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四气五味,味觉,舌诊

中医四气五味,味觉,舌诊

中医四气五味,味觉,舌诊
中医四气五味,味觉,舌诊

中医四气五味,味觉,舌诊

今天尝试把中药归为春夏秋冬四类。采于夏则属夏药,如附子。尽量取植物根部药类,以纠饮食之偏;尽量不取味苦类以护胃;尽量不用寒类以通利血脉。传统中医以多以四气五味作为药性的依据。今从网上找来有关文章,并略加tuenhai的看法。

舌头的哪些部分分别对酸.甜.苦.辣最为敏感

舌尖两侧对咸敏感,舌体两侧对酸敏感,舌根对苦的感受性最强。

舌尖感甜,舌根感苦,舌侧感酸,舌尖周边感咸.

人们常把甜、酸、苦、咸、辣称为五味,其实人的味觉只分出甜、酸、苦、咸四种基本类型,其他味道都是由这四种味觉互相配合而产生的。1985年,国外科学家指出,“鲜味”是一种独立的味道,与甜、酸、咸、苦同属基本味。

各种味道是通过舌头上的味觉感受器来分辨的。味觉感受器即味蕾,主要分布在舌体乳头上。不同的乳头,所含味蕾数目也不一致,以舌尖、舌侧及舌体后部占大多数,而舌体中部感受器较少,味觉也迟钝。不同部位味蕾的味受体是不同的,对不同的刺激物有不同的敏感区。舌尖两侧对咸敏感,舌体两侧对酸敏感,舌根对苦的感受性最强。

不同的味觉对人的生命活动起着信号的作用:甜味是需要补充热量的信号;酸味是新陈代谢加速和食物变质的信号;咸味是帮助保持体液平衡的信号;苦味是保护人体不受有害物质危害的信号;而鲜味则是蛋白质来源的信号。

味蕾对各种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人分辨苦味的本领最高,其次为酸味,再次为咸味,而甜味则是最差的。

味蕾中有许多受体,这些受体对不同的味具有特异性,比如苦味受体只接受苦味配体。当受体与相应的配体结合后,便产生了兴奋性冲动,此冲动通过神经传入中枢神经,于是人便会感受到不同性质的味道。按:口是消化吸收系统在头部的表达。食物首先与唇接触,因此,唇似乎象征着吃进去的食物。舌承载食物,象征着胃。齿把食物切碎,象征着肠。味觉是舌的功能,舌对应着胃,舌的味觉实际上是胃的“味觉”,反映了胃的偏好。

在五行分类中,通常把胃归为土,舌对应于胃,故舌的五行亦是土。把舌作为全身的缩影,舌尖为头,舌尖两侧为手,舌中上部为胸,舌中下部为腹,舌跟为下肢。把舌作为内脏的缩影,则舌尖为心,舌尖两侧为肺,舌中上部为胃脾肝胆,舌中下部为肠,舌跟为生殖系统。舌尖感甜,甜味为土之火。

舌尖两侧感咸,咸味为土之木。

舌体两侧感酸,酸味为土之土。土分四性,舌体两侧为木性。

舌根感苦,苦味为土之水。

四气五味与中草药的关系:

药物中的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之滋味,不同的药味,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此外,尚有淡、涩二味,习惯上淡附于甘,酸与涩功效相似,不另立淡涩,仍以五味为主。

1、辛味口尝有麻辣或清凉感,有的具香气,能发散解表、行气活血、

温肾壮阳,适用于外感表症、气滞血瘀症、风寒痹症、肾阳虚亏症等。如荆芥、紫苏、陈皮、木香、当归、郁金、韭菜子、蛇床子、菟丝子等。

2、甘味口尝味甜,能调和脾胃、补益气血、缓急止痛,适用于机体虚弱,功能不足之症,和某些拘急挛痛,并能调和药性,如甘草、党参、熟地、饴糖、黄精、枸杞子等。

淡味能渗湿利水,治疗水肿、泄泻、淋浊、癃闭、小便不利等症,如茯苓、猪苓、泽泻。

3、酸(涩)味具收敛、固涩作用,适用于自汗、盗汗、久泻脱肛、尿频失禁、遗精带下、崩漏下血等症。如龙骨、牡蛎、山茱萸、赤石指、禹余粮、罂粟壳、桑蝶蛸、覆盆子、芡实、莲子、金樱子、陈棕炭、仙鹤取等。

4、苦味能清热解毒、燥湿、泻火、降气、通便,适用于热症,湿热症、痈肿疮疡、喘咳、呕恶等症,如山栀、大黄、黄连、苦参、杏仁、厚朴等。

5、咸味能软坚散结、泻下通便、平肝潜阳,适用于大便秘结、瘰疬痰核、瘿瘤、肝阳头痛眩晕,如海藻、昆布、芒硝、肉苁蓉、羚羊角、石决明等。

气(性)、味是药物性能的两个方面,两者密切联系,共存于一体之中,决定着药物不同的功能和主治,因此,必须把气和味两者结合起来分析,才能做到对药物的全面认识和正确使用。如同性药物有五味之差,同味药物各有四气之不同,同一温性药物有辛温(苏叶、生姜),酸温

(五味子、山萸肉)、甘温(党参、白术)、苦温(苍术、厚朴)、咸温(蛤蚧、肉苁蓉);同一辛味药物有辛寒(浮萍)、辛凉(薄荷)、辛温(荆芥)、辛热(附子)、辛平(佩兰)。性味组合相同的同类药物,其主要作用大致相近,如苏叶、荆芥、葱白均辛温,都有发汗解毒的作用。性味不同的药物,功效有别;性同味异、味同性异功效上有相同和相异之点,如同为寒性之药,它们共同之处为清热,由于味异而不同之点更多,栀于苦寒清热泻火、凉血解毒,芦根甘寒清热生津,浮萍辛寒疏散风热、利水退肿;地龙咸寒清热定凉,通痹平喘,五倍子酸寒收敛降火。又如同为甘味之药,共同之处均有补益作用,然黄芪人参甘温补气、石斛、天花粉甘寒清热生津,柏子仁甘平养心安神。更有一性而兼两种以上味者,体现了药物作用的多面性,如桂枝辛甘温,当归甘辛温,按药物功效之主次,药物的味亦有一定的序列。

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如何研究中药的作用,仅仅依据药物的四气五味是远远不够的,各种药物的作用,都是它含有成分的生理效应,是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的,如辛味药含挥发油、皂甙,甘味药含糖类及一些营养物质,酸味药含有机酸等,苦味药含生物碱、黄酮类物质,咸味药含有一些无机盐类物质,所以必须引进现代药化、药理等科技知识加以研究、四气、五味均是反映中药性能的概念。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

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四肢厥冷、脉沉无力等寒证具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

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辛甘酸苦咸是五种最基本的滋味。而五味的实际意义,一是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二是提示药物作用的基本范围。

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如麻黄、薄荷、木香。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如人参、饴糖、甘草。

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如山茱萸、五味子。

苦:能泄、能燥,如大黄泻下通便,栀子、黄芩清热泻火。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如芒硝泻下通便。

中药所具有的四气对疾病的治疗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知道,人是一种恒温动物,所以,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需要通过产生热能和散热之间的平衡调节来保持体温的恒定。当内外界因素扰乱人体内在平衡,导致疾病发生后,人体的产热和散热的平衡往往也会遭到破坏,如果产热多于散热,那就会出现发热、功能亢进等症状,而如果散热多于产热,那么会出现畏寒,功能衰退等症状,这也意味着疾病往往可以分为两大类,那就是热证和寒证。中药所具有的四气就是用来纠正疾病状态下人体的寒热失衡情况的。寒凉药可以抑制人体的新陈代谢,减慢脏腑器官的活动和血液循环,所以用来治疗

热症;温热药可以增加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脏腑器官的活动和血液循环,所以用来治疗寒证。

中药最早的药物学专着《神农本草经》上说“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说的就是药物四气对寒热证的治疗作用。在学习和认识中药时,首先要理解和掌握的也就是四气,只有了解了药物的基本特性,我们才能更好地使用这些药物。

比如对于寒邪侵入人体,凝固血液导致的淤血和热邪侵犯人体、煎熬血液导致的血淤,在选用活血化淤药时就需要考虑药物所具有的寒热性能。对于寒邪引起的血淤,就要选择性能温热的活血药,如红花、桂枝、艾叶等;对于热邪引起的淤血,就要选择性能寒凉的活血药,如赤勺、丹皮、丹参等。如果选反了,不但起不到活血作用,反而会导致病情加重。明明是血淤药,为什么活血药下去没有效果呢?这就是没有重视药物寒、热、温、凉的气的缘故!这就是中药四气的作用和意义。

味就是味道,也就是味蕾对中药的感觉,一般来说,主要有酸,苦,甘,辛,咸五种,所以也称为“五味”,其中有些药物没有特殊的味道,中药称之为淡味,由于其味道不显,因而中医常把淡味并付于甘味,还有些药物具有涩味,由于涩与酸常并存而类似,所以中医又把涩味并附到酸味之中,在习惯上仍然称为“五味”。

中药所具有的五味又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吃过芥末?吃时往往会有明显的“通鼻窍”感觉,这就说明芥末味辛具有开通、发散的作用,比如说平时受点风

寒,鼻塞流涕,头痛恶寒,这是熬上一碗姜汤,乘热喝下,再盖上被子出一身汗,人就会感觉轻松很多,这就是利用了生姜温味辛的特点来发散风寒。除了辛味的开通,发散的作用,中药在实践中发现,酸味具有收敛、涩滞的作用,苦味药具有泻火、澡湿的作用,甘味药具有补益,和缓的作用,咸味药具有泻下、软坚的作用,淡味药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

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可以从药物的味道上来推测和发现药物的作用,如酸枣仁、五味子这些药物都具有酸味,所以能起到收敛止汗的功效;如黄连、黄柏这些药物都具有苦味,所以能起到清热燥墓πВ蝗缁啤⒌巢巍⑹斓亍四蹢m子这些药物都具有甘味,所以能起到益补身体的功效;如芒硝、牡蛎、食盐这些药物都具有咸味,所以能起到泻下通便或是软坚散结的功效;茯苓、薏仁这些药物具有淡味,所以能起到利水渗湿的功效,等等。

