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习心得:二味药探秘中医“异病同治”

学习心得:二味药探秘中医“异病同治”

学习心得:二味药探秘中医“异病同治”
学习心得:二味药探秘中医“异病同治”

学习心得:二味药探秘中医“异病同治”

伤寒论方剂的神奇在于力简而专,只要对症准确,往往有一剂知,

二剂愈,三剂已的效力。将经方运用自如的大师常称颂伤寒论方剂“效

如桴鼓”,意思是意思是一敲就响,立竿见影。

因此,在伤寒论中并不会见到太过复杂,动轧十几二十味中药的方剂,往往寥寥无几的几味药却疗效甚广,如甘草干姜汤。此方仅甘草、干姜二味,却是误治救逆的良方。

但经方大师们的智慧不止如此,此方还被地运用到尿失禁(遗尿)

的临床治疗,与其说是经验,不如说都巧妙地运用了甘草干姜汤主证的阴阳得失机理。下面就以此汤为例,探秘中医的“异病同治”。

甘草干姜汤为什么能治尿失禁(遗尿)呢?当然能治并不代表包治,因为尿失禁可能有很多原因引起,但只要符合甘草干姜汤的主证机理,就

可以“有是证用是方”,包括但不限于伤寒论条文中所讲误治致厥的问题。

先看三个医案:

病例1:患者,张某,男,51岁。2000年11月14日诊时,面色白,脉寸浮尺弱,早晚恶寒,四肢乏力,口不渴,早晚咳嗽时吐白沫,时而小便濒数,渐成夜间遗尿。自述1999年3月因劳动后,贪凉饮冷水一杯,继则咳嗽,夜晚遗尿逐渐增多。开始在他医处以肾虚、脾虚治疗,服六味地黄丸、归脾丸、缩泉饮之类长达半年之久,时愈时发。予以甘草干姜汤:炙甘草15克,干姜(炮)8克,忌冷饮食物类。一剂煎服后,当晚遗尿减少,续服7剂而愈。后改用六君子汤加炮姜服之,稳固疗效。循访未见复发。

病例2:患者何某,女,40岁,2002年2月16日来我处治疗。中等身材,体型偏瘦,苔白湿润,脉浮紧,胸闷,喘,厌食,口不渴,咳嗽发热汗出,夜晚遗尿。自述生第三个孩子时,产中受寒,咳嗽治好后,一遇风寒即咳嗽、遗尿,气喘加重,渐至夜间尿液自流,更觉苦闷不堪。先予以小清龙汤加石膏煎服,一剂药后热减汗止,咳嗽渐退;连服两剂后胸舒能食,但夜间遗尿,时而口吐白沫,遂改用甘草干姜汤:炙甘草15克,干姜(炮)10克,水煎服,忌冷饮食物。两剂后白沫少,夜尿渐少,再以原方连进5剂,再无夜间遗尿。若遇感冒咳嗽,遗尿亦不复发。

再看胡希恕的一例:患者30岁,为赤峰来京打工者,病2月,服专科药1月多,症有增无减,且使生活拮据。症见:尿急、尿等待、小便频数,夜尿6 一7次,手足逆冷,口中和,舌苔白,舌质暗,脉沉细。给予炙甘草12克,干姜10克煎服。二周后特来致谢,知其痊愈。

这就很奇怪了,这个甘草干姜汤在伤寒论里明明是用于外感伤寒误用桂枝汤攻表而导致”咽中干,烦躁,吐逆,谵语,脚挛急”的厥逆证。这是一种阴阳两气大伤,阴中无阳,阳中无阴,阳不制阴,津液大

失的一种病证,是一种表里两虚的病人发汗发过头后出现的阴阳两失表现,这已经不是阴阳不调的问题了,是阴阳双失,所以上为热乱,中为满逆,下为挛急(脚拘紧或抽筋状)。这个时候用甘草干姜汤是用炙甘草干姜温中而壮其脾阳,又用炙甘草温上壮胸阳。干姜又助炙甘草一力而使用津液通过全身,以润所生之阳。所以误治的厥逆得阴阳双补而解。

照这样的机理怎么也不会与遗尿这样的问题搭上关系,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细究其治则出处,原来《金匮要略》(此书其实也是伤寒论的一部分)在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说:“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看来用甘草干姜汤治遗尿这样小便失禁的情况还是出自仲师之手,经方大师们的用法还是有据可依。

这三例医案使用甘草干姜汤均得效验,其中有脉浮的有脉沉细的,说明患者有的还有表证,有的则没有;不渴说明有里寒;遗尿或小便频数说明膀胱阳气不足,对所蓄之水气化不力。综合所有症状,显然是里寒症状较多,这是一种典型的虚寒。因为身体虚,免疫力不够强大,不能在表皮发作起来,身体又虚又寒,可见病的主证已经不在体表了。这种情况跟上面所说的误治同而有异。相同的是体虚阳气不足,不同的是误治是津液大失引起的干、渴、挛症状,而遗尿则是水气不化。仔细再揣摩一下,这里的不同其实有一个大同就是:无论是津液大失,还是水气不化,都是津液失调!

无论怎么说,这里遗尿的情况肯定是阳气不足了,这个时候如果开什么六味地黄丸、八味地黄丸来补肾的话,肯定把阴阳的方向搞错了,因为这些药是用来滋肾阴的,不会去除里寒。所以第一个案例中“开始在他医处以肾虚、脾虚治疗,服六味地黄丸、归脾丸、缩泉饮之类长达半年之久,时愈时发。”

那么病位不在体表在哪里?这个里寒到底里到什么程度?需要补哪里的阳气?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机理。这个机理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已经讲过“诸病水液、澄沏清冷、皆属于寒”而《诸病源候论》则进一步认为:“此由膀胱虚冷,不能制约于下故也。”《景岳全书》讲:“小水虽于肾,而肾上连肺,若肺气失权,则肾水终不能摄。”故治水者,必先利之,治肾者,必先治肺,温肺化水(饮)固护周身,所谓治水(饮)者,肺、脾肾、三脏也。甘草(炙)能温中、温上,干姜(炮)能温散、温中、温三焦,此二味平阴阳、和营卫。

