戏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解决

儿童攻击行为的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建设

儿童攻击行为的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建设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环节,但如何应对儿童攻击行为成为了许多家长关心的问题。儿童攻击行为不仅对其个人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也给亲子关系带来了挑战。本文将探讨家庭教育在儿童攻击行为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建设良好的亲子关系来解决这一问题。 一、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 儿童攻击行为包括肢体攻击、言语攻击以及社交攻击等多种形式。这种行为不仅对攻击对象造成伤害,也会对儿童自身产生负面影响。例如,攻击行为可能导致儿童在学校中与同伴产生隔阂,影响其正常的社交交往能力。此外,攻击行为还可能表明儿童存在内在的情绪问题,如愤怒、挫折感等,这对其心理健康发展构成威胁。 二、家庭教育在儿童攻击行为中的作用 1. 建立积极的家庭环境 建立积极的家庭环境是预防儿童攻击行为的关键。家长可以通过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以及与孩子共同参与的家庭活动来营造积极的氛围。这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尊心,提升其情绪管理和冲突解决能力,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2. 提供正确的行为模范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榜样,他们的行为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应建立在亲子间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的基础上。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展示给孩子正确的行为模范,尊重他们的需求和意见。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而促进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建立。 三、亲子关系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1. 沟通和倾听 亲子沟通是建设良好亲子关系的关键。家长应尽量保持与孩子的沟通畅通,并且要真正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这有助于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情感联系,同时也为孩子提供了表达内心状况和需求的机会,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2. 规定明确的界限与规则 孩子需要在明确的界限和规则中成长,这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家长应与孩子一起讨论并制定适合家庭的规则,明确违规行为的后果。同时,家长也要自己做到言行一致,严格按照规定执行,使孩子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奖惩相结合 在教育过程中,奖励和惩罚是常用的手段。当孩子展现出积极的行为时,家长应该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以鼓励他们的进步。而对于攻击等不良行为,家长也要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以示警示。但是,惩

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交背景与影响因素

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交背景与影响因素儿童攻击行为是指儿童在与他人交互过程中,以身体接触或言语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或恐惧的行为。这种行为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相当常见,往往受到多种社交背景和影响因素的影响。本文将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以及社交媒体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析。 一、家庭环境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其中的亲子互动和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攻击行为具有直接的影响。首先,家庭中的亲子互动方式对于儿童攻击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父母或兄弟姐妹的行为来学习社交技能,如果家庭中存在着攻击行为,儿童很可能会模仿并表现出相似的行为。 其次,家庭教养方式也是影响儿童攻击行为的重要因素。家长过于严厉、惩罚过度或者忽视孩子的需求,可能导致孩子情绪不稳定,进而表现出攻击行为。另外,如果父母自身在冲突解决中采用暴力或攻击性的方式,孩子也容易学习到这种行为,从而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攻击行为。 二、学校环境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 学校是儿童社交经验的重要场所,学校环境对于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首先,学校中的同伴关系对儿童攻击行为起到重要作用。当儿童处于友好、支持性的同伴关系中时,他们更容易采用

积极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处理冲突,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而当同伴 关系紧张或存在排斥、欺凌等问题时,儿童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 其次,学校的教育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也会对儿童攻击行为产生 影响。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和管理方式,以及对儿童冲突的处理方法,会直接影响儿童的行为表现。如果学校缺乏积极的行为规范和冲突解 决机制,儿童的攻击行为很可能会得不到有效的约束和处理,进而影 响他们的社交行为发展。 三、社交媒体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儿童使用社交媒体的增多,社交媒体对儿童 攻击行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首先,社交媒体上的暴力内容和冲突 表现容易引发儿童模仿和学习,从而增加他们表现出攻击行为的可能性。另外,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欺凌和网络暴力行为也给儿童造成了心 理压力,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攻击行为。 其次,社交媒体上的匿名性让儿童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在网络 空间,儿童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以此为依托进行攻击行为,因 而在现实社交中也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的行为。 综上所述,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交媒体对儿童攻击行为都具有 一定的影响。家庭应该注重提供积极的亲子互动和科学的教养方式, 学校应该加强同伴关系的管理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社会也应该积极引 导儿童合理使用社交媒体。只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减少儿童攻击行 为的发生,为他们提供更安全和健康的成长环境。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研究 引言: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养育子女时采取的方法、态度和行为。这种方式既受 到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也与父母个人的性格和价值观息息相关。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发展和行为问题有重要影响,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这个话题。 1. 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情绪管理的关系 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影响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研究发现,父母过度保护、过 分干涉儿童的行为会削弱儿童自我调节能力,导致儿童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情绪难以控制。相反,父母的温和、支持性的教养方式有助于培养儿童积极应对压力、控制情绪的能力。因此,父母应该在教养中兼顾关爱和尊重儿童自主性,培养其情绪管理技巧。 2.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也与儿童的攻击行为存在关联。研究表明,父母过分严厉、控 制过度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的攻击行为相关。这种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儿童产生反抗心理,采取暴力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相反,父母关注儿童需求、倾听他们的意见、鼓励合作和解决冲突的教养方式,有助于减少儿童的攻击行为。因此,父母在与孩子沟通和教养时,应充分尊重其个人需要,传递积极的价值观,以培养和引导正向行为。 3.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自尊心的培养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自尊心的发展和培养也有着重要影响。过度严厉、批评 过多的教养方式,可能会对儿童的自尊心产生负面影响。这样的教育往往让孩子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心。相反,父母对儿童的赞美和支持能够增强孩子的自尊心,