中医认为,五味除了各自具有不同的功效之外,还和人体的五脏具有密切的关系。具体来说,酸味可以入肝,苦味可以入心,甘味可以入脾,辛味可以入肺,咸味可以入肾。五味和五脏的关系,是中医的一大发明创造,牢记五味入五脏的关系,对治疗疾病有很大的帮助!按:辛辣的感觉和高温滚烫的感觉相近,植物五行属木,经加热为火,辛味为口之正味,辛味属火。注意前面tuenhai说“舌尖感甜,甜味为土之火”和这里说“辛辣属火”其实并不矛盾。甘甜为胃之所喜,胃喜甜,所以甜味能保护胃,如果药方中多苦味,宜加甜味药如大枣以护胃。食物储存时间长了会变酸,食物在胃部进行初步消化后,送

入小肠,对应酸味。小肠对应秋天,秋天是收获收藏的季节,所以酸味主收敛。食物经过小肠吸收后,送入大肠化为粪便,主苦,五行为水,所以能清热解毒降气通便。咸味则对应于小便,小便主要成份为水,水性最柔,故能软坚散结,泻下通便。理解了原理,五味的功用根本不用记忆,且理解得更加深刻。毛泽东说:感觉到了的东西你不一定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你才能更深的感觉它。感觉到的知识,如麻黄功在表,理解了的知识如附子能通达全身。

五味反映胃的偏好,亦是食物消化吸收的阶段。辛是食物在口部,甘是食物在胃部,酸是食物在小肠,苦是食物在大肠和膀胱。理解五味要从消化吸收系统的角度去理解。而药性寒热温凉是针对全身的,是从全身角度去理解。因为中药汤剂从口入,一般来说宜多用辛甘以保胃护胃。人非冷血动物,多数情况下要慎用寒凉药物。对药物四气五味认识正确的医家很少,从公开的书面资料看,祝味菊显然是懂医理的。tuenhai以为,凡学中医者人人都应该细读祝味菊《伤寒质难》《太阳篇第九(附药物四气五味之效用)》。祝味菊曰:“是故凉药入胃,必先寒中,将欲清表,必先寒营……寒凉之药,决无飞越入表之理,何以故?寒热温凉,药之四性也,作用于一般细胞组织之药物也,即吾子所谓作用于全体者是也;辛甘酸苦咸,药之五味也,对于一定脏器有选择作用之药物也……凡药之作用全体者,凉则均凉,温则俱温,决无药效独往一处之理。故曰清表即是清里,里盛方可用清,药之出表,必先入里……”理解此理,是中医入门与否的标志之一。不明此理,任你治好多少疑难杂症,仍是中医的门外汉,理解此理,定

可渐入中医堂奥。

味觉异常辨病

俗话说,“鼻闻香臭,舌尝五味”。酸、甜、苦、辣、咸五味的信息,是靠舌面上密布的细小乳头,称为舌蕾的味觉细胞来传递的,再经大脑皮质味觉中枢产生兴奋,由反馈环路神经体液系统完成整个味的分析活动。但是有的人在进食时,口中会有异味感,或者不进食口腔内也觉得有异常味道。这常常提示可能得了某种疾病。

(一)口苦

口苦,是指口中有苦味。多见于急性炎症,以肝、胆炎症为主,这常与胆汁的代谢有关。口苦还可见于癌症。美国医学家德维斯医生还发现,癌症病人丧失对甜味食物的味觉,而对食物发苦的感觉与日俱增,这与病人舌部血液循环障碍和唾液内成分改变有关。中医认为,口感苦者,常兼有头痛眩晕、面红眼赤、性急易怒、大便干结、舌质偏红、苔薄黄、脉象弦数等症,多为肝、胆有热所致;口苦者,常兼有寒热往来,心烦喜呕、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小便赤黄等症,多为胆热上蒸所致。

(二)口甜

口甜,指口中自觉有甜味,又称“口甘”。此时即使饮白开水亦觉甜,或甜而带酸。口甜常见于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或糖尿病患者,前者是因为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引起各种消化酶的分泌异常,尤其是唾液中的淀粉酶含量增加而感觉口甜,后者则由于血糖增高,唾液内糖分亦增高,觉得口中发甜。中医认为,口甜多为脾胃功能失常所致。临

床上分为脾胃热蒸口甜和脾胃气阴两虑口甜,前者多因过食辛辣厚味之品,滋生内热或外感邪热蕴积于脾胃所致,表现为口甜而渴、喜饮水、多食易饥,或唇舌生疮、大便干结、舌红苔燥、脉数有力等;后者多由年老或久病伤及脾胃,导致气阴两伤、虚热内生、脾津受灼所致,表现为口甜口干而饮水不多、气短体倦、不思饮食、皖腹作胀、大便时干时软。

(三)口咸

口咸,是自觉口中有咸味,犹如口中含盐粒一般,多见于慢性咽喉炎、慢性肾炎、神经官能症或口腔溃疡。中医认为,口咸多为肾虚所致。如伴有腰膝酸软、头昏耳鸣、五心烦热、盗汗遗精、苔少、脉细数等症状,属肾阴亏损,虚火上炎,称之为“肾阴虚口咸”;若兼有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夜尿频长、阳痿带下、舌胖脉沉细等症,属肾阳不足,肾液上乘,称之为“肾阳虎口咸”。

(四)口酸

口酸,是口中自觉有酸味,多见于胃炎和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中医认为,口酸多为肝胆之热侵脾所致,常伴有胸闷胁痛,恶心、食后腹胀、舌苔薄黄、脉弦等症状。

(五)口辣

口辣,是口中自觉有辛辣味或舌体麻辣感。常见于高血压、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及长期低热者。因为辣味是咸味、热觉及痛觉的综合感觉,所以自觉口辣的病人舌温可能偏高,口辣的病人舌粘膜对咸味和痛觉都较敏感。中医认为,口辣多为肺热壅盛或胃火上炎所

致。常伴有咳嗽、咯痰黄稠、舌苔薄黄等症状。

(六)口淡

口淡,指口中味觉减迟、自觉口内发淡而无法尝出饮食滋味,多见于炎症的初起或消退期,而以肠炎、痢疾以及其他消化系统疾病为多见,还见于大手术后的恢复阶段;内分泌疾病及长期发热的消耗性疾病、营养不良、维生素及微量元素锌的缺乏、蛋白质及热量摄入不足的病人,也常有口淡感,因为这类疾病可使舌味蕾敏感度下降而造成口淡无味。另外,口淡无味、味觉减弱甚至消失,还是癌症病人的特征之一。因此,中老年人发生原因不明的味觉突然减弱或消失时,要高度警惕癌症的可能。当然,这要同老年人味蕾退化、牙齿残缺不全(即使装了假牙,也因颌骨有不同程度的萎缩)使咀嚼不充分,甚至囫囵吞咽,食物不能和味蕾充分接触导致食不知昧的情况区别开来。中医认为,口淡无味,饮食不香,多属病后脾胃虚弱,运化失健。常伴有食欲不振、四肢无力、胸皖胀满、舌淡苔白等症状。

(七)口涩

口涩,指口中自觉有一股涩味,常见于神经官能症或通宵未眠者,一般只要调整好睡眠时间,必要时用点镇静剂即可消除口涩。但须注意,有些恶性肿瘤,尤其到晚期,多有味觉苦涩。

(八)口香

口香,指口中自觉有一股香味,如水果香味,多见于糖尿病(消渴症)的重症。应即刻进医院检查,明确诊断,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通过味觉这个窗口来辨别和观察健康状况。

但是,在分析味觉异常与疾病的关系时,还必须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味觉变异常与年龄、性别、情绪、温度等因素有关,只有排除这些因素后,才能将它与疾病联系起来。例如,味觉的灵敏程度固人而异,儿童比成人强,青年比老年强,女性比男性强;同一个人,晚上比早晨强。情绪与味觉亦有关系,在愤怒、恐惧、焦虑、悲伤,或疲劳时,味觉会降低;较长时间的饥饿会使味觉暂时失灵,对食物的味感差;温度对味觉也有影响,在20—30℃之间人们的味觉灵敏度最高。此外,吸烟或过量饮酒,睡眠不足等,也会导致味觉异常。

第二,味觉异常有时与口腔卫生不良或味蕾受外界物质的暂时作用而发生的味觉变异有关。这些不属于味觉变异的范围。如有些牙膏中含有硫酸十二酯钠可使桔汁中的酸味尝起来是甜味。四环素药片在嚼碎后再吞服,舌面的苦味可变为金属味而持续一段时间,即使用水漱口及刮舌苔等方法也不能去除。《百病自测秘诀》

哪些病会妨碍老人的味觉?

在人类的舌头上长有一种味蕾的结构,会品尝甜、酸、苦、咸、辣等多种味道。一些口腔内的疾病,例如口腔粘膜扁平苔藓、鹅口疮、复发性口疮等产生一系列疼痛、发痒等症状,不但影响进食,同时也会妨碍味觉。

但是妨碍老人味觉最为明显的并非是口腔本身疾病,而是全身性疾病,因为全身性疾病会引起舌苔的各种变化,而舌苔的厚腻、光剥等变化又与味觉休戚相关。例如一些感染性或消化不良性疾病,舌苔一般腻厚: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象肿瘤、贫血、结核等,舌苔偏向清薄,都

会影响味觉。

老年人味蕾功能本身已开始衰退,所以受疾病影响更为明显;一旦发生味觉障碍,应该从全身口腔疾病两方面去找原因。

从味觉看健康

进食後,为何会有甜、酸、苦、咸的感觉?这全靠味觉器官舌的功效。舌面上的味蕾,能感受到口腔内各种化学刺激,当食物的可溶性有味物质与味蕾接触,味蕾里的细胞纤毛就把感觉讯息传送至大脑皮质中枢,於是产生味觉。若味觉异常,可能是体内潜藏疾病的信号。

口淡

面对佳肴美食,也觉淡然无味,食欲欠佳。原因可能是外感不适,或是脾胃虚弱,运化不畅,以致不思饮食。此时宜健脾益气。

口酸

即使没有进食酸性食物亦自觉口中有酸味。这情况是因肝胃不和,或肝有郁火所致。患者可能有胃炎或消化性溃疡,以致胃酸较正常为多。口苦

人体惟一能产生苦味的器官是胆,若感到口苦,即肝胆出问题,通常是因肝胆有热引致。《灵枢四时气》:「胆液泄则口苦」。若经常进食燥热的食物,会引致肝火上升,亦会燃烧体内津液,因而感到口苦。

经常熬夜或抽烟的人,早上醒来亦会感到口苦。

口甜

口中经常有甜味,多因湿热积於脾所致。另外,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挠乱各种的分泌,唾液中淀粉含量增加,刺激舌致上味蕾,因而感到