如果从大师的解释去看并不好理解,如果从阴阳五行的角度去行就好理解了。脾胃属土,津液尿液汗水这些均属水,阴阳五行里,土是克水的(这里的克是调节、理顺、制衡的意思),土没有问题,水才不会泛滥或干涸。所以水的问题严重了,首先是脾胃出了问题。

所以当出现里寒水证的时候,首当其充就是强脾胃。要补的阳气首先补脾胃的阳气。怪不得胡希恕在解本方时,联系了《金匾·肺疾肺痈咳嗽上气》篇及《金匾·水气病》篇讲解,明确指出甘草干姜汤是治里虚寒太阴病之剂。太阴病,就是脾的问题。

由此看来,伤寒论真是不简单,区区二味药,蕴含了阴阳五行,人体津液流转机理等复杂的问题。当揭开一切表面迷惑人的烦杂病证后,才会发觉这里的阴阳之道。

二味药,可救误治之厥,也可止遗尿之苦,不由得让人感叹中医“同病异病同治,异病同治”的神奇伟大,又惊奇于大道至简单,万宗归一。如果连两味药的经方都不懂,我们还何谈其他的经方?

颈椎病中医护理常规

项痹(颈椎病)中医护理常规 一.疾病名称 中医名称:项痹 西医名称:颈椎病 定义: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变、老化及继发性改变刺激压迫神经根、脊髓或影响椎动脉血液供应引起一系列症状体征。 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和混合型。 二.临床表现 (1)颈肩痛 (2)颈部活动受限 (3)手指麻木 (4)头晕、恶心 (5)瘫痪 三.护理评估 (1)发病史,诱发因素 (2)疼痛部位,程度 (3)评估颈部功能,双上肢感觉和肌力 (4)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社会状况 (5)辩证分型:太阳经输不利型,痹证型,肝肾不足型 四.一般护理 (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保持病房整洁、安静、空气清新,营造良好的修养环境。 五.病情观察 (1)注意观察颈肩部疼痛的性质、部位及发病时间,休息后是否缓解。 (2)注意观察神经支配区肌力与皮肤感觉情况。 (3)注意观察头晕、恶心与头痛等情况。 (4)注意观察心慌、多梦、烦躁等情况。 (5)注意观察四肢乏力(如踩棉花感)等情况。 六.临症(证)施护 (1)保守治疗 1)脊柱(定点)旋转手法 ①做好心理护理,讲解治疗原则和方法,消除紧张情绪,并做 好体位示教。 ②手法治疗后应绝对卧床休息1-2小时,轴样翻身,颈部制动。 ③下床时须戴颈托,固定颈部,以保持颈椎稳定性。 ④避免久坐久站,注意休息。 2)针灸疗法 ①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以防感染。 ②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选择合理体位暴露 腧穴,方便操作,注意保暖。 ③密切观察患者反映,若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等情况, 应立即停止针刺并将针全部拔出,平卧休息,注意保暖。

常见病病人护理常规

常见病病人护理常规目录 1、高热病人护理常规 2、高血压病人护理常规 3、糖尿病病人护理常规 4、冠心病病人护理常规 5、肺炎病人护理常规 6、肠炎病人护理常规 7、急性肺水肿病人护理常规 8、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护理常规 9、支气管炎病人护理常规 10、抢救护理常规 11、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12、急性扁桃体炎护理常规 13、支气管哮喘护理常规

高热病人护理常规 1、评估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和伴随症状;评估病人的体液平衡状况、皮肤弹性和精神状态。 2、监测体温。37.2℃以上者每日测试体温4次,直到体温恢复正常后3天。 3、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体温超过38.5℃,给予物理降温(如冰袋降温、酒精擦浴等),或遵医嘱给予药物(如消炎痛拴、巴米尔、安痛定等)。降温后30分钟复测体温,在体温单上记录。 4、加强监测。了解血常规、出入量、血清电解质等变化。 5、病人的安全管理。高热者嘱病人卧床休息,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档,必要时给予肢体约束。在病人大量出汗、食欲不佳及呕吐时,应密切观察有无脱水现象,防止病人虚脱造成跌倒、摔伤等安全隐患。 6、营养支持。提供高维生素、高热量、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鼓励病人多饮水。 7、基础护理。每日根据病情做口腔护理,进食前后漱口;注意皮肤清洁卫生,及时更换病号服,保持干燥;并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8、注意病人心理变化,及时疏导。

高血压病人护理常规 1.保证合理的休息及睡眠,避免劳累提倡适当的体育活动,尤其对心率偏快的轻度高血压病人,进行有氧代谢运动效果较好,如骑自行车、跑步、做体操及打太极拳等,但需注意劳逸结合,避免时间过长的剧烈活动,对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者可适当使用镇静剂。严重的高血压病人应卧床休息,高血压危象者则应绝对卧床,并需在医院内进行观察。 2.心理护理病人多表现有易激动、焦虑及抑郁等心理特点,而精神紧张、情绪激动、不良刺激等因素均与本病密切相关。因此,对待病人应耐心、亲切、和蔼、周到。根据病人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同时,让病人了解控制血压的重要性,帮助病人训练自我控制的能力,参与自身治疗护理方案的制订和实施,指导病人坚持服药,定期复查。 3.饮食护理应选用低盐、低热能、低脂、低胆固醇的清淡易消化饮食。鼓励病人多食水果、蔬菜、戒烟、控制饮酒、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对服用排钾利尿剂的病人应注意补充含钾高的食物如蘑菇、香蕉、橘子等。肥胖者应限制热能摄入,控制体重在理想范围之内。 4.病情观察对血压持续增高的病人,应每日测量血压2~3次,并做好记录,必要时测立、坐、卧位血压,掌握血压变化规律。如血压波动过大,要警惕脑出血的发生。如在血压急剧增高的同时,出现头痛、视物模糊、恶心、呕吐、抽搐等症状,应考虑高血压脑病的发生。如出现端坐呼吸、喘憋、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等,应考虑急性左心衰竭的发生。出现上述各种表现时均应立即送医院进行紧急救治。 5.用药护理服用降压约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同时,密切观察疗效,如血压下降过快,应调整药物剂量。在血压长期控制稳定后,可按医嘱逐渐减量,不得随意停药。某些降压药物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在服药后应卧床2~3小时,必要时协助病人起床,待其坐起片刻,无异常后,方可下床活动。

