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自信与民族文化价值

文化自信与民族文化价值

文化自信与民族文化价值
文化自信与民族文化价值

文艺报/2011年/12月/9日/第002版

理论与争鸣

文化自信与民族文化价值

金永兵

在中华文化日益走向复兴,中华民族日益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民族之林的时候,树立文化自信心,培养文化自信力,这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历史必然,也是中华文化复兴的核心内涵。文化自信是全球化时代面对其他文化尤其是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之下,对自己民族文化尤其是其文化核心价值观,在世界民族文化格局中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充分认同和肯定。因此,这里的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价值比较的结果,而不纯粹是一种自我陶醉或者盲目自大,抑或不是敝帚自珍式的自我封闭,它既来自于对自我民族文化特殊性的充分认识,更是来自于对民族文化中世界性、普遍性价值的深入理解。

在西方殖民主义时期,以“西方中心主义”文化视角来看,中华文化作为东方文化,它是作为非西方的“他者”而存在的,而且这个“他者”是一种与西方文明不可同日而语的愚昧落后的文化“景观”。殖民主义理论很强调中华文化的特殊性,因为正是这种特殊性构成了他们关于东方文化形象的想象性建构。这种文化景观的存在只是满足西方人的猎奇与高人一等的自我优越感,映衬着西方文明的高度繁荣和普遍有效。东方文化所呈现的只是属于特定区域内落后民族的世界,不具有任何的普遍价值,也无任何与其相互交流的必要。这种西方殖民主义视角始终强调东方文化的特殊性,但是,它既看不到东方文化所具有的普世价值,更不认为其特殊性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不可或缺的贡献,东方文化的特殊性成了一种无价值的奇异性,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是需要以西方文化来改造的东西。

随着后殖民主义的到来,殖民主义时期的“西方中心主义”文化观念受到挑战与颠覆。现在是文化多元主义盛行,不再认为东方文化是一种没有存在合法性的文化,而是认为人类文化是平等的,各种文化都有存在的权利与必要,各种文化的特殊性应该受到尊重乃至保护、弘扬,并且格外加以强调那些非西方文化的特殊性。表面上看起来,这种文化观为各种非西方文化寻找到存在的理由与生存空间,各种非西方文化也因此都在努力地挖掘本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奇异性,让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得以充分展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乃至认同感都在这种文化独特魅力中得到充分张扬。这些年中国民俗文化的异常火爆在很大程度上与此是合拍的。但是,这里所谓的文化特殊性隐含的意思不外乎是此种文化囿于特定时空的有限性,是“地方知识”、“地方文化”,这些特殊性并不是构成人类文化核心层面的普遍有效的成分,那些普遍性的东西仍然只能从西方文化中去寻找。我们很难见到西方学术界声称或者寻找西方文化的特殊性,总是见到他们慷慨地表达对非西方文化特殊习俗的高度尊重,正如一个高贵者俯下身来和贫贱者交谈一样。一个很明显的根据是,西方学界可以很尊重乃至很羡慕非西方文化的特殊性,甚至是越特殊、越少见、越奇异,就越好,但是,他们眼中看到的只是这些特殊的文化,却从不会认同生存于这些特殊文化之中的人们的活生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方式,不会因为尊重这些文化的特殊性而尊重世界各民族人们对自己生活方式的选择。因而,我们可以看到:一面是高调宣称尊重文化差异,尊重各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一面是特别强调自由、民主的西方意识形态和西方的政治文明、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从这种态度分裂的症候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他们对“他者”特殊性的尊重本质上并没有远离“西方中心主义”的窠臼。

因此,文化自信一定要建立在对本民族文化价值尤其是核心价值内容的深刻的理性认知基础之上,而不是仅凭一腔热情和自以为是的民族主义情绪。我想这里需要从两个方面弄清楚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其一是民族文化的特殊性问题。受历史传统、现实政治经济制度、地理气候自然条

件等因素的合力影响和塑造,每个民族都必然有自己文化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既是一种局部的局限性,但同时也由于它的独一无二性、不可复制性,从而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成为对人类文化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甚至不可或缺的贡献。并且,需要把这种独特性的贡献及其对于其他文化的那种互补性价值充分张扬出来,这才是文化特殊性的意义所在,是文化自信的根据所在,而不能只是沾沾自喜于某种纯粹的特殊性,甚至是只为了与众不同而追求、发展一些与人类普遍价值相违背的怪异的东西。这正如一个人的个性是其特殊性所致,但是决不可将一些特殊的怪癖当作性格魅力来张扬,不可形成“恶劣的个性”。正如鲁迅当年所批判的,不能把裹小脚、打麻将等当做是我们真正的国粹。

