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少数民族经济考试用

少数民族经济考试用

少数民族经济考试用
少数民族经济考试用

1)民族经济学和民族理论学科的关系。民族理论也是民族学科中的二级学科,它的全称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或称为“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或称为“理论民族学”)。从20世纪50年代起,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在全国各个民族院校中就被定为五门政治理论课之一,而且它也早已成为指导我国民族工作的理论依据。民族理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科中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是民族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一。

2)民族经济学和经济学科的关系。民族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关系是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其焦点有二:一是民族经济学大量研究民族地区的经济问题,与区域经济学研究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没有什么两样;二是民族经济学的研究在方法上没有什么独特和创新,大量采用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本质上也没有什么两样。

民族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区别:(三个方面)

第一,从研究内涵上看,两者有本质的区别。如前所述,民族经济学是研究多民族国家国内各民族的经济生活及其居住区域经济问题的一门科学,它突出民族与经济发展的特殊性。而区城经济学则是研究一国范围内的区域经济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它不仅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最佳的方案,而且为区域经济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如地区能源模型、交通模型、人口模型以及地区经济增长镶型),并利用实际的统计数据对这些模型进行运算、求解。突出的是规划与方法。

第二,从研究客体看,二者有本质的区别。民族经济学讲究多民族国家内民族及其区域的经济问题,在一国内有特定的民族和特定的民族地区作为研究客体。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就要广得多,它是研究一国范围内的不同区域经济规划和经济发展问题,显然它没有特定的研究区域。由于存在这样的区别,研究结论的指导范由就有很大的不同了。

第三,从研究方法上看,区域经济学注重实证与数理统计,追求理想的经济增长模型。民族经济学尽管也重视并借鉴这方面的研究方法,但还有更多独特的研究方法,如田野调查法、比较分折法等。民族经济学研究涉及的学科也更多,有的经济问题不是用纯经济方法能解决的,还要借助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文化学、生态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方法。

民族经济的二重性民族与经济,本来是两个不同的要素,两个不同的概念,两个不同的范畴,也是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从而构成为两大不同的科学理论体系。但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两者又日益密切地相联系、相交叉和相结合,乃至相溶合为一个新的独立的特殊性概念和范畴——民族经济。

“民族经济”这个概念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所具有的二重性,即民族因素和经济因素。民族经济不能离开“民族”谈“经济”,但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民族;它也不能离开“经济”谈“民族”,但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它是民族与经济这两个要素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殊构造的新的范畴。任何民族都有自己内部的经济联系或共同的生产生活方式,而同时不同民族之间又相互发生经济交往。民族内部与民族外部的这种经济联系或交往关系,不仅是产生民族经济的基础,而且也是所有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民族经济的这种内在结构关系是决定民族经济学产生与存在的最终根源。

两者的区别很明显,一个是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经济方面或经济因素,一个是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民族方面或民族因素。但两者的共同点,都不能把民族与经济割裂,必须抓住“民族经济”这个客观整体现象,否则也就离开了我们这个学科的范围,成为民族学其他分支学科的问题(如理论民族学和社区民族学)或成为经济学其他分支学科的问题(如理论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尽管它们很相似,并且还有紧密的联系,但它们是属于不同的学科,而不能把它们相互等同起来。

由此可见,民族经济学是介于民族学和经济学之间的一门中介学科,或者说是研究民族与经济两者相结合区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共同的经济生活是指形成于一定地理环境的、将一定的人群结合成为一个整体——民族的那种生产生活方式,如游牧生产方式、农耕生产方式、渔猎生产方式等。

所谓民族心理素质亦称“民族性格”,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为本民族所特有的心理状态,是一个民族的社会经济、历史传统、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环境特点在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并通过语言、文化、艺术、社会风尚、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以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乡土的眷恋,表现出自己的气质、性格和民族意识与自豪感,这就构成该民族在共同心理素质上的特征。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积淀和升华,是本民族优良传统的结晶,是为本民族多数成员所共有、所信奉,并对本民族的延续发展和不断前进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精粹思想。

除了共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外,各个民族在不同生态环境中形成的不同生产方式,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消费方式,由此形成的不同的多样化的需求结构,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交往的加强,对世界市场的形成都起着决定性作用。

所谓民族关系是不同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

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各种生命体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调节功能的生命单元,称为生命系统;

由光、热、水、气、土以及各种无机和有机元素相互作用而共同构成的空间,称为环境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由上述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组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民族经济发展的支持系统——生态环境治理的基本思路

1.投资主体的问题

(1)中央政府投资的原因。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不仅会危及我国生态安全,而且也会危及我国经济-政治安全。1986年,布伦特兰曾意味深长地说道:“在不久的将来,穷人中的环境问题,通过政治不稳定和动乱的传播,也会影响富人。”在中东、埃塞俄比亚、撒哈拉南部非洲、菲律宾、印度次大陆、萨尔瓦多、墨西哥等国家或地区的环境及环境难民已成为这些地区政治不稳定和国际关系不安定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不仅仅是这些地区的事情,而是属于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应该由中央政府提供,当然地方政府也负有相应的责任。

(2)生态破坏行为与不让破坏行为之间的交易。西部地区一般都地处内地以及河流的上风口或上游地区,因此,这些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必然损害下风口或下游地区民众之福利。按照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损害者对受损者进行赔偿的观点,我们内蒙古应该对京津唐地区民众进行赔偿。这种理论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可能有效,但在生态建设方面显然具有局限性。因此,要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就必须在上游(上风口)地区和下游(下风口)地区之间,进行一种破坏与制止破坏的权利交易,就是上游(上风口)地区——损害者通过放弃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活动而获得下游(下风口)地区——受损者的补偿或援助,走上不破坏或少破坏的发展道路,并承担生态环境保护的义务;受损者通过付出一定代价来换取生态环境状况改善的巨大福利。这种交易在一定范围内,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当然,这种交易很可能因交易成本高昂而遭到失败,交易双方都寄希望于对方出钱治理而搭便车,这种博弈成为囚徒困境,使双方的福利都得不到改善,生态环境状况因此而得不到治理。不论是哪一种情况,都需要用中央政府的权威来降低交易成本,甚至在现有体制下由中央政府来扮演受损者角色。

2.解决农村牧区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通过生态环境建设使农牧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这样才能巩固生态建设的成绩;解决农村人的能源问题。

3.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增长方式进行转换。通过提升产业结构,加快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从根本上减轻对西部生态环境的压力。

