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15
论《聊斋志异》鬼狐妖象形的讽刺艺术《聊斋志异》是清代作家蒲松龄所著的一部奇幻小说集,其中描述了各种神怪、妖魔鬼怪的故事。
在故事中,鬼、狐、妖、象等形象常常被用来进行讽刺和批判,展示了蒲松龄对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的独特见解。
首先,通过对鬼、狐、妖、象等形象的描绘和塑造,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展现了对人性的讽刺。
这些形象常常具有欲望强烈、道德观念混乱的特点,通过他们的行为和思想,蒲松龄表达了对人性的讽刺和批评。
例如,在一些故事中,妖怪通过迷惑人心、诱使人犯错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反映了人性中的贪婪、欺骗和腐败。
其次,蒲松龄运用妖怪形象进行社会和政治讽刺。
他通过奇幻和幽默的故事情节,对当时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暗示和揭示。
例如,他通过描述鬼怪的作为,暗示了社会上各种不公正、权谋和虚伪的现象。
他借助妖怪的形象,既引起了读者的兴趣,又在其中融入了对社会弊端的讽刺和批判。
此外,蒲松龄对象形象的运用也有着深刻的讽刺意味。
例如,在一些故事中,象被描绘成聪明智慧,甚至超越了人类。
这种象征象形的手法实际上在讽刺和批评人性的狭隘和无知。
通过将人类与象进行对比,揭示了人性的局限和浅薄,是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嘲讽。
总的来说,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运用鬼、狐、妖、象
等形象进行讽刺艺术,既表达了对人性的讽刺和批评,也体现了对社会和政治弊端的暗示和揭示。
这种讽刺艺术的运用使这部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启发了读者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思考。
《聊斋志异》语言艺术浅析摘要:本文试图从《聊斋志异》独特的语言艺术方面说明其小说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章主要从人物的语言、小说中的丰富多彩的语汇及作者对典故和俚俗口语的有机化合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聊斋志异》语言个性化语汇典故俚俗口语《聊斋志异》(以下简称《聊斋》)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最杰出的代表,两三百年来,在社会上影响巨大。
它众美皆具,已无争议。
《聊斋》始终是我国人民最喜爱的故事作品之一,以至人们在街头巷尾闲谈时,“说聊斋”已成了一种的风气。
《聊斋》何以会有如此长久的艺术魅力?除了那特有的丰富想象、奇特的构思、曲折的情节以及生动的人物形象吸引着读者之外,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语言。
一、恰切的人物语言《聊斋》中的人物语言描写得特别成功,而这种成功主要体现在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上。
因此,我们读《聊斋》中的文章,往往只要通过人物的寥寥数语,便有此人如在眼前之感。
如《青凤》里的耿去病,是一个“狂放不羁”,不怕狐魅的青年。
一天夜里他见楼上灯光明灭,闻人语切切,便突然闯了进去,笑呼曰:“有不速之客一人来!”只此一呼,便把一个狂生的样子突现出来。
又如《聂小倩》里写一老妪与一妇人在议论聂小倩,正好聂此时走来,妪笑曰:“背地不言人,我两人正谈道,小妖婢悄来无迹响。
幸不訾着短处。
”又曰:“小娘子端是画中人,遮莫老身是男子,也被摄魂去。
”简单的几笔勾勒,就活画了一个能说会道的老妪形象。
从文言到白话,是我国语言进化的必然历程。
《聊斋》是用文言写成的,不过《聊斋》所用的文言,特别是用于对话的文言,既不同于佶屈聱牙的古代书面语,也不同于明代以来封建文人死学古人的假古董,而是从口语中加以提炼而成。
它虽不如口语鲜明浅显,却显得洗练而口吻毕肖。
在《聊斋》之前,如《水浒》、《金瓶梅》、《西游记》等大作,对话都具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魅力。
但它们都是白话小说,所用语言,接近口语,要描绘说话人的身份、口吻,还比较容易,而且它们都是长篇,同一人物反复出现多次;人物较多,可以互相衬映,对话的性格化也不算太难。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及影响《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著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了怪异神怪、离奇古怪的故事。