其二是大力弘扬和倡导本民族文化中具有普遍性价值的成分。任何民族文化都拥有不同程度的普遍性。中华文化经历五千年风雨而依然强盛,其中必然有最适合人类发展的文明要素。社会主义作为人类最先进的制度在中国虽遇曲折,但是却能不断发展并生机勃勃,其中自然拥有极为丰富的人类现代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普遍性因素。这些核心要素是什么,需要我们认真地去挖掘去弘扬。这里的文化价值的普遍性不是建立在以西方价值观念为准绳的基础之上,不能是所谓与西方一致的即为普世的,与西方不同的即为特殊的。我们常常可以见到这样一种看法,认为西方文化谈人道主义,于是我国古代的人本理论便有了普遍性。这里的逻辑是有很大问题的,强调人、强调民众的重要性恰恰是各民族文化中最初的民主主义的成分,不是因为某种西方文化强调了这一方面,这一方面便拥有普遍性价值,而是说西方文化也强调这一点,所以它也有普遍性价值。认识了这个逻辑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努力寻找、建构人类文明所需要的普遍性价值,而不是在西方的标准答案的参照下做选择。同时,这也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看到,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以及其他文化之间的巨大不同和相互补充的可能,既不是以中华文化去替代西方文化以及其他文化,也不是以西方文化以及其他文化为主体用中华文化去补充它们,它们是各种不同的文化系统,都有普遍性价值,也都有不可或缺的独特贡献,同时也都存在随着历史发展日益丧失存在合理性的糟粕的东西。只有建立民族文化主体性,才能在复杂的文化交往与斗争中不丧失自我,才有建立文化自信的可能。清理、研究中华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将会为我们民族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力建设打下最坚实的理论基础,这是一个艰巨而重要的时代命题。

我们总是批判西方文化所谓的普世价值的虚伪性,搞得人家以为我们的社会文化中根本就没有普遍性价值。其实,我们在批判的同时,也要理直气壮地把我们的好东西拿出来,更多地弘扬我们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普遍性的东西。低声嗫嚅,害羞不语,像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小姑娘,怎么可能建立起文化的自信心、自信力?只“破”不“立”是没有力量的。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里的“中国特色”的内涵是明确的,不是纯粹的特殊性的东西,而是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普遍性的价值,只看到“中国特色”概念的特殊性,而忽视其中普遍性内涵,是非常片面的。当前理论界存在大量的滥用“中国特色”概念的现象,只要是说中国的事情,就是“中国特色”,“中国特色”变成了中国特殊性的同义语,这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关于这一概念的特殊性层面的误解。其实,我们当代的文化谱系中具有普遍性价值的东西很多,概括地说,政治上基础最为广大的人民民主、经济上的共同富裕理想、文化上的和谐共生的传统,等等。有人可能会说你说的都没有真正实现啊。这自然是事实,但是所有能被称作普遍性的东西都是被集中化、概括化的东西,都是一种“理想型”,无论这种普遍性来自于西方的文化生活还是来自于东方的文化生活。普遍性文化并不是远离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具体性、特殊性,而是存在于其中,这里我们要考察的是某种普遍性价值在哪种文化生活中有更多的成分、有实现的更大的可能,割裂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看问题,人类将永远没有普遍性的东西可言。并且,正是因为这种普遍性价值还没有被我们的日常实践充分展现出来,我们更要去大力挖掘、深入思考、积极弘扬,理论一旦为群众所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人们的个体理想和社会的发展蓝图从形而上的意义上说都是需要以这种普遍性价值来参照的,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人类发展的目标。

大学生如何做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大学生如何做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较高的道德素质,要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关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早已经被胡锦涛总书记非常清晰并更加强调地表述为: “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文化自觉的概念最早是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首次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应对全球一体化的势必发展,而提出了解决人与人关系的方法。 费先生曾说: “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连手发展的共处原则。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联合在一起的,是充分理解了自己的文化后产生的发自内心的信仰,如同一个人的自信心深入骨髓。 自鸦片战争后,外来文化借助武力强势进入中国,既带给中华民族深重的精神苦痛,也客观上给中国带来了新的生机。 在痛苦的民族屈辱和全新的文化学习机会相互缠绕和复杂矛盾的交织之间,中华民族获得了巨大的新的发展动力和文化“扩容”机遇。