4.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是生态环境减压的关键。“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丝毫不能松动。这一政策在中国农村已经开始松动,允许农民生育第二胎。这样做的考虑之一可能就是国家无力解决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其实,人口激增而导致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其巨额损失,国家同样不能承受。因此,我们西部地区不仅要求自治区严格执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计划生育政策,而且也要求内地及发达地区严格执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计划生育政策。从理论上讲,一个地区的经济越发达、人均收入水平越高,他们对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的物品和服务的人均消费量就越大。因此,他们人口数量的增加意味着我们生态环境压力的增加,反之,则相反。从这个意义上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发达地区的人比起欠发达地区的人负有更大的责任,城市人比乡村人负有更大的责任。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基础上,通过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加强西部地区人民的保护生态环境意识,这是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关键一环。因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就是人的素质太低。民族经济现代化与传统文化有什么关系呢?是冲突还是契合?有的学者指出,现代化就是包括一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意识结构变化在内,走向工业化新文明的过程。工业文明是与农业文明相对立的。比如,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农业文明中成长起来的,在近代并未得到彻底的扬弃和改造。因此,当中国的历史走向工业化进程时,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的要求就发生了尖锐的冲突。这些冲突的主要表现是:(1)传统的垂直隶属型社会结构与现代网络型社会结构的冲突;(2)传统的贵贱等级原则、人身依附原则与现代平等自由原则的冲突;(3)法治社会需求和人治传统的冲突;(4)现代民主制度与传统家长宗法制度的冲突;(5)现代人个性全面发展与传统的共性至上的集团原则的冲突;(6)创新需求和保守心理的冲突;(7)开放与封闭的矛盾冲突;(8)竞争原则与中庸信条的矛盾冲突等等。以上是“冲突论”中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相反的观点则认为,传统文化与民族经济现代化是一致的。比如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乃至我们当代社会生活中很多阻碍经济文化发展的因素,其罪责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落后的诸多原因,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无关。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华被一次又一次地摧残,才导致了中国现在的落后局面。要扭转落后局面,推进现代化的进程,当务之急是清理、改造、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所谓新儒家学派就是持此立论。

实际上,就传统文化与民族经济现代化的关系而言,它既有与现代化相冲突的一面,又有与之相契合的一面。在冲突中契合,在契合中升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推动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动力。全盘否认民族传统文化,根本不可能引导民族走向现代化;而现代化则是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是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革命变革和在更高阶段上的综合与创新。我国的民族法制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国家用法律形式认定国家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民族工作的任务,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遵守和执行,保证其实施的原则和制度。

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有法可依是实行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2)有法必依是实行社会主义法制,做到依法办事的核心;(3)执法必严是实行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条件;(4)违法必究是实行社会主义法制的保障。

民族法制作为社会主义法制的组成部分,它的基本要求与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一样,也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十六个字,四个方面,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二)民族经济与民族法制的关系

民族经济与民族法制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民族经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关系。一方面,法是经济生活的反映,受经济基础制约。另一方面,法一旦产生就具有其相对独立性,对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当法符合经济规律时,它就能起到积极保护和调整着经济关系的作用。民族法制是建立在民族经济进而在民族经济基础之上的民族上层建筑之一,是由民族经济所

决定的。民族法制的建立必然依据我国民族经济发展的实际条件和现状,符合我国民族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民族法制对民族经济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对民族经济的形成、巩固、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民族经济与民族法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的。民族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民族法制的保障,没有健全的民族法制,民族经济就不可能健康有序地发展。(三)民族法制对民族经济的重要作用

1.对民族经济的确认作用。民族法制的作用之一,就是要用法律形式对民族经济的概念、范围、地位、原则、制度、优惠措施、管理办法,作出规定,对民族经济予以总体确认,赋予它法律的权威与尊严。实践证明,法律的确认对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例如,当前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使其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合法的经济制度,从而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法律依据。

2.对民族经济的规范作用。民族法制作为社会主义总体法制的一部分,同其他法制一样具有明确性、具体性和适用性的特点。所谓明确性,是指国家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禁止什么、允许什么,都应在法律条文中规定清楚,体现国家的鲜明态度。所谓具体性,是指法律条文在表述上是具体的,具体界定合法与违法的界限,不能空泛笼统,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以避免执法、司法的随意性,也杜绝留隙可钻。所谓适用性,是指法律条文规定不只针对个别的人和事,也不只适用于个别特定对象,而是对于所有公民都普遍适用。

3.对民族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法律手段与经济手段、必要的行政手段一起构成国家宏观调控的三大基本手段,而且各具特长和优势,不可代替或缺其一。但是,经济手段、行政手段也必须法律化、制度化,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行使和运用。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其科学、规范、有效,发挥更大的调控作用。因此,相比较而言,法律手段更加受到现代国家的重视。

4.对民族经济的保障作用。民族法制对民族经济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通过民族法制,运用法律手段打击和制裁,破坏民族经济法律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为民族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保障和促进民族经济的顺利发展。返回

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民族法制的重要意义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法制经济,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经济主体的多元化,经济关系的契约化,公平竞争的有序化,宏观调控的间接化等,都必须通过完备的法律制度来调节、制约和规范。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民族地区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而民族地区市场经济的建立又离不开民族法制的保驾护航。

当前,民族地区民族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的差距仍然很大,而且呈继续拉大的趋势。这除了长期历史发展所形成的原因外,缺乏一个完备的民族法制,也是重要原因。因此,尽快完善民族法制,对民族地区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树立法制观念,理顺民族法律与民族经济政策的关系

1.民族法制与民族经济政策的相同点:(1)都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并共同为这种基础服务。(2)都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从客观实际出发,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制定的有形制度。(3)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经济职能和管理经济的重要工具。

2.民族法制与民族经济政策的区别点:(1)制定的机关不同。民族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按照法定的立法程序制定出来的。民族经济政策不是由立法机关制定,而是由党组织和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制定的。(2)保证实施的手段不同。民族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它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而民族经济政策的实施主要靠说服教育。(3)表现形式不同。民族法律具有确定性和规范性。法律制定后,是以条文形式颁布施行,具体规定出人们的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民族经济政策不象法律规定的那样明确和具体,一般

比较原则、概括,属于方针性的规定。(4)相对隐定性不同。法律按照一定的立法程序由国家机关制定、修改或废除,具有较大的相对稳定性。民族经济政策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因此灵活性和变化性较大。

总之,民族法律与民族经济政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贯彻民族经济政策离不开民族法制,民族法律是民族经济政策的体现,只有通过民族立法,制定出相应配套的具体法律法规,才能使党和国家给予民族地区的一系列民族经济政策落到实处。把党和国家的民族经济政策法律化、制度化,不仅可以发挥政策的灵活性,而且可以使政策的合法化、权威性大大增强,保证政策的稳定和连续,从而更好地指引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经济政策

1.正确认识优惠扶持政策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市场经济要求公平竞争,其前提条件是要求起点平等。而我国的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原因,与其他地区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客观上要求给予民族地区以优惠政策,以建立全国性市场经济体系。随着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增强,不仅不能减弱,而且要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对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和照顾。这不仅有利于有利于全国市场经济的建立,更有利于国家的强盛和整个社会的进步。

2.民族经济政策的制定要以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建立为目标。民族经济政策的制定,应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民族经济政策应努力体现出市场经济思想和要求,应改变过去那种分散、择贫、无偿、救济性的扶持和照顾,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实行集中、择优、有偿、开发性的扶持和帮助,从而将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因此,当前民族经济政策的重点,应逐步向激活市场经济主体、完善市场体系、利用市场机制的方向过渡。