中医外科护理学常规(常见病)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外科 胁痛 一、定义: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也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 二、临床表现 1.肝郁气滞 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起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2.肝郁脾虚 胁肋胀痛,精神抑郁或性情急躁,面色萎黄,大便溏薄,纳食减少,身困乏力,口淡乏味,脘腹痞胀,苔白,脉弦。 3.肝胆湿热 胁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4、瘀血阻络 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有癥块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沉弦。 5、肝阴不足 胁肋隐痛,悠悠不侏,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

眩,或两目干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三、一般护理 1、按痛证的一般护理常规。 2、卧床休息,病室宜安静,病情缓解后可逐渐恢复正常活动。 3、(1)密切观察胁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因以及伴随症状以辨别实证和虚证。如胀痛且痛无定处,多属气滞;刺痛剧有定处,多属血瘀;隐痛不已,多属肝阴不足;阵发性绞痛,多为胆石症状。 (2)观察体温、肤色等变化,若寒战高热,上腹剧痛,腹肌紧张,呈板状腹,呕吐,便秘等症,提示可能有胆囊化脓、穿孔等并发症,立即报告医生,做好抢救或手术前准备工作。 四、临证护理 1、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或十宣放血;湿热重者遵医嘱针刺胆俞、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 2、疼痛重者可叩捶胆俞和肝俞;或吴茱萸、食盐各适量,炒热熨胁痛区,用于气郁胁痛。 3、黄疸复者遵医嘱针刺至阳、腕骨、阴陵泉;或耳穴压籽肝、胆十二指肠、神门等穴或给予茵陈、虎杖煎汤代茶饮。 4、大便燥结可用大黄汤灌肠。 5、呕吐重者遵医嘱针刺内关、中脘、足三里;或药物穴位注射。 6、胁痛伴恶寒发热或厥脱者应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复感风寒邪。

周乃玉教授治疗风湿病经方验案分析.doc

---------------------------------------------------------------最新资料推荐------------------------------------------------------ 周乃玉教授治疗风湿病经方验案分析.doc 周乃玉教授治疗风湿病经方验案分析【摘要】周乃玉教授是国家级中医药重点继承名医,从事中医风湿病临床、科研、教学工作 50 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理论造诣深厚。 记录周乃玉教授运用经方治疗风湿病的体会,分析验案探讨其治疗风湿病的学术思路及临床经验。 【关键词】风湿病;辨证思路;经典方剂;验案分析;周乃玉风湿病是人体营卫失调,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合而为病;或日久正虚,内生痰浊、瘀血、毒热,正邪相搏,使经络、肌肤、血脉、筋骨,甚至脏腑的气血痹阻,失于濡养而出现的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变形、僵直及活动受限等症状为特征,甚至累及脏腑的一类疾病的总称[1]。 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痛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西医的结缔组织病[2]。 风湿病初期病在肌表经络,久则留恋筋骨,深入脏腑,引起全身病变。 周乃玉教授是国家级中医药重点继承名医,从事中医风湿病临床、科研、教学工作 50 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理论造诣深厚。 本文通过记录周乃玉教授对于经方运用的心得体会,总结其临床验案,领会其学术思想精髓,融会贯通,使周乃玉教授几十年来的学 1 / 19

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能够不断传承。 1 辨证思路 1.1 六经辨证周乃玉教授指出,治疗风湿病一定要掌握六经辨证。 因为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结缔组织病多脏器、多部位受损,出现合病、并病的特点,符合六经病证的传变规律,所以辨证要精要准,否则会很快导致脏腑病理传变。 临床常见因辨证不准,治疗不当,使风痹、寒痹、湿痹等五因痹发展为五体痹、五脏痹,导致病情因失治、误治,而病情加重。 1.2 脏腑辨证早在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就提出把脏腑经络作为辨证的核心,在病因上以脏腑经络分内外,提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的病因分类方法;在发病与病理传变上,从整体观念出发,根据正与邪,人体内部各脏腑间的关系,提出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在诊断上,通过四诊举例,结合八纲,把疾病的各种表现,具体落实到脏腑经络病变上。 因风湿病起病隐匿,病因复杂,病情缠绵难愈,所以辨证时困难重重。 脏腑内伤,是风湿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风湿病经久不愈、内传入里的结果。 治病求本,周乃玉教授临床治疗风湿病指出,无论病情如何复杂,辨证必须辨清脏腑,从本治疗。 2 经典方剂周乃玉教授对《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经典方剂,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汤、小柴胡汤、乌头汤、真武