甜味。糖尿病者也有口甜的感觉,因为体内血糖增高,唾液中的糖份也增多,因而有甜味。

口咸

多属肾虚,是肾液上泛引致。

味觉异常与疾病 (文章来源:(陈继培))

味觉异常,是提示疾病的一种信息,应该引起医生和患者本人的注意。△口苦:临床观察口苦多见于肝胆热证、肠胃热证等;在现代医学中则多为急性炎症的表现,而以肝胆疾病为多。这可能是胆汁排泄失常所致,癌症病人因甜味阈升高、苦味阈降低,吃甜的东西也会感到舌头发苦。

△口淡:口淡多见于久病脾胃虚寒患者,外科大手术后病人食欲不振也会觉得口舌淡而无味。口淡在炎症感染中也常出现,但大多在疾病初起或消退期,前者为邪尚轻浅的表现,后者则属邪退正虚之象,其意义与口苦显然不同。肠炎、痢疾等消化系统疾病也常有口淡,辨证多属肠胃湿浊或挟寒邪,虽属实证,但要注意不宜用过苦寒凉性药物。经临床测定,严重的口淡患者,对甜、酸、苦、咸诸味均不敏感,味觉阈出现普遍升高的现象。

△口甜:脾胃实热、湿热郁阻、肝脾痰火内蕴的病人口舌可有发甜的感觉,古人称之为“脾热口甘”。研究证明,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可致各种酶的分泌异常,唾液中淀粉酶含量增加,刺激舌上味蕾而感觉口甜。糖尿病患者血糖增高,唾液内糖分亦增高,所以也常觉口舌发甜。△口涩:当舌头味觉细胞苦味阈降低,舌触觉感受异常时,可出现口

涩。肝胆郁热伤阴或脾土衰败的患者,常有口舌干涩或枯涩无味的感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或通宵不眠之后,唾液腺分泌减少,也可感到口舌枯燥而涩。各种癌症后期多有味觉苦涩,中医认为是脾肾衰败,气血瘀结。

△口酸:中医认为“肝热则口酸”、“脾胃气弱,木乘土位而口酸”,所以口酸以脾虚肝火偏旺者居多,常见于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与胃酸过多有关。有人测定口酸患者的唾液,其中乳酸、磷酸酶、碳酸酐酶含量较正常人增高,PH偏于酸性反应。

△口咸:口咸以脾虚湿盛,肾虚火旺为多。因中医认为“咸为肾味”,临床上常见于肾阴不足,肾火上浮的神经官能症、慢性咽喉炎急性发作的患者。有时测定口咸患者的唾液,可见钠、钾、钙、镁的氯化物含量增多,PH偏于弱碱性反应。

△口辣:口辣是咸味、热觉和痛觉的综合。中医辨证以肾阴不足、肝火偏旺为多,其次为肺虚痰热;在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中时有所见。经测定,在室温18℃—22℃时,正常人的舌温大多在33℃—35℃,口辣患者舌温偏高,有时可达36℃以上。此外,口辣患者的舌粘膜对咸味和痛觉都较敏感。

味觉:疾病的“报警”信号

甜、酸、苦、辣、咸,构成了各种不相同的味觉感。有趣的是,人们的味觉感受差异很大。1932年,美国科学家阿瑟·福克朗博士和助手诺勒,在实验里配制了一种叫苯硫脲的有机化合物。诺勒忍受不了这种化合物散发出来的苦味,但是,福克斯却若无其事。两人为此争执

不休。原来,他俩对苦的味觉截然不同。

人们的味觉还会受到外来影响的干扰和欺骗。比如,同是一罐猪肉,在青藏高原食用,就比在青岛海边上食用味道来得鲜美,因为味觉在低气压情况下最灵敏。在非洲西部及我国海南岛热带森林里,有一种叫“神秘果”的植物,只要尝一点这种果肉,4小时之内,不论你再吃酸的还是苦的,嘴里总是甜滋滋的;而另一种叫做毒林匙羹藤的植物,在品尝它叶子后的24小时内,纵然再吃蜜糖,人们也一点感觉不到甜了。

随着人们对味觉的重视和研究,获得了许多令人惊异的研究成果。在糖尿病、甲状腺肿瘤和青光眼的病人中,味盲者要比正常人高出许多倍。由此,科学家们认为,味觉障碍可能是患有某种疾病的“警报”。

最近,美国西北大学肿瘤系主任杜活沃在试验后指出,只须在患者的舌上滴上几滴味觉刺激剂的稀释液,便有可能在几分钟内根据其对味道的反应情况,以早期筛查其是否患有癌症。许多国家的癌症研究专家发现,相当多早期癌症病人,会有味觉减弱的现象,大约1/4的晚期癌症病人的突然消瘦,与异常的味觉有关,味觉异常会导致厌食。因而,味觉消失而引起的厌食,很可能就是患病的标志之一。

但是,年纪大的人,他们的味觉与年轻人不同。年轻人认为好吃的东西,老人则认为苦而酸,这是因为人的鉴别甜、咸的味蕾先萎缩,而感觉苦、酸的味蕾寿命却长得多的缘故。所以,老年人不要嘴里一发苦发酸,就疑心生了癌症。

当心快餐综合征

近年来,快餐如汉堡包、三明治、方便面等大量占领市场,它以快捷方便而受到人们欢迎。更有甚者,有些人为图方便、省时间,天天吃方便面或进快餐店,时间一长就生出一种叫做“快餐综合征”的病来,其症状是味觉异常。

通常,引起味觉异常的原因有以下几种:长期服用治疗风湿病等药物产生的副作用;肾脏或肝脏等内脏疾病;由于年岁大引起的生理上味觉减退;中耳炎等手术引起引起的味觉神经瘴碍等。因饮食引起的味觉异常最早是在日本出现的,近几年,随着快餐饮食方式的普及,我国的患者也日趋增多。这种味觉异常的症状是:不知道吃的食物本来的味道,不管什麽都只感觉甜味,什麽也不吃时口中发苦,舌头有一股火辣的感觉。如果了解一下这种患者的饮食方式,他们几乎都偏食或图省时而过多地食用快餐时评或方便面。因饮食引起的味觉异常,不是很快就表现出来的,而是在本人没有察觉之中慢慢出现的,所以,一般不太引起人们的重视。待到觉察仍不以为然,往往错过了早期治疗的大好时机,最后留下终生的残疾。

目前检查味觉正常与否有两个方法。首先,用电气味觉计做检查。原理是将电气味觉计的触针放在舌头的不同部位,利用电流对舌头的刺激,来检验支配舌前方的鼓索神经区和味蕾,并检验支配舌根中央的舌咽神经区是否正常。如果电流刺激后产生金属味(类似于舔旧铁钉那样的味道)即为正常。一般这个检查较容易通过。接着进行第二项检查,将渗入酸、甜、苦、咸各种味道的直径5毫米的滤纸分别放在舌尖的左右两侧,然后根据自己的感觉在表上列出的酸、甜、苦、咸

各种味道的直径5毫米的滤纸分别放在舌尖的左右两侧,然后根据自己的感觉在表上列出酸、甜、苦、咸无的栏目中打勾。如果一次不能确认,就增强浓度试验。溶液浓度由弱至强分5个等级,分别表示味觉灵敏、正常、正常临界值、轻度味觉异常和中度味觉异常。如果在这5个等级内还不能确认,则味觉是高度异常了。例如某女大学生不易区分酸味与苦味,这与她在学习之余还担任家庭教师的紧张生活有关。每次教课前因无时间用餐,只得吃汉堡包和炸土豆片。饮咖啡来充饥,天长日久就出现味觉失常。幸好她出现症状的时间还不算长,及时纠正饮食方式,味觉便恢复了。

那么,为什么过多摄取快餐食品会引起味觉异常呢?这是因为吃快餐食品普遍存在锌摄取量不足的问题。原来,我们的舌头上的味蕾能感受到食物的味道,得借助唾液内一种叫做味觉素的含锌的唾液蛋白。味觉素也是口腔新膜上皮细胞的营养因子,缺锌时,口腔粘膜上皮细胞的结构与代谢产生异常,出现上皮增生和角化不全,容易脱落,结果是掩盖和阻塞了味蕾小孔,造成味觉不灵敏,进而影响食欲。此外,缺锌还会影响与核酸及蛋白质代谢相关的多种含锌酶的活性,对味蕾的结构与功能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降低了味觉灵敏度。顺便指出,在高温季节,大量的锌(多达1毫克/升)随汗水排出体外,食欲减退的现象会愈发严重。这也是人们为什么夏季普遍食欲不振的原因。

通常成人每天必需的锌摄取量是15毫克,如果准时摄取营养平衡好的饮食,则不用担心锌的不足。但是快餐食品内包含了多种食品

添加剂,例如在香肠、干酪、罐头、调味汁、冰淇淋、清凉饮料等食品中常含有能防止氧化。改善保存期的食品添加剂聚偏磷酸钠,还有放在固态肉羹汁和调味品中的甲基纤维素等。这些食品添加剂由十二指肠吸收进入人体后会造成体内锌元素的丢失,从而引起体内缺锌,导致味觉异常。

总之,我们须知快餐食品只是工作紧张没时间用餐时填饱肚子的应急措施,而养成习惯天天吃则对人体有害无益。因为除了造成味觉异常外,常吃快餐食品,人体几乎不能吸收到维生素和矿物质,如果造成维生素B1不足,那么唾液的分泌受阻。再者,舌头是消化器官的前沿,是感知身体异常的重要器官,一旦舌头失灵,也就无法及早预报身体的异常了。

味觉异常,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关键。如果症状轻微,则采取多吃含锌多的食物或服药治疗。含锌多的食物有牡蛎、小鱼、海藻、芝麻、荞麦、蛋黄、绿茶、动物肝脏、香菇、豆豉、黄豆面等。但是,如果听其自然放任不管,那么,一年后患者中将有半数终生难以恢复。所以,为了您的健康,要尽量少吃快餐食品。(作者:吴再来)