3.当前民族经济政策应侧重于人力资本投资政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需要一大批优秀的会管理、善经营的人才。市场经济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人才竞争。因此,人才投资政策是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也是民族地区振兴经济、走向共同发展繁荣的根本大计。所以,提高民族地区人民包括民族地区各级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是一个紧迫的、艰巨的任务。当前,国家在制定民族经济政策时,应侧重于制定和实施人力投资政策,在民族地区的人力投资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并在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中因势利导,寻求新的政策思路。

当然,好的人力资本投资政策要求有好的用人制度与之配套。从某种意义上讲,民族地区缺的不是有用的人力资本,而是缺乏好的用人制度。

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

民族是社会这个机体中的一员,民族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始终受社会主要矛盾的制约。每个社会的民族问题的内容,都是和当时该国的社会总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民族问题具有不同的内容和性质。

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民族剥削、民族奴役、民族纠纷和民族斗争,均为阶级社会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与阶级压迫、阶级斗争相联系。要解决这种历史条件下的民族问题,必须推翻阶级压迫制度。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消除了产生民族压迫的阶级根源,实现了民族平等,但民族之间的差别和矛盾依然存在。民族问题主要表现在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的差距所造成的各民族享受法律所赋予的民族平等权利时,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的一个较长时期内,民族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国家要大力地帮助落后民族发展经济文化建设,逐步缩小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同时,要不断地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国内外历史事实证明,民族问题并不因社会制度的变革而随之消失,也不因经济高度发达而随之消失,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

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主要特点:

第一,长期性。民族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不仅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民族问题,而且在当今世界上也有相当的普遍性。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民族问题不会随之消失。由于种种历史遗留下来的因素和新的矛盾的不断产生,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这不仅是中国民族问题的特点,也是世界上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的特点。

第二,重要性。我国是下个多民族的国家,维护祖国统一,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数居住在边疆地区或靠近边疆地区,有的民族还与境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是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总问题中的一部分。因此,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对于多民族的中国的社会安定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第三,复杂性。现阶段的民族问题由于受到各个方面、各种因素的影响,它所反映的内容和形式,既有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也有现实生活中新出现的矛盾;既有经济领域的问题,也有政治领域的问题;既有文化方面的也有思想意识领域的和表现在宗教方面的问题。民族问题既表现在工农之间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上,又表现在中央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上,还表现在民族自身的特点和发展水平上。当前我国的民族问题更多地表现为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发展经济文化的问题上。

第四,敏感性。随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民族商品经济的发展,各民族人民对自己民族的平等地位、平等权利,对民族关系和民族矛盾的关心程度和敏感度普遍提高和加强。各少数民族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的处境和待遇十分关心,十分敏感。往往把一些生活中细小问题当成民族问题来对待,以至影响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我国现阶段民族关系发展的新趋势:

(1)经济的发展既有利于国家的富强,也有利于民族地区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经济的发展又为解决现阶段的民族问题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统一开放大市场的形成,有利于各民族的互助合作,经济上的联系必然带来文化上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政治上也相互依赖与联合,各民族、各地区在统一开放的大市场中将更需要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关系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3)经济生活的日益法制化,有利于加快民族法制进程,也将促进民族关系的法制化进程。(4)市场经济下平等意识的增强,有利于贯彻党的民族政策。自由竞争、公平竞争原则和意识,将使全体公民的平等意识逐渐提高。少数民族希望加快发展,实现与发达民族事实上平等的愿望,也会得到更多的人理解和关心,民族平等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民族政策的贯彻将会更加有利。

(5)市场经济要求的精简、统一、高效的政府机构,有利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有利于更好地处理民族关系。

(6)市场经济有利于各民族素质的提高。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而在竞争中人的各方面的素质就会得到提高。正确认识本民族的优势和劣势才能提高本身的素质,民族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也有利于各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由于民族地区本身的历史和自然条件造成的社会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等原因,决定了少数民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将面临许多困难,要承受多种压力。在一定时期内,东西部的发展差距将继续拉大;资源配置的市场取向与民族地区市场发育滞后存在矛盾;公平竞争与民族政策的执行会发生一定的矛盾;民族心理和宗教意识的增强,会使民族矛盾和摩擦在一定时期内增多;扩大开放与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稳定的矛盾等等。国际社会的经验表明,在体制转换过程中容易发生震荡。所以,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关系可能发生的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

民族经济的特点

民族经济是包括少数民族本身的经济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它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民族性。每个民族的经济活动都有自己的特点,或从事牧业,或经营农业,或擅长渔业等等,就是在同一产业中,不同的民族还可能有不同的生产方式

第二,地域性。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比较集中的居住地,那里的自然、地理的条件,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经济活动。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边远山区和边疆地区,民族地区的自然条件差异极大。有温带、亚热带、热带,有平原、盆地、山地、高原等,还有的同是一座山,可山上和山下的气候相差很大的“立体气候”。正是民族地区的复杂的自然条件,形成了它资源丰富、生产方式差距较大的特点。

第三,落后性。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一般要低于主体民族。我国解放以前的各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参差不齐的。虽然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有了发展,但是历史遗留的落后基础,使得至今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仍落后于主体民族——汉族。

第四,复杂性。民族地区的经济问题比较复杂,因为它不仅有一般地区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还有其特殊的种种问题。它不仅有各民族之间的利益分配和资源的开发、开放等问题,还有与其相联的宗教问题,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其复杂性就增加,解决起来难度比较大。

第五,国际性。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边疆地区,与邻国接壤,有的民族还与境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我国大约有30多个民族与境外民族相邻而居。在考虑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时,要扩展视野,把与邻国的经济合作和往来,作为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以对外开放促进、带动地区的发展。而且,要注意周边国家在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经济中采取的政策措施,以及他们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成果,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使我国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处于领先地位,这对于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至关重要的。所谓发展少数民族经济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制定生产方针和政策措施,主要地也就是要充分地考虑以上的五个因素。

(三)处理好国家权力分享和分配中的民族关系问题

因国家权力的分享和分配而产生的民族关系问题不仅长期存在,而且影响重大,应当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加以应对和处理。

1.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共同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它保证了各少数民族人民以平等地位和汉族人民一起充分行使当家作主、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民主权利,无疑应当坚持。但为使少数民族的利益要求、政治意见能够得到更充分、更全面的反映和表达,并将真纳入人大的利益综合机制和决策程序之中,似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代表的选举方法,使当选的少数民族代表不仅仅只具有少数民族的族别身份特征,而真正是少数民族群体利益和意见的代表。

2.要坚持和完善政治协商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如果说“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在处理和解决少数民族问题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内在缺陷(在涉及到民族关系的一些问题上如一昧地强调“少数服从多数”,少数民族的意见和要求就有可能总是因处于少数地位而不被采纳),那么充分发挥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和优点,则有可能较好地贯彻“多数服从少数、多数保护少数”的原则,使少数民族的某种特殊利益要求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从而使有关的民族问题得到较为妥善的处理和解决。

3.要坚持和发展同少数民族上层爱国人士的统一战线。应当进一步扩大统战线的范围,特别要注意争取和团结那些在少数民族中有影响的中青年代表或领袖人物。

4.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民族区域自治实践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应当不断完善。