这部作品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艺术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了当时的其他小说作品。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首先,从创作角度来看,《聊斋志异》在小说史上是一个突破性的作品。
在当时的文学界,以史书、诗词为主流,小说并不被当做一种正式的文学形式。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观念,开辟了小说这一新的文学领域。
他以小说的形式,以言语和文字的表达方式,将丰富多样的故事情节展现在读者面前,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形式。
其次,《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在于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蒲松龄的笔法细腻入微,善于运用意象和比喻,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生动,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同时,他也擅长通过描写细节、心理分析等手法来深入刻画人物形象,使得人物更加立体化、丰满化。
此外,他还注重情感的表现,通过对爱情、友情、家庭等情感的描写,使得故事更加感人动人。
所有这些都使《聊斋志异》成为了一部值得深思和欣赏的作品。
除了艺术成就之外,《聊斋志异》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它以其独特的故事情节和精妙的写作技巧,吸引了大量读者的关注,推动了中国小说的繁荣和发展。
其次,它对于后世小说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聊斋志异》的短篇结构和奇幻神怪的题材成为了后来小说发展的重要样式。
许多后来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聊斋志异》的影子。
最后,《聊斋志异》也对后来的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其中一些故事,如《牡丹亭》、《玉娇梨》等,被改编成戏剧或戏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蒲松龄以其独特的创作方式和精湛的写作技巧,使得这部作品成为古代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开辟了小说这一新的文学形式,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它的短篇结构和奇幻神怪的题材也对后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聊斋志异中的独特叙事风格中国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经典作品引领着文学发展的潮流,其中《聊斋志异》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此书由清代文人蒲松龄编写,是一部集华夏文化精华于一身的文学巨著。
本文就将会探究《聊斋志异》中的独特叙事风格,以及其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聊斋志异》的概况。
这部书共计三十卷,涵盖四百余篇各具特色的短篇小说。
其主题涉及了神仙、鬼怪、妖魔等各种超自然现象,同时也融入了爱情、亲情、友情等人性关怀。
因此,《聊斋志异》的故事情节华丽而又古怪,难以预料,读来令人惊异不已。
而这种发人深省的阅读体验也正是得益于其独特的叙事风格。
那么,《聊斋志异》的叙事风格究竟独特在哪里呢?首先,在文学表现上,《聊斋志异》运用了大量的古代汉语,深入浅出的传达出节目主题。
其次,在叙述方式上,《聊斋志异》强调“人间故事与鬼仙传闻相杂陈”,这意味着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和背景各异,不同物种之间的互动频繁而又自然。
正是由于《聊斋志异》在叙事上的独特创新,它才能在中国文学史上扬名立万,影响着后代文学作家们的笔耕不辍。
其次,由于《聊斋志异》叙事独特的特性,使得其在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方面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聊斋志异》在小说创作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它不仅在文学表现上取得了质的突破,更是在族谱学、地方志、医学、人文科学等许多领域都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
其次,《聊斋志异》在文化传承方面也具有重要性,它对于后世的小说创作和文学思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
