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源学派的企业能力理论及相关文献综述

资源学派的企业能力理论及相关文献综述

资源学派的企业能力理论及相关文献综述
资源学派的企业能力理论及相关文献综述

资源学派的能力理论及相关文献综述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重点从市场定位逐步转移到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和保持上来,并由此产生了企业的能力理论。它逐渐演化为两个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的学派,即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本文主要介绍了基于企业资源的资源学派关于企业能力理论的观点和相关文献综述。

一、能力理论的产生和基本观点

能力学派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20年和1925年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Marshall)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所提倡的企业内部成长论。马歇尔认为由于专业化分工导致技能、知识和协调不断增加从而推动企业不断进化,同时他认为每个行业是由一系列生产规模、企业寿命、专业知识、组织结构、生产成本、市场份额都不同的异质企业组成的,单个企业的成长、衰落是经常性的,但一个行业则可以经受长期的波动,甚至出现长期平稳向前发展的态势。其后他的门人艾迪斯?彭罗斯(Edith Penrose)于 1959年出版了《企业成长论》,在这本书中她进一步深入研究企业成长问题并提出了企业内在成长论的思想。她认为被新古典企业理论视作“黑箱”的企业资源和能力是构成企业经济效益的稳固基础。企业不仅仅是一个管理单位,而且是一个具有不同用途、且随着时间推移由管理决策决定的生产性资源的集合体 (杨浩、戴明月,2001)。企业的内部存在着通过知识积累以拓展生产领域的机制,而且这种知识的积累是一种内部化

的结果,这一过程节约了企业稀缺的决策能力资源,从而新的管理者才能释放出可以用来解决新问题、促进企业成长的能量。

此后对企业能力的研究不断深入,1982年纳尔逊(Richard Nelson)和温特(Sidney Winter)在《经济变迁中的演化理论》中,借鉴企业的能力理论,以企业拥有的智力资本对企业进行分类。同年,里普曼(Stephen Lippman)和罗曼尔特(Richard Rumelt)在“不确定模仿力:竞争条件下企业运行效率的差异分析”一文中,他们推断,如果企业无法有效仿制或复制优势企业产生核心能力的资源,那么企业间业已存在的效率差异将无法消除。

1984年随着沃纳菲尔特(Birger Wernerfelt)在美国的《战略管理杂志》上发表了《企业资源学说(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一文,企业能力理论开始分化为两个相对独立又互为补充的流派,这两个流派都建立在企业内在成长论的基础上并为企业内在成长论的深入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基于企业资源的能力理论的演进

资源学派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提出,经过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长足发展,现已成为战略管理理论中的另一支重要流派。1984年,沃纳菲尔特在美国的《战略管理杂志》上发表了《公司资源学说(Are- 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提出了公司内部资源对公司获利并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公司内部环境同外部环境相比,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对企业创造市场优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内部的组织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收

益、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他的观点对整个90年代的战略理论研究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他的研究以及后来的罗曼尔特、里普曼、温特、巴尼、申德尔、库尔、迪瑞克斯、德姆塞茨、库勒、皮特瑞夫、柯利斯、蒙哥马利等人的研究共同形成了所谓的资源学派。正因为这样,沃纳菲尔特于1993年获得了美国战略管理协会授予的年度奖,他的这篇论文也被《战略管理杂志》评为“所刊出的最优秀的论文”。

三、资源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基于企业资源的能力理论是以沃纳菲尔特在美国的《战略管理杂志》上发表了《企业资源学说》一文为标志产生的。沃纳菲尔特认为企业内部的组织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收益、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随后罗曼尔特在1984年和1987年分别发表了《企业战略理论》和《战略、经济理论和企业家》,罗曼尔特认为企业间存在效率差异,绩优企业的超额利润源泉来自于企业内的不确定的特殊资源以及由此形成的一种“隔离机制”。库勒在《资源学说与产业组织经济学内五大流派的历史比较》文章中指出资源学说既考虑企业外部的产业环境分析又考虑内部的资源分析,是一种新的全面的企业理论。资源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巴尼在《战略要素市场:期望、运气和企业战略组织文化:是一种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吗?》一文中认为企业是异质的,企业资源具有非完全流动性,在此前提下,只有当资源具备有价值,稀缺的,不可完全模仿和不可完全替代这四个特征时才能创造持续竞争优势。随后他又在《战略理论和竞争的类型》的文章中指出资源的不可完全模仿性存在三个基本原因:企业发展的

历史因素(路径依赖性)、资源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因果模糊性,资源本身的社会复杂性,资源观是一种战略整合观。

另外,温特和德姆塞茨十分重视知识资源对企业的重要作用,他们分别在《知识和能力作为战略资产》和《企业理论在思考》的文章中指出企业只有重视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才能在竞争中创造战优势,即将知识和能力作为企业的战略性资源。而迪瑞克斯和库尔则从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出发认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产生依赖于企业内

各种资产的整合。

四、基于企业资源的战略管理思想

资源学派认为,每个组织都是独特的资源和能力的结合体,这一结合体形成了企业竞争战略的基础。因此企业战略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培育和发展企业独特的战略资源以及优化配置这