5.要大力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和汉族干部以及各少数民族干部之间的团结合作。干部是群众的代表,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关键是加强各民族干部之间的团结。在切实做好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工作的同时,要注意调动汉族干部去或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积极性。除了教育在边疆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干部要热爱边疆,热爱少数民族人民,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全心全意为少数民族人民服务,积极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和建设作贡献之外,也要关心他们的成长和进步,从多方面想方设法创造一个能够使汉族干部自觉自愿在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工作或扎根边疆的激励机制。在积极任用自治民族干部的同时,也要做好非自治民族干部的任用工作。

6.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的领导。这是我国政权、政策和政局能够长期稳定,民族矛盾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处理,民族和睦、安定团结的局面能够不断巩固和发展的根本保障。苏联民族矛盾激化,以至最后解体,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苏共的解体和领导权的丧失,各民族失去了统一的领导核心,最终化为一盘散沙。只要我们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不动摇,加强党的团结统一不动摇,那么我国的国家统一、各族人民的团结就会不断地得到巩固,我国就决不会出现苏联那样的情况。

民族地区的政治文明建设与民族经济的发展

(一)政治文明建设的作用

民族地区历史以来,经济和社会的发育程度较低,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步缩小了与内地的差距。但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在国家的支持和推动下迅速发展起来了,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却进一步拉大了。在这种情况下,党和国家实施西部开发战略,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政策,又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在这样一个过程的实现,是离不开政治文明建设的支持。

民族地区的发展呼唤政治文明建设,没有政治文明建设的支持,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和全面进步不可能实现,这里的小康社会不可能真正建成。政治文明处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是连接二者的中间环节,既制约着物质文明建设又制约着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就是要通过调整来理顺社会的政治关系结构,构建合理的政治制度,形成有效的政治机制,创造有效的政治方式,推进政治发展,从而保障人民的社会权利和政治权利,保持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没有政治文明建设,民族地区开发和全面的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就无法实现。第一,政治文明建设能够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创造必要的制度条件。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制度建设。通过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原有的制度,通过进行制度创新,实现有效的制度供给,不断满足社会的制度需求。日益完善的制度,不仅能够将政治运行全面纳入制度的轨道,提高其制度化的水平,而且能够在制度的框架内协调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保持它们的动态平衡;保障社会成员的各项社会权利和政治权利,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二,第二,政治文明建设能够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创建稳定的政治环境。民族地区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分化持续发展,新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逐渐形成,社会成员由“法定公民”向“事实公民”的转变日渐明显,社会政治关系日趋复杂,新的现象、新的问题、新的矛盾不断涌现。在这样的形势下。政治文明建设通过政治机制的创新,构建新的能够有效容纳和协调新的政治因素的政治体制和政治机制,便能够对复杂的社会政治关系进行有效的协调,保持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

第三,政治文明建设能够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创建协调的政治关系。要使民族地区迅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在建设的过程中处理好与中央、与东部和中部地区、与沿海地区、与富裕地区的关系,处理好各个民族之间的发展和利益分配的关系,处理好城市发展与乡村发展的关系,同时还要加强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帮助。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

有赖于政治文明建设创造新的政治协调方式。

第四,政治文明建设能够为民族地区发展进程中的全局性问题提供有效政治解决方式。民族地区在开发和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系列带有全局性的问题,适时解决这类问题是整个社会平衡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政治文明建设能够通过政治方式的创新来有效地解决这类全局性的问题,保持社会平衡发展。

第五,政治文明建设能够为民族社会创建必要的秩序。健全、有效的秩序,是民族社会得以形成和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变迁了的社会需要相应的新的秩序。边疆民族地区原有的秩序基本上是建立在传统社会基础上的,现在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秩序。然而,秩序不是自然生成的,秩序需要构建和维持。政治文明建设能够通过创新的政治机制来构建这样的秩序。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论文】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摘要: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教育以及科学技术投入也显著提高,文章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希望可以促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影响因素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始终存在一定的区域劣势,由于身处沿边山区与恶劣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从而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以及相关产业与农业的发展,在经济发展模式上,还存在着过度追求经济增长,缺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问题,在人才引进方面,由于教育资源与教育质量落后,造成少数民族地区各类人才缺乏,人才流失严重,这些不利因素都严重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区域劣势”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少数民族地区多数处在中国西部沿边,离政治中心区域与经济发达中心区域的距离相对较远,和东部沿海地区比较,少数民族地区相对偏远,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并且多处在山区,交通、通信设施以及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条件不成熟,造成民生基础性设施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落后,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我国山区的少数民族普遍存在信息闭塞,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物流成本高,产业与市场无法建立有效的经济联系,从而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商品缺少市场竞争力,资源开发能力跟不上经济发展,无法充分发挥国家以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辐射与产业影响,长此以往,使得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逐步形成了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建设脱节的落后思想与少数民族文化,除此之外,少数民族地区不但农业土地资源匮乏,同时还面对着干旱、风雪、霜冻等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严重制约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技术投入 不高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少数民族地区的技术投入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1)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需要; (2)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优化国民经济基本结构,调整生产布局; (3)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立多元化对外经贸体系产生重要影响; (4)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必将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中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大发展,实现中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具有经济、政治和国防方面的现实意义,还将对我国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是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着我国的繁荣与富强。一方面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我国发展的一部分,我国民族地区人口问题的解决程度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繁荣与富强。东西部地区差距日益拉大成为影响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关系和社会稳定的深层次根源。与此同时,民族地区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加速全国经济增长,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民族地区开发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所需资源的保证程度,民族地区经

济的振兴有利于扩大国内市场的规模和容量,从而增强国民经济增长的需求接力,民族地区经济的长期落后,将会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严重拖累和包袱。 二是发展生态经济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将促进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这既有利于我国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资源优化配置,又有利于改善我国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而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 三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实现我国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国少数民族大部分聚集在边疆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加快民族地区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将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由此可见,民族地区的发展是中国发展的一部分,民族地区的进步是全国进步的一部分;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全国现代化就不完整;没有民族地区的稳定、团结,就没有全国的稳定、团结;没有民族地区的经济振兴,就不可能达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因此,加快民族地区的开发与发展,彻底解决民族地区人民的温饱问题,缩小民族区域差距,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繁荣与富强。