在此,我们再来重申一下,《聊斋志异》的叙事风格独特而且充满魅力,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而其蕴含的人性关怀和充满感官刺激的故事情节更是格外令人难忘。
相信在未来,这本书的影响力将继续扩散,发扬光大。
《聊斋志异》语言艺术之略论【摘要】《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其独特的语言艺术令人叹为观止。
本文从历史背景、艺术风格、文学技巧、人物塑造和语言特点等多个角度对《聊斋志异》的语言艺术进行了略论。
首先介绍了《聊斋志异》创作背景和时代特征,揭示了其在当时文学潮流上的独特地位。
其次分析了《聊斋志异》的艺术风格,揭示了其文学价值和审美特点。
接着探讨了《聊斋志异》中独特的文学技巧,包括叙事手法、结构安排等方面。
紧接着对《聊斋志异》中的人物塑造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作者塑造人物的独特眼光和技巧。
最后总结了《聊斋志异》的语言特点,强调了其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
通过全面探讨,《聊斋志异》的语言艺术得到了充分展现和肯定。
【关键词】《聊斋志异》、语言艺术、略论、引言、历史背景、艺术风格、文学技巧、人物塑造、语言特点、总结。
1. 引言1.1 《聊斋志异》语言艺术之略论简介《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一部以独特的风格和技巧创作的文学巨著。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蒲松龄运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塑造了许多神秘、奇幻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超自然现象和人与鬼魅之间的交流。
《聊斋志异》以其独特的鬼怪文学题材和细腻的文笔吸引了无数读者,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作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着重探讨《聊斋志异》的语言艺术,分析其历史背景、艺术风格、文学技巧、人物塑造和语言特点。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聊斋志异》这部作品,进一步欣赏其中的艺术之美,以及作者对于传统文化和人性的思考。
2. 正文2.1 《聊斋志异》的历史背景《聊斋志异》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清代初期,是清代著名文人蒲松龄所创作的一部神怪小说集。
蒲松龄生于1640年,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藏书家。
他在书法、绘画、诗歌、小说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被誉为“文苑第一”。
在他的一生中,除了主要著作《聊斋志异》,还有《菊花山房笺牍》等作品。
在《聊斋志异》问世之时,清代社会正处于一个政治动荡、社会不安的时期。
《聊斋志异》语言艺术之略论【摘要】《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部以神怪故事为主题的作品,其语言艺术独具特色。
本文从《聊斋志异》的艺术特点、文学风格、神怪描写、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等方面展开讨论。
在描写神怪时,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现出独特的神秘氛围。
情感表达细腻动人,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整体上,作品的语言运用巧妙、独特,展现出了作者卓越的写作技巧和对文学的深刻理解。
《聊斋志异》的独特魅力在于其神怪元素的融入和对情感的表达,对中国神怪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通过对《聊斋志异》语言艺术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之作。
【关键词】《聊斋志异》、语言艺术、艺术特点、文学风格、神怪描写、情感表达、语言运用、独特魅力、中国神怪文学、影响、文学史、地位1. 引言1.1 《聊斋志异》语言艺术之略论《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典神怪小说的代表作品,其语言艺术极具独特魅力。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蒲松龄运用了精致、细腻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
他不仅善于运用古典文言,表现出深厚的文学功底,还巧妙地融入了口语和方言,使作品更具地域特色。
在《聊斋志异》中,作者通过精湛的描写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各种灵异奇事。