中医舌诊仪图像分析系统

中医舌诊仪图像分析系统 中医舌诊图像分析系统是传统中医理论精华与现代先进科技的完美结合,运用现代科学方法为舌诊建立客观指标,使其更准确、更客观地反映人体机能状态,把舌诊研究建立在可靠的科学数据与图形的基础上,从而提高中医理论学术水平和临床诊断能力。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在中医诊断客观化领域近30年研究成果的结晶,实现了中医舌诊的客观化和标准化,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中医舌诊图像分析系统精确度较高、稳定强,适用于临床、教学与研究的辅助诊断,将有力推动中医临床、教学、科研的发展和现代信息科学与中医学的交融。中医舌象分析仪已在多家医院试用,采集并分析了几千例舌图像,分析结果与临床诊断符合率较高。 中医舌象数字化采集分析系统适用范围:供医疗机构进行舌象诊测信息采集及辅助体质辨识;供中医辨证参考用。 [工作原理] 在特定的光源环境下,采用照相机获得患者舌像信息,运用国际照明委员会(CIE)色差公式和支持向量机(SVM)、动态形状模型(ASM)等多项成熟先进技术,对舌体图像的颜色、纹理、轮廓进行特征提取,将这些特征值与特征数据库中的阈值进行比对,给出舌象分析结果。 1、计算机控制内部相机进行自动对焦拍摄,操作简单,图像清晰,完全实现舌象采集自动化。 2、采用数字化舌象采集平台与标准化方法还原,使舌象真实再现。 3、内部摄像采用模拟自然光源并能进行光线调节,使采集环境保持稳定。 4、由计算机自动分析采集到的图像并进行判断。 5、可以随时查询病例报告并打印舌诊报告功能书。 6、可以分析舌质颜色、舌苔颜色、舌形状、舌态。 【基本参数】 外形尺寸(长*宽*高):470mm*470mm*500mm重量:12KG工作电压:220V频率:50HZ 【光源参数】 环形光源系列-RI12045 产品特点:高密度LED列阵,高亮度,配漫射板导光。 白色DC:5.8~16.8V功率:19.0~22.5W亮度5000mcd色温5600K 材质:合金树脂led 使用环境:-25TO+85度 保存环境:-40TO+100度 【相机配置】 数码相机(佳能:机身特:APS-C规格数码单反有效像素:800万显示屏尺寸:2.5英寸约20.7万像素液传感器尺寸:22.2*14.7mmCMOS高清摄像:高清(720P)产品重量:约450g(仅机身)存储卡类型:SD/SDHC/SDXC卡机身颜色:干练黑色,金属灰色续航能力:使用取景器拍摄:23连拍功能:连拍速度JPEG:快门速度:1/4000秒至1/60秒) 配置情况 工作台:一台 数码相机:一台 定制光源:一只 USB数据线:一根 电源线:一根

珍贵中医舌诊图解大全 图文并茂 再也不怕看不懂舌头了

珍贵中医舌诊图解大全!图文并茂,再也不怕看不懂舌头了 望舌质舌质,即舌的本体,故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和脉络组织。望舌体主要观察舌神、舌色、舌形、舌态以及舌下络脉几个部分。一. 舌神( 一) 有神( 荣舌)【舌象特征】舌色红活、润泽,运动灵敏自如。【临床意义】荣舌是谓有神,虽病亦属善候。【机理分析】荣舌主要反映津液充足,气血充盈,精神健旺。《察舌指南·辨舌之神气》曰:“凡舌质有光有体,不论黄白灰黑,刮之而里面红润,神气荣华者,诸病皆吉。”( 二) 无神( 枯舌)【舌象特征】舌色干枯而晦暗无光、死板而毫无生气,运动失灵。【临床意义】枯舌是谓无神,属凶险恶候。【机理分析】枯舌主要反映津液匮乏,气血大亏,精神衰败。《察舌指南·辨舌之神气》说:“若舌质无光无体,不拘有苔无苔,视之里面枯晦,神气全无者,诸病皆凶。 二. 舌色舌色,即舌体的颜色。一般分为淡红、淡白、红、绛、青、紫六种。(一)淡红舌【舌象特征】舌体颜色淡红润泽,白中透红。【临床意义】淡红舌为气血调和的征象,常见于正常人。疾病时见之多属病轻。【机理分析】淡红舌主要反映心之气血充足,胃气旺盛的生理状态。舌色与肤色的形成原理相似,红为血之色,明润光泽为胃气之华,正如《舌胎统志》说:“舌色淡红平人之候,……红者心之气,

淡者胃之气。”外感病初起,病情轻浅,尚未伤及气血及内脏时,舌色仍可保持正常而呈淡红;内伤疾病时见之,提示阴阳平和,气血充盈,多属病轻,或为疾病转愈之象。(二)淡白舌【舌象特征】舌色比正常浅淡,白色偏多红色偏少,称为淡白舌。如舌体色白,全无血色,则称为枯白舌。【临床意义】主气血两虚、阳虚。枯白舌主伤精、脱血夺气。【机理分析】气血亏虚,血不荣舌,或阳气虚衰,运血无力,无以推动血液上充于舌,致舌色浅淡。阳虚则内寒,经脉收引,使舌的血行减少,也可见舌淡。《舌鉴辨证》指出,淡白舌是“虚寒舌之本色”。若舌色淡而舌体瘦薄,属气血两虚;若淡白湿润,舌体胖嫩,多属阳虚水停。精血耗竭、脱血夺气、舌失充养,故见舌枯白无华。提示病情危重。 淡白舌▽ 枯白舌▽(三)红舌【舌象特征】舌色较正常舌色红,呈鲜红者,称为红舌。【临床意义】主实热、阴虚内热。【机理分析】血得热则行,热使血管扩张、血行加速,热使气血沸涌,致使舌体脉络充盈而舌色鲜红;或阴虚水涸,虚火上炎于舌络而舌红。舌色稍红或仅见舌边尖红,多提示外感表热证初起。舌尖红赤破碎,多为心火上炎。舌两边红赤,多为肝经热盛。舌色红而有苔者,多属实热证;舌色鲜红少苔或有裂纹、舌体瘦小多为虚热证。《辨舌指南》说:“舌色鲜红,无苔点,舌底无津,舌面无液者,阴虚火炎也。”

中医辨证论治之舌诊

中医辩舌 舌尖,传统中医来说就是上焦的心和肺。按照舌尖部位准确来说,可以代表我们的头脑部。在中医学之中,脑是络属于心的,是心的一个附属器官,脑为奇恒之腑。肾中之精,充骨生髓,沿督脉上行灌颅而为脑,所以“脑为髓之海”。脑主司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主司支配运动和感觉,是生命之枢机,李时珍称脑为元神之府。脑的功能正常则精神饱满、意识清楚、思维灵敏、记忆力强、语言清晰、情志正常。如果脑主精神活动的机能失常,就会出现思维、记忆、语言,以及情志等方面的异常。脑位于头颅之内,头为诸阳之会,最恶污浊之气所扰,所以面色以红黄隐隐,鲜明而有光泽为佳,眼神明亮有神,均是脑髓充足的表现。 在舌象上呢,舌尖应以鲜明圆滑为佳,不宜出现齿痕(齿痕为湿浊之气),不宜出现郁点、瘀斑,也不宜凹陷或高凸,这些都是病态改变,都有头脑(心)部的病变有关。头部的附属器官(如眼、耳、口、鼻、舌等)主管着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这些器官皆有经脉通于脑,所以这些器官的问题都可以从舌尖部位诊出。脑髓充盈,主感觉和运动的机能正常,则视物精明、听力正常、味觉嗅觉灵敏、感觉无碍、运动如常且轻劲多力。如果脑髓不足,或者脑部的其它病变,使脑的主感觉和运动的机能失常,都会出现视物不明,听觉失聪,味觉、嗅觉不灵,感觉障碍,运动不能,倦怠乏力。舌尖最常见的舌形的改变主要有三类,凹陷、高凸、平直。当然,实际并不只是这三类,这三类只是最常见的。我们来看舌尖凹陷。根据我们的望舌的一个原则“凹陷为虚,高凸为实”。这舌尖凹陷就是心和头脑部虚了,虚就是虚少不足的意思。是什么不足了呢。从传统辨证来说,就是心不足了。因为舌尖是主心的。如果舌质淡白多属于心的气血不足,或心阳不足。如果舌质红赤都属于心阴不足,或心火旺盛。更详细而准确一些的讲呢,或者是更细致的讲,就是脑髓空虚了。如果是一个小的凹陷,就会表现为精力下降、睡眠欠佳、头晕健忘、心悸怔忡等症状,这是万无一失的。舌尖高凸为心肝火旺,上冲头脑之象,会出现头项强痛、眩晕、双目干涩红赤、失眠惊悸等症。大凡舌尖高突总属于气机上越,心肝火旺之症。所以容易出现头目胀痛、心悸失眠之症。他与舌尖凹陷症状颇似,但是却有虚实本质的差别。临证不可不分。辨阴阳,别虚实,明寒热,晓病机,乃医家之首务。这些都可以从舌形上面准确的进行辨别。如果结合舌质、舌苔等细节的变化,诊断起来会更加方便,更加准确。 舌尖平直以头脑昏沉不清、健忘抑郁、反应迟钝、心悸耳鸣、脱发等为主要表现。舌尖平直的,加上两侧的边缘,很像一个方形的舌头,所以我们也可以管他叫方形舌,或者是方舌。这个舌尖平时有什么样的症状呢?他最常见的症状是头脑昏沉,以及脱发这些表现。

中医舌诊

中医舌诊 1.1.1 舌诊与主证表(1): 望舌主证 舌质色 淡主虚寒或气血双亏。 红舌色较正常深,呈鲜红色,主热证,多为里热实证。里热实证中,舌尖红是心火上炎,舌边红为肝胆有热,红而干胃热伤津液。少数是虚热证,阴虚火旺,舌质也呈红而干状。 绛多为邪热深入营分、血分或阴虚火旺。红、绛舌颜色越深,表明热邪越重。 紫紫舌主病,有寒热之分。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多表现为绛紫而干枯少津;寒凝血瘀或阳虚生寒,舌淡紫或青紫湿润。 青主寒凝阳郁:或阳虚寒凝,或内有瘀血。 形 老老”即指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多属实证; 嫩“嫩”指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嫩,多属虚证。 胖“胖”指舌体胖大、肿胀,多与水湿停留有关。舌质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者,多属脾虚或肾阳虚、水湿停留;舌质红而肿胀,多属湿热内蕴或热毒亢盛。 瘦“瘦”指舌体瘦小而薄,多属虚证。舌质淡而舌形瘦者,多为气血不足;舌质红绛而舌形瘦者,多属阴虚内热。 芒刺舌乳头增生、肥大,突起如刺,多属热邪亢盛。热邪越重,芒刺越大、越多。临床上芒刺多见于舌尖与舌边。舌尖芒刺多属心火亢盛;舌边芒刺多属于肝胆火盛;舌中芒刺多属肠胃热盛。 裂纹裂纹舌可见舌体上有多种纵行或横行的裂沟或皱纹,多数是由于粘膜萎缩而形成。裂纹舌是由于精血亏损,津液耗伤、舌体失养所致。裂纹舌可见于少数正常人。舌质红绛而有裂纹者多属热盛;舌质淡而有裂纹者多属气阴不足。 齿痕齿痕常与胖嫩舌同见,主脾虚或湿盛。 态 震颤舌体不自主地颤抖,多属气血两虚或肝风内动。 歪斜舌体偏歪于一侧,多为中风偏瘫或中风先兆。