范里安中级微观经济学重点整理

1市场 ·经济学是通过对社会现象建立模型来进行研究的,这种模型能对现实社会作简化的描述。·分析过程中,经济学家以最优化原理和均衡原理为指导。最优化原理指的是人们总是试图选择对他们最有利的东西;均衡原理是指价格会自行进行调整直到供需相等。 ·需求曲线衡量在不同价格上人们愿意购买的需求量;供给曲线衡量在不同价格上人们愿意供应的供给量。均衡价格是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研究均衡价格和数量在基础条件变化时如变化的理论称为比较静态学。 ·如果没有法可使一些人的境况变得更好一些而又不致使另一些人的境况变得更差一些,那么,这种经济状况就是帕累托有效率的。帕累托效率的概念可用于评估配置资源的各种法。 2预算约束 ·预算集是由消费者按既定价格和收入能负担得起的所有商品束组成的。象征性的假设只有两种商品,但这个假设比它看起来更具有概括性。 ·预算线可记为p1x1+p2x2=m。它的斜率是-p1/p2,纵截距是m/p2,横截距是m/p1 ·增加收入使预算线向外移动。提高商品1的价格使预算线变得陡峭,提高商品2的价格使预算线变得平坦。 ·税收、补贴和配给通过改变消费者支付的价格而改变了预算线的斜率和位置。 3偏好 ·经济学家假设消费者可以对各种各样的消费可能性进行排序,消费者对消费束排序的式显示了消费者偏好。 ·无差异曲线可以用来描绘各种不同的偏好。 ·良性性状偏好是单调的(越多越好)和凸的(平均消费束比端点消费束更受偏好) ·边际替代率(MRS)衡量了无差异曲线的斜率。解释为消费者为获得更多商品1而愿意放弃的商品2的数量。 4效用 ·效用函数仅仅是一种表示或概括偏好排列次序的法。效用水平的数值并没有实质性的含义。·因此,对于一个既定的效用函数来说,它的任一种单调变换所表示的都是相同的偏好。·由公式MRS=Δx2/Δx1=-MU1/MU2,可以根据效用函数计算出边际替代率(MRS)。 5选择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多个民族构成的。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个民族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宗教观》(1990年9月1日),《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第180页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发展繁荣的时期,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但民族问题依然复杂,民族工作的任务依然繁重。一是各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实现后,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别依然存在,旧社会在民族问题上的遗毒不是短时期内可以完全消除的。二是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在某些具体权益,主要是经济权益方面,民族之间仍会发生一些矛盾和纠纷。三是在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等方面,由于相互了解或尊重不够,也容易造成某些误会和纠纷。四是民族问题在一些地方往往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如果对宗教问题处理不慎或不当,也会影响民族关系甚至酿成冲突。五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人有时会做出伤害民族感情、损害民族团结的事,甚至违法犯罪。尤其值得我们警惕的是,国际敌对势力明目张胆地支持我国内部的极少数分裂主义分子,正在加紧对我们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利用民族问题打开缺口,是国内外敌对势力进行和平演变的重要手段。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高度重视民族问题,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认真妥善地加以解决。《加强各民族大团结,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携手前进》(1992年1月14日),《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第1837- 1838页历史发展表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中国是这样,外国也是这样。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巩固和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和睦的局面,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加强各民族大团结,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携手前进》(1992年1月14日),《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第1838页我国历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过长期的锤炼,形成了具有强大内聚力的中华民族。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而又世代传承的纽带,主要有三个:一是国家的长期统一;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关系。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并且载入了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不久前,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和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根据宪法的精神、形势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的愿望,把建立和发展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作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原则。宪法的上述规

微观经济学(高鸿业版)知识点总结[精品文档]

微观经济学 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的概念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如何合理使用相对稀缺的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的需要的一门社会科学。 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的人的需要具有无限增长和扩大的趋势,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就要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从而需要更多的资源但在一定时期内可用于生产的资源与人们的需要相比总是远远不够的这就是资源的稀缺性经济学所研究的就是如何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以最大程度的满足人们需要的。 西方经济学产生的时期早,其发展经历了以下一个阶段:重商主义(产生于15世纪末期)--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中期,代表人物为威廉·配弟、亚当·斯密、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的庸俗化(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代表人物为萨伊、马尔萨斯)--边际效用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为门格尔、杰文斯、瓦尔拉斯)--新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末期,代表人物为马歇尔)--凯恩斯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中期,代表人物为库兹涅茨、汉森、萨缪尔森、托宾、哈罗德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由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学派、新左派和新自由主义学派组成)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单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市场)的经济行为作为考察对象的科学。它采用的个量分析的方法,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个人或家庭作为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把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分配于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获得最大利润;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是如何决定的,等等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是价格问题。 宏观经济学是把一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采用总量分析法,以国民收入为中心,以全社会福利为目标,从总供求的角度研究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国际收支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以及怎样通过宏观调控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它研究的是诸如社会就业量、物价水平、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等全局性的问题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如果形象化地把宏观经济学看作研究森林的特征,微观经济学则是考察构成森林的树木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其核心是市场有效性和自由放任;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其核心是市场失效和国家干预 均衡是来自于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它分析的是经济力量达到均衡所需要的条件以及均衡达到时会出现的情况,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所研究的经济问题中涉及各种变量,假定自变量为已知或不变,考察因变量达到均衡时所需要的条件和会出现的情况均衡分析有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之分。 静态分析是考察在既定的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的特征,它研究的是经济活动的一个横断面。比较静态分析是考察当原有的条件发生变化后,原有的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动态分析是在引进时间变化序列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考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的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如果说静态分析考察的是一张静止的照片,而比较静态分析的是几张不同时点的幻灯片,那么动态分析所考察的是一系列连续移动的照片即电影西方经济学中经常使用的比较静态分析法 微观经济学体系概览概括来说,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是在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上进行的:第一个层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最优决策问题;第二个层次是研究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决定问题;第三个层次是研究一个经济社会中所有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同时决定问题前两个层次的问题可以借助经济循环流动图来加以说明 除了研究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的局部均衡以外,还要分析完全竞争条件下所有单个市场同时均衡(一般均衡)的状态福利经济学又以一般均衡理论为出发点,论述了一般均衡状态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此外,微观经济学还包括微观经济政策的分析,以克服“市场失灵”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经济人”假设;完全信息假设。 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它包 括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两层含义。只有购买欲望而没有购买能力,或者只有购买能力而没有购买欲望,都不能算做需求。 需求定理:指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互为反方向的变化关系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用几何形式表示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这种关系即需求曲线的形状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安徽省民族工作条例》第三章明确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第十七条规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企业,享受国家和省规定的税收、信贷、行政事业收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一)以少数民族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企业;(二)少数民族职工占职工总数百分之三十以上的企业;(三)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兴办的企业。按照这项规定,我市共有x家企业享有以上政策扶持。分别是现将xx市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作如下汇报: 一、基本情况 总的来看,我市民族发展经济,总注册资金1.2亿。自有资金4600万。年产值1.7个亿,年利润1290万,年税金590万。解决就业人数近600人。其中少数民族群众达到100多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以民族聚居村为中心分布。六个企业,有四个建在民族村。一个距民族村只有几公里,还有个企业在xx。 二是产业分布。3家是以光电、电线、电缆为主的企业。1家以民族特需商品服装为主业。1家是化工企业。1家是木业。 三是企业主大都是少数民族,或者是与少数民族群众有亲缘关系的群众。xx老板是回乡创业的招商引资企业,以前