风湿骨病的中医论述及历史发展

风湿骨病的中医论述及历史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东方文明发展最早的国家,早在我国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风湿关节痛方面的记载,以及用“砭石”“针灸”之类的器物刺激人体相应部位以止痛的治疗方法。 《左传》、《战国策》已经有很多关于风湿关节疼痛的“病例”记载,说明当时已经把“关节疼痛”以及引起的疼痛的病因“天阴雨湿”“久卧湿地”“酒色所伤”作为诱发因素记载。以后在太史公的《史记》中更有关于“风湿病”内容的记载。 《黄帝内经》中已经对于风湿骨病有比较系统和完整的记载,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医学专著。《黄帝内经·痹论》认为痹病的成因是人体感受“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汉代张仲景对中医痹病的看法却有独到之处,虽然他自己认为《伤寒》、《金匮要略》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胎胪药录,并凭脉辩证”,但实际上贯穿了他自己对脏腑经络疾病的辩证论思想。《金匮要略》里认为痛症是属阳病,如“头痛、项、腰、脊背、脚挚痛”,是同伤于风寒之邪,“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因此凡是“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张仲景所指的风湿病类似于今天的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之类。张仲景还提出“血痹病”,认为这些患者都是高新贵族或上层人士“夫尊荣之人,骨弱肌肤盛(肥胖),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这类人养尊处优,嗜酒及膏梁厚味,超重肥胖,生活不节,因此,易感外邪而诱发此病。张氏提出的血痹很像今天的痛风患者,同时张氏还提出与今天类风湿关节炎有骨质改变相似的症候“历节”。认为这类患者“身体赢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湿温欲吐”,认为这类病是血不足,风血相搏,即引起关节疼痛如挚,“历节疼不可屈伸”,严重的是因体内“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导致身体消瘦、关节肿大的类风湿关节炎后期关节功能障碍致残的后果。张仲景首次从临床的角度提出风湿病的症候特点和病理机转,认为导致这类疼痛发作的原因是营卫不利,气血不和,阴阳气血不调,而造成局部肿胀、麻木、恶寒、发热等症候。“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冷,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张氏在阴阳荣卫不通而致痹(历节)的理论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治疗痹病的方药,宣痹通络都是以桂枝汤、桂枝加黄茌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乌头汤等,以补气益血,调和营卫为主的治疗方法。 公元五世纪,晋代名医名医皇甫谧对风湿病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他在《针灸甲乙经》里提到“所谓痹者,个以其时感于风寒湿之气也,诸痹不已,亦益内也,其风气盛者,其人易已。···其入脏者死。”这里他还特别指出痹病除了出现关节肌肉等的痛、着、行各痹外,还可以看到有痛、痒、热等变痹或不仁。《针灸甲乙经》中还提出了治疗痹病的具体方案,如膝病可取犊鼻,”“膝中痛取犊鼻以员利针,刺膝无疑”。“足下热痛,不能久坐,湿痹不能行,三阴交主之”“膝寒痹不可屈伸,髀关主之。” 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总论》对风湿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状肌肉顽厚疼痛,由人体虚腠理开,故受风邪也”。认

学生常见病与多发病防治计划措施

学生常见病与多发病防治计划措施 为了加强学校卫生工作,提高学生健康水平,贯彻《学校卫生 工作条例》,制定常见病与多发病防治计划和措施。 一、学生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我国学生的常见病.导致学生缺铁性贫血高发的 原因很多,除一些社会、经济因素外,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和不良的饮 食习惯是重要原因.儿童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对铁的需求不断增加,再加上偏食、挑食等不良行为,因此使学生的缺铁性贫血患病率较高. 采取的措施 普及营养知识,改善膳食结构,进行营养干预.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善学生的贫血状况. (1)健康教育 将有关贫血的内容纳入健康教育工作计划.要针对学生进行宣传、指导.在现有饮食水平的基础上,加强平衡膳食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定时定量进餐,不以糕点等零食代替正餐. (2)查找病因 首先查清学生贫血的主要原因,针对病因,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消除病因. (3)合理安排膳食: 在选用食物品种方面,不仅要选择含铁丰富的食物,还应考虑铁

的吸收率问题,各种食物的含铁量不同,铁的吸收率也不同,一般肉、鱼、肝等动物性食品含铁量较高,植物性食品中大豆制品含铁量也较高,蛋类的铁吸收率稍低,但因其含铁量丰富(每百克蛋黄含铁7mg),因此仍是供铁的重要来源.蔬菜的铁吸收率则较低,但其含维生素C 相对较多,应与动物性食品同时摄取.合理利用铁强化食品. (4)防治指导: 轻度贫血的学生以膳食调整为主,血红蛋白在10~11g/dl的学生,以改善膳食为主,辅以维生素C、铁剂等药物治疗.对于中度贫血以上的学生以药物治疗为主,血红蛋白在10g/dl以下的学生,学校应建议其去医院诊治,并重点观察. (5)监测:每年一次对学生血红蛋白进行监测,掌握学生贫血发病率. 二、学生龋病与牙周疾病 龋病、牙周疾病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和生长发育最常见的口 腔疾病.学生牙龈炎患病率随年龄逐渐升高,11~12岁时逐渐成为重要问题,15岁学生可达70~90%,有的地区甚至达100%.儿童少年中龋齿已得到充填者仅占龋齿数的%,龋患率逐年上升. 龋齿的病因主要是由细菌、食物和宿主三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龋齿的发生发展相当缓慢,必须有充分的作用时间才能完成龋病的 形成过程,牙菌斑是牙龈炎发生的主要原因. 采取的措施: 针对龋齿及牙龈炎发生的诸多影响因素,应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 (1)健康教育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高敏照 临床03-4 90301418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症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滑膜炎可反复发作,导致关节软骨及骨质坡会,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RA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历代医家称之为历节、鹤膝风、顽痹、筋痹、骨痹、肾痹等,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其内因是素体虚弱、气血不足、腠理空虚、肝肾亏虚,外因是风寒湿热之邪人侵,内外之因相合而致病。 1、中医病因:先天禀赋不足,正气亏虚,肝肾亏虚,阳气不足,以致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痹阻于肌肉、骨节、经络之间,使气血运行不畅,痹久累及肝肾,伤及筋骨而导致本病。如《素问·痹论》:“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 《类证治裁·痹证》:“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夹袭,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滞,久而成痹”。 本病的病性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正虚(肝肾脾虚)为病本,风寒湿热痰瘀为其标,经脉痹阻不利、气血瘀阻不通为其病理,风寒湿邪痹阻脉络,流住关节,痰瘀痹阻。若久痹不愈,可内舍于脏腑,而致肝、脾、肾三脏受损,使脏腑气血阴阳随之而亏。 2、中医治疗方法 杨大赋[1]认为本病早期邪入未久,正气尚可支持,宜以攻邪为主;中期正气渐虚而邪气亦盛者,则宜扶正祛邪;晚期正虚邪恋者,以调补为要,兼顾通络。攻邪通络不忘扶正,扶正不忘攻邪,辨病辨证相结合。李如意[2]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急性活动期其证候特点是症状表现急且重,其病机特点是以邪气盛为主,故治疗上以祛邪为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为肝肾气血不足,故需在祛邪同时佐以扶正之药,以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在恢复期,风寒湿热之邪得到了基本控制,其病机特点是虚实夹杂,在治疗上以扶正祛邪为原则,以祛除未净余邪和恢复脏腑机能为治疗目的。在缓解期,其病机特点以正气虚为主,因此治疗应重在扶正,尤其应注意调补脾肾,令“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避免缓解期再次复发。蒲文斌[3]认为RA的治疗应以健脾补肝肾,活血通络为本,辅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等,具体运用时可根据临床症状酌情调整各类药物的剂量,则能收到良好的疗效。秦林[4]等认为“肝脾失调, 内生风湿”可能为RA 发病的重要基础。认为肝脾失调, 内生风寒湿诸邪合而为痹, 进一步发展成为寒热、痰瘀、虚实错杂, 并最终形成累及心肝脾肺肾诸脏的全身性疾病。提出“和肝脾, 除风湿, 平寒热, 消肿痛”的治疗原则。 3、分型分期治疗 沈晓燕[5]等,根据关节肿痛症状的差异分四型论治,对风湿证洽疗,首推麻杏慧甘汤;湿热证的治疗,首推越脾加术汤;寒湿证的治疗,首选麻黄加术汤;湿痕证的治疗,首选桂枝获荃丸。商宪敏[6]等提出RA常见证候6型:风寒湿痹型,冶宜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汤加减;风湿热痹型,治宜清热祛风、利湿通络。方用白虎汤合宣痹汤加减;寒热错杂型,治宜祛寒清热、散风除湿、通经活络,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痰瘀凝滞型,治宜活血祛瘀、化痰通络,方用身痛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肝肾亏损型,治宜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佐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方用右归丸合独活寄生汤加减;脾肾两虚型,治