痿软舌体伸卷无力,多因气血俱虚筋脉失养所致 强硬舌体不柔和,屈伸不利,甚或不能转动,多属高热伤津,邪热炽盛,或为中风的征兆。 舌苔色 白白苔主表证、寒证,但临床上也有里证、热证而见白苔者。如薄白而润为风寒;薄白而燥为风热;白而厚腻为寒湿之里证;白腐苔主热症,为热毒内盛; 苔白燥裂,为湿病化热,内热暴起,热已经伤津。 黄主里证、热症。一般说,黄苔的颜色越深,则热邪越重。淡黄为微热;嫩黄热较重;深黄热更重;焦黄则为热结;黄而干为热伤津;黄而腻则为湿热。 若苔薄淡黄,为外感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或舌淡胖嫩,苔黄滑润者,多是阳虚水湿不化。 灰主里证,常见于里热证,也见于寒温证。苔灰而干,多属热炽伤津,可见外感热病,或阴虚火旺,常见于内伤杂病。苔灰而润,见于痰饮内停,或为寒湿内阻。 黑一般来讲,所主病证无论寒热,多属危重。苔色越黑,病情越重。如苔黑而燥裂,甚则生芒刺,为热极津枯;苔黑而燥见于舌中者,是肠燥屎结或胃将败坏之兆,见于舌根部,是下焦热甚,见于舌尖者,是心火自焚;苔黑而滑润,舌质淡白,为阴寒内盛,水湿不化;苔黑而粘腻,为痰湿内阻。 薄薄苔多为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病情较轻 厚多为病邪入里,或胃肠积滞,病情较重。厚苔愈厚表示邪越盛,病情愈重 少少苔常表示机体正气不足 无无苔则是胃气大虚,缺乏生发。 剥落舌面上有不规则的舌苔剥脱,剥脱处光滑无苔,称为花剥苔,多属胃的气阴不足,若兼有腻苔则表示痰湿未化而正气已伤。 舌根无论苔之厚薄,若紧贴舌面,似从舌里生出者是为有根苔,又叫真苔;若苔不着实,似浮涂舌上,刮之即去,非如舌上生出者,称为无根苔,又叫假苔。有根苔表示病邪虽盛,但胃气未衰;无根苔表示胃气已衰。 腻腻苔质致密、细腻如一层混浊光滑的粘液覆盖于舌面,不易擦去,多属痰湿内盛。 腐腐苔质疏松如豆腐渣,堆于舌面,易于擦去,多为实热蒸化胃中食浊,为胃中宿食化腐的表现。常见于痰浊、食积,且有胃肠郁热之证 滑苔面水份过多伸舌欲下滴,称为滑苔。是有湿有寒的反映,多见于阳虚而痰饮水湿内停之证 燥望之干枯,扪之无津,为燥苔,由于津液不能上承所致。多见于热盛伤津、阴液不足;阳虚水不化津;燥气伤肺等证。

观舌象辨证型,中医舌诊“暗藏玄机”

观舌象辨证型,中医舌诊“暗藏玄机” 中医学理论认为舌象反映了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反映机体盛衰、病邪深浅、邪气性质和疾病的转归和预后。舌诊是中医学望诊的重要内容,也是临床上观察与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舌诊通过观察舌象了解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在此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许多研究通过观察舌象发现了其与一些常见病的相关性,如冠心病、胃癌、糖尿病等。 1. 冠心病 2013年新疆医科大学一项研究,观察了冠心病患者舌底脉络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按照舌底脉络长短、粗细、迂曲程度及颜色4个方面分类,通过分析发现: 正常人舌底的舌质淡红,润而有津,黏膜有透明感,无混浊、白斑或色素沉着,无瘀丝、瘀点、瘀斑、瘀血颗粒,舌系带居中,长短适中,舌下两静脉仅隐现于舌下,呈线状并不粗张,少迂曲,长度不超过舌尖至舌下肉阜的3/5,其颜色为淡红或淡紫色,舌系带两侧有小而隆起的肉阜。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越多,舌底脉络越长、颜色越深,而且迂曲程度越重。 冠心病患者舌底脉络长、粗、色紫暗、迂曲 健康人舌底脉络短、细、淡紫色,无迂曲或迂曲程度轻。 为什么观舌象能诊察冠心病? “心主血脉”“心开窍于舌”,通过舌质可察知体内气血运行情况,判断心主血脉功能。当心脏有实质性病变时,由于血脉瘀阻,常出现相应的舌象的变化。 从西医角度来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改变致血管壁弹性降低,管腔狭窄,心肌供血供氧不足,导致体内血液流变学和动力学发生一系列改变,导致舌下静脉压力升高,静脉瘀血、缺氧,舌血流量增多,所以出现不同程度的静脉曲张 2. 胃癌 一项研究观察了114例胃癌患者的舌象,发现多以青紫舌、淡白舌、胖大舌,舌苔以白腻、白厚腻苔为主,舌面外周部少苔或无苔。胃癌患者发生青紫舌、淡白舌、胖大舌,舌苔以白腻、白厚腻苔为主,表现了胃癌气滞、痰结、血瘀、热毒壅盛、痰湿中阻的病因病机。尤其是舌中部覆以白腻苔或白厚腻苔而舌面外周部出现少苔或无苔的舌象特点,更反映了胃癌发生时机体脾胃两虚,不仅脾失健运、湿浊中阻,同时胃阴亏损,胃气难以完全上乘于舌的复杂的病理变化特征。晚期胃癌患者的舌面外周甚至可以出现牛肉样无苔的改变。 另一项研究通过记录266例胃癌患者和246例正常对照人群舌象表现及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关系,发现白细胞、淋巴细胞、总蛋白等临床检验的异常与胃癌

实用中医舌诊彩色图谱

舌苔辩证 舌苔是舌体上面所散布的一层苔垢。正常人的舌苔为薄白而湿润,干湿适中,不滑不燥。由于病人的胃气有强弱,及机体的寒热,故可形成各种不同的病理舌苔。观察舌苔的方法分为望苔色和望苔质,中医根据舌苔的情况来诊断疾病。 (1)白苔:一般表示为表证、寒证。舌苔薄白而润为正常人的舌苔,同时,苔薄白亦是表示病在体表而未入里。舌苔薄白而过于润滑,多见于表寒证。苔薄白而干燥,为表热证或感受燥邪。舌苔白厚而干燥,代表湿浊化热伤津。舌苔布满白苔,摸之不干燥,称为“粉白苔”,表示得瘟疫病。苔白且干燥,称为“糙裂苔”,多见于温热病。舌淡苔白而滑润,代表寒证或寒湿证。舌苔白滑而粘腻,见于体内有痰湿或湿困于脾。舌苔白滑而腐,为胃腑蕴热。如果苔白如雪花片而质干枯者,称为“雪花苔”,表示脾冷。舌及满口生衣,出现霉苔或生糜烂点,为胃气衰败,脏气将绝之危候。 (2)黄苔:黄苔主里热证。苔薄黄厚而干燥,则里热盛,津液受损。苔黄干燥生刺,舌有裂纹,为里热极盛,津液大伤,脏腑大热。舌苔黄厚而腻,多为痰热、食积或湿热内蕴。舌苔黄滑而润,为阳虚表现。 (3)灰苔:主里证。苔灰薄而润滑,多为寒湿内阻,或痰饮内停。苔灰而干燥,为热病或阴虚火旺。 (4)黑苔:黑苔大多由黄苔或灰苔转化而成,表明了病情极其严重。苔黑而干燥,为热盛津亏。舌尖苔黑而干燥,为心火盛。苔黑而润滑,为阳虚阴寒极盛。 最后讲述望苔质的知识。望苔质即望舌苔的形状质感。主要观察苔的厚薄、润燥、腐腻、剥落、有根无根及偏全等情况。 (1)厚、薄苔: 苔质的厚薄,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透过苔质能见到舌体,称

之薄苔,否则为厚苔。舌苔薄,病情一般较轻;舌苔厚,表明病情较为严重。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舌苔由薄变厚,表明病邪入里,病情由轻变重;若舌苔由厚变薄,表明病邪外透,病情好转。 (2)润、燥苔: 舌苔润滑多津液,为津液未损伤,称为润苔。舌苔干燥缺少津液,称为燥苔。舌苔干燥而色黄者,为胃热炽盛,损伤津液。舌苔干燥而色黑,为热极阴伤。若舌苔干燥色黑而且有刺,则属热极津液枯竭。 (3)腐、腻苔:苔质颗粒细小致密,中厚边薄,刮之易去者,称为腻苔。苔质颗粉较大,疏松而厚,形状似豆腐渣堆积于舌面,刮之易去者,称为腐苔。腻苔常见于湿浊、痰饮、食积、湿温等。腐苔为食积肠胃、痰浊内蕴及溃疡之证。舌苔白腻,多为湿痰,或胃阳虚。舌苔黄腻,多为痰热,食滞化热。舌苔厚腐,多为饮食停积胃肠。舌苔布满白衣,称为口糜,表明胃气衰败。 (4)剥落苔:舌上原本有苔,若局部或全部消失者,称为剥落苔。如果苔全部脱落,表明胃阴枯竭,大伤胃气。若舌苔剥落不全,剥落处光滑无苔,称为花剥苔,表明胃的气阴两伤。如果舌苔剥落处不光滑,有类似新生颗粒,称为类剥苔,表明病人血气不连续。若舌苔大部分脱落,仅留下一小块,称之鸡心舌,则为胃气阴亏损之证。另外,舌苔从有到无,为胃的气阴不足,正气渐衰;如果舌苔从无而逐渐变薄白苔,表明病情好转。 (5)有根、无根苔:舌苔紧贴舌面,刮之不去,称为有根苔。若舌苔好似涂在舌面上,刮之易落,称之无根苔。有根苔表明病人有胃气,常见于实证、热证;无根苔表明胃气已衰,见于虚证、寒证。如果有根兼薄苔,属于正常苔,表明正气未伤;若无根苔薄或厚,刮之即去,不再生成新苔,表明正气衰败。 (6)全、偏苔:舌苔布满整个舌,称全苔。舌苔仅布于舌的某一部分,称偏苔。全苔代表湿痰阻中之证。如果仅是舌尖部分有苔,是病邪入里却未深入,但胃气却受伤。若舌尖部分无苔,而其余地方有苔,代表肠胃有积滞或有痰饮。舌苔偏于左侧或右侧,表明病邪半表