种战略资源的独特能力,即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的形成需要企业不断地积累战略制定所需的各种资源,需要企业不断地学习、超越和创新。只有核心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企业才能通过一系列组合和整合形成自己独特的、不易被模仿、替代和占有的战略资源、才能获得和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同时资源学派也承认产业分析的重要性,认为企业能力只有在产业竞争环境中才能体现出重要性。因此资源学派的战略思想可以概括为:产业环境分析、企业内部资源分析-制定竞争战略-实施战略-积累战略资源并建立与产业环境相匹配的核心能力-赢得

竞争优势-获得绩效。

资源学派的产生使企业的战略管理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它特有的稀缺资源和能力,构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心应放在对稀缺资源和能力的整合和控制上。第二、要素市场的战略并购不足以构建企业的竞争优势,战略联盟是整合企业间不可流动的资源与能力,从而形成战略优势的有效途径。第三、企业的成功来自于有价值的并能以低于其价值的代价获取的资源与能力,因此,确认战略成功的关键因素应当去寻找企业内部积累形成的特殊资源,而不是去寻找对大多数成功企业都普遍有意义的因素。第四、技术专利对企业竞争优势的保护作用是有限的,只有持续的创新能力才足以保护企业的竞争优势。第五、离开企业核心能力的多元化会降低企业的绩效,“回归根本”的归核化是多元化发展的方向

五、资源学派对企业差异性的解释

资源和能力是企业战略选择的基础,每个企业拥有的资源和能力是各不相同的,这种资源与能力上的差异导致了企业战略选择上的差异。为什么相互竞争的企业拥有各不相同的资源和能力,为什么成功企业的资源和能力难以被学习和摸仿?资源学派认为有四个原因:

1、历史与路径依赖性。资源学派认为,有些资源和能力的形成是有其特定的历史和路径依赖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那些经历过特殊的历史的企业才具有某种特有的资源和能力。那些在特殊时期没能得到这种资源和能力的企业,要在未来某个时期以同样的成本获取这种资源和能力将是极其困难的。

2、因果模糊性。因果模糊性意指人们弄不清楚成功企业的成功原因是什么,它们为什么具有竞争优势和经济利润,其竞争优势和经济利润来自何处。正因如此,竞争对手才不知道如何去模仿或学习它的这种能力,也不知道他们到底应当用自己的资源和能力去实施一种什么战略。

3、社会复杂性。资源学派认为,使企业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有时是一些复杂的社会资源,例如,企业高管层的人际关系,企业的文化、企业在供应商和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企业的社会声誉和各种社会关系等。具有这种资源和能力的企业,战略选择的空间比那些不具备这种资源和能力的企业大得多。

4、小决策的重要性。资源学派将决策分为大决策和小决策,大决策是由管理者做出的决策,小决策是企业的职员每天做出的决策。大决策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决定作用是明显的,但更经常的是,企业的竞争优势更多的依赖小决策,企业的资源与能力要经过许多的小决策而发挥作用。

六、资源学派理论的优点和局限性

资源基础理论的出现为战略管理开拓了新的研究方向, 它的优点在于强调企业各种各样的内部资源,并且强调取得竞争优势资源的意义。资源学派从企业内部的资源而不是从企业外部的环境条件来寻找企业在产品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源, 凭借已知的资源状况把企业看成一个独特的系统,使得管理者们把目光集中于企业自身的力量上, 帮助管理者们识别那些能够产生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

尽管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 资源基础理论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学说还存在一些缺陷: 首先,在对资源的定义上是不严谨的,未能把资源属性同组织属性分开; 其次,对企业获利潜力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问题,仅考虑资源学派的理论解释是不够的,需要其他的理论观点加以补充,特别是结构学派和能力学派的理论观点; 第三, 资源基础理论与波特的竞争优势外生论一样从静态的角度来研究动态的企业过程, 从而忽视了不确定环境中资源培育的动态特性;第四,构造的“资源—战略—绩效”理论范式是单方向不可逆的,事实上,资源、战略和绩效的关系是多方面的,并且以动态的形式相互影响。一方面,根据资源情况制定战略,改变了构成企业战略的对象,另一方面,战略实施后必然会对资源的配置和企业绩效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魏江.基于知识的核心能力载体和特征. 科研管理[J]. 1999(2)

[2]魏江,寒午.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界定及其与核心能力的关联. 科研管理[J] . 1998(6)

[3]杨浩.戴月明.企业核心专长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9.

[4]吕立志.论新资源在新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软科学,2001,(9):21~25

[5]饶扬德.基于资源整合观的企业战略重构[J].工业技术经济,2005,(7):5—7

[6]王玲,杨武,雷家脯.企业技术整合过程中的技术转移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4):67—70

[7]李凯.创业资源整合与创业企业核心竞争力[J] 现代商业2008(9)

[8]尼古莱?J 福斯、克里斯第安?克努森编,李东红译.企业万能:面向企业能力理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1998年5月第1版

[9]叶克林. 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与创新—综论80年代以来的三大主要理论流派[J] 江海学刊1998(6)

[10]倪义芳,吴晓波. 论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演变[J]《经济管理》2001(6)

[11]马昀. 资源基础理论的回顾与思考[J]《经济管理》2001(12)

[12]徐二明,王智慧.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流派[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9(1)

[13]George stalk Wtalk,Philip Evans,and Lawrence E.Shulman:Competing on Capabilities:The New Rules of Corporate Strategy,Havard Business Review,March-April 1992,P57-69.

