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仁宇和他的_大历史观_

黄仁宇和他的_大历史观_

黄仁宇和他的_大历史观_
黄仁宇和他的_大历史观_

文化生活

中国审计报/2002年/04月/26日/第007版/

黄仁宇和他的“大历史观”

铁军

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新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读点历史可以提高分析能力和增强宏观意识,拓宽我们的思路。这里,我想谈一下历史学家黄仁宇和他的“大历史观”。

黄仁宇(1918年-2000年),生于湖南省长沙市,卒于美国。其父黄震白,曾是同盟会初期会员。抗日战争爆发后,黄仁宇即投笔从戎,进入国民党的成都军校,后在驻云南边境的十四师任排长。1943年参加了驻印度的远征军,在郑洞国部下任参谋,于北缅密支那战役中负伤。抗战胜利后,被保送入美国陆军参谋大学深造,后在东京驻日代表团工作直至退伍。单从这一段经历来看,黄仁宇是一位与别人没有多少区别的职业军人。但是令人佩服的是,他从1952年开始,进入美国密西根大学读本科,能在34岁时,把半生的事业成就全部放弃,重新和年轻的学生在一起,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足见黄仁宇对历史的热爱和自信心。

1964年,黄仁宇取得哲学博士学位,此时他已46岁。在哈佛大学历史系任教的日子里,他撰写了多本著作,第一本《明代十六世纪的财政与税收》。费时7年,于1974年出版,此后又发表了《万历十五年》、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放宽历史的视野》、

《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地北天南话古今》等,以及历史小说《长沙白茉莉》、

《汴京残梦》和回忆录《黄河清山》。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与法国年鉴学派大师布罗代尔的历史观念相类似。布罗代尔主张要以“长时段”、

“中时段”、“短时段”来剖解历史,将过去、现在与未来相沟联。从这种“长深宽远”的眼光来看历史、看现实,将发现另有一种历史在,这也正是黄仁宇所极力推崇的技术视角,与之相对的则是黄仁宇所批评的中国人所惯用的道德史学。对历史更应当进行技术判断而不是进行价值判断,这自然就需要充分尊重历史主义与伦理主义的二律背反,甚至承认恶在历史演化中的相对合理性。以道德论是非只会以损失历史的长远合理性为代价,但从技术角度看某一时代的人和事,其丑陋、其罪恶事实上更多是来源于历史上的惯性。而在一个时代过去几十、几百年后回过头来再看看以往的是非,罪与丑也许又并不像当时的人所想象的那样不可饶恕。

伦理主义的理想虽然高尚,但一旦拿它作为评判事物的是非标准和行事的法则,则不免就生出荒诞和悲剧。还是黄仁宇说得好:“写中国历史,尤其对付传统中国,不应当先带批评态度,因为那样也有一种要求历史‘应当如是发生’的成见,我们务必先穷究历史‘何以’如是发生。”“穷究历史‘何以’如是发生”当然是技术眼光,从技术上分析,历史的进程是如布罗代尔所说的是“历史结构”的化合,而“历史结构”又具有稳定性,并不是说变就可以去变的。社会组织从一种类型和结构走向另一种类型和结构,是一件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技术性工作,不可能一步到位。所以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国的近代历史,充满了如许的悲剧。一个在不久之前还地地道道是以农业立国的国度,又怎么可能在短短百年间就完成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呢?整个社会形态和转型涉及到“高层机构”、

“中层机构”、“低层机构”(黄仁宇语)的重塑,其艰巨性可想而知。我想对这一点是应该有清醒意识的,否则我们将停留在庸人自扰、怨

天尤人的状态,而忽视了对自身的锻炼,以至理

必空谈治国方略?想信念动摇,不思进取只求安逸,如此这般又何

黄仁宇:孔孟

黄仁宇:孔孟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孟子却可以比做柏拉图。 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而且“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等辞句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 孔子没有直接的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之中,“仁”之一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的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曾斩钉截铁的说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 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孔子虽不值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他做了齐国的吊丧正使,出使滕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出使一事。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时代的末期。孟子的生卒年月,虽不能确定,但是他最活跃的时间,也是战国时代的前中段。《孟子》一书开场即提到他见梁惠王,那是公元前336年的事,距离战国开始已67年,又115年之后秦才灭六国统一中国。在春秋的时候,周朝的封建制度,已不能维持,但是还没有完全败坏。以前各小国各自为政,里面主持国政的卿和大夫以及担任下级军官的士,全部世袭,一切都按成规,也就是说,一切都接受“礼”的约束之原则已不再适用。但是公侯伯子男的互相征伐,仍以道德的名