中国文化也在近代以来的巨大的外力推动中,又一次来到了历史转型的路口。 特别是在经历了争取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艰苦奋争取得胜利后,中国的当代文化更是获得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在今天迅速推进的全球化进程中,给我们带来的更大的激励和发展推动力。 据统计高校的图书馆借阅榜上的借阅最多的也是金庸的武侠小说和侦探小说,或者现在,在各种电视剧热播时,也是这些剧本的借阅数量最多。 并不是借阅量可以代表大学生的文化取向,但我相信书是提升个人修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我们生活在这个大环境里,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正如费先生所说,我们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外来文化同样如此。 在了解了国内外文化,古今文化,结合中国目前的国情和对祖国未来的期望。 大学生提升文化自觉于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题中之义。 问过很多同年人,他们很多都胸怀抱负却无处施展,亦觉得无力施展。 也许是过于强调GDP的增长,我们许久以来忽略了文化教育。 我们的生产力和技术水平也许已和世界大国相差不多,但是谈到让人民的文化教养,我们也许还是有一些差距。 面对如今的局面,看到国家也意识到文化、信仰的重要,我们在这个转折点,我们应该看清自己的位置,尽自己的一切努力实现文化强国。 这要求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多读书,多实践,多思考。 从小事锻炼自己,从日常的行为中培养出自己的高尚人格。

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Word版

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文化是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是综合实力的有力支撑。青海文化资源丰富,地域特色鲜明,发展文化的基础良好。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青海要着力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建设文化名省。 提高文化自觉,充分认识建设文化名省的重大意义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提高文化自觉,关键是要全面认识文化发展对于国家、民族及青海的重大意义。 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反映了人类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只有掌握了文化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才能顺应时代潮流历史大势。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军的号角,这是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 综合国力的竞争,深层次是文化的竞争。只有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面对我国文化领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我们党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对现实挑战的深刻洞察。 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导。只有引领中华文化复兴的时代潮流,才能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物质基础日益坚实的关键时刻,作出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大部署,这是对未来趋势的科学判断。 青海作为多民族多宗教的西部欠发达省份,提高文化自觉,推动文化名省建设,尤其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推动文化名省建设是推进青海发展的应有之义。文化产业已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撑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目前,北京等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了10%,而青海仅为1.66%。文化产业是一种科技含量高、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小、知识密集的绿色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既能增加就业、拉动内需,又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推动文化名省建设是提升青海形象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大美青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但“大美”主要体现在自然地理之美、生态环境之美上,对文化方面的内涵美挖掘运用不够。尤其是青海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没有充分挖掘。要进一步提升“大美青海”文化品牌形象,深入挖掘其人文精神、文化气派和文明底蕴,赋予其更深更广更多的内涵。 推动文化名省建设是造福青海各族人民的内在要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近年来,青海文化消费已经进入持续增长阶段,但在全国仍处于较低水平,全省图书馆、电影院等文化设施普遍匮乏,基础条件差。要准确把握青海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现实需求,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努力满足人们求知、求乐、求美的强烈愿望。

2016年事业单位申论范文:坚定文化自信 推动文化发展

2016年事业单位申论范文: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发展2016年事业单位考试申论写作是多数考生比较头疼的,为了便于参加2016年事业单位考试的考生复习,下面是文都网校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事业单位考试申论范文: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发展,供大家参考。 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些重要论述把文化自信提到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彰显了当前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发展,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责任与担当。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可贵的精神品质。坚定文化自信,对于高扬国家、民族和人民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对于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进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坚定文化自信是汇聚中国力量的源泉。文化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是人民构建精神家园、增进思想认同的基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今天,社会思想文化越来越多元多样多变,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更加繁重艰巨,迫切需要发挥文化的重要作用,为广大干部群众提供坚定的信心、进取的勇气和创新的活力,最大限度统一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和行动,汇聚起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篇章的强大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是做好价值引领的根本。文化是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础,没有文化自信就不可能有价值观自信,就不可能做好价值引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普遍认同的基础。当前,面对价值观念日益多元的新形势,面对西方所谓“普世价值”不断渗透的新情况,如果我们丧失了文

倡议书“增强文化自信,拒绝过‘洋节'”倡议书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a77954458.html,)/条据书信/倡议书 “增强文化自信,拒绝过‘洋节'” 倡议书 牛镇中学政教处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增强文化自信,拒绝过‘洋节'”。12月22日在政教处的号召下,各班主任在各自班级召开了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了传统文化教育,希望学生们热爱自己国家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过自己国家的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佳节,倡议书全文如下: 老师们、同学们: 时日如梭,20XX年即将离我们渐行渐远,崭新的2018年已向我们阔步走来。特此祝愿各位老师、同学在新的一年里,有着新的收获、新的成长! “洋节”,顾名思义,就是欧美等西方国家的节日,“洋节”主要有:2月14日情人节、4月1日愚人节、10月31日万圣节、12月25日圣诞节等。 平安夜、圣诞节等,这些带有浓郁宗教色彩的西方节日,因其特殊的文化底蕴和异域风情,加之一些机构和个人的极力推