骨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与流程

一、锁骨骨折护理常规 一、疾病概述 锁骨骨折多发生于锁骨外、中1/3交界外,是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全身骨折的6%,患者多为儿童和青状年。间接与直接暴力均可引起锁骨骨折,但间接暴力较多,直接外力,如从前方打击、撞击锁骨,或摔倒时肩部直接着地,均可造成锁骨骨折。摔倒时手掌着地,外力通过前臂、上臂传导至肩,再传至锁骨,遭受间接外力和剪切应力也可造成骨折。 二、一般护理 (一)按骨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二)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受伤的原因、时间;受伤的姿势;外力的方式、性质;骨折的轻重程度;有无疼痛,疼痛的部位、程度及性质。 (三)给予易消化、高蛋白质、含维生素及纤维素食物。 (四)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适量镇痛剂,保证患者充分休息。 (五)做好生活护理及心理护理。 三、专科护理 (一)体位护理 局部制动固定后,取半卧位或平卧位,避免侧卧位,以防外固定松动。卧位休息时应去枕仰平卧于硬板床上,两肩胛间垫一窄枕以使两肩后伸、外展,维持良好的复位位置。复位后,站立时保持挺胸提肩;坐或行走时,用前臂吊带悬吊患侧上肢屈肘成90度直角,有利于静脉回流,减轻疼痛,减轻肿胀。局部未加固定的病人,应嘱其不可随便更换卧位。 (二)病情观察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以及伤口渗血情况。 2、注意观察上肢皮肤颜色是否有发白或青紫,有麻木感,是否有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如果有以上症状,表示有腋部神经血管受压,应指导患者双手叉腰,使双肩尽量外展,后伸,如症状没有缓解,立即报告值班医生调整固定的松紧度,直至症状解除为止。 (三)功能锻炼 1、向病人解释功能锻炼的目的是促进气血运行,防止患肢肿胀,避免肩关节僵凝,以取得病人配合。 2、正确适时指导病人功能锻炼。 ①骨折早期整复固定1-2周。可以练习手部及腕、肘关节的各种活动。如:“抓空增力”、“左右 侧屈”、“掌屈背伸”、“托手屈肘”、“肘部伸曲”。 ②骨折中期整复固定2-3周。左肩部后伸活动(左“∞”字绷带固定或三角巾固定下),如“屈肘 耸肩”、“外展指路”、后伸探背“、”弯腰划圈“等 ③骨折后期整复固定3-4周。可逐渐做肩关节的各种活动。重点是外展和旋转活动。“外展指路 “、”弯腰划圈“、”上肢回旋“等。 四、健康教育 (一)锁骨骨折复位固定后,极少发生骨折不愈合,即使复位稍差,骨折畸形愈合,也不影响上肢功能, 应先向病人及家属说明情况。 (二)复位固定后即出院的病人,应告诉其保持正确姿势,早期禁止做肩前屈动作,防止骨折移位,解除 外固定出院的病人,应告诉其全面练习肩关节活动的要求。首先分别练习肩关节每个方向的动作,重点练习薄弱方面如肩前屈,活动方位由小到大,次数由少到多,然后进行各方面动作的综合练习,如肩关

“风湿病”的中医辨证与治疗

“风湿病”的中医辨证与治疗 “风湿病”的定义 “风湿病”的特点: a、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b、以血管和结缔组织慢性炎症的病理改变为基础 c、病变累及多个系统,临床个体差异甚大 d、对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有一定反应 e、近年来,由于各种诊断技术的发展,生存质量明显延长 “风湿病”的范围 风湿: 关节,关节周围软组织,肌肉,骨出现的慢性疼痛。 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各种病因引起的关节和关节周围软组织,包括肌肉,肌腱韧带等的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行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痛风 “痹证”: 肌肉,筋骨,关节的疼痛,麻木,重着,肿胀,活动不利,甚或灼热的疾患。 “风湿病”的病因: 正气不足邪气侵袭 风――》行痹寒――》痛痹湿――》着痹热――》热痹 感染,环境因素,遗传 “风湿病”的辨证(诊断)