史观种类

高中历史学十大史观种类 (一)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文明史观的基本特征 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 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人 类历史是如何传承的,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文明类型为研究的基本单位, 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二)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全球史并不 等于国别史或地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 和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世界史时,重点考虑世界是如何从孤立走向一体的; 重点理解西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全球化等问题。同时,在学习中国史时,把它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视 野下进行考察。 (三)现代化史观 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就是现代化。现代化史观重点考察的 就是这一发展演变的过程。现代化史观的基本特征是:认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 会的转变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 的理性化、科学化、大众化和通俗化,以及社会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现代 化的类型可以分为原发型和传导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英法美是原发型、资 本主义的现代化,日本史传导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而中国则是传导型、社会 主义的现代化。 (四)社会史观 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研 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大事 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陈梧桐黄仁宇明史观有错

陈梧桐黄仁宇明史观有错 质疑《万历十五年》:黄仁宇明史观有错 陈梧桐 对具体历史事实的叙述并非全部真实,得出的结论也失之于偏颇。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文版1982年在中华书局出版后,赞誉之声不绝于耳,我买来一读,却觉得虽然视角比较独特,写法比较新颖,但史料的处理极不严谨,得出的结论也难令人苟同。此后,媒体对它仍好评如潮,三联书店还把它列入“黄仁宇作品系列”于1997年再版,成为风靡一时的畅销书。这使我不由得怀疑自己的判断力,最近又从书架上取下这部著作,重新研读。反复揣摩的结果,不仅更加坚信自己的看法,还发现此书虽然在总设计上属于“大历史”的范畴,但主要的研究方法却是“以论带史”的老套路,并没有什么高明之处。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颇受某些人的热捧。何谓“大历史”?黄仁宇自己从未给出明确的答案,学术界的表述也是歧异迭出,令人莫衷一是。不过,综合黄仁宇在不同场合的有关论述,人们还是可以大体把握其要领的,这就是:提倡长时间、远距离、宽视界地检讨历史;强调抓“大环节”,通过透视社会组织结构和群众运动,来把握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和变化

规律;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强调综合归纳和技术分析即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学理分析。黄仁宇所提倡的这些观察研究历史的方法,都不是他自己的发明,如长时间、远距离、宽视界地检讨历史,似乎就脱胎于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又不及司马迁深邃;强调对社会组织结构及群众运动的考察,则源自于以布罗代尔为代表的年鉴学派。不过,将这些研究方法综合加以运用,并冠以“大历史”之名,确是出自黄仁宇的创意。吸收不同学派、不同学科的研究手段与方法,为己所用,这是有利于史学发展的好事。但是,这里有两个问题必须注意:一是任何研究手段和方法的运用,都必须以科学的历史观为指导,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历史观不科学,再先进的手段,再高明的研究方法,也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二是任何研究手段和方法的引进和运用,都不能违背史学研究最基本的原则和程序,这就是必须先从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做起,弄清事实真相,然后以之为依据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引出固有的结论,做到论从史出。只有这样,得出的结论才能符合客观实际,才有生命力。否则,违背了史学研究最基本的原则和程序,以论带史,再先进的手段,再高明的方法也是白搭。 《万历十五年》的写作,恰恰在这两个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先说历史观的问题。黄仁宇1936年入读南开大学,抗战时入伍,1950年负笈海外,在美国攻读历史专业,接受西方史

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是两种对立的观点

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是两种对立的观点: 英雄史观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梁启超:“历史是英雄的舞台,舍英雄便无历史” 英国思想家:“世界历史不过是伟大人物的传记,伟人的历史构成了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 即使有些政治家,甚至开明的封建帝王有贵民、重民的思想。 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可载舟亦可覆舟” 但是,他们仍不是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可以说,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是以往一切历史观理论的共同特征 产生这一切思想的原因: 社会历史呈现出来的面貌,往往是必然过程深藏于内,偶然情节显露于外;体现这一必然性的大多数群众默默无闻,而给历史事件情节打上印记的代表人物则名垂青史 我认为: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如果没有劳动群众的生产活动,没有吃、穿、住、用等必要的物质生产资料,人们就不能生存下去,也就无所谓政治、科学和文化艺术等各种社会活动,也就无所谓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类历史。而这些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都是劳动群众创造的,并不是少数几个英雄任务创造的。 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因为任何精神产品都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古代的医药学、农学、文学艺术等都是总结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经验的产物。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精神财富唯一的永不枯竭的源泉。广大的普通劳动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原料 如中国的四大发明,都是在民间发现的基础之上被推上历史舞台的; 明代写《本草纲目》的药物学家李时珍 牛顿说:“我站在巨人的肩上”巨人就是指人民大众