介,越来越受到中国一些年轻人的追捧,商家也借机造势,营造气氛,吸引消费者,洋节的社会影响是越来越大,让许多民族节日相形见绌。 20XX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文件要求,“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我们要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体现自身文化特色,彰显华夏文明悠久厚重的历史,自觉抵制过“洋节”,过好中国传统节日,守护我们的民族传统,保持我们的文化基因,认同并支持中华民族复兴大业。这是每一个华夏子孙对民族、对传统、对文化的尊重。 在此,学校向广大师生提出倡议: 1、坚持文化自信心,弘扬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向我们身边的朋友及亲人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传承者。 2、理性思考,拒绝被动过“洋节”:理性地看待西方节日,不盲目仿效、不跟风、不媚外、不组织、不参与圣诞节的聚会与狂欢;不转发与“洋节”有关的短信、微博、微信。不以过节为名,

8、文化自信

习近平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兴盛 2017年10月18日11:33 来源:新华社 原标题:习近平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他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一是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

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二是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三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

如何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如何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主要是指我们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以及对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规律和建设使命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第一,要始终保持对文化意义、文化作用、文化地位的深度认同。文化是人类基于自觉意识的灵感迸发、情感表达、观念创新,人类生存的世界处处都烙上了文化的印记,文化也成为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文化始终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有形的存在,它滋养人类、涵养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其意义和作用都是永恒的。 第二,要牢固树立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文化自觉不只是内在意识上的自觉醒悟,还应当是实际行动上的责任担当。因为,文化是在长期的延绵不断的建设中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无论是整个人类的文化,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一个点滴积累、长期积淀的过程。所以,我们对文化的责任担当理所当然要包括对文化建设的参与,对文化发展的推动,对文化进步的引领。 文化自信是我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心。 第一,要有对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理性审视。我们所讲的文化自信,首先是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文化,也就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有应有的礼敬和自豪,对自身文化生命力量和文化发展前景有坚定执着的信念。 第二,要有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各国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对外来文化采取包容、借鉴、吸收的态度,是对自身文化充满自信的另层表达。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衰,固然是其内在本质和生命力决定的,但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它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有兼收并蓄的传统,这实质上就是其特有的自信气度。 要形成对中华民族自身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对人类文明成果的自觉和自信;保持高度开放包容的文化心胸;善于养成和保护文化多样性;坚持以文化创新为动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形成人们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最新 传统文化是涵养文化自信的源泉-精品

传统文化是涵养文化自信的源泉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继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之后提出的第四个自信。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公开讲话和文章中,曾多次提及此问题,例如,“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等等。我们的文化自信所赖以建立的基础之一,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的历史。 关于“文化”,中国古典文献《易传》中说要“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人类的各种知识、技能等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不可否认,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要安顿人的身心、开发人的德性与智慧。人以什么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以什么作为自己的终极关怀?中国的传统哲学与文化为此提供了一个答案:即要追求有价值、有意义的真实人生。与此相对应者,便是无价值、无意义、非真实的人生。于是,便有是与非、善与恶的分辨,则必蕴有“价值”的判断,因而也成为价值哲学。 相对于特别关注对“宇宙世界”与“知识”的反思、解释,中国哲学的重点则侧重于反思和解释“人生”。这样一种反思和解释,又特别强调对与价值观、人生观相关问题的探讨,如“理想人格”“道德理性”等。当然,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亦非常重视对“人”的问题的探究,其所谓正义、美、善、理想国、公平、道德等,皆属于“人”的问题。但在对“人”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中似乎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发展路径:一种是以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为代表,对“美德”与“正义”等作概念、逻辑的理论分析,使之成为客观的求真对象;另一种是以中国儒家孔子等为代表,强调以道德实践的方式践行“美德”与“正义”,即不从知识、定义的方面入手,而是从“人”的生命的道德实践入手,通过践仁、成圣的道德实践,现实地开出“内圣外王”的人生境界。比较起来,中国哲学与文化在“人”的问题上,更关注人格养成的实践。中国哲学与文化,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从古印度传来的佛教思想,都非常注重安顿、解决人的身心问题,以此为中心,发展出高度的人生智慧、人生哲学。 正因为此,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就非常重视“心性之学”。此“心”与“性”代表道德心,也即“道德的主体性”。所谓“为天地立心”,就是强调人要充分展示自己的道德心,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人的“道德心”立起来了,人才能够与动物相揖别,堂堂正正地站起来。人若于道德上不能立,站不起来,那么,发展程度再高的科学、技术等文化,也会因缺乏道德价值的导向、追求,变得危险、可怕。这是中国哲学与文化的一个核心思想,也是其贡献于人类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一点。 当代人们在都市的逼仄之下,急躁盲从,遑遑不安,对于如何安顿自己的心灵,乃至于对自己的人生走向,无所适从,不能追求真正的生命存在及其意义。正如城市化过程中,由于物欲的过度膨胀、扩张,导致了古朴的乡村及其文化遭到破坏,民德归厚不复存在,民风浇薄,人们心中的美好记忆也随之而