辨证要点: 1、区分阴(风寒湿)痹与阳(热)痹 2、辨别风,寒,湿之偏盛,偏衰 3、辨别有无痰,瘀阻滞经脉 4、辨别虚实 辨证标准: 行痹 主症: 肢体肌肉,关节酸痛,游走不定 兼症: 恶风,发热,或自觉关节冒风,关节屈伸不利 舌脉: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痛痹 主症: 肢体肌肉,关节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得热则缓,遇寒则剧。兼症: 关节僵硬,不可屈伸,皮色不红,触之不热 舌脉: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着痹

主症: 肢体肌肉,关节肿胀,重着,疼痛,肌肤麻木不仁。 兼症: 周身酸痛,倦怠,手足沉重,活动不利。 舌脉: 舌淡红,苔白腻,脉濡缓 热痹 主症: 肢体肌肉,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痛甚拒按,得冷稍缓。兼症: 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闷不宁1舌脉: 舌红,苔xx,脉滑数 尪痹 主症: 痹证久治不愈,关节肿大畸形,僵硬,强直 兼症: xx僵+脏腑虚弱症 舌脉: 舌脉变化明显 “风湿病”的治疗 “风湿病”的治疗原则:

各科常见病精深中医护理_常规

中医科急症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1、接待患者,初步分诊。根据患者病情,送至抢救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 2、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 3、急诊室环境 (1)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 (2)根据病证性质,调节病室温湿度。 (3 ) 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4、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 (2)介绍就诊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5、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即刻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新入急诊室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日。 (3)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留观患者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6、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注明执行时间。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2 )根据病情,给予正确体位。对烦躁不安患者加床栏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 (3)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收集相应标本送检。 (4 )注意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5 )随时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6 )对诊断不明的急腹痛患者禁用镇痛药物。 (7 )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8 )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9、遵医嘱准确给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0、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1、关心患者,做好情志护理。 12、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3、需急诊手术患者,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并通知手术室。 14、对转科、转院的垂危患者做好护送及交接工作。 15、预防院交叉感染 (1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 )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6、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学生常见病与多发病防治计划和措施

学生常见病与多发病防治计划和措施 棠树乡中心小学 学生常见病与多发病防治计划和措施 一、沙眼的防治规划与措施 1、目标:以每年沙眼患病率为指标。控制沙眼的发病率。 2、策略:以康健教育为主要手段,向学生传授沙眼防治知识,培养优良的卫生习惯;充分利用学校优良的卫生设施和条件,预防沙眼。 3、措施: (1)康健教育:开展对学生、家长的沙眼防治知识宣传,采取干预措施改变学生的不卫生行为。提高家庭卫生水平,提倡一人一巾一盆,有条件的要用流动水洗脸,避免交叉感染,以配合学生的沙眼防治工作。 (2)改善卫生条件,建立和完善学校卫生设施,做到学生在校有流动水洗手。 (3)治疗:定期查治学生,观察疗效,对患病学生的检查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一次。体检结果应及时通知家长,以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针对沙眼患者,建议其用药治疗,随时检查治疗效果。 (4)监测:对患病学生的检查频率每年一次。体检结果应及时通知家长,以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降低患病率。 二、学生视力不良(近视)防治计划 1、背景 近视是指眼睛辨认远方(5米以上)目标的视力低于于正常。视力低下,裸眼视力低于5.0的大凡称为视力低下。学生的视力低下大部分是由近视而引起的。在视力低下的学生中近视所占的比例较大;小学生中为50%~60%,中学生中为70%~90%,大学生中为90%以上。目前多数学者认为,青少年近视的发生和发展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措施 近视的发生原因和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保护视力和预防近视应采取综合性措施。 (1)合理安排生活制度,限制近距离用眼时间。 (2)重视阅读、书写卫生,应教育学生把眼离书本的距离保持在30~ 35cm之间。避免走路或在震荡较大的车厢里看书及躺着看书和在光线过强或弱的地方读写。 (3)开展体育锻炼,做好眼保健操。 (4)改善学习环境:学校在每学期开学以前要检查教室的采光、照明是否充塞,不够的应增加人工照明。灯具有损坏的要及时检修。 教室墙避要定期粉刷,黑板要定期刷黑,并使其平展无反光。课桌椅应根据学生身高进行调整,使之符合学生身体,定期轮换学生座位。 (5)定期检查视力:定期作视力检查,了解每个学生的视力变化情况,早期发现视力开始下降的学生,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控制近视眼的发生发展。 (6)康健教育:利用多种形式,深入开展用眼卫生及保护视力的康健教育工作,培养学生优良的读写习惯,自觉注意用眼卫生。看电视半到一小时以后应至少休息5~10分钟。 三、视力不良防治规划及措施 贯彻落实相关卫生条理,使近视眼患病率有所下降。 (一)目标:以每年视力不良发病率作指标,控制上升趋势。 (二)策略:采取以加强康健教育、纠正不良用眼习惯及保证眼保健操时间,加强检查管理、保证眼操质量。保证每天用眼时间不超过国家规定时间。 (三)措施: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种、病情、性别、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二、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三、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并记录。 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三天。 3.体温在37.5°C-38°C之间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三次,连续三天。 4.体温大于38.5°C以上者每日四次,体温正常后连续三天。 5.体温39°C以上者,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执行。 6.体温正常3日后,常规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或遵医嘱执行。 7.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常规每4小时测量一次,其中体温至少每日测量4次或遵医嘱 执行。 四、每日记录大便次数一次。 五、每周测量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六、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七、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八、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并配合治疗。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九、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 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一、给药的护理,根据病情指导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二、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三、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四、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风湿病中医药治疗体会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风湿病中医药治疗体会 作者:王义军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100102 刊名: 中医药学刊 英文刊名:CHINESE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2006,24(12)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丛培全.CONG Pei-quan风湿病中医学概念及研究现状探讨[期刊论文]-人人健康(医学导刊)2007(3) 2.杨满菊.娄广亮治疗风湿病常见药物副作用的中医认识及处理要点[期刊论文]-光明中医2008,23(11) 3.庞国伟.谭光群.李晖.张东六种祛风湿中成药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期刊论文]-化学研究与应用2002,14(3) 4.李军.龚孟怡芪藤活络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期刊论文]-湖北中医杂志2003,25(6) 5.孟德青.张道云.陈书增.孟勤.刘顺海除痹止痛方治疗风湿病临床观察[期刊论文]-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12) 6.仲韦旭.金明秀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撷菁[期刊论文]-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4) 7.陈伟.彭剑虹浅论类风湿关节炎HPA轴功能改变的中医药治疗[期刊论文]-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5) 8.冯兴华《素问·痹论》与现代风湿病学[期刊论文]-中医杂志2008,49(4) 9.陆燕.周学平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征研究探析[期刊论文]-中医药学刊2003,21(6) 10.周明爱.单晓阳.于守杰.左振素左振素老师谈中医风湿病诊疗中的几个问题及对策[期刊论文]-吉林中医药2007,27(3)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a813427869.html,/Periodical_zyyxk200612056.aspx