第三,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 常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在所有社会活动和政治变革中,人心的向背代表了一种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是胜败的关键。 如: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成功, 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法资本官僚的成功,根本上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作用 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也有着重要作用 ●杰出人物往往比大众更敏锐的观察到社会的细微变动,提出超越时代性 的杰出见解; ●杰出任务往往比人民大众拥有更大的权利和影响力,可以引导一些社会 思想和舆论; ●杰出任务往往有非常的魄力,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留下 重要的一笔 但是这些无法和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影响相提并论 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这种观点才比较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本来面目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负心男人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负心男人 1,氓氓之痴痴,抱布贸丝。——一个农民的勾引方式。但最后这样一个人居然还变心!第一个始乱终弃的名人居然是个农民!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古诗总是很能穿透人的灵魂深处: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多么凄惨深邃的感伤啊! 2,司马相如。卓文君是个寡妇,一个美丽而富有的寡妇,相如还在别人家旁边弹琴“乱”别人。后来相如入长安得富贵,喜新厌旧。逼得卓文君写出了《白头吟》的名篇。好在两个人没有彻底决裂。司马相如,有严重始乱终弃嫌疑的才子。 3,汉成帝。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班婕妤(前48?——前6年),楼烦(今山西省宁武)人,左曹越骑校尉班况的女儿,班固和班超的姑母。汉成帝的妃子,善诗赋,有美德。前33年,汉成帝即位,班氏应召入宫,始为少使(下等女官),未几受宠,晋为婕妤,居于后宫第三区增成舍宫,曾生下一皇子,数月夭折。后来成帝宠于赵飞燕姐妹,始遭冷落。皇帝啊……这里只选一个做代表吧。 4,曹丕。跟随父亲攻打河北,看上了袁绍的儿媳甄氏,曹操居然很高兴地认可了。这个甄氏据说和后来的小叔子曹植也有感情,但似乎是传说。最后它还是不免失宠,甚至被害。 5,元稹《西厢记》故事的真实男主角。他写的《莺莺传》是个典型的始乱终弃的故事,而且据今人考证,就是他自己的故事。元稹还说自己的“终弃”是“善改过者也”,真的不知廉耻了。元稹是个人品很差的才子。 6,震关西。把别人女儿强娶倒手,马上抛弃。出了个鲁提辖,把他给灭了。虽然荒诞,倒也让人痛快。 7,张汝舟。才气纵横、文词洒落的北宋女词人李清照留给后世的,不仅有清远俊逸的词作和夫妻志趣相投、同研金石的佳话,还有一个尴尬和失败的再婚故事。守寡的李清照被一个叫张汝舟的小官员盯上了,也许是她的名气,也许是她的财产。49岁的老才女再嫁了!但婚后发现她很穷,马上露出狰狞面目,受害的老才女要离婚。但在当时女方提出离婚是有罪的,于是又受了一番苦头。 8,李贾。杜十娘的故事家喻户晓,不多介绍了。感觉这个故事很真实。 9,郭沫若。说他是“情种”似乎还抬举他了。他一生似乎结过4-5次婚。最可怜的一个要算日本的安娜了,为他生了两个小孩,陪他受穷。抗日战争时期郭回国,还写了一首“爱国”诗:弃妇别雏断藕丝——爱国也成了这家伙薄情的理由了。建国后安娜携子来寻,好象中国宽容地解决其生活难题。 10, 徐志摩。这也是近代的一个风流才子。原先和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竞争大才女林徽音,失败了。后来又盯上有夫之妇的陆小曼,居然成了,但后来据说陆小曼不好,又分开了——我宁愿相信是徐志摩自己的问题。

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 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 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 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 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简介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简介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简介 一般史家认为的明朝灭亡之起点,如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去世,万历二十年(1592年)援朝鲜之战,万历三十一年间的“妖书案”,接下来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起的“三大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的萨尔浒之败等。与这些年份相比,万历十五年(1587年)虽然有海瑞、戚继光的去世,但终究只是无足轻重的一年,也即如其英文版的书名:无关紧要的1587年(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但黄仁宇提出与其他史学者不同的看法,指出此一年似是无重大动荡,实际上可能却是明朝发展至尽头而步向灭亡的一年。黄仁宇引用典籍,特别是《神宗实录》,就此年中发生

的立储之争和一连串使万历帝感到大为不快的问题作分析,研究发生在万历帝身上的变化。黄仁宇指出,虽然最后万历帝在种种问题上妥协,但他由此怠政三十三年,可能是他对抗无效之后,对文官集团的一种报复方式。由此可以理解,明朝的皇帝表面看是有其无限权力,但终归也要受到传统文化和文官集团的掣肘。 另外书中还提到海瑞、戚继光、李贽等人,也是受到传统文化的掣肘,而得不到有意义的发展。对海瑞,黄仁宇形容“他虽然被人仰慕,但没有人按照他的榜样办事,他的一生体现了一个有教养的读书人服务于公众而牺牲自我的精神,但这种精神的实际作用却至为微薄。”;对戚继光,黄仁宇评“戚继光的求实精神,表现于使革新不与传统距离过远。”;而对李贽,黄仁宇也评说李贽不过是反映明朝在儒家伦理文化趋于僵化下,思想界的苦闷和困局。 内容叙事探讨