他运用生动的比喻和绚丽的修辞,将神怪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仿佛身临其境。
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感情的揭示,使作品更具情感共鸣,触动读者心弦。
作者对于语言的运用也极具特色。
他善于运用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节奏明快,富有韵律感。
他还注重对白的刻画,通过人物的对话,展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聊斋志异》在语言艺术上的表现十分出色,不仅独具特色,而且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2. 正文2.1 《聊斋志异》的艺术特点该书以神怪传说为题材,融合了许多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描写了各种奇幻神怪的形象和故事情节。
作者蒲松龄以笔墨描绘出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神怪的殊境之中。
聊斋志异的思想内涵及艺术创新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聊斋志异》的思想内涵及艺术创新《聊斋志异》不同于其他志怪小说,将鬼神观念、花妖狐魅转变成了艺术表现的形式和手段,借以自由地驰骋想象,抒情言志。
“幻化”成为最突出的艺术表达方式,让异类人化,或将人非人化。
但无论怎么变化,总是人世社会的投影,体现着作者热爱人生、关怀世道、寄希望于人生的思想。
一,对现实人生的热爱与关注。
无论神仙,鬼魅都愿享受人世生活,《神女》。
二,影射社会黑暗面,痛斥统治阶级的专横贪婪,反映民生的疾苦,《促织》。
三,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对科场腐败的揭露,《司文郎》。
四,劝善惩恶的创作宗旨,《骂鸭》、《崂山道士》。
五,对真挚爱情的大胆自由地追求,《鸦头》、《婴宁》。
六,反映社会动荡,表现民族意识。
《野狗》。
《聊斋志异》作为我国短篇文言小说的集大成者,在艺术上更为成熟,最大的艺术创新就是通过运用谈鬼说狐这一虚幻的手段来表现现实人生和现实社会,并将两者巧妙地融为一体。
一,自由驰骋的想象,无拘无束。
在写花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黄英》。
二,将宗教因素转变为了艺术表现的手段。
他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只是为了反衬现实的黑暗,表明自己的追求而已,《仙人岛》。
三,善于把握故事情节的节奏,张弛有序,急缓相济,许多作品都极富戏剧性和传奇色彩,《花姑子》。
四,为了增强小说真幻结合的色采,在描写人物和环境时善于与花妖狐魅的特点相一致,《婴宁》。
五,语言上有所创新,叙述语言浅近简洁而不失典雅,人物对话雅俗兼顾且声情并茂。
《聊斋志异》的描写艺术
《聊斋志异》是由中国著名的蒲松龄所著,是中国小说的重要代表作,能够被正史皇家收
藏而被永远铭记,并足以证明其历史学、艺术学和文学价值。
《聊斋志异》的写作特点是文学语言的精致,形式的大胆,充满了情节的悬念,以及故事
叙述的新颖。
以故事讲普通人的心理活动为主,把故事渲染为神秘非常的色彩,使普通人
的思想和情节风格表现出独特多姿的艺术气质。
文章中描写的人物形象,也是带有背景的一幅幅画面,生动地描绘出他们的言行事迹,使
其充满鲜活的动态生活,让读者更容易接入人物的心理和情节。
对他们的描绘,真实生动,不拘于一样样板,而人物形象又充满带有神秘色彩,不仅繁妍不拘,而且很深刻。
《聊斋志异》艺术描写具有强烈的情节反转和幻想化,常常让人完全沉浸其中,体会片中
角色的艺术气质,具有鲜明的神秘色彩。
总之,《聊斋志异》描绘出了极其逼真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展现出独特的精神风貌,有效地构建了片中的故事环境,让读者更容易投入故事之中,体会艺术气息,启发读者观察及鉴赏真实事物。
举例说明聊斋的艺术特色聊起《聊斋志异》,那可是咱们老百姓茶余饭后最爱聊的奇闻异事。
这本书啊,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神秘世界的大门,让人一读就停不下来,心里头那个痒痒的,非得一口气看完才过瘾。
咱们先说说这书里的故事,那叫一个五花八门,啥都有。
有狐狸精变美女跟书生谈恋爱的,有书生误入鬼府跟阎王斗智斗勇的,还有妖怪报恩、神仙下凡的,简直比咱村里王大娘讲的故事还要离奇。
这些故事啊,就像是一颗颗闪闪发光的珍珠,串在一块儿,就成了这本《聊斋志异》。
说到艺术特色,嘿,那可真是绝了!首先啊,这书里的语言,那叫一个生动。
蒲松龄老先生就像是个会变戏法的,几个字儿一凑,就能让你眼前浮现出画面来。
比如他说那狐狸精,“眼波流转,媚态横生”,你就好像真的看到了那妖精在冲你抛媚眼儿呢。
再比如写那书生,“面色苍白,步履蹒跚”,你都能感觉到他心里的害怕和无力。
这语言啊,简直就是活灵活现,让人身临其境。
再来说说这书里的情节,那叫一个曲折离奇。