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_黄颖

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黄 颖 (陕西中医学院伤寒金匮教研室,陕西 咸阳 712000)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侵犯小关节为主,同时也可累及全身关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理改变常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由于滑膜炎的反复发作导致关节软骨、骨质以及关节周围软组织损坏,终致关节畸形、强直、活动功能障碍。临床上致畸和致残率很高,是一种难以根治的疾病。本病属中医学之“痹证”、“历节”、“痛风”范畴。中医药对RA的治疗具有一定优势,因此本文旨在探讨RA发病的中医病因病机,从而为临床更好地辨证论治提供借鉴。 1 邪侵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的重要因素 1.1风寒湿邪 《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胜者为着痹。”风寒湿邪侵犯人体多是由外而内,由于久居寒冷,或触冒风雨,或劳累后感受寒湿之邪均可使人体卫外功能减弱,风寒湿邪侵入经脉,致使关节凝滞,气血运行不畅,而成痹病。风为百病之长,其为阳邪,开发腠理,穿透力较强,寒邪凝滞,其性收引,寒邪借助风力内侵,风寒交结,而致经脉拘挛。加之湿邪黏着、胶固之性,造成经络壅塞,气血运行不畅,则出现筋脉失养,绌急而痛。由于感邪偏盛的不同,临床表现有所不一。如风气盛者,因风性善行数变,易使痹证游走不定而成行痹;如寒气盛者,因寒性凝滞,易使痹证固定部位,疼痛剧烈而成痛痹;如湿气盛者,因湿气黏滞重着,留注关节,所谓“湿胜则肿”,易使肌肤、关节麻木、重着、痛有定处而成着痹。 1.2风湿热邪 人体感受风湿热邪,或风寒湿痹郁久化热,是形成热痹的原因。风热之邪与湿相并,合邪为患,湿热之邪壅于经络、关节,气血郁滞不通,以致局部红肿灼热,关节疼痛不能屈伸。素体阳盛,阴虚有热,感受外邪之后,易从热化,或因风寒湿痹,日久不愈,邪留经络关节,郁而化热,以致出现关节灼热红肿疼痛,发热而形成风湿热痹。湿热交蒸,气血瘀滞于经脉关节,因湿性黏滞,病程缠绵难解。临床上可见关节肌肤红肿,疼痛,重着,抚之有热感,或久触而灼。 1.3痰浊 痰浊是由水液输布障碍,水湿停滞,聚湿而成。在RA中痰浊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如外感湿邪,日久不除,湿聚成痰;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或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水湿不行,聚湿成痰;瘀血阻滞,经脉不利,水液道路不畅,水湿停滞,聚湿成 痰。痰浊留窜骨节经络,闭阻气血,凝而为痹。 1.4瘀血RA与瘀血的关系,古代医家已有所认识。脉络痹阻是痹证的重要病理环节。且RA 病程漫长,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日久则影响血液运行而见瘀血,故《类证治裁?痹证》说:“痹久必有瘀血”。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中也有“瘀血致痹”说。痹证夹瘀的原因有很多,如寒邪侵犯经脉,使经脉收引,血液运行迟缓,而导致血瘀;热邪循经入血,热盛则伤津耗液,使血液黏稠凝滞,瘀塞经脉;久病耗伤正气,气虚则运血无力;阳虚经脉失温,血行滞涩,都可导致瘀血的发生。瘀血既是RA病理过程中的产物,瘀血的形成又可加重各种证候。RA 患者常有关节肿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久治不愈,以及局部硬结瘀斑,肌肤干燥无光泽,甚则肌肤甲错、舌质紫黯等瘀血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2 正虚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的内在因素 正气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人体的一切抗邪能力,如卫气的卫外功能、脾胃滋养功能、肾精的充养功能、血液的濡养功能、经络系统的调节功能等,均属正气的范畴。正气虚弱,则机体防御能力下降,其抗病能力、康复能力减弱,早在《内经》中就认为正气充盛,邪气无从入侵,正气亏虚,邪气才可乘虚而入。如《素问?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灵枢?百病始生》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在RA的发病机制中,正虚是致痹的内在因素。机体正气不足时,外来风寒湿热邪才可乘虚侵袭肢体关节肌肉,使经脉闭阻不通,而发痹病。2.1脾虚 饮食失节,或因劳倦内伤,或外受寒湿之邪,均可导致脾胃虚弱,运化失司,痰浊内生,湿浊为患而致痹,如《素问?痹论》指出:“饮食居处为其病本。”脾位于中焦,主运化、升清和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和气血津液的化生有赖于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脾是人后天之本。脾虚运化无力,气血生化之源不足,筋骨血脉失于调养,发为痹病。 2.2肾虚 中医学认为肾藏精,主骨生髓,只有当肾气充盛时,方能“筋骨坚”,从而达到“筋骨劲强,肌肉满状”的状态。若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摄失当、房室不节而致肾精亏虚,则骨髓失充,筋骨失养,发为骨痹。华佗在《中藏经?论骨痹》中说:“骨痹者,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 中图分类号:R59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07)04- 0036- 02 收稿日期:2007-02-16 作者简介:黄颖(1978-),女,甘肃兰州人,助教,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辨证论治规律研究。 36

学生常见病、多发病具体防治措施(精)