历史学家江政宽认为《万历十五年》中,黄仁宇对人物的刻画往往带有一点心理史学的影子,在以往,人物的心思一向是文学家驰骋的领域,黄仁宇虽然去揣测人物的想法、动机等,但不能意味这非历史研究,因为黄仁宇的推论或想像皆有广博的史料支撑,故应将之可视为“以文学手法撰成的历史著作”。也因如此,冰冷的历史在黄仁宇的笔下生动的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不过黄仁宇的叙事体仍有其缺点:第一点、黄仁宇勾勒人物心思的笔法是经由“结果论”而产生的,因为历史已经发生过,所以黄仁宇才有能其推断,这与心理学家所使用的方式不同,因此黄仁宇的推断是否妥贴,还有待商榷。第二点、在历史想像的部分黄仁宇用的是“肯定”的语句表达,因此人物在无形中就被附加上了黄仁宇想像的性格,显然太过武断而不够谨慎,可谓历史想像发挥过了头。 黄仁宇在书成后,寄往剑桥。李约瑟看完后,写信给他说:“哎呀,一切靠抽税而转移!” 目录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观与文化传承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与文化传承 内容摘要:当代大学生,作为四有新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应牢记历史,立足现在,秉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担使命,把我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国家,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夙愿! 关键词:大学生理想责任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生已不再是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那么当代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应如何处理理想和责任的矛盾呢?诚然,理想对于人来说,是其基于现实生活中一生孜孜以求的美好事情或事物。而责任是现实社会中赋以大学生不可推脱的使命。 当代大学生的理想是建立于服务人民的责任基础之上。 徐本禹,现为华中农业大学校团委为副书记,,中共十七大代表,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华农大石希望小学名誉校长,2008年1月10日荣获“中国第18届十大杰出青年”。2003年,徐本禹以372分的高分考取了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然而,2003年4月16日,徐本禹却作出了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定: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去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大石村支教。 徐本禹的事迹不仅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坚定、价值取向正确、积极进取、奋发成才、勇于战胜困难、乐于奉献社会的精神风貌,在徐本禹身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志存高远、勤奋学习、勇于实践的精神风貌。在徐本禹身上显示了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关爱民众、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徐本禹始终坚持把个人价值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高尚的道德情操、远大的理想志向同实实在在的奉献活动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追求崇高的生活意义,把自己融入人民群众和现实生活之中,既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才华和激情,徐本禹的事迹可感、可知、可学,激励当代大学生自强不息,勤奋学习,勇于实践,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关键词:历史使命文化传承 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是,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很不平衡,

中国式家长的10大“硬伤”

中国式家长的10大“硬伤” 第一、过分溺爱,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孩子是父母的爱情结晶,爱孩子是天性使然,但溺爱孩子却是人类独创的一种另类之爱。在世界各国的家庭教育中,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当仁不让地名列前茅。这种溺爱,是人性之中爱的光辉的一种畸形心理,在这种非常态的爱被放大以后,温柔变成一副枷锁,疼爱化做一个圈套。。 第二、心灵施暴,扼杀独立人格的树立。 有一个关于教育的小故事很有意思,说的就是中国家庭教育和国外的区别:一个中国儿童拿着自己画的图画让父母鉴赏,他会说,你看,我画得象不象?同样,国外的孩子会向父母说,你看,我画得好不好?这一“象”一“好”,仅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相同的环境下,异样的提问方式,得到截然不同的回答是肯定的。道理自不必多解释什么,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跃然纸上。。 第三、物质刺激,变相拜金主义的诱导。 在中国家庭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对于物质刺激这个词语一定并不陌生。据了解,这好象是中国父母们独有的杀手锏:考试成绩全部85分以上,给孩子买飞机玩具和酸奶;要是能在全班排名中进入前三,奖励100块钱。反此种种,方式不同,但刺激效果却惊人的相似。当人生观的追求转化成物质上的贪婪,我们又从何谈起独立的竞争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呢?。第四、动辄体罚,应试教育的最好帮凶。 体罚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特别是在农村孩子和教育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学校里。中国家长们理由万千,什么“不打不成才”、什么“棍棒之下出孝子”等等,于是一