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努力。因此,父母应着眼于培养儿童的自信心,给予他们适当的赞美和鼓励,从而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4. 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社交行为的关系 研究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社交行为有重要影响。父母以身作则、展示积极的社交技巧,能够帮助儿童学习有效的沟通和交往方式。相反,如果父母常常表现出攻击性和暴力行为,儿童容易学习到这种行为模式,对他人采取类似的行为。因此,父母在教养中应注重自身的言行和示范,以促进儿童良好的社交行为的培养。 结论: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问题有着重要影响。父母应持温和、支持性的教养方式,培养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减少儿童的攻击行为、增强儿童的自尊心和促进儿童的良好社交行为的发展。深入研究这些教养方式的关系和机制,有助于提高父母的教育水平和育儿效果,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幼儿攻击性行为与家庭教育

幼儿攻击性行为与家庭教育 摘要:在每所幼儿园的每个班级里,总会遇到一些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如果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教育不当,将会给孩子一生的社会性发展造成危害。而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会显得无助,不知道该怎样进行教育。对家庭教育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进行论述,并提出相应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家庭教育;攻击性行为;影响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简单阐述 攻击是幼儿中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行为。幼儿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性行为,是指幼儿企图损害他人或物的行为。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虽然多为工具性攻击,也许对于一些成人来说并不算什么,也容易被家长忽略,但是不进行适当的引导,不仅会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产生负作用,也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心理学家韦斯特曾进行了长达14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70%的暴力少年犯在13岁时就被确认有攻击性行为,有48%的少年犯在9岁时就被确认有攻击性行为。而且,儿童的攻击性水平越高,今后犯罪的可能性越大。可以这样认为,儿童攻击性行为是今后各种各样行为问题的先兆。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幼儿攻击性行为受着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环境因素的影响力更大,其中涉及到的都是幼儿一日生活当中所接触到的人、事、物。例如,家庭环境影响、同伴关系影响、传媒影响以

及幼儿生活大环境的影响等。而对于幼儿来说,家庭环境和同伴关系的影响是最主要、最直接的影响因素。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大约占50%,其余的50%中有一部分是家长与孩子相互作用所致。而所谓遗传并不是父母把打人、骂人等一些具体的行为遗传给孩子,他们遗传给孩子的只是神经活动类型,比如,情绪容易激动、兴奋性强、反应速度快等人类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特征。 对于具有同样特征的两名幼儿,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则会发展成不同的幼儿。因此,从本质上讲,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差别,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但后天环境与教育是攻击性产生及其强度的决定性因素。特别对于幼儿来说,家庭环境是他们接触这个社会最多也是最直接的环境因素,而同时家庭中的教育也是幼儿接触的第一种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幼儿攻击性行为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三、家庭教育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1.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虽不直接作用于幼儿的教育,但是对于幼儿的生活习惯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在家庭环境长时间的影响下,幼儿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既定的性格特征和行为特征。有调查研究表明:在有家庭暴力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几率要远远大于在正常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当然家庭暴力的表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它不仅仅局限于殴打的方式。