你想啊,要是故事一开始就告诉你结局了,那还有啥看头?蒲松龄老先生可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他总能在你最想不到的地方给你来个急转弯。
比如你正等着看狐狸精和书生怎么恩恩爱爱呢,结果他突然笔锋一转,告诉你那狐狸精其实是来报仇的。
这一下子就把你的好奇心给勾起来了,让你非得接着往下看不可。
还有啊,这书里的人物,也是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鲜活。
有的书生善良正直,有的却贪生怕死;有的妖怪凶狠残暴,有的却知恩图报。
这些人物啊,就像是咱们身边的人一样,有优点也有缺点,让人看了觉得特别亲切。
最让我佩服的是蒲松龄老先生的想象力。
在那个年代啊,人们的思想还比较封建落后,但他却能想出这么多稀奇古怪的故事来。
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有才华啊,更是因为他有一颗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心。
他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然后把这些素材融入到他的故事中去。
这样一来啊,《聊斋志异》就变成了一部反映社会现实、寄托人民愿望的巨著了。
总的来说啊,《聊斋志异》这本书真是太好看了!它用生动的语言、曲折的情节、鲜活的人物和丰富的想象力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又一个神秘而又美丽的世界。
《聊斋志异》超越传统运用传奇手法写志怪小说论文题目:《聊斋志异》:传奇手法超越的志怪小说
引言:《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代传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在传统志怪小说中独树一帜。
本文将就《聊斋志异》如何超越传统运用传奇手法来写志怪小说展开论述。
一、传奇手法的灵活运用
二、超越传统的创作手法
三、《聊斋志异》的文化价值
《聊斋志异》作为一部重要的文化遗产,不仅在文学艺术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同时也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价值。
首先,小说中的奇幻故事和神秘色彩展示了中国古代民间传说和迷信文化,为后来的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和创作素材。
其次,小说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封建道德的虚伪,对后世启迪思考和反思。
最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独立、坚强和勇气,为后世女性解放运动和女权主义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支持。
结论:《聊斋志异》以独特的创作手法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超越了传统的志怪小说创作模式,成为一部独特的文学作品。
通过充分运用传奇手法、着眼于现实生活、展示女性视角以及批判社会现象,作品在文学艺术领域和文化价值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浅论《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内容提要: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有传奇、志怪、轶事等,诸体兼备,为中国文言小说集大成之作。
此书在他40岁左右已基本完成,后来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
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形式上兼采众体之长,“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即用唐人传奇的创作精神和手法写志怪小说,不仅继承了六朝志人志怪和唐代传奇的传统,而且还从话本小说、史传文学以及唐宋散文中吸取艺术经验,加以融汇创造,在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法上表现出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特色。
作者还以其大胆奇异的艺术想象,曲折离奇的情节艺术,雅洁明畅的语言艺术,成功的塑造了众多形象鲜明生动的艺术典型,文章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
《聊斋志异》在艺术上代表着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它博采历代文言短篇小说以及史传文学之所长,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造奇设幻,描绘鬼狐世界,从而形成了独特艺术特色。