个崭新的轮回继续着:被棍棒打出来的父母们依然棍棒着自己的孩子,被棍棒打出来的老师们依然棍棒着自己的学生。。 第五、朝令夕改,缺乏教育目标的远景性和阶段性。。 这大概不能全怪中国家长,因为很多家长还在为生存奔波。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今天他们觉得当官好,就对孩子说好好学习,争取以后做大官;明天他们如果觉得写书赚钱,就会买来一堆文学作品,让孩子发奋读书。。 第六、精神方面,孩子是家长最熟悉的陌生人。 经常可以听到家长们说这样的话:终于轻松了,我儿子住校了;学校老师会教育好孩子的,咱该歇着啦;孩子一个月甚至半年才回家一次,我上哪儿去教育他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这里没有达成完整的默契,分歧便诞生了。。 随着分歧诞生的是,一方面孩子迅速成长,新环境和新朋友等人际关系不断确立和稳定,而另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的陌生。经常不见面,见面后又只是不冷不淡地说几句客套话而已。最终,孩子成为家长们最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的,是孩子的过去,陌生的,是孩子的精神和未来。。 第七、事业方面,孩子沦为家长实现未泯理想的工具。 “我们那时候条件差,都没机会念大学,所以你要好好学习,争取上大学深造!”大部分中国家长都是这么想的,至少在孩子小的时候是这样:好好学习,以高分考个好大学。这似乎是中国家长们对孩子们唯一的期待。。 但考上大学以后呢?“你看我念了大学,有了学历,结果还是没当个象样的官,所以你念完大学,一定要当大官!”这是另外一部分高学历家长的说法。于是,从帮孩子选小学开始,

对人物与情节的自我解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解读

对人物与情节的自我解读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解读 摘要:《万历十五年》是历史学家黄仁宇写的一部明史研究专著。作家以1587年 这样一个普通年份作为题目和研究写作的横切面。切入自然独到。这样一种独特的视 角解读历史,使得世界变得更立体。文章围绕明朝发生的若干历史事件为线索,展开 了对万历时代政治形态及人物的多样化描绘。而这种描绘方式,使得原本客观生硬的 历史变得回环而活泼,使得文本主体更偏向于一种文学化的主观色彩写作。“《万历十 五年》潜在的叙事结构具有小说性的叙事模式,明代万历年间的历史在作者的文本结 构中被组接为一个个故事性叙事。我们只要翻阅其目录就不难发现这部史学著作就是 一个个故事的逻辑编排,整部叙事文本充溢着文学性与小说性的形式主义色彩。”【1】 情节与人物的设置,由此而显得波澜不平。种种情节下的人物搭配,使得文章主旨“当 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 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 助技术之不及。”这样的论断更显得圆润饱满。 关键词:万历;文学性;人物;情节 主要人物的别样面孔——人物塑造 《万历十五年》结构清晰,布置有序。文中主要对万历年间或与万历皇帝有直接关系的六个主要人物进行了分析解读。并以这些人物及其人物关系为主线,对明代社会环境及中国传统政治体制进行了独到解剖与研究。“精选了 6 个主要人物来做解剖,依次出场为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他们只是了解16 世纪中国社会体制的一个个切入点,但却可以管窥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的种种问题。”【2】中国传统封建社会弊病,在明代体现的尤为深切。尤其到了明晚期已经积弊太深,矛盾重重。而本文这六个人物的设置,既是因为这六个人物是万年年间的核心人物,又使得这六个人物恰如其分的串联起整个明代政史生态环境。而作者借助这六个人物进行问题探究解读

科学历史观完整版

科学历史观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科学历史观即唯物史观,是人们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观察和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方法,是唯一正确的、科学的历史观。其主要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即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等等。自 1949 年新中国成立起,我国高校就逐步建立了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制度。我国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基本途径有两种,即关于唯物史观原理的教育和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历史知识体系教育。从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颁布、明确我国高校关于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基本方针,到十八大的胜利召开这 64 个年头里,我国高校关于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工作大致上经历了建国初年(1949——1966),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改革开放以来(1978——)这三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我国科学历史观教育虽然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但积累了经验,而且形成了迄今为止世界各国所没有的较健全的科学历史观教育制度。实践环节,积极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强调了课堂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科学历史观教育的主阵地,并提出了高校应加强社会实践环节,以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徐国利在“论高校历史教育中的唯物史观教育”一文中认为唯物史观教育改革的途径是:一、要坚持唯物史观在高校历史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和主导作用。二、要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从事唯物史观教育的教师队伍。三、利用网络进行唯物史观及其史学的教育。突出强调了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中要坚持唯物史观,并提出了高校应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工作和利用网平台开展教育工作等建设性的意见。5问题和不足也日益暴露,其地位和影响实际上受到严重的削弱。大学生的某些负面行为举动日益彰显,在社会上反应强烈,实用主义、虚无主义的倾向越发严重。在此种情况下,高校该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历史观教育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顾晓静、黄方红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与唯物史观培养”一文中认为:以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在教学中不断提高青年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能力是增强高校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根本途径。向守俊的文章提到“一些大学生认为理想信念抽象、虚无,谈理想信念太遥远,太不切合个人的实际利益,因而对理想信念教育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这实际是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对理想信念的最大误解,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①”。 2.高校唯物史观教育的价值。王柏文、李红在“唯物史观:高校哲学通识教育中的重要理论”一文中提到唯物史观教育在高校哲学通识教育中的价值:“第一,引导大学生理解人的本质,形成合理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第二,引导大学生理解世界的本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第三,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意识,促进大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3.高校学生科学历史观的培养途径。高校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观来感知社会和评辨是非,是大学生未来成才和发展的关键。苏久青在“浅谈高等艺术院校大学生科学历史观的培养”一文中提到:培养大学生历史观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发挥好课堂主渠道的积极作用,二是加强社会①向守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细数中国男人的十大缺点二