[14]C.K.Prahalad and Gary 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May- June 1990,P81.

[15]Richard L.Priem and John E.Bulter,IS the resource-based “view”a useful Perspeetive for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earch?,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Jan 2001,P22-40.

文献综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

XXXX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 查文献综述 院系名称:XXXX学院 专业:xxxxxxxx 学生姓名:Docer 学号: 123456789 指导老师:Docer

XXXX大学教务处制 2017年3月1日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文献综述 摘要:职业生涯规划,关系大学生能否在社会中正确找到自己的定位、充分发挥潜能、走向成功。它是大学生迈入社会,实现人生抱负的关键一步。自2001年开始,我国便有学者对大学生生涯规划进行研究,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依据关于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文献,对我国现阶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的领域、理论、实践研究及指导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的走势和趋向。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问题;有效途径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高等学校招生规模扩大及就业方式的变革, 高校毕业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学生盲目就业现象明显。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成为解决学生生涯困境的关键。各学校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工作投入,以课程、讲座和活动等不同形式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引导。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逐渐凸现,成为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和相关学者研究的热点。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及理论研究。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起源于西方20世纪60年代,现在已经成为西方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追根溯源,职业生涯规划的雏形开始于美国学者帕金斯2O世纪初提出的职业指导,并且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职业指导在理论和方法上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是指导的主要方式是指导为主或者单纯的指导。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职业指导的内涵就有了很大的变化,那就是开始由指导转向了辅导,强调被指导者自身

企业文化参考文献.pdf

企业文化参考文献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通讯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通讯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通讯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一) 主要参考书目 谭道明主编:《企业管理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XXXX年3月第2版金思宇:《企业文化建设是探索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中国企业文化网,XXXX年12月 高峰:《企业文化》,中国纺织出版社,XXXX年9月第一版 通讯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二) 刘光明:《企业文化》,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魏杰:《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生命常青藤》,中国发展出版社,XXXX年7月第1版。 刘仲康:《企业经营战略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XXXX年1月第2版。通讯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通讯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谭道明:《企业管理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XXXX年11月第2版。 李大军:《中外企业文化知识500问》,企业管理出版社,XXXX年2月第1版。 王璞武凌:《企业文化咨询实务》,中信出版社,XXXX年6月第1版。 约翰科特詹姆斯赫斯克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华夏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通讯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三) 世纪是文化管理时代,是文化致富时代。企业文化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所在,是企业管理的最重要内容。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中各个部门,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经营哲学和原则, 解决问题和制定决策的方式。通讯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论文。它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已经日益显著。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提高经营业绩,创造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1]倪东生.企业流程再造中的文化建设[J].经济师,XXXX(01). [2]贾蕾.美日企业创新的文化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企业经济,XXXX(05). [3]罗长海.企业文化要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XXXX(8). [4]黄静.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XXXX(9). [5]李胜.构建优秀企业文化提高市场营销能力供电企业经营观念的转变[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XXXX(04).

上市公司偿债能力分析【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上市公司偿债能力分析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研究意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与发展,企业已从政府拨款为主的筹资方式,转为自有资金、借入资金等同时并存的筹资方式,负债经营已为企业普遍采用。负债经营不仅可以解决企业资金短缺问题,还可以产生财务杠杆效应,为企业的所有者带来更多的效益。但是,负债经营也存在着风险,如资产负债率偏高,债务负担过重,偿债困难,银行与企业或企业与企业之间互相拖欠借款,应收款收不回,应付款付不出等等现象。因此,企业在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外部资金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偿债能力的分析。它有利于正确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有利于投资者进行正确的投资决策,有利于企业经营者进行正确的经营决策,有利于债权人进行正确的借贷决策。由此可见,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预期目标:本文在参照国内外已有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从偿债能力的各种指标入手,以沪市电子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财务管理理论、财务战略管理理论、财务评价理论为指导,通过数理统计和数据挖掘等方法,对上市公司偿债能力进行了研究,并测定了电子行业偿债能力指标的标准值,从而为电子业上市公司在充分利用外部资金的同时有个明确的度量,为增强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竞争力提供一定的探索性建议,为政府监管部门提供政策性意见以及为相关理论研究做出贡献。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对沪市电子行业的财务分析中,偿债能力分析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企业偿债能力分析的研究已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但是由于样本选取,研究方法及绩效评价角度的差异,造成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国内研究,蒋理标(2005)提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负债经营时现代企业的基本经营策略,如何分析企业偿债能力是企业进行负债经营风向管理的关键环节。现有的偿债能力分析主要是通过研究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各项目的结构关系及各项目的变动情况,来确定企业财务状况是否健康、偿债能力是强还是弱。简燕玲(2005)提到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如何安排好到期债务的偿还;二是要有相对稳定的现金流入。文章分析了目前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中存在的问题,从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两方面对企业偿债能力分析做出了适当的改进,提出了在分析企业偿债能力时要考虑偿还债务资金来源渠道、企业流动资产质量、企业所处的寿命周期等以前很少涉及的几个