中医舌诊ppt课件

中医舌诊ppt课件 中医舌诊ppt课件篇一:中医舌诊歌决 【中医舌诊歌决】 舌形 舌形嫩老辨虚实。舌形胖大水湿停。瘦薄舌因舌失养。点刺脏腑阳热亢。裂纹见于精血亏。齿痕当主脾湿盛。舌色 舌色淡白气血虚(阳虚)。舌红主热降入营。舌紫气血行不畅,各种血瘀是病机。舌态 舌强伤津热入心。风痰阻络亦可引。痿软伤阴气血虚。颤动见于肝风动。吐弄舌属心脾热,危时吐舌心气绝。痰瘀阻络舌歪斜,肝风夹痰亦不正。舌质厚薄邪正盛与衰。润燥津液亏与盈。腐腻阳湿消与长。胃气匮乏剥落舌,或主气血两虚证。临床运用要辨清。舌苔白苔可谓正常苔,病时主表也主寒。黄主热证主里证。灰黑主见寒热极。 中医舌诊ppt课件篇二:中医舌诊辨证 中医舌诊辨证(附舌象图片) 所有舌象的辨证主病及相关研究,不断连载 主病及相关研究: 正常舌象: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铺有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常描写为“淡红舌、薄白苔”。 观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舌质,又称舌 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有胃气所生。所谓“胃中生气”是指脾健运化,胃主受纳(即认为是人体消化机能正常),脾胃生理功能正常则舌上可现一层薄润的舌苔。机体在疾病病理变化过程中,阴阳的盛

衰,气血的调和,津液的存亡,均可直接反映在舌苔变化中,察舌苔的变化,即可知脏腑盛衰(内脏器官病变)、病邪凶吉进退(疾病严重程度)。图片1.png (18.65 KB, 下载次数: ) 裂纹舌:舌面见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裂纹,称裂纹舌。 主病及相关研究: 裂纹舌多为阴虚热盛之证。 裂纹舌主病:(1)热盛伤阴,多为红绛舌有裂纹;(2)血虚不润,多为淡白舌有裂纹, (3)脾虚湿浸,多舌质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有裂纹。治宜滋补阴精,益气生津;补脾渗湿;补阴泻火;清热润燥。 另外,裂纹舌指舌质之裂纹,也指舌苔之裂纹;在辩证时,应从苔的干润来辨,若因干而裂,为外感疾病热灼津伤,燥热严重。若苔上有津而裂,多为气虚所致。 现代研究认为舌上浅裂纹主要是由于舌粘膜萎缩,使舌的纵纹或横纹透出表面而形成,舌的深裂纹则为较严重的舌萎缩性病变,使舌上皮层失去正常结构,部分乳头变扁平而融合, 部分则萎缩断裂形成裂纹,在其下可见到有增厚的疤痕收缩现 象。 《辨舌指南?辨舌之质本》认为平人之舌无纹,有纹为血衰,裂纹多少深浅,反映血衰之甚微。 ——舌生横裂纹为素体阴亏,如冰片纹,多为老年阴虚; ——舌绛无苔或有横直纹而短小者,为阴虚液涸; ——舌见裂、断纹如人字,川字,属胃燥液枯而实热内逼。 ——舌红见人字纹,乃邪初入心(或阴证误用凉药;

中医舌诊目前最全版

察颜观舌识健康 望诊就是中医的四诊之一,其中望色与察舌象更具有特色。 望诊就是中医的四诊之一,其中望色与察舌象更具有特色。舌象就是人体内脏的一面镜子,观察舌象可以了解机体的健康状况,判断疾病的轻重。 望面色 黄种人正常的面色就是微黄透红,明润光泽,这就是健康的面色。当然,由于遗传、体质、年龄、职业的不同,正常面色也有所差别,有的偏红,有的偏黄,有的偏白,有的偏黑……但总以明润含蓄为特点。明润就是指面色光明润泽,就是精气充盈的表现;含蓄就是指面色隐含于皮肤之内而不特别显露,就是精气内含而不外泄的象征。 当您发现自己或亲友的面色与平时有较大改变,在排除了正常的外来影响因素之后,就要考虑有疾病或亚健康的可能。 面色白:由于面部毛细血管充盈不足而引起。中医认为大多为虚寒或失血。面色白而虚浮,属于气虚、阳虚;面色苍白而枯槁,属于血虚。气血不足,内必有虚寒。多见于久病体虚、大出血、慢性肾炎、呼吸系统疾患以及有贫血倾向的人。 面色萎黄:面色萎黄,没有光泽,常提示脾虚、气虚、血虚;也见于寒湿内停。 面色青:面部青筋显露,或整个面色发青,见于受寒、惊风、气血瘀滞、剧烈疼痛等,都提示体内有寒气。 面色嫩红:一般来讲,面色红赤代表有热,但也有人整个面部浮白,而颧骨周围嫩红,往往就是内寒深重、阳气浮越的表现。 面色黑:肾虚有寒、瘀血水饮停积的人,往往面色发黑。严重者如尿毒症晚期患者;轻浅者如熬夜后眼圈周围发黑、状如熊猫的人,都有血瘀寒积的表现。 望舌象 舌诊内容很多,分别包括舌质与舌苔的神、色、形、态等等。正常的舌象就是淡红舌,薄白苔。具体说来,就是舌色淡红,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鲜明润泽,不胖不瘦;舌苔薄白,透过舌苔,可以隐约瞧出淡红的舌底,并且舌苔颗粒均匀,干湿适中,不粘不腻。 而以下舌象应当警惕。 舌色淡白或嫩白:这种舌头的颜色比正常的淡红舌要浅淡,甚至就是明显地泛白色,往往就是血气不能充盈舌部的表现,见于气血亏虚、阳虚寒积之人。

中医舌诊原理

中医舌诊原理 很好的东西,可以看看,就是比较涩,不过基本还是能看懂吧! 先放着,有空多学习研究下! 中医舌诊原理 舌脉一能合色脉,可以万全。唇舌者,肌肉之本。 舌下两脉者,廉泉也。 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舌者,声音之机也。 诊舌要义舌质为本,舌苔为标。 舌与许多脏腑之间通过经络和经筋的循行直接或间接地取系起来的关系更为 其中尤以心,脾,胃?肾与舌 密切。舌又是脾之外候,脾气通于口,脾和则能知五谷。 舌为心之苗窍,且为呼吸.消化的共同通道之要冲,为多气多血的器官。口腔之唾液系肾?胃津液上潮所致。舌苔乃胃气所生,胃为水谷之海,故脏腑精气之上荣于舌。 舌者,心之苗也。五脏六腑之大主,其气通于此,其窍开于此也。査诸脏腑图,脾.肺.肝?肾, 无不系根于心。考核诸经络,手足阴阳无脉不通于舌,则知经络脏腑之病,不独伤寒发热,有苔可验,即凡内外杂症,亦无不显其形,着其色于舌。 心者生之本,形之君,至虚至灵,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其开窍于舌,其经通于舌,舌者心之外候也,是以望舌而可测其脏腑经络寒热虚实也。 舌不仅是心之苗窍,脾之外候,而且是五脏六腑之外候。舌之灵动,伸缩展转,是筋之所为,与心肝有关。 舌之辨味,与心脾有关。 舌之能言,与心肝有关。 舌苔乃胃气熏蒸所生,五脏皆禀气于胃,故可借以诊五脏之寒热虚实也。若推其专义,必当以舌苔主六

腑,以舌质主五脏。 谓之苔者,如地上生苔也。舌苔之名,始于长沙。以其邪气结里,如有所怀,故谓之胎。夫苔因病而生,病以苔着,察色而不观苔,究难辨其虚实一一观苔而不察色,安能测其盛衰,且三因百病,莫不有苔,则亦莫不可验,岂特伤寒而巳哉: 常人一日三餐,故苔日亦三变,谓之活苔,无病之象也。平人舌中常有浮白苔-层,或浮黄苔一层,夏月湿土司令,苔毎软厚而微黄,但不满不板滞。 灯下看黄苔,毎成白色。 全息律的观点,任何局部都近于整体的缩形。前人有舌体应内脏部位之说。舌本在下,舌尖在上, 舌中为内,舌边为外,左病者应在左,右病者应在右。舌尖主心,舌中主脾胃,舌边主肝胆,舌根主肾。病之经络?脏腑?营卫?气血?表里?阴阳?寒热?虚实,毕形于舌。 舌象是窥测内脏变化的窗口,反映内脏变化的镜子。舌在口腔中好象外露的内脏,其变化灵敏, 便于覌察,任何气血津液的异常变化,都将通过经络的传导而反映于舌象的变化。 舌象,若能得其要领,认清客观规律,执简驭繁,就可以灵活运用,一通百通。无论舌象如何变 化多端,总不外舌色、舌形、舌态、苔色、笞质这五个方面的排列组合。即舌质的神色、形态及舌苔的色质。 历代医家总结了典型舌象,但不能说是包罗无遗的: 凡吸烟之人,无病常见燥舌,一经染病,不拘白苔黄苔,必兼灰黒,或兼裂纹,故临诊之时,先察知其吸烟与否,常苔染苔之分,斯可断之。 舌紫而肿大者,是酒毒冲心,凡酒毒内蕴,舌必深紫而赤,或干涸。 湿热内蕴,从饮食中得之,嗜酒之人多失苔,必厚黄粘腻,痞满,不饥,呕吐不纳,惟泻心最效。若舌浑紫,满 舌中有红斑,为酒毒内蕴,湿中生热。 湿热有痰之症,舌质胀大满口,边有齿印。 淡白湿润而有齿印,乃寒湿壅盛。 淡红而有齿痕,多是脾虚或气虚。 红而肿胀满口,边有齿痕,多属湿热痰浊壅滞。 凡舌起瘰突出者为凸,蚀烂低陷者为凹。气盛则凸,气陷则凹。 舌根高起,累累如豆,内露人字纹深广者,是肠胃有积。 红绛光莹舌,是胃、肾阴竭。舌疔者,乃心脾火毒。 若舌苔纵分两色,一边白一边黄,称半黄半白苔,无论深浅厚薄,皆主肝胆郁热。若边尖黄而中心黒腻,是湿热