儿童攻击行为的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

儿童攻击行为的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儿童攻击行为是指儿童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使用肢体或言语伤害 对方的行为表现。这种行为常常给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带来挑战。本 文将探讨儿童攻击行为的成因、家庭教育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以及 改善亲子关系的方法。 一、儿童攻击行为的成因 儿童攻击行为的出现通常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关。首先,家庭环 境对儿童攻击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家庭中存在高度冲突、暴力 或者忽视儿童需求的现象,儿童攻击行为可能会有所增加。其次,儿 童自身特点如情绪管理困难、自我控制能力差等也是儿童攻击行为的 重要因素。最后,来自学校、同伴或者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也可能会 促使儿童表现出攻击行为。 二、家庭教育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 家庭教育在塑造孩子的行为和态度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积极 健康的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儿童积极的行为表现,相反,缺乏有效的家 庭教育则可能加剧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以下是几种家庭教育方式对 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 1.积极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塑造儿童行为最有效的因素之一。 亲密的父母-子女关系、日常的沟通和互动,有助于建立儿童对他人关 怀的意识和理解。这些正面的亲子关系可以减少儿童攻击行为的出现。

2.明确的规范和界限:家长应当为子女设立明确的规范和界限,并 对违反规范的行为进行适度的惩罚。这样可以帮助儿童学会控制自己 的行为并明白攻击行为的后果。 3.积极的表达方式:鼓励儿童学会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以有 效减少使用攻击行为来解决冲突的倾向。家长可以倾听并尊重儿童的 感受,帮助他们学会积极地表达。 4.家庭的正向模范:父母的行为对儿童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 应该展示积极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以身作则地教导孩子遵守道德规范。 三、改善亲子关系的方法 为了改善亲子关系,并减少儿童攻击行为的出现,家长可以尝试以 下方法: 1.增进亲子沟通: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关注孩子的需求和 情感,并与他们一起探讨解决冲突的方法。 2.建立家庭规则:制定家庭规则,并确保规则对孩子而言是可行的 和理解的。家长应对违反规则的行为进行适度的、一致的惩罚,同时 也应当表扬和奖励符合规则的行为。 3.提供支持和指导:家长应该成为孩子发展的支持者和指导者。帮 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导他们如何有效应对冲突和控制自己的 情绪。 4.培养共情能力:鼓励孩子学会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帮助他们 理解他人的感受,并培养对他人关心和关怀的能力。

儿童攻击行为家庭教育论文

儿童攻击行为家庭教育论文 一、问题提出 有关攻击性行为的起源和发展,已有的关于儿童早期攻击的研究显示,人在婴儿期就出现了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在会说话后出现。攻击行为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其中,身体攻击出现在2~3岁,言语攻击出现在3~5岁,敌意性攻击出现在童年中期。关于儿童攻击行为的稳定性有研究表明,具有攻击性的婴幼儿5岁时依然具有攻击性;而且芬兰、冰岛、新西兰以及美国进行的纵向研究表明,儿童在3~10岁表现出的抑郁、暴躁和攻击行为能够很好地预测其以后是否容易出现攻击和其他反社会倾向。休斯曼及其同事对600名被试验者进行了为期22年的追踪,表明8岁时具有高攻击性的儿童通常在30岁时也比其他人更有敌意。王美萍(2010)研究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联系时探讨了遗传和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母亲积极教养、家庭功能与攻击及内外化问题行为间存在负向关系,表明积极教养、良好的家庭功能是攻击及内外化问题的保护性因素。在SabineStoltz等人(2013)的研究中也指出,父母教养方式也是社会环境对攻击行为的一个有风险的影响因素,在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中,不一致的惩罚和过度反应对儿童的攻击行为都有显著性影响。帕特森观察了有关高攻击型儿童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往模式,发现仅关注父母的教养方式还不能完全解释儿童的

失控行为。高攻击型的儿童似乎生活在反常的家庭环境中,其家庭氛围对攻击性的形成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攻击型儿童通常生活在争吵不断的家庭氛围中,家庭成员之间不愿意相互交流,即便发生交流,也往往是采用嘲笑、威胁或其他激进的方式而不是亲切交谈。因此,家庭教育对预防和控制儿童攻击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以攻击理论为基础,探讨家庭教育策略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 二、攻击理论 1.本能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天生具有生本能和死本能。当死的本能转入人体内部时,就通过自我惩罚的形式表现。这种自我惩罚的极端表现就是自杀;当死的本能转向外部时,就会以敌对、破坏和谋杀等攻击形式表现出来。本能论认为,应该选择合适的途径让这种攻击性的能量释放出来,以免它继续积累导致疾病或攻击行为。 2.挫折——————攻击假说。 早期挫折攻击观点认为,攻击总是攻击者受到挫折后的结果。修正后的挫折——————攻击假说认为,某人所期望的目标没有实现,从而产生挫折、愤怒,之后,愤怒使个体倾向于或准备好做出攻击行为。个体是否做出攻击行为,部分依赖于他或她的学习经验、对事件的理解,以及个人对挫折的反应方式,也依赖于环境中是否存在诱发攻击的刺激。Berkowitz强调了认知因素的重要性。现在他的学说被称为认知——————新联结模型。 3.社会学习理论。