2015年优秀行政管理专业参考文献

2015年优秀行政管理专业参考文献 2015年优秀行政管理专业参考文献(一) 泰罗:《科学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西蒙:《管理行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F、J、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上海书店1999年版。 詹姆斯、Q、威尔逊:《美国官僚政治政府机构的行为及其动因》,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版。 戴维、H、罗森布鲁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R、J、斯蒂尔曼编著、李方等译:《公共行政学》(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R、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尼斯坎南:《官僚制与公共经济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出版社。 敦利威:《民主、官僚制与公共选择》。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出版社。 奥斯特罗姆等人:《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上海书店2000年版本。 查尔斯、J、福克斯等:《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11月版。 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巴泽尔:《突破官僚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 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4年版。 O、C、麦克斯特:《公共行政的合法性一种话语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V、登哈特和R、登哈特:《新公共服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简、莱恩:《新公共管理》。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出版社。 C、胡德:《国家的艺术:文化、修辞与公共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弗里德利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奥斯本和盖布勒:《改革政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亨廷顿:《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 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版本。 霍恩:《公共管理的政治经济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出版社。 Sabtier:《政策过程理论》。出版社2004年版。 艾伦、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基础》,华夏出版社2000年出版。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出版。 迈耶和布鲁德尼:《公共管理中的应用统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何晓群和刘文卿:《应用回归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应国瑞:《案例学习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费斯勒、凯特尔:《行政过程的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入学考试必读)。 纳特、巴可夫:《公共和第三部门组织的战略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F、J、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詹姆斯、Q、威尔逊:《美国官僚政治政府机构的行为及其动因》,上海译文出版 社1990年版。 戴维、H、罗森布鲁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鲁宾:《公共预算中的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015年优秀行政管理专业参考文献2015年优秀行政管理专业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范文 (2)

xxx问题研究文献综述(标题) xx(作者) 摘要:XXXX (摘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简短概括你本文的主要研究的内容是什么。一般1,2句话即可。第二部分写:“国内学者对xx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以及“本文从xxx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之类的总结性套话,最好能稍作总结。 其中第一部分,如果你不会写又或者懒得写,个人建议可以拷贝他人相关论文的摘要部分,然后做适当修改和调整即可。毕竟你研究的主题和你网上下载的相关论文的主题是基本一致的,故可以借鉴网上论文的摘要。但是请注意别一字不动的全拷贝,适当整合,修改。别让我发现你一个字都没改动过! 第二部分,如同我上面所说的写。若能简短总结下你接下来打算从哪几个方面来综述,那是最好了;如果不能,我也不勉强了,写两句套话也行。 以下给出个摘要的例子,仅供参考。其中绿色代表我所说的第一部分;黄色代表第二部分。 例一: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为城市繁荣和农村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他们的社会保障程度低, 近乎游离于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近年来理论与实务界对此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在对这些成果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 简要评析了总体研究现状, 并指出当前亟待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 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例二:我国当代大学生自杀问题文献综述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自杀率呈上升趋势,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国内学者对大

学生自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主要对2003-2007 五年间大学生自杀问题的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内容涉及自杀态度、自杀原因、自杀意念、自杀量表、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等方面的研究。 例三: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文献综述 摘要:自比较优势理论创立以来,该理论一直都是指导国际贸易活动的准则、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然而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时,比较优势理论也不断经受着其反对者理论和经验验证上的挑战。在其追随者们不懈地努力下,比较优势理论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使得即使在贸易理论辈出的今天它依然在国际贸易中保持着其毫无争议的主流地位。本文就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过程进行简单的梳理,勾勒了比较优势理论演进的大概脉络,最后简要讨论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实践意义。 ) 关键词:xxx (找几个关键词;3,4个差不多了。彼此之间用分号“;”隔开。) 前言(或称为导言) ( 前言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争论焦点,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前言分两部分写。 第一部分是介绍研究的主题,目的,以及相关概念,定义等。这部分我建议你们完全拷贝黏贴别人的论文的前言部分。比如你想写电力系统改革方面的文献综述,那么就在网上论文数据库中输入电力系统改革这几个关键字样后,会弹出许多的与此主题相关的论文。随便找其中的一篇,它的前言部分都会介绍电力系统改革方面的相关情况。这部分你们选择一

职业生涯规划作业(内附参考文献)

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素养培养 驾性格之舟寻成功之岛 ——霍兰德类型理论概述学院: 学号: 姓名: 2016年6月

霍兰德类型理论是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兰德于1959年首次提出的。他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职业兴趣和人的人格间有着很深的关联性。精准地把握这种关联,把兴趣融入职业当中,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们在工作中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这种兴趣与职业的结合可以使人们在工作中更加积极向上,更加愉快。因而霍兰德类型理论在职业生涯规划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在具体的分析当中,霍兰德教授认为人格可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 霍兰德类型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霍兰德类型理论的提出可以追溯到最初的兴趣爱好测验。1912年,桑代克对兴趣和能力的关系进行了探讨。1915年,詹穆士发展了一个关于兴趣的问卷,标志着兴趣测验的系统研究的开始。1927年,斯特朗编制了斯特朗职业兴趣调查表,是最早的职业兴趣测验。1939年,库德在发表了库德爱好调查表。 1953年出现了职业偏好量表。1969年在该表的基础上衍生出了自我指导探索,1970年又根据自我指导探索提出了"人格特质与工作环境相匹配"的理论。后来霍兰德对这些理论加以整理,他把职业兴趣测试和个人性格分析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由此产生了霍兰德类型理论。 霍兰德类型理论的局限性 虽然霍兰德类型理论很好地融合了兴趣测试和个人性格分析,但是该理论也有其局限性。实际应用中,霍兰德类型理论的六种类型职业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存在着各种区别与联系,但是霍兰德类型理论中的正六边形模型中,相邻的职业群存在距离相等这一缺陷。于是在1991年,Gati对这一局限性进行了改进。他在正六边形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层次模型。此后,人和物、数据和观念这两个维度也被加入到了霍兰德类型理论,这一改进使得霍兰德类型理论更加全面完善,丰富多彩,才产生了根据霍兰德类型理论绘制的工作世界地图。 霍兰德类型理论的主要内容 霍兰德类型理论认为人格可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我们也在课上大致确定了自己属于哪一类型的人。不同的性格特点也有相应的合适的职业。以下是这六种类型人格的分析: 1、社会型:(S) 社会型的共同特征是喜欢与人交往、不断结交新的朋友、善言谈、愿意教导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文献综述