《聊斋志异》每叙一事,力避平铺直叙,尽量做到有起伏、有变化、有高潮、有余韵,一步三折,变幻无变,故事情节力避平淡无奇,尽量做到奇幻多姿,迷离惝恍,奇中有曲,曲中见奇。
塑造人物手法多样,个性鲜明也是其一大特色。
《聊斋志异》中在刻划人物时,或通过人物的声容笑貌和内心活动,或通过生动、准确的细节,或通过自然环境的衬托,从正面、侧面、反面各个不同的角度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往往寥寥数笔,便能形神兼备。
总体来说,蒲松龄用文言写作的《聊斋志异》几百年来它不仅并未随着时代的更迭、文言在社会生活中的消失而为人们所遗忘,随着传播媒介的进步发达,它反而俘获了更多数量的读者,这与其极强的艺术魅力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 聊斋志异艺术特色离奇曲折个性鲜明《聊斋志异》是蒲松林先生的一部具有自己的艺术特点的短篇小说集,作品大都以虚构幻想,托笔寄意,借花妖弧鬼以讽喻现实,揭发吏治的贪婪、溃疡,富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小说中时有流露以至宣扬因果报应思想和封建伦理观念,反映了作品的思想局限,但《聊斋志异》在文学史艺上集志怪与传奇之大成,“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创造了一个色彩绚丽、美不胜收的艺术世界,读后能使我们得到艺术的美的享受。
它的艺术美,表现为思想与艺术的完美融合,绝不是那些逞才使气、炫弄技巧的作品所能比拟的。
下面就结合部分作品,从五个方面谈谈《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一形式上兼采众体之长《聊斋志异》兼采众体之长,不仅继承了六朝志人志怪和唐代传奇的传统,而且还从话本小说、史传文学以及唐宋散文中吸取艺术经验,加以融汇创造,在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法上表现出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特色。
其中有的是纪实性的散文小品,内容或写人,或记事,或描绘一个场面,或摄取某种生活情景,多为记述作者的亲见亲闻,近似绘画中的素描或速写。
这类作品,一般篇幅短小,而内容大多写实,不涉怪异。
如《偷桃》写民间杂技,《山市》写山中奇景,《农妇》记人物异行等。
有的则将叙事议论熔为一体,短小精悍,类同笔记小品。
还有的则具有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明确的主题思想,一般篇幅都较长,书中的传世名篇多为这类作品。
如《促织》、《席方平》、《红玉》、《婴宁》、《青凤》等等。
这类作品多取法于唐人传奇,又广泛地从志怪小说和散文传统中吸取营养,是对传奇小说的发展和提高,比之唐人传奇,想象更丰富,情节更曲折,描写更细腻。
在形式上,这类作品多采用以一个人物为中心的传记体,小说也多以主人公的名字命名;又摹仿《史记》人物传记后的“太史公曰”,篇末一般附有“异史氏曰”,在讲完故事之后,直接发表作者的议论和见解。
或者点明主题,或者借题发挥,尖锐泼辣,短小精悍,很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杂文。
这些都显然熔铸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史传文学和散文的艺术传统,以及宋元以来白话短篇小说的艺术经验,在构思、人物塑造、情节组织和语言提炼等方面,都有新的特色。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聊斋志异》艺术表现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即用唐人传奇的创作精神和手法写志怪小说。
作者一方面搜奇记异,广采民间传说;一方面又加以改造和再创作,融汇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实感。
因而《聊斋志异》中的优秀作品,在艺术风格上,既有六朝志怪的简括明洁,又兼有唐人传奇的细腻丰赡。
二大胆奇异的艺术想象幻想性和现实性相结合,是《聊斋志异》在艺术上的另一个突出特色。
《聊斋志异》的艺术想象之丰富、大胆、奇异,在古今中外的小说中,都是不多见的。
人物形象多为花妖狐魅、神鬼仙人,她们一般都具有超人的特点和本领,活动的环境或为仙界,或为冥府,或为龙宫,或为梦境,神奇怪异,五光十色。
她们变幻莫测,行踪不定,常常在人意想不到的时候飘忽而来,又在人意想不到的时候飘忽而去。
人物活动所产生的种种景象,也是奇幻无比,令人目眩神迷。
例如《崂山道士》中写道士剪纸如镜,贴在墙上,竟变成了“光鉴毫芒”的月亮,而且有嫦娥从里面出来,跳舞唱歌。
《翩翩》中的翩翩用芭蕉叶做成的衣服,竟然像绿色锦缎一样细腻柔滑;采白云做成的衣服,竟然无比的松软温暖。
《巩仙》中,巩仙的袖子简直就是一个神仙世界,世外桃源,从里面可以招出一群群仙女等等。
《葛巾》中写牡丹花葛巾和玉版姊妹与常大用兄弟二人结合,各生一子,后花精的身份暴露,姊妹二人掷儿而去。
两儿堕地以后就不见了,不久却长出牡丹二株,“一紫一白,朵大如盘”,十分奇幻。
又如《娇娜》中写狐女娇那位胸部长疮的孔生施行“伐批削肉”的手术,其景象也与人间医生的手术迥不相同。