关于文化自信的思考

关于文化自信的思考 刘雪莹应用心理2016120683 2016.11.26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对自身的理想、信念、学说以及优秀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尊敬、信任和珍惜,对当代先进文化充满信赖感的尊奉、坚守和虔诚,对未来文化发展有放眼世界的自信、担当和追求文化自信,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自觉的心理认同、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文化心态。具体体现在文化发展和比较中,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能正确看待自身文化,理解并认同自身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并对这种文化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同时对待不同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包容态度。就个体而言,文化自信是个人对所属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积极态度和充分肯定,标志着对所属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认同和身份认同。它是人的一种深度发展,是人在文化上增进自我、扩展自我的表现,是一种主体性心态的自然呈现。 文化自信具有主体性、指向性、象征性和包容性等本质特征。人作为一种生命个体,既是物质性存在,又是社会精神性存在,人存在于社会中,也就是存在于一定的文化中。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在对象性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形成人对自身所处文化世界的精神构建。文化本质上,是人的精神追求及创造的产物,人的主体精神和本质力量的自信构成文化自信的核心。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就在于人具有能动性和价值指向性。在一切社会生活领域,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上,历史主体都受到自己价值取向的驱动和牵引,力求按照社会的目的来积极活动,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和实现自身的利益和需要。 文化自信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它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源泉与动力,是应对世界异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心理支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文化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文化自信应成为衡量小康社会国民素质和精神文化的重要指标。 自中国近现代以来, 在对待民族文化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两种矛盾的心态:文化自卑与文化自负。这两种心态或倾向,对于民族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来说都是极为有害的。 文化自卑是一种在对待自身文化价值上的轻视、怀疑乃至否定的态度和心理。有学者指

文化自信的当代价值与实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77954458.html, 文化自信的当代价值与实现 作者:袁媛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07期 摘要:一个民族、国家、政党以及人,对自身文化的肯定就是通过文化自信体现出来 的,使其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完全体现出来。文化自信,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中的重要战略,其当代价值十分显著。本文对文化自信的当代价值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实现策略。 关键词:文化自信;当代价值;实现路径 前言:在生活中,文化属于人员的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是学习知识的一种能力。另外,文化具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在广义文化主要指其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人类创的社会制度、器物以及社会风俗等,在狭义文化中主要是指精神层面的文化。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之后,学术界开始兴起文化自信的研究热潮,并且成果颇为丰硕。 1.文化自信的当代价值 1.1促进中华民族复兴 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和我国文化发展有着紧密关联。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通过建立文化自信,能够在文化改革、发展中,使国民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并使社会精神面貌得到充分改善。要想实现民族复兴梦,需要大力建设社会文化,同时需要强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心。首先,应该倡导国民,树立共同理想以及信念,使民族意志得到充分强化[1]。其次,应 该借助中国精神,使民族内在力量得到充分汇聚,使海内外华人与华侨从中华文化中产生骄傲感与自豪感,使其成为连接我国各民族的精神纽带与文化桥梁。 1.2促进四个全面发展 文化自信是顺应时代发展与人民期盼下的产物,其与社会发展规律完全相符。促使人们能够以实践与精神的角度绝对四个全面战略进行有效落实。在我党正式成立之后,即扛过民族文化大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指导者。在2020年我国要完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工作,其主要涵盖生态、社会、文化、经济以及政治五方面内容,因此,需要保证文化自信具有较强的推动力,其体现了我国对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自信。只有文化自信十分坚定,才能够为深化改革注入动力,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将文化自信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改革自信能够得到有效巩固与强化。从严治党与依法治国的全面发展,使我党在强化党的建设以及治国理政的文化自信完全体现出来。在文化自信提出之后,要更加严格地进行从严治党等方面的建设,通过我党提出的八项规定、六项禁令要求以及两学一做与三严三实等教育活动,均体现出我党在建设过程中的文化自信。 2.实现策略