德国人才差异化管理对中国的借鉴思考的文献综述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组织人力资源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发与管理组织内外的人力资源;维护与激励组织内人力资源。简而言之,最优的人力资源可以用最少的人办最大的事,其中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和长处,人力资本不断升值的过程。而人才差异化管理就是根据个体不同的知识经验水平,工作能力和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管理和开发,进而为顺利实施组织的发展目标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一种管理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的管理,自然要研究人性,即人的本性。那么,如何认识人的本性,就成了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对人性的研究,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持不同的价值观和研究方法,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本文结合所写内容并参考有关书目明确了德国人才差异化管理对中国的意义。 (一)国外关于人才差异化的相关理论研究 目前在我国,相关的人才差异化研究与德国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所以本文重点介绍有关国外的激励理论研究,像我们所熟知的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阿尔德弗的ERG 理论,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罗伯特豪斯的“综合激励模式理论”和亚当斯密的“公平理论”等等,对于不同的人才,有着不同的管理方式。 1.1、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诺是在前人莫瑞的研究下,进一步发展了其研究,并在1954年出版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对该理论进行了阐释,马斯诺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他认为,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成为其主导需要,该理论从人的需要为出发点来探究人的激励和人的行为,有力的说明了人不但有经济上的物质上的需求,更有来自社会和精神上等方面的需求,给予管理者如何激励员工以启示。

财务报表分析文献综述

财务报表分析文献综述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会计专业 班级:08 会计 学生姓名:鲜洁学号:200810406053

文献综述: 上市公司报表分析文献综述 前言 进入21世纪以来,资本市场得到迅速发展,上市公司越来越多,其股东、债权人、债务人等相关利益者为了更好地了解公司经营状况,就要认真分析公司对外披露的信息,因此财务报表分析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另一方面,由于各方面的因素,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报表并不是完全真实有效的,特别是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发生了一系列的财务报表造假事件,严重危害了我国资本和货币市场的发展,让广大投资者遭到严重损失,企业的信誉受到严重挑战,所以,如何鉴别上市公司的“数字陷阱”,也需要我们对报表进行认真分析。本文从财务报表的定义、内容、方法为基础,通过一些会计学、经济学等相关知识及相关学者的著作及理论予以解释和阐述。 1 财务报表的定义及报表分析的定义 1.1 国外研究成果 美国南加州大学的教授Water B. Neig S认为财务分析的本质在于搜索与决策有关的财务信息并加以分析与解释的一种判断过程。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的Le. P. ldA. Bernstein认为财务分析是一种判断过程,旨在评估企业现在或者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其主要目的在于对未来的状况和经营业绩进行最佳预测。 1921年3月吉尔曼(Gilman)出版了名著《财务报表分析》,他指出财务报表也称对外会计报表,是会计主体对外提供的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的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或财务状况变动表、附表和附注。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主要部分,不包括董事报告、管理分析及财务情况说明书等列入财务报告或年度报告的资料。对外报表即指财务报表。对内报表的对称,是以会计准则为规范编制的,向所有者、债权人、政府及其他有关各方及社会公众等外部使用者披露的会计报表。他也提出了不能高估比率分析的作用,因为财务比率和资产负债表之间的关系似乎难以明确。 1898年2月美国纽约州银行协会委员会提出议案,议案要求所有的借款人

行政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前言 当今全国上下正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其必定是一个法治社会,一个法治社会就必须全面实行依法行政。只有坚持依法行政才能保证国家政策的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维护法律公正,使行政管理法律化、制度化,真正做到一切行政管理都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保证行政执法的依法、严格、公正和文明,必须在行政机关中广泛树立和谐执法理念,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依法行政政策推行的进程中却出现了些许问题,如:工作体制不顺畅,现实工作中,一些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对于什么是依法行政,为什么要依法行政,怎样才能依法行政,还存在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所以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建设,同时提高依法行政执法人员的意识。真正做到执政为民,和谐执法。 (一)依法行政的理论阐述 依法行政思想渊源古今中外皆有阐述,但都是源于“法”。执政者有其自身的权力,但合理的利用权力则成为他们控制自己政权的一种方法,西方资产阶级为了推翻宗教的压迫,制定了法律,并要求执政者必须依法行政;中国古代商鞅为使新建的秦王朝依序管理,他以法的形式要求百姓遵从执政者的领导,直到近代中国,执政者才制定出依法行政的发令,到新中国成立后依法行政走过风雨最后才慢慢走上正轨。依法行政的发展中学者们为其规定了基本内涵,分别从依法行政的主体,所依之法和行政行为来阐述,对于依法行政的特征有学者从行政和法的关系来阐述,他认为“依法行政的特征包括了依法行政中‘行政'和‘法'的关系,具体是:法优先于行政,法高于行政;行政必须有法,无法律即无行政;行政必须服从于法。在对依法行政的目标的研究上要做到的一点是决策的科学民主,所谓科学化是指要使政府的决策尊重科学,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社会实际,不能想当然,不能长官意志;所谓民主化是指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反映人民群众要求,体现人民的当家作主,决策体现民意,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但是,现实生活中,一些行政执法人员以自身利益为主,不顾人民的意愿,造成在执法中“霸气”十足、“匪气”十足,违法执法、野蛮