她先将手镯放在患处,肿块立即变小,用比纸还薄的刀子将腐肉割去,然后口吐红丸,在伤口处旋转按摩。
旋转三遍,孔生就感觉“遍体清凉,沁人骨髓”,病马上就好了。
奇幻本身并不是作家艺术创造的目的。
蒲松龄以大胆的艺术想象创造出一个奇幻的、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是为了获得更大的艺术自由,更加充分地表现他对现实人生的体验,表现他的爱与恨,表现他对生活的认识与评价,表现他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
因此,以虚写实,幻中见真,才是《聊斋志异》所创造的奇幻世界的本质特征,通过超现实的幻想,表现出来的却是非常现实的社会内容。
这些花妖狐魅的形象,虽然具有超人的特点,却又处处透出浓厚的人间气息和人情味。
她们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的种种感情,实际上都是属于人间的、社会的,因此我们不但能够理解,而且感到亲切。
又如《凤仙》一篇借狐仙写人情世态,批判了世俗婚姻中嫌贫爱富的错误思想。
在“异史氏曰”中作者说:“冷暖之态,仙凡固无殊哉!”这句话可以看作是蒲松龄以幻写真的艺术追求的一种概括。
鬼狐形象中蕴含着丰富的现实内容,蕴含着作者本人真切的生活体验,虽奇幻却不显得荒诞,因而能令读者在陌生而又熟悉的景象中产生一种亲切感、认同感,十分喜爱,乐于接受。
同时,《聊斋志异》中的幻想,也并不是作者不受生活的约束,随心所欲的胡思乱想,而是处处都观照或体现出现实生活的客观依据。
作者的艺术想象,有时看起来匪夷所思,实际上都有或显或隐却又十分深厚的生活基础。
例如,《绿衣女》是个绿蜂精,就写她“绿衣长裙”,“腰细殆不盈掬”;《花姑子》中的花姑子是个獐子精的女儿,就写她“气息肌肤,无处不香”;《葛巾》中的葛巾是个牡丹花精,就写她“纤腰盈掬,吹气如兰”,等等。
在《聊斋志异》五百多篇作品中,大量是以鬼狐神怪的拟人化来间接反映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
人幻化为非人的艺术形象而又大都拥有变化莫测的特点,在阅读和欣赏中就自然给人以“丰赡多姿,恍忽善幻,奇突之处,时足惊人”的审美乐趣。
书中红莲能变成美女(《荷花三娘子》)、裙子可当作帆船(《粉蝶》)、襟袖间会飞出“五色花朵”(《晚霞》)、天空能飘落彩船(《彭海秋》)、诵诗可以治病(《白秋练》)等的描写,更俯拾皆是。
这些想象,大大增强了故事情节的感染力。
蒲松龄笔下的神怪精灵,花妖狐魅,既非万物有灵或灵魂不灭的说教,亦非物的自然属性的图解,而是托物写人。
作者运用想象和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在摄取物的习性和形体特征的条件下,赋予它们以人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按照人的习俗、人的社会关系来描写,因而又具有人的社会属性和爱憎好恶。
这些形象又拥有超凡入圣的神力,他们不受生活环境的限制,不受时空的束缚,而成为忽敛忽纵、时隐时现、变化莫测的神灵。
所以《聊斋志异》中的许多形象,往往富有亦人亦仙亦鬼,或亦人亦狐亦仙,或亦人亦仙亦怪的特点。
《聊斋志异》在我们面前展开的,常常是与现实生活迥异的幻想世界,其艺术想象大胆、奇丽、丰富,但幻想的世界,乃是现实世界的艺术投影:皇帝的荒淫昏庸,官吏的酷虐贪鄙,土豪恶霸的阴险横暴,试官们的糊涂荒唐,士子们的庸俗虚妄等,无一不是现实生活曲折而真实的反映。
神异而不荒诞,奇幻而不虚飘,超现实的幻想形式,却含蕴着非常现实的思想内容。
那些幻化无穷的花精、鬼女、狐仙,尽管有超人的本领,却同时具有现实社会的人的思想品格。
因此,读者读来不觉得陌生畏惧,而感到熟悉和亲切。
三曲折离奇的情节艺术《聊斋志异》中的作品,情节离奇曲折,富于变化。
每叙一事,力避平铺直叙,尽量做到有起伏、有变化、有高潮、有余韵,一步三折变化无穷,故事情节力避平淡无奇,尽量做到奇幻多姿,迷离惝恍,奇中有曲,曲中有奇。
曲是情节的复杂性,奇是情节的虚幻性,曲而不失自然,奇而不离真实,这是《聊斋志异》艺术力量之所在。
例如《青娥》写的是两个俗世男女一见钟情,历尽曲折而终成眷属的故事。
文章的前半部分,作者仅用数百字的篇幅,就将霍生、青娥成婚的经历写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蒲松龄把霍生和青娥成婚的过程容写得曲折而紧张,婚后的生活却以散文的笔法,写得闲散、舒缓而且简略,生子、理家、闭门寂坐……给读者以疏朗之感。
同时,也为迎接下文又一次高潮的到来做了有效的映衬和铺垫,可谓有张有弛,疏密错落。
青娥去世了,似乎故事也该结束了,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又是一番风景。
霍生外出访友,在山中迷失了方向,昏暗之中,一不小心坠下山崖,当他历尽艰险爬进一座山洞时,却遇到了青娥。
原来青娥并未去世,而是得道成仙了。
夫妻相见,本是大喜事,却因为霍生要求与青娥同寝,被岳父认为有污仙府,一怒之下,要赶他出去。
霍生毫不示弱,针锋相对的指责岳父道:“儿女之情,人所不免,长者何当伺我?无难即去,但令女须将去。
”这样坦荡狂傲的言词,令岳父无言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