中医诊断学——舌诊

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为“望、闻、问、切”四种诊查方法,统称为中医四诊。《难经·六十一难》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在《伤寒论》中也曾说:“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中医四诊以望诊为首,绝非偶然,而是别有深意的,正如上面所说。 今天我们学习望诊之中最重要的,也是我们最独特的知识,李氏奇效舌诊及望舌用药法。 、 望舌诊病是中医四诊之中的望诊里面的最重要的一环,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 最早记录舌诊者是扁鹊(公元前407年- 公元前310年,河北省任丘市人),扁鹊创立和发展了中医望闻问切四种诊查疾病的方法。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也将舌诊作为中医辨证论治法则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元代《敖氏伤寒金镜录》是现存最早的第一部舌诊专著。 随着明清时期温病学派的兴起,在研究温热病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温病察舌”的方法,对温病的分型、分期、辨证用药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明·王景韩《神验医宗舌镜》中说:“内有是症,外有是舌”。 为什么通过舌相就能诊查获知全身各处的疾病症状呢? 中医学认为舌通过经络的循行,直接或间接的与五脏六腑相通,又与人体的四肢百骸相连。脏腑的精气上荣于舌,脏腑的病变也必然影响精气的变化而反应在舌象上,所谓“有诸内者,必形于诸外”(出自《丹溪心法》)。《黄帝内经》中也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者,当以观外乎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清·杨云峰《临证验舌法》论:“即凡内外杂证,也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谬焉。危急疑难之顷,往往证无可参,脉无可按,而惟以舌为凭。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惟有舌可验。” 又说:“舌者,心之苗也。五脏六腑之大主,其气通于此,其窍开于此者也。查诸脏腑图,脾、肺、肝、肾,无不系根于心。核诸经络,考手足阴阳,无脉不通于舌,则知经络脏腑之病,不独伤寒发热,有苔可验,即凡内外杂症,亦无一不呈其形、着其色于舌,是以验舌一法,临症者不可不讲也”。

中医舌诊图解大全

舌诊图解大全! 虽然不是中医,但在基层看病对舌诊也要略知一二,很有帮助的,建议大家仔细学习一下! 中医舌诊图解大全 ===================================================================== ===================================== 基层医生乡村医生个体门诊经验交流病例讨论- ?# [$ m$ I% {; Q/ M* c 基层医生论坛" K8 x# O( {$ R% s- |( T 基层医生论坛x0 E* ?, M+ U1 B1 p: Z. T3 e 主病及相关研究:基层医生论坛! \, A0 N, w. k1 M f3 F( x# ~; Q 正常舌象: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铺有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常描写为“淡红舌、薄白苔”。 观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有胃气所生。所谓“胃中生气”是指脾健运化,胃主受纳(即认为是人体消化机能正常),脾胃生理功能正常则舌上可现一层薄润的舌苔。机体在疾病病理变化过程中,阴阳的盛衰,气血的调和,津液的存亡,均可直接反映在舌苔变化中,察舌苔的变化,即可知脏腑盛衰(内脏器官病变)、病邪凶吉进退(疾病严重程度) 中医舌诊图解大全 裂纹舌

图解:裂纹舌:舌面见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裂纹,称裂纹舌。 基层医生乡村医生$ ?, S3 e9 |4 P, 主病及相关研究: 基层医生论坛5 [7 ?. j! b 9 n9 z ! z& U 裂纹舌多为阴虚热盛之证。 www.jcys https://www.doczj.com/doc/a816194079.html, 9 S8 a , O' G 2 B. v # G% w / A 基层医生乡村医生8 B ' Q$ u 3 I5 q , Y9 x % i5 W - u4 X 裂纹舌主病:(1)热盛伤阴,多为红绛舌有裂纹;(2)血虚不润,多为淡白舌有裂纹,(3)脾虚湿浸,多舌质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有裂纹。治宜滋补阴精,益气生津;补脾渗湿;补阴泻火;清热润燥。 m 另外,裂纹舌指舌质之裂纹,也指舌苔之裂纹;在辩证时,应从苔的干润来辨,若因干而裂,为外感疾病热灼津伤,燥热严重。若苔上有津而裂,多为气虚所致。 www.jcys https://www.doczj.com/doc/a816194079.html, 9 e9 f 7 f8 ^: R& u / U 基层医生乡村医生个体门诊经验交流病例讨论+ M. ]3 W% j! & Y0 ~!M- 现代研究认为舌上浅裂纹主要是由于舌粘膜萎缩,使舌的纵纹或横纹透出表面而形成,舌的深裂纹则为较严重的舌萎缩性病变,使舌上皮层失去正常结构,部分乳头变扁平而融合,部分则萎缩断裂形成裂纹,在其下可见到有增厚的疤痕收缩现象。 基层医生乡村医生( n1m0 Y2 p. X6 ( 《辨舌指南·辨舌之质本》认为平人之舌无纹,有纹为血衰,裂纹多少深浅,反映血衰之甚微。 - J) S6 u0 B$ i8 f ; v/ {6 f' G1 s% {& L9 ` ——舌生横裂纹为素体阴亏,如冰片纹,多为老年阴虚; ——舌绛无苔或有横直纹而短小者,为阴虚液涸; 基层医生论坛8 U( Z* ~& t" h/ T. ——舌见裂、断纹如人字,川字,属胃燥液枯而实热内逼。 ——舌红见人字纹,乃邪初入心.或阴证误用凉药; 5 T8 K2 W# j* m: N" B3 ?, 基层医生论坛% y9 b0 F2 F" d 4 Q* R ) m# X ——舌红而裂,大渴引饮者为上消; www.jcys https://www.doczj.com/doc/a816194079.html, : X# l 4 a0 V ' V 基层医生论坛8 M1 Z% L/ Z! m' p% ——红赤苔腻厚而裂纹,为脏腑实热; 2 [8 G/ }6 j6 A: I) |: Y4 基层医生论坛4 W" U5 G2 H j% @ ——无苔无点而赤裂,为阴虚火炎; 基层医生乡村医生; \! \) D ' P: A 0 V9 B : \/ a 8 @, q% q9 @ Q" ?3 \ ——舌绛干燥裂纹,为邪热入肝或阴液大伤; 基层医生论坛, Q' V _; H % k* }1 m+ h " ~ ——但裂不光,为胃阴不足,痰热凝结; ; j, }# C3 o6 \3 e- y4 x$ C www.jcys https://www.doczj.com/doc/a816194079.html, ; ^& o ! [+ I 1 B" P ( \& i 3 p ——若舌绛而边尖破碎,又有血痕而痛,为阴液大亏,心火上炽; . G # b3 m. ?

中医舌诊图解

舌诊图解 主病及相关研究:正常舌象: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铺有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常描写为“淡红舌、薄白苔”。 观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有胃气所生。所谓“胃中生气”是指脾健运化,胃主受纳(即认为是人体消化机能正常),脾胃生理功能正常则舌上可现一层薄润的舌苔。机体在疾病病理变化过程中,阴阳的盛衰,气血的调和,津液的存亡,均可直接反映在舌苔变化中,察舌苔的变化,即可知脏腑盛衰(内脏器官病变)、病邪凶吉进退(疾病严重程度)。 图解:裂纹舌:舌面见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裂纹,称裂纹舌。 主病及相关研究:裂纹舌多为阴虚热盛之证。 裂纹舌主病:(1)热盛伤阴,多为红绛舌有裂纹;(2)血虚不润,多为淡白舌有裂纹,(3)脾虚湿浸,多舌质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有裂纹。治宜滋补阴精,益气生津;补脾渗湿;补阴泻火;清热润燥。

另外,裂纹舌指舌质之裂纹,也指舌苔之裂纹;在辩证时,应从苔的干润来辨,若因干而裂,为外感疾病热灼津伤,燥热严重。若苔上有津而裂,多为气虚所致。 现代研究认为舌上浅裂纹主要是由于舌粘膜萎缩,使舌的纵纹或横纹透出表面而形成,舌的深裂纹则为较严重的舌萎缩性病变,使舌上皮层失去正常结构,部分乳头变扁平而融合,部分则萎缩断裂形成裂纹,在其下可见到有增厚的疤痕收缩现象。 《辨舌指南·辨舌之质本》认为平人之舌无纹,有纹为血衰,裂纹多少深浅,反映血衰之甚微。 ——舌生横裂纹为素体阴亏,如冰片纹,多为老年阴虚; ——舌绛无苔或有横直纹而短小者,为阴虚液涸; ——舌见裂、断纹如人字,川字,属胃燥液枯而实热内逼。 ——舌红见人字纹,乃邪初入心。或阴证误用凉药; ——舌红而裂,大渴引饮者为上消; ——红赤苔腻厚而裂纹,为脏腑实热; ——无苔无点而赤裂,为阴虚火炎; ——舌绛干燥裂纹,为邪热入肝或阴液大伤; ——但裂不光,为胃阴不足,痰热凝结; ——若舌绛而边尖破碎,又有血痕而痛,为阴液大亏,心火上炽; ——舌黄有虎斑纹者。为气血两播; ——舌红润而有黑纹,为厥阳之寒证; ——下后反见人字纹者,为肾气凌心; ——中有袭纹者,多属胃气中虚;

中医舌诊方法及其意义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可谓是最具中华特色的一颗明珠。但是随着西医的传入与人民受科学教育地提高且中医理论难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信中医,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懂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医的理论体系与长久以来中国古代人民对世界万物的认知——“天人合一”息息相关,通过观察中国古代人民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体运作都是遵循阴阳五行的规律的,如果人体的阴阳五行调和则身体健康否则就会出现各种疾病或不适症状。中医医师通过经验的积累和传承总结出了“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来辩证开方,治病救人。“望闻问切”指的就是观察病人体征表现、听病人描述病况、询问病史及其他相关症状的有无、切脉以查脉象这四种方法合起来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从而判定病证,对症下药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对于中医来说明确不同病证的表现是宝贵的经验,对于这一点“望”诊即细致观察就发挥重要的作用。舌像被认为是能直观反映人体虚实,阴阳是否调和且明显表达出体内脏腑的病变情况的重要特征,因而舌诊是“望”诊的主要内容。 依据舌像诊断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甲骨文中就有“贞疾舌”的记载,且在《黄帝内经》和《伤寒论》等古典医籍中也有关于舌诊的记载[1],十三世纪时已有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问世,后十六世纪对辨舌验齿颇为重视的温病学派兴起,此时舌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可见,舌诊在中医辨证方面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舌象作为人体的重要辨证指标,不仅客观准确而且对于医生来说观察舌像也非常简单方便,通过观察舌像就可以判断人的正气是否旺盛、病变的深浅程度、湿邪之气侵袭的程度、病情的发展趋势[2],并且能根据判断结果来确定治疗方案、指导处方用药。 在现阶段的临床舌诊中,对舌像的观察及以及诊断是由医生直接观察病人的舌头并且做出诊断开处方的,这需要医生能够快速作出准确的判断分析,要求很高但是对病人来说没有一些科学的指标仅仅通过医生的肉眼观察诊断得到结果的过程可信度很低,另外这样通过人肉眼观察到的舌象资料与临床诊断的过程和结果一般无法做到精确记录,这一点就给中医学交流活动带来不便,假若所有中医医师都是凭借经验治病,没有一些典型的舌像资料及科学支持的案例,中医舌诊就迟早会被淘汰。 随着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研究舌诊的客观化方法将成为接下来的研究热点,虽然当前还没有较完善较好的关于中医舌像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方法,但是这对于推动中医舌诊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中医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舌诊乃至中医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 1