文献综述的定稿,优秀的范例

关于我国经济依附式增长的几点思考 ――文献综述 学生:,09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老师:,商学院经济系 一、经济增长的概念和定义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投资量、劳动量、生产率水平。用现价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的速度。 二、文献综述 (一)理论回顾 国际贸易分工的理论依据和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依据如下: (1)支持国际贸易的理论 1、绝对优势(成本)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由资产阶级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国际贸易理论的鼻祖亚当·斯密 (Adam Smith,1723-1790)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交换是人类的天然的倾向,是出于利己心并为达到利己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分工是由交换引起的,分工的原则是各自集中生产具有优势的产品,而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的生产条件。亚当·斯密的结论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基于地域、自然条件不同形成的商品的绝对差异,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在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即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商品。 2、比较优势(成本)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各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即绝对有利)的产品,而只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即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便可以进行对外贸易,并能够从中获益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由个人推及国家,李嘉图认为,国家间也应该按照“两优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模板

2.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相关概念和理论回顾 企业多元化经营是指企业的经营超过一个行业的范围,并向几个行业的多种产品方向发展的一种经营战略;是指一个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分散经营单一产业的风险,从而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富余的资源而采取的向现有业务领域之外延伸的扩张战略,它是指企业同时生产和提供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劳务的一种经营战略。俗话说的“不要将所有的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也一度成为人们的思维定势。从以上这三方面可以把企业多元化战略经营理解为是企业战略结构中产品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它是与企业区域发展战略相对应的,企业成功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基本特征是企业在权衡企业能力、企业风险以及企业利润的基础上,寻求企业能力与市场市场机会的优化组合。 2.2文献综述 唐丽颖、赵举民(2013)认为:由于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等 ,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 ,企业经营既面临发展的机遇 ,又遇到风险的威胁。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可以分散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营风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需求的多样化 ,产品的寿命周期大大缩短 ,使市场需求的波动性更加剧烈 ,企业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而多元化是指企业在多个产业领域发展,可以防范在经营领域单一情况下出现市场问题时可能导致的企业彻底失败的风险,即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从而保证经营的适应性、安全性、稳定性。 [1] 刘东升、吴维库(2007)认为: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一部分企业开始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在各自细分市场开拓自己的天地,然而另一些企业则在原有分工细化的基础上开始实行多元化战略,但强调在本行业做专做深。我国企业的多元化情结相对于外国企业似乎更加热衷,尤其是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企业 [1]唐丽颖.赵举民.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选择.[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3(12)

企业文化外国文献

企业文化外国文献 【篇一:企业文化外文参考文献】 corporate culture the concept of enterprise culture enterprise culture is formed in the long-term of the venture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among the enterprise staf. they cultivate the common goal, the highest value standard, basic beliefs and behavior. it contains a very rich content, including business philosophy, value concept, the spirit of enterprise, enterprise morality, group consciousness, enterprise image, enterprise system. its core is the spirit of the enterprise and values. the value of enterprise culture 1.enterprise culture affects the enterpr ise’s life culture is informal. but it exist everywhere and every time. in the developing of an enterprise, things informal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at of formal, software is usually more important the hardware. this is not only the character of modern ec onomy, but also the outcome of enterprise culture’s effect in long time. enterprise culture is the spirit of the enterprise, is the power that drives the enterprise developing, and is the best way for the enterprise to get the growth of its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needs culture and the culture can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in any case, there will be no long time development without culture’ support. 2.enterprise culture builds the enterprise’s core competence the 1960’s the core content of enterprise com petition is technology , in the 70 s, it is management, in the 80’ s, it is marketing, in the 90’s, it is the brand, and the 21’st century the core competition between enterprises is the culture. enterprises short-term prosperity can get in so many ways, but the enterprise long time growth can be only from the power of the excellent enterprise culture, the effect of suitable culture on the development and growth of enterprises is huge, because it has infinite driving force on the staff. the spirit and idea s is the core of the enterprise’s culture. when a good enterprise culture establishment, it brings the

偿债能力分析 (2)