坚定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脉 刘奇葆 2017年04月15日09:21 来源:《求是》 核心要点: ■中华民族能够在顺境中从容淡定、在逆境中奋进崛起,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涵养。特别是贯穿其中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更好地延续下去、获得新的生命力,必须顺应时代、向前展望,在保持自身特征、优长的同时,突破自身局限、扬弃那些不合时宜的内容,以科学的理论校正发展方向,以开放的胸襟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我们党倡导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一脉相承、一以贯之,是我们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开关,也是新形势下处理“守”和“变”关系的科学指南。“两创”方针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无论是继承还是创新传统文化,都要突出实践标准,主要看能 不能解决今天中国的问题和需求,能不能回应时代的课题和挑战,能不能转化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有益精神财富。要通过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文化,有利于助推社会发展的文化,有利于培育时代精神和时代新人的文化。 ■正确处理文化上“中”和“外”的关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 指导,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立足本土,始终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又面向世界,在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实现创新发展。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前不久,党中央下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一次以党中央文件形式全面部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在全党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下发的《意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是时代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

准确把握文化自信内涵 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意识

准确把握文化自信内涵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意识21625098 郭生辉机械工程学院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赖。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做到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根本、吸收外来、着眼将来。 一、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指中华民族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对中华文化内在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对中华文化持久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不自轻自贱、妄自菲薄,我们才能在于西方文化的交流中保持镇定从容、不卑不亢,才能以包容的气度对待西方文化,理性批判并学习借鉴西方文化,才能不断创新中华文化并将之传播开来。 一方面,文化自信表现为对先进文化或优秀文化因素的一种自觉追求,它能够自信地吸纳各种文化中的有利因素为己所用,而不担心在进行这种文化交流时会被对方吞噬。另一方面,文化自信表现为大胆地推介和宣扬自己的文化,并且注意认真研究其他文化的内在发展需求,以使自己所推介的文化要素正好契合了对方发展的文化需求。 二、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 文化自信是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动力。近代

以来,面对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与创造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片面求洋、全盘西化的错误文化观有所蔓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是不忘历史,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历史来源。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认同和自豪,只有肯定自身文化的合理价值和正能量,才能产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进而能够在不同文化的价值比较中产生由衷的自豪感,从而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超越与创新。 文化自信是应对外来文化冲击与侵蚀的核心力量。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也越演越烈,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相互影响,互相交织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信仰体系不断冲击着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念。随着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扩展,新一轮的文化冲击将对我国的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新的挑战。而文化自信正是甄别文化优劣,应对文化冲击的核心力量,只有在准确把握自身社会本质以及社会发展阶段与方位,掌握自己所处时代特点,并以此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从现实与具体的条件和环境出发,选择适应与满足当下实践要求的文化观,才能应对多元文化的渗透与侵蚀。 文化自信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行动。坚持中国特

2020高考热点话题“文化自信”素材积累整理[2020年最新]

2020高考热点话题“文化自信”素材积累整理 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 ?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 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 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 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 精神。 ——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 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 ——2015年12月20日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 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 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 场历史悲剧。 ——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 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 ——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 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文化自信是追梦路上最美的阳光

增强文化自觉 提高文化自信

增强文化自觉提高文化自信 ——文化部部长蔡武谈对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思考 “作为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内涵,增强文化自觉,提高文化自信,更加清醒、自觉地推动文化的改革发展。”文化部部长蔡武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蔡武围绕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畅谈了自己的思考。 不能将整个文化都交给市场,搞所谓“文化产业化” 记者:在新形势下怎样科学地认识各种文化现象,从而确定正确的文化政策? 蔡武:最根本的问题是正确认识文化属性。文化的内涵是价值观,是精神,是审美,而文化的存在方式,一是各种类型的文化产品,二是各种形式的文化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文化产品还是文化服务,在具有特定的意识形态属性的同时,也具有商品、产业和经济的属性,可以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其价值。 记者:文化具有双重属性。 蔡武:对。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就需要从两方面来考虑和认识问题,一方面,我们在文化建设、文化生产和创造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不给错误的观点、反动的意识形态提供传播的空间。另一方面,还要看到,在今天社会思潮日益多样化的条件下,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因此在文化建设中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的同时,还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划定红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先进文化,鼓励健康文化,允许通俗文化,抵制腐朽文化,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要从文化产品和服务具有商品、经济、产业属性出发,在文化建设、创造和生产中,尊重市场规律,注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但文化又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和产业,我们既不能将整个文化都交给市场,搞所谓“文化产业化”、“文化市场化”,同时,也要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监管,制定规则,确保其发展的正确方向和导向。 文化教化作用发挥的前提是要为群众所接受 记者:文化的双重属性引出了文化的双重功能的话题。