细数中国男人的十大缺点the two

六、太自恋 ?中国男人多数都自恋,时不时就会露出一付自己是万人迷的样子。可能女人只是近视眼的眼神,他们可以看成是抛媚眼,陶醉一番。女人多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或许只是看成一般朋友的相交,甚至是好朋友,他们可以进一步的联想到她有意思,下一步是不是该做点什么,以达到最终的目的。不被兜口兜面的拒绝,他们真以为只要是个女的,多看他一眼都是喜欢他。 大连废旧物资回收 https://www.doczj.com/doc/a81533276.html, lmqhs

七、自尊和自卑共存 ?中国男人我相信是世界上最要面子的人了,哪怕里子都坏完了,面子也要硬撑着。给他面子是最重要的事,私低下对他有意见或不满都行,只要有旁人,他们的面子就吹弹得破了。这就导致了自尊和自卑共存的局面,面子有时真是不行硬撑着说行的,没有足够的底气,自卑严重的更看重面子。有错不认,有失误左顾而言其他,开不得玩笑,不会自嘲,面子完整了,再说别的。特别是在夫妻关系上,回家那怕是跪搓板的角色,在外那是一定要摆足丈夫款的。

八、欺善怕恶 ?如今网络上风云突起,到处看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如果出现大恶大凶之事,他们会掂量,去出头会不会有风险。寻找比较安全的地带,扯开嗓门喊几句,一有风吹草动,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如果出现比较弱势者,哗的一下,群情汹湧地全部站出来表示正义了。他们知道,对这些弱势表达什么都是安全的,说什么都不会有事,而真正需要男人们为之努力,改变的丑恶,因其风险,就禁声。美其名为识时务者为俊杰,识时务者也太多了点。 大连樱桃采摘园 https://www.doczj.com/doc/a81533276.html, lmqyt

读黄仁宇《大历史不会萎缩》笔记

读黄仁宇《大历史不会萎缩》笔记 2006年03月23日11:27 1、古代中国 中国历史上看似一乱一治的循环演进和所谓的周期律实际上可以分为三个帝国时代:1,秦汉帝国,2隋唐宋帝国,3,明清帝国,中间的时期是处于上层和基层的变化的时期,加之气候,瘟疫,游牧民族入侵和民族同化等偶然事件导致帝国之间的乱局。(从三国到南北朝;元;民国)。 其实三个帝国之间和三个乱局之间的基层和上层的结构也是不完全的同质,秦汉和先秦明显存在一个生产工具的更替(铁器和青铜器);政治组织也是不一样的(秦主水德);封建和郡县之争贯穿于整个秦汉帝国;税制;官员选拔制度等等都反应出基层和上层的演变。从先古时期的氏族到农业时代的变化。 隋唐宋的财政政策非常积极,主营盐铁,铸钱,运输和商业也非常发达,从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也保证了中国农业社会的阶层流动,市民社会雏形的形成,社会分工和雇工制度,社会基层的分化,而且唐宋的税收制度也比较先进,比如允许可以交钱免服劳役——刺激了商业和社会分工。 明清时期的后退,明朝为了解决宋的困境向抑制土地兼并,抑制商业,抑制社会分工,导致社会经济的倒退,比如明朝236年铸的钱在宋朝两年就可以铸成;明朝专求农业,放弃矿业和其他高回报产业导致在明朝中后期因缺铜不得不熔化西周的青铜文物铸钱——但是商人手中还是有铜的,他们想以铜换文物但是被拒绝。明清时期的文官制度和礼仪体制对内在方面比较成功——明朝没有一个拥兵谋反的将领。 2、近代中国 中国在抗战开始时还近于一个中世纪的国家,但是这样的国家却动员了300万到500 万兵员和一个现代国家作战8年,靠空城计和苦肉计把日本拖得进退不能,最后取得胜利。抗战胜利后,中国在外交上获得了一个一等国家的地位,也建立了现代的上层国家体制。这些不能不说成是蒋介石的历史功绩。 毛泽东率领中国专攻基层国家体制,一举解决了中国的土地制度,以下层革命击败了蒋介石,然后实现了国家的初步工业化,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国家发展现代经济所必需的资本积累(30年6000亿),而且毛泽东使中国核武化,确保中国国家基本安全和国际地位——以一群科技人员为主体的研究力量达到这个目的,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是中国历史首次以科学和技术来达到国家战略,这是中国现代化的开始的标志。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