学生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具体措施 龙湖镇古城小学 2013年 9月 学生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具体措施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接班人,少年儿童阶段又是人体发育的最重要阶段, 因此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对提高教学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很好地落实这项工作,以预防为主把我校常见,多发病控制在指标之内,特采取如下措施: l 、贫血和龋齿的防治 1首先对学生的贫血情况通过抽样化验,进行统计。 2如发现贫血的学生,特别是缺铁性贫血的学生,保健教师应及时与其家长取得联系,引起重视。 3 、进行持久指导治疗,要做到学校,家庭,学生三结合,共同做好贫血学生的防治工作。 龋齿也是少年儿童的常见病, 为了让学生能有整齐的牙齿, 应积极向学生宣传, 采取以预防为主的措施, 使学生懂得龋齿给人带来的害处让学生注意保持口腔卫生,有龋齿的还应及时治疗。 2、沙眼 1坚持以预防为主,宣传教育为辅,充分利用卫生课和板报, 讲解和宣传沙眼的发病原因和预防的办法,使学生都引起重视。 2定期检查,保证每学期检查三次,并做好记录,若发现沙眼者及时治疗。 3定期投药,并观察其治疗效果,达到治愈为止。

4切断疾病传播途径,搞好环境卫生。 . 3、视力 1定期出板报,宣传导致视力下降的一些错误做法。 2安装好室内照明。 3保健教师与各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要密切配合,同时要求任课教师们要从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姿势入手,严格要求,使学生从小养成爱眼、护眼的好习惯,做到用眼要讲卫生。 4认真做好眼保健操,达到保护视力。 5每个教室,配齐遮光窗帘,定期更换学生座位。 6采取学校与家庭联合预防措施,在校由教师负责,在家由家长负责的办法,达到护眼的目的。 总之,为了更好地预防病,多发病,使学生能够健康的成长,更好地掌握知识, 做为保健教师必须认真负责, 及时与学校, 家长联系, 争取把常见病,多发病减少到最低限度。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常规(仅供参考)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常规 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疼痛有无规律性及饮食的关系。2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史。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寒邪客胃证,饮食停滞证,肝气犯胃证,肝胃郁热证,瘀血停胃证,胃阴亏虚证,脾胃虚寒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2病情观察,做好记录 (1)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食关系。 (2)注意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 (3)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

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出现呕血或黑便,面色苍白,冷汗时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脾胃虚寒者或寒凝气滞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4饮食护理 (1)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2)戒烟酒,浓茶,咖啡。忌辛辣,肥甘之品。 5情志护理 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6临证(症)施护 (1)食滞胃痛着,暂时禁食:缓解后逐渐给予全流食或半流食。(2)胃痛发作可遵医嘱用针刺止痛。 (3)虚寒性胃痛着,遵医嘱热敷或药熨胃脘痛,或艾灸,或中药膏贴敷。 (4)呕血,黑便者按血证护理常规进行。 7 健康指导 (1)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 (2)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

风湿病地机理病症

中医风湿病概论 中医风湿病(原称为“痹症”或“弊病”)是人体营卫失调,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合而为病;或日久正虚,内生痰浊、淤血、毒热,正邪相搏,使经络、肌肤、血脉、筋骨,甚至脏腑的气血痹阻,失于濡养,而出现的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变形、 僵直及活动受限等症状为特征,甚至累及脏腑的一类疾病的总称。 根据这一概念我们不难看出,中医风湿病包括的疾病范围很广,更加符合实际。西医学所指的风湿病,全称应是“风湿类疾病”(rheumatic diseases rheumatism)。反侵犯关节、肌肉、韧带、肌腱、滑囊等,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无论其发病原因如何,均属风湿病范畴。 一、风湿病的分类 (一)风痹 以感受风邪为主,侵犯肌肤、关节、经络,以其性走窜,疼痛游走不定为症状特点。因风为阳邪,“上线受之”,故多发于上肢、肩背等处;卫阳不固,腠理空虚,故有恶风、汗出之表现。也称“行痹”。 (二)寒痹 因阳气不固,感受寒邪为主,其表现以肢体关节疼痛为著,固定不移,遇寒加重,得热 痛减或缓解。《内经》所谓“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因阳气不足,又寒主收引,其性凝滞,故其症兼恶寒、肢体拘挛、屈伸不利、脉弦紧等。也称“痛痹”。 (三)湿痹 以感受湿邪为主,湿邪留滞于肢体、关节、肌肉之间,临床表现以上述部位肿胀疼痛、重着麻木为特征。因脾主湿,而湿性粘滞,阻碍气机,故一般湿痹多兼有脾湿不运或湿困脾 土及气机不畅等症状,如头沉而重、胸闷纳呆、腹胀身倦、苔腻、脉濡缓等。也称“著痹”、“着痹”。 (四)热痹 感受热邪或湿热之邪,或风寒湿邪入里化热,以肌肉关节的红肿热痛,伴有身热、汗出、 口渴、舌苔黄腻、脉相滑数为特点。因火热阳邪,色赤入心,且易伤阴津,故红肿明显,常兼有红斑、结节,口渴便干。这种风湿病疼痛显著,关节不能屈伸,医家多称之为“疼烦”。(五)燥痹 以感受燥邪为主,或由于阳热之邪化燥伤阴,引起肌肉筋骨关节失于濡养而致的一类痹症。《内经》即已论及:“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对于燥邪致痹,虽未展开论述,但以意在其中。“燥痹”之表现,因“燥胜则干”,以阴血津 液不足,筋骨关节失于濡养,出现肌肉瘦削,关节不利,口鼻干燥,目干而涩等症为主要特 点。 风寒湿热燥等外邪侵袭,很少独伤人,多兼夹而至。故上述风、寒、燥、热、湿诸痹,是以某一外邪为主致病,并非不兼夹他邪。 二、风湿病的病因病机 中医对风湿病病因的认识,早在《内经》中即有记载。“风寒湿三气杂,合而为痹”代表了古人对风湿病外因的认识,同时古人也意识到外因只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外部条件,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