关于文化自信及其当代价值认识

关于文化自信及其当代价值认识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它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源泉与动力;是应对世界异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心理支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在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价值。 标签:文化自信当代价值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国家、民族的发展道路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及本质特征 1.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 “文化”一词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颇具多义性和模糊性的概念之一,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文化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 首先,文化自信表现为对既有文化优良传统的肯定与坚持。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的源流相继、从未中断的文化体系,这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传统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个意义上的文化自信,是民族文化的标志所在,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源泉。 其次,文化自信表现为对待外来文化的理性态度和开放的胸襟。在外来文化面前,不自傲、不自卑,对文化差异的包容,是对自身文化充满信心的反映;认识到文化各有所长,对外来文化能够辩证取舍,积极地吸纳其精髓为我所用,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再次,文化自信表现为对自己文化发展前景的主动把握。不陶醉在过去的光荣之中,以长远的眼光把握文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勇敢地推进现有文化体系的转型,在未来的发展中创造新的辉煌,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贡献,这是文化自信的最高体现。 2.文化自信的特征 2.1文化自信具有主体性特征。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主要指人)对身处其中作为客体的文化,通过对象性活动所形成的对自身文化确信和肯定的稳定性心理特征。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在对象性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形成人对自身所处文化世界的精神构建。文化本质上是人的精神追求及创造的产物,人的主体精神和本质力量的自信构成文化自信的核心。

关于文化自信的几点看法

关于文化自信的几点看法 人类历史的发展证明了一个基本事实,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人都是文化长期塑造影响的结果。现代心理学认为,存在着人类生活中一种影响制约我们思想行动的集体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本自信和强大软实力的表现。文化自信,对内可以成为万众一心,克服、战胜艰难险阻的巨大向心力凝聚力;对外则是在处理国与国关系时掌握话语权,不战而屈人之兵,产生“以理服人”的作用。盛唐中国强大主要不是体现在它的穷兵黩武对邻国征服,而是其文化、艺术、理论对当时世界的高度吸引力。 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取得的全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是人类发展史上空前的独一无二的伟大实践。这个成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让13亿人在仅占世界5%的可耕地上稳定生活下来。除了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一个政党,解决过13亿人口的衣食住行,为13亿人谋划过如此宏伟的蓝图,为中国梦的实现规划出如此具体的路径,并且切切实实地付诸脚踏实地的行动。可以说,稳定的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世界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二是30多年来,中国基本保持在10%左右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人类

经济发展史和建设史前所未有的奇迹。支撑这两个奇迹的背后,就是文化的高度自信。 我以为文化自信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几千年积淀下来并且不断生长着的儒道互补诸 子百家以降的中国文化传统。儒家学说提供了解决人和社会、人和人相处的许多基本原则。譬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和谐大同。道家学说则提供了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相处的极为丰富的思想资源。比如对大自然的顺应、对过度贪婪物欲的节制、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这是中国文化和人类文化中最可宝贵的财富,也是解决现代人类精神困境、精神危机的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孔子和老子已经引起西方自然科学家和人文思想家中许多杰出人士的高度 关注,我们完全不必要数典忘祖。但是很遗憾,我们有些所谓的知识分子,常常以自己的浅薄和无知,简单粗暴否定我们伟大先贤留下的最值得珍视的文化遗产。而在西方思想界,有谁这样对待过苏格拉底、柏拉图呢?所以,对外,我们必须全力推介适度淡化意识形态、结合中国当代发展实践、经过现代人文阐释的儒道学说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其次是我们的文化自信必须体现在对外来文化的取舍 和态度上。中华文化自信的最大特点是,它对外来文化的极其强大的兼收并蓄的消化和通话功能。两汉年间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国本土,在中国文化的土壤里生出了具有强烈本土特