读《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历史的主角》之收获 倪端著,新世界出版社:北京,2012 这本书是倪端先生将黄仁宇先生的著作中的大历史观之精华浓缩给读者的一份厚礼,也体现了作者对黄仁宇先生历史观的感悟! 本书包含了《万历十五年》、《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十六世纪中国明代之财政与税收》、《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和《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的精华,是历史专业与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在短时间了解黄仁宇先生历史观的好书,于我而言,收获颇多! 我就将读后的收获简略归纳如下: 一、地理环境对中国历史的决定作用。关于为何中国政治早熟,为何中国统一是常态的问题给出了耳目一新的解释。首先是治水问题,其次是气候问题。黄河频繁泛滥,需要上下游齐心协力治理,在治水的过程中也孕育着统一的命题。我以前也读过类似的观点,比如大禹治水,因为治水成功被推举为领袖,可见治水的重要性。由于我国的气候属于东亚季风气候,旱涝灾害频繁发生,救灾、防灾需要统一的中央政府之外,还需要广大的地盘以防灾,所谓“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历史人物难以左右时局的命运。在这一点上,倒让我对历史人物充满同情。黄仁宇先生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先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中去分析他存在的合理性,再分析其褒贬。这就站在了很高的点上,减少了个人感情偏向与政治倾向,减少了历史人物的道德品质评价,而重点评价其对历史的作用,果然有大历史观的评论风格。 三、黄氏中国历史分期法。黄仁宇先生将中国历史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先秦时期,是制度与文化的奠基时期;第二阶段是第一帝国时期,确定了中国历史的主调;第三阶段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社会的重新整合;第四阶段是第二帝国时期(隋唐宋),尝试货币改革的失败;第五阶段是第三帝国时期(明清),表现为收敛与退缩;第六阶段是鸦片战争后,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革命。 历史分期是后人对过去历史的看法,是针对历史时期的特点划分的,因此着眼点不同,分期法就会有别。在黄仁宇先生的历史分期里,给读者的第一感觉就是新鲜,再就是钦佩黄先生独特的大历史视角。黄先生主要是沿着道德统治与法律统治的线索进行历史叙述的,其在著作中重点强调中国古代的统治是道德统治,而没有法律。并分析了道德统治带来的危害。不过黄仁宇先生提出的“间架性结构”这一概念不容易理解。他认为中国社会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中间阶层,没有过度阶层,无法在数字上对全国进行控制,因而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许多问题。他还在对科举制度的评价中说,”科举制度的创立,官员的科考也开始由中央政府进行,这样的人事制度固然使官僚成分更平民化,但是也使国家的中层组织更为空洞,因为上下之间没有权利与义务互为制约,由皇帝直接统御全民的趋势也更为明显。”显然黄仁宇先生受西方思想的影响深厚,即使到战乱时期,中央政府缺失了底层百姓的管理数据,中央政府同样可以通过中层的大地主抑或世家大族进行管理,即使到了清朝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中央政府又谈何容易直接驾驭全民?中国古代的国情也许特殊,即使中间阶层的官僚不多,它也会通过其他中间阶层的精英间接管理。因此对于中国缺乏中间阶层这一说法我本人不甚赞同,但很赞同其所说的没有进行数字管理。这不能强求,面对庞大的帝国,在现代化的会计和图书管理没有诞生之前,很难完成如此庞大繁复且在变化的数据。正如其所说,古代的统治者发现了这个难题,就避重就轻的选择的人治而不是法治。 在分析汉亡之后北伐不能成功的原因上又独出新意。他将东晋或南朝甚至以后朝代的北伐之失败统统总结了一个看不见的原因——天意。天意是我说的,就是黄先生说的客观自然因素——人口迁移。“汉亡之后的三百年中,中国无法统一。当日人口总是由北向南,由西向东的移动,汉人这个主体民族,不能与这自然所主持的力量相抗衡。北方的少数民族虽擅长骑兵战术,却无法越渡淮水及汉水等处的水泽地区,而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也不能作为统一中国的表率。秦汉型的大帝国以官僚机构统治大量小自耕农,但分裂期间汉人的巨家大室和夷狄的酋领都自立炉灶,妨碍政府向全民征兵抽税,加上各民族语言不同,更造成了统一的障碍。”其中就解释了东晋祖逖、桓温尝试统一失败的原因。也解释了383年前秦苻坚由北向南统一的行动缘何失败的部分原因。“历史证明,中国的重新统一,必要等到人口相对稳定,胡汉种族的界线逐渐淡漠,巨家大室的力量也被压制,才能成为事实。打破这一僵局的就是北魏拓跋氏。”黄仁宇先生的分析很合理,读者读起来也认为太妙了。可是没有疑惑