幼儿攻击性行为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及矫正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及矫正策略 作者:刘霞 来源:《动漫界·幼教365(管理)》2015年第12期 在幼儿园中不乏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面对他们,有些老师不知所措,家长也感到头疼。其实,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与其家庭教育背景有很大关系,要想纠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必须先从家庭入手。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伤害他人或事物,以获取某种事物或达到某种目的的社会性行为。它可以是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也可以是权力的侵犯。攻击性行为会妨碍儿童未来的发展,阻碍儿童社会性、个性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影响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研究有着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双重价值。如果对儿童早期出现的攻击性行为不加以纠正或干预,将有可能导致其今后的暴力犯罪,这一问题应该引起每一位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许多儿童具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这与其家庭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儿童在最初的6年里已经开始要求养成良好的行为系统,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良好的习惯系统最终形成良好的人格,这其中环境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幼儿情绪和行为的形成受环境的作用,而这种环境主要是指家庭环境。不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幼儿形成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与家庭教育方式的关系 家庭是儿童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对儿童早期的行为塑造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家庭环境和家庭教养方式是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一)教育多以打骂为主 有些家长习惯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挨打后,容易产生抵触和愤怒情绪,这种情绪一旦“转嫁”到别的人身上,幼儿就逐渐产生了攻击性行为。这对于儿童来说,其实是一种心理暗示:当别人让你不满时,你就可以用打骂的方式来对待他们。结果孩子学会了这样的方式,并以此来对待其他儿童,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二)家长对儿童放任不管 家长对孩子行为缺乏约束,放纵、宽容和无所谓的态度使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得以强化。一个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研究表明,幼儿1岁左右就开始出现工具性攻击行为;2岁左右开始表现出明显的冲突,会出现身体上的攻击行为,比如推人、踢人、咬人等;儿童4岁之前,攻击性行为的数量会逐渐增多。此时,家长如果采取漠视态度,就会使儿童的攻击

家庭对儿童攻击性形成的影响及其对策

家庭对儿童攻击性形成的影响及 其对策 近年来,由攻击行为引起的学龄儿童暴力事件开始闪现在我们的新闻报道中,学龄儿童的这种行为让我们感到惊讶和担忧。为什么这些孩子会有这种与年龄不相称的行为?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严重危害儿童的健康成长。如何通过启蒙和终身家庭教育来预防和制止这种行为,最终实现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及其特点 儿童的攻击行为阻碍了儿童个体的健康成长,那么什么是儿童的攻击行为呢?攻击性行为是指任何通过攻击、威胁、辱骂等方式故意伤害他人心理和身体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并引起他人的痛苦、厌恶等反应。其表现形式通常是打、抓、撞、骂、骂、威胁等。 其次,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其独特的特点。第一,孩子的攻击行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在婴儿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主要是由对物品或空间的争夺引起的。随着我们进入学龄,由于社会事件(如游戏规则、行为等),儿童中的攻击行为逐渐增加。).从攻击行为的表现形式来看,儿童倾向于使用身体攻击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更多地使用语言攻击而不是身体攻击。第二,攻击性行为稳定。童年时被同龄人评价为具有攻击性的孩子,成年后往往会有更多的犯罪记录。第三,攻击行为存在性别差异。与女生相比,男生更有攻击性。 二、攻击性行为对儿童成长的危害

攻击性行为对个体的健康发展非常有害,不仅阻碍儿童社会性、个性和认知的发展,而且对他人或集体都有危害。每个人都必须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学会掌握和遵守社会规范,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为社会所接受。 有西方学者指出,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大部分知识和交际能力都来自于同龄人。同伴关系不仅能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还能使儿童在同伴关系中获得相应的社会和性别角色,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有攻击行为的孩子,同伴关系差,无法融入正常孩子的生活,导致人格回归。在一定条件下,容易发生反社会行为,严重阻碍一个人的健康发展。根据数据,在青少年实施的暴力犯罪中,许多暴力少年犯在童年早期被认定为具有攻击性。 家庭对儿童攻击性形成的影响及其对策 3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过“教育,我们或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在一个人的教育中人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在家庭中儿童的教育主要来自于其父母亲,父母在儿童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且这种角色是多重的。家庭教育该怎么来预防和制止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呢? 1、成人的榜样作用 家庭作为儿童社会化最基本的动力,对儿童早期行为的塑造起着关键作用。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行为心理学学者一直对儿童如何获得社会行为感兴趣,班杜拉提出了一套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人物的行为而习得社会行为。有专家认为,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接受了不良的家庭教育。如果儿童长期生长在暴力专制的家庭,其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几率很高。儿童的模仿能力很强,家长对