在xx发展,为了支援家乡的经济发展,回乡建立了光电公司,也是我市民族企业中的佼佼者。 四是企业都是正处于发展初步阶段。少数民族企业大都建立于2000年后,基本处于发展阶段。规模最大的是xx光电公司,注册资本1.05亿,年产值7000多万,税金300万。其它企业规模注册资本都在500万左右。 二、服务情况 一是帮助营造氛围。近年来,在市委统战部门和民委的努力下,我市对民族工作比较重视,对民族企业主也在参政议政等方面注意倾听他们的声音。几届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都有他们的身影,发挥他们的参政议政的作用。去年,市民委还帮助xx公司成功申报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扩大企业的影响,积极营造良好氛围。 二是帮助申报有关项目。每年帮助民族村申报项目,近两年都得到了xx市的大力支持。帮助xx有限公司成功申报国家十二五规划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企业。 三是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帮助xx服饰有限公司和金融部门联系,办理民族特需商品贷款贴息补助,为企业节省30万元。帮助xx和xx镇协调征地事宜,扩大生产规模。目前已经征了30亩地。 三、存在问题 一是从宏观上看,我市的少数民族企业主要是工业和轻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原因及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的发展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中国能更好、更快、更强的扎根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应认真研究改善中国少数民族的发展,确保中国的稳定发展。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是加强民族团结的前提条件,是巩固国防、维护祖国统一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关键词: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原因、对策 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原因 (1)自然环境恶劣。在我国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大多十分恶劣,都存在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繁等不利因素,如青藏高原高寒缺氧,西北地区干旱缺水,西南地区大面积岩溶地区土质恶劣等等。这些是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先天因素。 (2)交通不便, 基础设施落后。据估算每百万人口拥有的公路里程数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人均GDP增长率提高0.82个百分点。但目前西部地区交通设施存在“两低、两差、两不足”的突出问题。“两低”:一是路网密度低,二是通达水平低;“两差”:一是道路等级、质量差,二是出海条件差;“两不足”:一是建设资金不足,二是自身发展能力不足。这些都严重的制约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3)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落后。由于历史的原因,民族地区科技文化水平较低,西部民族地区技术进步对经济进步的影响所占比重较低。由于文化教育落后,造成了劳动者素质相对低下,阻碍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进入,使民族地区的经济在低水平、低效益上循环。 (4)产业结构不合理,调整难度大。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边远地区,社会发育程度相对滞后,地方经济以传统的农牧业为主,工业以初加工为主,第三产业有所发展。而这种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现状又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也导致了吸引外部资金的动力不足。因此,正在陷入“积累资金不足、技术进步缓慢、劳动生产率低下、居民收入水平低下、资金供给能力不足”的不良循环之中。 (5)经济活动中短期行为严重。“资源换增长”的模式依然存在。很多地方衡量业绩的惟一标准,就是以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为指标,用土地和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优先选择做那些比较能够“急功近利”的事情。 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对策

微观经济学主要知识点总结

微观经济学1 第一章导言 一、经济学 Economy,一词有节约之意。N.G. 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中说:经济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其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 经济学无疑是关于经济的学问。而经济问题总面临着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即任何社会或个人总无法得到其想要的一切。这就引发了一个稀缺的问题。 稀缺性(Scarcity)是指欲望总是超过了能用于满足的资源。经济活动就是人们克服稀缺性的活动,经济学当然就是关于资源稀缺性的学问。 萨缪尔森:“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有价值的产品,并在不同集团之间分配这些产品(的学科)。” 曼昆: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牛津经济学辞典》:Economics:一种有关稀缺的资源如何被或应该被分配的研究。 总之,经济学就是关于人们如何利用稀缺资源的一门学科。 经济包括经济主体和市场。 经济活动中的主体(Economic Agents)是作出最优化的选择或经济决策的一方。基本经济主体包括:居民户(Households)、厂商(Firms)、政府(Goverments)。经济主体之间的联系就是市场。 市场是任何一种方便于买卖的安排。市场包括: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产品市场是产品和劳务买卖的市场。要素市场是各种生产要素买卖的市场。生产要素是经济中的生产性资源,分为劳动、土地、资本。 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生产与消费、收入分配、就业、货币、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国际贸易等 经济学表述方法分为实证的和规范的两种。以实证表述为内容的经济学为实证经济学(Positive E),即关于“是什么”的表达。以规范表述为内容的经济学为规范经济学(Normative E),即关于“应该是什么”的表述。 二、生产可能性边界 生产是把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些生产要素转化为产品与劳务的过程。由于资源是稀缺的,也就限制了所能生产的结果,即,能生产某一数量和不能生产某一数量。 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PPF),表示了能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与不能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之间的界线。 假设,一个社会的资源仅生产黄油(或消费品)和大炮(或生产资料品)两种1参考书目:梁小民,《微观经济学》(课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人民

第1章 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

一、单项选择(20题) 1.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是 A.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B.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C.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各民族一律平等 2.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 A.发展社会事业,提高民族素质 B.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C.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资源开发 D.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维护国家统一 3.1999年由国家民委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倡议发起的一项边境建设工程,实施范围是我国135个陆地边境县(旗、市、市辖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8个边境团场。这项工程的宗旨就是振兴边境、富裕边民。通过强化政府组织领导,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加大对边境地区的投入和对广大边民的帮扶,使边境地区尽快发展起来,边民尽早富裕起来,在发展中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感情和加强各民族大团结,最终达到富民、兴边、强国、睦邻的目的。这项工程的名称是 A.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 B.兴边富民 C.国防建设工程 D.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工程 4.1992年,我国实行沿边开放战略,下列城市是位于民族自治地方的沿边开放城市。A.满洲里、二连浩特、伊宁、河口、东兴

C.二连浩特、伊宁、河口、东兴、南宁 D.满洲里、二连浩特、伊宁、河口、银川 5.克拉玛依油田位于 A.内蒙古自治区 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西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 6.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由国家领导人提出,这位国家领导人是 A.江泽民 B.胡锦涛 C.温家宝 D.回良玉 7.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首次提出是在 A.2000年 B.2005年 C.2003年 D.2007年 8.煤的远景储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强,居全国之首的省区是 A.内蒙古自治区 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宁夏回族自治区 D.山西省 9.稀土和铌的储量居世界第一,天然碱的储量占全国之首,煤的储量居全国第二的省区是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对策 兴文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董茂成 兴文县是宜宾市散杂居少数民族重点县之一,以世居的苗族为主,有苗、羌、回、彝、藏、满等17个少数民族共4.8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96%,其中苗族4.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93%,苗族人数和占全县人口比例均为全省第一,是四川最大的苗族聚居县。全县目前有5个苗族乡(全市13个民族乡),另外还有6个少数民族人口达千人以上的乡镇。 一、民族地区发展状况 (一)民族地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民族地区发展思路明晰,“金色烤烟、白色生猪、蘑菇、绿色蚕桑、黑色乌骨鸡”等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培育的效果明显,经济增长质量和速度逐步提高。至2007年,5个民族乡的地方生产总值达57183万元、财政收入4016万元、人均占有粮食46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3096元,比2006年增加了565元。“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农网改造”、“公路通乡通村”、“农村能源”、“少数民族住房改造”等工程的实施,使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和交通、电力、通讯、住房等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目前,5个苗族乡和6个少数民族人口千人以上乡镇100%的村通路、100%的村通电、100%的村通广播电视、80%的村通程控(含无线接入)电话、90%的村通移动电话,全县共有507户少数民族危草房户改造了住房,2008年95户正在改造中。 (二)民族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国家投入扶持力度逐年加大。近年来,中央、省、市财政加大投入,加上县级财政配套,每年向我县民族地区投入的民族专项扶持资金达200余万元。2003年,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我县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2005年县委、县政府全面实施少数民族住房改造工程,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彻底解决全县1940户少数民族住房困难户的住房问题; 2006年,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县级民族地区专项资金增加到25万元;2008年,成立了县委民族工作委员会,并建立了民工委委员单位对口联系和帮扶民族乡制度。这些政策措施的制定出台,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微观经济学考试重点整理