1.3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别称查找文献法,被广大学者普遍运用于各种学术研究的一种方法。本文笔者搜集查阅大量有关于我国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状况和发展问题的资料的主要渠道是图书馆跟各大网站上的期刊,报纸,论文等资料和国内外参考文献,归纳整理出了偿债能力分析的基本数据资料,为论文撰写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数据基础。 实证分析法。通过大量的调查和资料与数据的搜集,并综合运用财务报告分析、会计学、财务管理等相关理论,通过财务报表与财务指标评价对比分析华夏幸福财务现状,从中发现华夏幸福在偿债能力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措施。 比率分析法。文中根据华夏幸福2012年至2016年的财务数据,计算出财务指标来解析华夏幸福偿债能力,从中看出华夏幸福的投资价值。 1.4文献综述 投资者在投资之前,首先关注企业的财务状况,其中企业的偿债能力就是一个重点关注项目,偿债能力的研究无疑成了学者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方向有联系又有区分,国外学者的研究侧重于指标的选取以及几个指标之间的比重,而国内学者的研究多偏向于联系企业实际经营活动,如影响因素、负债经营存在问题以及提高偿债能力的策略等。 1.4.1国外文献综述 Russ Giesy(1992年)在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实际的统计数字证实经营风险、净收益等不同因素受到资产结构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他提出的建议是企业最理想的资产结构应该大约为资产负债率的一半。[23] Fosberg(2004年)在研究后发现,公司的负债率很大程度受到其规模的影响,对于所有处于正常模式的企业来说,现金流都是至关重要的资产之一,很多企业的财务之所以出现难以维持企业发展的现象,主要原因就是到期债务过多,超出现金流的偿还范围。 George Gallinger(2005年)提出使用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来衡量企业的流动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从企业融资与投资等动态方面的经营活动衡量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24] Julie E. Margret(2011年)在Taylor and Francis出版书探讨了法律和

推荐-浙江纺织业出口竞争力分析文献综述 精品

题目:浙江纺织业出口竞争力分析 一、引言 纺织业的出口竞争力,可以归属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范畴。对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国外开展的比较早,国内对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最早设计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它认为比较优势即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决定着一国或地区的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而其后的竞争优势理论认为,有利的条件不一定能使一国或地区的某产业形成国际竞争力,相反,一定程度的不利条件往往成为刺激一国特定产业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出口竞争力的来源和概念 (一)出口竞争力来源 目前竞争优势可以分为产品,产业,企业,国家四个层次,竞争力也分为产品,产业,企业,国家四个层次。其中产业的出口竞争力是属于国际竞争力的范畴的,本文通过研究国际竞争力来分析出口竞争力。[1] 长期以来,人们就试图解释在国际贸易形式中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来源问题,其中比较优势学说是一个经典理论. 世界经济论坛和洛桑国际管理来法学院的观点是,目前关于国际竞争力研究方面公认的和比较权威的观点。[2]国际竞争力的概念不能说已经很完整,很精确,但是也为我们理解国际竞争力的含义提供很大的帮助,对于国际竞争力理论的理解, 1、出口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具有的某种能力。 2、出口竞争力的概念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次:国家(或地区)、行业、企业和产品。[3] 3、出口竞争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能只用本国的经济增长和出口额的增长速度来衡量,因为整个世界的经济都在发展。[4] 4、出口竞争力也不仅仅是由产品的价格和生产能力所确定的。[5] (二)出口竞争力概念

出口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技术水平、产业结构、生产率等综合国力的体现,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可推断出口竞争力的概念为:出口竞争力是指在现有的宏观环境和产业发展水平上,在国外市场上以较低的产业(服务)成本和与众不同的产品(服务)特性来取得最佳市场份额和利润的能力。[6]出口竞争力所要研究的主演问题就是一国商品或劳务如何发挥优势在国外市场立足并占领国外市场。[7]综上所诉,本文认为,所谓出口竞争力也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或企业在各种环境中从事经济或政治等等能力。 三、国外对于产业出口竞争力的研究 (一)国外对于产业出口竞争力的理论回顾 1、来自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解释 比较优势理论:按照李嘉图[8]比较优势理论来说,各国应该致力于生产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国际交换中取其相对劣势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要素生产的产品。竞争优势理论:一国的某个产业能够兴旺发达的根本原因就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创新机制和高生产效率。 从著名的产业竞争力研究专家波特[9]教授所著中可以看出:一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力大致可以四阶段: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财富驱动阶段,前三个阶段是产业国际竞争力增长时期,第四个阶段则是下降时期。 [10] 哈佛商学院的米歇尔波特(1990) 在《国家竞争优势》中则提出国家内部竞争环境是由四大因素形成,他们可以促进或阻碍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其中由要素禀赋、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公司的策略结构和竞争构成,而且特别强调了政府行为对四大因素的影响,提出政府应完善和维护市场竞争规则建立相关制度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构成竞争优势理论基础。引入国内后曾在我国掀起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讨论热潮。发展成为延续至今的现代竞争理论。其观点认为,任何国家的产业出口竞争力都是由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方面因素所决定。传统的比较优势强调各国比较成本和资源禀赋的状况,比较优势最终归结为价格竞争,而竞争优势更强调非价格竞争和创新竞争。比较优势的实