中国内地男人的性健康调查报告精选

中国内地男人的性健康调查报告精选 中国城市男性平均每月*爱5.2次,女性3.9次,但仅有25%的男性和21%的女性对性生活感到“绝对满意”和“很满意”。一项针对亚洲男性性健康的开放研究———“亚太性健康和整体健康调查”(也称“apshow”),近日在北京首次公布其在中国内地的调查结果。 旨在了解ed的危害 这项研究由辉瑞公司资助,作为该研究项目的主持人之一,澳大利亚著名男性健康专家萝西·金教授向记者介绍,“apshow”的医学研究,旨在使专业人士及广大公众能深入了解当前男性健康的真实状况,唤起人们对ed(勃起功能障碍)问题的高度重视。教授表示:“此次研究结果表明,ed以及不满意的硬度,不仅是影响性生活、婚姻和家庭的重要因素,同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乃至生活整体状况,都将产生相当广泛的负面作用。” 近4000名25—74岁的人参与调查 据了解,来自亚太的13个国家和地区的3957名男性和女性参与了调查,其中年龄跨越25-74岁,在过去12个月内均有过性交,采取调查的方式包括网上在线自我评分和面对面访谈两种方式。参与此项调查的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凯教授称,中国内地的调查于去年5月至7月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沈阳、杭州等六城市开展,采取在街头随机抽样的问卷形式,共采集男女各三百例。 结果

勃起硬度越满意,性生活越满意 据萝西·金教授介绍,“apshow”的研究发现与国际其他ed流行病学的研究的最大区别在于———不能获得满意的勃起硬度,同样会严重影响夫妻和家庭生活质量。调查显示,在亚太地区,57%的男性和64%的女性对性生活不很满意;可以说,性生活满意度越高,整体生活满意度越强;男性和女性对勃起硬度的满意度越高,对性生活的满意度及对性体验的各个方面的满意度也越高,例如性生活、爱和浪漫、家庭生活、配偶/伴侣的角色的满意度也随之升高。而勃起不够理想的男性:性生活次数较少,对性生活的满意度较低,对性体验中其他要素的满意度也较低,对整体生活的积极性也较差。 中国人性生活满意度低于亚太水平 该研究在中国内地进行的调查表明,中国城市男性平均每月*爱5.2次,女性3.9次,但仅有25%的男性和21%的女性对性生活感到“绝对满意”和“很满意”,其满意人群的比例低于亚太平均水平。 不到一半的中国人认为性生活给自己带来充实感 有趣的是,中国男性对自己勃起硬度的自我感觉与女性的感觉相当,有55%的男性认为自己的勃起达到4级勃起硬度,同样55%的女性也认为自己的伴侣达到4级勃起硬度,而在泰国30%的男性认为自己达到4级勃起硬度,而只有10%的泰国女性认为自己的*伴侣达到4级勃起硬度。调查还发现,理想的4级勃起硬度与3级勃起硬度相比,不仅使性生活频率明显提高,而且性体验的各方面满意度也更高,女性对*伴侣的性表现满意度更是明显增加。41%的中国男性和35%的中

高中历史八大史观

八大史观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1.基本概念: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 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 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文明史观 1.基本内涵: 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

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 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3、“文明史观”构建中的正确态度: 第一,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 第二,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 第三,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 第四,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第五、正确把握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 第六,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 【特别提醒】 第一: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 第二: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 复习时: 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 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例1】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工业文明的历史,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具体说,包括如下阶段: 1. 萌芽——简单协作时期(14~16世纪)。 重大事件: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 2. 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7~19世纪初期)。 重大事件:殖民扩张与争霸。 3. 发展——蒸汽时代(19世纪初~1870年)。 重大事件:工业革命。 4. 成熟——电气化时代前期(1870~1917年)。 重大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一战爆发。 5. 相对稳定发展——电气化时代后期(1918~1945年)。 重大事件:1929~1933年,爆发世界经济大危机,美国罗斯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6. 进一步发展——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1945年至今)。 重大事件: 1945~1950年,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复苏并达到战前水平,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1950~197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强(西德、日本经济崛起),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发展美日欧三足鼎立。 1973~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相互交织。 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初,经济回升并增长;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知识经济兴起。 【例2】以文明史观整合中国近代史 1.文明的差异:考察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文明发展的不同程度。如清朝晚期中国还停留在农耕文明时代,而西方已向工业文明的过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