微观经济学考试重点整 理 https://www.doczj.com/doc/a810947772.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引论 1、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而松散的名词,它可以泛指大量与经济问题有关的各种不同文献、资料和统计报告等,这些材料包含三种类别的内容:一,企事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二,对一个经济部门或经济领域或经济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三,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考察。 2、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演变(4个) 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庸俗经济学后(马歇尔《经济学原理》)。3、西方经济学企图解决的两个问题? 第一,在意识形态上,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从而加强对该制度永恒存在的信念;第二,总结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并把经验提升为理论,以便为改善其运行,甚至在必要时为拯救其存在提供政策建议。(可见西方经济学具有双重性,既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又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经验总结。) 4、对西方经济学应持有的态度? 西方经济学的双重性质可以决定我们对它所应持有的态度:在整个的理论体系上或整体倾向性上对它持否定态度,而在具体的内容上应该看到它的有用之处。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个体经济单位指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等。由三个层次逐步深入:一是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二是分析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三是分析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 2、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条件? 基本假设条件就是“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条件;也被称为“理性人”或“经济人”。它是微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前提,它存在于微观经济学的所有不同的理论之中。 3、对微观经济学的鸟瞰(15页图2-1 +文字说明) 4、需求曲线?(18页)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黄健英民族经济现代化研究考博参考书考博分数线专业课真题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黄健英民族经济现代化研究考博参考书考博 分数线专业课真题 一、专业的设置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每年招收博士生12人,下设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分为11个方向,樊胜岳的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经济协调发展;黄健英的民族经济现代化研究;李克强的中国财政经济理论与民族地区财政政策研究;李澜、罗莉的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宋才发的民族地区经济法律制度研究;王文长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谢丽霜的区域投融资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杨思远的当代中国经济与少数民族经济理论研究;张丽君的民族经济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二、招生专业、人数及考试科目 招生专业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本专业备注 招生导师(或导 研究方向考试科目导师备注 师组) ①1001英语或1002俄语或1003日语②2002理 拟招收普通计划生1人 黄健英民族经济现代化研究 论经济学③3002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三、导师介绍 黄健英:教授,蒙古族,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硕士点负责人。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解析:考博如果能够提前联系导师的话,不论是在备考信息的获取,还是在复试的过程中,都会有极大的帮助,甚至是决定性的帮助。育明教育考博分校经过这些年的积淀可以协助学员考生联系以上导师。 四、参考书目(推荐) 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考博联系。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

探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重点

探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摘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程度、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落后的面貌没有根本改变,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且这种差距还在不断加大。鉴于此,探索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机制不仅是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全中国亟待思索和解决的课题之一。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1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在的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生态环境脆弱,教育落后,人才素质不高,投资力度不足等。这些都制约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西方一位经济学家曾形象地把人才,教育,科技比喻成三驾马车,共同拉动国家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然而,少数民族地区同样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人才严重匮乏,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劳动力素质不高。事实上,少数民族地区要发展,人才、科技、教育一个都不能少。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少数民族地区也面临着挑战。人才、科技、教育这三个问题都未曾完全解决,并且,经济全球化并非是经济上的世界一体化,相伴发生的还有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一体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低。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上的差距逐步拉大。少数民族地区人均GDP、人均工业总产值、人均储蓄、人均消费、人均收入等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思想观念比较陈旧,低层次的社会文化心理比较突出。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贫困群体中,有相当一些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仍处于一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状态中,在体现价值观念的道德、伦理、贫富、得失等方面,仍带有浓重的封建色彩和小农意识,且根深蒂固,思想意识仍停留在自我积淀的思维定势上,难于接受新事物和新的社会文明。 (3)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基础条件制约着经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具有人少地多、土质较差、基础条件落后、生态环境恶劣等特点。近年来,虽然各方面对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加大了资金投入,但一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山路崎岖,交通极为不便,要实现机械化农业耕作几乎不可能,特别是少数民族 地区仍是牛犁、人背、马驼的传统耕作模式,人力、物力的大量投放,加大了生产成本,投入与产出价值比较低。农民种、养出来的物资运不出去买,也是最大的问题。特别是由于年份降雨量的逐年减少。根本无法满足农作物自然生长的需求。自然灾害已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生产的一个重大障碍。在前期的建设发展中长期处于负债运行状态,发展后劲受到严重束缚,严重地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农民也只能勉强地维持简单的再生产。调研中有这样一种感受,山高

微观经济学重点整理(附图)1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导言 1、稀缺性:经济资源以及用经济资源生产的物品总是不能满足人类无穷无尽欲望的事实 2、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资源配置问题 3、经济学的基本问题:资源配置问题、资源利用问题、经济体制问题 第二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1、①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应于某种商品各种可能的价格,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 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②需求量:是指消费者在某一价格下愿意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③需求的变化:在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而引起的对商品需求 数量的变化 ④需求量的变化: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商品自身价格变动所 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2、供求规律: ①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增加导致均衡价格上升和均衡数量增加,需求减少导致均 衡价格下降和均衡数量减少 ②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增加导致均衡价格下降和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导致均 衡价格上升和均衡数量减少 ③当供给和需求同时增加或减少时,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化,均衡价格不确定 ④当供需反方向变动时,均衡价格与需求同方向变化,均衡数量不确定 3、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该商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或敏感程度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Ed = 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 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Ed = (△Q/Q)/(△P/P)= (△Q/△P)·(P/Q) 4、点弹性的几何意义:需求曲线上任意一点的点弹性系数的值,等于这一点沿着需求曲线 到横轴的距离比上其沿着需求曲线到纵轴的距离