中医舌诊目前最全版

察颜观舌识健康 望诊是中医的四诊之一,其中望色和察舌象更具有特色。 望诊是中医的四诊之一,其中望色和察舌象更具有特色。舌象是人体内脏的一面镜子,观察舌象可以了解机体的健康状况,判断疾病的轻重。 望面色 黄种人正常的面色是微黄透红,明润光泽,这是健康的面色。当然,由于遗传、体质、年龄、职业的不同,正常面色也有所差别,有的偏红,有的偏黄,有的偏白,有的偏黑……但总以明润含蓄为特点。明润是指面色光明润泽,是精气充盈的表现;含蓄是指面色隐含于皮肤之内而不特别显露,是精气内含而不外泄的象征。 当您发现自己或亲友的面色与平时有较大改变,在排除了正常的外来影响因素之后,就要考虑有疾病或亚健康的可能。 面色白:由于面部毛细血管充盈不足而引起。中医认为大多为虚寒或失血。面色白而虚浮,属于气虚、阳虚;面色苍白而枯槁,属于血虚。气血不足,内必有虚寒。多见于久病体虚、大出血、慢性肾炎、呼吸系统疾患以及有贫血倾向的人。 面色萎黄:面色萎黄,没有光泽,常提示脾虚、气虚、血虚;也见于寒湿内停。 面色青:面部青筋显露,或整个面色发青,见于受寒、惊风、气血瘀滞、剧烈疼痛等,都提示体内有寒气。 面色嫩红:一般来讲,面色红赤代表有热,但也有人整个面部浮白,而颧骨周围嫩红,往往是内寒深重、阳气浮越的表现。 面色黑:肾虚有寒、瘀血水饮停积的人,往往面色发黑。严重者如尿毒症晚期患者;轻浅者如熬夜后眼圈周围发黑、状如熊猫的人,都有血瘀寒积的表现。 望舌象 舌诊内容很多,分别包括舌质和舌苔的神、色、形、态等等。正常的舌象是淡红舌,薄白苔。具体说来,是舌色淡红,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鲜明润泽,不胖不瘦;舌苔薄白,透过舌苔,可以隐约看出淡红的舌底,并且舌苔颗粒均匀,干湿适中,不粘不腻。 而以下舌象应当警惕。 舌色淡白或嫩白:这种舌头的颜色比正常的淡红舌要浅淡,甚至是明显地泛白色,往往是血气不能充盈舌部的表现,见于气血亏虚、阳虚寒积之人。

罗大伦看着舌头诊病(中医舌诊)

罗大伦:看着舌头诊病(中医舌诊) 中医舌诊 看着舌头诊病 摘自罗大伦新浪博客 现在大家去医院看中医,一般都是号脉,看舌头,我们都习惯了,其实大家不要以为中医从一开始时就擅长舌诊,这个舌诊发展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时间并不久,虽然看舌头在《黄帝内经》和《伤寒论》里面略有提及,但是都非常的简单,只是到了元朝的时候,我国才出现第一部舌诊的专著,叫《敖氏伤寒金镜录》,这是一位姓熬得医生写的,虽然名字盒伤寒有关,内容也似乎是在说伤寒病的舌象,但是实际上论述了很多的温热病盒舌象的关系,后来,书里的内容被温病学家就发现了,原来随着热邪从外向里深入,随着体内热邪的增加,这个舌象居然可以发生相应的改变,比如舌苔可以由白变成黄色,然后热邪在多,就变成干黑色,如果病危的时候,会变成全舌灰色,而舌质的颜色,正常人是淡红的,随着热邪的增加,就变成了红色,再增加,就变成了绛色,温病学家一看,这个很好啊,这个比脉诊来得直观,因

此他们就把舌诊当作一个法宝,很注重用舌诊来判断热邪的深入程度。 现在我们看病,也非常的重视舌象和健康的关系,那么,我们到底可以从舌象中看出什么来呢? 告诉大家的是,首先,可以看出我们体内津液的情况,现在很多人体内都是水湿很重,这样的舌头一定是舌苔白,满布,而且往往是舌苔很腻,如果是舌苔厚腻,就要考虑这个人体内的水湿都凝结成痰了。 现在气虚的人很多,因为阳气不足,所以水湿不能顺利化出体外,同时因为水湿重,也导致阳气不振,这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气虚的人,往往在舌边有很多的齿痕,舌体会胖大一些,同时伴有舌苔白腻,这是体内气虚,同时不能把水湿化掉,这样的人需要一边利水湿,一边补气。 补气以补脾为主,可以用白术、山药、莲子肉等来补脾,利水湿可以用薏米来进行,比如在做饭的时候可以放入一把薏米,这个薏米去水湿的作用很好,有的朋友是用薏米和大米各一半来做饭,结果厚腻的舌苔两个星期就消除了。 舌象还可以看出自己体内的寒热,有的人舌质很红,舌质我们可以从舌边缘看出来,那里一般没有舌苔,如果很红,说明体内有热,如果舌质红,但是舌苔也很薄,整个舌头看上去都很红,这可能是虚热,需要滋阴,这种红往往是嫩红,

中医舌诊原理

中医舌诊原理 很好得东西,可以瞧瞧,就就是比较涩,不过基本还就是能瞧懂吧! 先放着,有空多学习研究下! 中医舌诊原理 舌脉—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唇舌者,肌肉之本。 舌下两脉者,亷泉也。 亷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 心气通于舌,心与则舌能知五味矣。 舌者,声音之机也。 诊舌要义——舌质为本,舌苔为标。 舌与许多脏腑之间通过经络与经筋得循行直接或间接地取系起来。其中尤以心,脾,胃、肾与舌得关系更为密切。舌又就是脾之外候,脾气通于口,脾与则能知五谷。 舌为心之苗窍,且为呼吸、消化得共同通道之要冲,为多气多血得器官。口腔之唾液系肾、胃津液上潮所致。舌苔乃胃气所生,胃为水谷之海,故脏腑精气之上荣于舌。 舌者,心之苗也。五脏六腑之大主,其气通于此,其窍开于此也。査诸脏腑图,脾、肺、肝、肾,无不系根于心。考核诸经络,手足阴阳无脉不通于舌,则知经络脏腑之病,不独伤寒发热,有苔可验,即凡内外杂症,亦无不显其形,着其色于舌。 心者生之本,形之君,至虚至灵,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其开窍于舌,其经通于舌,舌者心之外候也,就是以望舌而可测其脏腑经络寒热虚实也。 舌不仅就是心之苗窍,脾之外候,而且就是五脏六腑之外候。 舌之灵动,伸缩展转,就是筋之所为,与心肝有关。 舌之辨味,与心脾有关。 舌之能言,与心肝有关。 舌苔乃胃气熏蒸所生,五脏皆禀气于胃,故可借以诊五脏之寒热虚实也。若推其专义,必当以舌苔主六腑,以舌质主五脏。 谓之苔者,如地上生苔也。舌苔之名,始于长沙。以其邪气结里,如有所怀,故谓之胎。夫苔因病而生,病以苔着,察色而不观苔,究难辨其虚实——观苔而不察色,安能测其盛衰,且三因百病,莫不有苔,则亦莫不可验,岂特伤寒而巳哉: 常人一日三餐,故苔日亦三变,谓之活苔,无病之象也。平人舌中常有浮白苔-层,或浮黄苔一层,夏月湿土司令,苔毎软厚而微黄,但不满不板滞。 灯下瞧黄苔,毎成白色。

中医舌诊的常见病图谱

中医舌诊的常见病图谱 “舌诊”是中医在疾病诊断上相当重要的依据。人体内脏功能的好坏,只要伸伸舌头,专家就能看出疾病的端倪。中医看病注重望、闻、问、切,舌诊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 最健康的舌头应该是淡红色,舌苔薄且白,如同披覆着一层雾状的薄纱。舌形应为长椭圆形,居中,不胖不瘦,光泽而湿润,且能活动自如。有些疾病在患者尚未出现明显的不舒服的症状时,已先在舌头上显露了,没有受过专业中医训练的人虽然无法精确判读,但只要养成经常观察自己舌头的习惯,不难看出隐含的疾病征兆。 每天早上起床刷牙时,顺便对着镜子观察自己的舌头,利用一分钟的时间,关心自己的健康。 齿状舌

舌象辨识:舌头边缘看起来有类似牙齿的咬痕,因为舌头肿起来,压迫到旁边的牙齿,所以会出现类 似齿痕状的现象。舌尖有乳突状的突起。 身体征状:1.肾脏功能代谢不良,造成肾脏提早老化的问题,会有下肢水肿、下肢肥胖的困扰。 2.肾脏主骨,有此舌象的人,容易腰酸背痛。 3.小心有潜藏青光眼的危险。 4.肝胆代谢不好,容易疲倦。 草莓舌

舌象辨识:舌象上看见一点一点的红点,看起来就像是草莓一般。 身体征状:1.胰脏、脾脏功能不佳,多有肥胖的问题,且大多数容易胖在肚子。 2.容易口臭、皮肤肤质不佳,有体力不济的问题。 3.如果不注意保养的话,小心会有糖尿病的困扰。 血瘀舌 舌象辨识:没有舌苔、舌头呈现暗红色或紫红色。 身体征状:1.身体的循环系统可能有点问题,血液偏酸性、新陈代谢不好,体内自由基过高,罹患癌

症、高血压、中风机率升高。 2.心滞,思考比较不敏捷。 体毒舌 舌象辨识:明显看得到厚厚的舌苔。 身体征状:1.体内毒素含量太高,需要做体内环保,清清一些废物。 2.此舌象的人,身体的问题主肺脏与肠胃的机能,会有便秘或是拉肚子的困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