提升文化自觉 增强文化自信 实现文化自强

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几点体会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出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部署,吹响了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步伐、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进军号角。深入学习全会《决定》,再次研读《红旗文稿》2010年第15—17期刊发的云杉文章《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发展,最关键最重要的还是如何认识文化的地位作用、如何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简单地说就是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一、文化自觉本质上是对文化价值的觉悟觉醒,提升文化自觉需要我们有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 从远古的结绳记事、图腾崇拜、神话传说到当代的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移动传播,人类一直保持着对文明进步的向往和追求。完全可以说,人类社会发展史实际就是人类文化进步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每一步前进都以相应的文化觉醒为前提为基础。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艰辛探索和建设实践中,每一次跨越式前进也都源自于深刻的理论觉醒和高度的文化自觉。现在已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化时代,文化自觉的不断提升,对我们来说仍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正如《文化“三自”》指出的: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这种文化自觉的进一步提升主要包括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二是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 第一,要始终保持对文化意义、文化作用、文化地位的深度认同。文化是人类基于自觉意识的灵感迸发、情感表达、观念创新,人类生存的世界处处都烙上了文化的印记,文化也成为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文化始终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有形的存在,它滋养人类、涵养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其意义和作用是那样永恒。社会发展进步到现阶段,文化对人类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那种认为文化不过是说说唱唱、敲敲打打、写写画画,却看不见文化对人的感化陶冶、激励鼓舞、团结凝聚之重要意义,是肤浅的;那种认为文化不过是形而上、虚而玄、泛而空,却认不清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导航、引领、推动之重要作用,是片面的;那种认为文化不过是经济的

增强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

专题一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时事点击 热点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时事1 2016年12月12日,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山东省有14个家庭获全国文明家庭殊荣,其中有来自济南市的房秋泽家庭和王克华家庭。 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以“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为着力点,以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为载体,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推动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进一步培育和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文明家庭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他们用实际行动把家庭幸福的梦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 时事2 2016最美孝心少年 他们是:悉心照料93岁奶奶和患病哥哥的田应志、坚持多年带着年幼弟弟妹妹上学的余虽、独自照顾奶奶日常生活的任芳芳、捐髓救母的李佳、给渐冻症舅舅带去温暖和希望的周蕊、为患病母亲唱歌进入《音乐大师课》的向小康、和继母共同撑起六口之家的坚强女孩迟凯琳、跑遍深山为爷爷采药的“小大人”张钊、替父母分忧悉心照顾年迈外婆的姜沅昊、捐髓救父的曹胤鹏。 时事3 感动中国人物 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分别是:孙家栋、王锋、支月英、秦玥飞、张超、李万君、梁益建、郭小平、阿布列林·阿布列孜、潘建伟,以及特别致敬:中国女排。 热点二: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时事1 中央首次以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在最具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新春佳节到来前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提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强调“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 时事2 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广受社会关注热爱 从2013年开始,中央电视台就不断地推出这样的文化综艺类节目,像《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谜语大会》等等,而且每播必火,已经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热潮,有很多人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我们的中国文化,喜爱中国文化。2016年《中国诗词大会》更是深受好评,拿到了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综艺节目奖。全社会都去重温传统经典,从传统当中找回到自己的初心,有了初心才能继续前进。 热点三: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 时事1 工匠精神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6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

文化自信现状和对策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话:“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我们大学生是国家的年轻力量,在文化传承和创造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五四运动以来,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投入到国家的文化建设中去,并且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果。但是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目前通过网络和其他方式传播的外来文化与中国主流文化存在一定冲突和碰撞。 当代大学生在文化自信方面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文化自卑,一是文化自大。 前者低估了本土文化的价值,由于对本国文化的不了解,加之受网络等媒体的影响,一心追求糟粕的外来文化。例如当今蔓延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就是上述问题的体现。此外,当今的主流文化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但却是吸收了中华五千年文化内核,包含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但是由于理解不深刻,很多大学生对国家层面的“和谐”、“大同”不屑一顾,认为这是虚无的说辞。相反他们注重个人享乐,奉行个人主义。 后者即高估了本土文化的价值。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可取和不可取之处,不能明确的分出高低,也没有一种文化是完美无瑕的。有些大学生盲目排外,比方说有同学认为我们是中国人学好汉语就行了,没

有必要学习外国人的语言。实则不然,随着中国与外界交流越来越多,学好外语有利于我们学习他国先进文化。 那么该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呢? 首先,我国当代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我国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仅在古代体现了它的力量,在当代依旧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是中华民族儿女的骄傲。首先应加强教育,让当代大学生明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避开传统文化中某些与当代社会现实不合之处。还要创新文化教育方式,避免枯燥无味的理论说教,而是将文化性融入其中,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增强教育效果。此外,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可适当增加不同的选修课,以满足不同需要,充实当代大学生人文知识,积淀人文素养,最终真正达到文化自信。 我们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和人生观养成过程中,更要努力提高文化修养,坚决抵制中国文化低俗化、媚俗化、庸俗化,要用年轻的心态去传播主流文化,弘扬正气。此外还要合理的看待文化冲突,在践行和创新我国文化时既要有安全意识,保护我国文化不受玷污,又要辩证地包容外来文化。 唯有如此我国当代大学生才能早日真正做到文化自信,成为国之栋梁,为祖国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