点弹性的类型: 1; 1 五种类型:①AC段,Ed>1,富有弹性 ②CB段,Ed<1,缺乏弹性 ③C点Ed=1,单位弹性 ④A点Ed→∞,完全有弹性 ⑤B点Ed=0,完全无弹性 5、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①概念: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其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或敏感程度。 ②其弹性系数等于商品需求量的变化率与引起这种变化的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率的比值, 表示为:EXY=(△QX/QX)/(△PY/PY)=(△QX/△PY)·(PY/QX) ③如果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则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替代品的价格之间呈同方向运动, 需求的交叉弹性系数是正值;如果两种商品是互补品,则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互补品的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动,需求的交叉弹性系数是负值;如果两种商品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则其中任何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都不会对另一种商品的价格作出反应,需求的交叉弹性系数为零。 6、需求价格弹性与厂商收益的关系:△R/△P=Q(1-Ed) ①当Ed>1时,Q(1-Ed)<0,即△R与△P异号。说明这种富有弹性的商品,其销售收益与 价格反方向变化,即降价也可以增加收益,涨价会减少收益。厂商应薄利多销。 ②当00, 即△R与△P同号。说明这种缺乏弹性的商品,销售收益与 价格同方向变化,即涨价会增加收益,降价反而会减少受益。 ③当Ed=1时,Q(1-Ed)=0,即△R=0,。说明单位弹性的商品,厂商无论涨价还是降价, 其销售收入始终不变。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考博参考书考博分数线专业课真题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考博参考书考博分数线专业课真题 一、专业的设置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每年招收博士生12人,下设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分为11个方向,樊胜岳的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经济协调发展;黄健英的民族经济现代化研究;李克强的中国财政经济理论与民族地区财政政策研究;李澜、罗莉的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宋才发的民族地区经济法律制度研究;王文长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谢丽霜的区域投融资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杨思远的当代中国经济与少数民族经济理论研究;张丽君的民族经济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二、招生专业、人数及考试科目 招生专业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本专业备注 招生导师(或导 师组) 研究方向考试科目导师备注 樊胜岳 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经济 协调发展①1001英语或1002俄语或1003日语②2002理 论经济学③3002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拟招收普通计划生1人 黄健英民族经济现代化研究 ①1001英语或1002俄语或1003日语②2002理 论经济学③3002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拟招收普通计划生1人 李克强 中国财政经济理论与民族 地区财政政策研究①1001英语或1002俄语或1003日语②2002理 论经济学③3002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拟招收普通计划生1人 李澜 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地区经 济发展战略研究①1001英语或1002俄语或1003日语②2002理 论经济学③3002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拟招收普通计划生1人 罗莉 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地区经 济发展战略研究①1001英语或1002俄语或1003日语②2002理 论经济学③3002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拟招收普通计划生1人 宋才发 民族地区经济法律制度研 究①1001英语或1002俄语或1003日语②2002理 论经济学③3002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拟招收普通计划生1人 王文长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①1001英语或1002俄语或1003日语②2002理 论经济学③3002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拟招收普通计划生1人 谢丽霜 区域投融资与民族地区经 济发展①1001英语或1002俄语或1003日语②2002理 论经济学③3002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拟招收普通计划生1人 杨思远 当代中国经济与少数民族 经济理论研究①1001英语或1002俄语或1003日语②2002理 论经济学③3002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拟招收普通计划生1人 张丽君 民族经济与区域发展战略 研究①1001英语或1002俄语或1003日语②2002理 论经济学③3002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拟招收普通计划生2人

微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汇总版)

微观经济学重点概念 1. 经济人 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2. 需求 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3. 需求函数 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函数。 4.供给 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5.供给函数 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6. 均衡价格 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7. 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应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8. 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应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供给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9. 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 内生变量指一个经济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外生变量指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 10.静态分析 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 11.比较静态分析 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 12. 动态分析 需要区分变量在时间上的先后差别,研究不同时间点上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13. 弹性 当一个经济变量发生1%的变动时,由它引起的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动的百分比。 14. 弧弹性 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15. 点弹性 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16. 需求的价格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关于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重要性的认识

关于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重要性的认识 摘要: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少数民族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少数民族地区在国防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等原因,体现了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性。另外,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还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发展;少数民族;经济;重要性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事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事业,是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与重视的民族理论政策原则,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民族政策。是中国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 一、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原因 我们党和国家一直坚持加快发展(包含帮助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政策。这是依据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的状况和整个国家的状况采取的政策,是非常必要的,具有重要的原因。 1.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来看其相对落后 中国少数民族,在新中国成立前因为受到国内发动统治阶级与本民族剥削阶级的严重剥削,社会生产力遭到很大的摧残与束缚,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充分、尤其是鸦片战争以来,因为西方列强的侵略掠夺,中国各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处在极度贫困与愚昧落后的状态。大部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停滞在前资本主义阶段,没有现代工业,农业生产也非常落后,全部靠天吃饭。交通运输特别落后,就连公路也很少,全部依赖肩挑背扛,牛拉马驮,文化教育在很多地方还是空白状态,文盲比重占到总人口的绝大部分,科学技术,医疗卫生事业十分落后,医药稀缺,经常发生流行疾病,人口发展迟缓。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和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成功地开展了民主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然而,因为自身发展基础差、底子薄,和汉族地区发展相比较,差距依旧较大。在这种差距较大的情况下要想赶上先进民族,那就得要加快自身的发展速度。在自身发展基础差的状况下要想调动自身发展的活力和加速自我发展的能力,那就得在自身奋发努力的基础上,需要国家与先进民族给予相应的帮助。半个多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与技术力量等诸多方面全面地支援与帮助了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变化,这是与国家的帮助与少数民族经济

[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发展现状调研报告]少数民族发展现状

[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发展现状调研报告]少数 民族发展现状 “郡县治,天下安”。内蒙古自治区**市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是全国唯一的达斡尔族自治旗,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少数民族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莫旗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是**市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地区之一。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内蒙古自治区和**市两级党委、政府坚持“以农牧民为本”,重点扶持欠发达农牧区,积极发挥政策的主导性,充分调动旗市的主动性,突出优势产业,明确特色定位,采取各项有效措施,推动以莫旗为代表的农牧业旗县向多元型、创新型、特色型的发展目标迈进,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一、坚持政策主导,为欠发达地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欠发达地区要摆脱落后的局面,不能仅仅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必须充分发挥上级政策的主导性,利用好国家优惠政策、争取国家投入和外部援助,拉动经济快速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同时,结合国家产业布局和地区发展规划,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政策倾斜力度,优化区域经济布局,通过一系列重大建设项目安排和合理积极的转移支

付,逐步缩小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20xx年启动“三少”民族危草房改造工程,累计投资1.37亿元,改造危草房5482栋。2019年组织18个厅局单位对莫旗进行重点帮扶,实施了一批农牧林水、教育卫生和城乡基础设施项目。2019年已落实帮扶资金5734万元。同时,积极发展民族经济,实施标准化养殖小区、草原围栏、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项目和“千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等扶贫工作,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条件不断改善,发展信心进一步增强。**市坚持统筹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努力为莫旗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把岭西煤炭资源向莫旗远程配置,2019年重点实施2×2.5万千瓦背压机组热电联产项目,加快推进2×30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报批立项,积极做好华润风能20万千瓦风电项目的前期工作。构建立体交通网络。组织申报阿—莫铁路项目,围绕尼尔基湖建立水上航线。调整**支线机场建设规划,将莫旗纳入规划范围,积极争取立项实施。2019年,加大公路建设力度,累计完成总投资2.7亿元,修路573公里。2019年,积极争取尼尔基至腾克公路项目、111线至李屯大桥公路工程、111线那吉屯至尼尔基镇升级一级公路项目,力争早日立项开工。 二、坚持发挥优势,为欠发达地区实现科学发展培育内在源泉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受资源、技术、市场、人才等制约,欠发达地区不能照搬沿海地区工业化发展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