我国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

我国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 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指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故意伤害他人、破坏性行为或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这种行为会对幼儿园儿童自身、家庭 和社会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探讨其影响因素和改善措施。 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儿童行为发展的重要基础,不良家庭环境可 能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产生负面影响。例如,父母的冲动行为、家庭暴力 和亲子关系紧张等,都可能引发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2.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儿童行为发展的外在因素,对儿童的攻击性 行为产生一定影响。例如,媒体暴力的普遍存在、仇恨言辞的传播和家庭 教育的缺失等,可能使儿童学习到攻击性行为模式。 3.情绪管理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是儿童控制攻击性行为的关键。对于 那些情绪管理能力不强的儿童来说,当他们感到愤怒、沮丧或挫折时,他 们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针对上述影响因素,以下是改善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一些措施: 1.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防止和改善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关键要素。家 长应该注重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教导他们正确表达情感的方式,避 免过度惩罚和暴力行为。 2.学校教育:学校应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积极的行为规范,培养儿 童的合作能力和积极的社交技巧。教师可以通过情绪管理和冲突解决的培训,帮助儿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攻击性行为。

3.环境改善:针对学校的环境设置,可以增加儿童的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提供更多的体育活动和游戏机会,以缓解儿童的压力和疲劳。 4.媒体教育:应加强对媒体的引导和监管,减少暴力场景的呈现,并提供积极健康的儿童节目和游戏,以培养儿童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5.亲子关系建立:鼓励父母与儿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加强沟通和理解。父母的陪伴和关心有助于儿童塑造积极的行为模式。 总之,针对我国幼儿园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积极合作,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环境改善、媒体教育和亲子关系建立等方面入手,共同努力防止和改善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这样能够帮助儿童更好地成长,建立良好的行为、社交和心理健康。

谈家庭教育与幼儿的攻击行为

谈家庭教育与幼儿的攻击行为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幼儿游戏、教育资料、幼儿管理、计划总结、家园教育、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nursery school lesson plans, small class lesson plans, middle class lesson plans, large class lesson plans, children's games, educational materials, child management, plan summary, home education,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

在家庭教育中使用暴力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在家庭教育中使用暴力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作者:程晓宇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3期 摘要:在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棍棒教育”往往成为父母教育孩子的主要方式,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子不打不成器”,以及会产生“孩子是打出来的,而不是教育出来的”错误观念,从而忽略了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本文主要讲述了在家庭教育中使用暴力对儿童各方面的影响,以及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从而引导家长更好的教育孩子。 关键词:家庭教育;暴力;儿童;影响 一、前言 近年来,在教育过程中使用暴力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使用暴力行为的方式有两种:身体上的暴力以及言语上的暴力。这两种暴力给儿童的成长发展造成了许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儿童身心健康、情绪、攻击性以及性格这几方面。而且,在教育过程中使用暴力不只是在发生时产生影响以及只产生直接后果,有时许多年以后它对个体依然有很大的影响。 二、在教育过程中使用暴力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许多父母受老一辈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是打、骂孩子,认为这样的方式才能使孩子成才。实际上,这种非打即骂的教育方式往往有着很大的危害,无论是“棍棒教育”还是“言语暴力”都对儿童的身体和心灵造成的很大的影响,甚至是一辈子的创伤。 (一)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影响 据了解,近期有研究表明:经常体罚子女会影响其智商。美国《世界日报》报道中,专家对1510名2~9岁的儿童进行了4年的跟踪研究,结果发现,在806名2~4岁的儿童组中,未遭体罚儿童的智商平均水平比经常挨打者高出5分,而另一组704名5~9岁的儿童,差距则有28分。此外,如果父母在打孩子屁股时出手过重、过猛,孩子的臀部突然受到撞击,可经脊柱传到寰枕关节,就有可能造成颅骨整体变形,引起脑干的损伤,后果会不堪设想。 (二)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教育中,父母打骂孩子的危害是巨大的,孩子躯体的伤痛仅仅是一个方面,对孩子心理的影响却是巨大的,亦是无法挽回的。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出现以下一些不良心态甚至是人格障碍。(1)会使孩子形成暴躁的脾气。孩子比较善于模仿,而家长作为儿童的典范,倘若经常对孩子实施暴力,那么他就很有可能去欺负比他小的孩子,甚至会形成粗暴的性格,产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