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感现状探究及分析 自从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burnout)以来,该领域的研究便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更加凸显了它的重要性。不仅如此,近年来国际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也已延伸到教学领域。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教师的职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由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和高校改革的深化对教师发展带来的压力,加之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对教师全面能力的要求,高校教师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2004年12月,中国第一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15个行业中,教师的倦怠程度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居第三位。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全国72所高校的教师进行调查,发现94.6%的教师感到有精神压力,其中35.6%的教师表示压力很大。另有人对黑龙江省三所中学的教师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有半数以上(52.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压力很大或极大(注:转引自徐长江《中学教师职业紧张状况及其原因的调查研究》,《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6期,第120—123页。)。教师的职业倦怠造成了对自身、学生及教育发展的危害,所以对教师进行相应的职业倦怠问题分析势在必行。 1、“职业倦怠”的界定 职业倦怠(burnout)是纽约基础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H.J.Freudenberger)1973 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的。“burnout” 一词在一般的字典中指失败、耗尽、精疲力竭。自从弗登伯格提出这个概念后,它被专门用以说明助人职业的“职业倦怠”现象。 马斯拉池(Maslach)是首批系统研究助人行业的职业倦怠现象的学者之一。她认为,职业倦怠是那些任职于需要连续的、紧张的与他人互动的行业中的人们在经历长期连续压力下的一种行为反应。那些人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而产生了情绪上的疲惫感,对顾客的消极心态,以及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再也不能取得成就的挫败感。皮特斯(Peters)在1981年将职业倦怠定义为“燃尽或耗竭个人的心智、生理、情绪资源,其主要特征为:疲乏、冷漠、理想幻灭、沮丧,显示个人已耗尽其能源或适应的能量。” 尽管上述有关职业倦怠的定义彼此不一,但我们仍可发现其共同之处,即职业倦怠是个体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地应付工作中的挫折所经历的身心疲惫的状态。 2、“教师职业倦怠” 2.1“教师职业倦怠”内涵 教师职业倦怠内涵是指教师对从教工作缺乏事业的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学工作,在教师内心产生一种对教书育人的厌烦和心力俱疲的状态,导致教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的一种现象。 也有说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顺应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对工作任务的退缩、畏难、情感的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如易激怒、焦虑、悲伤和自尊心降低等。它会使教师对教育工作缺乏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育工作,在内心对教育产生厌烦并感到心力交瘁,从而导致教学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的一种现象。 2.2“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近年来,国际上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已延伸到教学领域。大多数学者在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上已达成以下一些共识,即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有效解决工作压力的一种反应。并且认为,教师在经历职业倦怠时有以下三种典型的心理或行为表现:

企业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树立形成的,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以 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 企业文化论文参考文献范本一: [1]王俊秋,倪春晖.政治关联、会计信息与银行贷款成本--基于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 经验证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08) [2]冯延超.中国民营企业政治关联与税收负担关系的研究[J].管理评论.2012(06) [3]田效先.企业所得税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 [4]殷枫,许颖星.上市公司政府补助与出口行为的关系研究--基于股权性质与制度环 境的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12(05) [5]陈守明,范嘉斯,余光胜.企业家人口背景特征与企业社会绩效的相关性研究[J].统 计与决策.2012(06) [6]龚小凤.国有股权对本土及境外机构投资者的不同影响:信息不对称[J].财会月 刊.2012(06) [7]潘红波,余明桂.支持之手、掠夺之手与异地并购[J].经济研究.2011(09) [8]李四海.制度环境、政治关系与企业捐赠[J].中国会计评论.2010(02) [9]游家兴,徐盼盼,陈淑敏.政治关联、职位壕沟与高管变更--来自中国财务困境上 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10(04) [10]贾明,张喆.高管的政治关联影响公司慈善行为吗?[J].管理世界.2010(04) [11]万华林,陈信元.治理环境、企业寻租与交易成本--基于中国上市公司非生产性支 出的经验证据[J].经济学(季刊).2010(02) [12]杜兴强,周泽将.政治联系方式与民营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基于深交所信息披露 考评的经验证据[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01) [13]申香华.营利性组织财政补贴的成长性倾向及其反哺效应--基于2003年~2006年 河南省上市公司的研究[J].经济经纬.2010(05)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参考文献(最新篇)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201X行政管理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一 曾康霖.信用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 李伟,王晓雅.现代企业信用系统的构建.《技术经济》201X,5 加里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上海:书店,1995 孙智英.信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X 汪利娜.美国住宅金融体制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张真.美国信用管理法律法规借鉴.20201X-9-23 罗纳德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上海:上海二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 7. 王征宇等.美国的个人征信局及其服务.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 3. 薄小雷.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状况和改进措施.201X-12-2 陈洪隽.我国社会信用建设的回顾、问题、展望.中国集体经济,201X 张宏军.我国企业信用的制度性缺陷及其治理对策.江苏商论,201 10 李国丽,吴情茹,方新安.关于企业信用及其建设的对策.企业天地,201X 郭爱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几个问题}J].求实,201X

徐本林.信用缺失的成因及其对我国经济的侵蚀LJ].理论探索,201X, 刘迅.建立企业信用监管体系中应注意的问题.工商行政管理,201X 左京生.加强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建设.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X.1 梁彗星.市场经济与公序良俗原则.北京:法律出版社,199 4. 张青.信用与企业信用制度.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X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 4. 李曙光.中国征信体系框架与发展模式.北京:科学出版社,200 林钧跃.企业信用管理.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黎民.公共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 戴维伊斯顿著,政治体系一政治学状况研究.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吴钢,公共事业评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 3. 朱毅峰,吴品妹美国信用管理体系简介.中国金融半月刊,200 3. 吴品妹,现代信用学.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 .叶启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 4. 颜佳华等.公共决策研究一文化视野中的阐释.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X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